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25: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影像職業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些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在辦學數量、規模上還是在辦學質量上,均較前些年有所突破。但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畢業生大規模的涌入社會,也帶來了新的社會適應性問題。在探討高職學生就業教育的方面,關于創業教育的研究探討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
何謂“創業”。在我國,關于“創業”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現代漢語詞典》對“創業”的釋義為“創辦事業”。國內外學者對創業的理解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綜其觀點可將“創業”理解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創業”,就是創業者(企業家)運用組織力量,秉承創新理念,堅持獨特風格去尋求機遇、整合資源、創造財富、謀求發展,以實現價值追求的過程。廣義的“創業”在創業主體上更為寬泛,可以是法人、自然人,也可以是社會上各個行業的人。在創業領域上,廣義的“創業”也不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都可以成為創業者發揮的廣闊舞臺。根據李肖鳴博士的觀點,確切的關于“創業”的定義是:創業是不拘泥于當前資源約束,尋求機會、進行價值創造的行為過程。
一、高職院校加強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1、緩解嚴峻就業形勢的必然訴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急切需要能夠滿足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我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已成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級技術實用性人才的主力。但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和企業對高職學生從事于基層工作社會接納程度的提高,高職類院校一度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使得高職大學生畢業人數激增,同時不少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趨于盲從,一部分專業疊加累計開設,造成畢業學生就業領域狹窄,滯留大量就業勞動力,就業形勢陡然嚴峻。我們從各大新聞媒體上都紛紛聽到這樣一則消息:“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季,699萬大學畢業生難圓中國夢。”甚至出現數千本科生爭一清潔工崗位,碩士生博士生爭考城管職位種種罕見就業奇聞。
可見,畢業生是否成為“失業生”,不僅僅關系學生個人的前途,影響家庭的安定幸福,更是社會是否和諧安定的穩定因素,高職學生的就業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那么,面對每年遞增的高職畢業生,調整就業觀念,開拓就業視野,積極合理開展創業教育不失為疏通就業渠道、創新就業教育的新拓展。
2、緊跟世界就業教育的課程步伐。
世界上大約有600多名大學,至少開設一門創業學課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以及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普遍利用職業教育開展創業課程,實施以創辦中小企業為目標的創業教育。美國的創業教育課程涵蓋著從小學、初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直至研究生的全部正規教育中。據統計,美國有超過500所大學提供創業課程和學位,創業課程成為大學以上學歷教育的必修、輔修或培訓重點項目。英國從中小學開始就開設“青少年商業家”的課程,注重對中小學生創業技能的開發和興趣培養。英國大學還為18至25歲的在校大學生設計創業項目。在日本,從大學到國家各個層面的創業競賽方興未艾,通過把創業競賽中的經驗加以總結提煉融入到高校開設的創業教育“綜合課程”中,把創業競賽和課程體系較好地融合起來。
我國創業活動則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的創業教育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各高校的自主探索時期,第二階段是從2002年4月至今,創業教育得到教育部重視后開始的試點階段,這一階段各試點院校分別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創業教育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至2012年8月,教育部頒布《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和“創業基礎”教學大綱,規定了創業基礎要納入學校教學計劃。
二、影響高職學生創業意愿的因素分析
1、強烈的人生價值追求。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就業形式出現轉變,一種由體制內就業向體制外就業轉變,另一種由機構化就業向個體化就業轉變。在個體化就業中,個體自主性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質。自主創業就是這一特質的集中表征形式。高職學生的個體主體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的主體意識就是重視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這種主體意識在職業生活中就是創業精神。我們了解到,一部分高職學生抱著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的心態,自己的事業更會有激情,會更投入,這部分學生往往會具有創業意識;還有一部分學生,明顯的80后、90后個性標簽,特立獨行天馬行空,不愿意拘泥于公司的制度約束,寧可自己辛苦打拼事業,這部分學生也具有創業的潛在意識。
當下,社會對于創業的輿論導向,使得一部分學生產生強烈的財富渴望,個人成就動機十分強烈。脫貧致富,自強自立,實現自我價值成為這部分高職學生的強烈愿望。對于比爾蓋茨、張朝陽等財富象征的創業成功典范,則成為這部分學生的偶像追求,財富夢想的追求就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了種子,所以這一部分的學生也會產生創業的想法。
2、成熟的創業條件。
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想成功創業,則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業條件,實現夢想才不是畫餅充饑。根據蒂蒙斯的創業模型,創業的因素可分為:創業團隊、創業機會和創業資源。創業的團隊要求團員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愿景;創業機會往往是一個新的需求,或是一個需要被滿足的需求;而創業資源則是指新創企業在創造價值過程中需要的有形或無形的資產。據此分析,一個有意愿創業的高職學生,必須要具備創業的機會、資源。創業的機會,需要他有一雙能抓住機會的雙手,創業機會的來源多數為這幾個方面:模仿他人、意外之事、生活中不協調不方便之處、創新改進、政策變化產業調整、人口變化認知改變、新技術和新發明的出現。發現機會,則需要學生經過創業教育具備基本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業的資源來源于有形或無形的資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源:政府創業項目的資金支持、政策支撐、導師指引;家族創業資源和人脈資源共享等。可從以下案例理解成熟創業條件。
案例1:小l原本是某高職院校大一的學生。當年因高考分數原因錄取到個人興趣不濃的專業。入學后,小l發現無論自己怎么努力也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小l來自福建安溪,當地盛產中國名茶“鐵觀音”,家里也一直有人從事茶葉買賣。小l找家里親戚、朋友籌借了二十多萬元,承包了當地的幾畝茶園,購置了幾臺茶葉生產機器,請了當地的臨時工人,開始了自己的茶葉生意。沒想到,茶葉豐收的第一年竟然贏利二十多萬元,還清了所欠債務。現在,小l的茶葉生意越來越紅火,產品不止“鐵觀音”這一個品種了。小l打算在經營茶葉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在這個案例中,小l正是擁有家鄉盛產茶葉的渠道優勢,有足夠的產品來源;又借助家族一向經營茶葉生意的渠道優勢,獲得家人朋友資金支持,才能夠順利走上創業成功的康莊大道。
3、濃厚的創業環境。
事物的變化發展均由內外因共同起作用,內因雖起主導作用,外因的影響作用也不容忽視。在引導高職學生創業的教育道路上,營造創業氛圍也是激發學生創業意念的因素。可從三個方面來烘托渲染創業環境:
第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開展的程度。現下,是否每個高職均有開設創業課程,創業課程是否作為必修課,普及的力度究竟有多深,這些都影響著學生創業的意念。目前高職院校的創業課程多數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一部分內容,承擔創業課程的老師大多是德育老師。若充實創業課程的師資力量可從三個方面補充:一是從事職業生涯規劃、就業與創業調適指導的本校教師,持有職業生涯指導教師資格、心理咨詢師資格的教師擔任比較妥當;二是邀請從事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講座的法律、稅務、工商部門、企業、投融資機構的專業人士;三是實際富有就業指導經驗與創業經歷的企業成功人士來校講座。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第二、第三類教師的補充比較有難度,面臨著資源少、時間緊迫、指導不精細的矛盾。這里隨著創業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信息中心中國大學生創業項目辦公室正在對創業教育做一項大膽的教學試點改革,將創業教育與在線教育相融合,推出了“慕課”這一網絡課程試驗。慕課,英文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縮寫,意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例如上海高校課程中心即研發了《創業基礎》通識課的“慕課”平臺,邀請著名創業課程專家講授創業知識,制作成碎片式小視頻,學生即可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學習創業知識,大大解決了創業教育師資難充實的問題。
第二,高職院校校園創業文化氛圍。如果整個校園文化中比較推崇創業模式,學生在看到身邊同學、往屆同學的創業成功事跡后,必然激起創業欲望。烘托校園創業氛圍,可利用優秀畢業生資源。如各院系可按專業將各專業優秀的往屆畢業生創業成功事跡印發成冊在就業招聘季來臨之前宣傳,邀請創業成功的畢業生回母校現身講座經歷,利用宣傳欄、校園網等平臺大力宣傳,潛移默化的會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創業的萌芽意愿;再如,可利用學生社團平臺,組織好、發動好、宣傳好創業競賽、創業計劃比賽等校園活動,使校園就業文化樹立創業的標識。
4、自身的創業精神素養。
據一項對近百名創業者進行的個人素質調查顯示,個人創業者認為自身各項素質中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質;在創業基本素質中,創業能力是排第一位的;而據調查顯示,創業能力中最重要的幾種能力排序分別為:立志創業的獨立創業能力、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抓住機遇應變能力、創新創造能力、人際關系和社會競爭能力、承受能力、從這幾者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名創業成功者,這些能力的取得取決于他具有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創業精神,具有強大的心理調節和抗壓承壓素質。而這些職業素養的培養,也正是職業教育的德育目標。所以,職業教育的有效開展也是創業教育的有力補充,二者融為一體。
綜上,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今天,高職院校大力度開展創業教育確實是探索就業教育的新方向、新途徑,個人的創業意愿有來自于個人、學校、社會幾者的因素影響,若在教育實踐中,從這些影響因素著手,則能夠解決高職學生創業顧慮,順利推進高職創業就業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王世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以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創業教育實踐為案例[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萬芬.試析高職院校就業與創業教育渠道與拓展[J].職業教育研究,2011.9.
高職英語教學要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用性展開,這樣才能與高職教學的目標一致,提升學生的職業的綜合素養。但是現實高職英語教育中缺乏與職業化的有效銜接,仍然停留在基礎教學狀態,不能有效的引發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需要從教學安排、教師隊伍建設等多方面做改善,深化高職英語改革。
一、高職英語教學問題與現狀
1.薄弱的學生基礎與學習態度。高職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英語知識的扎實功底,甚至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基本的功底,學生整體英語素養較弱,教師在教學上的難度較大,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基礎性內容的講授。學生無論是在詞匯量、語法,還是英語人文知識等方面,都缺乏深厚的積累。同時在學習態度上缺乏對枯燥學習內容刻苦專研精神,在學習上缺乏毅力,無法發揮全部精力投入到英語學習中。甚至其中有學生認為英語使用可能性較小,學習困難的情況下,對于英語學習采取放任的態度,更多的是應付學校考核而走形式的學習。
2.教師隊伍缺乏對職業化的認識。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隊伍建設上,教師需要應對不同專業的英語教學,缺乏對專業的足夠認識,無法在英語教學中更多的滲透入實際職業工作環境中所需要的英語內容。雖然有部分內容的提及,但是更多仍舊停留在基礎性英語教學內容上,缺乏與職業化的實際對接。教師對于不同專業的深入了解較為缺乏,更多的停留在膚淺的層面,缺乏對實際工作環境的實際感受。同時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以及個人生活所需要的精力消耗,沒有更多的精力在課程的教學創新上,缺乏對課程內容職業化的個性定制,也缺乏對課程形式多樣化的創新,無法讓課程足夠吸引學生的關注,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專業性職業化的英語學習。
3.學校課程安排與考核的薄弱。除了學生與教師的問題,學校方面在高職英語教學管理中也停留在較為粗淺的狀態。在課程安排上,并沒有太多的課程安排,課程教材也較為基礎,缺乏對職業化的個性化定制。在英語考核上也較為簡單,主要是期末筆試考核,缺乏對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鍛煉,同時考核內容也較為簡單,學生沒有太大的學習動力與壓力,無法有效的促動學生積極的進行英語學習。
二、高職英語教學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1.學校加強英語教學重視與管理。學校方面要對英語學習的考核和時間安排做更多的重視。時間上可以給與更多課時安排,甚至可以安排專業的職業化英語課程;在教材的選擇上多選擇與職業相關的內容,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定期進行材料的個性化定制;在考核上,除了期末的筆試考核,還可以加強日常的課堂考核、口語考核等,提升英語實用的全面能力,而不是“啞巴英語”教學。同時對課堂情況要做定期的監督考察,避免師生教學中的紀律渙散,提升課堂紀律管理。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職業化導向的英語教學中,需要讓教師深入到學生即將接觸的職業環境單位做親身的經歷,同時與相關職業人員有密切的交流,對于實際工作中的新變化和經驗得到吸收,從而將相關情況轉化到英語課堂教學中,讓教師對職業化英語有更多的了解。同時對于職業化英語教學的方法、內容進行定期的座談交流與指導,讓教師能夠吸取多種經驗,提升課程教學內容的職業化水平。讓教師將自身所接觸到的就業情況、網絡資料、經驗等進行綜合共享,讓信息得到共通,避免信息閉塞。同時將教師的經驗進行總結,讓新教師能夠迅速從中得到可用的經驗來轉化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引進雙學位的教師資源,提升教師的在專業上的深入了解。
3.提供完善的教學資源。學校應該在教學的硬件設施上提供保障,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對視聽一體的教學模式來豐富教學形式,同時更為生動形象的展示來講職業化情景建立更為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網絡豐富精華資源得以教學展示,有效的彌補教材的不足,擴展教學材料的的豐富性。
三、結束語
要實現高職英語職業化改革,需要學校在此方面提升重視程度,從而才能有效的按照教學目標進行深化改革。需要學生、教師和相關輔助單位做有效的配合,從而才能達到資源的整合,提升學生實際就業的英語素養。對于很多學校來說,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各環節逐步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努力做好各方面調整的同時,還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9
0 引言
探索可供高職學生有效接受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當前高職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培養高職人才的重要手段。為了使高職學生更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使學生跳出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高職教育模式,項目教學法因此應運而生。
1 項目教學法的定義及特點
1.1 項目教學法的基本含義
所謂項目教學法指的是,由教師和學生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開展的教育和學習活動。項目教學法是當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高職院校教學法,它將一項工作分為若干個步驟和子項目,每一個具體的項目都需要教師清晰的布置給學生,使學生運用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來完成相關的任務。項目教學法中的項目以學生很可能在未來遇到的典型工作環境中的典型任務為藍本進行設計,使學生較為真實的提前接觸到工作環境,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有重要意義。
1.2 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項目教學法充分發揮了探究教學策略的有效性,使學生在分組合作中對教師布置的項目進行仔細研究,能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全部能力來解決具體的問題。項目教學法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將高職課堂由教師主導向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方向進行轉向,使學生真正成為了高職課堂的主人。其次,使高職課堂重點講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向解決具體實際問題過渡,高職教學活動有了明確的指向性。第三,使高職教學由課堂為中心變成以實踐活動為中心,學生課上課下的積極性從此被充分的調動起來。總之,項目教學法的實踐性更強、趣味性更高、學生的參與度更好。
2 項目教學法在高職藝術專業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培養職業能力
學生的職業能力包括職業判斷能力、職業行為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養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形成和完善,由于在校高職學生不具備接觸實際工作的機會,因此不能有效快速的形成自己的職業能力,這使高職學生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開展項目任務教學,可以使學生實踐藝術專業課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經常性的進行藝術創意,不斷在任務中修正自己的專業思維,養成良好的職業操作習慣,從而使學生在完成具體的項目任務中獲得從事職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終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
2.2 有助于實踐理論統一
以往的高職教學是教師單向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分而治之的,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講授課主要以黑板教學的方式進行,學生只能被動的理解藝術設計知識,不能有效使學生形成藝術設計能力。學生的能力形成只能在校內或校外實習中才有機會得到提升。項目教學法在課堂上就為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實踐機會,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就很好的效實踐了藝術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能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項目教學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加速形成了學生職業能力。
2.3 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
高校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項目教學基本上以學生獨立實施完成項目為主線,教師只為學生布置具體的設計任務,創設了學生可以有效發揮創意的空間和寬松的情境,項目布置時教師往往不規定明確的設計方法,因此學生可以想象自己處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可以憑借自己的理解與靈感進行設計,而更愿意在完成項目任務過程中一展自己的所長,這樣可以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更好的進行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完成具體任務的職業情境中得到有效培養。
3 藝術設計專業項目教學的過程
項目教學的過程應當既體現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項目的設置既要給學生留出發揮的空間,又要體現實踐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的功能,因此在藝術設計專業的項目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環節的具體工作。
3.1 項目的選擇
藝術設計專業的項目教學設置應當既有實用價值,又能體現出對課堂理論知識的有效練習,通常選取的項目應當與社會的需要高度吻合,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理論前沿性,給學生留出能夠發揮出創意創新的空間。例如,在進行室內裝飾設計中,就可以給學生提供相對不規整的戶型,從而增加項目的難度與設計的復雜性,同時又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創意空間。項目的設計也可以與企業合作,引進一些企業正在進行的項目。
3.2 項目的分組
教師在項目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來承擔不同的項目任務,在分組的過程中既要注意強弱搭配,又要給每個學生都布置有效的具體任務,從而使學生在分組中都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學生在分組完成后,還應當給教師提供詳細的小組分工計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具體職責。
3.3 項目的考察
項目的考察階段主要完成項目有關數據資料的收集工作,包括項目的實施背景、項目的設計要求、項目的注意事項等。項目的考察還應當深入到項目的實地,進行相關數據的采集,然后對資料進行有效的歸檔整理工作。項目的考察重點圍繞客戶進行,教師應當盡可能的給學生安排非專業人員扮演客戶與學生進行交談,這樣可以在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使學生揣摩客戶的要求,從而形成有效把握項目的能力。
3.4 項目的咨詢
學生在收集項目的相關數據后,容易在項目數據的整理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色彩的調配、造型的選擇、風格的特征等。這需要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方向性的必要指導,既要啟發學生的靈感,又要使學生能形成清晰的思路,然后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對項目進行設計。
3.5 項目的設計
在有效的資料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明確了具體的設計思路,學生就需要根據設計的一般流程進行設計工作,這需要各小組圍繞客戶的要求進行風格、空間、色彩、選材等具體的設計工作。教師既要把握學生設計的進程,又要給學生具體設計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必要的指導,從而使學生完成設計方案。
3.6 項目的評價
項目的評價主要由學生之間的互評、客戶的評價和師生之間的講評這三種方式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主要從設計的具體細節方面進行評價,客戶的評價主要從是否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個角度進行,師生之間的評價主要從理論的高度上進行評價,這三種評價有機結合,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設計再進行改進和升華,從而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更有效的符合市場需要。
4 項目教學法應用過程注意事項
項目教學既要使學生沉浸在具體的項目中,又要實踐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項目教學過程是一項來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的理論檢驗和合作探究的過程。
4.1 項目設置多樣化
藝術設計專業的項目應當有一定的多樣性,項目既要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又要能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使學生愿意參與到項目中來。項目既可以是實際應用的模擬,也可以是從企業拿來的真實項目。總之,項目的來源渠道多樣,項目的設計要求多樣,項目的風格特征的多樣,都可以給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
4.2 項目教學參與性
項目教學是針對全體同學開展的,項目既要符合大多數同學的學業水平,又要注重發揮尖子生的專長,還能使水平較差的同學也在項目中得到提高。因此,項目教學要更加注重參與性,使學生都能愿意參與其中,都能在項目中獲得發展。
5 結語
項目教學法可以使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中獲得有效的能力提升,教師項目教學應當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上把握好每項工作的具體進度,從而在項目中傳授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提升藝術設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14-02
我國的地理范圍比較廣闊,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差異比較大,經濟發展區域化的差距也非常明顯。事實證明,教育水平的高低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在一些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教育質量相對較好,發展速度很快,教育資源也比較豐富。而對于一些偏遠地區以及廣大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師資力量等教育資源非常的有限,教育質量相比于條件較好的城市來說存在不小的差距。就中學英語教學來說,農村地區的英語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與城市地區的英語教師有著很大的差距。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也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解決當前時期存在的教師專業素質差距的問題,以進一步實現教育均衡化。
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素質至少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要實現這一目標僅僅擁有專業知識還不夠,還需要教師有極高的教學能力,體現為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以及對課堂環境和課程進度的把控能力等。二是教師還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在實際教學中經常存在一些教師歧視學困生、貧困生等現象,可以說這是教育的毒瘤,這種現象在農村學校的教學中較為常見。總的來說,對教師的專業素質進行衡量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與實施的能力;最后,要有較高的人品修養與現代化的教學語言知識。因此,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內涵非常豐富,在具體的評價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一、差異化及其成因的情況分析
為了對城鄉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的差異化進行準確的研究,本文采用了發放問卷的形式對本省的數百所城鄉中學的英語教師進行調查。在問卷發放方面,對城市英語教師和農村英語教師所發放的問卷的數量基本一致,收回的數量和有效問卷的數量也都非常接近。本文的主要內容也是建立在問卷調查的結構之上,根據問卷的調查結果,對城鄉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衡量指標進行統計和對比分析。不僅分析了其差異化及其原因,也對其中的相同之處作了簡要的分析。
(一)相同點分析
對學科素養以及教學水平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從上崗前接受教育的情況來看,英語教師所學的知識基本上都不全面,就教學論來說,只有5%的英語教師學習過這一課程,大部分英語教師沒有學習這一課程。在其他課程方面,也只有25%的教師學習過英漢語言比較的課程,而教育史更是只有大約10%的教師學習過。由此可見,城鄉中學英語教師所掌握的教學理論都比較有限,并且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城鄉中學的英語教師的閱讀范圍也比較狹窄,主要是教育理論和英語語言兩類書刊,對于其他讀物接觸得比較少。這對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綜合其他學科進行教學非常不利,對于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更是比較有限。
在教師的科研能力方面,雖然城鄉的英語教師都認可教育科研對于改善教學質量的作用,也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c意識,但是在方面,數量還比較少,參與的教學課題項目也非常少。對于教師來說,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學校重視對教師的這一能力的培養,創造較好的環境去支持教師的科研創新。學校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對于學校完善辦學體系、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優質課程的開發、體現辦學特色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參加在職的培訓方面,農村教師也參加過各種級別的教師培訓,主要涉及課程標準以及教程和教法等培訓。雖然授課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態度,但是由于培訓的期限一般都比較短,教師只能在教學的理念和方法等方面接受一些指導,對于許多深層次問題無法進一步獲得指導。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和生活中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修養,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即便城鄉英語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有許多的相同之處,但是差距依然是客觀存在的。作為農村教師和教育從業人員要對這些差距有清醒的認識,然后才有努力縮小差距的方向和動力,進而提升英語教師整體的專業素質。
(二)差異化的主要表現
首先在學科素養以及教學的水平方面存在差距。第一,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在職前教育時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與城市中學教師相比存在差距。在這一時期,農村中學英語教師農村中學的英語所學習的英語知識和相關的教育課程較少,在一些課程中這一差距體現得更加明顯。比如在英美文學方面,85%的城市英語教師都學習過這一課程,而農村中學只有45%的教師學習過。開展英語教學的重要載體就是語言的表達,英語詞匯中的文化信息比較豐富,其中對語言的理解取決于對文化以及風俗的理解。對于英語教師來說,要有非常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要對各種文化都有所了解,對于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有有所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對學生的一些語言誤用現象進行指導。在其他課程的學習方面,比如教育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等,城市中學的教師都有明顯的優勢。由此可見,中學英語教師在所接受的教育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第二,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需要進一步提升。就英語的語言知識及其技能方面來看,大部分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都認為自己應該進一步提升口語方面的能力,過半的英語教師認為應該對寫作能力進行重點的提升,還有很大一部分教師認為,需要對英語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語法和詞匯以及語音等進行提升。[1]而相對來說,城市中學的英語教師認為自己需要在各方面能力進一步提升的比例均低于農村英語教師的比例。第三,在教育知識以及教育的技能等方面,農村中學教師認為自己在制作課件方面和科研方面以及教學活動設計方面的能力都比較欠缺,而城市中學的英語教師則認為自己比較欠缺科研能力以及教學反思的能力等。可以看出,由于生源與教學資源的差異,城鄉教師對于自身能力的認識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其次,科研能力方面,很明顯,農村中學英語教師的科研能力要低于城市中學的教師。在現階段對教師科研能力評價的標準主要是教師發表的有關教育的學術論文。雖然這一評價方式存在諸多弊端,但卻是目前較為合理的評價方式。就調查情況來看,城市中學英語教師的數量要高于農村英語教師;而就獲獎情況來看,城市英語教師獲得的各類獎項的比例都高于農村中學。在科研課題方面和學校對科研的獎勵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村中學由于科研獎勵的體系比較落后,教師的科研動力也無法得到有效激發。
最后,在培訓方面。城市中學英語教師比農村中學教師獲得的培訓機會更多,并且培訓的檔次也更高。一般來說,城市中學的英語教師參加的多是地市級以上的培訓活動,而農村中學參加的培訓活動多是鄉鎮級別或者學校內部的培訓工作,實際的收獲肯定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
二、縮小城鄉中學英語教師專業素質差距的對策分析
(一)促使教師形成終身學習意識
英語學科具有很強的特殊性,不同于母語的學習。一些英語知識如果不及r復習很快就會遺忘,因為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對于英語知識的運用并不多,缺乏應用英語的環境。對于英語教師來說,英語是一門蘊含著豐富知識與文化的語言,要開展好這一語言的教學工作,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僅在職前要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更要培養自己的終身學習英語知識的意識,以此來提升自己的英語素養和教學能力。首先,教師要對自己的主動性進行調動,更加自覺地去學習;其次,對于一些培訓的機會,要倍加珍惜,積極參與其中并且認真學習,接受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與理念,這對于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非常有利。
(二)及時反思提升自我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求英語教師不斷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反思,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從其他方面來說,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師的英語實踐關系比較大,及時進行反思能夠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2]并且反思是在教學活動中一個持續性的過程,由發現問題,然后進行反思,再進行總結,最后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確。通過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來對自己的專業素質進行提升。
(三)拓展培訓范圍
傳統的一些培訓工作只是針對城市中學的英語教師,這對于農村中學的教師來說非常的不公。在新時期,信息和交通都非常發達的條件下,一些教育培訓活動的范圍應該覆蓋到農村中學,應該給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甚至就現階段的差距來看,應該重點針對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開展一系列的培訓活動,全面提升其專業素質,同時也是對以往農村中學培訓資源較少的一種彌補,并且對于縮小城鄉中學英語教師專業素質的差距具有非常大的價值,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三、結語
城鄉中學英語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的差異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是其根本性的影響因素。在新時期,大力推動教育公平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縮小城鄉中學教師專業素質的差距,對于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化等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29-0054-03
統計顯示,我國2012年孕產婦死亡率為24.5/10萬人,且占死亡首位的病因為產科出血,產褥感染也居于死亡原因的前列[1],而上述死亡,大多數都可以通過現有的知識和技術手段加以避免。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助產士的能力對降低孕產婦死亡率至關重要[2][3][4][5],因而要提高助產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目前用于衡量助產專業人才能力的標準為助產士核心勝任力,本文旨在探討助產專業核心課程前置對提高學生專業核心勝任力及職業意愿的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取整群隨機方法,以計算機生成隨機數字,選取某高職院校2012級助產專業中的1個班級作為試驗組,其余3個班級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其中,試驗組36名學生平均年齡為19.6歲,61%來自于農村,33%來自于城鎮,6%來自于城市;對照組127名學生平均年齡為19.9歲,64%來自于農村,24%來自于城鎮,12%來自于城市。
(二)研究方法
1.課程學習安排
試驗組于第4學期進入合作醫院(某三級甲等婦女兒童專科醫院)進行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包括《助產技術》《婦科護理》《兒童護理》及《婦幼保健》4門課程,含每門課程的系統性臨床見習。對照組按常規在學校完成上述課程的學習,見習按常規為每學期1個星期,安排在期中之后,期末之前。
2.理論成績測試
在第4學期結束時,以相同的試卷在相同的考點同時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成績測試,試卷由學院及醫院老師共同編制,每門滿分為100分。每門考試結束后,試卷當場回收,以密封帶遮蓋學生個人信息,再由同一教師獨立完成試卷批改。4門課程分別共發放試卷163份,回收163份,100%有效。
3.助產士核心勝任力評價
以助產士核心勝任力量表[6]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分娩保健、產后保健、新生兒保健以及公共衛生保健6個維度,共計54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5點記分法,1分為最低分,代表“無此能力”,5分為最高分,代表“很有能力”。問卷由學生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獨立填寫,填寫后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163份,有效回收163份,有效回收率100%。
4.學生成為助產士意愿問卷
該問卷在咨詢專家的基礎上自制而成,共包括7個條目,均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總分為35分,分數越高代表成為助產士的意愿越強烈。問卷由學生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獨立填寫,填寫后當場回收,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163份,有效回收163份,有效回收率100%。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2.0進行數據輸入及統計描述,采用SPSS-AMOS 22.0進行路徑分析模型建模及調適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測試結果
理論成績得分情況。試驗組學生四門專業核心課程總和理論成績平均分為339.36±14.99分,對照組學生理論成績平均分為303.82±23.02分,見表1。
助產士核心勝任力量表得分情況。試驗組學生助產士核心勝任力量表平均分為200.47±23.35分,對照組為183.48±27.34分。
成為助產士的意愿得分情況。試驗組學生該部分問卷平均分為29.50±2.46分,對照組為27.58±2.83分。
(二)路徑分析模型
模型的變量及賦值情況。經調適,最終的路徑分析模型納入的變量有分組情況、生源地、理論成績、助產士核心勝任力以及成為助產士的意愿,各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
路徑分析模型擬合情況。經調適后的最終模型擬合度良好,具體指標見表3。
路徑分析模型圖及解釋。最終路徑分析模型見圖1,可以看出,分組直接影響理論成績(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78),通過理論成績間接影響專業核心勝任力(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81)以及成為助產士的意愿(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26)。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更好,專業核心勝任力以及成為助產士的意愿更強。模型顯示生源地直接影響學生成為助產士的意愿,來自農村的學生成為助產士的意愿更強烈,但是標準化回歸系數僅為0.03。
三、結果分析
(一)專業核心課程前置與學生專業核心勝任力的關系
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的核心勝任力優于對照組學生,專業核心課程前置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核心勝任力。其原因可能是,試驗組的學生進入醫院學課程后,能按照本科模式,上午進行理論學習,下午進入相關科室見習,提早接觸臨床,甚至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部分簡單的操作輔助。臨床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融合,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同時還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7]。
(二)專業核心課程前置與學生理論成績的關系
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較對照組好,專業核心課程前置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成績。其原因可能如前文所述,身臨其境的學習使知識變抽象為形象,理論和實踐結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三)專業核心課程前置與學生職業意愿的關系
試驗組學生成為助產士的意愿更加強烈,專業核心課程前置能增強學生成為助產士的意愿。可能是由于試驗組學生提早進入臨床進行系統性的見習,可以親身感受助產及護理工作的神圣,還可以獲得和服務對象深度接觸的機會,從而對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充滿使命感及價值感,也可以體會到將來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堅定自己成為助產士的意愿。此外醫院根據試驗組學生的特點,為其安排了職業生涯規劃講座,這也可能是使學生意愿更加強烈的因素之一。
(四)生源地對成為助產士意愿的影響
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其成為助產士的意愿更強烈,城鎮者次之,城市者意愿最弱。其原因可能由于相對受限的成長及生活環境,以及相對較少的職業選擇性,使得學生想抓住眼前機遇的愿望更加強烈,因而農村的學生更愿意成為助產士,且國內有學者的研究也認為,城市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意愿均較農村的學生弱[8]。但是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其標準化回歸系數僅為0.03,加之本研究在生源地上的局限(農村學生為主),決定了此結論需要進一步論證。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3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Maclean GD. The challenge of preparing and enabling ‘skilled attendants ’to promote safer childbirth [J] .Midwifery ,2003(3):163-169.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action for skilled attendants for pregnant women,2002.
[4]Campbell OM, Graham JW .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maternal mortality : getting on with what works [J].Lancet,2006(9543):1284-1299.
[5]Koblinsky M , Matthews Z , Hussein J, et al . Going to scale with professional skilled care [J].Lancet ,2006(9544):1377-1386.
[6]王德惠,陸虹,孫紅.助產士核心勝任力量表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1(12):42-45.
[7]李維宏,牟曉玲,李聰.婦產科學臨床實踐教學探索與思考[J].重慶醫學,2014(19):2535-2536.
[8]陳曉蕓.非英語專業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差異[J].中國校外教育,2009(4):131-132.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Core Specialized Courses Preposition on Core Competency and Vocational Willingness of Midwifery Students
Liao Shujuan,Shi Jing,Wang Jing,Li Min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163-02
一、目前影響大學生的主要非智力因素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兩大類非智力因素進行探究,分別是個人因素和非個人因素。個人因素包括對所讀專業是否感興趣、戀愛因素以及文體娛樂活動;非個人因素包括三方面:學校方面、社會方面和家庭方面。學校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習氛圍和教師專業水平以外的其他素質;社會方面的主要是社會服務(志愿者、義工)和兼職;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期望。
根據調查報告反映,文體娛樂活動、所在學校學習氛圍和對所讀專業是否感興趣為對受訪大學生學業影響程度最大的前三個非智力因素,其中發現以下問題:不同類專業受同一非智力因素影響程度不一樣,商科類學生與工科類和醫科類學生相比,受學習氛圍、教師專業水平外素質和對所讀專業是否感興趣這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影響程度最大。
二、造成不同類專業受同一非智力因素影響程度不同的原因
1.專業特殊性。不同類專業有不同的特點,所以造成不同類專業的學生受同一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同。專業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專業知識的實用性和該專業的就業對口率兩方面。針對上述情況,商科類學生相較其他類專業學生,受學習氛圍和對所讀專業是否感興趣這兩方面的影響程度深,主要是因為商科類專業是較為注重實踐的專業,他們偏向將精力投入于實踐活動中,因此往往就會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主要來自于課堂,所以這類學生忽略了課堂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導致課堂學習自覺性降低,就會出現基礎知識學習的熱情容易受學習氛圍和該門課程授課教師專業水平外質素影響。與商科類學生相比,工科類和醫科類的情況則相反,這兩類受訪者都認為文體娛樂活動、所在學校學習氛圍和對所讀專業是否感興趣為對受訪大學生學業影響程度最大的前三個非智力因素,但與商科類受訪者相比,受學習氛圍和該門課程授課教師專業水平外質素的影響程度相對較低。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類專業基本是靠基礎理論知識支撐起實踐活動,即如果沒有掌握好理論知識將會難以從事實踐活動,所以工科類和醫科類學生都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所以,由于基礎理論實用性不同,使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熱情和態度不同,導致受同一非智力因素影響的程度也不同。另外,專業方向與就業崗位對口情況不同,對不同類專業的學生影響程度也不同。導致商科類學生會將學習的精力放在例如兼職、實習、義工等實踐上,通過實踐鍛煉自己,同時積累經驗,把經驗當作將來進入職場的敲門磚。這也是使商科類學生忽略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其中一個原因。
2.高校對大學生管理工作不到位。目前高校大多只重視教學和科研工作,當中忽略了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再者,社會普遍認為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是具有個人管理和約束力的,能夠處理好學習與活動的關系。然而,我們卻忽略了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在經歷的小學、初中、高中這幾個階段學習中,學校對學生的管理相對嚴格。在此過程中,學生一直依賴學校方面的管理,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較差。當高考之后學生進入大學校園,高校對學生管理相對寬松,因此學生就會放松了對自我的管理和約束,學習態度和生活作風容易受一些外界因素影響,這會使學習氛圍變差,學習氛圍變差會使學生學習態度消極,如此下去則進入了一個惡心循環。所以,高校對大學生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影響學生學業的非智力因素,因此高校有必要針對目前調查所反映的情況,在加大對學生的管理力度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確保將來走進社會的大學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
3.教師除專業水平外素質參差不齊。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師只要專業水平過硬,即可勝任其崗位。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教師除專業水平外素質也是影響學生學業的非智力因素,對于不喜歡的教師,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這會對該課程的學習有影響,因此這方面問題也是相當重要。打比方說,教師授課的條理性、講課是否幽默甚至外貌與打扮等問題,都會影響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和動力,而據調查反映,學生偏愛在學術上認真、講課條理性強和授課幽默的教師。另外,基礎理論的課程也都比較無聊,針對此情況而言,教師可以通過提升除專業水平外的素質(例如加強講課條理性、活躍課堂氣氛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改善學習氛圍。
三、應對策略
調查發現,影響本地區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但重要還在于:個人方面、教育體制方面、學校方面和教師方面。
1.個人方面。俗話說事在人為,學習亦如此。從管理相對嚴格的高中來到自由度更大的大學,學生往往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因此嚴格要求自己才是硬道理。
2.教育體制方面。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問題,學生由高中教學到全日制本科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應來自許多方面的困難。其一,專業調劑的體制導致不少學生不能就讀自己喜歡的課程,然而在此適應過程中,學校的指導、教育工作不到位,往往沒有讓學生了解到所讀專業的前景,繼而對學習失去動力。針對此因素,對于學校而言,工作重點應放在幫助學生適應。雖說有轉專業這一說法,但是此操作對于學生本人難度太大,不切實際。對于學生本人而言,不單單要在開學后盡力認識和適應所讀專業,同時又要在接到錄取通知書后考慮自己是否抗拒對此專業的學習,認真考慮是否需要復讀。從根本來講,改革目前教育體制才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縱觀國外的教育系統,就不會出現因為專業調劑而影響學生學習熱情的現象,當然這與我們超過10億人口的國情有關,但是不妨嘗試在能力范圍內做出改善。
3.學校方面。目前高校大多只重視教學和科研工作,當中忽略了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加上之前提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太過放縱自我,耽誤學業。針對調查結果所反映的情況,學校目前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必要時學校不妨采取強制措施管理,把管理工作精細化。同時亦要糾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正確取舍。但是長遠來看,應該從初中高中開始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是在大學階段還依靠學校管理。
4.教師方面。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所以教師的舉動往往很大程度影響其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多數受訪者表示目前的大學教師只是機械來課室授課然后離開,課堂缺少互動。亦表示大學教師授課無條理加上某些課程無聊,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不高。上述情況反映大學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也要兼顧專業水平外的素質,例如授課方式、儀表、個人修養等,更要有對學生負責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涂素珍,胡永源.大學生的學習困擾及其教育對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The Impact Analysis of Different Experience Teaching Method on Medical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Values
XU Li, ZHU Li, LU Jin, HUANG Zheng
(Shanghai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Shanghai 20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ofession Values of two kinds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for one year medical undergraduate. Methods From June 2013 to July totally 82 medical students that have clinical nursing trainee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wards and outpatient experience group ,experienc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object "Professional Values Questionnaire" and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Questionnaire "survey, using SPSS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The results of "Professional Values Questionnaire" showed that students after experience, on the prestigious status, health facto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elf-development was more reduced (P 0.05).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Questionnaire" showed that ward experience group on occupational cognition, emotion occupation, career commitment, professional behavior experience significantly higher outpatient group (P
Key words:Experiential clinic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values; Medical undergraduates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價值取向,是大學生職業人生的方向標[1]。醫學生是普通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職業價值觀的培養是教育界和醫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點。然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有研究顯示[2],大一醫學生生命意義感普遍不高,處于中等偏下水平,缺乏生命意義感的學生往往會表現出空虛、無聊等,是進行職業價值觀培養的最佳時期。我院近年已在1年級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進行體驗式教學的相關研究,并取得較好效果。本次在前期基礎上針對小學期臨床護理見習的1年級醫學本科生,采用兩種不同的體驗教學形式,通過"職業價值觀"問卷及自制的"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調查和PBL教學法討論總結,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了解社會對醫護的需求,并進一步觀察比較兩種不同體驗方法對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與職業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7月來我院進行臨床護理見習的某中醫藥大學1年級醫學本科生共82人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45名、男生37名,隨機分為病房體驗組和門診體驗組,每組各41名。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體驗式臨床教學"形式,體驗前后分別對研究對象進行"職業價值觀問卷",以及自制的"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調查,兩次使用相同問卷,體驗后指導老師采用PBL教學法討論總結。
1.2.1 體驗式臨床教學 兩組研究對象均以"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為主題分別進行不同的角色體驗教學方法。門診體驗組:隨機選取一個專科門診充當患者進行就診,體驗患者就醫的整個流程及心理狀態;病房體驗組:隨機選取一名住院患者進行醫護需求的深入交談及人文關懷,深入體驗患者的需求。兩組醫學生均要求詳細記錄所有體驗感受,以備討論。
1.2.2 調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職業價值觀問卷"進行調查。①職業價值觀問卷[3]:是凌文輇等人編制,符合我國國情,用以測量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共22題,包括:聲望地位因素項目(9題)、保健因素項目 (6題)和自我發展因素項目(7題)。每一題目按Likert五點量表,從最不重要、比較不重要、一般重要、比較重要、最重要五個等級,分別給予1~5分。②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本研究針對的是醫學生,在調查普通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基礎上,針對醫學生特點和社會責任等因素自行設計"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問卷經專家論證和臨床驗證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包括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承諾、職業行為、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觀等方面共20個題目,每一題目從極不同意、不同意、一般、較同意、非常同意五個等級,分別給予1~5分。本次調查問卷采用個別測試法,無記名填寫,當場回收,有效回收率為100%。
1.2.3 PBL教學總結 PBL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動置于問題情境中,通過自身疑問、教師引導的過程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根源[4]。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對象在角色體驗和問卷調查后,由指導老師帶領,采用PBL教學模式分組總結討論。指導老師均為我院具備豐富臨床和教學經驗的護理人員。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χ2 檢驗,P
2結果
2.1 體驗前后1年級醫學本科生對"職業價值觀"的認知比較 見表1。
表1檢驗結果顯示:門診體驗組體驗前和體驗后的聲望地位因素項目、保健因素項目、自我發展因素項目比較的T值分別為3.868、4.909、2.671,所對應的P
進一步對體驗前和體驗后兩組對象的各維度分值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體驗前兩組對象各維度分值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同時體驗后兩組對象各維度分值也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
2.2 1年級醫學本科生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 的認知比較。見表2,表3。
表2結果顯示:體驗前門診體驗組和病房體驗組的職業觀各維度比較的T值所對應的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體驗前門診體驗組和病房體驗組的職業觀各維度均沒有顯著差異。兩組的職業觀具有可比性。
注:*表明P
表3結果顯示:體驗后門診體驗組和病房體驗組的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承諾、職業行為比較的T值分別為2.128、2.366、2.806、2.564,對應的P0.05)。
3討論
3.1體驗式臨床教學有助于醫學生明確職業價值觀,提高社會責任感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社會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醫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對患者、對醫療行業、乃至全社會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教學中,應抓住關鍵時期,找準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方式方法與學生價值觀的最佳結合點,給予針對性較強的指導[5]。
本研究方法以"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為主題的角色體驗前后的結果顯示:在凌文輇等人編制的"職業價值觀問卷"中,體驗后較體驗前,學生對聲望地位、保健因素以及自我發展三個維度的重視度明顯降低;而采用自制的"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對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承諾、職業行為的認同度明顯高于體驗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體驗式教學對醫學生明確職業價值觀,提高社會責任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體驗式臨床教學開辟了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養新徑。
3.2 應開展多樣化的體驗式教學方法,以豐富臨床教學內涵 我們在總結前期體驗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對"與患者深入接觸"的病房體驗組和"門診就診" 的門診體驗組進行兩種不同體驗方法的觀察比較,由表3顯示:采用自制的"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問卷"中,體驗后病房體驗組的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承諾、職業行為分值均顯著高于門診體驗組(P
3.3 體驗式臨床教學對提高臨床教學質量起到促進作用 臨床見習是醫學生接觸臨床實踐的起點,是醫學院校臨床教學的關鍵環節[6]。讓每一位醫學生真正走到臨床進行實踐,且體驗后由護理教師帶領同學采用PBL教學法總結分析。這種教學方式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很多同學提出很有必要進行角色體驗,真實感較強,現在能夠理解患者,從患者角度考慮問題,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患者需要的醫生。另一方面,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和提高了臨床教學質量[7],教師在整個教學中仍起到主導作用,如實踐活動的設計、引導和點評環節,以及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可能發生的任何一個問題及解決方案的考慮等。在臨床體驗中學生往往會表現的很感性,這就要求帶教老師的引導和點評必須是理性的和專業的,活動結束后的點評更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8]。
體驗式臨床教學可讓學生在"患者"體驗中得到情感的升華,從而培養有文化 、有內涵、有修養的醫生[4],對提高我國未來醫療隊伍質量,提升臨床教學質量,改善職業價值觀培養起到促進作用。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業階段以及教學目標采取不同形式的體驗方法有待臨床教育工作者來共同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1] 倪慧玲,郭超龍.從醫藥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談職業規劃指導[J].現代食品與藥品雜志,2006, 16 (5): 56-57.
[2] 繆海君,謝云天.大一醫學生生命意義感研究[J],華章,2011,10:116.
[3] 凌文輇,方俐洛,白利剛.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學報,1999,31(3):342-248.
[4] 常海波,趙海艷.探討體驗教育對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J].高教研究,2012,9:14-15.
[5] 劉翠英.高職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新特點與教育[J]. 中國西部科技,2010,9(5):76-77,47.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目前,國務院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以職業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教育目標。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就要為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提高競爭力服務。本課題主旨意在了解高職在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和學習需求,以便更好地對高職英語教學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建議。
二、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2014和2015級在校學生。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需求調查。分析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希望增加自己未來就業籌碼的占27.16%,可以取得相應學分的占61.33%。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了取得學分或增加就業優勢。
2.高職學生對學習英語技能需求的調查。在學習中,學生希望提高英語學習綜合能力的占23.26%,希望提高說的能力的占18.44%,希望提高譯的能力的占15.86%。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針對自己的崗位需求設計了相應的學習要求, 希望英語教學能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自己的綜合運用能力。
3.高職學生對英語課程設置的評價調查。對現階段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非常滿意的學生占5.62%,滿意的占43.77%。可見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并不高,這需要教師進一步深思。
4.高職學生是否開展專業英語的調查。對開設專業英語非常渴望的學生占28.16%,渴望開設的占49.83%。可以看出,學生對開設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專業英語的需求度是比較高的。
5.大學英語課程考核方式的調查。希望考試和課堂表現各占一定比例的學生占38.57%,希望以情景劇等表演的形式為主進行考核的占46.37%。可以看出,學生對以開放的實用性考核為主的考核方式是比較認可的。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目前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明確,對英語學習的技能性和開設相關專業英語的需求較高,對英語課程設置和課程考核方式有更高的要求。
四、對策及建議
1.教學模式的轉化。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高中英語的教學多注重學生的讀寫能力即應試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聽說的能力。高職英語教學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應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英語交際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夠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為此,英語教學模式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更多的實踐和應用機會,使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積極使用者。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相應知識的基礎上創設語言鍛煉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情境對話、話劇表演等,這些教學形式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2.課程設置的改革。對大部分高職學生來說,他們的專業都是學習相關的技能,因此要求課程的設置應以實踐性為主。但現階段高職公共英語基本都是基礎英語的學習,與《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的“開設行業英語,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相差甚遠。只有開設行業英語,將英語的基礎知識與職業技能要求相結合,英語的學習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學生在將來就業中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3.教學評價機制的建立。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采用開放的、多樣化教學評價方式比較青睞,這與高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是一致的。在考核時結合專業和崗位實際需求創設工作環境,設置有較強專業性的交流任務,考核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并結合學生的表現對其進行評價。這樣的考核不但可以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還能對學生現場的表現進行考查。在進行評估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同學之間可以用英語互相交流點評,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高職;英語;工程造價
中國分類號:H31
引言: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德國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已經對行為導向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并且向全世界進行了推廣。由于這種方法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最近幾年,我國一些高職院校也開始引進這種方法。本文主要是闡述了行為導向教學法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行為導向教學法概述
這種方法主要是基于行動向學習理論以及構建注意學習的一種教學法。主要是之完成一職業活動中所需要的行動以及維持所需要的環節和從業者的內在調節機制來設計以及實施評價的一種教學活動。行為導向教學的方法主要是包括一下具體的幾點教學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頭腦風暴法;三十仿真教學法;四是項目教學法等。
2.高職專業英語教學
在高職專業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基于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崗位的特點。以工程造價專業英文為例,在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中,其最終培養的目標使要滿足建筑行業等職業崗位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對造價員的培養為主,并且把造價的工程作為高職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目標。在一些崗位中,不僅要求著要有高職工程造價的學生有著工程技術知識結構,同時還要有著工程經濟以及法律知識來解決工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應用
所謂的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就是要對學生的職業行動和能力進行培養。最為主要的是包括著專業方面的能力、方法上的能力以及社會的能力。使其能夠更好更快的解決專業英語中的一些問題,以下是以能工程造價專業英語課為例談談行為導向教學法中具體的教學方法的應用.
3.1 角色扮演法的應用
這種方法就是在教學中,通過情景話的教學方式,來讓學生扮演行動之后的人物,例如工程項目中的經歷、工程師、監理工程師以及造價員等等,通過角色的扮演以及工作崗位情景之后的角色模仿,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專業的英語能力,從而解決了在傳統英語教學中學生雖然是有著很好的英語聽說能力,但是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聽不懂和說不出的場面。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們體驗自身角色的內涵活動,以及體驗對方角色的心里特征,對實際工作中的各種角色范疇能夠更好的體現出來,使學生的社會能力能夠更好的培養。
3.2 頭腦風暴教學法的應用
這種方法主要指的就是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在某一課題讓學生進行自由地發表意見或者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教師和其他學生并不隨其正確性進行評價,也不對其教學方法的準確性進行評價。這樣的英語教學方式,讓所有人在自由愉快、暢所欲言的氣氛中,能夠自由交換想法,同時還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激發創意和靈感.在工程造價中專業英語的教學的過程中,在一般的情況下都可以應用這種教學法,不斷的鼓勵學生用英語來表達想法、用英語表達一些建議和歸納總結。主要是以信息收集為例,教師可以設定議題如: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 common ways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信息收集的方式和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學生可以先進行組內發言、組內討論、組內總結,然后再讓每組出一個代表在臺上發言,老師在做出最后的總結和評價。頭腦風暴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聽說能力,還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他們相關的專業能力。
3.3 仿真教學法的應用
這種方法就是教師要模擬一種真實的工作環節讓學生來學習職業中所需要的知識、能力以及技能等。在工程造價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對工程造價崗位的特點,來和學生進行情景設計以及對話,例如在招投標教學過程中可以模擬的開一個招投標前的會議,學生就要在會議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例如人員的邀請、問題的設計以及問題的回答等來進行設計以及展示。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所學習的不僅是一些先關的英語詞匯和句型,而是要面對真實的工作環節以及切實的工作任務。這樣可以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交流方面的能力,又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自己的工作能力。
3.4 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這種方法就指的就是老師把一個獨立的項目,交給學生自己來處理并且進行解決的方法,從信息的收集、制定計劃以及實施具體的項目一直到最后的評價,都是由學生自己來負責,學生通過自己對項目的了解,以及對項目每一過程和環節基本要求的掌握,從而來對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以學習招投標為例,老師讓學生掌握了相關的文本格式以及專業詞匯,可以確立一個招投標的項目來讓學生去完成一份英文的招標書。教師首先和同學們一起進行討論,不僅要對招投標項目的目標進行有效的確定,還要對其任務進行相應的確定,然后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一些相關的談論,對招投標步驟和程序進行有效的確定,接著讓學生確定小組的分工,以及合作形式等,一定要按照相應的工作計劃有效的完成工作,下一步就讓學生對自己的工作結果進行自我評估,然后再讓各個小組之間進行有效的互評,最后交給教師進行評價,老師在進行的評價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正面鼓勵為主。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最好組織者、指導者和咨詢者的角色,尤其是要提供學生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相關信息等。通過項目教學法,不僅對學生英語讀寫能力進行了有效的提高,而且還在一定的程度上對學生們的專業知識進行了良好的鞏固。
結束語:在專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比較具體的教學法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但是針對老師的教學任務而言,教學任務也是而各有側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以一定要請專業老師參與進來,虛心向他們請教,這樣就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就。
參考文獻
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工學結合”這一重要思想,整個高職教育要把服務于社會對職業性人才的現實需求和學生的就業要求作為最主要的辦學方向。各類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思想指導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對“工學結合”這一理念的認識及實際操作上,絕大部份院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從而導致操作上的失誤,比如說大幅縮減理論課程教學時數、刪除或簡化基礎文化課教學,致使學生基礎素質的培養受到限制,針對中外、合資企業對高職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英語實際基礎原因而導致高職學生入中外500強企業錄用率低,故對多數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絕大部份高職院校把外語課視作知識課,英語教學不兼顧職業特色與專業相結合的特點,因而提出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與專業及職業相合的特點進行教學,把英語教學作為職業技能訓練的教學觀點。據調查,大部份的在校高職學生認為只有部分專業是工學結合的,英語等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和職業就業聯系不緊密。學院開設的公共英語課從教學內容、方法、要求和測試等方面來看,對提升實際英語的應用能力幫助不大,致使公共英語教學成了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軟肋。筆者通過分析近幾年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針對目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進行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若干對策。
1, 滿足崗位需求,實現“基礎英語+專業英語+行業英語口語”的對接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我院所在地區的企業問卷調查得到以下信息:
通過問卷調查和與用人單位有關負責人進行交談,客觀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對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別是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英語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調查的用人單位中有星級酒店、旅行社、郵局、重點醫院、商場、銀行等。求職學生反映:如果你英語學得好,你的就業空間就比別人大,你的升職機會就比別人多。從就業的實際需求看,對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求因專業不同而側重點不同:汽車、建筑、電子類專業要求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強;物流、電子商務、旅游、營銷的專業要求學生的表達、寫作和理解能力強。但是口語交際能力應是各專業學生都應注意培養的能力。
職業教育與培訓在促進就業方面的直接促進作用和效果如何,取決于其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程度。從現實情況來看,企業越來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職業綜合素質。在對涉外企業實際調研中,97.5%的企業表示:他們所需要的專業崗位負責人應該具備以下能力:日常英語(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閑等)交際能力;必要的專業英語知識;專業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情況是這樣的:大多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都是根據《基本要求》進行課程設置和實施的。先是公共英語教學,進行基礎能力培養;接著開設專業英語。根據對畢業生的問卷表明:80%的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時,還是感到英語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夠用。究其原因,還是課程與就業崗位技術要求之間存在差距。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職業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面對就業市場的選擇,市場對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趨勢。如何結合各專業特點,讓英語能力成為一專多能中的“一專”或者“多能”中的“一能”,這應是我們進行英語課程調整的方向。由此,提出了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設想:“基礎英語+專業英語+行業英語口語”的教學模式。
2、突出就業能力培養,適當調整高職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據教育部統計,2007 年高職畢業生有 180 萬,截止2007 年 9月 1 日,就業率僅為 61%,而每年社會新增就業機會約有700~800萬個。一邊是數以萬計的高職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邊是 3000 元月薪卻聘請不到一個高級技師,可見,高職生與企業對接出現了錯位和脫節,二者之間劃上了一道深深的“就業鴻溝”。此外,一些學校一味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全面就業能力的培養,不能使高職學生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要提高就業的競爭率,就必須進行英語基本素質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1 加強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對高職生學習成績考核要從單一的卷面測試逐步轉向英語應用能力的全面評價上來。打破傳統的以筆試定成績的局面,強調筆頭功夫和嘴上功夫“齊抓共管”,聽、說、讀、寫、譯綜合考評,使學生更注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擺脫應試學習的模式;加強對應用文獻的學習和模擬,如單據、合同、社交文書等。另外,還要側重對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跟上時展和知識更新的速度,并培養扎實的工作能力。
2.2 強化就業綜合素質培養。以就業為目的的高職教育應是全面的素質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學會做事,更好地就業,還要培養學生其他相關聯的職業素養,學會做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授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注意觀察學生學習中表現出的語言表達與合作能力、思維與分析能力、求知創新能力,愛崗敬業的精神,大方得體的言談舉止等行為,這都是當代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綜合素質。對于這些行為的表現,好的,教師要予以肯定;不足的,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師要用分數的形式紀錄下來成為過程考評的資料,以此來幫助教師確立不同學生發展的目標,提高職業素質,夯實高職人才基礎。
2.3 增加應聘訓練內容。教師在教授書本知識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應聘前的英語求職技巧培訓。比如,應聘前,及時有效地組織模擬招聘現場,通過模擬使學生學到各種應聘技巧,從容應對招聘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同時,對學生進行就業前思想教育,激發學生成功的欲望,培養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人生理念,樹立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優秀的職業道德品質,培養頑強堅定的自信心。
3、以能力為本位,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現職業教育從專業學科為本位向以職業崗位和就業為本位轉變,從傳統的偏重知識的傳授向注重就業能力的提高和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轉變。對現有教材進行整合,采取模塊式教學,加強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和實際交際能力的訓練。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3.1、整合教學內容:目前,高職院校根據《基本要求》和考試大綱的要求,開設了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課課程。但這些知識和工作中的實際需求還存在著知識空缺現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語通級證,無力勝任崗位需求”的情況。“基礎英語+專業英語+行業英語口語”中,“行業英語口語”包括各行各業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閑等內容。這個內容涉及面廣,更貼近學生的就業需求,滿足了高職層次學生的就業需求。主要目的是解決學生實際工作中英語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 轉貼于 3.2、確立合理的培訓時間:根據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和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的內容,將英語課程設置為三個學期:第一學期內嚴格按照教材內容打好公共英語基礎關;第二學期鞏固期內加強基礎知識訓練的同時,指導學生參加高職高專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及有關的英語口語考試,以此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第三學期提高期內在學習專業英語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行業英語口語”的培訓。這個內容連接了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之間的斷裂帶。它也是學生們就業面試時的第一道門檻,同時還關系到他們就業后是否能勝任企業工作的問題。實踐表明,學生對此內容非常感興趣,效果也很好。
3.3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將職業能力培養的“行業英語口語”培訓可以安排在專業英語課時內完成,學期末單獨進行口語考核,計入學期總評成績。將專業英語與行業培訓結合起來使其更具有針對性;也可以把“行業英語口語”培訓設定為選修課。學生在就業之際,英語知識得到了適時的復習,無疑對學生就業是一種很大的幫助。
4、增強學生競爭力,把英語等級證、職業資格證納入教學計劃根據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公共英語教學只能實行素質教學,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上。英語等級考試只能是英語學習的一種考核方式,教師可以將分數作為課程的終結性成績進入學分。學生如能在完成該課程前取得英語等級證書,證明基本能力與社會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結束課程學習。
5、實現學校——就業崗位“零過度”。對學生進行崗前英語實訓培訓為了實現校企就業崗位的“零過度”,對學生進行崗前英語實訓培訓,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質量考核。企業在指導學生實踐中,對學生英語技能和實際操作中的表現作出各方面的評價,按一定比例歸入學生能力考核成績。這種校企共同參與培養英語應用能力實踐的考核辦法,最能體現就業導向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定向性、適應性的特征。周濟部長在2002 年
湖南永州召開的會議上指出:“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發展的必山之路和重要的指導方向。”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學科型高等教育的區別在于它的培養目標是職業性、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技能培養是它最核心的內容,脫離了這個核心內容,就不能稱其為職業技術教育。
總之,筆者認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不僅要加強職業技能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率還需加強多種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強化職業技能訓練同時,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礎課與“兩課”。 從而才能培養出既具有熟練英語應用能力,又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人才。一改過去高職公共英語課作為基礎課被冷落的尷尬境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2.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2]16[Z],2002
3.中國教育報,2005
4.黃孝珉.就業市場需要與中職學校英語課程改革的問卷調查及教改對策的研究報告.當代教育論壇,2006.12
5.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
6.周濟.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視頻會議上的講話[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