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3 14:45: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就業需求調研,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校大學生對政府就業服務的具體需要,更清晰地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更好地打造服務性政府,**團區委聯合*大學團委理論研究室,以“駐**區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狀況”為主題組建了課題組,于2007年7月對**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調研能夠對該主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出初步的對策,以便于找準未來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著力點,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工作舉措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樣本概況與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配額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300名學生。全面考慮到男女性別比例及專業和年級及學校層次等情況,主要調查包括*大學、*師范大學、*語言文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體育大學、*工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區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過因為并非隨機抽樣,加上樣本量的限制,因此在進行推論時應較為慎重,此數據能夠為我們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駐區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求職最先考慮的因素、求職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群體層面和個體層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會、基層工作、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求職渠道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區政府在就業服務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從宏觀的服務機制、服務內容,還是從具體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來看,都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切實的便利;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措施的宣傳工作,使客觀準確的政策信息傳播到更多的個體,以便于大學生更好地開展求職決策;大學生對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觀的總體發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觀的具體落實層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為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梁,擔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就業工作,完善育人環境,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從個體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緊迫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共青團作為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生對共青團在服務就業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聯系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開展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服務維權,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這些期待對我們共青團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養發展人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及就業需求特點
1.當代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擇業焦慮感普遍存在。我們仔細考察了駐**區高校大學生的求職心態分布,半數以上的同學有些焦慮,一成同學非常焦慮。學習階段越高,擇業焦慮感越強。伴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就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結構性的人力資源供過于求的矛盾。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在步入社會之前做好職業規劃;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大學生情緒不穩定,在重大問題面前無法保持足夠的冷靜,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擇業失敗,造成更強烈的焦慮。**區是全國高校聚集區,人才濟濟,競爭激烈。在這種環境下,高校學生背負著沉重的就業競爭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感。
2.當代大學生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現代社會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交融,價值觀念趨于多元。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群體,只要善于學習、踏實肯干,都能做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于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的形成,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著就業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被選擇者,而根據現實情況和個人特點的綜合因素考慮擇業,將有助于謀得理想職業。
3.當代大學生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并存。**區高校大學生當中,相當一部分同學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了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學對政府就業政策不了解,缺乏實習見習的機會,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了解,表現得比較盲目。理性與盲目并存的現象,有其客觀、主觀原因。客觀上看,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講,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二)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宏觀調控需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普遍對政府在宏觀調控、就業服務方面的作用的認識比較模糊。這與就業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大學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暢通有一定關系。在這種條件下,政府在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就業市場中的社會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學生就業市場因而出現了“假性飽和”的現象。
2.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不完善會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一方面,大學生對就業市場的運行缺乏了解,對相關單位的人才期望情況反映滯后,不能有針對性地主動調整自己的求職策略;另一方面,大學生很難通過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等深層次的優勢,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雖然政府提出要建設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臺在,但實際上依然是被動的等待畢業生和企事業單位來向自己獲取信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對于就業市場多樣化的適應能力。
3.對大學生到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學有意去基層鍛煉、服務農村、支援西部,這個數據雖然樂觀的,但是目前這方面的教育宣傳、組織動員工作還不得力,對服務基層的同學的財力支持還不到位,對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待遇保障還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還是偏向大城市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4.對大學生創業工作支持不夠。隨著高校持續擴招帶來大學畢業生總量的持續增長,社會將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合適就業崗位,這就要求畢業生必須轉變舊有的就業觀念,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大學生需要有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不能滿足于做求職者,還要有成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的準備。大學生創業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識積累不夠、缺乏社會經驗、心智不夠成熟、缺少運作資金、創新能力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區高校大學生認為政府在創業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夠,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還不夠完善。
(三)對策分析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因素,要把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作為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并存的現象,突出反映了畢業生就業觀念方面的問題,政府應積極引導高校及相關組織機構,著重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做工作。一是引導學生樹立“適應”的觀念。學生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要根據性格、愛好以及其他自身情況選擇與自己的個人特點相“適應”的工作,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客觀看待自身條件,調整好心理狀態,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要正確評價自己,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流動”意識,不要認為“一次就業、終生不變”;要開闊視野,拓寬就業面,不要自縛手腳;要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競爭能力。二是引導學生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成才發展觀。政府應該通過開展創業沙龍、創業者座談會、“創業者風采”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幫助畢業生轉變計劃經濟下陳舊的就業觀念,鼓勵他們抓住西部大開發、小城鎮和城市社區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契機,到西部就業,到中小城市和社區就業,到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到各行各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貢獻聰明才智。
2.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加大綜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制定和貫徹落實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各類優惠政策,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同時,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政府應出臺鼓勵各種資本對畢業生新創高科技實體進行投資的傾斜政策;設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并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專業指導、法律咨詢、市場分析等服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在審批手續、金融貸款、工商登記、稅收等方面予以特殊優惠。
3.促進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增加大學生就業見習機會。政府需要不斷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資源優勢,積極地在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架橋筑路。**區政府應加強與高校的協作,建立高校畢業生求職信息庫,探索建立人才儲備周轉制度;同時與用人單位溝通,收集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信息,促進供求匹配。政府應廣開渠道,給學生創造到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進行短期就業見習、掛職鍛煉的機會,幫助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增強求職就業能力。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維持生命健康的物質基礎,與一個國家的興衰與成敗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逐漸發展,食品工業已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結果表明,食品行業總產值在全國工業部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首次上升到第一位。到2020年食品工業與農業的產值比達到1∶1,屆時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分別突破3萬億元,食品行業將成為我國的第一大產業[1]。而食品專業人才正是推動我國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核心力量[2]。伴隨著食品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供給結構的不斷優化、效益規模的繼續擴大,食品企業對食品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和期望值也越來越大。然而與其他的傳統專業相比,雖然食品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了高校食品專業教育的發展,我國開設食品相關專業的高校已有235所,但由于人才培養模式及起步較晚等原因,人才培養不盡人意[3]。而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統計顯示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2014年就已經達到了727萬人[4],相對應產生的就是大學生面對的嚴峻的就業問題,在這樣矛盾突出的形勢下,食品企業招不到所需專業人才,畢業大學生找不到滿意工作或長期無業。同樣,食品類專業畢業也存在“就業難”“就業不滿意”等嚴峻問題。目前高校課程設置存在重理論、輕實踐,而且企業用人和高校培養人的模式對接不夠完善等[5]。本文就食品企業的人才需求特征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一定的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以貴州省及周邊地區的58家食品企業為調查對象。
1.2調查實施
對企業人事部門主管、其他部門經理、一線職工、其他職位人員進行人才需求類型、企業人才流動原因、人才學歷需求3個方面進行重點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60份問卷,實際回收6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58份,有效率為97%。在問卷發放過程中填寫企業的規模數據,以人員數量進行劃分,分為100人以下、100~500人,500~1000人,1000人以上4個檔次。在調查過程中也同時收集了人才成長周期,人員技能等輔數據的收集。
1.3數據處理
在數據歸類處理中,采用EpiData302軟件錄入數據,以調查人員職位和企業規模進行數據篩選,計算其出現的頻率,如出現實際頻次較小的數據,進行同類項合并,然后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被調查職位人員對企業人才需求的認知情況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部分企業高層人員參與了調查,但實際頻數為4人,頻數較小,其認知與其他崗位經理較為相似,將其合并到經理類別中,數據整理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被調查職位人員認為技術型人才數量需求最多,達到36次,占62.07%,創新型人才需求量最少整體較少,占比17.24%。但在經理、人數主管、一線員工認為創新型人才需求的比重分別為16.67%、0.067%、0.24%,差異較大。
2.2不同規模企業對人才類型需求情況的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人員規模達1000人以上的數量為4家,頻數較小,其人員數量與500~1000類型相近,將其合并到500~1000人類別中,數據整理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企業規模對人才類型的需求之間存在差異,都為技術型類人才量最大,占比62.07%,雖然在各個規模企業內部構成比有一定差異,但其各種企業類型合計數據與不同類型被調查人員的數值保持一致。
2.3不同規模企業對企業人才流動情況因素的認知調查
從表3可以看出,影響人員流動的主要原因是工資待遇,占比39.66%,其次是發展空間占比25.86%,再次是工作環境,占比22.41%,其他影響因素較小,占比13.79%。在100人以下的企業中,發展空間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占比36.84%,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影響基本一致。100人以上企業的工資待遇是主要影響因素,分別占比37.5%,64.29%。
2.4不同被調查職位人員對企業人才流動情況因素的認知調查
從表4可以看出,從整體上看,不同被調查對象和企業規模數據分類中,工資待遇都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占比39.21%,其次是發展空間占比25.86%,再次是工作環境,占比22.41%,其他影響因素較小,占比13.79%。但在一線員工中,認為發展空間是企業流動的最主要因素,占比36%,遠高于經理和人數主管的17%和20%。
2.5不同規模企業對人才學歷需求情況的調查
從表5可以看出,在企業人才需求中,本科以上學歷需求量最大,占比48.27%,專科以上學歷需求34.48%,無要求的17.24%。但不同企業的人才需求較大的特點,100人以下的企業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專科以上學歷,占比58%,而5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比重最大的為本科以上,占比大71%。
2.6不同崗位被調查人員對人才學歷需求情況的調查
從表6可以看出,不同崗位被調查人員在企業人才學歷需求認知中,專科以上學歷需求量最大,占比48.27%,本科以上學歷需求占34.48%,無要求的占17.24%。但在一線員工和經理對人才學歷的需求中出現了一定的差距,一線員工本科學歷占比最大,達48%,經理認為專科以上學歷占比最大,達61%。
3結論與討論
在不同崗位的被調查人員和不同規模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整體趨勢一致,技術類人才需求量較大,通用型人才次之,其次為創新人才,但不同崗位被調查對象和企業之間規模之間的內部構成比差異較大。技術型人才需求量大的原因可能是現有食品企業主要是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為主,對產品的創新具有審慎態度,這可能與調查的特大型食品企業數量有關,現有市場產品的創新主要以特大型食品企業為主。在對人員流動的因素調查過程中,工資待遇是主要影響因素,這可能與食品企業整體盈利能力較弱及私營企業為主有關。但不同規模企業關注點也不相同,在小企業中,員工主要流動的因素是發展空間,在規模較大的企業中,發展空間的占比顯著減小,這可能與企業的經營狀態和社會因素有關。在學歷需求中,專科以上人員需求量最大,這可能與食品企業整體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有關,但隨著企業規模的加大,對學歷的層次要去也越高,這跟企業的產品生產規模,風險控制意識有關。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較落后,不能很好的適應各行業的迅速發展變化,而企業在招聘員工時不僅要關注應聘者的知識面、技術能力、經驗和綜合能力是否滿足其企業的多元化、多變性的需要;同時企業還注重人崗匹配、人格類型和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和職業情操等多方面的問題等,這些與大學生就業難、就業不如愿有一定的關聯,如存在專業知識不扎實、專業知識不會用,實踐動手能力較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等現象[6]。這與本次調查專業技能需求情況基本一致,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也反映出高校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存在的不足。為更好的培養“三型人才”[7]即“工程型”“研發型”“創新型”人才,以滿足當代食品企業對食品多樣化專業人才的需求,應從學生基本興趣點出發,激發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加強綜合能力的訓練,不斷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綜合競爭力[8]。只有具備過硬的本領和扎實的基礎,才能夠進一步獲取更好的選擇機會和薪資待遇。因此,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該認真專研一門技術,提升專業技能,并適當降低薪資期望,這是當前解決就業的良好辦法。
參考文獻
[1]許詰.試論當前食品行業現狀與對策[J].科教文匯旬刊,2008(6):156-157.
[2]李金寶,胡瑞君,閆波.我國食品專業技術人才市場需求調研報告[J].食品與生物,2008(3):17-18.
[3]周民生,張光杰,馬雪梅.食品類專業“專業教育”“思想教育”并重培養模式的探索[J].農產品加工,2017(1):77-78.
[4]樊澤民.吹響201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攻堅戰”的號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9):55-56.
[5]陳煒.基于就業需求導向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研究[J].人才培養與就業,2014(24):44-45.
[6]牛貴宏,周子健,商敏.培育適應社會需求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研究[N].高職教育研究,2017(15):48-4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study from the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logistics demand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the demand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to the logistics personnel structure, chose 34 typical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logistics departments as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enterprise existing logistics talent structure, the demand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logistics talents, post demand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logistics planning and design,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ardware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warehouse planning and operation abil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The results are so significance for the school more targeted to docking logistics industry cluster to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ocking; logistics industry cluster; demand
1 物流人才結構需求現狀
1.1 物流人才需求總量供給不足
據中國交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物流專業人才缺口為600萬,目前物流從業人員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僅占20%左右,而發達國家,如美國從事物流行業的人中90%以上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為解決現代物流人才供給問題,需要作為人才培養主力軍的高等教育院校和職業教育院校提供大量的物流專門人才。因此,對接物流產業集群建設物流管理專業,為社會培養物流管理專門人才是解決行業發展“物流人才供給不足”這一瓶頸的有力措施,是物流行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1.2 物流人才類型問題出現結構性失調
《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8號)中明確指出了未來發展中的重點建設工程。從目前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層次和發展階段來看,除了需要一線物流業務運作的高技能型管理人才以外,也需要大量從事物流系統設計、運營與維護,物流設施設備運用等工作的物流專門人才。因此,對接產業集群建設物流管理專業,為社會培養物流專門人才是解決“物流行業人才結構性問題”這一瓶頸的有力措施,是物流社會化分工的必然產物。
2 物流人才需求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選取調研企業共34家,從分布區域來看,涉及全國各大地區,其中以東北區域的企業數最多;從企業性質來看,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
2.1 地區分布情況
從調研企業的地理分布情況來看,調研的樣本選取以東北區域公司為主,占到樣本總量的70%;其次是華北區域,占到樣本總量的21%;華東和華中地區分別占樣本總量的6%和3%。這樣選取樣本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對接產業集群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以服務區域經濟為主,選取東北區域企業作為調研對象更具有針對性;第二,華北區域仍是許多省內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區域。
2.2 企業性質分布情況
在34家被調研的企業中,有22家是民營企業,占到樣本總量的64%;其余企業中有4家國有企業、4家中外合資企業和4家外資企業。這樣選取樣本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目前物流行業民營企業在數量上占很高的比重,因此將其作為主要調研對象;第二,從畢業生、行業主管部門反饋情況來看,民營企業仍是物流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
3 物流企業人才需求分析
3.1 不同層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接受調查的物流企業對各類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都很高。從圖1分析來看,需求程度最高的是物流基層作業人員,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達到57.94%,其次是物流規劃設計人員,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達到54.90%。其他企業提出了物流信息人員、硬件管理人員等。
3.2 不同崗位工作人員職業核心能力要求分析
(1)倉儲規劃與作業能力
從調研數據來看,占總數60%的被調研企業認為倉儲規劃與作業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5%的企業認為比較重要,兩者總計高達95%;認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業分別只有4%和1%。總體來說,大部分企業認為倉儲規劃與作業能力相當重要,如圖2所示。
(2)運輸規劃與作業能力
從調研數據來看,占總數45%的被調研企業認為運輸規劃與作業能力非常重要,另有51%的企業認為比較重要,兩者總計高達96%;認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業分別只有3%和1%。總體來說,大部分企業認為運輸規劃與作業能力相當重要,如圖3所示。
(3)物流信息分析與管理能力
從調研數據來看,占總數58%的被調研企業認為物流信息分析與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3%的企業認為比較重要,兩者總計高達91%;認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業分別只有8%和1%。總體來說,大部分企業認為物流信息分析與管理能力相當重要,如圖4所示。
(4)國際物流管理能力
從調研數據來看,占總數36%的被調研企業認為國際物流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7%的企業認為比較重要,兩者總計高達73%;認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業分別只有25%和2%。總體來說,大部分企業認為國際物流管理能力相當重要,如圖5所示。
(5)企業物流管理能力
從調研數據來看,占總數33%的被調研企業認為企業物流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42%的企業認為比較重要,兩者總計高達75%;認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業分別只有23%和2%。總體來說,大部分企業認為企業物流管理能力相當重要,如圖6所示。
倉儲、運輸管理與作業能力在高等職業院校三年制教育中就被視為物流相關專業重要的核心能力。從以上數據分析可見,在對接物流產業集群的企業調研中,這兩項職能仍被視作最重要的兩項核心能力。同時,物流信息分析與管理能力、國際物流管理能力、企業物流管理能力也被視為重要的核心能力。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義。碩士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中的一類特殊群體,他們擁有較高的學歷和素質,同時也擁有較高的就業期望。隨著我國碩士研究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整體質量的下降、招聘單位需求的變化等,碩士研究生的職業選擇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成功的職業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未來發展方向。
作為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的職業需求,在現實中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高校并不真正了解碩士研究生的職業需求特點,對其的職業指導不甚理想,一方面,碩士研究生自身的職業期望會產生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且多數人對此沒有明確的認識,也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碩士研究生對于求職感到迷茫,對于求職時出現的困境不知所措,高校對于他們的求職幫助也缺乏針對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本文“職業需求”概念。傳統心理學領域中的需求概念都不同程度的認可“需求是一種缺失狀態”的觀點,這成為“需求”概念的共識。由于本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所關注的側重點在于碩士研究生的求職困難,這里我們將繼承這一觀點,而更突出需求在求職領域的表現。
因此,本文將職業需求定義為:由于現實環境中各種制約條件的影響,個體在選擇職業時所不能夠實現或很難實現的那部分理想需要,意即一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二、碩士研究生職業需求特點分析
1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經過廣泛文獻調研和實地訪談編制《碩士研究生職業需求調查問卷》。利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調查問卷的結構如下:
碩士研究生理想職業特點調查各題目劃分為如下類別“個人發展”、“人際支持”、“工作保健”、“工作價值”、“單位形象”。職業選擇影響因素調查各題目劃分為如下類別:“個人特質因素”、“外部支持因素”、“單位優勢因素”、“家庭限制因素”、“個人優勢因素”。每道題目采用1~5評分,1表示重要程度低,隨著數字增加重要程度加強,5表示程度最高。
2 研究對象。抽取北京市某兩所財經類高校07、08、Dg級碩士研究生作為被試,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2份,其中男生55人,女生137人,07級研究生144人,08級和09級研究生共48人,專業涉及金融、國貿,經濟、財政、會計、統計、人口學、企業管理等。
3 研究結果與分析。(1)理想職業重要特點。由數據得出,廣受碩士研究生青睞的理想職業特點有:與自己的興趣符合、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能夠獲得事業上的成就感、能夠獲得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培訓機會、能夠得到平等的晉升機會、單位發展前景較好和同事之問關系融洽。這些題目的得分都在4分以上,并且表明“個人發展”、“人際支持”在理想職業特點中重要程度較高。據此,碩士研究生選擇職業時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付出和優越的外部條件支持獲得事業上的成就感。鳳凰網2009年6月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擇業最看重的兩個因素是發展機會和薪酬福利。發展機會最重要,排在第三至六位的因素分別是專業對口、行業前景、單位地域、單位性質。可見,對于“專業對口”這一擇業因素,財經類研究生并不看重,分數僅為3.4g,這說明由于財經類專業技術性不強,求職者專業素質具有趨同性,導致財經類工作對求職者要求更高,使得碩士研究生較難找到與本專業符合的工作,所以漸漸產生了跨專業領域求職的觀念。數據中還反映出這樣幾個問題:碩士研究生對本專業的興趣與實際職業興趣存在一定差距:單位性質與知名度并不能增加碩士研究生的事業成就感:碩士研究生并不過多追求工作的挑戰性。由此推斷,第一,財經類高校在專業培養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培養研究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第二,研究生更注重實際工作內容,對單位性質、知名度等外在硬件因素關注不多,思想更踏實、心態更積極;第三,較長的學習經歷使得碩士研究生更加務實,成本意識保守,不愿花費過多成本去追求挑戰,更希望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創新、改進。(2)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由數據得出,個人專業技能、個人性格和興趣個人交際能力、個人綜合素質、用人單位提供的各方面待遇等方面是影響碩士研究生職業選擇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個人綜合素質得分最高,為4.39;學習成績得分最低,僅為2.95,實踐經驗、個人的社會關系對研究生求職的影響也比較明顯。據此,碩士研究生普遍認為“個人特質因素”、“個人優勢因素”是求職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兩方面因素會對“個人發展”的實現產生影響,從而出現一定的職業需求。統計數據還從側面反映了如下問題:學習成績已不再是用人單位招聘時特別看重的因素,其傾向于看重碩士研究生求職者的專業技能、交際能力、綜合素質,實踐經驗等:另外,“家庭限制因素”在研究生求職時并沒有占據重要位置,這反映出了當今碩士研究生自我獨立意識較強,注重主觀感受。(3)其他問題。其他問題調查部分涉及就業指導、求職前景、求職優勢等方面的內容。由數據得出如下結論:僅有11.9%的被試者對學校給予研究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滿意:有35.7%的被試者對當前宏觀就業形勢持樂觀態度,而有44.1%的被試者對自己的求職前景持樂觀態度:有69.5%的研究生對本專業感興趣,有超過70%以上的研究生認為與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工作經歷很重要:僅有不超過半數的被試者認為碩士研究生較之本科生具有更大的求職優勢。據此分折:由于財經類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較多,財經行業重經驗輕專業的現象較嚴重,使得碩士研究生對在校期間的專業實習經歷非常重視。一方面,碩士研究生求職期望高,一方面,高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不完善,這導致了他們的求職優勢不明顯,加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就業形勢的消極影響,財經類碩士研究生普遍認為自己的求職前景不容樂觀。(4)職業需求群體差異。通過對不同性別研究生在理想職業特點各類別的差異比較,發現“單位形象”與性別的相關系數較高,即男女碩士研究生在“單位形象”的理想職業特點上存在顯著差異。
如表1顯示,在“單位形象”方面,女生的平均分數都明顯高于男生。其中,女生較之男生更看重單位性質和單位知名度,說明女生較注重工作起點的高低,希望在一定的優勢條件下開始新的工作,風險意識較高。
通過對不同性別研究生在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的差異比較,發現男、女碩士研究生在“家庭限制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的某些題目中存在明顯差異。
如表2顯示,在“家人的期望”和“家庭經濟情況”題目中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這說明女生的家庭依賴感較強,較之男
生在求職時更多地考慮家庭因素。在“所在學校提供的就業支持”題目中,女生平均分高于男生,說明女生更需要在求職時得到學校的就業支持,反映了男生在招聘單位的招聘需求中處于比較優勢的地位,因此找工作的難度比女生低,對學校的提供的就業支持關注程度相對較低。
通過對不同年齡碩士研究生在理想職業特點各類別的差異比較,發現“工作價值”與年齡的相關系數較高,為-1.80。不同年齡段對應的工作價值的平均值如表3顯示:
由表3可以看出,21歲~24歲群體對于“工作本身具有樂趣”和“工作本身具有挑戰性”比較重視,平均分高于25-29歲群體。25-29歲群體基本上是由應屆碩士畢業生和具有工作經驗的碩士畢業生組成的,他們對于工作價值的注重程度會因為缺少活力以及現實的消極因素而降低;21歲~24歲群體主要是由非碩士畢業生組成,他們還處在非求職階段,看待工作本身的態度樂觀積極,求職壓力較小,對現實認識模糊。
4 結論。(1)碩士研究生十分注重“個人發展”、“人際支持”,而在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的“個人特質因素”中,“個人綜合素質”得分最高,其次是“個人交際能力”,也就是說,在理想職業特點中,碩士研究生職業需求點在于自己的專業、興趣與工作的匹配、事業上的成就感,這些會受到個人綜合素質的限制,同時,還有一個職業需求點在于同事之間良好的支持合作,這會受到個人交際能力的限制。(2)碩士研究生普遍將“用人單位提供的各方面待遇”作為影響其求職的重要因素,而他們對于工作的休閑性和薪酬的合理競爭性比較重視,也就是說工作所帶來的附加值很受青睞,因此會產生這樣一個職業需求點 工作的樂趣和工作的合理回報。這也是現代碩士研究生尋求生活與工作平衡的表現。(3)“個人優勢因素”在職業選擇影響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碩士研究生普遍認為“實踐經驗”和“個人專業技能”會對其求職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與“單位形象”的要求產生差距,一些碩士研究生對單位性質和知名度的追求會受到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的影響,招聘的主動權在于單位,所以對于一些碩士研究生來說,往往會產生一種被動的職業需求: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和知名度高的單位。(4)家庭限制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對女碩士研究生的職業選擇影響較大,同時她們較之男碩士研究生更看重就業的穩定性,因此女碩士獨特的職業需求點是:工作的高穩定性。
三、政策建議
1 增強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財經類高校研究生課程除了設置專業基礎知識、相關學科知識、學科前沿知識及科研能力培養等方面外,應該多借鑒國外優秀高校研究生專業課程的設置模式,增加選修課,加大研究生課程設置的靈活性;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如案例分析、室外教學活動等,同時充分發揮導師制的作用,多進行導師課匯報,培養學生的專業思考能力:在重視學術科研培養的基礎上,高校可以多組織與聯誼學校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和娛樂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創新意識、動手能力等。
2 增加碩士研究生的實踐經驗。建議財經類高校根據專業特點和招聘行業的需求,為碩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實踐經歷,使其具有更大的求職競爭力。如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及時實習信息:主動與用人單位聯系,推薦學生實習:與優秀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既讓用人單位及早選拔合適的人才,也能讓研究生及早接觸到用人單位,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
加入wto還是其后的XX年金融危機,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發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同時,大學生就業正逐步走向市場化的工程,這要求我們不僅得牢固自身素質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把握住市場的起伏走向與用人需求特點的變化。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社會總體用人需求特點進行調查了解,以便發揮自身特長優勢為上崗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二:研究目的
1. 關注社會變化,了解受調查行業的特點與未來發展走向。通過調查了解人才市場動態,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2.通過了解三大行業特點,簡要概括出社會總體用人需求特點
3. 增加社會經驗,提高自身認識,加強素質培養。
三:調查方法說明
1.在這次調查研究中選取平時生活中接觸比較頻繁與密切的行業作為調查對象。
2.本次調查選取服務業的幾個行業進行調查,具體有服裝業,餐飲業,房地產業
3.本次調查以文獻資料、時事新聞報道研究為主,實地訪談為輔。
四: 調查時間
1月20日至1月29日
五:研究成果與說明
(一)概述
鑒于現身實際情況不利于對更行各業用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所以我們討論決定將調查目標主要鎖定在衣、食、住這三個方面,希望能從這三個方面總結概括出服務業的一些特點。
(二)、對象選取考慮與決定
經過討論我們決定首先對具體商場店鋪進行登門訪談,這些商場店鋪均是我市知名度較高的一些單位,在整個過程之中,受訪商場店鋪的經理代表都非常配合我們的工作。具體如下
在“衣”這一方面,訪談對象:建設中路的“星期六名鞋店”以及位于步行街中段的“太平洋服飾購物廣場”。
在“食”這一方面,訪談對象:江北路的“美味螺絲粉總店”和“泰豐美食館”。
在“住”這一方面,訪談對象:江北路九龍新城的售樓部。
在以上的訪談中得到的資料僅供歸納總結各行業特點及用人需求時參考使用,訪談內容不列入文中。
(三)、淺談各行業特征及用人需求情況
服裝行業——求賢若渴:
從調查中得知,中國服裝行業雖然沒有繼續沿襲前幾年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但是作為我國“第二大消費熱點”,服裝 行業的發展前景依然被大家一致看好。“服裝經濟”作為一種深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形態仍被外界關注與認同。中國服裝人才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前三年中供需規模仍有著增長的態勢,而且繼續保持著供需兩旺的勢頭。該行業招聘的專業崗位主要集中在首席設計師、設計總監、質檢、外貿人員、銷售主管、區域經理、導購店長、營銷總監、市場督導采購主管等崗位。而且招聘企業集中的區域省份分布: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福建、湖北、xx等地。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應屆畢業生的人數是765萬人,比2015年增加16萬人,就業難的形勢將會更加嚴峻。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造成就業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高校畢業生自身具備的就業能力與企業的需求不匹配。本文將主要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做一個研究,以期能夠提高兩者的匹配度,緩解當今大學生就業緊張的局面。
二、研究的意義
本文將營銷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與企業需求相比較,首先可以了解應用型高校在教育教學、培養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了解社會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其次可以讓學生對自己能準確地定位,通過提高自身的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三、市場營銷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調查
(一)市場營銷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調查
1.問卷的發放。(1)樣本的選取。在選取樣本時,選擇了遼寧5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營銷專業學生進行調研,調查結果具有針對性。(2)問卷發放。通過網絡平臺發放了300份問卷,實地調查發放了200份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實際回收491份,有效問卷483份,無效問卷8份,實際回收率98.2%,有效回收率96.7%。
2.問卷結果分析。(1)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基本資料分析。在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各項調查展開之前,首先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做了統計,統計結果如下。
在樣本分析中,市場營銷專業學生中女生相對較多,男生占35%,女生占65%,男女比例呈現將近1∶2的現狀。關于任職學生干部的情況,55%的學生在校期間有任職經歷,也有45%的學生沒有參與學生工作。相比較之下,實習經歷是整個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比較重視的環節,有83%的人在畢業前有過實習經歷,但仍有17%的學生沒有實習經歷。
(2)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認知分析和自評分析。在就業能力總體部分,采用了李克特五點計分法,為了便于對數據進行分析評價,根據問卷五點計分法的定義,首先對等級進行界定,分為“高”、“中上”、“中下”、“低”四組(見表1)。
表1 就業能力等級劃分
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認知分析。本部分是營銷專業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用人單位看重能力的認知調查,表2為參與調查學生認為就業能力中各項指標重要程度的平均水平(見表2)。
表2 就業能力各構成要素的認知水平
從表2可以看出,溝通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抗壓調整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這四個要素平均分大于4,從而得出營銷專業學生認為在就業時用人單位比較看重這四個要素,創新能力和組織能力是他們認為重要程度比較低的兩個指標。
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自評分析。對應營銷專業學生關于就業能力各要素重要程度的認知,又對其實際所具備的就業能力做了調查,以下為營銷專業學生自評的結果(見表3)。
表3 就業能力各構成要素自評的掌握程度
從表3可以看出,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實際掌握程度與他們自認為的重要程度還是有差距的。其中掌握程度較好的是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學生認為重要程度較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抗壓調整能力的實際掌握程度都介于中等和掌握之間。
(3)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對學校教學的反饋。此部分問卷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圖1 您認為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對這一問題共設置了7個選項,每人最多可選3個選項,學生普遍認為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其次是學生認為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存在不足。
學校教育培養的哪種素質最重要。
圖2 您認為大學教育中哪些素質和能力培養最重要?
本題共設置了9個選項,每人最多可選3個選項,學生普遍認為在大學教育中人際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其次是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重要。
(二)用人單位對營銷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調查
1.調查設計。(1)調查方法的選擇。本次針對用人單位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旨在通過數據的收集,科學地分析用人單位對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實際需求和滿意度。訪談法旨在通過對企業相關負責人的深入訪談,了解用人單位對營銷專業學生的綜合評價和相關建議。
2.調查實施。(1)問卷的發放。本次問卷的發放采用了實地調查的方式,由5所高校提供的營銷專業用人單位的部門主管和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填寫。調查對象選擇了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55家用人單位,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比較廣泛地了解用人單位對5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營銷專業學生的整體評價。
(2)訪談記錄。本次訪談共選取了8家不同行業的公司負責人進行了訪談,其中2家互聯網企業,3家生產制造類企業,3家軟件開發類公司。分別按照訪談提綱的設計提出問題并記錄關鍵性回答,共獲取了5小時20分鐘的錄音,以便后期整理歸納。
3.調查結果分析。(1)問卷結果分析。
根據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各項就業能力滿意度大部分都處于中等偏上,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滿意度最低,其次是專業知識(見表4)。
表4 用人單位對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各項要素的滿意度評價
除了關于營銷專業學生具備的就業能力相關調查外,用人單位也會關注一些學歷背景信息等條件,經過調查,學生背景信息在求職中的影響依次是:實習實踐經歷、任干經歷、外在形象、畢業院校、專業背景。
(2)訪談結果分析。訪談主要從對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和建議進行開展:用人單位對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用人單位認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營銷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弱,而且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對公司業務不了解的時候就想從事管理工作。
用人單位對提高營銷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建議。受訪者對此提出了兩方面的建議:一方面希望應用型高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安排上,必須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結合學校自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實際就業能力。另一方面,受訪者希望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多參加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積累工作經驗,提高自己的各項就業能力。
四、營銷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匹配分析
(一)一致性分析
1.對于用人單位需求認知的一致性。通過問卷統計的數據得出營銷專業學生和用人單位看重的指標是具有一致性的。兩者都認為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業能力指標。
2.對于自評分析的一致性。根據大學生對自身就業能力的自我認知調查,發現大學生對自己就業能力的評價基本都是中上水平,其中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創新能力最弱,其次是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與用人單位的評價一致,大部分用人單位受訪者表示學生的創新意識比較差。
(二)差異性分析
1.對于用人單位需求認知的差異性。通過問卷統計的數據得出營銷專業學生對用人單位需求的認知和實際社會需求有一定的差異,尤其體現在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上面,營銷專業的學生比較看重社交方面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認為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次要的。學生實際具備的創新能力也很低,在團隊合作能力和學習能力上也和用人單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對于自評分析的差異。根據調查結果,應用型高校營銷專業學生對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評價最高,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的評價最低。總體來看,將學生對自身就業能力的自評結果與用人單位評價結果相比較可以發現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普遍都偏高,而用人單位卻認為學生的各項能力大部分不能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學生自評中評價較高的“團隊合作能力”,用人單位給出的反饋卻并不滿意,64%的用人單位表示團隊合作能力和實際需求不符合,說明對于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的認知與用人單位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三)成因分析
1.一致性成因分析。(1)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就業能力。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作為營銷專業的學生也越來越意識到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很多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學校活動、投入實踐以及參加競賽,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使其就業能力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匹配度更具有一致性。
(2)各地方高校逐漸重視就業指導。近幾年高校逐漸重視大學生畢業就業指導工作,越來越多的高校與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各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針對企業的面試環節給予前期輔導,使學生的求職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用人單位需求的匹配度也越來越高。
2.差異性成因分析。(1)營銷專業學生自身的問題。導致學生就業能力難以匹配社會需求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自身的問題。
自我認知和就業觀念存在問題,一方面,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營銷專業學生對于自己所具備的就業能力不能準確定位,不能為自己做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在求職過程中不能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另一方面,當前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過分關注地位和名利,這樣的就業觀念使得學生錯過了不少就業機會。
自身就業能力鍛煉不足,很多學生在大學的前三年從來沒有考慮過就業的事情,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不足,大多數學生比較急功近利,導致沒有時間去拓展自己的就業能力,此外對行業、崗位的了解和準備也存在不足。
(2)高校培養模式的問題。大學四年是培養就業能力的主要階段,因此學生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有差異,與應用型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模式和就業指導不全面有很大關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作者簡介:張劍(1978-),女,廣西人,河北科技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教育學;馬昭(1980-),女,河北人,河北科技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教育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等職業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協調發展研究” (編號:HB12JY032;主持人:張劍)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3)05-0025-03
一、高等職業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協調發展研究的基礎理論
(一)基本概念
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職教育,是兼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的一種新的職業教育。《教育大辭典》把高等職業教育定位為第三級教育層次,而第三級教育通常等同于高等教育。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與普高教育均分為學歷的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部分,本文僅對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學歷教育部分做一探討。
關于就業市場,這里主要專門針對具體的一類人才所構成的市場,這一類具體人才所從事的職業活動既有高教性又有職教性,有夠用的技術理論知識和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又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換言之,即指高等教育程度的就業市場中,那些受過高職教育的人才所形成的就業市場。
“協調發展”是“協調”與“發展”的交集,協調發展可以概括為既包括特定系統內的各構成部分(子系統)為了實現同一目標而協同工作的有機結合,也包含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系統之間資源的交易、信息的流動以及關系聯結等方面從優配合,相互促進,進而達到良性循環。本文指的是高職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之間相互適應,協調發展。
(二)勞動力市場供需理論
勞動力市場供求均衡,即勞動力供給的數量與社會對其需求量達到均衡的狀態,其中包括質量、職業類別、地區分布等在內的多方面的均衡,其標志是:勞動力供給能夠為社會全部吸收以及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滿足。
勞動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影響其變化的因素包括企業的資本、勞動力的供給、政府的相關政策、企業的管理水平、企業的擴張能力、經濟增長率等。勞動力的宏觀運行與調控的重要總量指標是勞動力總供給和勞動力總需求。勞動力的宏觀調控其實是對其總需求和總供給的調控。勞動力供求均衡包括數量和質量的平衡。數量的平衡是供求總量平衡的保證,保證勞動力供給全部被社會吸收;質量的平衡,是供求質量平衡的保證,不會形成結構性的矛盾。然而,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勞動力供求平衡是隨著內外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原來的不平衡有可能擴大,加劇供求矛盾;也有可能縮小而趨向于平衡;另外,有可能平衡點轉化成新的平衡或不平衡狀態,當然還有可能維持原狀。勞動力供需平衡是過渡的,而不平衡是持久存在的。因此對勞動力的供求進行有效調節,保持其基本均衡,是勞動力宏觀配置所必須的,同時也是本文主要的目標。本文將借助該理論框架對高職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作一般性問題分析。
二、高職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就業市場的建立和與不斷完善,高職教育與就業市場密切聯系,并受到市場調節的影響。與高職教育密切相關的市場主要指學生就業市場。高職教育的供求毫不例外要受到就業市場的影響,即就業市場制約調節著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進行市場調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高職教育的規模與就業市場需求的數量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高職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學校數量規模以及學生人數逐年攀高,到2009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院校1215所;招生數達313.4萬人,與本科招生大體相當,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規模上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1999 年實施的高等教育擴招以 “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而我國正式提出勞動力市場(就業市場)的概念是在1993 年,僅是擴招的 6 年前。早期就業市場主要是比較初級的、較低層次的就業市場,并受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復雜的勞動分工并不存在,也并未形成對專業化、職業化人才的廣大需求。在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受到適齡人口入學率低以及保持經濟發展增長目標的影響,這一影響要比就業市場對人才數量需求變化更為顯著。就高職教育而言,其發展狀況與高層次人才需求數量方面也存在類似問題。隨著就業市場的發展,其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增長,理論上講高職高專的畢業生應該能實現就業率的100%。但實際情況是其就業率持續不高,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看看,2003 年高職院校的一次性就業率為 55%;2004 年為61%;2005 年62.1%;2006-2008 年三年中高職院校就業率雖然分別達到 80%、84%、84%,但這些均為畢業半年后的統計數據,并且工作和專業對口率大約僅為 60%。
盡管從大量實證研究來看,高等教育的規模與就業情況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因果關系。然而,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迅猛的規模擴張是對高等教育需求壓力的表現,而不是建立在對就業市場的需求準確預測的基礎上。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后,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開始浮現,供給總量的過剩尤為突出。有研究表明,初次就業率介于 70%~90%,表示就業和社會需求處于基本平衡狀態。由此看出,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狀況與就業市場需求之間并未未達到基本平衡。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發增大,這就意味著對高職教育高層次畢業生的潛在需求。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與就業市場高層次人才需求數量供求矛盾這一表象表明:高職高專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結構不能滿足就業市場需求,也就是說,高職人才培養質量不高是造成就業市場高技能人才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職教育的結構與就業市場需求的結構
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是指高職教育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聯系與比例關系,由專業結構、層次結構、形式結構、布局結構等要素構成。高職教育院校是就業市場要素中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供給單位,這就要求其不僅要在培養數量上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更應該使其結構合理化,以便實現與就業市場高層次人才需求結構及其就業結構協調發展。我國的計劃經濟時期,不存在就業市場,由此,高職教育結構就是完全由政府一手安排的,也無所謂市場對高職教育結構的調節。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高職院校的教育體制的改革深化與就業市場的逐步形成以及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結構的調整與就業市場的變化發展相一致,與就業市場人才需求結構相協調越發顯得重要。
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受方方面面的影響和制約,但最主要的是來自經濟結構的影響,因此,經濟結構直接決定了高職教育結構的調整以及其改革方向。而在經濟結構中,又以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以及教育結構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最為密切。而就業市場人才結構的需求來源于產業的人才需求結構類型與產業技術水平對人才的要求。高職教育直接為區域經濟服務,區域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與技術結構的調整以及改革對高職高專的結構的改革和發展影響非常明顯,反之,區域經濟要素中的產業結構以及技術結構又為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調節、深化改革與發展提供主要依據。為此,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調整和提升須從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革發展的大局出發。在專業結構設置問題上,既要有超前性,又要涵蓋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發展特點;既要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又要優化自身結構,以便更好的服務于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方向等多方面因素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不同層次和不同等級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高職教育層次結構應按照就業市場對各層次的人才需求比例來培養各類不同層次的技能人才,以此才能形成勞動力的合理供給,并促進高職教育層次結構與就業市場需求的協調發展。高職教育的層次結構主要由專科層次的高職教育、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研究生層次的高職教育構成。現階段我國仍主要發展專科層次的高職教育,但是,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達地區的主導和支柱產業。因此,這些區域應以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為主,并按照需要配置必要的專科層次高職教育資源,另外,再適度發展研究生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總之,高職教育層次結構的改革發展應形成梯度式的層次結構,反應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中的合理配置,實現高職教育層次結構與就業市場的協調發展。
(三)高職教育質量立足勞動力市場需求質量
高職教育質量是一個包括所有主要職責與活動的多維度概念,從市場方面來講,雇員和用人單位成為就業市場的主體,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被視為產品,而用人單位則被稱之為“顧客”,用人單位就是就業市場的需求方。產品必須滿足顧客的需求,換言之,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滿足就業市場需求。而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與總體走向,對于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具有一定意義的參考作用。這就決定了高等教育辦學對市場的適應性, 特別是要適應區域的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的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改革調整步伐的加快,建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的需求協調發展的有效機制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高職教育90年代以來經歷了大規模跨越式的迅速的擴張后,應該把質量辦學提上日程來,從而實現質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該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把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目標等根據市場的需求做出調整,打破原來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新模式,即要建立面向市場需求的質量觀。
三、關于促進高職教育與就業市場協調發展的幾點思考
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完善,高職教育調整要遵循市場規律,按照市場對人才的數量、結構、質量方面的需求展開教學活動。從就業市場供求均衡理論看,當高職教育供給與就業市場需求平衡時,稱之為協調發展;反之,稱為發展不協調。然而高等職業教育與市場協調發展仍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例如,高職招生的渠道變窄以及生源質量下降,高職招生制度存在弊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專業設置欠規范合理,教育課程內容缺乏銜接貫通等。
基于高職發展與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結合現實問題,促進高職教育與就業市場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包括:
首先可以構建政府、市場互動的協調模式,即由政府控制、市場調節來促進協調。市場調節就是根據市場變化規律對高職教育的供給進行調整,并以此來實現高職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的匹配。但市場調節有自發性盲目性,因此要加強政府的政策性引導。
再次,高職院校自身應準確定位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高技能人才屬于應用型人才的范疇,指的是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其本質特征是具備專業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即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其規格特征為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確的高層次性;其行為特征是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活動不是機械地模仿和簡單地勞動,而是在“應知”基礎上“應會”的智能。高職院校要努力把自己建成“高技能人才的搖籃”。
還有,高職院校應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使得職業素質課程成系統、職業能力課程成系統和知識課程成系統。在課程的目標指向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養;在課程設計的理念上,突出職業教育的特征;課程體系構建應以某個工作崗位為出發點;在課程體系的建構上,突出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的特征;課程體系應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發展、綜合和創新能力; 使學生自入學伊始就要對其實施系統化的職業素質教育,介紹本職業的發展前景,并與學生個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樹立敬業的職業情操。
另外,應該改革高職院校的錄取方式。高職院校自主招生還未擺脫傳統的高考模式,還注重文化考試,類似于“小高考”,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相符。因此,必須深化改革考試的招生制度,探索形成符合職業教育特點和規律的招生考試制度及人才選拔和評價機制。建議高職院校在自主招生中,應適當減弱文化成績本位的傾向,注重職業能力測評和綜合素質,此外,可增加面試的比重,側重考核考生的職業能力、職業興趣以及綜合素質,采取多元的方式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優勢得到發揮,以確保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最后,進行實訓基地建設。把人才培養模式從課堂上和書本中解放出來,使之回歸到真實工作場景中的職業培養與技能訓練,從而真正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校培養與企業實踐、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標準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李繼樊,羅仕聰.人力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09):197.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努力使勞動者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這就要我們注重職業培訓機構的建設,把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措施一步步的真正提到日程上來。在我國沿海城市早就出現了高校畢業生畢業后,轉而再到技工學校“回爐”的現象(崔雪梅,2006)。這種現象表明高校畢業生雖然具備學歷要求,但是普遍缺乏具體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難以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要,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教育成了當務之急。本文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我國職業培訓的現狀和需求進行調查,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提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相關建議。
二、就業與職業技能培訓概況
(一)目前就業概況
1.就業人數
2012年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33.6%;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占30.3%;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36.1%。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不斷減少,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人數不斷上升。所產人數比例狀況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
2.新增就業人數
2012年的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266萬人,而2008年的新增就業人數為1113萬人,同比之下增加了153萬人,新增就業人數的增加意味著職業培訓統計的需求量和迫切程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失業概況
2012年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是552萬,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是182萬。相比較2008年,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人數上升緩慢,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不斷增加。2012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917萬人,相比較2008年,上升了31萬人,201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相比較2008年,近四年幾乎維持在同一水平,變化不大。
(二)職業培訓概況
1.受訪者是否認可職業培訓的作用
本項調查數據顯示,56.3%的受訪群眾認可職業培訓的作用,而43.7%的群眾則認為完成工作不需要職業培訓。認可職業培訓作用的受訪者出去系統缺失值外占大多數。
2.職業培訓的普及程度
75.8%的群眾在工作以后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只有24.2%的受訪者參與過職業培訓,推測出目前我國的就業市場上存在關于職業培訓的供需矛盾。
3.受訪者參與職業培訓的途徑
通過對受訪者獲得職業技能的培訓途經的個案百分比的分析我們得到,絕大多數的受訪者即70.9%的受訪者都有過自學的經歷,而13.7%的受訪者有通過學校教育的途徑,另有46%的受訪者選擇了正規的職業培訓途經,比如在公司單位或是有有經驗的老師傅教授。而只看百分比的話,還是通過自學的比例占多數,超過了一半。
4.個人職業技能狀況
針對受訪者個人現有相關職業技能及其水平的調查,包括受訪者的受教育程度,外語技能水平,國家職業資格等級以及相關專業職業技能獲取狀況。數據表明處于初中以下學歷的受訪者占了65.4%的比例,而擁有大學以上高等學歷的受訪者只占據了一小部分,為12.1%。學校是能夠學習到最基本的知識以及鍛煉自己基本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場所,就職前的學校教育也是屬于職業培訓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與就業水平直接掛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就業水平的高低。
綜上所述,就業概況和失業情況表明了我國目前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需求量大,而同時關于職業培訓與技能的相關調查數據又表明擁有職業技能的人只占據了一小部分,需要工作的人多,而擁有工作技能的人又少,由此產生了強烈供需矛盾;另外一方面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希望獲得職業培訓的機會,從而使得自身的技能能和工作產生合適的匹配,然而真正獲得職業培訓機會的人卻只有一小部分,培訓需求得不到滿足和供給,這兩者之間也產生了嚴峻的矛盾。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本文通過采用社會定量研究方法對目前勞動者就業以及職業培訓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進一步探索了職業培訓是否對于就業有影響,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通過調查研究,筆者得出以下結論:
通過對就業,失業概況和職業培訓的相關情況的了解與分析,筆者發現,從08年到12年金5年的時間內,每年的新增就業認識都達到了一千多萬人,在2012年達到了最高值1266萬人。同時,實現再就業的就業困難人數也是在逐年升高,12年達到182萬人次。另外調查的相關數據包括受訪者對于職業培訓的需求,目前接受過職業培訓的人數以及擁有相關職業技能的狀況等等。根據數據分析得出一方面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希望獲得職業培訓的機會,然而真正獲得職業培訓機會的人卻只有一小部分,這兩者之間產生了供需矛盾。
為了探索職業培訓是否會對勞動者的就業產生影響,筆者進一步研究了與職業培訓相關的針對就業的影響因素。通過對變量進行等級相關檢驗以及多元方差分析,筆者得出結論:個人主觀因素(包括個人能主觀上是否期望接受職業培訓,個人學習能力,是否參與過職業等級資格認證的考試)與職業培訓的客觀因素(外語技能,職業資格登記,接受培訓次數,學歷,接受教育年數,擁有的相關專業技能等)中除去培訓次數在多因素方差分析中被剔除出去以外,其他的都屬于就業的影響因素,證明職業培訓對于就業是有影響的并且是正相關的。
四、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已經得出了結論,職業培訓對于就業的好壞是有影響的并且是能夠正面影響到就業質量。而在當代社會,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種類和需求層次也在不斷的提高。從工業社會的發展來看,從最初的雇傭勞動力到人際關系運動的發展,再到人力資源管理時代,反映了廣大勞動者自身需求水平的提高、思想的進步和素質的提高。勞動者不是僅僅能提供勞動力的個體,更是有自身特殊勞動需求和職業價值取向的個體,那么一方面為了更好的緩解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筆者提出了一些針對職業培訓的建議,希望能滿足勞動者對于技能和職業培訓的需求。
首先由于就業是一個很關鍵的民生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各地就業問題那對于社會和諧與安定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同時職業培訓通過對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持續性培訓,具有保障勞動者個人職業技能不被就業市場所淘汰、用人單位人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等顯著的社會功能,同時還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而由于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每年都會做一些相關數據的統計,所以對于各地的就業狀況以及職業培訓狀況和職業培訓相關機構的情況是最了解的。所以,國家應該加大對于職業培訓的發展力度,完善現有培訓機構和法律法規,家里更多的正式的培訓機構以提供機會。同時加快各類證書和技能與就業相掛鉤的職業證書體系等。
其次,前面筆者曾提到過,學校尤其是大學是我們培養自己最基本的職業技能的場所,而類似于與外語,計算機等基礎技能大部分人也都是在學校完成的。所以高校在我們的就業過程里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大部分中國的高校采取的教育方式大部分專業都偏重于理論和思考,關于實際操作技能卻教授的很少,能教授的也很少。所以我認為高校應該開設的專門面向學生培養其面向就業的職業技能的全校公共培訓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最后,個人的努力也很重要。數據分析中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即使沒有相關專業的職業培訓,有很大一部分受訪者也通過自學而成才。筆者認為如果國家完善了這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法律法規,學校也開展了相關的培訓課程,人們卻不積極參與,不僅是徒勞無功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崔雪梅:對普通高校學生職業技能教育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6年版第21期,第80-81頁。
[2]羅拾平:對勞動者職業培訓制度創新的思考[J].2010年第4期。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期。
一、調研目的
在影視文化旅游業大力發展的新形勢下,希望通過本次調研,藉以點帶面的方式,對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外語人才的需求狀況進行調查,了解外語人才隊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解決方法,以促進外語人才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做出良好貢獻。通過本次研究,能夠對外語人才隊伍需求狀況進行剖析,提出相關對策,藉以加快橫店影視文化旅游外語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橫店區域的旅游質量,進而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
二、調研對象與方法
帶著上述目的,我們于2013年6月至11月期間走訪位于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的橫店影視城景區,對該景區的影視文化旅游業現狀及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情況進行了集中的實地調研。調研的對象主要包括調研的對象主要包括橫店影視城高層領導、橫店影視文化旅游各景區的相關負責人、部分旅行社和酒店的管理人員、外語導游、中外游客等。
本次凋研主要采取的方法有:(1)文獻檢索法:充分利用查找網絡和圖書館的相關資源,將所取得的資料數據作為研究的理論依據及參考資料,為實地調研做前期準備;(2)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45份,回收率為90%,內容涉及有關從事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外語人才的就業前景、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方向、使用外語的頻率等十個問題;(3)實地調研的方法(問卷調查,隨機訪談):對橫店影視城各個景區的相關負責人進行深入和細致的訪談,從用人單位的角度更多地了解景區內境外游客人數和企業對于對外語人才能力要求等。(4)電話訪問的方法:就在實際的調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等單位進行了詳細的電話咨詢,并做好相關記錄工作。
三、調研項目與現狀分析
(一)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概況
橫店影視城位于中國浙江中部東陽市的橫店鎮境內,距省會城市杭州160公里,出于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游圈內,與中國小商品城義烏市相距36公里。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建設橫店影視城,現已建成廣州街、香港街、清明上河圖、秦王宮、夢幻谷、大智禪寺、明清居民博覽城、屏巖洞府、明清宮苑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橫店影視城已經成為國家AAAAA級旅游區。在國家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橫店影視城始終堅持“影視為表、旅游為里,文化為魂”的經營理念,實現了影視基地向影視文化旅游的轉變,實現了影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形勢。旅游產品更新換代,從第一代以影視基地觀光景為主的旅游產品,到第二代以影視文化演藝秀為主的旅游產品再到第三代以影視拍攝體驗活動為主的旅游產品,和第四代以非影視主題景區為主的旅游產品。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不斷地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不斷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官方數據顯示,在全國許多旅游景區游客接待量普遍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2013年橫店影視城全年接待了影視拍攝劇組139個;接待中外游客1200萬人次,同比增長2%;營業收入與實現利潤同比分別增長了14%和7%。這些數據表明,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在不斷地為為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也贏得了市場競爭對手的
尊重。
(二)橫店影視城的旅游市場
1、游客 橫店影視城作為國內拍攝場景最多、規模最大、設施最全的影視拍攝基地,以影視文化業帶動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據有關景區人員介紹隨著各大電臺和網絡媒體對電視劇和電影的熱播和報道,橫店影視城的游客人數因其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激增。游客為了能夠親臨現場游覽電視劇和電影的拍攝場景,并親自參與景區內的影視表演活動。在外國游客方面,隨著美國好萊塢《功夫之王》、《木乃伊3》等國際大片在橫店影視城拍攝和在全球熱播,外國游客人數也在增加,其中游客主來至于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但是外國游客在整體上所占比重
并不大。
2、導游 我們在景區采訪了部分導游和多個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對導游這一職業狀況進行了調查。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十一黃金周橫店影視城各景區、酒店共接待游客總數為94.33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6%,其中外國游客有來自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而橫店影視城專職的外語導游人員相對較少,而這一小部分外語導游的英語專業知識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基于這樣的現狀,橫店影視城及其先關旅行社對專業的外語人才極為需要的。
3、服務業
橫店影視城投資建設了從一星級至四星級不等的二十多家賓館酒店,同時還配有多家旅游酒店,旅游汽車公司,好樂多購物商場等。雖然橫店影視城的影視文化旅游產業已經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教、康等多產業要素組合的較為成熟的品牌和產業鏈。但是就長遠的發展而言,橫店影視城在相關旅游和娛樂設施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的開發與提升,規模也有待進一步擴大。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同橫店影視城管理人員問卷和座談的調查結果
我們對橫店影視城風景區的管理人員作了隨機問卷調查。根據對問卷情況的分析,我們得到以下信息:橫店影視城年游客的接待量為1000多萬人次,但是外國游客的所在的比例比較小,因此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較適中。橫店影視城旅游的游客中,外國的游客主要還是來至于東南亞或是中東國家和地區,只有少部分游客來至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外國旅游團的規模不大,偶爾有大型的參訪團來橫店影視城觀光旅游。專職的外語導游或外語服務人員的數量不多,一般就是橫店影視城旅行社有個別的專職英語導游,大多數時候都是邀請兼職的外語專業的老師或學生承擔帶團或翻譯的任務。因此,專業的外語導游在整個導游團隊中所在比重較小。雖然目前對外語導游的學歷要求不高,一般要求是專科以上,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能對各個景點進行基本準確的外語講解等。但是景區的管理人員還是希望今后的外語導游及外語服務人員能夠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口語表達
能力。
2、同橫店影視城旅行社負責人電話訪問的調查結果
我們對橫店影視城旅行社的負責人進行了電話訪問。根據電話訪問調查的結果分析,我們得到以下信息:外語人才在旅行社人員中所占比例很少,僅為2%左右,專職中文導游70多名,學生兼職導游60多名,但是專職的外語導游只有2名。遇到入境旅游旺季的時候,就讓兄弟單位的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的英語教師或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幫忙。但是大多數來至東南亞或中東國家的游客,還是希望能夠為他們提供小語種導游的服務。因此,小語種的外語人才十分缺乏,韓
語、日語、俄語等小語種導游尤其稀缺。目前的外語導游一般涉及到了只有英語人才,小語種的人才比較難招。
3、同基層導游問卷和座談的調查結果
我們同基層導游進行了隨機的調查問卷和座談。根據問卷和座談所得到的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得到以下信息:從事外語導游的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如果是剛從高校出來的畢業生,雖然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但是還是缺乏帶團的實踐經驗,需要不斷地獲取知識,強化外語表達技能。因此,在淡季或是空余的時間里,單位會邀請專業的教師給外語導游或外語服務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強化他們的口語能力和外文導游的知識。此外,外語人才的收入缺乏穩定性,首先單位會給他們固定的工資,但是外語導游的總體收入還是不及中文導游。全職的中文導游收入為每月2000-4500元,外語導游工資2000-3500元,優秀的中文導游可以拿到4000元以上。導游的收入可以依靠帶團補貼、商品推銷的“回扣”和“小費”等所謂的“灰色收入”。但是外語導游所接待的游客人數遠遠不如中文導游所接待的國內游客多。所以專業的外語導游的流動性會很大,他們會選擇跳槽,這樣就使得整個外語人才隊伍建設受到了影響。
4、同橫店影視城景區外國游客的訪談調查結果
我們在景區內隨機采訪了三位來至新西蘭的游客。通過和他們的交談,我們從他們那得到了寶貴的信息和意見。這三名外國游客對橫店影視城的導游和接待服務非常滿意,對外語導游的熱情和耐心的講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們也表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橫店影視城在中國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但是比起美國的好萊塢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硬件設備和交通服務方面仍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同時,他們也對外語導游的英語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結論及對策
我國旅游業同世界旅游業不斷發展的今天,需要更多的外語人才。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備受關注,通過本次調研活動,我們對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情況有了大致了解,為今后我們外語人才的培養也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我們在調研過程中所反映外國游客不多等問題及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在未來所擁有的潛力與優勢,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應對策略。
1、進一步擴大宣傳力度和提升品牌知名度
不斷地宣傳和推廣橫店影視城的影視文化特色,積極開拓創新,夯實橫店影視城風景區文化和人文題材,形成以影視文化為核心的精品旅游線路。加強與各大中外旅行公司或旅行社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特別是海外旅游界知名人士、新聞媒體的聯系溝通,適時邀請他們前來橫店影視城進行旅游采風報道,從而進一步提升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的知名度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不斷地擴展海外市場和業務渠道,在海外建立橫店影視城的營銷部,負責對橫店影視文化旅游的宣傳,并接受客戶的訂單和安排旅游。
在當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候,還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進行網絡營銷和推廣,建立橫店影視城的海外銷售平臺。在不同國家的各大知名門戶網橫店影視文化旅游的信息,讓千千萬萬的海外網民了解橫店影視城,讓更多的外國游客來橫店影視城觀光旅游,感受影視文化的魅力。此外,在國內外的機場、地鐵站、商場等公共場所做好橫店影視文化旅游的廣告宣傳,擴大品牌知名度。
2、優化景區環境和健全交通樞紐
橫店影視文化旅游風景區依托其特有的景點、優質的服務和優美的環境來吸引拍攝劇組和游客,景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可以由地方政府和橫店影視城風景區職能部門牽頭,對橫店影視城的景區環境進行美化和維護,加強管理和監督。在政府良好政策的引領下,合理利用和開發具有潛在值的資源,不斷地擴大景區的規模,橫店的影視文化旅游產業不斷地走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以適應橫店影視文化旅游業國際化發展的路線。如:進一步推進由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下的橫店萬花園和上海灘影視拍攝基地等一批新的重大旅游項目建設。
此外,為了迎接更多的中外游客,尤其讓更多外國游客來橫店旅游,應不斷地健全橫店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對公交車站、長途汽車站和橫店機場的建設。時刻準備應對客流高峰,保證旅游的安全。
3、增強外語人才隊伍,助推橫店影視文化旅游發展
一、江蘇中小企業對會計電算化的需求
在數字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財務管理信息化是現代企業的特征之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結構的重要力量,其經濟貢獻值比重越來越大。雖然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但同樣具有現代企業特征,做好財務管理信息化能更好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從傳統的手工記賬、做賬到會計電算化再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國中小企業一直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 。隨著全球市場的細分,國家財政稅收等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變化要求,中小企業在發展財務管理信息化進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影響著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更阻滯了企業的發展步伐。江蘇省中小企業對會計信息化的投入正在逐年緩慢的增加,增長速度小于20%,信息化整體需求仍然以硬件為主,但對軟件和服務的需求正在逐年加大;IT服務方面,67%的中小企業愿意為IT服務付費。據江蘇省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問卷數據顯示:
1、IT硬件:我國經濟增長刺激IT需求,IT硬件繼續保持主導地位,2013年,在江蘇省中小企業信息化投資中,硬件占據的比例仍最高,將近61%,軟件、IT服務的比例相對較低。然而,2014年,江蘇省中小企業對于硬件采購的投入更加謹慎,更多地采取服務外包的形式獲取資源,使得IT服務的投資比例明顯增加。
2、IT軟件:總體軟件需求占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需求的16%,但是正版軟件銷售的增長低于IT服務;鑒于此,政府應鼓勵當地軟件公司和服務提供商的發展。
3、IT服務:根據對以往數據以及現有數據的分析,江蘇省中小企業對IT服務的需求在逐年增長,IT服務需求已占到總體信息化需求的25.8%;對于IT服務和支持方面的需求,其中有52.78%的企業希望能夠得到同行業標桿企業信息化建設經驗的推廣應用,并希望能以多種方式組織企業與行業標桿企業展開交流。
二、江蘇中小企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江蘇省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礎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中小企業財務負責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分工,常有一人兼數職的混亂現象。會計數據的輸入、處理以及輸出都由一個人來完成,這樣操作很難使各崗位之間的監督作用發生效力,導致會計數據安全性失去保障。
2、實現會計信息化意識薄弱。多數中小企業管理者還存在著對于成本的顧忌而認為會計信息化與本企業無關。對于企業財務還是沿襲過去的手工記賬方式,認為實現會計信息化沒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
3、江蘇省中小企業復合型人才缺乏,人才素質也達不到要求。企業全面管理建設離不開企業會計信息化,而企業會計信息化又離不開復合型人才的推動。而實際會計管理工作中多數會計專業理論型人才不能全面地掌握電子商務技術、計算機技術。
4、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會計信息化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小企業對于會計電算化的檔案組成內容缺乏了解,所以造成多種原因的會計信息數據丟失確成為經常發生的事情。現階段江蘇省中小型企業多數是家族式企業管理,企業內部的管理控制制度還不完善和足夠健全,另外多數企業設置的管理制度并沒有在現實工作當中落實和執行,所以形同虛設。
三、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對策
(一)提高江蘇省中小企業管理者對于會計信息化的認識水平。會信息化工作的重視源于管理人員對會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提高企業管理者意識是完善會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步驟,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企業要準備隨時投入到信息化變革當中,通過引鑒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制定出適合本企業的會計信息化系統,最終實現信息管理和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的目的;提高企業管理者以及會計人員對于會計信息化的認識,通過以點帶而、以局部帶動整體的方式來推動整個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加強對會計信息化管理的規范。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制度化有賴于企業的相應規章制度。企業一定要明確特定時期的工作重點以有效地解決企業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二)逐步完善江蘇省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工作的變化。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的會計工作將從核算工作中逐漸向財務分析、決策和監督工作轉變,由核算型向管理型過渡;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工作的網絡管理職能。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人員在擔任會計信息系統的使用者的同時還要兼任系統的維護者。在針對企業自身特點進行系統開發的過程中,會計人員還要擔任系統功能設定及設計工作。加強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工作的管理職能。一方面,網絡和數據庫技術的運用又為會計人員參與管理、輔助決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有助于會計人員更好地發揮其職能。另一方面,參與管理和輔助決策是網絡經濟時代會計重要性更突出的體現。
(三)實施信息化應具有長遠發展規劃。在實施信息化之前,企業首先應清楚實施信息化管理的整體思路,把握住信息化系統的管理思想,摸清企業現有管理模式下企業管理的瓶頸和存在的問題,明確今后企業管理轉變的方向,并對預期新的管理體系要有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