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5: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民工的現狀與思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0] [美]悉尼·胡克.理性、社會神話和民主[M].金克,徐崇溫,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5.
[11]新生代已成農民工主體 身份尷尬缺乏幸福感(2)[EB/OL] .(2011-11-01). .
[12][美]塞繆爾·p·亨廷頓.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汪曉壽,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26—127.
[13]2012年白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13-04-07)..
[2]趙國鴻.論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0.
[3]霍科.農民工權益的法律維護[J].法制與經濟,2009(219):14.
[4]楊福忠,蘭建勇,竇竹君.試論農民工權益保障所面臨的法律問題和對策[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4(4):35.
[5]陶正丹.淺析勞動力市場制度對農民工的影響[J].青年科學,2009(11):284.
[6]李曉春.農民工權益保護的長效機制建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2):136-139.
[7][8]曹向利.農民工工資的保障機制研究[J].法制與經濟,2008(185):138.
[9]王本維.推進集體協商維護職工權益[J].人力資源管理,2006(6):48-49.
[10]裴小梅.論如何完善農民工的法律援助服務――兼論農民工法律援助的律師服務模式[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4):82-85.
[11]丁勝如.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的缺失和健全――健談工會組織的維權途徑[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4(3):9-14.
[12]戴相如.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缺失及對策探討[J].職教與經濟研究,2008(6):35-36.
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是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最基本、最必要的工傷保險項目理應得以優先確立。然而受各種條件的制約,農民工群體從事的多為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同時農民工流動性大,一旦發生工傷事故,他們的權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建立健全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有效解決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
(一)參保率較低
至十一五末,我國2.42億農民工總數中參加工傷保險人數僅僅突破6000萬,所占比例不超過27%。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2月28日公布的《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勞動者中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16173萬人,其中農民工人數為6329萬人,僅僅約占參保總人數的39.1%。
(二)工傷理賠程序繁瑣、耗時長
近些年來,工傷認定案件和工傷索賠案件數量日劇上升,但經辦機構點少、經辦人員少,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相關案件的及時處理。按照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農民工從發生工傷到獲得工傷保險待遇,一般要經歷申請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保險待遇索賠三個階段,其中任何一個階段都要經歷復雜漫長的過程。訴訟過程耗時長,成本高,所以很多農民工往往選擇私了,然而這樣,他們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及時維護。
(三)管理機制落后
工傷保險是由工傷預防、工傷康復和工傷補償三者有機構成的。工傷預防是工傷保險的第一道防線,阻止事故的發生勝于處理事故的結果;工傷康復則是工傷保險第二道防線,既可以改善健康狀況,又可以節約制度成本,使受傷工人返回工作崗位,實現雙贏狀態。雖然有關國家部門已提出要抓緊工傷預防工作,但目前我國工傷保險制度仍偏重于對事件的處理,對于預防和康復方面沒有完善的規定。
二、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法制不健全
至今我國尚無一部關于農民工社會工傷保險的全國性專門法律或法規。從1951年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到后來的《企業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再到2004年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雖然保險范圍逐步擴大到農民工群體,但我國法律對農民工工傷保險的具體處理等細節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及解釋,回避了農民工群體的工傷保險問題。
(二)政府職能不到位
1.監督管理職能不到位。政府對用工單位的要求不到位、監督檢查力度不大、監督檢查力量薄弱。
2.工傷保障職能不到位。雖然國家已明確規定了農民工工傷保險為強制性保險,但現實生活中,工傷保險強制性措施在執行方面依然存在欠缺。
3.法律援助職能不到位。政府沒有主動向合法權益受損的農民工伸出援助之手,即便是勞動監查和仲裁,也是“民不舉、官不糾”。
(三)參保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由于工傷保險費用自身具有單方面性,用人單位為了自身利益不愿意為農民工繳納工傷保險基金,也不愿意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另一方面,農民工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必要的工傷保險意識也是導致農民工參保率低的原因之一。
三、推進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對策
(一)完善工傷保險的法律體系
在不斷完善地方工傷保險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加快針對農民工群體的專門性工傷保險法的立法步伐,建立統一的工傷保險制度,使農民工工傷保險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軌道。在堅持總的立法原則下,不同地區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實施細則性的地方性法規。
(二) 強化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責
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是構建社會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地方各級政府理應成為推進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主導者。將工傷保險全覆蓋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有利于加強政府做好農民工工傷保險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更好的發揮社會保障職責。
(三)創新相關制度,簡化理賠程序
通過制度創新加強政府職能在工傷索賠中的作用,簡化理賠程序。勞動保障部門在農民工自身不能提供證據時,直接介入事件調查,幫助農民工走出求助無門的困境,簡化理賠程序。
在現有工傷認定程序的基礎上, 增加相關人員配置、進一步提高工傷認定人員素質,從而提高工傷保險事件的處理效率,使農民工合法權益得以及時實現。
(四)重視農民工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
農民工工傷保險機構積極開展農民工工傷預防及事故防范的教育性活動,為用人單位和農民工提供安全生產培訓和咨詢,提高農民工及用工單位的防范工傷事故的安全意識,從而最大程度上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
在職業康復方面,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對于在城市指定工傷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返鄉的農民,要利用農村現有的設施,建立流動的職業康復站為農民工服務。
(五)強化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工傷保險意識
可采用媒體、公益廣告及培訓課堂等多種方式向企業及農民工宣傳工傷保險法律知識,并加強工傷保險預防教育,從而引起農民工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使企業知曉不參加工傷保險的后果,使農民工懂得享受工傷保險是其合法的權利。
四、思考
工傷保險是對勞動者所遭受的職業傷害進行經濟補償和生活幫助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對于農民工這一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而言更是尤為重要。隨著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的日益突出,這些問題能否有效解決,直接關系到農民工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經濟社會的穩定,更關系到我國各項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工傷保險制度分散了用工單位的責任風險,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一項正確的和重要的戰略決策。因此,加快我國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步伐刻不容緩,完善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羅莉莉. 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的現狀?原因及對策——以北京市建筑業為例[N]. 安徽農業科學報,2006,第34卷 第21期
[2] 鄧秋柳,劉海珍. 完善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的思[J].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8,9 第29卷 第155期
[3] 孟繁元,田旭,李晶. 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06,第2期
[4] 于欣華,霍學喜. 農民工工傷保險困境分析[N].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8,12 第10卷 第6期
>> 社區圖書館開展新生代農民工信息素質教育研究 城鎮化背景下圖書館面向新生代農民工信息服務研究 高職院校圖書館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服務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養老保險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研究 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改革策略分析 城鎮化過程中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支持體系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傾向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存在的困境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鎮市民化的對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及對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角色轉換存在的問題研究 返鄉創業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推進作用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權益保護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危機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J].圖書館學刊,1996(6):41,45,47.
[中圖分類號] F26 [文獻標識碼] B
據統計目前全國有2.53億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有1.59億。近五年來,全國城市農民工數量以每年300萬的速度遞增,農民工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群體。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它已成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特別是農民工的養老保險,農民工問題關系著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對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對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的現狀分析
(一)農民工參保與保障意識薄弱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后路”思想,農民工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思想單純,覺得不管怎樣自己都還有一份土地,實在不行回老家養老,缺乏參保意識;二是生存就業壓力大,大部分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建筑業等高危行業,工資收入不高,既要保證自己的城市生活又要供養全家,而且加上用工空間大和求職競爭激烈的不均衡,有時農民工不得不放棄法定權利、降低標準屈從與用人企業的苛刻條件;三是缺乏法律意識,農民工進城務工,不懂法,缺乏對國家有關法律政策的了解,加上維權意識淡薄,大多數人因為怕惹麻煩,怕花錢,對用工單位的不簽勞動合同、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等不合法侵權行為,常常是忍耐態度。這些原因都加大了養老保險制度推行的難度。
(二)農民工參保率低
根據下圖數據顯示,全國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的總參保率少于15%,東部地區如大連的農民工的參保率也僅為16%左右,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參保率都在10%以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占整體農民工的14.3%,既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還有1億多人。鄭功成教授在主持有關“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的調查中,被訪問的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參保率也僅為23.4%而已。這一數據是來自北京、蘇州等經濟發達并且是我國對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進行單獨設計最早的城市。可想而知,其他城市的農民工參保率了。參保率低是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一個主要表現,也是養老保險政策和農民工對養老保險需求的不對等的表現。
(三)農民工退保率高
雖然《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自2010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新的《辦法》規定“不得退保”。但在新《辦法》實施之前,許多農民工卻紛紛選擇“退保”。據深圳社保中心統計,2008年,近500萬人參保,但到年底退保人數達80多萬人,2009年,參保人數達494萬人,同樣到年底退保多達2萬多人。據相關部門數據統計,2009年3月,已有97萬農民工退保。農民工大量出現退保現象表明我們社會的養老保險制度有許多問題要解決,還有待完善,農民工退保既損害了其自身的權益,同時也挫傷了用人單位為農民工投保參保的積極性。
(四)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續接難
農民工的特點就是總量大、流動性強、工作周期不定,不僅表現在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還表現在職業與單位之間,而養老保險的特點就是連續性。農民工在流動過程中,一是面臨著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上不統一的問題,還面臨賬戶轉移操作上的技術問題;二是社會保險制度和城鄉保險制度還不能兼容;三是相關部門的管理手段與技術不成熟,手續繁瑣;四是轉出地和轉入地政府對農民工有不同的考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系順利轉移帶來不少困難。
二、完善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
(一)提高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意識,增強其重要性宣傳
由于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普遍文化素質不高,針對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意識薄弱的問題,政府應從開展相關宣傳與教育出發,消除農民工對養老保險存在的疑慮,擴大宣傳養老保險相關知識,同時消除企業認為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費用是增加企業負擔的錯誤觀點,只有加強農民工和用人單位參加養老保險的主動性,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農民工群體才會更加主動的參與養老保險。
(二)增加財政投入,建立合理的繳費基數
由于農民工的“市民”和“農民”特殊的雙重身份,加上農民工是社會轉型期的產物,所以政府對其養老保險所負擔的財政責任具有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要進行適當補貼,還要給那些主動為本企業員工繳納社會養老保險的企業、單位予以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同時,在繳費基數和繳費水平上,降低農民工繳費“門檻”,不僅要考慮農民工實際經濟承受能力,還要與現行相關制度相符。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除了政府財政投入、用人單位和農民工繳費外,還應該開辟籌集渠道的新方向,例如引入保險公司進入農民工保險市場。
(三)進一步加強立法,做好制度保障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都離不開完善的法律保證做其堅強的后盾。這也是眾多發達國家關于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所得出的寶貴經驗。現今,我國各地區陸續出臺了許多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相關法規和政策文件,但立法層次與程度還是達不到實際的需求,仍沒有一部全國統一的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權威法律。就農民工群體自身特殊的特點,應該進行分層分類管理,將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的社會養老保險以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區分開,摸索出一條適合農民工的養老保險模式。另外,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使戶籍制度不再是阻礙農民工參保的障礙,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參保,從而根本改善退保率。只有農民工自身覺得他們是被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市民”,真正的享受到社會養老保險待遇,農民工才會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居”的制度保障。
(四)建立適合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續接機制
在現今各地差異事實存在的情況下,加強轉移續接機制建設被認為是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持續推進的一項重要保障性舉措。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轉移續接機制,一是實行農民工個人賬戶實賬運行,社會保險權益隨人轉移,退休時根據全國的統一規定支付養老保險金。二是對經常中斷就業的農民工的社保記錄進行保留,參保繳費憑證相當于農民工養老保險權益的“存折”,無論期間就業中斷時間多長,等回城工作參保之后繼續累積計算。三是鑒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應該立足于現實,重點加強地區間社會保險的協調機制建設,無論是社會保險機構之間,還是參保人員信息管理上的協調,以及參保繳費結算方面的協調。四是規定統一的繳費基數、繳費年限、享受待遇條件,使農民工不用再考慮流動范圍,可以實現更加靈活的關系轉移續接。五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已建立地、市一級社會保險關系信息庫為基礎,逐步實現省市間、地市間的聯網與信息共享,使相關部門能更加靈活、快捷、準確地為農民工提供服務。
如何才能有效又徹底解決現今農民工群體的養老保險問題,真正做到無后顧之憂,對建設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來說仍然是一個未解的重大課題,還需要繼續進行研究、探索和指導,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建成真正適合農民工的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的并且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
[參 考 文 獻]
[1]李亞鴿.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保險評論,2011
[2]何英.農民工社會保障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學習與思考,2012(3)
[3]張春雨,李亮.農民工社會保障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社會學研究,2012(6)
[4]陳桐,林婷婷.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現狀及完善對策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22)
“城市的建設者”、“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政府部門在一份份權威文件中肯定了農民工對整個中國的貢獻。的確,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未來的社會穩定以及下一代的希望等一系列問題,都和“農民工”這個龐大的群體緊密相連。要解決農民工問題,大眾傳播媒介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調查樣本的選擇與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210份,調查對象為生活在南京市區的農民工。問卷采用了非概率配額抽樣的方法,主要發放于農民工相對集中的三大行業――建筑業、制造業和住宿餐飲業,回收有效問卷197份,占發放問卷總數的93.8%,并對其中的10人進行訪談。
回收的有效問卷中,62%為男性,38%為女性;73%的農民工年齡分布在18~50歲;81%的農民工來自南京以外的江蘇其他地區,以蘇中、蘇北地區為主。
二、南京市區農民工的媒介接觸現狀
現狀1:在農民工接觸的大眾傳播媒介中,電視無論從接觸的頻率上還是從受歡迎的程度上,都有著明顯優勢;廣播在農民工群體中并沒有發揮最大的價值;而手機作為新媒體的代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2-1,有將近一半的農民工每月在購買報紙、雜志上有10元左右的支出,而在電子媒介花費上,有將近一半的人的花費在40元以上。2004年一項對南京地區農民工的調查顯示,有59.7%的農民工每周用于購報的開銷在3元以下①。時隔七年,對照筆者此次的調查,可見農民工在報紙上的開銷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七年來他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如果把收入作為參照標準的話,農民工在報紙上的投入是下降的。很顯然,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新媒介上的消費顯著提高。
從2-2可以看出,不管是農民工接觸的媒介還是喜愛的媒介,手機的人數分別是18%和22%,兩項排名都僅次于電視。由于電視的直觀性和較強的可視性,使得其依然最受農民工追捧,而廣播、報紙、雜志、書籍等傳統媒體在面對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沖擊時,地位下降。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普及的新媒體,在農民工群體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現狀2:農民工群體所擁有的媒介中,手機的比例最高,但是他們在報紙的閱讀方面依然不容樂觀。
從2-3可以看出,被調查的農民工中,手機的擁有量占35%,超過了電視機。令人驚訝的是,電腦的擁有率達到了14%,超過了收音機的比例。通過訪談發現,電腦的購買者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可見這些年輕人離開農村來到城市,在新媒體的使用上并不遜于城市同齡人。
從2-4可以發現,在閱讀方面,對報紙有著較高忠誠度的人數比例較少,僅有小部分人(13%)有每天閱讀報紙的習慣。
現狀3:從農民工媒介接觸的內容來看,他們最關注的是天氣預報等公共信息,娛樂節目排第二,國際國內新聞排第三,而有利于提高自身修養的文化藝術節目和致富信息等,是農民工最不關心的內容。
從2-5的排名可以發現,農民工雖然整體上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并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對新聞節目不感興趣。相反的,新聞類節目也是農民工喜愛的節目之一。
傳統意義上的娛樂節目依然受到廣大農民工的追捧。這與他們生活壓力過大、節奏緊張相關。而關注新聞,關注發生在身邊的事,已是農民工通過大眾媒介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通過深度訪談,筆者發現,農民工不關心致富、招工等實用信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媒介信息的虛假性,造成了他們對于整個大眾傳播媒介的不信任。這跟筆者此次調查的另一項問題的統計2-6相吻合。
從2-6可以發現,47%的農民工通過其他人介紹了解本行業,這說明人際傳播在農民求職和職位晉升中占重要地位。在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傳播媒介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更青睞的找工作或者了解本行業的方式依然是傳統的熟人、老鄉等人際傳播方式,這是值得媒介從業人員思考的問題。
現狀4:從農民工媒介接觸的目的來看,他們主要是為了休閑娛樂,沒有更高的上層追求,極少數的人有過利用媒介維權、求職等情況。
根據筆者的調查,在對網絡、手機新媒體的接觸方面,有47%的農民工上網是為了交友聊天、聽音樂看電影,有43%的農民工使用手機是為了上網、打游戲、聽音樂。從農民工利用媒介維權的角度來看,有81%的人沒有用媒介維過權。當在求職中遇到不合理、違法現象時,有39%的農民工選擇忍氣吞聲,只有15%的農民工會向媒體求助。
現狀5:雖然長期在城市生活,每天對都市百態耳濡目染,但農民工并沒有表現出更喜歡城市方面的報道,而把兩者加以比較可以發現,關心三農報道的比例還要高于關注城市生活的比例。
如2-7所示,45%的農民工認為兩者差不多,26%的人更關心三農報道。訪談中,不少農民工提到,如果有機會看電視,講述農民兄弟通過科學種植、鉆研技術而勤勞致富的故事,他們很喜歡看,但這類節目太少。農民工走進城市,雖然在空間上遠離了農村,但黃土地對他們產生的向心力卻是隔不斷的。
現狀6:農民工最迫切的愿望,是希望媒體對他們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水平低多加報道。
如2-8所示,有31%的農民工希望媒體能在農民工的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水平低方面加強報道。而筆者在訪談中提到的工資被拖欠問題,只有26%的農民工提及。可見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各種政策措施,三令五申要求企業和個人不得拖欠農民工工資,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南京市區農民工媒介接觸的特點分析
1、從農民工媒介接觸的類型來看,手機、互聯網等新媒體已經越來越多地走進農民工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遺憾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媒體,不管是新媒體的研發者、推廣者,還是對農民工來說,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民日報》在2011年針對北京市區農民工新媒體的使用情況進行過調查②,結果顯示,在106名受訪者中,利用網吧和手機上網的比例最高,其中網吧為42.39%,手機為40.22%。根據CNNIC的數據,2010年全國電子商務的各類應用用戶年增長率均超過45%。然而,當筆者在南京地區問及農民工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等“新鮮”事物時,很多農民工都說沒有嘗試過,并且不少人明確表示“很多都是騙人的”。
在筆者看來,互聯網可以幫助農民工跨越地域的限制,卻不能跨越階層的限制。如果現實中的城鄉二元體制等隔閡依然存在,新媒體對于農民工來說,永遠只是閑暇時間用來消遣娛樂的工具,而要享受新媒體帶來的福利和更高層次的內在追求,對于農民工來說依然遙不可及。
2、通過各類媒體看新聞、長見識,已成為農民工媒介接觸的主要內容之一。與此同時,農民工依然對娛樂類節目“情有獨鐘”,他們關注的媒介信息依然呈現庸俗化傾向。
南京財經大學曾對南京市主城區的297名女性農民工進行過調查③,結果顯示,在南京發行的諸多都市報中,女性農民工最喜歡閱讀的是《金陵晚報》和《現代快報》,最喜歡看的電視新聞節目是《南京零距離)和《法治現場》,這些報紙和電視節目所反映的內容,大多是江蘇地區,尤其是南京市區非常受關注的民生類新聞。
在看到農民工積極變化的同時,他們對于媒介所傳播的信息中的庸俗化內容的高度關注,依然讓人擔憂。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長時間的背井離鄉,使得農民工生理和心理備受煎熬,極度空虛,而大眾媒介的一些庸俗化的甚(下轉第262頁)(上接第215頁)至不健康的內容,則往往成了他們發泄的方式。
3、從農民工對于媒介的態度來看,農民工對于媒介信息的真實性呈現著兩級分化的態度:對于新聞類、科技類等信息,他們深信不疑,而對于招工、招聘信息,則認為大多不可靠。
現實生活中,各種虛假的招聘信息泛濫,極大地影響了農民工對媒介信息真實性的判定。農民工需要的重要信息主要是就業和技術培訓方面的,這與農民工群體文化水平低、無法適應各種工作的要求有很大關系。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很多農民工都有危機意識,希望媒體多提供這些信息,而現實情況卻是,大眾媒介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其作用。
4、農民工媒介素養現狀不容樂觀。農民工的媒介參與度很低,能夠正確利用媒體來實現更高層次的追求、將媒介“為我所用”的則更少。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服務的能力④。農民工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應該享受和城市人相同的傳播權利,他們有權用媒體傳播自己的聲音,利用媒體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某種意義上說,善于使用媒介是農民工在城市和諧生活的重要途徑。
結論
改善農民工媒介接觸的現狀,需要政府、農民工、大眾傳播媒介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農民工媒介設施的建設力度,保障農民工媒介接觸權益的實現;農民工應積極主動爭取知情權與話語權,提升自身素質,更快更好地融入整個社會,以改變整個階層的經濟地位和精神風貌;大眾傳播媒介應通過開展對農民工的媒介素養教育,為農民工媒介接觸提供便利,向農民工提供多層次的信息,完善大眾媒介的職能。
參考文獻
①湯曉羽:《大眾傳播媒介與城市農民工》[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②人民日報,《“進城務工人員新媒體使用情況調查”展示――106位農民工的網絡生活》[EB/OL].(2011-3-22)[2011-6-12].
③張蓓,《大眾傳媒對女性農民工子女教育觀的影響―對南京主城區297名女性農民工的調查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0(3):36-37
關鍵詞:農民工;經濟;權益;城市化
隨著經濟發展,很多農民在城市化推動下選擇進城務工,追求更高的利益。但是作為一個相對的弱勢群體,農民工在很多條件下勞動沒有保障,存在許多問題,如就業歧視,醫療等突出問題。因此本文從實際出發,探討這一問題存在的現狀,并進一步給出建議。
一、農民工的現狀分析
農民工大量進入城市,使城市原本緊張的資源更加緊張,各種就業問題層出不窮,面對競爭,就業難已成為經濟社會中的現實問題,這使進城務工的農民面臨很大的挑戰。
流入城市的農民工首先要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初來乍到,城市農民工的選擇余地不是很大,工作和生活條件普遍較差。他們多從事一些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基礎行業,工作條件和配套設施差且收入低。與此同時,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比重較低,還面臨各種就業歧視,這些都使農民工進城難,進城農民工就業難。農民工就業現狀仍不容樂觀。
二、農民工潮流出現的問題
(一)城市農民工工資拖欠
農民工大多生活不寬裕,沒有足夠的投資成本,許多都是文化水平較低的人,只能從事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特別是那些又臟又累而且有一定風險的活,拿的是工資城市中最低的。農民工作為廉價的勞動力卻還是不能有收入保障,面臨拖欠工資沒有上策。這極易引起怠工、罷工等現象,日積月累也會為社會安定埋下隱患。
(二)農民工引發的農業問題
糧食是維持人們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在城市化、農民工化近年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潛在威脅農業的發展,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流向利益集中地,新生代農民工紛紛離家外出務工。呈現一定的盲目性集中性。留在農村的農民日益減少,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奔向大城市。僅有部分老弱病殘者在家留守,農業勞動力呈現短缺,一定程度上威脅農業的發展。
(三)農民工法律意識淡薄
農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市弱勢群體,外出務工沒有很高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法律維權意識淡薄。他們大部分沒有很高的學歷,很多都是早早輟學,專業知識欠缺,對自己的權利與義務不甚明了。在外出務工時,不清楚如何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在工作中,諸如沒有簽訂相關的勞動合同,未辦理相關的保障手續,等出現問題是不能合理地解決。比如遇到老板強制加班、在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工作地點勞動都無能為力。
(四)農民工社保醫療不到位
農民工身處異鄉,對環境不是很熟悉,本身知識欠缺,利益受損不知所措。當前社會保障雖有一考定發展,但不夠完善,城鄉之間的保障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問題突出。一是外出從業的農民工參保率低,參加醫保、工作保險的比例較低,險種較少。二是農民工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除了一些重大節日外,平常休息量少,加班頻繁,每天工作時間嚴重超標。三是工作與生活環境差,由于其文化知識水平低,從事的職業多為勞力支出,工作條件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三、啟示與對策
(一)建立針對進城務工農民的相關保障制度
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既累又危險,工作條件相對比較惡劣,一旦發生意外,農民工在各種知識欠缺的情況下常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非常有必要盡快建立針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此外,建立針對進城農民的醫療保障,外出農民工難以避免會生病,如果缺乏保障機制,將會使農民工造成身體痛苦,進而會導致失去工作。完善各類社會保障,改善農民工工作生活質量,加快發展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降低農民工的就業風險,改善城市農民工的工作生活質量,并落實執行。
(二)嚴格規范用工制度
企業在雇用農民工時必須依法簽訂勞動合同。進城農民工所從事的多為城鎮人口所不樂意從事的工作,而且工資一般都比較低,如果不進一步用勞動合同規范用工單位的行為,那么農民工的收益就更沒有保障了。這是企業,農民工以及政府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三)實行戶籍平等制,提高農民工社會地位。
雖然現今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的社會,但現實生活中卻相差甚遠,絕對平等雖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但在具體操作中可以以此為目標。從古至今,等級觀念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現代社會仍無法徹底清除這些殘留,農業是國之根本,農民作為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為社會發展和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當他們邁出腳步走向城市時,卻受到各種歧視,傳統社會等級觀念、戶籍制度的存在,把農民工推向社會的邊緣地位。這種差別化極大的影響農民工積極性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也孕育著社會不穩定因素。減少戶籍歧視,提高農民工社會地位成為當務之急。首先是作為政府,應當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城鄉一致的政策,逐步消除影響城鄉和諧發展的因子,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工社會地位,真正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發展農民工技能培訓,提高城市農民工競爭力。
農民工受教育水平平均低于城市工,一是農民本身沒有接受足夠的教育,還有就是環境的影響,沒有適當的教育條件及硬件設施,這些導致農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農民工也沒有足夠的機會參加多種多樣而且實用的技能培訓。使其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常常處于劣勢地位,只能從事一些下游職業。因此,農民工技能培訓既能提高新一代農民的受教育水平,還能切實增加農村勞動力的競爭力。(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曉蓓 亓朋.城市農民工歧視問題研究.[J].南方人口,2011(1):26.
[13]劉展超,柳九邦.“土地財政”將再破3萬億[N].第一財經日報,20131230.
[14]佟達.中國城市化之痛[J].江西農業科技,2005,(2).
[15][美]陳金永.中國人口發展、農民工流動趨勢與劉易斯轉折點[J].中國勞動經濟學,2010,(1).
[16]Wang 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China’s Hukou System[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7]陳甬軍,陳愛民.中國城市化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18]潘海生,曹小鋒.就地城鎮化: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浙江小城鎮建設的調查[J].政策望,2010,(9).
[19]劉永.河南西辛莊“建市”一周年之考[N].中國經營報,20130624.
[20][美]蘇黛瑞.在中國城市中爭取公民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1]陳錫文.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三農”問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6).
[22]文軍.“被市民化”及其問題――對城郊農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4).
[23]毛丹.賦權、互動與認同:角色視角中的城郊農民市民化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9,(4).
[24]李楊.“村級市”背后15個村莊的訴求與矛盾[J].村委主任,2012,(8).
[25]John Friedmann.China’s Urban Transition[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5.
[26]鐵鍇.新型城鎮化中的政府責任[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4,(1).
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現狀
1.養老保險。目前各地存在3種辦法:一是將農民工納入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二是對農民工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采取“雙低”的辦法。農民工基本沿用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框架,但降低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門檻,參保企業和個人的繳費比例分別為12%和4%;三是少數城市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外來務工人員或非城鎮戶籍職工實行綜合保險。如20xx年9月1日上海開始實施的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包括了工傷或者意外傷害、住院醫療和老年補貼三項保險待遇。
2.醫療保險。目前各地也存在3種辦法:一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享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待遇。廣東等地采取這種方式。二是參加綜合保險,上海、成都等個別地方采取這種方式。三是參加農民工大病住院保險,如深圳市勞務工合作醫療制度。
3.工傷保險。《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實行統一的工傷保險制度,用人單位必須及時為農民工辦理參加工傷保險的手續,并按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農民工發生工傷的,享有與城鎮職工同樣的待遇。
4.失業保險,《失業保險條例》規定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參加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不過,農民工個人不繳費,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后,享受一次性生活補助。
難點在養老保險
實際上,國發[20xx]5號已經明確提出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抓緊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問題,探索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應當說,目前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沒有法律障礙,關鍵是如何加強執法問題。
目前,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都有,國家應當允許農民工選擇參加其中之一,并且應當允許農民工體驗之后作出新的選擇。同時研究制定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相互銜接的具體辦法,以及研究制定農民工醫療服務結算辦法,保障農民工靈活就近就醫的需要。
目前,比較困難的是農民工的養老保險辦法。
2011年8月,江南都市報按照等部委的要求,啟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編委會要求采訪一線的同事,要沉下去,抓大魚。“余干籍農民工抬車救人”這條大魚就是在我們身子沉下去的過程中抓到的。
2011年10月19日下午3時10分許,南昌市西湖區廣場東路恒茂華城附近,在南昌打工的浙江籍女孩鞏夢露突然被失控的藍色小轎車卷入車底,在附近等活做的19位余干籍農民工快速沖上去,挺起脊梁,用手奮力抬起車體,救出被困女孩,并將女孩送往南昌大學四附院治療。
此事件發生時,正值全國輿論反思佛山“小悅悅事件”,質疑中國人的國民素質現狀,考問當前中國人的道德淪喪與信仰缺失等問題。記者采訪中,現場參與施救的農民工話語質樸、感人,“不要說車底下壓的是一個大活人,就是一只小動物,我們也一樣會去救。”他們面對記者很淡然地說,這是應該做的,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沒有想到這也屬于做好事,還再三懇請我們的記者,不要報道,沒有什么新聞價值。
我們感覺到,從見義勇為的農民工拒絕冷漠這個角度出發,現場的新聞更具價值,更有社會意義,更能彰顯我們的輿論引導力。2011年10月20日,江南都市報以文圖各一個版的篇幅,在同城媒體中全景呈現了農民工現場抬車救人的感人事跡。隨后,我們再次深入新聞現場,與救人的農民工朋友談心聊天,繪制了一幅救人農民工的生存現狀圖和救人的英雄譜。此獨家報道見報后,迅速引起了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流媒體的關注和跟進。南昌市市長陳俊卿受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王文濤的委托,專程看望救人的農民工朋友,與他們面對面座談,稱贊他們是“義舉喚醒人性真善美”,并邀請救人的農民工參加全國第七屆城市運動會的閉幕式晚會。江南都市報繼續跟蹤報道,讓救人農民工的英雄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
腦沉,就能用思考的筆寫有情感的作品
“余干籍農民工抬車救人”系列報道延伸而策劃推出的“尋找平凡的良心”,從2011年10月20日啟動,一直持續到現在,仍然溫度不減。究其原因,是我們的記者不僅身沉了下去,深入到了現場,還能腦沉下去,用思考的筆書寫有情感的作品。
“余干籍農民工抬車救人”事件發生時,我們的記者沒有拘泥于現場新聞本身,而是“跳轉”出來,與佛山“小悅悅事件”進行對比,書寫余干籍農民工的生存狀態,繪制救人農民工的英雄臉譜,挖掘江西老表的平凡良心。這一系列報道是記者平時積累的政策水平、理論水平和思維能力的綜合反映。
從10月19日“余干籍農民工抬車救人”事件發生之時起,記者被余干籍農民工身上的質樸精神深深感動,被采訪對象所洋溢的人性真善美深深觸動。正是因為有了采訪過程中的這種質樸的感動,激發了記者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才有了將這種人性的真善美完整無缺地呈現給讀者的沖動,也正是基于此,讓讀者看到的系列報道才能栩栩如生,帶有真情實感,具有現場溫度。
心沉,就能“文章合為時而著”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既是古訓,又是一種對時代的關注,對現實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