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22: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平安銀行的發展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銀行業大變革的動蕩時代,中國傳統銀行業也寒風勁吹。盡管中國國內銀行沒有像歐美頂級銀行那樣來勢洶洶地頒布大規模裁員令,但是很多銀行的基層員工隊伍正在縮減,銀行高管也頻傳跳槽信號,銀行業昔日令人艷羨的“鐵飯碗”的形象也漸漸褪色。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銀行業面臨困境?未來銀行業應該如何發展?
中國銀行業受到多方因素的沖擊
目前,由于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產能過剩行業經營狀況愈發艱難、金融脫媒現象日益嚴重、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中國銀行業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宏觀經濟形勢持續不佳,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日趨增大。中國社科院的2016年《經濟藍皮書》數據顯示,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6.6%~6.8%。在這種形勢下,銀行受宏觀經濟面影響會面臨較大的經營挑戰。其次,實體企業經營困難。在目前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去庫存化壓力大,實體企業經營異常困難,最終必將傳導到作為服務業的銀行業身上,直接制約銀行業利潤的增速。再次,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埃森哲在的《中國金融服務業消費者洞察》中表示,互聯網企業對金融業所帶來的挑戰,不僅是利潤上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整個市場生態環境的改變。
傳統銀行的轉型探索
面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傳統銀行開始尋求轉型之道。平安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開始向互聯網金融方向大力創新。
2015年,平安銀行全國首個“貸貸平安卡”電商平臺項目“元寶鋪”在杭州成功落地。“元寶鋪”由阿思拓旗下公司運營,是基于電商經營數據的賣家信用貸款平臺,依托互聯網技術和業務模式的創新發展,運用大數據分析和風控體系,為平安銀行推送優質的天貓、淘寶等大型電商平臺賣家的融資需求。
2015年,工商銀行推出了e-ICBC體系,主要是三個平臺:電商平臺融e購、社交通訊工具融e聯、直銷銀行融e行。業內人士認為,工行以電商平臺積累大數據,核心思路仍然是將用戶圈在自己的范圍之內,客戶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業務,這是e-ICBC之下工行提供電商、社交通訊與直銷平臺的邏輯。
招商銀行也低調推出了“小企業E家”。與工行力圖打造電商平臺不同,“小企業E家”圍繞中小企業“存、貸、匯”等基本金融需求,開發了企業在線信用評級、在線授信、創新型結算、在線理財等互聯網金融產品,一網打盡中小企業如閑散資金理財、生產鏈條、內部管理等多方面所需的金融服務,創新思維可見一斑。
有創新才有發展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如果傳統經營模式不改變,將很難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和客戶需求。在信息經濟和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的競爭中,傳統銀行應積極變革,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做好小微金融服務。隨著金融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未來金融脫媒的形勢會進一步加強。在這樣的態勢下,銀行應該拓展多元化的收入來源,挖掘新的盈利空間。我國小微企業眾多,潛力很大,有待開發。傳統銀行要強化普惠金融和與小微企業共同成長的理念,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服務,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建立具有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務模式。
加強全方位數據收集。長期以來,銀行對結構化數據收集的比較多,但是對于非結構化數據收集不夠,銀行應學習互聯網金融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和數據的處理方式,并以此來分析和挖掘客戶的習慣,預測客戶的行為,從而進行有效的客戶細分,提高銀行業務營銷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
從國內市場情況看,自1999年10月平安率先開辦“世紀理財投資連結保險”起,投連險就一直是保險市場中被關注的熱點。雖然投連產品發展時間較短,特別在產品宣傳和客戶培養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經過近十年來的不斷發展壯大,無論在數量還是保費收入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鑒于前兩年中國良好的資本市場環境,投連產品在中國發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連產品的保險公司業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長到現在的20多家。據有關數據顯示,從2007年初截止到10月投連產品保費收入300億元,同比增長500%,占壽險保費收入的7.4%,在個別外資保險公司占比甚至達到80%以上。
長期以來,國內最大的壽險公司——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堅守傳統險和分紅險,萬能險和投連險一直是其“小心翼翼”的領域,但是在前兩年付出了保費收入和市場份額雙降的代價后,尤其在2007年下半年的高速增長態勢面前,中國人壽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先是從去年開始,中國人壽在部分試點城市銷售萬能險,今年3月底,中國人壽總裁萬峰表示將順應市場環境采取積極的進取策略。而其國泰裕豐投連險的推出便是舉措之一,中國人壽于2008年4月22日,在銀行保險渠道推出“國壽裕豐投資連結保險”,這是中國人壽的首個投連險產品。
二、目前投連險市場狀況
1、賬戶設置情況及投資策略。
大部分保險公司會根據投資賬戶的特性而設立三到四個不同類型的投連投資賬戶。為了能夠更加詳細和客觀地研究對比不同類型賬戶的投資表現,把投連投資賬戶分為五類,并給予五類賬戶的詳細定義,而投資策略是和投連險產品的賬戶設置情況密切相關的,不同類型的投連險賬戶對應不同的資產配置比例和投資范圍:
偏股型賬戶:70%以上的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是所有投連賬戶中最為激進的投資賬戶。
混合偏股型賬戶:50%-70%的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其他投資于債券市場,因投資于股票市場的比例有所縮小,因此所承擔的風險也相對較小。
混合偏債型賬產:30%-50%的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其他投資于債券市場,因主要投資于風險較低的債券市場,較小部分資產投資于股票市場,因此所承擔的風險進一步縮小。
偏債型賬戶:70%以上的資金投資于債券市場,其他投資于證券市場或貨幣市場,因僅有較小比例的資產投資于股票市場,因此進一步保障了投資者的收益。
貨幣型賬戶:90%以上投資于貨幣市場,主要是投資于低風險、低回報的貨幣類資產,這樣保證了投資者的最低收益率。
由于我國資本市場自2005年以來出現了多年來難得一見的牛市,大量資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證券交易指數持續上升,資本市場迅速升溫。因此,這段時間投連產品在中國發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連產品的保險公司業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長到現在的20多家。
除去財險、以及壽險團險產品以外,共統計可公開查詢資料的壽險投連險產品賬戶52個,從圖1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投連險投資賬戶的設置都在4個或者5個,較符合前文五類投資賬戶的科學分類,也易于體現不同投資賬戶之間的不同資產配置策略以及收益表現,也體現了投連險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即投資者根據對不同風險的承受能力和對市場動態的判斷,靈活地調整資金在不同類型賬戶之間的配置,從而有效地實現戰術性資產配置調整。如果投連險產品的賬戶設置主要以偏股型投資賬戶為主,或者投資于資本市場的單一賬戶設置,過于迎合投資者謀求短期較大投資收益的心理,這必定存在較大風險,且使投連險的最與眾不同的特色未能充分體現。
2、中外資保險產品對比。
由于投連險在國外發展時間較長,產品模式已經發展較為成熟,因而許多外資保險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后,紛紛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投連險產品,比如2004年1月由瑞典斯堪的亞公共保險有限公司與北京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建的瑞泰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不僅推出的所有產品都是投資型保險產品,而且在國內率先采用“基金的基金(FondofFunds)”作為公司投資連接保險的投資管理模式。而2006年12月,瑞泰人壽保費收入就突破了5億元人民幣大關,其未來發展前景也更被看好。
在中資保險公司當中,今年4月下旬,長期堅守傳統險和分紅險的中國人壽也推出了第一款投連險產品——國泰裕豐投連險,由此可以看出,投連險產品的未來是很值得期待的,而它所需要的僅僅是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以及投資者對其的正確定位。
目前,根據保監會2007年1-12月人壽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情況表統計,除去存續、養老、健康保險公司以外,中國壽險市場上共有45家壽險公司,其中27家壽險公司開發了投連險產品共計105款,18家無投連險產品;而其中中資壽險公司21家,只有8家壽險公司開發了投連險產品共計17款,13家無投連險產品;外資壽險公司24家,就有19家公司有投連險產品85款以供不同投資需求的客戶選擇,僅有5家外資公司在中國地區無投連險產品。
外資保險公司中開發投連險產品的比例為79%,而中資保險公司中開發投連險產品的公司僅占38%,面對如此之大的差異,我們不得不對中國投連險市場,以及投連險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3、銷售渠道。
受傳統保險模式的影響,投連險產品大部分是由各保險通過自有渠道進行銷售。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投連險的強勢熱銷直接推動了銀保轉型——從儲蓄替代品轉向投資產品,逐步呈現出專業化趨勢。
外資保險公司率先吹響投連險號角,吸引中資保險公司跟進,從而改變了以往中資保險銀保產品創新領頭羊的地位。投連險在渠道、繳費額、投資收益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瑞泰人壽2005年初推投連險時,就選擇銀行、證券公司以及部分機構銷售,放棄營銷員的個險渠道。后面出現的投連險也都主要依托銀行銷售,而且,對于銷售人員的要求高,需要有專業的理財知識,能夠為客戶提供合理的理財建議,從這個角度看,投連險是專業化的銀保產品。
從投連險的長遠發展來看,根據不同銀行開發不同產品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中國人壽和平安保險已占據“先天”優勢。自2006年以來,中國人壽和平安保險加快了銀行的整合力度,一路攻城略地,平安保險收購福建亞洲銀行、深圳商業銀行與旗下原有的平安銀行整合成新的平安銀行:中國人壽則成為廣發行的第一大股東、入股安徽商業銀行、民生銀行等。與銀行的“姻親”關系決定了打造專業化銀保產品的可能,大都會保險因與花旗銀行同屬一個集團,在投連險的初次行動中大獲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銀保投連險產品的發展體現了專業化的發展要求,將會更近一步拓寬投連險的未來發展前景。
4、產壽險投連險分析。
目前,財險公司也逐漸進入這一領域,開發將投連險與財產保險相結合的產品,也逐步受到了投資者的接收和認可。非壽險投資型產品開發始于2000年,其在傳統財產保險保障的基礎上加入了投資功能,因此受到市場歡迎。截至2006年底,有8家保險公司累計開發30多個產品,保費余額329億元。盡管與壽險投資型產品相比,非壽險投資型產品起步較晚,最初只有華泰保險公司一家開發這類產品,但近一年多來卻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有8家財產險公司開始經營投資型險種,如華泰財險公司的華泰穩健、華泰居益產品,人保財險的金牛、金娃投資保障型家財險,平安財險的平安理財寶以及華安財險的金龍收益聯動型家庭財產險。
5、收益率排名。
本文統計了目前市場上可公開查詢歷史價格的105款投連險產品共計160個投資賬戶,并將其自設立之日起的總收益率進行了排序,其中收益率漲幅前十位產品如下表:
從表1可以看出,在這前十位投連險投資賬戶中,有5個是中資壽險公司投連險產品,其余5個投連險產品是外資壽險公司的,而漲幅最大的新華人壽創世之約投連險自運營以來,總收益率高達445.45%,同時也是國內保險公司最早開展這項業務的壽險公司。同時,除平安投連險的基金投資賬戶和瑞泰投連險的平衡型投資賬戶以外,其余八個產品賬戶都是屬于偏股型賬戶。
以2000年中國平安推出的投連險為例,2006年以后各賬戶的累積收益率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的上行通道,并且在2007年期間,分別在2月初,6月初和10月份出現了幾次比較大的波動,而這幾次波動的時間點也同2007年證券市場的幾次波動相吻合。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投連險產品對證券市場的依賴性。
表2列出了在不同時間段平安投連險各賬戶以及上證指數的收益率情況并同上證指數波動比較大的幾個時間段進行比較。從2007年全年的情況看,盡管投連險各賬戶的收益情況低于上證指數的市場表現,但是在幾次比較大的市場波動情況下,特別是2007年5月至6月以及2007年10月至11月這兩個時間段,投連產品的下跌幅度都遠低于上證指數的下跌幅度,從而說明了投連產品良好的抗風險性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良好的風險管理控制能力。
如按照不同賬戶類型來看,根據世德貝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提供的關于投連險產品的分析報告,2007年偏股型投連險產品的收益率都在50%~80%之間,其中招商信諾的“步步為贏”進取型賬戶(年收益率:78.2%,權益類產品比重:95%~100%)和“吉祥寶”躉繳型積極性賬戶(年收益率:78.06%,權益類產品比重:95%)在同類型賬戶中位居前列;混合偏股型賬戶年收益率在35.27%~94.37%,其中瑞安人壽成長型賬尸(權益比例50%~80%)在同類產品中收益最高,高達94.33%。混合偏債型和偏債型賬戶由于權益類資產配置較少,因此收益相對較低。在這兩種賬戶中,年收益率最高的分別是:瑞泰人壽平衡投資賬戶(年收益率66.51%),招商信諾“步步為贏”穩健賬戶(年收益率24.62%)。盡管投連產品在2007年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大部分投連產品的收益率均低于相對應的比較基準(上證指數+中信全債指數),不過在上證指數幾次大的波動中均體現出良好的抗風險性,從而體現出專業理財機構很強的控制風險能力。
6、推出時間背景。
另外還可以從上表中看到一個特點,就是這部分排名高前的投連險投資賬戶的設置時間多在2007年10月16日(上證綜合指數最高點)以前。而在本文的統計中105個投連險產品的160個賬戶的設立時間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投連險賬戶都是在2007年設立,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資本市場的明顯好轉,吸引了保險資金的進入;
二是廣大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投資的需求不斷增長;
三是保險產品、技術、人才等實力的增強:
四是投連險在我國經歷三個發展時期所積累的經驗,使得投連險產品在我國得以迅速發展和推出。
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中國投連險市場在2007年的井噴現象,這既是時機成熟投連險得以接連推出,同時也要看到投連險的急速發展而可能產生的風險,如:
一是投連險產品對資本市場的極度敏感性,由此引起的業務大幅波動的經營風險。
二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迅速,但畢竟發展歷史較短,受政策調控影響較大,由此可能引起的宏觀經濟金融的政策風險。
三是由于平安投連險所引起的退保風波影響仍未消退,而導致這一風波的原因是銷售投連險產品過程中,保險公司與基金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營銷員之間、營銷員與保險客戶之間等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從而有可能由個例的逆選擇發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機,引起信用風險,這樣勢必又會影響保險業的誠信形象,給投連險產品的發展帶來障礙。
三、中國投連險市場的前景展望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國投連險目前還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一般來說,投連險保單持有人可以在不同賬戶之間轉換資金,以避免或降低損失。但是由于部分公司投連險產品只有一個投資賬戶或者投資賬戶全部與股市相關聯,因此其投連險產品各賬戶之間區別不大,風險趨同,沒有達到設置不同賬戶以規避風險的終極目的,這也使投保人轉換賬戶以避免或降低損失的愿望化為泡影。
2、某些保險公司為了迎合投資者盲目追求短期快速利潤的心理,推出的投連險產品賬戶設置單一,且大多賬戶傾向于股票市場或者偏股型基金,因而在今年的動蕩的股市行情之下,投連險收益表現差強人意,投連險賬戶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收益率基本與其在股票市場內的配置份額成反向關系。因而嚴重打擊了投資者購買或投資投連險的信心,對投連險的未來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3、某些保險公司與營銷員之間、營銷員與保險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了銷售誤導,無意之中夸大了收益,隱瞞了風險,嚴重挫傷了投資者投資保險理財產品的積極性。短期的求利求快心理必然會給投連險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留下隱患。
4、保險公司之間的投連險產品、或同一公司中不同投連險產品之間同質性較大,差異較小,突顯不出各個公司或者不同產品的特點。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在各種金融理財工具中,投連險產品也具有獨特的價值。
一是具有保障功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風險保障;
二是長期的理財規劃工具,期限長治二十、三十年乃至終身,依靠保險公司強大的系統支持和專業的精算人員,能夠為客戶提供長期的理財規劃;
3月15日,平安如期公布了2015年年報,2015年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542億元,同比增長38%。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份“歷史上最好的業績”卻并未獲得資本市場的熱烈反應。盡管平安的業績非常靚麗,但其在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卻依然低迷。
上市公司好的業績卻并未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這確實是一個難以解釋的奇特現象。對平安而言,剛剛過去的2015年,其中報和三季報的業績也有不俗的表現,彼時,作為市場上的績優藍籌股,也被許多機構和投資者所看好,但在平安釋放了業績增長的利好以后,其股價并未有超預期的表現。如果說當時還有“股災”做擋箭牌的話,此時的市場已基本從股災的重創中恢復過來,但平安的股價表現仍一如既往的疲軟。截至3月29日收盤,中國平安收于31.25元,又回到年報公布之前的水平,較2015年7月除權時的價格仍折價約30%。
于是,市場不禁要問,報表業績高增長,并創歷史最好水平的平安,其股價表現為何總與自身業績表現和市場預期相悖呢?
準備金折現率下調隱憂
關于平安業績增長與其股價表現的背離,市場上不乏機構和投資者對其進行的各種分析。比如,有機構認為,這種背離主要是由平安投資資產的質量所致。具體來說,由于平安投資資產中有相當一部分投向了各種并不是很透明的非標資產,如債權計劃、信貸等,投資者對這些資產的實際價值看不清楚。
還有分析認為,分紅率過低也是平安股價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從2007年上市以來,平安累計實現凈利潤2081億元,期間現金分紅359億元,分紅比率為17.26%。尤其是最近幾年,平安更是掙得越多,分紅反而越少。這里隱含的邏輯是,分紅比率過低難以吸引投資者的關注,股價低迷則進一步打壓了投資者參與的熱情,兩者之間的負反饋導致平安的股價無法提升。
從表面上看,上述因素都是構成平安股價低迷的原因,但仔細分析,事情并非想象得那么簡單。非標資產不透明并非平安一家所獨有,其他保險公司都有非標類資產的投資,況且非標資產的投資比例受到監管的嚴格限制。事實上,在低利率的環境下,非標資產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對沖收益率下行的重要手段。
至于分紅少就更不是決定股價走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A股市場,重融資不重投資、重差價不重分紅的痼疾從一開始就從未徹底根治過。很多業績很差、長期不分紅或分紅很少的公司的股票借助各種概念和所謂的利好也能把股價炒到天上去。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約著平安股價的走勢呢?
從宏觀上看,還是要先回到行業里去分析。眾所周知,作為一個金融集團,平安現在擁有的金融牌照已經基本齊全,甚至還控股了平安銀行,雖然平安銀行業務的資產和利潤貢獻不可忽視,但從根本上看,平安保險業務在集團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對于保險行業而言,長期低利率環境是一把雙刃劍,從負債端看,既能降低資金成本,又能增加保險產品的收益率;從資產端看,主要是面臨著提高投資收益率導致的資產配置的壓力,而且,低利率持續的時間越長,這種壓力就會越大。3月初,國際著名評級機構穆迪下調了中國8家保險機構的信用評級至“負面”;3月16日,穆迪又進一步將中國壽險行業評級展望調整至“負面”。雖然此次評級調整并不是直接針對平安,但評級機構的悲觀結論還是引發了市場對當前中國保險行業的擔憂,在中國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此舉也進一步打擊了投資者對保險行業的信心。
從微觀上看,盡管2015年平安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增長,但未來的盈利壓力仍然存在。最近多家機構對2016年平安的盈利進行了預測,結果絕大多數機構給出了向下的盈利預測。這主要是經濟下行和利率下調必然引起保險公司與利率緊密相關的負債成本,也就是保險準備金的上升,這會加重險企的成本和盈利壓力。
與平安類似,剛剛公布2015年年報的中國人壽因為保險準備金折現率下降10BP,影響當年利潤近100億元。截至2015年年底,對于不受對應資產組合投資收益影響的長期壽險和長期健康險保險合同,平安保險準備金采用的折現率為3.55%-5.29%,相比2014年末下調了40個基點(以最低利率來看),這顯然會增加平安的負債成本和費用。
保險公司準備金折現率對其盈利的影響巨大。折現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將導致保險公司盈利的增加減少。2015年,國壽在該類組合上采用的折現率為3.42%-5.78%,以最低利率來看,其所采用的折現率比平安的還要低。
考慮到未來經濟下行的壓力并未緩解,央行仍有可能進一步降息。根據多家機構的普遍預測,央行在2016年還將降息至少25BP,果真如此,則平安在該類保險合同方面將面臨更大的折現率下調的壓力。而折現率一旦下調,就會造成成本和費用的上升,從而影響盈利的增長。
再從2015年分季度凈利潤來看,平安前三季度已經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482億元,第四季度單季凈利潤僅為60億元,不但遠遠低于前三季度單季凈利潤,而且是多年來罕見的單季度凈利潤負增長。盡管有準備金率下調的負面影響,但這種業績異常波動的情形還是遠遠超出市場預期。
無獨有偶,作為平安集團重要組成部分的平安銀行2015年四季度單季利潤環比大幅下滑,盡管其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0%。
2015年第四季度,平安銀行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為41億元,而三季度則約為61億元。單季環比下滑約20億元,降幅超過三成,這一單季利潤是2015年四個季度中最低的水平。盡管銀行的利潤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四季度利潤在全年利潤占比中較低是常態,但平安銀行2015年第四季度的利潤出現如此巨大的降幅仍讓人大跌眼鏡。
根據測算,平安銀行2015年第四季度的凈利潤占全年的比例約為18.9%,遠低于近年來的平均值。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平安銀行第四季度凈利潤在全年的占比通常高于20%,其中最高的年份占比超過25%。
另一個擾動因素是平安2月壽險和產險的增長也出現了波動。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數據,平安2月壽險增量為256億元,排名第六;產險增量為8億元,排名第五。但從同比增速來看,壽險2月的增速為32%,在壽險前20名公司中墊底,大幅低于97%的市場平均增速;產險的增速為3%,也低于9.9%的市場平均增速。
互聯網金融帶來了什么
根據平安的年報,2015年平安的核心經營亮點如下:集團客戶總量近1.09億,新增客戶達3078萬,客戶遷徙超過千萬人次,客戶遷徙效果顯著;個人壽險新業務增速創近三年新高,產險業務增速和品質“雙優”;保險資金總投資收益率創近年新高;銀行業務持續創新商業模式,業務結構日趨健康;信托持續完善風控體系、業務穩健增長,證券經營業績創歷史新高,資產管理公司第三方業務快速發展;互聯網創新業務快速發展:陸金所成為最大的互聯網金融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平安好醫生”APP成在線醫療第一入口。
從前幾年“保險、銀行、投資”的三足鼎立到如今的“保險、銀行、投資、互聯網金融”四駕馬車并行,平安似乎更看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這從年報對客戶經營創新模式和客戶遷徙效果的描述中可見一斑。
平安年報對客戶遷徙是這樣描述的:“經過不斷地創新與實踐,公司發現線下客戶向互聯網用戶遷徙后,通過互聯網平臺體驗平安的多項金融及生活服務,客戶的體驗更佳,遷徙和轉化的效率更高。另外,平安通過旗下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的多年經營,積累了廣泛的互聯網用戶基礎,通過提供多項互聯網服務,使用戶充分接觸并了解到平安的核心金融業務,最終成為平安的客戶。”
年報還對橫向遷徙和縱向遷徙進行了解釋,橫向遷徙指核心金融公司的互聯網服務平臺的用戶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用戶間相互遷徙以及核心金融公司客戶間的相互遷徙;而縱向遷徙指核心金融公司客戶向互聯網用戶的轉化以及互聯網用戶向核心金融公司客戶的轉化。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持有核心金融公司產品的個人客戶數近1.09億,其中,APP用戶達2971萬,2015年當年新增客戶數達3078萬,同比增長57.8%。平安互聯網用戶總量約2.42億,較年初增長75.9%,移動端累計用戶數1.07億,用戶在核心金融公司與互聯網金融公司間的遷徙超過千萬人次。3146萬核心金融公司的客戶通過注冊互聯網服務平臺賬戶轉化為平安的線上客戶,占當年新增互聯網用戶總量的30.2%。在平安互聯網用戶中,持有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銀行等平安核心金融公司的金融產品的用戶數達5712萬,較年初增長49.8%。
作為金融牌照齊全的金融公司,平安在交叉銷售和客戶遷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在互聯網金融尚未興起之時,平安內部各子公司間的資源互換和交叉銷售就已興起。2012年平安產險暴增的時候,平安產險的高管曾坦言,有超過51%的保費是來自新渠道和交叉銷售。此外,平安銀行的信用卡是交叉銷售的典范。根據統計,平安銀行信用卡客戶的62%和銀行存款業務的22%來自于交叉銷售;平安證券2012年IPO數量在證券業內排名第一,以規模較小的公司壓倒所有券商,當然很多資源來自于交叉銷售。平安信托2011年1100億元的新增信托量,直銷近1000億元,平安集團保險客戶買了550億元。集團客戶交叉銷售對平安信托的貢獻度已超過50%,平安信托90%的產品由自己600多人的團隊直銷,其他信托公司直銷業務占比不到20%。平安健康險產品的銷售都來自于交叉銷售,即外包給平安集團其他子公司的銷售渠道。平安大華首只基金募集資金的63.3%均來自于交叉銷售渠道。
由于數據的缺乏,平安交叉銷售方面的具體情況包括客戶遷徙方向,客戶轉化率等,投資者很難獲知。以平安銀行與平安保險的交叉銷售為例,根據銀保業務和客戶的現狀分析,應該是銀行為保險帶來客戶。過去銀保渠道由于費用較高,各家保險公司均努力降低其占比(包括平安保險),集團控股平安銀行以后,至少能給平安保險帶來一定的協同效應,降低銀保渠道的成本,但仍難避免歸于“左口袋出,右口袋進”的尷尬。
交叉銷售本質上也是一種渠道,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平安無論在集團層面還是各子公司層面,又多了另一個全新的渠道。如萬里通,除了打通平安旗下各個金融渠道的客戶積分兌換外,還形成一家較大的網絡銷售平臺,通過積分返利的形式,萬里通將屬于旗下的金融客戶引向實物銷售。
而借助平安集團的力量,陸金所目前已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P2P產品銷售平臺,除提供平安擔保的P2P穩盈安e外,還有銀行票據的“安盈票據”、貸款出表的“彩虹理財”等產品。
此外,平安直通貸款,也叫平安易貸,是由平安直通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做渠道,搭線平安銀行新一貸、陸金所P2P貸款及平安信用保證保險提供的貸款產品。而平安好房網則聚攏開發商新房、二手房租售,將商品房出售與平安基金的貨幣基金、平安的好房貸聯系起來。
目前看來,雖然平安的交叉銷售門類豐富,但協同效應產生的積極效果并不明顯,尤其是把協同效應與利潤的增長聯系起來時,它對利潤的貢獻較小,遠未達到市場最低的預期。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還處在撒錢鋪路階段,且有不少重復建設,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運營成本。
把最近幾年平安的報表與同業進行對比,無論是壽險還是產險,其業務成本在四家上市保險公司中并未有明顯的優勢,這表明交叉銷售對降低業務成本的貢獻似乎并不明顯。從業務成本來看,平安的“一站式金融”并未呈現較好的協同作用,后期還需觀察。無論是交叉銷售還是互聯網金融,它只是提供了集團內部存量客戶交易的渠道,降低了獲客難度,減少了成本,但維護客戶成本并不一定會減少。此外,開拓新客戶和新業務仍需大量的人力物力,這都使得整體運營成本并不一定會隨著交叉銷售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而大幅減少。
而且,當內部存量客戶的遷徙轉換達到一定比例之后,它必然會觸碰到天花板,因此,如果沒有新的增量客戶的提升,這種存量客戶的遷徙并不具有持續性。
綜合金融前行之路何在
綜合金融是平安的特色,但這種標簽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牌照的齊全和業務種類的完整上,市場對綜合金融其實是有更高的期許。表面上看,主要表現在交叉銷售、協同效應,客戶遷徙等方面;更深層次的分析,綜合金融的優勢應該體現在資產的擴張、利潤的增加和波動性的減少,從而體現出在某一主導性業務上的品牌效應和絕對優勢。
總體來看,目前平安的綜合金融主要體現在獲客渠道的便捷和資產的快速擴張上,但這種優勢并未轉化為利潤和價值的體現。以2015年年報的數據來看,平安總資產收益率為1.14%,與上市銀行前幾年的數據不相上下,并未體現出超市場預期的絕對優勢。隨著平安銀行的資產和利潤在集團總資產和利潤的占比逐漸升高,市場對平安綜合金融的關注就不能離開銀行業務前景的范疇。
與保險業務相比,銀行業務與整體經濟下行趨勢的聯系更為密切,未來幾年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盡管有平安綜合金融的渠道和客戶優勢,但未來幾年銀行業務的發展仍將面臨不小的考驗。
首先是銀行不良款額和不良率的大幅攀升,這不是平安銀行所獨有,是整個銀行業都存在的問題。數據顯示,平安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從2014年末約105億元上升到2015年末的176億元,增加約71億元,漲幅約為68%;同期不良貸款率從1.02%上升到1.45%,升幅超過四成。其中損失類貸款飆升近九成,從40億元上升到76億元,漲幅約為90%。
有機構整理了平安銀行從2011年9月末至2015年底逐季度末不良貸款率的數據發現,過去四年多,平安銀行的不良率整體呈逐步上升趨勢,從最初的0.43%上漲到當前的1.45%。盡管1.45%不良率的絕對值并不算太高,但過去其整體上升的趨勢令人堪憂。尤其是最近六個季度,其不良率和不良貸款總額逐季度攀升。除了不良貸款大幅增長外,關注類貸款的增長也不容忽視,增幅達到367%,是正常類貸款增幅的兩倍多。
平安銀行將不良貸款增加的部分原因歸結為:“公司不良貸款率上升主要是受宏觀經濟影響,部分民營中小企業、低端制造企業面臨經營不善、利潤下滑、融資困難等問題,導致企業出現資金鏈緊張、斷裂、無力還款等情況。”這也充分說明,平安綜合金融給平安銀行帶來大量客戶和業務的同時,在銀行資產風險控制上并沒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平安銀行的資產風險與其貸款結構有一定的聯系,近年來,平安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不斷下滑。數據顯示,平安銀行2015年全年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增加約19%,其中投向房地產行業的貸款余額增加約34%,增速超過整體貸款增幅,但投向制造業的貸款占比卻由2014年的14%降至13%。盡管制造業貸款余額占比僅微跌1%,但總額仍在上升。如果分季度進行統計,平安銀行投向制造業的貸款余額呈現逐季下滑的明顯趨勢。
另一方面,平安銀行小微企業的貸款增速也遠低于房地產和全行貸款總額的增速,小企業金融事業部管理的貸款余額甚至降低了14%。從數額上看,截至2015年年末,平安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41億元,個人經營性貸款余額1074億元,累計較年初僅增長5.6%。這一增幅不足全行貸款增幅的三分之一,不足房地產貸款增幅的六分之一。
雖然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已大為放緩,但不良率卻在上升。平安銀行年報認為:受宏觀經濟影響,小微企業現金流緊張,經營萎縮,信用風險上升,截至2015年年末,小企業整體不良率上升至3.13%,主要風險來自于存量互聯保業務以及部分高風險區域的客群。
如果平安銀行對制造業和小微企業放貸動力減弱的根源來自需求減弱或者風險大幅上升的話,其背后反映的卻是當前制造業和小微企業令人憂慮的生存現狀;如果這是銀行業普遍存在的狀況的話,那么銀行未來資產變化的趨勢則更令人擔憂。平安銀行是2015年首家年報的A股上市銀行,在利潤增長的同時,不良貸款上升、單季利潤下滑以及對制造業和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的相對減弱,不能不引起市場的極大關注。
理由一:按凈資產定價不合理。不能僅按照凈資產來計算股權出讓價格,還要考慮銀行的品牌、客戶、市場和產品,以及國家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支持。同樣,我國的一些中小商業銀行,由于有著特殊的市場地位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實際的市場價值往往高于用凈資產等簡單指標衡量的價值。我們廉價地按報表上的價值出售股權和收益權,外資機構得到的則是業務網絡渠道和報表之外的巨大的無形資產。
理由二:境內投資者被邊緣化。中國的商業銀行要在2006年年底之前達到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同時在短時間內提高治理水平,以應對國際競爭。要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引入外資金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似乎已經成為必由之路。反過來,國內企業或是資金不足,或是很難幫助銀行改善治理結構,在這場投資熱潮中被邊緣化了。
理由三:國人已付出巨大成本。在剝離不良資產之前,恐怕沒有哪家外資機構愿意購買國有銀行的股權。如今,經過幾次剝離和注資的國有銀行甩掉了包袱,輕裝上陣,這是外資機構熱衷參股國有銀行的一個重要背景。國內銀行剝離數萬億不良資產,背后是全社會付出了代價。不少人認為,這時候讓外資進來坐享其成,很不公平。
小心財富大量外流
2013年以來,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利率市場化的深入及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批準,對我國商業銀行今后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新的命題和挑戰。我國銀行業必須從戰略高度認清轉型的緊迫性,轉變經營理念和業務模式,重塑核心競爭力,以期尋求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未來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將面臨兩大方面的戰略挑戰和機遇。一方面,零售業務的比重將逐漸增加,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中間業務發展前景廣闊,金融創新伴隨其中,必將帶來一場新的業務變革。
一、戰略轉型的趨勢分析
(一)持續大力發展零售業務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曾表示:“不做批發業務現在沒飯吃,不做零售業務將來沒飯吃。”同時,明確表示必須著手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實現收入多元化,改變傳統的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并樹立正確的風險資本觀。縱覽國際銀行業的發展,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居民財富積累的提升,零售銀行業務正在成為當今商業銀行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利潤增長的后備引擎。國外銀行的零售業務一般平均占整體業務的40%之多,而著名的國際大銀行如花旗、匯豐、富國銀行等,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都在50%以上,比如美國的富國銀行,他們完整地經歷了由傳統公司業務向零售業務的轉變,所以現在零售業務在總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加,這是提前布局的結果。從戰略轉型的角度看,過去30年中,美歐商業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從傳統的儲蓄存款轉變為個人短期批發融資,正是充分意識到零售業務的發展前景和必然趨勢后,在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下,對自身業務重點的戰略調整。誠然,在轉型初期,美歐商業銀行也經歷了艱難痛苦的過渡期,但沿著順勢而為的正確路線走下來,還是創造了現在驕人的業績。隨著國內金融監管和市場環境的改變,中國商業銀行紛紛著力于零售業務的大力發展,加快了調整的速度。作為國內轉型最為成功的股份制零售銀行——招商銀行,目前儲蓄存款在全行自營存款中的占比接近40%,個人消費信貸在全行自營貸款中的占比超過20%,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超過60%,零售銀行在全行業務中的比重不斷增大,核心競爭力明顯,未來可持續增長態勢強勁。而招行實現這些亮麗業績主要依靠的是“較早啟動的先發優勢以及先進管理機制下的零售戰略執行力。”同時,零售銀行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產品,招行緊緊抓住了這一點,就好比開餐廳,一定要有獨特的招牌菜。目前,招行“一卡通”、信用卡、財富賬戶等產品都獨具特色,在同業中獲得了較好的競爭態勢。
就整個國內銀行業而言,商業銀行在財富業務、信用卡、借記卡、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小微企業貸款、代銷產品等多領域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金融服務不斷創新,新產品層出不窮。零售業務領域正在成為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未來發展的前沿陣地。
(二)經營服務重點轉向小微企業
無論是迫于金融脫媒加速的市場壓力,還是監管部門的政策驅動,長期來看,商業銀行的業務重點必將逐漸從大中型國有企業轉向小微企業。各家銀行已充分認識到,小企業和小客戶是個大市場,隨著大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取直接融資能力越來越強,商業銀行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轉向小微企業市場。同時,中央政府也在大力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繼續落實財政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
在針對向小微企業服務的轉型改革中,美國富國銀行被銀行業內人士反復提及,因為在解決小微企業貸款問題上該行有很多過人之處。作為美國小企業貸款排名首位的銀行,富國銀行擁有全美第一的網上銀行服務體系,1年能受理200萬筆小企業貸款。其中,2/3通過系統自動審批,僅有1/3需人工審批,因此該行在全行業中操作成本最低。從富國銀行的經驗來看,低操作成本、高效率和切合實際的大膽創新將是銀行在小微企業貸款上突破瓶頸的關鍵所在。在國內,提到小微企業服務,民生銀行的“商貸通”可謂是業界的一個典范。該行的小微貸款為小微企業提供單筆不超過500萬元、平均150萬元左右的貸款,主要采取抵押和強擔保方式,新增客戶多圍繞商圈和產業鏈進行開發,散單占比較少。近兩年,民生銀行小微金融服務實現了量的突破和質的提升,抓手是“小微金融提升版2.0”,它使民生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提升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在小微金融服務模式和組織架構上,民生銀行以小微專業支行和小微企業城市商業合作社為兩大支撐點,實現傳統零售銀行和產業鏈金融“兩翼”突破,深度開發的戰略目標。同時,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表示:“未來5年,小微金融服務將占民生銀行業務的半壁江山。屆時,民生銀行將真正成為‘小微企業的銀行’。”
(三)向互聯網金融領域逐步深化
當今,銀行作為金融市場傳統的融資渠道,在和各合作方的合作中多數時處于優勢地位。以銀行和券商、基金及保險的合作為例,券商、基金、保險所發產品,要支付給銀行渠道較高的管理費用,部分小型基金尤其是其發行的股票型產品基本上是在為銀行渠道“打工”。2012年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推動,部分涉及金融領域的互聯網企業,由于其擁有大量用戶同時具備商業運作平臺,部分用戶尋求的金融功能已經開始通過自身的牌照解決。已經出現一種趨勢,就是類似支付寶這樣的平臺,他們大量的中小客戶最終只在自身互聯網鏈條內進行封閉運行,基本不需要銀行的介入。如果他們逐步獲得相關牌照,這些互聯網企業鏈條上的中小商家、年輕用戶從消費到理財都會在這一個體系內循環,基本脫離了銀行渠道。其中,面對普通民眾的大眾化標準化服務,按照現在時髦的說法可以叫“屌絲金融”,會受到互聯網技術進步的深刻影響。
而商業銀行做深做透互聯網金融要著眼于利用網絡平臺,充分整合支付、融資、財富管理、移動金融等業務板塊。同時,進行深層次的經營模式變革,第一是數據分析挖掘的變革。因為互聯網時代是數據為王的時代,商業銀行必須提高自己的數據采集、挖掘分析的能力。而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良好的數據挖掘才能更好地支持精準營銷、支持管理決策及支持風險管控。第二是營銷服務模式的變革。可以利用微信營銷,利用微信做客戶服務,其中,招行等多家銀行已經進行了廣泛的嘗試。
二、戰略轉型的路徑分析
(一)戰略布局
目前,我國金融業處于分業經營的狀態,而近年來,銀行綜合經營的步伐明顯加快,各家備戰綜合經營可謂爭先恐后,除了保險、證券外,銀行已基本涉足了基金、金融租賃、私募、信托等非銀行業務領域。商業銀行看到,應對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化帶來的傳統存貸市場變化,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壓力,只有積極發展綜合經營,全面調整金融結構,改變增長方式才是發展之路。
在專業化經營戰略方面,特別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樹立具有差異化的特色服務,例如,招商銀行的綜合零售業務、興業銀行的同業業務、民生銀行的小微金融等,都已經成為業內的亮點。
(二)經營模式
隨著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要盡快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加快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轉型。隨著新資本協議的實施,過去商業銀行那種拼資本消耗、擴張貸款規模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將難以持續。商業銀行迫切需要向創新金融服務、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的經營模式轉變。同時,銀行的資本充足達標主要依賴內部積累,資本的使用效率決定了銀行的盈利能力。
(三)組織架構
在廣泛借鑒國外優秀商業銀行組織架構的基礎上,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已經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之路,其中,民生銀行的事業部制已取得了成功,平安銀行的事業部制改革也已經啟動。而平安銀行針對傳統模式進行了充分的改良,設立了交通金融事業部等3個行業事業部,信用卡及消費金融事業部、私人銀行事業部等11個產品事業部,以及平臺事業部——公司網絡金融事業,力求以客戶為中心,整合銀行內部的產品、服務和營銷資源,對全產業鏈上的客戶提供融資融智、撮合、線上電商等專業化的服務,塑造“綜合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兩大特色,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
而談到銀行前后臺的模式轉變上,將向“大運營、大后臺”的方式演變,將圍繞建設現代商業銀行運營體系理念,整合業務運營有效資源,構建覆蓋全產品全業務,集交易處理、賬務核算、風險控制、客戶服務及業務支持于一體的大后臺格局。實現運營管理由注重業務操作、風險控制向服務保障和營銷產品的根本轉變。為內外部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有效控制操作風險和節約運營成本。
(四)客戶結構
在當前的大形勢下,銀行的客戶目標必然從以大客戶、大項目為主的對公客戶結構轉變為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為主的零售客戶結構,將目標轉移到創新型成長企業,關注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同時,進行營銷流程和風險流程改造,建立專門的營銷團隊,設立新的企業評分、信用評級系統等。
在客戶分類上,主要借助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來吸收沉淀存款。同時,在零售業務方面,強調對私人銀行客戶、貴賓客戶、女性客戶和老年客戶的金融服務,加大對存款的吸收沉淀。
(五)產品創新
首先,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決定了客戶分層管理和細分成為產品創新的重要基礎。在零售業務方面,國內商業銀行紛紛針對高凈值客戶開立私人銀行或財富管理中心,提供專屬高收益理財產品,并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動個人財富管理業務。
其次,中小企業金融和銀行卡等創新產品支撐銀行業務的進一步增長。信貸和銀行卡業務是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和中間業務收入提升的重要支點,也是產品創新最為活躍的業務板塊。
最后,產品的創新與互聯網金融在業務領域的融合,具體體現在支付創新、移動應用創新數及數據挖掘創新,以移動網絡金融服務能力的革新帶動大眾需求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魏苗.利率市場化與中國銀行業的戰略轉型[J].上海金融,2012年12期.
[2]李瑞紅.借鑒美國社區銀行發展經驗 加快我國農信社戰略轉型[J].浙江金融,2012年5期.
最佳IR主頁上市公司
2007年度投資者關系評選首次設置了“最佳IR主頁獎”,旨在對我國初具規模的企業IR主頁的數量和質量做一系統性的比較,樹立優秀企業標桿,以推動我國企業IR主頁建設的更快更好發展。
“最佳IR主頁獎”的獲得者應該在其投資者關系主頁上有較為完備的信息披露,其披露的信息客觀的體現了公司的各種有價值信息,且通過互動性欄目的設計,有效的促進投資者和公司管理層的交流。
基于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將“最佳IR主頁獎”頒給IR主頁指數測評前十的公司,分別是:
第一名 工商銀行 中國銀行
第二名 中國平安 中海油服 中國遠洋
第三名 橫店東磁 江山化工 瑞泰科技 廣電運通 寶鋼股份
從十強公司得分和信息披露情況看,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披露程度較高,高出總體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很多,說明投資者關系管理優秀的企業都比較重視財務信息的披露,互動性信息普遍披露不足,這是網站深入建設完善的方向。
十強公司點評
工商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在投資者關系管理方面一直走在中國上市公司的前列。特別是在互聯網IR管理方面,中國工商銀行的IR主頁建設更是走在上市公司的最前列,獲得這次最佳IR主頁獎。
中國工商銀行的IR主頁具有信息全面性,透明性,同時界面也具有友好性和實用性。中國工商銀行IR主頁最大的特點在于財務信息的披露十分全面,從以往年度的公司年報到當年公司的各個財務報表以及多年度的財務信息比較分析都有。可以通過工行的IR主頁獲得如此全面的財務信息,對于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工行IR主頁誠信度和社會責任的體現。
工行今年第一次了社會責任報告,從IR主頁上可以非常容易的找到這份報告。這在所有上市公司IR主頁中也是非常有創新的,也是和今年社會責任的主題切合的,是工行IR主頁的一大亮點。另外,工行IR主頁還包涵了當日行情走勢,多語言支持,內部搜索引擎等信息,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工行IR主頁實現電子郵件交流,網上提問,可以獲得分析師資料。
從界面的友好性來看,工行IR主頁色彩,語言等方面都很出色。IR主頁的進入也非常方便,在公司主頁的最中央可以直接點擊進入。在IR主頁中,各項內容層次分明,對于想要了解工行信息的投資者是很便捷的。
總的來說,工行的IR主頁完整透明,實用快捷,這些使工行獲得本次評選的最佳IR主頁獎。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在中國上市公司中出類拔萃。
在這次IR主頁評選中我們發現,中國銀行的互聯網IR管理做得也非常出色。中國銀行的IR主頁建設考慮到很多投資者的需求,從財務信息到非財務信息,從網站建設信息到互動性信息都展示得非常全面,榮獲這次IR主頁評選的最佳IR主頁獎。
中國銀行的IR主頁實用性非常強,進入IR主頁,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各項內容,不僅具有鏈接,同時在主頁中間也有各項內容的縮略展示,投資者打開中行的IR主頁能開門見山,一覽無余。
除了實用性之外,中國銀行的IR主頁提供的信息也完整透明。就財務信息來說,中國銀行提供了多項財務報表,給出了往年的財務報告和近年的財務數據對比,完整地展示了中行的業績。非財務信息方面,中行IR主頁上也給出了財務日歷,財務鏈接等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中行IR主頁上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會議視頻/音頻資料的下載。對于中行的基本信息,如組織結構圖等,在中行IR主頁上也能非常方便地獲得。
另外,中國銀行IR主頁還具有內部搜索功能,多語言支持,電子郵件信息,各類投資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中國銀行的IR專員進行交流。
總之,中國銀行方便實用、全面互動的IR主頁使之獲得本次評選的最佳IR主頁獎。
中國平安
中國平安的IR主頁進入比較方便,從主頁的左下角可直接進入,主頁的特點是色彩比較柔和,信息比較清晰;財務數據比較全面,包括了當年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往年的財務報告展示的也很全面。
中國平安IR主頁的另一個特點是把公司的簡介和公司新聞榮譽放在主頁上,比較新穎。非財務信息方面,主頁上有投資者關系年歷,公司評級等信息。
同時,網頁也提供了比較方便的財務鏈接和金融服務鏈接。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平安的IR主頁提出問題,在網頁上可以找到問題答疑,網頁還給出分析員資料和電子郵件信息,方便了投資者與公司管理層的交流。
中國平安的IR主頁比較完整,財務信息比較清晰,公司的介紹比較全面,在上市公司IR主頁建設中屬于比較規范和出色的。
中海油服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的IR主頁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都比較全面。
財務信息包括了各個年度的財務報表。非財務信息包括了各期年報,中期報告以及公告信息。中海油服的IR主頁還提供了重大設備動態信息,這個是其主頁的一個特色。投資者還可以通過主頁獲取豐富的演示文檔,以及關于股票的價格信息和股息政策。另外,主頁還提供了很多鏈接信息,包括財務的和非財務的,有內部的和外部的。
中海油服的IR主頁內容豐富,形式精美,比較出色。
中國遠洋
中國遠洋的IR主頁在業績公告、年報、半年報欄目中比較系統地列出了公司主要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包括了近年的財務報表和今年的財務數據以及年度比較,同時年報、半年報、公司公告的信息也很全面。
主頁上提供了投資者日歷和招股書,方便投資者對公司基本信息的了解。互動性信息方面包括了分析員資料和電子郵件信息。公司主頁的特色在于提供了投資者在線定制信息的服務,同時內部搜索引擎的使用也給投資者帶來便利。
中國遠洋的IR主頁是信息全面,操作方便,互動性強的主頁。
橫店東磁
橫店東磁IR主頁的特色之一在于公司鏈接了投資者互動平臺。投資者在互動平臺注冊之后在線提出問題,在線得到解答。公司的IR主頁比較簡潔明晰,投資者可以快速找到相關信息。從信息的種類來看,公司IR主頁對一般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披露很全面,投資者可以在其IR主頁上找到各年度財務報表和相關年報公告。股票分紅信息也可以在主頁上找到,同時投資者可以通過主頁提供的聯系電話或是電子郵件和公司的管理層取得聯系進行交流。
江山化工
江山化工的IR主頁突出了互動性,設有互動精華、互動預告、投資者備忘錄等多項專欄,還有豐富的主題交流活動,如路演的視頻資料。該企業IR主頁設有“在線實時提問”,投資者的各種問題都會得到及時的專人解答并載于“互動精華”欄目,這就為投資者和公司管理層創造了最直接和快捷的交流平臺,為管理層更好地進行投資者關系管理打下基礎。
瑞泰科技
瑞泰科技的IR主頁較為完善地披露了公司的財務信息,投資者可以方便地看到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及利潤分配表等信息,通過財務報表分析公司價值。“公司動態”中所披露的公司信息時效性強,更新速度較快,有利于投資者加強對公司實時狀況的了解。此外,公司對于投資者提問的回答專業而中肯,可見公司對于投資者關系的重視程度。
廣電運通
交易框架
根據中國平安2009年6月12日公告,其收購深發展股份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中國平安控股子公司平安壽險認購深發展非公開發行的不少于3.70億股、但不超過5.85億股的股份。每股認購價格為深發展董事會批準本次股份認購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20個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價,每股18.26元人民幣。交易額介于67.562億元至06.82億元之間。
第二步,中國平安受讓深發展第一大股東新橋(new bridge)持有的深發展512億股股份,占深發展股份的16.76%。該協議賦予新橋一份選擇權:新橋有權按照協議的約定,選擇要求中國平安或者全部以人民幣現金14.49億元支付,合每股22元收購股份;或者全部以中國平安新發行的299,088,758股H股支付。換股比例為“I股中國平安H股換1.74股深發展”;換股價格以雙方停牌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交易價格計算,平安H股每股51.40港元,深發展以每股26港元作價。
中國平安承諾在本次交易完成時以及本次交易完成前的任何時點擁有深發展股份,不超過深發展當時已發行股份的30%。
整個交易金額上限按照現金換算約為221億人民幣。如果交易成功,中國平安將最多以221億現金支配深發展的數千億資產。中國平安2009年3月底的總資產為7500.67億,加上深發展,可控的總資產達到1.2萬億,將成為金融業的航母,中國平安“金融控股集團”的戰略夢想將逐步名副其實(見表1)。
并購公告效應和幕后利益
對大多數并購的績效計量表明,并購通常對目標企業股東有利,而收購方股東利益往往受損。那么,此項交易背后,究竟哪方得利?
筆者通過事件研究法,分別對中國平安和深發展在收購公告前后的股價超額收益率情況作了計算和分析,看并購雙方股東從這筆收購中的獲利情況。
并購,實際上就是戰略性投資,好的投資必須是項目的凈現值大于零(NPV>0)。考慮到其他非并購因素對股價的影響,我們用個股股價收益率減去同期滬深300股指收益率,即:
并計算時間窗口期的累計超額收益率,即:
P1是個股T日收盤價,P1是個股T前一日收盤價,Rm是滬深300股指收益率。)
之所以采用滬深300股指作為市場收益率,是因為中國平安和深發展都是該指數成員企業,用個股收益率減去滬深300股指收益率,可以排除大盤漲跌等因素在該時期對個股漲跌的影響。ARI和CAR,這兩個指標可以衡量資本市場對并購質量好壞的反應。好的并購,AR及CAR應該是顯著大于零的,表明市場看好這筆交易;反之,小于零表明市場不看好該交易。
為獲得因并購事件而導致的并購雙方的超額收益率,必須確定事件發生時間和并購發生的窗口期。中國平安和深發展在6月12日公告,而在6月8日雙雙停牌,6月15日復牌,因此以6月8日為公告日,T=0,分別計算不同窗口期累計異常收益率,結果見表2。在該窗口期,如果市場(投資者)預期良好,即NPV>0,CAR應大于零;否則,CAR會小于零。
計算結果表明,無論中國平安還是深發展,在并購前都獲得了顯著的正向收益CAR>0。深發展的股價在公告日前一個月及復牌當天的累計收益超過大盤33%以上[CAR(-30,I)=33.55%]。而滬深300從5月4日至7月14日的收益率高達27.28%。也就是說,深發展的股東在兩個月時間里獲利高達60.83%。如此高的并購前超額收益率也可能意味著并購的信息遭到泄露,股價的異動反映了這種內部信息的提前泄漏。深發展的累計收益和異常收益情況如圖1和圖2所示。
中國平安的股價走勢更為有趣。除了在6月1日漲停外,公告日之前表現的都不溫不火。在宣布收購后,開始頻頻發力,平安股東賺得缽滿瓢溢。這有兩層涵義:一是收購深發展能直接增厚中國平安業績(深發展2009年一季報每股收益0.36元,按30%算,增加平安每股收益0.108元);二是較高的A股股價會聯動中國平安的H股股價,股價越高于承諾給新橋的股價51.40港元,越有利于換股的進行,而換股則可以節省大量現金。中國平安的股價走勢和異常收益率情況如圖3和圖4所示。
交易支付方式分析
中國平安的股價在收購公告后一直走強,這既與市場對這筆交易給中國平安帶來的未來業績預期有關,也與中國平安巧妙的支付方式有關。支付的巧妙之處在于協議中的“平安以H股與新橋換股達成收購”以及“交易完成平安合計持有深發展增發后總股本不超過30%”的合同約定,這種約定才能以221億甚至更少的現金撬動5000億資產。
一、換股選擇權與現金收購
中國平安收購深發展第一大股東新橋5.204億(16.76%)的股份,外加以每股18.26元認購深發展定向增發不超過5.85億。表面上看來,平安要為這筆最大將涉及221億的交易用現金買單,但按照現有的協議,平安很可能只需花費不到100億的真金白銀,就能夠將深發展30%的股份(總對價約為220億)收入囊中。
協議中,平安就收購新橋資本手中深發展16.76%股份提出了兩種方案:一是以每股22元人民幣的全現金收購:二是以平安H股與之換股收購。如果全現金收購,涉及金額為114.5億人民幣。
協議規定“I股中國平安H股換1.74股深發展:平安以停牌前30個交易日的H股平均交易價格計算”,那么,平安H股按每股51.40港元交易,深發展則以每股26港元作價,如果換股,新橋的深發展股票價值將升值18.42億港元(5.2+1.74X51.40-5.2X26)。并且,最近中國平安H股和A股股價頻頻高漲,6月15日股價高達61.30港元,近期股價在58.00港元,遠高于規定的現金交易價。如果以51.40港元每股換股,隨后在二級市場以58.00港元交易套利,套利收益還有近20億港元。
而對于平安,一旦新橋選擇換股,那么平安將節省近115億的現金。平安需要做的只是增發H股新股,然后與新橋進行互換而已,無需動用真金白銀。如果這樣,中國平安只需為收購深發展的定向增發不超過5.85億元而出資。交易額介于67.562億元至106.821億元之間。
二、要約收購底線與無風險套利
中國平安收購協議中規定:“交易完成平安合計持有不超過深發展增發后總股本的30%。”因為30%是中國資本
市場要約收購的底線。如果觸發該底線,中國平安必須對所有流通股票進行全面收購,二級市場股價將會非常高,收購成本將急劇上升。
協議中約定平安參與深發展增發“不超過5.85億股”,如果以5.85億股計,加上新橋轉讓的5.20億股,平安持有平安29.95%[(5.85+5.20)÷(5.85+31.05433)29.95%]的股份,剛剛接近3006。這為平安手中原有114億流通股套利提供了便利。
平安認購深發展定向增發的價格為每股18.26元,但復牌后3天內深發展二級市場價格最高達24.53元,其差價6.27元,未滿足30%上限承諾,中國平安可以把手中已有的1.40億股深發展流通股在二級市場交易,可賺取8.78億元。因為平安可以一面以24.53元售出,一面又可以18.26元的增發價買回來。
如果平安收購新橋實行換股,那么平安只需以18.26元每股價格、購進5.85億股深發展,共計為106.83億元,再減去平安出售原有股份賺取的8.78億元差價,平安實際上只需花費不足100億元的現金,就能夠完成這場總價值221億元的收購。毫無疑問,這中安排對平安將是非常劃算的買賣,換股節省了120億現金支出。
三、保守年收益達4%
深發展2009年一季度財報披露約有12億凈利,30%股份意味著有4億利潤歸屬中國平安。按照100億現金投入,保底收益率達到4%,這還不算收購深發展所帶來平安銀行和其他金融業務的協同增值部分。一旦平安真正控制了深發展。平安就會將平安銀行與深發展整合,整合后很可能統一使用平安銀行的品牌,那么,平安“金融控股集團”的夢想實際上已經初步實現。
由于上述交易支付模式,將使同一筆收購的價值變得不同。收購的現金成本越小,投資回收期就越短,可用于業務整合的支出更大,業務協同可能帶來的收益會更大,交易給收購方帶來的凈現值就越大。有很多收購,目標公司本身也是好公司,但由于收購的現金成本太高而導致在預測期內凈現值小于零,進而成為失敗的收購。
但上述所有的安排都是建立在換股成立的前提下。中國平安換股是否成功面臨三個不可控因素:如何盡快取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復;中國資本市場在等待批復期間不發生大規模的回調:或者中國平安的股價能夠在高位維穩,以足夠高的利益誘惑新橋換股。
三方影響
對新橋而言,在2004年底以1.5億美元收購深發展控股權,后來經過增發、權證行權、配股等,目前持股5.2億股,占深發展總股本16.76%,為第一大股東。本次交易完成以后,新橋可選擇拿114億現金走,也可以選擇2.9股的平安H股以及由此的套利收益。
通過本次交易,深發展也將迅速獲得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強核心競爭力,有利于其持續健康發展,并且,銀行和保險之間的合作將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這種協同效應將體現在客戶資源共享、資金拆借、銀保銷售、理財產品等多方面。這有利于提升深發展業務實力,加快深發展公司銀行業務及零售銀行業務的發展,進一步提升其發展潛力。深發展2008年底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27%和8.58%,雖符合國際銀行業監管最低要求《巴塞爾協議》規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但距離中國銀監會鼓勵中小銀行達到10%的資本充足率仍有一定距離。此次定向增發將募集67.56億元~106.82億元資金,可進一步提升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進而支配更多的資產規模擴張。
對于中國平安而言,收購帶來的好處表現為:
其一,直接增厚中國平安業績。深發展2009年一季報每股收益0.36元,按30%算,增加平安每股收益0.108元。
其二,擴大平安銀行的地域和業務。收購深發展后,中國平安不管保險還是銀行業務,將額外獲得14個城市的分銷能力,從而補充物理網絡上的先天不足。借此公司的銀行業務也推進至全國,保險和銀行之間的協同將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其三。實現金融板塊間的戰略協同。按照公告所言,本次交易將完善中國平安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落實“綜合金融,國際領先”的戰略發展目標,推進保險、銀行、投資三大業務的均衡發展,并獲得一家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網絡的戰略協同,包括更豐富的產品、更廣泛的客戶基礎和交叉銷售的機會。此交易將進一步改善本集團資產負債久期匹配、優化資產組合結構、加強償付能力和內涵價值的穩定性。基于中國銀行業的廣闊而穩定的發展前景,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也更能得到保障。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金融服務不斷創新的今天,對國內商業銀行而言,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依靠存貸利差的傳統存貸業務收入已不能支撐其發展壯大的需求。商業銀行必須在金融監管的約束下、外部競爭的壓力下,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發展戰略,通過金融創新推出適合于當前經濟環境中的產品與服務,以多元化的經營戰略提升利潤,增加競爭力。
私人銀行業務是商業銀行轉型過程中的新引擎。興業銀行與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在2016年6月23日的報告《中國私人銀行2016:逆勢增長 全球配置》中指出私人銀行業務收益率高,且擁有連接財富端和資產端的獨特優勢,有望成為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點。國外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得益于發展早,有較為完整的體系與成熟的框架。而國內商業銀行雖然紛紛進軍私人銀行領域,在擴大業務規模的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根據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前景設計有特色的私人銀行業務發展模式,如何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私人銀行業務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對促進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二、私人銀行概述
(一)私人銀行業務概念
私人銀行是公認的頂尖財富管理機構,但目前國際上關于私人銀行業務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國際銀行業實踐表明,私人銀行業務面向高凈值個人和家庭,以財富管理為核心,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一系列的服務,包括投資組合管理、投資、家族信托等金融服務,子女教育規劃、移民計劃、健康管理等非金融服務,涉及范圍廣、產品服務多樣。
(二)私人銀行業務特征
(1)定位于高凈值客戶。私人銀行業務的客戶準入條件很高,主要針對社會上的富裕人士,即那些高凈值客戶。因為私人銀行業務強調服務的增值效果,因此,只有客戶的資金規模達到一定的水平,銀行才能通過提供這種服務方式盈利,客戶也能夠承受相應的成本,從而產生的收入成本配比之后的凈收益能夠優于其他的資產管理方式。各銀行通過對自身業務能力、業務范圍和經營戰略的考察,確定各自的目標客戶群。因此,對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客戶的最低準入條件也不同,一般來說,最低要求為100萬美元。
(2)專業與個性化的服務。通常來說,銀行會為每一位開通私人銀行業務的客戶安排顧問專家,根據客戶的財產狀況、風險偏好、生活目標和預期的收益水平制定合適的財富管理計劃,提供一系列的投資解決方案,包括現金、固定收益、股票和另類投資。因為私人銀行業務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務,會涉及到稅務、保險、投資、不動產、動產、法律等各方面內容,因而對投資顧問的專業性要求極高。
(3)以財富管理為核心。私人銀行業務是以財富管理為核心開展服務的,主要包括:投資管理服務,這是私人銀行業務中最基礎的服務,指客戶在與銀行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按照約定的投資計劃和目標,由銀行選擇投資工具進行投資服務;信托服務,即在一個標準的信托契約下,客戶委托銀行按照信托人的要求代為經營和管理財產;稅務規劃,指通過最佳的稅務形式盡可能的為客戶減少稅務負擔;保險服務,銀行可以為開通私人銀行業務的客戶提供意外傷害保險、醫療保險、財產損失保險等。
(4)低資本占用,利潤高。私人銀行業務核心是財富管理,因此投資時對銀行自有資金要求較低,即使成本收入比很高,銀行也能從中獲得較高的權益收益率。而投資管理服務在私人銀行業務中占比為70%―80% ,并且大部分的高凈值客戶都屬于優質客戶,有著很好的信譽,不用像零售業務一樣需要計提壞賬準備。據統計,美國私人銀行業務每年的利潤都高達35%,增速維持在12%―15%。
三、國內外私人銀行業務發展概況
(一)國外私人銀行業務發展概況
(1)發展歷史。私人銀行業務起源于十六世紀的瑞士,與專門向貴族和富人階級提供的私密性極強的金融服務有著密切的聯系。后得益于工業革命,私人銀行業務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得以發展,倫敦成為了國際貿易和個人財富中心。二戰之后美國成為全球的經濟中心,私人銀行業務在美國興盛起來,以摩根和花旗銀行為代表的美國銀行開始為社會上的富裕人群管理巨額財富。
(2)發展現狀。由于私人銀行業務有著極高的私密性,其市場規模具體有多大并沒有一個權威的統計結果。從社會高凈值人士所擁有的財富總額來看,據管理咨詢公司凱捷2016年的報告顯示,全球財富增長4%至58.7萬億美元,亞太地區高凈值人士的資產幾近飆漲10%至17.4萬億美元,超過北美的16.6萬億美元,歐洲財富增長4.8%至13.6萬億美元。
從私人銀行市場總規模來看,根據Scorpio Partnership的數據,2014 年末全球私人銀行資產管理規模(AUM)達 20.6 萬億美元。全球top3私人銀行管理資產總額超6萬億美元,top10私人銀行市場份額占47%,top15擁有的市場份額達54%。
(二)國內私人銀行發展概況和前景
(1)發展歷程。私人銀行業務在國外雖然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在國內卻屬于一個全新的概念,進入時間較晚。2005年9月,瑞士友邦銀行上海代表處的開業標志著外資私人銀行正式進入中國。2007年3月,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合作的私人銀行部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開業,由此國內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正式拉開帷幕。
(2)發展前景。私人銀行業務進入國內時間不長,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是未來銀行的利潤增長點,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國內高凈值人群增長迅速,為私人銀行業務提供條件。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國內高凈值人群正穩步增長。據興業銀行與波士頓咨詢公司2016年6月的報告顯示,預計高凈值人群的可投資金融資產2015-2020年年均增速約為15%,高于同期預設6.5%的GDP增速及整體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12%的增速。至2020年,高凈值人群可投資金融資產占比將達51%。預計到2020年底,高凈值家庭的數量將自2015年的207萬戶增長到388萬戶,保持年均13%的增速。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高凈值客群市場之一。
國內私人銀行業務收益率高,盈利水平有望提升。近幾年,國內商業銀行整體業績下滑,而私人銀行業務經營績效在穩健上升。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5年,在12家披露業績數據的私人銀行中,9家的管理資產規模增速超過20%,其中兩家的增速更是超過40%。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2015年銀行從私人銀行理財產品獲得收入大幅上升至157億元,漲幅約1倍,各大私人銀行成為銀行零售業務甚至全行收入增長的重要引擎。2015年,民生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非利息收入35.67億元,同比增長65.52%,占稅前利潤的5.87%,占營業收入的2.31%;招商銀行私人銀行業務凈收入為48.21億元,同比增長31.97%,占稅前利潤6.42%,占營業收入2.4%。這些與花旗銀行8%的占比相比較低,但增長迅速,未來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經濟形勢推動私人銀行業務。2015年宏觀經濟進入調整期,中國的金融市場和投資市場波動劇烈。在這種經濟形勢的推動下,促使高凈值人士更加理性、多元化投資。據統計,絕大多數高凈值人士對2015年的投資收益較為滿意。自2015年“811”匯改后,匯率的推進掀起了境外投資的熱潮。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國內外收益率差距的擴大都使得高凈值人士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投資機會。這表明中國境外資產投資的熱潮已經開啟,為私人銀行業務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
四、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服務。據各家銀行年報顯示,各銀行都在不斷擴大私人銀行管理金融資產規模。截至2013年底,建行私人銀行AUM較上年增長35.89%,中信、民生、平安和浦發私人銀行管理金融資產規模分別達50.82%、49.76%、49%和40%。但眾多客戶表示,私人銀行業務缺乏專業的服務。與國外為客戶定制服務相比,國內私人銀行更多的是在賣產品。從國內銀行業的實踐來看,目前從事財富管理的客戶經理大多是從傳統儲蓄業務和對公業務的轉崗人員,對稅務規劃、信托服務鮮有涉及,他們的專業技能遠不及客戶對財富管理的要求。
(2)缺乏產品創新。受傳統業務影響,我國銀行提供的保值和交易產品較多,較少涉及增值產品。而私人銀行業務強調在財富管理的過程中為客戶帶來增值效應。私人銀行業務的核心是資產管理,既要有現金、固定收益等產品,還會有投資基金、金融衍生品等產品。投資的模式與渠道也日益多樣化,如果只停留在傳統的投資工具上,將會大大限制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相比于國外而言,在房地產、稅務、藝術品等方面的服務都較為缺乏,產品創新不夠,不能為客戶業務擴展提供有效的工具。
(3)缺乏細分的客戶群體。雖然私人銀行業務針對高凈值人群,但面對1000萬的客戶和5000萬以上的客戶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服務準則。尤其是對高凈值個人和高凈值家庭,由于其財富水平與類型不同,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需求。因此,不僅僅需要對客戶財富水平進行細分,更重要的是要以客戶需求為核心來細分客戶群體,打造以財富規劃為中心的,包括財富保護、財富傳承的服務鏈。
(4)缺乏外部環境支持。首先,我國一直是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模式,雖然各金融機構都在探索混業經營,但并未形成規模效應,分業經營的框架仍難以突破,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其次,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無法適應全球化的資產配置要求,受外匯管制等的影響中國私人銀行業務還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再者,個人征信體系的不健全使得私人銀行業務存在一定風險。私人銀行業務強調銀行與客戶的信任關系,只有全面了解客戶的資產狀況、收入情況等才能定制適合的財富管理方案。
五、對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的建議
(1)培養高素質的服務團隊。商業銀行在現有基礎上,應該培養一批精通財富管理、資本市場交易、資本運作規則、保險、信托、法律等方面的高級專業服務人員。另一方面,也可引進稀缺人才,短時間內提升服務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顧問專家的客戶關系不應該過多,私人銀行業務不同于零售業務,給客戶提供的財富管理服務具有長遠性,每一顧問專家管理較少的客戶可以保證服務的全面性。
(2)健全私人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私人銀行業務涉及的產品和服務日益多樣化,會面臨同商業銀行類似的風險,且私人銀行業務包含法律、稅務等各方面內容,因此對防范風險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銀行仍是分業經營模式,造成私人銀行投資范圍相對較窄,風險對沖的難度大,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建立健全私人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專業的風險管理人員對私人銀行業務運作進行監控,嚴格操作流程,及時發現防范風險。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除了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一直堅持實行混業經營以外,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逐漸放棄了對金融分業經營的嚴格規定,經過金融改革,先后走上了混業經營之路。國際上金融經營模式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的變化是多種利益博弈的結果。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沖擊之下,各金融機構間的業務不斷交叉、重疊,相互滲透,差異不斷縮小,界限越來越模糊,分業經營的模式再也無法適應金融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己經成為WTO的成員,按照規則要在同等條件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于是外資銀行紛紛涌入我國資本市場,我國的金融機構必將和實行混業經營的外資金融機構展開激烈競爭,而外資銀行,業務多元化,服務全面化,技術先進,是仍然以單一存貸業務為主的中資銀行無法抗衡的,如此巨大的沖擊,必然要求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盡快完成與國際金融業的全面接軌,所以中資銀行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只是時間問題不再是選擇性問題。
1.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動因
1.1 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相關概念的界定
金融分業經營是指金融業中傳統商業銀行業務與現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證券業務及其他非銀行業務分別由不同的金融機構來經營,國家通過法律明確界定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也就是說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不能相互交叉,都應該限定在各自的業務領域之內。對商業銀行來說,分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只經營傳統的存貸款以及貨幣兌換等業務。
所謂金融混業經營,根據巴賽爾聯合論壇的定義(JointForum,2001),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解釋:(1)狹義的概念。主要指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中,可以在其中任意兩個領域內進行業務交叉經營;(2)廣義的概念。同一金融機構可以經營不同性質的業務,使得業務多元化,如商業銀行可以經營證券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信托業務等。法律對金融機構的營業范圍不做明確限定①。
1.2 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銀行業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已經是當今世界金融領域的一大趨勢。從我國目前來看,銀行業仍然以分業經營為主要模式。但是自加入WTO后,我們面臨的是金融全球化的諸多挑戰,我國的金融機構參與國際競爭已成事實,如果我們仍然實行傳統分業經營,必然難以與西方國家混業經營模式下的銀行競爭,甚至在本國業務競爭中也落于失敗境地。因此,面對這么多挑戰,我國銀行業要想在國內外金融機構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推行混業經營是非常有必要的。
2.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混業經營情況
2.1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的基本概況
江蘇銀行是由江蘇省內無錫、蘇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揚州、鎮江、連云港等10家城市商業銀行根據“新設合并統一法人,綜合處置不良資產,募集新股充實資本,構建現代銀行體制”的總體思路組建而成,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掛牌開業。總部設在南京,注冊資本78.5億元②。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成立后,在企業的體制、文化等諸多方面發生了變化。作為江蘇銀行的分支機構,淮安分行確立一級法人觀念,在總行大的框架下“合規”運作,確立效益優先的基本原則,更加嚴格地控制和防范金融風險,發展思路從以前的重規模、重速度向重內涵、重管理轉變;始終秉持“源于城商行,高于城商行”理念,始終堅持市民銀行定位,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支持地方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為主,同時參與地方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的建設和發展,大力支持淮安經濟社會發展。截至目2011年6月底,分行下轄11家支行和1個營業部,共32個網點,在職員工803人;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55.0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3.71億元③。
2.2 江蘇銀行淮安分行混業經營業務分析
盡管我國目前對商業銀行仍實行較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經營模式,但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淮安分行正在將業務范圍向更廣闊的空間推進,逐漸把業務重心從傳統的存款利率業務拓展到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業務,利用商業銀行在我國特殊的信用優勢、網絡優勢,通過大力金融創新,形成了目前江蘇銀行淮安分行多元化的初級混業經營局面。
淮安分行在每年年報的利潤表中把營業收入分為兩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據2007年至2010年的年報顯示,淮安分行近年來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情況如下表:
數據來源:江蘇銀行淮安分行年報統計
淮安分行的非利息業務包含范圍十分寬廣,其中一些業務超出了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因此很強的混業經營特征,還有一些業務是與其他一種或多種金融機構合作經營的,屬于混業經營的初級階段。正是這種跨市場跨機構的混業業務模式,為銀行客戶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務,從而為淮安分行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淮安分行的非利息收入中包括投資銀行業務、信托業務,這些是屬于其他銀行金融機構的直接混業業務;理財業務屬于交叉業務,融合了基金業務、信托業務、和證券業務;業務中主要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業務,包括銀證合作、銀保合作、以及銀銀合作。從這些業務的設置上可以看出,淮安分行的混業經營在業務范圍已經基本鋪開,可以為其客戶提供在中國境內最完善的金融服務。
1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促使了電子商務的產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internet的蓬勃發展,電子商務也在迅速崛起。電子信息技術、網絡經濟已迅速進入工業、農業、貿易和金融服務等各種行業,呈現出電子商務潮流。而作為金融業一大支柱的保險業,和信息是緊密相連的。保險是一種承諾、一種無形產品、一種服務商品,保險中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保險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日新月異,其中所蘊涵的無限商機使得無數商家紛紛把目光投向電子商務。于是一種全新的保險經營方式——保險電子商務應運而生。網上保險作為一種新興的營銷渠道和服務方式,以其具有的成本低、信息量大、即時傳送和反饋、服務的連續性等特點,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保險公司和消費者所認可和接受。在國外,網上保險的發展已相當成熟,成為繼個險、團險和銀行保險之后的“第四駕馬車”。
2 保險電子商務的涵義
發達國家大多數保險公司已經應用電子商務網絡為客戶服務,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發展勢頭甚為強勁。電子商務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管理商業交易的方法。因此,了解電子商務已成為現代企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必須面對的課題。那么,什么是電子商務呢?廣義的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利用電子工具(電話、傳真、廣播、電視、網絡)從事的商務活動,如市場分析、客戶聯系、物資調配等。狹義的電子商務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網進行的商務活動。根據電子商務的定義,保險公司或保險中介機構以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技術為工具來支持保險經營管理活動的經濟行為,可以稱之為保險電子商務(網上保險)。
筆者認為,保險電子商務指保險人或保險中介人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所形成的對組織內部的管理、對客戶關系的管理以及經營業務的部分或完全電子化這樣一個綜合的人機系統來進行的商務活動。這種商務活動可能是與原先的傳統業務相并行的或者是相融合的。因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保險電子商務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
從狹義上講,保險電子商務是指保險公司或新型的網上保險中介機構通過互聯網為客戶提供有關保險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并實現網上投保、承保等保險業務,直接完成保險產品的銷售和服務,并由銀行將保費劃入保險公司。
從廣義上講,保險電子商務還包括保險公司內部基于internet技術的經營管理活動,對公司員工和人的培訓,以及保險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公司股東、保險監管、稅務、工商管理等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
3 我國保險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我國保險業經過25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險市場有了廣泛的拓展,保險業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保險業的經營與管理,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除此之外,2004年12月11日起,我國按照入世時的承諾,對外資保險企業全面開放市場,保險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保險公司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紛紛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去發展電子商務這一新的商務模式,將電子商務引入到我國的保險業中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電子商務在我國保險業中的應用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我國的網上保險業務還只能處于傳統保險業務的補充地位,真正意義上的網上保險還需要一定的發展過程。
我國第一家保險網站是在1997年,由中國保險學會和北京維信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保險信息網(china-insurance.com),這是中國最早的保險行業第三方網站。同年11月28日,由中國保險信息網為新華人壽公司促成的國內第一份網上保險單,標志著我國保險業才剛剛邁入網絡的大門。此后,中國保險網在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保險公司和業內外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一直是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保險行業綜合網站,點擊率始終為國內同類網站第一名。成為中國保險行業的電子信息窗口以及保險業內各方面的網上交流渠道,為推動國內保險業信息化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0年8月15日,太平洋保險電子商務網站(.cn),標志著中國保險業第一個貫通全國、聯接全球的保險網絡誕生,這是太平洋保險公司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致力于保險電子商務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2001年3月,太平洋保險北京分公司與朗絡開始合作,開通了“網神”,推出了30余個險種,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保險網上營銷。當月保費達到99萬元,讓業界看到了保險業網上營銷的巨大魅力。
而國內其他保險公司紛紛開設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進行網絡營銷的積極探索,保險電子商務的網絡營銷渠道功能逐步顯現。2000年8月18日,中國第一家以保險為核心的,融證券、信托、銀行、資產管理、企業年金等多元金融業務為一體的緊密、高效、多元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啟用一站式綜合理財網站pa18(),平安大步進入電子商務。以平安門店服務中心、平安電話中心、互聯網中心組成的3a服務體系的運行標志著平安的客戶服務向國際水平邁進,其強有力的個性化功能開創了國內先河。9月22日,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獨家投資建設的大型保險電子商務網站——“泰康在線”()全面開通,這算的上是國內第一家由壽險公司投資建設的、真正實現在線投保的網站,也是國內首家通過保險類ca認證的網站。
與此同時,由非保險公司(主要是網絡公司)搭起的保險網站也風起云涌,目前影響最大的是一家由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友邦等十幾家保險公司協助建立、由上海易保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并運營的易保網()。通過易保網廣場,客戶可以客觀比較各家保險公司的養老、醫療、意外、理財險等保險產品;可以通過網上招標獲得量身定制的個性化保險方案;提供理財、投保、理賠等常識;提供車輛保險、家庭財產險等網上直銷專業服務。而保險公司、保險中介、保險相關機構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設立個性化的專賣區,客戶只需要在一個網站瀏覽就可以完成對十幾家國內大型保險公司的保險咨詢,特別是其推出的保險需求評估工具,如同在線計算器,客戶只要在網頁上輸入個人需求,服務器就能自動的列出各家保險網頁,通過信用卡完成保費支付。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易保網上保險廣場致力于為保險買、賣雙方及保險相關機構和行業提供一個中立、客觀的網上交流、交易的公用平臺;幫助客戶輕松了解、比較、購買保險;幫助保險公司和保險人通過網絡新渠道開發客戶資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幫助保險相關服務機構和行業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4 我國保險電子商務網站的主要模式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我國目前的保險電子商務網站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第三方保險網站,即獨立的保險網,他們不屬于任何保險公司或附屬于某大型網站,他們是為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客戶提供技術平臺的專業互聯網技術公司。前文所提到的中國保險信息網(china-insurance.com)、易保網上保險廣場(),都是目前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第三方保險網站。中國保險信息網將自己定位為向保險從業人員提供資訊的一個內容提供商,它為保險的內外勤人員提供從保險新聞到行業知識的各類專業信息,屬于保險業內信息提供商;而以“網上保險廣場”命名的易保網,將自己定位為利用互聯網技術為保險業各方提高效率的網上平臺,它包括b2b,b2c兩種電子商務模式,致力于為行業中的各方提供一個交流和交易的技術平臺;第三類為直銷平臺,如網險,它以的身份通過網絡進行保險銷售,從銷售中提取傭金。以上是我國目前第三方保險網站定位的三大種類。
第二種模式是保險公司自己開發的網站。例如本文所提到的太平洋保險網站,平安的,泰康在線,以及我國最大的商業保險集團——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的.cn等等。應該說,隨著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在我國的日益完善,現在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都建有自己的網站,這些保險網站,大部分處于電子商務發展的初級階段,即利用保險網站一些有關保險公司文化、保險產品及服務的簡單介紹,還沒有真正的網上保險業務。這類網站主要在于推廣自家公司的險種,進行網絡營銷。這是我國大部分保險公司發展電子商務所處的階段,但是也有像太平洋保險公司這樣的保險企業對電子商務的應用到了互動、在線交易這樣的階段。2001年,太保集團公司新成立的電子商務部對太保網進行全新改版,網絡銷售和服務功能大為提高,網上支付功能基本實現,成為b2c業務中重要的銷售渠道。太保網建立至今,網上b2c銷售總計實現收入3500多萬元,其中在2003年5月,一位北京客戶在線購買“安居理財保險”,成功通過太保網網上支付10萬元保費,成為太保網開通以來最大一筆金額的網上交易,展現了電子商務作為公司重要銷售渠道的發展前景。
5 我國保險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
保險電子商務發展是涉及到保險公司各類資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聯網(包括internet與intranet)、無線技術、電話等信息技術手段進行電子化交易、電子化信息溝通、電子化管理的活動,貫穿公司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保險電子商務是隨著互聯網技術興起并逐漸成熟后,新的信息技術在保險公司內又一輪深層次的商務應用,是信息技術本身和基于信息技術所包含、所帶來的知識、技術、商業模式等在公司內的擴散和創新。隨著我國《電子簽名法》的頒布實施,我國保險企業將在現有b2c銷售平臺的基礎上,積極開發電子保單和電子簽章,策劃推出電子商務專有產品,對保險網站進行全新的改版,以網上銷售保險完全電子化流程為目標,繼續全面推進電子商務的建設,抓住未來網絡保險快速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