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7: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河道景觀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1.1地域環境概況
武川縣位于中部,陰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總面積4885平方公里。全境在北緯40°47′-41°23′、東經110°31′-111°53′之間。縣境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最寬約60公里。
武川地形地貌為南高北低、南山北丘,從中低山、低山地形到高原低山丘陵,高原波狀丘陵過度。其中山地占總面積的41.9%,丘陵占50.4%,灘地河谷占7.7%,境內8條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雨大山洪暴發,天旱河床干涸。
武川地區年平均氣溫3.0℃,降水量歷年平均降水為354.1mm左右。年最多降水為1961年553.1mm,最少降水為1965年191.5mm。
1.2水系統規劃概況
武川縣河道水系的規劃主要通過昆都侖河、東河、西河形成環城水系。
在空間布局上保留并整治7條主要河流水系,并采用河中河等工程形式建設“環城水系”。
在水源方面,水系景觀用水水源應以再生水、河道內的天然徑流、城市排水系統收集的雨水等為主。
同時避免填河造地的做法,應對河流進行整治和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河流行洪的安全價值和改善城市景觀的環境價值。堅持“以供定需”原則,不宜建設規模過大、沒有水源保障的景觀水面。
2.干旱地區泄洪河道概況
中國內陸廣泛存在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如西北、華北地區。這些地區蒸發量大,降雨量少卻短時集中,短暫的暴雨傾瀉后就形成了許多泄洪沖溝。這些沖溝常年處于干涸狀態,只有在雨季才形成徑流。旱時黃土飛揚、澇時泥沙滾滾是這種泄洪溝典型的景觀。
泄洪河道在城市中廣泛存在,其長期無水的狀態引發了大量不協調的現象。許多河道沿岸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道,使這種河流基本上“有河則涸,有水則污”。河道內私搭亂建現象嚴重,甚至有人將民房和娛樂場所修建在河床中,一旦發生洪水,后果不堪設想。大量未經許可的挖沙取土,令河床內千瘡百孔,滿目皆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決策者們逐漸開始關注城市環境的品質。相應的,這些一度被人們所遺忘,已經成為臟、亂、差典型的泄洪河道,又被重新關注,成為城市景觀改造的重要對象。
3.武川地區河道景觀設計的問題與對策
3.1 河道防洪策略
干旱地區泄洪河道往往源短流急,產流區地形坡度大、植被稀少,洪水一旦發生,量級較大。尤其是當其流經人口稠密的城市重要地區時,解決防洪安全隱患是首要的問題。
3.1.1 水利部門設計的人工河道多數是裁彎取直,將河道沿線低洼地孤立于河道之外,建立一條單線的人工河床。這種處理方式將原有多樣的行洪空間大幅減少,對于自然河道的分洪蓄洪能力形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應協調水利部門在坑塘支流和低洼地出現的位置設計分洪口,利用低洼地的空間將部分水滯留起來,有效降低洪水規模。大型坑塘和低洼地能夠形成巨大的水資源儲備,對于城市景觀用水和地下水補充作出有效的貢獻。
3.1.2 擴展河道寬度,實現梯級河道斷面
在保證防洪標準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為實現坡度較緩、有植被覆蓋的堤坡,必須盡可能擴展河道寬度。在保證原過水斷面不變的前提下,實現兩級以上坡度較緩的梯級河道斷面。較緩的堤坡保證了河道兩側有合適的坡度進行綠化覆蓋,將原有的綠化帶與河堤整合為一體,擴展了綠帶的范圍,并且實現了河道景觀的親水性。
3.2 河道生態補償策略
3.2.1 截污治污,利用再生水和雨洪水等地表水形成河道景觀用水完善河道治污基礎設施的建設,沿河建設截污管線,將生活污水收集后排入污水處理設施集中治理,形成再生水。
3.2.2 建設生態堤坡,恢復河床的生態功能
河道堤坡改造應利用現代生態工程技術,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基礎上,運用透水透氣、能夠生長植被的生態型護岸,恢復河床的生態功能。如目前被大量運用的生態袋邊坡,其主要由生態袋和連接帶等工程組件構成。
3.2.3 沿河建立多層次植被景觀帶
河道生境的退化,與沿河植被的破壞有直接的關系。為恢復河道生境,建議在河道內外建立2個層級的植被景觀帶。在河道行洪范圍以外,充分利用周邊用地建設由鄉土植物組成的防護林帶,林下設灌木層和地被層,形成喬灌草結合的復式植物群落,有效防風固土。
3.3 河道水體景觀策略
3.3.1 河床中設計寬度較窄的子槽,并通過多級水壩蓄水實現節水型溪流景觀
河道梯級斷面中寬度最窄的底層河槽設計為承載景觀水體的子槽,子槽的平面形態模擬自然溪流、蜿蜒輾轉。子槽內間隔一定距離布置多級小型石壩或水閘蓄水,形成溪流和跌水景觀。
3.3.2 水體形態以溪流為主,局部區域擴大水面,形成溪池相間的水系景觀子槽和石壩形成的溪流跌水景觀效果較單調,可沿用河床內的沙坑和低洼地,修整形態后蓄水成為池塘。
3.3.3 僅在子槽范圍設防滲,子槽范圍以外不做防滲處理
為防止景觀用水滲漏,需要在子槽范圍內設防滲。子槽范圍以外不做防滲處理,當水位超過子槽高度,水體自然外溢進入未做防滲的河床,還原河道的自然滲透特征。
3.3.4 結合水體景觀設計,建立水體自凈和循環體系
河道景觀用水以再生水和雨洪水為主,因此有必要在河道中建立一套水體自凈體系。河道中的大坑可改造為沉淀池,當有雨水匯入時,沙坑使水流流速降低,水中的泥沙顆粒等得以沉積。再生水入口處建設人工濕地,濕地由淺灘和茂密的水生植物形成,利用濕地植物的吸附和過濾作用凈化水質。溪流中的跌水為水體不斷曝氣和加氧。
通過這種方式,中水和雨水得到了有效的凈化,河道內以水循環的方式實現了水體的自我維持,另一方面,這一系列水池、溪流、跌水和濕地本身也形成了豐富多變的水體景觀。
4.武川地區景觀河道的植物選擇與設計
4.1武川地區植物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植物種植鄉土化原則鄉土植物品種是良好的植物資源,鄉土植物材料的使用,是體現地域文脈及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景觀設計應根據環境、氣候等條件合理地選擇當地生長的植物種類,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鄉土物種不僅最適宜在當地生長,而且養護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小,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師的基本要求。
生態效益最大化原則主要體現在利用園林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除要突出鄉土樹種外,還要突出能較高產生生態效益的樹種。科學、合理地設計植物生態群落,充分準確地依據不同樹種的習性、體形、物候期、生長速度設計種植類型,不但要從美學和造景來考慮,更要從發揮生態效益與適地適樹的生態學和栽培學角度來考慮。
植物多樣化原則。應充分體現當地植物品種的豐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特征,強調為各種植物群落營造更加適宜的生態環境,以提高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維持城市的平衡發展。
養護管理減量化原則。盡量避免養護管理費時費工、水分和肥力消耗過高、人工性過強的植物景觀設計手法。師法自然的人工造景最理想的維護是能夠回歸自然,加強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復的能力,靠自然之力自我維持平衡。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具有豐富物種的自我維持的園林綠地系統。
4.2武川地區骨干植物選擇
山地森林:華北落葉松,樟子松,白樺,山杏,山櫻桃,草木樨,沙打旺,沙蒿
丘陵草場:楊樹,白榆,柳樹,白樺,檸條錦雞兒,沙棘,小針茅,草木樨,沙打旺,沙蒿
濕地:楊樹,柳樹,白樺,小針茅,草木樨,白榆,白樺,沙棘,沙打旺,檸條錦雞兒,沙蒿
河谷:油松,樟子松,華北落葉松,楊樹,白榆,山杏,山櫻桃,檸條錦雞兒,沙蒿,草木樨,沙打旺,沙棘。
河灘:油松,華北落葉松,樟子松,楊樹,白榆,山杏,山櫻桃,沙蒿,草木樨,沙打旺。
5.對該項目的思考和方向性原則
根據當地地理氣候特征,建立合適的河流生態系統,面對長別分明雨季旱季,這樣的河流符合自然生態的原則,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利用原有的植被,新增加的植物也都是本土物種,這樣的選擇不但展現能出極具當地特色的地貌景觀,而且很大程度減少了景觀維護的費用。
多樣化的景觀種類,林地,濕地,草場,河灘和公共設施用地相結合,豐富景觀體驗的同時還能保持動植物資源的生物多樣性。
生態景觀與城市景觀相結合,在核心區最大限度地維持生態原則,兩側尤其是與城市相接的部分建立供人使用的游憩設施,使該公園在生態與城市兩方面功能都十分完備。
建立多層級的河岸,結合濕地的蓄水儲水功能有效地在雨季控制洪水,在旱季收集凈化雨水保持徑流。
該項目中運用了土工膜防滲,生態邊坡,高滲水性鋪裝等技術和材料,使公園的生態功能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 干旱地區泄洪河道重點河段景觀設計探索[ 馮瀟 馬俊峰 周曦]
河道的重要性
河道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興起就位于長江、黃河流域,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形成也與河道具有重要的關聯。“得水為上”,這是中國古代對于城市建設以及住宅營造的重要要求之一。由此可見,河道與城市、與人的重要意義。
現階段河道出現的一些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化,對河道環境的治理也有了新的要求,有的要求恢復河道原貌,有的急于改造利用河道,種種的嘗試,有好的作用,但是也出現了更多的弊端。
通過幾年的河道景觀設計工作,結合相關專家的意見,和河道的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
一、城市河流治理的“以人為本”
按人的主觀意志(為了修路、蓋房、旅游)改變河流的走向、切斷河流之間的聯系,原有河道的自然生態群落遭到毀滅,城市水系失去了自我凈化的能力。
防洪堤從解放初的9萬km,到目前的25萬km,堤線越來越長,堤身越來越高,相應的洪水水位也越來越高。上海的蘇州河就有很長一段是地上河,這樣的狀況嚴重地影響了景觀效果,也加大了安全隱患。
二、護岸的硬質化
河岸、湖岸和底的硬質化。
三、河流成為垃圾場
幾乎所有城市河流都成為下水道的排泄場,河流的水質越來越差,河道變成了排污道;
四、河流整治成為政府的形象工程
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土地開發需求,人們常常把城市中的河流越束越窄,甚至被廢棄、被填埋 ;
五、不給城市河流足夠的空間
城市河流需要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下方能維持健康,需要不斷的資源補給方能保持活力。
六、閘橋的無限制性設置
在同一條河,不遠的距離設置好幾座閘橋,好似扼住江河的一道道鐵鎖。在建閘或橡膠壩等攔河建筑物時,往往不考慮留有一定寬度的輔陡坡輸水道(魚道),這就妨礙了生物的上下游交流。
河道設計的理念:Landscape sustainability宏觀生態
風景園林是以地球表層景觀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利用、人居環境塑造和提供健康的生活環境為目標,生態是風景園林(景觀設計)最基本的特征[1]。
從宏觀上來講,河道流經廣大的地域,并與其他的河流相互連接,形成一個龐大的水網。時間上,他們能塑造地形,改變氣候條件;生態上,具有一套獨特的生物體系,并與陸地生物密切聯系;人文上,孕育了人類文明,也是地區文化歷史的象征;交通上,自古以來河道就是重要的航線,載人發展史上具有不可獲缺的作用。
在生態學觀點以及可持續發展上,立足于風景園林設計的生態思路和生態法則,以河道生態格局的整體性、生態過程的完整性、生態界面的延伸性、物種的多樣性、通道的連接性、生境的原生性、擾動的有限性、足跡的平衡性和環境的健康性9個特征為切入點[2],探討新時期的河道景觀規劃設計。
河道設計的手法:微觀途徑
從微觀上來講,河道為人類、動植物提供水源,水質的清潔與否,直接關系大眾生靈的健康與生存,現在全球談水資源呈現愈來愈緊張狀態,有4億多人口直面水荒,對河道的水資源保護也更加的重要。
結合河道設計出現的一些問題,采用具體的設計方法:
(1)早規劃,為河道留出足夠空間
河水的每一次漲、旱,就好比它的每一次“呼吸”,給它留有足夠的空間,才能夠使它“健康”,否則只有不斷的加高堤防,建設閘橋,才能抵御一次次的自然災害。
(2)截污
除了受天氣影響(暴雨、洪水等),河道的最大的污染源來自于人類,只有對生活垃圾、工業廢物進行有效地處理,阻止他們的排放,才能真正做到水資源的保護。
(3)能彎則彎,盡量采用原有河道本身的流線。
我國古代風水理論
風水最忌水流直瀉僵硬,因為風水認為吉氣沿著曲折蜿蜒的路徑行進與蓄積,而煞氣則沿著直線穿流。河道蜿蜒性的保護和修復對于水曲之美的形成至關重要。
曲折蜿蜒的河道不僅形態上優美,也成就了生物的多樣化,群落的出現,使水環境得到改善,水“活了”起來,帶動整個流域的生態系統發展,形成了可持續的環境,這就是現在國際上正在倡導的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4)護岸的生態化、自然化
傳統硬質護岸的弊病
傳統護岸使自然河流渠道化
護岸和河床材料硬質化
河流橫斷面幾何規則化
將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線或折線型的人工河流
切斷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系通道
改變深潭、淺灘交錯的形勢,急流、緩流相間的格局消失
導致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的退化,從而使河流生態資源、自然景觀等多方面功能的喪失
護岸盡量采用生態化的設計,利用當地原有的材料和自然的方法營造:如:柳枝、茅草、木框、條捆、拋石等等[3]。
(5)對動植物群落的保護
每一條河,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形成不同的動植物群落,它們才是河道“活著”的象征與標志。
防洪河道平面應盡可能保持天然河道走勢,遵循大自然演變規律,岸線適當后退,保留河道中的島嶼、河灘、濕地等中間過渡帶,為水生生物與陸地生物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間。城市內河或人工開挖河道一般都是滯洪或景觀河道,水流流速小,平面上避免治理成筆直、等寬的渠道,可設置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制造豐富多變的河岸線,改變原來呆板、單調的河道模式(見圖1)。一條彎曲、寬窄變化的河道更具靈動性,更適合水生生物生長。
2斷面設計
保留原有河道中淺灘和深潭的形態,不固定河床,使河流擁有一定的擺幅度,盡量不設計水流淺平的矩形斷面,重視水邊的多樣性。縱斷面上要能形成交替的淺灘和深潭,不設計直線形。如圖2所示。河道斷面型式上引入園林設計理念,建成園林式河道,突出親水、綠化。以福州內河為例,傳統駁岸采用一墻到底的砌石擋墻結構,高高的駁岸將人與水遠遠地隔離,顯得生硬且不經濟。采用復式斷面,常水位以下采用擋墻或護坡,常水位以上土坡種植草皮、低矮灌木、楊柳,常水位處設置親水平臺,即經濟又美觀(見圖3)。以4m高護岸為例,采用復式斷面比單一擋墻斷面投資省40%。
3材料選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waterfront green space landscape elements of each design some treatment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river, green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enue and respect cultural put forward this type of gree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ecological river harnessing.
Key words: the urban waterfront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river, management methods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穿城而過的河流附屬帶狀綠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視,城市濱水區作為城市中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其規劃涉及多學科、多方面的問題,要求專業設計人員以綜合的視角進行多目標的規劃設計,通過形式多樣的造景手法創造豐富的空間變化,形成優美的水體景觀。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離不開水,交通、運輸也需要水,自古以來許多的城鎮、鄉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興盛發達。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單純扮演資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環境功能日趨顯現。
城市濱水綠地以帶狀水域為核心,以水岸綠化為特征,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資源,濱水景觀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與變化的景觀形態,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也是最高質量的城市綠線。
從水利上來說, 流經城市的每一條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機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運、排鹽、純景觀等方面加以區分。如果從城市綠地系統功能上劃分,作為有保護意義的生態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這條河流本身的歷史文化積淀、它所流經的區域在城市中所處的位置、濱河綠地鄰接用地的功能都會對濱河綠地的性質產生影響。
對于一個面向全市開放的帶狀綠地從交通分析上獲得必要的信息對未來場地的組織至關重要,同時由于有許多跨河大橋穿越綠地,這會增加一種特殊的觀賞視線,另外那條大橋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橋梁,也會對綠地設計內容產生影響。通過交通分析,可以確定帶狀綠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規模、哪些區域會產生商業價值。除了對城市交通系統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臨近用地的現狀功能及未來建設情況,一般可結合城市的總體規劃或詳細規劃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通常這種以休閑為主的全開敞型綠地不同于一些主題公園,臨近綠地的城市用地性質直接對綠地內部的設計內容產生影響。
從生態學角度講,濱水區域是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特性的區域,和城市內部預留的公共綠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個設計師具有生態價值觀的話,那么在現場看到一片幸存的濕地,一處小小的候鳥棲息地都應在未來的景觀設計中設置一處保護區域,為這些具有未知價值的場地留有發展空間。關注每一條河流在長期自然過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組合結構,結合這些自然細節進行水岸設計,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濱水景觀設計。因此一個好設計師不在于他的設計水平,而在于他尊重場地,善于發現場地的靈魂。
水道的設計應盡量利用河流的原有形態。一條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淺灘和沙洲,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氣和靈氣。保持生態河道的自然形態。自然狀態下的生態河道水草叢生、游魚翔底,基質為泥沙或石子,水流或緩或急,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組合,為多種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境。曲折自然的水道不僅可以降低河水的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力,還能盡顯河流的自然形態之美,為人類提供富有詩情畫意的感知和體驗空間。
當河流穿過城市的時候,應盡量保持生態河道的連續性,連續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間,可將沿岸各種單體景觀元素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連續流水的水質較好,能有效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具有生態和美學價值。而為單純提高水位采用的高壩蓄水,不僅嚴重破壞了生態河道的連續性,影響魚類及其他生物的遷徙和繁衍,而且使生態河道喪失了其自然形態,也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親水需求。
駁岸的處理,好的駁岸設計,不僅能營造良好的親水空間和景觀,吸引游人,還能很好地保護濱水綠帶的生態環境。對于坡度較緩或腹地大的坡岸地段,可選用軟式駁岸設計。軟式駁岸的處理更接近于自然駁岸,把白沙灘、卵石灘、草灘一直延伸至水面,同時配合岸邊的各種植物,既可達到穩定駁岸的目的,又能夠發揮駁岸的生態功能,還有利于降低造價及管理費用。對于坡度較陡或沖蝕較嚴重的地段,在使用水泥和石塊護岸時,可以通過挖洞加圈的方法,種植樹木花草,局部岸段可布置園林山石,打破單調的硬線條,增加河岸生機。
對于防洪要求較高、腹地較小的河段,必須建造重力式擋土墻時,可采取臺階式分層處理。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用不同直徑的鋼筋混凝土管等材料,筑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地段則可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蔥郁的草木。還可采取挑臺、眺臺、退臺、碼頭等設計形式進行復式處理。
中圖分類號: TV8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文環境意識的提高,城市河道作為基礎建設的一部分,其功能發生重要變化,傳統的河道作為水災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發揮泄洪、航運的功能。現如今將對城市河道進行整治與景觀生態設計聯系在一起,在對城市河道進行治理的同時注重以人為本,發展生態河道,并以安全、資源、環境為一體的進行協調發展。
一、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1、安全性
城市河道作為水災防御體系的一部分,首先要保證其最根本的行洪安全,滿足城市防洪規劃要求。在保證此前提下,再深入發掘河道的生態功能和景觀價值。
2、生態性
生態性即是指城市河道整治與景觀生態設計中不能忽略河道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以盡量滿足其生存、繁衍為原則,并確保河道的生態健康發展,景觀生態設計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態系統,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3、親水性
城市河道設計還要符合親水性的原則,可以采取修建親水設施的方法,在沿河兩岸形成舒適的水邊空間,滿足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等活動的需求。
4、文化性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城市河道建設中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特色,注重保留兩岸的文物、建筑,挖掘周邊的文化典故,創造獨特的、具有當地文化內涵的河道景觀。
二、城市河道的特點
城市河道界于天然河道和人工渠之間, 具有其獨特的水力特性。 城市河道普遍較淺, 河道順直, 水量小, 流速慢, 枯水季節甚至斷流。 河道兩岸甚至河底多采用混凝土襯砌, 兩岸植物少, 水中生物少。 這些特性決定了城市河流環境容量小、生態系統脆弱的特點。
從功能而言, 城市河道與農田水利設施相比, 一般不具有灌溉功能。除了有汛期排洪、排澇的安全功能外, 河道兩旁平時又是人們休憩的場所, 因此也具有休閑娛樂功能。同時, 城市河道作為城市景觀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廊道, 還具有生態資源的功能。
三、城市河道目前存在的問題
1、水污染嚴重
改革開放初期,環境沒有經濟發展重要,人們沒有認識到環境好壞的重要性,使得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河流也未能得到保護。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張,大量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注入,水污染顯得格外嚴重,河流生態環境也被嚴重破壞。同時,生活垃圾沒有得到很好處理,在河道周圍經常散布垃圾,不僅破壞河流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河道景觀價值。
2、河道自然生態功能在逐步減弱
很多河道兩岸陡直,多用鋼筋混凝土建筑成斷面,在此條件下不能種植大量綠化植物,影響動物的生存,不僅不能很好美化環境,也嚴重破壞河道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影響到整個河道的生態系統,使得河道的自然生態功能逐漸減弱。
3、河道景觀遭到破壞,親水空間減小
河道的陡直斷面設計使得水流通暢,水流徑流速度加快,這樣水流對護岸的沖刷也加劇了。下游地區會沉積沖刷下來的沉積物,減少了地下水的滲透,降低了河岸的水調節功能,這樣破壞了河道原有的自然景觀和生態平衡,加上這種設計阻隔人和水面的接觸,缺少親水景觀和平臺,讓人們的親水空間也變得十分狹小。
四、河道景觀生態設計
1、河道線性設計
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到河流的治理要與實際工程相結合,不僅要符合工程設計要求,還要符合自然生態及景觀原理。近年來荷蘭人提出還河流以空間城市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輸移、寬深比等方面達到動態平衡,也就是近年在國內提出的兼容人類親水性、生態性和河道蓄水防洪功能為一體的復式河流斷面,在滿足水利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了形式單一、無變化的濱水景觀形式,規劃針對不同河段的用地情況采取不同的斷面形式,形成寬窄有致的水面景觀。
2、生態護岸材料
(1)人工自然護岸—生態混凝土
生態混凝土護岸既能保障水邊岸坡的安全與穩定,又能為水邊空間的生態恢復提供有利條件,從而起到保護水體生態環境和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的作用。
綠化混凝土是粗砂大孔混凝土,由粗砂礫料或碎石、水泥加混合劑壓制而成,具有高透水、透氣性、較大抗拔力等特點。該類材料主要包括魚巢磚、生態磚、環保型透水磚、植草磚等。
無砂混凝土是日本近年在河道護坡方面作出的研究,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難溶性肥料和表層土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爐爐渣和硅灰的水泥、適量的細料組成,它具有孔隙多、透水性大、抗變形能力好的特點,利于植物的生長發育。
(2)自然型護岸
松木樁護坡是在護腳處用松木樁打入地基擋土,當水流通過時,能在卵石縫隙中間長出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沖刷,保護河堤。
生態袋護坡主要運用于建造柔性生態邊坡。這種特殊配制的材料抗老化,只透水不透土、可植被綠化,形成良性的生態植被體系;作為最新型邊坡構件材料具有環境普適性優勢。
(3)自然原型護岸—植物型護岸
水邊林:水邊林是生長在水岸帶的木本植物群落的總稱。常見的有柳樹、赤楊等,水邊林可以防止陸地面源污染的流入,落入水中的落葉可以為水生昆蟲和底棲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水邊陸域部分的樹枝是鳥類覓食、筑巢的場所。此外,水邊林具有優美的自然景觀效果,是人們林間漫步、享受自然野趣的好去處。
濕生植被帶:濕生植被群落一般生長在水際線內側地下水位高的場所。濕生植被一般有:蘆葦、水菖蒲、千屈菜等。濕生植被帶不僅可以防止陸域面源污染的流入,還可以防止洪水對河岸帶的侵蝕。此外,濕生植被帶在動物棲息環境中起到重要作用,水邊濕地草叢是蜻蜒和螢火蟲的羽化場所。
挺水植被帶:挺水植物是根、根莖生長在底泥之中,莖、出水面的植物。常見有:蘆葦、荷花、香蒲等。挺水植被群落通過吸收底泥表層的營養鹽、與水中附著的一些微生物共存,分解有機物、吸收營養等,具有凈化水體的作用。挺水植物群落生長的淺水帶還可以作為魚類、蝦類、兩棲類、蜻蜓類等產卵之場所,非常重要。
3、景觀生態設計
(1)分段設計
分段設計應作為水邊空間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可按照上、中、下游區間分為三個主題,使得設計充分體現主題的特色,使河流具有活力。以恢復周圍空間和生態環境為目的,打造時尚和自然的主體環境,通過分段設計,從上游到下游依次為生態保護區、河流利用區、自然河流恢復區三部分。保護區以保護為主,加強河道在城市中的自然原貌,利用區以加強城市親水功能為主,恢復區以保護為主,恢復河道親水特性。
(2)親水設計
親水平臺是連接人與水的通道,拉近人水之間的空間范圍。一般的親水臺階盡可能平緩舒適,形成了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具有開放空間的景觀帶,實現防洪、景觀、休閑的和諧統一。棧橋式親水平臺,在滿足親水需要的基礎上,給人以特定的文化感受,將多元化的親水平臺與傳統的水埠形式結合使用,還可以加強空間的圍合感,形成別致的私密空間。
親水護岸:盡量采用斜坡型或階梯型,并運用自然的綠地和生態材料建筑,營造魚類棲息地及繁殖場,達到生態駁岸的效果,使人獲得良好的親水感。如取消河岸護欄,在水邊栽種灌木防止游人落水,在滿足安全性的同時,使人們和水能夠親密接觸,同時改善了垂直堤岸給生態帶來的破壞,使河岸隨著水位的漲落發生變化,讓人們注意到河水的自然變化。
(3)植被景觀設計
濱水休閑空間的植物造景,要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態習性,發揮濱水區的生態效益。首先,植物配置應以鄉土樹種為主,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其次,植物配置過程中注意貫徹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再者,要注重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注重比例尺度,注重觀賞的連續性以及環境氛圍的營造;最后,由于植物景觀的四維性,時間對于植物景觀的影響也應綜合考慮。
結束語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觀形態,是城市的生態走廊。我們在對城市河道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讓河道在實現本身功能的基礎上,保證河道生態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觀價值,為城市居民帶來良好的生態休閑場所,提高河道景觀的綜合效益,實現城市河道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前言
在城市的生態系統中,河流的河道分布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景觀當中河道是最活躍的要素,生物群落最豐富,但也是生態適應性也最為脆弱的區域,還是自然地域與居民活動的共同區域。城市河流既要具備防洪、排洪的基本功能,還需具備調節區域性小氣候以及形成濱河與水面景觀的功能,可以為當地居為的休閑娛樂提供場所的社會功能與生態功能。
2、分析我國城市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則
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須遵循河流自身的自然屬性及自然規律,通過河道整治工作,使河道的自然屬性及本質屬性得到還原,并實現城市河道須具備的防洪排澇功能、灌溉供水功能、交通運輸功能、調節小氣候與凈化空氣的功能、景觀功能、休閑娛樂功能等,所以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2.1河流自身特性。這是城市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則,在河道整治過程中,河流自身的水力學特性、水流特性、降解特性、生態流量、生物屬性等河流的自然屬性都是河道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據。若違背了此項原則的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必然會留下各種隱患,城市河道的功能也將無法充分發揮出來。
2.2防洪與生態安全。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須有效解決城市的防洪排澇以及河道生態安全。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解決防洪排澇安全,水環境質量安全、供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河道整治必須將生態安全作為基礎,對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進行保留或者重構,使河流水體得到自然循環或者凈化,促進河道生態系統能夠可持續的發展。
2.3截污與治污。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須將截污與治污作為重要內容同步進行,這也是確保河道整治工作效果的關鍵。由于每條河道對于污水的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當河道的納污承載力超負荷時,河道的生態系統將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河道整治預期的目標也將無法實現。所以,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須加強控制河道沿岸污水的排放,制定系統的治理方案,保證各類污水能夠在達標之后再排向河道。
2.4地域適應性。每個地區的河道情況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河道整治工作要杜絕生搬硬套,必須根據地域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制定相應的整治策略。對于城市河道來說,大部分都分布在居民區,必須注重河道的景觀生態設計,使人們親近、回歸大自然的需求得到滿足,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與城市景觀有效結合,創造與當地文化相符的人文環境。
2.5河道獨特性。城市河道治理目標必須與城市發展相一致,但是河道景區的各個景觀節點、功能分區、河道護岸風格等必須突出特色,可按照沿河地區的經濟、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特點,將河道景觀分別劃分為親水景觀、生態休閑、商業區域等,各功能的設計方案可按照其各自的特點,充分發揮河道的風格,避免簡單與重復,從而導致居民出現乏味感。
3、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景觀生態設計的應用
3.1景觀生態設計之河道形態
第一,平面形態設計。設計城市河道的平面,必須盡可能的保留城市河道本身的形態,要避免將曲徑通幽的河道改變并重新設計為直線或直線的形態,首先要保留河流的原始斷面形態以及河道形態的豐富性,設計時無需過分的強調河道的平行等寬及整齊。在河道的兩側可適當修筑實際作用較強的蓄水湖池,既可以用于防洪抗澇,還可用于當地居民的娛樂休閑,這是城市河道治理非常實用的一種設計思路。
第二,祛除河道當中的瓶頸。在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改善河道的流水情況,必須有效的祛除河道當中的瓶頸,由于河道當中凹凸不平的淺灘及深潭,使自然彎曲的河道形態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這也是大自然為生物打造的最適合它們生存的天然生態環境,所以河道整治設計時自然彎曲的河道原始形態必須盡量保留。
第三,變死水為活水。河道整治設計過程中,必須注重城市當中所有河道水系統的連續貫通,使原本斷續的河流能夠連續在一起,變死水為活水,可以促進城市河流生態系統的構建,更可以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3.2景觀生態設計之灘地改造
河道整治時,由于灘地的形態具有較強的多樣性,對于灘地的設計必須因地制宜,著重灘地的改造設計工作。
第一,自然生態保護區。灘地設計時,要充分地考慮到灘地作為生物棲息場地,對處于淹沒狀態的河流灘地給予有效的措施進行保護,盡量維持河流的原生生物群體,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第二,親水公園。針對河流灘地寬闊的特點,灘地設計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修建親水公園,將河流灘地設計為比較開闊的空間。另外,高低起伏不平也是河流岸灘的主要特點,因此,河流岸灘的設計可以盡可能地豐富,對于草坪為主的灘地植物景觀,可以融入灌木林設計,灌木林既不影響泄洪,還可以為居民的休閑娛樂提供更好的生態景觀環境。
第三,休閑平臺。河流灘地可設計為散步、休閑、垂釣的親水休閑平臺,根據河流灘地的寬闊程度,還可設計為廣場,并設計座椅及雕塑等設施,再搭配適當的綠化,使河流灘地周圍的景觀設計更加人性化。
第四,灘地停車場。城市的發展日益加快,車輛停放問題越來越嚴重,可將灘地設計為停車場,緩解城市停車壓力。在鋪裝停車場地面時,可采用透水結構,可在車位縫隙種植花草,既可以滿足灘地的透水功能,還使地面得到了綠色和美觀。
3.3景觀生態設計之河道剖面
根據河道的自然形態,可適當設計擋水建筑,模仿瀑布的效果,形成水面落差,增強城市岸灘的景觀性。擋水區域的上游可設計為水上娛樂場所,下游的急流區可設計為觀賞性區域,使不同的河道形成不同的河流景色。與此同時,水面形成落差,還可使水中氧氣的含量增加,對于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效果顯著。擋水設施的建設可應用橡膠材料等,既可以在汛期防水,對于泄洪需求也沒有任何影響。
綜上所述,城市河道整治必須因地制宜的融入景觀生態設計,在保證原有河流形態的基礎上,構建生態河道景觀,河道設計時在滿足防洪、蓄水、排澇、航運等基本功能的同時,加強其生態、景觀、旅游、休閑等功能,使居民感受自然河流景觀美感的同時,打造園林、水城、水鄉、親水建筑等人工建筑景觀為居民帶來更好的視覺享受。
參考文獻
[1]周達.河道整治過程中的生態理念[J].民營科技,2014(01)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1、工程概況
掛影洲圍中心涌流域位于東莞市北部,地處東江三角洲河網上中游區,流域內水系密布、相互連通,整個流域有中心涌、南排涌、北排涌3條主要河流。南排涌是中心涌最大支流,跨高逗褪碣兩鎮,南排涌主干流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總長9.71km,由于局部段已經規劃改造完成,本工程實際整治河道長約5.70km,全線為明渠。本工程擬通過對河道進行清淤、清障、裁彎取直及護岸整治等系列工程整治措施,使其達到20年一遇防洪要求。本文針對南排涌河道堤岸結構形式的設計進行探討分析。
本工程場地類別屬軟弱土、中軟土地層,建筑物基礎土層為淤泥質土,凝聚力低,存在抗滑失穩隱患。大部分堤岸結構土層為飽水粉砂,其細粒顆粒含量多小于20%,且密實度松散~稍密,易引發堤岸河底構筑物失穩,在筑堤過程中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及發生滑動破壞,須進行地基處理。根據掛影洲圍大堤多年整治經驗,本工程采用拋石換填措施進行基礎處理。
2、堤岸斷面型式比選
綜合考慮景觀布置、投資、施工等各方面因素,有三種堤岸型式較適合本工程,分別是生態景觀擋土墻、鋼筋砼擋土墻及漿砌石擋土墻。
2.1 生態景觀擋土墻
生態景觀擋土墻系統是一種新型加筋土柔性結構重力式擋土墻,它主要依靠擋土塊體、濾水填料、加筋材料和墻后土體連接構成的復合體自重來抵抗動靜荷載,達到穩定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結構性能,堅固、美觀、耐久;是一種既能起到生態環保的作用、又兼具景觀功能、且能節約土地及防止水土流失的擋土墻。擋土結構中塊與塊之間無砂漿或其它剛性連接,利用土工格柵加筋作用成為一個整體來承擔外部土壓力,相當于一個重力式擋土墻。本工程采用生態景觀擋土墻設計標準斷面見圖1。該擋墻主要特點如下:
(1)結構耐久性好。產品由高強度高密實度混凝土經過蒸汽養護而成,具有較高的抗壓強度和抗沖擊能力(特別體現在水下使用情況),不會分裂或腐朽。其抗凍融能力也比一般混凝土強。
(2)施工簡便快捷,可重復使用。加筋土擋土墻的面板采用預制,加筋材料采用工廠生產,現場分層裝配施工,施工工藝簡單,施工速度快,施工質量容易控制,并且節省勞動力。
(3)柔性結構,對地基的要求低。獨特的柔性結構可適應復雜的地質條件,系統可允許有30CM的最大沉陷。
(4)節約占地,造型美觀。加筋土擋土墻的面板可以垂直砌筑,大大減少了占地,而且其面板可根據需要采用各種圖案,配合環境實現路、景、物美觀協調。
(5)與傳統擋土墻比較,綜合成本低。與重力式擋土墻相比,可節省造價20 %~6 0 %,并且隨墻高的增加其經濟效果越好。
(6)生態環保性好。該擋土墻施工時無需砂漿;設有魚巢、植栽等功能,有利于水生動植物的存活及景觀綠化;透水性良好,墻體后有碎石排水層,這保證了整個墻體排水的通暢性,使水能透過墻體與土壤進行自由交換,通過水體不斷的循環交流,使水體達到自身凈化的目的,改善水質環境。
圖1 生態擋土墻標準斷面圖
2.2混凝土擋土墻
混凝土擋土墻施工工序多,施工工期長,且造價高。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水利工程應作為水環境納入城市景觀,生硬的混凝土堤岸拉開了人與水的距離,親水性能差,且綠化景觀布置較為困難,人工痕跡重,堤岸顯得單調。本工程采用混凝土擋土墻作為比較方案,設計標準斷面見圖2。
圖2 混凝土擋土墻標準斷面圖
2.3漿砌石擋土墻
該種擋土墻雖然造價相對便宜,但漿砌石擋土墻除了不符合現代水利景觀要求外,還存在施工質量無法保證,墻身容易出現裂縫并且對基礎要求較高等問題,因此,本次設計不作為本工程比較方案。
2.4方案比選
綜上所述,分別采用生態景觀擋土墻和重力式砼擋土墻對本工程進行堤岸形式設計,設計標準斷面見圖1和圖2;兩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如表1。
表1 堤岸型式比較表
護岸型式 環境效應方面 施工方面 主要工程量及造價
(每米) 備注
生態擋土墻 外觀自然生態、美觀、親水。 柔性結構,適應變形能力強,工程施工簡單,施工進度快。 生態擋土墻3.6 m2、碎石砂6 m3、拋石5.6 m3、及欄桿等,造價約1.1萬/m 推薦方案
重力式砼擋土墻 河道生硬、人工痕跡太重、不易布置景觀、親水性差。 施工需立模、扎鋼筋,工藝復雜,基礎要求較高, 開挖量相對較大。 砼約6.5 m3、模板8 m2、碎石砂2.1 m3及欄桿等,造價約1.2萬/m 比較方案
由兩種方案對比情況可知:無論從施工技術上還是工程造價上,生態擋土墻護岸都較重力式砼擋土墻明顯占優,故選擇生態景觀擋土墻作為本工程推薦方案。
3、生態景觀擋土墻設計
生態景觀擋墻主要由底板、自嵌式擋土塊、土工格柵(加筋網片)及壓頂組成。通過土工格柵與回填土連成一整體,為便于排水,減少墻后剩余水壓力,沿墻背鋪300mm厚20~40mm級配的碎石作為排水骨料,在排水骨料與回填土間鋪設土工布,與排水骨料組成反濾層,防止土料滲出墻外,如圖1所示。
生態景觀擋墻的設計計算包括外部穩定分析計算和內部穩定分析計算。計算前必須充分了解回填土、被擋土、地基土的力學參數及土工格柵的力學性能、地面荷載情況等,并合理確定墻前、墻后的水位[2]。
3.1 外部穩定分析
分析在外部土壓力作用下整個加筋土包括擋土墻在內的整體性穩定性。自嵌式擋墻應用在水利領域時,水位的變化會對擋墻產生一定的影響。水位變化有兩種情況:驟變和緩變。緩變對擋墻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土體含水量的變化對抗剪強度參數的影響以及水位變化造成影響區域內土體容重發生相應變化;驟變除了會造成上述影響外,還會由于擋墻內外及擋墻土體不同位置的水頭差導致滲透力的形成,使擋墻穩定性變化更為復雜。
結合掛影洲圍內水閘運行情況考慮,本工程最不利工況是,洪水位從設計水位驟降至低潮水位時的這種非常運用條件的邊坡穩定計算。
外部穩定計算采用北京理正軟件設計研究所編制的《邊坡穩定設計軟件》計算。經計算,穩定安全系數為K=1.23,大于非常運用條件下Kmin≥1.05,故整體穩定分析滿足規范要求。
3.2 內部穩定分析
內部穩定計算是對生態擋土墻自身穩定驗算。包括:①最小拉結網層數的確定及布置②加筋網片承載力驗算:分析每一層網片所承受的拉力是否在其允許拉力Ta的范圍內;③加筋網片拉結能力驗算:分析當加筋土發生剪切破壞時被動區內的網片長度能否承受墻體上的內部土壓力;④內部滑移驗算:分析在外部土壓力作用下沿著加筋網片的滑移[3]。
最后綜合以上計算成果確定各層土工格柵強度、長度、位置,從而確定土工格柵型號和布置方案。本工程初步選定為單項抗拉強度85kN/m的土工格柵規格,共布置6層,其間距為0.60m,長度為3420~6160mm。
根據雙威生態景觀擋墻設計計算程序驗算知,內部穩定計算滑移安全穩定系數K=1.55>[K]=1.50,傾覆安全穩定系數K=5.02>[K]=2.00,滿足設計要求。
3.3局部穩定計算
局部穩定計算包括:①拉結網與擋土砌塊之間的連接強度驗算:分析每一層加筋網片與擋土砌塊之間的連接是否牢固;②擋土砌塊之間抗剪強度驗算:分析在內部主動土壓力作 用下每一層加筋網片處的擋土砌塊會不會由于抗剪強度不夠而凸出墻面;③頂部無加筋擋土砌塊的抗傾覆驗算:分析擋土墻頂部無土工格柵加筋部分墻體在 內部土壓力作用下的抗傾覆能力[3]。
經設計程序驗算知,局部穩定計算成果也滿足設計要求。
4、結語
本文通過生態景觀擋土墻在東莞市南排涌河道綜合整治工程中的實際應用,表明了和傳統的漿砌石、混凝土等重力式擋土結構相比,生態砌塊擋墻具有外觀效果好、結構柔性好、適應變形能力強、施工簡便、減少占地、節省投資、生態環保等許多優點,能為該項目帶來了環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不僅滿足城市防洪要求,節約了工程成本,又能提升工程的景觀效果,美化了城市環境。故生態景觀擋土墻在城市河道綜合治理中值得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城市河道作為人居環境中最具活力的開放性休閑場地,從某種角度來說,它是在營造一個滿足人類社交、尊重高層次心理需求的戶外活動空間,是一個高品位高質量的精神場所。城鎮河道的治理正向生態化、景觀化、多學科化方向發展,加強河道、河岸的水體保護,以提高生態涵養能力,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恢復河道濕地生態功能,同時提高景觀效果,不僅可使河道恢復原貌,而且為旅游休閑提供了良好的資源。
一、城市河道景觀的概念
1、河道景觀的定義
河道:即河流的路線,通常指能通航的河。目前國內外文獻中還沒有明確指出城市河道景觀的定義。廣義上的城市河道景觀指城市河道水域本身以及與城市河道毗鄰的一定區域的總稱,由水域、水際線、陸域三部分組成。
2、城市河道景觀與城市的關系城市河道屬于城市的范疇,已成為城市景觀體系中重要的自然景觀資源。城市河道不僅發揮著防汛、航運、排澇等物質功能,還承擔著城市旅游、居民休閑、美化城市的人文功能。它貫穿于城市的不同區域,每個社區的河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與河道周邊環境緊密相連。因此,城市河道必須承載其周邊區域的物質與人文因素。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原則
1、安全性及自然性
防洪是城市河道的第一功用。因此對于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首先應考慮河道的防洪功能,確保河道行洪安全。其次才是重點美化河道周邊景觀,改造河道生態環境,努力實現城市河道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統一增長。河道是天然的自然景觀,有曲折的姿態、深淺不一的河灘、植被覆蓋的河岸等,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在治理城市河道的生態景觀時,我們應遵循河道的自然屬性,盡量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態,設計出自然、和諧、優美的生態河岸景觀。
2、觀賞性及生態性
城市河道的生態景觀設計要注重美感,適當設置富有觀賞價值的景觀,給城市居民美的享受,構建生態、優美、宜居的城市生活。另外,在城市河道的景觀設計中要保證生物的生存空間,為生物創造足夠的繁衍生息環境,這樣才能保障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3、文化性及親水性
城市文化體現城市的內涵及思想,是一個城市的精神所在。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應融入城市文化,讓河道富有地方人文特色及文化內涵。一個優秀的城市河道生態景觀應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體。“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親水性是人的天性,應在河道沿岸修筑一些親水設施,為市民創造一個能夠親近水、觀賞水的平臺,從而構建舒適、優美的水邊環境。
4、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主要是要求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比如城市總體規劃、治污工程、防洪等方面的關系。河流自身作為一個完整的自然生態體系,因此在進行河道景觀設計中,要在把握整體性原則的前提下,應對不同的河道區域進行具體的設計,而且要從城市的整體發展出發,對河道景觀設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5、地域性原則
對于大部分的城市來說,都是臨海而建,因此城市的河濱區往往是對一個城市地域特色和人文環境的集中體現。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氛圍,而河流承載了這個地域的文化特色,因此要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去,從而體現這個城市的特征、人文歷史和城市的外在魅力。經過地域文化的融入,每個城市河道的景觀設計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這也是衡量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
三、我國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研究
1、河道駁岸的虛實處理工作
我們對于城市河道駁岸景觀的設計,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實景與虛景。我們所說的實景是要通過一定的硬性景觀來表現,例如一些園林建筑,富有創意的環境空間景觀等。這些硬性的景觀能夠表現出較強的功能性與尺度性,我們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到植物與景觀建筑之間的關系;我們所說的虛景指的是在河道水流較為平緩的駁岸環境中種植一些不同類型的植物,可以根據植物不同季節的變化來進行不同的藝術搭配,我們進行這樣的處理工作是為了能夠創造出駁岸豐富的植物景觀群,并且能夠讓這些植物景觀與水中的倒影虛實結合,產生豐富的變化,與其他建筑景觀形成呼應。
2、城市河道植物景觀的營造方法
城市河道景觀營造自然生態環境是重要的方面,并且植物景觀的營造是營造自然環境的重中之重。我們要注意到植物景觀組團與開放空間綠地工作的設置,要注重喬灌草與植物造型方面的配置,以細節與總體兩個方面相互協調搭配,要做到本地植物與外來引進植物緊密結合。另外要體現出植物的多樣性特征,并且注重季節分明,要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原則,將科學與設計藝術相融合滲透。
3、城市河道道路景觀設計方法
城市河道道路景觀藝術設計要始終堅持自然、淳樸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觀區域的道路與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眾休閑散步為主,所以我們在設計上要將城區運輸道路與休閑道路區別開來。要將河道周圍的道路與植物區、小公園等空間相融合較差,產生豐富多變的景觀區域,讓人們有著美的享受。
4、城市河道文化景觀設計
新時期城區河道景觀不只是具有防洪排澇的功能,也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而文化元素在河道景觀特色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河道景觀與公園、游樂園等區域不同,在體現出文化元素方面有著局限性,所以我們需要挖掘到河道自身的文化傳承與整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結合,例如一些河道的傳說、歷史故事等。
5、城市河道的構筑物設計
河道景觀的構筑物主要指建筑和橋梁。河濱建筑的設計需要結合實際環境狀況、區域尺度以及周邊的建設情況,建筑的整體風格需要有地域性與延續性。城市河道橋梁是城市景觀河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橋梁的尺度和形式的變化強化了濱河空間獨特的個性。橋梁作為城市河道公共空間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景觀要有鮮明的個性,在造型、材料等方面應該體現出與所在城市和地區景觀的和諧性。
6、城市河道的小品及配套設施
城市河道的附屬設施包括圍護設施、雕塑、休憩公用設施(長椅、涼亭、廁所、垃圾桶)、導向標、停車場等,從形狀、尺寸、材質、顏色等細節上體現河道景觀的品質。小品及配套設施的設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用天然材料,色彩、形態設計風格應該相近或一致,突出景觀效果、體現區域特征。
7、城市河道綠化走廊設計
河道兩岸的綠地,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利用自然變化的河岸形成綠色走廊,將景區連接為一體。選擇植物時,以易成活的鄉土樹種為主。同時,盡量種植適宜本土環境生長、具有美化效果、經濟、適用的植物,注重植物的多樣性。遵循“喬、灌、草相結合,常綠為主,常綠與落葉相結合,慢生樹為主,速生樹與慢生樹相結合”的種植原則,以形成合理良好的喬、灌、草組成的復層結構植物群落。種植于水邊的植物,應選擇耐水的喬灌木、花卉、草地等。
結束語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觀形態,是城市的生態走廊。我們在對城市河道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讓河道在實現本身功能的基礎上,保證河道生態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觀價值,為城市居民帶來良好的生態休閑場所,提高河道景觀的綜合效益,實現城市河道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我國許多城市都是靠著河流建設的,城市河流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依靠河流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人們對河流環境的要求也日漸提高,因此就通過對城市河流進行精心設計和不斷改造,如構筑水生態、水文化等景觀建設,來賦予城市河道多方面的功能,不僅使城市面貌得以改善,更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創造了良好效益。
一、河道景觀設計中存在的誤區
1、當城市人口不斷增長并蔓延到周圍的環境時,河道和濱水地區就遭受著極大地破壞。這些影響意味著生態和經濟的代價。例如擠占河道斷面修建道路、河道改為暗溝用以建房、不修下水道直接將污水排入河道等。
2、從20世紀末開始,在改善城市水環境上人們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中的熱點問題之一就是將城市河流改造成為具有觀賞價值的風景型河道。這種觀念對于城市河道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本末倒置的現象,如只注意風景景觀,不注意生態建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與錯誤性的建設。
3、當前在城市河道建設中,很多工程都是采用混凝土護坡,這樣就會出現嚴重的“硬質化”現象。從表面上看,加固了河道的坡堤,但是這種護坡方式對河道岸坡土壤植被損壞嚴重,使河岸上的植物和微生物喪失了生存環境,不利于河道的生態循環,影響了河道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使河道景觀工程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果。
4、隨著人們對城市水體認識的不斷加深,也逐漸提高了對其要求,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還要符合審美需求。因此很多城市都在大力發展城市河道景觀建設,而其核心部分就是兩岸的園林布設,在一味追求“美”的過程中,很多景觀河道都犯了一個毛病,以為更多的“小美”聚在一起便會成為“大美”,于是便將許許多多的景觀手段(雕塑、盆景、小品、流水、小橋、噴泉等等)統統集中到有限河段中,造成了堆積小品,實際效果多數與初衷相悖。
二、河道景觀設計應堅持的基本理念
任何一項規劃設計都是在一種理念支持的基礎上來實施的,而建立起新的理念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過程,這是因為更新觀念就需要補充更多更新的知識,學習新知識是要通過艱苦勞動才得以實現的。河道景觀設計涉及到的層面很廣泛,若沒有豐富的知識和全新理念的支撐,那么對城市河道的整治就只是在重復以前的老路,不能達到生態的目的。以下提出幾種設計理念,供參詳:
1、道法自然。老子的無為而治,其實是大智慧。在河道景觀設計中,通過對自然的觀察、研究,尋求生態修復的方法,參照自然的變化過程,對河流生態進行干預,引導自然向人們希望的方向演化。無為其實是有為。
2、由易到難。尋找條件最適宜研究最透徹難度最小的點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和入手點,取得經驗,逐步展開。
3、因地制宜。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幾乎不存在通用的手段或法則。取得的經驗或者做法,只適應于某一地域。遇到新的環境,就要展開新的調查研究,才能找到適宜的方法,而且對于場地現有條件的利用,也應成為工程的必要條件。
4、嚴格控制人為痕跡。景觀設計的根本原理是以人為工程賦予自然生態系統以社會功能,因而在對于人為工程手段的生態關聯性研究不夠充分的狀況下要嚴格控制工程量,人工材料和其它人工手段使用的量和頻度,以減少建設性破壞。
三、河道景觀設計中幾種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
對于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不應該只是在一般美學意義上來追求景觀的視覺效果,而應該依據自然和諧和生態發展的原則,通過精心科學的規劃和設計,使城市河道景觀不僅在視覺上滿足人的精神愉悅需求,更要符合生態上的可持續發展原則。以下針對河道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幾種常見問題,做出解析。
1、對于順直河道
天然河道都是彎曲的,只是彎曲程度不同,不會存在天然筆直的河道,如果將河道修建的等寬而且筆直,那么水流就一定是等速的,這樣對水生動植物的生長不利。因此在對河道整治時,要隨著天然河道的彎曲而彎曲,不能將彎道變為直道。可以采用這種做法:避免建設過長的直線段,而采用蜿蜒的方式如蛇形、折線等線形來建造;在河道轉彎的地方,用弧線和折線等線形代替一個半徑的方式來完成河道的轉彎。
2、關于河床硬化
隨著河道硬質化程度的加深,很多城市的防洪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城市中建成區越來越大。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已經越來越沖擊到水利工程的這種行為,同時也要求水利工程師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來設計非硬化護坡材料。應對硬質化現象,可以從材料和工藝兩方面入手解決。近年來,一些具有滲透性的防護材料在應用上越來越廣泛,例如土工布、模袋、大石塊等,取代了混凝土和漿砌石等造成河床硬化的材料,這樣不僅達到了防護目的,又實現再滲漏效果。在此,需要明確一個觀念,我們并不是要完全反對直墻,直墻有直墻的現實功效,但是量要盡量減少。我們在此反對的是為了防滲而將河底硬化。
3、攔河建筑物的問題
當前在對河道的整治上,有些地區的城市甚至是在郊外,為了保持水面的平穩而減緩洪水,或者是想建成景區效果,常常在河道上建造一些攔河建筑物,例如建閘或者是建造橡膠壩。但是在建造這些攔河建筑物時,通常又沒有預留出一定寬度的具有輔作用的陡坡輸水道,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魚道,這樣就阻礙了上下游水生物的交流匯合。因此,在河道的攔河建筑物問題上,最好不要做跌水,尤其是直立跌水,當現況要求必須要做時,可以用緩坡來代替跌水,這樣有利于水生物的上下回游,符合生態循環。
四、結語
在城市化發展中,城市河道景觀建設是其中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城市河道景觀工程時,要用科學的發展觀、生態和諧發展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來指導和規劃,在利用自然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然,在建設生態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樣建造的城市河道景觀將更符合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也能彰顯出本地特色。
【參考文獻】
河流與我國大多數城市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是靠著河流的城市,河道建設對居民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河道規劃治理中人們對河岸的整治與美化越來越重視,這就要求城市水環境能夠得到改善。所以就要對城市河道不斷進行改造,把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與其生態功能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能改善城市面貌,而且還能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河道景觀設計作為城市河道綜合治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個城市非常關鍵的組成要素。河道景觀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下圖1是河道的一般功能。除了這些,河道還承擔著城市旅游、市民休閑、美化城市等功能。不過在設計的時候通常只看重對其功能的考慮,而忽略了它的景觀性特征。
因此如何合理運用設計方法進行河道景觀規劃設計,使河道真正構成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相關單位以及廣大群眾應該積極分析探索的一個關鍵事項。
1 當前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大部分的河流景觀設計常常只側重于護岸、堤防、沿河的建筑、橋梁等景觀構筑,除了這些硬質景觀,不容忽視的還有了綠地林蔭等景觀的規劃設計。大眾所需要的環境是要充滿生活氣息的,而這些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相比更適合這種環境。如何適當增加軟質景觀,減少硬質景觀的建造,是目前河道景觀設計中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近年來,在改善城市水環境上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將城市河道改造成為具有觀賞價值的風景型河道,是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中的熱點問題之一。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觀念確實推動了城市河道建設的發展,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經常出現一些本末倒置的現象,比如不注重生態建設,只注重風景景觀,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與錯誤性的建設。
很多城市都在大力發展城市河道景觀建設,但是很多景觀河道都在兩岸的園林布設這個核心問題了上犯了一個同樣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味追求美的過程中,誤以為美只是許多小品的堆疊。于是便把許多景觀手段都集中到有限的河段中去,如盆景、雕塑、小橋、流水、噴泉等等,造成了景觀的堆積,一般都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2 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2.1 整體協調性原則
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要處理好與兩個方面的關系。一個是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從屬關系,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要服從、服務于城市總體規劃。另一個是與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關系,要保證水安全與水景觀的協調統一。
2.2 點、線、面結合的原則
作為河道景觀,沿岸應該選用幾種較有特色的種植形式,在全線呈塊狀分布形成“面”;然后有統一的綠化背景貫穿全線,形成一定的規模氣勢,形成“線”;同時與具體景觀的主題相結合,進行不同的景點配置,形成“點”。這樣點、線、面相結合,形成別具一格的綠化景觀。
2.3 多樣性的原則
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就是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多種植物之間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相互制約,只有這種制約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個體或群體植物才能形成有序的體系。
2.4 保持生態平衡原則
進行自然景觀的美化處理是河道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但要在不破壞總體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進行。在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沿河流兩岸要控制一定寬度的綠帶并與郊野基質連通,從而保證河流作為生物過程的廊道功能。另外,應該使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盡量保留,適宜生物生息繁衍,使生物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恢復河流水中的小島和濕地,重建原生態的河流生態鏈。創造一個獨具特色的生態河道景觀,實現城市河道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圖2就是一個生態型景觀河道。
因此,景觀規劃設計應考慮減少對周邊原有環境的破壞,特別是要重視對植被的保護。
2.5人性化原則
因為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最終受益者是人們自己,所以設計過程中必須要按照人性化原則來。從人類審美活動的基本特點出發,考慮觀賞者的審美感覺,注重景觀的層次感、錯落感,在河流空間中形成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景物,也可以運用傳統的造景手法,并對設計形式和材料進行創新,滿足人們的審美和活動要求,形成賞心悅目的環境景觀。
同時,在考慮大部分感受的基礎上,也要考慮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比如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士等,設置一些無障礙設施,進一步體現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人性化原則。
3 加強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效果的方法
3.1 總體規劃與定位
在進行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之前,首先要先對河道的相關情況進行詳細勘察,不僅要對河道的周邊生態狀況、河岸建筑物、水域概況等有所了解,還要對城市氣候、居民生活狀態進行調查,與不同的建設部門聯合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總體規劃方針。
3.2 融入地域文化特色
任何城市都有它的文化要素,融入地域文化內涵是評價一個景觀規劃設計重要因素,所以要合理的結合當地文化的相關內容開展河道設計工作,針對不同的地域特點對河道景觀設計。在滿足防汛、休閑娛樂和旅游觀光功能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到景觀要與城市歷史文化的融入。與城市風格個性結合,與當地民俗、民族特色相結合,以雕塑、浮雕、文化長廊、音樂、燈光、噴泉等景觀元素表現,使人們在享受旖旎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3.3 改善河道硬質化現象
隨著河道硬質化程度的加深,很多城市的防洪壓力越來越大。應對硬質化現象,可以從材料和工藝兩方面入手解決。近年來,模袋、土工布、大石塊等這些具有滲透性的防護材料在應用上越來越廣泛,逐漸取代了漿砌石、混凝土等造成河床硬化的材料,這樣不但起到了防護作用,又實現了再滲漏效果。
3.4 河道道路景觀設計
城市河道道路景觀藝術設計要始終堅持自然、淳樸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觀區域的道路與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眾休閑散步為主,所以我們在設計上要將城區運輸道路與休閑道路區別開來。要將河道周圍的道路與植物區、小公園等空間相融合較差,產生豐富多變的景觀區域,讓人們有著美的享受。
3.5 合理的設置環境小品裝置
城市河道景觀中的雕塑、花壇花缽、座椅、休憩亭廊、景石等等,都是屬于環境小品設施,雖然沒有很大的規模,但是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提供給人們一個休息的場地,而且它本身具備一定的觀賞性特征,我們經常發現那些襯托在花草之間的雕塑,設計非常精妙,不僅把一個區域的文化內容體現出來,同時還可以體現出當代群體的審美思想。
3.6 結合周邊環境設計
在河道景觀設計中,要協調好景觀和附近的物體、群眾的心理三者之間的關系,確保可以有效地統一到一起。如果是處于市區的河道,可以通過立面設計的形式,結合其附近的建筑的樣式,形成變化豐富的河道景觀。如果河道處于人口數量較多的舊城區,往往沒有足夠的休息場所,而且綠化規模也較小,此時要想確保環境合理,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空間立體綠化,提高綠化率,彌補局部地區平面綠化的不足,為人們提供與水對話,寧靜、趣味的場景。
4 結語
在城市化發展中,城市河道景觀建設是其中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城市河道景觀工程時,要用科學的發展觀、生態和諧發展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來指導和規劃,在利用自然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然,在建設生態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樣建造的城市河道景觀將更符合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也能彰顯出本地特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