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25: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如何發展城市經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全國13億人口中農民工就有2億多,他們為城市繁榮、農村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目前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如何承接和消化進城農民工群體,是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文明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保障農民工權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1.農民工是推動我國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回顧所有發達國家的歷史,大部分的發達國家都是通過農民破產來實現工業化國家的。沒有這個過程,農業國永遠富不起來。城市化的推進也是我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城市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國家城市只有116個,而現在大、中、小城市有667個。21世紀,我們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一個是城市化問題,一個是“三農”問題。要解決“三農”問題,最可行的出路是通過城市化,也包括小城鎮化。到2020年,我們國家的城市規模預計達到1500個,每年的城市化增長率是1.5%,大約有100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因此,農民工進城是我國工業化前進道路中的一個必然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將經歷數十年之久。因此,真正重視農民工基本利益的保障,是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順利推進的重要內容。
2.農民工在城市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農民工的城市化問題,是無法逆轉的歷史潮流。這不僅有利于勞動力市場的成熟和發展,更有利于勞動力資源在較大范圍內的有效配置。他們在工廠、礦山、建筑和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擔當“主角”,成為促進城市繁榮和發展進程中最活躍、最積極、最有潛力的人力資源,甚至于許多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幾乎到了離不開這些農民工的地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工潮的發生和流動既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也是農村發展和農民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的現實要求。在這樣一個客觀的歷史趨勢面前,我們要適應城鎮和發達地區的客觀需要,在文明城市建設中,使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能夠得到社會的關心與公平的對待,消除市民對農民工的偏見,保障農民工群體的基本利益。
3.保障農民工基本權益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如何處理各個社會利益群體關系的和諧,特別是促進農民工與城市中其他社會利益群體的和諧,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當前,全國上下都在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民心工程,但在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政策環境下進行的城市建設,無論是在指導思想上,還是在政策選擇上,作為城市管理主體的城市政府,還大多從以城市居民為主這一思維邏輯出發,忽略了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城市建設的各項工作之中。2006年初,國務院制定下發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文件,這個文件明確了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政策措施,因此,把解決好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擺到重要的位置,讓農民工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他們渴望的公平的財富分配和平等的權利分享是實現城鄉和諧、工農和諧,最終推進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任務。
二、城市中農民工的生活現狀分析
中國經過20多年的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有了四倍的增長,然而這部分并不是均勻地分配于所有的中國公民。其中得益最少的就是農民。這已經成為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
農民工已成為社會階層中的弱勢群體,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心理和經濟壓力。首先,他們與城市居民身份地位的根本不同,使他們在進入城市之前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農民工能夠做到的只是被動的接受有限的資源和崗位;其次,由于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不足和自身的貧困而缺乏謀生技能,很難為自己創造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另外政府管理體制落后,社會救助系統疲軟等原因,使得農民工進入城市之后,往往面臨著務工技能弱、就業難度大、權益保障差、生活質量低、遭遇社會不公平等眾多的問題,各方面的權益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在城市,大部分人群參加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形成了初步的社會保障安全網。但在這張安全網中,卻很少看到農民工的身影。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一份最新調研顯示,目前我國農民工參保率普遍偏低――在“五大社會保險”中,除工傷保險已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參加外,養老保險的總體參保率僅為15%,醫療保險的平均參保率為10%左右,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目前仍與絕大多數農民工無緣。
過去許多年中,我國以犧牲農民的利益促進了城市建設的發展,今天我們不應該讓這種不合理的情況仍然繼續。尊重農民工的勞動,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給農民工一個平等的生存條件,是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從制度和機制構建上促進農民工基本利益的保障
在文明社會里,幫助弱者、消除對弱勢群體的歧視,運用國家權力切實維護弱者的合法權益,鏟除產生不公正待遇的土壤,既是每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更是一個民主政府義不容辭的法定職責。對農民工基本利益保障措施的落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消除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和體制,強化政府服務職能
首先,要清理和改變阻礙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政策,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業的轉移。
其次,設置管理農民工就業工作的專門機構,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納入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軌道中。整合有關政府機構職能,建立專門的組織、管理、協調農民工的機構或部門,專門負責與農民工相關的技能培訓、就業管理及相關合法權益的保障工作。
2.建立和完善以勞動合同管理為中心的企業勞動管理機制
應根據當前農民工的實際情況,按照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規范企業用工制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要求,在法律層面上確定和規范農民工與用工單位的勞動關系。制定實施細則,嚴格用工制度,規范勞動關系。實行“凡是用工、務工一律簽訂合同的用工制度”。
3.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健全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要從用工單位與農民工簽定合同抓起,嚴格把關與監管,探索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基金制度,尤其是建筑行業可由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出資建立,保障農民工能按時、足額拿到工資。同時,根據農民工的需求與現實條件,按照分類分層保障的原則來提供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逐步形成健全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
用人單位要嚴格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按時、足額為務工人員交納工傷保險費,維護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同時,應參照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為規模就業和職業相對穩定的農民工建立醫療保障。現階段職業相對穩定、達到政府規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對固定住所和工作單位的農民工,應納入所在務工、城鎮的養老保險;對流動性較強,但職業比較穩定的正規性用工,應允許其養老金的跨區域流動和養老保險的跨區域接續,對臨時性務工人員,可視情況參加原籍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
4.切實加強農民工的培訓和教育工作
農民工進城后都需要一個將原來的知識重新轉化和適應新環境的過程。接受一些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和其他的培訓,是極為必要的。要切實加大培訓經費的投入,應本著“政府拿一點,農民個人拿一點,社會贊助一點”的辦法解決培訓經費問題。可采取內引外聯,內外結合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農民工的培訓工作。
加強對進城農民工的引導和教育,增強他們在城市的生存發展能力,有效提高他們的城市適應性,加快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進程。
5.發揮工會、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工維護其合法權益
根據中國工會十四大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發(2003)21號文件精神,應按照《工會法》《中國工會章程》的規定,盡快地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為農民工入會提供法律依據,組織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教育、管理和服務,構建一種行之有效的維權協調機制。
建立各類法律援助機構,進一步完善對民工權益的法律援助制度。適當簡化手續,有針對性地指導進城務工人員對合法權益的保護,幫助農民工處理勞動爭議及企業違反勞動法規的行為,為農民工在司法訴訟中提供法律援助。
參考文獻:
[1]華建敏:切實加強農民工工作,認真解決農民工問題[N].人民日報,2006,11,08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gional economy began to steady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begin to emerge, in order to steadily promot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on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sues, and explore a feasible practice roa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for many years work experience, on how to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xpect to be able to co-ordinate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引言
在我國,城鄉的統籌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性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經濟增長方式也在逐步改變,為了能夠有效穩妥的積極推進我國城鎮化的建設,對城鄉資源以及城鄉關系進行合理的配置,這樣能夠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作用。在城鄉規劃過程中,中央連續出臺了眾多相關政策,積極對城鄉建設工作給予相應的支持。我國從早期在較為發達地區進行的城 鄉—體化模式的探索,到后來在全國范圍進行的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實踐活動,直至到進行城鄉統籌相關政策要求的出臺,我國政府部門以及相關單位對于我國的城鄉的建設和籌劃工作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清晰明確的工作思路與工作方法。
2 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中產生的問題
目前 ,在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時具備了較為強大的工業建設基礎。同時工業化的進程也在快速推進,相應的工業生產規模也不斷進行發展和擴大,工業化的發展有效促進了城鎮化的建設,城鎮人口,城鎮規模也在不斷壯大。工業發展的地域性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經濟格局的形成產生了影響。
2.1工業化、城鎮化逐漸成為了有效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到了2011年,我國的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已經分別達到了分別達到46.8%和51.3%。同時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城市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能對人均GDP起到的帶動作用為633元。在高速工業化、快速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低成本的土地資源在這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士地對資源的供給能夠對經濟的增長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土地的低成本作用有效促進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進而有效促進了推動了高速工業化,土地的資本化促進了城鎮化建設,然而不同于其他相關的發展模式,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同樣有著很多不協調。但是,與傳統發展方式一樣,我國現有的城市化模式也存在不協調、不健康同樣不可持續的相關問題。
2.2土地城市化速度大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
我國的土地政策為“城市土地國家所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各級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對規劃進行修編、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這樣使得城市圈的范圍不斷進行外移,逐漸擴大了城市的版圖。在此期間。城市面積相應的擴張的速度年均水平達到了7%,與此同時,城市人口的增長率僅為3%,同時除去相應的農民工,戶籍人口很低,這樣形成了城市擴張過程中,地大人少的局面。同時城市用地多為通過征地的形式獲得,這些地區進而成為農民與相關政府部門沖突的多發地。
2.3城市在進行基礎設施的投資過程中,主要形式為通過土地出讓以及土地抵押兩種方式進行融資,這樣就增加了地方政府相應的債務風險。
到了2010年底,據統計地方政府的相關債務達到了10.7萬億元,其中政府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來進行償債的債務比例達到了地方政府中償還債務總額的37.96%。
2.4用地結構相對不合理,進而對土地進行粗放利用。
在我國,據統計在工礦倉儲用地占建設用地供應有著較高的比重,同時相應的城市內部工業用地也有著較高的比例,能夠達到30%,這個比例遠遠超過了遠遠高國外先進國家的平均水平。城鎮化建設容積率僅為0-3~0.6。在城市用地中相應的劃撥用地占有著較高的比例,土地資源的配置處于一種非市場化的階段,大量的廣場,辦公大樓由政府進行劃撥,在城鄉接合部有著很深的矛盾。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對城市的居住環境帶來的巨大的居住需求,而在原住農民以剩余土地成為獨立于住房市場之外的集體土地,同時成為了房屋租賃的一個重要的“灰市場”。這一方面為城市化流動人口提供了相應的居住以及生活空問,有效較低了相應的城市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則造成自然環境的矛盾,同時滋生了大量違規建設,違法建筑的現象,這樣不能使土地真正體現出其相應的價值,同時顯現出眾多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3.如何實現工業化建設與城鎮化建設的統一協調
總體而言,城鄉統籌規劃工作較為復雜和艱巨,在籌劃過程中會涉及多個學科和專業,相關的城鄉規劃部門要綜合考慮農業發展狀況、城鎮化道路的建設、農村一些基本公共服務等多個學科的難題,為此相關人員要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而尋求一個較為合理有效的突破口。目前從如何進行城鄉統籌發展的角度,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①建立一個有效實現城鄉統一市場,這樣能夠使相關資源要素能夠在城鄉之間進行有效的流轉,進而有效解決相關要素資源價值流失的相關問題;
②建立健全相應的基礎設施,使之能夠全面覆蓋到相關的城鄉領域,特別進行網絡化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要使之能夠有效在農村地區進行延伸。通過這樣的措施可以有效解決在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相關問題;
③采取措施積極推進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具體內容有實現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就業平等、公共基礎教育;
④充分依照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相應的內在作用規律,著力加強對于相關薄弱環節以及關鍵著力點,進而制定相應的城市化發展策略以及相應的支持政策體系。一是,消除相應的體制,進而建立一個有利于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共同進行發展的發展機制。第二,充分基于城鄉統籌發展以及包容性的角度,充分結合宏觀以及微觀兩個角度,進而指定相應的發展目標和總體規劃,使之與農民工人口增加的現實相適應,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而加強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第三 ,加快對于農業經濟的轉型,逐步增強農產品加工業 的快速發展,有效實現相關產業的銜接作用,有效改善輕重工業的平衡局面。第四,進一步加強對于中小城市以及縣鎮的建設,積極促進第三產業的轉型,進而為農村勞動力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第五,積極推廣相關的農業科技技術,積極發揮科技對于農業產業的引導作用,進而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品牌化,有效提升農業產品的水平。
4、結語
有效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統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長期的發展任務 ,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相應地 區的具體狀況特征,積極做好相應的城鄉統籌工作。總之,城鄉統籌規劃是一個較為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完善。
[參 考文獻]
通過對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他一些城市的調查了解,在夜經濟的發展中主要存在下列問題:
1. 能夠吸引大眾夜間消費的場所和消費項目少。一是休閑娛樂場所存在“貴族化”傾向,消費價格高,只適宜少數消費群體,缺乏大眾喜好且適合其消費承受能力的休閑娛樂場所和服務。二是在購物方面,大型商店夜間一般都不營業,夜市中存在的主要是檔次較低的購物場所,如地攤,商品價格雖便宜,但大多數人覺得商品質量不高。由于主要的商品供應商缺位,極大限制了夜市的購物消費功能。
2. 消費項目單一,缺乏文化內涵。夜間是人們休閑的時段,夜間消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獲得精神享受。因此,發展城市夜經濟應注重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當前存在的一些消費項目還比較單一,缺乏文化內涵,不能滿足人們多方面的消費需求。
3. 缺少特色。一是各城市夜經濟的消費形式和內容都基本相同,二是同一城市中各夜間消費市場也缺乏自己的特色。
另外,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市民滯后的夜消費觀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夜經濟發展。許多人還不能把夜消費特別是休閑娛樂消費看作是正常的消費行為。
二、推進城市夜經濟發展的建議
1. 加強宣傳,培養正確的夜消費意識和夜消費觀念,消除社會偏見。
2. 商家應認真研究人們的夜消費需求,充分挖掘市場潛力,開發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豐富多彩的消費服務項目。
3. 科學合理地制定夜經濟發展規劃。首先,同步發展低、中、高檔項目,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重點發展大眾夜消費項目,如在高校集中區規劃大學夜市,針對大學生的特點開展夜間露天KTV、圖書展、文藝表演、趣味演講等,利用一些比較有吸引力的獎品來鼓勵學生參與。其次,可以修改工作作息制度。向北京學習,引入“錯時”上下班制度,不但可以去除市民因休息不好而影響工作的后顧之憂,還可以為其享受夜生活創造有利條件;不但可以調動城市夜經濟,也有利于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4. 打造夜生活特色街區。應根據本市的實際情況,打造文化娛樂一條街、民俗文化一條街、飲食消費一條街、特色小吃一條街等。還可根據季節變化及市民需求,建設一些臨時性夜生活服務街區。
5. 打造夜經濟特色品牌。(1)建設特色美食街區。如,有的美食街區可匯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吃、名菜,有的可專門經營本地的特色菜肴。我們可以借鑒天津發展夜經濟的方法,在就餐期間推出特色文藝演出,形成特色餐飲文藝品牌。(2)建設特色文化夜市。可以挖掘利用本市的特色文化資源設計出能夠天天演出的實景劇目,打造特色演藝品牌。如在保定市可將保定老調、徐水舞獅、涿州皮影等打造成自己的特色演藝品牌。(3) 積極引進外地的藝術形式并經常邀請外地藝術團體到本市演出,使人們足不出市即能現場欣賞各地的優秀文藝節目。
6. 設計適合夜間的旅游線路和項目。應充分挖掘本市的旅游資源,完善夜間旅游的基礎設施,設計一些弘揚本市文化、突出本市特色的夜間旅游項目。
7. 加大政府支持和管理力度,為發展夜經濟創造良好環境。(1)政府相關部門應在稅收、資金扶持等方面對夜間營業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和優惠,使其有利潤可賺。并積極培育一批有特色、適宜夜間消費的服務項目。(2)工商、城管、衛生、公安、文化、環保等政府部門要適應發展夜經濟的需要,并加強市場監管,為夜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3)增設金融服務設施。各大銀行可以在繁華地段的相關夜生活場所開設自助銀行、ATM機,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務。(4)加強對廣場、公園、體育場館等大眾活動場所的建設,為廣大市民參與夜經濟創造基礎條件。(5)建設完善道路交通設施,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王艷青,宗成華,趙佳娜. 石家莊“夜經濟”發展研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8).
[2]楊冰. “夜經濟”升溫有待特色助推[N]. 河北經濟日報,2010-02-02.
[3]于萍. 夜間旅游與“夜經濟”:城市發展的新動力[J]. 改革與戰略,2010(10).
[4]劉毅. “夜經濟”讓城市更絢麗[N]. 石家莊日報,2011-07-22.
[5]張素薇. 衡水市“夜經濟”發展的現狀調查與實現途徑[J]. 中國商貿,2010(20).
[6]對河北省發展“夜經濟”的幾點思考[EB/OL]. http:// chinadaily. com. cn/hqgj/jryw/2011-03-30/content_2170659. html.
_______________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工程投資項目正在不斷地擴大。如此巨大的投資規模,在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需要適應宏觀經濟自身發展的要求和遵守經濟發展的規律。工程造價管理的目的是確保基建投資與資源的充分利用和計劃性,消除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的現象,使建設項目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逐步深化的進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造價,如何使造價良性地為經濟服務,是工程造價管理的熱點問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途徑,離不開科學的管理、雄厚的技術力量,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優良的技術裝備等優勢,通過不斷創新而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中生存發展。作為工程項目管理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工程造價管理,應從系統工程的原理出發,運用主動控制和動態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根據工程建設各階段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建設項日全過程的造價管理,以期實現降低成本,獲得更大效益的目標,它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協作配合,共同努力完成。現就如何使工程造價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談幾點認識。
一、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商品價格的機制,健全商品價格調節機制
積極培育和規范金融市場和土地、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逐步實現由市場形成要素市場,是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關鍵。通過制定和完善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管理和物價監督,規范流通秩序,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分割,反對不正當競爭,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發展和規范市場中介組織,組織嚴格資源認證,發揮好服務、溝通、公正、監督作用。只有不斷完善工程造價管理機制,才能使工程造價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二、全團隊造價管理
全團隊造價管理由于工程建設分工的不斷細化,專業中介機構的不斷發展,工程項目中涉及的利益主體越來越多。業主、設計方、施工方、監理、供應商等各方之間經常由于信息傳遞和溝通不暢,造成工程進展和管理上的困難,引發利益沖突,因而工程造價、質量、工期也難以得到保證。全團隊造價管理就是要在各利益主體之間形成一種合作伙伴關系,以此來推動項目完成,最終實現“多贏”。進行全團隊造價管理的關鍵環節是確定全團隊的合作促進。它處于合作各方的中央,與任何團隊成員均無經濟利益關系。各團隊成員按照合作伙伴關系協議的要求,圍繞合作促進開展工程項目活動。這種管理方法要求團隊成員協商、指定一系列的造價管理合作文件,以此來規范管理活動,保證信息交換,避免和化解糾紛。管理活動的中心是適時地開展團隊成員間的思想溝通與信息交換,保證全面造價管理團隊的成員之間的真誠合作,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實現建設項目造價的全面降低,適應經濟發展要求。
三、按比例分配設計費用
我國現行的設計取費標準是按投資額的百分比計算,使得造價越高,收費也越多。這樣的取費辦法,難以調動設計者主動地考慮降低造價、節約投資,更不利于工程造價的控制。若在批準的設計限額內,將設計部門通過認真運用價值工程原理,在保證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依靠科學管理技術、優選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新材料、新工藝所節約的資金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給設計部門,以獎勵調動設計部門積極性。這樣的做法是大有潛力的,也是控制工程造價行之有效的辦法。設計金額的有效控制,必然對經濟適應性產生不可避免的重大影響。
四、加強全面風險造價管理
工程項目全面風險造價管理工程項目的實現過程是一個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過程,造價管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不確定性造價的管理。
全面風險造價管理是在信息不完備理論、成本不確定性理論、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包括四個相關階段: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處理和風險監控,這四個階段發生于項目的全過程。而全面風險管理則強調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處理和風險監控發生于項目的全過程,它應該是一個連續的環狀結構。工程造價的不確定性是絕對的、客觀存在的,其確定性是相對的。對于影響造價的風險事件,可采用風險規避、風險分擔、風險轉移、風險、化解等具體方法予以控制。在控制過程中,不斷地調整造價目標,以使其滿足工程項目和抵御風險的要求。
五、發揮定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有一個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換言之,即利用經濟杠桿作用形成市場價格,實現市場交易行為。
從長遠的觀點看,建筑產品的價格也要由市場形成。然而,定額是確定建筑實物工程消耗量的依據,也是建筑工程標準化管理在造價管理中的具體體現。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定額應當成為國家規范建筑市場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應當充分發揮定額的指導作用。要想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規范建筑市場,實現國家對工程造價的宏觀調控,就要充分發揮定額的指導作用。
六、分步驟積極穩妥地推進工程造價改革
按照我國經濟改革的總體目標,結合建筑行業的具體情況,采取穩步推進、分步實施的方式非常必要。
“控制量、指導價、競爭費”是造價工程改革的第一步。這種計價方式首先將量、價分離,由國家制定統一的工程量控制標準,權威性的建筑材料、機械、人工、建筑產品等國家指導價格,讓企業在國家的指導和市場競爭的環境中自主確定建筑產品價格。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對“三量”和“三價”進一步開放,按“指導量、市場價、競爭費”思路將“三量”由控制變為指導,把“三價”由指導價變為市場價。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礎上,實行“量、價、費市場化”。將“三量”、“三價”及取費標準全部開放,完全由企業根據自身實力和市場條件,在市場競爭中確定產品價格。
總之,為使工程造價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就必須進行改革,應該采取積極穩妥的方式,調控結合、循序漸進地進行。按照“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明確目標、認準方向、創造條件、解決難點、積極穩妥、分布實施”的原則進行。從工程造價、定額、價格、改革及管理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進,同時要提高造價人員的文化層次和專業水平,使造價管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并發揮其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工程造價計價與控制[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當前,京津冀已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具有活力的經濟增長極,而且是我國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樞紐與門戶。2009年,北京市進出口總額為2147.6億美元,下降20.9%,在各省市中繼續保持第4位;天津市進出口總額為639.4億美元,下降20.6%,在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進出口總額達到1444億美元,天津市進出口總額為378.7億美元,與2009年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60.2%和34.5%。
(二)河北對外貿易發展的歷程及現狀
河北對外貿易起步較早,發展較快。1975年經國務院批準,河北正式在秦皇島開口岸。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河北外貿歷經統收統支、統負盈虧;分級核算、定額補貼;額度分成并與地方財政掛鉤;匯率并軌、自負盈虧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并逐步與國際經貿通行規則接軌的漸進歷程。2004年7月1日,《對外貿易法》實施后,國家取消了對所有外貿經營主體外貿經營權的審批,改為備案登記制,河北外貿進入完全競爭領域。
2009年,河北省進出口總額296.1億美元,下降22.9%,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0位。2010年上半年,河北進出口總額為190億美元,增長40.6%。其中出口104.1億美元,增長51.8%;進口85.9億美元,增長29.1%。
二、河北對外貿易與京津梯度差明顯
(一)對外貿易規模雖然同屬前十位,但進出口總額相差懸殊
近年來,按進出口規模總量計算,北京是河北的7倍多,天津是河北的2倍多,河北進出口總額在前十強省(市)中降幅最大。目前,在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量方面,河北的差距與先進省市相差懸殊,而與其他落后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二)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產品技術含量低
京津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較優勢的主要是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食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為優勢產業。進口的設備為當地的加工制造業提供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同時利用先進的設備生產出了高附加值的產品,并由此帶動了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為初級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如鋼鐵、煤炭、服裝、醫藥、農產品等。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分別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7%和13%(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有重疊部分),與北京、天津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出口占主導地位的是鋼鐵和金屬制品,但鋼鐵的進口額同樣巨大,說明河北鋼鐵冶煉業雖是優勢行業但技術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結構單一的問題仍是河北外貿的"軟肋"。
(三)對外貿易出口方式結構不合理,加工貿易不強
當年北京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其總出口的比重約為44%,天津為56%,而河北僅為18%。從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來看,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直接從業人員約3 000萬人至4 000萬人,約占我國第二產業就業總人數的20%。目前,全國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有12.6萬家,年加工貿易出口額5 869.8億美元,而河北2009年加工貿易出口額僅為28.5億美元,與全國的平均水平尚有較大差距。
(四)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少,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帶動力不強
從實際利用外資情況來看,河北大大低于京津兩市。2009年度北京實際利用外資金額61.2億美元,天津實際利用外資金額90.20億美元,河北實際利用外資36.9億美元。在利用外資效果方面,天津是成功的典范,世界500強企業已有近140家在津投資。外商投資企業對天津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15%左右、工業增加值的40%以上、稅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于外商投資企業,同時還為社會提供了近60萬個就業崗位。而河北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29億美元 ,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河北的也不到100家,與天津比有較大差距。
(五)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低,拉動GDP增長不足
在對外貿易拉動GDP增長方面,2009年全國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為-2.86%。其中北京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為28.25%,天津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為-6.88%,河北對外貿易對GDP貢獻率為-9.39%。河北2009年對外貿易對GDP的貢獻率既低于北京,也低于天津;對外貿易拉動GDP增長率低于北京,但略高于天津。對外貿易對全省2009年的經濟增長非但沒有向上拉動,反而形成一定的拖累。
三、河北發展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
(一)區位優越
河北是我國12個沿海省市之一,海岸帶環繞渤海,發展潛力巨大。河北中環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構成了聞名遐邇的“金三角”地帶,與北京、天津已形成環京津一小時交通圈,區域經濟相互融合。尤其是河北處于環渤海經濟增長極的核心腹地,京津冀城市圈內擁有近2億人口的消費群體,市場容量占到了全國總量的10%以上,是我國市場容量最大、人才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因為環抱京津,能夠承接京津的人才、科技成果和相關產業的轉移,可以加速實現河北外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營方式的轉變。
(二)資源豐富
一是河北擁有海河、灤河兩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3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05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能優勢為河北出口型工農業生產提供保障。二是河北有耕地近1億畝,臨港工業可利用非農用地面積達4 000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林地和其他農業用地,豐富的土地資源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農產品基地建設提供了基本生產要素。三是河北有河北擁有儲量居中國大陸省份前六位的礦產達40種,煤、鐵、石油(天然氣)、金以及各種石灰巖等大宗礦產均為河北優勢礦產,其中煉焦用煤儲量居中國首位。且近年來又陸續發現了一批儲量豐富的礦產資源,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河北建設大型鋼鐵、裝備制造、建材、石油化工等綜合工業基地的提供了有利條件。四是勞動力資源非常豐裕。河北目前人口已達7 000萬人,居全國第6位,根據《河北省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預測,2022年~2 027年河北城市化進程進入加速時期,將有1 300萬~1 40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各級城鎮。
(三)設施完備
河北的交通、倉儲、物流基礎設施齊全,能夠為商品進出口提供服務和保障。河北省內有發達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網,也有石家莊和山海關兩處機場,更擁有秦皇島港、京唐港、黃驊港、曹妃甸港等重要港口,能為進出口貿易提供全方面的便利服務,使河北發展對外貿易如虎添翼。
(四)地位穩固
河北產業發展體現為3大板塊:一是秦唐滄三市憑借近500公里的海岸線,定位為沿海板塊;二是以發展農業產業化、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為優勢的冀中南板塊;三是以發展高效農業為主的張承(張家口――承德)板塊。河北對外貿易歷經30多年發展,目前,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企業已累計達到18 000家多家,年出口超億美元龍頭企業已達30家多家,培育了信息、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精品鋼材、建材、橡塑膠制品、化工產品出口產業集群和50家出口基地。作為京津兩市商品出口基地,在鋼鐵、煤炭、農產品、服裝等傳統商品上與其他省市仍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五)政府重視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外貿易和京津冀一體化工作。原省長同志在201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別指出:要統籌好環京津地區的發展,發揮京津的作用,帶動河北經濟發展,是河北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中一個重點;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務實地推進與京津的合作,多領域、多層次與京津對接。
四、實現對外貿易錯位發展的幾點想法及建議
(一)完善對外貿易優惠政策,鞏固傳統優勢出口產業
河北在鼓勵外貿進出口方面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如“石家莊海關八舉措助企業渡難關”、“河北省國稅局6條意見促出口”等。但總體來講,出口鼓勵政策還不夠系統,退稅速度還不夠快捷,缺乏部門間的協調和溝通,一些政策執行也不完全到位。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成立對外貿易工作領導小組,外管、海關、銀行、稅務、商務廳、國資委等相關部門參加,系統整理已出臺的鼓勵對外貿易的具體措施,參考京津經驗,加快研究制定新的鼓勵政策(重點研究制定鼓勵鋼鐵、煤炭、服裝、醫藥、農產品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出口政策),并做好政策及信息公告等工作,進一步鞏固傳統優勢出口產業。同時,對于省內優勢產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對外工程承包、投資辦廠、建立銷售網絡,帶動傳統優勢產品的出口。
(二)建立對外加工貿易園區,擴大加工貿易出口比重
從河北出口貿易發展本身看,加工貿易發展滯后是制約全省出口規模擴大、商品結構提高以及河北與全國及沿海省(市)出口規模和結構差距的直接原因。河北的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的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通過加工貿易來吸收外資和外國技術,來積極推進和完成這個過程。對于河北來說,不但要擴大加工貿易占出口的比重,從量上取勝;更重要的是要盡快介入到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的環節,以質取勝。
建議進一步明確對加工貿易產業的政策引導,加快建立加工貿易園區。完善出臺各項鼓勵優惠政策,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出口加工區轉移,并對在出口加工區內經營的企業進出口產品予以保稅,放開加工貿易的產品范圍,簡化手續,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關監管力度,防范和打擊走私,還可以吸引大量外資,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提高加工貿易的質量,為加工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積極創造條件做好京津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鼓勵本地產料件替換進口料件加工,帶動地方其他產業的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加工貿易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三)加大高新技術引進的力度,加速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建議政府部門加大對產品核心技術的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從國外引進,另一方面可以從京津引入戰略合作者,達到核心技術轉移的目的,加速實現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的目的。同時要通過技術引進帶動本地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政府和企業可以聯合設立“研發專項基金”以及給予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走高新技術產品創造之路,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自主營銷渠道,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產品,把“河北制造”最終變成“河北創造”。
(四)加大外資引入力度,增強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帶動力
河北目前利用外資的水平還不高,規模還不夠大。繼續堅定不移的引入外資戰略有利于河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有利于提高省內其他企業生產工藝水平和管理經驗,也有利于提高省內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帶動力。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北的優勢資源和京津的“協同效應”引入有實力的國外企業,優先發展汽車制造、生物醫藥、光伏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注重機電、高新技術和勞動密集型項目的引進,把握外資項目從目前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力爭做到高起步,快發展。
(五)保持出口商品基地優勢,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業
建議政府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資源,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出臺各項鼓勵優惠政策,以種植、養殖農產品出口基地為基礎,規劃和重點建設肉類、糧油、蔬菜、果品和水海產品等農產品出口基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區域農業競爭力。同時,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外,應大力引進外資投資農產品加工領域,引進符合國際及有關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加工、生產體系,引進農產品生產過程和生產環境的監控操作程序,特別是要大力引進對畜禽疫病防疫檢疫技術和化肥農藥及飼料中有害殘留的監測控制技術,帶動河北農產品加工者標準意識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全面推進河北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的標準檢驗檢測體系與國際標準接軌,使河北省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達到國家通用“綠色”標準,推動農產品出口。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帶來的影響
市場經濟對我國教育的事業是巨大的,中職教育事業也不例外。在市場經濟觀念的影響下,中職教育改變了以往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方式,開始著手培養更能適應市場經濟的人才。具體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市場經濟對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積極影響。以往中職教育在測量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上往往走的是單一化的培養路子,在課程設置上多是一些基礎課程,包括地形測量和控制測量等基本知識,但是這種課程往往專業性強,但是實用性差,培養出來的測量人才很難適應各項建設部門的實際工作。這就使得中職學校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進行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主動尋求與市場經濟的接軌,培養具有較高競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極大地推動了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變革,提高了其教學質量。
(2)市場經濟對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不良影響。市場經濟帶來了先進的觀念,來帶了一些不健康的觀念。一些中職學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認為學習無用,在校期間揮霍學習的大好時光,不論是測量理論學習還是實踐學習都不積極,應付了事,造成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雙失”,影響了他們的專業成長。
2 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進行測量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措施
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進行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就是要秉承市場經濟的先進理念和觀念,對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中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部分進行調整,面向社會培養具有較強競爭能力、較高理論水平、過硬操作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具體的改革上,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 進行新舊課程的整合,適應市場新形勢的發展
首先,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各種測繪新技術和新方法相繼涌現,這些新事物給傳統的測繪事業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它要求中職測繪專業必須要進一步淡化專業的界限,繼而拓寬專業面,增加新的課程內容。因此,中職學校在對地形測量和控制測量及工程測量等進行整合的基礎上,要增加以計算機課程和地籍測量為主的拓展課程,同時,還要增加以GPS、GIS、RS為主的現代化測量課程。要充實中職測量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促進新舊課程的融合,并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教學體系。其次,要在課程中增加計算機課程,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工程測量將越來越多地用到計算機技術。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語言和數據庫等基本知識,學會使用基本的測量軟件。再次,要增加其他與測量相關的專業課程。在實際的工程測量中,除了需要用到專業的測量知識外,還需要用到各種工程制圖知識、管理知識和概預算知識等。因此,要增加工程識圖以及工程管理等課程作為配套課程。
2.2 進行教學方式的變革,突出以能力為主的培養特點
市場經濟更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而不是空有滿腹理論或者理論匱乏的“瘸腿”人才。因此,中職學校測量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方式必須進行改革,要改變以往重理論灌輸的教學方式,要拓展知識、延伸課堂,教會學生更多的操作本領。
(1)課堂知識傳授和課內實習相結合。在工程測量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把握和記憶。同時可以將各種能夠攜帶的儀器帶入課堂。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檢測各種儀器的性能,進行各種數據的采集演練,讓他們利用掌握的測量方法進行訓練。這樣有助于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測量理論知識。
(2)采用各種能夠激發學生動手參與興趣的教學方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催生了很多先進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中職學校的學生處于青春期,敏感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測量工程技術專業教師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將諸如多媒體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和討論教學、探究教學等恰如其分地應用到測量工程技術專業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主動掌握測量知識。比如在講解測量儀器的構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展示測量儀器各部分構造,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測量儀器,強化他們的記憶。
2.3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實踐教學環節是強化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的關鍵環節,必須要高度重視這一環節。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成立測量小組,加強實踐訓練。按照每個班的人數合理劃分測量小組,人數控制在四人左右,保證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操作儀器的機會。
(1)校內實訓。由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布置小組測量任務。比如在一個階段的控制測量理論教學和儀器認識之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校內進行控制測量練習。每個小組要按教師的規定上交測量實踐作業。
(2)校外實訓。可以將實際的施工測量任務作為野外實訓任務讓學生完成,幫助他們以后更容易融入社會實際工作和崗位中。比如給學生布置道路測量的任務,并明確測量的要點,讓學生完成控制點的高程測量、完成導線長度測量、完成水平角度測量、完成閉合導線內業計算,并完成道路中線測量、管線測量等。通過實際的教學任務的布置,讓學生掌握實際測量方法。提高他們面對和處理實際測量任務的能力,讓他們更能適應將來的工作。這種校外實訓與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要面臨的各種測量實踐有相通之處,能夠提高他們面對不同測量情況的適應能力。
2.4 給學生創造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實習條件
中職學校要積極地與建筑企業或者工程測量單位合作,要給學生創造能夠進行頂崗實習的條件。要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必須要讓他們熟悉實際的崗位操作條件。學校可以和建筑企業合作,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讓他們跟隨專業的測量團隊到實地進行測量。學校也可以自主聯系生產任務,讓學生負責村鎮的地籍測繪,讓他們在實際的測繪實踐中得到測繪綜合能力的提升。
2.5 進行測量工程技術專業考核制度的變革,將評分標準量化
十年來,涉及區域和城市的許多政策、決策都是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通過期刊這個平臺提出相關的建議,引起城市、部委乃至國家決策層的關注而被采納的。《中國城市經濟》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及時地宣傳報道城市經濟學理論與具體實踐,對于提高廣大城市經濟理論研究者、城市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都發揮了獨特的顯著的積極作用。本刊迄今擁有288位城市市長顧問和42個理事會常務理事城市,使雜志成為黨和政府在城市經濟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輿論陣地。
學術期刊是交流學術思想獲取專業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的會刊,《中國城市經濟》水平的高低、社會經濟及效益大小,離不開學會的學術影響、社會地位和綜合實力。學術期刊與圖書相比,出版周期短,發表文章快,內容新穎,能及時反映理論成果和城市經濟方面的發展現狀;與報紙相比,專業性強、信息量大,更能集中、詳細地對某一問題進行及時、深入的討論,也便于保存和查閱。因此,《中國城市經濟》是中國城市經濟學會進行學術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有人把本刊形象的比喻為“永不落幕的學術會議”。
從1999年創刊至今,《中國城市經濟》也曾面臨嚴峻的考驗。眾多平面媒體,特別是電視、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刊物作為學會會刊,沒有分文財政資金支持,沒有人事編制來吸引人才,完全依靠市場運作,而資金和人才恰恰是制約發展壯大的瓶頸。在學會領導和眾多城市、企業的關心支持下,雜志社發揚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通過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2009年,對作為文化產業領域最具意識形態特性的新聞出版業來說,注定不平凡。9月26日,國務院確定了第十一個產業振興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標志發展文化產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進入實施階段。
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國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文化消費支出總量將穩步增長,文化消費的比重也將逐步提高。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3200美元,這預示著文化需求旺盛的時代正在到來。事實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包括經濟、文化在內軟硬實力的競爭,讓“把蛋糕做大以應對全球化沖擊”成為不二的選擇。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4
作為城市重要資產的環境資源在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領域中處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學的規劃城市發展,持續的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提出一套良好的環境保護策略來迎合城市發展。
1 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性
城市如何進步,城市經濟如何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城市規劃來指導。當前環境保護規劃在我國的一些城市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出現了很多非常嚴重的環境問題,例如水資源問題、土壤環境問題、大氣環境問題、生物保護問題和礦物資源問題等。要想實現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就需要對城市建設合理規劃、統籌部署。而當前卻是城市建設與城市環境保護呈異步發展的狀態,人們過度追求高速的城市經濟發展,最終不得不承受忽略城市環境發展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2 環境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
(1)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城市中的環境質量問題是環境保護規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要遵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指導方針進行城市環境質量的改造。首先樂觀點來講,城市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氣,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保證其不備污染。其次對于已經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氣進行科學治理,尋找其污染的可逆性,確保良性發展;(2)加強城市污染控制。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污染控制規劃應作為環境保護規劃的核心任務來實施。污染控制的對象要集中在生活、水域、空氣、工業和農業等方面,把控制污染的發生發展的進程作為主要目的,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3)完善市政基礎建設。市政基礎建設在環境保護工作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在制定環境保護規劃的過程中需要整合已有的環境保護措施、吸取失〉慕萄怠⒆芙嵋訝〉玫某曬、明確環境保護的目的。對當前的市政基礎建設及其未來市政基礎建設的發展趨勢進行規劃和完善。
3 環境保護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
(1)環境保護規劃是城市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建設規劃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總體來講城市建設規劃包括對各項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的整合及部署。環境保護規劃對城市建設起著積極的作用,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確保城市農業、工業等領域的正常運轉。城市建設規劃體系中環境保護規劃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2)環境保護有利于推動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間接的影響著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惡劣的環境會阻礙諸如招商引資、工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間接的影響主要指的是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艱巨的項目,成效在短時期內體現不出來,但其對于今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設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其他領域影響不了的;(3)環境保護反映城市經濟發展前景。一個城市環境保護水平好不好能夠很直接的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發展空間、城市建設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好的環境保護水平能夠決定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差的環境保護水平也必然阻礙城市經濟的進步。因此,環境保護完全有能力反映出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前景。
4 確保環境保護規劃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策略
(1)要跳出行政區劃限制,統籌城市資源。環境保護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應該沒有地域的限制,然而從行政角度來講,每個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一套環境保護規劃,這就使得環境保護與地域保護形成了矛盾。目前個城市在制定環境保護策略是往往秉持著自掃門前雪的態度,違背了科學規律。因此,我國在進行環境保護規劃時應統籌規劃,鼓勵城市對內依據自身城市的特點實施環境保護措施,對外打破行政區域限制,聯合周邊城市共同打造城市群的環境保護體系,協同工作,促進經濟共同發展;(2)弘揚環境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環境污染問題,這個矛盾無法避免,我們需要找到這兩者的平衡點,在盡可能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經濟建設。也就是說在環境保護規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遵循人魚自然和諧發展的策略,注重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5 環境保護規劃發展總趨勢
環境保護規劃在制定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研究手段與方法、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緊密結合、研究視野的開拓以及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的問題。(1)研究手段與方法更加先進。控制環境污染需要技術手段的支持,要將技術手段滲透到環境科學領域之中。首先使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通過長期連續觀察觀測,總結實驗結果,融合前沿科技,促進新興學科不斷出現;(2)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更加緊密。環境保護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規劃雖各成體系,但又互為影響。兩者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都要同時進行,這樣才能保證二者良性發展;(3)研究視野更加開拓。目前環境保護規劃已不僅僅局限于關注環境污染對生態的影響,而是將環境保護策略更多的關注污染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對于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以及對于整個城市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影響。為了能夠促進城市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要開拓視野,已發展的眼光進行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4)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環境治理已經從注重圍繞末端治理走向全過程控制。各行各業均關注生態與環境保護,將綠色技術和設計融入各個領域;從產生生態與環境問題的驅動力角度采取措施,尋求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轉變。
6 結語
環境保護規劃作為城市建設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每一個城市的管理者認真思考。環境保護在短期內可能沒有明顯收益,但從長期來看,卻能夠給城市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效益。
參考文獻:
[1]郝曉濤.環境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協調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04).
[2]葛紅霞.淺析環境保護規劃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12).
二十年來,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在歷屆學會領導的組織下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對中國城市經濟應該怎么做,有很多學術交流和經驗總結,也有很多理論探討。中國國土遼闊,城市比較多,而且城市情況差異很大,有直轄市,又有中等城市,還有小城市,城市研究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既有經濟范疇,又有社會范疇,還有人文范疇,所以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戰線。特別是有這樣一個學會來分析中國城市經濟的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你們的雜志報道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我通過閱讀雜志,了解了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城市建設的情況。城市發生很大變化。
去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頭一年,開局非常好。黨的十七大將在今年下半年召開,希望學會按照中央的精神,把城市研究搞好,在原來成績的基礎上,再創新的輝煌。現在我們國家東部沿海城市的發展總體上講很有成就,發展的比較好,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觀。去年我在江蘇考察時去了昆山市,昆山市原來是小縣城,現在戶籍人口65萬,2005年的財政收入是150億元。當地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從起步時投入的600萬,經過自我開發建設,特別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之后,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這種巨變,令人鼓舞。西部的發展和中部的崛起,如果能學習借鑒東部好的經驗,既合理規劃又美麗優雅還不浪費資源,具體來講,就是如何用好土地資源,在座的各位了解的都比我多,希望大家能夠做得更好。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
十九年來,研究會先后在常州、九江、寶雞、溫州、攀枝花、漢中、荊沙、新鄉、蘇州、黃山、天水、十堰、桂林召開了13次年會、8次中等城市經濟專題研討會,分別圍繞當年城市經濟發展與改革的重大問題組織研討,并多次舉辦征文、參觀考察、小型研討會、課題研究等活動。
在桂林召開的最近的一屆理事會――第五屆理事會上,會議的研討主題圍繞“民營經濟與商會”展開。討論認為,會議不久前在十六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以往只提出是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大家認為這是在十六大基礎上的很大突破和創新,這個突破必將促進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只有民營經濟發展了才有能力去和公有經濟相互融合,平等競爭,才能積極參與國有股的轉讓與重組,形成股份制形式的混合經濟。會議進一步對民營經濟的現狀,如何營造發展民營經濟良好外部環境,商會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討論。
在黃山舉辦的2004城市發展研討會上又著重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融入大都市經濟圈;二是市不管縣后將會出現和需要應對哪些新情況、新問題?與會同志對“市管縣”體制的改革十分關心,討論熱烈,認為“市管縣”體制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產物,十多年來它的確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著問題和缺陷,主要是:“市管縣”體制增加了行政環節,從而降低了管理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同時,“市管縣”體制不但沒有擺脫城市的行政羈絆,反而強化了城市的行政管理職能,這與改革的市場取向是相悖的。它的改革方向應該是弱化城市的行政管理功能,強化經濟功能,從“行政區經濟”轉變為“經濟區經濟”,不再依靠行政隸屬關系,而是通過經濟手段促進要素的市場化流動和配置,協調城鄉共同發展。
2005年9月在座談會上,以我國第一個進行綜合改革試點的中等城市――常州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常州當年的改革翔實反映了我國改革初期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和成功經驗,并在會上首發了湯永安的著作《地區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議座談了現階段改革的新形勢、新問題,認為一個重要特征是改革面臨著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更為復雜的利益關系,帶來許多不和諧的社會現象。座談認為這不應歸咎于改革本身,恰恰相反,是因為改革的不到位所造成的,當前改革有必要對改革的目標和重點重新加以思考。改革的目標應該從單純的GDP經濟增長轉變為人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改革有廣泛的社會參與,并使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成果,促進社會的穩定。改革的重點應該從經濟體制改革轉為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