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22: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麗生態前景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傳承保護也沒有一貫模式可循。如何結合當地情況,把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建設成“美麗鄉村”;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將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值得我們研究。
一、如何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傳統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蘋瞪踔料失,如何保護它迫在眉睫。《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準,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準改變了以往美麗鄉村建設從方向性概念轉化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實踐,為全國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術指導標準。2017年全國兩會的召開,雄安新區的設立,也給我們河北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發展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我們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記得住燕趙情”,作為河北省內落地實施的規劃方案研究的目標。
根據《2016年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我們認為首先要積極整合河北省鄉村建設項目資源,發揮各方力量,突出重點,保護文化遺產、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為重點,研究一條屬于京津冀區域自己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規劃的方法。其次關鍵之處還是應該建立協調機制,制定建設規劃,明確實施指導意見,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到面全面開展,整體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可持續發展。再次,通過挖掘太行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概念提升、科技參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河北省古村落特點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及服務的文化產業形態。第四,發展河北省特色文化產業對深入挖掘和闡發河北省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為例看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挖掘與文化調性提升
以大激店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案為例,研究河北省對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調研和實施落地,提出進一步創新河北省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機制,在全省內開展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設規劃經驗的推廣和學習,推動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一)通過古村落現狀概況分析了解村落發展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歷史沿革、交通狀況、用地現狀、歷史概況、古街巷現狀、建筑現狀、水系現狀。以保定大激店村為例,經過調研分析、實踐總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村內中心街功能內容單一,服務對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開敞空間系統不完善;三、基礎服務設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質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歷史建筑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六、管理水平上存在問題。雖然部分遺址已得到重視和原貌回復,現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護,但缺少一個統一的機構進行管理。歷史與現實產生劇烈碰撞,保持環境的完整統一面臨時間加空間的雙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強調現代人生活、生產所需而建。嚴重影響大激店村的總體文化形象和長遠利益。
(二)通過發展前景分析制定保護與更新對策。隸屬保定競秀區江城鄉的大激店村是中國北方古村落、保定傳統村落文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與典范,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生態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發展文化產業先進村”等。發展前景總結如下:一、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經濟發展呈現新亮點。三、城鎮建設出現新面貌。四、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從而得出以下對策分析:一、發展策略是保護與更新開發并重。二、保護文物建筑和優秀的近代建筑,應賦予新的使用功能。三、發掘與梳理村莊空間形態與肌理特征,建立生動有序的公共開敞空間系統和沿河景觀系統,提高大激店村的環境品質,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個性,增強村莊活動與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態上與保護建筑及街區空間的風貌的良好協調關系。五、注重居住環境與沿街商業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營造。
(三)通過設計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調性的提升。從實際出發,高起點高水平,建設一個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旅游鄉村。需要從制定規劃原則開始,合理繼承歷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統和建筑院落的空間格局,協調現代生活與傳統風貌保護的矛盾,并嘗試在改造中,形成獨具一格的地方風格。作為保定市傳統村落風貌風俗的保護與開發,大激店村是重點建設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區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煉大激店村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整體歷史文化環境、重點歷史地段與自然環境空間的保護,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內涵。確定規劃范圍,從而制定規劃目標為:保定市城區西部生活的家園、旅游的勝地的設計理念。規劃設計將遵循高標準、高質量的原則,嚴格服從規范,注重景觀效果。延續其歷史文脈,做到建筑風格的活態傳承,形成獨具特色的明清風格的北方水鄉古村落。以人為本,創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環境”。
發展保護京津冀地區的傳統村落,建設“美麗鄉村”,“走出去,引進來”向來是發展的良藥。將中國特有的傳統的東方元素展現在世界舞臺,傳統需要發展,需要和世界接軌。目前為止,兩屆保定大激店音樂節成功舉辦,讓保定在世界發聲,讓世界聽到了保定的聲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項目、藝術家院落的籌建、各種文化節藝術節的舉辦都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麗鄉村建設增磚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與改造在河北省內有較強的示范性作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S7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131-01
Abstract Five kinds of walnut forest economic culture model of Bijie City(forest vegetables and chicken understory,Pinellia ternata,understory dangshen,forest understory seed potato and soybean)were researched from artificial investment,technology investment,capital investment,market prospect and economic benefi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ropping pattern under walnut forest in Bijie City was Pinellia ternata.
Key words walnut;under forest economy;comprehensive benefit;Bijie Guizhou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包括林下產業、林中產業、林上產業[1]。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復合高效的林業生產模式,投入少、見效快[2]。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發展和生態h境保護協同推進。對畢節市5種核桃林下種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對畢節市發展林下經濟提出對策建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財神鎮倮布嘎村的核桃林下,試驗林為2003年造林,品種為香鈴核桃,造林密度5 m×6 m,樹高約3.5 m,土壤屬紫色土,地理位置東經104°35′51″,北緯26°13′31″,海拔1 812 m,平均氣溫13 ℃,平均年降雨量835 mm,年無霜期為275 d,屬溫帶氣候。
1.2 試驗方法
本試驗的時間為2015年1―12月,包括核桃林下種菜養雞、種植半夏、黨參、脫毒馬鈴薯、大豆5種模式,林下種菜養雞采用圈養的方式進行。林下種半夏采用分廂起壟的方式進行,林下種植黨參采用育苗移栽、分廂起壟的方式進行,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按常規的種植方式進行[3-4]。每種模式的種植面積667 m2,每種試驗重復3次,計算5種種養模式的投入產出,通過單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較各種林下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
2 結果與分析
2.1 5種種養模式的人工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包括整地、種菜、養雞,需投入540個工/hm2,林下種植半夏需投入900個工/hm2,林下種植黨參需投入750個工/hm2,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需投入315個工/hm2,林下種植大豆需180個工/hm2。從人工投入的方面看,從大到小依次為林下種植半夏、林下種植黨參、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林下種植大豆。
2.2 5種種養模式所需的技術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需的技術包括大白菜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雞苗防疫治病。林下種植半夏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分廂起壟、種植季節的掌握、肥料的合理施用、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植半夏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育苗、移栽、肥料的合理使用、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所需的技術包括整地、栽植、除草、病蟲害防治。林下種菜養雞的技術難點在于雞苗的防疫治病,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容易造成雞苗生病、死亡。林下種植半夏和黨參的技術難點在于適生地的選擇、種植地塊排水、種植時間的合理確定、肥料的合理施用[5-6]。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是常規的農業生產,種植農戶都能掌握。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5種模式的技術難易程度依次是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半夏和黨參、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和大豆。
2.3 5種種養模式所需的資金投入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需資金投入包括購買疏菜種子、雞苗、雞飼料、防疫治病藥品、人工費用,需138 150元/hm2。林下種植半夏所需資金投入包括購買半夏種子、人工費用、肥料、農藥,需19.2萬元/hm2。林下種植黨參所需投入包括購買黨參種子、人工費用、肥料、農藥,需84 150元/hm2。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所需投入包括脫毒馬鈴薯種子、人工費用、肥料,需4.05萬元/hm2。林下種植大豆所需投入包括大豆種花、人工費用、肥料,需15 975元/hm2。按投入從高到低依次為林下種植半夏、林下種菜養雞、林下種植黨參、林下種植脫毒馬鈴薯、林下種植大豆。
2.4 5種種養模式產品的市場前景分析
林下種菜養雞所生產的肉雞屬大宗消費品,市場前景廣闊,但由于技術要求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低,市場競爭大,限制老百姓發展的積極性。林下種植半夏所生產的半夏產品屬大宗藥材,市場需求量大,并且半夏的生產受地域的限制,單位面積經濟效益高,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高。林下種植黨參所生產的產品,屬于滋補中藥材,市場需求量有限,價格波動較大,且生產費工費時,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不高。林下種植的脫毒馬鈴薯,屬于糧食大宗商品,市場容量大,價格相對較低,生產費工費時,經濟效益不高。林下種植的大豆,也屬于糧食大宗商品,市場容量大,價格一般,生產沒有馬鈴薯費工費時,經濟效益比馬鈴薯稍高。綜合市場前景、用工投入、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5種種養殖模式相比較,發展前景較好的是林下種植半夏。
2.5 5種種養模式經濟效益分析
由表1可知,核桃林下種植半夏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其他4種種養殖模式,而林下種植大豆、黨參、馬鈴薯和養雞之間無顯著差異。其余4種種養殖模式按經濟效益從大到小依次為林下種大豆、黨參、馬鈴薯、林下養雞。核桃林下種植半夏的經濟效益分別是種植大豆的13.3倍、種植黨參的15.8倍、種植馬鈴薯的15.9倍、林下養雞的17.1倍。
3 結論與討論
林下經濟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受很多因素影響。從生產的角度,任何一種林下經濟產品的生產都需要資金、土地、技術、人力。這幾個因素缺一不可,而且是這幾個因素的有機結合。在生產實踐中,往往是資金、土地、人力都具備,但缺技術,結果項目實施后效果不理想甚至失敗。或者是技術、土地、人力都具備,但缺資金,導致項目粗放經營,實施后效果不理想或者失敗。從銷售角度看,林下經濟產品和其他市場經濟產品一樣,其銷售受到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質量、產品成本、價格變化、產品規模等因素的影響。在生產實踐中,有時是一哄而上,對該產品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成本、價格的變化等因素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而導致項目失敗。林下經濟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經濟,大部分資金是政府投入,因此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的決策十分重要,政府決策過程中不但要考慮產品的生產,包括資金、土地、技術、人力,還要考慮產品的銷售,包括該產品市場容量的大小、產品質量、產品成本、產品價格的變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等。只有綜合分析產品生產、銷售的各種因素而做出的決策才是正確的決策。
4 參考文獻
[1] 饒晉輝.廣東大埔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園藝文摘,2016(5):223-224.
[2] 陳富美.麗江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淺析[J].綠色科技,2016(1):42-44.
[3] 杜德魚.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5):264-268.
作者簡介:錢 多(1983―),男,江蘇姜堰人,助教,主要從事園林景觀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10005103
お
1 引言
花境是植物配置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它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手法。花境是人們參照自然風景中野生花卉在林緣地帶的自然生長狀態,經過藝術提煉而設計的自然式花帶,其艷麗的色彩和豐滿的群體形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園林中,花境不僅增加自然界的景觀效果,還有分隔空間和組織游覽路線的作用。同時花境既可以表現植物個體的自然美,又可展示植物自然組合的群體美。
2 花境規劃的特點與現狀
2.1 花境規劃的特點
花材作為配調,由各種花卉共同形成季相景觀,即每季以5~10種花卉為主,所謂花境規劃,就是在城市綠地系統基礎上合理配置各色花卉草木的規劃,通過綠化、美化、香化、彩化,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系統。
花境的規劃形式上沿著長軸方向演進的帶狀連續構圖,帶狀兩邊是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直線或曲線。其基本的構圖單位是一組花叢。每組花叢通常由5~10種花卉組成,一種花卉集中栽植。猶如林緣野生花卉交錯生長的自然景觀。花叢內應由主花材形成基調,次花其他花卉為輔,用來烘托主花材,共同形成季相景觀;植物材料以耐寒的、可在當地越冬的宿根花卉為主,間有些灌木,耐寒的球根花卉,或少量的1、2年生草花。
2.2 花境規劃的發展現狀
我國花境規劃近些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花境規劃中盲目的大面積使用色塊組合。綠地規劃必須以人為本,要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同時大面積草坪的養護工作量也十分驚人,無疑使本來不足的養護經費帶來更大的缺口。我國國林中用在花境規劃上的植物種類較為貧乏,與“園林之母”的稱號很不相符。如在國外公園中觀賞植物種類有上千種,而在我國植物種類最多的廣州目前也只用了300多種。
花境中各種各樣的花卉配植應考慮到同一季節中彼此的色彩、姿態、體型及數量的調和與對比,整體構圖又必須是完整的,還要求一年中有季相變化。幾乎所有的露地花卉都可以布置花境,尤其宿根及球根花卉能更好地發揮花境特色,并且維護比較省工。但由于布置后可多年生長,不需經常更換,所以對各種花卉的生態習性必須切實了解,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并予以合理安排,才能體現上述的觀賞效果。
2.3 居住區花境規劃
人是居住區的主體,居住區是“以人為本”進行建設的。花境景觀設計要符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須不斷地向更為人性化和生態化的方向發展,以滿足人們對社區功能的更高要求。居住區的園林綠化及花境建設應以改善和維護小區生態平衡為宗旨,以人與自然共存為目標,強調以綠為主是住宅小區綠化建設的著眼點,并在綠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植物的形體、色彩和香味,并通過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變化,構成一幅活的動態構圖,豐富居住區花境景觀的層次與色彩,增添居住區的生氣和野趣,最終實現綠地達標、花木成景和情景交融的目標。
3 南京市居住區花境規劃分析
筆者走訪了南京幾個主要的高檔居住區,如天潤城、東郊小鎮、匯林綠洲等就調查現狀分析,優缺點均有。優點包括小區綠化功能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大量采用南京市的鄉土樹種,如香樟、雪松、桂花等;多數小區植物景觀層次分明,采用了豐富的立體綠化手段。缺點則為綠化設計所用的觀賞植物種類較少;草地與喬灌木比例不協調;即時效應與長遠效益不協調;多年生宿根花卉和水生植物應用較少;生態綜合效益不夠明顯。
3.1 規劃應遵循的原則
(1)居住區花境規劃應與社區公園的花境建設相協調,從而體現居住區花境建設的整體性。 根據居住區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選擇不同的基調花木,突出居住區花境主題。
(2)以落葉喬木為主,在不影響采光通風的情況下,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配置比例控制在 3∶7左右較為合理。同時配植觀賞價值高的小喬木、灌木和開花地被以增加層次感,要有完整的整體效果,又要有單株觀賞的意趣,還要考慮到一年四季不同時節的變化,突出視覺和嗅覺的享受,使喬、灌、花和草相結合,處處郁郁蔥蔥,達到綠、美、香、彩漫溢的景觀效果。
(3)利用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攀援植物進行豎向植物造景,使其沿著建筑物、構筑物以及陽臺、樓頂攀援覆蓋,形成垂直花境景觀。
(4)加強花境景觀與園林式建筑風格的一致性,使綠化與建筑融合在一起,營造較為完整的景觀效果,并以此削弱建筑形體的生硬感。
(5)注重觀賞花木與歷史文化的結合,在不同的環境下,利用植物的“形”(對植物進行不同的搭配,其干、葉、花、果和姿態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會產生形態、色彩和季相的變化),引申出“神”(意境)。
3.2 花境規劃的景觀塑造
花境最大的特點就是四季有景,所以規劃時要注意季相的變化。居住區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環境。植物配置應該有四季的季相變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規律同步。但居住區綠地不同于公園綠地,面積較小,而且單塊綠地面積更小,如果在一小塊綠地中要體現四季變化,勢必會顯得雜亂、繁瑣。如果第一個花境綠地中都體現四季變化,那么,整個居住區花境也沒有主次,沒有特色。
(1)一個居住區內應該注意一年四季的季相變化,使之產生春則繁花吐艷,夏則綠蔭暗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一個片(幾幢居住建筑)應該突出某個季節景色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一個條(單幢居住建筑前后)應該突出某個季節的某種植物為主,這也是綠地特色的最好體現。如以春天的白玉蘭為主,或以夏天的石榴為主,或以秋天的銀杏為主,或以冬天的蠟梅為主。
(2)基調樹的統一,一個居住區花境兩旁的行道樹、背景基調樹統一,使之在變化 中有一種和諧的美感。基調樹一般取常綠、落葉、喬木、灌木各一,而行道樹落葉,如馬褂木,銀杏等。
(3)塊面效果。植物與植物搭配時,根據生態學的觀點,不僅要有上層、中層、下層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黃土不見天,形成一個飽滿的植物群落。而在這一群落的第一種植物,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形成一個塊面效果,植物的種類不宜過多,而開花、矮小、耐修剪的花灌木應占較大的比例。如木槿、孔雀草、玉簪、醉魚草、火炬花、連翹、豐花月季、常夏石竹、桂花等,當這些植物開花時,使之形成各種顏色的色塊。
3.3 花境規劃的意境挖掘
(1)意境的產生應該與居住區的命名有聯系。每個居住區都有自己的命名,居住區一個好的命名給我們設計居住區綠地的意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居住區綠地意境的體現以為居住區命名擴大了影響。如果居住區的命名無法為意境創作提供條件時,規劃者應從另一些途徑來創作特定的意境。
(2)意境的體現應該是既含蓄又具體的,但又不是虛幻的。居住區綠地中創作的意境,應該是從居民小憩、游覽的過程中領悟出來、感受出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植物、山石、建筑、道路、水體等園林物質要素加以表現。值得一提的是,意境的體現如果虛幻,居民在小憩、游覽時不能感受出來,那么花境將失去它精神上的價值。當然,恰到好處的點景(對聯、命名、題詠),能提高居民小憩、游覽時對意境的感受。這一點也是不可缺少的。
(3)園林植物是意境創作的主要素材。園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道路等來體現。但園林植物產生的意境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不僅因為園林植物有優美的姿態、豐富的色彩、沁心的芬香、美麗的芳名。而且園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機體,是人們感情的寄托。用園林植物創作意境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優美的姿態。蒼勁古松――堅強不屈;青翠竹叢――氣節、虛心;傲霜寒梅――不畏、無所畏懼。
(2)利用豐富的色彩。色葉木――秋的聯想;白花――寧靜、柔和;黃花――樸素;紅花――歡快、熱烈。
(3)利用沁心的芬香。桂花――甜香;蘭花――幽香;含笑――濃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利用美的芳名。合歡――全家歡樂;桃花、李花――桃李滿天下;桂花、杏花――富貴、幸福。
4 結語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作為居住區綠地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花境規劃越來越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國外,如美國、日本、西歐等國家花境規劃已經發展比較成熟,而我國才屬于不斷摸索和研究階段,所以有必要對居住區花境規劃進行應用分析,從而提高我國居住區整體綠化水平。
お
參考文獻:
[1] 王美仙,劉 燕.我國花境應用現狀與前景分析[J].江蘇林業科技,2006(6):49~51.
[2] 劉 燕.西方現代花境植物配置手法的借鑒[J].安徽林業科技,2004(1):6~9.
[3] 夏宜平,顧穎振,丁 一.杭州園林花境應用與配置調查[J].中國園林,2006(12):89~94.
[4] 顧穎振,夏宜平,丁 一,等.論花境的造景形式與分類[J].廣東園林,2006,28(5):17~19.
[5] 袁 娥.師法自然,構筑美景――花境設計與營造[J].園林,2004(11):28~29.
[6] 紀書琴.北京地區花境植物資源及其應用[J].北京園林,2007,23(3):20~23.
[7] 王美仙,劉 燕.我國花境應用現狀與前景分析[J].江蘇林業科技,2006(6):49~51.
“百節之鄉”
凱里是一個以苗族、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這塊1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民族節日集會點,可謂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小節天天有,大節三六九”,民族節目多達135個,居全國之首,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主要傳統節目有蘆笙節、苗年節、吃新節、爬坡節、姊妹節、木鼓節、牯藏節等,節日活動豐富精彩,主要有跳蘆笙、斗牛、賽馬、吹芒筒、跳木鼓、踩銅鼓、對歌、斗鳥等,參加人數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各村各寨的節日時間常常錯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使游客在任何時候來凱里都有可能碰上民族節日。“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更是舉世矚目,享譽國內外。
“蘆笙之鄉”
在凱里,蘆笙與苗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蘆笙在苗族人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只要有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就有蘆笙。苗族人民是用吹蘆笙、跳蘆笙來交流感情,青年男女用蘆笙來表達愛意,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皆可用~把蘆笙細細傾訴。苗族人民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的之鄉”、“歌舞海洋”的稱譽。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舉行小規模蘆笙會,最后到舟溪甘囊香蘆笙會舉行總會,以此迎新賀歲、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近年來,凱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蘆笙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從1999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十屆“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鑒于舟溪甘囊香蘆笙會所具有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以及社會影響,201 0年凱里市委、市政府將第十屆“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正式更名為“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賦予蘆笙節更深厚的歷史文化韻味。蘆笙節“百頭牛王競高低,干對銀角奇艷,萬支蘆笙奏歡歌”的繽紛壯觀場面,不知傾倒了多少中外賓客。
“東方斗牛之鄉”
苗族的斗牛,不同于西班牙的斗牛。苗族斗牛是指人們讓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被稱為“東方式斗牛”。凱里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跟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在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并以斗牛的方式,展示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凱里各種大小集會、節日活動都少不了有斗牛活動,共有大小斗牛場一百余個,由此又被譽是“東方斗牛之鄉”。“2010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的牛王爭霸賽,有來自云南、廣西和省內各地的膘肥牛王前來參戰,比賽現場入山人海,場面壯觀,精彩刺激,驚心動魄。
鄉村旅游充溢民族風情
凱里的民族旅游村寨古樸神秘,在東南邊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貴州省鄉村旅游示范點之一、被譽為“中國西南部高原之花”的南花苗寨;有百年古道、百年糧倉、百年古歌、百年古樹的季刀苗寨;有屯兵古寨懷恩堡。在西南部有風情濃郁的奇特的青曼苗寨;有苗族民間繪畫之鄉石青、蘆笙制作之鄉新光。在西北面還有神秘的麻塘悼家寨;有古樸神奇的石龍西家寨。
凱里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有古樸多姿的蘆笙舞、木鼓舞、板凳舞,熱烈豪放的苗族飛歌、古歌、大歌、酒歌、情歌、敘事歌,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工藝獨特的挑花、刺繡、蠟染、銀飾等民族民間藝術品,令海內外賓客陶醉,被稱為“民族民俗的博物館、藝術的海洋”。
凱里民族飲食獨具魅力。到了凱里,你可以先去品嘗一下亮歡寨那色、香、味獨特的苗家酸湯魚,看苗家蘆笙歌舞表演。也可以到民族商貿飲食一條街的侗寨樓去品嘗侗家的腌魚、腌肉、燒魚、羊癟等特色菜肴。城市建設彰顯苗侗民族文化
在凱里城區主要街道的建筑、燈箱廣告、公交車站,你隨處可見苗侗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整個城市充滿了苗侗民族文化的氣息。市內有最具民族風格的民族體育場,圍繞著體育館看臺的風雨長廊長達585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風雨長廊;有具苗、侗民族建筑風格的博物館,館內分設12個展廳,參觀博物館你會領略到苗侗文化厚重、豐富、多彩的內涵;有體現以苗族民間文化為主的仰阿莎民族文化廣場。在城郊高速公路西出口,還有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凱里民族文化園。
“根據凱里厚重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資源,良好的氣候條件等優勢資源以及國內國際市場前景分析,把凱里培育為‘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是符合凱里實際的。”市委書記楊正明這樣說。為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凱里市重申城市發展優勢,把經濟建設和旅游文化發展有初結合,將凱里城市發展定位為培育成具有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并圍繞這一目標,在城市規劃、城市文化、空間布局、建筑形態、產業發展上注入民族文化特色和個性理念,努力塑造凱里城市品牌,增加城市競爭力。
“文明”“綠色”凸現城市魅力
1.1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需要
草食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區草食畜牧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是生產總量和生產方式仍然明顯滯后,尤其是飼草料供需缺口巨大,嚴重阻礙了草食畜牧業乃至整個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步伐。
1.2農牧結合的需要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但是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巨大約束,“調結構、轉方式”已經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當務之急,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1.3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推行“糧改飼”種植結構調整,變糧、經二元種植結構為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增加青貯玉米、青貯甘蔗和優質牧草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通過糧食過腹轉化增值,加大農家肥和有機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才能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1.4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據統計,從1990年到2012年,我國人均口糧消費下降了16%,肉蛋奶消費上升了226%。未來的糧食問題不是口糧短缺,而是飼料糧保障問題。大家普遍認為小麥、玉米、稻米是人們俗稱的糧食,其實,畜產品實際上也是糧食。從這個角度來講,發展食草型畜牧業也是為了改善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選擇。
1.5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國家更加嚴厲的環保法規相斷出臺,特別是我區“美麗廣西”建設活動的全面深入推進,對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處理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發展糧改飼,可以將養殖糞污施肥還田,很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符合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符合國際畜牧業的發展方向。
2發展前景分析
2.1糧草資源豐富
廣西氣候溫暖、降水充足,適宜鮮草生長,目前天然草地有1688萬畝,可利用面積1266萬畝,年鮮草總產量900萬噸。另外,玉米是廣西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894萬畝,玉米籽粒產量269萬噸,秸稈產量54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48萬噸;甘蔗是廣西最大宗經濟作物(廣西是全國產糖第一大省),種植面積1620萬畝,原料蔗產量7630萬噸,秸稈產量229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120萬噸。豐富的糧草資源為廣西推進“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奠定了有利基礎。
2.2草食畜牧業基礎好
“十二五”期間,我區畜牧業穩步發展,主要畜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2015年末,我區牛存欄445.94萬頭,出欄149.28萬頭;羊存欄202.64萬只,出欄205.33萬只;奶水牛存欄8.98萬頭,鵝出欄1082.4萬只,兔出欄757.1萬只。良好的草食畜牧業基礎,對牧草飼料需求量非常大,發展“糧改飼”有可靠市場。
2.3產生效益可觀
2.3.1經濟效益
我區種植青貯玉米畝產量大約為6噸/年(全株),按照目前我區收貯公司對全株青貯玉米收購價350元/噸計算,畝產值2100元。而種植普通玉米畝產玉米大約0.9噸/年,按收購價2000元/噸計算,畝產值1800元。種植青貯玉米比普通玉米每畝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試點項目計算,種植青貯玉米飼草料2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4200萬元,助農增收600萬元。而據資料可查,全株青貯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稈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千克全株青貯玉米中約含0.5千克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貯玉米20千克或喂玉米秸稈加玉米粒26千克(24.5千克秸稈+1.5千克玉米粒),同樣獲得日增重0.6千克;按市場青貯玉米青貯料600元/噸、一般玉米秸稈青貯料400元/噸計算,每天喂青貯玉米成本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稈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千克),喂青貯玉米比喂玉米秸稈加玉米粒減少飼料成本0.8元,飼料成本降低6.25%。
2.3.2社會效益
規模發展“糧改飼”草食畜牧業,既可以增加農民就業機會,還可以對穩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場供應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還可拉動家畜屠宰業、餐飲業的蓬勃發展,增加稅收。全株青貯玉米收割時省去了脫粒、晾曬、處理秸稈等環節,能夠有效緩解收割時農村缺青壯年勞動力的問題。另外,規模種植青貯飼草料,也需要一定的勞動力,按人均可種植5畝計,每種植1萬畝可提供就業崗位2000個。同時,大規模推廣糧改飼,可以拉動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養殖業的發展,并可帶動輻射周邊農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生態鄉村”建設。
2.3.3生態效益
“糧改飼”的前提是一定要種養結合,草食家畜養殖產生的糞便經過處理后,就近消納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結構。“糧改飼”還可以帶動秸稈循環利用和轉化增值,通過全株青貯養殖,不僅不用考慮秸稈的二次收貯問題,而且還避免了秸稈焚燒引起的環境問題。也就是通過收集家畜糞尿,推廣“家畜-有機肥料-糧食(牧草)”生態養殖模式,促進生態能源開發建設。同時,利用家畜糞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決因化肥用量越來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狀日益劣化的問題,同時減少了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殘留,這既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又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3存在的問題
3.1種養加工生產規模小
種植業各家各戶小地塊分散種植,養殖場和飼草加工廠規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規模化生產,導致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益低。
3.2“糧改飼”尚未形成產業
由于“糧改飼”剛起步,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種植、加工、銷售和養殖產業鏈還沒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形成,沒有形成一體化,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3.3機械裝備和科技支撐不強
沒有適合南方坡地小塊地作業的飼草收獲機械,人工收獲成本高;青貯微貯加工儲存一些關鍵性技術難題尚未突破;缺乏適合廣西的優質高產青貯玉米品種。
4建議
4.1加強組織領導
為了確保“糧改飼”工作的順利實施,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對新常態下發展現代畜牧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畜牧業工作的領導。要高度重視“糧改飼”工程推進,形成從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機制,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圍繞發展中遇到的,如金融協調、土地流轉等問題和困難,不斷優化完善扶持推進糧改飼發展的政策,營造出有利于糧改飼發展的政策環境。
4.2推廣試點經驗及時總結
興賓區、武宣縣作為我區2016年“糧改飼”試點縣的好做法好經驗,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并加以推廣,遵循政策引導、農戶自愿、市場拉動、因地制宜、合理改種、種養結合、為養而種的原則,根據草食家畜養殖規模和發展潛力和當地土地、水資源、氣候等自然因素,結合種植條件,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合理選擇“糧改飼”作物種植品種,發揮耕地產出最大效益。
4.3加大資金投入
通過中央財政資金的補助引導,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和群眾投入的積極性,特別是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盡可能吸引社會力量和資金來參與“糧改飼”項目實施,積極協助項目承擔主體通過貸款或引進民間資本,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的融資機制,確保飼草料種植和收貯工作任務按時完成。
4.4提供技術支撐
成立“糧改飼”技術指導小組,由縣(區)農業、水產畜牧獸醫部門分管領導擔任正副組長,縣(區)農業、水產畜牧獸醫部門二層有關單位負責人和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水產畜牧獸醫站站長為成員,并以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廣西畜牧總站等相關科研院校為依托,解決種植、青貯和加工環節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在種植加工等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開展技術指導,加強協作攻關,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組織學習培訓與技術交流,提高技術支撐水平。
(二)省、市基礎數據。河北省2011—2014年城鎮化率分別為45.6%、46.8%、48.12%、49.33%;通過參閱《河北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2015年、2017年及2020年城鎮化率預計分別達到51%、53%、56%。滄州市2011—2014年城鎮化率分別為43%、44.03%、45.18%、46.21%;按照省委書記趙克志同志來滄州調研時的要求,滄州到2020年要實現城鎮化率60%的目標。
(三)數據差別。通過與省、市同年度城鎮化率的對比,我縣2011—2015年的城鎮化率均明顯低于省、市5—10個百分點。我縣以前確定的2017、2020年城鎮化率也與省、市相差懸殊。
(四)設想建議
1、推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要做大,必須解決好人從哪里來的問題。一是走“小縣大縣城”的路子,通過政策和市場化運作,吸引農民進城,膨脹縣城規模和人口數量,以縣城周邊、開發區周邊及雜技大世界周邊村為重點,圈點出多個區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整體規劃,開發建設新民居項目,讓農民進得來、住得下、能就業、可創業。二是做大做強中心城鎮規模及實力,完善提高“三大能力”: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產業支撐能力、人口聚焦能力,增強除縣城外其他鎮的城鎮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三是加快土地流轉,將土地經營權向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集中,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把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2、推進教育資源向縣城、鄉鎮駐地集中。推動產城教融合,科學規劃教育布局,實施初中向縣城、小學向鄉鎮駐地聚集,形成產城教融合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3、推進招商引資吸引外來人才。靠聚集產業、繁榮縣城經濟來增加縣城人口數量。一是加快工業園區、農業園區、雜技旅游產業園區建設。建設城鎮特色工業園,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園區聚集;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以雜技大世界為中心,整合縣鄉旅游資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重點發展雜技旅游相關產業,在景區周邊規劃建設雜技文化產業園區。二是依托雜技旅游業,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通過大招商、招大商,謀劃啟動星級賓館、商貿中心、物流園區等服務類產業建設,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三是依托大運河、104國道、冀魯連接線,全力打造“城鄉經濟走廊”。對104國道、連接德州公路以及鄉鎮政府駐地主干道進行整體規劃,加快推進建材市場、家居市場、汽車交易市場等專業市場建設,繁榮城鄉經濟。四是采取積極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業,擴大市場主體,激發發展活力,吸引外來人才來吳創業發展。
(五)前景分析。綜上所述,目前我縣確定的2017年、2020年的城鎮化率偏低,通過采取以上政策措施,現對今后幾年我縣城鎮化率和城鎮人口進行預測,分別是2015年達到44.5%、13萬人,2016年達到47.5%、13.94萬人,2017年達到50.5%、14.88萬人,2018年達到53.5%、15.83萬人,2019年達到56.5%、16.78萬人,2020年達到60%、17.89萬人。城鎮化率年均增長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年均增長1萬人左右,至2020年與滄州市城鎮化率達到一致。
(一)我縣基礎數據。2011年綠地率27.63%,綠化覆蓋率31.13%,人均公園面積8.7平方米;2012年綠地率35.72%,綠化覆蓋率39.93%,人均公園面積11.7平方米;2013年綠地率37.17%,綠化覆蓋率42.66%,人均公園面積12.34平方米;2014年綠地率38.46%,綠化覆蓋率43.01%,人均公園面積12.59平方米;2015年綠地率39.09%,綠化覆蓋率43.76%,人均公園面積12.59平方米。
按照《__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1—2020)》,建成區面積每年遞增0.5平方公里(2014年建成區面積為12平方公里),縣城常住人口每年增加6000人左右(2014年縣城常住人口為6.25萬人)測算,2017年綠地率41.
1%,綠化覆蓋率44.9%,人均公園面積13.51平方米(建成區面積13.5平方公里,縣城常住人口8.05萬人);2020年綠地率44.2%,綠化覆蓋率47.3%,人均公園面積13.8平方米(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縣城常住人口9.85萬人)。2014底年我縣“三綠”指標在滄州市各縣市中位列第三位。(二)省、市基礎數據。河北省2011—2013年三率指標分別為:2011年綠地率37.32%,綠化覆蓋率42.07%,人均公園面積14.26平方米;2012年綠地率37.24%,綠化覆蓋率40.98%,人均公園面積14平方米;2013年綠地率37.28%,綠化覆蓋率41.2%,人均公園面積14.05平方米。
滄州市2011—2014年三率指標分別為:2011年綠地率31.12%,綠化覆蓋率36.36%,人均公園面積9.63平方米;2012年綠地率32.02%,綠化覆蓋率37.2%,人均公園面積9.94平方米;2013年綠地率32.2%,綠化覆蓋率37.05%,人均公園面積10.6平方米;2014年綠地率32.44%,綠化覆蓋率37.08%,人均公園面積10.68平方米。
(三)數據差別。我縣“三綠”指標與省、市兩級同年度對比情況來看,我縣2011—2014年度“三綠”指標與滄州地區基本持平,人均公園面積高于市區2平方米,但是“三綠”指標與省相比還有差距,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基本持平,人均公園面積低于省級指標1.6平方米。
(四)設想建議
根據我縣園林綠化實際情況,對比省、市各項指標,還存在部分差距和不足,現依托縣城總體發展建設規劃,為有效提高人均公園面積提出如下設想建議:
1、規劃建設運河以東、汽車站西側占地50—100畝的植物園,并以運河文化為主題,在運河城區段沿河東岸建設綠化景觀帶,有效對接國家“大運河”文化經濟走廊戰略。
2、加快東湖公園項目建設步伐,打造生態公園建設新亮點。東湖公園規劃占地面積97902平方米,建成后可以較大提升我縣建成區人均公園面積。
3、建成區現有公園游園主要分布在長江路以北區域,按照《__縣綠地系統規劃》及布局合理配套的要求,計劃2016-2020年在長江路南建設大型主題公園一座。以國家級園林縣城為標準,依據縣城總體規劃設計,結合城區水系建設,合理布局公園建設位置。擬選位置三處:一是在宣惠河與桑興河交匯處及桑興河沿岸位置;二是錢塘江路與華山道交叉口的東南角水塘位置;三是王莊西側、泰山道東側水塘位置。
中圖分類號 F30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9-0164-01
隨著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尋求高附加值、創匯型的種植業時,花卉業愈來愈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幅源遼闊,氣候地跨三帶,是世界公認的花卉寶庫,因此無論從我國豐富的物種多樣性,還是從市場的廣闊前景分析,花卉產業必將成為新興的效益農業之一[1]。
1 我國花卉業現狀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花卉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作為一項新興產業迅猛發展,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花卉生產面積已達127.02萬hm2(包括花卉及苗木等所有相關行業,而國際上花卉業與苗圃業等是分開統計的),銷售額1 279.45億元,出口創匯6.20億美元。花卉出口呈一定程度下降趨勢,但內銷呈增長態勢。全國種植面積3 hm2或年營業額500萬元以上的中大型花卉企業達1.5萬家,設施栽培面積達13萬hm2。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費國和花卉進出口貿易國[2]。
2 存在的問題
中國目前的花卉生產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平均產值為11萬元/hm2,單位面積產值僅是荷蘭的10.36%。花卉種植中普遍存在品種單一化,檔次、質量低,設施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市場上往往出現生產旺季產品滯銷,冬、春節日消費旺季缺貨的現象。
3 發展趨勢
為迅速擺脫簡單的農事化操作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對策與措施。花卉業有以下發展趨勢:建立全國性網絡流通體系;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種花深入人心;重視優質種苗、種球基地的建設;產業化區域性分工,花卉流通形成大市場;品種結構向高檔化發展,價格日趨合理化。
我國花卉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懂得借助花卉外資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自己。我國花卉產業30余年來穩步發展,花卉行業蘊含的巨大商機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他們攜帶強大的品種和技術優勢來到中國,在壯大自身的同時,也帶動中國國內企業積極主動地改革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使我國花卉產業整體水平得到了提升[3]。
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外花卉產品陸續進入中國,但當時大多是從國外直接進口,通過商在中國銷售,品種數量少,價格較高,并不能進入普通家庭。后來隨著國內市場需求增加,外資品牌紛紛開始在中國設立公司,尤其是21世紀初,在中國建設生產基地和銷售公司的外資企業越來越多,以品種和品質引領著國內盆花市場迅速發展。以大宗進口盆花種類紅掌、鳳梨為例,從最初價格高、品種少發展至今,已成為盆花消費領域的主打產品,并且經歷了迅速增長、相對飽和、亟待轉型的發展過程。
花卉發展進入瓶頸,轉型發展已悄然進行。以大花蕙蘭為例,連續3年低迷的行情,讓商家損失慘重,為了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大花蕙蘭生產企業也做了一些調整。以低成本高品質戰略占領市場、拓展切花市場、研發小型大花蕙蘭品種、開展功能性大花蕙蘭產品研究,如利用大花蕙蘭假鱗莖或花朵開發出生發、黑發洗發水和低糖大花蕙蘭糖果、飲品,拓展了大花蕙蘭的用途和功能[4]。
4 面臨的主要機遇
在2015年中國花協召開的常務理事會上,中國花卉協會會長分析了我國花卉產業面臨的形勢。新常態下我國花卉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當前花卉產業面臨的主要機遇:一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為花卉產業發展拓展空間。二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決策的出臺,以及部門和地方出臺的惠農政策,使花卉產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三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花卉走進千家萬戶創造了條件。四是經濟新常態為花卉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動力。要利用好新機遇,謀求花卉產業新發展[5]。新常態下我國花卉產業呈現的新特點:投資正由注重傳統花卉種植業向投資花卉全產業鏈延伸;花卉正由排浪式、模仿型消費向多樣化、個性化消費轉變,由節慶消費、集團消費向日常消費、大眾消費轉變;我國花卉出口成為拉動我國花卉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過去主要是價格競爭和數量擴張,現在正逐步轉向差異化、質量型為主的競爭;花卉生產正由勞動、土地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花卉“大路貨”供給能力超出需求,產業呈現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的新特征[6]。
5 參考文獻
[1] 華新.中國花協召開2015年常務理事會議[J].中國花卉園藝,2015(15):10-11.
[2] 王新悅.盆花:突出自身優勢 尋找國際伙伴[J].中國花卉園藝,2015(15):18.
[3] 陸繼亮.大花蕙蘭產業發展新方向[J].中國花卉園藝,2015(16):11.
在新東方、雙威教育、正保遠程教育、諾亞舟和弘成教育之后,安博教育、環球雅思和學而思教育的相繼上市再一次帶起了風險投資機構對于教育行業的熱情。以聯想投資為例,不僅與和君咨詢共同投資深圳聚成公司近億元,還在近日投資了包括北京科學職業技術學院在內的多家民辦教育機構。此外,教育行業內的并購事件也頻頻發生。7月14日整體招聘方案解決提供商科銳國際收購康肯公司,上市公司諾亞舟以1.26億元收購深圳文泰教育70%的股份,殷庫資本將斥資3 5億元收購東方大學城10%的股份。
不過,看似美艷的“繭”過程,也都曾經歷過若干迂回曲折。“成蝶”之前繭蛹的蟄伏似乎沒有例外。
以安博教育、環球雅思和學而思教育為例,經過了幾年前風險投資的注資之后,一直處于蟄伏階段,直到如今才能“破繭成蝶”,展現出讓人驚艷的美麗。那么在如今的教育市場中,那些蟄伏多年的“繭蛹”現狀如何,有哪些是值得人們期待其成蝶之麗的呢?中國教育的下一站,又將走向何方?
“任何被視為奇跡的事物,往往都很難延續,因為它來自一個超越了常規的歷程。”吳曉波在他的經典著作《激蕩三十年》中如是說。
風險投資在中國的歷史遠遠沒有三十年,但是僅僅是在這磨一劍的十年之中,伴隨著資本市場的波動,風險投資的中國史也可謂是風云變化。而中國的教育市場,也在風險投資機構的眼中從最開始的不屑一顧逐漸變成為炙手可熱的金礦。
掘金教育
風險投資永遠是逐利的,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一直被風險投資機構所忽略的教育行業才正式走人投資家的視野,到了2007年已經達到了投資的高峰期。
2007年10月9日,安博教育集團(Ambow Education)成功完成了中國教育領域一筆巨額私募融資,南麥格理銀行集團(Macquarie Bank Group)為主導,現有股東華威創投(CID)、思科(Cisco Systems)以及新投資者艾威基金(Avenue Capital)等共同對其投資5400萬美元,超過同期宣布成功融資的其他三家教育機構融資總和,并且公司在2008年再次獲得包括,英聯投資在內的1.03億美元注資。而巨人學校、新世界教育以及華育國際教育也分別在2007年9月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資本對于教育行業的狂熱程度只有數據才能證明,據披露,2008年中國教育行業共發生投資案例21宗,其中20宗披露投資金額案例共涉及投資金額18.58億元人民幣,2009年教育行業共發生投資案例9宗,涉及投資金額6.88億元人民幣。盡管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之下,2009年教育行業的投資金額無法與2008年相比較,但是作為股權投資機構的避風港,仍然成為了風險投資機構的重點投資領域。
“教育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由于這個行業抗風險能力很強,因此風險投資才會將其作為關注重點。”賽富亞洲合伙人羊東說。
事實也正是如此,伴隨著環球雅思赴美上市,安博教育在紐約交易所掛牌,這兩家分別在2006年和2007年獲得風險投資注資的教育機,構盡管實現上市花費了三年的時間,但是對于風險投資而言,投資風險小、投資回報高的項目用三年實現上市還是非常值得的。
隨著兩家教育機構的相繼上市,教育行業中的資本動作頻繁。諾亞舟斥資1.26億元并購深圳文泰教育70%的股份,深圳聚成公司獲得由聯想投資領投的近億元人民幣,而聯想投資還在近日投資了包括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在內的多家民辦教育機構。有傳聞言風險投資機構殷庫資本將斥資3.5億元收購東方大學城10%的股份。
伴隨著中國不斷高升的GDP,伴隨著人們對于教育行業的關注,在教育行業中掘金已經成為了風險投資所熱衷的事情。早在四年前,風險投資已經在中國教育行業積累了大量的資本投資,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教育市場中的企業大幅增加,行業的細分化也日漸明顯。早期教育、中小學教育、民辦學校、考研培訓、語言培訓、IT教育、職業教育、公務員培訓等細分市場都出現了大量的企業。
3000億元的蛋糕
頻頻動作的教育行業已然發出一個信號:教育已經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了。
資本的逐利性致使其投資的行業必定是市場中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行業,這一點在教育行業中顯現得尤為明顯。
教育之于中國消費者,一直是非常注重的一個領域,每一個家庭都希望給孩子以最好最充足的教育,伴隨著中國家庭收入的增長,每一個家庭對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多。而對于那些面臨著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的都市白領而言,只有通過各種教育機構不斷為自己充電,才能夠提升自己的競爭實力,正因如此,風險投資人對于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的發展前景都非常看好。
曾經被譽為新東方創立之初三劍客之一的楊繼作為天使投資人,相當看好教育培訓行業。“中國教育行業的市場規模是很大的,即使在一線城市達到了市場飽和,還有二線城市、三線城市以及更為廣闊的基層。”
“中國的人口眾多可以算是促進中國教育市場持續升溫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這個行業可以預期的市場是很大的。”羊東表示, “以新東方為例,盡管上市的時間已經很久了,但是其股價一直保持很好的狀態,而且大部分教育機構選擇在海外上市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外國人對于中國涉及消費類的企業非常認可。中國的消費人群十分龐大,這對于消費服務企業而言就是最廣闊的市場。”
根據《2009―2012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調查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培訓業規模正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2007年中國培訓業收入達到1000多億元。2009年全國培訓機構約10000家,其中,北京有2000家,上海1500家,廣州1000家。中國教育培訓的潛在市場規模達3000億元,并保持著迅猛的發展態勢。更令人驚訝的是,《2007―2010年中國培訓市場發展預測與投資分析報告》指出,當前英語培訓市場的市場總值(約150億元)已經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年產值。
教育培訓行業已經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認可,更有人稱教育培訓行業已經成為了21世紀最為朝陽的產業之一。曾幾何時,只有學校和行業企業才會開辦的培訓班已經慢慢擴大到了社會力量,培訓公司甚至是個人辦學等多種辦學主體,而整個教育培訓市場也變得更為紛繁錯雜。不僅僅是中國的各方力量開始進入教育
培訓市場,眾多的外資培訓機構也開始陸陸續續進入中國,希望在這個外資企業不斷進入、留學人數不斷攀升的中國教育培訓市場中,與國內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展開競爭,并且從中分食這一塊巨大的蛋糕。
不過,也正是因為參與者眾多,以及市場的復雜化,使得行業內魚龍混雜,教育機構的資質問題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資本在關注中國教育市場積極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更要從中揀選出其優劣之別。
中國教育市場之亂象
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的潛在市場規模高達3000億元,并且保持著迅猛的發展速度,因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眾多的創業者扎堆教育培訓,目前中國已有近5萬家教育培訓機構,而在一輪跑馬圈地之后,一些初具規模或者擁有某項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確實獲得了風險投資的青睞,然而隨著各種形態的培訓班數量的不斷膨脹,很多人對于那種作坊式的短期教育培訓班提出質疑,這樣不具規模的非正規培訓班的辦學資質是否合格?同時,一些曾經被認為具有教育培訓實力的外資培訓機構也在經營上開始出現問題,甚至出現倒閉的現象。
也許對于很多教育培訓機構而言,2009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不少教育培訓學校紛紛陷入品牌“倒閉門”。從2009年10月份開始,靈格風英語培訓學校在深圳、上海以及武漢的分校相繼倒閉關門,而不久之后,其在廣州的培訓學校則被新動態教育集團所收購。就在同一個月,北京的瑞來英語培訓中心也正式宣告關閉。而在12月,凱恩英語培訓學校更是在一夜之間突然停課倒閉,更讓人錯愕的是就在關門的前一天,瑞來和凱恩還在招生。
類似于瑞來和凱恩這種違規辦學的教育培訓機構,最終因為經營難以為繼而關門的情況在中國教育培訓市場中已經不是個案了。除此之外,教育培訓市場中還存在很多亂象。
首先是在招生中進行虛假宣傳,毫無行業誠信可言。以曾經作為南昌市“明星學校”的南昌少春中學為例,近年來不斷擅自虛假廣告并且違規收費,最終被教育部門暫停了少春中學、少春文化藝術輔導中心、少春中學附屬實驗小學(幼兒園)的招生。另外還有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完全沒有經過注冊,根本不具備培訓教學的條件,亦或者是通過散發競爭對手的負面新聞的惡性競爭方式來招攬生源。盡管中國的教育培訓『市場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然而繁榮的教育市場卻魚龍混雜,不禁讓人感嘆,中國的教育市場遍地黃金卻難掩亂象叢生。
事實上眾多教育培訓機構之所以會如此之亂,不僅僅是因為它們不注重對于自身品牌的打造,更多的原因在于對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的多頭管理和多重標準。目前中國教育培訓機構主要分成三類,一種是在教育局登記注冊,一種是在工商局注冊,還有一種則是在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注冊,因此監管方面必然會存在沖突和重復。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B
對于當代文化游客來說,外出旅游不僅是一種享受,更重要的是滿足精神上返璞歸真的需求。因此,對目的地的深度游覽便成了人們追求更高檔次生活質量、出門旅游的首選。
一、深度游概述
(一)深度游內涵
“深度游”指的是旅行者應該對旅行目的地進行切身體會,用充分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到某項主題旅游中去觀察與了解,深刻理解某項旅游的宗旨,盡可能的熟知當地社會的人文與風情,最好能與當地居民請教,學習簡單的本土語言,切身體會當地的文化蘊含。游客不要盲目的追隨旅游團或者其他旅游中介,應當在旅游之前,對目的地的文化、習俗、歷史等進行簡單了解,然后對此次旅游進行合理規劃,根據地圖進行對比,讓旅行更有效率。杜絕“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和以購物為目的的傳統旅游方式。
(二)深度游特點
文化和深度游是相互滲透的關系。文化是深度游的基礎,游客需要儲備當地文化的知識;深度游是對文化的一種探索,對另一種文明的追尋與體驗。文化和旅游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充分利用一個城市的資源,增加其附加值,充分發揮其長處。每個旅游地都可以形成只具有當地特色的無可替代的新業態,使效益達到最大化。
(三)深度游所需的條件
首先,從游客角度說,自身至少要滿足三大條件:1.充裕的時間;2.良好的經濟支撐;3.對深度游的認同和向往。
其次,從深度游目的地上說,也應該至少滿足三大條件:1.值得人們深度旅游的景點;2.此地的服務設施應當實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3.此地應當具備獨特的文化以及吸引游客的附屬產物。不斷地發掘和外延其娛樂設施,以給游客更好的旅行體驗。
二、深度游在黑龍江的發展現狀
(一)黑龍江旅游業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2016年7月18日提供數據,上半年,全省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405.56萬人次,同比增長18.96%;實現旅游收入744.06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接待國內游客6362萬人次,同比增長18.8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31.32億元,同比增長16.17%;接待入境游客43.56萬人次,同比增長31.86%;實現旅游創匯2.06億美元,同比增長47.07%。上半年全省接待俄羅斯游客33.32萬人次,同比增長53.64%。
國內市場從國內客源市場來看,黑龍江省形成了以省內為基礎市場,華北為近程市場和沿海、中西部地區為遠程市場的國內市場格局。
國外入境市場從國際客源市場來看,黑龍江省旅游目前形成了以俄羅斯為基礎市場,日本、韓國、港澳臺及東南亞為近程市場,歐美為遠程市場的國際客源市場格局。黑龍江省確立了“國內旅游打基礎,國際旅游上檔次”的市場開發思路。
(二)黑龍江深度游現狀
1.黑龍江省深度游采取三種模式
(1)自助游。自助游對深度游而言,由于自助游得旅行者自己精心設計路線和安排旅途中的方方面面,里面包含旅行者大量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也存在著旅行不成功的機會成本,應該是成本最高的一種旅游形式。就自駕游而言,路途遙遠,拼車也會更劃算。但是在成本最高的同時,自助游是深度游質量最高的一種旅游模式,自由的旅行路線,旅行路上充滿對未知文明的向往與不斷探索,即便搭上了現代文明便捷的快車,也不受商業的蒙蔽和束縛,且隨著人們的意愿不同,旅行方式也多樣化。
(2)跟團游。這是一種傳統的旅行模式,在這種旅行方式中,一路與志同道合的人為友,而且費用均攤,成本也會相對較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旅游形式逐漸的商業化,使旅游慢慢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3)打工換宿游。這是近幾年興起的方式,最初是從國外傳入的。雖然國外的打工換宿更像是在旅游中旅行社會責任的一種志愿活動,但由于國情差異,傳入國內后更加類似于旅行者通過自己在青旅的勞動獲得相應的食宿或者旅費補貼。
2.獲取深度游資源的三種途徑
目前,黑龍江獲取深度游資源的模式主要有三種:
(1)通過自己的了解或身邊朋友的介紹景點
這類方式的好處是通過親身體驗的經驗能讓旅游的質量更高,旅游者深入的了解能為深度游的開展帶來便利;不足是光靠口碑宣傳,畢竟閱歷有限,有些尚未開發的景點不易被發現。
(2)通過旅行社了解當地景點,旅行社分為線上和線下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旅行社的旅游信息更系統,消費者能有更多的選擇,完備的信息也能為旅游帶來便利。不足是旅行社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集體,旅行社和消費者之間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可能會使旅行者不能原汁原味的享受到真正的深度游。
(3)通過微信公眾號獲取資源等新興旅游中介了解
這是一種新興的旅游中介,主要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定期推送使人們了解到旅游信息。這類方式推送的信息,考慮到篇幅的限制和不能刷屏式的推送,所以旅游質量都很高,但是就微信公眾號本身而言,不能通過有效的宣傳使人盡皆知,而且無法保證每個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都是真實的。
(三)黑龍江省深度游存在的不足
第一,目前黑龍江深度游還只是處于萌芽狀態,沒有形成專門提供深度游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平臺供人們選擇。第二,未充分將國家政策與深度游發展有機結合。第三,黑龍江省服務業人員的服務質量普遍未達標,缺少長遠的意識。第四,人均收入不高,黑龍江省人才流失嚴重。第五,旅行方式單一,熱門景點商業化,旅行人數尤其在節假日,呈現爆滿的情況。第六,未能有效利用地理優勢,幫助外國友人在黑龍江實行深度游,使其深入體會黑龍江的本土文化。第七,對于黑龍江的本土企業,未能得到政府的足夠重視。
三、黑龍江深度游的發展前景分析
黑龍江的旅游資源優勢、地理優勢以及“一帶一路”等政策下給黑龍江提供的機遇優勢,為黑龍江深度游創造了不可多得的發展環境。
(一)省內旅游資源優勢
1.具有壟斷性資源。黑龍江的冰雪資源以及森林生態資源相對于全國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也使黑龍江在旅游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同時,由于歷史的積累,“七三一”遺址、金源文化等都是具有壟斷性的資源。
2.黑龍江的文化底蘊豐富。黑龍江省古老、獨特的渤海文明、滿族文明和金源文明是黑龍江多個民族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淀后形成的。正是由于這些獨一無二的文化優勢,為黑龍江提供了豐富的可開發的旅游資源。
3.具有初具規模的旅游產業體系。由于黑龍江壟斷性資源以及地理位置優勢的原因,黑龍江長期接受著國內外游客,圍繞旅游所需的“行、游、住、食、購、娛”六要素己經形成了一整套初具規模的旅游產業體系。
(二)省內地理位置優勢
緯度最高的優勢。四通八達的鐵路、航空、公路、水路,且與俄羅斯接壤的地理優勢使黑龍江成為了連接中國和國外的重要交通要道。
(三)政策優勢
1.“一帶一路”戰略給黑龍江的帶來了機遇。我國對于“一帶一路”戰略的確定,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使中國與路線所經國家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加大了經濟往來和文化溝通;從黑龍江省的角度來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由于黑龍江省近年來的經濟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使得我省對這次發展機會格外珍惜。黑龍江所處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與俄羅斯、蒙古國的獨特聯系,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互動的樞紐。依次我省提出了構建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議,并且得到了國家的認可,成為“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之中的“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M成部分。
2.早在1998年,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就已經獲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稱號。近年來,我省也一直在加強完善旅游城市的建設,更加吸引著國內外游客的目光。如今,哈爾濱正處于轉型期,以現有特色為基礎,力圖打造一座具有東方特色的現代化大都市。
3.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將旅游業作為黑龍江省的重要支柱產業,并出臺了各種政策大力推進旅游經濟的發展。
四、黑龍江深度游發展模式的建議
(一)打造黑龍江旅游產業的品牌效應
針對黑龍江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越,可以將黑龍江打造成一個以冰雪為主導,多種文化融會貫通的美麗北方城市的形象。在全面愛健身的當今社會下,可以發展更多的深度游旅游形式,如:徒步穿越雪鄉森林,使人們切身體會到北方的冰雪特色。大力發展黑龍江天然滑雪場,注重其滑雪質量和服務質量。并且可以打造黑龍江省世界青年滑雪組織,定期組織一些比賽和活動,加強影響力。同時可以將黑龍江的冰雪和文化想融合,打造屬于黑龍江獨特的旅游文化。利用黑龍江多文化,且多種文化因為沒有有效傳承而瀕臨滅絕的情形,把這一劣勢轉為優勢,發展成為黑龍江獨有的深度游文化傳統,吸引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甚至學習。這一方面能有效保護文化,使之得以傳承,另一方面可以塑造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形象。通過一些營銷方式及對產品進行包裝以增加其附加值,通過宣傳等廣告效應使其有效的提高品牌知名度。通過合理的價格策略,給黑龍江深度游定位。
(二)在一帶一路條件下,注重國際游客的深度游
1.語言上的障礙和黑龍江省人才流失嚴重,雖然大力培養了對俄的人才,不過留在黑龍江的并不多。所以,在深度游開展的前期,政府需要大力的投資,引入優秀的人才。
2.黑龍江省從業于第三產業的人員服務質量不合格,且對當地旅游景點的專業知識了解得不夠,無法對民俗文化有差異的外國游客進行很好的講解。黑龍江政府應該大力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3.制定多條旅游路線供游客選擇,制定出黑龍江深度游一覽表,以地圖的形式展現,表中包括黑龍江民俗文化、黑龍江自然生態旅游環境等。
(三)打造黑龍江本土企業,使其成為旅游新特色(以哈爾濱秋林里道斯公司為例)
1.可以使其特殊生產工藝部分公開化,供人們參觀。
2.可以讓人們學習模擬生產,這一過程有助于游客切身實際的體會秋林公司的工藝流程,使游客對公司產品更放心。
3.定期開展一些活動對游客進行面包生產培訓等活動,這樣可以加強公司的影響力。
4.開展活動收集創意點子,進而幫助企業不斷創新,更貼近人們的需求。
社會工作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姻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復、教育輔導、就業援助、職工幫扶、犯罪預防、禁毒戒毒、矯治幫教、人口計生、糾紛調解、應急處置等領域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專門人員。主要分布在三類領域:一是以提供社會服務(管理)為主要職能的部門和單位,以民政系統為代表,包括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二是以提供社會服務(管理)為輔助職能的領域,包括衛生、教育、司法等系統;三是綜合性領域,包括鄉鎮、社區的社會工作人員。竹溪縣現有社會工作人員基本上還是以“行政性、半專業化”的社會工作為主體,近年來,專業社會工作開始在社會福利、社區服務等領域顯現。據統計,目前,全縣民政系統現有社會工作人員165人,其中社會服務人員91人,社會管理人員74人。
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當前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尚存在起步較晚、工作規模小、人員數量少,專業化水平較低,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相應的激勵保障制度等困難和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具體表現為:
一、整體組織效率不高。無論是社會管理部門、公益服務類的事業單位,還是社區,甚至包括公益性、慈善性社會團體,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體系、各自獨立。社會工作人才廣泛地分布于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角落,缺乏統一的領導和專門的規劃,各個部門密切配合不夠。
二、社會工作人才缺乏。竹溪縣的社會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工作,無論是投入還是服務,主要由政府提供,社會參與力量薄弱,不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目前,竹溪縣有城鄉低保對象4.2萬人、城鎮“三無對象”200余人、農村五保對象4914人、孤兒538人、托養及居家養老服務對象100余人。而截至目前,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大約只有20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兼職,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名工作人員要為200多名重點扶助對象提供服務。因此。竹溪縣培養壯大社會工作人才的任務非常艱巨。
三、專業化程度不高。當前,竹溪縣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大多沒有受過正規的社會工作知識、技巧的培訓,缺乏社會工作人才應該具備的崗位知識和技能,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較簡單,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同時,由于社會工作認可度不高,待遇較低,基層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難以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服務,無法有效應對和解決新的、復雜的社會問題。如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趨勢,“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加,直接對老年人陪護、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
四、面臨一系列體制。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創新社會福利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教育體制、財政投入體制、就業和人事管理體制等一系列體制,需要各方面協調配套,整體推進。而竹溪縣在社會專業人才的用人制度上還相對滯后、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還需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其余諸如各類社會組織不夠發達、財政投入不足等因素。也造成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發展舉步為艱。
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進展緩慢的原因癥結
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現還處于起步階段,上述問題既有體制機制的成因,也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還是發展中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有:
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建設尚不健全,造成專業人才和專業培訓的雙重缺失。竹溪縣僅有1所職業技術學校,相關的培訓機構數量不多、層次不高、功能不足,部分教師專業背景不強,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專業實習和培訓基地,學生實習實踐嚴重不足,難以適應社工人才實用性、應用性強的需求特征。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大都不具備專業知識背景,而社工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體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專業性強的教育培訓資源更加欠缺。
二、科學合理的社會工作人才評價體系尚不完備,影響了社會工作人才職業發展進程。目前,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執業資格認證制度尚未建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職稱發展序列及其相關待遇難以落實;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與設置政策還沒有制定出臺,社工崗位不明確,專業社會工作崗位十分有限,沒有形成職業化的崗位體系;社會工作人員的職業規范、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水平認證、注冊管理、服務評估、崗位配置、職業級別、薪酬標準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工缺少足夠的職業發展空間。
三、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投入不足,社會工作人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缺少吸引力。政府沒有建立起穩定的支持社會工作發展的財政制度,導致財政對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的人力資本投入不足,相對于社工付出以及發揮的作用,社工薪酬偏低。缺少吸引力,難以吸引和留住比較優秀的社會工作人才。
四、社會工作人才管理體制尚不完善,人才管理統籌協調的合力不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管理涉及組織、編制、人社、民政、司法、工、青、婦等十多個部門,每個部門都有相應的工作要求,在工作推進中缺少牽頭抓總的部門來整合資源和統籌協調。
五、全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識、認知、認同程度不高,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的軟環境有待優化。由于現階段社會工作的需求沒得到有效的開發,加上社工自身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以及相關的社會宣傳不夠,公眾對社會工作和社工的認知率偏低,充分發揮社工潛能的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強化,對社會工作人才關愛、關心不夠,愛才、惜才、用才的人才理念和社會氛圍沒有完全形成。
竹溪縣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前景分析
社會工作是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提供專業社會服務,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公正和諧的職業活動。目前,隨著就業壓力加大、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弱勢困難群體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日益凸現,解決好這些問題,既需要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的手段,也需要通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來預防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以促進社會公平,增進社會和諧。就竹溪縣的社會工作發展來說,我們認為應緊緊圍繞弱勢群體的救助,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開展工作:一是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領域開展社會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類救助對象的服務需求越來越高,而我們現有人員的數量、服務水平等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需通過培養一批專業社會工作人才來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二是在社區建設領域開展社會工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區已成為各類社會群體的集聚點、各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各類社會問題的衍生地,無論是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教育就業,還是糾紛調解,都需要社區工作者來完成。就西關社區來說,整個社區管轄人口達2萬人,而工作人員僅有十幾人,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為此,只有通過社會工作來加強社區管理,社區才能建設和發展;三是積極發展老年社會工作。目前,竹溪縣60歲以上老年人有6.1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其中“空巢老人”18823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30.6%。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和獨立生計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需要社會的關心和呵護,特別是獨居高齡老人、無自理能力的老人更需要社會工作者的介入。為此,需要通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來預防和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領導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按照“黨管人才”的原則,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事、民政、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等職能部門具體負責,司法、衛生等有關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實現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形成共同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合力。
二、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體系。一是探索建立貫穿考試、登記、執業準入、考核評估等各環節的職業評價體系,研究制定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辦法、社會工作職業規范和從業標準、社會工作者證書登記管理辦法、社會工作者考核評估辦法、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體系。二是參照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激勵措施,探索制定包括社會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機制、職業晉升機制、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表彰獎勵制度在內的激勵機制體系。三是積極探索完善社會工作者職稱和職級體系,明確職級任職資格條件和程序,為社會工作人才成長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