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3 14:46: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從舊社會的穿不暖、吃不飽,到改革開放后的穿得暖、吃得飽,再到現在的穿得好吃得好;從二三十年代的茅草屋,到四五十年代的黃土房,再到現在的磚瓦樓;從二三十年代的牛車馬車,到四五十年代的黃包車,再到現在的汽車。
…………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變化。
然而,從“喜劇”到“洗具”,在一些人看來,也許成了“悲劇”。
網絡時代飛速發展,衣食住行的變遷也奠定了人們對網絡依賴的基礎。網絡使人豐富眼界,開拓思維,使得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有了更好的溝通與聯系。
由“喜劇”一詞,引出了“洗具”;由“悲劇”一詞,引出了“杯具”;由“慘劇”一詞,引出了“餐具”……網友們通過修改,使控制人們情感色彩的詞條成為了耳熟能詳的生活用品。一些類似的改變,也使乏味的詞條變得更生動活潑、凸顯主旨、詼諧幽默。對于新新人類來說,這是一種創新,是一種e時展的升華。然而對于那些忠于漢字、嚴肅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惡意的篡改,是對中華文化的調侃甚至不敬,這樣的改變,使他們認為是悲劇。
時代固然要發展,人類固然要與時俱進,對于博大精深的漢字就這樣在“地球村”中妙手偶得地改變,給生活帶來的樂趣是有,但給社會帶來的負擔同樣也有,那就是教育方面的煩惱,如今,有些老師抱怨學生作文中的網絡用語太多了,從而使得兩代人無法順利地溝通。有這樣的社會現象存在,也無怪一些人反對。
“信息技術要從娃娃抓起”,如果娃娃們接觸的大都是些曇花一現的網絡用語,他們的未來如何?
在廣東省天柱文化慈善促進會會長、廣東省天柱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詹樹興看來,傳統的宗教慈善要想跟現代的公益活動相結合,最重要的是要與時俱進、接地氣,并且能融入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總的來說就是圍繞民眾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去研發項目,開展公益慈善活動。”
倡導文化慈善,融入時尚生活的新內涵
中國財富:通過智慧節公益慈善月的系列活動,你們希望達成什么樣的愿景?能否簡單談談你們的公益理念?
詹樹興:今年的“智慧節”除了傳統文化活動外,還增加了更多的現代公益活動。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推動佛教傳統節日生活化,讓佛陀成道紀念日融入時尚生活的新內涵,讓普羅大眾傳承佛教文化智慧,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天柱慈善基金會以“倡導文化慈善、開啟心靈智慧”為理念,重點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佛教文化。
中國財富:對NGO而言,如何獲得更多的大眾關注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天柱基金會倡導宗教慈善理念,在信眾中亦有一定影響力,在“攢”人氣方面有什么經驗或者建議可以分享嗎?
詹樹興:在這里,我希望引用我們的師父大愿法師的教導,來說明天柱基金會的理念,就是要倡導互助與布施的人文精神,暖人暖己,同時,能給予本身就是一種富足。師父說,這不單是物質的布施,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個點贊,都是善和愛的傳遞。所以“暖心”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獲得法喜應該才是根本。
中國財富:在你看來,傳統的宗教慈善如何跟現代的公益活動結合?你們是怎么做的?
詹樹興:重點是要與時俱進,加大公益創新力度,接地氣,貼近生活,融入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總的來說就是圍繞民眾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去研發項目,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比如近年來我們重點推動的節慶活動,包括沐佛節、智慧節,還有感恩節、國際僧衣節等等。去年辦沐佛節的時候,我們倡導廣大會員,回家給父母、妻兒洗洗頭、洗洗腳,備上一套新衣服,這就是傳統佛教節日生活化。倡導大家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沐世間佛,沐身邊佛。
關注公益創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財富:基金會計劃拿出30萬元資助優秀的大學生公益創新項目,資助對象為什么鎖定為“大學生”群體?
詹樹興:大學生思想活躍,最具創新爆發力和行動力。同時,讓大學生參與智慧節公益創新活動,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需要。
中國財富:你傾向于選擇哪一類公益項目?選擇標準是什么?
詹樹興:主要是文化類創新公益項目。選擇標準則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服務的范圍大小,參與的人群多少,覆蓋面是否足夠廣,以及關注這個項目能否推動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社會問題的突破和解決。
中國財富:通過這個資助計劃,基金會希望實現怎么樣的目標或者說愿景?
中圖分類號:J8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054-01
京二胡的歷史悠久,它產生的淵源就決定了它在京劇演奏中的歷史使命以及重要價值。近年來,京二胡的設計作出了與時俱進的改革,且保持了京二胡原有的綿柔的音色,但是音量以及音色明顯寬厚了許多,使得演奏更加圓潤豐滿、剛柔并濟,充分展現了京劇的獨特魅力。京二胡的演奏需要與唱腔的勁頭、抑揚頓挫等相吻合,即與京劇的演唱在節奏、韻味、風格以及感情上相一致,才能完滿地向觀眾展現魅力無窮的京劇作品。本文簡單闡述了京二胡演奏的幾點基本要求(技巧),以及傳達出來的藝術魅力,期望能夠為京劇愛好者提供一些借鑒。
一、京二胡演奏的基本要求(技巧)
(一)京二胡演奏者必須具備較好的演奏基礎
優秀的京二胡演奏員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演奏技巧,如“裹腔”“墊頭”演奏技巧。“裹腔”“墊頭”是京二胡演奏中的重中之重,關系到京劇開唱前氣口的掌握、過門的處理、打擊樂的配合、散板的伴奏以及搖板的伴奏。所謂的“裹腔”,就是指在原有簡單的唱腔旋律的基礎上,進行潤色,與主旋律形成若即若離的感覺,使整部作品表達得更為流暢、飽滿;所謂的“墊頭”,就是指唱腔的間歇處加以小段胡琴演奏,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亦起到橋梁的作用,使得音樂、情感等的轉換更加連貫通暢。京二胡演奏員的基本素養即為一個“和“字,指伴奏與演唱和順一體,相得益彰。因此,京二胡演奏者必須具備較好的演奏基礎,做到以下三點:1.控制旋律走向,與演唱的旋律和順;2.琴譜要與原唱腔保持和順的關系;3.演奏習慣要與整個表演形式和順。
(二)劇情人物的思想情感的領悟及掌握
京二胡演奏員要十分清晰地掌握全劇各角色的每段唱腔以及其中富含的思想情感,掌握好弓法和指法,準確地掌握節拍點,隨著人物情感的變化,京二胡演奏的情感也要隨之變化,可以通過揣摩歌唱氣口、頓挫等,來掌握節奏,保持力度,用恰當的京二胡語言傳達劇情中的人物思想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京二胡演奏員可以將自身的情感經驗融入到作品人物中,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來揣摩人物情感,增強自身的悟性,從而為完滿地演奏京劇作品打好情感基礎。
(三)要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地融入新元素的能力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固守原有的發展模式不變,止步不前,便會受到社會發展的洗禮而被淘汰,京二胡演奏藝術也不例外,因此,面對京二胡演奏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其工作者改變傳統思想,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積極地為京二胡演奏注入新鮮血液(如借鑒其他樂器的優點,或者與其他樂器配合演奏),或許能獲取意想不到的收獲。揚長避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各種優秀的,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能夠促進京二胡演奏藝術可持續發展的元素納入到革新的范疇,重新為京二胡演奏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促其健康發展。
二、京二胡演奏傳達出來的藝術魅力(價值)
京二胡演奏是服務于京劇演繹的,不同的流派,在京二胡的使用上,所呈現出來的藝術魅力不同,如“梅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給人的藝術享受便是嫵媚大方;“程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給人的藝術享受是細膩深沉;而“張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給人的藝術享受是俏麗委婉。京二胡演奏與整部京劇作品完美配合,才會給我們留下不同風格的藝術享受,這也是京二胡演奏隨劇情、人物情感等的變化而變化,給京劇蒙上的一層濃厚的藝術魅力,助京劇成為國粹。
在京劇表演中,京二胡與月琴、京胡的配合,往往使得整部京劇的演繹更加生動活潑,使整個故事情節的連接更加順暢,能夠與觀眾產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加深人們對京劇的喜愛。京二胡在整個京劇演繹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是我國的瑰寶,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與時俱進地弘揚下去,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京二胡演奏傳達出來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深深地去品味,有利于我們文化素質的提升。
三、結語
我國的京劇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魅力無窮無盡,對其進行探索研究,我們需要從它的主要“配角”京二胡演奏抓起。京二胡演奏講究“和”,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演奏者除了需要熟練地掌握演奏技巧之外,還要熟練地掌握整部京劇作品中各個角色的思想情感,才能抓住演奏的韻味,與整個京劇的演繹形成和順的局面,完滿地傳達出京劇作品所包含的魅力及韻味,在此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完善、創新,才能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東坡.審美心理學視野下的二胡演奏與原型表現[J].藝術百家,2012,(5):237-238.
[2]宋飛.二胡演奏中的二度創作[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4):393-396.
一是擴大收集范圍,優化室藏。在檔案收集方面的創新就在于要打破傳統的收集理念,優化和調整檔案收集范圍,尤其要將一些新內容的檔案材料如企業資產管理、知識管理、企業文化建設、新聞報道、廣告宣傳、公益事業等活動中產生的檔案材料及時收集歸檔;其次是要優化檔案室藏,檔案室應定期進行檔案的鑒定銷毀工作,及時剔除失去保存價值的檔案,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檔案容納最多的信息含量。
二是管理上淡化過程,注重適用性減少投入。對于歸檔后的檔案材料的管理,除一些重要檔案、珍貴檔案和特殊檔案應根據其重要程度、載體特性等做好重點整理、保管和保護外,對于大量一般內容和性質的檔案材料,不宜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通常意義上的整理。
三是利用上加快開放,體現檔案的最終目的。為維護國家和企業的根本利益,做好檔案信息資源的安全防范和管理控制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因此捆住我們利用的手腳。一些本該解密的檔案不按時解密,應該開放的檔案不按期開放,使檔案得不到及時的開發和利用,人為地阻礙和限制了檔案信息作用的發揮和效益的實現。在當前的形勢下,應秉承檔案開放的范圍應最大化,檔案的保密范圍應最小化的方針,堅持“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特例”的理念處理好檔案保密、利用和開放的關系。對涉及國家安全、利益的密級檔案以及企業商業秘密的檔案的利用一定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并做好高度防范;對于一般性質的檔案材料,尤其具備公共信息內容的檔案,要加快開放進度,為利用者在合理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檔案創造一種寬松的利用環境、氛圍和條件。
二、服務機制要與時俱進
一是整合行業信息資源。對于縣級企業來講,作為其主管部門的中小企業局(現科技與信息產業局已并入),就應當建立工業系統檔案信息資源中心。首先以某一產品的研制開發、某一事件的發展作為突破點,組織系統內各相關企業單位,按著統一模式和要求,提供相關檔案信息數據,建設成為一套完整、系統的信息庫,在不斷完善和改進的情況下,逐步向其他產品和專題推廣和擴大,逐步建立起工業系統的信息資源庫,資源庫的檔案信息數據內容要新,技術含量要高,借鑒價值要大。保證這些信息在不違背有關規定的情況下,能夠向整個工業系統內的所有單位提供服務,實現行業系統內的資源共享。
二是整合企業內部信息資源。現代企業不但要有較強的經濟、技術實力,同時還應具有較強的軟實力。企業的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一個企業能夠“做多大、走多遠”的關鍵因素之一。這說明檔案信息資源在企業軟實力的彰顯和推廣方面將大有可為,因此,應對企業內的相關信息進行整合,尤其將分布在企業內不同職能部門中的檔案、情報、史志、宣傳、展覽、展示等功能進行重新組合和優化,在充分發揮檔案信息資源存史資政作用、依據憑證作用、宣傳教育作用、為民服務作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檔案信息資源的文化資源作用。
三、服務方式要與時俱進
一是通過網絡建立自助服務系統。依據于數字化技術、網絡化技術,建立起一個具有較強服務功能和實用性的網站,開展檔案自助服務。利用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絡查閱自己需要的檔案信息。檔案部門把開放的檔案信息通過網絡向用戶提供無障礙的不間斷的服務。自助服務可以節省大量人力資源,減少相關的紙介質,使檔案信息利用者獲得更高的服務水平。
二是設立網上檔案信息論壇。論壇系統亦稱電子公告板系統,是網上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互聯網站提供了一種極為常見的互動交流服務。論壇可以為利用者提供開放性的分類專題討論服務,進行市場檔案需求信息調查、信息反饋、在線服務、技術支持等活動,它能有效地增加對需求的了解程度,也加強了對利用者的服務效率和親和力。
三是建立智能檢索系統。隨著檔案信息數量的海量增加,在檔案管理方面的創新就在于,在繼續提高和完善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同時,為檔案提供利用打開方便之門。
四是設立特種檔案室(柜)。浩瀚的檔案信息資源,給檔案管理和利用都帶來了一定的限制和影響,為了真正有效地發揮檔案信息資源在企業中的作用,我們應該對在企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檔案和利用頻率較高的一些檔案進行重點和特殊管理。這些檔案主要是指企業所擁有的珍品檔案、重要檔案以及具有特殊意義和作用的檔案,根據自己單位的實際情況,將這些珍貴的、重要的檔案以及經常使用的檔案材料進行重新整理組合,組建起實體的或虛擬的特種檔案室(柜)。
五是建立檔案展廳或展室。每個企業都收藏有一些非常珍貴、稀有的檔案珍品,這些檔案珍品以及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對于宣傳和弘揚企業文化,推動企業各項事業的發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檔案開發利用中,利用我們的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和挖掘檔案中的珍品和各類信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向企業、社會提供多方位的服務。
六是設立開放檔案室。在企業技術發展和企業文化建設中,一些檔案信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多年來,企業檔案室所收藏的檔案材料往往只面向相關工作人員,而不面向全體職工,其結果是檔案部門表面上給員工的印象是一個神秘的,與普通員工無關的管理機構,而實質上部分割斷了檔案信息的利用和企業文化的傳播。企業檔案信息資源中的文化資源對企業員工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有必要對檔案資源中所蘊含的對提高企業軟實力具有決定作用的文化資源進行開放和推廣。
四、服務領域要與時俱進
一是為社會服務打開一扇窗。企業在自己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深深地影響和帶動了當地的政治、經濟、技術和人文的發展,它往往就是當地的一部發展史。所以在不違背保密和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把一些檔案信息對社會公開或開放,為社會提供可能的服務。這是展示和宣傳企業的一個機會,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在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我們應有一種開闊的視野。事實證明,在對別人開放的同時也是在宣傳和展示自己,封閉別人的同時也封閉了自己。
1840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曾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抑制。許多人認為,在工業文明的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是過去式,早應該拋棄。但是,經歷了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條件下,人們的道德意識、信仰意識卻發生了極大的危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似乎只有在書中可以看到。但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發現,回歸傳統,發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對于民族的復興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義。
一、對中華傳統文化應有清醒認識和理性態度
在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上,馬克思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19世紀60、70年代,當黑格爾哲學被德國知識界視為“一條死狗”時,馬克思卻公開承認他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公開表達對黑格爾的敬意。這件事對我們如何看待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尤其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既要自豪尊重,又要批判繼承。
中華傳統文化素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著稱于世,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形態,它對內具有凝聚整合能力,對外具有涵容同化能力,其強大的生命力令世人驚嘆。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缺點、長短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現實問題。2500年前,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百家爭鳴,是中華文化形成的基礎和成熟的標志。探索中華文化,對于其中的修身養性、誠信仁愛、和諧中庸等思想及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的智慧和力量,這些都要發揚光大。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也有消極和糟粕的部分,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專制主義、經濟上的平均主義,“三綱五常”、“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綱常倫理,仍然影響著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這些不良傳統政治文化,都需要我們鄙棄。
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的認識
(一)文化轉化要與時俱進
文化的轉化是文化在社會成員中縱向交接的一個過程。所有文化傳承有著模式化的要求,轉化是繼承和發展,是文化具有穩定性、延續性和完整性等特點的重要表現,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如此。中華文化更具有自我進行轉化的“基因”。百家爭鳴以后,兩漢經學興起,兩宋理學,明代心學,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轉化和拓展。究其根本,文化的轉化是繼承和發揚的過程。
(二)堅持先進文化和精髓的原則
先進文化的導向原則,要求我們必須清晰認識世界各國文化業發展的特點優點,在文化轉化的過程中予以借鑒。我們要以促進生產力提升,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為目標開展文化轉化工作。同時,更要注意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精髓作為核心內容和核心工作來開展轉化工作。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所擁有的豐富文化遺產中,最為關鍵的是“和諧”、“仁愛”、“道法自然”等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這部分精髓都應該被發揚光大。
(三)以開放性的心態來開展傳統文化D化
文化的轉化發展一定要站在開放的視野角度進行審視。開放性,就是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轉化工作,放置在經濟全球化的視野上來看待,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來看待,充分發揮群眾作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轉化和創新工作落到實處,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跨越式發展。
三、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對策研究
(一)深入開展傳統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文化、各區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由來已久。新大陸發現以后,東西兩大文化體系歷史性相遇了,“西學東漸”,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但是,這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樹立創新思想開展傳統文化復興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沒有創新,新事物就不會發展起來,世界就不會進步,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這一問題上,一方面我們要樹立創新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們的文化內涵、模式、方式,汲取西方優秀文化營養,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結合,形成新的中華文化構建;另一方面要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等方式,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先天資源優勢,以文化產業的拉動,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壯大。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0.6%,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10%以上,從這一數據來看,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大,但機會更多。
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和發展至今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美學特征。中國藝術歌曲植根于中華民族的音樂基礎,貼近人民的現實生活。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過程就是突出美學價值的過程,在當代藝術文化中不斷凸顯。對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產生的美學特征進行分析和整理,對當代中國藝術歌曲演唱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當代藝術歌曲的發展特點
1.1 鮮明的民族性
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根基是當代藝術歌曲鮮明的特點,它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言。音樂界經過探討,普遍認為藝術歌曲的演繹需要民族化,要與中國大眾接受的風俗人情、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相結合,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情感都應該具備氣質的氣派,最終對藝術歌曲的唱法達成了共識,并將藝術歌曲的民族化往前推進了一大步。[1] 改革開放以后,新思潮的涌入使得藝術歌曲的創作和演奏出現多元化狀態,內容和形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中華民族的藝術歌曲作品在世界舞臺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1.2 與時俱進的時代性
中國藝術歌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學習和借鑒的姿態容納世界上政治和文化上的優點和長處。藝術上的體現更是豐富多彩,多種新思潮的融合讓藝術歌曲的創作、演繹、傳播迎來了鼎盛時期。當代藝術文化交流過程中,藝術歌曲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發展潮流。
1.3 融合過程中的創新性
將源自于西方的體裁中國化、民族化是創新,用中國傳統詩詞作為藝術歌曲創作題材是創新,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調式和民間音樂相結合是創新,將民族樂器和民間音樂伴奏形式引入藝術歌曲表演是創新,將中國傳統民族唱法和民歌演唱風格融入藝術歌曲演唱依然是創新。[1] 當代藝術歌曲的不斷發展中,融合過程中的創新性貫穿于始終。中國藝術歌曲既重視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又吸收借鑒外來優秀音樂元素。中國藝術歌曲不斷融合的過程不僅表現在體裁的西為中用方面,而且表現在中國藝術歌曲對西方藝術作品的理解、認識、應用上。
2 藝術歌曲在當代藝術文化中的美學價值
中國藝術歌曲有接近于歐洲藝術歌曲的表現方式,也有具有美學價值的突出形式。當代藝術歌曲一方面體現了學習歐美作曲技術,走發展民族音樂道路的思想;另一方面,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具有“詩化”的意蘊和典雅的氣質等獨特的美學特征。中國藝術歌曲作曲家在借鑒西方藝術歌曲創作技法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的傳統音樂,為發展民族音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藝術歌曲既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又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2.1 意蘊深遠的詩歌之美
詩貴意境,詞貴意象,是詩界的一種習慣的說法,并非歌詞歌詩無須講究意境,恰恰相反,意境美是中國藝術歌曲歌詩的重要的美學特征。[2] 中國古代作家創作了許多經典的古詩詞,中國藝術歌曲的作曲家將其引用到創作當中。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從中國音樂歷史發展的歷程來看,道家的自然樂論和儒家的禮樂文化共同奠定了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基礎,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音樂思維方式。
2.2 兼收并蓄的技巧之美
當代藝術歌曲是一種講究技巧,對音樂技法有嚴格要求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歌曲是旋律與歌詩的完美融合,只有扎實的音樂功底才能將優秀的藝術歌曲演繹出淋漓盡致的效果。音樂藝術是技術性很高的一門學科,作曲家沒有技巧就沒有話語權。在藝術歌曲創作上忽視技術的掌握,讓情感表現代替技術運用,用內容來取代形式,這種行為得不償失。方式技巧的欠缺,會使作品編得無力與貧乏。當代中國藝術歌曲業逐漸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技術之美。作曲家在創作中體現出音樂風格的同時,也努力探索民族音樂表現技巧,突出了中國美學品位與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2.3 貼近社會的現實之美
貼近中國社會的現實之美是中國當代藝術歌曲最普遍的美學特征。例如,歌頌祖國的藝術歌曲有《我愛你中國》《長江之歌》等,描繪愛情的有《敖包相會》《草原之夜》等。這些歌曲成為了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優秀作品,也成為了大眾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作曲家不僅促進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突出了貼近社會生活的現實之美。在人民的現實生活積極地謳歌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之美,起到了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當代藝術歌曲的發展承擔著反饋、監管社會形態、促進社會發展的職責,整個藝術歌曲創作的歷程見證了不斷走向中國的復興之路。在社會實踐中,藝術歌曲作為一種精神動力存在,用這種方式真實地記錄社會,及時地反饋社會,從而不斷地推動社會發展。
以傳統技法創作與現代技法創作的現代藝術歌曲,表現出了兼收并蓄、尊重差異的整體美感。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讓聽者感受到了意蘊深遠的詩歌之美。藝術歌曲的創作源于現實生活,折射出了貼近現實的社會之美。伴奏表演的技術之美,影響著藝術歌曲界的發展方向。對當代藝術歌曲的美學特征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立足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音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演唱中國藝術歌曲,平衡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傳遞藝術歌曲的美學價值。我們要繼承民族藝術傳統和審美情趣,大力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為中國藝術文化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隨著我國的經濟市場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各類企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應該認識到:先進的企業之所以能夠戰勝落后的企業,就是因為先進企業的文化比落后企業的文化更能適應競爭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的緣故。企業文化是指:所有團隊成員共享并傳承給新成員的一套價值觀、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維方式。它代表了組織中被廣泛接受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如果“企業的文化”不能承擔企業戰略、經營目標的要求,那就有必要建設強勢的、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經濟激烈競爭的環境要求人力資源成為企業變革的推動者和戰略合作伙伴,企業文化導向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會使人力資源管理更加有效率,二者互相促進,形成一個和諧向上、充滿活力與朝氣的組織目標與員工價值自我實現相一致的利益、文化、精神共同體。筆者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并結合幾年來的工作,得出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體會。
1 企業結合自身情況建設企業文化,發揮人力資源管理的優勢
這就要求企業人力資源工作者,必須理解中國國情和弄清楚企業自身的特點,按照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進行建設。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以我為主,適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方針。縱觀近20年來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歷程,中國企業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很少,我們的企業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過于偏重于對西方企業文化理論的引進借鑒,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本企業優秀文化挖掘、提煉得不夠。而且這樣簡單的“拿來主義”,不是我們企業所需要的。當然,我們并不排斥外來先進文化,但不可“生搬硬套”,要與本企業優秀文化相融合,適我所用,不能替代。
50年來,太原市政工程公司始終堅持“誠實奉獻、敢為人先”的企業品格,努力實現“實踐無限、追求無限”的企業目標,以“辦好市政事,做好市政人”為標志的市政信念,是對市政人做事原則、做人標準的規范,對市政文化的建設提供了感知、理解與評價的尺度。市政文化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輸,價值觀念的認同,感情的互動和良好風氣的熏陶,不斷豐富市政人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市政人的精神力量,不斷滿足市政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太原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把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激勵人、開發人的潛力作為管理的核心內容,給人以思想、精神、知識和技能,發揮對人的凝聚、導向、激勵、規范作用,滿足職工參與管理的熱情和自豪感,引導職工認識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切實培養以人為本,以德為魂,以信為根,以誠待人的行業核心價值觀。通過制定并實施文化建設,使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實現長期戰略,對內凝聚力量,對外樹立形象,把三個文明建設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一種行業管理模式,構建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諧市政。
2 打造員工認同的企業文化,減少人才的流失
企業文化的塑造已經成為現代化企業精神激勵的重要手段。實踐表明,有著良好文化的企業,人才的流失是明顯低于那些不重視企業文化塑造的企業的。當企業的文化和員工的價值觀一致時,當企業文化充分體現到對員工的尊重時,員工會與企業融為一體。員工會為自己的企業感到驕傲,愿意為企業奉獻自己的智慧。任何企業都有文化,尤其對于太原市政工程公司這樣的大中型的國營企業,在經歷了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后,員工對文化有了許多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把企業文化認為是老板文化、高層文化,這是片面的,企業文化并非只是高層的一己之見,而是整個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只有得到大家認同的企業文化,才是有價值的企業文化。
要得到大家的認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會為每位員工提供有效的幫助。使企業員工懂得自己所在企業存在的社會意義和自己作為企業一員的意義,從而產生使命感與責任感。太原市政工程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作為企業文化的建設者和倡導者,建立和改善了企業文化,更好地發揮了員工的主動性,幫助企業實現其戰略目標。首先,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在招聘階段通過有目的公關活動和廣告宣傳,讓潛在的員工了解企業的文化,特別是企業的基本價值觀念、基本的原則和宗旨;并用合理的測試手段分析判定應聘者的價值傾向與企業的價值觀體系是否一致。對招聘來的新的企業員工進行企業文化培訓,即入廠教育(規章制度獎懲紀律方面的教育及企業發展史的教育),接受本企業好的傳統。這種上崗前的培訓、入廠教育對于新企業員工的價值觀念的導向是十分重要的。在人力資源使用過程中培養企業員工的企業精神,良好的企業環境和優勢的產品與服務對企業員工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豐富群眾文化內涵,提高公眾文化修養
在人們普遍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大環境下,美術中的書法、國畫等表現形式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群眾文化中的美術活動不同于專業化的美術活動,群眾美術活動更易于被大眾接受。大眾化的特點決定了群眾活動中的美術活動更具廣泛性。美術活動與其他的藝術活動相比,其參與性和普及性都比較高,不受場地和年齡的限制,各個階層的群眾都可以參與,這就令群眾美術活動具有廣泛的參與基礎。參與基礎的廣泛決定了其傳播途徑和傳播范圍的廣泛性。所以,加速群眾美術活動的建設,能夠以點帶面地豐富群眾文化內涵。群眾美術活動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文化現象,作為提高群眾文化修養的主要陣地,必須受到正確引導。群眾文化貼近生活,舉辦群眾美術活動有利于開拓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高公眾文化修養,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審美觀。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時俱進。群眾美術的創作任重道遠,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研究,開拓發展的新思路,才能把群眾美術工作開展好。
宣武最能代表“京腔京韻”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國外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在國內尚屬新生事物,對于為什么選擇“文化”作為宣武未來發展的中心詞,王寧給出了幾條理由。
宣武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宣武區地域并不大,從面積來講北京倒數第二,但這個地方歷史悠久,既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同時又有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文化的淵源很深,形成了獨有的宣南文化,可以說是北京文化的一個特征。
宣武雖然面積不大,但人口密度非常大,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要突出這個地區的人文文化,使這個地區更有自己文化的特點,更具有人文特色。人口眾多說明這個地方是一個宜居地區,宜居地區打造一種以人文文化為特色的濃厚氛圍,我想是非常必要的。現在構成一個宜居地區不僅僅需要一個美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傳統文化的氛圍。從這點來講,發展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目標是營造一種醇文化,最有魅力的文化,同時要有最現代的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種人文文化氛圍,這是第二點。
第三個方面就是多年來宣武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包括人文精神挖掘,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把加強文化產業發展作為區委區政府的一個重要戰略。實際上“宣南文化”這個概念也是經過幾屆區委區政府總結出來的精髓,我們也正在錘煉這種精神。宣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實質是什么?我們現在正在打造宣武精神,實際上這也是宣南文化的一種延續,這也是我們重視文化的一個亮點,形成地域文化的氛圍,而這種地域文化不只是宣武的,實際上它更代表北京。
另外,從文化創意方面,我們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一些典型。當文化創意產業還沒有形成一個文化氛圍的時候,實際上宣武已經做了這樣一個嘗試。我們的大觀園,實際上是我們最早文化創意的一個產物。那個時候搞影視城、影視基地,這其實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雛形。這幾年形成的商業和文化的集合,比如老舍茶館、湖廣會館、馬連道的茶葉、還有與傳統商業相結合的大柵欄,這些都是我們的特色。
目前,我們正在籌劃演藝園區,正在規劃天橋演藝園區的建設,也正在形成演藝產業的聚集。還有新搬來拘國家話劇院,正在談的中國文化傳煤集團,我們正逐步把文化向產業化過渡。過去我們是從一個點,現在正逐步向一個鏈條、一個產業去打造,這也是我們區委區政府的一個想法。我們就是要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區里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現在這個產業已經逐步豐富了它的內容,就是怎么把傳統文化更好地弘揚起來,作為一個、產業支撐。同時要融入現代文化的元素,還要把傳媒這個概念打造出來,我們要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更綜合的、更大的范圍來考慮。
最近我們把區里劃分成三個發展帶,一個叫傳統文化保護帶,一個叫高端產業發展帶,一個叫現代商貿完善帶。我們的文化產業主要在傳統文化保護帶,以琉璃廠、大柵欄為代表,同時在高端產業發展帶里面我們要打造傳媒和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的新園區。這個園區已經開始建設了,我們也正在積極爭取國家的園區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外部條件。
因此,不管宣武怎么發展,文化應該作為特色貫穿始終,文化產業都應該作為支柱加以推動。別的地方也可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是要尋根的話,沒有宣武這么淳厚,歷史這么悠久。表現京腔京韻,宣武最能代表北京。
兩種文化互相融合
上任之初,王寧在心里就勾畫了文化創意產業藍圖:那就是重點聚合打造兩個中心,一個是北京傳統文化創展中心,另一個是現代文化創意產業拓展中心。那么,這兩種文化之間有什么聯系,是否存在一個側重點?
王寧說:“我并不認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存有界限,我反倒覺得弘揚傳統文化里面不能沒有現代文化元素,同時推廣展示現代文化里面不能沒有傳統文化的東西。如果單純打造傳統文化,不融入現代文化的內容,那就失去了現在的市場,也失去了保護價值。如果我們抱著傳統的東西,說它原汁原味的,不考慮作為產業來發展,我覺得還是空洞。”
同時,他強調:“如果搞純現代文化,這并不符合這個地區發展的特色。而這個特色就是要把現代的東西融入我們民族的元素,在民族的元素中要加入現代的東西。所以說,打造兩個中心并不是打造兩個割裂的中心。我們現在也在嘗試怎么把這兩種文化結合。最近,在傳統文化保護區里面,像大柵欄地區,我們也在進行改造,結合舊房的改造我們打造了一些經典的院落,既具有傳統老北京四合院特色,又具有現代風格的一些小劇場。我們還在策劃打造一些既富有傳統意義的但是又加入現代元素的劇目。在策劃過程中我們有一些想法,比如茶館的廳堂版,我們和庭院走得更密,離大家更近,既要保持它原汁原味風格的一種,又把它作為小劇場,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同時我們還想做成藝術沙龍、會所。所以說,打造兩個中心,實際上不如說突出兩個方面的內容,我們更強調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是相融合的。”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引爆了人們對詩詞的熱情。作為教師,我們更多地會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思考這種現象:如何教學生讀詩詞、寫詞?如何讓學生真正愛上詩詞?如何利用詩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在學生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后自主研發的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不容置疑,該欄目的設置,極大地激發了全民對古詩詞的興趣,掀起了新一輪古詩詞學習的熱潮,對于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無疑是值得點贊的。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在我們看到詩詞熱的同時,應該有更寬更廣的胸懷和視野,在做好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上,以現代的眼光,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多媒體時代煥發光彩。
我們的教育視野應該更加開闊。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詩詞大會》涉獵的內容囊括了《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精華,通過《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形式,可以極大激發起全民的詩詞學習熱潮。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限于詩詞,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僅限于詩詞這樣的視野,同時加上娛樂化和功利化的形式,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但不能只僅限于詩詞。如果只把眼光盯著傳統詩詞,繼承和發揚的空間必然受限。任何文化都要與時俱進,詩詞更不例外。
我們的教育理念要更加多樣化。我們要學習和挖掘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無可厚非。但通過《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形式,不得不承認一點,我們必須得加大閱讀量和背誦量。為了參與性與娛樂性,必然掀起全民誦讀古詩詞的熱潮,看似熱鬧,但傳統文化的提升,不是僅靠背誦幾首詩詞就能實現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及普及,是個龐大的工程,更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僅靠背誦古詩詞,只能觸及傳統文化的皮毛。而在我們這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傳統文化的普及靠全民背誦古詩詞,從目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從中小學教育來說,傳統文化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詩詞教育上,大有劍走偏鋒之嫌。讀經、讀詩詞等這些傳統教育方式,還需要有一個成熟的探索過程,不能盲目跟風。
我們的教育模式可以更靈活。在古詩詞推廣問題上,我們也應該廣開思路,努力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并且大膽借鑒一切新的技術手段。在互聯網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在微信等自媒體工具大行其道的時代背景下,如果我們按部就班,靠幾場比賽、幾個朗讀朗誦會,是不可能讓包括詩詞在內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在我們的微信圈、交友圈,如果我們能及時轉發或者擴散與詩詞有關的內容,如果我們在廣播、電視以及其他娛樂媒體上,加大類似節目的挖掘,從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下大力氣,同時借助《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人氣場,結合其他古代文學、現代文學、新詩等藝術形式,讓全民的文化和文學素養進一步提高,何樂而不為呢?這同時會給我們的學校教育提供借鑒,如果在傳統教學中,加入這些現代的內容及形式,我們的教育效果會不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