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7: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辯論訓練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越來越意識到口才能力的重要性,從日常的溝通協調到畢業時的求職應聘,口才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職業院校辦學宗旨來講,建構與社會要求相掛鉤的口才訓練模式既是立足于市場的考慮,也是立足于教育消費者自身利益的要求。如何在職業院校中建構具有科學性、專業性和可操作性的口才訓練模式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培育教育大環境,開設相關課程
口才就是人的口語表達能力、技巧和這個人的知識、智慧相結合而形成的才華和素質。口才的培養需要良好的素質教育大環境,需要各種人文知識的儲備、邏輯思維的訓練、個人心理素質的強化、人文美學的培養等相關素質教育的支撐。如我院開設了相關的素質教育選修課程,比如《成功心理學》、《思維與智慧》、《社交禮儀》、《美學欣賞》等。只有在各項素質教育營養均衡的土壤中,才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
研究訓練方法,優化教學模式
(一)科學安排程序,明確教學目標
第一階段,初級訓練階段。(1)勇氣訓練。訓練學生突破心理障礙,能在正式場合當眾表達自己的見解。(2)發音訓練。通過氣息控制訓練、“吐字歸音”訓練、語音規范訓練、語調純正訓練,要求學生做到聲音洪亮、口齒清楚、四聲準確。(3)態勢訓練。向學生傳授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眼睛動作、四肢動作等態勢語言知識,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體姿勢知識。做到不僅會控制自己的態勢語言,而且會根據別人的態勢語言判斷傳達的情感。(4)思維訓練。通過訓練形象思維、比較思維和創意思維等,要求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廣度、深度、精確度、敏捷度。(5)技巧訓練。針對聽眾心理,進行口才話題選擇訓練、口才集中性訓練、口才應變性訓練等,要求表達內容符合聽眾的判斷標準。
第二階段,高級訓練階段。(1)即興發言訓練。給出一個熟悉的話題,稍許準備,讓學生進行發言。要求學生大方得體的走到臺上,與臺下進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見解。(2)演講訓練。掌握演講稿的寫作技能,學會確定演講基調的風格、控制語調、營造等技巧,能夠自然地運用手勢和表情,初步進行有效的演講。(3)辯論訓練。在了解辯論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類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辯論賽的戰略設計和實踐戰術技巧,組織學生觀看辯論賽并進行模擬,體驗賽前、賽后的每一個環節,逐漸領悟辯論的精髓。
第三階段,綜合應用階段。(1)交往口才訓練。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以及各種人際互動場合中言語技巧的運用。對交談、贊美、說服、拒絕、道歉等情境模式進行判斷和分析,提高有效交談的能力。(2)應聘口才訓練。了解口才與求職的關系,通過案例分析及模擬招聘,掌握如何運用口才成功推銷自我。(3)管理口才訓練。初步掌握管理中的語言表達技巧,包括表揚與批評、激勵,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藝術。(4)推銷口才訓練。掌握推銷的基本語言藝術,通過學習,懂得如何成為一名銷售顧問。(5)談判口才訓練。通過談判口才技巧分析、錄像觀摩和案例分析,初步掌握談判活動運作的特點、過程和語言表達技巧。
(二)優化訓練方法,調控訓練過程
知識積累法語言的內容和內涵是講話一鳴驚人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講話過程中就會捉襟見肘、漏洞百出。此法的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認識。季羨林先生曾提出“三貫通(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才是21世紀的青年”,類似這樣的名家名言要不斷滲透、灌輸,要學生養成自覺的讀書習慣。其次要教授必要的信息檢索方法。最后要積累必要的相關職業知識。
記憶訓練法沒有基本的記憶,口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具體的訓練方法有:(1)強烈刺激訓練法,重視新鮮事物對大腦皮層的首次作用。(2)并用記憶法。在記憶某事物的時候,使眼、耳、手、嘴等多種感官同時工作,使大腦處于積極綜合的運動狀態。(3)歸納記憶法。對不同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理清大腦的記憶線條。(5)聯想記憶法。把所有的事物事先用聯想結合起來,形成一條形象的“項鏈”。訓練記憶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表達力和創造力大有益處。
朗誦訓練法首先要做到發音標準,學習聲母、韻母的發音及注意事項,練習聲調及與普通話發音有關的語流音變。同時訓練發音過程中的呼吸方法、發聲方法,通過繞口令比賽綜合檢驗學生的口齒和四聲準確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講授語調的輕重、快慢、高低、停頓技巧,通過聽示范朗誦體會文章的感情。最后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指定的文章。
態勢訓練法態勢語言又叫身體語言、動作語言。在交際信息傳遞的過程中,45%通過有聲語言傳遞,而55%則是通過態勢語言傳遞。在課堂訓練時,要求學生根據出示的表達目的做出相應的態勢語言,根據模特表演的態勢語言分析模特表達的含義;日常應用時要求學生觀察身邊的人,模仿舉止高雅、大方、有教養的人,提高修養。
觀摩訓練法通過電視錄像、錄音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口語表達的特點。如通過觀看《亞洲大專辯論賽》學生們知道了辯論的規則,辯手應具有的風度、氣質、手勢運用等。通過聽一些名人的演講錄音,讓學生去體會演講的風格,演講中的開頭、、結尾的安排等。實踐中他們往往會模仿這些范例。
心理訓練法心理素質是否良好,決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應有的展現。訓練方法如下:(1)消除不良環境的影響,創設寬松、隨意的說話氛圍,解決學生開口的問題。也可主觀消除不良環境,有意識地回避目光的對視和對方言行的影響,以保持良好的心境。(2)創設正式情境,讓學生互相嚴格挑剔每個人的缺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組織學生參加模擬口才競技賽事,積累臨場經驗。
思維訓練法口語表達者的思維能力主要包括直覺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針對前三者可通過即興朗讀訓練,訓練學生靈敏、準確地傳遞信息;通過復述訓練,訓練學生快速接受信息、領會重點、思路清晰、邏輯準確;通過討論熱點話題,訓練學生學會全面深刻地分析問題;針對后兩者可組織“串詞聯想成文”、“限時說用途”、“腦筋急轉彎”等智力游戲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辯論進一步加深思維的新穎性和深刻性。
模擬訓練法讓學生在假定的情境中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和已學的技巧進行模擬。主要運用兩種方式:(1)運用案例。從有關書籍和工作實踐中搜集大量事例,拿到課堂上,通過講述,讓學生分析后得出對策,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出對策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大家討論修改后得出最佳方案。(2)運用情境。對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和招聘會等進行實景模擬,不僅模擬會場的布置,還要設置各角色的扮演,營造真實的氣氛,讓學生投入地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口才訓練課的模式建構可根據各職業院校的實際情況調整綜合應用階段。只有遵循由淺入深、可操作、實用性強的原則設置課程,才能適應社會需求,受學生歡迎,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方位津.實用口才訓練教程[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圖分類號】G728.8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9-0045-01
口語不僅能促進人們的相互交往,而且能開發人們的智力,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因此,口語訓練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十分重要環節。
在教學中,按教材要求每學期開設的幾節專題訓練課,或通過課外活動發展這一能力,都是有效方法,但還遠遠不夠。最有效的訓練方法,還是在常規閱讀教學中把口語練說放在一定的位置,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增大口語訓練的量,激發學生動口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語言表達技巧,養成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
一、朗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文質兼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引導學生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朗讀這些作品,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而且可以學習表達技巧,從而積累經驗,培養語感。學生讀得多了,頭腦中儲存的表現手法就會豐富起來,在需要時便能召之即來,說話時表現力必然會有所提高。如《廬山的云霧》、《做一片美的葉子》,還有大量優美的古詩等。教師可以示范朗讀,還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在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得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繪聲繪色。能根據不同類型課文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朗讀方法,讓人百聽不厭。
二、描述
變朗讀為描述,增強口語表達能力。課文中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的精彩段落比比皆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選擇部分段落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在學生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描述型的語言講述課文中刻畫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口語的形象性方面、語言的優美方面進行訓練。如:《煙臺的海》這篇文章,在學生理清課文條理的基礎上進行描述。按“總----分----總”的結構先描述煙臺的海的獨特之處――北面臨海;再具體按照冬天巨浪翻涌的蔚為壯觀的凝重景象――春天浪花輕撫的平靜溫柔的輕盈景象――夏天空氣涼爽的愜意平靜的浪漫景象――秋天水藍天朗的涼爽忙碌的充實景象;最后總體描述煙臺的海是背景,是煙臺人的舞臺。通過形象的描述,描寫的景物井然有序,特色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的口語表達的條理性、形象性、生動性就會有較大的提高。
三、復述
口頭復述是根據某些文字材料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系統的講述。復述課文內容、復述小說故事情節;可以總體復述,可以片段復述。在復述中,我們要求學生盡可能做到情節具體,結構完整,條理清晰,表達準確,速度適中。有文字為依據,學生就會主動理解和記憶課文中的詞匯、語句,把文字的內容以內化后的自身的語言表述出來,從而發展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如《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要求學生進行復述。課文學習結束之后,學生對白骨精的三次變化,悟空三次識破并打死白骨精的過程已經記得清清楚楚,這時,就讓學生再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復述下來。學生肯定興趣盎然,復述時一定繪聲繪色,說不定還會比劃幾下呢。
四、解說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說話是現代化教學的有利之處。我們通過富于動態變化的計算機課件,為學生創設說話的情景,讓學生進行口語訓練。我們讓學生在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所形成的視聽情景中,借助文字,把內容親切、自然地解說出來,實現了由“讀”向“說”的過渡。計算機課件所提供的形象與文字,分別從不同角度呈現了文章的內容,從而擴大了視點,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激發了學生表述的興趣,對引導學生說話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敦煌莫高窟》、《頤和園》、《記金華的雙龍洞》等這些描寫祖國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的課文,讓學生邊看課件邊說解說詞,效果很好。
五、辯論
辯論是討論的一種深入、激烈的形式,各自陳述己見,指出對方闡述中的缺陷和漏洞,進行爭辯或批駁。這種練習能使學生思想高度集中,知識運轉迅速,組織語言比較嚴密,是口語表達訓練中高難度的訓練。在教學有些課文時,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抓住容易有分歧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訓練說理的能力。如《濫竽充數》中南郭先生這個人物你怎么看,叫學生進行辯論,剖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又如《兩小兒辯日》中“太陽的遠近”的兩種觀點的對立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在閱讀教學中引起學生爭論的問題很多,作為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于把握時機,組織學生辯論。
六、演講
演講就是對某一問題或事件向較多的聽眾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說明事理 的一種有聲語言。演講者要以繪聲繪色的語言、親切自然的表情、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給聽眾以新鮮、形象的感覺,從而引起聽眾的注意,能夠一下子抓住聽眾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學習了《師恩難忘》之后,組織學生動筆寫一寫自己的老師,寫老師對自己的關懷和愛護,抒發對老師的崇敬和熱愛之情,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演講。通過演講,更加深了師生的情誼,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七、講故事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生動有趣、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在學習課文之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已經內化了,這時,就可以要求學生把課文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講給別人聽。在低年級時,可以要求學生將那些內容短小、情節簡單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聽,這時大人不是要知道故事的內容,而是在培養孩子的說話的興趣和膽量。到了中高年級時,自我表達的興趣和愿望有所增強,就可以要求學生把學過的情節曲折、內容生動、故事性強的課文講給自己的同伴和小弟弟小妹妹們聽,在講的過程中既訓練了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思維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G255.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9-0166-01
語文是小學教育一門基礎課程,也是讓學生一生受益不盡的課程。從語文學科的屬性來看,其本質屬性是工具性;其重要屬性是人文性。語文是人的生命活力,語文教育對促進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它首先是語言、書和活生生的人與人的關系。”這是他對教育,特別是對語文教育本質的表達,揭示了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關系。語文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人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以適應和改造自然和社會。鑒于以上,我個人認為語文教育,首先就應當注重學生聽、說能力的整體、協調發展。對于小學生來說,應當優先發展聽、說能力。 張志公先生曾經作過這樣的比喻:“語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練口耳是基礎。”“過去教語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開花的辦法,充其量這叫插瓶,也許開兩朵花,然而開不多也開不久。”這話非常形象的指出聽、說訓練是語文教育的基礎,是根基所在。
聽話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迅速接受的能力,即語音的感知力,語義的理解力,語言的品評力,語感的審美力。小學生經過學拼音的階段,對語音的感知力較強,聽別的同學讀課文時,能對讀錯的字音做出迅速反應,所以聽話教學的重點可以偏向語義的理解力、語言的品評力、語感的審美力。我平時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向學生滲透聽話的技巧。如:專心靜聽,帶情傾聽,積極反饋,釋讀體態語。這些技巧可以運用在不同的聽話場合:聽別的同學朗讀課文,就一定要專心靜聽,發現有何不妥,聽完之后就要積極反饋,以免大家再犯類似錯誤。朗誦古詩、競選班干部的演講則聲情并茂,能激起我們強烈的情感共鳴。此時,我們不但要帶情傾聽,還要學會釋讀體態語,領會講話者的意向,體會講話者的情感。為了提高學生聽話能力,我經常運用多種訓練方法,下面就我平常運用最多的兩種方法具體說說。第一種是記憶性聽說。教學完課文《小蝦》(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我又補充了描寫昆蟲的《蟋蟀》,讀過兩遍之后,讓學生說說剛剛都聽到了哪些內容,或者說說聽了這篇文章后心里的感受。因為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聽起來特別認真,說起來津津有味。第二種是聽問式聽說。如《漁夫的故事》很能吸引學生,我在講完這個故事之后,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回答:漁夫共撒了幾次網?第幾次拉攏網時得到一個瓶子?魔鬼對他說了什么?他怎樣把魔鬼騙進瓶里去的?這故事說明了什么?這些帶有明確目的的訓練對于提高學生聽話能力效果非常明顯。
說話能力是把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的能力。加強說話能力訓練,能帶動學生聽、讀、寫方面的提高。學生雖然時刻都在用語言表達,但是只有在語文課堂上才會主動說普通話,可見說話訓練還真是農村語文教學的難點。農村學生都講方言土語,所以加強學生說普通話的意識,成為說話訓練的頭等大事。語文教學中,只要是需要開口說話的地方,我都要求學生盡量使用普通話。課下與學生談心,我也有意識引導學生說普通話。有的同學知道方言土語的意思,卻不知道該用普通話中何字來表達怎么辦?老師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并注意發現班級中語音較規范的學生榜樣,鼓勵他們以點帶面,以面帶面。我在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說話能力的方式方法比較靈活。如把聽、說能力結合起來訓練,方法有交談、問答、講故事、辯論等等。交談、問答每時每刻都發生在師生之間,所以運用起來比較自由、廣泛。講故事則精選一些思想性強、趣味性濃、藝術性高的故事,鼓勵學生們走上講臺,講給同學們聽。辯論會的辯題常來自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如《打“小報告”好不好》、《騎自行車上學對不對》等等。辯論會上,學生要想發表觀點,就必須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否則難以找到切入點,實踐證明辯論對于訓練學生聽、說能力效果非常明顯。再如把“說”與“寫”兩種能力結合起來,方法有口頭作文、看圖說話。這種訓練方法對于會說不愛寫的學生特別有效果。我總是精選一些圖畫精美 、色彩鮮艷、主題明確的圖畫讓學生先觀察、再口頭表達。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總是先準備好,那就趁機讓他們先說,老師熱情的表揚讓他們很激動,老師則打鐵趁熱,讓他們把剛才說的寫下來。因為他們剛得到表揚,有動力,寫起來效果比平時好得多。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聽、說能力是小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優先考慮這兩項能力的訓練。只有關注學生聽、說能力全面發展,才能讓學生擁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才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作為廣播電視傳媒的終端,主持人要經常在大庭廣眾的場合下“出聲露面”,廣播電視制作的周期緊張,主持人準備的時間往往非常短,很多情況下來不及細想就要開口,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是一個多工種團結協作的過程,節目現場往往是比較緊張忙亂,直播節目當中,覆水難收,說錯了也無法收回,也必然加大主持人的心理壓力。這些都對主持人的心理素質和臨場心理狀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主持人必須提高心理素質。
一、主持人必須摒棄膽怯、恐慌心理
主持人了解受眾心理過程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是節目主持人應善于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要學會并掌握代償、轉移、升華、幽默、宣泄、等基本功,這樣才有助于認識觀眾心理。節目主持人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節目播出的質量。譬如:有一場大型晚會,如果主持人心理素質不過硬,就會出現怯場、緊張情緒,出現本來一臺很有光彩的節目,因為節目主持人沒有正常發揮好,而顯得黯然失色。主持人就像運動員一樣,平時訓練技術過硬,到了賽場心理素質跟不上,也同樣會被淘汰。所以說,平時心理素質訓練是我們當好節目主持人必不可少的一課,我們一定要消除自己的恐慌、膽怯心理,訓練自己的靈活性、獨創性及變通性。[1]
作為一個剛剛接觸廣播、電視的節目主持人來說,要完成第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要邁出第一步,首先要做到要使自己明白這樣做的必要性,你既然選擇了廣播、電視事業,你就必須要走出這一步,沒有別的選擇,你必須逼迫自己。其次,要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第一次不成功,并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再來第二次,第三次。隨著時間的流逝,觀眾不會總記著這些的,等有一天你成功了,別人會重新看待你的。很多人第一次登臺演講,都是被別人推上去的。
平時訓練方法:舉辦朗誦會,登臺的機會多了、次數多了,你自然就不會緊張了,害怕了,“熟能生巧”嘛!任何事情只要多實踐,就不會出任何問題。主持人一定要平時多多訓練,一旦到了大型的直播現場,自然就不會緊張了。也可多舉辦演講比賽、辯論賽等。
二、主持人必須學會排除雜念,鍛煉自己思維的抗干擾能力
直播現場主持人容易出現緊張、怯場的情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內心顧慮太多,不能排除雜念,影響了自己進入到現場的氣氛中。鍛煉思維抗干擾能力,主持人必須學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非常嘈雜熱鬧的環境中保持自如、流暢的思考能力。[2]平時訓練方法:仍可采用朗誦的方法,但必須完全脫稿,將稿子背熟。稿子只有背熟了,自己才能夠進入狀態,因為這時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回憶稿子內容上了,根本就不會顧及周圍環境了。還有,比如要求大家在市場、火車站,教室里同時進行討論,互相干擾,要求大家能夠在這種環境中,集中精力進行討論,并且做出文字的提要。
三、主持人必須增強臨場的意志力
何謂意志力?意志力是指決定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由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的能力。臨場意志力強的主持人,遇到突發事件,能夠靈活應對;臨場意志力薄弱的主持人,就容易導致冷場,節目無法進行。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就是一個臨場意志力異常堅定的人。有一次楊瀾在廣州舉行的一臺大型晚會上,上臺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她并沒有慌張,從地上爬起來對大家說:“中國民間有個舞蹈節目叫‘滾繡球’,為了感謝大家的到來,我剛才給大家表演了一個動作,不過表演的很不成功,請大家原諒!”楊瀾的話博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在情況突變的情況下,楊瀾除了依靠她的靈活機變外,還依靠了她堅強的意志力。
在一切晚會現場,由于主持人主持不當,觀眾哄堂大笑,已經游離了晚會的現場氣氛,這時主持人就需要依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力把觀眾拉回來。作為主持人,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你的受眾,處處為受眾著想;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迎合受眾,而是要用自己的意志力實時引導受眾。[3]
平時訓練方法:演講和辯論都可以鍛煉主持人的意志力。演講的目的是說服你的聽眾或對方,使得對方接受你的看法,在辯論活動中,你還要批駁你的對手,這些都是與他人意志力的較量。在這種反復較量中,主持人才能形成不易被摧毀的堅強的意志力。
四、主持人要正確操控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一個人的感情外露,它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作為一個主持人,必須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能完全陷入欣喜或憂傷的情緒中不能自拔。比如:崔永元通常給別人講笑話時,他自己不笑,而是要把別人逗樂,他才會覺得是達到目的。這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訓練情緒的目的,并不是要面對什么都無動于衷,而是主持人要能有意識地駕馭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要與節目的需要符合,比如:作為主持人去采訪一位剛失去親人的人,他在談到剛失去親人時非常激動,淚流滿面,而你不能跟他一樣淚流滿面,你要操控好自己的情緒,適時引導,把節目順利做下去。但是主持人也不能把受眾的感情不放在心上,做出與采訪完全相反的情緒反應。[4]
平時訓練的方法很多,比如:講笑話,自己卻不笑;也可以講自己讀過最傷心的故事,但自己不能泣不成聲,也可以通過一些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臺詞片段的朗誦來練習;還可以進行一些模擬練習、小品練習。這樣不但可以訓練主持人現場組織語言能力,而且還能增強主持人操控自己情緒的能力。
提起《實話實說》,人們馬上就想到崔永元的機智幽默、風趣、平易近人、親切;看《朋友》,王剛不溫不火,對藝術的獨特感悟,對人生的獨特情感,在節目中表露無遺;看《東方之子》,白巖松的敏銳洞察力,豐厚的知識積累,表達的淋漓盡致;《聊天》中倪萍的親切隨和,充滿個人感情的表達等等。這些都能讓人感到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節目的核心,他們正確操控自己的感情、情緒,引導啟發別人的思想,從而使他們所做的節目具有他們自己的獨特魅力。[5]
總之,要提高節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質,只有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才能主持出大家更喜歡的廣播電視節目。
【參考文獻】
[1]魏薇.播音主持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60-65.
[2]李敬一.節目主持概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87-90.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興趣。”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想政治課由于理論性較強,使學生感到理解起來有困難。中專生的獨立性和逆反心理增強,對單純說教式的教學有排斥心理。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下,一些學校忽視思想政治學科,一些政治課教師教法單一,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生政治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是當前政治課教學的一個突出的問題。盡管新編教材的可讀性比以前增強了,但要從根本上扭轉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被動局面,還需要教師苦練內功,切實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實施愉快教學,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政治課產生興趣,變厭學為好學、樂學,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提高大腦的興奮度,不覺得苦、不覺得累,學習更能持久,這樣將會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一、培養惰感,語言生趣
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使學生對教師有興趣。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外表簡潔、大方、得體,上課要親切自然,面帶微笑,像拉家常一樣進行交流,切勿有居高臨下之勢;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對學生不遵守紀律的現象,應用委婉的語言循循善誘;對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或意見,盡可能的解答,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更不能諷刺、挖苦。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采取角色互換的方式,在師生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激發學生對教師的興趣。《學記》中說的“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課堂教學是一門訴諸語言的藝術。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闡述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也要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地教育學生明辨是非,而且還應該大量的引用對聯、寓言、比喻甚至群眾的俚語來生動形象的說明問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掌握知識、接受教育。如講稅收性質時,引用統治時期的對聯:“自古未聞屎有稅,如今只剩屁無捐”來說明時期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在講到拜金主義的價值觀時,引用某些人的口頭禪:“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來說明不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講述時,要注意語氣,切忌平鋪直敘,令人生厭。要講求一點“聲、色、情”,甚至來一點幽默,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二、巧妙地運用詩文、格言、俗語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前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很多詩詞、成語、格言、諺語言簡意賅,往往有深刻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蘊涵其中,古今傳誦不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詩文佳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成語格言;“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的諺語、俗語;“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的賀春楹聯等等,都有很強的說理性。將這些材料引入政治課堂,能使政治課平添不少魅力,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能深入淺出的說明相關政治道理,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啟迪。
三、課堂辯論、激發興趣
這是一種適應新時代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好方法,它符合中職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個性日益鮮明,有表現自己的強烈欲望,總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用討論法和辯論賽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精神斗志,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例如組織學生討論:“中國加入WT0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因重要還是外因重要?”、“權大還是法大?”等等問題,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暢所欲言,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這大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培養了其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
四、巧用訓練方法,激發興趣
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當好“導演”,巧妙的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對比法”,就是將有內在聯系的舊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或把有內在聯系的許多問題相對集中起來,或將同類知識整理歸類,進行比較,提示事物的本質,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清異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訓練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可比知識,靈活運用多種比較方法和手段,來指導學生進行訓練。又如,在學習“公有制主體地位的主要體現”時,可與前面所學知識“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進行比較,有利于學生加強記憶,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訓練的方式還可以用交換法、分解法、組合法等。只要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克服死記硬背的毛病,就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一、課文美讀法
朗讀是將書面語變成有聲口頭語的創造性藝術活動,是說話訓練的方法之一。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多是名家名篇,這些作品是很適合朗讀訓練的。一是我自己先起表率作用,用滿腔熱情的范讀去感染學生并具體指導讀法。二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聽配樂朗讀,結合視聽,創設情境,讓學生多一點感悟,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讀課文,通過讀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三是通過舉辦朗誦比賽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強化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熟練規范地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而語感的形成則是思維能力提升的表現之一。
二、課文復述法
朗讀有助于豐富學生語言的表現力,凈化語匯,培養敏銳豐富的語感,提高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但它只需要照本宣科,處于口語表達的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進行復述訓練。復述訓練是指讓學生放下書本進行理解性和記憶性訓練,簡便易行的就是進行課文復述,即以現行語文教材為基本內容,按照不同的訓練方式有條理地復述教材有關文章。復述方法可以是原文復述,概括復述,想象復述,變換復述,課本劇表演等。這種訓練方法可以鍛煉學生根據語境選用詞句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組織語言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課內對話法
在傳統教學中,對話形式雖占有一定的分量,但總是處在隨意、無序的狀態下,甚至常常被“滿堂灌”所取代。新課程標準把原來的聽說訓練改為了口語交際訓練,這是一種理念的改變,它要求教師對此環節更加重視起來。在閱讀教學中,我就把思考、表述的時間還給學生,設計教學過程時十分注意問題的精煉和問題的發散性,設計提問時充分預留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時間,逐步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意見或作為證明自己觀點的依據表達出來。這樣的對話交流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四、課外趣談法
課外趣談法是將口語交際與閱讀教學相結合,將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的說話訓練方法。平時的教學中我會經常把《語文報》《讀者》等報刊雜志上的優秀文章讀給學生聽,讓學生用心地聽,學著品味。同時我還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精讀歷史掌故,博覽群書,欣賞電影電視。利用課前五分鐘開辟“趣談天地”專欄,讓同學們輪流登臺展示自己在課外閱讀中采擷的一朵朵“浪花”。或描述,或敘事,或繪景,或評論,激發了學生讀書、演講的興趣。久而久之,既可使學生博聞強記,又可鍛煉學生說話的膽量和良好的表達能力。
說話,要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美感,能起到打動、感染、折服聽者的效果。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每節語文課課前安排學生輪流上臺進行三分鐘左右的說話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利用課前三分鐘呢?下面從五個方面談談具體的訓練方法。
1.調動興趣,實現“敢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要立竿見影,學生的成就感才會增強。老師要善于抓住契機,讓每位學生主動參與,并在“活”的基礎上,力求內容與形式的趣味性,讓學生達到“樂此不疲”“流連忘返”的境界。課前三分鐘演講形式多樣,講話的體裁不限,內容主題自定,充分給予了學生發揮的空間,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符合他們渴求個性與自由的心理愿望。
有了一定的興趣,不一定就敢在大眾前說話,部分學生對上臺講話存在畏懼心理。剛開始,訓練要求不宜過高,要“寓教于樂,啟智于趣”。比如先背誦詩句篇章、名人名言,再鼓勵學生講述一些簡單的笑話、小故事、寓言、童話等,幫助學生克服羞澀與膽怯心理,調動其說話的興趣,燃起“想說”的焰火。因為這時候哪怕是一點小小的成功,都能激發學生奮進的波瀾。所以,訓練的目的在于鍛煉膽量,豐富詞匯量,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訓練學生說話的準確度、簡潔度和合理性。
2.演繹靈動,激勵“愿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講臺不再陌生,害怕心理也已消除,這時應讓每個學生“置身事內”,充分表現個性,并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變“要我講”為“我要講”,并結合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積累,將說話重點轉入語言的錘煉、思維的拓展方面,訓練學生說話的巧妙度、有效度和生動性。
即興演講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選擇簡明得體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他們說話的水平也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展示個性,培養“會說”
“會說”即說得優美。美,也就是語言表達得形象、生動,富有情趣。“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為,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養成有禮貌的說話習慣很重要。據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應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設計語言,做到有禮貌、得體等。說得美,還包括說話時體態的優美,如說話時能配合較自然貼切的手勢,有的還能眉目傳“情”。
4.增大源流,繼續“善說”
在說話的教學中,即使有良好的說話技能以及訓練有素的心理準備,如果沒有充足的素材,那你的說話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說”的素材。語文課本是最好的說話訓練材料,教師要把“說”的訓練與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隨時進行訓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聽,充分利用多媒體、錄音等,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聽力材料,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聽的活動,擴大學生的語言信息量。這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又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5.方法靈活,游刃有余
(1)自由暢談。口頭描述與生活、學習有關的事件,從自己的生活見聞、感受入手,準確描述事物特征、所寓事理,得于心,應于口,用于手,同時訓練他們思維的嚴密性。
(2)自主品評。評價的內容可以針對演講者的說話技巧,也可以針對演講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聽者認真聆聽,豐富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及時點評,既可提高聽者自己的評析欣賞能力,又可促使演講者揚長避短,真正意義上提高其能力。
(3)自發辯論。教師在一定時期內,針對一些敏感的、熱門的話題給出一些論題,讓學生在三分鐘內自發自由地辯論,既可訓練學生的瞬間反應力、創造性思維力,又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力。
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作為社會交際的一種手段,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愈來愈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對初中學生進行語文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旨在改變以往語文教學重文字寫作、輕語言表達的傾向,有利于擴大學生閱讀面,達到以說促讀、以讀助說、以說帶寫的目的,從而促進初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課前三分鐘演講給予學生的不僅是一個說話的機會,更是一個建立自信心的平臺。一節回味無窮的語文課,需要豐富多彩的三分鐘演講來奏響課堂教學主題曲的前奏。我們期待課前三分鐘演講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精彩,我們相信課堂可以更靈動地演繹,我們正在摸索中前進,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服務于課堂。
參考文獻: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如何貫徹新課標,如何落實素質教育,是我們歷史教學中的一個新課題。目前,在我國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學校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法仍然流行,故而對歷史教學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筆者經過近幾年的歷史教學,嘗試采用了“導讀――導思――導議――導結――導練”師生教與學雙邊密切配合這樣的五導教學模式。事實證明此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很有幫助。下面筆者就初中歷史“五導教學模式”談點粗淺的認識,以此拋磚引玉。
1.導讀。我這里說的導讀不僅僅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而且包括課前預習、課堂自讀和課后自學。課前預習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授新課前,自己先主動學習新知識,并作一定的預習筆記,如劃出重難點、提出有疑惑的問題、解決書上的習題等。隨后,帶著預習結果聽課。實踐證明,有備而來的主動接受知識效果明顯的優于沒有預習的被動接受知識。筆者認為,學習是學以前不懂的東西,因而課堂上著重是解疑解惑的,沒必要把書上的東西一古腦全“灌”給學生。學生有準備聽課,在教師的幫助下,把疑惑解決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課前預習正是要學生先做好準備。課堂自讀就是教師講課時,為了使學生迅速及進一步理解相關內容,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的重要方式。現在歷史教材編寫的一個優點是圖文并茂、補充材料內容多,這些東西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講述。因此就要求學生自讀這些東西,以加深對教師講述的理解。自讀的方式有默讀思考、朗讀講述和朗讀記憶等。課后自學就是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發一些相關的閱讀材料,或補充一些形式多樣的問題,如寫小論文、調查當地歷史地理的變遷、收集歷史老照片,上網查和課本內容相關的資料等。這樣既寓教于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和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導思。這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的有機統一。“主導作用的要害是啟發性,即循循善誘;主體地位的核心是獨立思考”。這一步可以說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頭戲,它要求教師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每一課,提出一些層層推進、向教學目標靠近的誘導性問題。以歷史人物的評價為例,我在上完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這一課后,為了讓學生掌握關于拿破侖的更多知識,便于給拿破侖一個客觀的評價,我打破常規,馬上把本冊第23課〈世界文化的杰作〉的第一個內容“著名音樂家”就提前上了,讓學生自學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并回答問題:這首交響曲是專門為誰而寫的,后來貝多芬為什么把總譜扉頁上寫的“題獻給拿破侖?波拿巴”改寫成“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響曲”呢?通過前后兩課知識的學習,學生就能夠比較客觀的評價拿破侖了。然后再引導學生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三個步驟:①他是什么時候的人;②他做了什么事;③給他一個恰當的結論。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教學任務就在師生交融的氛圍中愉快完成,最后使“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的舊有教學模式成為歷史。
導讀不僅僅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而是包括課前預習,課堂自讀和課后自學。課前預習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授新課前,自己先主動學習新知識,并作一定的預習筆記,如劃出重難點、提出有疑惑的問題、解決書上的習題等。隨后,帶著預習結果聽課。實踐證明,有備而來的主動接受知識效果明顯優于沒有預習的被動接受知識。我認為,學習是學以前不懂的東西,因而課堂上著重是解疑解惑的,沒必要把書上的東西全部“灌”給學生。學生有準備聽課,在教師的幫助下,把疑惑解決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課前預習正是要學生先做好準備。課堂自讀就是教師講課時,為了使學生迅速及進一步理解相關內容,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的重要方式。現在歷史教材編寫的一個優點是圖文并茂、補充材料內容多,這些東西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講述。因此就要求學生自讀這些東西,以加深對教師講述的理解。自讀的方式有默讀思考、朗讀講述和朗讀記憶等。課后自學就是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發一些相關的閱讀材料,或補充一些形式多樣的問題,如寫小論文、調查當地歷史地理的變遷、收集歷史老照片,上網查和課本內容相關的資料等。這樣既寓教于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和開拓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抓好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思考維度的擴張工作
這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的有機統一。“主導作用的要害是啟發性,即循循善誘;主體地位的核心是獨立思考”。這一步可以說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頭戲,它要求教師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每一課,提出一些層層推進、向教學目標靠近的誘導性問題。如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說我們可能通過這樣三個步驟:1.他是什么時候的人;2.他做了什么事;3.給他一個恰當的結論。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教學任務就在師生交融的氛圍中愉快完成,最后使“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的舊有教學模式成為歷史。
三、抓好課堂教學中的討論環節
這是發揮教與學兩個環節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史興趣及將一節課推向的關鍵。在誘導思考階段,往往會出現教師在重點講解、誘導學生向教學目標靠近時,同樣的問題學生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現象。對這種情況切忌武斷的一刀切,不妨讓學生各抒己見,亦可展開自由討論、自由辯論等方式。一刀切既傷害了學生的感情,也傷害了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師來說,這是水平和能力的檢驗,是貫徹素質教育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積極性的關鍵環節。要求教師在學生討論或辯論時,對學生的看法應及時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和最終的目標靠近。最后,教師對討論的結果要給予畫龍點睛式的總結,對學生的發言也予以適當的鼓勵性評價。這一步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工作不斷邁向新臺階。對學生而言,課堂討論或辯論調動了其不斷探索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其學史的興趣,鍛煉了其口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當然也豐富了課堂氣氛。
四、抓好課堂小結,強化知識的識記與延伸
即教師簡明扼要的引導學生將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像過電影一樣過一遍。這一步要求教師語言精煉、引導合理、條理清晰、邏輯層次分明和重難點突出。方式可以是教師唱獨角戲,也可以是學生自己總結或提問學生回答等。以《中國歷史》九年級上冊第4課的《為民族獨立而戰》為例,我是這樣唱“獨角戲”的:“1775~1783年的北美獨立戰爭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場爭取名族獨立的(用彩色粉筆劃出戰爭性質)。在戰爭過程中,雖然英國實力強大但北美人民浴血奮戰,迫使英國承認北美獨立(劃出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戰役)。英國被迫簽訂了《巴黎合約》,承認北美獨立(劃出戰爭結果)。教師總結時應以板書為基準,邊總結邊用彩色粉筆勾勒出應理解的、應記憶的知識點。這樣做既給了學生直觀的印象,又使其理清了知識間的因果、邏輯等聯系,對知識線索、內容的理解記憶也就加深了。
中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曾形象地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受陶老創造教育思想的啟發,再結合其生活教育理念,我覺得現代的創新型作文教學,就是要求孩子寫的作文(作文內容)應該是標新立異的、新穎而出眾的;老師教的作文(教學方式)應該是獨具匠心的、創新而顯成效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創新呢?受啟于李白堅教授的一次講座,以下作文訓練方法既有新意,又能吸引學生,在日常實踐中已初見成效。
一、全方位觀察法
我們都知道,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就是來自于對一個生活小現象的觀察重視。蘋果落地,見者甚多,不同的是,見就是見,沒有下文;而牛頓,在詳細的觀察后有研究,有思考,所以才有了與眾不同的發現。可見,觀察在這偉大發現背后的作用多么重要!
其實,觀察也是作文的前提,觀察得是否具體到位,是決定作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所致,他們的觀察經常會不得要領,或不得方法,給觀察后的寫作造成一定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我指導學生在觀察時正確使用“五員大將” :眼、耳、口、鼻、舌,擺脫孩子平常觀念中的觀察就是看的片面理解,培養全方位的觀察能力,提高感受生活的水平。如:讓學生觀察最熟悉的“喜之郎”果凍時,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觀察果凍的形狀、大小、外包裝外,還可引導學生將果凍放在手里,掂量一下、撕開后用鼻子聞聞,用舌頭舔舔等,以這些感官的所得來充實觀察的內涵。
二、模仿訓練法
模仿,絕不是一種呆板復制。模仿應是從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間的“支撐點”。如果學生能夠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的“類似” ,那么,他的思維已經達到新的高度。但是,一般的作文教學中的模仿訓練,往往只停留在對課文典型句、段,內容或形式上的模仿,或稱仿寫。其實,在新型作文觀念影響下,模仿的方式、方法,還可更為靈活多樣、甚至幽默、離奇些。如指導學生如何在習作中寫好側面描寫時,可運用模仿,進行訓練。以大家都熟悉而又感興趣的投籃為例,可通過觀看兩段錄象,在比較中得出:籃球明星姚明完成一個投籃動作僅用了24秒,在卡通片《灌籃高手》中,流川楓卻用了189秒來完成同樣的動作,這是由于動畫片與姚明的現場錄像有所不同。動畫片中,在放流川楓投籃動作時,插了很多關于觀眾、其他隊員、對手、場面環境等的多個畫面,所以延長了投籃動作的時間。這些用來延長投籃動作時間的畫面,如果用在作文中,用語言來描寫,便是側面描寫。此外,說書先生之所以能把“小姐下樓”這短短幾分鐘的動作,說上兩個星期之久,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將這種方法活用在作文里:我們在描寫某個動作時,便也能模仿著這種延長時間的方法,利用側面描寫、場景烘托等,便能使所寫動作更具體、更生動、更真實豐滿了。
三、聯想訓練法
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期,不同時期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能力,因此,在學生的頭腦中蘊藏著巨大的創作潛能,具有無限的創造力。然而,能將這種潛能開發出來的,便是啟發聯想。聯想,總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礎上的新發現。它先讓事物與事物相接近,然后,從中引出新現象、新認識和新結論。
舉例來說吧。在指導學生寫一個活動(如拔河、甩大繩……)時,可趣味化地運用做啞劇游戲的方法,充分發揮聯想的作用。首先告訴學生: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做個啞劇,表演拔河,既然是啞劇,就不許說話,誰說話誰就犯規。學生欣然點頭,在這種特設的情境下,教室頓時鴉雀無聲(這可是平時搞活動時很難有的安靜場面)。然后,老師用空手做動作,示意學生:老師已將繩子拿出,讓學生(無聲地)上陣做好準備拔的姿勢,緊接著教師又用手勢等肢體語言無聲指揮著學生安靜地“拔”著“河”。還故意設好結果:一輪是十男拔十女,要男生贏;一輪是十男拔一女,要女生贏。要求學生聯想平時真實拔河的場面,表演出不同的狀態。只見學生全然參與,表演得投入而逼真。此時,“拔河比賽”進行得正當火熱,可教室里卻是寂靜一片,紀律絕對好!這在平時的現場活動中是絕對做不到的啊!其實,研究表明:學生愿意自覺遵守游戲規則,卻不愿自覺遵守課堂紀律!更可貴的是,此刻的學生由于完全沉浸在“拔河”的情境之中,游戲至此,他們多想說一說,想一想啊!可由于不敢違犯游戲規則,所以他們強忍著,始終不語。當老師把學生的語言、情緒憋到時,老師終于宣布:“現在啞劇表演結束,可以講話了!”學生一身輕松,長長吁了口氣。老師接著說:“現在,你想不想說啊?”學生大聲齊答:“想!”見時機成熟,老師便說:“那就用你手中的筆暢快淋漓地把你要說的話寫下來吧!”試想,此時學生的作文怎還會無話可說呢!其實,這一切效果的產生,是情景聯想在其中發揮著神奇無比的作用。
四、求異訓練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往往重視其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如果我們注意打破習慣性思維。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方位、另一個側面來考慮事物,往往能獨辟蹊徑,發現新結果,從而有利于培養求異思維。在進行作文的審題訓練時,我引導學生跳出常規,打開思路。如習作《我的老師》審題時就可以這樣指導:除了可以寫真正在教室里給你上課的老師外,其實只要給過你知識、教過你本領,讓你獲得過啟迪、明白過道理的其他人,也是可以的;甚至大自然中的其它事物,它們都可以是“我的老師” ,都可以成為習作的內容。而對于蒼蠅、蚊子、蟑螂、豬、老鼠……這類一般眼中偏厭惡的事物,在以其為作文題材時,可以《我的朋友》《我的伙伴》等為題,以第一人稱來介紹其“朋友” “伙伴”。用這種富于童趣的身份來介紹這寫小東西,學生頓減了平時那種厭惡情緒,興致倍增,描寫得也繪聲繪色,自然流暢,習作語言的趣味化,活潑性也體現其中。
五、發散訓練法
此法是對事物各個側面、不同層次的具體闡述。這種訓練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敏銳地發現某一對象可有各種說(寫)法,而盡興地說(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