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3: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醫基礎理論是以中醫經典著作《內經》為理論淵源,融會了歷代著名醫家的真知灼見和創新觀點的一門課程,是研究和闡述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科,是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對剛入學的中醫專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中醫理論形成于兩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文字古奧,內容博大精深,在認識論、方法論、思維模式、概念體系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中醫基礎理論所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已習慣于中學期間形成邏輯思維的大一新生。因此,要使學生們真正透徹領會抽象而古奧的中醫術語、概念、學說并不容易,例如:五行學說、臟腑概念、氣血津液等。調查發現,學生們普遍認為接受起來比較困難[1]。這就使得初學中醫知識的學生們常常會產生畏難情緒。傳統的中醫基礎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上主要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黑板、粉筆與教材”的滿堂灌式教學模式,乏味枯燥,也不利于學生理解文字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是較快較好地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和基礎知識的重要前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教學人員所面臨的共同課題。筆者認為,在傳統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中合理的引入相關教學病案和增加師生互動式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1.合理引入教學病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習興趣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有助于挖掘他們自身的學習潛能。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內容。現代中醫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是西醫院校的基礎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失去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中醫理論源于臨床實踐,并不斷完善于臨床實踐。根據“先感知、后理解、再鞏固、終運用”的學習基本心理過程,中醫學習過程中的感性知識只能從臨床中來獲得,中醫傳統學習模式是“家傳”和“師授”,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早期中醫教育中的重要性[2]。因此根據目前中醫課程的純課堂教學設置情況,結合傳統中醫教育的“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特點,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應用臨床病案,通過模擬臨床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并強化教學效果。例:在病因“痰飲”章節講解中,可以通過以下病案分析講解:“王某,男,50歲。面部及雙下肢反復浮腫時間6年余。因勞累導致雙下肢再次浮腫,按之則凹陷。臉色暗淡無光澤,口淡乏味。形體消瘦,腰酸體倦。怯寒肢冷,減退。舌質淡胖,脈沉細”。問:“此患者的水腫癥狀,主要與哪些臟腑的哪些生理功能失調有關?為什么?”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分析,學生明白了病為水腫,其病機為脾腎陽虛導致津液代謝失調。然后讓學生回顧津液的生成輸布過程以及參與津液代謝的臟腑的生理功能,這就啟發性的加深了學生對廣義痰之水濕痰飲的理解。當然,在應用病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切合教學目標,淺顯易懂并把握好教學時間,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中,往往以“滿堂灌”的模式為主進行授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影響了教學效果。互動式教學法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用原有的知識結構去理解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分析解答而掌握新的知識[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從前蘇聯引入后,許多課程教學便廣泛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之中最常用的是課堂討論法[4]。因此,筆者認為在中醫教學中開設討論課,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表述能力。在討論課中,把握階段教學目標,要注重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的橫向引導,并對相關知識進行強化訓練。在進行專題討論時,要精心選擇討論專題,最好選定橫跨不同章節的專題內容:如“臟腑關系”部分。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討論一對臟腑之間的關系,并派代表到講臺進行“演講”,然后再由其他同學進行相關的補充。發言之后,老師和其他同學提出相關問題,由發言組的學生當場解答,最后由老師總結同時根據各組的表現予以細致的點評。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關原理,能將相關知識前后貫通,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理解中醫基礎理論,在理解的基礎上思考、鞏固,從而能自覺運用和分析相關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結語
總之,“學無定法,教無定規”,中醫基礎理論是構筑中醫藥學的基石,授課教師做好中醫基礎課程的教學能很好的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專業的動力。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深刻體會到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教學病案和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作用。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培養了學生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既加深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又鍛煉培養了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種教學方法的特點及與之相適宜的教學內容,并將教學方法融于教學過程,這樣才能保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能較好的傳授給學生,并為后期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l]王蕾,李春英,張炎,等.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調查情況分析[J].中醫教育,2000,19(6):23.
基于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領域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學的理念。研究性教學是指通過科學研究途徑與情境在課堂中的創設,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學開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更具主動性。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單純強調探究,而是在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實現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的切入點可以是簡單的中醫知識,也可以是一個獨特的假設,通過引人入勝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滿足與快樂。
(二)研究性教學的優勢
研究性教學的優勢在于立足于科學精神,通過明確的研究目標的設計,實現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知識的創新改革。研究性教學不是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而是將研究的理念與課堂教學融會貫通,并在核心的中醫學科思想與科學方法的指引下,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有助于學生良好品質意志的樹立,為綜合型全面發展醫學人才的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研究性教學的缺陷
不能否認的是研究性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學與學科教學之間的隔閡、教學體系構建不完善等,這些都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進一步解決。從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所以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中還是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學應用的設計與分析
(一)基本教學資料
為了探究研究性教學方式的實際教學效果,筆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這四個月期間選取了我校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學20名,女同學10名,將這30名同學隨機分為人數相等的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同學的性別、年齡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保障了此次教學試驗的科學性。
(二)方法設計
實驗組與對照組需要保障教學進度的統一,以“五行學說”相關教學內容為示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以教材內容為核心進行講解。實驗組則采用研究式教學,采用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討論、問題的研究以及答案的總結。學生在研究式教學中能夠領略到不一樣的活躍而靈動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看法主動地表達出來。教師在研究式教學中處于引導性的輔助地位,對學生看法與認識中的偏差進行及時的糾正,讓學生能夠隨時進步。
(三)結果分析
經過為期四個月的教學試驗,現將結果分析總結如下:研究式教學中學生的中醫基礎知識更加牢固,教學質量與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而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對照組教學成效與之前并無太大差異。
三、推進研究性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呈現
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幾方面:首先確立好教學目標,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其次是注重教學中記憶的重要性,中醫基礎理論涉及到龐雜的專業知識,只有做好記憶工作才能應用自如。最后則是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進行有機結合,在完成課堂研究式學習之后,能夠對相關中醫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學的應用
中醫基礎理論涉及到中醫學視角下的疾病認識及防治方法、中醫中蘊含的哲學原理以及人體生理等內容,合作研究式學習首先需要劃分好課堂討論小組,同一小組的同學制定出共同的學習目標,探討最佳的學習方法并就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
1 提高課程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中醫教學奉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教師大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學生,如何去教會學生,一味地采用老師滔滔講授、學生默默聆聽這種教學方法,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他們本身存在的巨大潛能,同時也忽略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和感受,這樣的課就象一首“催眠曲”,單調無味,令人昏昏欲睡,容易使學生覺得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令人厭煩。成功的課堂教學,并不在于教師講解全面、準確,而是看教師是通過什么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因此,應將提高興趣作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切入點。學習興趣產生于學習的需要。由于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有其專業特點和必要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對該課程的認識程度有關,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幫助學生認識功課的重要性,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這一門課與其他課程有什么關系等。教師要將所教的基礎知識與臨床有機結合起來,運用這些知識對臨床上常見的現象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到自己現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解決今后臨床上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2 重視課堂引趣,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在教學活動開始之際,學生普遍存在希望上好課的內在心理,這種心理既強烈又短暫。教師應抓住這難得的良機,重視緒論部分的備課,以精彩的導言吸引學生,形成有意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為新課的展開預備良好的氣氛,為正文開講鋪平道路。在緒論部分注重介紹中醫學在歷史上和世界醫學史上的重大貢獻,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人痘接種術是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等,使學生對中醫學建立初步的信任。在講解過程中穿插一些我國著名醫學家治病救人的故事,以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介紹中醫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與前景,例如現在國際上掀起的中醫、中藥、針灸熱潮,中醫在治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禽流感等新發疾病方面的優勢等,說明中醫并沒有衰落,相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使學生樹立繼承發揚中醫學的信心。
在講授具體章節時,要力求課堂生動幽默,情趣盎然,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中醫思維方式的特殊性,要求學生注意轉變思維方法,提示學生學好陰陽五行和整體觀念是轉變思維方式的重點和關鍵。在陰陽學說的講授中,結合成語中有關“陰陽”的條目如陽奉陰違、陰差陽錯等說明陰陽的含義,以太極圖陰陽魚的運動說明陰陽的關系;在整體觀念、五行學說的講授中多舉一些通俗易懂的實例。使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掌握比較、演繹、類比、反證等思維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模式。
在講解臟象時,為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以一些常用的成語、俗語來解釋某些臟腑的生理功能,如以心想事成、心懷鬼胎、心有靈犀一點通等說明中醫心主神明理論,以膽大妄為、膽小如鼠說明膽主決斷,與人的勇怯有關。在六章節教學中,注意結合生活實例,例如以放風箏的過程來說明風性浮越、主動,以臺風的速度、變化說明風的善行數變;以熱脹冷縮說明寒性收引。在七情章節教學中,利用一些文學典故,如用范進中舉的故事來說明“喜傷心、喜則氣緩”,用林黛玉的結局來說明“悲傷肺,悲則氣消”。這些方法可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減少學生理解掌握這些深奧理論的困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由于學生們具有很強的求知欲,有探索未知的強烈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出問題,有張有弛,有有低谷,使學生帶著問題,懷著好奇一步一步漸入佳境。
3 合理使用設備,刺激感官產生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學設備也不斷更新,多媒體教學設備現已普遍應用于各醫學院校的教學當中。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各種教具、學具、投影、電影、錄像、錄音等媒體,集光、形、聲、色于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徹底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同時,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再先進的設備,也需要人去精心準備、合理使用。為了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需要教師在課外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組織素材、制作課件,準備得越充分、越細致、越周到,效果越好。課件盡量做到圖文并茂、動靜結合,既要避免大段文字的簡單堆砌,令聽者索然無味,也要避免過于繁雜,動畫過多,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案例教學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強調記憶第一的同時,運用案例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案例教學可以使抽象的內容更形象具體,使枯燥的內容更生動。本課程的開設時間在第一學年,學生要領會抽象的中醫術語并非易事,故而采用更加生動的案例教學則顯得十分的必要。
3結合西醫知識,比較中西醫理論。
多學習到藏象章節中的肝、心、脾、肺、腎時,由于中西醫用的都是同樣的名字,使得很多同學在學習時感到十分的困惑。為了避免上述情況,教師應當在本章節學習完成之后,專門抽出時間來對比兩者的區別,而這些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多總結。
4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中基內容有些生動、形象,很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有些卻很抽象,如果教師采用死記硬背、滿堂灌輸、單一無趣的教學模式,就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厭倦學習。而多樣化教學模式在很多專業的教學中已推廣應用,結果顯示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及學習效率明顯提高。因此根據多元化的學習內容,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4]。
4.1滲透式教學法,潛移默化的力量。中醫不是空穴來風,2000多年的歷史,使其早以滲透入我們的生活當中,提醒學生中醫就在你身邊,使他們認識到這一點,從而使他們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中醫。
4.2分層教學法,區別對待。進入我校就讀新生年齡在17-40歲之間,絕大部分為初中水平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們對問題具有一定的研究、分析和表達能力。但每個人對于同一個問題,卻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這就要求作為教師應當根據每位同學的具體情況將其劃入不同的層次。在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點,本課題提出將《中醫基礎理論》應用案例式教學。通過設計方案、課堂實踐、問卷調查、完善方案等措施,探討出如何通過改進,設計出更加適合《中醫基礎理論》的案例式教學方法,使《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的生動易懂。
2.方法
(1)案例選擇法。在醫案書籍中進行選擇,包括《續名醫類案》《二續名醫類案》等,或者選擇教師在臨床實踐中的典型案例進行講解,通過錄像等形式。
(2)案例整理匯編法。將理論條目作為大綱,首先理論知識的解釋分析至關重要,隨后附上典型案例分析,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以及適當的優化處理。案例分析的過程,不是強調如何治療,而是通過案例來更好的解釋理論。
(3)問卷調查法。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為教師自測、學生測評以及教學督導測評,其中學生測評分值最大。隨后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其中客觀測評進行分值統計,主管測評則將意見進行匯總分析。
(4)教學實施法。在教學初期,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同時進行有關案例分析;在教學中期,將問題作為重點代入案例進行分析;在教學后期,以案例本身為主進行小組討論。
二、結果
案例式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應用,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討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專業課程的主干課程,是學習中醫的入門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多數采用填鴨式、灌輸式教學,傳統教學方法的沿用必定存在其合理性,當學生出現學時不足時,傳統的教學方法使理論講授保證了其完整以及連貫。但是,傳統教學方法存在較多的弊端,由于平鋪式的講課使學生的上課熱情減退,枯燥感十足,并且使學生處于被動,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案例式教學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點。臨床研究發現,《中醫基礎理論》應用案例式教學具有較大的成效。案例式教學也稱為個案教學法或實例教學法,主要是指根據學時以及內容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案例分析進行學習、研究以及有關能力的鍛煉。目前,案例式教學盛行于國外,且逐漸成為無法替代的實效價值。案例式教學首先由20世紀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院運用于醫學教學,現已成為較為常見以及廣泛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方法完全顛覆了“灌輸式”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主體,對真實的場景進行典型化處理,慢慢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使課程更加豐富和靈活,也更加的有血有肉,提高了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表明了案例式教學適用于實踐教學,具有實用性以及探究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課程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之前學生并沒有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因此在案例運用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典型案例的分析討論,而是選擇適合于本課程的案例,根據其特殊性進行循序漸進的導入,在不同的教學時期使用不同的教學案例。通過案例的講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學生對于理論條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在不失案例真實性的基礎之上,對對應的所需講解的理論知識的案例進行典型化處理,同時加以文字修飾,引起了學生的注意。這樣既保留了案例的真實性,又起到了風趣幽默的作用,緊緊扣住教學主題,使案例式教學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僅促進了中國教育的改革,更為創新型優秀中醫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醫需要人才來發展以及繼承,而人才的培養倚靠的是教育。《中醫基礎理論》作為較為重要的中醫教學基礎課程,地位顯得尤為重要。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基礎,融合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了中醫的思維模式,增強了中醫學的生命力。這樣《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價值得到了有效的體現,達成了教學改革的目標,從而使《中醫基礎理論》得到持續的創新與發揚。
綜上所述,《中醫基礎理論》應用案例式教學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日后其他科目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值得重視并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徐朝軍,宋嵐,楊進.心胸科臨床實習案例式立體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07):102-103.
《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講解為主,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和接受,這種教學法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和團隊協作等能力的培養。PBL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理念,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憑據,并交流合作,最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構建,從而彌補了《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和分組
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2009級中醫學專業本科學生,隨機分為研究組(PBL教學法組)和對照組(系統講授法組),最終符合研究要求(包括收回有效問卷)的學生數分別為研究組23人,對照組21人。
1.2 教學內容和時數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病機、治則章節內容,教學時數為14學時,其中病機教學8學時(2學時為課堂啟發,4學時為集中討論,2學時為歸納總結),治則教學6學時(1學時為課堂啟發,3學時為集中討論,2學時為歸納總結)。
1.3 實施方法
研究組采用PBL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如下:(1)提出問題:在學習病機、治則章節前一周,教師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選擇相應的病案,要求學生分析其病機、治則,以建立問題情境。(2)分組思考:學生每8~10人為一組,復習或預習教材相應內容,查閱相關資料,獨立思考并交流討論,每組形成初步的認識,也可提出新的問題。(3)課堂啟發:教師在課堂上簡要介紹有關問題的背景資料、思維方法、知識要點和研究進展等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分析、討論,但不做結論性發言。(4)集中討論:各組推選代表闡述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展開交流辯論,暢所欲言;教師從中啟發和引導,控制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的關系。(5)歸納總結:教師對各組的觀點從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進行點評,詳細分析有普遍意義或爭議較大的問題,總結歸納病機、治則章節重點、難點知識。
1.4 考評指標
通過教學質量考評(態度、過程、效果)、學生問卷調查(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協作能力)和智能考核(論述中醫基礎理論相關問題)等對PBL教學法進行綜合評估。
2 研究結果
2.1 教學質量考評
學習態度考評聽課狀態、課堂紀律和學習興趣諸方面,其中學習興趣方面PBL教學法組(86.96%學生具有學習興趣)較系統講授法組(80.95%學生具有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學習過程考評自覺學習、理解接受、課堂氣氛諸方面,其中課堂氣氛方面PBL教學法組(91.3%學生感覺課堂氣氛活躍)較系統講授法組(66.67%學生感覺課堂氣氛活躍)明顯改善;學習效果考評完成作業、掌握知識和學以致用諸方面,其中學以致用方面PBL教學法組(82.61%學生能較好地分析案例)較系統講授法組(71.43%學生能較好地分析案例)有所增強。
2.2 學生問卷調查
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PBL教學法組認為有助于提高自主學習、獨立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學生分別為82.61%、86.96%和78.26%,系統講授法組分別為61.91%、71.43%和52.38%,PBL教學法組好于系統講授法組。
2.3 智能考核
關鍵詞:
自主學習法;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法
中醫基礎理論課授課對象是高中畢業后進入大學的大學一年級學生,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接受的被動式的學習方式、邏輯性的思維方法,對于事物的認知方式是感性的。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普遍感到學習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內容抽象、概念復雜、信息量大、難以掌握,往往是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花費時間多,學習效果差,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在死記硬背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內容過程中,容易對中醫學相關課程漸失興趣。如何使學生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課中更有興趣、更有效地進行學習,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當前中醫教育者們的研究改革的重點。“自主學習法”通常會讓學生以分散形式或集體形式自行設計學習方案,選定學習內容、方式、時間,進行有目的的學習,教學設計常以小組形式圍繞“問題”展開。本人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實施了“自主學習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溝通交流、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1-2]。
1實施“自主學習法”的形式和過程
筆者在承擔2009—2014中醫學專業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任務中,在“體質”這一章均引入了“自主學習法”的教學方法。具體方法為:①在講述該章節內容之前,教師將教學大綱發給學生,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內容;②以寢室為單位成立學習小組,教師向學習小組提供問題;③學生根據教學大綱提示的掌握和熟悉內容,通過學校圖書館、校園網絡系統獲等不同途徑,掌握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內容;④學習小組根據自己所查閱的知識,以及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制作PPT后向全班同學進行陳述;⑤教師根據學生陳述的內容進行提問和總結,并點評學生在陳述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之處。
2實施“自主學習法”的體會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屬于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是研究和學習中醫學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該課程多開設在大學一年級,對剛進入中醫學領域的理科學生而言學生而言,中醫基礎理論內容深奧、抽象、難以理解,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掌握和理解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全部內容和知識。中醫學專業基礎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實施“自主學習法”等教學方法,加強了學生對自主學習模式的認識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實施“自主學習法”,其優勢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高教師教學相長之能力。
2.1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筆者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實施了“自主學習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表現為:1)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和自己學習行動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因為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自主學習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形式新穎、輕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為了更好地在講臺上授課,都認真進行備課,充分掌握學習知識的重點,總結概括難點內容,進而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們學會自主學習。2)促進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學會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和網絡等資源,幫助自己理解難點知識;此外,學生們會根據教材中提到的知識點,利用網絡等資源,進行擴展和補充,通過課堂展示把所掌握的豐富而翔實的資料傳授給大家,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質。3)以學習小組形式進行課堂匯報,提高了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學習小組成員一般會進行良好的分工合作,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所長,領導并承擔一些工作,如有的同學演講能力較好,可以指導其他同學進行演講匯報練習。筆者認為,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而言,可以促進他們彼此了解、彼此增加信任。4)通過教師的總結和點評,為學生指明了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針對學生的特點,有的學生需要加強演講能力、有的學生加強查閱資料和閱讀能力、有的學生加強組織協調能力等,這些均使學生們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筆者對學生收集資料和匯報講述進行點評和總結,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匯報講述通俗化和口語化較多、陳述教材中的重點內容不夠詳細、PPT制作后檢查不夠細致等。筆者認為這也讓學生們學會了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做到精益求精、注意細節等問題。
2.2提高教師教學相長之能力目前中醫藥院校的課堂教學模式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少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教學過程則成為教師發揮演繹知識的過程,并非學生理解認識的過程。作為中醫院校的學生來說,專業課多,實驗課多,很難有充足的時間自主思考自由表達思維[3]。實施“自主學習法”,教學主體從教師轉變稱為學生,把學生的學習放在第一位置。這就要求教育者根據長遠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宗旨,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4]。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互換,使得老師作為“學生”,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實現了教學相長,主要表現為:1)教師通過對學生提出問題、點評總結,提高了教師對教材中知識點的掌握和分析能力,通過學生的視角以充分了解學生對重點、難點內容的理解能力。2)教師通過學生的收集擴展資料,促進了自己對相關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領悟,進一步擴寬了教師的視野。3)教師通過學生的匯報陳述,學習學生的優點,如PPT的視頻剪切制作、匯報演講能力等,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4)實施“自主學習法”,使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身份進行了互換,教師作為“學生”傾聽學生們的講解,這樣的方式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從而建立了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有利于教師今后的教學和課堂管理,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共同促進師生的進步。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實施“自主學習法”,可以說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貫穿整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活動中,為培養學生終身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力和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彭榮翠,梁天堅,藍麗霞,等.中醫PBL教學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7):1769.
[2]巴哈爾•哈德爾,王存芬,韓玉芬.“自主學習式”教學法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新疆中醫藥,2010,28(6):51-52.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首次提出的,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有很大不同,它是一種強調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的。這種教學模式與醫學的學科特點非常符合,即強調理論必須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并且還要同現實問題密切相關。
1 PBL教學法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必要性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院校中醫藥各專業均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可以為學習中醫臨床各科打下堅實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是從《黃帝內經》發展而來的,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于一身,其理論深奧,范圍廣闊。而中醫基礎理論的授課對象是剛剛邁入大學的新生,他們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現代思維模式,而中醫具有其獨特的傳統的思維模式,因而學生在學習之初,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到學生普遍反映中醫的概念過于抽象,難于理解;還有的學生質疑經絡理論的真實性;還有的學生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難以參與進去,加上學習內容的深奧難懂,慢慢會失去學習興趣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組嘗試將PBL教學法引入到教學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 PBL教學法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具體情況
從2008年起,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組開始嘗試將PBL教學法引入中醫基礎理論的課堂教學之中,并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教學效果。我們將傳統教學組與PBL教學組的教學效果進行比較,發現PBL教學組的教學效果要優于傳統教學組。現將具體研究情況介紹如下:
2.1 研究對象 我校2009級針灸推拿專業(康復治療方向)1班和2班。前者作為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授課。后者作為試驗班,采用PBL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兩班學生的年齡及入學成績沒有明顯差異。
2.2 選用教材及學時 均選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類精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進行授課。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時數相同,均為72學時。試驗班安排20學時的PBL教學,52學時的傳統教學;對照班72學時均為傳統教學。
2.3 研究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法進行授課。試驗班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入PBL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2.3.1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兼顧綜合性、啟發性和趣味性,同時考慮到授課對象是一年級的新生,所以還不宜過于復雜。既可以選擇名家或醫學雜志上的典型病案,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自己設計病案,同時要貫穿綜合性論述題。如講授藏象時,為了讓學生明確中醫臟腑的名稱雖然與西醫解剖學中臟器的名稱相同,但是含義不同,設計具體問題“中醫稱脾為后天之本,缺之不可;為什么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進行脾的摘除術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每個問題后要給學生留下可以查閱資料的參考書目,且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查閱資料,尋找答案。
2.3.2 具體步驟 ①將學生隨機分組,每組10~15人;②引導各小組同學對老師所給出的病案進行討論,找出要解決的問題,并確定解決問題需要查閱的相關資料和需要了解的知識范疇;③各小組進行分別討論,每次討論前要選出主持人和記錄員,由主持人最后匯總歸納討論意見;④在各小組充分學習和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課堂討論,由各小組選出代表匯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并提出討論和研究過程中所遇見的疑難問題。本組同學可以隨時補充,其他同學可以自由提問、回答問題或者發表意見,但要注意秩序;⑤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⑥在討論的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總結的重點要放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疑點問題,同時要指出不足和下一步的修改意見。
2.3.3 教學效果與評估方法 從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實際技能的應用情況以及學習興趣的增長情況三個方面,評價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學效果。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主要通過試卷的方式進行考核;實際技能的應用情況主要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討論等表現情況進行衡量;學習興趣的增長情況則需要對學生下發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2.4 研究結果 試驗組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分為78.4,而對照組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分為71.2;從課堂表現來看,試驗組學生較對照組學習更加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調查問卷的結果也顯示,學生更喜歡PBL教學法,而且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明顯提高。以上結果顯示,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1.構建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醫學科學,是我國衛生體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基礎理論是指導中醫藥臨床實踐以及中西醫結合研宄的基本理論,其基本理論涵蓋了中醫的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腧穴等學說,其理論的系統性、嚴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導臨床實踐的正確性,己經被長期、反復的檢驗和證明,其科學性是毋庸質疑的。但是,由于中醫學基礎理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歷史局限性的影響,其基本理論大多停留在整體、器官和系統的宏觀水平上,缺乏細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觀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學性多滯留在樸素的辨證唯物理論上,由于缺乏現代科學實驗的客觀證實,以至于其科學性受到了無端的質疑。由于中醫學基本理論科學性的研宄相對缺乏與滯后,因此蘊涵在中醫學基礎理論中固有的科學內涵沒有能夠充分地展現,嚴重防礙了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和應用。
科學發展觀認為,中醫藥學繼承與創新其關鍵在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繼承與創新,而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醫理論現代科學化,實現中醫藥理論現代科學化是新世紀中醫藥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促進和實現中醫藥現代科學化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充分吸取現代科技的成就,對中醫藥基礎理論進行證明性、發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醫基礎理論具有現代科技的特征。中醫學基礎理論是否實現了現代科學化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科學性和先進性,而科學性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基本理論 借助于現代實驗學的方法、手段進行分析研宄。從醫學的共性來講,中醫學基礎理論研宄應當借鑒現代醫學中的實驗科學思維和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地對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生理、病理以及藥理等理論進行科學性的詮釋。
2.構建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可行性
中醫學基礎理論研宄與發展的實踐己經初步證明,中醫學基礎理論中的五臟六腑雖然與現代解剖學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很多情況下中醫學臟腑的某些功能己經在現代醫學中找到了相對應的功能系統。如中醫學的/腎”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軸有關,腎陽虛的定位在下丘腦;中醫學的/心”與現代醫學循環系統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醫學的脾臟與現代醫學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關;肺與大腸相表里”己經從形態學、生理學、病理學以及治療學等得到了證實等等。上述有關實驗結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從而說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科學性、客觀性和物質性是可以通過科學實驗證實的。
中醫藥院校是培養和造就繼承與創新中醫藥學高級人才的搖籃,在實行中醫藥學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將科學的中醫學基礎理論傳授給被培養者,用何種教育方法和模式培養出具有繼承與創新能力中醫藥學高級人才,是迫在中醫藥院校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因此,運用現代實驗教學理念--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核心,重視和發展實驗教學,注重對學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改變中醫基礎學教學依附于單一的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以現代實驗教學科學方法和手段作為切入點,探討和建立能夠展現富有科學內涵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學的中醫學基礎理論,進而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睿智地揭示和發展科學中醫藥學高級人才的目的。
3.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的內涵構建
3.1師資隊伍的建立教師始終是教學中的主體,是能否建立起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所以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一個比較長期艱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夠從現存的師資中,遴選既具有中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又具有現代醫學科學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的教師為主體,建立一支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師、實驗技術人員所構成的師資隊伍。各門課程中要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組成學術骨干團隊。并加以培訓和訓練,達到既具有深厚中醫學和現代醫學基本理論功底,又嫻熟掌握實驗技術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能夠在授課過程中闡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同時,適度地將現代醫學科學研宄中醫藥理論的成果進行針對地介紹;在現代醫學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又能夠引入中醫學基本理論,加以適度的說明。特別是在實驗教學中能夠帶領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
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在職教師的有針對性的培養,是建設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在教師遴選上,一是要選拔在中醫藥院校系統地受過中醫藥基本理論的教育,畢業后又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現代醫學教育,或是研宄生階段在現代醫學基礎學科專業畢業;二是在西的哪種形式教師,都應該進行系統的培訓,由經驗豐富、中西醫理論和實踐能力較強的專家進行訓練和培養,以期達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學資源建設建立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模式首先要進行教學大綱的建設,在目前應用于教學相關課程的大綱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具體的做法是:應在現代醫學基礎課程中適度地增加中醫學理論的基本內容,在中醫學課程中適度地增加現代醫學基本內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內容的量。然后根據大綱的調整情況,進行適度地調整教材內容,和編寫相應的理論與實驗教材。并且要特別注重建立不同課程需要的實驗教學大綱、實驗基本內容。目前中西醫結合各類教材己經開始陸續出版,但是其內容的選擇是否具有針對性、其中西醫和中醫內容量的多少、兩種醫學內容銜接的連貫性和吻合性等,還是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所以在選擇教材時必須仔細、認真,具有目的性、針對性、實際性地選擇中西醫結合性教材。在選好教材基礎上,根據教學時間分配,完成教案、教學講稿、多媒體課件等的編寫與制作工作。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建立新的、能夠體現中醫基本理論科學性的實驗項目。
3.3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實驗教學系統的構建按照實驗教學大綱的要求,建立實驗基本技術訓練、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3個層次的實驗教學模式。按知識結構和專業進行分模塊、分層次的設立實驗教學模式。具體由基礎技能訓練模塊、專業技能訓練模塊、創新技能訓練模塊構成。
(1)實驗技能和驗證性實驗。在進入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實驗教學之前以及進行的過程中,應首先完成實驗基本技能的學習,并且結合基本技能的訓練進一步完成各個課程的驗證性實驗項目,為進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打好堅實基礎。在完成基本技能訓練和驗證性實驗教學的同時,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驗新項目建設和發展。要為開發和構建具有中醫藥院校特點的中醫、針灸、中西醫結合和中藥性實驗教學服務。
(2)綜合性實驗。依據生理學、病理學、中藥藥理學、針灸學、中醫學基本理論等多門課程教學進展,即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結構和基本知識的量,構建綜合性實驗平臺。該平臺打破了不同醫學體系、打破了課程體系、更打破了課程內部的章節順序,而構建成現代醫學基礎各門課程內部的系統與系統之間,各門課程與課程之間、中醫學與現代醫學之間的交叉;建立人體器官與器官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器官與分子水平之間、整體與細胞水平之間的廣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綜合實驗平臺。在此平臺上實現現代實驗技術為證實與展現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的科學內涵服務。
(3)設計性實驗。在通過了綜合實驗階段的學習和鍛煉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以證實和展現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規律的設計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施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常由學生組成課題研宄小組,自己提出實驗設計方案。首先確定所設計實驗的目標和想要說明的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哪一個科學問題,在確定的實驗設計的目的與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文獻收集整理、進一步構思選題,設計實驗的技術路線、實驗步驟、實驗方法及所應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實驗設計方案。再由教師審閱修改后在小組會上進行開題論證,其方案經指導教師審查同意后,組織學生開展預實驗,通過初步的實際實驗或觀察獲得數據,認為可行后進行正式實驗,實驗結束后將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書寫成報告,最后進行課堂答辯等。同時要明確注意事項,并且根據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合理安排實驗設計方案。
必要的情況下,由教師提出實驗題目,組織學生實施。
3.4建立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水平的客觀評價系統建立理論、實驗教學的評價系統,是客觀、公正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重視新理論和實踐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促進學生積極參加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實踐學中習均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作為評價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效果的評價,即醫考核方法,應該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來制訂,不但要全面考慮理論與實踐比重關系,也要兼顧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特別對實驗環節的考核,不但要對實驗基本訓練內容和驗證性實驗操作掌握的情況,更要對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的能力進行測評,努力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考核體系。
論文摘要:《中醫基礎理論》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對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幾年的嘗試實踐,有效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良好。
《中醫基礎理論》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是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學好中醫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由于中醫理論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僅文辭古奧,內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認識論、方法論、思維模式與方法、概念體系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這就使得初學中醫者常常產生畏難情緒,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對教與學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優化。現代教育技術蘊涵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為實現新教育觀念提供了技術、方法和認知工具,支撐著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2003年以來,筆者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對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
1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模式
是指通過對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大屏幕等教學媒體的綜合運用,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和運作方式的變革。其模式如圖1。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聲音、圖形、影像、動畫等各種信息表現形態于一體,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操作平臺。通過教學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集成性處理,創設由師生共享的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新穎,易于師生感情交流,及時反饋、引導,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這種教學模式既使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得以發揚,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現代教學媒體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體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自制《中醫基礎理論》多媒體課件并應用于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課件內容和使用方法,并開展了“多媒體演示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的課堂授課模式”的教學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遇到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可用多媒體課件或教學片通過多媒體投影用生動形象的動畫或影像演示出來,便于同學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醫基礎理論》的各個章節都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尤其是陰陽五行、經絡、六等章節,若充分運用多媒體,則可以通過大量圖片、動畫和錄像將抽象難懂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導學生多動腦、勤思考,活躍課堂氣氛,不僅能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將前后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連貫起來,使學生對整個《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的邏輯框架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
2網絡遠程教學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網(Internet)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電子郵件、BBS等進行教學的形式,利用網絡可以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開展網絡教學是21世紀教學的主題。其模式如圖2。
網絡遠程教學模式是在具備豐富網絡教學資源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學習目標,由網絡獲取信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選擇學習路徑和學習方法,通過與教師、學生的交流,完成學習任務。利用學校引進的網絡教學平臺,2005年我們構建了《中醫基礎理論》網絡教學平臺,利用互聯網開展教學:①《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及部分教學錄像已應用于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途徑。②《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均已上網,方便了學生學習。③建立了在線網絡論壇、公開了教師電子信箱,開展了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這種教學模式使《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超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深受學生歡迎。
3計算機虛擬情境教學模式
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建立虛擬情境,仿真現實情境的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一種身臨其境的環境下進行學習、訓練的形式。其模式如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