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7: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旅游業經營范圍,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發展博物館商店的意義
博物館商店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依托于博物館進行商業活動的場所。博物館商店的經營范圍很廣,從人們旅行必備的衣食住行,到獨具博物館特色的旅游文化用品、書籍、旅游紀念品等。伴隨旅游者消費需求的增多,博物館商店的經營范圍還在不斷拓寬。博物館商店的發展是博物館市場化建設中的必然趨勢,也是發展文博旅游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1.1文化傳播的載體
博物館是社會歷史文化遺產的收藏研究機構。因其收藏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傳播及長久利用,所以教育傳播是其主要社會功能。。依托于博物館開發的文化商品,被賦予了地方特色、文化個性。例如在我國古城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其商店的文化商品多以兵馬俑文化為依托,除了仿制的兵馬士卒、各種印制精美的畫冊,小的紀念圖章等也以表達秦時期的古文化為主題。通過博物館商店的經營,歷史文化信息被傳播出去,商品銷售得越多,信息傳播得越廣。博物館商店是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渠道,有效促進博物館教育傳播的社會功能”。
1.2新的經濟增長點
由于文物的收藏、保護、修復需要大量的資金,各國的博物館面臨不同程度的經費不足,除了國家扶持、募捐贊助,商業經營已成為各國博物館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我國的博物館商店總體發展水平較差,但已逐漸加大經營力度,如上海博物館從1996年至今,開發出1600多種文化商品,去年的銷售額達到2400萬元,超過了全年的門票收入,有效的發揮博物館商店的作用。
1.3旅游購物的中心環節
旅游購物是旅游“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之一。在文博旅游業中,博物館商店的合理經營是提高博物館旅游購物的水平的關鍵。由于各地的文化信息不同,各地館藏資源不同,民俗風情、傳統手工藝各具特色,依托于博物館開發的文化商品,與當地的文化信息相得益彰,是旅游購物中的特色商品。如武漢博物館以楚文化為主題,設計開發的編鐘系列商品,很受中外游客的歡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市場營銷學理論,分析消費者心理,利用博物館的文化優勢開發商品,形成有特色的博物館商店,提高博物館旅游購物水平。
2影響國內博物館商店發展的因素
2.1經營理念陳舊
陳舊的經營理念是影響國內博物館商店發展的首要因素。我國博物館建設起步較晚,大都依靠國家扶持,“恥于言利”的思想一直嚴重的影響了博物館商店的發展。除了收售參觀門票,小范圍的出售旅游紀念品是國內大多數博物館商店的現狀,規模和作用相當于小商品零售店。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博物館商店的經營理念亟待更新,它不僅僅關系到博物館的經濟收益,也是現代博物館建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的必然。
2.2經營方式單一
理念的落后,直接導致經營方式單一。現有國內博物館商店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博物館自主經營,另一類是博物館把店面轉租給個體經營。從經營現狀看,商品陳列都以簡單的柜臺陳列為主,導購缺乏專業訓練,經營的商品大同小異。實質完全相同的兩種經營方式,既不能吸引顧客的購買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呈現出經營慘淡的局面。
2.3缺乏具有市場生命力的產品
缺乏有市場生命力的產品。隨處可見的仿真飾品、鑰匙鏈、文化衫等,博物館商店類似旅游景點的小商品零售店,毫無特色。缺乏針對館藏展品的文化定位的設計,缺乏針對不同消費群的定位設計。產品質量差,缺乏精品。
3構建現代博物館商店經營體系
3.1更新經營理念——“以文補文”“拓寬博物館商店經營的領域,實現“以文補文”是現代博物館商業經營的新理念“)。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給各地博物館商店的建設提供有利的條件。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申辦,引起世界的矚目,西方人開始更多的關注東方文化,旅游業近年來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給博物館商店的規模化發展帶來契機。國外博物館商店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美國早在1955年,就創建了一個具有國際性的組織“博物館商店協會,簡稱為M.S.A”(Museum StoreAssociation)。擁有二千多名會員,大多是美國的博物館,德國、加拿大、澳洲、日本、中國臺灣的一些博物館也加入了該組織,他們經營的商品多與館藏和文物有關,品種豐富。針對我國博物館的消費市場進行分析,有組織、有規模的利用各地不同的文化資源合理開發商品,讓游客通過我們的商品了解我們的文化,讓我們的文化通過商品走出國門,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為博物館帶來收益,真正意義上實現“以文補文”。
3.2細分市場。經營規模化發展
提高博物館旅游購物消費水平,科學、合理的經營理念是最好的推動力。文博旅游業發展,人們旅游購物呈現出新的消費需求。
3.2.1消費群及其需求分析
通過市場調查,我們把國內博物館消費群大致分為4類。(1)、大、中、小學生。這類消費者多以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為目的。他們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購買力較低。主要消費食品、小型的紀念品如印章、宣傳畫冊、書簽等。(2)、普通國內游客。消費目的是為獲得一定的文化體驗。他們有固定經濟收入,購買力中等。這類游客人數較多,購買商品的種類很多,購買動機各有不同。從食品、服裝等生活日用品,到特色的文化商品,商品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都成為購買的可能。(3)、海外游客。出于對傳統文化的尋根或對異質文化的向往,來到博物館。他們經濟實力較強,因而購買力較強,購買的商品種類很豐富,特別是具有濃郁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商品最受他們的歡迎,這也是海外游客消費需求的中心。(4)、潛在消費群。這類人群通過書籍、網絡等間接手段完成消費。他們的經濟實力不同,購買力也很難預測。
3.2.2細分市場
根據對消費群及其消費需求的分析,針對目標顧客細分市場,博物館商店就可以制定出相應的銷售策略,這是現代市場經營的必要手段。根據對博物館消費群的大體劃分,我們把博物館商店的市場空間也大體劃分為4大塊,即學生消費市場、國內普通游客市場、海外游客市場以及潛在消費市場,制定合理的營銷策略,突出每一個市場的不同特點。如針對學生消費市場,結合學生的消費目的,以文化教育為主旨,消費等級偏低,可以開辟出售食品、飲料、小型文化紀念品為主的學生休閑廳,免費提供一些與博物館文化相關的書籍、畫冊等。而對于海外游客的市場,特色的傳統文化商品是商店經營的重點。開設海外專柜,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和環境,滿足海外游客的消費需要。
目標顧客的確立,使得博物館經營做到有的放矢,從營銷策略的豐富,到不同文化商品的開發都更有針對性。細分市場使博物館商店的經營從盲目經營走向秩序化。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多,博物館商店的經營范圍將獲得更多的拓展空間。
3.2.3擴大經營規模,拓展銷售渠道
博物館商店經營范圍擴大,使博物館商店最終有別于小商品零售店。例如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其博物館商店的規模很大。館內有5000多平方米的營業廳,在紐約的一些大商場和其它城市設立銷售點。館內銷售的書有6000多種,商品近2萬種。博物館開發商品非常慎重,但銷售面很廣,每年寄出1300多萬本商品目錄,為6O萬人郵售商品。據前幾年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考察的人講,商店的營業額已超1億美元大關。已從一個小紀念品中心,發展成推進文化教育的主要延伸機構和博物館建設的重要經費來源。
國外的成功經驗讓我們看到博物館商店在文化傳播和商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單一的經營模式,運用現代化的經營手段。例如利用廣告和網絡資源擴大商品宣傳力度,開設連鎖店、專營店,直銷、郵購、網絡銷售等多渠道經營,推動博物館商店的發展。
3.3個性文化商品開發,提升產品的市場生命力
產品是影響消費水平最直接的因素。文化商品開發成為發展博物館商店的核心問題。首先是文化定位設計。以不同的博物館資源作為商品開發的文化定位;如北京的故宮博物館以宮廷文化作為其產品的文化定位,而云南博物館則以少數民族風土人情、服裝服飾為特色,以突出少數民族風情為文化定位;其次是產品價值定位。根據不同等級的消費需求定位產品開發的等級,不僅要有精品也要有面對大眾的消費品;最后是產品質量的定位。這是完成產品開發的關鍵。目前博物館商店經營的商品大多直接從小商品生產制造商那里挑選,制造商為了降低成本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現象嚴重。作為文化的圣殿,劣質的產品只能損害博物館的形象。在“2002博物館文化商品研討會”上,北京故宮博物院參展的文化商品中有4O多件曾經作為國禮饋贈給外賓。運用傳統元素表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打造文化精品,這是博物館開發文化商品的優勢。
博物館商店的經營應突出文化性的特征,而其中個性文化商品是體現文化性的根本,也是博物館商店真正有別于旅游景點的零售店的根本。博物館除了立足于本館資源進行產品開發以外,還可以互相利用館藏資源合作開發,使博物館的文化產品開發成為一種產業,不斷推陳出新,賦有生命力的產品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1-0151-02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旅游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斷加重。隨著國家對中小城市政策的不斷傾斜,小城市的經濟也在飛速的向前發展,人們不再為溫飽等生活必需的基礎物質所困擾,外加交通的便利和人們收入的增加,生活質量逐漸提高。外出旅游就是其中一種方式,旅行社在小城市也不斷地發展擴張,人們也更加的注重旅行社的服務水平。
一、當前小城市旅行社發展的現狀
(一)小城市旅行社的總數不斷增加
隨著近些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小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斷增多,各行各業在小城市中的發展也在不斷加快。旅游業也在小城市逐漸成為朝陽產業,人們在選擇出外旅游的時候也更加的傾向于通過旅行社來進行。由于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旅行社的規模和總數也在不斷地增加。通過研究表明,小城市中的旅行社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規模增長,并且還有加快的趨勢。雖然旅行社的總數在不斷增加,但每年關閉和停業的旅行社也在不斷增加,旅行社的盲目競爭使得它們的“存活率”并不是很高,總數的增加不一定是說明旅行社行業發展良好,相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
(二)小城市旅行社經濟收入進一步增加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收入也在不斷的增加,尤其是小城市的發展也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不只是體現在物質上,也更加的追求精神的享受。出外旅游就是對生活質量追求不斷提高的表現,由于小城市的人口基數更大,消費人群也就更多,旅游市場的規模和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在小城市中,人們選擇旅游社出游的也在不斷增多,由于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小城市旅行社的經濟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市場潛力巨大。
二、小城市旅行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旅游熱點的重視過高
小城市的旅行社由于經營范圍不廣和企業經營效益不高,所以它們就會只關注近期的旅游熱點來吸引游客,這樣雖然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對于其長遠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這種不利會體現在很多方面,例如旅行社要時刻關注旅游熱點和游客的興趣喜好變化,一旦不能準確的掌握市場信息就會失去大量的游客,這樣在無意中加大了企業經營的風險。由于現代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普及,游客對于旅游熱點也較為熟知,小城市的旅行社再不斷地加大宣傳力度就會造成游客的反感和內心的抵觸,認為它的旅游產品不具有品味和個性化,只能盲目地去跟風逐利。所以旅行社對旅游熱點的重視過高也會成為限制旅行社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對游客的管理較為松散
由于是小城市,所以缺少具有較高旅游專業素質的從業人員,旅行社的管理也就不正規和較為松散。其中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收入的大幅增加,小城市的居民也越來越多的投入到旅游大軍中來。但他們的品味和興趣愛好不同,旅行社不能針對不同類型的游客提供出不同的,并且具有人性化的旅游服務方案,使得在旅游過程中缺少了人文關懷,使得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會有被動接受的感覺,不能很好地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不能凝聚游客的心,所以旅行社在管理的過程中就會缺少凝聚力,就會顯得十分松散。
(三)小城市旅行社內部沒有合理的經營體系
小城市的旅行社由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以及管理水平的低下,往往存在著盲目競爭、惡意競爭以及經常發生和游客產生矛盾的現象,這都與他們沒有一個合理的經營體系有關。在小城市的旅行社中常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內部責任分工不明確、組織渙散以及盲目的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品牌以及企業形象的塑造。不同部門的職責不明確,企業內部還不具有明確的市場營銷、產品策劃和管理決策等部門,為了吸引顧客往往出現多個部門去參與,這都和一個良好企業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所不符。同時沒有一個合理的經營體系也會降低旅行社的競爭力,這都是小城市中旅行社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小城市旅行社沒有形成內部的旅游文化氛圍
由于小城市的旅游開展較晚,旅行社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發展較慢,這些旅行社往往只追求經濟利益很少去考慮旅游文化的營建,所以游客來到旅行社也不會感受到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和這個旅行社獨有的魅力。小城市的旅行社很多不能長遠發展的原因就是忽視了旅游文化氛圍的營建,旅行社和游客之間往往只是經濟利益的往來,缺少人文關懷和個性化的貼身服務,旅游文化氛圍的營建對于旅行社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資產,這種無形的資產的影響往往是巨大的。小城市的旅行社生存時間短,很多都是因為對旅游文化氛圍的營建不夠重視。
(五)小城市旅行社沒有形成完善的經營風險防范體系
隨著近些年小城市旅游業的興起,旅行社也出現的越來越多,他們相互競爭不斷發展。但隨著競爭的加大,由于經營失敗停止經營的也越來越多,很少有能成功經營較長時間的。究其原因,這和它們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經營風險防范體系有著很大的關系,這使得他們在面臨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市場的千變萬化很難做到不斷向前發展、不斷的壯大。
三、小城市旅行社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積極發展多樣的旅游項目
小城市的旅行社要把目光看得更遠更廣,積極與眾多的旅游景點合作,擴大自身的市場營銷范圍和經營范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品味也會不斷提高,對于旅行的目的地也會更加的挑剔。他們不會再只為了去游山玩水,更多是想體會旅游帶給他們的樂趣,不再以單純的去景區看一看,而是更想和外面的世界多接觸一下,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所以旅行社給游客提供的不僅要有景區觀光還要有些開闊視野的現代都市旅游。由于游客的種類很多,例如一些老年人想要在晚年的時候多出去走走,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旅行社就可以推出針對老年人的老年游活動,多組織他們去一些舒適的地方游玩。對于戀愛中的情侶來說,他們沉浸在戀愛的甜蜜之中就更想去一些浪漫甜美的地方旅游,所以旅行社可以針對他們組織一些浪漫的愛情游活動,多去一些充滿濃濃愛意和浪漫的景區游玩。還有一些是中年的全家想出外旅游的,他們往往是三口之家,營造一種家庭的幸福氛圍就是首選因素了,可以選擇一些海灘、野外、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讓大人在遠離都市工作壓力的時候感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溫暖,讓孩子在遠離作業和學習的壓力時感受到和父母在一起游玩的快樂。
(二)提高管理水平
小城市的旅游業起步較晚,對于游客來說一切都感到十分的新鮮,這會讓他們對自身的個性喜好和旅游景點都缺乏一個準確的認識和了解,這對旅行社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怎樣管理好不同類型的游客。要想提高對游客的管理水平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服務素質,小城市的旅行社可以多組織一些對員工的培訓,請一些專家對他們進行培訓,培訓他們如何處理好與游客之間的關系,以及和游客之間發生矛盾誤會時應該怎樣解決,這對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都很有幫助。同時旅行社不能對不同類型的游客都采用統一的管理方式,這樣會讓游客感受不到旅行社的個性化的人文關懷。例如對老年人要提供更加貼心的全程照顧;對待年輕人,可以去迎合他們年輕富有活力的特點,在旅游的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他們忘卻工作給他們帶來的煩惱和壓力得到身心的放松。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對不同游客的管理,同時還要針對不同收入人群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高收入人群要在多消費的基礎上得到更加舒心的服務,所以旅行社對待他們要有預先的準備方案。對于低收入的人群,去旅游是想感受到游玩帶給他們的快樂,忘卻生活中的壓力,旅行社在管理他們的時候也不要缺少溫暖的關懷,畢竟低收入群體是占人口的大部分。人們在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會更加追求生活的質量和品味,所以旅行社要想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提高對游客的管理水平是必需的。
(三)積極建立小城市旅行社內部的經營體系
一個好的企業都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特有的內部經營體系,這對小城市的旅行社也同樣重要。旅游業在小城市的興起,這對小城市中的旅行社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小城市的旅行社要積極建立自己內部的經營體系,只有有一個健全的經營體系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上面提到的小城市旅行社經營中經常會出現職責不明、內部管理混亂的現象,這都和其沒有一個良好的經營體系有關。旅行社要分清權責,不同部門的職責要做好,不要出現越權管理經營的現象。負責市場營銷方面的部門要努力做好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負責旅游服務的部門要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決策者不要過多的去干擾員工的工作,要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能力,相信員工的才能。
(四)積極建設小城市旅行社的旅游文化氛圍
一個好的旅行社必須要有屬于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要讓游客在旅行社中感受到一種特有的旅游文化,這種旅游文化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建立,這種文化就是旅行社的品牌形象。近些年常常發生的導游和游客以及旅游和旅行社之間的矛盾沖突就是旅行社忽視對旅游文化氛圍的塑造和培養,由于缺少這種旅游文化的氛圍,使得游客和旅行社不能建立一種密切的關系,久而久之矛盾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旅游文化氛圍的營造需要旅行社從業人員本著人文關懷、顧客至上的理念去用心對待,這也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就是這種看不見的競爭力往往才會決定旅行社的成敗。
(五)完善小城市旅行社的經營風險防范體系
我們看到在小城市中旅行社往往不能長遠發展,這都和它們沒有一個良好的經營風險防范體系有關。小城市旅行社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完善自身的經營風險防范體系,這個防范體系需要科學合理的去建立,也需要不斷地去完善修補。這個風險防范體系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預警機制、風險控制體系和發生風險及時處理的部門。預警機制就需要對市場行情的變化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和掌控,在市場風險來臨之前就要對企業發出警報以便于旅行社做好充足的準備。風險控制體系就是在風險來臨的時候要把災害控制在最小的可控制范圍之內,一旦做不好就會使企業難以承受壓力以至于失敗,這一點很重要。最后就是要有一個好的處理困難風險的部門,即使預警機制發出警報要是處理不好也是沒有什么作用的。
四、結語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促進作用也在不斷加重。在全面、協調的經濟發展戰略下,小城市的旅游業也逐漸成為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小城市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旅行社所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旅行社對于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由于起步較晚,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盲目競爭、企業經營管理不善的問題,這在各行各業剛起步的時候都是常見的,但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和旅游業的合理有序的發展,這些問題要不及時解決會成為旅行社的致命傷害。所以小城市的旅行社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要不斷修復自身的問題和努力達到一流的服務水準。
參考文獻:
[1] 于 江.我國旅行社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4(10).
[2] 張 紅,賈 哲.對我國傳統旅行社經營管理的分析[J].科技展望,2015(4).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2)08-0041-06
新錦江于1993年6月成功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家旅游上市公司。隨后,旅游上市公司的數量有所增加并不斷調整。截至2011年12月,旅游上市公司共有21家,其中A股19家,B股3家。根據中國證監會的上市公司分類原則和方法,當公司某類業務的營業收入比重或等于50%,便將其劃入該業務相對應的類別;當公司沒有一類業務的營業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時,如果某類業務營業收入比重比其他業務收入比重均高30%,則該公司劃入此類業務相對應的行業類別,否則將其劃為綜合類。由于旅游上市公司的經營范圍基本圍繞飯店業、旅行社業和景點娛樂業及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旅游商品開發等方面,所以一般將旅游板塊劃分為酒店類、景點類和綜合類(馮青 2005)。基于此種分類標準,目前旅游上市公司A股中屬于綜合類的有6家:首旅股份(600258)、中青旅(600138)、中國國旅(601888)、國旅聯合(600358)、西安旅游(000610)、旅游(600749)。本文試圖通過這六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和相關財務指標,分析綜合類旅游上市公司的戰略和業績之間的關系。
一、文獻綜述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其業務和規模的不斷拓展,多元化戰略成為很多公司戰略選擇。美國學者Rumelt用專業比率(SR)和關聯比率(RR)兩個量化的指標將企業分為不同多元化類型,并認為相關型和主導型多元化企業經濟績效最好;經濟績效最差的是非相關多元化及垂直結合型企業。
多元化戰略與公司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張衛國等(2002)年通過對上市公司財務指標和多元化程度做回歸分析得出,多元化程度與經濟績效存在負相關關系,但多元化類型對企業經濟績效有顯著影響,實施相關多元化戰略企業的經濟績效要普遍好于實施非相關多元化戰略的企業。但黃海波(2007)以房地產上市公司(2001-2003)為樣本,研究發現多元化水平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但與用托賓Q衡量的公司價值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張荔等(2011)通過對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相關多元化經營的程度與公司業績顯著正相關,上市公司非相關多元化經營的程度于公司業績顯著負相關。
旅游企業的多元化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但長期以來都以定性研究為主,如王東靜(2003)對旅游上市公司采取多元化經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鄭媛媛(2006)提出旅游企業多元化經營可能帶來的戰略決策風險、財務風險、經營管理風險和人才風險,并提出了防范風險的控制措施;依紹華(2006.2007)則分析了旅游企業多元化經營的要求、實施條件和制約因素,并分析企業采取多元化經營后如何整合資源。直到近兩年開始,才出現以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的定量研究,如王彩萍和徐紅罡(2008)以2001-2006年旅游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其多元化經營與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發現多元化經營帶來了正的經濟后果,即多元化經營提高了企業業績;祁黃雄和陸建廣(2009)通過選取2007 年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部分數據,運用系統聚類分析的方法來分析不同類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戰略與其的關系,認為應該根據旅游上市公司的不同類型來選擇多元化戰略;黃海玉和黃文濤(2011)經過對2000-2009年滬深兩市三種不同類型的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績效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資源類旅游上市公司的相關多元化和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是這種正相關關系并不是通過效率聯結的;綜合類旅游上市公司的相關多元化和績效呈不顯著負偏相關,通過效率也和績效不顯著偏相關,但是兩者效果疊加則顯著負相關。
由于旅游的行業特征,以及旅游業上市公司數量有限等原因,這方面的研究數量不算很多。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都認為綜合類上市公司績效與多元化呈一定程度的負相關,但實際經營中綜合類旅游上市公司如中國國旅集團和青旅集團已經采取多元化經營。因此,有必要分析綜合類旅游企業中,采取不同多元化策略對績效帶來的影響。
二、綜合類上市公司分析
(一)綜合類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戰略類型
根據美國學者Rumelt的兩個量化指標,即專業比率(SR)和關聯比率(RR)將企業分為不同多元化類型,其中
專業比率(SR)=企業最大經營項目的銷售額/企業銷售額
關聯比率(RR)=企業最大一組以某種方式相互關聯的經營項目的銷售額/企業銷售額
并且采取以下劃分標準:
SR≥0.95 專業型
0.7≤SR≤0.95 主導型
SR≤0.7,RR≥0.7 關聯型
RR<0.7 非關聯型
建德市屬于典型的山區,地形復雜、環境多變、物種多樣,給主導產品選擇和產業布局帶來10諸多不便;目前,主推的竹子、干果、油茶、珍貴樹種四個產業,都存在總量太小,點多面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的問題;在布局上,除干果之外,都存在到處都有到處都不成氣候的通病,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沒有特色和亮點。雖然出現了市場化、企業化經營的苗頭,但目前的經營機制還是以傳統的集體經營和分戶經營為主,約占經營面積總量的90%,經營主體自覺性不高,導致大量的基地處于失管狀態。林業經營范圍主要是山地,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較農田和耕地更差。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這一劣勢更加凸顯,目前采伐1m3木材的成本較之10年前增長300%,較之一年前增長約10%至15%,由于有實際農事經驗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形勢會越來越嚴重,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成為林業發展的瓶頸。林業一產由于生產時間長,氣候、環境變化多樣,投資風險十分巨大,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政策風險,二是市場風險,三是意外風險。在現有體制下,我國的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力極大,同時政策變動的隨意性也很大,對長遠投資的行業相當不利;同樣,由于投資回收期長,很難預測各種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市場的不確定性很大;由于自然條件差,氣候、環境、病蟲害、森林火災等不確定因素隨時會對基地造成大面積甚至毀滅性的危害,意外傷害風險同樣很大。以宏達等4家為代表,以生產木制品為主的省級林業龍頭企業,總注冊資本金4126萬元,2011年銷售額4.15億元,資本金只占銷售額的1/10,資本不足,運作稍有不當,就有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木制品企業主,大多農民出身,靠著敢闖、敢干、敢吃苦的精神,資金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水平就成了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也是乾潭鎮木制品企業長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木制品產品主要有三大類:鋸材、異形膠合板、家具,三者相互之間很難成為上下游關系,造成相互之間的交易很少,浪費了原材料資源,增加物流成本。旅游行業是市場化程度十分高的行業,應遵循市場規律,打破所有制界限,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現行的旅游資源經營權被國有公司壟斷,抑制了旅游業的發展。建德旅游資源賣點在于水、人文和山,水是建德的特色,人文是建德的光輝歷史,山是建德旅游的補充,《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都留下建德的痕跡,孟浩然、范仲淹、杜牧、黃公望、嚴子陵、、等歷史名人都在建德留下足跡,但是在建德旅游中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一、農家樂旅游產業的概念:
“農家樂”,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消費不能滿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消費模式。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以本地資源為基礎,優化組合各種生產的新興旅游產業。它是一種逐步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農業休閑旅游和農業觀光旅游項目。
二、湖南長沙農家樂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據長沙市旅游局統計,2006年,長沙市的農家樂有1415家,其中五星級農莊17家;去年鄉村旅游景點接待總人數達835.2萬,總收入超過10.5億元
長沙農家樂旅游開發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多種模式:
1.城市郊區型。城郊經濟基礎好,空氣潔凈,交通便利,休閑農業發展的條件得天獨厚,2.景區周邊型。我市現開辟了8個森林公園,擁有大圍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風景名勝區,還有灰湯溫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最早的地區。3.基地兼容型。我市農村種植基地建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注意休閑項目配套,觀光功能兼容,成為了很好的休閑觀光場所,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
按休閑農業的功能劃分,目前有三種類型:
1.觀光觀賞型。我市農業種植資源極為豐富,長沙花木帶、各地茶園果園藥園和水面養殖等名優特產為開發觀光型休閑農業項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域。
2.參與體驗型。以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的“農家樂”為主體的一系列產品現已初具規模。
3.休閑度假型。我市森林資源豐富,長沙植物園、望城黑麋峰、瀏陽大圍山等國家森林公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優質的生態環境建立森林度假村、開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療養、等活動,建立配套的休閑娛樂設施。
農家樂投資開發主體角度:
1.農戶聯合型:特點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鄉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帶動效應有限。
2.(公司)農戶型:特點是:引進旅游公司參與經營、管理;發展規模和接待量較大。
3.(公司,社區)農戶型:特點是:參與三方責任和分工明確:公司負責旅游景點(區)的規劃、營銷、培訓;村委會協調,農戶按規定接待、導游。
三、長沙休閑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導。對休閑農業還存在模糊認識,缺乏有效的引導,有明顯的盲目性。對休閑農業經營范圍與活動內容的核定、服務質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統
一、適用的規范標準。
2.經營不規范,缺乏科學的管理。在軟環境方面,由于經營休閑農業是一項新的事業,經營者缺乏必要的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準備不足,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跟不上市場對其發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準確的市場定位。我市休閑農業發展速度快,但規模比較小,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為了凸現休閑農業的個性特色,采取“拿來主義”,不切實際,生搬硬套,結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開闊,缺乏多樣的特色設計。我市現有休閑農業主要是以觀賞型、娛樂型、度假型三種為主,務農型、品嘗型、購物型、療養型的很少。沒有整體的營銷,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無法提高休閑農業的市場號召力和提升休閑農業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閑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特有的瀟湘自然生態環境。長沙森林景觀的季相變化明顯。水系河湖水體四季豐盈,共同構成了“瀟湘”山水風光長軸畫卷,為長沙的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本底。
2.豐厚多奇的鄉村景觀資源。我市環城的大水面大面積的種植產業,體現了魚米之鄉的色彩;瀏陽、望城、寧鄉的傳統農業文化景觀,顯示了山鄉風情;使人感受到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的魅力,為我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3.完善的交通網絡。至2005年,全市周邊已形成覆蓋面大、通達性強的立體交通網絡。長沙到其他13個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鄉村公路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觀的潛在客源市場。從客源上看,“長、株、潭”2005年,三市非農業人口已超過400萬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南面有廣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閑農業旅游不可低估的潛在客源市場。
5.民間資本投入積極。休閑農業的廣闊市場前景,吸引了多種投資主體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投資群體。我市農家樂旅游的投資構成中,農民家庭投資約占16%左右,民間私人資本和工商資本約占84%左右。民間資本已成為休閑旅游投資主體。
五、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加強領導,強化對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服務。從扶持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角度出發,把這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村經濟新亮點培育好、發展好,為之服務好。
一、農家樂旅游產業的概念:
“農家樂”,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消費不能滿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消費模式。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以本地資源為基礎,優化組合各種生產的新興旅游產業。它是一種逐步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農業休閑旅游和農業觀光旅游項目。
二、湖南長沙農家樂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據長沙市旅游局統計,2006年,長沙市的農家樂有1415家,其中五星級農莊17家;去年鄉村旅游景點接待總人數達835.2萬,總收入超過10.5億元
長沙農家樂旅游開發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多種模式:
1.城市郊區型。城郊經濟基礎好,空氣潔凈,交通便利,休閑農業發展的條件得天獨厚,2.景區周邊型。我市現開辟了8個森林公園,擁有大圍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風景名勝區,還有灰湯溫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最早的地區。3.基地兼容型。我市農村種植基地建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注意休閑項目配套,觀光功能兼容,成為了很好的休閑觀光場所,提高了綜合經濟效益。
按休閑農業的功能劃分,目前有三種類型:
1.觀光觀賞型。我市農業種植資源極為豐富,長沙花木帶、各地茶園果園藥園和水面養殖等名優特產為開發觀光型休閑農業項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域。
2.參與體驗型。以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的“農家樂”為主體的一系列產品現已初具規模。
3.休閑度假型。我市森林資源豐富,長沙植物園、望城黑麋峰、瀏陽大圍山等國家森林公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優質的生態環境建立森林度假村、開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療養、等活動,建立配套的休閑娛樂設施。
農家樂投資開發主體角度:
1.農戶聯合型:特點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鄉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帶動效應有限。
2.(公司)農戶型:特點是:引進旅游公司參與經營、管理;發展規模和接待量較大。
3.(公司,社區)農戶型:特點是:參與三方責任和分工明確:公司負責旅游景點(區)的規劃、營銷、培訓;村委會協調,農戶按規定接待、導游。
三、長沙休閑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導。對休閑農業還存在模糊認識,缺乏有效的引導,有明顯的盲目性。對休閑農業經營范圍與活動內容的核定、服務質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統一、適用的規范標準。
2.經營不規范,缺乏科學的管理。在軟環境方面,由于經營休閑農業是一項新的事業,經營者缺乏必要的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準備不足,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跟不上市場對其發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準確的市場定位。我市休閑農業發展速度快,但規模比較小,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為了凸現休閑農業的個性特色,采取“拿來主義”,不切實際,生搬硬套,結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開闊,缺乏多樣的特色設計。我市現有休閑農業主要是以觀賞型、娛樂型、度假型三種為主,務農型、品嘗型、購物型、療養型的很少。沒有整體的營銷,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無法提高休閑農業的市場號召力和提升休閑農業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閑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特有的瀟湘自然生態環境。長沙森林景觀的季相變化明顯。水系河湖水體四季豐盈,共同構成了“瀟湘”山水風光長軸畫卷,為長沙的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本底。
2.豐厚多奇的鄉村景觀資源。我市環城的大水面大面積的種植產業,體現了魚米之鄉的色彩;瀏陽、望城、寧鄉的傳統農業文化景觀,顯示了山鄉風情;使人感受到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的魅力,為我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3.完善的交通網絡。至2005年,全市周邊已形成覆蓋面大、通達性強的立體交通網絡。長沙到其他13個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鄉村公路已經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網,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觀的潛在客源市場。從客源上看,“長、株、潭”2005年,三市非農業人口已超過400萬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南面有廣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閑農業旅游不可低估的潛在客源市場。
5.民間資本投入積極。休閑農業的廣闊市場前景,吸引了多種投資主體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投資群體。我市農家樂旅游的投資構成中,農民家庭投資約占16%左右,民間私人資本和工商資本約占84%左右。民間資本已成為休閑旅游投資主體。
五、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加強領導,強化對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服務。從扶持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角度出發,把這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村經濟新亮點培育好、發展好,為之服務好。
制度是發展的根本,誠信是企業的靈魂。為了開展好全旗旅游誠信服務經營活動,使之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我旗加強了旅游誠信服務制度建設。一是制定出臺了《某某旗旅游行業誠信活動方案》、《某某旗旅游行業誠信公約》。二是為配合“誠信旅游在行動”活動的開展,相繼制定了《某某旗旅行社管理辦法》、《某某旗導游人員管理辦法》、《某某旗景區(點)管理辦法》、《某某旗星級賓館(飯店)動態管理辦法》、《某某旗旅游定點企業實施方案》等管理辦法,使企業開展誠信活動有制度可依。三是積極組織旅游企業簽訂旅游局印制的《誠信公約》,簽約率達100%。四是嚴格要求各旅行社使用《國內旅游合同》規范文本和《服務質量跟蹤意見表》,并初步建立了旅行社和導游人員誠信檔案。
二、加大宣傳監督力度,為誠信活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是在“3·15”活動日進行了某某旗“誠信旅游在行動”的啟動儀式。組織各旅游企業開展了以“創建誠信企業倡導理性消費”為主題的宣傳活動,發放了《某某旗旅游誠信公約》、《某某旗旅游資源》、《旅游小常識》和各旅游企業宣傳資料等,并設立咨詢臺,為廣大消費者答疑解惑。
二是聯系《某某旗周報》、某某旗電視臺等媒體對誠信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典型進行宣傳報道,大力營造誠信經營,理性消費,明明白白消費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氛圍。同時力爭將旅游行業納入全旗行業“十佳”評選活動中,并與團委聯系積極評選旅游企業“青年文明號”。
三是聘請了11名旅游行風監督員,并頒發了聘書;向全社會公布了旅游誠信監督電話和旅游質量監督投訴電話:3212731,進一步建立健全了誠信服務體系,加強了全旗旅游誠信監督、督促作用。
三、樹立典型,積極開展“旅游誠信經營企業”創建活動
自開展“誠信旅游在行動”活動以來,各旅游企業積極參與,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誠信活動。
一是各旅游企業都結合實際制定了開展誠信經營企業創建的具體方案,使誠信活動有方案可循;對員工進行了崗前培訓和誠信服務培訓,以便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均切實加強了安全管理,健全了安全制度,制定了安全應急預案,為杜絕安全隱患,確保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是各旅游企業分別根據自身行業和企業特點,開展了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服務和讓利活動,并涌現出一批誠信經營的企業。6家星級賓館(飯店)開展了以讓利消費者和誠信服務為主題的“美食周”、“美食月”、“周年店慶”和“節日酬賓”等活動,讓消費者得到真正的實惠;雙扶飯店和廣通賓館還分別斥資30萬元和8萬元對賓館內部進行裝修改造,為消費者創造更加舒適的消費環境;維信國際高爾夫度假村制定了旅游服務質量信息反饋處理制度,并從5月初開始推出了每周三為高爾夫日,針對散客及嘉賓實行480元(含果嶺費、球童費、球車費)的高爾夫項目消費;金港灣旅行社本著“誠信服務顧客至上”的宗旨,堅持走“誠信守約服務優”的發展道路,受到顧客好評,不斷有游客送錦旗;新天地旅行社開展了“誠信旅游信譽樹立誠信旅游形象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旅游者合法權益”的活動,實實在在為游客辦實事,積極為摔傷的游客治傷理賠、到購物地為游客退換購買物品、在“青少年愛國主義社會實踐活動”中免去17名貧困生的費用等。
四、加大檢查整頓力度,確保誠信服務活動落到實處
農業旅游扶貧的作用及功效正越來越為公眾及各界人士所了解和認可。從農業旅游扶貧發展歷程和實踐來看,扶貧對象參與旅游業供給投入從而脫貧大致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環境、資源及過程參與旅游經營;二是農副產品參與旅游銷售;三是扶貧對象以土地、房屋等資源參與農業旅游經營獲取入股分紅;四是人力資源直接參與旅游經營,也就是本文所提的就業扶貧。
其中,前三者參與農業旅游開發具有一定的客觀保障性,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旅游的就業則受到諸多現實條件限制,在旅游扶貧中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及農業旅游發展現狀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現狀
據相關調查,至2011年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仍達1.08億人,該部分群體主要為年齡較大中老年人、婦女、技能缺乏或就業期望值高的人員,是未來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巨大壓力和挑戰[1]。面對這種壓力和挑戰,農業旅游所具有的就業門檻低、勞動強度低、直接吸納勞動力當地從業、收入豐厚等特征,恰是轉移這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良好途徑之一。據農業部調查顯示,2013年全國13.5 萬家休閑農業經營體中,從業人員92.4%為農民,他們人均產值5.41 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 倍。
(二)農業旅游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旅游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推動下(“1998華夏城鄉游”、“1999生態環境游”、“2006中國鄉村游”、“2007中國和諧城鄉游”、“2009中國生態游”),農業旅游在全國各地迅速展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尤其在吸納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這方面,更體現出巨大作用。眾多學者如黎潔(2005)[2]、操建華(2006)[3]、馮淑華等(2007)[4]、黃郁成(2008)[5]、呂白羽(2009)[6]等,都對此進行過研究論證。
但從目前中國農業旅游發展的規模以及現狀來看,中國的農業旅游產業鏈過于短小單一,經營零散,以觀光農業為主,尚處于粗放化的初級階段,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用受到較大制約。
二、目前農業旅游就業扶貧的模式及問題
(一)以城郊分布并帶動就業扶貧為主
我國農業旅游目前主要呈現出圍繞在城市周邊的城郊分布狀態,且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大都市周邊農業旅游發展較為繁榮。現在全國影響較大的農業旅游項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尤以“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為最。例如北京有農業旅游景點 130多個,廣東的觀光果園就有近百個。
(二)農業旅游產業鏈中以核心企業帶動就業扶貧為主
從現有農業旅游產業鏈結構來看,諸多農業旅游經營企業的各級供應商一般都來自城市范圍,農業旅游經營過程中所需物資和服務多由城市旅游企業或其他相關企業提供。而且,農業旅游產品的營銷模式基本是通過輻射宣傳或城市內旅游經銷商促銷兩種途徑完成,并未形成農村扶貧空間范圍內真正獨立的產業鏈節點。因此,目前來看在農業旅游就業扶貧實踐中,能夠提供就業且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僅為農業旅游經營企業,且地域范圍以城郊為主。
(三)存在的問題
從長期的農業旅游發展來看,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腹地的農業旅游資源及吸引力遠遠大于城郊,在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逐步發展影響下,城郊區位優勢將逐漸弱化,目前的農業旅游布局狀態及經營模式必將因而調整。一是從農業旅游發展空間范圍的橫向吸納能力來看,廣大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腹地尚有眾多剩余勞動力未能充分通過農業旅游發展途徑就業;二是從農業旅游發展產業鏈結構的縱向吸納能力層次來看,農業旅游產業鏈結構短小單一,缺失容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業鏈中間節點空間,使農業旅游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扶貧功能受到極大限制。
三、農業旅游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扶貧發展對策
我國的農業旅游未來發展應朝向三個方向努力,將會極大提升農業旅游就業扶貧的能力。
(一)豐富農業旅游功能,擴大經營范圍
從觀光農業向休閑度假農業轉變是農業旅游總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要進一步豐富農業旅游產品,提供更多的服務功能,如特色農用交通、農俗節慶體驗、農務賽事娛樂、農業生產體驗、農家旅游紀念品等,這將會大大提升農業旅游的吸引力,增加客源及旅游者逗留時間,從而擴大勞動力需求量,實現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二)拓展農業旅游產業鏈結構,擴展經營空間
目前短小單一的農業旅游產業鏈結構,在向休閑度假型農業旅游轉變過程中,將滋生諸多界于原本供應商、旅游企業及消費者之間的各行業領域內的鏈條節點,如從事特色農用交通的運輸業、農俗節慶賽事的文化業、農家旅游紀念品生產的加工業、借助農文化宣傳的銷售業等系列中間供應商。
當地農民剩余勞動力所具有的天然地方氣息和文化背景是從事這些中間供給勞動的最佳勞動力,如畜力牽引的馬車、牛車、狗拉爬犁等交通運輸,農務習俗節慶活動的組織表演,農特產材質的加工或傳統手工藝品的加工等。一旦形成高質量的規模經營,將形成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空間。
(三)完善產業鏈上輔助節點,促進就業增長
在農業旅游的規模化和多元化經營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需要外界環境支持和協調解決的制約問題,如政府角度的行政支持、法律保障、資源投入等,教育培訓機構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行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培訓,行業組織在產品規格、服務標準方面的規范,以及企業間交流合作的協調促進等。這些制約問題需要產業鏈上構建系統的支持和輔助節點,及時提供輔助支持,以保證整個農業旅游產業鏈系統的正常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產業結構調整要有效促進就業增長[J].中國勞動,2013(03):5-13.
[2]黎潔.西部生態旅游發展中農村社區就業與旅游收入分配的證研究――以陜西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周邊農村社區為例[J].旅游學刊,2005(03):18-22.
[3]操建華.旅游業對農村和農民的影響――貴州省荔波縣、云南省昆明市團結鄉和云南省石林縣的案例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10):72-77.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化進程也取得很大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但在大家一味“城市化”的時候,問題也逐漸凸現──房價居高不下、高通脹、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加重、環保壓力空前巨大,在這些物質上問題外面還有更大的問題就是日益擔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和快節奏下的都市人心理健康也急需關注。城市發展的同時,往往我們遺忘掉城鄉結合部或者無暇顧及到城郊的發展。這樣在城鄉結合部就出現了治安、衛生、教育上的短板。如何保證城市建設能又快又好的發展,有能保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享受發展帶來的幸福生活呢?同時又能對城鄉結合部的一些問題做出積極的建設呢?筆者建議大力發展都市城鄉結合部與休閑觀光業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發展。這種生態的互補的城市建設模式應該值得大家探索。
一、都市建設與休閑觀光業融合發展現狀
休閑觀光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人們休閑,增進居民對農業和農村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形態,在經營上表現為產供銷及旅游休閑服務等三級產業于一體的發展形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把該產業集中在正是由于休閑觀光農業兼具經濟、社會、教育、環保、游憩保健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休閑農業已成為國內外農業發展一個新的趨勢。以前該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農村,具體實施下來的話,地處偏遠,再加上都市人的緊張生活節奏很難估計到偏遠地方。所以打破常規,把該產業“移植”到都市的城鄉結合部,目前這種發展現狀大致如下:(1)發展模式多樣化。20世紀70年代休閑農業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形成了產業規模,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休閑觀光農業的檔次結構也隨之更加豐富和多元化。(2)發展方式特色化。目前我國各地已經形成了傳統休閑農業、都市型休閑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奇異型休閑農業等多種休閑農業經營模式。休閑觀光農業有別于一般的休閑旅游業,它必須運用特有的鄉土文化、鄉土生活方式和風土民情去發展,因而休閑觀光農業的旅游產品開發必須逐步把現代化的服務和設施與農村古樸民居、民風、民俗緊密結合起來。(3)形象建設建設高品位化。休閑農業要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必須上規模、上檔次、成氣候。形象提升走品牌化。休閑觀光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整體的形象,使得有資源特色、有管理能力的休閑觀光項目同樣受到影響;同時,休閑觀光農業要在現有基礎上做大、做強,必須突破以往“小而全”的經營模式。因此,有資源特色與經營實力的休閑觀光農場必須靠品牌推廣來經營,以知名品牌的特許經營形成連鎖經營的格局。當地政府應運用行政力量,整合優勢資源,搭建平臺,將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作為一個整體品牌進行包裝與市場化運作,以提升其整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4)行業協調協會化。在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基礎較好、已經成片開發的地區,應該鼓勵其經營者成立協會之類的組織,具體負責業務指導、宣傳促銷、會員培訓、活動安排和受理游客投訴等。協會應制定相應的章程,規范服務行為,堅持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授牌、統一收費標準、統一宣傳促銷。如湖南在全國率先實行休閑農業企業星級評定工作。
二、目前制約都市建設與休閑觀光業融合發展模式的一些問題
區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區域之間或區域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旅游經濟主體,根據市場的需求,依據一定的目標、原則和制度,將旅游系統各要素在地區之間進行重新配置、整合與優化,形成規模更大、品牌更鮮明、效益更佳的區域旅游聯合體的旅游經濟行為。區域旅游合作機制是區域旅游經濟協作系統中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和運轉方式(馬海鷹,2004)。完善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有助于促進旅游合作的形成與發展,本文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探討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問題。
一、區域旅游合作的宏觀驅動力。
區域旅游合作是通過旅游業要素的流動、共享,達到旅游經濟增長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之目的,最終擴大地方就業,增加外匯收入,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的融合,改善國際關系,提升區域形象和地位等,其主要的宏觀驅動力有:
1.資源互補,市場共享。
由于自然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作用及各地區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動性、地區差異性的特點。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旅游資源數量、結構、質量、分布不可能完全一樣,主導旅游資源也會有顯著差別,區域之間的資源具有互補性。資源互補通常是區域間旅游業聯合的基礎,實行區域之間的合作,可以跨越地理范圍限制,充分利用區域外的資源,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國區域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較大,互補性較強,為區域之間開展旅游合作,形成豐富、完整的旅游產品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擴大要素流動范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區域旅游業在其成長過程中,經濟總是和規模不斷擴張,市場范圍逐漸擴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逐步加快。
原有區域空間越來越不能滿足要素擴張的需要,需要尋找新的更大的空間。特別是區域旅游企業營銷網絡的擴大和客源市場半徑的增加迫使要素突破本區域限制,向區域外更大范圍流動。區域合作為這種擴大的要素流動提供了發展空間,使不同區域的旅游產業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最佳的配置效率。發達地區的大量資本需要尋找新的投資項目和投資區域,一般選擇資源、勞動力豐富但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作為合作的對象,以實現其資本增值之目的,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勞動力與發達地區的資本、技術結合起來,就會產生新的經濟增長機會,當地的資源得以開發利用、勞動力價值得以實現,兩者的聯合提高了雙方要素的配置效率。國際上,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以著名的飯店集團為主)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滲透、聯合,為這些國家的旅游接待業和旅游經濟增長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就是這種動力機制的有力證明。
3.加強旅游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需要。
21世紀是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的及時性與準確性直接影響生產。旅游行業同樣也離不開信息,有些產業甚至把信息作為贏利的核心,如旅行社業。旅游信息的不及時和不準確很容易造成旅游資源的重復開發和浪費。行政區的封閉式旅游發展忽視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動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旅游信息。這樣就不能及時依據旅游市場需求的變化開發一些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因此,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信息的共享與交流。
4.合作開發與共同管理,實現區域旅游的“多贏”。
許多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跨區域(特別是行政區域)性特征,也就是說許多地理位置鄰近的區域會共同擁有某些獨立旅游資源實體的一部分,如一條風景河流流經幾個區域(地區或國家),一座山脈跨越幾個區域,一片森林覆蓋地涉及到幾個區域,等等。這樣,相鄰的區域因為共同擁有某種旅游資源而成為聯合的對象,需要合作開發資源,共同管理資源。如果不進行區域協作,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相鄰區域要么沒有能力(如缺少資金、技術、人才)開發,要么不愿意開發或暫不考慮開發(由于利益難以協調的緣故),最終共有的旅游資源得不到開發,失去其應有的旅游價值,這是各區域都不愿出現的結果。二是由于資源的跨地域性,各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讓、互不妥協,無法達成合作,也無法實現資源開發;或者都只是在各方境內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開發,而不顧及到其他區域,最終導致旅游資源的破壞。這種“不合作”多以第二種形式出現。一旦出現這種混亂局面,區域之間最終會“艱難”地走到談判桌旁,開始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合作。無論這種合作出于什么目的,對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本身都是有益處的。隨著合作的深入,區域之間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消極被動到積極主動,最終形成旅游資源合作開發、旅游業的共同管理的內在動力機制。
5.減少地區沖突,緩和區際關系,保持社會穩定。
每個區域都有著各自獨立的利益,且有著各自的發展目標和模式,在復雜的經濟及社會交往中會觸及其他區域的利益,由此產生區域沖突。在旅游業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旅游設施和項目的建設,旅游服務的提供與市場秩序的穩定等方面如果處理不好便會產生區域矛盾和沖突。為了減少沖突帶來的利益損失,區域之間常會選擇協商方式實現聯合協作,共同解決產生沖突的問題,以緩和緊張的區際關系,保持各自的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區域間的聯合不僅具有經濟的目標,更具有政治意義。
6.經濟、文化、政治相互融合。
旅游業區域合作,政府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區域合作與發展中的目標是全方位的,即在進行旅游業合作中,謀求區域經濟的增長、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政治上的信任與聯盟。有的區域合作目標是要在合作的范圍內實現區域一體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諧統一。如歐洲聯盟的合作就是要建立一體化的歐洲地區,以與北美和亞洲抗衡。近年來,東盟的區域合作進程加快,合作范圍擴大到非東盟組織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日、韓三國。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經濟自由化、政治一體化、文化區域化的“東亞自由貿易區”。旅游業成為“10+3”組織最重要的合作領域之一,旅游業合作是促進“10+3”經濟、文化、政治相互融合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徑。
此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態勢下,世界范圍內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體不斷涌現,而區域旅游合作也呈現出了迅猛發展的態勢,區域之間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根據區域利益主體的需求開展不同層次的合作已成為必然。
二、區域旅游合作的微觀驅動力。
旅游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微觀主體,是實現區域旅游發展目標的實現者和核心力量,是區域利益的主要實現者。區域之間的企業聯合協作構成了區域合作的主要內容。旅游企業作為合作主體,在跨區域旅游合作中的驅動力主要有:
1.企業發展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需要。
規模經濟,又名規模效益,是指在一個給定的技術水平上,隨著規模擴大,旅游企業的生產規模、資產總量、原料來源、市場范圍都會不斷擴大。在企業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原區域的要素供應、市場需求都不能適應企業的擴展,企業就向外拓展生產要素的供給、尋求新的市場空間、尋找新的生產項目、尋求新的投資區域和合作伙伴,通過兼并、合資合營、收購、重組、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等方式與區域州同類企業或區域內企業進行廣泛的合作,擴大自身的規模,占領更大的市場空間,獲得規模經濟優勢。
范圍經濟是由企業經營范圍而不是規模帶來的經濟優勢,只要把兩種或更多的產品合并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成本要低,就會存在范圍經濟優勢。在旅游企業規模化發展的進程中,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使企業更具有范圍經濟的優勢。
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將多種旅游產品合并進行開發,獲得成本優勢;在交易過程中,旅游企業之間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獲得了交易效率優勢。
2.協調企業間利益關系,加強企業間分工合作,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世界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旅游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規范甚至惡性的市場競爭往往使競爭者兩敗俱傷,嚴重的會造成企業的破產。企業間一旦采取相互協商合作行動,就會開展分工協作,在競爭中謀求共同利益,減少甚至消除由惡性競爭而帶來的損失。通過企業合作,能有效協調彼此的利益關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共同豐富產品結構,擴大市場份額,壯大經濟實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現實中,許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業,一些處于同一區域的同類型且實力相當的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的協作聯合,如兼并收購、重組參股、戰略聯盟、特許經營等,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小者長大,大者更大。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區域旅游企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企業實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區域旅游基礎的夯實和旅游競爭力的增強。
3.引進管理機制和先進經驗,轉變思想觀念,提高企業綜合素質。
許多地區的旅游企業之所以顯得弱、小、差,并非其資金、人力資源、區位或客源分布等條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業經營思想觀念落后、規劃設計和管理技術落后以及經營管理機制不靈活。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地區表現最為突出。旅游企業要發展壯大,靠自身單打獨斗,不進行行業聯合、區域協作,就難以創新和發展,難以學習并借鑒世界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思想,難以獲得較快的發展。通過企業協作聯合,實現優勢互補,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探索、創新。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能獲得著名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品牌、管理經驗、經營機制和企業文化等。近年來,國外旅游企業集團攜資金、技術、管理和相關旅游資源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除了一些國際大飯店已進入中國市場外,其他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國運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國tui集團、凱撒旅游集團、舒曼旅行社紛紛以合資合作方式進入中國,為中國旅游企業提高綜合素質、逐步走向國際化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4.擴大資源利用范圍,拓展市場發展空間,增強企業實力旅游企業所擁有的資源,不僅包括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還包括人力資源、資金和信息資源等。區域協作聯合,可以增加旅游企業利用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豐富旅游產品的類型和延長旅游產業鏈。在競爭激烈的經濟時代,單個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而變得極為有限,企業要有效地拓展市場范圍,只有依靠聯合,將其他企業的市場也納入自身的市場范圍才能實現目標。企業聯合可以越過地區封鎖和市場壁壘直接在合作對象的區域內面向市場開展營銷,或吸引區域外的市場來本區域消費。旅游飯店集團的跨國、跨地區合作經營,就是通過在他國或地區建立連鎖飯店(或成員飯店)直接吸引當地人,從而達到擴大市場之目的。旅游景區(點)的異地合作,則可以在異地向當地客源市場開展宣傳推廣,最終吸引異地游客前來本景區(點)進行游覽、觀光、度假等活動,其市場范圍要比原市場要增大許多。
5.聯合治理并優化環境,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旅游企業在開發旅游資源、組織旅游線路、建設旅游設施和項目等方面經常會遇到資源分布跨區域,基礎設施、旅游線路、環境污染跨區域等問題。如果單個企業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因成本、技術、利益關系等因素影響而收不到預定的效果。為了降低開發成本與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成本,克服技術障礙,提高旅游經濟效益,企業與企業之間往往聯手行動,共同治理環境,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跨境河流、山脈、海域的旅游資源開發和環境治理,跨區域的旅游安全保障、應急事故和公共危機的處理;旅游政策環境的統一協調等領域已方面成為近幾年旅游企業跨區域合作的重點。
6.政府和社會的引導與服務,使旅游企業健康發展。
政府為了實現地方經濟增長、增加當地就業、調整經濟結構、引進管理和技術經驗、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等目標,增強區域競爭力,為不同地區間的旅游企業合作提供引導與服務,如信息、服務、政策、協調和扶持等,為企業合作營造良好的區域環境,使旅游企業產生合作動力和需求。社會組織也經常為旅游企業的跨區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詢和宣傳等,促使區域內的企業健康發展以及區內外企業的合作交流。這些來自于旅游企業外部的環境條件也構成了企業實施跨區域合作重要的推動力量。
總之,區域旅游合作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具有內在的發生、發展機制和復雜的外在表現形態。它以區域旅游經濟的合作發展為出發點,以區域社會系統(與旅游活動相關聯的)的溝通交流為表現形式,最終以地域文化的影響與融合為歸宿。這種綜合性的區域互動過程不僅有著深刻的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和系統科學的理論機制,而且有著直接的宏觀的區域主體利益增長機制和微觀的經濟主體利益擴張機制。通過對外合作,區域旅游經濟、社會、文化系統將不斷發展、演變,由弱小到強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級到高級,螺旋式上升。參考文獻:
[1]薛瑩。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綜述[j].人文地理,2003,(01)。
[2]李樹民。區域旅游合作的行為模式與動力機制[j].旅游學刊,2005,(03)。
[3]曹揚。進步完善我國區域旅游合作機制[j].商業時代,2006,(01)。
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將多種旅游產品合并進行開發,獲得成本優勢;在交易過程中,旅游企業之間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獲得了交易效率優勢。
2.協調企業間利益關系,加強企業間分工合作,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世界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旅游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規范甚至惡性的市場競爭往往使競爭者兩敗俱傷,嚴重的會造成企業的破產。企業間一旦采取相互協商合作行動,就會開展分工協作,在競爭中謀求共同利益,減少甚至消除由惡性競爭而帶來的損失。通過企業合作,能有效協調彼此的利益關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共同豐富產品結構,擴大市場份額,壯大經濟實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現實中,許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業,一些處于同一區域的同類型且實力相當的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的協作聯合,如兼并收購、重組參股、戰略聯盟、特許經營等,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小者長大,大者更大。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區域旅游企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企業實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區域旅游基礎的夯實和旅游競爭力的增強。
3.引進管理機制和先進經驗,轉變思想觀念,提高企業綜合素質。
許多地區的旅游企業之所以顯得弱、小、差,并非其資金、人力資源、區位或客源分布等條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業經營思想觀念落后、規劃設計和管理技術落后以及經營管理機制不靈活。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地區表現最為突出。旅游企業要發展壯大,靠自身單打獨斗,不進行行業聯合、區域協作,就難以創新和發展,難以學習并借鑒世界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思想,難以獲得較快的發展。通過企業協作聯合,實現優勢互補,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探索、創新。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能獲得著名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品牌、管理經驗、經營機制和企業文化等。近年來,國外旅游企業集團攜資金、技術、管理和相關旅游資源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除了一些國際大飯店已進入中國市場外,其他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國運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國tui集團、凱撒旅游集團、舒曼旅行社紛紛以合資合作方式進入中國,為中國旅游企業提高綜合素質、逐步走向國際化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4.擴大資源利用范圍,拓展市場發展空間,增強企業實力旅游企業所擁有的資源,不僅包括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還包括人力資源、資金和信息資源等。區域協作聯合,可以增加旅游企業利用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豐富旅游產品的類型和延長旅游產業鏈。在競爭激烈的經濟時代,單個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而變得極為有限,企業要有效地拓展市場范圍,只有依靠聯合,將其他企業的市場也納入自身的市場范圍才能實現目標。企業聯合可以越過地區封鎖和市場壁壘直接在合作對象的區域內面向市場開展營銷,或吸引區域外的市場來本區域消費。旅游飯店集團的跨國、跨地區合作經營,就是通過在他國或地區建立連鎖飯店(或成員飯店)直接吸引當地人,從而達到擴大市場之目的。旅游景區(點)的異地合作,則可以在異地向當地客源市場開展宣傳推廣,最終吸引異地游客前來本景區(點)進行游覽、觀光、度假等活動,其市場范圍要比原市場要增大許多。
5.聯合治理并優化環境,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旅游企業在開發旅游資源、組織旅游線路、建設旅游設施和項目等方面經常會遇到資源分布跨區域,基礎設施、旅游線路、環境污染跨區域等問題。如果單個企業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因成本、技術、利益關系等因素影響而收不到預定的效果。為了降低開發成本與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成本,克服技術障礙,提高旅游經濟效益,企業與企業之間往往聯手行動,共同治理環境,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跨境河流、山脈、海域的旅游資源開發和環境治理,跨區域的旅游安全保障、應急事故和公共危機的處理;旅游政策環境的統一協調等領域已方面成為近幾年旅游企業跨區域合作的重點。
6.政府和社會的引導與服務,使旅游企業健康發展。
政府為了實現地方經濟增長、增加當地就業、調整經濟結構、引進管理和技術經驗、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等目標,增強區域競爭力,為不同地區間的旅游企業合作提供引導與服務,如信息、服務、政策、協調和扶持等,為企業合作營造良好的區域環境,使旅游企業產生合作動力和需求。社會組織也經常為旅游企業的跨區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詢和宣傳等,促使區域內的企業健康發展以及區內外企業的合作交流。這些來自于旅游企業外部的環境條件也構成了企業實施跨區域合作重要的推動力量。
總之,區域旅游合作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具有內在的發生、發展機制和復雜的外在表現形態。它以區域旅游經濟的合作發展為出發點,以區域社會系統(與旅游活動相關聯的)的溝通交流為表現形式,最終以地域文化的影響與融合為歸宿。這種綜合性的區域互動過程不僅有著深刻的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和系統科學的理論機制,而且有著直接的宏觀的區域主體利益增長機制和微觀的經濟主體利益擴張機制。通過對外合作,區域旅游經濟、社會、文化系統將不斷發展、演變,由弱小到強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級到高級,螺旋式上升。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