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3 14:45: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外匯市場風險的案例及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生成機制分析
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產生與許多因素有關,有時與公司內部因素有關;有時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有時可能
只與一、兩個因素有關;有時可能是許多因素的綜合反映。其中,上市公司財務活動所處的環境變化對上市公司來說是最難以準確預見和改變的,它的不利變化勢必會給公司帶來財務風險。具體表現為:
(一)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
自然界的某些變化雖然不會給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直接的損失,但對其產生明顯的制約和影響,使生產經營活動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式進行。例如2003年初非典和2004年初開始的全球性禽流感傳播,造成了旅游類、禽類飼養類、飼料加工類、肉類加工類等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盈利受損。
(二)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
各種政治力量、政治觀點的對抗以及地區和民族沖突等能引起政府更迭、動亂、戰爭、罷工等,進而可能引起上市公司財務風險。
(三)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國家經濟環境的變化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狀況、經濟周期的波動、入世各項承諾的兌現、國際收支與匯率、利率、通貨膨脹等諸多方面。這些因素的變動會導致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勢必會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這是引發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主要誘因。
自我國宣布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不斷升值,2007年首個交易日以7.8073再度創出匯改以來新高。人民幣升值將會削弱我國出口型行業及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鞋帽、玩具、家具的生活用品以及機電、機械,這些在國內上市公司占有重要的份額)的出口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國際競爭力將大大減弱。2005年以來,上述行業及上市公司還面臨著原材料漲價、勞動力短缺的成本壓力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的多重擠壓。如果無法及時化解這種局面,無疑會導致上市公司出現財務困難、資金不暢的局面。
二、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傳導機制分析
導致上市公司財務收益及財務結果達不到預期目標的因素稱為風險因素。風險傳導機制分析旨在說明財務風險是如何傳導的。風險因素之間也可能存在著相互影響關系,某些風險因素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放大或縮小其他風險因素所產生的不確定性;有些風險因素可能是通過其他風險因素的作用而影響風險后果的。各種風險因素和風險后果互相影響、層層傳遞將構成不同表現形式的風險鏈。風險鏈可以看作是價值鏈的一個逆過程,是價值不斷毀損、遞減的過程。當上市公司無法消化風險因素和控制風險后果時,它自身將轉化成風險因素并將風險鏈由內、向外延伸,風險后果隨即被傳導和轉嫁給其他公司以及相關利益者。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可以傳導給其母公司或子公司等關聯單位,也可以由一家上市公司傳導給另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集中爆發的風險后果可能導致證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甚至引發整個國家的經濟危機。總之,財務風險的傳導過程就是財務風險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單個上市公司到整個證券市場的層層傳遞過程,是財務風險影響范圍和強度不斷放大的過程。
從圖1中可以看出,財務風險的作用力可以同時影響到很多層次,我們對任何財務風險的發生都不可簡單地當作單一獨立的事件去看待和處理,也不能統統簡單的規定由某一部門或在某一范圍內采取措施。
三、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經濟效應分析
財務風險顯化或積聚最終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上市公司比一般企業或公司更加迅速地走向虧損、破產。如果上市公司財務風險處理不當、不及時,不僅公司發展會遭受重大挫折,還可能會迅速升級,演變為證券市場風險,進而引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后果不堪設想。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經濟效應可以分為微觀經濟效應和宏觀經濟效應兩個方面,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和影響的。(一)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的微觀經濟效應
1.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增大融資成本
上市公司財務風險惡化勢必導致對上市公司融資條件的惡化,如融資利率、融資成本的大幅上升。特殊情況下,上市公司甚至難以繼續獲得融資支持,從而導致停產、破產等。
2.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增大交易成本
由于財務風險的存在,增添了上市公司收集、整理風險信息的工作量及工作難度,增大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成本,更增大了決策風險;同時,上市公司的供應商、客戶、中介機構以及監管部門在與上市公司業務往來及政策制定時也會因財務風險而增大交易成本。
3.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造成公司價值毀損
財務風險顯化將導致公司的血液——“現金”等財務資源的低效率甚至浪費、流失,影響公司獲利能力及質量,二級市場的股價也會應聲下跌,這都將造成公司股東的價值受損。吳超鵬,吳世農(2005)的研究顯示,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每年經濟附加值(EVA)<0或處于損害股東價值狀態的公司比例逐年上升,到2003年底已有近3/4的公司屬于損害股東價值的公司。
4.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造成公司利益相關者價值毀損
當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困境時,公司的相關利益者如債權人的利益會因公司無法及時全額償還債權而受損,政府的各項稅收無法得到保障,公司員工面臨裁員危機以及工資待遇、福利的降低,供應商及客戶的利益也將大大損失。
5.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會影響中小投資者的信心和預期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開戶數已達到7361.30萬戶。證券市場的穩定需要信心來維系,其中維護投資者的信心至關重要,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則是引發信心危機的基本因素。一旦中小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失去信心,就會引起恐慌性拋售股票,引發股票價格急劇下跌,上市公司價值亦不可避免地大幅縮水。
(二)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顯化的宏觀經濟效應
作為一個地區經濟主體力量的領頭羊,上市公司如果出現了重大問題,首先會直接影響到該地區企業上市和新融資渠道的開辟;其次會影響到該地區政府的經濟形象和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級,最終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例如,目前上市公司之間的相互經濟擔保以及為其他企業和地方項目擔保的情況較為普遍,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擔保鏈。上市公司擔保作為一種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本無可厚非,但泛濫的擔保和惡意的違規擔保引發的連鎖反映所產生的經濟破壞性將是嚴重的,它將產生巨大的金融風險,最終將動搖區域性經濟、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與安全。這在啤酒花、托普等違規擔保案例中都有所體現。總的看來,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傳遞和擴散引發區域性經濟風險、金融風險,進而形成國家經濟風險的過程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在與其有相互債權債務關系的企業之間傳遞與擴散,從而形成連鎖反應的財務風險。如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在與其有債權債務關系的諸多中下游企業之間的傳遞與擴散,容易形成相關企業的財務支付困難和風險。
一、金融期貨概述
期貨是指買賣雙方通過事先約定在將來的某一個時間、按照雙方所商定的交易條件進行交易的一種商品買賣行為。期貨交易是相對于現貨交易來說的,現貨交易存在一定的價格風險,在買賣合同簽訂后,若商品的市場價格發生變動,交易者無法避免價格風險;現貨交易大多數是一對一交易,交易的價格只能反應市場上的局部信息,致使價格信息不能完全反應,而期貨市場則可以避免這些缺陷。
金融期貨是一種派生的金融工具,它的產生與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金融市場上的風險結構的巨大變化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得外匯市場急劇膨脹,這種形式使各部門對于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十分敏感。匯率風險加大,是因為國際貨幣制度的變革,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固定匯率制度被浮動匯率制度取而代之,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政府對匯率不加固定,任憑外匯市場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決定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比例,中央銀行不承擔維持匯率的義務。利率的急劇波動,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的貨幣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為調節滯漲局面,由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轉向貨幣主義,利率成為政府調控經濟、穩定匯率的工具。在上述背景下,世界上第一張金融期貨合約在1972年于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國際貨幣市場推出,標志著金融期貨交易的開始。目前,金融期貨交易已占整個期貨市場交易量的80%以上。
金融期貨是指以各種金融工具或者金融商品(如外匯、債券、存款證、股價指數等)作為標的物的期貨交易方式。按照標的物進行劃分金融期貨一般分為三類:貨幣期貨、利率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貨幣期貨是指期貨合約以匯率為標的物,貨幣期貨是適應各國從事對外貿易和金融業務的需要而產生的,目的在于規避匯率風險,目前國際上貨幣期貨合約交易所涉及的貨幣主要有英鎊、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以及歐洲貨幣單位等;利率期貨是指期貨合約以利率為標的物,一般來說,利率期貨根據標的物的期限長短可以分為短期利率期貨(資金利率期貨)和長期利率期貨(資本利率期貨)兩大類,資金利率市場是買賣標準化的短期信用工具的市場,如各種期限的商業票據期貨、國庫券期貨等,而資本利率期貨其標的物為長期信用工具,如中、長期國債;股票指數期貨是一種以股票價格指數作為買賣基礎的金融期貨,是買賣雙方根據事先約定的價格在未來某一特定的時間進行股價指數交易的協定。
二、企業經營面臨的風險分析
企業投資生產后能否取得預期的投資效益,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結果具有不確定性,也就是這種不確定性構成了企業經營面臨的風險。通常來講,風險一般劃分為商業風險、文化風險、政治風險和外匯風險,其中各項風險又分支成眾多小的風險分類,如商業風險又可以細分成資產風險、自然風險、信譽風險、價格風險、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本文中主要分析商業風險中的政治風險、財務風險及外匯風險,這在次貸危機后,發生匯率的大幅震蕩、股票價格指數大幅下跌、希臘債務危機等背景下,研究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意義巨大。
1、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是指國際經濟往來活動中,同參與國家行為密切相關的風險,以及由于政治因素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的風險,若企業沒有參與國際活動,其面臨的風險又可以稱之為政策性風險,即國內政策變化對其企業經營產生的風險。若一個跨國企業或者存在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對方國家的政治變動或政策性變動會影響對方國家企業能否持續經營和匯率的穩定,進而影響到企業能否按時收回應收賬款和收回賬款兌換成本幣的數額。政治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財務風險和外匯風險的產生。
2、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由于各種難以或無法預料、控制的因素,使得企業的實際財務收益與預計收益發生背離,而蒙受經濟損失的機會或者可能性,這種風險是純粹的商業風險與投機商業風險在財務上的綜合反映。如利率的上浮或者下調,引起支付利息的變化及其融資成本的改變,匯率的變化使其收匯時存在損失的可能性等都造成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3、外匯風險
外匯風險是指在不同貨幣之間的相互兌換和折算中,因匯率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始料未及的變動,致使有關國際金融主體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或實際成本與預期成本發生背離,從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外匯風險又可以劃分為交易風險、結算風險和經營風險,在文中所指的外匯風險指結算風險。
三、通過金融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的企業行為分析
隨著次貸危機余波的蔓延,國內及國外很多企業破產倒閉,在面對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是否第二次探底的疑問下,企業應該積極利用各種政策、措施和金融工具來避免所面臨的財務風險、政治風險和外匯風險,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的形式具體解析企業規避風險的行為。
1、運用金融期貨與短期投融資中的企業行為
假設存在某企業于八月份鎖定一張100萬美元,90天預期十月份交易的商業票據借款的成本,目前商業票據的貼現率為10%,若企業預感到十月份利率上升,則公司可以賣出到期值約97.7萬美元的90天期的十一月份短期國庫券期貨,期貨合約的折扣率約為9%,假如十月份的利率上升,企業可以以10.5%的貼現率賣出商業票據,同時買入100萬美元的短期國庫券的期貨合約對沖先前的期貨交易,折扣率為9.3%。若不進行套期保值,借款的利息成本約為26541美元,進行套期保值后盈利了758美元,使得成本降低到25783美元,實現了短期融資成本的降低。以上介紹的是金融期貨對短期資本成本保值的情況,同時金融期貨對于企業現存的投資和未來投資的收益率保值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在企業已用于投資的短期資金面臨利率上升的風險,若企業人員已賣出期貨合約,然后采取對沖操作,就可以將期貨交易盈余用于部分抵消投資損失。
2、運用套期保值于長期融資中的企業行為
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長期債券可以為企業獲取長期的資金來源,長期融資的風險主要是證券出售前股票和債券價格無法預期的下跌,通過賣出期貨合約,則可以避免上述現象。假如某企業預計于5月1號發行金額為100萬人民幣的債券,期限7年,現時公司債券的利率為11%,由于預期到利率上升,企業賣出10份利率為10.4%的六月國庫券期貨來保值,若利率真實上升,可以提早債券的發行時間,如定于4月1號,在三十天內,公司債券的利率上升到12%,國庫券期貨的利率也上升至11.01%,則拋售期貨的收益可以使得新發行債券的成本低于11%。股票的發行與債券基本相同,企業可以運用股票期貨指數防范股票價格不可預計的變動,可以通過賣出股票期貨合約來減少股票價值損失的風險,同時期貨合約的交易數量取決于這一證券對期貨合同基礎的指數的敏感性。但是,無論是發行債券還是股票都不能保證現貨市場的收益與損失將通過期貨交易確定無疑地被抵消。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期貨抵消了一個企業負債和股票融資成本不可預計的變動,減小了風險波動的范圍,從而為防范公司錯誤估計資本成本提供了保值。若對資本成本的估計有很大的把握,則經理們就更愿意增大公司的規模,就這一點來說,期貨減小了盈余的變化幅度,減少了投資者對公司資本成本的風險貼水。
3、運用套期保值于收付匯的企業行為
套期保值也稱之為“對沖”,即在外匯市場上經由期貨合同現行買進和賣出未來外匯期貨,已被到期時有確定數額的外匯支付對方(或者確定數額的本幣被收到);或者經由外匯現貨市場先行借入外幣,將其兌換成本國貨幣存入銀行,但本身預計的外匯到期時再予以歸還。“對沖”是以一項抵消性的安排來減少風險,使某一外匯合約所失去的,能由另一抵消性合約收匯。外匯期貨套期保值的種類很多,有買入、賣出和交叉套期保值,如在2008年下半年,人民幣匯率升值較快,中國的出口商就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規避外匯風險。假如中國出口商出口美國貨物,美元計價,貨物金額100萬美元,結算方式為D/P after 90 days,當時的匯率為1美元=8人民幣,則中國企業可以收到800萬人民幣,若三個月后人民幣升值,預計匯率為1美元=7.5人民幣,則相應收匯的人民幣金額減少,為減少最終收到人民幣金額的損失,就可以采取賣出套期保值的方式,賣出遠期美元期貨合約,假如當時合約價為1美元=7.8人民幣,則到期時買入美元可賺30萬人民幣,減少原來50萬的人民幣收匯損失至20萬。
四、結論
當企業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和國內貨幣政策,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劇烈波動,企業就必須通過金融市場操作來規避由此帶來的風險及收益的損失。本文分析了金融期貨的相關概念,并從歷史演變的角度說明了利率與匯率變動的根源,并介紹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三種風險,在接下來的企業行為激勵的分析中,結合案例的形式分析企業運用金融期貨降低短期和長期融資成本,提高資金收益率的措施及減少收付匯時的損失。但是,企業運用金融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只能減少風險的損失程度,不能完全避免損失。如何能夠有效避免損失,這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
【參考文獻】
[1] 孫雪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業理財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08(8).
該書首次將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之間的風險傳導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分析了這些市場之間波動傳導的時間、傳導的強度等。作者認為,給某個金融市場一個沖擊(波動),會傳導給其它的金融市場,但金融市場波動的傳導均存在一定的時滯。其他學者雖然也曾分析過金融市場之間的風險傳導,但被考察的對象主要是股票市場,包括中國的股票市場和國際證券市場,對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和債券市場未曾涉及,該書在金融市場風險傳導的研究范圍上有所突破。另外,在實證分析的方法上,作者嘗試了VECM模型和GARCH模型,不僅探究了我國金融市場內部、金融市場之間的風險傳導,還檢驗了金融市場內部的聯動關系,在實證研究的方法上可謂是一種創新。
第二,多視角研究
該書從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和基于完全自由化的角度探尋了金融風險的傳導機制,探討了金融風險傳導的路徑和載體。在以往分析金融危機傳導的相關文獻中,多是從金融危機的傳導渠道進行研究,如金融渠道、貿易渠道、政治渠道等;而該書則從風險傳導的路徑和載體角度進行研究,亦即金融風險通過何種路徑、借助何種載體進行傳導,從而對金融風險何時傳導、以何種方式傳導、傳導的方向、傳導的結果等整個傳導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而抽象出其一般原理,匯總其傳導機制,并對金融風險的研究提供了新視野。作者認為,金融風險產生后會在金融體系內部進行傳導,所以防止金融風險的傳導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然而,隨著金融創新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金融危機的爆發將更加頻繁。因此,在金融自由化進程中,還要時刻提防金融創新、衍生金融工具帶來的新風險。美國次債危機的本質就是金融創新過度及濫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結果。
第三,嚴謹、可靠
該書將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既體現了規范研究的嚴謹,又彰顯了實證研究的可靠。在理論方法上,該書運用金融體系內在脆弱性理論、貨幣主義學派的金融脆弱性理論及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剖析了金融風險的成因;運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金融市場的關聯性及波動傳導等傳導理論闡釋金融風險的傳導;運用行為金融學理論解釋了金融市場上的從眾心理、羊群效應;運用混沌理論論證了金融市場中初始條件的很小差異產生出最終現象的極大不同:運用金融自由化理論詮釋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風險傳導的概率。在實證分析上,該書運用描述性統計。參數估計(F檢驗、t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Johanson協整檢驗及脈沖響應、方差分解分析法和案例研究來驗證風險傳導理論及其相關的結論。采用了大量的數據和模型,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相關圖表90多個,中,外參考文獻112項。尤其是分析了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股市的影響,并將美國房地產市場作為風險源、提供次級債貸款的銀行作為風險傳導源進行剖析,提高了該書的普適性及時效性。
(一)2006年人民幣匯率走勢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場建設不斷加強,2006年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了市場供求關系導向的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運行機制更趨市場化。
1.人民幣名義匯率呈波動性升值態勢
人民幣匯率屢創匯改以來新高,名義匯率波動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小額波動中的穩步上漲,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屢創新高。僅在2006年11月內,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相繼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個整數關口,當月累計升值近400個基點。2006年12月28日,人民幣匯率更是創出1美元兌7.8149元的新高;與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兌換人民幣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個基點,升值幅度高達3.17%。人民幣對美元的加速升值,導致人民幣對港幣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幣現鈔兌換人民幣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幣進入“港元區間”。
2.人民幣匯率雙向運行態勢顯現
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之后會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調,雙向運行態勢顯現。2006年3月6日開始,人民幣匯率出現6個交易日的連跌,人民幣匯率呈現雙向浮動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幣匯率經歷了較大回調;11月17日,連續第五個交易日下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已經達到了7.8745。人民幣匯率共下跌78個基點,成為自3月份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匯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過大,累積的大量回調壓力得到集中釋放,這也是人民幣匯率運行機制更趨市場化的體現。
人民幣在短期內連續走高又蓄勢下跌,無論朝哪個方向,累計的漲跌幅度都相當可觀,這也顯示了人民幣匯率不僅日間的波動在日趨活躍,而且階段性的波動區間也在放大,彈性不斷增強。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比較,人民幣對日元和歐元匯率的波動幅度相對較大。
3.人民幣匯率仍屬于基本穩定的態勢
與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間匯率的波動相比,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動幅度仍屬小幅漸進。例如歐元兌美元,2006年1月初為1歐元兌1.1980美元,到11月29日為1歐元兌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兌日元匯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內最低點110.07與10月13日的年內最高點119.81,則相差達8.6%。英鎊兌美元,2006年1月3日為1英鎊兌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為1英鎊兌1.9492美元,漲幅為12%。由此可見,人民幣匯率仍屬于基本穩定的態勢。
(二)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因素
1.正確看待人民幣匯率升值
人民幣匯率之所以出現緩慢升值的態勢,從深層原因來看,與我國經濟總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續增長的預期密切相關。從宏觀經濟因素看,近幾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穩定的增長,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長率維持在10%以上。從長期來看,一國匯率水平與該國經濟實力呈正相關的關系。因此,判斷人民幣的長期匯率走勢,來自于對我國經濟長期走勢的分析,這是決定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最為關鍵的因素。從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走勢來看,未來我國有望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周期,特別是新一輪宏觀調控已經發揮了作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如果沒有重大干擾因素,我國經濟將會呈現穩定增長態勢,這也就意味著人民幣匯率的長期發展趨勢是升值的。但由于經濟發展周期性規律的作用,匯率會有回歸走勢即螺旋式盤旋上升的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需要把握視角的轉變,由過去“釘”住“美元匯率”轉向關注“一籃子貨幣匯率”。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后,人民幣匯率已從固定匯率變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且在國際外匯市場匯率波動日益加劇以及貿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觀察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不僅要有“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視角,更應該注重從“美元匯率”轉向“有效匯率”。根據國際金融的一般理論,貨幣升值或匯率上浮會產生“獎入限出”的效應,即鼓勵進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情況恰恰相反,進口價格漲幅顯著超過出口價格漲幅,而這種情況通常是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顯而易見,如果從真實有效匯率(REER)來看,人民幣匯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貶值。
在人民幣兌美元的幾次快速升值過程中,人民幣兌歐元、英鎊、日元出現了大幅貶值,這就使得人民幣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匯改時確定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因而關注人民幣匯率應該從對美元的單邊匯率轉向有效匯率。雖然據不同的有效匯率計算方法計算出的有效匯率結果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遠小于兌歐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貨幣的貶值幅度時,從有效匯率的角度來看,人民幣還是處于貶值狀態。在目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確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況下,人民幣要實現有效匯率升值,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還要大一些。我們不要將目光僅僅局限于人民幣兌美元的漲跌上,而應多視角透視匯率的變動,這樣才能正確理解人民幣匯率的波動。
2.美元走勢成為影響人民幣匯率短期變動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幣匯率由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決定,因此它對美元的匯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國際匯市總體表現的影響。回顧2006年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幾次大幅波動不難發現,美元在國際匯市的起伏幾乎成了決定人民幣匯率短期走勢的主要因素。人民幣匯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當時對其他國際貨幣整體走強。10月份以來,每當國際匯市上美元跌到一個新的低點,人民幣匯率就跟隨創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彈,人民幣匯率就會出現回調。特別是進入11月份以來,美元和人民幣之間反向聯動更為明顯,每次美元指數創出階段性新低,人民幣匯率幾乎都會報以匯改以來的新高。
在美國經濟數據表現不佳的影響下,美元遭受沉重打擊,美元兌各主要貨幣大幅下挫。2006年以來,美元相對于其他主要貨幣總體走弱,美元兌歐元匯率、美元兌英鎊匯率都跌至近兩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國調低了2006年經濟增長及通貨膨脹預期值,而美聯儲會議紀要也顯示出多數成員預期經濟增長將放緩;此外,美國公布的勞工市場失業救濟人數遠高于市場預期。這些因素加重了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推動了市場對美聯儲可能降息的預期,因而導致美元進一步疲軟,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升值。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從總體上來看,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和升值并沒有超出金融體系和企業的承受能力范圍;經濟增長不僅沒有減慢,而且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實踐已表明,除了局部行業受到預料中的影響之外,總體上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保持在相當穩健的水平上,經濟增長、物價和外貿形勢都相當良好,如2006年GDP增長達到10.6%,外貿順差達到了1770億美元。我國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對于匯率浮動表現出良好的適應能力,能夠把匯率機制改革的影響加以消化,這就為下一階段繼續推進匯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企業的影響
人民幣兌美元自2005年7月匯改后一直保持著升值趨勢,但同時,2006年以來貿易順差卻屢次創出歷史新高,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并未降低貿易順差的增長,這說明我國企業適應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強。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自2005年匯改以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然居高不下,而這些投資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企業之所以擴大投資,說明企業還是有利可圖的。這反過來也證明人民幣漸進小幅升值對出口的沖擊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出口企業實際盈利能力比預期高,升值強化并提高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從匯改后一年來的情況看,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更多地體現為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以及企業效率的提高。這種競爭的加劇,則體現為出口產品的價格降幅超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即部分企業以前隱藏了利潤。二是企業在匯改進程中增加了抗風險的能力,已經開始逐漸適應匯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漸學會運用多種匯率避險工具來應對匯率風險。多樣化的匯率避險手段包括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中間消耗、提高品牌影響力和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等,其中企業使用金融衍生產品、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和投資外匯理財產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遠期結售匯業務范圍和交易主體進一步擴大,企業使用遠期結售匯的便利度明顯提高。而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和掉期市場的逐漸活躍,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企業對新型匯率避險工具的適應能力和匯率風險管理意識都有所增強(巴曙松,2006)。[1]
從國內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幣匯率改革對企業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適度升值以來,企業的匯兌損失不僅沒有放大,反而實現了較大的匯兌凈收益。總體而言,受益企業的平均受益金額,是受損企業平均受損金額的8.3倍。同時,匯率改革對特定區域的影響,取決于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管理能力,且大企業云集的地區(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業遍地開花的地區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幣匯率波動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金融機構對于匯率浮動的承受能力也逐漸增強。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時,人民幣匯率一次性上調了2%;一年之后,人民幣升值3%以上,其間市場交易日間和日內波動幅度加大,金融體系運行正常。這與匯改之后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很大關系。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逐步放寬銀行現匯、現鈔買賣價差限制,引導掛牌匯率由對稱性向非對稱性發展,外匯定價從“一視同仁”到差別定價發展。“一日多價”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銀行匯率風險意識,并促使商業銀行從人民幣匯率產品的定價機制、平盤方法、操作流程、風險管理、IT系統以及市場營銷等多個方面全面加強匯率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而各類金融衍生業務的陸續推出,對商業銀行在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商業銀行也意識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機,通過加快業務創新爭取在新的競爭格局中搶占先發優勢,并鞏固自身的生存適應能力。在積極引導客戶增強對人民幣匯率機制認識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相應的避險、保值、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適時推出新的外匯理財產品,有效規避和控制匯率風險;與此同時,積極開發風險管理、風險對沖及投資產品,綜合運用利率、匯率等價值互動的機理,分別對進出口企業采取不同的定價政策。
(三)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對股市而言,本幣升值預期主要會帶來四方面的益處:吸引國際資本流入,獲得以本幣計值資產升值的收益;在實行外匯管制情況下,本幣升值會出現將外幣資產轉換為本幣資產的趨勢,改善股市資金供求關系;為了抑制更多投機資金進入國內,央行將有意維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幣利差,傾向于保持低利率,為股市發展提供較為寬松的金融壞境;國際流動資本具有較強的投機性,將主要投資于容易變現、流動性高的證券市場。歷史經驗表明,一國本幣升值往往導致以本幣計價的資產升值,特別是以股市為代表的虛擬資產,其升值幅度將遠遠超過本幣升值的幅度。匯改之后,不少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趨勢及其對證券市場的深遠影響仍然認識不足,對能從人民幣升值中受益的板塊也存在較大的認識局限。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是支持我國股市長期向好的重要因素,并將成為今后幾年市場反復經營的投資主題之一,因此,投資者應樂觀看待今后的股市行情,重點關注那些能從人民幣升值中受益的行業板塊。當然,下一步將不再停留于人民幣升值的概念炒作上,而將逐步轉向從人民幣升值中受益的行業和上市公司業績的挖掘上。
毫無疑問,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效應的進一步釋放,新的匯率制度在優化我國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推動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會進一步顯現。
三、人民幣匯率政策趨勢與匯率走勢
由于匯率走勢與匯率形成機制相輔相成,完善匯率機制才能形成合理均衡的匯率水平(王元龍,2005)。[2]而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又取決于未來的匯率政策取向,因此,有必要結合人民幣未來匯率政策趨勢來分析預測2007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
(一)人民幣匯率政策趨勢預測
2007年人民幣匯率政策的主要任務應當是在穩定匯率的前提下,從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貨幣政策將突出匯率政策
針對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況,央行提出,將協調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控制,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維護總量平衡。將發展外向型經濟與擴大內需戰略有效地協調起來,其關鍵是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平衡,這是當前我國經濟戰略轉型和政策選擇的著力點,也是改善當前宏觀調控的有效途徑(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3]央行在2006年8月第二次加息之后,我國的利率政策操作已經告一段落,貨幣政策調控的重心開始向匯率政策轉移。可以預計,人民幣匯率政策將成為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重心。但需指出的是,匯率政策成為貨幣政策重心,其內涵是多方面的,如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增強人民幣彈性、完善外匯市場運行體制、加快外匯市場產品創新、調整外匯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將目光僅僅盯在匯率本身以及簡單地理解為人民幣要加快升值上。
2.采取多層次的政策組合
我國“雙順差”的失衡經濟結構以及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層次制度因素和結構因素造成的。促進我國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和實現匯率均衡,要求合適的政策組合。這種政策組合至少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實際匯率調整和名義匯率調整相結合;二是匯率政策和外貿、外資、投資、產業等宏觀政策調整相結合;三是結構調整與制度變革相結合。毫無疑問,單項政策的調整或單純依靠匯率升值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而應從圍繞以消費需求為主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調整外資優惠政策、擴大進口和市場開放等結構性政策以及匯率浮動等方面共同入手,多管齊下進行調整。
3.適時調整匯率水平
匯率政策的核心是匯率水平的調整或匯率變動。匯率作為一攬子政策的組成部分,之所以能夠在調節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中發揮一定的作用,關鍵在于適時地采取合適的調整方式來調整匯率水平,即通過匯率水平的調整來適當發揮匯率政策在實現總量平衡、結構調整及經濟發展戰略轉型中的獨特作用。
所謂采取合適的調整方式來調整匯率水平,就是指在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不一致的情況下,央行根據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要求,以適應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調整名義匯率或調整實際匯率,或調整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相結合。從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如前所述,匯率政策的操作將采取實際匯率調整和名義匯率調整相結合的方式。
第一,調整名義匯率。主要措施是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區間,例如從當前日均波幅的0.3%,逐漸放寬到日均1%的范圍。人民幣匯率波幅范圍的擴大,將會增加投機資金的風險,使投機的動力減少,從而減少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需要強調的是,人民幣名義匯率水平的調整應該是小幅的、漸進的。從匯率制度改革一年來的情況看,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了3.3%,而中美之間的利率差額為3.1%,這種狀況使得投機人民幣升值的熱錢流入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收益。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羅納德·麥金農教授(RonaldI.McKinnon)所指出:中國央行將嚴格控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這一匯率的日變動幅度限制在非常微小的水平,而人民幣兌美元就以這一幅度持續波動著。但人民幣匯率的具體變動時間可以無章可循,以免給投機者享受免費午餐的機會。他認為,重要的是要維持人民幣的溫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與美中兩國的通貨膨脹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中國央行至少要密切關注美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據此制定其以匯率為基礎的貨幣政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應在嚴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羅納德·麥金農,2006)。[4]維持貨幣穩定是央行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并以此維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在這個前提下,人民幣匯率調整將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決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調整實際匯率。主要措施是通過外貿、外資、投資、產業等宏觀政策的調整,引起實際匯率的變動,如調整外資優惠政策、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出口退稅等稅收政策、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達到調整實際匯率的效果,實現匯率均衡。具體而言,一是將我國外資政策的重點從提供稅收優惠政策轉向完善投資軟環境,為外資提供正常經營所需要的條件,以遏制投資主體的短期投機行為與假外資等套稅行為;同時減弱優惠政策的競爭,加快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實現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公平競爭。二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并開征資源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稅收。三是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以利于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刺激國內消費,促使企業從低價競爭策略轉向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差異化競爭戰略。即通過實際匯率升值的方式實現匯率的均衡(潘英麗,2006)。[5]
4.發展和完善外匯市場體系
發展和完善外匯市場、逐步放開外匯交易已成為大勢所趨。由于我國采用了更為靈活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幅度將逐漸增大,匯率風險問題會顯得更為突出,迫切需要開辦銀行間、銀行與其它交易主體間的遠期交易、調期交易、貨幣互換、外幣期貨、期權等金融風險管理業務,增加外匯交易工具,以滿足企業對沖外匯風險的要求。要將以銀行為主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擴展到銀行、企業和個人均大量參與的完善的外匯交易市場,并適當放松資本管制,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目前,各類企業按實需原則均可開立外匯結算賬戶,并且企業可保留的外匯額度相當大,這為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供了一條途徑,但同時也增加了企業持有外匯頭寸的風險。因此,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外匯經紀商制度,讓更多的企業能夠通過外匯經紀商來規避匯率風險,并進一步使手中的外匯保值增值。同時,要繼續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改進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管理,進一步滿足企業和個人的外匯需求;要著力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完善外匯市場風險計量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市場結構和交易方式復合化發展,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為企業、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避險產品,拓寬市場投資渠道。
匯率制度改革與匯率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匯率制度改革對發展匯率衍生品市場提出了現實的需求,匯率制度改革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長期實行固定匯率制度,我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嚴重不足,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這些企業和金融機構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對這些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風險防范意識的教育和宣傳外,還要向這些機構提供管理風險的手段和工具,使金融機構、企業能夠利用這些工具來管理風險,提高對匯率風險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匯率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對于推動匯率制度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廣大金融機構和企業風險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豐富了,風險管理的本領增強了,我們才可能考慮進一步深化匯率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改革的步伐,這一點在進行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包括匯率衍生品在內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將醞釀重大突破。我國將在借鑒國際經驗和防范風險的基礎上,配合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循序漸進地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產品,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工具,并大力推動交易托管集散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二)2007年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測
1.人民幣匯率將繼續維持雙向波動、小幅升值趨勢
可以預計,2007年人民幣匯率不會一次性大幅升值。盡管人民幣的升值速度有加快的趨勢,但這只是受到市場因素影響的短期狀況,人民幣不可能非理性升值,更不會一次性大幅升值。在我國金融體系還不是很健全、經濟結構還不夠合理的情況下,過早實現匯率比較大的靈活性,將可能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巨大的損害。因此,對于人民幣匯率要靈活到什么程度,應該有一個充分探討并統一認識的過程。我國企業長期以來處于利率、匯率都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發展,因此需要給企業一個適應利率、匯率變化的時間。
2007年,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壓力明顯大于實體經濟內在升值需求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我國金融改革進入了關鍵時期,國內經濟、金融的不確定因素較多,我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對浮動匯率尚需有個適應過程;而且在匯率調整對改善國際經濟不平衡影響有限的情況下,大幅度輕率調整人民幣匯率,風險過大,不利于國內經濟金融的穩定。因此,在人民幣匯率調整方面,仍會繼續保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將會在雙向波動中實現人民幣的小幅升值。
2.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將會在適宜時間放寬
人民幣匯率彈性還有較大空間,波幅有望放寬。在較小的浮動空間和較強的升值預期下,匯率走勢可能會形成單邊上升的局勢;而在一個較大的浮動空間內,匯率存在雙向走勢。即在較短時間里,可能是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大;但在更長時間里,則是人民幣匯率漲跌空間進一步擴大。這將給投機資金帶來一定壓力和風險,使其投機進出的風險成本增大,從而可望抑制其強烈預期下的投機操作。隨著人民幣匯率變動不確定性增加,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境外熱錢就有可能減少,從而使外匯儲備增長勢頭有所減緩。
2006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波動幅度明顯放寬,單日波幅多次逼近3%這一限制區間,因此放寬匯率波幅的時機已經成熟。選擇此時放寬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幅,有助于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釋放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但通過行政性升值措施不僅會打破各種市場的均衡,不利于匯率、利率的市場化進程,也會破壞市場的均衡。央行8月18日宣布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8月21日開市后,無論是貨幣市場還是債券市場,基本上沒有受到加息帶來的沖擊。這就是說,市場發展日趨成熟為擴大人民幣升值波動幅度提供了基礎。合適的匯率浮動區間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基礎,因此,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應根據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企業的實際情況,有步驟分階段地加以擴大,最終將人民幣匯率從現行僵化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
關于時機的選擇,我們認為,在進一步推進金融體系改革和外匯市場改革的基礎上,在基本吸納和消化已經采取和準備采取的一系列市場化改革因素后,當產生了新的市場供求因素的刺激與推動,才會出現適當的時機。然而,推出的仍是遵循有管理目標的適度的浮動區間;但也不排除在匯率改革措施因各方面原因仍不能釋放和消化市場等因素帶來的升值壓力時,提前適度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貨幣政策制定者應根據市場發育狀態和經濟金融形勢,結合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可以預測,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存在,但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應該是發展趨勢。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對匯率政策趨勢的預測,可以得出基本判斷:2007年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將會進一步放寬,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小幅升值。
————————
注釋:
{1}本文所引用的匯率數據均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公布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
————————
參考文獻:
[1]巴曙松.人民幣匯率改革:進展與趨勢[J].中國貨幣市場,2006,(7).
[2]王元龍.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3).
[3]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6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N].金融時報,2006-08-09(中國人民銀行網站http://).
[4]羅納德·麥金農.人民幣匯率法則(TheYuanandtheGreenback)(N).TheWallStreetJournal,2006,(8):29.
一、項目概況
某國地鐵2號線是該國政府投資并組織招標的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EPC)項目,包括除地鐵車輛采購和地面動遷以外的全部工程內容。該項目由招標人提供方案設計,線路走向,車站規劃,強、弱電系統的適用標準及要求,其設計深度較接近于國內的初步設計,但仍留出極大的設計優化的空間。
該項目招標方式為非限制性、最低價中標,采用當地貨幣。合同標的包括:設計文件的準備并獲得許可;施工圖紙設計、施工描述和估算;制定地下隧道及車站挖掘方案,取得各工程監管部門的設計、施工許可及驗收;施工、安裝及機車聯動總調試。投標保函約1000萬美元,履約保函是合同凈價的6%(投標總價=合同凈價+增值稅)。
于2008年10月初開始招標工作,2009年2月16日投標截止,歷時四個多月,共有5個聯合體參與投標,中方投標價為第二低價,約44億當地幣。第一低標為意大利公司的報價,約40億當地幣。其他參與報價的公司有德國、法國等國的眾多實力很強的工程公司。雖然,依照最低價中標的原則,最終中標的是意大利公司,但從各投標價的整體上分析,中方公司的報價非常具有競爭性,且能綜合反映中方實際的設計施工管理能力。
二、聯營體組織結構
基于本項目內外部的環境和工程本身的實際情況,中方公司不具備在工程所在國進行工程設計和施工的認證工程師,也缺乏對當地建筑標準和建設管理的認知,僅依靠自身能力尚不能達到此次投標的要求。因此中方公司整合了若干國內外參與方,通過建立有效管理和經常溝通機制,將眾多不同背景的參與方整合為一個協作體,在投標工作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相互協作的集成優勢,有效地保證投標工作有序進行。具體投標組織結構圖見圖1。
三、投標階段的風險管理
Hastak和Shaked在2000年提出國際工程項目的風險因素可劃分為國別風險(Country Risk)、市場風險(Market Risk)和工程風險(ProjectRisk)。作為國際EPC項目的常見風險,國別風險管理要求承包商必須考慮工程所在國在政治、經濟、商務、社會等四個方面客觀存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市場風險是指與特定的國際工程市場相關的風險,同時也包括國別風險對于建筑市場的影響。工程風險是指一項工程在設計、施工及移交運行各個階段可能逍受的風險(雷勝強,2002)。因此,以下按照國別風險、市場風險、工程風險對于該項目的主要風險因素進行簡要論述并對其提出防范措施。同時,結合案例,這里還將分別從這三個角度對國際EPC項目投標階段的風險進行識別,建立風險識別清單。
(一)國別風險
1 本項目實例分析
(1)匯率風險
工程所在國的匯率制度采取的是完全浮動匯率制度。完全浮動匯率制度是指匯率波動完全取決于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工程所在國政府不對匯率水平進行任何承諾(魏偉,2005)。因此,與傳統的釘住匯率制度、爬行釘住匯率制度、有波幅的爬行釘住匯率制度等相比,完全浮動的匯率制度更加靈活,匯率的波動性更大,工程項目的匯率風險也就更高。
具體到該項目而言,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受到重創,從投標伊始的1歐元兌3.6當地幣至臨近投標截止目的4.85當地幣,兌人民幣的匯率也從1當地幣兌3.3人民幣跌至1.9人民幣。本工程約有30-35%的資金將用于國際采購,同時,匯率波動還會進而影響該國當地的供需平衡和物價通脹。可以看出,這一時間區間內的匯率波動很大。
除此以外,合同條件中并未規定匯率方面的價格調整條款。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工程最重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匯率風險。
實際采用的對策:綜合區分歐元、當地幣、人民幣采購的金額,最終的含稅總報價中歐元所占比重約為3%,人民幣所占比重約為24%,當地幣所占比重約為73%。其中,直接費中的機電安裝工程費和施工機械購置費用歐元支付,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將來的匯兌風險。以施工機械為例,倘若出口機械所在國的貨幣相對于人民幣有貶值的趨勢,則應該選取其他較穩定的幣種作為支付幣。而人民幣則主要用于支付直接費、弱電控制系統費用、開辦費、融資成本等費用。其中,直接費中車站工程、區間土建以及軌道工程的人工費均用人民幣支付,材料、設備及機械使用費均用當地幣支付,這樣一來也降低了當地幣相對于人民幣貶值所帶來的人工費的損失。同時,中方公司結合權威金融機構對未來三年匯率走勢的判斷,測算綜合匯率為1當地幣兌2.22人民幣的匯率。
(2)通貨膨脹風險
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該國建筑業進入了歷史上最為蕭條的時期,大量的工程公司和房地產開發商由于資金鏈斷裂和市場需求驟跌而破產,開工量不足使得建材的需求量大幅減少,建筑材料、設備價格大跌,譬如鋼筋歷史最高價為3800當地幣/噸,經常性價格在2500當地幣/噸,但在投標期間已下跌至1600當地幣/噸;混凝土經常性價格在350當地幣/m3,投標期間已跌到240當地幣/m3。對于經濟危機在多長時期內對該國建筑市場的影響程度確實較難估計。
實際采用的對策:①根據招標文件中通用合同條件的規定,本合同價可以根據該國政府每季度公布的物價波動指數進行調整,調整的總價累計不超過合同價的5%;經測算,在當地發生的采購金額大約占總價的50%,因此,在合同調價條款中已包含了抵御10%物價上漲的能力;②在進行限額設計時,綜合考慮了一定的設計余量,提高了材料的計價數量;如在確定混凝土的設計方量時,由于本項目的站臺建筑面積大,車站出口多,深度較國內常規地鐵站的深度大,因此參照國內同類地鐵設計指標(1.6 m3/m2-2.5 m3/m2),最終確定本項目每建筑平米的指標為3.2m3/m2(建筑面積)。③采用中國定額和工程經驗進行工料測量,在計量標準中已包含了約5%―10%的余量。
2 國別風險的識別
國別風險清單見表1。關鍵條目解釋如下:
A11:主要包括政府的變更;
政黨意見不一致;有鼓動國家分裂的組織等等。
A12:項目所在國與承包商所在國的關系。
A13:工程所在國政府對于國際工程的產業政策;聯營體的強制性;技術移交的強制性;工程所在國對外國公司的稅收政策。
A21:工程所在國的金融市場的持續動蕩會導致工程項目融資難以為繼。
A23:影響極大的經濟事件,比如,世界性金融危機有可能導致工程所在國進行貿易保護,加強貿易壁壘從而影響承包商是否能夠中標或者中標之后的一系列原材料、機械的采購問題。同時,金融危機還會導致匯率的變化,如果承包商沒有在合同計價單位的選擇上仔細研究,或者未采取其他防范匯率風險的措施,一旦風險發生,對于承包商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對于EPC這類一般以固定總價計價的項目。
(二)市場風險
1 本項目實例分析
本項目的市場風險主要包括如下幾點:
(1)向歐洲出口的設備、材料必須CE認證。“CE"標志是一種安全認證標志,凡貼有“CE”標志的產品就可在歐盟各成員國內銷售,無須符合每個成員國的要求,從而實現了商品在歐盟成員國范圍內的自由流通。針對此風險,投標時實際采用的對策為:在選擇供應廠商時,優先考慮中外合資且有CE認證的品牌產品。輔助材料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可適當降低對認證的要求。
(2)機械的使用和設備的移交都需要得到當地政府的驗收批準,具有進度不可控的風險。實際采用的對策:通過尋找當地公司,收集相關法律法規信息,并由公司協助辦理有關手續。
(3)本項目總承包商需要墊付前期(三個月)工程款,存在資金流風險。實際采用的對策:由于投標期間歐洲銀行都在大幅下調貸款基準利率,比如英格蘭銀行的貸款基本利率僅為3%,所以投標時考慮了選擇歐洲的銀行進行融資。并且,聯營體事先編制了一份資金使用計劃,整體測算融資金額,并適當考慮不平衡報價,規避風險。
2 市場風險的識別
市場風險主要是指工程所在國的建筑市場的風險。綜合來看,這類風險主要來自于貿易壁壘。目前,很多歐美國家依然采取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r),即采取法律規定、政治手段等形式來保護本國的工業、建筑業或者其他行業的產品(Nakra,2004)。常見的非關稅壁壘包括:出口限制、關稅配額、技術規定等等(Lu et al.,2009)。因此,市場風險清單見表2,關鍵條目解釋如下:
B11:采購是國際EPC工程在實施階段的重要環節,很多國家對于材料設備或者國際貿易方式等方面都有相關的規定,如果不熟悉這些方面的規定,勢必會對總承包商的詢價、簽訂采購合同、采用何種國際貿易結算方式等方面造成影響。
B13:包括工程物資準入、外部資金流入、財務管理及納稅等方面的法規。
B21:報價時需要考慮工程所在國的勞動力價格、工人的勞動效率以及從承包商本國引入勞動力所需的費用問題。同時,如果承包商沒有考慮到工程所在國關于勞動力準入方面的規定,很可能出現工人不能按時到達施工現場的情況,從而導致工期延誤損失。
B23:國際EPC項目前期的資金需求量一般比較大,在招標人的預付款和前期進度款不能夠滿足總承包商實施項目的情況下,總承包商如若不提前考慮其他的資金籌措方式,將會面臨很大的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B31:聯營伙伴的選擇是建立聯營體的基礎,選擇恰當的合作對象是聯營體順利發展的前提條件(薛敬和劉俊穎,2009)。合作伙伴常常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如若選擇不當則會對以后的工程實施階段帶來影響。
(三)工程風險
1 本項目實例分析
該項目的主要工程風險是設計與技術風險,包括:對該國地鐵設計的規范不熟悉;對招標文件中的概念設計與技術需要加深理解;在設計過程中要克服由于長期按照國內標準設計而產生先入為主的思想;由于不了解歐洲地鐵設計的標準和規范,難免會在設計中過于保守(特別是結構設計),導致工程造價虛高;由于設計參與方較多,而缺少牽頭方,需要對各方設計界面進行認真切割,避免多頭設計或重大漏項的發生。
實際采用的對策:
一是安排方案設計方與聯合體外方設計院和土建、弱電公司,就招標設計方案和技術說明進行討論、答疑,增加對招標文件的理解;
二是組織國內設計專家考察正在運行的該國地鐵1號線,其內部裝修標準、設備配置、監控系統運行、強弱電安裝、商業區域布置和軌道設計等;
三是有針對性地研究了幾份該國土建及安裝工程的圖紙,對當地的設計有了概念性的了解;
四是在深化設計過程中,始終掌握一個重要原則,即“將招標人的最低要求作為設計工作的最高標準,確保限額設計”;
五是將工程工作,如管線翻排、綠化搬遷、建筑物監控等工作,交由外方設計公司完成并報價;
六是根據標書擬定細分設計任務和方案編制任務,發給各參與方進行討論,仔細切割各方的工作界面,編制投標工作總體進度表。
2 工程風險的識別
在投標階段,對于總承包商來說,工程風險包括投標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以及投標過程中的不當導致的后續風險。具體風險清單見表3,關鍵條目解釋如下:
C11、C12:總承包商若不了解工程所在國的技術標準或者招標文件中的概念設計與技術說明,將很難深入地根據招標人的技術要求進行設計。很可能出現深化設計過于保守,造成報價虛高的后果。
C13:大多數EPC合同通常規定,承包商對招標人前期的設計成果在投標前有審校義務,有的合同甚至要求承包商為招標人在項目前期勘察設計成果的某些內容的正確性負責(張水波和陳勇強,2008)。因此,此類風險是承包商應該高度重視的。
C14:該類風險主要包括(1)設計部門與采購部門脫節,導致后者無法按時完成工作;(2)設計部門的設計質量問題導致施工階段的風險。
C22:EPC項目包括設計、采購、施工這三個主要環節,因此它當中存在著許多二級、三級合同。如若某個環節中的分包商違約,則會影響到與之相關的其他合同。
C31:造成此類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招標方提供的招標材料及設計方案有誤
(2)對招標文件規定的技術標準理解錯誤
(3)招標設計深度不夠
(4)投標書的編制過程在承包商國內進行,而投標在工程所在國進行
(一)市場風險
由于金融衍生產品是由基礎產品派生而來,其價值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相應的基礎金融產品,因此所謂市場風險,是指由于金融基礎產品價格波動所可能導致金融衍生產品投資人虧損的風險。在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衍生產品價格的變動更為敏感,多采用杠桿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來的產品價格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市場風險是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經常面對的一種風險,相對其標的資產,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風險更為突出。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方違約或無力履行合約的風險,是場外衍生產品交易的一種主要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手風險,指衍生合約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現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另一類是發行者風險,指標的資產的發行方出現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三)流動性風險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動性風險主要有兩種類型:市場流動性風險與資金流動性風險。其中,市場流動性風險與特定的產品或市場有關,是由于缺乏合約交易對手而無法變現或平倉的風險,主要發生在場外衍生產品市場中;而資金流動性風險與交易的資金有關,是交易一方因為流動資金的不足,造成合約到期時無法履行支付義務,或者無法按合約要求追加保證金,從而被迫平倉,造成巨額虧損的風險。
(四)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由于不當或失敗的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或因外部事件導致損失的風險。由于操作風險是由主觀因素所引發,所以本質上屬于管理問題。此類風險在衍生產品交易中危險性極大。在世界金融發展史上,由于操作風險導致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和相當資金實力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的例子屢屢發生,巴林銀行破產事件就堪稱金融衍生產品操作失敗的經典案例。
(五)法律風險
在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活動中,由于交易合約在法律范圍內無效而無法履行或者合約訂立不當等原因引起的風險是法律風險。在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導致在衍生產品交易中發生的虧損,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有相當部分是源于法律風險。
二、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狀況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等經濟主體迫切需要通過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回避各類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20世紀90年代初,金融衍生產品開始在中國市場出現。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國第一個金融衍生產品國債期貨,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監管和相應的風險控制經驗,爆發了“327”事件,最終于1995年被取消;海南證券交易報價中心在1993年推出深股指數期貨,則由于市場規模太小在當年即被叫停;中國人民銀行于1997年了《遠期結售匯業務暫行管理辦法》,允許中國銀行首家試點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中國銀監會于2004年正式頒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為金融機構從事衍生產品交易制定了專門的辦法;2005年股市權證和債券遠期交易正式推出,標志著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建立;2006年我國首家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了《關于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啟動利率互換業務;2009年《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2009年版)出臺,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總體而言,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呈現出穩步快速發展的局面,但與國際發達市場相比,還尚有距離。從產品類型看,雖然基本涵蓋了遠期、期貨、掉期、期權這四類衍生產品的基礎形式,但仍沒有在國際市場交易活躍的利率期權、權益類與商品類等場外衍生產品;從交易量看,我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量還很低,以利率互換為例,據《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交易名義本金分別為4121.5億元,同比增長90.07%,但其所占全球市場余額的比例還很小;從市場的發展來看,尚處于初級階段,場內市場還未正式交易,場外市場規模有限,尚不能滿足金融市場參與者的風險防范和投資需求。
三、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成因分析
作為一把“雙刃劍”,金融衍生產品能夠規避金融市場的風險,但由于其杠桿性以及定價復雜的特點,也有可能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我國金融衍生產品起步較晚,由于各種外部條件制約及金融衍生產品的自身特性,可能引發風險,出現一系列問題。
(一)監管體系尚待完善
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主要由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來實施,監管主體過于分散,完整的市場監管體系尚未建立。如果監管缺位,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就暴露了場外衍生產品由于監管缺失而產生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及雷曼清盤等一連串事件的嚴重后果。雖然2007年中金所與上證所、深證所等機構簽署了跨市場監管協作協議,在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聯合監管邁出了重要一步,但銀證期保的聯合監管依然任重道遠,如何加強協調,既要防止監管真空,又要減少重復監管,還需要不斷探索。
(二)法律制度還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有序運行,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銀監會于2004年頒布實施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法規。之后《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風險控制管理辦法》、《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系列文本等制度的陸續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風險管理制度,降低了法律風險。但總體看來,我國現行的與金融衍生產品有關的法規,基本上為部門規章,是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各監管機構針對具體的衍生產品制定的,缺少統一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的國家法律。以期貨市場為例,中國的期貨行業正在迅速崛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交易市場,而《期貨法》至今還未出臺。因此,與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相比,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滯后,由于缺乏衍生產品交易和風險管理的相關指引,不能適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的需要。
(三)內部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各類機構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參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國企業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認識和管理存在嚴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來,連續爆出中信泰富155億元港元巨虧、國航虧損人民幣68億元等事件。作為獨立交易主體,這些中央企業在參與海外衍生產品交易中,由于自身的風險控制措施的漏洞,貿然使用復雜的場外衍生產品,違規建倉,導致了風險失控,在股權、商品、外匯市場出現投資虧損。
四、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防范的措施
在金融體系日益國際化和市場化的趨勢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我國快速發展。金融危機的爆發也給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防范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高度協同的市場監管體系
由于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的特點,需要有關監管部門的通力合作、協調配合,建立一個較完善的監管體系。首先,為保證投資者利益,有必要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之間建立監管協調機制,通過信息的共享,協調監管職責,提高政府監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加強交易所和行業自律組織之間的聯合監管,針對不同種類的金融衍生產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使交易者的市場行為受到有效的約束和規范。此外,還應加強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國際監管與合作統一,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總之,通過政府統一監管,確保在市場管理、交易法規、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保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建設
為了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我國有必要加強金融衍生產品法律法規的建設。第一,在立法方面,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性和復雜性,應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金融衍生產品設立專門性法律,出臺統一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法》,以保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規范、穩定發展。第二,制定和完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法律。創新賦予了金融衍生產品旺盛的生命力,也帶來了風險。因此,對于創新應該在方案上充分論證,有法律依據,并具有嚴密的監控措施。第三,制定有關衍生金融產品風險管理的法律,使風險管理主體的職責分工、管理程序、規則的制定都受到相應的法律約束和指引,為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
(三)加強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
【關鍵詞】金融衍生產品;風險;風險防范
近年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交易品種迅速增加。與傳統的融資方式相比,金融衍生產品的推出降低了金融基礎產品的市場風險,增強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點,金融衍生產品也創造了新的風險。一些觸目驚心的金融事件往往與金融衍生產品密切相關。如2008年9月爆發的次貸危機被認為是美國自二戰以來所經歷的最嚴重的危機。目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正確認識風險,加強風險控制,對于促進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類別
金融衍生產品是指從貨幣、利率、股票等傳統的基礎金融產品衍生發展而來的,包括遠期、期貨、期權、互換等在內的金融合約。作為—種金融產品,金融衍生產品同樣具有一般金融產品所具有的風險,但是由于風險結構的復雜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桿性,使得其蘊含著更大的風險。按照巴塞爾委員會的分類,與金融衍生交易相關的基本風險通常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
(一)市場風險
由于金融衍生產品是由基礎產品派生而來,其價值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相應的基礎金融產品,因此所謂市場風險,是指由于金融基礎產品價格波動所可能導致金融衍生產品投資人虧損的風險。在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衍生產品價格的變動更為敏感,多采用杠桿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來的產品價格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市場風險是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經常面對的一種風險,相對其標的資產,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風險更為突出。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方違約或無力履行合約的風險,是場外衍生產品交易的一種主要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手風險,指衍生合約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現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另一類是發行者風險,指標的資產的發行方出現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三)流動性風險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動性風險主要有兩種類型:市場流動性風險與資金流動性風險。其中,市場流動性風險與特定的產品或市場有關,是由于缺乏合約交易對手而無法變現或平倉的風險,主要發生在場外衍生產品市場中;而資金流動性風險與交易的資金有關,是交易一方因為流動資金的不足,造成合約到期時無法履行支付義務,或者無法按合約要求追加保證金,從而被迫平倉,造成巨額虧損的風險。
(四)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由于不當或失敗的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或因外部事件導致損失的風險。由于操作風險是由主觀因素所引發,所以本質上屬于管理問題。此類風險在衍生產品交易中危險性極大。在世界金融發展史上,由于操作風險導致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和相當資金實力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的例子屢屢發生,巴林銀行破產事件就堪稱金融衍生產品操作失敗的經典案例。
(五)法律風險
在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活動中,由于交易合約在法律范圍內無效而無法履行或者合約訂立不當等原因引起的風險是法律風險。在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導致在衍生產品交易中發生的虧損,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有相當部分是源于法律風險。
二、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狀況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等經濟主體迫切需要通過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回避各類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20世紀90年代初,金融衍生產品開始在中國市場出現。1992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國第一個金融衍生產品國債期貨,但由于缺乏統一的監管和相應的風險控制經驗,爆發了“327”事件,最終于1995年被取消;海南證券交易報價中心在1993年推出深股指數期貨,則由于市場規模太小在當年即被叫停;中國人民銀行于1997年了《遠期結售匯業務暫行管理辦法》,允許中國銀行首家試點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中國銀監會于2004年正式頒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為金融機構從事衍生產品交易制定了專門的辦法;2005年股市權證和債券遠期交易正式推出,標志著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建立;2006年我國首家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了《關于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啟動利率互換業務;2009年《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2009年版)出臺,中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總體而言,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呈現出穩步快速發展的局面,但與國際發達市場相比,還尚有距離。從產品類型看,雖然基本涵蓋了遠期、期貨、掉期、期權這四類衍生產品的基礎形式,但仍沒有在國際市場交易活躍的利率期權、權益類與商品類等場外衍生產品;從交易量看,我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量還很低,以利率互換為例,據《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交易名義本金分別為4121.5億元,同比增長90.07%,但其所占全球市場余額的比例還很小;從市場的發展來看,尚處于初級階段,場內市場還未正式交易,場外市場規模有限,尚不能滿足金融市場參與者的風險防范和投資需求。
三、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成因分析
作為一把“雙刃劍”,金融衍生產品能夠規避金融市場的風險,但由于其杠桿性以及定價復雜的特點,也有可能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我國金融衍生產品起步較晚,由于各種外部條件制約及金融衍生產品的自身特性,可能引發風險,出現一系列問題。
(一)監管體系尚待完善
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主要由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來實施,監管主體過于分散,完整的市場監管體系尚未建立。如果監管缺位,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就暴露了場外衍生產品由于監管缺失而產生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及雷曼清盤等一連串事件的嚴重后果。雖然2007年中金所與上證所、深證所等機構簽署了跨市場監管協作協議,在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聯合監管邁出了重要一步,但銀證期保的聯合監管依然任重道遠,如何加強協調,既要防止監管真空,又要減少重復監管,還需要不斷探索。
(二)法律制度還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有序運行,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銀監會于2004年頒布實施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法規。之后《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風險控制管理辦法》、《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系列文本等制度的陸續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風險管理制度,降低了法律風險。但總體看來,我國現行的與金融衍生產品有關的法規,基本上為部門規章,是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各監管機構針對具體的衍生產品制定的,缺少統一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的國家法律。以期貨市場為例,中國的期貨行業正在迅速崛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交易市場,而《期貨法》至今還未出臺。因此,與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相比,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滯后,由于缺乏衍生產品交易和風險管理的相關指引,不能適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的需要。
(三)內部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各類機構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參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國企業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認識和管理存在嚴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來,連續爆出中信泰富155億元港元巨虧、國航虧損人民幣68億元等事件。作為獨立交易主體,這些中央企業在參與海外衍生產品交易中,由于自身的風險控制措施的漏洞,貿然使用復雜的場外衍生產品,違規建倉,導致了風險失控,在股權、商品、外匯市場出現投資虧損。
四、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防范的措施
在金融體系日益國際化和市場化的趨勢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我國快速發展。金融危機的爆發也給我國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的防范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高度協同的市場監管體系
由于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的特點,需要有關監管部門的通力合作、協調配合,建立一個較完善的監管體系。首先,為保證投資者利益,有必要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之間建立監管協調機制,通過信息的共享,協調監管職責,提高政府監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加強交易所和行業自律組織之間的聯合監管,針對不同種類的金融衍生產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使交易者的市場行為受到有效的約束和規范。此外,還應加強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國際監管與合作統一,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總之,通過政府統一監管,確保在市場管理、交易法規、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保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建設
為了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我國有必要加強金融衍生產品法律法規的建設。第一,在立法方面,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性和復雜性,應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金融衍生產品設立專門性法律,出臺統一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法》,以保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規范、穩定發展。第二,制定和完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法律。創新賦予了金融衍生產品旺盛的生命力,也帶來了風險。因此,對于創新應該在方案上充分論證,有法律依據,并具有嚴密的監控措施。第三,制定有關衍生金融產品風險管理的法律,使風險管理主體的職責分工、管理程序、規則的制定都受到相應的法律約束和指引,為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
(三)加強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
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現代金融機構控制風險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額、信貸限額,即通過對其產品、交易伙伴、業務活動領域的分散化降低風險;通過為每種產品、每一交易單位設置交易限額,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貸限額以規避各種風險。金融機構根據各項業務的獲利能力、市場機會、公司的長期戰略定期調整各業務、各部門間的資本配置,力圖使獲取給定收益的風險最小化。
一董事會對總體風險管理理念和基本風險管戰略的確定
總體上說,董事會對金融機構承受的風險承擔最終責任和義務,因此應負起監控職能。公司整體的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應由董事會審批,為保證戰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適應性,決策機構應通過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和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實施和評估。
(一)風險管理基本原則的確定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的董事會首先要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確定風險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并要求風險管理委員會和相應的風險管理部門積極予以落實。
我們可以簡要地比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1美林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在美林公司,盡管風險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變再變,但以下述6個原則為基礎的基本理念卻幾乎沒變。這主要包括:任何風險規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經驗、判斷和不斷的溝通;必須不斷地在整個公司內部強化紀律和風險意識;管理人員必須以清晰和簡潔的語句告誡下屬:在資本運營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風險管理必須考慮非預期的事件,探索潛在的問題,檢測不足之處,協助識別可能的損失;風險管理策略必須具備靈活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必須是減少難以承受的損失的可能性。這樣的損失通常源自無法預計的事件,大部分的統計和模型式的風險管理方法無法預計。
在過去幾年,用數學模型來測量市場風險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眾多風險管理的要點,風險管理幾乎成了風險測量的同義詞。美林公司認為,數學風險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證,因此,對這些數學模型的依賴是有限的。
事實上,由于數學風險模型不能精確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將其作為其他風險管理工作的補充。
總的來講,美林公司認為,一個產品的主要風險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管理的方式。違反紀律或在監管上的失誤可導致損失,而不論產品為何或使用何種數學模型。
2摩根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摩根斯坦利則認為,風險是金融機構業務固有特性,與金融機構相伴而生。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中會涉及各種各樣的風險,如何恰當而有效地識別、評價、檢測和控制每一種風險,對其經營業績和長期發展關系重大。公司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是一個與有關的專業產品和市場不斷地進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評價的獨立監管過程。
應當說,這些基本的風險管理原則既是其長期進行風險管理的經驗的總結,也是其實施風險管理的基本知指導原則,在整個風險管理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確定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會制定風險管理及控制戰略的第一步是,根據預定的風險管理原則,并根據風險對資本比例情況,對公司業務活動及其帶來的風險進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要規定每一種主要業務或產品的風險數量限額,批準業務的具體范圍,并應有充足的資本加以支持。此后,應對業務和風險不斷進行常規檢查,并根據業務和市場的變化對戰略進行定期重新評估,并將結論應直接報告決策層。
在識別風險和確定了抵御風險的總體戰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長期業務操作的詳細而具體的指引。為此,風險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應包括,風險管理及控制過程中的權力及遵守風險政策的責任,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內部和外部審計等。如果公司較大較復雜,則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風險管理部門。就風險管理和控制部門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備適當的專業人員、并獨立于產生風險的部門。
因為控制結構的有效性取決于運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機構內所有員工都具有高度的責任。在確定風險管理及控制過程的權力和責任時,一個重要的因素應是將風險的衡量、監督和控制與產生風險的交易部門分開。高級管理層應保證職責適當分開,員工的責任不應互相沖突。
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架構的比較
(一)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基本架構
現代金融機構因其業務的偏重點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風險管理體系,但其基本構架都大同小異。一般來說,金融機構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集中統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總體風險及其結構。"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隸屬于公司董事會,其成員包括:執行總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證券部主任、各地區高級經理、財務總監、信貸部主任、全球風險經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風險管理的專家等,下面直屬不同形式的風險管理部門來實施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戰略和要求。
同時,金融機構應具備風險管理及控制的報告和評估程序,包括檢查現行政策和程序執行報告和發現例外情況的制度。一般來說,風險暴露以及盈虧情況應每日向負責監控風險的管理層報告,后者應簡要向負責公司日常業務的高級管理層匯報。另外,金融機構要對風險戰略、政策和程序的評估應該定期開展,評估應考慮到現行政策的結果、業務以及市場的變化。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設的變更應由決策層審核。政策和程序應要求風險管理及控制部門參與對新產品和業務的考察。
"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設計或修正公司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簽發風險管理準則;規劃各部門的風險限額,審批限額豁免;評估并監控各種風險暴露,使總體風險水平、結構與公司總體方針相一致;在必要時調整公司的總體風險管理目標。"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向董事會報告,它每周開一次例會(需要時可隨時召集)討論主要市場的風險暴露、信貸暴露與其它各種頭寸,研究潛在的新交易、新頭寸以及風險豁免等問題。
"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不同形式的、分離或者整合的風險管理部門(如分別設立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等,或者整合為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部),他們均獨立于公司的其它業務部門。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監管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風險結構(包括各地區、各部門、各產品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監管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各業務伙伴的暴露額度;審計部通過定期檢查公司有關業務和經營狀況,評估公司的經營和控制環境。
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采用多層制,除了"風險管理委員會"及其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審計部外,其它如融資部、財務部、信息技術部以及各業務部的部門風險經理均參與風險的確認、評估和控制,并接受風險管理部的監督和評估、考核。這些部門的經理及代表每隔一周開一次例會(需要時可隨時召集)以求溝通信息、交流經驗、正確評估風險、調險管理政策。
以下是對美林等幾家公司的比較。
(一)美林公司的風險管理架構
為了在基層交易部門強化風險管理機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風險控制策略和操作規程,要求相關的區域機構和單位在識別、評價和控制風險時予以遵循。
這些策略和操作規程的實施涉及許多部門,包括全球風險管理部、公司信貸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門(比如財務、審計、經營以及法律和協調部門)。為了協調上述風險管理部門的工作,公司還成立了由風險管理部、公司信貸部和控制部門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的風險控制和儲備委員會,該委員會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監督作用。
風險控制委員會和風險管理部對所有的機構交易活動進行總的風險監督。風險控制委員會獨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門,定期向公司董事會下屬的審計和財務委員會匯報風險管理的狀況。
儲備委員會監測與資產和負債有關的價值和風險。美林公司針對那些可能導致現存資產價值損失或帶來新的負債的事件,確定在目前形勢下使公司資產和負債保持平衡的儲備水平。儲備委員會通常由主要的財務官員任主席,主要負責考察和批準整個公司的儲備水平和儲備方法的變化。儲備委員會每月開會一次,考察當時的市場狀況,并對某些問題采取行動。美林公司在決定儲備水平時會考慮管理層在下述方面的意見(Ⅰ)風險和暴露的識別;(Ⅱ)風險管理原則;(Ⅲ)時效、集中度和流動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風險管理架構
摩根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并通過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和規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對各種各樣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控制過程中,提供管理和業務方面的支持。隨著對不斷變化的和復雜化的全球金融服務業務認識的提高,公司不斷地檢討風險管理策略和操作規程,以使其不斷完善。
公司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由公司大部分高級管理人員組成,負責制定整個公司風險管理的策略及考察與這些策略相關的公司業績。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幾個專門風險管理委員會,以幫助其實施對公司風險活動的檢測和考察。除此之外,這些風險管理委員會還考察與公司的市場和信用風險狀況、總的銷售策略、消費貸款定價、儲備充足度和合法實施能力以及經營和系統風險有關的總體框架、層次和檢測規程。會計主任、司庫、法律、協調和政府事務部門及市場風險部門,都獨立于公司業務部門,協助高級管理人員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對公司風險狀況進行檢測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也向高級管理人員匯報,并通過對業務運營領域的考察,對公司的經營和控制環境進行評價。公司經常在每一個管理和業務領域,聘用具有適當經驗的專家,以有效地實施公司的風險管理監測系統和操作規程。
三對主要類型的風險的管理戰略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主要涉及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其他風險的管理,同時針對不同的風險的特點,確定不同的實施方案和管理戰略。
(一)主要的風險類型
1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波動而使得投資者不能獲得預期收益的風險,包括價格或利率、匯率因經濟原因而產生的不利波動。除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價格的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外,市場風險還包括融券成本風險、股息風險和關聯風險。
美國奧蘭治縣(ORANGECOUNTRY)的破產突出說明了市場風險的危害。該縣司庫將"奧蘭治縣投資組合"大量投資于所謂"結構性債券"和"逆浮動利率產品"等衍生性證券,在利率上升時,衍生產品的收益和這些證券的市場價值隨之下降,從而導致奧蘭治縣投資組合出現17億美元的虧損。GIBSON公司由于預計利率下降,購買了大量利率衍生產品而面臨類似的市場風險。當利率上浮時,該公司因此損失了2000萬美元。同樣,寶潔公司(Procter&Gamble)參與了與德國和美國利率相連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當兩國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約規定的跨欄利率時(要求寶潔公司按高于商業票據利率1412基點的利率支付),這些杠桿式衍生工具成為公司承重的負擔。在沖抵這些合約后,該公司虧損1.57億美元。
2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包括貸款、掉期、期權及在結算過程中的交易對手違約帶來損失的風險。金融機構簽定貸款協議、場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時,將面臨信用風險。通過風險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對手保持足夠的抵押品、支付保證金和在合同中規定凈額結算條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風險。
近來,信用風險問題在許多美國銀行中開始突出起來,根據1998年1月的報告,其季度財務狀況已因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危機而受影響。例如,由于亞洲金融風暴,JP摩根(JPMORGEN)將其約6億美元的貸款劃為不良貸款,該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場預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統操作不當引致損失的風險,包括因公司內部失控而產生的風險。公司內部失控的表現包括,超過風險限額而未經察覺、越權交易、交易或后臺部門的欺詐(包括帳簿和交易記錄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內部會計控制)、職員的不熟練以及不穩定并易于進入的電腦系統等。
1995年2月巴林銀行的倒閉突出說明了操作風險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國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巴林銀行倒閉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的一名職員越權、隱瞞的衍生工具交易帶來的巨額虧損,而管理層對此卻無絲毫察覺。該交易員同時兼任不受監督的期貨交易、結算負責人的雙重角色。巴林銀行未能對該交易員的業務進行獨立監督,以及未將前臺和后臺職能分離等,正是這些操作風險導致了巨大損失并最終毀滅了巴林銀行。
類似的管理不善導致日本大和銀行在債券市場上遭受了更大損失。1995年人們發現,大和銀行的一名債券交易員因能接觸公司會計帳簿而隱瞞了約1億美元的虧損。與巴林銀行一樣,大和的這名交易員同時負責交易和會計。這兩家銀行都均違背了風險管理的一條基本準則,即將交易職能和支持性職能分開。
操作風險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虛假利潤案。1994年春,KIDDER確認,該公司一名交易員買賣政府債券獲得的約3.5億美元"利潤"源于對公司交易和會計系統的操縱,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將資產售予競爭對手并最終清盤。
操作風險可以通過正確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帳簿和交易記錄,基本的內部控制和獨立的風險管理,強有力的內部審計部門(獨立于交易和收益產生部門〕,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層監控得當,并采取分離后臺和交易職能的基本風險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銀行的損失也許不會發生,至少損失可以大大減少。這些財務失敗說明了維持適當風險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對市場風險的管理策略
金融機構維持合適的頭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進行交易,都要面對利率風險(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動率的變化、抵押貸款預付期長短和公司債券和新興市場資信差異都可帶來風險);在外匯和外匯期權市場做市商或維持一定外匯頭寸,要面對外匯風險,等等。在整個風險管理框架中,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作為風險管理委員會下屬的一個執行部門,全面負責整個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執行總裁報告工作。該部在重點業務地區設有多個國際辦公室,這些辦公室均實行矩陣負責制。它們除了向全球風險經理報告工作外,還要向當地上一級非交易管理部門報告工作。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負責撰寫和報送風險報告,制定和實施全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大綱。風險管理大綱向各業務單位、交易柜臺經風險管理委員會審批的風險限額,并以此為參照對執行狀況進行評估、監督和管理;同時報告風險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確認和公布管理當局的有關監管規定。這一風險管理大綱為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定期對各業務單位進行風險評估。整個風險評估的過程是在全球風險經理領導下由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各業務單位的高級交易員和風險經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級交易員的參與,風險評估本身為公司的風險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為了正確評估各種市場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部門需要確認和計量各種市場風險暴露。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測量是從確認相關市場風險因素開始的,這些風險因素隨不同地區、不同市場而異。例如,在固定收入證券市場,風險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線斜率、信貸差和利率波動;在股票市場,風險因素則包括股票指數暴露、股價波動和股票指數差;在外匯市場,風險因素主要是匯率和匯率波動;對于商品市場,風險因素則包括價格水平、價格差和價格波動。金融機構既需要確認某一具體交易的風險因素,也要確定其作為一個整體的有關風險因素。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不僅負責對各種市場風險暴露進行計量和評估,而且要負責制定風險確認、評估的標準和方法并報全球風險經理審批。確認和計量風險的方法有:VAR分析法、應力分析法、場景分析法。
根據所確認和計量的風險暴露,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分別為其制定風險限額,該風險限額隨交易水平變化而變化。同時,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與財務部合作為各業務單位制定適量的限額。通過與高級風險經理協商交流,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力求使這些限額與公司總體風險管理目標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場風險管理過程包含了下述三個要素:(i)溝通;(ii)控制和指導;(iii)風險技術。
風險管理按地理區域和產品線組織,以確保某一特定的區域或某一產品交易范圍內的風險管理人員能進行經常和直接的溝通。同時,風險管理部門應與高級的交易經理進行定期和正式的風險研討。
為了彌補基層交易部門風險規避技術的不足,公司風險管理部門制定了一些規范和準則,包括交易限額,超過限額必須提前得到批準。另外,作為新的金融產品檢測過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產品交易要由風險管理部門和來自其他控制單位的代表批準。某些業務,比如高收益證券和新興市場的證券承銷、不動產融資、臨時貸款等,在向客戶作出承諾前,需要事先得到風險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門的批準。風險管理部門有權要求減少某一特定的柜臺交易風險暴露頭寸或取消計劃的交易。
風險管理使用幾種風險技術工具,包括風險數據庫、交易限額監視系統、交易系統通道和敏感性模擬系統。風險數據庫每日按產品、資信度和國別等提供庫存證券風險暴露頭寸的合計數和總數。交易限額檢測系統使風險管理部門能及時檢查交易行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額。交易系統通道允許風險管理部門去檢測交易頭寸,并進行計算機分析。
敏感性模擬系統用來估算市場波動不大和劇烈波動兩種情形下的損益。每一次測算時僅考慮一個重要風險因素,比如利率、匯率、證券和商品價格、信貸利差等,同時假設其他因素不變。以此為基礎,風險管理部門可以檢測到整個公司的市場風險,并根據需要調整投資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場風險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種各樣的風險規避方法來管理它的頭寸,包括風險暴露頭寸分散化、對有關證券和金融工具頭寸的買賣、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換、期貨、期權和遠期交易)的運用。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按交易部門和產品單位來管理與整個公司交易活動有關的市場風險。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檢測其市場風險:建立一個交易組合,使其足以將市場風險因素分散;整個公司和每一個交易部門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額,并按交易區域分配到該區域交易部門和交易柜臺;交易部門風險經理、柜臺風險經理和市場風險部門都檢測市場風險相對于限額的大小,并將主要的市場和頭寸變化報告給高級管理人員。
市場風險部門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測量和分析工具,根據市場風險規律,獨立地檢查公司的交易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動率和時間滯后測量等工具,來估測市場風險,評估頭寸對市場形勢變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門風險經理、柜臺風險經理和市場風險部門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擬系統,檢測某一市場因素變化對現存的產品組合值的影響。
(三)信用風險的管理策略
信用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整體風險管理構架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由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的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全面負責。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直接向全球風險經理負責,全球風險經理再依次向執行總裁報告。信用風險管理部門通過專業化的評估、限額審批、監督等在全球范圍內實施信貸調節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風險時,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要對風險和收益間的關系進行平衡,對實際和潛在的信貸暴露進行預測。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對信用風險進行優化管理,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建立有各種信用風險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對最主要的潛在信貸暴露建立內部指引,由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總經理監督。
(2)實行初始信貸審批制,不合規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風險管理部門指定成員審批才能執行。
(3)實行信貸限額制,每天對各種交易進行監控以免超過限額。
(4)針對抵押、交叉違約、抵消權、擔保、突發事件風險合約等訂立特定的協議條款。
(5)為融資活動和擔保合約承諾建立抵押標準。
(6)對潛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進行定期分析。
(7)對各種信貸組合進行場景分析以評估市場變量的靈敏性。
(8)通過經濟、政治發展的有關分析對風險進行定期評估。
(9)和全球風險經理一起對儲存時間較長、規模龐大的庫存頭寸進行專門評估和監督。
美林公司通過制定策略和操作規程以避免信用風險損失,包括確立和檢測信用風險暴露限額及與某一訂約方或客戶交易額限額、在信用危機中取得收繳和保留抵押品或終止交易以及對訂約另一方和客戶不斷地進行信用評價的權利。業務部門有責任與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規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貸部門的監督。公司信貸部門實行集中分區管理。信貸負責人分析和確定訂約另一方或客戶的資信狀況,按訂約方或客戶設立初始或當前的信貸限額,提議信用儲備,管理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和參與新的金融產品的檢測過程。
許多類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貸款要提前報請公司信貸部門批準。公司信貸部門所能審批的交易數量是有限的,限額視該項交易的風險程度和相關客戶的資信度確定,超過此限額,須上報公司信貸委員會批準。版權所有
借助信用系統手工和自動記錄的信息,公司信貸部門能檢測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在訂約另一方/客戶、產品和國別的集中度。這一系統能按訂約另一方或客戶累計信用風險暴露頭寸,維持整個訂約方/客戶和某一產品的風險暴露限額,并按訂約另一方或客戶識別限額檢測數據。整個公司庫存頭寸和已執行交易的詳細信息,包括現在和潛在的信用風險暴露頭寸信息會不斷地更新,并不斷地與限額相比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貸款數額,以減少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并記錄在信用系統中。
公司信貸部門與業務部門一起設計和完善信用風險測度模型,并且分析復雜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公司信貸部門還檢測與公司零售客戶業務有關的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證券化額度、客戶保證金帳戶資金數額等。
集中度風險可以視為信用風險中的一個重要類型。集中度風險,即金融機構業務對單一收入、產品和市場的依賴風險。美林公司定期檢測集中度風險,并通過實施其分散化的經營戰略和計劃來減少此風險。最近,美林公司已將其全球的收入來源分散化,從而減少了公司收入對單一金融產品、客戶群或市場的依賴。
雷曼兄弟公司通過產品、客戶分散化和交易活動在地區分布的分散化,以圖實現減少風險的目標。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類業務資金的使用額,為每類產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額,并對上述額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據每一類業務的風險特性,尋求相應的回報。根據與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獲得能力、市場機會和公司的長期戰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業務的資金用量。
(四)操作風險的管理策略
作為金融服務的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直接面臨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暴露,它們均產生于正常的活動過程中。除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外,金融機構還將面臨非直接的與營運、事務、后勤有關的風險,這些風險可歸于操作風險。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的董事會首先要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確定風險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并要求風險管理委員會和相應的風險管理部門積極予以落實。
我們可以簡要地比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1美林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在美林公司,盡管風險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變再變,但以下述6個原則為基礎的基本理念卻幾乎沒變。這主要包括:任何風險規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經驗、判斷和不斷的溝通;必須不斷地在整個公司內部強化紀律和風險意識;管理人員必須以清晰和簡潔的語句告誡下屬:在資本運營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風險管理必須考慮非預期的事件,探索潛在的問題,檢測不足之處,協助識別可能的損失;風險管理策略必須具備靈活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必須是減少難以承受的損失的可能性。這樣的損失通常源自無法預計的事件,大部分的統計和模型式的風險管理方法無法預計。
在過去幾年,用數學模型來測量市場風險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眾多風險管理的要點,風險管理幾乎成了風險測量的同義詞。美林公司認為,數學風險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證,因此,對這些數學模型的依賴是有限的。
事實上,由于數學風險模型不能精確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將其作為其他風險管理工作的補充。
總的來講,美林公司認為,一個產品的主要風險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管理的方式。違反紀律或在監管上的失誤可導致損失,而不論產品為何或使用何種數學模型。
2摩根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摩根斯坦利則認為,風險是金融機構業務固有特性,與金融機構相伴而生。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中會涉及各種各樣的風險,如何恰當而有效地識別、評價、檢測和控制每一種風險,對其經營業績和長期發展關系重大。公司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是一個與有關的專業產品和市場不斷地進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評價的獨立監管過程。
應當說,這些基本的風險管理原則既是其長期進行風險管理的經驗的總結,也是其實施風險管理的基本知指導原則,在整個風險管理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確定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會制定風險管理及控制戰略的第一步是,根據預定的風險管理原則,并根據風險對資本比例情況,對公司業務活動及其帶來的風險進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要規定每一種主要業務或產品的風險數量限額,批準業務的具體范圍,并應有充足的資本加以支持。此后,應對業務和風險不斷進行常規檢查,并根據業務和市場的變化對戰略進行定期重新評估,并將結論應直接報告決策層。
在識別風險和確定了抵御風險的總體戰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長期業務操作的詳細而具體的指引。為此,風險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應包括,風險管理及控制過程中的權力及遵守風險政策的責任,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內部和外部審計等。如果公司較大較復雜,則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風險管理部門。就風險管理和控制部門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備適當的專業人員、并獨立于產生風險的部門。
因為控制結構的有效性取決于運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機構內所有員工都具有高度的責任。在確定風險管理及控制過程的權力和責任時,一個重要的因素應是將風險的衡量、監督和控制與產生風險的交易部門分開。高級管理層應保證職責適當分開,員工的責任不應互相沖突。
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架構的比較
(一)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基本架構
現代金融機構因其業務的偏重點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風險管理體系,但其基本構架都大同小異。一般來說,金融機構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集中統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總體風險及其結構。"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隸屬于公司董事會,其成員包括:執行總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證券部主任、各地區高級經理、財務總監、信貸部主任、全球風險經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風險管理的專家等,下面直屬不同形式的風險管理部門來實施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戰略和要求。
同時,金融機構應具備風險管理及控制的報告和評估程序,包括檢查現行政策和程序執行報告和發現例外情況的制度。一般來說,風險暴露以及盈虧情況應每日向負責監控風險的管理層報告,后者應簡要向負責公司日常業務的高級管理層匯報。另外,金融機構要對風險戰略、政策和程序的評估應該定期開展,評估應考慮到現行政策的結果、業務以及市場的變化。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設的變更應由決策層審核。政策和程序應要求風險管理及控制部門參與對新產品和業務的考察。
"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設計或修正公司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簽發風險管理準則;規劃各部門的風險限額,審批限額豁免;評估并監控各種風險暴露,使總體風險水平、結構與公司總體方針相一致;在必要時調整公司的總體風險管理目標。"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向董事會報告,它每周開一次例會(需要時可隨時召集)討論主要市場的風險暴露、信貸暴露與其它各種頭寸,研究潛在的新交易、新頭寸以及風險豁免等問題。
"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不同形式的、分離或者整合的風險管理部門(如分別設立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等,或者整合為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部),他們均獨立于公司的其它業務部門。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監管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風險結構(包括各地區、各部門、各產品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監管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各業務伙伴的暴露額度;審計部通過定期檢查公司有關業務和經營狀況,評估公司的經營和控制環境。
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采用多層制,除了"風險管理委員會"及其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審計部外,其它如融資部、財務部、信息技術部以及各業務部的部門風險經理均參與風險的確認、評估和控制,并接受風險管理部的監督和評估、考核。這些部門的經理及代表每隔一周開一次例會(需要時可隨時召集)以求溝通信息、交流經驗、正確評估風險、調險管理政策。
以下是對美林等幾家公司的比較。
(一)美林公司的風險管理架構
為了在基層交易部門強化風險管理機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風險控制策略和操作規程,要求相關的區域機構和單位在識別、評價和控制風險時予以遵循。
這些策略和操作規程的實施涉及許多部門,包括全球風險管理部、公司信貸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門(比如財務、審計、經營以及法律和協調部門)。為了協調上述風險管理部門的工作,公司還成立了由風險管理部、公司信貸部和控制部門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的風險控制和儲備委員會,該委員會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監督作用。
風險控制委員會和風險管理部對所有的機構交易活動進行總的風險監督。風險控制委員會獨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門,定期向公司董事會下屬的審計和財務委員會匯報風險管理的狀況。
儲備委員會監測與資產和負債有關的價值和風險。美林公司針對那些可能導致現存資產價值損失或帶來新的負債的事件,確定在目前形勢下使公司資產和負債保持平衡的儲備水平。儲備委員會通常由主要的財務官員任主席,主要負責考察和批準整個公司的儲備水平和儲備方法的變化。儲備委員會每月開會一次,考察當時的市場狀況,并對某些問題采取行動。美林公司在決定儲備水平時會考慮管理層在下述方面的意見(Ⅰ)風險和暴露的識別;(Ⅱ)風險管理原則;(Ⅲ)時效、集中度和流動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風險管理架構
摩根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并通過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和規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對各種各樣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控制過程中,提供管理和業務方面的支持。隨著對不斷變化的和復雜化的全球金融服務業務認識的提高,公司不斷地檢討風險管理策略和操作規程,以使其不斷完善。
公司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由公司大部分高級管理人員組成,負責制定整個公司風險管理的策略及考察與這些策略相關的公司業績。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幾個專門風險管理委員會,以幫助其實施對公司風險活動的檢測和考察。除此之外,這些風險管理委員會還考察與公司的市場和信用風險狀況、總的銷售策略、消費貸款定價、儲備充足度和合法實施能力以及經營和系統風險有關的總體框架、層次和檢測規程。會計主任、司庫、法律、協調和政府事務部門及市場風險部門,都獨立于公司業務部門,協助高級管理人員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對公司風險狀況進行檢測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也向高級管理人員匯報,并通過對業務運營領域的考察,對公司的經營和控制環境進行評價。公司經常在每一個管理和業務領域,聘用具有適當經驗的專家,以有效地實施公司的風險管理監測系統和操作規程。
三對主要類型的風險的管理戰略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主要涉及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其他風險的管理,同時針對不同的風險的特點,確定不同的實施方案和管理戰略。
(一)主要的風險類型
1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波動而使得投資者不能獲得預期收益的風險,包括價格或利率、匯率因經濟原因而產生的不利波動。除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價格的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外,市場風險還包括融券成本風險、股息風險和關聯風險。
美國奧蘭治縣(ORANGECOUNTRY)的破產突出說明了市場風險的危害。該縣司庫將"奧蘭治縣投資組合"大量投資于所謂"結構性債券"和"逆浮動利率產品"等衍生性證券,在利率上升時,衍生產品的收益和這些證券的市場價值隨之下降,從而導致奧蘭治縣投資組合出現17億美元的虧損。GIBSON公司由于預計利率下降,購買了大量利率衍生產品而面臨類似的市場風險。當利率上浮時,該公司因此損失了2000萬美元。同樣,寶潔公司(Procter&Gamble)參與了與德國和美國利率相連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當兩國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約規定的跨欄利率時(要求寶潔公司按高于商業票據利率1412基點的利率支付),這些杠桿式衍生工具成為公司承重的負擔。在沖抵這些合約后,該公司虧損1.57億美元。
2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包括貸款、掉期、期權及在結算過程中的交易對手違約帶來損失的風險。金融機構簽定貸款協議、場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時,將面臨信用風險。通過風險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對手保持足夠的抵押品、支付保證金和在合同中規定凈額結算條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風險。
近來,信用風險問題在許多美國銀行中開始突出起來,根據1998年1月的報告,其季度財務狀況已因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危機而受影響。例如,由于亞洲金融風暴,JP摩根(JPMORGEN)將其約6億美元的貸款劃為不良貸款,該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場預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統操作不當引致損失的風險,包括因公司內部失控而產生的風險。公司內部失控的表現包括,超過風險限額而未經察覺、越權交易、交易或后臺部門的欺詐(包括帳簿和交易記錄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內部會計控制)、職員的不熟練以及不穩定并易于進入的電腦系統等。
1995年2月巴林銀行的倒閉突出說明了操作風險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國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巴林銀行倒閉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的一名職員越權、隱瞞的衍生工具交易帶來的巨額虧損,而管理層對此卻無絲毫察覺。該交易員同時兼任不受監督的期貨交易、結算負責人的雙重角色。巴林銀行未能對該交易員的業務進行獨立監督,以及未將前臺和后臺職能分離等,正是這些操作風險導致了巨大損失并最終毀滅了巴林銀行。
類似的管理不善導致日本大和銀行在債券市場上遭受了更大損失。1995年人們發現,大和銀行的一名債券交易員因能接觸公司會計帳簿而隱瞞了約1億美元的虧損。與巴林銀行一樣,大和的這名交易員同時負責交易和會計。這兩家銀行都均違背了風險管理的一條基本準則,即將交易職能和支持性職能分開。
操作風險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虛假利潤案。1994年春,KIDDER確認,該公司一名交易員買賣政府債券獲得的約3.5億美元"利潤"源于對公司交易和會計系統的操縱,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將資產售予競爭對手并最終清盤。
操作風險可以通過正確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帳簿和交易記錄,基本的內部控制和獨立的風險管理,強有力的內部審計部門(獨立于交易和收益產生部門〕,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層監控得當,并采取分離后臺和交易職能的基本風險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銀行的損失也許不會發生,至少損失可以大大減少。這些財務失敗說明了維持適當風險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對市場風險的管理策略
金融機構維持合適的頭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進行交易,都要面對利率風險(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動率的變化、抵押貸款預付期長短和公司債券和新興市場資信差異都可帶來風險);在外匯和外匯期權市場做市商或維持一定外匯頭寸,要面對外匯風險,等等。在整個風險管理框架中,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作為風險管理委員會下屬的一個執行部門,全面負責整個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執行總裁報告工作。該部在重點業務地區設有多個國際辦公室,這些辦公室均實行矩陣負責制。它們除了向全球風險經理報告工作外,還要向當地上一級非交易管理部門報告工作。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負責撰寫和報送風險報告,制定和實施全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大綱。風險管理大綱向各業務單位、交易柜臺經風險管理委員會審批的風險限額,并以此為參照對執行狀況進行評估、監督和管理;同時報告風險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確認和公布管理當局的有關監管規定。這一風險管理大綱為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定期對各業務單位進行風險評估。整個風險評估的過程是在全球風險經理領導下由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各業務單位的高級交易員和風險經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級交易員的參與,風險評估本身為公司的風險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為了正確評估各種市場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部門需要確認和計量各種市場風險暴露。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測量是從確認相關市場風險因素開始的,這些風險因素隨不同地區、不同市場而異。例如,在固定收入證券市場,風險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線斜率、信貸差和利率波動;在股票市場,風險因素則包括股票指數暴露、股價波動和股票指數差;在外匯市場,風險因素主要是匯率和匯率波動;對于商品市場,風險因素則包括價格水平、價格差和價格波動。金融機構既需要確認某一具體交易的風險因素,也要確定其作為一個整體的有關風險因素。
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不僅負責對各種市場風險暴露進行計量和評估,而且要負責制定風險確認、評估的標準和方法并報全球風險經理審批。確認和計量風險的方法有:VAR分析法、應力分析法、場景分析法。
根據所確認和計量的風險暴露,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分別為其制定風險限額,該風險限額隨交易水平變化而變化。同時,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與財務部合作為各業務單位制定適量的限額。通過與高級風險經理協商交流,市場風險管理部門力求使這些限額與公司總體風險管理目標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場風險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場風險管理過程包含了下述三個要素:(i)溝通;(ii)控制和指導;(iii)風險技術。
風險管理按地理區域和產品線組織,以確保某一特定的區域或某一產品交易范圍內的風險管理人員能進行經常和直接的溝通。同時,風險管理部門應與高級的交易經理進行定期和正式的風險研討。
為了彌補基層交易部門風險規避技術的不足,公司風險管理部門制定了一些規范和準則,包括交易限額,超過限額必須提前得到批準。另外,作為新的金融產品檢測過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產品交易要由風險管理部門和來自其他控制單位的代表批準。某些業務,比如高收益證券和新興市場的證券承銷、不動產融資、臨時貸款等,在向客戶作出承諾前,需要事先得到風險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門的批準。風險管理部門有權要求減少某一特定的柜臺交易風險暴露頭寸或取消計劃的交易。
風險管理使用幾種風險技術工具,包括風險數據庫、交易限額監視系統、交易系統通道和敏感性模擬系統。風險數據庫每日按產品、資信度和國別等提供庫存證券風險暴露頭寸的合計數和總數。交易限額檢測系統使風險管理部門能及時檢查交易行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額。交易系統通道允許風險管理部門去檢測交易頭寸,并進行計算機分析。
敏感性模擬系統用來估算市場波動不大和劇烈波動兩種情形下的損益。每一次測算時僅考慮一個重要風險因素,比如利率、匯率、證券和商品價格、信貸利差等,同時假設其他因素不變。以此為基礎,風險管理部門可以檢測到整個公司的市場風險,并根據需要調整投資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場風險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種各樣的風險規避方法來管理它的頭寸,包括風險暴露頭寸分散化、對有關證券和金融工具頭寸的買賣、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換、期貨、期權和遠期交易)的運用。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按交易部門和產品單位來管理與整個公司交易活動有關的市場風險。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檢測其市場風險:建立一個交易組合,使其足以將市場風險因素分散;整個公司和每一個交易部門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額,并按交易區域分配到該區域交易部門和交易柜臺;交易部門風險經理、柜臺風險經理和市場風險部門都檢測市場風險相對于限額的大小,并將主要的市場和頭寸變化報告給高級管理人員。
市場風險部門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測量和分析工具,根據市場風險規律,獨立地檢查公司的交易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動率和時間滯后測量等工具,來估測市場風險,評估頭寸對市場形勢變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門風險經理、柜臺風險經理和市場風險部門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擬系統,檢測某一市場因素變化對現存的產品組合值的影響。
(三)信用風險的管理策略
信用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整體風險管理構架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由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的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全面負責。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直接向全球風險經理負責,全球風險經理再依次向執行總裁報告。信用風險管理部門通過專業化的評估、限額審批、監督等在全球范圍內實施信貸調節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風險時,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要對風險和收益間的關系進行平衡,對實際和潛在的信貸暴露進行預測。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對信用風險進行優化管理,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建立有各種信用風險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對最主要的潛在信貸暴露建立內部指引,由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總經理監督。
(2)實行初始信貸審批制,不合規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風險管理部門指定成員審批才能執行。
(3)實行信貸限額制,每天對各種交易進行監控以免超過限額。
(4)針對抵押、交叉違約、抵消權、擔保、突發事件風險合約等訂立特定的協議條款。
(5)為融資活動和擔保合約承諾建立抵押標準。
(6)對潛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進行定期分析。
(7)對各種信貸組合進行場景分析以評估市場變量的靈敏性。
(8)通過經濟、政治發展的有關分析對風險進行定期評估。
(9)和全球風險經理一起對儲存時間較長、規模龐大的庫存頭寸進行專門評估和監督。
美林公司通過制定策略和操作規程以避免信用風險損失,包括確立和檢測信用風險暴露限額及與某一訂約方或客戶交易額限額、在信用危機中取得收繳和保留抵押品或終止交易以及對訂約另一方和客戶不斷地進行信用評價的權利。業務部門有責任與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規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貸部門的監督。公司信貸部門實行集中分區管理。信貸負責人分析和確定訂約另一方或客戶的資信狀況,按訂約方或客戶設立初始或當前的信貸限額,提議信用儲備,管理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和參與新的金融產品的檢測過程。
許多類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貸款要提前報請公司信貸部門批準。公司信貸部門所能審批的交易數量是有限的,限額視該項交易的風險程度和相關客戶的資信度確定,超過此限額,須上報公司信貸委員會批準。
借助信用系統手工和自動記錄的信息,公司信貸部門能檢測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在訂約另一方/客戶、產品和國別的集中度。這一系統能按訂約另一方或客戶累計信用風險暴露頭寸,維持整個訂約方/客戶和某一產品的風險暴露限額,并按訂約另一方或客戶識別限額檢測數據。整個公司庫存頭寸和已執行交易的詳細信息,包括現在和潛在的信用風險暴露頭寸信息會不斷地更新,并不斷地與限額相比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貸款數額,以減少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并記錄在信用系統中。
公司信貸部門與業務部門一起設計和完善信用風險測度模型,并且分析復雜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公司信貸部門還檢測與公司零售客戶業務有關的信用風險暴露頭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證券化額度、客戶保證金帳戶資金數額等。
集中度風險可以視為信用風險中的一個重要類型。集中度風險,即金融機構業務對單一收入、產品和市場的依賴風險。美林公司定期檢測集中度風險,并通過實施其分散化的經營戰略和計劃來減少此風險。最近,美林公司已將其全球的收入來源分散化,從而減少了公司收入對單一金融產品、客戶群或市場的依賴。
雷曼兄弟公司通過產品、客戶分散化和交易活動在地區分布的分散化,以圖實現減少風險的目標。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類業務資金的使用額,為每類產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額,并對上述額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據每一類業務的風險特性,尋求相應的回報。根據與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獲得能力、市場機會和公司的長期戰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業務的資金用量。
(四)操作風險的管理策略
作為金融服務的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直接面臨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暴露,它們均產生于正常的活動過程中。除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外,金融機構還將面臨非直接的與營運、事務、后勤有關的風險,這些風險可歸于操作風險。
在一個飛速發展和愈來愈全球化的環境中,當市場中的交易量、產品數目擴大、復雜程度提高時,發生這種風險的可能性呈上升趨勢。這些風險包括:經營/結算風險、技術風險、法律/文件風險、財務控制風險等。它們大多是彼此相關的,所以金融機構監控這些風險的行動、措施也是綜合性的。金融機構一般由行政總監負責監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術風險。行政總監通過優化全球信息系統和數據庫實施各種長期性的戰略措施以加強操作風險的監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業務向多實體化、多貨幣化、多時區化發展;改善復雜的跨實體交易的控制。促進技術、操作程序的標準化,提高資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區請求原則;降低技術、操作成本,有效地滿足市場和監管變動的需要,使公司總體操作風險控制在最合適的范圍。
美林公司采取多種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風險,包括一個維持支持系統、使用相關技術和雇傭有經驗的專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統提供的對主要市場操作風險的評價信息,能對世界范圍內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立即作出反應。內部管理信息報告使得高級管理人員能有效地識別潛在的風險,控制風險暴露頭寸,并促使眾多的內部管理策略和規章彼此相協調。有經驗的業務人員應對交易、結算和清算業務提供支持和控制,對客戶及其資產行使監管,并且單獨向高級管理人員報告。
因此,在現代金融市場的競爭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機構之所以能夠獲得良好的經營成果,其相對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有效運行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這主要包括:董事會確立了恰當的風險管理原則和戰略;具有獨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框架;擁有全面系統、嚴格而又靈活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積極開發強調的風險管理技術工具,而且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這既是一個良好的風險管理體系的主要環節,也是值得當前我國的金融機構借鑒的重要內容。
主要參考文獻
AnthonySaunders,CreditRiskMeasurement,JohnWileyandSons,1999.
許建華,《國外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模式和方法》,載《證券市場導報》2000年。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0-0131-02
1 金融衍生品市場概述
1.1 金融衍生品的概念
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種金融買賣合約,在該合約中,至少一方承諾在未來某一確定的時間以交易雙方事先約定的價格、約定的結算方式提供一項約定的資產。金融衍生品合約中約定的資產稱為基礎資產或標的資產(Underlying Assets)。該標的資產可以是實物商品(如原油、小麥、銅等)、金融資產(如外匯、銀行存款、股票、證券等)、利率、匯率或各種綜合價格指數等。金融衍生品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
1.2 金融衍生品市場概念
金融衍生品市場是由一組規則、一批組織和一系列產權所有者構成的一套市場機制。其分類標準和具體類型與金融衍生品相同,即是存在什么樣的金融衍生品,就存在什么樣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其功能也即是保證在其中進行交易的衍生金融資產發揮作用。
1.3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特點
(1)期貨市場規模龐大但品種稀少。但統計顯示,目前全球100家期貨交易所上市93類期貨商品267個品種,截至2012年5月,我國期貨市場僅有銅、鋁、小麥、豆粕、棕櫚油、PVC、白銀等28個期貨品種上市交易。盡管我國商品期貨交易規模大,但卻集中在少數品種上,我國商品期貨市場規模大但品種少的局面與國際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2)市場需求大且本土市場發展強勁。我國宏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宏觀經濟基礎已經比較牢固。2012年,我國外匯儲備高達3.31萬億美元,人民幣信貸余額為62.99萬億人民幣,股票總市值31.54萬億元,其中流通市值為24.31萬億元,債券托管額達20.18萬億元,交易所債券年度成交額為6.75萬億元,銀行間債券成交額高達162.81萬億元。如此龐大的經濟規模和交易量為衍生品市場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基礎環境,同時也萌生了對農產品期貨、金屬期貨、能源期貨、外匯衍生品、利率衍生品、權益衍生品的巨大需求。
(3)金融衍生品發展滯后。金融衍生品是交易所衍生品市場的主要交易品種,而我國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滯后,除股指期貨已上市以外,其他主流產品,如股指期權、國債期貨與期權、外匯期貨與期權及個股期貨與期權等產品尚未起步,場內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缺位,與實體經濟地位不匹配。
(4)本土過于謹慎推出而境外搶先上市。從2000年開始,亞太地區的期權交易得到快速發展,在2003年其成交量達到了占全球75%的高峰值。而我國市場上卻不存在標準的期權交易,嚴重落后于周邊國家。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包括20世紀90年代前期試點失敗的負面影響,也包括近些年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體經濟事件造成的顧慮,以及法律法規、市場機制、管理水平、人才培養、投資者教育等不成熟、不完善因素的拖累。在我國本土市場缺位的同時,境外搶先上市金融衍生品的案例在全球化的今天早已司空見慣。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這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中國A股市場的指數期貨合約。
2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存在問題分析
2.1 法律規范不健全且滯后
目前,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相關法律規范主要是一些少量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散見于《證券法》、《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證監會制定)、《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制定)中,相關法律規范的科學性、全面性、權威性顯然不夠,在交易的主體資格和授權、交易的、交易的避險性及其認定、交易凈額結算在破產程序中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法律風險。
2.2 監管主體多元化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下的機構型監管模式,割裂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的統一性,導致監管主體多元化。比如,銀監會是銀行業從事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監管部門,人民銀行與外管局又是銀行業從事利率、匯率有關衍生交易的監管機關,證監會則是證券交易所衍生交易的監管主體,監管權呈現出多方利益博弈的狀態。監管主體的多元化導致風險披露標準交叉、不統一,降低監管效率,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出現分業監管與跨業違規的監管漏洞。
2.3 監管手段較為單一
面對監管對象的多元化、復雜性,作為金融衍生業務監管者的監管手段顯得較為單一,監管能力和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對衍生品市場交易主體風險監管側重于依賴事先的資格審批和市場準入,而對其內部風險規范不夠、引導不力,重視資格審批、輕視流程控制和風險管理,懲戒機制缺失,現行監管手段難以勝任金融衍生業務發展的要求。
2.4 會計信息透明度不夠
我國自開辦金融衍生業務以來,金融衍生品一直是以表外業務進行,許多與金融衍生產品相關的業務無法在會計報表中得到真實、公允的披露,衍生品的會計信息透明度不夠,作為表外業務存在較大風險隱蔽性,監管者的監管依據也難以體現。
2.5 衍生專業人才缺乏
目前,我國金融衍生業務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缺乏金融衍生產品自主設計和定價能力,自主開發金融衍生品的定價機制、風險管理能力明顯不足。面對客戶在規避匯率、利率風險和保值的需要,采取的是拿來主義,主要采取與外資銀行合作分成的方式。與此相對應,金融衍生業務監管人員的素質和能力也普遍不高。
3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現狀
從上述存在問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場監管比較薄弱是制約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主要問題。
3.1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模式現狀
目前我國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實行“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呈多頭監管、交叉監管、重復監管以及分散監管的特點。在監管主體方面,銀監會主要負責對商業銀行從事的金融衍生業務進行監管,同時對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銀行、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的分行等符合相關規定的金融機構開展的金融衍生業務實施監管。證監會主要負責監管國內期貨交易,監管期貨交易所和其他衍生工具交易所(黃金交易所除外)。國有企業若要參與境外期貨業務需由國務院批準,并取得證監會頒發的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套期保值計劃報證監會備案。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的衍生工具業務實施監管。人民銀行監管作為衍生工具場外市場的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黃金交易所。同時根據2003年新修改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掌握功能型監管的權力,主要側重于宏觀方面的監控。財政部主要負責制定與金融衍生品有關的會計準則。當前隨著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跨國銀行的進入,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這種分業監管模式的根基已經松動,多頭監管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導致監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3.2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模式效果分析
首先,在這一監管模式下,各個不同的監管機構對不同金融行業進行相應的監管,當金融衍生品市場出現問題時,就需要各個具體的監管部門協調、配合出臺相應的措施來加以解決,解決問題的時間周期比較長,這顯然不適應金融衍生品市場上風險突發性發生的特點,使得監管措施不能及時對具體情況做出反映。這種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對金融衍生品市場實施有效監管的需求,往往導致市場上的風險得不到及時處理,從而錯過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的最佳時機。
其次,在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下,監管目標和職責較難明確,往往導致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系統風險監管目標的界定比較模糊,容易導致金融監管沖突和監管空白,監管者往往缺乏對系統性風險的宏觀了解和總體把穩,使得金融監管當局無法及時采取措施解決隱患。
由上可見,在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下,監管主體眾多,監管成本較大,嚴重影響了監管效率的提高,已經不能適合金融衍生品市場日益發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重構我國金融衍生市場監管體制。
要重構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體制,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科學、有效、實用、超前的架構。結合當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中存在的問題來看,新的監管體制應該在避免監管真空、提高監管效率等方面具有優勢,這就使得實行統一監管模式的現實意義更為突出。考慮到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復雜性,在統一監管模式下應實行多層次監管。
從實踐角度看,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統一多層次監管體制重構的目標是要實現一元二階三維動態無縫監管。所謂一元,是指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統一監管模式,即成立中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實現銀行、證券、債券、期貨、基金、保險業統一監管,結束目前我國金融業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財政部、發改委等多頭分散監管的格局。所謂二階,是指在金融衍生品市場運行過程中,常態監管以市場自身體系維持,此為一階;當市場本身的監管力量不足以解決市場風險的時候,政府監管的作用將自動發揮,以使金融衍生品市場有序合規運行,此為二階。所謂三維,是指監管層、交易所和投資者三個維度的滲透式監管,即宏觀上由監管層常態監管、中觀上由交易所即時監控、微觀上由投資者自我約束,三個維度彼此滲透,互為補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