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1 01:12: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體育與健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經濟飛速發展、信息膨脹、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的21世紀,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人際關系越來越微妙,怎樣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繽紛復雜的大環境中,這樣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健康。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同時,個體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重視。綜合許多學者的不同的觀點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的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內部狀態,個體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并充分發揮其身心的各種潛能,在應付各種問題和環境時更多表現出積極的傾向。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體育鍛煉通常是指那些有計劃、有規律、重復性的、以增強體能為目的的身體活動。有些人把體育鍛煉理解為任何形式的身體活動,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掃衛生;有些人則認為,體育鍛煉是做大量的有氧運動或力量練習。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還不夠明了。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不同的運動項目對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體育鍛煉與情緒方面
體育鍛煉可以改善情緒。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緒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主要指標。良好的情緒對人的行為具有增力作用,消極的情緒會影響人的正常學習工作,還會對人的身體心理產生許多不良影響。長時期的情緒壓抑,憂慮和緊張,還可導致疾病。有調查表明,人運動時大腦會產生一種類似嗎啡作用的物質---內啡肽。嗎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產生欣,內啡肽也會產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慮、困惑以及其他消極情緒的程度。體育鍛煉也給人們提供一個機會,使人們能夠分散對自己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單調重復性的技術動作中,通過冥想思考等思維活動,可能促進思維反省和腦力的恢復,這種對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轉移,可以達到調節情緒目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機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在各種運動項目中,去感受運動的美感、力量感、韻律感、從而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激發生活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
(二)體育鍛煉與人格方面
人格,也稱個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目標以及健康、積極、進取向上的人格。體育競賽中的取勝催人奮發向上,有利于個性形成。而失敗也是對人格的一種考驗,在失敗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體育運動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難時能正確地面對和處理各種挫折和困難,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獨特的個性。
(三)體育鍛煉與心理適應方面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與人的交往不僅反映了人的健康狀態,人與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經常到公共場合進行體育鍛煉,不僅可改善人際關系,而且能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記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
(四)體育鍛煉與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須有健康的神經系統和身體。認知行為假說指出:體育鍛煉可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
對于學生來說是要求其學習效率,是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所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可促進肌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使大腦供氧充分,進而使記憶力增強,思維更加敏捷靈活。通過進行體育鍛煉可使學生緊張的大腦皮層得到休息,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結語
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智力,促進身體健康,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身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在運動中享受節奏韻律。體育可給人們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有助于消除體育之外的階層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獨心理,沖破"閉關自守"的生活方式,從而增進和發展與不同類型的人的交往。體育運動對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無法替代的。我們要充分利用體育運動的有利條件,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發揮其特殊功效,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同時,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機體戰勝各種病魔的侵襲和擺脫各種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續化、年輕化,需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顧淵彥.體育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姐剛彥.當代鍛煉心理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0,(1).
[3]江宇.體育與人的心理健康[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誠.身體鍛煉心理某些領域的研究綜述[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3).
[5]汪繼兵.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促進[J].黃山學院學報,2006,(10).
[6]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強化武德教育培養學生尊師重道、講禮守信、不凌弱逞強的良好品質。利用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運動特色和民族風格促進學生修心養性,提高個人精神境界,形成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通過 “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 的功法練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通過剛柔相濟、形象逼真、變化多端的套路運動陶冶學生的情操,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欲;通過對抗性的攻防技術培養學生機智、勇敢、頑強、果斷的心理品質;通過武術的學習,學生可以從中修身養性,規范舉止,品評善惡。
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調節學生的不良情緒(娛樂特征);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協作意識,培養社會互動能力(群體特征);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民族特色),了解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競技);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的自信,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易學易賽)。
學生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可以了解民俗、民風,學習待人接物的禮儀,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體育是學生以身體活動為主要練習手段,以健康為主要目標的,能否實現這個目標,與學生的活潑、積極參與和高昂的情緒密切相關。教師營造積極、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與合理調控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性的增強,使得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來愈高。中小學生除了日漸加重的學業和考試負擔之外,來自社會、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精神壓力也愈來愈大。長期的心理壓力困擾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現象的產生,如:厭學、棄學、離家出走、焦慮、抑郁、早戀、自卑,甚至犯罪、自殺等。過重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時有報道[2]。據中國遼寧省教育研究院的專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調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獨生子女中,心理變態率竟高達50%以上,有35%的中小學生和20.3%的大學生存在有心理異常現象。香港也有調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學生試圖自己來對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壓力,然而,3.8%的人在過度壓力的情況下想自殺。《新民晚報》1995年12月4日刊載張弘的文章“人才濟濟處,心病何趨多?”調查表明,大學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這些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
在國內外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文獻中,對于心理壓力的誘因還缺乏較全面的分析,同時,關于如何指導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礙,怎樣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了探討解決當前青少年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并努力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很多人在不斷研究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材,不單要求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的社會,各種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敗的機制被廣泛運用,訊息流動大大加快,整個社會的進行節奏急劇加快,與此同時,各種消極、腐朽的社會現象也在充分暴露。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今社會上就難有所作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個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謂智力,就是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觀察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組成因素。從智力測量角度來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喜怒無常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另一個重要標志,還是導致癌癥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自覺性是指一個人行動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果斷性是指能適時作出決定并加以執行,與優柔寡斷和草率決定相悖。頑強是意志健全的表現。意志的頑強性與我行我素的頑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個表現,這種人常常碰到困難和挫折就氣餒、心灰意冷。
(4)行為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他的行為有條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為是矛盾的,做事有頭無尾,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確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
(5)人際關系和協。人的交際活動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單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引導兒童與其他兒童交往,這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
健身活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也必然會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對這一假設進行的檢驗首先來自于臨床心理學,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等),在通過體育活動輔以治療后,不僅生理疾病減輕,心理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對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價值的結論,概括如下:
1、體育活動能促進智力發展?
體育活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還能使人在空間和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感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驗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活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此外,體育活動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日常生活的緊張,能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
2、體育活動能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
體育活動在個體的健身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活動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活動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參加體育活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知覺。同時,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健身的內容,這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體育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對我校隨機抽取的205名小學生調查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健身活動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我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
3、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
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活動就成為一個增進入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健身活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并在體育活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在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一般說來,二人結伴進行運動的較多,多進行羽毛球、乒乓球、籃排球和足球等運動。學生有了進行某項運動的興趣,也就會去尋找合適的伙伴。通過鍛煉,不僅增進球藝,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機會。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學生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學校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體育競賽的形式,卸脫平日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進人際交流。、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
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感受體的數目和敏感性:再者,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Kobasa(1985年)指出,體育活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堅韌性。在體育活動中讓一些高應激反應的中小學生參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5、體育活動能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活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活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中等強度的活動量,就能減少疲勞。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夠減少疲勞。因此,健身活動對治療神經衰弱具有特別顯著的作用。
6、體育活動能治療心理疾病
根據(1983年)的調查,1750名心理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個治療手段來消除焦慮癥:60%的人則認為,體育活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這一。就目前而言,盡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體育活動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機制尚完全清楚,但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在國外己開始流行起來。(1993年)曾調查兩種體育活動方式對于醫治嚴重抑郁癥住院患者。一種活動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種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練體操等體育活動結合放松練習。結果顯示,慢跑組患者報告在抑郁感覺和身體癥狀方面明顯地減輕,并報告自尊感增強,身體狀態明顯好轉。相反,混合組患者未報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變化。可見慢跑或散步等有氧運動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對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練習和焦慮、抑郁之間的關系(實驗控制十分嚴格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有氧練習可降低焦慮、抑郁;對長期性的輕微到中度的焦慮癥和抑郁癥有治療作用;鍛煉者參加鍛煉前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動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動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沒有提高,焦慮、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課余時間安排的體育活動興趣小組和各種體育比賽,可以給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得到轉移,可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養學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對現實,奮力奪取勝利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形勢。而下棋、打太極拳、氣功等運動項目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在我校的教育中,體育課堂即德育課堂,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論
通過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1.2.1中學體育教育沒有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中學學校體育沒有與時俱進,很多的體育教師沒能認識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教育生涯的價值,過多的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卻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體育課堂習慣性用“軍事化”口令教學,學生缺乏體育學習參與意識,缺乏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1.2.2“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學校體育教育內容忽視“生活資源”。體育課程受到國家競技體育的影響,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校體育內容過于重視體育知識的傳授、運動技術的操練,忽視體育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忽略了學生作為人的“生命存在”,造成體育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現脫節與滯后現象。
1.2.3學校體育應轉變機械傳授的教學方式。體育教學采用傳統的三段式,整個教學過程對體育課的三大部分限制過死,教師的講解、示范成為最主要的傳授方法。
1.2中學體育教學要滲透整合生命意識
在教育中需要完成對學生的運動教育、健康教育,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身心健康發展的人。體育與健康標準強調學生應具有終身體育學習的能力,具備基本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標準在選擇和編制體育課程內容時,突顯了時代性和生活實效性,只有融入學生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生命教育。
2.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整合模式路徑
2.1體育教學目標之中要適時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體育課程應從個體的發展需求出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新課標強調,教學目標要根據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構建生命教育的體育課程理念不但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還需要樹立“全面育人”的課程理念。
2.2體育教學內容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
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應植根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和現實世界,貼近學生生活,關注激活學生經驗,體育教師應該關心學生健康的發展,讓體育教學服務于學生,有益于改善學生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為避免體育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與滯后,在具體選擇教材時,應考慮選擇娛樂、休閑并存,趣味性強且有意義的教材,有益于終身體育價值實現的教材;能夠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教材;現代社會生活中新興的運動項目等應綜合考慮。
2.3優化教學方法,提高生命質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體育教學要根據目標,針對教師、學生、內容等具體狀況,設計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基本結構、方法和手段。課堂上,教師應突顯主體教育觀,營造樂學氛圍、活躍的教學氣氛,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切實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盡可能的尋找適合學生主體,以促進生命教育為目的的教學方式方法。
本研究選擇以衡水學院以及衡水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的師范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參照組(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有589名,研究組(將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有376名。本研究的樣本容量為965.為了便于研究工作的進行,這些研究對象都是以班級為組織單位。
1.2研究方法
為了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說服力,筆者使用了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KL-90)來對研究對象進行訪問和心理評估。SKL-90量表共包含90個測評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由專業人員首先對測評方法做出說明,并由輔導員組織實施,由學生自主回答。問卷共發出965分,收回有效問卷965份,滿足統計要求。對于調查數據的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進行。
2.調查結果及分析
性別因素是心理分析中經常被考量的客觀因素。在本研究中,對照組中SKL-90癥狀因子達到中度痛苦水平的男生占比39.8%,女生占比60.2%;研究組中SKL-90癥狀因子達到中度痛苦水平的男生占比43.6%,女生占比56.4%。這說明了兩點,一是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男生低,這可能受擇業壓力、傳統觀念以及身體機能等因素的影響。二是通過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結合,女生的中度痛苦比例可以顯著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3.衡水市高校師范生教育中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實施對策
3.1更新教學觀念,設立新型教育目標
教育教學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思想,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因而對于師范類教育工作者而言,應該靈活地學習、嘗試、探索和采用新的教學觀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堅持“健康第一”的觀念,不可為了實現某一種教學目標(比如提高考試成績)而過于強調某一單一的教學形式。
3.2重樹師生關系,營造寬松的教育氣氛
師生關系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在將心理教育與體育結合的過程中,不應該將師生關系定位為“傳授知識者與學習者”,而應該定位為“亦師亦友”。因此,在將這兩種教學方式結合起來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該以室外教學為主,室內教育為輔,這樣便于學生和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且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表達。
室內體育教育活動的根本性就是讓學生在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的同時學會理性生活,通過室內體育,對學生進行異往知識教育,從學生思想方面做工作,讓他們明白,互助合作,真誠交往對營造健康和諧的班級體及培養他們健全的身心有著重大的意義。引導教育他們端正思想,勇敢自覺地去克服男女生交往間的心理障礙其次要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性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正確地樹立交往觀。引導他們要科學地學習,以愉悅的心情面對老師和同學,而不要談“情”色變。即使出現偶然的非正常交往,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加強溝通,重于疏導。
為男女同學正常交往提供廣闊的空間
體育與健康課程比其他課程更能體現同學的團結協作精神,開放的教育環境為男女生的交往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在教學安排上,應強化混合編組練習,為他們提供一個表現和交往的空間。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會考慮男女性別和素質上的差異,而將男女分開練習,例如,男生力量大、速度快,女生柔韌協調性好等等因素區別對待,因材施教,這對身體素質的提高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但不完全符合“健康第一”的宗旨。因為這樣單一練習,往往會忽視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違背了只有身心全面發展,才能培養健全人格的要求。因此,我們在體育與健康的教學安排上,教師應有意識地充分利用異性心理來進行混合編組,培養他們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在異性面前張揚他們的個性,展現他們的特長,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友誼,消除障礙。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讓他們慢慢懂得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競爭,不僅對學生加強了集體主義的培養,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團結互助、優勢互補。
二、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開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對策
1.學校師生要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關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標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學生進行體育活動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課過程中作為體育教師要告知學生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身安全,在發生危險的時候應如何應對。教育部門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需要體育老師和學生認真閱讀學習,只有教師和學生真正了解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標,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體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在學校里的安全意識。學校定期開展運動會和突發事件演練,普及生命安全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屬于體育課的范疇,運動比賽是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將生命安全教育與運動競賽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學校要定期開展各類體育競賽和突發事件演練,這類競賽和演練的種類很多,比如賽跑、籃球賽、拔河比賽、火災演練、地震演練等,在競賽和演練中學生增強了體質、鍛煉了意志,同時還學到了救險逃生的技能,強化了學生們的生命安全意識。
2.加強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開發與應用體育與健康課程里雖然規定了課程目標,但并不是強制性的規定,這說明該課程是目標導向,課程內容很廣泛,體育老師在教學上有很大的空間進行選擇,各學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競賽規則、運動項目、器材、場地上進行適當的簡化,編寫適合本學校風格的教學課程,把傳統的體育教學內容改編成機動靈活的教學內容。加強體育教師的培訓體育教師在學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他是安全教育的的設計者和操作者,體育教師能力的高低決定著生命安全教育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能否順利開展,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能夠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但就目前情況來說,還沒有明確、具體的操作內容和評價體系應用到體育與健康課程里的生命安全教育當中,這就需要外部和內部共同加強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就外部來說需要教育部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定期開展體育教師的培訓活動,師范類體育院校應著重開展體育生命安全教育的課程,使體育教師在走向教育崗位之前就有這專業的技能來勝任今后的體育教學工作;就內部來說,作為體育教師要經常與同事、外校同行交流溝通對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學經驗,多學習關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圖書和影像資料,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只有從內外兩個方面提高了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才能為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打好基礎。
3.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全面開展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對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僅僅依靠學校是很難完成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學校應與社會各部門取得聯系,如公安消防、衛生、交通、地震的相關部門,聘請這些部門內的專業人員來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輔導,幫助學校建立完善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的演習活動。如請消防人員給學生講解發生火災后的逃生辦法,請交警向學生講解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及發生交通事故的處理方法,還可以請地震監測站的人員向學生講解地震來臨前的征兆和發生地震時正確的做法等等,只有學校與社會實現真正的結合才能使學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高校體育實施素質教育不是簡單的身體鍛煉和游戲,而是從學生的身體健康基礎出發,因材施教,發展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促進身體形態發育,加強學生社會合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建立樂觀向上的精神,培養團結協作、勇于克服困難的能力。
一、高校學生身體健康現狀
在2008年全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黑龍江省平均及格率為75%,我校學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體比例上控制較好,但在力量和爆發力測試方面不及格率達到29.30%在對東北農業大學300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有59.59%的同學在體育課外沒有參加任何體育運動,28.5%的同學認為在體育課上運動量明顯不夠,有85.4%的同學認為自己需要鍛煉,這說明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還是很清楚的,但是學習的壓力、沒有較好的場地和專業指導,以及個人缺乏主動鍛煉意識等方面影響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另外有相當多的同學認為沒有建立起運動興趣是阻礙運動的主要方面,這和我校體育課教學質量不高,體育教師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以及課堂結構設計陳舊有關。在對大三年級的測試中發現,大三學生的身體素質較一二年級下降很快,這和他們沒有體育課,心理壓力大思想負擔重有關。
二、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現存問題
1.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較低。很多體育教師仍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進行教學。體育教學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排除校領導觀念方面的因素,體育教師自身努力不夠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師安于現狀、工作熱情不高、創新能力不夠,這些都制約了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學生的運動興趣的建立,所以,必須加強體育教師的責任感、緊迫感、敬業精神和專業技能水平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好體育工作的主導作用,適應新時代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更高、更廣泛的要求。
2.沒有進行因材施教,同一內容,同一標準,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有些同學先天身體素質較差,運動激情不高,對于他們不能簡單地用統一的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層次、分內容教學,使他們的目標通過努力可以實現,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運動能力,促進每個學生達到自身運動極限,實現全面發展。
3.課內外一體化教學不能落到實處。很多高校在進行身體健康測試后,沒有進行數據分析,無法了解本校學生的不足情況,體育課上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練習,使體質檢測和體育教學脫節。在課外活動上和各項體育協會的練習中,專業體育教師參與較少,使課外運動無法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學生為根本,發動教師的主動性。多角度調動學生的運動激情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學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獎罰制度,在專業素質、備課和授課能力等方面進行定期檢查,定期評比,以促進教師的工作熱情,一堂好的體育課不僅能鍛煉身體,愉悅心情,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愛好體育,愛好生活。相反,消極的體育課不僅是浪費了學生90分鐘的時間,同時,也會使學生形成不思進取、敷衍了事的學習風氣。所以,師德、師風的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
2體育教學與健康管理
體育,顧名思義就是身體教育,是指以身體練習為手段,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提高全面素質、豐富文化生活、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體育教育本來就是為健康服務的,體育與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很早之前,體育課就改為體育與健康課。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而不僅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因為學生的體質與很多因素有關,而體育教學影響的只是一個方面,作用是有,但不是唯一的。體育教學不單純是傳授運動技能或技術,也不等同一般的身體鍛煉。它首先是教育,是培養人的健康管理的意識與能力,是培養人的終身體育意識與能力,是為人的終身健康服務的。健康管理是人對其身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及時發現健康問題;并對個人的健康現狀及發展趨勢做出預測,以達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出個人健康改善的行動計劃,對不同危險因素實施個性化的健康指導,以達到改善健康狀況,防止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生命質量,降低醫療費用的目的。
3如何進行健康管理
3.1樹終身健康管理的理念
高職校的學生正值人生的大好年華,精力旺盛,總以為病不倒,垮不了。學習最重要,不鍛煉身體也無妨。年輕人往往忽略體育鍛煉,缺乏健康管理的理念。抽煙、飲灑、過勞、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大有人在。人們之所以經常出現這種危害健康的行為是因為人們對其危害性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健康管理必須貫穿人的生命的全過程。當身體出現各種微小的病變時,能及時發現、預防,預防不僅節約衛生資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減少發病率,延長健康壽命。
3.2了解個體的健康狀況與健康需求、制定針對性的健康規劃
每個人的健康需求是不同的。人生的不同階段,健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大體可分為生長發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這三個時期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學的特征不同,因此其鍛煉的目標、內容和形式也不相同,生長發育期的要求是促進生長發育,成熟期的要求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沛的體力,衰退期的要求是延緩衰老、延年益壽。高職校的學生在管理健康時,進行運動鍛煉主要是張揚個性各釋放壓力。可從事相對激烈、對抗或強度轉大的運動。豆芽菜型個體可從事健美鍛煉;小胖墩型個體可從事減肥鍛煉;中年時期鍛煉的強度就要開始下降,主要從事長時間低強度的運動;老年時期應從事更低強度的運動。
3.3掌握科學的鍛煉、保養身體的知識與方法
不同的運動項目適合不同的人群。運動既不能缺乏,也不能過度。每人都應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的鍛煉方式,并科學地進行健身鍛煉。在運動中要學會評估合適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并注意運動損傷的預防。
3.4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識。可理解為人們的較固定的行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種說法,并無定論。我們可以從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中去尋找健康的生活方式。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主要是遺傳的因素,后天的有環境因素、營養飲食因素、生活作息規律等等。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我們應該對影響健康的可控因素進行有效的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生活習慣是需要培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這是由于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接受客觀世界的各種刺激,而這些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腦皮層,形成各種定型,也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習慣。習慣形成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監督的自動化的行為模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合理的膳食、鍛煉的習慣、良好的心態。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在課上適時對學生進行良好生活方式的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向學生灌輸這方面的內容。
3.4.1合理的膳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營養是影響人體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飲食營養是人體健康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發生了迅速的變化,部分居民膳食中肉類、油脂的消費大幅度增加,導致膳食向高脂肪、高熱能、低谷類的不正確方向發展。因營養問題所致的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癥、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多,且此類慢性疾病已成為人們喪失勞動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據衛生部統計,2002年我國約有700萬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所以講究營養要講合理營養,也就是每日由食物攝入營養物質要適度,既不能缺乏,也不能過度。體育教學中有機會要向學生講述如何吃得營養、吃得科學、吃得有利健康。要讓學生了解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膳食纖維等七大營養素。了解飲食營養的原則。如食物的數量應滿足能量的消耗;食物多樣營養平衡;合理安排進餐時間。合理的膳食要求摒棄不良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均衡。現在年青人不吃早餐大有人在。因為早上睡懶覺,沒時間吃飯或錯過了早餐時間。人體經過一晚的代謝,早餐是最重要的。不吃早餐因影響膽汁液的分泌還容易形成膽囊結石。不良的飲食習慣有:暴飲暴食;長期偏食;飲料當水;零食當正餐,光顧不衛生的小食攤等等。
3.4.2鍛煉的習慣
體育鍛煉被人們作為維護管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大量的科研數據作證明的,也已被人們熟知。科學的鍛煉對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上都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手段。經常參加適合個人特點的體育鍛煉是保持人體生理機能,促進健康的方法。體育鍛煉能夠從根本上增強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提高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健康水平。
3.4.3良好的心態(情緒)
要管理健康必須要會管理情緒。當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種種跡象表明,心理問題越來越成為不可忽視的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態是管理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管理健康就要管理好心態(情緒)。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機制是長期的、持久的不良情緒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機能失調。如果不良情緒經常出現,長期存在,它會引起過度的神經緊張,造成機體的病變。如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高血壓等,進而導致一些器官、系統的疾病。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中樞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三個系統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緊張的情緒刺激可通過下丘腦及其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響免疫功能。如影響T淋巴細胞的成熟,抑制抗體反應,降低巨噬細胞的活動能力,干擾淋巴細胞的再的循環,抑制y球蛋白形成,降低抗體活性等,從而降低機體對病毒、細菌或過敏物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時,機體免疫力功能的抑制也是引起腫瘤的原因之一。體育與健康課上,要讓學生防止不良情緒致病,就需要教會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及時化解那些強烈的、持久的不良情緒。體育與健康課上,體育教師要從兩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1)加強修養、心胸坦蕩。要讓學生明白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什么,一個人有了正確的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問題,就能正確認識和對待。一個人如果能淡泊名利,就會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反之便會自尋煩惱,早衰早喪。做人一定分有信仰,修身養性,仁智者壽。有了高尚的情操與品格,就能承受不良的刺激,把不良情緒的反應降到最小最低,從而保持身體的健康。(2)掌握心態和情緒的調節方法。如何調節與控制過量的情緒反應是學生的一項心理素質。方法很多,主要有調節需求(降低欲望)、知足常樂;意志控制;轉化控制;冷化控制;分散刺激;放松精神;積極預防;藥物控制等等。
二、共同參與有利于增進學生的友情感
學校體育無論是體育課或是課外體育活動,其本身特點決定了很多采用集體活動的形式和比賽的方法,這就增加了學生之間的直接接觸和交流。他們在體育學習和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相互之間具有依賴性、牽制性和影響性。為了完成體育學習任務和實現參加體育活動的滿足感,必然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生長期生活在這種體育關系中,就會加深了解,密切來往,使他們的心靈不斷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間產生一種深厚而廣泛的友情。
三、調節身心,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快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