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21: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語文文言文輔導,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自2001年9月我國各地陸續開展了新課標改革,而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水平和教學效率,是高中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文言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還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高中生掌握好文言文,不僅能夠奠定傳統文化底蘊,還能夠汲取民族智慧和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通過文言文架起與古代先哲圣賢的溝通渠道,陶冶情操、汲取文化素養,錘煉當代學生的思想。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卻存在學生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缺少對文言文的理解等,再加上高考硬性指標的要求,在新課標下高中文言文暴露出很多問題,導致學習文言文的熱情不高,因此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二、強化文言文誦讀能力
在傳統文言文教學中先是理清思路,再介紹重點和難點詞匯,最后串講文章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擠壓文章朗誦的時間,不得已文言文的背誦被擱置在學生的課余時間。但是實際上由于文言文與現代文在韻律、文字描述、文章架構方面的差別,古文在吟唱中才能感受其語言的魅力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要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興趣,必須實行行之有效的背誦和朗讀文言文,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應將朗讀放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首位,讓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方式下參與朗誦。學生掌握了話語停頓和文字斷句后,再縷清文章思路、介紹文言文重點難點和串講文章,最后理解了文言文思路后的朗誦,這樣一連串下來,誦讀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總結和學生的深層次理解,從而提高語文文言文教學效率。
三、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另一個原因是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欠缺,建議教師從歷史背景、學生互助學習、改革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首先,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引入歷史背景,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和作者的立場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在了解文章所在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學習文言文知識,思考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學習先哲圣賢的思想智慧,引導學生在辯證理論的思想下考慮和分析問題。
其次,引導高中生互助學習、自主學習,在學生的互助合作中增進同學情誼,通過反復誦讀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不懂的問題,聯想古代歷史并反思現代生活,在小組討論中牢記文言文知識和進行自我反思,不僅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而且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
再次,創新文言文的教學模式,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等手段,開展視、聽、觸覺等多種方式語文教學模式,在互聯網和大數據中搜尋和下載豐富的文言文相關內容,并挑選合適和正確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在文言文學習效率的提高上,除了強化背誦能力和提高理解力外,也離不開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探索文言文知識的欲望。在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只是通過介紹作者背景這種單一的講解流程,學生興趣不濃,課堂學習氛圍不佳,時間久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受挫產生疲憊感。因此,新課標下,應摒棄死板的教學方法,搜集古代影視作品和帶給學生視聽感受,將前后文言文作品串聯起來,溫故而知新,學生對已學的文言文產生興趣,渴望繼續學習古代文學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文學素養的知識遷移中檢查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增強學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用先哲圣賢思維反思現代生活的得與失。
五、引導和啟發式教學方式
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通過逐句解釋的方式教學,無法引起學生興趣,產生疲憊心理。新課標下應以點撥引導學習為主,讓學習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自我反省,在對難以理解的特殊詞句做出詳盡分析后,應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整體思路和大體脈絡。高中語文教師應結合文言文資料和背景拓展相關的人文精神,讓學生深度理解文章內涵。如通過《出師表》引出《陳情表》的課堂教學,通過對《出師表》的評價設問為什么要陳情,陳情的目的和內容是什么,引導學生層層設問,在合作小組中相互提問和探究中得到真正的答案,對回答的問題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找尋文言文知識的正確答案。
參考文獻:
[1]范麗萍.高中文言文教學激活課堂的策略――以《鴻門宴》一課教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3.
歸根結底,導致高中文言文“斷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生認知能力與知識水平不能滿足課標及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言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但是,這些內容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并不是學習的重點。這就導致高中文言文教學逐漸出現“斷層”現象。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初高中文言文教材編排不合理
從目前學校運用比較多的高中語文教材來看,高中文言文篇幅較初中來說長很多,解讀難度較大,如《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等。另外,從選文文體看,初中教材以記敘文文體為主,內容大多是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如《倆小兒辯日》《桃花源記》等。而到了高中,選文大多以抒情類散文為主,而且涉及復雜的歷史背景,包含豐富的思想蘊含,如《滕王閣序》《阿房宮賦》等。理解鑒賞這些文言文,需要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還要有相應的文化積淀和素養,而絕大部分高中生是不具備這樣的知識結構及水平的。
2.初高中文言文缺乏基礎性及先導性
初中教學只要求讀懂淺易文言文,淡化語法教學,考查時也幾乎沒有專門的語法題,即使有語法現象,也是隱藏在翻譯句子中,評價時不做突出要求,學生更是分不清主、謂、賓、定、狀、補。而高中階段需要掌握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用法及其意義,高中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就是字詞和語法,進入高中不僅需要背誦較之初中篇幅更長的文言文,還需要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再加上學生文言基礎知識的匱乏,讓學生無從下手,無法適應。
3.初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缺乏導向性
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教學及學習效果評價的主要方式及方法是考試。中高考試卷對實際教學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然而中高考命題缺乏聯系,導向性不明顯。這也是高中文言文“斷層”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來,初中中考文言文命題文本多選自教材,即使有課外內容,選段也十分簡單。這樣的命題規律,讓多數師生學習文言文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到了高中階段文言文考題全部選自課外文本,根據課標的要求,難度一下提升,這讓習慣了死記硬背的初中生失去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高中文言文“斷層”現象改進對策分析
高中文言文“斷層”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課堂接受效果,很多學生對文言文產生畏難情緒和疏離感,無形中也使教師的文言文教學迷失了方向。基于此筆者建議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對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銜接。
1.滲透文言文語法意識及理念
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的語法知識非常薄弱,甚至有些學生連實詞與虛詞都分不清楚。高中的文言文教學需要學生對于這些概念有一定掌握。為了擺脫學生能從初中文言文的“毫無認知”狀態,就應該在高中文言文單元開始之前就給學生補充詞性及句子成分這些語法知識。這樣的銜接教學可以為學生進行系統的高中文言文學習作很好的鋪墊。同時,作為教師要有長遠的育人觀,不能急功近利,即便文言文中的語法、句法等知識在初中階段不考查,但是也要加強對文言字詞及文言句法的重視。
2.改進文言文學習方法及手段
初中文言文更多是死記硬背,而到了高中要在背誦的基礎上,更系統化,不僅了解還要學會梳理文言實詞虛詞等。在日常學習中要對初中階段所學的文言文按照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類型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讓已學的文言文內容與高中文言文知識點進行銜接。比如初中《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這一典型的賓語前置,與高中《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何厭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3.把握文言文課程梯度及關聯度
中圖分類號:G633.3
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課標》要求中學生能夠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傳統教學中翻譯的標準“信達雅”,“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的原則,在這一原則下,從高一開始老師便給學生上這個“緊箍咒”,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漸漸將文言文學生簡單機械地變成了文言文翻譯。過分注重逐詞翻譯的結果便是: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被輕視;課堂教學結構散亂,隨講隨止;教學過程機械、刻板,缺少創意;不重視文本差異,用固定模式組織教學……這種課堂教學導致教和學的脫節,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單調無味,教師也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漸漸迷失。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改變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
文言文教學最容易“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其結果是事倍功半,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掌握勢必不牢。
文言文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實踐學習為主,教師的職責是激發學生深厚的興趣,在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幫助學生領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課堂不應只用講述法、講解法,而應依照學生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改變一成不變的學習模式,小組合作、故事會、知識搶答、辯論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都會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行文言文學習。
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挖掘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
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思想情感,教師在疏通文章大意后,應該帶領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讓學生在心理上對所學文章有認同和情感上的共鳴,并能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文化精神。教師教學時可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進行賞析或讓學生寫出讀后感,進行交流,我想這會讓學生對此有更多的感受。
三、強化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所謂誦讀法,是一種通過對文言文的眼觀口誦心惟,熟讀精思成誦,達到對詩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學方法。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從蒙學教育到經學教育都特別重視諷誦,要求學生反復誦讀,整體地感受、品味文章。在漫長的歷史年代里,我們的祖先運用富有漢語特色的方法,學習這種超方言的語言,吟詠默誦、切己體察,交流思想、表達感情、記錄歷史、傳承文化,在學好這種語言的同時,也很好的繼承了一種文化精神。
我們教材中所選文言文都是經過時間淘洗文質兼美的傳世名作,往往比現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賞價值。反復朗讀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而高中的文言文教學漸漸遺忘了朗讀這一教學手段。接觸文言文時教師大可不必忙著去肢解,去條分縷析,可以放手讓學生先讀、多讀、目視其字,耳聞其音,心悟其情,從字、詞、句到段、篇,從表面到深層含義,進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復誦讀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疏通文脈。誦讀是學生的重要閱讀實踐,教師的任何講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體驗、感受。
文言文的誦讀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粗讀。課前提出要求每個學生在上課時要能讀通課文,這時的誦讀要求以不讀錯讀音、不讀錯停頓為標準。看上去這個任務不難完成,但是卻需要做很多細致工作,為了不讀錯音,學生們課前要做好預習,碰到一些不會讀的生字要主動去查,把讀音認真的寫在課本上。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頓,就必須清楚這一句說什么,課下注釋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翻譯書工具書也要派上用場。通過這一遍誦讀,字音字形解決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對于文章學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讀。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朗讀范讀,也可親自范讀,教師范讀要做到鏗鏘有力、抑揚頓挫 ,創造一種美好的氣氛,給學生以審美的享受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并且教授學生朗讀技巧:不僅要讀準,還要讀出語氣。
然后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采取多種朗讀方式,比如分組朗讀、男女生分開讀、小組競賽的方式朗讀。每篇文章至少讓學生在課堂上讀兩遍。教師根據學生所讀的情況,進行指導。有些文章在朗讀上存在較大的難度,比如《阿房宮賦》《滕王閣序》屬于駢賦,生字詞也較多,教師留一節課的時間專門進行朗讀指導也不為過。
聽范讀感受情境,自讀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第三步熟讀成誦。葉圣陶先生早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要養成熟極如流的看文言的習慣,非先熟讀若干篇文言不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前人的經驗現在仍有借鑒意義,文言文要想讀通讀透,只靠課堂上兩三遍的誦讀幾遍是不夠的,還需要課下多花時間反復吟誦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寫,以讀助寫,以促讀,建立讀寫一體化的學習流程。
語文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多讀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將誦讀這一環節緊緊抓住,指導學生把誦讀課文一一熟讀成誦,使之爛熟于胸,才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才能在運用古代文化寶貴遺產時召之即來,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逐步加深理解,這是高中生學生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培養文言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
四、小結
高中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在這三年的時間里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讓學生深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這樣的目標可謂“路漫漫”,作為高中語文老師只有“上下求索”,改變以往的授課方式,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探究文言文背后的情感與人文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才會更好地完成歷史、社會賦予我們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宋振亞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談》 《教師》 -2012年33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確立的課程目標為: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教學,“閱讀與鑒賞”的目標中具體規定了“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選修課中的“詩歌與散文”系列的目標為:“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由此可見,文言文教學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識教學的層面上,還要在鑒賞、領悟、拓展、創新上提升文言文學習的境界。簡而言之,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應為文言、文學、文化三個層面。文言文課堂教學應由文言知識這個語言基礎的層面上升到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文學鑒賞,感受領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藝術的魅力。最后再進一步引領學生去發現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內涵,進而構建學生自己的對傳統文化的審視能力、傳承能力,構建學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學、文化內涵
2003年人教版的語文必修教材中,我國古代散文就占有10個單元,從先秦史傳散文、先秦諸子散文到漢魏晉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這些散文文本所記載的就是我國社會的歷史沿革、政治變遷、歷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藝術風貌等等,它承載的是歷史、文學、藝術、哲學、思想、文化等等,它蘊含著幾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豐富積淀以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學習本身不只是要學生掌握文言這個語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藝術成果的載體,是學生要汲取、傳承、踐行的對象。所以特級教師韓軍說,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學習要在古文經典中涵泳體悟,在歷代先賢用智慧壘就的精神家園中探幽取精,進而獲得文學、文化、精神、智慧的滋養。學習先秦諸子散文和史傳散文,儒家的濟世情懷、仁愛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影響;老莊的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其他各家或縱橫捭闔,或雄辯千古。這里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中國文學藝術的起始,有的雖有些古樸,但卻閃爍著古人藝術的才華和非凡的智慧。漢魏更是充滿了才情與風骨。一部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足以讓后人從涵泳中咀嚼獲得無盡的體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輩出,讓中國古代文學的殿堂更加璀璨奪目。蘇軾的一組《赤壁賦》不僅是文學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國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學習,文言知識的學習只是為學生進入古人為我們所構建的精神家園鋪平道路。同時,文言是我們母語的源頭,我們既要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又要從中獲得更為重要的精神滋養。 轉貼于
三、課堂中三個層面的生成
首先,文言知識的學習是基礎,是學生讀懂文本的基礎與手段,也是學生進行鑒賞以至走進作者心靈與文本作者對話的前提。是幫助學生進行鑒賞與對話的語言工具。課堂上可借助注釋與工具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點撥與輔導。借助于大量閱讀來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的規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和精神內涵。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①。大學生群體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理應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然而當前的高等教育往往注重學生的專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導致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認同感,未能充分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在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靈魂工程師,承擔著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使命,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性、有品德和有靈魂的優秀青年。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輔導員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4年教育部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前高校輔導員雖然試圖貫徹此項精神,通過第二課堂及學生活動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在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非技術層面問題。首先,一些輔導員所在的高校未能從政治高度全面認識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和現實性,也就不能在機制建設和系統分工等多個層面給輔導員開展工作提供機會和便利;其次,一些輔導員開展相關學生活動仍只停留在簡單宣傳階段,致使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不高;再次,在發展思路和開展路徑上,一些輔導員依然延續以前的風格,主要通過灌輸相關知識、翻新活動主題及擴大活動規模等方式適應文件要求,活動路徑單一,缺乏整體性和規劃性,無法實現依托活動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行為轉化。這些問題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中的傳播效果,也偏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和弘揚的初衷和預期。誠然,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重擔絕非輔導員一己之力能承擔,但在高校轉變思想及保障傳播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輔導員的現代意識和工作路徑擴展已然成為突破問題的重要著力點。
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輔導員的現代意識提升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戰線的重要群體,高校輔導員應順應時代要求,不斷更新觀念,培養現代意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1.傳統文化擁護意識
做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應從意識層面上認同并擁護中華傳統文化。目前,高校輔導員多為“80后”、“90后”,受其思想及生活的某種局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未必深刻透徹。因此,輔導員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深信不疑,在各種社會思潮前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認識到其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所起的價值、道德及精神引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積極主動學習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掌握其歷史淵源、政治背景、價值理念及時代價值,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興趣,爭做傳統文化的研習者和傳播者;三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武裝自己,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顯于行。輔導員要以身作則地向學生傳遞中華文化蘊含的精神能量,展現中國聲音內在的思想動力,全力以赴立德樹人。
2.現代媒介運用意識
在媒介融合時代,信息傳播的效果往往取決于傳播途徑和媒介運用,是一種傳播者和受眾雙向互動的交流關系。面對每天接收海量信息的大學生群體,輔導員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轉變簡單的說教式宣傳觀念,具備傳播意識,善于綜合運用現代媒介,融合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多種方式實現傳播目標。大眾傳播方面,輔導員要有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平臺深耕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營造文化氛圍意識;人際傳播方面,輔導員要有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精髓、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時代主旋律意識;組織傳播方面,要有抓好團學干部和班委隊伍,使其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自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最終打破多種傳播形態自成一家的局面,建立起以大眾傳播內容深耕、人際傳播深入討論、群體傳播強烈互動的綜合叉傳播網絡②。
3.文化內涵挖掘意識
《綱要》明確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于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和誘惑力,中國傳統文化既包羅萬象,又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其傳承和延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慢慢積累、慢慢沉淀的過程。因此,輔導員在發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既不能墨守成規又不能過分夸大,而要本著追本溯源的態度,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傳播內容應包括古典詩詞、文學名著、書法、繪畫及音樂藝術等,提高第一課堂講授、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及學生課外活動的效果,著力打造精品校園活動和王牌社團,依靠活動的文化特質提升學生認知,實現態度轉變和價值認同,真正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心靈、涵化思想的作用。
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輔導員的工作路徑拓展
1.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氛圍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隱性和顯性兩個層面。隱性文化源于歷史形成,而顯性文化則靠人為打造。作為校園文化體系構建的重要角色,輔導員要從可塑的顯性校園文化著手,將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情境化”氛圍,讓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于其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可通過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學生知悉校史、校訓、校徽、校風、校園建筑及人文景觀所折射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并充分利用學校網站、宣傳欄、黑板報等傳統宣傳方式,結合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系統的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潛意識中接受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積極打造弘揚傳統文化的校園精品項目,引導學生成立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協會或社團,通過學生團體組織形式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愛國主義情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貢獻。
2.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
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自身工作實際開展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宣傳教育活動是高校輔導員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徑。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特點,輔導員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突破:第一,倡導以民族傳統禮儀教育為主題的日常行為規范活動。我國是禮儀之邦,注重內在德行的修養,引導學生爭做遵守“靜、敬、凈、競”的華夏人有助于培養學生端莊得體、文明禮貌的言行舉止;第二,利用民族傳統節日和重要的歷史紀念日等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主題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民族精神;第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文藝活動,讓學生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領悟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如國學經典誦讀、傳統手工技藝展、民族舞蹈晚會、書法大賽、傳統文化講座等,都是很好的活動形式;第四,邀請傳統文化名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讓學生感受文化大家的風采,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向學生推薦或組織學生學習相關國學經典,如《四書五經》、《資治通鑒》、《論語》等。通過學習報告、讀書筆記、學習心得交流等讓學生了解民族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等,從而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3.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途徑
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以檢驗和內化,高校輔導員要積極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實踐途徑,可依托學生黨支部、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開展假期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專長服丈緇幔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號召學生開展“家鄉故事”、“民俗民風”等假期調研,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弘揚愛國愛家精神及民族精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有興趣的學生建立民間傳統文化調研小組和拯救小組,針對民間傳統文化存續現狀展開社會調研,以視頻采集、訪談記錄、照片留存等方式反映現況和問題,并在學校組織相關展示和交流活動,達到以學生和現實的視角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進而產生共鳴。同時可以整合當地傳統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站)、圖書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故居舊址、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認識和情感認同③。
4.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直接反映。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呈現功利主義傾向,個人職業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要求相背離”④。在國家大力倡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下輔導員應積極調整創業指導思路,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導向作用,用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首先,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創新創業理想,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發展同國家、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社會發展尚待完善的區域去就業創業;其次,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學生。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良道德傳統,也是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職業品質,輔導員要注重用中華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的準則引導學生,加強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誠信道德建設⑤;第三,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讓學生遵守愛崗敬業、自強進取的職業操守,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志存高遠、吃苦耐勞,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注釋:
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朱尉.高校輔導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現代意識與職業能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
二、如何提升高中語文書法教學的質量
(一)要從政策上以及態度上支持高中語文書法教學
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書法教學,首先需要的就是學校在條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師生對這件事的重視。第一是學校方面應該做的事情,學校應該首先明確書法的學習對于語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績的重要意義,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級,安排足夠數量的書法教學課時,應當積極聯系出版社,為學生訂購書法學習配套教材,為學生學習書法、師生之間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時,學校方面從激勵學生苦學書法這一角度考慮,應當多多舉辦類似書法競賽、書法節之類的活動,促使學生們踴躍參加。第二,教師要對書法教學予以重視,把眼光放得長遠,不能被分數的功利性牽制,應當從學生的終身素質的培養高度著眼,在高一、高二階段,尤其是高一階段,教師應當側重于學生基本功的培養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對學生書法的教學,而在布置練習題方面,應當盡量以做精題、精做題為主,避免因為學生陷于題海戰術耽誤了學習書法、陶冶情操的寶貴時間。另外,身為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應當在課余時間積極充電,學習更多書法以及高中書法教學的知識,這樣書法教學才能豐富多彩,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二)關于教材、字帖的選擇
在高中書法教學上,光有學校方面的主動,以及教師的辛勤奉獻,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如果學校以及老師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書法教學方法,那么學生學習書法的效果同樣會大打折扣,這是由于學生個人的書法寫得怎么樣,學生個人的天賦以及認知的差異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學生只靠對學習的激情以及長期的堅持是遠遠不夠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練就一手優美的書法,并且形成鑒賞書法的深厚素養,還是需要教師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輔導以及訓練。首先,教師要慎重選擇書法教學的教材范例。當今的社會風氣異常浮躁,書法出版物魚龍混雜,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適合高中生臨習的,比如說很多當世所謂名家的字帖,其實只是徒有虛名,仔細看來筆意媚俗。但是可悲之處就在于,高中語文教師,往往對學生臨習的字帖不加甄別,讓學生胡亂去書店買字帖臨習,但是,學生的鑒賞能力趕不上老師,往往會買一些粗制濫造的字帖,這樣就會造成學生練字的成效低下,甚至會越練字,書法越差。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進行書法教學的時候,沒有為學生選擇好臨習的范本。結合個人教學經驗,在為學生選鋼筆行書字帖的時候,以鄒慕白的行書字帖為最佳,因為鄒慕白的行書,不僅筆畫構造相對簡單,而且筆意連起來看,具有藕斷絲連之感,適合高中生進行答題以及快速書寫。在為學生選擇鋼筆楷書字帖的時候,需要注意學生的性別、天賦,現當代書畫家的字帖,是不適合給高中生練的,因為當代的楷書字帖缺少意蘊。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們可以多為學生們選一些古代書法名家的字帖進行教學。一般來說,女孩子適合學習元代書畫家趙孟頫《三門記》、《膽巴碑》的硬筆化字帖。趙孟頫的楷書,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女孩子多臨寫趙體的硬筆楷書,可以養成柔中帶剛、風姿綽約的形態。而男孩子則更適合學習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玄秘塔碑》的硬筆化字帖。柳公權的楷書,結構嚴謹,筆畫鋒棱明顯,如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遒媚勁健,可與顏真卿的雄渾雍容書風媲美,被后人譽為顏筋柳骨。男孩子臨習柳體楷書,不僅與男孩子陽剛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養男孩子的骨氣。對書法天賦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學習唐代鐘紹京的《靈飛經》的硬筆化字帖,《靈飛經》是唐代小楷的巔峰,堪稱字字飄逸,字字絕妙,天賦好的學生臨習《靈飛經》,可以增添飄逸峻拔之氣。而對于那些較為欠缺書法天賦的學生,教師應當指導他們使用薄薄的描紅紙,附著在語文教材之上,每日堅持描畫印刷體的文字。因為印刷體的鉛字,有著橫平豎直的顯著特點,既沒有結構上的靈巧,又不要求寫字時候的腕力,所以即使書法天賦很差的學生,只要堅持描寫印刷體文字,也可以最終做到在答卷的時候字跡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碼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關于學生練習書法,字帖臨寫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語文書法教學當中,即使教師為學生量身定做了合適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導學生臨習字帖的時候,培訓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現在的語文課堂上書法教學,教師往往就是讓學生買字帖,不再進行學習書法方法的指導,學生也不了解學習書法的方法,因此學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單純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紅紙。這樣,學習書法的效果不會太好。其實學習漢字書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經成型了,古人常常這樣進行書法教學,那就是描紅、臨摹、創作有機結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人練習書法有充裕的時間和濃厚的文化底蘊,當代的高中生,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還有大量的其他課程作業需要完成,因此,書法教學中的描紅、臨摹、創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夠的時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可以如此布置作業,每日只練習字帖里面的兩行字,在描紅字帖之前,先對要描紅的部分進行臨摹,之后進行字帖的兩行描紅,描紅之后再對這幾個字怎么寫進行反思,反思過后再一次臨摹,最后進行創作,也就是自己寫兩行字帖以外的內容,創作的內容以規定背誦的語文文言文為主,這樣的書法學習作業使得描紅、臨摹、創作三者有機結合,總共練字的內容只有8行,這樣既不會因為學習書法給學生造成太大的負擔,又可以督促學生背誦課內文言文。
在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設計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觀,在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選擇、組織課堂活動組織、教學評價設計等每個部分都要充分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總體目標。
在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細致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從而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在具體實施這一系統過程中,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
一、教學設計要能有效落實高中語文課程“三維目標”的達成
高中語文課程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在高中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沿著語文知識的獲取、語文知識的運用這一主線對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感受語文文化,增強語文意識。這一目標在教學中要與“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有機結合來實現。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分析學情,了解現有的教學條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從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首先要了解學生。一方面要清晰地了解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特點、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發展需求等情感意志方面的差異。如有的學生基礎較好,語文知識掌握得較熟練,有的學生則對語文知識掌握得較生疏;有的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反應機敏,有的則沉靜內向,舉止沉穩;有的同學表達能力很強但耐性不足,有的同學則沉穩有余但悟性較差……還有諸如性別差異,地域差異等等。同一年級不同班級,學生的差異也比較明顯。如何合理制定符合各班級的教學目標,靈活地進行教學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把學生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需要教師進行深刻地思考。
現有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系,前后知識的銜接與連貫等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著必然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理清教學內容編排體系,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尺度,明了各部分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在教學設計上體現每一節課所應有的教學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
以上幾個方面都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教師要切實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設置教學目標,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新的收獲。
二、教學設計在內容上要呈現梯度和適度,力求貼近生活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對象依然是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開展的教學,要做到有效教學中的“有效”,首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易學”、“有用”。兩方面相互促進,彼此鞏固,這能讓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特點、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承認這種差異、尊重學習個體的差異。那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內容應該針對差別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任務,以“梯度”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以“適度”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都有所獲。這樣,才能維持、鞏固學生的“想學”、“愿學”心理,延續學習過程中的“樂學”心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認知內容有梯度地靈活設計教學環節;教學環節要循序漸進,預設問題要有多個應對方案;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適度,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探究和交流;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踐和知識水平,把來源于社會生活熱點的實際問題引入教學,讓學生在合作研討、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學語文”與“用語文”融合在一起,并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筆者先投影探究的問題,學生合作討論,發言交流,教師點撥評析,師生共同探究該詞的思想內涵。投影的三個問題:
1.詞中上片作者為什么寫長江壯闊之景,而不寫長江平靜之景?
2.如果把周瑜換成諸葛亮好不好?為什么?
3.下片“人生如夢”的感嘆是否消極,與前面的壯闊之景和周瑜的英雄形象是否協調?
其中前兩個問題是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的;而第三個問題主要是針對語文學習能力強、反應快的同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起“以點帶面”的作用。這樣的“梯度”設計和教材內容編排密切相關,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適度”的要求下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學設計要針對高中語文學科特點,關注教學的實效性
高中語文學科不同于其它基礎學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具有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要求的多層次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的充分互補性、學習方法上具有的典型相互協作性、教學結果的多樣性和教學評價的多元性等特點。把握好課程目標和課程教學特點,是明確實施有效教學的方向。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樣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得到的教學效果就會不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靈活地選用教法是實施有效教學成敗的關鍵。課堂教學又是一個動態過程,要把握好每一個教學進程,教師要突破常規對教材進行處理,轉換角度,選擇合適的教學設計方案,以便刪繁就簡,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如何結合高中語文課程特點采取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教學,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問題。
(一)提倡自主探索和互助協作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是指在高中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針對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布置一個共同的中心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來完成任務。這種教學方式中的重點是“任務”,必須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產生強烈的探索問題的動機。“任務”要想吸引住學生,就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來進行設置,并且最好能夠緊扣文本而又源于生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開拓創新。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僅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獲得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設計《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時,本人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考慮到剛入高一的學生文言文基礎相對較差,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設計了以誦讀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法,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歷史與現實意義,讓學生了解講話藝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第一步先利用閱讀期待,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探討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這樣就利于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索學習的需求;再鼓勵學生探索燭之武說話藝術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有了前面的鋪墊,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容易完成了,利于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整個教學過程同學們緊張有序,有獨立思考、相互協作,也有老師的點撥指導。問題較集中的地方筆者再統一進行答疑,整堂課效果非常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只是起著畫龍點睛的主導作用。
(二)注重培養協作精神的“協作引導”教學方式
“協作引導”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和輔導,合作和探究,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要敢于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只是負責引導;學生的分工要具體明確,便于完成,并注意不同個性同學間的搭配和協作。
例如在教學孟浩然的詩歌《夜歸鹿門歌》時,決定采用“分組協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筆者讓學生結合注解及課后練習研究探討,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在小組內合作研討。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充分發揮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熱情很高。教師進行指導,及時反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答疑解難,并及時評價和展示各組任務完成情況,啟發同學間相互幫助,共同完成組內的任務。
四、教學設計中對“教與學”實際效果的評價要有效
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成果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有著教學成果展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等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設計獨特的評價方式來體現這些特點方能檢測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要關注評價教學目標的落實程度,教學方式的實施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狀況,及時地展示教學成果,關注過程性評價。實時呈現教學成果既能有效檢測教學效果,也具有示范和鼓勵、評判和糾正的作用。
教師和學生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可以有自評、生評和師評等多種形式。語文教師要全面評估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運用語文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的任務完成其結果是多元化的,在評價的過程中,要給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以更大的支持與幫助,使之逐步掌握對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能力。特別是對學生的評價,語文教師要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特點和具體實際,不要拘泥于表面形式,應把評價重點放在創新思維上。有些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存在著不足,但如果思路清晰,見解獨特,在評價時也要給予肯定。
總之,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只有面向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也才能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序有效進行,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漢林,馬金星,趙亞夫.高中課堂有效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