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7: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地理高效課堂,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教書育人,使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培養祖國未來的人才。而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最大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考試中考出好成績。基于這種目的,傳統教學就是老師將知識一股腦的灌輸到學生大腦中,再要去他們將所講的內容全部背會。這種教學方法,費時費力,且效果并不明顯。而且長此以往,學生會對此感到厭惡,并失去徐行惡習地理的興趣,即使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記憶,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所以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讓他們學會該掌握的東西,我們教師必須改革教學方法,并更新教學觀念,不能被以前的舊思想所局限,因此,我們要創建一種高效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我們要切記學生才是教學的主人公,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給予學生以指導,引領他們學會學習,讓他們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評價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在于學生是否真正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是不是對學習展現了濃厚的興趣,是不是可以快速的融入到學習的氛圍中,有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有沒有真正的去思考書上的內容與教師提出的問題。另外,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也要注意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不要脫離實際,一味的去講述樹上的概念與知識點。如果只是知識點的重復與解釋,難免會讓學生覺得地理枯燥而乏味。試問,枯燥的課堂內容誰會感興趣,誰會學得下去呢?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引入生活中具體的例子,除了可以讓學生感興趣以外,還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去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而不是成為只知道讀書而不會應用的書呆子。例如在學習《城市與城市化》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自己所在的城市是怎樣布局的,主要有哪些功能區,各功能區所在的大致位置以及這種布局是否合理。在講到城市化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舉例說明城市化的幾種形式。當前,城市化是我國的趨勢,許多學生對這種趨勢都有切身體會,在地理課上,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對自己周圍的事物進行思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只接觸理論知識,誰都回覺得厭煩。所以,在地理的教學中,筆者主張教師多多帶領學生去接觸實際生活,去進行一些地理實踐,因為實踐出真知。另外,實踐也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一定的方松,這更有利于學習的高效性。地理,說白了就是一門研究地質、環境與人文區域的學科,要想真正的了解這些東西要把現實生活中的地理情況搬到課堂上,讓學生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例如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時,可以把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地理環境的照片做成ppt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例如在學習《太陽系和地球系》時,可以把月亮不同季節不同時期的照片展示出來,同時教師可以講解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知識,既可以使學生學到知識,又不會使學生感到乏味,還可以使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更有效率。
3巧妙的聯系新舊知識
現代社會,由于網絡、媒體的發展,學生掌握了很多的課外知識,所以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如果能將課堂上所講的知識與學生所掌握的課外知識相聯系,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方便學生進行記憶與歸納,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得他們原本的雜亂的知識更加系統化。例如在講授《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時,可以給學生引入汶川大地震這件事,讓學生感受到地質災害的恐怖,從而激發學生想要努力學習預防地質災害的雄心壯志。例如在講《中國名景欣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放一些我國的風景名勝的照片,并要求學生談談自己去過的、或知道的旅游景點。同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自己的親身感受與交流,可以讓學生對我國的旅歐資源有一個整體的較為完整的了解。除此以外,也可以給學生留下一個我國地大物博的精確認識,又可以讓學生與之前學過的知識相聯系起來,讓學生的知識可以的得到融會貫通。
4創建和諧的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注意創造一個較為和諧的情景,給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連的實際例子或相關的資源,讓學生在這些情景中,體會如何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可用的東西。另外,在這樣的環境下,更能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讓學生可以更積極地去思考教師提出來的問題,更容易去調動他們的大腦,從而提出一些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諧有趣的教學環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有學習的興趣,才能學好,才能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而這種對學習的熱情,又會使他們的學習很輕松,只需花費少量的時間就可以得到較大的回報,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高效教育。教師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解決這些問題,并在解決這一個問題的同時,舉一反三,掌握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從而可以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才,而不是“考試機器”。總結:高效教育的成功與否,還是在于學生的參與程度。所以教師要想真正的建立一個高效的地理課堂,就要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來,讓學生主動的去配合教師。另外,作為教師,也要不停地進行探索,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不要讓地理高效教育成為一句空談。
參考文獻
[1]于春祥.發現高效課堂密碼.山東文藝出版社,2011.4.1,(1).
一、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莎士比亞曾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才不會對這門課程產生厭惡和抵觸心理,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必修二第二單元《城市與地理環境》中“城市空間結構”的內容時,我向學生展示了我市區圖,并讓學生在區圖上找出住宅、商業、工業等分布區域,因為是學生所生活的環境,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一個個躍躍欲試,而且經過討論為本節課接下來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利用多媒體,優化地理課堂結構
高中地理相對于初中地理來說,難度更高,內容也更難理解,而且地理這門科目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學習,涉及的圖形也很多,如果教師利用傳統教學工具粉筆和黑板作圖的話,會浪費大量寶貴的上課時間,如果運用多媒體,教師只需要輕輕點擊鼠標,整節課的學習內容都會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而且方式更為形象和生動,起到了優化地理課堂結構的作用。如,學習選修一第二單元《神奇的太陽系》的內容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了關于太陽系的課件,如太陽系的包括領域及各種天體的環繞位置等,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對整個太陽系有個大致了解,同時也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為高效課堂的實現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教師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的反饋,就直接決定了整個教學的綜合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水平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熟練掌握高中地理的教學技巧和方法,發現學生的興趣點,以學定教,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最終創建高效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經過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筆者總結出提高中地理課堂高效教學的一些方法,希望這些可以促進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學,提高地理教學的綜合效益。
一、圖文并重,提高課本內容教學的效果性
高中地理學科,與其它文科學科不同,它有獨特性:一方面,有較強的理論性,需要用文字進行說明;另一方面,地理學科還需要用理科的邏輯思維去思考問題。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圖示向學生展現具體的問題。
比如,在講解影響氣候的因素時,可以通過下圖讓學生思考陸地地形與降水量之間的關系。出示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兩側A、B兩地的降水量圖,這里東西距海均較近,但兩地的降水量差異卻很大。原因就是,B地位于山脈東側的背風坡,受山地阻擋,降水少。通過出示圖片,降低了學生思維的難度,同時更好地展現教師索要教授的知識和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重視基本方法與技能傳授,幫學生自主學習
很多教師在開始新的內容教學之后,沒有設置學生預習、課堂提問和課后復習的環節,致使教學效果很差。教師應該改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課前朗讀跟讀的習慣,設計多重提問環節,結合新舊教學方法實現有效教學。
針對每年高考都會出現的一道關于氣候成因分析的主觀性試題,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學生對于這種主觀問題不知如何解讀,無法從材料的文字和圖表中獲取地理信息,常出現思維不嚴謹、答題要點不準確、不全面、文不對題等現象。因此,在“氣候成因”的章節課堂授課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和總結出氣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和它們對氣候形成的影響。其次,幫助學生學會從類似的材料的文字和圖形中分析出各要素對氣候的具體影響。最后,通過針對性的訓練,強化學生的解題步驟,形成思維定勢。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提高其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三、結合生活實際,著重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地理學科,源于生活。高中地理學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地理知識的掌握,解答自己對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疑惑,學以致用,對自然變化等各種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因此,教師要創建高效高中地理課堂,就必須結合具體的生活實踐,進行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或是體會中,來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啟發學生在遇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用地理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和研究,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水平。
比如,在高一地理湘教版教材中,在講解亞洲水稻種植業的區位條件時,請同學們運用影響農業區位因素,并結合水稻的作物習性,來分析亞洲水稻種植業的區位。這樣,讓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實例,用課本的理論進行實踐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性。
四、實施以學定教,打造高效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我們必須將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潛能的激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進行以學定教。如果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引導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關注學生個性特點及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的變化,時刻對學生的注意力、參與意識、思維狀態和情緒等方面做出客觀評價,并采取相對應的策略。
“以學定教”強調教學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需求和意愿進行教學目標的調整和教學內容的改善。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反應,進行思路與方法的創新調整,將教學思路與學生發展融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學習。“以學定教”還要求教學要根據學生差異,設定因材施教。學生是以個體為單位進行學習的,學生存在個體上的較多差異,因此,在進行以學定教時,要根據學生的多樣性和發展階段,進行內容的設定和教學方式的選擇。
另外,還要對學生多加鼓勵,提升學生自信心。自信心對于學生積極學習的作用巨大,學生缺乏自信,是我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少正面批評學生,在眾人面前多加鼓勵和引導,避免學生因教師的批評而對課程本身產生反感。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
五、結語
高效高中地理課堂的構建,不是老師一個人能完成的,需要啟發學生,讓學生進行很好的配合,實現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本文結合實例,主要在理論方面進行了該課題的研究分析,在具體的實踐中,還學要不斷探討和發展,通過多種手段,來實現高中地理課堂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高效課堂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內,用合適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高效課堂要求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學生所獲必須高效,教學投入與產出必須高效。作為地理教師,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利用有限的時間,高效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創建高效課堂呢?我認為首先要了解學生地理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地理基礎薄弱。
首先,學生初中階段對地理知識的學習重視不夠,雖然我所在地區的初中地理在初二階段進行全市會考,但因為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把主要精力投入語、數、英等學科的學習,再加上地理會考主要采取等級制計入中考成績,無法引起學生及家長的重視,導致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不牢固。
其次,相互聯系的學科沒學好。地理學中的有些知識需要用到物理、化學、數學等知識解釋,對于文科生而言如果相關學科沒學好,要解釋一些地理現象就變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如地球運動的知識,需要立體感,大氣的垂直運動需要物理中的熱脹冷縮原理,土壤中的肥力下降需要用化學的原理解釋淋溶,等等。
2.主動學習能力較差。
文科生基本上都是理科方面知識比較薄弱的同學,他們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往往側重于語數英而忽略地理,把地理學科當成“小科目”,弱視了地理在高考中的價值,造成他們在課堂上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學習。他們為了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績,陷入死記硬背、生吞活剝的怪圈,只注意原理和規律的記憶背誦卻忽略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這樣不但不會提高地理成績,反而會導致其學習成績的下降。
3.受思維定式的影響。
地理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由于現在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限制,學生主動感受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把地理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解答問題時總是受其思維定式的影響。如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時間問題,我們都知道遠日點是7月初,近日點為1月初。學生的思維定式為:遠則冷,近則熱。所以他們總認為7月為近日點1月為遠日點,從而得出錯誤結論。固有思維定式讓學生在做題時失分不少卻無法引起他們的重視。所以改變學生錯誤的思維定勢也是解決地理學習的關鍵之一。
以上三點是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而高效課堂是解決這些問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把握高效課堂,讓學生能夠適應全國卷背景下的高考試題變化趨勢和新課改的考查要求,從而取得高效的學習效果,值得高中地理教師探索。
二、如何創建地理高效課堂
1.夯實基礎,化難為簡。
很多人包含教師對學生沉迷于網絡和游戲非常困惑:虛擬世界到底有何魔力讓學生欲罷不能?大部分游戲其實并不難,有些甚至于簡單至極,秘訣在于游戲過關后有相應獎勵或升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未曾有過的成就感在游戲的世界中得到滿足,從而獲得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從未有過的快樂。因此,高效課堂的構建也可以借鑒游戲模:化難為簡,即把復雜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簡單化,讓學生學得容易。
如東西半球得分界線不是0°和180°而是160°E和20°W,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就是把東經度整體向西移動20°。這樣,學生自然很容易就記住了東西半球的位置和精度范圍。
再者,我們都說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在給學生解釋“為什么”之時,如果前因后果一大堆,則學生也只是霧里看花不知所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形象而通俗的講解。例如漁場的成因。漁場產生的原理是食物充足的海域。那么為什么會帶來食物呢?因為河流入海口營養鹽類物質,大陸架海域浮游生物多,寒暖流交匯于上升流,都會帶來海底的豐富的營養物質,這樣通俗易懂。
2.積極引導,培養自主。
學生對于地理的“忽視”,其實也反映出他們在地理學習上的畏難情緒,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死記硬背之下成績依然是“濤聲依舊”,未見任何起色。有的要么失去信心而自暴自棄;有的要么不知所措而心煩意亂。此時的我們應該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克服學生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在學法指導和解題策略上多給學生一些幫助,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有效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3.聯系實際,創建高效。
在城市化速度如此快速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大自然的感知能力在下降,不知道自然界的某些事物或地理常識是可以理解的。地理新教材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強化全球意識、整體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等,注重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尤其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與體驗,以小見大,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無處不在,地理無時不有”。因此,地理老師在課堂教學或平時的學法指導上要注意聯系實際,只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創建高效的地理課堂才能得以實現。
如我們在教學溫室效應、地震與自然災害、能源問題、金融危機與產業結構調整、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熱點知識時,可以結合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敘利亞內戰和美國次貸危機等學生關心的話題,運用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知識進行分析和闡釋,逐步訓練學生學會運用教材主干知識分析熱點問題,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解題能力。
總之,在創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才能高效地實現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構建高效地理課堂,使學生從“認識地理”到“學會地理”,最終“會學地理”。
參考文獻:
[1]孟祥凱.談高中地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與評價[D].遼寧師范大學,2004.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0-01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92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滔滔不絕的知識講授者,而是融入到了學生中,和他們共同探究地理教材中的知識,分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和參與下,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把教師當成了自己學習的榜樣,通過努力探究和深入思考來提高自己的地理綜合素質。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較高的效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他們在探究教材內容時,能從圖片和地圖中獲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促進他們探究效率的提高。
一、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識。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采用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教學重難點時,教師對這些知識進行詳細的分析,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在缺乏思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的都是死知識,他們不具備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要深入探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識。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積極地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能靈活地調取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分析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使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在學生進行思考探究時,教師的指導對他們的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的點撥和啟發能拓寬他們的思路,讓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使地理教學在師生的積極互動下高效進行。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加快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和生活相聯系,在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地理知識,探究地理現象,能有效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把理論知識和生活相結合,能拉近學生和地理學科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擺脫了學習死知識的被動學習狀態,積極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通過思考和探究來促進他們地理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地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經常發生地震區域的地質情況,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同時,還可以讓他們通過網絡和書籍查閱世界各地與我國地震地帶相似地質情況的區域。通過引導和拓展,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他們通過探究,深刻地掌握了地震發生的原因,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就感,有利于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三、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豐富課堂知識容量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豐富的知識,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觀等。要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僅僅靠他們的自主探究很難實現。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把這些知識通過多媒體課件轉化成直觀的影像,在讓學生探究過程中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讓他們在有限的學習時間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
在設計教學課件時,教師要靈活地根據教材內容選擇素材,通過精心設計,把這些內容集合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課件。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圖片、視頻等內容,讓學生在直觀的情境下進行學習,更容易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讓他們跟隨多媒體的引導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多媒體具有知識再現的功能,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重復播放,使學生有效掌握這些內容,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四、開展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能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和分析。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他們根據新知識來調取已經掌握的知識,在探究、分析、運用知識、理解、運用的過程中提高地理綜合能力。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再是被動的記憶,而是進行主動思考和分析,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不斷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探究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逐步深入的思考,通過思維的深入和發散,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問題引導下的探究學習方式中,學生不僅能有效掌握這些知識,還能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促進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五、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高中地理一直被教師和學生形容為“文科中的理科”,因為高中地理有很多知識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在記憶的基礎上需要計算,這些內容基本是在課堂上掌握,所以如何打造一個高效的地理課堂,是教師和學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對此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魯教版的高中地理,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示意圖繁多、復雜,課本上給出的示意圖雖然畫的很精致,標志的也很清楚,結合文字內容,是可以進行閱讀的,可是會造成很大的難度,讓地理課更加的枯燥乏味。其實,很少有一門課會有這么多的圖示,這本來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但是因為包含的地理知識較多,加上課本給出的圖案比較死板,反而會給學生造成負擔,不僅要記住課本上的文字知識,還要學會圖示的畫法,所以要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地理。把課本上的圖或者文字的知識通過多媒體形象的表達出來,把靜態的圖片轉換成更為直觀的視頻形式,讓學生更加清楚相關的變化,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記憶,做題的時候才能不出錯。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準備好相關的視頻資料,上課時結合這些動態的資料進行授課,可以讓學生更積極的吸收新知識,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例如,在魯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從宇宙看地球”中,主要講解的地球和宇宙的關系,涉及到太陽、地球、月亮以及各大行星的運動,其中的知識繁雜,適合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首先是天體系統的示意圖,包含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三部分內容,而這三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包含的,書中只是一個平面圖,在多媒體播放的視頻中可以清楚的觀察到三者的關系:地月系處于太陽系之間,而太陽系屬于銀河系,在銀河系之外還有很多我們沒有探究到的地方,成為河外星系。其次是太陽系的的運動,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在太陽引力作用下,行星及其衛星繞其運動,而且有各自的軌道和周期,這些可以很直觀的表現出來,學生可以看到更立體的天體運動。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知識點,從多媒體視頻可以清晰的看出兩者的運動過程,教師結合課本上的介紹進行講解,學生可以更輕松的掌握這一塊知識。
二、教師要掌握提問技巧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進行提問是活躍課堂氣氛的一個重要手段,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專心的聽課。但是,很多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不注意方式方法,只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提問,讓學生有很大的壓力,不少學生會覺得被提問的時候很緊張,學生一旦回答不上來教師的問題,教師會責怪學生,或者對學生進行處罰,雖然學生沒有掌握好這一塊內容是不對的,但是教師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達到提問的目的,也要讓學生積極的進行回答,才能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教師的提問要有針對性,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過于擴大范圍,讓學生不知所措,其次,教師的提問最好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這個問題上,能主動的去思考,而不是害怕被提問。當學生回答的不規范或者不正確的時候,教師要進行引導,讓學生慢慢的回答上完整的答案,而不是一昧的去批評學生,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才能讓課堂的效率逐漸提高起來。
在學習第二單元的“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時,重點是“巖石圈與地表形態”這一塊內容,這一節內容較長,所以在講課途中要進行提問,從而讓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內容,并且引出下邊要講解的知識。
三、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
地理課是聯系實際應用最多的一門課程,可是因為目前教育的大趨勢,教師注重的只是考試的成績,而忽略了課程本質的東西。學生在繁忙的功課中,都希望有一點新穎的東西出現,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課本練習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從而提高地理成績。教師在一堂課開始之前,先給學生們講解一些現實中的事例或者時刻在接觸的東西,分析其中的地理知識,或者設置一些疑問,然后再帶著學生從本堂課中得到答案,既豐富了學生的閱歷,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從而提高地理成績。
在開始學習“水圈和水循環”之前,教師給學生一個問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學生爭相回答:“空氣、水、森林。”教師說:“空氣并不是地球獨有的東西,而森林是由水孕育出來的,所以,水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那么地球上的水又是怎么循環的呢?”有的學生回答道:“地面上的水蒸發到天上,再通^下雨和下雪的途徑返回到地面,從而變成水。”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開展這一節課的內容了。在學習完這一節的內容以后,教師要再次進行總結,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單元的印象。
總而言之,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的深淺程度是直接決定成績的,教師要掌握提問的技巧,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活躍課堂的氣氛,注重和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從而認真積極的對待地理課程。
【參考文獻】
[1] 張永來. 優化課堂結構 構建高效地理課堂[J]. 新課程(中學),2014(01).
當前全國各地高效課堂搞得有聲有色,而且部分學校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和效果,有了自己模式。為了適應高效課堂的實施與推進,為了使我們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上學期我校大膽借鑒兄弟學校的經驗與高效課堂模式如:魏書生――“六步教學法”模式(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洋思中學模式――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杜郎口初中――“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三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三模塊:預習、展示、反饋;六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兗州一中――循環大課堂;山東昌樂二中――“217”高效課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立足于“以情育人、以生為友”的育人理念,我校大膽嘗試并提出了“預習有綱、講授有度、鞏固有標”的教學目標和“10+30”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讓講臺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
蘇格拉底說過:每個人身上都有陽光,主要是讓他如何發光。傳統的高中地理課堂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老師講得興高采烈,學生卻聽得一知半解。尤其地理課往往安排在下午,學生容易打瞌睡,老師對學生不是批評就是罰站,師生關系緊張,課堂效果不佳。因此,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態度,尤其對于那些經常受批評而自卑、膽怯、缺乏自尊心的后進生,教師更要耐心,要“長其善,救其失,揚其長,促其變”。教師要善于尋找他們的“閃光點”,適時地給予他們表揚,使他們體會到被人肯定的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其走向成功。在我校“以情育人、以生為友”的育人理念下,教師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去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做法,隨時點撥,隨時評價,和學生共同探討,創造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創建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課堂。教師走下講臺,更多的學生走上了講臺,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學生活躍的思維給出了多種解決問題方法。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要及時加以肯定與表揚,學生有了成就感,與老師交流多了,課堂氣氛就活躍、融洽,且學習氛圍濃厚。此外,教師要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以情感化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才可能聽到學生真正的心聲和想法。學生的膽子大了,課堂氣氛活了,發言積極了,師生關系和諧了,課堂教學自然會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我們教師應當打破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構建開放是課堂、高效的課堂。在上課前由科代表下發當堂的導學案,導學案主要由“學習目標、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當堂檢測、收獲與疑惑”五部分組成,使學生明確了這節課該學什么,掌握什么。自主預習階段學生對本節課的基礎知識點較易掌握,大部分學生能自己獨立完成,有疑問的學生可向同桌請教,教師巡回觀察隨時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然后進行個別指導,發揮好自己的組織與引導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合作探究主要設計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各學習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巡回指導,之后教師組織各組展示合作成果,把個別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發揮集體智慧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適時給予點撥,激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需得法。只要是有益于課堂教學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這種模式下,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真正體現了教學相長,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宰者。當堂檢測是對本節課學習效果的檢測,通過檢測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學的如何,掌握如何。教師可根據檢測適當給予學生評價、鼓勵,并提出建議,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收獲與疑惑是讓學生把自己在這堂課的理解和收獲寫出來與同學交流共享,把自己不懂不會的或有疑惑的內容提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幫忙解決,能真正發揮師生的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目的和作用。這樣陽光、開放、向上、活躍的課堂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關心和愛護,并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使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大膽取舍
改變地理學習方式,點燃學生思維火花,不斷地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乃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要實現高效課堂,就要靈活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教法,對教材內容要大膽取舍、適當調整,做到先學后教,力求做到三不講。即學生通過自學已經掌握的不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能夠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不講,要充分利用有效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效益。作業布置盡量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作業布置要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布置發展學生思維的作業,布置學生能自己探究的作業,布置能遷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業;不布置重復性的作業,不布置懲罰性的作業,不布置超過學生合理學習限度的作業。
創設情境,可以理解為導入新課。常言道:施教之功,貴在引導。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導入時間一般應控制在5分鐘之內。同時,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創設能讓學生引起興趣、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相吻合的情境,并為本節課的研究課題服務。導入要目標明確,激發學生興趣。“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作用如下。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教師在導入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生動的導入語言,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或展示圖片、演示實驗,就會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既有意義又富有趣味,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
(2)啟發學生思維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導入設計引入啟發性的問題,采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創設富有聯想的教學情境,就能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增長學生的智慧。所以,導入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增強學習注意力,明確學習任務,學生對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有了明確的認識,學習過程就能主動和有序。上課伊始,教師在導入過程中將即將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方式預先告訴學生,使之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從而增強地理學習注意力,明確學習任務。創設情境的方法主要有:①復習、提問、故事等語言描述性引入;②直觀畫面或教具導入;③聯系實際或實地觀測引入;④課堂演示、室內實驗引入。
二、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地理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力,調節學生思維節奏。問題的設置要從學生易于接受,并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教學目的的實現這一角度出發。
例如,講授《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提問: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再深一步提問,“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并提醒學生結合南亞季風來考慮,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冷場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作降低難度的處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是培養能力的第一步,應始終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領悟。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課堂上要注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各個學習小組明確合理分工、合作探究,各自完成相關任務,從不同的信息源中尋找相關信息,充分發揮每個組員的作用。讓學生根據目標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和同學們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歷體驗、感知、探索、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況等動手操作活動和思維操作活動,啟發和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思考,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新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具有最好的學習效果。自主學習過程的基本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其基本要求是:學生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的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的內容是自我選擇的;學習的策略是自我調節的;學習的時間是自我計劃的。此外,學生也能夠主動地營造有利的學習條件,能夠對學習結果作出較為正確的自我判斷和評價。
在學校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實施自主學習時教師應做到:①創建積極良好的課堂環境;②使學生認同學習目標;③給學生更多的自,包括學習內容選擇權、學習時間支配權;④多種學習方法的靈活運用;⑤學生參與學習結果評價,并優化學習方法;⑥讓學生參與課堂管理。
在地理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一般是通過學生小組的形式,其基本操作要領是:提出學習課題形成學習小組分解學習任務團結互助、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小組學習成果對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和評價。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因此需要教師角色轉變,由“教”變“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因時、因地、因人、因學習內容而宜,教師應根據學校和自身的條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嘗試和探索小組合作學習。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1-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選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地理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作為教師來說,改變教學策略,積極探討高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是達到有效教學標準的要害。下面結合我校農村高中的實際談幾點嘗試:
一、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
無聊和被動是高效課堂的“天敵”,其結果注定是沉悶、低效的課堂,造成知識與能力的脫鉤,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死記硬背、突擊應付的惡性循環。如果地理課停留在羅列眾多區域特征的層面上,必然會讓學生感受到枯燥;如果自然地理教學停留在難點突破上,學生必然會消沉;如果人文地理教學停留在豐富多彩的資料上,學生必然會浮躁。真正的高效需要讓學生的大腦處于主動的運轉之中,貼近生活的自然地理與探尋內在規律的人文地理會讓學生在乎意料的過程中,把原材料――知識高效地轉化為能力。這就需要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知識的魅力、尤其是教學形式的吸引力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高效學習。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
自主是培養能力的第一步,應始終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領悟。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課堂上要注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各個學習小組明確合理分工、合作探究,各自完成相關任務,從不同的信息源中尋找相關信息,充分發揮每個組員的作用。讓學生根據目標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和同學們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歷體驗、感知、探索、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況等動手操作活動和思維操作活動,啟發和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思考,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新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具有最好的學習效果。自主學習過程的基本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其基本要求是:學生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的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的內容是自我選擇的;學習的策略是自我調節的;學習的時間是自我計劃的。此外,學生也能夠主動地營造有利的學習條件,能夠對學習結果作出較為正確的自我判斷和評價。
三、合作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師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而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師良好的情緒和美好的情感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心理狀態的開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才能給學生一個無拘無束的表現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愉悅的心情狀態,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辯。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過去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更新教育教學觀念,鼓勵學生質疑,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悅的心理狀態,從而積極主動思維,敢于標新立異,打破陳規。契訶夫認為:“就教學工作的效果來看,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一種活生生的師生情感交流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只有對老師、對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學習的興趣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還表現在要讓學生敢于開口,樂于實踐。對學生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教師要允許學生隨意提問,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觀點。學生表現好時要及時贊揚鼓勵,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表現不好時也不能輕意地否定,以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新課程下的教師應當從傳統的、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舊框框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構建一種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要敢于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要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惟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于師生的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交流的“沙龍”。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一個育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的學會傾聽,鼓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探索的態度對教師提出質疑乃至爭辯,形成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其整體素質的“教學對等”的“關系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四、構建網絡,體會條理性和系統性
怎樣在有限的地理課堂上提升效率,而構架知識體系就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學習每一單元,教師可讓學生對這一單元的總標題以及每一節的標題進行分析:這一章要探討什么,每一節的側重點是什么?主要探討了這一問題的哪些方面?這幾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或因果關系?經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要接觸的內容就有了一個大的框架,更深刻體會出知識的條理性和系統性。
總之,“高效課堂”要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做到身動、心動、神動,使每一個學生肯學、想學、會學,讓每一個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老師變了,我們也變了,每堂地理課后,我們都會有新的收獲……學習地理已不再是我們的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參考文獻:
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是學生了解基本的地理知識,提升學生地理素養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落實“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地理課堂中,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通過組織多種活動來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使學生在高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地理課堂中重新認識地理課程的存在價值,同時為學生健全地發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進行論述,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1.高效導入環節的構建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頭,有效的導入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也是影響高效課堂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恰當的導入方式,通過有效的導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自主參與中提高地理學習質量,進而為學生的健全發展打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地理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導入環節,我選擇了直觀導入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視覺的沖擊下自主走進課堂,為高效課堂的實現邁好第一步。
教學片斷:
(多媒體出示山西的煤炭資源圖)
師:煤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資源,尤其是冬天,大部分都是用其來進行取暖,那么,這些煤炭資源都是來自哪里呢?
生1:山西。
生2:東北。
生3:貴州。
……
師:是的,這些地方都有煤炭資源,但山西省的煤炭資源占比例是最大,今天,我們就以山西省為例來說一說什么是能源,以及能源資源的開發。
……
通過這樣的直觀圖的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順利地將能源教學引出來,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順利地走向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能確保高效地理課堂順利實現。
又如教學《全球氣候變化》時,在導入環節,我選擇了“設疑導入法”,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和思考中了解知識,使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
教學片斷:
師:氣溫和氣候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
師:氣候是什么?我們甘肅地區屬于什么氣候?
生1:溫帶大陸性氣候。
師:是的,那么,全球的氣候特點都有哪些?氣候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
鼓勵學生在自主交流和思考中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了解,之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結合教材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找到參與課堂活動的動力。
2.高效教學環節的構建
導入過后,課堂就進入了教授環節,這一環節是課堂的主要環節,也是確保高效課堂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教學活動的組織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使學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例如:在教學《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時,我選擇了自主探究法,引導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突破課堂重難點,使學生在高效的地理課堂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國家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包括: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五種方式,那么,這五種方式構成了這樣的交通布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生1:交通運輸布局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
生2:交通運輸布局影響著人口的密集度。
……
師:交通運輸的布局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到底產生怎樣具體的影響呢?下面我們結合教材來進行回答。
(組織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目的,自主學習教材)
……
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提出來。
教學片斷:
師:通過自主對教材的學習,同學們說一說都遇到了哪些問題,或者哪些地方理解不了?
生1:為什么要形成交通網?
生2:交通運輸布局為什么會影響商業網點的密度?
……
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在小組互相交流中掌握知識,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同時能確保教學目標順利實現。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小組交流思考中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同時為學生地理素養的提升做鋪墊。
又如教學《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時,由于我們甘肅處于西北地區,而且荒漠化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選擇了小組學習法,引導學生先分析我們省的一些情況,對荒漠化的概念、影響等進行交流和思考,并說一說自己對改進荒漠化現象的想法,之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這種先學后教,從實際生活入手的方法不僅能夠確保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同時對學生的健全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新課教授環節,教師要組織多種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在交流和思考中真正成為地理課堂的主人,使學生在高效、自主的課堂中掌握知識,并樹立起地理知識的應用意識。
3.高效講評環節的構建
講評環節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提高效率的主要部分。所以,在講評環節,我們要改變一講到底的模式,鼓勵學生在互相討論和思考中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
例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并指向高壓
B.在沒有摩擦力的情況下,水平氣壓梯度力與風向平行
C.水平氣壓梯度力愈大,風速就愈大
D.摩擦力和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組織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對該題的考察點、解題思路、錯誤的選項該如何改正等方面進行分析,向其他同學進行講解,這樣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