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7: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勞動教育優秀案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根據十六大提出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確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為實現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目標,教育工作要不斷增強教育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更加廣泛和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為實現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標,決定從現在起到2005年,鞏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堅戰,使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到201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發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為實現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要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要增強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使學校成為終身學習服務的重要載體。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報》)
教育部發出通知
要求多元評價學生
教育部日前發出改革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通知,要改變目前“重結果”不重過程,重分數不重能力的評價與升學制度,要求教師、學生、社會多元評價學生。
通知指出,中小學生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要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應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多個方面。
教育部還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要采用多樣性、開放式的評價方法。要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成長記錄應收集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成績記錄及各種作品、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教師、學生的觀察和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考試與測驗的信息等。
要改變長期以來以升學率作為惟一標準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評價體系。初中升高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體差異,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高中錄取,可試行參考學生成長記錄、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文藝活動記錄等資料,綜合評價進行錄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錢江晚報》)
北京中小學教師必
修心理健康課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全體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至少要學習30課時。全市中小學教師關于“心理健康”的培訓將在2005年底前完成。
據介紹,通過“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訓,要使全體中小學教師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表現,掌握針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輔導或指導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對學生進行輔導,同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輪的培訓將更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輔導相結合。北京教育學院將負責組織專家設計教案,考核由全市統一組織。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齊魯晚報》)
我國每8個青少年
有1個心理亞健康
中國心理學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約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部分人的情緒問題、人際關系緊張現象十分突出;與此同時,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強迫、抑郁等癥狀。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并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專家認為,青少年的內心矛盾沖突本來就是非常強烈,對某一事情的誤解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有時甚至做出不顧一切地傷害別人、損害社會的極端舉動。很多老師、家長以為,事情發生了,對學生處理了,就沒事了。實際上,恰恰忽略了學生的心理亞健康問題。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報》)
上海實施職業教育
工程
上海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需要高素質的管理、研究人員,更需要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發展職業教育的舉措。
這些舉措包括:就業與創業能力培訓工程。對失業人員、從業人員、新生勞動力加強職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加快培養一批數控機床維修操作工、軟件藍領、高級護理等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一批能夠參與國際勞動力競爭的高技能人才;外來務工人員培訓工程。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學習文化知識、技術技能、法律常識等,提高他們的素質;終身培訓體系構建工程。整合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資源,創辦綜合性、社區性的高等職業學校或社區學院、社區學校。把職業學校辦成面向全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中心。此外,還將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工程和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工程等。
(杜啟榮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聞晚報》)
瑞典中小學的
勞動技術教育
瑞典在基礎教育階段一貫重視手工勞動教育,同時注意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學的手工課從3年級至9年級連續開設7年。
手工勞動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 ,是因為它對學生身心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對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動手能力至關重要。手工勞動教育既有普遍的適應性,它對所有兒童和青少年都適合,又不受學校所處地理環境的影響。手工勞動教育為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較為完美的內容和形式。
除手工勞動教育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年級還增設了一些新的勞動教育課程,如在7―9年級增加了技術課和幼兒保育課等。勞動教育的形式也有變化,除課堂教學外,還通過參觀和調查,讓學生獲得不同勞動領域、工作環境和職業的感性認識,為以后接受職業教育或選擇職業作些思想準備。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匯報》)
威廉姆斯的
創造力教學策略
美國著名學者威廉姆斯為培養、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學策略:1.激發性問題。運用發問的技巧,提出有激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多方面探求各種事物的新意義,分析探索知識的功能,去發現新知識和新事物。2.隨機的探求。將一種熟悉的結構隨意改變成另外的結構,并從隨意變動結構的那些新方法中獲得一種新范例。3.直觀表達。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感官感受事物,培養表達的技巧,同時啟發他們對事物的敏感性。4.以調適促發展。輔導學生從錯誤或失敗中學習,強調發展勝于調適;通過積極調適而拓展出發展的多種選擇及可能性。5.創造性傾聽技能。輔導學生從學習聽別人講話中,產生新見解及獲得由一事物導致另一事物的資料。6.視覺化技術。輔導學生用具體的圖或實例的方式來表達或說明各種觀念、思想情感、經驗。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匯報》)
日本兒童的“食育”
日本學者提出,在育兒學中除德育、智育、體育外,還應進行“食育”。所謂“食育”,就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及相關知識的教育,并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象力和人生觀培養上。
“食育”的主要內容: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教育的核心是怎樣看待飲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樣來的和怎樣做的”。基于此,日本學者認為,從兒童能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一些飲食的來源、制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并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兒童接受“食育”后,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身。
在飲食中培養人生觀:在向兒童介紹各種食物的來源和制作時,可說明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勞動。讓孩子們參加食物的制作,更會加深“有勞動才有收獲”的體會。還有,孩子在吃魚時,怕被刺喉,家長便予以鼓勵。讓他們知道,集中精力,以經常吃作為鍛煉的道理。
(盛榮強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報》)
美國人眼中的優秀兒童
1.具有技巧和知識,能適當運用這些技巧和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時間里集中注意力來求得解決某一問題。
3.熱愛學習,喜歡探討問題和做作業。
4.堅持性強,能把指定的任務作為重要目標,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應性強,容易受到啟發,對成人的建議和提問積極作出反應。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從自己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并且自己能夠提出新問題。
7.樂意處理比較困難的問題和進行爭論。
8.機靈,具有較敏銳的觀察力。
9.善于正確地運用眾多詞匯。
10.具有獨創性,能夠用新穎的或者異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1.想像力強,能夠獨立思考。
12.興趣廣泛,對各種學問和活動都感興趣。
13.關心集體,樂于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助人為樂,和他人融洽相處,對別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緒穩定,經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詳,有幽默感,能夠適應日常變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齊魯晚報》)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西爾瓦經過對3000名3―5歲的兒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結論:“兒童的成功與他們所
擁有玩具的多少和類型、父母陪伴他們時間多與寡有著極其復雜的關系。給孩子們太多或者類型不當的玩具,對孩子們有很大的害處。因為他們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無所適從,更不可能在某一種玩具上有足夠的逗留時間并從中學到什么有益的東西。”
研究者指出,與父母有很多時間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勝過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會玩電腦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齊魯晚報》)
早晨睡懶覺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員對睡眠方式進行研究時發現,被稱為第二階段睡眠,即在熟睡與做夢之間那段時間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說:“有些情況下人們在一個晚上會有50%的時間都處于第二階段睡眠。假設我們每天都睡8個小時,那么最后的兩個小時對于強化記憶尤為關鍵,但這兩個小時的第二階段睡眠往往因為人們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斷。”
這一研究結果對于運動員、音樂家以及外科醫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來完成高難度動作的人也會因此受益。
學校的行為禮儀養成教育牢牢抓住“行為習慣”和“清潔衛生”兩大根本,按照“低起點、小坡度”的原則,從“學生樣子”到“文明”再到“優雅”,從“不亂丟亂扔”到“懂規則”再到“感恩回報”,逐級提高要求,并通過日復一日的強化訓練形成習慣。學校提出:學會做人,從學會感恩開始;學會做事,從學會掃地開始;學會健身,從學會做操開始;學會禮貌,從學會問好開始。比如學校對學生問好的具體要求是:在校內遇見成年人時主動、熱情、大聲地用普通話問“老師好”,學校挖掘出“老師好”三個字背后至少有以下德育功能:克服“盆地”意識,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營造和諧人際關系氛圍;體現棕北學子熱情好客、彬彬有禮;讓來賓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近年來,學校以行為習慣和禮儀教育為主線,針對行為習慣和國際禮儀開發了《學生成長指南》和《讓世界成為我們的教科書》讀本。學校通過開展“學雅規、立雅標,練雅行、正雅態,揚雅風、頌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動實現養成教育規范化。結合國際交流的需要,在班隊課中強化對國際禮儀和國際規則的學習從而使習慣內化為素養。
在勞動服務課程中成長
為破解“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缺失和城區學校缺乏勞動教育基地”的難題,學校將一個學期的勞動技術課集中到一個星期,推行周勞動服務班制度,各班輪流承擔勞動及服務兩大任務。承擔勞動服務的班級,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節課和下午第一、第四節課對校園公區進行清掃和保潔,學生還要負責所在崗位的紀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禮儀示范服務,學生還要將勞動服務延伸到家務勞動和社區志愿服務中。
由于勞動服務班有固定的時間,有專門的指導老師和明確的目標任務,學校逐漸將勞動服務作為一門特色校本課程來開發,具體做法是:按照“總分結合,分層實施”的思路設計課程目標,將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拓展,校內+校外”兩類,在課程實施中注重“過程指導和整體推進”,在課程評價上“立足發展,激勵導向”。
勞動服務課確實用去了一些課時,但是,它的價值卻不是同等時間的課堂教學所能比擬的。學生在勞動中改變態度、習得技能,在勞動中養成和做人,在勞動中學會管理與服務,在勞動中融入集體、展示風采,在勞動中懂得尊重和感恩。十八年來,棕北學子學習質量和勞動能力比翼齊飛。
2003年,《勞動?服務?養成?做人》德育創新案例榮獲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創新工程――全國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評活動”一等獎。
在主題活動課程中感悟
學校以開發勞動服務課程為契機,理性思考如何以課程來統領德育工作,最終確立以“對自己、對他人、對自然、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的關系為綱,從七個維度(自我觀、親情友情觀、環境觀、集體觀、社會觀、國家觀、世界觀)確定德育課程目標體系,以“學會各種道德關系處理”系統構建德育課程內容體系。學校嘗試以“學年度”為周期,按月分年級設計德育主題教育活動,逐步構建德育課程的實施體系。如:2月強化規范鞏固標準月 、3月文明禮儀評優選先月、4月聚焦課堂高效學習月、5月拓展素質藝術活動月……
在“我愛我班”主題德育活動月中,學校將國旗護衛隊和升旗儀式任務承包給四個班級。學校派專人協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時間訓練國旗護衛隊,班主任負責落實升旗儀式的相關任務: 主持人、音樂指揮、護旗方隊、我愛我班文化建設展示和國旗下講話等。在執行完升旗儀式任務后,學生要寫出感悟,德育處要將相關文字、圖片整理,匯編成升旗儀式校本課程讀本,供其它班級學生傳閱和借鑒。
每年11月是體育活動月,學校首先對大課間進行課程設計,主題確定為“強身健體大舞臺,自主自信展風采”,在日常體育鍛煉中融入“國際禮儀培養和團體操訓練”內容,并在活動月中檢驗和展示課程效果。
在國際理解課程中浸潤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76-01
懲戒教育區別于體罰,它與賞識教育同等重要,賞識教育是順應學生內心的渴求,關注學生優點和長處,給予學生自信心。懲戒教育是對學生錯誤的糾正,能讓學生明確是非。許多教育專家認為,教育懲戒是教育活動客觀規律的要求,無懲戒的教育是偽教育,是不負責任的、缺失的教育。懲戒教育是一線教師無法繞開、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 用教育法規來規范教師的教育行為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就有這方面的詳細立法,如美國:在美國一些地方,如果學生不努力讀書,要判刑入獄;學生如果將學校認為不宜的東西帶進學校內,學校將一律沒收,并且不再還給學生。美國教師的懲戒權還包括:言語責備、剝奪某種特權、留校、懲戒性轉學、短期停學、開除等。
韓國:前幾年,韓國通過了《教育處罰法》,準許使用長度不超過100厘米、厚度不超過1厘米的戒尺,如對女生打小腿5下,對男生打小腿10下等,規定十分詳細而明確。
澳大利亞:有一些公立學校設立了警戒室,學生違反校規校紀,會被叫到警戒室,由專門的教師依照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懲戒,或被送到農場從事體力勞動,最嚴重是開除,如果再不起作用,就被送到特殊學校。
我國的教育法中也有賦予教師批評教育權的規定,可是內容過粗,在實際教學中,學校、教師采取的批評教育類的做法學生或家長不認可,認定為教育失當,教師個人或學校受到一定的批評或處分。制定一個細化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師懲戒法”,可以規范學生和教師雙方的活動底線,減少教育中的尷尬和矛盾。在法治社會的今天,用法律制度來約束,才是師生權益的最可靠保障。
二 實施懲戒教育要注意一定的策略
懲戒是把雙刃劍,是一種有難度、有危險的教育技巧,要掌握一定的實施策略。(1)要可行。在懲戒學生前,教師一定要讓“肇事者”明白他為什么受到懲罰,避免學生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懲罰,讓學生在懲戒中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2)要適度。注意懲戒的可接受性,要對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做深入的了解,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恰到好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懲戒的效果。(3)要到位。懲戒的力度應與違規行為的破壞性程度具有一致性,對同樣的違規行為的前后懲戒要具有一貫性。(4)懲戒后的再教育。在對“肇事者”進行必要的懲戒后,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學生促膝談心,交流思想,讓學生明確懲戒是針對不正確的行為,并非針對學生本人,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 實施懲戒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
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門教育藝術。高明的懲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
中國青少年發展中心副主任孫云曉總結了懲戒教育的10個原則:懲罰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犯錯后立即懲罰;平日要把要求講清楚;懲罰之前可以先對孩子進行警告;要向孩子說明懲罰的原因;懲罰前后要一致,要說到做到;懲罰不要“翻箱倒柜”,在懲罰時,舊事重提會讓學生不明白自己為何受罰;懲罰要適度,要因人因事而定,對性格內向的孩子,瞪一眼或冷落他一會兒就夠了;懲罰要對事不對人;打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懲戒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靈活多變,教師需要擁有靈動的懲戒教育智慧。可選智力方面,諾貝爾獎獲得者麥克勞得就曾因偷殺校長愛犬被罰繪制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圖;可用勞動教育方面,曾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小時候因踢碎鄰居家玻璃而被父親罰做臨時工;可借自然的懲罰,孫云曉懲罰自己愛睡懶覺的小女兒,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讓她品嘗不按時起床造成的后果。
四 提高教師實施懲戒教育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672-1128(2012)11-0033-05
呼圖壁縣地處天山中段北麓。居住有維、回、漢、哈薩克、蒙古等25個民族,縣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共有7個鄉鎮,22萬人口,其中兵團8萬人。縣屬小學12所,初中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17273人。如今,呼圖壁縣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已經完全普及,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均為100%,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現在正面臨著推進均衡發展的戰略任務。
一、呼圖壁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進展
1 改善了學校硬件條件
呼圖壁縣從2006年開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當年,該縣撤銷縣維族中學和縣哈族中學,將其高中部合并到縣一中,初中部合并到縣二中,小學部合并到縣二小。實現了“民漢”合校、資源共享。2007年,呼圖壁縣將比較薄弱的八所農村學校統統并入位于縣城的第三中學(含小學),實現了跨城鄉學校重組。2009年,縣四中建成投入使用,縣里又將五所鄉鎮初中合并至縣四中。與此同時,該縣將鄉鎮的大部分村級小學集中到原鄉鎮中學校址辦學。擴建的或新建的學校,無論是教室、實驗室,還是操場、食堂,條件大為改觀,環境相當整潔。此外,全縣已完成了農牧區所有學校的校舍抗震加固工程,為全縣所有中心校安裝了取暖設施。這些工程的安排與實施,改善了農牧區中心校的辦學條件。明顯縮小了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差距。
2 制定了教育發展規劃
呼圖壁縣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的教育規劃綱要,結合本縣實際,制定了《呼圖壁縣教育發展2010-2015年事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走內涵式教育發展的路子,全面普及學前教育,穩步推進雙語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力爭在全疆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自治區人力資源強縣行列。《規劃》確定了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整體思路、方案及具體措施。一是在項目安排上,將農牧區學校作為重點,進一步改善農牧區學校的硬件建設,提高農牧區學校的辦學效益。二是根據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做好縣城學校教育資源優化工作,保證縣城居民子女就近入學,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難的問題。三是堅持注重內涵均衡,建立合理的縣域師資結構,整體提升縣域內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根據規劃,到2015年呼圖壁縣將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3 加強了教師隊伍建設
呼圖壁縣共有教職工2069人,其中初中612人(少數民族188人),小學998人(少數民族387人)。按職稱分,副高級職稱教師479人,中級職稱1148人,初級職稱287人,無職稱80人。為實現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呼圖壁縣制定了縣城學校骨干教師與牧區學校教師雙向交流實施方案,實施城區與牧區學校對口協作幫扶,每年由縣城學校選派部分優秀教師赴牧區學校支教,牧區學校選拔一批具有發展潛能的少數民族教師到支援學校掛教學習。該縣還建立了農牧區教務主任到縣城學校掛職鍛煉、縣城學校教務主任到對口幫扶學校進行指導的交流制度。與此同時,縣教育局還定期組織縣城骨干教師送教到牧區活動。
呼圖壁縣重視加強對雙語骨干教師的培訓力度,2011年選派了3位民語教師到南京、上海參加骨干教師培訓,推薦5人參加自治區兩年制骨干培訓,還直接舉辦了由59位教師參加的為期20天的民族中小學教師集中培訓。該縣制定了民語教師考核方案,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提高民語教師綜合素質的考核辦法,促進提高民語教學水平。
4 規范了學校辦學行為
呼圖壁縣注重加強學校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縣政府不向教育部門下達升學指標,教育局控制全縣學生統考次數,學校努力提高教學效率,家長也有機會參與家校聯系活動,配合學校素質教育,逐漸更新家教觀念。每年教育局會同有關部門分成督查組,采取隨機抽查和明查暗訪的形式,定期對學校進行普查或抽查,有效規范了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切實減輕了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蹲點調研組了解到,呼圖壁縣小學低年級不留家庭作業,小學高年級每日家庭作業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4-0211-02
教學模式改革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現階段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已進入模式轉換的關鍵時期,轉換的基本方向是以就業為主體導向,不僅要徹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論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學科化教學模式,還要打破學習與工作二元割裂的狀況,走工學相結合的道路。中職護理專業要達到培養從事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技能型衛生專業人才的目標[1],進一步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強化綜合素質培養和技能培訓勢在必行。
一、教學模式的概念研究
“教學模式”一詞最初是由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提出的,他們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隨后,我國教育界對教學模式的研究漸趨重視,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教學模式俗稱大方法。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是從教學原理、教學內容、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教學過程直至教學組織形式的整體、系統的操作樣式,這種操作樣式是加以理論化的。”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給出的定義是:“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對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較系統而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體驗,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結構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論模式。”上述各種關于教學模式的定義不盡相同,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學模式這一術語的含義。
綜上所述,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能起到橋梁作用。
二、中職護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基本類型
(一)情境教學
1.概述。情境教學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規律出發,創造一個具體、生動、形象、思辨的學習情境或情景,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參與和作用下,實現知識傳承、能力提高和遷移、職業情感形成的統一的教學方法[2]。
1978年,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學的設想,目前已逐漸推廣應用到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中。如李悅在中職護生護理技能實訓中應用情境教學,通過實訓前進行創設不同的診療場景、實訓中多管齊下,培養學生在護理實訓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操作的能力,有效改善實訓效果[3]。
2.特點。采用這一教學模式,主要作用在于讓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針對于護理專業教學,教師需要在教學前收集大量與臨床接軌的資料,準備不同臨床護理的教學情景。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行動”等步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通過所扮演角色的語言、行為特點,系統完成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評價全過程,使自己的認知、情感、技能操作能力全面發展。
(二)案例教學
1.概述。案例也稱事例、個案,最早就出現于醫學領域。案例教學是指將發生或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作為個案、事例,學生以已學和正在學習的知識點去整合分析、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使學生有效地認識案例,從而提升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最早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探研該模式,文獻研究發現,案例教學尤其適用于醫學教育教學[4],如李國華等將案例教學用于中職《護理學基礎》教學,采取“提出問題―分析案例―討論案例―總結評述”的步驟,認為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主動、有效的掌握護理學基礎知識,提高教學效果[5]。
2.特點。護理專業案例教學的特點是著眼并針對于加強學生能力培養,通過一個或幾個獨特而有代表性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在案例的思考、分析、討論中綜合利用所學的知識,建立適合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邏輯思維方法,以此提高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學過程中,案例的情景最好選取學生今后職業生涯中經常遇到的情景,縮短教學與實際工作的距離。案例中蘊含的問題和面臨的決策,就是今后工作崗位上不可回避的歷練。
(三)項目教學
1.概述。項目即以生產一件產品或提供一項服務為目的的任務。項目教學指師生共同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的教學活動。
項目教學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2003年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針對護理專業教學領域的研究偏重于評價教學效果,比如項目教學對護士開展護理研究課程的效果研究、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等[6]。國內近年開始逐步在護理學教學中引入項目教學。如夏軍閣、葉華在外科護理、外科實訓教學中推行項目教學,認為項目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掌握實訓項目的理論知識和適應臨床一線崗位要求的專業操作技能、擴大知識面,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實現專業培養與臨床工作崗位的零對接[7,8]。
2.特點。項目教學的實質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具體情境和小組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學生自己負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從而提高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并且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培養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咨詢、指導與答疑的作用[9]。
(四)PBL教學
1.概述。PBL即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教學是以問題為導向,把學生置于混亂、結構不良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學習解決該問題所需的知識,一步步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學教育中,當前已成為西方醫學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它也必將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之一。PBL教學目前已從醫學領域走向其他學科教育領域,并演化出多種流派[10]。
2.特點。PBL教學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為具體問題的不同,從而導致學習過程中產生不同變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在學生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如曹秀風等以進入醫院實習的大中專護生為研究對象進行PBL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對比研究,認為PBL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11]。涂華嬋則進一步大膽嘗試,在中職內科護理PBL教學中融入體驗式教學,更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進一步提升了學習效率[12]。
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PBL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溝通能力等多方面效果均優于傳統醫學教學[13]。但是,PBL教學對各方面條件有一定要求,如衛承華等在醫學院校實踐該模式后認為,實行PBL模式:①成本較高;②部分學生因自學能力不夠、已長期適應傳統教學模式等原因,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在理論內容學習中可能遺漏部分內容[14]。故在國內中職學校需要根據實際將PBL模式加以改革和推廣,才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筆者將國內外優秀數據庫作為搜索庫,對護理專業教學模式相關文獻進行信息檢索發現,其中被引頻次較多的是關于PBL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項目教學等在護理課程中運用的文獻。綜觀國內護理專業三十多年的教學模式改革,一直朝著培養應用型護理人才的目標進行,實踐性、綜合性、參與性是教學模式改革的三大突出特點[15]。學校、教師應共同努力,通過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醫藥衛生類(第一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姜大源.職業教育:情景與情境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5).
[3]李悅.情境教學在護理技能實訓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2,4(4).
[4]韓慶奇,張寶,劉文寶,等.案例教學法在醫學教育應用中的基本模式及特征[J].西北醫學教育,2013,(2).
[5]李國華,李加善.案例教學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1).
[6]Chen J.Problembased learning:Developing resilience in nursing students[J].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1,27(6).
[7]夏軍閣.項目教學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
[8]葉華.任務驅動式項目教學在外科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0).
[9]趙志群.對《職業院校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指導方案》的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4).
[10]黃亞玲.PBL教學模式探索[J].醫學與社會,2005,18(6).
[11]曹秀風,蔡美蘭.PBL教學在護理學中的新進展[J].內蒙古教育,2014,(4).
[12]涂華嬋.內科護理PBL教學中融入體驗式教學的探討[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4,(1).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44-02
一、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現狀
(一)不當的家庭教育內容出現的問題
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影響了孩子的健全發展。在一些家長的觀念中,智育就等于全面發展教育,只注重對孩子智育的培養,從而忽視了其他各育的發展[1]。
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學習興趣的減退、創新能力的喪失等。據筆者的了解以及筆者在與家長聊天中,發現現在很多孩子都出現了厭學的現象,有的甚至在小學階段就開始討厭上學,逃學、逃課更成了一些孩子的家常便飯。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承認,現在的家長以及老師并沒有過多關注對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很多孩子也是只學會了“死讀書”、“讀死書”,不得不承認這也是只注重對孩子智育的培養的一個很大的弊端。
(二)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現的問題
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于家長的素質與性格不同,所受的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不同,早期的生活經歷、從事的職業和興趣、特長等的差異,加上孩子在性別、氣質、智力、相貌、健康等方面的差別,家長的教養行為也會千差萬別[2]。
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A.L.Baldwin)將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概括為四類。第一,專制型。家長的道德責任感十分強烈,但不理睬子女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責難來強迫子女順從自己的意志。第二,溺愛型。家長不是從社會關系角度履行自己的教育職責,而是把子女視為純粹私人的財產,用過分的生物本能的感情去滿足子女的需求,對子女百依百順。第三,放任型。即家長在對子女采用專制式教育方法不奏效后,滋生了“朽木不可雕”之類的失望情緒,常常缺乏耐心,撒手不管。第四,民主型。父母能夠充分理解子女的興趣和要求,經常向子女提供足夠而有效的信息,并言傳身教,引導子女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而家長則表現出冷靜的熱情和有克制的疼愛[3]。
不當的教育方式使得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第一,孩子逆反心理的產生。家長應理解有的時候孩子逆反心理背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與其批評打罵,倒不如與孩子心平氣和地聊天,幫孩子一起找到錯誤的根源。第二,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眼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熱情十分高漲,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讓孩子參與各種活動,參加各類輔導班而忽視對孩子真正興趣的培養。另外,家長攀比心理比較嚴重,要求自己的孩子跟人家孩子一樣優秀。
(三)不當的家庭教育目標出現的問題
本文所說的家庭教育目標是指家長培養子女的目標。家庭教育目標決定著孩子的成敗。因此,家庭教育目標的設計非常重要,應該引起家長們的高度重視。
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
1.目標模糊。民間流傳著一些諺語,例如,“好孩子不用管”、“樹大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等等,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這些家長對孩子成長不負責任的態度。這種順其自然的做法,無論對家長,還是對孩子,都缺乏一種奮發向上的前進動力。
2.目標過高。家庭教育目標過高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而孩子的這種心理壓力家長往往并不了解,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問題,不但學習成績上不去,性格也會變得不好,最終影響孩子的發展,甚至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時常發生。
3.目標過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低,不強迫孩子進入各種輔導班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一些孩子一出現厭學情緒,家長就放任自流,同意他們輟學。讓他們過早地進入社會,沒有一些本該在校園里學到的一些書本上的知識以及人際溝通交流的知識,即便進入社會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這一層面來說,家庭教育目標過低易埋沒人才[4]。
二、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長教育素質的欠佳
1.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來說,家長的文化素質越高,就越能較為準確地把握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從而確定家庭教育的目標、內容,使家庭教育不會偏離正常的軌道,從而使家庭教育更好地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2.家長缺乏積極的學習行為。有關兒童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很多家長在婚前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這就需要在結婚前后進行補課,可以通過參加社會上辦的各類家長學校、講座等。但是很顯然,在實際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還是比較缺乏積極的學習行為。
(二)獨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
獨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誤的根本原因。“獨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環境,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入誤區。”獨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來自家長方面的原因,由于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而孩子又往往是家長對自己期望的延伸。因此,為了孩子所謂的成功,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有過多的參與。其次是來自祖父母方面的原因。由于家里只有一個獨生子女,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當然也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孫女或孫子,祖父母將其視為小公主、小皇帝。當孩子犯了錯,受到來自父母的教育和批評時,祖父母往往是站在孩子的立場跟父母理論。最后是獨生子女由于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無法受到來自兄弟姐妹的影響,從小就是自己一個人獨享家里的一切物品。正是這樣的環境,使得孩子不能夠與人分享,認為什么都是自己的,世界也是自己的,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5]。
(三)學校教育環境的偏差
不可否認,多年來,我國的學校教育機制實際上一直是應試教育的實施機構。在此體制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片面追求高分數。形成了一切圍繞分數轉的局面。這樣的結果無疑扼殺了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個性和創造潛質,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綜合素質。整個教育環境對孩子的要求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長們受到整個社會、整個教育環境的“洗腦”,也開始認為只有孩子學習好了,分數高了,考上重點大學了,才代表孩子是優秀的。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孩子本應從家庭教育學到的東西完全被忽視。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幾年,學校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呼聲日高一日,這就為家庭教育走出誤區提供了可能性。
三、針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家庭方面的改善
1.家庭的“特殊性”的完善。首先,要及時改變家長錯誤的觀念。獨生子女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會受到家長過多的關注,但請家長不要溺愛孩子。而是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覺地磨礪自己,使其順境不驕,逆境不餒。其次,要有效擴展孩子的交際圈。獨生子女因為沒有兄弟姐妹,孩子很容易感到孤獨,而且孩子經常獨處,對孩子的身心是不利的。因此,家長應當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提高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
2.家長方面做出的努力。首先,家長要給孩子正確的定位,所謂“正確定位”就是父母期望的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為孩子的愿望和興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其次,家長還要加強對有關教育知識的學習。包括對孩子年齡特征的了解,以及孩子發育過程中心理變化的特點等,不讓孩子做跨越年齡界限的事情。最后,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養成勞動的習慣,從小就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和勞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二)學校方面的改善
1.慈、嚴相結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老師對獨生子女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他們需要幫助時,能夠挺身而出。但是作為教育者,還要明白,明智的愛和嚴格要求是統一的,越是愛他們,就要更加嚴格要求,不能因為愛,就放任他們,同樣道理,沒有嚴格要求也一樣沒有教育[6]。
2.加強勞動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在家從小嬌生慣養,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就要特別注意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以及自我服務勞動意識,引導他們和伙伴們友好相處,學會關心他人,學會與同學互相幫助,學會培養他們的服務意識。從而在不斷的勞動中認識到班集體是一個大家庭,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集體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品德。
(三)社會方面的改善
1.加強兒童間的友好往來,貫徹互教原則。整齊劃一的單元樓房,加之繁重的課業負擔,作為獨生子女,難以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溝通。因此,必須鼓勵孩子到群體中去。兒童是從模仿開始他的學習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兒童伙伴,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兒童身上。因為他們之間往往是無所不談的,一旦形成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共同體,最容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鍛煉堅強意志,培養健全人格。如今廣大父母在煞費苦心為孩子補充生理上的鈣質的同時,卻忽略了人的成長所必需的另一種更為重要的“鈣”質,那就是精神上的“鈣”質。包括:自立、自強、自尊、自愛和自信;擁有堅強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這樣他們才會勇于面對生活帶來的壓力,才不會被困難所擊倒。
參考文獻:
[1]王仕民.平衡與滲透:德育和智育關系的現代走向[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2]王瑩.淺析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影響[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3]王素華,家長的教養方式探析[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1.
馬卡連柯曾說:“教育兒童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的兒童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個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們將創造歷史。我們的兒童是未來的父母,他們也將成為自己孩子的教育者。我們的兒童應當成為優秀的公民,成為賢良的父親和母親。”讓青少年接受學校的教育十分重要。“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康德)近幾年來,雖然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2007年開始的國家助學金政策,不僅為廣大的農村子女、城鎮非農子女及城市特困子女到職業學校就讀提供了資金上的援助,也為職業學校的擴大招生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但盡管如此,職業學校仍然沒有改變招生難的現狀,各個學校依舊把招生工作視為學校的生命線,千方百計、幾乎是毫無選擇地招收應往屆初中畢業生,生源復雜,學生素質差,為教育教學的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而要把千辛萬苦招來的學生能安穩地留下來就更難了。近幾年來,職業學校學生的退學率的居高不下,成了學校和班主任十分棘手的問題。為此,本人從2008年至2011年對沈陽市兩所中等規模的職業學校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跟蹤調研,結果發現:所調研的學校退學率三年來均在15%左右;學生退學高峰均集中在入學后半年內;學校專業水平相對薄弱的專業均退學率最高;學生管理較差的班級均是退學率高的班級。形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在哪里?
一、退學原因分析
1.學生本人原因:
學生年齡偏小,專業思想不穩定,行為習慣差,不適用中專生活是學生退學的主要原因。中職學校的學生初中剛畢業,一般入校年齡在十五、六歲,思想上還不夠成熟,對人生的目標、未來的職業并沒有長遠的打算,對職業的選擇也只是憑借一時的喜好,或因為跟自己比較要好的同學選擇了某職業學校自己也跟隨報名,對所要學的專業并沒有更深的了解,只知皮毛,一旦深入學習并遇到困難,馬上打退堂鼓。沒有想到要學好一門專業需要付出較多的努力,而且也絕非如他們所想:只要學上兩年就能分配好的工作,以后就可以象許多優秀的畢業生那樣成就顯著。因此,當學校的課程不斷深入,專業不斷加強,入學初期的新鮮感過后,就對自己的選擇失去了興趣,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失去了信心,曾有的本不堅定的決心開始動搖,出現“站這山望那山高”的現象,于是提出退學,重新選擇學校和專業。這種對專業理解的偏差和學習專業的不穩定是每所職業學校都面臨的問題,也是職業學校的普遍現象。據我們初步調查:在入學的第一學期退學的學生占退學學生總數的70%以上,而因不適應學校生活選擇離開的占其中的20%以上。另外,因一些學生在初中時文化課學習成績較差,被“以追求升學率為第一要務”的初中學校忽視或認定為“差生”、“邊緣生”不被老師重視,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慣習慣,如:上課遲到、早退、曠課、吸煙、喝酒、上網、打架等,成為學校和家長管不了的學生,而職業學校因生源較少,對報名的學生幾乎沒有選擇,所以,這些學生來到職業學校后,仍積習難改,一方面本人對學校的管理很難短時間就適應,另一方面學校的規章制度也要求對嚴重違紀學生進行處理,于是因各種原因被學校開除的學生自然屢見不鮮。
2.學校原因
學校個別專業設置、教學設備、師資力量不夠完善,不能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使學生感覺所學專業不深,不透。部分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文化課和專業理論課偏多,學生喜歡的專業實踐課較少,從而使原本文化功底較差的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產生厭學情緒。部分專業就業前景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學校所推薦的企業所需人員的專業技能要求不高,經過簡單培訓即可上崗,不能突出職業學校學生的優越性。個別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不夠得當、責任心不強,班級缺乏凝聚力,對不穩定學生不能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等導致班級管理不利,使學生退學。
3.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個人的家庭教育對他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職業學校學生單親家庭子女較多(有的班級單親學生占60%多),家庭教育缺失,使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自我約束力差,家長管教無力,學生我行我素,致使一些家長把學校當成了大班幼兒園:不管孩子學與不學,只要能上學,不在社會上學壞就好,對孩子沒有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基本處于無奈和放棄的狀態。因過低的想法,放縱的行為,使學生不珍惜也不重視學校的學習,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不能安心求學,導致頻繁轉換學校。還有:近年來因國家的助學金政策,使各職業學校的農村學校、家庭困難學生增多,雖然有助學補助,但許多學生家庭經濟收入微薄,而學生本身又不知節儉,使家長供其讀書很感吃力,致使學生不得不中途退學,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二、解決的方法及對策
第一,加強學校的專業建設,增強學校吸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職業教育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對師資、設備、環境的要求。如果把職業教育看成是低水平普通教育加一些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勢必成為二流教育。”職業教育能否培養數量、質量保證的專業技術人員,對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至關重要。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很強,需要有專業的教師、需要更多的儀器、設備、實習基地等,也就是說要想辦好職業教育,必須有大量的投入,但在一些為了解決生源不足的問題,社會上哪個專業熱門就開辦哪個,根本不考慮自己學校是否具備了開辦給專業的師資、設備等條件,因此,這樣的短期行為勢必造成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學生和家長的感受,使學生沒有真正學到該學的技能,對學校產生失望,直至退學。所以,學校想留住學生,首先必須提高辦學水平,以高質量的專業教學和管理來吸引學生,使學生能學有所獲。從各學校退學人數的分析情況看:學校的骨干專業學生相對比較穩定,退學率低。
第二,加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是穩定生源所必須的。無論是學生還是學生家長都希望能在管理嚴格的學校學習和生活。混亂的教育教學秩序必然使學生和家長失去安全感,從而導致退學的發生。加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規范辦學、嚴謹治校,在教會學生學會技能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要選出有愛心、責任心、特別是加強對班主任老師和其他科任老師的考核與管理,使其認真帶好班、上好課,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
第三,加強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增強學生學習專業的穩定性必不可少。中專學校由于在招生過程中為吸引學生報名而進行夸大其實的宣傳,給學生造成了一種好高騖遠的不良影響,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缺乏足夠的認識,只想將來可以不出力又多掙錢,因此,當深入學習專業并動手實習時,便產生了厭煩情緒,覺得自己應該是設計師而不是勞動者。要改變學生的認識和觀念,應從入學抓起,在招生宣傳時要實事求是地跟家長和學生講明學生未來的崗位及薪資情況,避免夸張的宣傳;開展入學實踐周教育,讓優秀的專業教師為學生做本專業的專業理想教育,分析本專業的市場有人情況、專業素質要求和如何才能學好本專業等方面進行分析,指導學生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本專業高年級學生優秀的專業技能展示,來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向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此外,學校還應加強與有人單位的聯系,廣泛收集人才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信息,主動為學生提供經濟效益好,企業文化氛圍濃,重視對學生培養的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做好鋪墊。要做好學生家長的工作,使其提高認識,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管理,既不能對孩子的教育全盤撒手,不管不問,也不能孩子稍微犯點錯誤就誠惶誠恐,不假思索,選擇退學。
總之,學校應高度重視學生退學現象的發生,通過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內部軟件條件和外在環境,通過過硬的專業隊伍和專業技能建設,通過正規、嚴格、科學的教育教學管理以及耐心細致的學生思想工作,來鞏固和穩定學生,使學生在校能安心學習、正真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并學會做人,為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基礎。為社會、為學生的家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趙小紅.學生品德問題及教育方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 當代青少年德育問題及對策.勝利油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17
[3] 張淑華.勞動教育――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國輕工業教育,1999.1
[4]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基礎教育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
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首先,應滿足教師需求,增強培訓的活力。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需求導向的培訓內容。但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學校有多少老師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開展校本培訓之前要充分調查教師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計劃。保證每一次培訓都能適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證培訓活動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訓中培養教師,激發參訓的動力。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培訓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創造性,體會專業成長的快樂。在校本培訓中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塑造教壇新秀,讓教師在主持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看到專業發展的前景,以此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力。
第三,應完善評價制度,提高培訓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訓活動的考察類似于考勤,只要參加就行,參加后只要上交規定的“作業”即可,不管培訓是否取得了實效,教師是否有收獲。這種做法挫傷了教師積極性,使校本培訓失去了吸引力。應讓教師參與到校本培訓的計劃、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培訓活動的主人,并實施參與式管理和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以充分培養教師校本培訓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2]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71.
[4]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
[5]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5):8.
[8][前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鳴.校本教研實施方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
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首先,應滿足教師需求,增強培訓的活力。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需求導向的培訓內容。但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學校有多少老師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開展校本培訓之前要充分調查教師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計劃。保證每一次培訓都能適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證培訓活動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訓中培養教師,激發參訓的動力。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培訓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創造性,體會專業成長的快樂。在校本培訓中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塑造教壇新秀,讓教師在主持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看到專業發展的前景,以此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力。
第三,應完善評價制度,提高培訓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訓活動的考察類似于考勤,只要參加就行,參加后只要上交規定的“作業”即可,不管培訓是否取得了實效,教師是否有收獲。這種做法挫傷了教師積極性,使校本培訓失去了吸引力。應讓教師參與到校本培訓的計劃、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培訓活動的主人,并實施參與式管理和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以充分培養教師校本培訓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2]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71.
[4]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
[5]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5):8.
[8][前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鳴.校本教研實施方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