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22: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學金融監管,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消費者效用: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目標的經濟學含義
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在管制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市場失靈理論中有其經濟學理論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提供的消費者獲益并非指直接的經濟收人,而是消費者通過參與金融活動使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得到滿足"為此,消費者偏好是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的價值導向"根據消費者購買的金融產品的類型,消費者獲益可以分為基本金融服務效用、風險型金融服務消費者效用和非金融產品效用"。消費者實際獲得的效用總量會受到消費者個人偏好的影響"金融消費者偏好不僅是消費者效用的基礎,而且其排序決定了監管規范的價值取向"消費者的偏好各不相同,消費者群體無法得出相同的偏好,這就會出現個人排序和社會選擇的矛盾"按照福利經濟學理論,解決沖突的辦法是把集體選擇規則中所反映的價值看作是相對基本的,而個人排序不是基本的"一旦集體選擇規則選定了一種社會排序,那么個人就有義務接受這種排序,不管個人所顯示的排序是什么樣的"鑒此,本文認為,消費者運動追求的價值觀代表了消費者的基本偏好排序,是代表消費者利益的偏好排序,即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的價值取向和消費者偏好應當一致"消費者運動的發源是為了追求安全和公平,消費者福利在二戰后受到重視,各種反映消費者利益要求的組織的出現使消費者更系統地提出了/消費者主義0"其基本主張就是,對一切與人類生活有關的事物進行檢討,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有利于人類生活得幸福、安全,有利于人類的公共福利"因此,和其他領域的消費者保護一樣,安全、公平與消費者福利是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的基本價值導向"1.安全安全權包括消費者生命安全權、健康安全權、財產安全權等"其最早出現在英國1215年的5大6第三十九條中:/凡自由民,除經其所在州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對其進行扣留、監禁、沒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0消費者作為公民的一個側面,在金融領域享有其財產的安全權"金融資產的安全分為存款資金的安全和非存款金融資產的安全"目前,各國對存款資金的安全保護相對較好:根據國際存款保險人協會(IADI)統計,截至加ro年2月,已經有1腸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有些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也并非對存款資金不加保護,而是采取了其他形式的隱形保護模式"2公平公平是被哲學、政治學、法學等領域廣泛討論的一個概念"其具有不同的定義,但無論何種定義都和正義緊密聯系"羅爾斯從締結社會契約的人的原始狀態出發,認為處于公平的/無知之幕0下的人們將選擇兩條正義倫理原則:一是平等自由原則"這一原則確定和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與政治權利"二是經濟平等原則"這一原則確定在什么條件下社會經濟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是合理的"羅爾斯指出,對于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來解決:(l)差別原則,即在符合代際正義的儲蓄原則條件下,使最少受益者得到最大利益;(2)機會公正平等原則,即在公平的機會平等的條件下,使所有的職位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在金融領域,消費者追求公平體現為消費者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公平博弈、消費者獲得公平的經濟機會、消費者的期望收益與所承擔風險的公平匹配"3.消費者福利對/金融消費者福利0的定義和對/福利0的定義一樣困難"從表征上分析,金融活動是一種市場行為,任何機構都不可能保護消費者在金融活動中一定獲得經濟收人"因此,消費者真正需要保護的,是其在金融活動中公平合宜地獲得足夠的金融福利,如增值、匯兌方便、跨期保值、減低風險等"消費者能否獲得金融服務,是其面臨的首要問題,而這個問題往往會被很多現象所掩蓋"一些基本金融服務,如銀行賬戶、養老保險等,具有公共產品性質,是一國公民依法享有的福利,國家應進行干預以確保消費者有權獲得金融服務"。1對消費者基本金融服務效用的影響消費者的基本金融效用包括跨期消費、基本銀行賬戶服務功能、基本信貸服務功能、基本保險服務功能和金融消費者教育等"這些是消費者作為社會成員的基礎性權利.是嚓管機構應該供給的消費者福利,否則就會發生社會排斥"另一方面,金融資產的安全也是監管干預下消費者應當獲得的效用"如果沒有監管的干預,消費者就無法獲得金融服務,也就不能成為金融交易關系中的消費者角色,無法通過司法和其他途徑維權"為此,保證消費者獲得一定水平的金融效用(用UI表示)是金融監管的重要責任"消費者可獲得的基本金融功能與一國經濟基礎和金融發達程度正相關"由于一國經濟基礎和金融發達程度在一定時間內變動較小,本文將其設定為常量a"將監管機構對金融消費者基礎性權利保護的資源投人用cF表示,U,可以表現為c;的函數"由于金融穩定是消費者獲得基本金融服務效用的基礎,系統性風險過大造成的金融機構的倒閉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基本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因此,金融審慎監管也是影響U,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說,Ul函數中應當包含金融審慎監管投人C,變量"歸納如下:a為消費者可獲得的基本金融功能為常量;、為消費者i在基本金融服務上投人的資金;C,為金融消費者基礎性權利保護監管的投人;C,為金融審慎監管投人;w、、為消費者i可獲得的基本金融服務的效用"由此可得:w*,=aUI(C;,Cp入,)(l)當發生金融排斥時,U",w、一aU:(CF,Cp,、,)一0,即消費者被排斥在金融領域之外"2.對消費者風險型金融服務效用的影響消費者購買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服務以獲得資產增值,例如購買股票或其他理財產品,體現了消費者的公平發展權¹"在一定時間內,金融體系對風險型金融服務供給的水平應是穩定的"據此,本文假定消費者可獲得的風險型金融服務是個常量刀;金融資產的價格與期望收益正相關,而與金融資產風險負相關"無論消費者的風險偏好如何,消費者都需要其能以合理價格購買到由一定風險和期望收益組成的金融資產"這需要市場約束和金融消費者保護共同來達成"消費者可獲得的效用還取決于金融消費者風險的控制"金融消費者風險不同于金融資產風險,是消費者在購買金融服務時發生的風險,即上文提到的審慎風險、惡意風險、適宜性風險和履行風險"金融消費保護監管的目的就是防范這四類風險的發生"用C,表示在金融消費者交易性權利保護上的監管資源投人,風險型金融產品的效用可以表示為金融監管C,和市場約束m的函數"刀:消費者可獲得的風險型金融服務,設為常量;C,:金融消費者交易性權利保護監管的投人;、:消費者i在風險型金融服務上投人的資金是、;w":消費者i可獲得的風險型金融服務的效用w""w"=那2(Cp,Cq凡、)(2)當、二o時,w"一四2(Cp,Cq川)二o因為風險型金融產品效用的獲得一定要投入資金"系統性風險在金融服務領域由金融審慎監管和市場約束予以控制"但也可能出現盡管金融審慎監管投人很多,但由于市場約束存在缺陷而仍無法控制系統性風險的問題,從而給消費者帶來負的效用,甚至造成w"<O"3.對消費者非金融產品效用的影響金融產品的負外部性還對消費者的其他非金融產品的可獲得效用U0產生影響"例如:金融領域內的消費者風險過高或金融服務的供應低下,都會使經濟發展遲滯,并影響消費者的信心,從而降低消費者的其他效用;金融危機下,消費者的就業都會因此受到影響"減少金融體系的負外部性體現了全社會和全體消費者的利益,符合安全、公平與消費者福利的價值導向"鑒于金融的負外部性與系統性風險占相關,金融審慎監管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金融負外部性。
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目標實現最大化的分析
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是以消費者利益為核心的監管,從經濟理論上分析,可以將其目標概括為在各項約束條件下,達到消費者效用的最大化"。根據以上的分析,金融消費者的可獲得效用是基本金融服務、風險型金融服務和非金融產品服務三個部分效用的總和"消費者i在三個部分可獲得的效用如下:、、產召、.產4qI曰吸了、了.、w*一aU,(CF,Cp入,)w"一月UZ(Cp,Cq,叭)w"=f(Cp聲)U"(、)(6)鑒于上述三個部分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在本文的分析中均假定為常數,且為十、+、=x"消費者i為一國最大多數金融消費者的代表,其偏好代表了金融消費者群體的偏好"消費者i的總效用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偏好"本文以消費者投人的資金量的比率來代表消費者對該領域的偏好,消費者在不同領域的投資比重作為權數,對效用進行加總"雖然消費者整體的效用并非是單個消費者效用的簡單加總,但是消費者i的效用總和最大時,最大多數消費者實現了效用最大化,可以推出整個消費者群體的效用最大化,從而達到監管目標"消費者i的效用總和W表達如下:W一備Wil+資W:+瓷W"一知U>-CF,Cp,、#,+枷2(Cp,Cq,m,、,+督f(Cp聲,U"-、,由此,可得金融消費者監管的目標函數(7)、,r為,,,~"、.耘"二,,""____、.與對""、,,z_.、1了"、Max[W卜Max}號aU,(CF,C",\,)+若歸從(C",C",m,、)+嘗f(Cp聲)U"(、)l又呂)-.-~.L0/-.一-/IX一~.、~卜.一p.-,-.X尸一之-一p.一q.一,-飛-X一-一p廠-一/、一1.J。由于一國在金融監管上的資源投人C是確定的,可以得到約束條件如下:C一CF+Cp+C,(9)變量包括:CF(監管機構對金融消費者基礎性權利保護的資源投人)、幾(監管機構對金融消費者交易性權利保護的資源投人)、C,(監管機構對金融審慎監管的資源投人)"。我們可以根據1、2和3將wi,,w:,w"這些隱函數轉變成具有顯性表達式的形式,并求出C,、C,和C,的顯性解"由于CF、C"和C,的范圍為(0,C),且對w*l和w"而言,C;和C"越大越好,即CF和C,對效用的一階導數為正數"由于金融審慎監管太嚴或太松都會影響監管的實際效果,而金融審慎監管成本C"太大或太小會直接導致監管的過嚴或過松,并會最終影響到總效用,因此應該在(0,C)內找到一個最優值,使得總效用達到最大"關于金融監管對消費者的三部分效應,其效用函數在前面只是從性質上反映各成本對其的作用,表現為隱函數"為了更好地提取各監管成本對效用的影響效果,需要將隱函數顯性化,以便更加直觀、明晰地獲得監管成本投人的均衡效果"依據各監管成本對效用影響的定性效果,這里將隱函數wi,,w",w"做出如下的顯性函數的表示式"該顯性函數的表示式是在考慮各監管成本的定性影響效果的基礎上,參照馮#紐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函數理論和阿羅和德布魯的瓦爾拉斯均衡的均衡分析框架所進行的改進性的設計,是一種具有較好代表性的分析思路"w";=a、ICFCP(C一Cp)(10)w"=人CqCp(C一CP)(川嶼=7與qC,(12)其中a尹奪為常數;a為一國現有的金融包容度和發展基本金融的其他條件;口為一國風險型金融服務的發達程度和市場約束能力;7為系統性風險和其他對金融領域產生影響的不確定因素"。
(一)基本信息
本次調研選取對象為來華留學生數量較多、比例較高的某財經類院校金融學專業來華留學生本科學歷生。如表1所示,其中,大一至大三發放問卷98份,回收80份,回收率82%;大四畢業生發放問卷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90%。大一至大三接受問卷調查的80名學生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國籍涉及16個國家,其中哈薩克斯坦16人,占20%,印度尼西亞13人,占16.3%,韓國12人,占15%。
(二)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的調研
此類調研主要考察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習方式是否適合留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綜合發展,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涉及留學生培養方案,學習方式主要涉及上課學生群體。
1.培養方案中課程的增減,通過調研發現,見圖2,31%的受訪學生對培養方案中金融類專業課程的安排感到滿意,46%的學生認為培養方案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關于是否增加某一類課程,43.7%的受訪學生首先希望多學習金融類課程,這恰好迎合了學生的來華學習需求:43.8%的學生因為熱愛中國文化和漢字,來中國學習;63.7%的學生因為喜愛金融學學習金融,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金融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如圖4、5所示。其次,31.3%的受訪學生希望多學習英語類課程,這反映出財經類院校國際化程度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學校的國際化程度越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熱情越濃。
2.課堂學生主體,39%的受訪學生希望能與中國學生一起上課,他們對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學、國際經濟學這三門專業課有較高學習熱情。而這三門課程的共同之處在于:任課教師是深受學生喜愛、有豐富留學生教學經驗的老師;課堂學生主體是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各占一半。由此可見,盡管中國學生在語言方面占有很大優勢,但中外學生在同一課堂上課,一方面對留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學習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中外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一起交流分享學習經驗。
(三)學生實習與就業的調研
1.實習方面:留學生大多能夠順利獲得實習學分,但由于很多學生回到自己的國家實習,管理老師無法掌握學生的實習成果。通過調研發現,盡管相當多的留學生希望能夠在中國企業、銀行等機構工作或實習,但仍有33%的留學生在中國無法找到合適的實習。為了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實習學分,約有11%的留學生直接尋求父母、親戚朋友的幫助,獲得實習機會。這樣一來,近45%的留學生在自己國家或者親戚朋友的公司完成實習學分,學校和培養學院很難對其實習成果和質量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督和評價。留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作為學校指導留學生實習就業的重要機構,在學生中的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參加調研的學生中,有27.8%的畢業生對此缺乏了解,16.7%的學生甚至從未聽說。
2.關于金融學專業留學生的畢業去向,通過調研可以看到,73.4%的學生以工作為導向,其中33.6%的學生選擇回國工作,38.8%的學生選擇繼續在中國工作,僅有12.1%的學生愿意繼續留在中國學習深造,見圖10所示。學生選擇繼續在中國讀書的最主要原因是:喜歡金融學專業。這正好與預科生選擇學校和專業時的主要動機一致,充分體現了金融學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
(四)管理與輔導的調研
隨著留學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培養學院為留學生配備了老師專職負責留學生的教務和日常管理工作。通過調研發現,盡管留學生管理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順暢,學生仍有部分學習和生活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滿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獎學金:能否申請到獎學金對于留學生是否在中國繼續讀書有很大影響。58%的學生認為,如果他們獲得了碩士階段的獎學金,將繼續在中國讀研。而事實上,目前僅有北京市政府獎學金可供即將畢業的留學生申請,學生很難申請到中國政府獎學金或其他獎勵幅度更大的獎學金,如圖12所示。此外,有40%的學生對獎學金的申請條件和資助規模知之甚少。每學期獎學金評審時,不少學生由于不知道可以申請哪類獎學金而自動放棄,錯過了獲得獎勵的機會。
2.中外學生交流:盡管留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受訪學生中86.2%愿意參加),但仍缺乏與中國學生交流和接觸的機會。32.5%的學生認為,與中國學生認識和交流的機會很少,他們非常希望與中國學生交朋友,了解中國習俗,感受中國文化。
二、完善金融學專業來華留學生培養管理模式的建議
針對留學生培養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若干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留學生培養學院應當改進培養方案,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基于兩類問卷調查的調查結果,從以下五個方面提出改進的建議:1.增加金融類課程,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因為金融學留學生的學習初衷是出于對本專業的喜愛。2.開放更多金融類全英文課程,鼓勵成績優異、英文流利的留學生選學,最大程度上給予學生選擇權與決定權。3.適當安排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上課,開放更多的專業選修課供留學生選擇學習。4.學校和培養學院從宏觀層面上調控教學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多安排受留學生好評的老師授課,一方面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督控制。5.注重專業課的教學、課程設置與學生工作實習的密切結合,將理論付諸實踐,提高留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金融學科教學問題分析
(一)課程與課堂的缺失。1、課程問題。1)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首先,金融課程體系的整體涉及的知識面較寬,但深度不夠,而且整個金融課程體系涉及投資學、計量經濟學、經濟法、貨幣銀行學、會計學等繁多科目,但是由于分科、分時的教學模式,大部分學生學一門丟一門,不能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鏈體系,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其次,對于金融領域不同方向的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并未著重培養、因材施教。再者高校金融課程專業崗位性不強,導致高校金融課程與專業崗位的設置嚴重脫節。另外,公共課與金融專業課的課時設計不合理,公共課課時偏多,專業課課時偏少,導致金融課程與其他相關專業的課程差異不明顯。2)教材的內容偏頗與滯后,國外教材的翻譯有偏差。國內的金融教材多數是搬用西方的金融教材,理論齊全卻問題頻出。首先,西方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存在較大差異,許多西方的相關金融產品在國內根本不曾出現,學生無法從中國的金融市場上找到相關的金融產品,導致課程帶入感不強。其次,部分課本內容過于老舊,書中事例不具有時代性,不能及時反映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發展動態,教材的滯后性較大。再者,國內部分譯者對西方金融學的相關書籍翻譯不準確,翻譯成中文后的教科書與原作者的原意產生較大差異,還存在多處錯翻、漏翻的情況。3)考評機制單一且簡單。期中、期末結課考試多半以閉卷考試為主,這種考試形式更偏向于對學生記憶力的考核,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維辨析能力。此外考試題目多半是一些舊題,缺乏原創性,學生只要將前幾年的課程試卷多加記憶,便很容易取得高分。2、課堂問題:1)教師對教學不夠重視。部分高校教師側重個人科研、論文以及職稱考評,而忽視了教育工作。其次,他們多在社會上兼有其他工作,大學任教被他們當做其中的一項“副業”,并不在意教學的本質,只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導致學生聽課效率不高。2)課堂監管不嚴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信息大爆發的時代,學生課堂上對手機的關注度過高,影響了正常聽講。除此之外,進入大學后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產生了一些變化,部分學生變得自由散漫,加之課堂要求不嚴格等等,這些情況下導致了逃課代課情況頻發。(二)教學與社會需求的差異。1、“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狀。多數實踐課程是在校內實驗室進行,但那些完善的模擬軟件并不具有真實性,程序化的操作避免了真實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很多問題,并且軟件更新較慢,很多案例過于久遠不能迎合時代變化的需求,而且實驗課程較少導致知識輸入與知識輸出不對等,加之理論與實踐經常不同時進行,導致理論脫離實踐。2、基本實操技能缺失。Wind資訊軟件、EVIEWs與SPSS等計量統計軟件、SQL數據庫軟件等等在經濟、金融領域廣泛應用,但在校學生對這些軟件知之甚少,即使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也只是簡單講解,未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目前金融企業大多數崗位涉及證券分析、投資分析、企業估值、合規調查等等,而大部分學生目前對這些知識涉及甚少,只會照搬理論課程中的定義,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三、理想與建議
(一)預期與需求。真正有效、高效、有料的高校金融課改應以學生為中心,著眼于市場,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1、以學生為中心。合理的課程設計、適應時展的教材以及高素質的大學教師都是基本要求。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讓大學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提升的平臺。2、著眼于市場。從課程到老師最后到考核均要著眼于市場。高質量的課程要滿足市場需求、順應社會發展、深受學生歡迎;一些應用型課程要求老師要有一定的市場經驗,與社會相接軌;并且科學的學生考核也不應只是一張筆試卷子,涉及到專業技能的考核應深入實踐,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社會對金融人才的要求。(二)建議與方法。為使金融專業進一步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同步,綜合上文總結如下建議。1、從學生層面進行改革。1)予學生更多的自。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需要來進行學習,教師應更加倚重于對學生的引導。在院系統一安排基礎課與公共課的情況下,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對于專業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廣泛的選擇空間。在學生掌握自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有針對地進行專業學習,拓寬知識面,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學生在走出校園、走上社會后的職業選擇會因此而更加廣泛。2)加強綜合評測。金融院校(系)應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評測。對于學生的評測不應僅局限于筆試考核模式,應將范圍拓展開來,在以往模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專業素質、創新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更多參與到創新科研活動中去。一些學校實行的學生綜合素質評測辦法包括如下內容:金融企業組織領導能力、金融業務社交能力、金融業務經營能力、金融業務實踐創新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加強綜合評測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并為其畢業后從事金融行業做更周全的準備。2、從市場需求的角度進行改革。1)將理論課程與實操課程相結合。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到市場對金融行業相關技能的要求,注重實用性課程與量化分析課程的結合,強調數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在良好的理論基礎之上,提高自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實操課程的教學,這有利于學生在畢業之后更快地進入工作角色。2)將課程設置與技能培訓在符合我國市場的前提下與國際相接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充分的理由將課程設置與技能培訓國際化,以順應時勢。應著眼于學生的國際意識,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其適應更加開放的經濟環境。
參考文獻:
[1]黃琴.金融市場學課程新教學方法探索[J].時代金融,2015,(14):194.
[2]閆寒.關于中職學校金融專業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學周刊,2013,(16):22.
一、按科學發展觀要求,反思服務潛在問題,增強憂患意識
“方便、快捷、通暢、準確、安全”是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服務”創優質,服務連著社會主義制度,服務連著各行業生存與發展、連著千家萬戶、更連著我們金融業的今天和未來,金融業的服務質量好壞要由人們來評定,即命運掌握在人們的手中。筆者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結合實際對縣域金融服務情況進行了認真調查、了解到金融業在服務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問題一有時客戶到部分金融網點辦一筆業務加之排隊需要等候的時間少則十分多分鐘多則一小時,辦一張銀行卡需要等候時間更長;人員素質和業務能力差、差錯率較高,時而引發矛盾;尤其是縣級行發行庫撤消后,有些金融網點出現現金供不應求,“存款自愿、取款不及時”的問題更為突出。問題二在服務“三農”中“貸富不貸貧”,貸款手續繁瑣,信貸服務質量差的問題顯現的更加突出,致使金融服務產生諸多的矛盾,不少急需資金的業戶為發展生產只好把目光投向民間借貸,有些困難業戶膽小不敢向民間借貸,只好繼續受著資金缺乏的困擾。問題三由于金融網點服務效率低致使部分有錢業戶把錢留存在家,從而影響了金融市場流通,勢必產生區域性風險;受資金制約農民擴大再生產比較困難,收入無法提高,因此,其購買力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有資料顯示,占全國近70%的農村人口中社會購買力不到40%,城鄉差別拉大,農村與城市居民消費比例差距拉大。迅速改進金融服務方式方法,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增強憂患意識已刻不容緩。
二、樹立科學發展理念,深入挖掘服務潛能,防患于未然
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必然要求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對金融服務和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苗頭性的矛盾要高度重視,決不能掉以輕心,要做到未雨綢繆。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重新認識金融服務工作的定位問題,研究進一步拓展金融服務的發展空間,實現金融服務工作由具有行政管理色彩的具體操作向科學管理、綜合服務、宏觀協調方面轉變,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層次,推進科學發展觀指導金融服務上水平,加強系統維護和賬戶、現金管理,全面提升窗口服務工作的現代電子化水平,樹立現代化的服務新理念。
深入挖掘對“三農”服務的潛能,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把支持農業發展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首要工作,抓緊抓好抓實抓出成效。為使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特別是農村,加快為農民生產發展創造條件的步伐,就必須建立良好的服務機制、激勵機制和制度約束,其中最主要的是通過借鑒國際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讓農村金融機構員工和管理者都得到良好有效的激勵;用市場化管理服務手段引導農村資金服務“三農”。
三、樹立科學發展信心,深入拓展服務功能,以人為根本
關鍵詞:金融監管;金融創新;外部性;信息不對稱
1金融創新監管的現實理由
現實中,由金融創新風險所造成的金融系統不穩定,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金融機構穩定性產生的影響。金融創新是使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各種新型的金融交易已經不在舊監管的框架之內。隨著金融創新與證券化趨勢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有別于傳統資產負債的表外業務,有的甚至超過表外業務的一到二倍,成為金融機構經營業務的重要內容。
(2)對于金融市場穩定性的影響。在金融市場上出現與基本經濟因素無關的不正常波動,往往是因為有投機力量的操縱,并有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從眾心理從旁助陣。當代大量金融創新工具,為投機活動創造出了大批撼動市場的先進手段。由于大量衍生交易成本低,保值者和套利者在衍生市場用同樣的資本可做數倍于現貨市場的交易。而且利用衍生證券的杠桿特性,進攻更具數倍威力。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能量,不斷進攻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
(3)對發生金融系統危機可能性的影響。當代金融創新一方面直接加強了金融機構之間、金融市場之間、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間接推動了金融業務國際化、金融市場國際化、資本流動國際化為主要表現的金融國際化趨勢,致使局部的金融風險極易轉化為全局性的金融風險,從而削弱了金融體系抵御局部風險的能力,使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也隨之降低。
2金融創新監管的經濟學分析
由金融創新所產生的風險可能導致金融危機,而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的社會成本又十分巨大,因而,許多經濟學家主張政府介入進行監管,以降低有其可能產生的社會成本。若從市場失靈的角度分析,我們也將得到同樣的結果。在經濟學界,幾乎一致的觀點認為:在存在外部性、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公共物品等領域內,僅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是無法保證其資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
(1)外部性與金融創新監管。
外部性是指在提供一種產品或服務時社會成本或利益與私人成本或所得之間存在的偏差,也就是一些經濟主體在其生產、消費過程中對其他經濟主體所產生的附加效應。它反映了個經濟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對其他微觀主體非價格方面的影響,即這種影響并沒有通過價格機制發生作用。這種影響對他人來說,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正的效應通常我們稱之為正外部性,又叫外部經濟,負的效應我們稱之為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盡管從理論上如“科斯定理”所說私人會有走到一起協商消除外部效應的積極性,但是,由于“搭便車”問題難以避免,各方協商的成本太高,因此,人們偏好以加強管制的辦法來消除外部性。(編輯:)金融創新領域的外部性,實質與金融創新的雙面性有關。金融創新主體推出一次金融創新措施后,可以增加創新受眾的福利,同時會給經濟、金融運行乃至金融制度的變革帶來積極的影響。具體表現為:①促進金融創新產品的多樣化,滿足客戶需要。②提高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避險能力。金融創新產品為各種金融機構增加盈利能力和避險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回旋空間。③提高金融市場的有效性。金融市場是金融產品交易的市場,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得交易的參與者不斷增加,交易量也不斷擴大。這樣金融市場就日趨成熟,市場的有效性不斷增加,從而降低了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這就是金融創新外部經濟的表現。至于金融創新外部不經濟的表現也是多面的,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金融產品創新的外部不經濟。由于金融創新產品的高度虛擬性和高杠桿性,使得金融創新產品的交易規模急劇擴大。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在利潤的驅動下會積極的參與金融創新產品的交易,倘若某家銀行因從事金融創新產品交易發生倒閉,由于公眾的心理預期,因而可能在同業內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引起其它金融機構倒閉。在經濟政策方面則削弱了貨幣政策的發揮。②金融創新市場的負外部性。衍生金融市場運作的復雜性導致了交易價格的波動性和傳染性。由于一些衍生工具的交易本身涉及到多個國家,本質上具有傳染性,這樣就使得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了遠比衍生工具出現之前復雜的多的債券債務關系,一旦某一市場出現波動,便會迅速傳導到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甚至使市場交易主體和監管當局猝不及防。③金融創新加大了支付系統的脆弱性。由于金融創新在金融機構之間創造出遠比過去復雜的債券債務鏈條,再加上達到天文數字的金融規模,使得支付清算體系的脆弱性更加嚴重,一旦支付系統發生故障,那么給金融交易帶來的混亂不可想象,從而由此而產生的負外部性將會十分嚴重。
(2)信息不對稱與金融創新監管。
信息不對稱是指當事人并不了解全部的與交易有關的信息,這可能是由于當事人的有限理性,也可能是由于當事人的策略行為或機會主義。特別的,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知情較多的當事人一方還會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以衍生工具為主的金融創新工具市場也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衍生工具的交易過程中,交易者之間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信息,信息在不同的交易者直接的分布是非對稱的,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可能產生機會主義傾向,即具有信息優勢的當事人為獲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條件,可能故意隱瞞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一些扭曲的、虛擬的信息,機會主義將會導致契約風險或契約行為的不確定性。
因而,在做出決策時,必須依靠預測和判斷,這也意味著金融市場在信息不完全條件下,包括金融創新產品市場也存在無法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調節的風險。
(3)不完全競爭與金融創新監管。
雖然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已經相當高,然而并非不存在不完全競爭。某些交易所的會員與交易規模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可能利用掌握的內部信息為己牟利。個別大戶憑借自己的資金實力,可能認為的操縱市場,使得衍生工具的交易價格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導致衍生市場的價格風險。另外,在市場經濟中還存在一個壟斷與競爭的悖論問題,即競爭是市場發生機制發生作用的前提,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然而,在自然的競爭狀態下,市場競爭往往最后導致行業的積累和集中,形成壟斷。壟斷一旦形成,壟斷的一方則會在衍生產品的交易過程中占據優勢,破壞這個市場本身所需要的產品成本——價格結構,影響服務質量的提高,最終導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增加,以及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總而言之,由于金融創新領域市場失靈的種種因素,決定了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創新實施監管的必要性,從而確保整個金融體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現實中,由金融創新風險所造成的金融系統不穩定,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金融機構穩定性產生的影響。金融創新是使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各種新型的金融交易已經不在舊監管的框架之內。隨著金融創新與證券化趨勢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有別于傳統資產負債的表外業務,有的甚至超過表外業務的一到二倍,成為金融機構經營業務的重要內容。
(2)對于金融市場穩定性的影響。在金融市場上出現與基本經濟因素無關的不正常波動,往往是因為有投機力量的操縱,并有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從眾心理從旁助陣。當代大量金融創新工具,為投機活動創造出了大批撼動市場的先進手段。由于大量衍生交易成本低,保值者和套利者在衍生市場用同樣的資本可做數倍于現貨市場的交易。而且利用衍生證券的杠桿特性,進攻更具數倍威力。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能量,不斷進攻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
(3)對發生金融系統危機可能性的影響。當代金融創新一方面直接加強了金融機構之間、金融市場之間、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間接推動了金融業務國際化、金融市場國際化、資本流動國際化為主要表現的金融國際化趨勢,致使局部的金融風險極易轉化為全局性的金融風險,從而削弱了金融體系抵御局部風險的能力,使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也隨之降低。
2金融創新監管的經濟學分析
由金融創新所產生的風險可能導致金融危機,而金融危機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的社會成本又十分巨大,因而,許多經濟學家主張政府介入進行監管,以降低有其可能產生的社會成本。若從市場失靈的角度分析,我們也將得到同樣的結果。在經濟學界,幾乎一致的觀點認為:在存在外部性、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競爭、公共物品等領域內,僅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是無法保證其資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
(1)外部性與金融創新監管。
外部性是指在提供一種產品或服務時社會成本或利益與私人成本或所得之間存在的偏差,也就是一些經濟主體在其生產、消費過程中對其他經濟主體所產生的附加效應。它反映了個經濟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對其他微觀主體非價格方面的影響,即這種影響并沒有通過價格機制發生作用。這種影響對他人來說,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正的效應通常我們稱之為正外部性,又叫外部經濟,負的效應我們稱之為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盡管從理論上如“科斯定理”所說私人會有走到一起協商消除外部效應的積極性,但是,由于“搭便車”問題難以避免,各方協商的成本太高,因此,人們偏好以加強管制的辦法來消除外部性
金融創新領域的外部性,實質與金融創新的雙面性有關。金融創新主體推出一次金融創新措施后,可以增加創新受眾的福利,同時會給經濟、金融運行乃至金融制度的變革帶來積極的影響。具體表現為:①促進金融創新產品的多樣化,滿足客戶需要。②提高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避險能力。金融創新產品為各種金融機構增加盈利能力和避險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回旋空間。③提高金融市場的有效性。金融市場是金融產品交易的市場,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得交易的參與者不斷增加,交易量也不斷擴大。這樣金融市場就日趨成熟,市場的有效性不斷增加,從而降低了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這就是金融創新外部經濟的表現。至于金融創新外部不經濟的表現也是多面的,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金融產品創新的外部不經濟。由于金融創新產品的高度虛擬性和高杠桿性,使得金融創新產品的交易規模急劇擴大。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在利潤的驅動下會積極的參與金融創新產品的交易,倘若某家銀行因從事金融創新產品交易發生倒閉,由于公眾的心理預期,因而可能在同業內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引起其它金融機構倒閉。在經濟政策方面則削弱了貨幣政策的發揮。②金融創新市場的負外部性。衍生金融市場運作的復雜性導致了交易價格的波動性和傳染性。由于一些衍生工具的交易本身涉及到多個國家,本質上具有傳染性,這樣就使得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了遠比衍生工具出現之前復雜的多的債券債務關系,一旦某一市場出現波動,便會迅速傳導到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甚至使市場交易主體和監管當局猝不及防。③金融創新加大了支付系統的脆弱性。由于金融創新在金融機構之間創造出遠比過去復雜的債券債務鏈條,再加上達到天文數字的金融規模,使得支付清算體系的脆弱性更加嚴重,一旦支付系統發生故障,那么給金融交易帶來的混亂不可想象,從而由此而產生的負外部性將會十分嚴重。
(2)信息不對稱與金融創新監管。
信息不對稱是指當事人并不了解全部的與交易有關的信息,這可能是由于當事人的有限理性,也可能是由于當事人的策略行為或機會主義。特別的,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知情較多的當事人一方還會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以衍生工具為主的金融創新工具市場也普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衍生工具的交易過程中,交易者之間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信息,信息在不同的交易者直接的分布是非對稱的,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可能產生機會主義傾向,即具有信息優勢的當事人為獲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條件,可能故意隱瞞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一些扭曲的、虛擬的信息,機會主義將會導致契約風險或契約行為的不確定性。
因而,在做出決策時,必須依靠預測和判斷,這也意味著金融市場在信息不完全條件下,包括金融創新產品市場也存在無法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調節的風險。
(3)不完全競爭與金融創新監管。
雖然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已經相當高,然而并非不存在不完全競爭。某些交易所的會員與交易規模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可能利用掌握的內部信息為己牟利。個別大戶憑借自己的資金實力,可能認為的操縱市場,使得衍生工具的交易價格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導致衍生市場的價格風險。另外,在市場經濟中還存在一個壟斷與競爭的悖論問題,即競爭是市場發生機制發生作用的前提,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然而,在自然的競爭狀態下,市場競爭往往最后導致行業的積累和集中,形成壟斷。壟斷一旦形成,壟斷的一方則會在衍生產品的交易過程中占據優勢,破壞這個市場本身所需要的產品成本——價格結構,影響服務質量的提高,最終導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增加,以及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總而言之,由于金融創新領域市場失靈的種種因素,決定了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創新實施監管的必要性,從而確保整個金融體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穩定。
摘要:一系列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在金融深化過程中,有必要進行金融監管以及如何進行金融監管。基于金融創新的現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金融監管進行了探討,分析了金融創新監管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信息不對稱與金融創新監管、不完全競爭與金融創新監管。
關鍵詞:金融監管;金融創新;外部性;信息不對稱
參考文獻
[1]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月21日,奧巴馬總統簽署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宣告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終于塵埃落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國剛表示,該法案雖然是妥協的產物,但是將對西方,乃至全球金融監管產生重要影響。中國無論是出于完善本國金融監管的需要,還是出于促進中國金融走出去的需要,都應該認真把握學習這個法案,吸取借鑒美國這輪金融監管改革的經驗教訓,以便達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在王國剛看來,中國從美國這輪金融監管改革中主要可以學習四件事。
首先,糾正監管越嚴越好這個錯誤理解。王國剛認為,金融監管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消滅風險,而是為了穩定和發展。所有的經濟活動、金融活動都有風險,監管部門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去防范所有的風險。反觀美國這輪金融監管,考慮到美國未來的發展,它并沒有把華爾街一棍子打死,而是加強了美國金融監管的機構設置、功能完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有些人認為的“若干問題沒解決”,有的可能要靠未來發展過程來解決,有的可能不是監管所能解決的,比如“大而不能倒”的問題。
“究竟什么對金融秩序穩定有利?是‘大而不能倒’?還是‘大而全倒’?還是‘大而不能全倒’?從政策制度安排上講,要考慮穩定和發展,中國也應該注意這件事,應該明白監管的目的在于穩定和發展。”王國剛稱。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開始之前對教學工作的預想和籌劃,是為完成教學目標篩選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創造學習環境,規范教學行為的一系列過程。課堂教學設計能夠反映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綜合教學能力。著名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說提倡圍繞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問題探索、意義建構等方面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優化的課堂教學設計,并輔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本文擬以金融市場學為例,解析金融課程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設計。
一、金融市場學的特點與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作為金融學科的專業基礎課,金融市場學課程具有鮮明的特點,在教學中面臨許多問題,因此教學設計尤為重要。
1、內容龐大,結構復雜。金融市場學的內容與體系比較混亂,不同的編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對課程的定位,將金融市場體系、金融資產估值定價理論、證券投資分析理論、金融機構、金融監管等不同的內容以不同的體系組織起來,且許多內容與其他專業課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復。如果課程體系和內容設計不當,一方面在有限的課時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又影響與其他課程的銜接。
2、金融市場知識更新非常快。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創新化、工程化等趨勢的推動下,國際金融市場發展迅速,其市場體系、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樣,隨著中國加入WTO和金融體制改革的大破大立,中國的金融市場日新月異,出現了許多新的交易制度和交易工具。雖然教師在選取教材方面非常注重權威性和時效性,但大多數前沿的知識在各類教材中難以反映,教材更新的速度遠遠跟不上金融市場知識的更新速度,存在滯后性和陳舊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緊跟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準確把握重點和熱點,對課程具體內容進行再造和選擇。
3、實踐性強。本課程直接面向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而不同市場和工具的運行機制和操作原理極為復雜,描述性學習很難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對金融市場業務進行模擬訓練,提高學生對金融市場的感性認識和領悟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運用建構主義原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
“建構主義”是西方流行的學習理論,近年來在中國廣泛傳播,并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Intemet、通信技術等技術條件的完善,逐漸成為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的理論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己對教材等必要的學習資料的主動學習以及同教師、同學的交流,來發現新知識并融人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的過程。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追求教與學的合作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邏輯講解傳授式轉變為圍繞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問題探索、意義建構等方面進行科學教學設計的新型教學模式。
(二)金融市場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路
1、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再造與重新設計。教師在準確把握知識發展的最新趨勢和熱點、難點問題的基礎上,不拘泥于教材安排,打亂內容和順序,根據學生思維接受習慣重新安排體系和內容,并將具體內容高度概括,抽出筋脈,確定主題,以最簡潔醒目的題目呈現出來,使學生獲得一個清晰的框架。在一個簡潔明晰的知識結構中,圍繞主題,將基本理論講授給學生,避免了繁縟和滯后的知識,課堂效率比較高。
2、以學生為主體,確定小組協作的自主學習方式。這里包含兩層意義,首先是自主學習。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在給學生搭建一個基礎平臺、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的前提下,教師要敢于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和動力,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將知識深化、泛化,這樣既解決了教材知識陳舊的問題,又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其次是協作學習。金融市場體系龐大,知識豐富,熱點、難點多,單個學生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局限很難有效完成信息搜集和解決問題的學習任務,組織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協作學習,包括共同學習、討論以及同教師的對話交流,學習者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從而加速知識的內化。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課堂設計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和無為而治,要取得較好的效果,必須以教師的科學指導為前提。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熱情,創造活躍平等的課堂氣氛,隨時捕捉學生的思想火花,開展即席討論和辯論,并加以追蹤和指導,使知識點大大延伸并深化。
3、把圖形、圖像、聲音、動畫以及文字等各種多媒體信息及網絡控制實時動態地引入教學過程,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增加對金融市場學的感性認識,激發求知欲,并通過實踐操作鞏固知識,使課程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情境創設這一課堂設計思想并不是創新,學習理論很早就提出了,只是以往教師不具備高科技手段,只能借助簡單的圖片或道具。而今天發達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情境創設提供了最佳的實現工具,從而更加凸顯了這一課堂設計思想的重要性。
三、實現課堂教學設計的教學手段
通過課堂教學設計,教師對課程的教學有一個總體規劃和把握后,下一步的重點就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上述課堂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金融市場學中可以采取的教學方法有多種,如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專題講座等,均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這里僅對兩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網絡實時動態演示與金融實驗室模擬訓練進行重點探討。因為針對本課程來說,它們更具有典型性。前面提到,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要解決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在“知”與“行”之間構建一個橋梁,必須創設真實的環境,設計實踐環節,而網絡實時動態演示與金融實驗室模擬訓練恰好能夠滿足這些要求。
1、網絡實時動態演示。隨著因特網的迅速發展,出現許多專業化財經網站,所開辟的欄目幾乎覆蓋了主要的金融市場。這些網絡資源具有多種教學功能,可以被廣泛地運用于教學過程中。
第一,能夠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金融市場信息與資料,包括金融市場知識、金融市場制度、法規及學者的理論觀點。教師可以利用它不斷更新、補充教學內容,學生則可以利用它進行自主學習。毫不夸張地說,它就相當于是一個永不落伍的電子教科書,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基本知識后,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課余利用網絡繼續進行深度研究和更廣泛的學習;第二,許多網站能夠提供主要金融市場的實時動態行情和各種金融分析軟件,且界面設計合理,操作簡便,利于演示。例如新浪財經將股票行情、公司基本面、技術分析指標、股票動態連續競價狀況等重要信息和工具集合為一體,功能強大。在學習相關知識時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動態演示,不僅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提高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簡單的演示勝過多篇文字描述,利于學生掌握復雜的知識。股票市場中金融工具的連續競價交易原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學生對于在“價格優先、時間優先”條件下股票市場撮合成交方法似懂非懂,而利用網絡傳送的真實交易信息引導學生觀察某只股票在某一時期競買和競賣的價量對比過程,則能夠幫助教師將問題講解透徹,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第三,提供股票、外匯、期貨的模擬操作平臺,用戶可以在線申請虛擬初始資金,參考實時市場行情模擬主要金融資產的買賣。利用此功能,學生可以結合課堂上學到的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方法進行投資決策,從而熟悉金融市場交易規則和流程,檢驗知識的掌握程度,并通過具體收益、風險的體會,對金融市場有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認識。
2、實驗室模擬操作法。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僅靠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為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行帶動知,要開設專門的實驗課程,模擬金融市場環境,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集中訓練和提升。金融實驗室的模擬操作是主要的實踐環節,即使在網絡提供模擬操作平臺的今天,它仍然是實踐環節的主體,不能完全被替代。這是因為:其一,實驗課程是根據教學內容系統開發的,有詳細的實驗教材或講義,并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其二,學生依靠網絡平臺進行的模擬操作是分散和單向的,難以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而實驗室仿真交易則是交互式的集中訓練,是在教師的有效控制下進行的,教師能夠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問題,并及時改進和解決。其三,近年來,金融實驗室建設不斷完善,除了具有實時行情和簡單的操作平臺等功能以外,還可以將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有關的業務整合進來,如股票的發行業務、基金的申購贖回業務等,使學生對金融活動有全面的了解。其四,利用金融實驗室還可以舉辦各種投資大賽,創造競爭的氛圍,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切磋的平臺,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一個新的高度,整個報告有38處指出要“科學發展”,并反復提出,反復論述。其核心定義,科學發展就是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縣支行的經營實際,我認為,要堅持好科學發展觀,首先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業績觀。業績是考量工作成效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沒有樹立好正確的業績觀,就很難處理好量和質的關系、局和面的關系、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就會走彎路、走岔路,甚至走錯路。長期以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經營行若不樹立正確的業績觀,就很容易出現短期行為,甚至不惜付出高額成本來獲取眼前的蠅頭小利,這無一不是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損害。同時,有沒有樹立正確的業績觀也是考量我們工作是否求真務實的重要指標,單純地為了出業績才去抓發展,甚至不顧實際情況,在條件并不具備的情況下采取“拔苗助長”的方式,最終只會得不償失,阻礙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首先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業績觀,堅持求真務實、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摒棄功利主意思想,與時俱進、認真負責地推動業務發展。
二、著力培養忠誠的優良客戶群體,保障科學發展
再好的發展規劃、發展戰略,都必須以客戶作為有效實施載體。而客戶群體是否優良,其忠誠度怎樣,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發展好與壞、快與慢。結合X支行的實際情況,我認為起碼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精耕細作”。一是要本著培育的態度。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優質客戶資源很少,這就需要我們仔細甄別和遴選出成長型、資源型、潛力型優質小客戶、“三農”客戶,精心培育,良性互動發展;二是要本著幫助的態度。大部分小企業、“三農”客戶大多內部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這就需要我們利用銀行特有的管理資源、專業知識資源、人才資源和行業信息等資源,幫助客戶規范管理、完善制度、分析市場、抗擊風險,推動客戶又好又快發展;三是要本著服務的態度,把“以客戶為中心”真正落在實處,不斷地改進思想觀念,改進工作作風,改進服務方式,實現從單純的信貸支持向綜合金融支撐轉變,從單純的金融“輸血”到培育客戶自身“造血”轉變,從單純的扶持功能向綜合服務功能轉變。也只有在精心培育、盡心幫扶、傾心服務的過程中,我們與客戶建立起來牢固的、互為魚水的銀企感情才牢不可破,客戶的忠誠度才堅不可摧,從而保障業務健康快速發展。
三、加強合規文化建設,扎牢科學發展基礎
科學發展觀的落腳點是可持續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合規文化建設是基礎,也是關鍵。因為合規管理不僅是銀行內部風險管理的核心,更是確保業務經營合法守法、符合監管規定、符合自律性原則的主要手段。反思以前“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把“合規”貫穿于業務發展的全過程,讓一些當時看起來的小問題成了最后的大麻煩。所以,建立合規文化,讓“合規”成為每位干部員工的自覺意識和行動,是落實科學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合規文化建設。首先,要努力建立并完善合格的“規”。銀行業務拓展、營銷策略、內部管理、發展戰略、市場競爭、考核激勵、工作創新等各方面,都必須要與市場競爭的客觀需求相匹配,這就需要我們的這個“規”要不斷完善,并隨著市場變化進行相應調整,確保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其次,要創建科學的合規管理機制,確保一個“規”在建立好后能夠被大家持續地遵守,并始終使其在全面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中保持核心地位。第三,樹立“合規就是效益”的思想,把合規理念滲透到每一員工,使遵章守紀、合規經營成為每一員工的自覺行為。第四,就是要把合規管理嵌入到業務經營的每個環節,確保規范發展。
四、打造一支業精技強的干部員工隊伍,推動科學發展
在他的辦公室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特征并存,有醒目的“從容中道”字幅――源自孔子的一句話;而源于佛家思想的根雕等,莫不傳遞出如此信號――屋子的主人希望能更多地理解、吸收中國文化的多元化精華,并將其中延生的管理哲學貫穿于日常。
“企業的經營如同一個生命體。”作為這間屋子的主人,在廣泛汲取中西方先進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建信基金總經理孫志晨如此描述管理企業的心得,他十分崇尚傳統文化“從容中道”的管理哲學。
在其帶領下,2011年,建信基金股票主動投資能力在60家基金公司中列入前五,榮獲“2011年度金牛基金管理公司”獎,旗下建信優勢動力股票基金及建信穩定增利債券基金分獲 “2011年度封閉式金牛基金”獎及“三年期債券型金牛基金”獎。在2011年基金行業整體縮水的大環境下,建信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實現三級跳攀升至第15位。
不懼“七年之癢”
2012年是建信基金成立的第七個年頭。
如同婚姻,企業經營同樣也面臨“七年之癢”。當事業開創初期的激情漸漸褪去,企業的規模、業績和團隊逐步穩定時,如何突破、超越、創新,無疑成為企業管理者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新課題”。
作為首批銀行系基金公司,截至2011年底,建信基金旗下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突破480億元,在市場震蕩、行業總體規模萎縮的背景下實現正增長,排名從年初的18位躍居到了第15位。這番成績的取得,絕非僅憑渠道銷售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是與建信的長期業績和投資管理能力密不可分。
“從目前來看,建信在銀行系基金公司中不是規模最大的,但業績卻是領先的,”孫志晨對此倍感欣慰,“盡管背靠建行股東這棵大樹,但渠道的作用只能是借力,基金公司的長遠發展需要依靠真刀真槍的投研實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因此,盡管銀行系基金公司常被說有個好股東,但我們始終是把提高投資能力放在規模擴張之前。”
正是因為這份堅持,使建信在2011年“股債雙殺”的市場行情中,逆勢展現了優良的整體投資業績。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孫志晨常用顏淵這句對于孔子之道的理解與投研團隊共勉。“越高,攀得越起勁;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專業是立基之本,任何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投研平臺的建設都是重中之重。建信投研實力的提高需要行業研究員、基金經理、投資總監都有鉆研的精神,拿出一股狠勁兒加一股韌勁兒。”
孫志晨向《投資者報》透露,這一思路折射到建信內部的業績考核機制上,是更注重長期業績,力求成績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我們希望投資業績每年能做到市場的中上等水平,前25%的位置。”事實上,2009年至2011年整體業績連續三年排在行業前50%的只有七家公司,連續三年排在行業前45%的僅有兩家公司,而建信基金均位列其中。
在孫志晨看來,一家好的資產管理公司,不論在何種市場環境下,依靠團隊的努力都可以達到穿越牛熊周期,為投資者提供滿足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縱使在一個弱勢的市場環境里,也應能為投資者提供創造絕對收益或避免損失的合適產品,這是建信基金努力的方向。
“從容中道”貫穿始終
孫志晨對基金行業的比喻有一段頗有深意的“金魚池”論。
“基金公司有點像在金魚池辦企業,所謂‘金魚池里辦企業’,就是你對外是透明的,要讓投資者看得懂你、看明白你,知道你在干什么。這樣,才能首先對你建立起信任,并能夠對你的行為有預期,才可能把自己的養命錢交給你去管理。”
日常經營管理之中,在廣泛汲取中西方先進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孫志晨十分崇尚傳統文化“從容中道”的管理哲學。
他解釋說,從就是順從、遵循,要遵循市場中的國家法規、市場規則及公司制度等;容則是包容,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寬廣的胸懷,能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不是平庸無為,而是適當和恰當,不走極端,講究效果和尺度;道是符合原理和規律,是評價是否適當的標準。
“企業發展只有符合運營規則、市場規律,才能做到從與容;在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從與容是對立統一,辯證存在的。”
這種管理思路,也使得建信自成立以來帶給投資者的品牌形象一直是穩健、生機勃勃、厚積薄發。孫志晨強調,建信這種穩健的經營理念與保護投資者利益是統一的。
“我們把建信作為一個生命體去看待,滿足客戶利益和需求是公司發展的基礎和原動力。將公司治理、文化、戰略、領導、制度、組織架構、運營管理、IT系統等這些方面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待,按照這樣的邏輯構建和經營企業。”
孫志晨透露,今年建信的工作重點,首先仍在投研環節,其次是加強風險管理,提升安全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