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7: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淺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精彩論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梁啟超對國家富強有著強烈的渴望,他把國家富強之希望寄托于少年,傾注了很大熱情。主席也對青少年寄予厚望,他曾對青少年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青少年是未來不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未來,這也不錯。但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擁有的是什么樣的青少年,這個青少年的面貌也不決定了未來的面貌。如果我們中國的青少年是堅強的、有思想的、有創造力的、有責任心的、有愛心的、有健康體魄的、有理想、有斗志的,那么我們的未來也會是有希望的,是美好的、富強的、充滿活力的。但如果我們中國的青少年是懦弱的、守舊的、冷漠的、麻木的、自私的、軟弱多病的,那么我們的未來就是灰暗的、落后的,中華的崛起就很難實現,受人欺辱凌迫將難以避免。所以我們要塑造的是有思想、有責任心、有堅強意志、有健康體魄、有崇高理想的青少年。那么這樣的青少年從何而來呢?源自教育。我們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少年。這就如同我們有什么樣的模子,就會造出什么樣的玩具一樣。故小學素質教育至關重要,它肩負著培育合格青少年的光榮使命。我們之所以強調小學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高素質的青少年,培養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育中華民族立足世界之林的根基。
2、當前小學素質教育的是與非
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已經多年。我們在教學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學生的上些過生負擔明顯比過去應試教育減輕了很多;學校開設的音樂、體育、勞動等課程明顯增多;教師教學方法有較大改進,更加重視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優化,學習舉有所提高。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期伴隨的明顯的浮躁情緒、急功近利的情緒極大的影響著教育的進一步的發展,加上我國特殊的獨生子女特定環境,"三法"對學校家庭的約束,教育改革上各種理論層出不窮。社會、家庭、學校,正處在改革的迷惑期,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其根本的育人觀念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在我國,關于教育有很多經驗總結,如"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但是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這些閃爍著智慧的言論被部分的否定了,沒能在今天再放光芒。遺憾的是,我們雖然否定了舊的,但在確立新的教育模式上做得并不夠好,還很不完善。當前進行的素質教育也喜憂參半,讓人始終不能放心。努力提倡搞素質教育,提倡創新教育,從學習技能這一單方面上看,部分學生確實得到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社會上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如"再苦也不要苦了孩子"、"再窮也不要窮了孩子",本意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結果適得其反,對于當今獨子來講,實際上是老子奮斗、兒子享福;老子打天下,兒子坐享其成的封建思想在現時期的變異。對我國社會,對家長,對學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結果是家長生怕苦了孩子,生活上一切包辦,盡量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小養尊處優,促使他們中的有些兒童漸漸養成不思勤儉、好吃懶做的不良習慣。少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勞動上、自理等方面陷入困境。目前我們學生的人文素養問題、思想行為習慣問題,意志品質的發展方面有很大欠缺。表現在,生活自立能力較差,十分懶惰,怕苦怕累,特別怕動腦筋,少有耐心,由于缺少足夠的動手動腦的磨練,智力能力發展逐漸滯后,部分學生以我為中心,張揚個性,組織紀律觀念十分淡薄,團結合作意識較差,有的學生已經形成了走一路臟一地的壞習慣。有的學生讀少爺書,放學一出校門,書包就給保姆或家長。這種種不良現象值得我們警示,如此素質的青少年是無法承擔起振興祖國的重任的,也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如此素質的青少年只能給中華民族丟臉,只能給我們帶來遺憾和恥辱。
3、素質教育下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是時展對我們的新要求,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人才。一所學校擁有一支德才兼備、勇于創新的教師隊伍,才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出類拔萃、才智過人的學生。同樣,一個學生有幸得到高風亮節、學識淵博的教師悉心指導,就會張開智慧的翅膀,飛向知識的海洋。
① 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質
教師首先要熱愛事業,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熱愛、關心學生,像陶行知先生所說:"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作為教師,最大的過錯莫過于對學生沒有愛,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失去學生對自己的愛。教師惟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以及人格魅力可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并對學生高尚道德修養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② 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素質
體育教育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生長發育,身體健康,幫助學生形成多種身體技能;增進體育文化知識,促進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和生活習慣的形成,使學生在校期間有充沛的體力學習。學習體育的這一宗旨,與學校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開拓型人才的目的不無一致,反映了學生的身心特征,體現了體育的目標功能和國家社會對人才的期望。
1、通過體育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1.1 所謂身體素質是人體活動的一種能力,是人體在運動、技巧、勞動和生活中所表現出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等能力。這些能力的大小決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點、肌肉工作時的供能情況、內臟器官及神經系統的調節。
1.2 體育教學實踐中,通過體育鍛煉有利于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狀況,有利于人體的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
1.2.1 體育鍛煉會使肌肉代謝的增強,產生的熱量也隨著增加。雖然神經系統的調節增強了散熱過程,但仍然慢于產熱過程,因此體溫升高。運動時體溫適度升高對機體是有利的:首先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提高酶的活性,促進代謝過程的進行;其次加強了呼吸、血液循環機能;另外還可降低肌肉的粘滯性,從而有助于肌肉收縮的力量及密度的發揮,并可加大關節的活動范圍。
1.2.2體育鍛煉能夠增加骨質疏松脫鈣等老化;增強關節柔韌性和靈活性,可預防關節炎和關節強直。改善心臟本身的循環,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強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加強消化系統功能,增加食欲易于消化吸收。動作靈活,不易疲勞,反應敏捷,防御機能較好。對肝、腎、胰、內分泌功能及皮膚等均有好處。
1.2.3 體育鍛練對運動系統的影響體育鍛煉時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密質增厚使骨變粗,骨小染的排列更加整齊而有規律,骨骼表面肌肉附著的突起更加明顯,這些變化使骨變得更加粗壯和堅固,從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等方面的能力。
1.2.4體育鍛煉,對呼吸系統的影響運動時要消耗能量。體力活動愈劇烈,氧的消耗就愈多,于是呼吸活動就會通過各種調節方式明顯得到加強。運動對呼吸機能的作用是復雜的,除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人體的吸氧能力,降低呼吸中樞對乳酸與二氧化碳的興奮性,并增強人體對缺氧的耐受力。
2、通過體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心理健康
2.1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的心理活動處于正常狀態下,即認知正常,情感協調,意志健全,個性完整和適應良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以適應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的需要。
2.2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或基本內容大致包括之下五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人格統一,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
2.3心理學認為,人在通過認識、情感和意志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特征,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差異。體育教學可以造就和改善一個人的這些差異
2.3.1體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感知。
在各種運動項目教學實踐中,去感受運動的美感,力量感,韻律感,從而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激發生活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在體育教學競賽中的取勝催人奮發向上,有利于個性形成。
2.3.2體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適應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的交往,反應了人的健康狀態,人與人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善于與他人相處,建立互敬,互愛,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際關系。體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體育游戲,教學比賽等各種項目都能增進學生中的友誼,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由此可見,體育教育在加強人際關系,促進心理相容,培養心理適應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3體育教育可以塑造學生的意志品質
相對體育而言,意志堅韌頑強是十分重要的,參加體育活動,既是對身體的鍛煉,更是對意志的考驗.鍥而不舍,勇于拼搏,是體育精神的充分體現。由此可見,通過體育教育使學生必須參加體育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意志,堅固學生毅力,增強學生斗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3、通過體育教育能夠促使學生的智力發展
3.1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3.2智力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理解、計劃、解決問題, 抽象思維、表達意念 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
3.3作為學生,學習成績是學生的智力衡量標準之一,學習效率, 是學習成績的直接影響因素。學習效率高低是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所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可促進肌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進而使記憶力增強。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是提高學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4、總結
隨著社會的變革,對人才已經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學校體育教育已經在教育中占據了不能替代的地位,體育概念的內涵不斷擴大,體育教育的作用不斷凸顯,學校體育教育在教育人、培養人的同時,更是豐富學生文化與精神生活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做為教育的高層部分更是如此。我們應當全面地、深刻地認識這項工作,從身體、心理、智力三個環節人手,使體育教育這項樸實的工作在高校得到健康的、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1-0002-01
20世紀,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科學教育成為主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盟才能促進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我國教育體制及教育方法都存在著許多弊端。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與實施,提高了學生的智育水平,促進了當代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亦使得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更能夠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素質教育有必要加速發展。
一、素質教育與德育的內涵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知識的傳授和環境的熏陶以及個體的實踐,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活動過程,其實質是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與人類文化向個性心理品質的內化,形成較為穩定的情感、態度、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并外化在一個人的日常行為當中。
(二)德育的內涵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二、中職學校素質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中職學校德育的視野。素質教育注重日常實踐,不僅強調通過學習書本知識、開設人文課程、舉辦人文講座來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更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素質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使之具備文、史、哲、藝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努力使受教育者將外在的行為規范、價值標準融入日常的生活、學習當中,內化為自身的情感、意志,形成一種完善的人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弘揚人文精神。素質教育的目標彌補了德育目標的缺陷,主張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的結合,注重挖掘學生個體的潛力,這就使德育目標得到了完善,使德育的內涵和目標向著更為縱深的方向發展。
三、素質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論依據與實踐優勢
素質教育能夠傳承社會道德文化,素質教育構筑道德素養的文化底蘊,如果能夠讓學生從主觀上意識到自我塑造的重要性,對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都有著更為積極有效的意義。黨的十五大報告曾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是一種隱性的德育模式。加強素質教育能夠促進高校德育目標的實現。
素質教育適合德育對象的接受心理,素質教育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質,德育工作者要將德育內容寓于美感教育之中,素質教育德育功能的發揮提供一個更為寬廣的舞臺,素質教育是德育創新的有效載體。德育與素質教育的整合發展,利用文化素質教育作為中職學校德育創新的有效載體,是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國社會的總體發展要求的,是符合德育創新的特點與規律的。
四、發揮中職學校素質教育德育功能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社會變革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產生負面影響,市場經濟的洶涌大潮,引起了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社會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的消極影響也給當前的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另外,中職學校師資隊伍自身的文化素養不容樂觀。人才知識結構的不合理造成了教師質量不高。學術研究的近親現象影響了教師在學術上創造性的提高。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差,一些教師缺乏應有的崗位意識,缺少責任心。許多學校在師資配備方面都明顯傾斜于理工科,并未認識到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意義。同時,傳統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面臨嚴峻的挑戰,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給傳統教育帶來很大影響。還有來自學生自身的不利影響。
實現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徑與方法有:提升教師的素養,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要重視加強對青年教師隊伍進行素質教育,要強化中職學校教師高尚人格的養成,要鼓勵教師在專業課的教學當中融入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將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教育當中去,教學相長。同時要探索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機制,優化課程結構,將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設置融為一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根據文化素質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同時還要提高校園文化品位,創造良好育人環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使形成健康、完美、和諧的人格。還要構建綜合素質教育管理體系,改進德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落實素質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適應當前機構與人事制度改革,強化隊伍建設的實效性。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檢查評估的監督指導性。大力改善校園環境,優化素質教育資源配置,科學制定文化素質教育評估體系。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的素質教育德育工作更應如此。
參考文獻
[1]楊建義.人文素質教育:機遇與挑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提高教師對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顯得更加重要。第一,素質教育的周期長,驗證不容易。需要教師孜孜不倦、任勞任怨地工作;第二,教學工作基本上是由教師獨立進行的,個人的狀況常常起決定作用;第三,教學活動是一種意識能動作用高度發揮的活動,教師的自覺程度對教學質量影響極大;第四,教育對象不斷變化,教師要隨時處在自覺意識之中,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此外,客觀存在的習慣看法,即所謂的應試教育“得人心”的錯覺,也會給教育工作向素質教育轉軌帶來許多實際的阻力。因此,教師如缺少自覺意識和明確的工作目標,素質教育將是一句空話。
事實上,教師的行為總是要服從于一定的目標的,不是這種目標便是那種目標。只不過是目標不同效果也不同罷了。一位專業知識水平較高的教師,可以在知識傳授上顯露才華,可以在應試指導中大顯身手,但不一定會考慮到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致力于學生的現狀而未必費心于他的未來。結果導致:(1)教師們的教學活動基本上是“短期行為”,只顧學生眼前的成績、表現;(2)作為培養對象的學生被學科分割、年級分割,很少有教師去注意或者有能力做到把學生作為一個成長中的“人”來全面考慮;(3)在校是好學生而將來未必有好成就;(4)學生進入社會后才因感一些重要素質已經錯過了在校培養的最佳期而感到遺憾等等。
要提高教師對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增強素質教育意識,首先要組織專題學習,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讓全體教師知道什么是素質教育,為什么要實施素質教育,如何進行素質教育等等。其次要組織各種教育活動,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素質教育的內涵規定它不可能是短期見效的東西,甚至看不出某種素質水平是哪一個人的勞動起了作用。素質教育不是教師個人成功的階梯,它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它要求教師以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對人民的負責、對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來工作,這是高尚的師德的體現。另外,素質教育過程也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教育者本身的各種素質也直接影響學生,言傳身教,雙管齊下更有效。素質教育的實現,不是哪一個教師可以單獨去完成的,它牽涉到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考核制度、評價標準等影響全局的問題,需要全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大動作才能解決。因此,我們對教師要求也不能過高過急,還要支持他們做好家長的工作,爭取社會的支持配合。
二、把握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注意“有”與“無”的關系,從“無”中發現“有”,在“有”中注意“無”。教師既要善于從沒有專設的課程中去“開設”素質教育的天地,即從“無”中發現“有”;又要注意在“有”中注意“無”,即從各種有形的教育活動中注意隱藏著的無形的不良素質。比如說,一個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學生卻不愿意幫助同學,怕別人超越自己;又如一些聰穎過人、智商較高的學生,一遇到挫折便要死要活,悲觀失望;再如有些學生人前人后的表現兩個樣,等等。作為教師應該看到這些現象的背后有什么不好的思想苗頭在滋長,及時加以防止、抑制和幫助。
一、前言
德、智、體、美、勞是素質教育中的主要內容,這五項內容與小學教學息息相關。小學數學雖然有獨特性,但是也與其他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向學生播種數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的能力,還需要把現代教學的性質體現出來,逐漸實現小學教學素質教育長久的計劃。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中小學數學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還需不斷完善。
二、小學數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
1.有利于提高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在對所發生的事物中及時做出觀察、分析、思考等一系列的反應,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小學數學具有思維條理易懂、邏輯思維性強等特性,是一門十分謹慎的學科[1]。為了學生們形成條理性和發散性邏輯思維能力,教師應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把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到學習與實際生活相交融,進一步引領學生找到問題的關鍵點進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思維發散能力逐漸提高。最終,使小學生對該問題進行深刻的理解,從而使其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
讓學生先認識數學這個科目,在學會整數、分數、小數等四則計算法則的同時,也要讓小學生懂得長度、周長、面積等數學概念,再逐漸接觸幾何、空間等數學知識,使學生更加完整的了解數學,從而達到融匯貫通的狀態[2]。并且數學也和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同時也為學習其他科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文科方面,地理角度的理解離不開數學基本法則;在理科方面,計算公式等的運用更加離不開數學知識。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育在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水平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3.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中華民族的數學史具有十分悠久輝煌的歷程,為人稱贊的數學家數不勝數。既有為驗證哥德巴赫猜想正確性而數年一直在苦心研究的陳景潤,并且還發表了《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以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成積之和》論文,還有熱愛數學事業,勇敢克服自身殘疾等障礙,自學苦讀并拿到了數學的桂冠[3]。在中國有非常多的數學家,滿心只為數學事業,在數學的領域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后人留下了學術知識,同時還有滿腔的愛國熱情。所以,小學教育不僅把學術知識傳授給小學生,更是向學生們傳遞了一種愛國的情懷。
三、小學數學教育的實施策略
1.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教師應該善于變通,把數學方面的學術知識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變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而讓學生對學習的理解更進一步的加深,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此外,在教學中大多數的課堂所做的僅僅是向學生們傳授知識,課堂不免得有些乏味,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學質量難免下降。因此,教師應該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課堂,為學生制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從而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2.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水平無法達到一致的標準,教師沒有辦法為每一個學生制定學習方案,就會向學生傳授一個統一的學習方法。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不成熟,具有依賴性,最終就導致了學生逐漸失去了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做的不僅傳授給小學生學術上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自主思考的,只有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并且處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才能夠達到數學教學的良好效果。
3.提高小學生數學語言的水平
掌握數學語言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講是提高其邏輯思維水平的基礎,數學語言也可以說是小學生運用數學這門學科的墊腳石,了解并且學會如何運用數學語言這項技能是小學生在今后參加數學學習活動的唯一途徑。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向小學生們傳授知識時,應該對數學語言給予重視,使學生有能夠自主運用數學語言的想法,在學習上這可以極大地提高小學生們邏輯性、思考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中小學教育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后的素質教育中,仍會把素質教育做為小學教育的主要教育方針,同時相關教育部門應逐漸增強小學數學的教育水平,進一步改善小學教育方法,逐漸實現小學教學素質教育的長久計劃。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1-0022-02
一、引言
同志指出,教育工作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在這項系統工程中,作為培養人的學校,自然成了素質教育的主戰場。而學校在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因為這一關鍵因素是關系教育方針能否貫徹、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教育教學任務能否完成的關鍵。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果,任何一位教師的個體素質都會對學生素質的養成和提高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先提高教師群體的素質。
二、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制約素質教育的實施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教育家畢比博士在其所著《開發國家的教育本質》一書中指出“教育的本質是教師品質的反映;沒有好的教師,不會有好的教育;由于教師品德、素質的提高,教育才會有所進步。”由此可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教師會教,學生才能學會;教師樂教,學生才能樂學;教師善教,學生才能學好。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靈魂,是主宰;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要通過教師來實施;各種教育觀念要通過教師的教學來驗證,所推行的教改要靠教師來實踐。我們在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更應花氣力提高教師素質。因為教育設施只為教師育人提供物質條件,而教師會教、樂教、善教,充分利用辦學條件,才能提高教育質量。在辦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學校的辦學條件尚有不夠完善之處,但是由于教師的素質較高,其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因而能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使辦學條件得到完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相反教師的素質較低,其積極性不高,教學態度不端正,或者教育能力不強,即使有足夠的教學儀器,也不能搞好實驗教學;圖書館有萬卷書,也不能很好地組織學生閱讀;辦學條件再好,教育教學質量也得不到提高。
因此,要想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素質,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素質教育的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師,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三、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應轉變教育理念,進行教育改革。而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取決于教師對改革方案的態度、對改革方案的掌握、對改革方案的適應程度。特別是教育改革尚處于探索時期,更需要教師敢于否定過去那些不適應的方面,勤于學習和掌握過去不熟悉或不夠熟悉的東西,具有克服困難、不怕曲折的無畏精神,勇于探索新的領域,攀登新的高峰;更需要教師樹立科研意識,增強課改觀念,敢于嘗試,樂于探究,合理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和規避不足之處,扎扎實實的打造自己的教學特色;更需要教師轉變教師角色,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努力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更新教育方法,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需要教師搭建互動平臺,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更需要教師具有團隊精神,積極參加集體教研,互相探究,實現資源共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因此,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只有當教師的知覺和態度有了明顯變化,并且變為他們的自覺行動時,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最終成功。
四、實施素質教育亟待提高教師群體的素質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要育人必須首先提高育人者的素質和師德素養。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和社會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的傳播者,教師同時又是年輕一代心靈的啟蒙者和塑造者。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為高素質勞動者的成長打好基礎。因此提高教師素質是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根本保證,是新的歷史時期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那么,實施素質教育對教師群體的素質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1.思想道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素質結構中的核心,決定并制約著其他素質的存在和發展方向,同時還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刻地影響著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因此教師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具備教師的職業道德,即無私奉獻的精神、高度的責任感、頑強的意志力、嚴格的科學態度。還應該熱愛自己的崗位,熱愛學生,淡薄名利,教書育人,誨人不倦,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2.科學文化素質。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實施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這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基本素質,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寬厚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和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等;應該熟悉所教學科的內容以及如何將它們傳授給學生,有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刻苦鉆研的精神。
3.教育科研素質。教師應該對科技、生產、社會的發展給教育帶來的影響有預見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對信息的傳遞除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外,還應該擁有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駕馭能力,嫻熟地運用多媒體等教育手段;對學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能力;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變情況,能及時、正確處理的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工作業績的教育科研能力。
4.開拓創新素質。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敢于突破,開拓創新。要能突破傳統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的束縛,大膽進行教改教研,勇于實踐、創新求異,探索一些能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方法及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5.身體心理素質。身體好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師的教育教學任務非常艱巨,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難以勝任此項工作的。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賴于教師經常不斷地熏陶和指點,因而教師必須注意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學會自我調節。這就要求教師熱愛本職工作,有成就感和滿足感;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融洽,在學生中有威信;能監控和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恰如其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活、工作積極樂觀。
五、結語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知識迅猛發展,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注重自己的全面發展,要不斷自我加壓、發奮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只有進一步擴展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創新能力,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才能適應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R].[2007-08-31].
[2]劉延東.國家發展希望在教育辦好教育希望在教師[J].人民教育,2009,(19):5.
自從我參加工作以來,學校實行分層次教學,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的教學要適應學生的學,所以班級分為實驗班和普通班,所謂的實驗班就是尖子班,普通班就是差生班,面對等級分班,教師們有的喜來,有的愁。我帶三個班一個實驗班,兩個普通班,尤其是普通班,英語底子薄,基礎差,我真不知該怎么去教,于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家長取得聯系,摸清學生的底子,進行一系列細致耐心的工作。于是想出以下實施辦法:
一、重視英語教材中的德育內容,突出加強思想道德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人常說:“育樹先育人”。我們英語思想教育與英語教學之中,英語教學如何突出德育內容呢?
1、是教師要重視自身潛移默化的榜樣作用。
首先,教師要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穿著打扮,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一個好的教師,它自身必須是一個德才兼備,愛崗敬業,樂于奉獻,關心他人的人,他的言行舉止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旦缺乏人格魅力,不管他傳授的東西多美好,學生都會對你產生無以相信的信念,便不喜歡這位老師,對你所教課程產生厭倦,最后放棄這門課程。因此,我們一定要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崇拜者。另外現在學生家庭條件優越,比吃、比穿,什么穿名牌,講闊氣成為他們的熱門話題,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以至孩子獨立性和抗挫折能力差,學生之間稍有矛盾,動不動邊拉幫結派打架斗毆,對班級、學校造成不良影響……這種思想嚴重的影響著基礎教育的實施。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生理、心理變化規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鑄造優良品質,樹立遠大的理想。
2、是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識傳授與德育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3、是采取有效手段,把學生的道德認識轉變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并且培養他們自覺學習的習慣。
我校學生沒有自覺學習的習慣,學習好像是老師的事,學生被動學習,老師主動教與輔導,導致學生厭學,各門功課多,造成學生惡性循環,教師也是一步一步推著學生走,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由被動變為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思想境界,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完成教學認識的重要條件。如果一個教師的不熱愛他的學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關心他們,更不可能幫助他們進行更好的學習;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和自己的任課有對抗情緒,那就會厭惡這位老師以及他所教的這門課程,直接影響這門學科的學習成績,故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的一切活動都要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和學生和諧相處呢?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教師一定要熱愛學生,做到無私奉獻。2、教師要對學生滿懷期待之心。3、教師的語言要生動風趣,能夠吸引學生。4、教師要做學生的引導者、幫助者而不是灌輸者。5、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關系。英語的教與學是對立統一,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發展的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創造語言情境的關鍵,它決定整個課堂的交際氛圍。教師用神秘感樣的態度對待學生,直接影響學生在教師教學過程的參與,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能緩解學生內心的緊張,有利于師生間教學的正常進行。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時建立在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上的。上課時,你的微微一笑,輕柔的話語,耐心講解,精心的輔導,嚴謹的治學等,教師用特殊的方式傳遞著信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學生接受教師愛心的信息,并把其轉化成一種積極向上的驅動力。因此,他們會對老師更加親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慢慢地時間長了通過幾次測試來看,學生的成績自然穩步上升。
三、注意評價標注的多樣化合評價形式的多元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評價標準和評價層次多樣化,讓每個學生的都可以很好的發展。針對我班學生兩級分化的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效果的評價必須有一個具體的評價標準,如果用同以標準來衡量,學生就會被分成截然不同的幾個類別,這對學生不公平,對學生個性的張揚也無益處。
教師還應注意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注意評價形成的多樣化,讓每個學生都知道我在進步,只要努力我會成功的。在教學的實踐中,常常利用“鼓勵性的話語”和“作業評語”的方式來激勵學生。學生回答完問題時全班同學拍手鼓勵有時給予小禮品獎勵,這樣,其他學生都想嘗試,課堂氣氛也會更加活躍,對于那些發音準的學生,每天早上指定他們輪流領讀單詞、課文,促使他們以優帶差,成為英語學科的帶頭人。必改作業時,我總是妙用評語給予激勵。對進步的學生批上“Please Keep on. You have made more prohress!”,“from your homeword. Youdont fall behind oth-ers”. 等批語來鼓勵,對較差的學生批上“I believ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來鼓勵他們,這批語有效地傳遞著師生的情感,促進英語教學的順利進行。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維護學生尊嚴,讓學生樂于學習英語,善于學習英語,做學習英語的主人。
四、加強學生學習技能與技巧培養,推進英語課堂教學素質化。
思想是開好頭,學好科目的方向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中,首先要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愛國主義觀、人生觀相統一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觀,具有勇敢頑強、團結進取、活潑開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誘導學生養成維護道德規范、遵紀守法。體育教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學中結合課的內容的傳授進行的,不能空洞說教和脫離教材生拉硬扯,要細心構思巧妙安排,用深動實際的現實社會發展要求,結合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特點,以樹立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奉獻的思想品德與體育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創設學生體育情感空間
強化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認真了解和研究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接受能力、個性差異、隱性適度地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教師不僅要關心優秀學生,更要關心后進生,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標準要求,對優秀學生應擴充內容、增加練習難度、提高要求,并對他們進行超前教學;對后進生進行個別輔導,在練習方法、難度上進行簡化,但在練習次數上和時間上進行強化,給他們以信任和勉勵,加倍關心他們的學習進步,哪怕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使他們獲得不斷進步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自尊和上進心。教師要確立轉化一個后進生與培養一個尖子運動員同等光榮的思想,使后進生也能達到體育大綱的要求,讓所有的學生都愛上體育課,愛參加體育鍛煉。
深化教學層次。我們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學生更多地獲得的是體力和技能,而明顯缺少的是對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獲得的成功感和愉悅體驗,也就是說在“學、樂、會”體育效應中,“樂”和“會”是薄弱環節。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必須在“樂”和“會”上下功夫。教師要根據教材情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發掘式”、“主動式”等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和形式,讓學生動起腦筋,邊想邊練;練好了,也明白了。“會”了原理,學生就可以在以后的體育實踐中舉一反三。教材有相對枯燥和相對趣味之分,相對枯燥教材教學時,教師運用教法要力求新異,使學生的情緒不斷變化。在學習中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對枯燥的教材教學不是苦學,而是“樂”學。如耐久跑是體育課中比較難教的內容。學生感到枯燥、艱苦、不愿學。我們教學時,前幾次課采用與球類活動相結合的教法,讓學生在跑動中左右手運籃球,或跑動中運帶足球分鐘和十幾分鐘跑。最后采用目標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制訂努力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目標,分成幾個組進行相互競爭,相互鼓勵。這樣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效果好。
三、注重體美融合的必要性
體育教學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內容,教學過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美的教育。體育運動中的美主要由“身體美”和“運動美”兩部分組成。身體美是人類健康的身體所顯現出的美,它是由機體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綜合顯示的健康美。
運動美是人體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美,它包括動作美、環境美、行為美、競技美、器材美等。作為中學的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應把主要任務放在增強體質、塑造美的體型,促進機能完善,幫助學生形成對身體的正確審美觀念,培養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體育教師是教學中美的引導者和傳授者,教師本身的活動就成了學生的審美對象。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要具有美好的心靈、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語言、誠懇的態度、優雅的態勢、整潔的儀表及精湛的教學藝術,為學生樹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學內容的統一。
四、轉變教學新思維
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
素質受后天因素影響較多的精神素質即人的毅力與動力,它主要基于后天的培養,與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正是這一點為素質教育提供了依據與可能性。實踐經驗和科學實驗證明:培養人的素質的一條根本途徑就是教育。
人的素質受環境的影響,這里的環境概括起來不外乎社會地位、階級屬性、時代背景三方面。在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轉變的當代,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漸漸消失,對男女的素質要求也不再界限分明。當今時代對人的素質要求是全面發展綜合型人才。所謂全面綜合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技術素質、文化素質、藝術審美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社會行為素質等。
創造教育是將創造學的理論方法、現代心理學、教育學、哲學、思維科學、方法論科學等學科的最新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種以開發學生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標的現代教育。創造教育對學生品格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對學生早日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等職業教育的素質教育中,教師應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核心目標,通過開設創造性課程,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個性,開發其創造能力。只有以創造教學為核心目標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創造性人才的創造素質應包括:(1)創造意識和創造動機(進取心、責任心、求知欲和創造欲)。這表現為有所探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2)合理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基礎知識、嫻熟的專業知識以及創造技法等方面的知識是創造力的源泉;(3)智力結構。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性格結構。包括自信心強、敏感、果斷、直率等;(6)感情結構。包括正確認識自己和估價自己,自控能力和同情心;(7)意志品質。為既定目標堅持不懈,鍥而不舍。
從上述七個基本要素出發,則要通過如下十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創造教育:(1)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他們的創造動機。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精講多練,教與學互動,啟發學生的靈感;(2)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職業指導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其學習積極性;(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的培養;(4)傳授創造技法和科學方法,逐步將網絡技術和多媒體課件引入課堂教學;(5)因材施教,尊重并培養學生的個性;(6)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7)讓學生了解生產實際和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8)為學生提供創造的機會,開展科技活動,組織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實踐;(9)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包括吃苦耐勞和對挫折與失敗的抗挫能力;(10)創造一個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自信心。
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學校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經過精心的準備,把情商教育引入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來。素質教育是相對于傳統的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忽視人的全面發展的應試教育而言的,表明社會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基礎上,以全面提高全體受教育者基本素質為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全面人格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通過職業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這是教育的一個目標性要求。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應具備以下素質: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質,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具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創新精神、實踐技能和創業能力。
1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基地
課堂是學校中最平常、最常見、最細小的細胞。強調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基地,意味著: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本次課程改革絕不是教科書和課程文本的簡單替換,它是一場由課程改革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變革,實質上是一場既廣泛又深入的教育創新。課堂教學是這場變革和創新的根本落腳點,課堂變革和創新是本次課程改革的內在組成和必然要求。
課堂教學是課程內容不斷生發、課程意義不斷生成的過程。新課程強調,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并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課堂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從課程層面上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課堂教學是學生精神成長的家園
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知識的殿堂,而且也是學生精神成長的家園。
課堂教學要成為學生探究的過程。探究精神是課堂的靈魂,唯有探究才能培養思想者和批判者,沒有探究的教學只能是訓練。為此,要著力弘揚探究精神,讓學生在課堂過有意義的探究生活,在批判性的閱讀、觀察、操作和思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努力從不同維度解決問題,建構自己的思想和意義,產生和形成自己的觀念。當然,強調探究,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一個人人性人格自由、健全發展的基本途徑。
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要積極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課堂教學要成為學生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的過程。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沒有無教育性的教學”,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3課堂教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