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5: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學英語教育敘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于多方面原因,作為外語和二語的英語教師就受益于“內容教學法”,不少外語教師試圖探索用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傳說、寓言、神話,當然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素材即日常事務和新聞,來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敘事法教學(Narrative Approach)。幾乎所有實驗都表明,課堂中的敘事法具有很多的優點,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它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都有積極的影響。首先,這種方法把老師從課堂上無休無止的語法解釋中,把學生從枯燥無聊的語法規則記憶中解放出來。因此,對學生而言,學習變得不是那么緊張或者讓人感到恐懼。另外,敘事法把以理解為基礎的課堂語言教學合乎邏輯地推向語言學習的下一個層面,教師再也不需要一味強調那些特殊主題詞匯,尤其是關注那些特殊主題意念、功能或特定的語言任務。取而代之的是,課堂教學受那些引人入勝的、易于理解的故事講解驅動,從而增加學生的語言活動和語言輸入(mcQuillan & Tse,1998:18-22)。這樣做的結果很明顯,學生詞匯量增大了,語言產出的自覺性也提高了。
二、實證研究
學者們相信敘事法更加適合于初學者或者中等語言能力者,并能在不同的外語和二語環境下使用,以下是在過去近三十年的實驗報告。
Elley和Mangubhai(1983:53-67)在斐濟島為小學中等水平學生使用以敘事法為主的語言教學實驗,結果表明,和傳統的聽說法相比,這些學生在所有語言技能的熟練程度上都進步更加明顯。該實驗反復在世界各地復制實施,其中包括新加坡3000多名中等水平的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生,南非近5000名學生,斯里蘭卡2600名小學生(Elley & Foster,1996;Le Roux & Schollar:1996)。在泰國,類似實驗也進行過,取得了相同的結果(Walker,Rattanavich & Oller,1992)。Dafne Gonzalez(Gonzalez,1998:14-19)也報告說他們在中學課堂的外語教學中使用“故事語法”法來完成一項叫做“整體語言項目”,獲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她認為,“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用富有教育意義的材料,和教授我們的先人一樣,教育并強化學生的個人和社會價值觀。”Kevin Stuart(1990:15-6)聲稱閱讀民間故事在大學課堂里也極為有用,那里有很多來之農村的學生。這樣做,能逐漸培養學生大量閱讀英語材料的信心,促使他們逐步接觸簡化版的英文小說,并最終能按照英語母語者閱讀文學作品的大致順序品讀英語文學作品。Eleonora Vivas(1996:189-216)對系統的、出聲朗讀的語言教學效果進行了研究,教學對象是學前和小學一年級兒童,研究重點是諸如語言理解和表達等變項,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聆聽故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增加明顯。
最近的研究繼續支持以前的研究結果。Cook(2010)在2010年第二十三屆國際閱讀世界大會上報告了一個個案調查,調查顯示,一個剛從孟加拉國移民女孩,在一所很小的城市學校,接受一名大學教師和一名五年級英語作為二語的外語教師的聯合指導。兩名教師通過講述和母親國相聯系的文化故事,為后期的討論和寫作做鋪墊。一年的研究表明在二語環境中,講述文化故事是促進讀寫能力的動機要素。該研究探討了敘事法的另一個方面:敘事和寫作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一個以前研究很少觸及的地方。這些實驗證明敘事法是一種普遍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習者外語或者二語語言能力的方法。它既能夠用于初學者,中學學生,也能夠適用于大學水平的外語學習者。
三、優點與理論依據
任何在外語或者二語課堂中成功的教學技能、手段一定包涵一些體現目前教學原理,減輕耗時費神外語學習中學生和教師的負擔,敘事法當然也不例外。
早在1988年,一位英國自由作家,Stephen Keeler(1986:23-4)在一次作為外語的英語國際協會大會上說道,“對于許多語言活動而言,比如小組討論和詞匯教學,短小的英雄故事,少于60詞的超短故事是理想的驅動型語言素材,它們或許特別聚焦于語法形式,同時又強調語言意義,似乎能促進學生對句子結構的學習性理解,并且幫助學生正確高效地使用語言。” Carmen Pilar Serrano Boyer(1997:47),一名西班牙英語教師,認為接龍式故事能夠解決大班教學中班級過大問題,她進一步指出,除了能驅動學生學習之外,接龍式敘事既有趣、讓人放松,還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并且容易操作。
在Dafne Gonzalaz個案中,Gonzalaz說,運用敘事語法法,她的學生能習得交際能力的四個方面:語言的、語法的、社會語言的和交際策略的能力(Canale & Swain,1980:1-47)。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享受了很多樂趣,大大降低了外語學習中的情感阻力,從而使他們在情感上更加愿意“親近”語言。Ko(2003:303-32)進一步研究了韓國英語教學中運用敘事法確定意義協商作用的“腳手架支撐法”所達到的積極心理構建作用,該研究對外語教師提出了建議,那就是在合理實施敘事法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
毫無疑問,敘事法能驅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語言學習活動中,最大限度接受語言輸入并最大限度地進行語言產出,因此,不可爭辯地是一種優秀的教學媒介。但是,假如外語教師只閱讀故事,而學生只聽故事,效果又如何呢?對于5-8歲的兒童外語學習者,這種閱讀法真的起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或許像Hillman(1975:152)所言,當教師在閱讀時,他能夠把書面語言的句法順序和語調、連接、重音以及其他那些有助于理解語言片段的線索糅合起來。而模仿語音對增加因聽故事和詩歌而獲得的詞匯大有幫助。在語境中聽單詞不僅僅增加聽者的消極詞匯意義,同時給聽者表達自己的其他方法。顯然,聽故事不但持續地給學習者提供許多語言創造的機會,而且也是語言習得中的重要過程。它幫助習得者熟悉已經學習的語言,讓他們試圖獲得一些基本的語言規則,對今后的語言學習有“提拉效應”。因此,長期來看,教師或者家長通過講故事對學習者的語言習得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就如Bandura(1986)指出,這種效果不一定要立刻讓人感到,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它會顯現出來。
總之,當老師和學生在講故事的語言項目中相互交流,敘事法就能夠適合不同層次的語言學習者,然而,從上述研究來看,它對學前兒童或者初級水平這更為適合。
四、敘事法在中國的應用及其問題
盡管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誦法在外語或者二語學習中已經證明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在中國英語課堂中卻少有嘗試或者報道。原因可能多種多樣,但主要關注可能在于以下幾點。
在中國,學校英語教育具有全國統一的目標和要求,因此長期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對于教材使用往往具有強制性。近年來,外語教材的編寫和選用方面雖有放權的跡象,但是和美國、英國相比,教材控制仍然十分嚴厲。這樣,一個很自然的結果就是學校當局以及老師在選用教材上毫無主動權,因為選用教材和其他學習材料始終和省或者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實施的水平考試相聯系,而這些考試都是和教材緊密相關的,這樣,故事書理所當然地被排斥在學習者的書單之外了。
其次,幾乎沒有外語教師在面臨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及學生家長的壓力面前甘愿嘗試新教學方法的風險,他們總是使用傳統的、大家一致樂見的方法來應付應試教育的現實。第三,即使有些老師愿意在課余時間對敘事法做些嘗試,但是出版社幾乎未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合適、相應的教學用故事材料。偶爾有些相關出版物能夠用于敘事法,但是考慮到難度和內容,教師大多數時候只能望而卻步。可喜的是,近些年,教育部門一直鼓勵老師進行教學改革,鑒于此,中國的外語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敘事法呢?
首先,盡管敘事法在外語教學中已經普遍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但是在選用故事材料和推行敘事法教學中,要考慮學習者的需要和學習者的學習目標,要十分謹慎地檢查和評估選用材料的難度水平。同時,在應用敘事法時,教師應該明白,它只是以內容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中的其中一種,應該考慮與其他教學手段相平衡,做到多樣性和靈活性并重,通盤考慮整個外語教學計劃的實施。
第二,敘事法和社會認知視角對出聲朗誦效果的解釋相一致,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說明敘事法如何影響中等水平的外語學習者,也就是在中國語境下的初中或者高中學生。第三,任何使用敘事法的外語教學項目在實施時要保證其具有系統性和長期性,語言輸出和產出必須符合i+I模式(Krashen,1982)。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讀法會變成枯燥的官樣文章,沒有生氣。另外,不能忽視老師在提供支架作用的角色,因為它是學生感到無助時最后的依靠,從心理上看,老師是信息的提供者,他們總是學生的心理依賴。
最后,既然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讀法在目前的英語教學大綱中沒有做任何規定,因此它可以作為課外活動好好利用,實施該方法時,選用材料要精心評估。可是在實際情況并不樂觀,就如Rod Ellis所言,令人驚訝的是,實踐中很少有人嘗試對材料進行科學的評估,原因可能是對一組材料給予全面的評估是一件耗時棘手的事務,而教師很少有這些時間去應付;但是他繼續告誡道,通過對具體任務的微觀評估是克服這個問題的一種較為實際的做法,這樣教師就能掌握教學具體進展情況,有哪些優點和缺點,隨之做進一步的改進。這種自審式的評估可以是粗略的、感性的,但是對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的確有幫助。
二、措施與對策
1.思想引導,樹立教師終身發展觀
教師信念受到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的雙重影響,所以加強教師信念教育至關重要。在社會層面上應該完善中學英語繼續教育機制,并使其制度化、體系化,在社會上創造一種氛圍,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崇尚繼續教育的良好風氣。同時廣大中學英語教師也應樹立“學無止境”的終身教育發展觀,引導教師認識到任何專業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不斷調整和提高。
2.革故鼎新,重構繼續教育體系
當前對于繼續教育形式和模式開發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具體的落實上卻存在著問題。一方面要將研發成果真正的付諸于實踐。另一方面更要做到騰籠換鳥,重構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體系和課程體系,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雙提高,知識更新與實際水平相協調,切實發展教師的思維與教育能力。同時,應發展多元化課程,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演練相結合,培養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是受訓教師形成系統的專業知識儲備,真正的擴充英語學科知識,提高解決教學疑難的能力,發展教研的能力。
2具體實施繼續教育的方法
2.1有機結合考試和自學
基于理論層次分析,教育理論學習、外語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語言學理論學習等都可通過教師自學的方式完成。關于教育主管部門,可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列出一些參考書目,然后讓教師們自己制定一些學習計劃,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自己自學,然后再組織統一考試,如果考試不合格則需要進行集體培訓,直到合格為止。靈活性和針對性是考試和自學有機結合繼續教育模式的兩大優勢,教師通過多年教學經驗的累積可以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弊端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這種考試、自學結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考試的實效性,而且也可以給教師更多自主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補充。不管是工作之余還是生活中的空閑時間里,把“理論”看做老師,通過學習、鉆研培養找到教育教學問題的方法。相對于其他繼續教育方法而言,這種方式沒有強加規定,時間掌控比較自由,而實用且嚴格的考試機制又給教師們帶來了壓力,讓他們對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從而對繼續教育不再產生抵制情緒,培養教師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2有機結合自學和脫產
不同教師之間肯定具有一定差異,大部分教師只要通過自學、監督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部分教師很難通過自學塑造一種素質,因此學校應綜合考慮教師之間的差異,統籌安排,實施短期或長期的具有實用性、針對性的脫產培訓。比如,英語教師的口語素質很難通過自我完成,因為我國并沒有良好的口語學習環境,而且口語訓練條件和機會不多,這就需要進行集中培訓以及脫產學習,學校或教育部門可以統一組織,與專業高校簽訂協議,分批、分組進行強化培訓。自學是提高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而脫產培訓也是提升教師自學素質的重要措施,在繼續教育中應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2.3應有機結合校本培訓和校際交流
校際交流主要是指學校之間的交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校與校之間的研討,實現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發展。校本培訓主要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自我反思是教師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自我的重要方法,學校應制定一個具體、可行的檢查方案,有效督促教師反思。同伴互助也就是集體研究、探討,將教研組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強化校內教研活動。專家引領主要是指專門聘請一些具有權威性的專家到學校授課、聽課、評課,指導教師教學。這種方式體現了繼續教育的節約性和實用性,然而就當前狀況來看,校本培訓和校際交流的繼續培訓受到了資源的限制,基本上只停留于形式,并沒能發揮太大的作用和效應,因此,需要對有效資源的開發問題有所重視。要想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一言堂”的教學狀況不再出現,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必須要讓教師課堂話語的有效性得以體現。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在學生對知識內容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教師才可能獲得教學反饋。因此,預留一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是十分必要的。想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認真地設計自己的教學用語,簡單明了、邏輯清晰是最佳標準。簡潔的教學語言在減少教學用語的同時提高語言質量,空留的時間可以讓學生提出疑問,讓知識的理解同化更加徹底,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機會增加。只有教師對教學內容認真研究,且充分了解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后才能做到教學邏輯清晰,清晰地邏輯能夠讓教學語言的實效性大大加強,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之上與同學、老師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找到共鳴,全面提升英語課程的教學效率。
2.4小組活動探討
有的區域受到課題組織形式的限制,只能在活動形成的過稱中進行變通,而小組活動這個環節的可變通性最大。教師在對活動內容和主題進行設計時,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和能力,向他們明確活動要求。小組的分配可以既可以依據學生的能力水平,也可以按照活動內容來分類,不管哪種活動,都要保證每個小組成員都分配到任務,教師還要對其表現進行關注,結合活動要求做出合理評價,這樣一來,學生們自主活動的質量才能夠得以提高,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語言學習的機會和效率都會有很好的發展,達成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目的。
所謂英語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以人為本”,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有意識地激發和調動學生有利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因素,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自信心、主動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中的師生共同參與并和諧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的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著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著彼此的情感和體驗,以求得共同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實施英語情感教育應遵循具體的原則,運用情感因素把對學生的情感轉化為滿足學生對學習合理需要的行為。
二、實施英語情感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一)寓教于樂原則
寓教于樂是情感教育原則體系中的一條核心原則,其基本涵義是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各種教學變量,使學生懷著快樂的情緒進行學習。也就是說,使教學在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學習的狀態中進行。這條原則與“樂學”的基本精神是相對應的。情感心理學實驗證明,當一個人處在快樂情緒狀態中時,最能發揮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樂是個體進行智能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教師在貫徹寓教于樂原則時,雖然操作點在于引發學生的快樂和興趣情緒,但其目標并不停留在低層次的情緒調節上,而只是以情緒調節為切入口,藉以引導學生由低層次的“外在樂”向高層次的“內在樂”方向轉化。這種轉化的實質是變“樂中學”為“學中樂”,達到治學的最高境界。
(二)以情施教原則
顧名思義,這是情感教育原則體系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條原則。既然是“情感教育” ,當然要“以情施教”。這條原則的基本涵義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在傳授知識、技能,傳播思想、觀點的同時,伴以積極的情感,達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學效果。老師在貫徹這一條原則時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處于快樂、飽滿、振奮的良好主導情緒狀態;應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積極地影響學生,以陶冶學生的相應情感;教師還要善于情感性地處理教學內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三)情感交融原則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圍繞著認知信息傳遞師生間會出現種種情感交流現象,同時也實際存在著人際情感交流現象。教師應重視師生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反應,創設師生情感交融的氛圍,以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教學效果。奧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貝爾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圖,而是師生間的相互接觸。”師生間的情感會通過對其交往活動和關系的直接作用而最終影響教學和教育的效果。
三、實施英語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用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親近感和親切感。教師可輕松愉快地通過英語教學上的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語教材本身的魅力,達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目的。比如在學生剛上初一時,先教學生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如見面、道別、致謝、道歉、家庭成員的稱謂、時間、年齡、性別等,鼓勵他們適時使用這些用語,甚至當學生半中文、半英語夾雜著與我對話時,我也非常有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消除他們對學習英語的恐懼感,打消他們的顧慮,讓學生們感覺我與他們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所以很快這些學生就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用細微的言傳身教體現情感教育
老師健康熱情、開朗的形象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先決條件。教師教育學生不僅要靠口耳相傳,更要注意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感染性。試想一位整天死氣沉沉、板著一副面孔的教師,學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說讓他們和你一起走入課堂內容,積極思考和解答問題;一位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師,把本職工作當作苦差事來應付,學生更不可能與你身心交融,不可能讓學生以主動進取的心態去投入學習中。每當我步入學校走進教室,心中油然而升起一種責任感和神圣感,發自內心地自覺遵循職業道德規范,一絲不茍地講解每一個知識點,耐心細致地解答每一個疑難問題;自始至終熱情飽滿,從而不知不覺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鼓舞著每一個學生。在細微的言行中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在我的課堂中師生舉手投足便能心領神會,和諧相處,在這種教學氛圍中,教學成績逐年上升。 (下轉20頁)(上接47頁)
(三)用無私的愛心表露情感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情感教育必須以“愛”為核心。在英語教學中,整個班級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這是許多教師都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教師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優秀學生身上,更要傾注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身上。一些學生在初二的英語學習上掉了隊,我為他們幾位同學專門制定了適合他們程度的學習方法,并相應調整我的教學設計,盡量在教學中面向多數,兼顧“兩頭”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中都有收獲,從而避免了進入初三后的大面積滑波現象。
(四)在教學之外擴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重在教學中的全過程,但課堂上師生交流時間畢竟有限,個體的情感教育不易進行。因此,課外的情感投入至關重要。通過與學生或者學生家長的共同交流,常常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有一名學生由于小學時就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因而提前學過一些簡單的英語單詞。進入初中后,剛開始對英語學習興趣很濃,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書寫工整,屢屢受到好評。但之后,英語成績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討厭背書,認為是“死記硬背”。我了解他的真實想法以后與他的家長進行溝通,針對他的“觀點”,允許他背書改為每課默寫。一段時間后,他自己覺得背書可以幫助他形成良好“語感”,于是,他自覺地找到我要求背書。由于是他自身有了切實感受,他的英語成績又得到回升。由此可見,教學之外擴展情感教育,是對教學的充實和幫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82-01
詞匯的積累是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部分,也是基礎部分。因為詞匯是句子的組成部分,有了詞匯的積累,才能夠保證句子的完整性。詞匯的教學是影響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因素,詞匯的積累也是學習英語的必要過程。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相對來說是一個基礎階段,也是學生為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的關鍵時期。然后我們都知道,詞匯的教學是極為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因此,一個合適的教學方法就初中英語的詞匯教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1 敘事教學法
敘事教學法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從認知角度提出來的教學手段。在這一方面,熊沐清教授主張在外語教學當中應當多采用敘事教學法,即用敘事化的教學手段,將教學過程以及教材呈現給學生。敘事教學法主張以敘事化的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一定真實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愿意投入到學習中去。換而言之就是讓學生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獲得生活化的語言知識。
對于敘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1)人類思維理論;(2)認知心理學理論;(3)認知語言學理論;(4)敘事理論;(5)外語教學理論。以上的五個理論觀點,共同為敘事教學法提供了一個科學的理論基礎,也讓敘事教學法更加具有科學性。
2 敘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敘事是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人類行為,通過語言的描述,將事情或者是事物加以呈現,當然,也可以說這是講故事。基于敘事行為的普遍性,敘事教學法也比較適合用于教育對象數量較大的教學活動中,即集體教學活動當中。
從整體上來看,敘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就是指教師通過敘事這一方法,加以不同的構思,進而讓學生愿意參加這一學習活動,并且愿意成為這個活動中的一員,以期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來進行認知活動,進而學習效率得到提升。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屬于打基礎教學,詞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學好英語,詞匯是必不可少的。敘事教學法的使用,從總體上來說能夠改善教學的枯燥,幫助學生學習。
從具體上來說,敘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語言材料的改編;(2)給學生布置一定的敘述任務;(3)創設語言環境。
3 敘事教學法的應用
其實我們都知道,詞匯量的大小能夠直接影響到英語水平的高低。但是我們也知道,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就是詞匯教學。在初中階段,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不了解知識結構體系,再加上詞匯本身的枯燥乏味以及抽象性,從最開始的階段學生就很難提升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從而就會忽略掉英語詞匯的學習。那么,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如何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呢?從敘事教學法的角度來看,根據敘事教學法一般的教學模式,可以有以下幾個做法:
3.1講故事
這里的講故事并不是指隨便給學生將英語故事,而是指教師根據新詞匯來講故事。英語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將要學的單詞進行分類,將相互之間可聯系起來的單詞歸為一類,然后再把這些單詞以一個小故事串聯起來,最后再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就將原本抽象化的單個單詞轉變為了一個敘事化的單詞串,將更有利于學生的認知,從而幫助學生進行記憶,提高詞匯教學的效率以及學生學習的效率。
3.2復述
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給學生布置一些帶有敘述性質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或是合作學習中將詞匯敘事化,例如講述一個故事或者是補充不完整的故事。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是復述。復述一般存在兩種情況:簡單復述和相對來說比較有困難的復雜復述。簡單的復述一般是指一小段的故事或者是對話,語言精煉簡短,概括意義較強。復雜復述一般指的是三句話以上的故事或對話,有一定的延展性。復述時要求學生運用新詞匯,在復習已學過的單詞基礎上,新詞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對其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這樣做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理解生詞的意義和用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的敘事性思維,促進學生瞬時記憶向長時間記憶的轉化。
3.3創設語言情境
在詞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敘述性的語言為學生設置一個語言環境,幫助學生處理一些比較困難的單詞,把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化,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模擬類似訪問、話劇以及小品等類似的交際場景,然后讓學生都參與到其中,來真實的感受到詞匯的使用意義在哪里。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新詞的認知,還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到新詞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含義。
4 敘事教學法的不足
敘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中固然有許多的優點,但是也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敘事教學法需要教師在課前對單詞做一個分類,然后再策略性地作出串聯。這樣就在無形之中增大了教師自身的工作負擔以及壓力,也會對教材的編排意圖有所改變,打亂了教材中對詞匯的教學順序。還有一點就是并不是所有單詞都可以進行串聯,敘事化講授,像一些副詞、擬聲詞就很難以敘事化的方式進行呈現,這樣,就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綜合來看,敘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局限,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探索,作出一些改善。
1虛擬現實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虛擬現實 (Virtual Reality),也稱靈境 ,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一個逼真的,具有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知的虛擬環境,用戶通過使用各種交互設備,同虛擬環境中的實體相互作用,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交互式視景仿真和信息交流。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沉浸感 (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構思性 (Imagination)的重要特征,這些特征在醫學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1沉浸感 沉浸感是指學習者全身心地沉浸于虛擬環境中,與環境中各種對象相互融合,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學習者不是旁觀者由外向內觀察環境,而是全身心融入環境之中。這種沉浸感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以使虛擬教學場景中的學生體會到一個與現實更加接近的教學情景,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所學課程。
1.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學習者通過使用特殊設備,用人類的自然技能實現對虛擬環境的操作。學習者通過身體運動等自然技能,實現對環境中對象的操作;計算機則根據學習者的身體運動等,來實時調整環境中相關對象的狀態。這種交互性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以使醫學院校在保證辦學質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辦學成本。
1.3構思性 構思性是指虛擬環境賦予學習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虛擬環境把主動權交給學習者,學習者可以通過對環境的考察和操作,進行自主的創造性活動。這種構思性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充分挖掘自身潛力。
2虛擬現實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伴隨著我國醫療事業和IT技術的不斷發展壯大,虛擬現實在醫學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臨床培訓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
2.1虛擬課堂 在醫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內容生澀難懂的章節,如果利用板書等傳統教育手段,教學效果往往不近如人意。事實上,教師可以通過虛擬課堂來豐富教學內容,將 “虛擬人”應用于教學過程是虛擬課堂的一個典型實例。 “虛擬人”是指把人體形態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信息,通過大型計算機處理而實現的數字化虛擬人體。 “虛擬人”的主要工作是選取一具尸體并將其冷凍,用精密切削刀將尸體橫向切削成一系列厚度為0.2毫米的切片,利用相關技術最終合成人體的三維結構 (如圖l所示)。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上能以三維的形式看到人體數千個 解剖結構的形狀、位置及器官間 的相互空間關系等,學習興趣和效果顯著提高。
2.2虛擬實驗室 目前,高等醫學院校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資源有限和教學效果不佳等現象 。為緩和這一矛盾,虛擬實驗室是近年來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虛擬實驗室是指在計算機系統 中采用 虛擬現 實技術 營造 各種 虛擬 實驗環 境 ,實驗 者可以像在真實的實驗環境中一樣完成各種實驗項 目。
如 圖2所 示,診斷 學虛擬實驗 室是 一個基 于C/S模式的虛擬實驗室系統。系統以虛擬病人為主體,建立起各種疾病相關的患者模型。每個單元均包括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和化驗檢 查4個單元 。實驗證明,診斷學虛擬實驗室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逼真的診斷學實驗,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實現實驗教學的跨越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虛擬手術 傳統的手術訓練方法成本較高,訓練的安全性、真實性和參與性不強,效果不夠理想。虛擬手術是指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利用各種醫學影像數據在計算機中建立一
個虛擬環境,醫生借助這個環境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手術計劃、訓練以及在實際手術過程中引導的一種新興技術。在虛擬手術系統中,操作者帶上立體眼鏡進入環境,通過數據手套對環境中 “虛擬人”的相關組織進行操作。虛擬手術系統可為操作者提供一個極具真實感和沉浸感的訓練環境,制造很好的臨場感,并且能大幅降低手術的培訓成本,所以具有很好的應用空間。
2.4虛擬培訓 傳統的臨床培訓模式主要以教師口述為主,由于培訓往往停留在書本上,缺乏實戰演練,因此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靜脈穿刺是臨床護理的基本技能,穿刺引起的疼痛常常使患者因恐懼而不能配合治療,實際應用中,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患者的這種因恐懼而產生的抗拒反應,以提高靜脈穿刺的訓練質量。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臨床培訓中,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基礎上,不僅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加真實感,而且還能縮短培訓時間,減少培訓成本。
3結束語
虛擬現實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對提高教育技術水平,改善教學實驗環境,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醫學人才具有深遠的影響。可以預見,隨著我國醫療事業和IT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虛擬現實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將更廣泛、深入。
參考文獻
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是指通過培訓改進中學教師教育能力水平的一種有計劃的、持續性的工作。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使中學教師獲得目前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最好地利用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實現最大的潛能。而學校通過繼續教育更新和擴展教師的知識面,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也能達到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增強學校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的目的。但目前中學英語教師的繼續教育還處于一種較紊亂、目的性不明確、隨意性大的現狀,必須加以改進。
一、當前中學英語教師對繼續教育需求現狀的分析
如何有效地滿足中學教師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當前教學中的熱點問題是繼續教育的的宗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需求如下:
1.教師的語言知識相對較好,但語言運用能力,尤其在組織課堂活動、設計任務、創造語境等方面,能力仍然較低,明顯力不從心。
2.教師對教學的路子和具體方法掌握不準確,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交際能力。
3.教師在課堂上語言輸出的質和量以及發問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教學方法方面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都比較欠缺。
4.大部分英語教師語言不地道、口語差,無法為學生創設一種“逼真的”交際環境。
5.教師對目標語國家的人文知識和風俗習慣了解較少及平時工作忙而忽視對語言理論和教育教學理論的了解,因而缺乏在語言交際中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活動、組織任務式活動和教學研究等能力。
二、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
(一)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教育教學理論是指導教師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保障,沒有理論的教學勢必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師資教育不僅要讓教師掌握教學規律,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師對體現在教學實踐上的知識、觀點、態度和思維方式進行探索。理論的教學不僅能拓寬中學英語教師的視野,而且可能改變他們一生的教學態度和方法,促進其形成研究、思考與探索的能力。具體而言,中學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包括三個方面:普通的教育教學理論,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語言教育教學理論,如普通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外語教育教學方法,如聽說法、交際法、任務性教學法等。
(二)專業性知識和輔知識
語言知識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外語教學,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知識教學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英語語言知識包括詞匯知識、語法知識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輔知識包括漢語知識和語言欣賞知識等,對比語言教學是提高外語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而語言欣賞如文學欣賞、修辭運用等也是必要的教學手段。
(三)教育教學技能與技術
教育教學技能既包括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組織手段、教師的各種課堂駕馭能力如應激能力等,同時也包括教師的基本語言技能如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掌握與運用教育教學技術尤其是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現代教育技術,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
三、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模式
(一)繼續教育培訓的目標
1.通過培訓要使教師們充分認識到素質教育對于整個國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由此增強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內驅力,為此后培訓內容的順利開展做好積極的思想準備。
2.參訓教師要加強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聯系實踐,實現英語教育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實際的充分結合。
3.提高參訓教師的英語交際能力,豐富教學輔導手段。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習興趣與動機。這就意味著,中學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具備英語交際的能力,另一方面應能夠設計出恰當的、形式多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內課外活動。
4.把師資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提高中學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上。師資培訓的方向應該落實在受訓教師潛能的開發、文化底蘊的加強、心理品質的熏陶上,從改變人的角度改變他們的知識結構,提高其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
1.改革在職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結構。要拓寬學科范圍,加重復合知識比例,整合課程,重視課程的綜合性,加強學員知識融通和適應能力的培養。對于外語教師而言,應開設外語學習理論、二語習得、外語測試理論、英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翻譯學等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應盡量用外語教授,以便教師在學習各種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同時提高目的語的知識和能力。
2.在教學內容上,注意增加提高教學研究能力方面的課程。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傳統的專業特性,如理解外語的知識及結構,掌握必要的教學技能,還要善于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和探討,用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同時創造良好的研究氛圍,養成自我反思的學風,學研結合、學研相長,從而培養出具有開拓性、創造精神的人才,塑造教師新形象。
3.針對英語教師聽說能力的薄弱環節,可以通過繼續教育強化口語,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一是強化口語教育的內容,設計主要以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為目的。指導教師可以設計出各類具體項目:如課堂問候、提問技巧、抽查方式、檢查作業、評語形式等。通過這些實踐激發教師學員表達的信心與積極性,使其英語教學上一個新臺階。二是側重聽、讀能力。準確的拼讀和辨音能力是一個英語教師必備的素質。沒有準確的語言信息的吸收,就沒有正確的語言信息輸入。
(三)繼續教育培訓的形式
1.集中學習。集中學習主要安排在假期和周末。集中學習安排在假期期間,進行思想動員,讓教師們了解繼續教育的目的,把道理講明講透,解決思想問題并進行具體的安排,讓每位教師都清楚計劃、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要求、措施等。對于不利于分散學習的內容在集中學習期間解決,例如教育理論,教學改革探索等需要專家講解的內容。
2.分散學習。分散學習的安排則需靈活多樣,主要安排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能讓教師見縫插針,又不要占去他們太多的個人時間。繼續教育能否搞得好,分散學習是關鍵,通過骨干教師把平時的學習內容、進度和精神再貫徹到其他教師并負責組織、檢查,這一點非常重要。
四、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施方法
(一)自學與考試相結合
從理論上講,一般教育理論的學習和語言學理論及外語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完全可以通過自學的途徑來完成。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具體要求,列出參考書目,讓教師自定計劃,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自學,然后參加統一組織的相關考試,不合格者限期提高或強行參加集體培訓,直至合格。
(二)脫產與自學相結合
由于教師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統籌兼顧,對教師進行相對實用的長期或短期的脫產培訓。另一方面,從專業素質方面來講,英語教師的某些專業素質尤其是口語素質必須通過脫產學習或集中培訓來完成。自學是促使教師走向專業化道路的主要手段,而必要的脫產培訓是提高教師自學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三)校際交流與校本培訓相結合
校際交流與校本培訓是目前教師繼續教育中集實用性和節約性于一體的培訓模式。校際交流是指通過校與校之間的相互交流,達到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培訓方式。校本培訓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包括: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專家引領,如請專家親臨授課;聘請專家到校聽課、評課,具體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同伴互助就是集體研討,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通過加強校內的教研活動來進行師資培訓。
教研組要做好兩個環節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聽課制度,對教師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二是研討,研討分為專題研討和課后研討。專題研討是指教研組就某一個專題如教學法、文學欣賞課等組織教師進行研討,也可聘請有關專家參與,研討后要求教師寫出書面報告,或指定教師根據研討內容有針對性地組織上課,將所學東西隨即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課后研討是指聽課后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研討,對授課教師的課堂表現和行為加以認真的分析與總結,對其優點加以肯定,對其缺點及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最終實現提高教師整體水平的目的。
自我反思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方法,學校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具體的要求和檢查方案,并將其規范化、制度化,激勵、督促教師形成科學的反思能力,養成及時反思的習慣。
繼續教育是關乎中學英語教學成敗的大問題,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在我國開展已經有十多年,算不上是新生事物,但如何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重新認識繼續教育,切實提高繼續教育質量,確是一個新的課題,有待我們進行深入地探討、摸索,并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來。
參考文獻:
[1] Britten,D.Teacher Training in ELT[J].Language Teaching,1985,(18):38-220.
[2] Stanley,C.Learning for think,feel and teach reflectively[A].In Arnold,J.(ed.)Affect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09-124.
[3] 王薔.小學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袁振國.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目前,盡管英語教學已受到普遍重視,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尤其在“應試教育”的左右下,英語教學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成績高低,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忽視學習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劃一,忽視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個性差異;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現象都無疑一有悖于語言教學規律,結果是教師把-門活生生的語言實踐課,上成了枯燥乏味,毫無生機的呆板課。學生學了幾年英語,到頭來耳聽不懂,口不能言,兩極分化嚴重,語言運用能力極差,導致了教學質量的嚴重滑坡。外語教學出現了嚴重危機。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體現、滲透素質教育,實現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首先要轉變教師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它與“應試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教學觀的不同,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從培養目標看,素質教育力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試教育只重視智育。
從對待學生看,素質教育而向全體學生,而應試教育只面向少數成績好的學生。
從教學內容看,素質教育著眼于素質的全面提高,應試教育強調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從教學過程看,素質教育注重啟發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地學習,應試教育則是老師一講到底,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
從教學方法看,素質教育是師生雙向活動,重視學科能力的提高,變講授知識為訓練綜合技能,應試教育則不論學生層次與個性差異滿堂灌,大搞題海戰術,學生被動、機械地學習,作業負擔過重,心理負擔過重。
因此,我們要堅決反對應試教育,毫不猶豫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在英語教學中,尤其要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在學法方面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語言學習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可能創設一個適宜于英語情景交際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質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之中。
二、重視教師素質的提高
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因此,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新時期的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熱愛學生、主動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并為之改革率先垂范的創業精神,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文化素質,深入領會課程標準,全面透徹地掌握教材,熟悉語言教學規律,研究學生心理和學習策略,同時加深對英語國家歷史背景、人文地理、民俗風情等跨文化的理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知識結構和視野,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來說居于主導地位。實踐證明,教師的 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不能偏廢。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根本條件是不斷地提高自身的 思想政治和業務水平。一個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忠于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熱愛每個學生。同時必須 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具備過硬的基本功。英語教師的基本功是:聽說能力,課堂用語,朗讀,板書,唱歌, 畫簡筆畫,簡稱聽、說、讀、寫、唱、畫、演。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 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技巧,排除學生在英語聽說中的心理障礙,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 他們的主體作用,比如,教師上課提問的技巧,應隨時注意學生的心理和情緒,提問時,面要廣,又要有重復 面。問過的同學還可再問,使所有學生都處于積極的備問狀態。課堂上千萬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要選擇 合適的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堅持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特別對有害羞心理,不敢開口的少數學 生,更要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大膽開口。總之提問的技巧,就是要爭取照顧每一個學生的情緒,調動其學習積 極性,使教學場面生動活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活躍學習氣氛。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 用,才能啟發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才能使中學英語教學達到教學提出的要求和 目的。
四、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提高興趣
需要是學習的動力,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學習英語的興趣有無是英語教學成敗的關鍵。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初中學生的生理、心理變化較大,情緒不夠穩定,易波動,精力與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根據這些特點組織教學,激發英語學習興趣,以及保持和開發這種興趣是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學習英語,常人認為就是學習單詞、句型和課文。實際上并不如此,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使學習由被動變主動,由乏味變得趣味橫生,教學成績也會顯著提高。孔夫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
在當今中國,學習一門外語尤其是英語,已經成為對每位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而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則對英語學習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要全面發展才能將這門語言更好地應用。但對于某些行業如翻譯、導游、外貿、外事及各種可能經常大量接觸外國人士的工作崗位和職務來說,對英語口語就有較高的要求。所以,要培養出優秀的英語人才,除了英語學習者自身的不懈努力,口語教學工作者的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同時,口語教學也可以直接和間接地推動英語聽力以及其它語言技能的提高和發展。另外,我們常說交際能力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這也就是說,英語口語教學還承擔著如何將英語語言能力轉化或提升為交際能力的使命。那么,作為英語教學工作者,該如何出色完成口語教學任務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這一課程特點,把握好口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組織好課堂教學,行之有效地搞好口語教學工作。
首先,要堅持聽為先,說為后的原則。口語,顧名思義,就是開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與他人交流的目的,也就是在于一個“說”字。所以在口語教學中理所應當地萬變不離其“說”,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開口說話。但在這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好“聽”與“說”的關系,應該“由聽到說,以聽帶說,以聽促說,聽說結合”(胡春洞,1990:144)。眾所周知,兒童學說母語的過程先是大量的長時間的聽的過程,耳濡目染,聽得多了自然會說。外語教學的實踐也證明雖然能聽懂、能理解的不一定都能使用,但是聽得越多的學生說的能力越強。因為有了足夠量的聽力訓練,也就有了足夠量的語言輸入,說的能力自然會提高。接收性語言技能即理解性語言技能,可以而且必然會轉化成生成性語言技能,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無論是在“聽”還是“說”的過程中都要注意社會文化因素。尤其是在“說”的過程中,有時由于缺乏對英語國家的習俗和慣例的了解,我們的學生往往說話不得體。這種不得體或者不恰當的英語比語法、語音方面的錯誤更難被英語本族人所接受。事實上,英語本族人和以英語為工具的中國人交際時更注意的是交際的內容而不是語言形式。所以,我們由于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場合下說什么話”的規則而說出不得體的語言,往往會被英語本族人誤解為不禮貌。因此,教師就要在教語言的過程中注重語境與語言的結合。
那么,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如何結合語境教語言呢?在課堂上,教師就是學生的語境和社會。因此,教師對社會文化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的社會語境,觀察什么場合用什么語體;了解說話人的身份的高低,說話者之間的交情的深淺與語體的關系。語言不得體與母語的社會文化因素有關。我們常說的中文式英語,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我們受本族文化干擾所致。由于母語文化的干擾而說出不得體的英語的現象是普遍的。尤其是學生在討論與辯論時,急于表達思想,加上母語思維的干擾,常常在發表見解和與他人辯論時不能恰當地運用習語。海姆斯曾經說過:“社會因素對語言的干擾的概念是理論與實踐關系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因此,英語教師在引導學生說話時要以身作則,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去運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
另外,口語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還決定于教師與學生是否明確他們各自在口語課上的地位和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現代教學法專家們認為,教師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教師不應是課堂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學生,學生應該是教學的出發點,是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加者。學生成為中心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尤其是在口語課上,教師應該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幫助引導學生開口說話。彭青龍(1995:25)推出的“3D”(即dialogue,discussion,debate的縮寫)外語口語教學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把學生定位在對話、討論、辯論這三種口語實踐活動的中心,學生充當“演員”和“運動員”的角色,而教師則退居“導演”和“教練”的位置,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過程。正是這種充分的語言實踐過程促使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得以提高。
同時,在這一口語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還應把握好的另一條原則是如何對待學生錯誤的問題,是準確性更重要呢?還是要強調流利?犯錯誤是學習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犯錯誤是學不會語言的。那么什么樣的錯誤是必須糾正的呢?語言學家貝特(Burt)和凱巴斯基(Kiparsky)曾強調說:“全局性的錯誤,即第二語言學習者普遍犯的并對交際造成很大干擾的錯誤,應該予以重視。局部的錯誤,隨著語言學習的發展,自然會逐步解決。”所以說,譬如妨礙交際的結構與時態錯誤,以及英語本族人的文化習俗所不能接受的語言應引起教師的注意。
什么時候糾正學生的錯誤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前面已反復提到,口語課中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鼓勵學生開展口語練習活動,用各種方法以達到學生口語練習的最大實踐量。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錯誤要區別對待。在進行機械或半機械練習時,學生犯的基本結構錯誤,應引起重視,避免其泛濫。但是在學生自由表達思想時,不宜過多糾正。尤其在學生說話期間不宜打斷,因為此時交流是首要目的,不斷糾正錯誤不但會打斷學生思路,還會使學生因害怕出錯而不敢開口,因而突破不了語言口頭運用這一關。糾正說話過程中的錯誤,主要應依靠學生本人,教師的任務在于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以及對自己和他人說話中的語言錯誤的識別能力。學生具備了這種敏感性和識別能力后,就會不斷地自我糾正,然后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錯誤也就會逐漸消失,從而培養出流利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當然,除去以上種種原則,教師的桌椅如何安排、教師對每位學生的了解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都是影響口語教學過程的重要因素。總之,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教師在口語教學中掌握了以上幾條原則,以及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和因素,還應有閱讀、寫作、語音、語法和詞匯教學相輔助。同時再根據學生水平、教學設施及教學環境不斷改善口語教學,從而有效地搞好口語教學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肖禮全.英語教學方法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教育敘事研究所敘述的內容是已經過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對未來的展望。它所報告的內容是實際發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觀想像。教育敘事研究特別關注敘述者的親身經歷,不僅把作者自己擺進去,而且把自己經歷過的事件表述出來。
教育敘事研究不僅是敘事,還要對所述事件進行分析,寫出教育敘事研究報告,所報告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情節性”。敘事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或使生活變得復雜的任何東西,所以敘事研究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師在某個教育問題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時,就要思考和謀劃解決問題、走出困境的出路,這里面就會涉及很多曲折的情節。教育敘事研究獲得某種教育理論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歸納而不是演繹。也就是說,教育理論是從過去的具體教育事件及其情節中歸納出來的。
2 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
教育敘事研究主要是教師自身同時充當敘說者和記述者,而當敘述的內容屬于自己的教育實踐或解決某些教育問題的過程時,教師的敘事研究就成為“教師敘事的行動研究”。它追求以敘事的方式反思并改進教師的日常生活。教師本人通過敘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認識,達到一種自我建構的狀態。
教育敘事研究特別適合于教師。因為教師的生活是由事件構成的,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師經驗的短篇故事。對教育事件的敘說,能使教師看到平時視而不見的例行事項的意義,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問題、遇到這個問題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過程敘述出來。除了課堂教學的敘事以外,教師還可以敘述課堂以外的生活事件。
3 教育敘事材料的發掘和選擇
教育敘事包括課堂題材和課外題材,課堂(課外)題材是發掘教學(或活動研究)過程中出現的精彩場面即亮點、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就學生題材而言,包括學生的“思維火花”(創意性思維活動、對問題的不同見解、獨特的思維方式、個性化學習方法、超常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心理情感,學生的家庭故事,學生成長故事。教師題材的發掘方面,包括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心理困惑、教學探索活動、難以忘懷的事、教學中的遺憾。
4 教育敘事的方式
一般是先敘事,后解釋。敘事的寫法是將調查研究中所獲得的材料整理成一份有情節的有內在線索的故事。在整體上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情節性,但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相應的教育主題或教育道理。而且各個教育主題和教育道理之間有某種內在的聯系。具體的“寫法”要么顯示為“夾敘夾議”,要么顯示為“先敘后議”。
教學敘事示例片段:例如:筆者開設“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公開課內容,有這樣一個片段:
上課時,教師請學生閱讀第102頁第二段:“1864年德國植物學家薩克斯做了一個實驗:他把綠葉先在暗處放置幾個小時,“”目的是消耗掉葉片中的營養物質。然后,他讓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后,他用碘蒸氣處理這片葉,發現曝光的一半呈深藍色,遮光的一半則沒有顏色變化。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了氧氣外還有淀粉”,請指出其中值得改進的地方。
學生閱讀并分組討論,從中找出與現代設計一般原則不一致的內容。然后請小組代表發言,有的小組指出:消耗掉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應改為淀粉);也有小組指出:實驗中曝光的部分形成的產物會轉移到遮光的部分,這樣實驗結果不可靠。
教師在聽了各組學生發言后,還指出了兩點:用碘蒸氣處理這片葉(葉片沒有脫色),藍色不易觀察;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光合的產物除“氧氣”外還有淀粉,這個實驗沒有證明有氧氣產生。
聽課老師的反映:有的老師聽過以后,認為這樣處理很好,值得推廣。但有的老師認為這樣處理應該放在一輪復習中進行,那樣效果會更好。
反思:筆者所帶班級學生素質比較高,上新課時可以這樣處理,如果在一般班級可以在復習課中進行。這種處理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課本中的經典實驗,如果用現代觀點來分析,可能也會有不足。同時,為了解決光合作用產物轉移_的問題,可以再進一步延伸,介紹常用測定光合作’用產物的方法:半葉法。這樣既可以排除了光合作用產物的轉移問題,又能定量測定。
5 研究報告的撰寫要求
根據前面對教育敘事的理解,敘事還是停留在講故事加感想階段,敘事是研究的開始,也是提供材料的階段,要形成研究成果,不僅要有敘事,還要有一個研究報告,教育敘事研究報告應包含以下四個要素:
(1)教育思想:敘事研究首先要體現教師的思想、理念。教師具有怎樣的理念、秉持怎樣的信仰,決定著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做法。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的信條會引導著教師在言行舉止中時時處處從學生的立場出發,考慮學生將怎樣看、怎樣想,從而采用有益于學生成長的態度與行為。教育思想具體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當中,如上述教學敘事片段中,通過學生討論、質疑課本中科學史內容,體現了合作學習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