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5: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制度實現了由計劃體制下“統包統配”向市場體制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到今天“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成了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可以通過改變勞動觀念來達到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理論與事實都證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勞動觀教育的內涵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它主要包括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勞動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觀體現著個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端正當代大學生勞動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
二、勞動觀教育的內容
一切行為都是在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觀念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正確的觀念是指導我們行動的依據。要使當代學生深刻領會到勞動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須加強正確的勞動觀教育,逐步教育引導其端正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克服輕視勞動和好逸惡勞的思想。與此同時,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充分認識到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目標的根基和動力。還要進一步明確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把勞動由負擔變為責任和快樂,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勞動觀念、尊重熱愛勞動的態度、明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現實境遇中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筆者認為這些都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外部條件,而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還在于大學生自身。在以往,有關大學生就業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但卻忽視了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觀念教育―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當中出現的擇業期望過高、就業條件攀比、受挫能力較差等問題,職業規劃、心理調適是方法,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是更為根本的核心。加強勞動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促進扎實就業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了我們今天美好燦爛的生活。社會需要進步就需要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這些財富的產生來源于勞動的創造。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這就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也是通過這樣的勞動表現出來的。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就是通過勞動者這個角色反映出來的,個人的價值大小就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對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貢獻大小表現出來的。這是我們參與勞動的意義所在,也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是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并非輕而易舉,只有通過艱苦的勞動實踐過程,我們才能領會、掌握各種生產知識,積累勞動生產經驗,為不斷創新勞動、改造勞動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率提供不竭的動力。認識到勞動過程的艱辛,就必須認識到吃苦耐勞精神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們自覺培養吃苦耐勞、不圖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當中過分重視人待遇,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還存在不斷跳槽的現象。這些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過分重視個人所得,忽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加強勞動觀教育,使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明確勞動的深層社會意義所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參與就業的本質是參與社會不同分工的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和價值應當在于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價值,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就業而不消極待業。正確的勞動觀念也能夠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注重磨煉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學習生產技能知識,少注意個人社會地位、金錢所得,多一點吃苦耐勞勤奮踏實,少一點浮躁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2.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勞動樂觀精神,提高就業積極性
認為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活動,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誠然,勞動在大多數時間里是艱苦的,特別是體力勞動。勞動的艱苦實實在在地表現在諸如采礦、冶金等行業里,這一點必須承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腦力勞動逐漸增多,只有體力勞動是艱苦的觀點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白領壓力”、“假期綜合癥”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事腦力勞動并不輕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然而我們不能這樣單純地理解勞動,把它單方面理解成艱苦活動的觀念,不僅與勞動本身的意義不相符合,而且也導致有害的后果,厭惡勞動、鄙視體力勞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一件事情總有好與不好兩個方面,勞動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僅看到勞動所帶來的艱辛與痛苦,卻忽視了勞動可以給人帶來的快樂。如果人生不以勞動為支撐,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慌與不安。當勞動被社會或公眾所認可的時候,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快樂、是付出換來回報的享受。因此,我們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辯證看待勞動意義。樹立一種勞動樂觀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視勞動為痛苦,相應的情緒自然是消極的,參與勞動只能是被動的。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教育引導,認識到勞動樂趣所在,就會以樂觀的精神狀態,主動參與勞動,以積極的心理態度應對擇業就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困難,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加強勞動觀教育,建立勞動平等觀,促進基層就業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學生擇業預期較高、就業條件盲目攀比所導致的相對過剩,主要為自愿失業、結構性失業。在許多大學生的認識當中,勞動領域的不同分工成為了一種等級區別。有人認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有地位之分、貴賤之別。在勞動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學生不愿參加基層工作崗位,大都喜歡條件、待遇較好的管理類崗位。在職業選擇中,許多人往往基于一種身份、等級的考慮,來評價某種職業,因而給擇業帶來很大的障礙。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經常為此所困擾。相當多的就業者,往往出于所謂“面子”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某些職業。
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是有分工的,而且這種分工的區別在當代有擴大的趨勢。職業差別是社會分工的直接表現,也是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積極意義。有分工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專門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會個性的基礎,無差別的社會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別才有交換,才有社會合作。勞動的差別,不僅合乎歷史的進步,而且也符合人的發展需要,因而是具有價值的。因為勞動的合理的差別,實現著人的個性,有助于自由個性的發展。加強勞動觀教育,明確社會的勞動分工本質,糾正勞動差別認識,消除勞動差別觀,建立勞動平等觀。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崗位就業,努力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促進自主創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創造性活動,只有在一種情緒高漲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果單純視勞動為痛苦,則必定使勞動者處于一種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謂創造是難以出現的。加強勞動觀教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建立平等的勞動觀,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這些效果還能進一步地激發人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大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業,開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徑。
大學生的勞動觀主導著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當中處理各種問題的總體方向。只有真正明確了“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具備了正確的勞動觀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勞動在于社會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發展定位、積極主動就業;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種就業信息和機會,在競爭和挫折中不斷歷練、不斷成熟,最終實現更好地就業,跨出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劉忠世,王偉然.我們應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一、小學生應該具備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個內容: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講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自我服務,照顧,它是人應該具備的最的生活技能。
小學生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自理能力!《小學生日常規范》條是寫的“尊敬父母,父母身體健康,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條規定“衣著整潔,經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前便后要洗手。能做的事做,衣物用品擺放整齊,學會收拾房間、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務勞動。”從《小學生日常規范》可以看出,小學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務性勞動,家庭生活服務性勞動。自我服務性勞動包括:梳頭,洗臉,洗腳,洗澡,穿衣、褲,系紅領巾,剪指甲,整理書包,刨鉛筆,包書皮,鋪床單,疊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務性勞動主要包括:掃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鍋、碗、盆,擇菜、切菜,削果皮,燒開水,煮面,煮小菜、湯等。
二、小學生自理能力現狀
對本校學生網絡調查、調查,對學校小學生上網瀏覽,筆者認識到當前農村小學生的自理能力現狀不容樂觀,主要為:
1、學生不愛勞動,怕臟、怕累。
低年級中大多數學生獨立自我服務性勞動,往往是在家長的幫助下的;學生真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學生上學遲到不找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長,甚至索性發脾氣;經常家庭服務性勞動的學生10%。
2、祖輩對孩子寵愛變溺愛,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現在孩子的家長大多受過初中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有的認識,也有較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祖輩的文化較低,往往對孩子溺愛,對孩子護短,更別說是讓孩子做事了。時候還家長教育孩子,爺爺奶奶訓斥爸爸媽媽的。
3、學校教育偏重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育,了學生的勞動教育。
學校教育是學生勞動教育,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活動課,實踐課成了自習課、語數課的情況屢有,學生失去了活動與實踐的機會;老師以勞動為懲罰,學生對勞動產生厭惡。
三、對小學生自理能力的建議
1、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勞動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少先隊活動隊員們喜愛的活動,可以一系列活動來訓練和培養隊員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師的下,學會做簡單的班務勞動;“我是小幫手”,在家長的下,練習并學會做簡單的家務勞動;“我是小大人”,在師長的下,學會簡單的自我服務內容。還可以低年級的隊員上進心強的特點,設計競賽:整理書包比賽,系鞋帶比賽等。
2、家校,更新家長育兒理念。
鄭滬生:勞動是人類生存于世界的一種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勞動也是每個人必備的素質。我們中華民族具有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是勞動創造了我們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家務勞動是對孩子進行家庭勞動教育的一種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家庭勞動教育就是通過家務勞動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生活意志、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它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健康的人格,發掘孩子聰明才智及動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每一位為孩子的未來幸福著想的家長,都應讓孩子從小學做家務勞動,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放棄對孩子進行家庭勞動教育。這不僅是為了減輕父母的勞動負擔,更主要的是為了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
記者:具體地說,家庭勞動教育對培養孩子的思想品質有哪些作用?
鄭滬生:首先家庭勞動教育能引導孩子學會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從小學會勞動,有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好的勞動習慣,是孩子學會生活的重要保證,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有研究證明,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對生活充滿自信,人際交往能力強于不愛勞動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對波士頓地區490名孩子進行了2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以后的失業比例為1∶15,犯罪比例為1∶10。愛干家務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愛干家務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勞動教育有利于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孩子在做家務勞動時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每一個困難、挫折都是對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煉;每一次磨煉都會讓孩子增長克服困難的勇氣,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家務勞動中,孩子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不斷積累,就會逐漸形成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質。此外,通過勞動實踐,能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樸素、艱苦奮斗的好作風;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培養孩子自立、自理、自強的進取精神。
再次,家庭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人的社會化不僅要求人們學會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會行為規范,更重要的是培養社會責任感。孩子們在勞動中能學會關心他人,增進與人的感情,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孩子從小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就能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識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應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并且逐漸養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明確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有責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很認真,很負責,一旦遇到困難,也會以負責任的態度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去戰勝困難。相反,沒有責任心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甚至不顧社會基本道德準則,做唯利是圖的事。因此,責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礎,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孩子長大后就能承擔起家庭和事業的重任,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記者:但是有的家長認為勞動太累,舍不得讓孩子干活。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鄭滬生:勞動是累點兒,但可以使孩子身體得到鍛煉,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醫學科學的研究表明,勞動是多種生理器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肌肉、骨骼的發育,促進新陳代謝,調節大腦疲勞,促進孩子的左右腦發育,對智力發展十分有益。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學家盧梭認為,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才能完成。在盧梭看來,勞動在“養成鍛煉身體和手工勞動的習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還養成了他反復思考的性情”。在勞動中,孩子雙手活動有益于左右腦的開發,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勞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
記者:當前家庭勞動教育缺失處于什么狀況?
鄭滬生:長期以來,勞動教育一直是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但近幾年,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社會、學校和家庭忽視勞動教育的現象十分普遍。有關青少年勞動觀念、勞動能力的調查顯示,由于家庭勞動教育缺失,當代青少年勞動觀念日趨淡薄,勞動能力普遍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備。
據上海某大學近幾年對錄取的新生所作的調查,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蚊帳,許多大學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我對長春市某高校一個班25名學生作過調查,有24名同學不會縫補衣服,不會釘扣子。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學生家務勞動調查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不會煮飯的占84%,不會或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氣爐的占67%。據北京市家教學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他們整理書包的占39%,洗手絹的占66%,穿衣服的占59%。
記者:您認為,造成上述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鄭滬生:主要原因是家長忽視了家庭勞動教育。比如一些家長認為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不做家務最多變成懶蟲,而分數上不去則不能成龍。”有調查結果表明:65.9%的家長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做家務;60%的家長不支持孩子參加公益勞動。由于家庭忽視了勞動教育,孩子缺少勞動機會,沒有勞動體驗,經不起勞動的苦累,依賴性強,自立能力差;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難,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極端行為,或離家出走,或選擇終結生命。
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表現自私,缺少愛心,不懂謙讓,有怕苦怕累、厭惡勞動、貪圖享樂等不良傾向。對一些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許多孩子生活上依賴父母,花錢大手大腳,但不懂得關心父母,缺乏家庭責任感。
記者:家庭勞動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您認為當家長的應如何做?
鄭滬生:從小培養孩子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使他們在家庭勞動的潛移默化中增長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這是對家庭勞動教育的總要求。我建議家長朋友們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更新觀念,走出勞動教育的認識誤區。目前家長們對勞動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誤區:一怕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學習;二怕孩子不會做家務,反倒添亂;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家庭勞動教育經驗,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第二,放手讓孩子做事,從小培養勞動行為習慣。為孩子創設勞動實踐機會與環境,讓孩子從小體驗勞動的快樂和勞動的意義,在勞動中磨煉意志品質和吃苦精神,使他們終身受用。父母不要怕孩子不會做事,也不要求全責備。孩子做家務,無論結果怎樣,家長都應給予認可和贊許,鼓勵并幫助他們把事情做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會做事而指責他們或包辦代替,那樣就會消減孩子愛勞動的熱情。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2-0010-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項工作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個要素構成的系統,要以學校為主導,借助家庭和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建高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體系。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1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必要性
1.1 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基礎
1.1.1 學校教育的特點和優勢。高校教育的規范作用在于它總是反映社會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用社會準則去規范年輕一代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都態度嚴肅,旗幟鮮明。代表的是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思想觀念。沒有學校德育一元規范的作用,就不可能消除多元思想文化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道德、思想、政治一元的觀念。
1.1.2 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家庭教育表現為親切感人,及時具體與持久面廣。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緣繼承性和社會細胞的小空間、小結構等特點所決定的。因為血緣,它可在親切感人的情境氣氛中進行。尤其是血緣的傳宗接代,可使家教長時間,乃至跨時代地延續。由于小空間與小結構,家教又在思想、技術、生活、待人、游樂等方面隨時、隨地、隨事、隨人具體實施。
1.1.3 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勢。社會教育的優勢體現了空間廣闊、形式多樣、人際廣涉與貼近實際的特點。其既可在家鄉小社會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國乃至更廣闊天地實施;既不受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區域、行業、事件的約束;特別是它的“實踐性”,更是學校,家庭所不備不及的。
1.2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功能的劣勢和不足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迫切需要
1.2.1 學校教育的劣勢。從學校教育看,其劣勢一是視野有限,易脫離社會實際(因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時間、空間、內容、形式內進行);二是由于過分強調統一性與集體性,導致了針對性差,不利于個別教育,使活動與效益淡化了具體性。
1.2.2 家庭教育的劣勢。家庭教育的劣勢有三點:其一是因家長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質的差別和家庭經濟狀況、成員結構之不同,給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較大麻煩,這是近幾年家教存在問題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對簡單化、單一化,直接影響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廣大單親家庭與農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此問題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標的不集中與時、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勢的一個顯著特點。 3、社會教育的劣勢。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并存,且消極影響的腐蝕力、誘惑力極大,則成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對那些認識水平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學生的管理,無疑會成為一個教育的難題。同時,教育責任不落實,教育的部門多,名目多,形式多,使社會教育淪落為表面上多方在管,事實上無人負責的社會棄兒。
1.3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的相互聯系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關鍵
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社會教育是延伸,它們是一個緊密聯系、各自獨立的有機系統。從目前現狀看,家庭與社會教育又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保證。若其一偏廢,學校教育的“主導”功能必會出現危機,所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共同構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系統,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途徑
2.1 加強高校與家庭共建交流機制
2.1.1 高校和家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各個方面教育。一是要不斷加強愛心教育。進行愛心教育,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培養他們的愛心。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升華。引導學生愛家庭,愛父母,愛自己的家鄉,愛祖國愛人民。二是要不斷加強文明禮貌教育。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有修養、有道德的反映,許多國家把文明禮貌看作是國民教育的頭等大事。所以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三是要不斷加強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讓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懂得勞動的艱辛,知道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中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
2.1.2 高校要不斷加強與家庭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家庭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協調一致。高校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和溝通,共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進程。如致家長一封信,把學生每月的綜合素質考評成績發給家長,把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在校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不足反饋給家長;平時通過電話或網絡保持聯系,互通信息,與家庭共同做好大學生教育工作,多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讓家長了解高校教育、管理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2.2 加強高校與社會共建交流機制
2.2.1 要逐步建立高校與社區的共建交流。要注重發揮社區教育的傳統優勢,努力加強社區德育環境的建設和管理。一是要健全組織機構,形成教育網絡。可與社會上有影響力的領導和高校的相關領導和大學生社團共同組建社區教育組織機構,負責研究、布置社區教育活動;聘請熱情高、素質高的校外輔導員;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立關心下一代協會和家長委員會,和校外輔導員隊伍一起形成社區教育網絡,促使社區教育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要建立社區活動基地。根據本地特征,開發建立社區教育陣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建立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并組織大學生進行勞動實踐。三是把一些重大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社區的支持來運作,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社會,鍛煉能力,有力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2.2 要逐步建立高校與社會企業的共建交流。要形成高校和社會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不斷加強高校和社會企業的共建和交流。一是可以引導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高校應嘗試把部分學生放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培養、提高學生參與科研工作的綜合能力和求實創新的精神。二是可以吸引學生到企業參加科研工作。鼓勵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參與科技型企業的科技開發工作,向企業技術人員請教,邊學習,邊工作,接受常規科技工作訓練,使其專業、專長得到了發展,綜合能力、科學精神、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提高。三是可為學生勤工儉學開方便之門。高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特困生不少,許多大學生要靠勤工助學來維持生活。號召校內各企業招收特困生到企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解決部分特困生生活費不足的有效措施,可以緩解部分大學生來自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2.2.3 要逐步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一是要經常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二是還可以把社會實踐作為必修課。促使學生走近社會、了解國情、了解社會等等。懂得社會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進而激發學生自學學習的內在動力,明確學習目的和努力方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遠勝于課堂教育。三要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創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心理品德、創業能力及創業知識結構。政府要在思想觀念、資金投入、市場管理、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條件。使大學生從被動就業的觀念轉向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并努力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參考文獻
醫學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將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要推動“接受教育”向“創新教育”轉型,培養創新人才,修訂培養方案,將創新精神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注重第二課堂、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一、以創新精神為主要培養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一)控制總學時、周學時。培養方案修訂中貫徹了將五年制各專業總學時控制在3500—3700學時;四年制各專業總學時控制在2900—3200學時;平均周學時控制在24—26學時的原則。其目的是盡量精講多練,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培養自學能力。
(二)加大必修課和選修課中人文課程的學時比例。在保證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和形勢與政策課學時的情況下,在必修課程中加入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兩門課程。選修課程中人文課程的學時由99年教學計劃中的274學時(所占比例為41.5%)增至新培養方案中的382學時(所占比例為55.9%)。
(三)整合、優化課程。按照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軍訓、勞動、社會實踐等)相結合的基本規律,精選、重組、調整課程,合理分配學時,構建“專業教育、素質教育”課程模塊,盡量使課程體系得到優化。
(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驗課學時比例,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素質和實際動手能力;加強勞動教育,通過勞動鍛煉,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加強社會實踐,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基層衛生工作狀況,增進學生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增強學生為醫學事業獻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強臨床見習、臨床實習環節,學生直接參加臨床工作,進一步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
(五)加強就業、創業指導。開設就業指導必修課,前三學年,每學期2學時,第四學年每學期4學時,共20學時。通過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認清就業形勢,端正就業觀念,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開展實驗教學改革,修訂實驗教學大綱,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2000年以來,我們改革了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優化實驗教學手段,構建新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目前,機能學實驗完成了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實驗內容的改革,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形態學實驗正在積極探討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實驗內容的改革,力爭通過實踐,建成獨立的、完整的、科學的形態學實驗。
在新修訂的實驗教學大綱中,在保留學科經典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內容進行了更新,引入新的、更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實驗項目,整合實驗內容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保證實驗開出率。同時,各實驗教學注重實驗技能考核,嚴格考核管理,嚴格考核紀律,嚴格考核標準,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三、打破學科壁壘,整合課程,改革課程體系
在培養方案制訂中,本著淡化學科意識,強化培養目標的原則,優化整合課程設置,打破學科壁壘,加大學科融合幅度,從而保證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如臨床醫學專業先后合并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為人體解剖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為病原生物學,衛生學、流行病學為預防醫學,獨立開設免疫學、衛生統計學、機能學、組織病理學實驗等。課程的優化整合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積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調動學生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河南省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河南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學校每年撥出專款用于大學生科研立項和前期投入,對重點項目大力扶持,充分調動廣大同學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以學生社團為主體,積極開展文化藝術活動
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融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于一體的校園文化活動。每兩年一屆組織開展的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包括了征文比賽、主持人大賽、書法攝影繪畫大賽、健美操街舞大賽、校園FLASH大賽、演講賽、辯論賽等。另外,學校和各院系每年還組織“迎新生”文藝晚會、元旦文藝匯演、國慶文藝晚會、運動會、青年志愿者等活動,加強和提高大學生的文藝鑒賞能力,增強學校人文氣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聯.王建發.地方性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塊化”課程設計構想[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6,(5).
[2]劉俊榮.高等醫學院校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建議[J].醫學與哲學,2006,27.
一、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概況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中的違法犯罪問題也日趨嚴重。據不完全調查統計,2004年-2006年淮安高校保衛部門破獲涉及大學生違法違紀盜竊的案件共有49起,其中2004年為13起,2005年為16起,2006年為20起。2006年10月29日晚,淮安市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劉某,在學生宿舍盜竊被當場抓獲。據該生交待,其先后在周邊高校作案11次,盜竊的物品有手機、學生學習用品等,涉案金額累計4000余元。2006年6月30日下午4時許,淮安某高校學生趙某,在教學辦公大樓內趁辦公室無人,將一名工作人員的一臺手提電腦盜走,因失主報案及時,在保衛人員嚴密布控下。該生最終在校門口被保衛人員截獲。另據我們查閱的資料顯示,外地高校如重慶市沙坪區檢察2002年至2005年10月,共辦理大學生犯罪案件51件66人,其中2002年9起15人,2003年11件15人,2004年12件15人,2005年1-10月就有18件21人。犯罪大學生涉及10所高等院校,其中4所重點大學就有43人。常州武進檢察院統計:2006年該院共受理在校大學生刑事犯罪案件10件20人,占在校生犯罪的100%,成為武進青少年刑事犯罪新的增長點。從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盜竊犯罪約占大學生犯罪總數的50%左右。其次就是傷害案件。從總的趨勢來看,大學生違法犯罪呈上升勢頭,違犯校紀校規,甚至以身試法者屢屢出現,有些案件在校內外引起極大震動。如:2005年1月8日上午,北京外事研修院心理系一年級學生小民,被刺身亡。刺死他的是其校友,19歲的大一學生小徽。傷害原因只是為了一點口角糾紛(《現代快報》2005.1.10)。過去常有的盜竊、流氓、傷害犯罪案件明顯增多,以前較少發生的暴力型犯罪也開始抬頭,尤其還出現少數團伙犯罪。如西安某大學5名大學生女青年。包括西安某大學5名學生在內的7名犯罪嫌疑人,在一夜間猥褻了2名女青年。被抓后,他們無知地問民警“關多少天?罰多少錢?”據審查,他們相約在27日通宵上網,28日到義興旺酒樓住宿。有人提議找個女大學生來玩玩,隨即其中一人將他認識的網友鄭潔騙至酒樓,學生張矛、董樂提出與鄭發生性關系。遭拒絕,鄭未遂。幾個人又對同學王小靚說道:“你不是認識一個叫‘小心眼’的女同學嗎?”凌晨4點,“小心眼”陸艷被王小靚帶至酒樓一個房間,四人按住她的手腳,將其(《江南時報》2004.7.16)。
二、大學生犯罪特點
(一)犯罪類型單一
大學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單一,從目前統計情況看,僅涉及盜竊和故意傷害這種罪名;涉案大學生男女比例約為10:1,男大學生主要涉嫌故意傷害罪,女大學生無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盜竊罪。
(二)犯罪目標固定,涉案金額較小
涉嫌盜竊罪的大學生們下手的目標都是移動性強的個人物品,如移動電話、信用卡、隨身聽、手提電腦等,且涉案金額都比較小,多數都在一千元左右,也有極個別因盜竊手提電腦,涉案金額為八千元左右。
(三)侵害客體多是學生
大學生犯罪侵害的客體一般都是同學,越熟悉的人(舍友)越容易成為被侵害對象。當然不認識的人被侵害權益的也有,僅占少數,但被侵害權益者也都是校內同學。
(四)處理結果輕微
大學生犯罪處罰一般都較輕。凡在校內查破的大學生犯罪案件,學校一般都不移交公安機關、司法機關處理,由學校內部按照大學生處分條例和校紀校規給予行政紀律處分。處分的種類有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勤令退學和開除學籍。情節嚴重的開除學籍。
(五)學歷層次一般偏低
在涉案大學生中,一般以民辦高校、成人教育學院和公立高等院校的專科生為主。公立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也有,但占的比例較小。
(六)年齡結構偏小
以本科二年級和專科一年級的學生為主。本科三、四年級的學生很少出現。
(七)戶籍范圍
多以外地來市上學的大學生為主。
(八)犯罪意圖主觀故意
這些大學生主觀惡性比較小,沒有頑抗情緒,在偵查階段一般都能如實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比較穩定,不會出現翻供現象。
三、大學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苗頭的形成與違法犯罪本身一樣,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諸如社會、家庭、學校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即行為人的原因。筆者認為,其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思想素質差
由于受資產階段處由思潮的影響,少數學生入校后不注重政治學習,不注重世界觀的改造,思想上缺乏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可貴品質,存在著混文憑的想法。以我院學生為例,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剛入校時,大多數人保留著勤奮、樸實的作風,進入二年級,少數人受社會風氣和各種思潮的影響,對學習開始厭倦,對生活開始盼比貪圖安逸、享受,講究吃、穿、玩、樂,有的逐步走向墮落。
(二)缺乏組織紀律性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從單一的家庭到學校這個大集體,沒有經過嚴格的組織紀律訓練,缺乏應有的組織紀律觀念和道德情操。因此,行動上不嚴格要求自己,隨心所欲,長期下去,難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法制觀念淡薄
由于哥們義氣大于法紀觀念,往往一點小事可以引發互毆甚至打群架;由于經濟條件有限,滿足不了自己的大肆揮霍,一躍而變為盜竊犯;由于思想空虛而又不甘寂寞,成天游蕩在網吧、錄相室、游戲機室,最終由天之驕子變成了犯罪之人。
總之,大學生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這多方面都是息息相關脈脈相連的。大學生自身也是受其他方面,如社會、家庭、學校的影響。大學生在思想上大多比較不成熟。由于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原因,是情感比較脆弱的群體。近年來大學生犯罪有增無減的事實表明,當代社會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去引導處于未成年與成年的夾縫之間的大學生。
四、預防大學生犯罪的對策思考
正確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絕非權力所能奏效。所以預防是減少大學生犯罪的最有效途徑。預防大學生犯罪是對人才的珍惜,是對社會的責任。每個大學生犯罪案件都是個人、家庭、學校或者社會等多方面的產物,是社會多方面消極因素的綜合體現。因此減少和預防大學生犯罪與其他犯罪具有類似性,最根本的措施還在于防患于未然,針對其犯罪原因,實行綜合治理,形成一種有利于大學生合理發展的環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一)堅持“智力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
首先應加強對大學生政治素質的教育培養,增強其公德意識,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正確對待學習、生活和金錢,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把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同為社會多作貢獻的行動結合起來。
育人要育人性的人。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大學期間對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學校要向學生廣泛宣傳新時代的英雄、模范,引導其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抵制一切落后、愚昧、腐朽的東西。讓大學生能夠學到現代科學知識、技能和理論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有效的道德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教會他們為人之道,使他們真正成為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二)建立有效的大學生心理救援機制,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感情豐富,沒有走上社會卻渴望走上社會,他們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但社會卻紛繁復雜,所以,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大學生很容易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針對其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的特點,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開設心理咨詢機構,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悲劇。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當前尤為重要的是:
1、建立以宿舍、年級、學校為單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絡管理中心,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和調適,消除其人格障礙,提高大學生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必要時對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給予有效幫助。
2、豐富學校文體活動,引導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與人和諧相處。引導同學之間在活動中發現多方面的價值,尊重差異,放棄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熱情生活,多交朋友,學會欣賞個體的獨特性。
3、引導大學生控制情緒,正確交友。學校要教育引導在校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應該以友情為重,并利用指導和幫助大學生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友誼,正視同學關系,保持穩定的情緒及健康的心理。讓學生學會樂觀面對困境,敢于承擔責任,待人寬容,使心理經常處于輕松愉快之中。
(三)多形式強化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
學校要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首先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要從剛入校門著手,結合道德品質與行為規范教育,結合校園內的安全案例講危害,向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履行義務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幫助大學生形成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同違反憲法、法律以及破壞法制的行為斗爭的思想意識。
在校園里開展普法教育,絕不僅僅是單純地讓大學生讀法律條文,而應當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感,讓他們了解法律是他們生活及健康成長的保障,遵紀守法自然會得到好的效果,靠個人意志去尋求所謂的自由,只會觸犯法律。要用科學的方法,從公平、公正、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去進行教育,并努力改進外在環境。
在大學里設置的法律課應當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不能作為選修課不計學分,應將法制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學校的法制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提高學生的法律觀念。
(四)加強學校的內部管理
預防犯罪首先必須保證良好的校園生活環境,保證校園里一個學習知識的場所,切實抵制社會不良文化的進入。因此要加強和改革高校的學生管理,尤其是集體宿舍的管理,采取針對性措施健全管理約束機制,建立預防大學生犯罪的網絡;配合有關執法部門綜合整治,排除校園周圍不健康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和干預。通過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體系,最終從體制上杜絕違法犯罪現象的產生。
(五)司法機關的積極協助
司法機關對大學生犯罪應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以法律效果為基礎,以政治效果為原則,以社會效果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幫助手段,挽救這些失足青年,使他們能夠重新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對罪行并不嚴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應采取微罪不訴或建議法院單處罰金的方法,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機關也應該有重點地與大學生定期聯系,幫助學校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同時加強校內的司法宣傳教育。
(六)家長有針對性的引導
學校對大學生的引導是整體上的、普遍性的引導,而對大學生有針對性、個別性的引導則要靠家長了。因此,家長要注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聯系,在配合學校教育前提下,有針對性的加以引導,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健康、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
1.學校缺乏合格師資和必備設施
勞技課程具有跨學科的特征,它既是已有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知識面非常廣泛,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這對任課老師的要求非常高。但學校很少有專職教師,往往是語文、數學、英語老師兼任,因此學校缺乏合格的勞技師資就成為不爭的事實。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試行)》的精神,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勞技專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設備和用品,這在實驗學校都不具備,何況是在其它學校呢?學校教育經費的緊張是人所皆知的事實,不少學校都欠了債,尤其是實施一費制之后,經費更是捉襟見肘,有時甚至連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都有困難,怎么可能去配備勞技專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設備和用品呢?有的學校為了節約經費,甚至都不征訂與教材配套使用的學具,學生怎么能進行手工制作呢?
2.部分教師對勞技教育認識片面
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對于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理解、開發與整合力度不夠,認為勞動與技術就是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讓學生正常值好日,打掃好包干區就行了;有些教師認為要嚴格認真地上好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現有師資不合格,還是不教為好,別誤人子弟;更有少數教師的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勞動與技術教育可有可無,學不學無所謂,不如多學些語文、數學知識更實惠。
3.家長忽視對孩子進行勞技教育
現在的學生通常是獨生子女,孩子到家幾乎不需要做任何家務,有時甚至連拿碗盛飯這樣的小事都不需要自己動手。一方面是由于家長認為孩子小,做事粗手笨腳,與其讓他們做得不如自己的意,不如自己緊緊手就行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多數家庭重視的還是孩子的分數。雖然媒體經常出現一些大學生因為獨立生活能力欠缺、離開家庭就無法生活而不得不退學的報道,但他們總認為那是別人家的事,離自己的孩子太遙遠,常在有意無意中忽略對孩子進行勞技教育。還有的家長把讓孩子勞動當成孩子調皮或考試沒考好的懲罰,導致孩子對勞技教育的反感。
4.學生在學校疏于接受勞技教育
現在的學生學業負擔比較重,再加上學校考慮安全問題,因此除了讓孩子值日以外,很少讓孩子進行其它勞動;另一方面,學生在校偶爾參加值日或班級勞動,只是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或迫于老師的壓力而不得不勞動,到了家中就變成小皇帝,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會做,什么也不能做,一些基本的家政類勞動和初步的技術類勞動根本就不動手。
二、針對農村小學勞技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1.政府及主管部門要保證經費投入和師資培養
政府在保證學校正常辦公經費的基礎上,要為學校添置一些必備的教育設施,使學校具備獨立的、合適的專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設備和用品;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現有教師的繼續教育力度,并向勞技師資培訓方面適當傾斜,力爭在短時間內為各個學校培養一批勞動與技術方面的專用教師,學校領導在教師接受培訓的時間和經費上要給予保證和支持。在此基礎上,教育主管部門還要經常開展教研活動,促使勞技教師有較高的業務素質。
2.學校要對所有教師進行勞技教育方面的校本培訓
學校要對所有教師進行有效的勞動與技術教育,使所有教師都明白: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練學生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技術教育是使未來社會成員具有基本素養的教育,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和經歷的教育,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廣泛而又獨到的教育價值,它是區別于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
教師必須接受相應的校本培訓。具體地說,①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②進行技能培訓,掌握教學勞技課所必備的家政、紙工、泥塑和手工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為自己正常上好合格勞技課奠定基礎;③組織外出學習、聽課的老師上好移植課,讓所有教師觀摩,使大家在掌握基本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力爭上優質課。
3.學校要向家長廣泛宣傳勞技教育的重要性
[DOI]10.13939/ki.zgsc.2017.09.047
對用人單位而言,畢業生“閃離”增加了人力資源管理成本,造成工作崗位的缺少;對學生而言,就會增大快速離職和頻繁變換工作帶來的經濟損失,畢業生可能形成頻繁離職的心理傾向;對高校而言,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的工作水平,以及對學校的信任和關注降低;對社會而言,造成巨大的社會就業壓力。
本文從學校、企業、個人、社會四個方面提出緩解高職化工類畢業生就業“閃離”的對策和建議。
1 學校方面
1.1 努力提高化工類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化工專業實踐性強,化工企業里的工作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要求高。化工類畢業生以企業一線操作技術人員為主,應根據這一就業特點,針對化工企業生產的特點及崗位需求,探索學生崗位適應能力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熟悉化工企業管理特點、崗位需求、崗位素質。加強實訓,增強學生崗位實踐與崗位能力的培養。營造職業氛圍,塑造學生職業靈魂,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崗位能力培養。[1]
1.2 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
化工類學生普遍認為,畢業后就是一線操作工人,整天面對設備、管道,缺乏較為清晰職業規劃,甚至有部分同學沒有職業規劃,走一步算一步。高職生求職成功、保持工作穩定性的第一步就是合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高職生充分地認識自己,客觀分析環境,正確選擇職業。把一些技術人員職業發展的路徑和成功案例融入到日常教學課堂中,可以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經常邀請化工企業技術人員做一些職業發展規劃講座,邀請杰出校友回校交流,在實踐環節中加強學生與指導老師的互動啟發,加強學生對自己未來發展路徑的規劃。
1.3 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化工類學生理科生比較多,不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人際交往能力稍差,這樣即使有才能在工作中也不能施展開來,遇到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禮儀選修課、社會實踐、課外活動、主題班會、加強心理健康指導等途徑來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課外活動營造相互溝通交流的環境,在實踐中鍛煉與別人友好相處的品格與方法; 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去化工企業實習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知道如何和上級、同事相處。[2]
1.4 加強就業心理指導
首先,在教學中,應開設一些心理指導課,現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許多畢業生因為在企業里競爭壓力太大,而選擇離職。應該培養化工類學生有迎接挑戰的心理準備并喜歡迎接挑戰。其次,引導學生培養興趣愛好和學習自我減壓的方法。
2 企業方面
2.1 規范管理,提高自身實力,公平、公正
對化工企業來說,留住人才比吸引人才更重要。而企業實力是留住人才的關鍵。所以,化工企業應該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按章辦事,才能使畢業生穩定、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另外,可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給畢業生一些關懷,用情感留人。公平晉升,公正競選,畢業生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中。
2.2 擁有完善的企業文化
企業應有自己的文化,通過企業文化留住人才,用人單位必須進一步規范企業文化,形成獨特的氛圍,愛護和尊重員工,將善待員工的各項條例措施落到實處,要做到留人先留心,這樣員工在單位工作的穩定性及積極性才能提高。
2.3 做好崗前培訓工作
崗前培訓是畢業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關鍵過渡期,進行崗前培訓的大學生會在這個過渡期了解企業的用人規則,具備在企業工作的能力,完成從大學生到企業人之間的過渡。崗前培訓的主要目的是讓新員工盡快熟悉企業,適應環境和工作;培養新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榮譽感;融入到企業文化中;熟悉企業的基本情況,掌握必要的崗位技能等內容。深入到新員工的行為和精神層次的培訓才算成功的崗前培訓,它對于新員工在以后的工作穩定性和效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 畢業生個人方面
3.1 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競爭力
化工類畢業生每年在增加,化工企業里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職畢業生如何在企業里立足,這就需要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首先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只要掌握真正的技能,才能迅速地適應崗位需求,盡快勝任崗位工作。其次是綜合能力的培養,比如交際能力、做事能力、為人處世等都是與其他員工拉開差距的方面。甚至興趣愛好都可能決定自己在企業里的發展。[3]
3.2 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化工企業大部分分布在郊區,許多畢業生因為吃不了苦而選擇離職,所以畢業生自己要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畢業生要有銳意進取,敢于吃苦的精神,在入學軍訓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在學校多參加磨煉意志的活動。
3.3 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化工類畢業生要有愛崗敬業、感恩和誠信的品質,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高職類化工畢業生進入崗位,基本都是一線操作工人,要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工作。不能好高騖遠,頻繁換工作。要有奉獻精神,不斷學習新技能,鍛煉自己。
4 社會方面
化工類畢業生剛進入企業都是普通勞動者,應在全社會樹立尊重勞動者的風氣,樹立勞動光榮的風貌。將勞動教育納入日常教育的范疇,養成全民熱愛勞動的氛圍,形成全社會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局面。在媒體上大力宣傳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的勞動典范,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要“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讓普通勞動成為光榮體面的職業,吸引廣大年輕畢業生投身到一線勞動中去。[4]
參考文獻:
[1]尹燕.有效解決高職畢業生高離職率的對策[J].考試周刊,2012(16):155.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xxx的325名學生進行匿名的問卷調查與訪談。
2.方法:一是用書面形式的調查問卷,把擬好的問卷到同學班級去進行發放;二是用網絡問卷,通過郵箱、留言板等工具把問卷發送出去;三是隨機找一些愿意進行面談的同學進行詢問。第一種方法發放了150張問卷,收回了有效問卷139張;第二種方法,填寫問卷調查的人數共有100名;第三種方法,共有86人接受了訪談。
二、現代中職生中職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
1.伙食方面開銷大:據調查大部分學生不在學校飯堂就餐,而是到學校外面的餐廳就餐,這樣子做既不衛生又浪費錢;還經常出現請同學吃飯的想象。雖說這種消費花不了太多的資金,但有很多中職生家庭經濟還是有點困難,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靠父母給的,不應該這樣拿著父母給你的生活費去當人情消費的“馬拉松”。
2.現代通訊工具的使用費用過高:為了找工作方便和交友,很多中職生都購買了手機用于與外界聯系,還有的中職生用手機進行娛樂活動,如點歌、照相、彩鈴訂購、發短信等。手機已經成為他們一個重要的通訊工具,價廉實用的手機是大部分學生的首選,但手機費在逐步提高。據調查發現有25%的學生每月的通訊費用高達150元以上;有50%的學生通訊費控制在100—150元之間;經濟比較困難一點的學生通訊費也在50元左右。根據此項調查,大學生的消費經濟有91.5%來源于家庭,14.3%來源于學校獎學金、助學金及補助,8.1%來源于自己打工收入、7.4%來源于貸款、2%來源于其他渠道。也就是說,有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經濟來源是依靠家庭。
3.形象消費高:經過調查發現,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大部分學生會去買衣服、裝飾品、化妝品等;講究牌子,追求時尚、潮流,喜歡與同學之間進行攀比等。絕大多數的學生家庭經濟不怎么好,而這種消費又比較容易“超支”,因此,有些女同學為了得到一套名牌的化妝品或一套名牌的衣服,就會去向同學借錢,甚至去偷錢以達到自己的目等,這些都體現了學生不懂得量力而行,虛榮心太過于強的心理。
4.休閑娛樂消費高:調查發現,有35%的學生在放假期間去旅游;有25%的學生會去練歌房、打臺球、溜旱冰、開party;有絕大多數的學生則去吃好吃的,比如:肯德基、麥當勞等。
5.感情投資即戀愛所需支出較高:在調查中發現,有35%的中職生在談戀愛,一部分談戀愛的中職生每月大約多支出15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100元左右,最高的達到500元。他們大多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將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的消費原則。
6.人際交往費較高:據調查得知,同學過生日、入黨、獲獎學金、比賽獲獎等都要請客。否則,便被視為不夠交情。
7.學習費用較高:中職生要考的證書相對其他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多。據調查,有的學生除了考自己專業的證書外,還報名參加考自己專業外的證書,自然而然,相應的報名費、書費、培訓費等自然不菲。
三、現代中職生消費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影響原因
社會上非主流的享樂主義消費觀,給大學生帶來了很深的影響,是造成大學生消費觀念偏頗的主要因素之一。進入wr0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與之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
的繁榮還有社會上的—些不正確的消費觀念這些都給當代中職生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中職生的消費心理處在不成熟的階段,互相攀比的消費心理較為普遍,直接影響到了中職生的消費觀。
2.家庭環境影響原因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費觀念存在誤區,不能正確引導自己的子女。
3.自身原因
眾心理和求異心理是中職生消費攀比心理的心理學動因。中職生們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質享受時,在群體消費行為中往往會滋生獨領的畸形心理。這樣,相互攀比現象就有了產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現在看似相互矛盾,實則本質相同的兩個方面:一是從眾心理,即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事物,個人也基本上樂意接受,中職生也不例外;二是求異心理,這種心理狀態的存在,使某種時尚滿足了中職生一時審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會產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費再有新變化和創新。中職生有著強烈的尊重需要,他們多方面的努力在相當程度上都是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其自我價值。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生活消費領域,就是對物質生活的高追求。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當今中職生的消費誤區,應該相應地做出一定的消費指導,才能更有助于他們的學習和以后的生活。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由于世情、國情的變化與發展,當代某些大學生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尤其是新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有消極影響,從而影響了某些大學生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的態度、方式,進而表現出了不理性、易沖動、自我中心等不良現象。因此“基礎”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指導,改革教育手段,豐富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實現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性質。
“基礎”課作為“講授做人的基本理論、價值和知識,使學生具備現代社會做人的基本知識和素養,成為合格的現代人”②。同時,該課程的設置肩負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的重要任務,并且需要實現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提高和升華。故而,“基礎”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必須堅持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行專題式教學。這不僅有利于堅守理論教育的基本方向,而且能幫助大學生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由此可以看出,“基礎”課就是“使人為人”的教育實踐活動,這就要求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
“基礎”課的實效性不僅受到國家發展、社會思潮影響,而且受到社會要求、學生需要的影響,還受到社會、學校(教師)、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基礎”課專題式教學對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應該把握以下幾點:其一,學習主體應該堅定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是非判斷和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重要依據。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全體都應學習的,故而“學習主體”不僅包括大學生,還包括學校的管理、教學、服務人員。學習主體必須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落實到現實生活之中,“像空氣一樣”,無時無刻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課的核心內容,應該觸及大學生的靈魂,達到入心入腦的程度。其二,教師必須堅信和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不同,不僅需要傳遞思想道德、法律知識,還要行為示范。故而“基礎”課教師及全體教師應堅定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信仰,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大學生傳輸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其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需要傳遞理論知識,還要滲透于大學生日常生活,專題式教學應與大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相結合,綜合各部門的力量,實現“基礎”課的實效性。
二、“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優化內容結構,豐富教學方式
“基礎”課專題式教學的改革,就內容而言,應以教材為藍本,以核心概念為中心,以大學生所關心的現實問題為對象,深入探究符合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的專題性內容。就教學方式而言,應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應用以探究式、啟發式教學為主要教學模式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基礎”課自身具有理論性強、系統化強、涉及面廣的特點。綜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材內容呈專題性,分別闡述和論證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法律意識等對個人成才的重要性;大學生成長成才應具備的品質:如理想信念、人生價值觀、道德情操等;大學生應遵守的社會秩序,如法律意識、法制觀念、行為規范等內容。進一步分析相關內容可以發現,“基礎”課首先是堅持了以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其次以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相統一的教育內容,其中事實認識要求大學生對愛國主義、人生意義、道德理論、法律體系等內容具有系統性的知識認識,還包括愛國精神、人生真諦、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律意識等價值認識有專門的培養。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在于:其一,內容之間缺乏內在邏輯性,即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每一部分的內容之間的銜接和連貫性相對較弱。其二,教材的無益重復性。有些在中小學時期已有過的內容,但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反復出現,造成了內容的無益重復,使得學生厭倦和反感。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在專題式教學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材為參考,以學生發展的現實問題為標尺,結合學校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實現“基礎”課內容的有機整合。第二,對教材的選擇應多樣性,在以選定教材為參考的前提下,以相關書籍為參考,促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深化和拓展“基礎”課的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高效的“基礎”課不僅需要多樣有趣的教學內容,還需要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了傳統的說理教育的方式,還需要體驗、感受式的教學方式,更應該突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隱蔽性和教育方法的藝術性。例如,西方向中國大學生滲透屬于西方的意識形態,他們除了通過政策導向、網絡宣傳等直接方式,更多地選擇了無意識、隱蔽的方式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諸如美國大片、韓國電視劇和娛樂節目、日本的生產工藝等。而“基礎”課所傳遞的內容,由于缺乏對社會現實和學生需要的回應,實際效果不佳。
三、“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貼近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基礎”課專題式教學應貼近生活,不僅教學內容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教學方式要符合學生特點,而且教學路徑應該回歸生活,教學評價應該生活化。而專題式教學貼近生活的目的還在于解決大學生現實和發展中的問題。二者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
其一,專題式教學內容貼近大學生生活。教學內容的選擇和使用應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所需要內容,同時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社會取向的內容,還要選擇與大學生現階段所面臨的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現實問題相關的案例。其二,專題式教學方式貼近大學生生活。現階段的大學生與之前的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視線視野都相差較大,對于新知識、新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差距也很大。故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階段大學生的需要,應該使用新的教學方法,針對大學生自我表現欲望強烈的特點,使其自覺自主地參與到“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拓展更多教育途徑,諸如新媒體、網絡課程等。其三,專題式教學路徑回歸生活。“基礎”課教學不僅要在課程中進行理論學習,更應該深入社會中,積極投身實際工作中進行體驗和實踐。而且適當的勞動教育、勞動技能競爭等對于大學生的專題化教學具有促進作用,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生活,而且能夠使得教學過程中的內容具有多樣化、生活化的特點。其四,專題式教學評價應生活化。專題式教學是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的一種途徑,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對大學生的考察與評價應該貼近生活,突出層次性。一方面,要基于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察,即評價布置與考核學生預習教材、學生參與實效考核等。另一方面,要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課堂表現等內容進行考察與評價。同時,對大學生評價應該形成主體多元、路徑多元、內容多元等特點,即由學校(教師、輔導員)、家長、社區、同學、自身作為評價主體,通過問卷考核、問卷調查、交互評價、個人活動記錄、實踐單位績效考察等路徑,以評價學生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對自我的實現的評價。
總的來說,“基礎”課程專題化教學不僅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而且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貼近大學生生活、沖破大學生的現實困境,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