時間:2023-09-04 16:23: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如何發展數字經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正如說“不進則退”。在數字經濟時代里,新、老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老品牌將面臨數字經濟新的業態沖擊,比如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經濟、信用本位、消費創富等數字經濟新業態,以及創新品牌的激烈競爭,但也會迎來新的機遇。
在新的“風口”上,老品牌可以華麗轉身,重新煥發新的活力;新品牌憑著新技術和新模式,迅速占領目標市場,成就自己品牌。在第四次全球化發展趨勢下,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領導者,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22萬多億元,躍居全球第二。如今中國企業面臨著“海闊天空任鳥飛”的千載難逢機會,它與世界品牌企業同歌共舞,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比如,傳統的空調行業,節能環保、智能化是發展大趨勢。物聯網的出現,萬物互聯互通,傳統的空調面臨著智能化更新換代,將會迎來新的藍海,同時,它所產生的大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又可以提升客服水平,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有人說“數據是新的石油,是本世紀最為珍貴的財產”。為此,大數據將會對經濟發展、社會秩序、人民生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經濟數字化,是新時代的“風口”,也是品牌建設的新課題。
比如,如何精準品牌定位?如何大數據營銷?如何整合創新發展等新模式,隨著品牌生態的改變,也會全新改變,品牌更迭將會更快、更短,新老品牌競爭面臨同一個“風口”競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將會顛覆很多傳統理論,品牌出現“早、高、短、快”等特點。
又比如,共享單車摩拜品牌,載著共享經濟的春風,不到一年時間,迅速 打開品牌知名度,品牌傳播速度十分快。而競爭品牌小藍單車,從品牌建立再到品牌倒下也不過一年時間,可見,“速度”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正如說“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數字經濟時代,品牌競爭容不得半點閃失,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在競爭中修正,只有在品牌成立之前,一切都要“預”,否者,很容易“廢”呀!由此看來,發揮長板效應是塑造品牌的重要法寶,讓品牌優勢發展到極致,在市場競爭中獨立雞群,盡管品牌仍然有很多非致命短板,在新風口下,“補短板”的傳統理論將會顛覆。
智能時代來臨
數字經濟創新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蒞臨大會并致辭,明確指出基于數字化、網絡化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智能時代全面來臨,以移動通信、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技術成為新的引擎,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經從提升勞動生產率和效率的輔助角色,快速演變為基礎創新和創造的使能者,推動社會步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不但對既有經濟模式形成顛覆重塑,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且催生了一系列活力四射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數字經濟2030:
產業躍升的中國戰略
會上,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孫會峰,發表了題為《數字經濟2030――產業躍升的中國戰略》的主題演講。他指出,2016年G20峰會提出的“數字經濟”,為IT產業未來10至20年的演進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標。
基于未來世界所具備感知、智慧、行動和進化的特征,生態進化的數字經濟2030將呈現全新智能設施――萬物互聯、全新驅動要素――數據核爆和全新交互模式――業態新生三個層面的變化;并產生產業融合、秩序重構和角色轉化三個方面的影響;從而催生接入、數據和新生三個方向的機會,接入的機會在于海量的“端”、豐富的形態和巨大的市場,數據的機會在于海量的“端”引發數據核爆、改變產業結構和未來業態。
匯聚權威專家
熱議時代機遇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圖書的需要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對圖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為中國圖書出版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圖書出版業一直以來就是我國意識形態的重要部門,受到國家及政府的特殊管理。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歷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出版行業作為我國的主要文化產業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方向。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帶動了圖書出版業的發展,大量的民營圖書出版社也應運而生。這為我國整個圖書出版業的發展帶注入了新鮮血液。圖書出版業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一方面大力的推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面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面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環境,我國圖書出版業將如何來面對不斷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如何進一步推動圖書經濟的發展?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新時期圖書出版業經濟面臨的新環境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圖書出版業也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國內外的市場環境、整個圖書出版行業的發展態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身處其中的圖書出版業正面臨著各種挑戰和機遇。
2.1生產關系的變化使圖書出版業面臨著新的挑戰
自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21家新聞出版單位成為改革的試點單位,很快這種變革就在全國全面進行了推進。按照中央的總體改革部署,除了部分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民族文學出版社、部分時政類報刊外,很多出版單位都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一些企業還要實行股份制,對于有條件的企業,國家還要求其上市發展。這種體制上的變革使得圖書出版社在組織形態、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核心工作目標、運營方式、經營者的考核與選擇、領導的決策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為圖書出版社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方向。
2.2生產力環境的巨大變化
21世紀的到來,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都得到了迅猛發展。這些高新技術在圖書出版業內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圖書內容的數字化、圖書存儲的數字化、圖書產品傳輸的網絡化等。這些變化將圖書出版業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數字出版領域。在數字出版時代,圖書出版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出版、編輯、營銷等模式,它的生產、閱讀、等都朝著數字化形式轉變。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圖書出版的生產力、豐富了圖書出版物的形態,更改變了圖書出版的工作方式,拉動了圖書出版經濟的發展。目前,在傳統的紙質出版與新型的數字電子出版相互存在的條件下,如何將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使二者形成相互促進的發展關系,力爭實現圖書出版業的最大化收益,也是我國圖書出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有統計數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網絡閱讀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閱讀群體也在發生著變化,這種比例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的圖書閱讀模式。可見,網絡閱讀圖書已經成為圖書閱讀的重要發展趨勢。這將對圖書出版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方向。
2.3市場環境的巨大變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圖書出版所面臨的市場也由原來的國內市場向國際擴展。中國的圖書出版市場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國際的。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各種出版集團紛紛涌入中國市場,隨著中國出版業的進一步開放,外資大量涌入中國,我國的傳統圖書出版市場的封閉性、區域性逐漸被打破,逐漸向著開放性、國際象棋方向發展。另外,我國的圖書出版物也越來月受國際歡迎,面對巨大的國際市場和需求,中國的圖書出版業必須不斷思考如何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和需求,為我國圖書出版邁進國際市場創造良好的機會。再縱觀國內市場,為了不斷面對國外圖書集團的競爭,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國的圖書出版業,在我國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國各地都成立了圖書發行集團,以各省的新華書店為中心,由省內的新華系統做出統一的部署與管理,實現了省內的系統連鎖。先由各省不斷做大做強,然后再由各省的強者牽頭實現在全國的連鎖。這種跨區域的經營模式,是我國圖書出版市場逐漸成為一個全流通的大市場。
2.4圖書出版業的自身發展為圖書出版經濟的發展提出了要求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的圖書發行主要是通過新華書店這一途徑進行流通。1984年以后,圖書出版開始由出版社自辦發行,圖書出版業逐漸進入市場經濟并很快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這一發展變化也帶動了民營資本的興起,并逐漸在圖書出版業占據了一定的份額和比重。這迫使整個圖書出版業正面臨著調整和變革的新局面。作為一項內容產業,圖書出版業將面臨全球市場的大格局,因此,圖書出版業的產品、銷售渠道管理、市場推廣等策略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并制定出符合我國出版業發展的新戰略目標。
三、新時期圖書出版社經濟發展趨勢
我國的圖書出版業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圖書出版社也出現了生存危機,優勝劣汰的發展趨勢迫使各出版社不得不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核心競爭力,防止被市場經濟的發展所淘汰。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經濟環境的變化、人們閱讀習慣與閱讀群體的改變,打破了傳統的圖書出版業的發展模式,時代的發展需要圖書出版社必須改變發展模式、順應潮流,健康發展。
3.1圖書出版向著數字化經濟發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與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很多年輕人喜歡在網絡上閱讀圖書,傳統的書籍閱讀方式已經漸漸遠離了他們。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今天的圖書出版業向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例如:很多出版社在網絡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或采取與門戶網站合作、與專業性網站合作、與網絡書店合作等形式,充分利用CRM系統在網上進行Email個性圖書的銷售等。數字化圖書出版在我國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數字出版物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其技術水平和圖書內容也得到了飛速提升。數字化圖書出版是傳統圖書出版形式的一種補充,各出版社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發展,就必須將傳統的圖書出版于數字出版緊密結合在一起,使二者之間相得益彰,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為圖書出版的發展選擇一個更加有效的模式。數字圖書出版與傳統的圖書出版在本質上并不存在差別,都是為讀者傳播文字、提供圖片信息的一種服務。他們之間唯一不同的就是傳播的載體不同,數字圖書出版主要借助的是網絡這一特殊的載體,傳統圖書出版主要是以紙質作為傳播的媒介。目前的80后、90后,甚至還有00后的年輕人都是受互聯網影響而成長起來的,他們更偏重于閱讀數字信息。圖書出版社怎樣抓住這些年輕人的閱讀愛好、怎樣調動并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是我國目前圖書出版社經濟發展與生存的關鍵。這就要求圖書出版社必須盡快培養一支具有創新性的青年隊伍,讓他們及時掌握市場信息、了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于愛好,在運用先進的軟件技術出版適合他們的數字圖書。
3.2圖書出版社經濟向著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我國圖書出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圖書出版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圖書出版業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由簡單的追求數量的增長向追求質量效益增長的方向發展,由追求單純的品種規模的擴大到追求品牌效益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出版社如何辦好?辦強?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實施圖書品牌戰略的發展目標,辦出自己的特色,樹立自己的品牌。在我國圖書出版業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品牌戰略發展的探索,例如:商務印書館、人民出版社等。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圖書出版品牌相比,我國圖書出版的品牌意識還比較薄弱、泱泱大國竟然缺少強大品牌,對品牌的維護力度也不夠,這些都影響著我國圖書出版品牌戰略的實施。因此,對于不同的出版社來說必須明確圖書服務的閱讀群體,根據市場確定目標,并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優勢與特色,為讀者提供優秀的圖書精品,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為拉動圖書出版社經濟奠定基礎。
總之,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我國的圖書出版社經濟發展的情況不容樂觀,但是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生存發展下來的圖書出版社一定是圖書出版業中的精英。這些出版社更具有開拓自己生存空間的實力,并順應時展的潮流尋找出圖書出版社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前言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臺灣“客家委員會”(HakkaAffairsCouncil)于2001年成立。由于客家族群在臺灣多元化社會結構中相較閩南與外省族群系處于弱勢的地位,面對族群文化逐漸消失與社會多元文化之挑戰,當局及非營利組織對客家文化保存和客語的傳承,投入相當多的資源與努力,2010年通過的客家基本規定,讓客家文化推動有法源基礎,通過制度化設計展現客家政策成效。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全球熱門的產業,如何建構具有豐富文化和創意內涵的社會環境,并運用科技與創新研發、健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以及積極開發島內外市場,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宗旨。然而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定位較為特殊,俞龍通(2009)指出,客家文化產業在過去一直未受到重視,在相關的產業計劃中不見客家文化產業的影子,因為客家事務的主管機關屬于客委會,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事宜歸屬客委會。雖然客委會成立于2001年,但客委會發展的計劃目標有階段性的區分,計劃的涵蓋面雖然廣泛,也兼顧文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由于客委會政策是扶持與繁榮客家經濟,通過客家特色產業輔導計劃等政策方案,鼓勵企業從事客家產業、改善現有客家產業體質,并結合客家文化內涵,運用創意加值、技術加值及服務加值等方式,協助業者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客莊產業發展。為此,本研究通過客委會與新北市客家事務局的案例分析,了解數字科技與產品創新設計等如何應用于客家文創產業的經營策略。
2文獻探討
2.1數字科技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
文化創意產業納入臺灣發展重點計劃,表明臺灣經濟發展面臨轉型的殷切,已經是全島的共識。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與產業的關系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錢投資的產業,而產品也可以通過文化的加值成為產業。對產業而言,文化加值創造了產品價值的核心;對文化而言,產業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力。今天,企業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如何結合文化發揮設計創意,以“設計在地化”營造產品特色,這一波“市場全球化”的挑戰將是未來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提升設計產業競爭力的首要課題。至于數字典藏的文化創意加值,把典藏文物的原始“資料”加以分析整理,讓它成為有意義的文物“信息”,這是推理的能力;把信息再加以整理歸納,形成有用的文化“知識”,這是學習知識的方法;把相關的知識加以靈活運用就形成人類的“智慧”結晶,這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整個過程是創意學習的教育目的。就文化創意加值而言,第一個階段是如何把原始的“文物數據”,賦予意義,經由“信息加值”,成為有用的“設計信息”;再經由分析歸納,通過“知識加值”,變成可用的“創意知識”;最后,則經由靈活運用的“創意加值”,形成有價的“智慧財產”。如果再結合現代信息科技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相關技術,可以通過數字典藏形成數據庫,甚至擴充為“設計知識庫系統”;再經由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系統,作為“設計學習轉換”的媒介。最后,則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系統,直接完成創意產品的設計。
此外,就實際的執行面而言,根據圖1的下方虛線所示,也就是連結數字典藏、創意加值、研發設計與商品化的一貫過程,再配合經營模式的典藏加值構想、市場分析、經濟效益、商業模式與營運的可行性等,形成既分工又在共同的架構下,整合技藝、創意與生意達成經濟美學的成果,三個層次與不同階段的關系。架構為基礎,配合當局提出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探討如何通過數字典藏創意加值,將文化創意轉換為文化創意商品設計的模式。也就是以設計產業鏈管理的概念,整合文化創意、加值設計、生產制造,乃至營銷通路的設計產業,達到以“文化加值”的故事化,以“設計加值”的藝術化,與以“創意加值”的商品化,將“數字典藏”的文化轉換為文化創意商品的目的。
2.2數字科技在客家文創產業的應用
數字文創的定義,源于信息與傳播所結合的新領域,其名稱曾經多次演變,早期稱為“信息與傳播(C&C)”或“多媒體(Multimedia)”。Media一詞本身就具有多元的意涵,再加上“多”似有多此一舉之感,乃回歸“數字媒體”一詞,但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平面+視聽+互動的媒體)。由于“數字媒體”的制作過程包括完全不同的工具制作與內容制作兩部分,為強調其內容而非工具部分,故語匯又變遷為“數字內容”。而近年為再次突顯數字內容在產業、經濟上的價值與地位,又發展為“數字文創”一詞。所以,數字文創是一種“數字科技+新媒體+新創作+新服務+更多新可能”,形成一種跨領域的新觀念、新作品、新產業、新生活方式。譚文杏(2013)指出,傳統的框架讓客家文化與生活中的人們產生距離感,許多與客家研究相關的叢書或文獻都不離客家歷史根源、文化特色或族群特性的描述;客家文化脫離不了客家美食與山歌、采茶戲,或青一色的農村生活與祭祀活動等;此種現象可能是一種窄化、刻板印象,甚至容易造成非客家人對客家人的扭曲與誤解。現代的客家需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中找到平衡點,兼顧“傳統”與“創造”,從貼近人民生活的題材下手,以幽默輕松內容取勝,還原當下文化氛圍,讓語言自然呈現,才能讓客家突破多元文化的沖擊,成功吸引各族群目光。
而隨著4G時代的來臨,多媒體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充斥在每個時空,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現影像社會的視覺文化。客委會結合客家符號與象征,借由影像與聲音(文字)傳遞客家新意象給客家與非客家族群,逐漸改變多數人對于客家的認知與想象,進而親近客家。而依據客委會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客委會文創產業推動成果具體事跡體現在:補助地方及民間社團辦理“推動特色文化加值產業發展計劃”,補助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創意改造客家傳統市場及建設客家產業交流平臺等工程、完成“客莊區域產經整合計劃-臺3線”,并繼續推動“客莊區域產經整合計劃-六堆”,完成“2012至2014年客家產業創新育成計劃”“臺3線”及“六堆”2區、創新辦理“客家特色產業輔導計劃”、辦理“2013—2015臺灣客家特色商品網絡商城暨營銷推廣計劃”、辦理“‘客家美食HAKKAFOOD’認證餐廳第2期輔導計劃”、辦理“2014—2015年度參加會展暨觀光旅游展計劃”、參加“2014臺灣伴手禮名品展”及“2014臺北國際觀光博覽會暨伴手禮展”等成果。
3數字科技的應用
3.1客家委員會應用數字科技
客家委員會自2008年來致力于推動許多施政工作,針對客家人自我文化認同及尊嚴的提升、客家刻板印象的改觀、客家語言傳承及推廣環境的整備、客家文化藝術的傳統保存及創新推進等。客委會在其官方網頁成立休閑產業館,提供客家文創商品售賣渠道并且增進能見度;此外,也設立了空間聚落館,致力于提供客家文化園區及生活環境營造。為促進客家文化發展,客家委員會在2015年首度舉辦了“客莊青年新創事業競賽暨媒合輔導計劃”,向69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從事客家相關產業的20~45歲客莊青年,提供輔導與營銷協助。在當局的大力推動及地方團體的支持下,客家文創商品近年來能見度提高,商品內容也不斷推陳出新。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于苗栗客家文化園區舉辦“客·響——客家典藏,文化發響”數字典藏成果會,正式公開近年來通過各種調查累積的客家數字典藏資源;更借由最新數字科技規劃各種展示區,盼民眾能通過親身體驗,了解數字典藏計劃的豐碩成果。
而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近年來進行多項數字典藏計劃,至今已完成約95000筆的數字化圖文件及后設數據,包含在臺灣攝影史上具有影響地位的鄧南光等31位客籍攝影家完整影像作品、六堆及桃竹苗地區重要客家家族收藏之珍貴古文書、全島11所客家文物館舍館藏民俗文物、與客家相關的故宮文獻、總督府檔案及時代古籍,以及35座列入古跡歷史建筑的客家傳統建筑3D影像等,都將能通過“典藏管理系統”、“客家文物聯營網”及“客家傳統建筑數字影像網”查詢并瀏覽相關數據。總之,“客委會”積極推動各項數字典藏計劃,如“數字典藏與數字學習科技計劃拓展臺灣數字典藏計劃——數字臺灣客家莊”,系以“客委會”為中心,匯聚產、官、學及民間組織力量,整合“客委會”與各界在過去、現在及近期內針對臺灣客家文物、客莊文化資產、圖書文獻、影音數據方面所進行的數字化典藏與數字內容開發計劃,通過數字化科技,永久典藏及保存客家具有稀缺性、重要性、代表性及瀕危性的文化資產,有助于呈現臺灣“多樣性”的總目標。以此同步發展數字學習、文化產業、旅游觀光、影音媒體等產業,并深具經濟價值數字內容加值應用產業的重要基礎,彰顯臺灣客家文化獨特性并擴大其影響力,成為數字時代臺灣與海外客家族群所依歸和凝聚的“數位心靈原鄉”。
3.2新北市客家事務局應用數字科技
新北市客家事務局成立了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以都會客家為經營主軸,以文化創新為中心價值,園區內展覽及活動皆以創新為目標推動客家文化。至2015年,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辦理了多項木雕、紙雕及客家手工藝品制作體驗,其文物數字典藏體驗,民眾能通過網頁在線互動,認識客家歷史文物,從廚具、生活用品、紡織品到樂器等,每個子項目中皆有圖片及文字說明。新北市客家事務局積極推動各項客家事務,如辦理客家特色活動、推廣客家產業、建設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數據庫、制作新北市29區客家文化巡禮數字影音紀錄片等,在推廣客家文化與推廣客家產業上不遺余力,設立新北市客家網絡電臺,舉辦新北市客家桐花祭、客語魔法學院等活動。面對新北市客家族群逐漸福佬化、隱形化的問題,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數據庫有助于民眾了解新北市拓墾開發史、遷移族群的人口組成、認識客家藝術文物典藏品、方便游客查詢客家美食、文創商品與客家景點,分布在新北市各區的客家社團也可通過此平臺尋求相關資源與交流學習。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數據庫系統保存、推廣客家文化相關出版品、影音、民俗、文創紀錄等數據,并以平易近人的陳述方式呈現各館內容,內容包括客家淵源館、民俗信仰館、語文館、達人館、文創產業館、觀光美食館、社團館、數字館等豐富資源。
文創產業館的“客家特色產業”包括服飾、工藝、美食與生活用品等,按產業性質可區分為“時尚風華”、“巧奪天工”、“食飲天下”、“精致生活”等。搜羅客家相關文創商品或產業信息,記錄了各商家的歷史脈絡與產業特性,亦清楚推薦其從創意產出的商品,延續了客家的文化與精神。總之,新北市客事局借助信息科技建設“客家數字館”平臺,將客家文化園區內所收集的資源,通過網絡及云端科技的概念,將軟硬件數據整合成數字典藏的數據庫,使客家文化推廣不受時空的限制。客家數字館收藏的客家相關出版品包含音樂戲劇、歷史文物、圖書、展覽專刊等。出版品部分包含《新北好客都》(季刊),客家人文及客家歷史,展覽專刊等皆以電子書方式提供民眾在線閱讀,在音樂戲劇部分包括客家八音、民謠、童謠、說唱藝術及相關音樂創作,互動方式則以提供影音檔供大眾欣賞。其余相關典藏品及文物則以照片方式,呈現在客家數字館平臺。
4結論
客家委員會與地方客事局等客家機關為提升客家產業經濟及客家特色商品之市場競爭力,結合民間各種客家特色商品廠商,積極發展有效的產業思維和創新創業觀念。此外,應用數字科技與網絡技術,將可鼓勵與促進客家特色商品的創新概念與創新研究,不僅能創造客家產業多元商機,深化創業育成服務,厚植客莊產業培育成果,以塑造客家文創產業發展,提升客家特色商品能見度,開創客家文化產業新價值。雖然目前客家文創產業應用數字科技,仍然只是林榮泰、林柏賢(2009)提出的“融合文化、美學經濟促成美學設計新興產業整合架構之關系”的客家數字典藏、創意加值、研發設計與商品化過程。未來如何通過客家數字典藏創意加值,以設計產業鏈管理的概念,整合客家文化創意、加值設計、生產制造,乃至營銷通路的設計產業,將客家數字典藏的文化轉換為客家文創產業,是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201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R].臺北,2013.
[2]王健全.2005年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研究及年報匯編[R].臺北,2005.
[3]余龍通.文化創意產業與客家族群發展:以客家桐花祭為例[A]//江明修,丘昌泰.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M].臺北市:智勝文化,2009:49-73.
[4]林榮泰.文化創意,設計加值[J].藝術欣賞,2005,1(7):26-32.
[5]林榮泰,王銘顯.臺灣設計產業發展現況與愿景之探討[J].藝術學報,2008,4(1):49-69.
[6]林榮泰,林柏賢.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J].藝術學報:表演類(革新版),2009(85):81-105.
[7]林榮泰,范成浩,洪天回.區域文化特色應用于產品設計初探——臺灣廟宇文化應用于手機設計之個案[J].藝術學報,2005(76):157-175.
[8]客家委員會.客家委員會03年度績效報告[EB/OL].
[9]陳定銘,陳樺潔,游靖宇.“政府”與客家社團協力指標之析探[J].行政暨政策學報,2012(54):41-82.
[10]陳定銘,鄧佳青,黃伃君.從族群經濟觀點析探客家文創產業之創新特色與經營策略.2015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臺灣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北市,2015.
(一)可以提高檔案館整體功能的技術基礎。人類文明已經真實地邁進了二十一世紀,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大潮朝著我們撲面而來。檔案管理和利用如何應對及適應數字化信息時代的需求,是我們檔案工作者要思考的。數字檔案館是隨著檔案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檔案館,數字檔案館的建設歸根到底就是檔案館信息化的建設。數字檔案館似乎更加強調的是存儲和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的信息空間,虛擬性較強,包括多種檔案信息數據庫,強調檔案信息網絡化和高度的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化,從廣義上講應該包括檔案館數字化的內容。檔案館數字化主要是指將現有館藏檔案信息數字化,接收應歸檔的電子文件及其元數據,將數字化的檔案信息資源在網上的和傳遞,利用網絡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因此,隨著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成熟應用,電子文件大量出現。檔案館既要保護傳統載體的檔案,又要管理數字化的記錄,如何加快檔案館的數字化建設便顯得尤為迫切。
(二)可以豐富和優化館藏檔案。檔案館是行政區域內永久保管檔案的基地,是科學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檔案史料的中心。檔案館又是綜合性檔案館,其館藏可以反映所在地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等社會各方面的情況。檔案館豐富館藏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向社會提供利用,檔案部門只有建立起內容豐富、結構合理、富有特色的館藏信息資源,才能夠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由于檔案館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和建設,是檔案事業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加速檔案管理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三)有利于本地區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檔案是一種非常有用的信息資源,而檔案館正是一個海量信息的儲存地。檔案工作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有效地保護和利用檔案,使之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檔案館現代化主要是將檔案館的檔案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這已經成為網絡時代檔案館資源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檔案館努力追求的目標。而檔案資源的數字化又是數字檔案館的檔案信息數據庫的主要來源。因此,在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和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新形式下,檔案工作如何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是檔案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二、努力學習現代化的檔案管理新技術
(一)不斷學習電子文件及電子公文的規范化管理。檔案資源是國家綜合檔案館的立館之本,是開展檔案館工作的物質基礎。它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總和,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加強檔案資源建設,是檔案館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規范檔案管理,制定完善檔案登記備案管理辦法和檔案管理應急預案,開展檔案安全專項督查,同時加強檔案安全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網絡監察系統。以標準化管理為主,制度管理為輔。標準化適合于技術工作領域的規范化管理,可操作性強,而且與管理體制的關系較為超脫,因此在不與法律相沖突的情況下,標準化管理更有利于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制度通常以法規形式出現,特別是約束力強,但管理范圍有限,所以在標準化管理的基礎上,配合制度可以形成檔案館數字化工作所需的嚴密的規范化管理體系。
(二)做好檔案輸入信息與數據的收集、整理、著錄等一系列基礎工作。檔案管理自動化是對檔案館自身管理行為現代化的確定,而這種現代化是建立在計算機數字化管理基礎上的。這個特征是基礎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是開展其他數字化工作的前提條件。檔案資源建設是檔案館立館之基、興檔之本。檔案局要將征集特色檔案資料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常抓不懈。組織力量,大力開展檔案的收集和征集工作。豐富館藏是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按照檔案館收集的范圍和標準,還要大力開展檔案的征集工作。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水平也日益提升。為了確保學生所學課程能與時代相符,各大院校必須全力以赴改革此課程。在此背景下,學科教師必須將自身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便確保能夠有效革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評模式等,最終保證我國總體科技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知識經濟潮流現狀
如今社會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潮流當中,而所謂知識經濟,即基于知識的經濟,因此,知識應用、創新與傳遞將對其產生直接影響,知識經濟的主導即知識與相應消費、生產和流通的產品。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工業經濟都已經被知識經濟所取代,新時代能夠有效帶動高新產業的全面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高新技術革新除了能夠讓人快速得到更多知識,同時也能讓人全面提升知識的獲得與應用水平。由此可見,知識經濟能夠影響到人類的生活、政治、行為以及經濟等各個領域。總體來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二者最核心的差距就在于知識層面。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國家經濟的過程中都會依附跨國企業甚至發達國家,因此盡管如今世界經濟正處于全球化發展的狀態,這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依然較為被動。社會正處于知識經濟潮流當中,而先進的數字電子技術能夠有效推動更多新技術的誕生,因此當前先進的電子技術已經被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里。所以,電子學的進一步研究與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倘若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育人員不能及時轉變自身理念,終將被時代所遺棄。對于全球來說,科教興國已經成為國家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戰略。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耗費大量資源,而知識卻屬于世界上唯一無需損耗,且在創新過程中能夠實現全面增值的共享資源。知識在新世紀里正逐步代替資本以及權力,從而變成將左右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社會與經濟而言,科技屬于核心驅動力,其將直接決定一個國家能夠繁榮富強。科學技術屬于知識經濟最為關鍵的一環,而人才在其中更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才是一切的基礎與根本。在調整革新知識經濟整體架構的過程中,第二產業將取得長足進步,同時會逐步縮減就業人數,而未來社會中的核心就業領域必然是有廣泛范圍且由高新技術與知識所武裝的服務行業,其內部的競爭將重點取決于從業人員的創新、實踐能力及其更新知識的速度。因此,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育人員應當在改革過程中擁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努力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致力于創新相應知識體系。
二、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主要特征
對于電子類、電器類以及自控類等專業而言,數字電子技術屬于其最為基礎的課程。學生經由學習此課程,便可對相應理論基礎知識加以熟悉,對數字電路實際原理深入理解,并且對分析數字電路各類方法有所明確,繼而擁有基本的數字電路應用能力,如此方能為后續專業學習夯實基礎。例如,某院校擁有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專業包含了計算機科學、自動化、光電信息、電子信息、應用物理以及測控等專業。而在網絡、電子以及計算機通訊等先進技術的高速發展過程中,許多專業課程也實現了進一步的分化,學生也能掌握越來越多的分析方法,以及愈發復雜的學科內容。
三、知識經濟潮流下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主要問題
(一)不完整的教學內容
在某院校當中,如今一些學生在學習了部分教學內容后卻不知道如何運用,而教師僅僅將孤立的、原理性的電路知識傳授給學生,且不能有效應用相應系統與實例,因此學生無法掌握應當將這部分知識應用在何處以及如何運用。另外,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知識并不可用,比如一些教師在對集成塊內部電路以及各類器件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依然會花費大量時間,然而卻不能將其有效應用于接下來的專業課當中。此外,一些將會應用的知識內容部分教師卻沒有講授給學生,比如對學生各電路、器件有效應用能力的培養,緊緊關聯工程實踐,以及結合應用要求對電路進行構建的各項內容。通過調查該院校這三年的應急畢業生可知,該院校大部分畢業生都明確表示日常學習的知識內容和實際工作狀況間存在較大差異性,這便證明目前此課程實際教學知識內容和時展需求不相符。另外,各大院校為此課程設計的實踐內容較少。以往的實踐教學方式主要為“理論+實驗”,而多年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此方法無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盡管一些學生依然能夠得到較高的成績,然而卻不能靈活分析元器件與典型電路原理、作用,更無法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同時,教師也不能搭配豐富的實驗內容,這更阻礙了學生對電路分析、測量技術等的全面掌握。
(二)單一的教學模式
許多教師在授課時,依然會展開先理論、后實驗的教學模式,同時引用的大部分實驗都屬于驗證性實驗,而在課程最后為學生設計維持半個月的技術實訓。實施證明,此模式使得大部分學生根本無法掌握所學知識有哪些作用,更不知道應如何應用,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三)不完善的考評方法
以往的考評方法主要為期末成績擁有70%的占比,而日常學習成績僅有30%的占比。而教師在考查學生日常成績時,其考察依據主要為學生完成作業和實際出勤的狀況,在通常狀況下,學生若能不請假且不曠課,并且每日按時將作業交給教師,無論其作業抄襲與否,最后教師都會給其滿分。同時,期末考試的方式基本為閉卷答題,理論知識才是考試的主要內容,考試重點只在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熟練程度。事實證明,此模式將使學生邏輯思維受到束縛,無法合理評價學生實際技術水平。
四、知識經濟潮流下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有效改革思路
(一)重構課程架構
某院校教學人員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對學科特征展開深入研究,將學生放在教學主置上,努力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以及就業指導等服務,并且致力于將知識實踐性以及應用性彰顯出來。在通常情況下,應屆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后,將成為一線技術員工,此時設計電路的邏輯重心為如何將現有中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功能有效發揮出來以及如何研發相應新功能等。因此,教師應將傳統的課程架構轉變為:嚴格遵循重視應用、講清原理與概念的原則對課程架構、內容等加以確定,并且優化、完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對器件外的重要特征加以強化,特別是對功能表以及真值表等進行強化,同時對內部的原理、構造等基礎知識進行淡化,對自外部電路對電子器件展開分析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構;而在集成電路的知識講解過程中,僅要求學生對相應簡化的電路圖加以掌握即可,并且將模塊、器件選用、匹配與連接等列為教學重點。實踐證明,此模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確保其能夠對知識架構進行全面重建。
(二)豐富教學方法
教學人員在革新教學方法時,應當認真落實“以人為本”教學理念,教師從傳統模式的教學主置主動轉變成主導者以及輔助者,從而經由革新理論課、實驗課以及實訓的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學人員還應對層次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制定相應學習目標,而在實際教學時借助參與教學、啟發教學、任務教學以及探討教學等多種方式,帶領學生對問題展開主動分析與思考,全面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興趣,確保其能夠主動參與到各類教學活動當中,提升其求知欲、合作意識等綜合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階段,應當充分融合實踐和理論、自學與講學、研究和引導以及溝通和探討等各類教學方式,并且結合學生實際知識掌握程度將學科應用和概念以及重難點等關系理清。在講學時,教師應從實例角度出發,借助實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逐步將當堂課程的有關知識內容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如此便可確保學生能夠參與全程。同時,教師還可借助部分實用性高的小型電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練習,使學生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水平得以提升。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計數器相關知識的時候,便可以虛擬實訓的模式開展課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聽課的過程中同時進行知識講解、案例示范以及知識總結,這使得學生學習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另外,教師還應積極應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技術,例如融合仿真教學、傳統教學以及多媒體教學等,在講授不同知識時采用相應的互動、啟發或者探討教學模式。多種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活躍學習氛圍,使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提升,并且能夠確保學生主動思索。其中,多媒體教學技術能夠以生活、形象的視頻、圖片等將原本很難理解把握且較為枯燥單一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直觀掌握這部分知識。而仿真教學則能夠借助相應軟件為學生演示虛擬實驗,從而將電路內部波形直接生動地展現給學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借助互聯網溝通軟件和學生展開線上溝通,以便及時把實驗需求、數字教案、仿真軟件以及電子題庫等分享給學生。
(三)創新考評方式
教學人員應當將日常成績在考評中的占比加大,并且將日常學生的課堂表現列為日常成績的重點考評項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人員應將考評成績詳細劃分為考試成績、日常成績以及創新成績,以便讓學生在日常學習階段通過把握成績對所學知識展開進一步理解,同時確保其實操與創新等能力得到強化。
五、結論
總之,當前我國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領域的革新還未深入,而各大院校若想全面改革此門課程,除了應當對相應技術的未來發展規律、方向加以掌握,也應對相應市場展開全面調研,明確市場的未來技術需求,進而以之為前提對課程展開科學設置,最終充分結合應用與教學以及實踐和理論。
參考文獻
[1]段淑玉,周堅和,夏冬雪,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用效果研究――以本科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 ,000(021):260-262.
數字出版現狀分析
帶著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我們對數字出版做一些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認識:
1.出版業要發展成為信息產業,就要從不同角度提取信息,做成視頻和聲頻,重新包裝,添加新的價值,儲存成數據,供提取和使用。
2.我國數字出版仍停留于傳統的線性出版流程。線性的出版流程是:寫書——出版社——顧客。數字出版的理念應該是:重視終端消費者的需求,用信息服務來開拓市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向下,出版社應該為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服務。
3.在數字出版的市場開發中,出版社所競爭的,不是來自同行的競爭,而是競爭讀者那里的剩余時間,誰占有了讀者的剩余時間誰就獲得了成功。所以,可以得出結論:第一,在數字出版中,內容依然很重要。不管表現形態、傳播方式如何改變,對出版社來說,回歸內容,內容創新仍是出版社的唯一生命線。用好的內容吸引讀者才是最重要的;第二,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新的傳媒方式,最大限度地讓讀者接觸到你的內容。因為只有接觸到,才有可能去選擇。對青少年來說,手機就是未來最好的終端。因為在中國,有6億多的手機用戶,而且青少年是手機用戶中的活躍使用者。可以思考如何把內容傳達到這些手機用戶手里,從而占有潛在讀者市場。
數字化與網絡出版是未來出版業的發展趨向,不可能倒退。所以,比較積極的應對方式應該是,在兼顧兒童思維特點的同時,利用好數字出版的特點——聲音、動畫等,用增加的這些特點,來吸引小讀者閱讀,把閱讀變成如同刷牙一樣的習慣。雖然,目前兒童讀者擁有電子書的量還很小,但未來,市場一定是存在的。利用好數字出版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兒童閱讀,特別是兒童科普書、工具書,因其閱讀屬性的特點——知識點較多,可以分段閱讀,而不像文學讀物那樣具有非常強的連續性,適合于數字出版的表達,用數字出版的優勢更明顯。理論上而言,只要好好用心來做,立刻就能產生好的功能和效果,但目前,由于電子閱讀器對中國的兒童來說,普及率還不夠高,未必能帶來好的經濟收益,但意識到這點是有必要的。
運用數字出版,開拓閱讀空間
如何運用數字出版,更好地開拓閱讀空間,對編輯來說,可以做的事情有:
1.始終堅持并重視市場調查。現在出版社的現狀是對市場調查的重視不夠,雖然也有針對性的市場調查,但遠遠不夠,在意識上還是提品,提供內容產品,這樣就容易忽視市場的需求,結果很直接的就是增加庫存量。所以,市場調查這個環節要在出版社的工作中始終突出它的重要性。
2.改造出版社的網站。許多出版社都已經開設了網站,但規模和效果始終比較弱小,信息服務的功能更是比較單調,只是在網站上宣傳自己的雜志和圖書。網站功能比較單一,信息服務含量不夠。編輯可以向執行者提議改造出版社的網站,安排專職或兼職人員來改造自己的網站,服務現有的市場開拓,把自己的網站信息到與自己出版社氣息相同的社交網站上去,占有更準確的目標群體,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信息服務。同時,良好的網站環境,還可以為出版社的期刊和圖書添加許多附加值,讓產品增值。
數字經濟釋義
數字經濟就是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經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數字技術被廣泛使用并由此帶來了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的根本變化。所以,數字經濟的本質在于信息化。
數字經濟在中國
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18.6萬億元,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對于中國來說,數字經濟既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變量,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增長的新藍海。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8萬億元、網民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數字經濟占GDP的10.5%……這些激發人們想象力的數字,反映著中國數字經濟帶來的效應。“雙11”購物節再創全球在線交易新紀錄、無處不在的二維碼、形形的O2O等無不顯示出,數字經濟對中國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宏觀的經濟規模上,更是滲透到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場以數字化為形式、以技術進步為手段、以經濟轉型升級為目標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經濟發展的數字化轉型成為重點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技術群體性突破是構建現代技術產業體系、引領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動力源泉,先進的信息生產力將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數字經濟階段演進。
按照我國信息化發展戰略要求,到2020年,重點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以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為代表的數字經濟供給體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信息消費總額達到12萬億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67萬億元;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到本世紀中葉,數字紅利得到充分釋放,經濟發展方式順利完成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面臨的挑戰
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數據來源:中經網
全國吸收外商投資情況
數據來源:商務統計
由以上數據可看出,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進出口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02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所占比重過半,截至2006年已達58.80%。無論從企業數量和實際使用金額的增加,還是進出口總額,外商投資企業都呈現強有力的發展態勢。
GDP=總消費+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因此,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對每年的GDP增長有很大的貢獻,比重已超過40%。
當我們每年關注著節節高升的GDP增幅數字時,回頭看另一個重要的經濟統計指標GNP。GNP=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付。因此,GNP衡量國民所賺取的總收入。相比于蓬勃發展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國企業在國外的投資收益卻寥寥無幾。根據2006年的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國企業在國外的投資收益順差僅為97.7億美元,不到2006年中國GDP總量的千分之四,也不到經常項目順差的4%,就是與中國2005年的貿易順差相比,也僅為后者的4.4%左右。可以斷言,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數據,遠遠低于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
只考慮GDP而忽視其他指標的核算,不能全面反映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GDP中的地位如何,這些都需要明確地展現。由此可見,GDP的核算方法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如何剔除國外的要素產值以更加真實地反映本國的經濟發展,將是向經濟指標體系提出的一大問題。
我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大量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民族文化的水融構成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在漫長的五千年發展歷程中,我們遼闊的國土上存在著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和各式各樣的人文景觀,以及保存在圖書館和博物館里的珍貴文物及典籍。并且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風土人情,這樣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民族文化遺產都是無法估量和無比珍貴的。如何采用數字化手段保護和研究這樣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已經引發了很多人的思考[1]。
一、民族文化的內涵及新時代特征
什么是文化,很多人各執一詞,其中被大眾所廣為接受的一種認知和定義便是泰勒所提出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之一分子所獲得的任何技巧和習慣”,這對文化是一個很好的詮釋。而民族文化它所包含的內容和特征又是極其廣闊的,而且隨著生活的變化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也同樣引發了民族文化的轉變,并且還伴隨著很深的時代氣息,其新鮮的時代氣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當前的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目前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發展飛速的民族文化旅游業帶動了整個民族文化的保護,為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幫助,而且當前的民族文化保護也不能缺少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幫助;其次,經濟價值正在逐漸取代文化價值從而占據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伴隨著目前國內經濟形勢的大好前景下,旅游經濟發展速猛,而旅游經濟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正在向經濟方向靠攏,而民族文化中的反映民族生活的民族性正在下降,而民族文化中的偽造情況也越來越多;再次,國內的民族文化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文化創新的速度與日俱增。民族文化產業的重心應以民族文化為主要核心。注重文化創新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維持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力,關鍵就是看創新;最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利益驅使的目的越來越突出。文化競爭競爭的是各自的文化價值,只有文化價值提升了,才能在競爭中勝出。文化競爭的實質就是經濟競爭,是對各種資源的追逐競爭。而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很重要稀缺的資源,如何在現代商業化和旅游經濟的催化下轉變出最大的經濟價值來,將各地的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出來,吸引更多的游客,整體來推動當地的發展,構成了整個民族文化新發展的核心內容[2]。
二、保護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以及城鎮化發展的沖擊,很多珍貴的民族文化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保護手段和措施,正在面臨越來越危險的環境。我國絕大多數的民族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在相對貧困落后的農業區范圍,這些地域的經濟發展是很落后的。但是,隨著近些年,由于這些地域的特殊民族文化形式越來越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民族文化旅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從政府到民間都希望通過這種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來帶動本地的經濟發展,實現本地域的脫貧。但是旅游經濟卻是對民族文化發展造成危害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一旦這些民族文化資源由于旅游經濟的帶動越來越知名,會逐漸對當地的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逐漸破壞當地的民族文化特性,喪失其獨特的文化價值。由于這些民族文化價值大都不是物質性的,是以一種精神性所存在的,一旦遭到破壞,短時間內根本無法發現,特別是那些經濟特別落后的地區,這種破壞也是最嚴重的,因此需要加強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根據目前國內普遍存在的現象,如何有效的處理好對我國目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立即解決的。如果采用相對傳統的保護方法,其前期的準備和實施階段過于繁瑣和漫長,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但是隨著目前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技術的大量應用為我們保護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提供了可能。合理的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可以有效的將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記錄保存下來,建立相應的保障數據庫,切實的保護好珍貴的民族文化特性,為今后的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三、在數字化技術下保護民族文化與傳承的具體運用
1.運用數字錄音、錄像技術等技術。
目前數字化方向的保護技術主要為數字錄音、錄像等手段。數字化錄音及錄像相比于過去的采用磁性材料錄音、錄像的手段要更加精密,而且效果也更加逼真和出色。出現這種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才用數字化技術中的計算機中介是采用二進制信息來表示的。而二進制信息是通過離散的方式來表示的,是不連續的,這種不連續的表示方式比傳統方式更加容易實現、穩定、抗干擾能力強等等。這種表現方式與計算機信息的處理方式如出一轍,使之能夠很方便的在計算機中進行處理運算。同時,可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記錄精度進行很方便的調整,滿足不同的需求。例如音頻的記錄模式:分別有電話(3 KHz)7位取樣模式和CD(44.1 Hz)16位取樣等各自不同的音頻模式。都可以根據記錄音頻時的當時環境和需求分別加以區別,保證錄制效果的完整和逼真性。數字錄音和數字錄像技術可以用在保護民族文化和傳承中的歌舞、繪畫、民族剪紙等等[3]。
2.運用數字三維成像技術。
數字三維成像技術也就是常說的3D技術。大眾所常接觸的3D技術即是3D電影,3D電影就是一種立體電影,為觀眾呈現逼真的電影環境,使人身臨其境,仿佛置于真實的世界中。三維成像技術的高超所在便是相比于傳統的二維平面成像技術,它能使人產生立體的感覺,平時大家采用的數碼相機和以前的光學相機并不能排出立體的效果,那是因為在記錄圖像的過程中,相機只是保存了長度與寬度這兩個單位,而深度這個單位并沒有保存記錄下來,所以大家看到這種技術所拍攝出來的圖片時并沒有三維立體的感覺。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三維立體的,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物體也是三維立體的,那是因為我們觀察這個世界是通過我們的兩只眼睛,這兩只眼睛的距離一般在6cm所有,正是因為這段距離,使我們在觀察世界和物體的過程中產生了視差,就是說在觀察物體時每只眼睛看到的結果是不同的,這種差異結果通過神經傳遞給大腦,使之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三維立體的圖像。這種技術手段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早已問世,這種早期的技術手段就是模仿我們雙眼的視差這種生理特征,在記錄圖像信息的過程中,采用兩部機器分別從不同角度來拍攝已達到立體的效果,而放映時同樣用兩部放映機同時工作,再通過一種特制的眼鏡,使人們在觀看時產生立體效果,進而達到三維成像的要求。這種早期的拍攝手段過于繁雜而且后期的工作量也十分大,已經不能被當前的社會所采用。目前所采用的是很先進的數字化模擬3D技術,這種數字化3D技術大大縮減了影片制作的周期,減少了工作量,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利用數字3D技術可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一臺攝影機,通過一條影片就能產生兩臺攝影機達到的效果,這種新的數字化三維成像技術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大眾一致認可。這種數字化三維成像技術的出現為保護我們民族文化和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通過三維成像可以對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比如民族曲藝和歌曲進行全方位的記錄,記錄下真實的、身臨其境的三維立體影像資料,為以后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可能。
3.運用數字圖案媒體數據庫及相關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
數字圖案媒體數據庫是一種常用的數字化多媒體數據庫,這種多媒體數據庫可以大容量的儲存大量的音頻和圖像以及視頻等等,是目前現代科技的研究前沿之一。民族文化遺產中具有大量的帶有民族特征的剪紙、刺繡、馬尾繡等等,這種民族文化形式的圖案都有很多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對研究民族的人文特征和風土人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這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圖案不會消失,應該采用數字圖案媒體數據庫將這些鮮明獨特的藝術圖案保存下來,一旦保存下來,可以方便的進行查詢、檢索以及傳播,是保護圖案類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如果將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與數字圖案媒體數據庫這兩個先進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對圖像進行查詢、檢索等,再根據數據庫中龐大的數據量對圖案進行開發設計,使傳統文化形式得以保存延續,甚至得以發揚光大,不僅能達到保護民族文化和傳承的目的,而且對于當地民族文化藝術的產業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4]。
四、結論
我國具有56個民族,具有很多的民族文化資源。不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變化中都產生了大量的不同風格的民俗和文化,這些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各個民族文化融合腳步的不斷加快已經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大量的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正在接近瀕臨消亡的邊緣,對它們進行保護是每個民族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每個民族交流創新的需要。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加快了整個社會前進的腳步,通過對民族文化資源在信息化背景下進行數字錄音、錄像技術;數字三維成像技術;數字圖案媒體數據庫及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等手段的保護,相信正確的研究方法和保護手段一定會對民族文化和傳承起到正確良好的積極影響。(作者單位: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貴州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卓么措.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蘭臺世界,2012(3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