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4: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簡述環境污染的特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新廠鎮營寨村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地處靖州縣邊陲,與通道縣縣溪鎮接壤。全村共六個自然團,2000名多村民。營寨村是典型的山地村,交通極為不便,境內沒有大河和水路航道,目前全村也還沒有一條正式的公路,通往鎮政府駐地的公路正在鋪筑當中,工程竣工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多年以來當地村民都是經過泥濘的盤山公路去往通道縣縣溪鎮,而很少再到新廠鎮趕集。 該村的落后與閉塞全縣聞名,雖然如此,由于當地村民勤勞能干,坐山吃山也是溫飽有余,這些年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這得益于當地的香菌種植產業。該村相當一部分的村民都從事香菌種植,尤其是上營寨和下營寨更勝一籌。香菌種植給該村帶來的財富一時間還難以統計到具體的數字。
與此同時,香菌種植業給該村的環境帶來巨大壓力,生態環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壞。極不符合生產發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十六字方針的村容整潔一條。
二、營寨村環境惡化的現象、特征及危害
(一)營寨村環境污染現象簡述
營寨村的環境污染問題一直都存在,但近些年尤為突出。筆者便有深刻的體會。從前的青山綠水被糟蹋得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不堪入目。
該村的環境污染主要是沿溪流區域呈帶狀分布,而又以有居民帶更勝。營寨村各個自然團都有其賴以生存的小溪,或穿團寨而過,或繞團外而流,這些水量并不豐富的溪流是當地主要的水源,不僅灌溉農田,還為當地居民提供滌衣洗菜之便。營寨雖處于閉塞之地,但山水田園風光清秀無比,民養自給有余。但是現在已經儼然不是那般模樣,小溪里沉積了厚厚的淤泥,爛橘子爛菌包破塑料袋將溪水堵得水泄不通,部分流段出現斷流現象,如廁后使用過的衛生紙等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并統統傾瀉于小溪當中,不但有礙觀瞻,時間一長臭味熏天。
處于這樣的生活環境之下當地村民卻不以為然,得過且過,放任自流。還在門前溪流中喂養家禽家畜,排放物如鴨糞直接排放到溪流中,而人們還在這樣的水質中洗衣物甚至洗菜,根據食物鏈的原理,最后傷及當地居民在所難免。
(二)營寨村環境污染的特征
1、污染來源單一。污染源主要是當地農業生產所產生的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如爛菌包。爛塑料袋、如爛水果、洗衣污水等。
2、污染區域集中于居民區及河灣處。很多居民為圖方便就近傾倒垃圾,所以很多門前的溪水流段都堆積了很多垃圾廢物。溪水拐彎處則沉積了大量的垃圾。
3、污染時間的全年性。以前每逢夏季溪水漲水的時候,由于水量增大流速加快,溪水會把沉積下來的垃圾沖走,但是最近這些年由于河道淤塞嚴重,垃圾數量劇增等原因溪水已經無力帶走沉積多年的垃圾,因而污染的時間由原來的季節性污染轉變為全年的污染。
4、治理的艱難性。環境破壞了需要治理,但是農村環境的治理起碼受到一下兩個因素的制約:
(1)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環保意識薄弱,對環境污染問題不能引起足夠的
重視。人們對公共衛生的維護還缺乏認識。
(2)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奇缺。污染起來是舉手之勞,而要治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大規模的治理、清除和保護沒有一定的經濟支持是不現實的。
(三)營寨村環境污染的危害
這樣的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危害的嚴重性和廣泛性事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破壞當地生態平衡。被污染的小溪內魚蝦幾乎滅絕。
2、不利于飼養家禽家畜的健康。容易引起瘟疫的流行。
3、間接危害到城市區域。當地被污染的農產品可能流向城市,而間接危害到城市的居民。
4、不利于當地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以環境換取的繁榮一定是不持久的。總有一天人們將面臨無水可用的局面。它將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時代的一個不和諧音符。
5、對當地形象影響不好。環境的破壞時人們素質低下的表現。
總而言之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時百害而無一利,應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和當地居民的重視,抓緊治理。
三、營寨村環境污染的治理
縱然是困難重重,總不能因噎廢食。權衡利弊,人們還是支付不起環境污染的沉重代價。它所帶來的危害不只影響一個人,而是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它所危害的也不只是我們這一代人,還有今后的子子孫孫?
治理環境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既然是要治理那么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方法。在提出具體方案之前筆者認為還需要花一些篇幅來論述一下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問題。這樣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我們制行動方案時有宗法可循。
我認為有關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措施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依靠廣大群眾。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要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脫離了群眾,一切都是空談,毫無價值。
(二)因地制宜。要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條件的措施,這樣才具有可行性。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區的方法。例如營寨村是一個貧困山區在財力上無法安排專門的環衛車輛就不要做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應當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解決類似問題。
(三)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這是我國在治理環境污染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四)從根本入手,標本兼治。這個根本就是要通過環保教育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發揚熱愛家鄉熱愛家鄉河山的精神,杜絕不良衛生習慣,積極愛護公共環境。人的覺悟提高了,自然就不會再做有害生態環境的事,環境治理好了,也就能保護好。
根據上述幾點原則方針,結合營寨村實際情況,我需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一)加強環保教育,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從分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危害。宣傳教育工作應該由村委會安排人員專人專辦,這項工作應該長期堅持不容放松。
(二)制定本村的環境保護日程表,具體規劃每一個時段季節的環保目標。第一步是在汛期來臨之前全面疏通河道;第二步應該在汛期來領之時借助水力將河道清理干凈,將沉積多年的垃圾沖走;第三步應該鞏固成果,積極防范,杜絕再次污染。
(三)責任到戶,責任到人。每戶居民負責自家門前路段流域的環境衛生。
(四)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設衛生監督員巡視本村衛生。污染公共環境者應給予一定的罰款。
(五)嚴禁在上游河段飼養或放養家禽家畜,以免動物糞便造成水質污染。 以上八點只是一個框架性的建議,僅供參考,不足之處可在具體實踐中補充或修改。
【關鍵詞】
系統論;環境問題;協同發展
一、系統論簡述
系統理論是20世紀興起的一種科學理論,主張用系統的觀點和思維去看待客觀存在的事物,并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分析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關系。系統是由若干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整體性是系統的本質特征,指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托構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就系統整體而言,任何系統又是更大系統的部分,并構成更大系統的特性。系統方法是指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眼于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綜合考察對象,求得整體最佳功能的科學方法。
二、系統論視角下的環境問題分析
從系統論的視角來看,地球是由自然環境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其結構和功能是由系統整體性決定的,其中任何一個子系統的破壞都會引起地球生態系統的不穩定。這個系統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自然環境系統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自然資源、容納并凈化廢棄物;而人類社會系統是自然環境系統發展的產物,兩個系統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并處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動態平衡之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人類不斷的征服自然,人類社會系統也日益膨脹,而自然系統漸趨萎縮,自然環境系統被人類社會破壞,系統整體性作用消弱,一系列環境問題隨之產生。
環境問題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從系統論的視角來看,就是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之間的關系問題。更具體的說是人類社會在技術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而這種破壞和污染反過來又造成了對人類生存的危害。環境問題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態破壞問題。即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生態效應。另一類是產業發展和人類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即環境污染。
三、系統論視角下環境問題的特點
1、環境問題具有關聯性
環境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作用并相互影響。環境壓力引起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反過來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又加劇環境壓力。環境污染會在一定范圍以及某種程度上造成環境破壞,環境破壞又加速環境污染即環境的自凈化力減弱。環境的各種單個要素之間存在緊密的連鎖關系,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由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2、環境問題具有動態性
環境問題是在不斷地變化著,它是一個隨時間、條件不斷變化而變化的過程,因此,環境問題的形成是個長期動態的過程。這是因為它的環境系統在不斷地變化,引起輸入輸出強度與性質的不斷變化。一些環境學者認為環境問題的漲落參數很難控制在某一固定閥值內,當它超出時,便會形成漲落,產生一定量上的變化,但并不會停著,而是接著引發系列的連鎖反應,進一步引起環境問題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從而呈現出顯著的動態性。例如:在我們控制或解決一個或多個環境問題時,可能會引起另外的環境問題的形成。并且同一環境問題也會由于時間、條件不同而發生變化,形成不同的特點,也表現出顯著的動態性。
3、環境問題具有不確定性
所謂不確定性是指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后果的難以預測性。每個自然現象,都已不再是純粹自然力作用的結果,都可以找出人類行為促成的痕跡。使得自然確定性發生改變,人們也已難以從過去確定不移的事件預測未來的自然事件。尤其是環境問題的后果,難于預測,甚至難于想象。
4、環境問題具有長期性
環境問題是在人類的長期實踐活動中產生的,環境問題的治理也必須以人類的長期實踐來完成。從出現農業文明開始,人們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強度逐漸加大,局部地區出現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而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后,由于人們不斷的追求經濟增長,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酸雨和光化學煙霧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影響也具有長期性,具有緩發性和持久性的特點。它的防護和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
四、基于系統論的環境問題解決方法
1、加強環境污染的全過程控制
傳統的污染治理方法是末端治理,這種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只有從經濟活動的源頭做起節約資源,并在產品制造、消費、回收等環節上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逐步恢復環境的自凈能力,恢復生態平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在經濟活動中實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以減污、降耗為目的,用全過程控制的方法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
2、轉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一直以來,社會經濟發展都是一種傳統經濟模式。即“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主要表現為對資源的掠奪,以及對資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和粗放型的,排放出的廢棄物又是巨量的。僅僅以追求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如今,綠色文明時代的到來,人們才認識到經濟增長必須與環境和諧統一。而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改變現有的以追求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能夠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協同發展。
3、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要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人類活動必須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進行,遵循生態系統規律,對自然界進行合理開發和科學的管理。從僅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發展方式轉變為注重長遠和整體利益的發展方式,即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其核心是協調發展與環境的友好關系。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愈快,生態負荷超載愈重,這將致使環境越來越惡化。因此經濟發展必須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盡量把生態問題發生控制在資源存量和環境狀況的警戒線之內。
4、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循環型社會
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循環經濟應將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用系統論方法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開展以循環經濟為特征的生態工業和生態工業園區,建立結構優美、高效、持續的生態區域與城市,建立循環型社會。循環型社會是相對于以往的廢棄型社會提出的。廢棄型社會曾經是20世紀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為特征。但是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必然帶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同時大部分廢棄物都是潛在的資源,在處理廢棄物的過程中,人們實際浪費了大量的資源,而且花費了大量的治理費用。為此,必須推動廢棄型社會向循環型社會轉變,循環社會的建立,將會導致傳統經濟向新型工業的轉變,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樹立新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參考文獻】
[1] 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3.
[2] 解振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環境保護,2004.12(23)226-230.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282-01
一、關于中國汽車市場現狀簡述
21世紀的今天,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由于國民收入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汽車文明所帶來的時尚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2003年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09年末,僅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7619萬輛,比08年增長28.6%。這一速度在全世界前所未有。這類數據一方面突顯我國的經濟實力的增長水平,而另一方面也引發了諸如大氣污染、資源浪費、道路堵塞、安全等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怎么在實際中去關注和解決這些問題,并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設計系統已刻不容緩。
二、人、汽車、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汽車從最初的單純的代步,運輸工具發展到今天,它早已超出其自身的本身功效了。現在的汽車設計考慮更多的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充分精確地與人體測量相適應,以求不斷地滿足人們對于舒適性的要求。
現在的汽車設計除了與人的生理特征相適應之外,也考慮到了與人的心理反應相適應,它通過設計語言傳達給人們諸如新鮮奇異的、簡約明快的、華麗尊貴的、高雅有品味的、溫馨詩意的、圓潤流暢的、野性力量的等語意特征。之于此,汽車更像是一個人身份、地位、性格、物質與精神世界的象征。
在璀璨的汽車文化面前,我們不能否認它帶給人類的便捷,我們不能否認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我們同樣也不能否決汽車設計中的以人為中心。但是我們也絕不能忽視它的“璀璨”給環境所帶來的沉重負荷。
令人遺憾的是,以人為中心而忽視環境的設計趨勢將愈演愈烈,人類文明看似不斷地發揚光大,而隨之引發的諸如能源緊缺、道路堵塞,停車位緊缺,環境污染等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同樣令人汗顏。如何使人、汽車、環境三者和諧相處,如何創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顯得意義非凡,同樣也任重而道遠。
三、關于未來概念汽車的構想
基于諸多社會問題,環境生態問題,現在各大電動汽車場商都在馬不停蹄地生產混合動力車,純電動汽車,可是這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我們要到哪里的去弄驅動它們的電能呢?現在,好多汽車設計師已經看出了這個問題,他們已經開始著手于靠太陽能驅動的汽車了。太陽能是最易得最環保的綠色能源,用太陽能為汽車提供動能,將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光解決能源,還不能解決現存的社會問題。
本文構想的未來概念汽車定位于城市代步車,在滿足人體舒適的基礎上,仿照魚的形態,行駛過程中如游弋一般充滿活力。整個車身小巧玲瓏,可以穿梭于大街小巷,隨處皆可安家。通過降低車頂高度而直接降低車身高度,也就降低了汽車的高度、重心、座面高度,同時有助于乘車姿勢的改善,減輕空氣的阻力,提高運動性能,符合當前的環保理念。側面看過去,車頂簡約宛如一條弧線,生命力十足,又符合空氣動力學。
更可貴的是,在汽車數量與日俱增的今天,交通擁擠,道路阻塞令人焦頭爛額。未來概念汽車可通過利用磁懸浮陀螺原理以及陀螺儀效應,并作用于車輪。通過增加車輪的運行方式,于地面行駛,可通過正常滾動。于空中飛行,通過機械結構將四個車輪展開并旋轉。車身尾部設計成機翼片狀,通過空氣流動產生上升的浮力。
0.前言
人類利用生物質能源已有幾十萬年之久,其應用之早,是最直接的一種燃料能源。然而卻因為生物質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而不能得到廣泛的利用。例如:生物質的熱值比較低、缺少專用的燃燒設備、運輸及存儲不便等。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以能源的消耗作為重要前提的,經濟發展的越快,能源減少的越多。這樣我們所面臨的兩個顯著問題是:環境污染趨于嚴重化;另一個是能源燃料的緊缺。因此,研究燃用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的機理,探究其燃燒及排放特性,妥善處理能源燃料緊缺問題,對提升環境質量,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燃用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簡介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主要采用三室的燃燒結構:即氣相燃燒室、固相燃燒室和燃燼除塵室。固相燃燒室的主要作用是為生物質顆粒燃料供應大量熱解的氣化熱量,從而產生大量的生物質燃氣。這部分生物質燃氣通過底部的吸式結構過濾凈化,并最終被導入氣相燃燒室中從而實現均相的動力燃燒。氣相燃燒室的尾部主要采用旋流結構制造,這樣可以讓燃氣的火焰進行充分的擾流,進而促進燃氣的完全燃燒。而燃燼除塵室一般采用降塵、燃燼、凝渣以及輻射傳熱等組合結構,從而可以實現潔凈燃燒和輻射換熱等多重效果。下面我們給出了一個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的簡化圖。
圖1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簡化圖
2.生物質燃料鍋爐的燃燒及排放特性
2.1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的燃燒特性
生物質顆粒燃料一般都是經過超高壓壓縮形成的微粒狀燃料,密度較原生物質要大的多,這樣的結構和組織特征使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的逸出速度和傳熱速度。該種燃料的點火溫度也比較高,但是點火性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不過仍然要好于煤的點火性能。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在燃燒開始階段會慢慢進行分解,此時的燃燒主要處于動力區,但是隨著燃燒進入過渡區和擴散區,燃燒的速度降低,就可以將大部分的熱量揮發傳遞到受熱面,從而使排煙的熱損失大大降低。同時,揮發燃燒需要的氧氣和外界擴散的氧氣比例適中,從而實現充分的燃燒,并進一步減少了氣體不完全燃燒造成的損失和排煙造成的熱損失。
燃燒充分完成以后,留下的焦炭骨架的結構非常緊密,流動的氣流無法分解骨架,從而使得骨架炭仍然能夠保持完好的層狀燃燒,并形成層狀的燃燒核心。此時炭的燃燒比較穩定,爐溫也相對較高,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固體和排煙的熱損失。
2.2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的排放特性
2.2.1清灰裝置設置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排放過程中的清灰裝置主要采用機械刮除式以及機械振動式兩種主要方式。并且,在有些燃燒鍋爐中配備相應的灰分壓縮機,這樣就可以滿足進行長時間自動運行的要求。如果設計工藝良好,那么該鍋爐的維護保養都會很有限,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清理。
2.2.2相關污染物排放
生物質顆粒燃料鍋爐排放的煙氣中包含有多種不同的物質。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沒有完全燃燒的顆粒CxHy和有害的氣體CO,這些都是由于燃料的未充分燃燒而形成的,同時,也可能和生物質顆粒燃料的組成成分有關系。不過,鍋爐的污染物氣排放量相當低,并且由于生物質燃料中N、S等元素較少,所以最終排放的有毒氣體,如NOx、SOx較燃煤排放的要低的多。
3.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的環境影響分析
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排放的污染物很少,只包括少量的大氣污染物以及固體廢棄物。
3.1大氣污染物
生物質顆粒燃料的纖維素含量比較高,而硫的含量則比較低,因此,燃燒所長盛的大氣污染物較燃煤而言要少得多。另外,生物質顆粒燃料的密度比較大,非常便于運輸和儲存,而熱值也基本和燃煤相當,燃燒鍋爐的燃燒速度要比煤快,燃燒充分且黑煙較少、形成的灰分也比較低,尤其是在采取相配套的脫硫除塵設備之后,大氣的污染物排放就會大幅度減少。根據大量的數據分析可以認為,使用生物質燃料鍋爐進行燃燒后所釋放的大氣污染物濃度要遠遠低于相應的國家標準。
3.2固體廢棄物
生物質燃料鍋爐燃燒后形成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燃燒完后形成的灰分,這部分廢棄物可以被充分的回收利用。最主要的應用就是將灰分進行回收用作農田鉀肥,這樣可以達到資源充分進行綜合利用的目的。
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排放的污染物很少,對環境的污染影響極低。不僅如此,該種工藝在很多方面還有及其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例如代替煤炭資源,不經可以減少環境的污染,還解決了日益嚴峻的能源問題。另外,就是將燃燒后形成的固體廢物回收用做鉀肥,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效循環,實現我國環境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到了變廢為寶,節約資源又保護環境的目的。
4.結論
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主要利用廢棄的農作物資源作為燃料,因此燃料資源豐富,經濟環保,不僅降低了我國農業廢棄物的運輸成本問題和運輸過程中的污染問題,還具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的作用。生物質顆粒燃燒鍋爐的推廣和使用符合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基本要求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國策,具有十分突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緩解我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的能源緊張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對于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翠蘋,李定凱等.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燃燒特性的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6(10).
1、生態環境監測的定義
上世紀60年代后,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生態環境監測從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污染因子監測開始向生態環境監測過渡和拓寬。
生態環境監測采用的是生態學的多種措施與方法,從多個尺度上對各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過監測生態系統條件、條件變化、對生態環境壓力的寫照及其趨勢而獲得。可以說生態監測是運用可比的方法,在時間與空間上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組合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及其組合要素等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的過程,監測的結果則用于評價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從方法原理、目的、意義等多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闡述。
在監測對象上,生態環境監測既不同于城市環境質量監測,也不同于工業污染源監測。從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歷程來看,現今的生態環境監測主要側重于宏觀的、大區域的生態破壞問題,其反映人類活動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的全貌、綜合影響的優點。
生態環境監測可用作對農田、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湖泊、海洋、氣象、物候、動植物等進行監測。不難看出,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的拓寬,除開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措施外,環境監測的理論和實踐定能作為生態監測得以發展和完善的基礎保障。景觀生態學、農業生態學、森林生態學、淡水生態學、海洋生態學、荒漠生態學、脆弱帶生態學、地球化學、氣象學、物候學、環境經濟學等理論與實踐對生態環境監測也是大有益處。
2、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
2.1生態環境監測主要原理
生態環境監測最主要原理便是“準確性原理”,即監測活動及其所獲得的生態環境信息是生態環境歷史和生態環境管理的記錄、書寫,也是生態環境歷史的“鏡像”寫照,同時更能體現環境及環境管理的真實性及環境信息的權威性。為滿足“準確性”的要求,生態環境監測還衍生出了以下3個基本原理。
2.1.1代表性原理 即監測是以有限的點位、斷面代表“無限”的生態環境整體,以有限的采樣頻率代表時刻變化著的生態環境變化信息,以有限的數據信息量代表“無限”的生態環境內部信息。
2.1.2完整性原理 監測通過采用環境“要素”和“相素”、環境“壓力”組合監測模式來反映環境及其內涵信息的完整性、復雜性,同時體現了生態環境監測的系統性。
2.1.3規范性原理 監測通過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化、技術標準化和技術規范化來反映環境及其內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時體現了生態環境監測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2.2監測對象
近幾年來,生態環境監測的內涵已獲得極大的豐富,傳統的“水、氣、聲、渣”已不能代表環境監測的對象特征。生態環境監測的范圍和對象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2.1生態環境監測范圍 包括區域的、流域的、全國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夠組合成不同的監測范圍。
2.2.2生態環境“要素”監測 包括各種環境要素、生態系統中的各環境介質、環保部門主管、監測對象(如各種排氣、排水、固體廢物等)。
2.2.3生態環境“相素”監測 包括同一環境要素或同一環境介質中的多相監測,水環境監測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積物相監測,環境空氣監測中的氣液相、固相等。
2.2.4生態環境“壓力”監測 廣義為“源解析”監測,通過廣義的“源解析”監測,可以解答環境變化與污染源排放之間的關系,找出環境管理的主要對象和目標等。
2.3生態環境監測指標
生態環境監測的本質是環境“要素”和環境“相素”中目標污染物各類信息的生產過程,即環境信息的生產過程。現階段的環境監測內容包括綜合性指標、物理學指標、化學指標、生物學指標、生態學指標、毒理學指標等,或者分為環境質量指標、自然生態指標、環境保護建設指標等。
3、生態環境監測的技術和方法
3.1生態環境監測程序
3.1.1現場調查與資料收集 生態環境污染隨時間、空間變化,受氣象、季節、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應根據監測區域呈現的特點,進行周密的現場調查和資料收集工作,主要調查各種污染源及其排放情況和自然環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象氣候、土地利用情況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3.1.2確定監測項目 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結合該地區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點用以選擇,并且還要測定一些氣象與水文項目。
3.1.3數據處理與結果上報 因監測誤差存在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整個過程,唯有在可靠的采樣和分析測試的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的辦法來處理數據,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觀要求的數據,處理得出的數據應經仔細復核后才可上報。
3.2監測的方案與技術路線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指標進行具體測量和判斷,以獲得生態系統中某一指標的關鍵數據,通過統計數據,來反映該指標的狀況及變化趨勢。在選擇生態環境監測具體技術方法前,需根據已知條件,結合確定的技術路線,確定最理想的監測方案。技術路線和方案的確定大致包括以下幾點:生態問題的提出,生態監測臺站的選址,監測的對象、方法及設備,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的確定,監測場地、監測頻度及周期描述。一些特殊指標可按目前生態站常用的監測方法。生態監測具有著眼于宏觀的特點,是一項宏觀與微觀監測相結合的工作。對于結構與功能復雜的宏觀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
4、開展生態監測的建議
4.1發揮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優勢
生態環境監測的理論具有廣泛的內容,環境監測的實踐豐富了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要發揮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優勢,使其成為開展生態監測工作的基礎保證。
4.2合理選擇監測指標
我們現有的監測能力、技術與設備水平有限,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地的特點,從由于經濟發展過快對生態環境形成壓力和影響生態系統變化的因子中,選取易監測、針對性強、能說明問題、對特定環境敏感和屬于污染的因子開展監測,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待今后條件具備時,逐步加以補充、擴展。
4.3充分利用先進技術
當前許多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還沒有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發揮作用,如3S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并廣泛得到應用,要使其和生態監測密切結合,并以最少費用獲得必要的生態環境信息,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發揮效用。
5、結束語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實施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和要求,這一項復雜的工程,向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層次地為環境管理部門服務,為經濟區建設營造良性循環、天地人和的生態環境,促進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單從生物指標監測來了解環境質量已不能達到要求,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必定會作為環境監測的重要方式。
材料一 圖1為我國“三大荒”分布示意圖。
(1)指出我國“三大荒”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條件。
(2)簡述“南大倉”發展橡膠生產、“西大倉”發展棉花生產的有利氣候條件。
(3)我國東北黑土區現有大型侵蝕溝25萬多條,每年僅因侵蝕溝吞噬耕地而損失的糧食高達40多億千克。試結合材料三分析“北大荒”黑土侵蝕的原因與提出可持續發展措施。
解析 本題以我國“三大荒”到“三大倉”的農業地位轉變為背景,考查我國區域農業發展。(1)(2)結合我國區域地理環境特征,分析影響“三大荒”農業生產的限制性條件和有利條件。“南大荒”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充足,但地形起伏較大。“西大荒”地處西北內陸,光照充足,但水源缺乏。“北大荒”地處東北,地形平坦,土質肥沃,但緯度高,熱量不足。(3)材料三說明“北大荒”土地利用以耕地為主,由于過度墾荒導致植被破壞,加重水土流失,因此必須加強植被保護、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實施工程措施。
答案 (1)南大荒:地形起伏大。西大荒:水源短缺。北大荒:熱量不足。
(2)南大倉: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雨熱同期。西大倉: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光照強,晝夜溫差大。
(3)原因:人類過度開墾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護。措施:①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②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打壩淤地;③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林、牧、加工等綜合性農業。
推進工業化是區域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地區在社會經濟條件優越的地區如政策傾斜、位置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地區積極斥資辦廠,推進工業化進程,經濟實力大增。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使這些地區發展變化令人矚目。
例2 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近年來城市用地日益緊張,濱海地帶的開發成為熱點。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4)題。
(4)上海市在F圍墾區內規劃建設工業開發區,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在引進工業企業與開發區建設中應防止出現哪些問題?
解析 本題以社會熱點事件(上海濱海地帶開發)為背景,考查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1)根據等深線的分布可知,淤積作用明顯的是水深較淺的乙、丁兩處,水深大于5m的是甲、丙兩處。(2)讀圖4可知,上海市精品鋼鐵、化學和船舶工業基地都分布在沿海港口附近地區;微電子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影響其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技術。(3)結合材料提示“S處臨近中國最大的集裝箱港洋山港,有鐵路抵達和高速公路經過”和所學城市發展的區位條件來分析。(4)抓住關鍵詞“F圍墾區”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重點從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方面來分析。
答案 (1)乙 丁;甲 丙
(2)臨江瀕海、位于郊區;技術與高素質人才
(3)①濱海地帶,用地充足、環境條件好;②靠近裝備產業基地、臨近洋山港,有產業支撐與居住需求;③交通條件好,對外聯系方便。
(4)①嚴格工業企業準入,防止傳統工業企業的過度引進;②合理布局工業企業,防止土地資源浪費;③嚴格控制工業“三廢”排放,防止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④做好海岸帶防護,防止臺風等自然災害對工業生產的影響與破壞。
1.根據材料和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Ⅲ耕地緩慢減少區Ⅳ耕地基本持平區][30°N][115°E][110°E][武漢][長][江][江][長][Ⅰ][Ⅱ][Ⅲ][Ⅳ][Ⅲ][Ⅲ][Ⅱ][Ⅰ]
材料一 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針對省情,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材料二 鑒于近些年鐵礦石進口量和鋼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漢鋼鐵廠計劃將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廣西沿海防城港市。
(1)描述圖中兩個I區的區位特點,并分別分析其耕地面積變化的主要原因。
(2)針對圖示區域洪澇災害隱患,列舉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3)分析武漢鋼鐵廠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對武漢、防城港兩市發展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
1.1城市污水的監測
城市大量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中帶有大量有機物,使水質惡化。衛星遙感技術通過水體在光譜影像上的差異來判定水體污染的變化,不僅能夠實時觀察污染物的運動特點,還可以根據水中的懸浮物作為判定指示物來追蹤污染源。韓陽等針對不同濃度的3個生活污水樣本,采用二向反射光度計的方法,測定了不同樣本在2π空間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光譜數據,建立了探測方位角、光線入射角、探測天頂角、偏振角、波段等因素與所測水體的偏振數據的關系。黃妙芬等利用2006年4月6~7日在甘肅省慶陽市境內環江、柔遠和馬蓮河實測的水體波譜數據,以及化學需氧量COD測定數據,采用Fisher判別方法,建立了基于地面實測光譜數據和適用于該研究區的水環境COD遙感識別模式。水環境COD污染遙感模式的建立為從遙感影像上快速、大面積獲取COD信息提供了一種技術手段。ChuqunChen等利用衛星數據來評估珠江水質,結合綜合污染(CPI)法,測得水體COD和養分的含量,定量分析了珠江口水污染的狀況。鞏彩蘭等提出了利用多光譜、高光譜遙感技術對水環境情況進行大面積、多時相、低成本監測和評價的新方法,并通過水樣采集、光譜測量、模型建立、圖像處理、水質反演和系統演示等實現了對黃浦江和淀山湖的水環境情況的宏觀監測和評價,并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通過監測水體的反射光譜數據、光譜數據,再結合實測水體的波譜數據建立相關關系和模型,實現對水體全方位快速、準確地監測。
1.2水體熱污染的監測
廢水中懸浮物千差萬別,導致特征曲線反射峰的位置和強度也不一樣。一般采用多光譜合成圖像來監測廢水污染,也可以根據溫度的差異選擇熱紅外的方法進行調查、監測。由于熱紅外傳感器對熱源比較敏感,能夠準確、有效地探測出熱污染排放源。吳傳慶等利用多時相的TM熱紅外數據對大亞灣核電站周圍的水溫場變化進行監測,通過對信息的提取分析,有效地對核電站周圍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石登榮等利用多時相航空熱紅外掃描,獲取水體熱輻射場變化資料,結合數學模擬,研究上海地區感潮水體熱污染的時間和空間的動態變化,建立了相應的動態方程,數學擬合的誤差平均在±2.7%左右。說明,利用航空熱紅外掃描結合數學模式,可以較好地反映水體熱污染的動態變化。采用熱紅外遙感技術對水溫變化進行時空監測,根據影像上的熱輻射信息,能夠準確地識別熱污染的分布,較好地完成對熱污染的監測和評價。
1.3水體富營養化的監測
水體富營養化是水體接納的N、P等營養元素超過了自身的最大負荷量,造成水體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這是水質富營養化的顯著標志。遙感技術根據浮游植物中的葉綠素與可見和近紅外光之間具有特殊的陡坡效應,即葉綠素含量高的地方反射率的峰值也大的現象來監測富營養化的分布范圍,然后,從彩色紅外圖像上的顏色變化來監測富營養化的污染程度。宋瑜等結合高光譜的實驗數據,建立了基于MODIS數據對太湖水體富營養化識別的模型,實現了水富營養化遙感信息的有效提取。XiaoqinXue等采用水體富營養化狀態指數(TSI)對西安渭河水體富營養化的研究證明,使用TM遙感數據對水體富營養化的遠程監測和評估是可行的。吳傳慶等研究證明,從葉綠素a和懸浮物濃度反饋角度的遙感評價方法,可行性強,能夠充分運用遙感數據源很好地完成湖泊富營養化狀態的評價工作。遙感技術能夠多角度對水體富營養化進行監測和評價,為動態監測水體富營養化提供了有效的監測技術手段。
1.4石油污染的監測
海上或港口的石油污染是一種常見的水體污染,也是污染數量多、范圍廣、危害深的一種污染。遙感技術利用油和水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不同,在遙感影像上表現為同物異譜和同譜異物現象來監測水體是否有油層覆蓋。張永寧等在可見光波段對不同厚度煤油、輕柴油、油和重柴油的監測中發現,油膜反射率的大小與油膜的厚度有關。趙冬至等總結了油膜在可見光近紅外波段的地物光譜特征,為識別油膜的厚度提供了參考。Palmer等利用小型的機載成像光譜儀分析了發生在英國設得蘭(Shetlands)的溢油事故,證明440~900nm是油膜提取的最有效波段。ShiL等搜集了中國東海西部2002—2005年石油泄漏的(SAR)圖像,分析了不同類型的石油泄漏量晝夜性變化和季節性變化的規律,為控制和治理大面積的石油污染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不同厚度的油膜對太陽光的反射不同,通過對水面影像上反射率的變化監測水體的油污染以及油層的覆蓋厚度,從遙感影像上觀察石油泄漏的時空分布特點和擴散規律實現對石油污染的快速準確的監測。
2遙感技術在大氣污染監測中的應用
大氣遙感是利用遙感傳感器來監測大氣結構、狀態及變化,不需要直接接觸目標而進行區域性的跟蹤測量,能夠快速地進行污染源的定點定位,從而獲得全面的綜合信息。由于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微量氣體成分具有各自分子所固有的輻射和吸收光譜,通過選擇合適的波段來測量大氣的散射、吸收及輻射的光譜,然后,從其結果中推算出污染氣體的成分。白亮通過對幾種主要大氣污染物定量反演方法的分析,論述了定量遙感技術在福建省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楊嵐簡述了大氣環境遙感監測技術的基本原理,著重闡述被動式空基遙感和主動式空基遙感在大氣環境中的應用。
2.1大氣氣溶膠的監測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大氣中的各種液態或固態微粒,通常所指的煙、霧、塵等都是氣溶膠。在遙感圖像中工廠排放的煙霧、大規模的沙塵暴、火山噴發產生的煙柱、森林失火導致的濃煙都有清晰的影像。氣溶膠光學厚度則是氣溶膠粒子各個特性參量的綜合反映,氣溶膠光學厚度能夠反映大氣污染渾濁的程度,利用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應氣溶膠的變化,方法種類多,內容也各不相同。程立剛等介紹了應用于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的多種方法,并著重闡述了被動式空基遙感和主動式地基遙感在大氣環境遙感中的應用以及探測氣溶膠的衛星傳感器的發展歷程和特點。王耀庭等針對大氣氣溶膠性質及其衛星遙感反演的研究發現,氣溶膠光學厚度對低地表反射率比較敏感,而與太陽光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吸收。孫娟等證明,MODIS的氣溶膠光學厚度(AOD)資料與能見度之間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利用MODIS產品來反演能見度是可行的。此外,毛節泰等對MODIS衛星遙感氣溶膠的方法與地面多波段太陽光度計的觀測法進行對比,發現二者有較好的相關性。MODIS衛星遙感能夠精確地識別每一地區氣溶膠細微的變化,利用MODIS產品來監測氣溶膠的變化,為大氣污染監測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
2.2有害氣體的監測
有害氣體通常指人為或自然條件下產生的二氧化硫、氟化物、乙烯、煙霧等對生物有機體有害的氣體。遙感監測有害氣體主要有2種方法,一類是根據有害氣體污染區地物反射率的發生變化、邊界模糊的情況來對有害氣體的污染情況進行估計,另一類是利用間接解譯標志-實際反演來推斷某地區大氣污染的程度和性質。魏合理等利用地面可見光(430~450m)波段的太陽光譜和大氣上界的參考太陽光譜,反演出大氣中NO2的柱總含量,得到了該地區上空NO2含量及其變化,其變化與當地環境監測站用常規法測量的NO2濃度的變化基本一致。趙春雷等選取2010年的資料制作了河北省SO2的遙感圖像,與地面監測情況基本符合,還通過光學厚度資料和地面觀測資料進行遙感效果檢驗,平均遙感監測精度達86%,基本可以滿足大范圍大氣環境動態監測的需要。白文廣開發了基于優化擬合的CH4物理反演算法,用于實際反演,與官方反演結果比較一致性較好;并首次在中國區域開展地基FTIR大氣成分遙感監測研究,用于衛星反演產品的地基驗證。對中國區域CH4時空分布特征進行監測,并給出分析結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無論是直接觀測污染物的反射光譜還是通過間接解譯的方法,最終都是通過觀測反射率的變化來監測有害氣體的存在,為監測大氣中其他污染物提供了科學的借鑒。
2.3城市熱島效應的監測
城市熱島效應是城市中的空氣溫度高于城市周圍郊區的溫度,從而形成了從城市流向郊區的一種環流。城市熱島效應是環境遙感中經久不衰的研究課題,對城市環境而言,城市熱島也是一種大氣熱污染現象。目前,針對城市熱島的環境遙感監測是通過研究城市下墊面的熱紅外遙感進行的,通過對不同時相的遙感資料的收集,總結出城市熱島的日變化和年變化規律。XuhanQiu等提出了城市熱島比例指數(URI),可以用來定量分析近一個時期的城市熱島效應隨時間的變化。根據植被、水分和表面溫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對照目標城市,根據城郊植被的差異,選出2幅不同時期的TM(4.5.6波段)彩色合成圖像,大致定出城市熱島的范圍。Zak-sek等采用歐洲高空間分辨率SEVIRI來估算地表的溫度,再根據陸地表面溫度(LST)來分析城市熱島的日變化,結果證明,該方法可以用來分析城市熱島的日變化分析,為監測和治理城市熱島的變化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方法。Gallo等用NOAA/AVHRR數據獲得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估算城市熱島對城郊氣溫差異的影響,結果表明,植被指數和城郊氣溫差異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LinLiu等觀察香港一天的熱島效應與植被指數(NDVI)的相關性時發現,熱島效應和NDVI存在著負相關,同時表明了綠色土地可以削弱城市的熱島效應;熱島效應和歸一化差異指數(NDBI)存在著正相關,可以用于城市熱島效應案例的分析研究。遙感技術能夠從時空中分析城市熱島的變化趨勢,為監測城市熱島效應提供了科學手段。
3結論與展望
3.1結論
目前,遙感技術正從單一遙感資料的分析向多時相、多數據源(包括非遙感資料數據)的信息復合與綜合分析過渡。利用多時相監測方法對環境污染的種類進行追蹤,能夠及時、客觀、準確地反應污染物的信息,如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種類、擴散方向等,并能夠對大面積的環境污染通覽全貌,在環境污染監測中有巨大的技術優勢。
3.2展望
隨著各領域對遙感技術需求的提高,遙感技術仍有待于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研究。
1)實現環境遙感信息的定量化,對全球環境監測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預測和管理。隨著RS與GIS、GPS結合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環境中,而GIS的發展更需要遙感信息的定量化,實現遙感信息的定量化,才能使RS與GIS結合擁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2)發展環境遙感監測的網絡化,借助互聯網的資源共享性,將全國范圍監測數據實現網絡化及資源共享,充分利用一個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促進其運用,可以節省監測時間和成本。
3)提高衛星遙感的分辨率。由于大氣中云和霧的干擾,在進行大氣校正時會產生誤差,造成誤判。高分辨率和高頻率的傳感器的建立,可以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且高空間和高光譜分辨率已是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
【重點剖析】
一、當代環境問題的表現、成因及特點
1.當代環境問題的表現
2.當代環境問題的成因
環境問題的產生,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而以人為原因為重要。它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對矛盾的沖突:
強調: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①人類尊重環境規律:對立性向統一性轉化,人地關系協調,對人類產生有利或無害的影響。②人類違背環境規律:統一性向對立性轉化,人地矛盾尖銳,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勢必會反作用于人類和人類社會。
3.當代環境問題的特點
二、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1.主要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對策
(1)化石燃料的分布特征:不均衡
(2)化石燃料開發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3)化石燃料合理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措施
3.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2)我國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三、中國不同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與防治
我國不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生態環境問題,它們的分布、形成與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強調:生態環境問題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一種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可能會導致其他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例如,森林的破壞會使流水的侵蝕作用增強,出現水土流失現象。而泥沙被攜帶到下游的湖泊中并沉積下來,又會造成湖泊面積減小,導致濕地萎縮。又如,森林破壞、草地退化、濕地萎縮等生態環境問題還會導致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拓展延伸: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中國生態環境惡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但主要是人為因素。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如下圖:
四、環境污染與防治
1.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的類型、表現及危害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建設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經處理后排放;防治石油泄漏。
2.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體廢棄物污染
固體廢棄物污染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通常稱為垃圾)污染環境的現象。
(2)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危害
(3)城市垃圾常用的處理方法
垃圾的處理應堅持“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原則,幾種主要的處理方法比較如下:
強調:垃圾被稱為“放錯地方的原料”,若采用科學合理的利用方式可以變廢為寶,其利用方法、利用成分和優勢見下表:
3.大氣污染的主要類型及其防治
拓展延伸:我國重酸雨區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分析:我國酸雨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區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①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氣中的灰塵顆粒均呈酸性,對大氣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夠的中和,而北方與此相反。②南方降水多,大量酸性氣體隨雨水降落至地面。③南方地形多以丘陵為主,風速小,酸性氣體不易擴散;而北方地形平坦開闊,風力較強,易于酸性氣體的擴散。
我國與歐美酸雨類型的不同:歐洲、北美的主要能源為石油,酸雨類型為硝酸型酸雨;而我國以燃煤為主,多為硫酸型酸雨。
五、環境管理與公眾參與
1.環境管理的對象、執行主體及目的
2.環境管理的手段
3.環境管理的國際合作
4.公眾參與
(1)民間環保組織的優勢及作用
(2)個人環境道德修養
【典例分析】
例.(2013年高考福建文綜卷)表2是我國某區域2008―2010年占用、增補耕地的平均坡度與平均海拔狀況,據此回答問題。
(1)指出占用和增補耕地分布的差異,并推斷增補耕地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
(2)簡述該區域保護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題,從表中數據可以直接看出,占用耕地比增補耕地的平均坡度小、平均海拔低;增補耕地因坡度大、海拔高,開發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破壞,進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第(2)題,可從宣傳教育、制定法律法規、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耕地質量等方面進行回答。
參考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區域;增補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區域。增補耕地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強教育與宣傳,依法保護耕地;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嚴格限制坡度大區域開墾。
【創新演練】
1.內蒙古東部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為了提高能源工業的經濟效益,內蒙古加強了能源的加工轉換,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和輸出焦炭。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分析內蒙古當地人在開采煤炭過程中,可能導致的環境問題。
(2)簡述電力輸出對當地環境產生的影響。
(3)在開發利用煤炭過程中當地應采取什么環保措施?
2.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子廢棄物的數量快速增長,正成為危險的污染源。讀“中國電子廢棄物管理過程圖”,完成下列問題。
(1)指出圖中電子廢棄物處置不當可能導致的環境問題。
(2)結合圖中信息,簡述合理處置電子廢棄物的措施。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新華網2010年8月9日報道,根據安徽環保局提供的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巢湖湖區共有約20平方千米藍藻集聚,占巢湖總面積的2.56%,集中分布于西半湖西北部和東半湖東南部,并有局部暴發的趨勢。巢湖是中國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兩市之間,因湖呈鳥巢狀而得名。
材料二 藍藻發生趨勢與氣象條件關系表:
(1)按照環境要素劃分,藍藻暴發屬于________污染。
(2)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安徽巢湖藍藻暴發的原因。
(3)請為巢湖藍藻的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議。
(4)環境管理的手段除了環境技術手段、經濟手段、環境教育和新聞媒介手段外,還可以采取________手段、________手段等。
4.綠色消費正在全球興起,成為時尚。綠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對環境都不造成污染。讀“產品在社會中的一般流程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在生產過程中,保證產品是綠色產品的關鍵,主要取決于哪兩個環節?
(2)舉例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綠色消費。
參考答案:1.(1)破壞地表土及植被,導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區易塌陷;堆放礦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環境。
(2)造成當地大氣污染。
(3)對礦區土地進行復墾,提高能源綜合利用率,建立循環經濟模式。
2.(1)廢水、廢渣中含有的重金屬(如鉛、汞、鉻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質污染水源、土壤、大氣后,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電子廢棄物占用土地;廢舊電器重復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2)加強對電子廢棄物的監管;分類收集,企業回收利用,資源化處理;無害化處理;衛生填埋。
3.(1)水
(2)高溫、降水少、風速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
(3)生產和生活污水達標排放;引江濟巢,增加入湖流量,促進水體流動和交換;加強監測與管理。
裝飾裝修工程生產工序較為復雜,且在生產操作中采用多種不同建材種類,各道工序以及各式裝修繁復交叉,從而產生大量建材廢料,例如廢水、邊角料以及油漆涂料等有毒物品,同時施工過程中也產生大量揚塵以及噪音,從而引發各類環境污染問題。而在結束裝修操作后,倘若所選擇的裝修材料不夠合理,則會在使用過程中向外釋放甲醛、氨氣以及苯類物質等大量有害氣體,對居住者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因此在裝飾工程中應盡量選擇符合環保需求以及設計要求的綠色建材,應從《建筑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等相關規章制度出發,秉承綠色施工理念,在新技術以及新方法的支持下有效保障工程裝修質量,以創造出預期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一、裝飾裝修工程中的綠色材料概述
綠色裝飾與裝修材料通常使用清潔生產技術、最大化降低天然能源與資源損耗,并對城市以及工業固態廢棄物加以充分利用所合成的無污染、無毒害的一系列工程裝飾材料,此類建筑材料并非像其他一些建材在使用過程中向外釋放有害氣體或者粉末,對居住環境造成污染,從而危害居住者健康,其對于人體健康完全無害。相比于普通材料,綠色裝飾與裝修材料基本特征表現如下:(1)生產過程中不會耗費過多天然資源,主要以城市以及工業廢棄物為主,如廢渣、廢液以及固體垃圾等等;(2)其生產技術具有無環境污染的特點,同時制造工藝實現低能耗,在配置以及生產過程中不會向產品中添加芳香族碳氧化合物、甲醛以及鹵化物溶劑等;(3)綠色裝飾建材的設計目的在于改善生活質量以及生態環境,可實現回收、循環再利用,有效應對了廢棄物垃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綠色裝飾建材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屬于簡單加工或者未加工的天然材料,其本身并無毒害物質,或所含有毒成分劑量低至忽略不計,此類建材以天然石材、木材以及石膏為主;另一種則是通過合成以及深加工等技術手段清除材料內部有害物質或者有毒成分,或抑制其釋放與積聚,此類材料屬于低排放型以及低毒型,不會對人類健康造成過大威脅,例如纖維板以及膠合板等等。
二、國內裝飾工程施工環境現狀與問題分析
1、國內裝修施工單位管理人員大部分都存在綠色施工認識不足的問題。在于綠色工程裝飾施工中不乏節能環保技術、裝飾裝修綠色建材和綠色施工方法的應用,此外還包括節能設備、各類先進系統研發與應用等等,這都要求企業為其提供必要的成本支出與資金支持。但國家并未針對建設項目建材裝飾裝修的應用做出綠色技術規范與規定,且此類措施并不在硬性規定指標體系內,加之大部分業主對于裝飾工程認知度不足,其對于裝飾建材對人身健康以及居住環境的影響缺乏必要認識,因此對生活環境提出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就造成綠色施工效果各有不同。在工程項目裝飾裝修工作中加入綠色施工技術,則會難以避免地延長施工工期,從而增強企業成本投入。所以業主方可能單純為了削減成本支出而裁掉一部分節能工藝以及綠色施工項目,這對綠色施工在裝飾工程中的推廣無疑產生了不良影響。
2、使用過程中不重視環境保護,導致環境污染問題。裝飾裝修要想實現綠色施工,首先應科學選購裝飾材料,通過科學合理的環保家裝設計指導裝飾裝修工作,同時還應積極推廣環保施工工藝,拓寬其應用范圍,為綠色裝修材料與技術的應用創造必要前提。然而不少業主方在實際操作中,雖然較為關注綠色裝飾裝修,并且也投入了相應的資金用于購置綠色裝飾材料,但在裝修過程中不重視綠色施工工藝的應用,施工作業現場由此產生大量廢氣廢水、粉塵、垃圾,甚至還產生嚴重的噪音污染問題等,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與影響。
3、施工方式較為落后。傳統裝修裝飾工程中工種較多,但大部分僅僅屬于原始分工范疇,難以凸顯出專業化優勢。其具體體現在構配件加工工作與安裝工作彼此并不獨立,而由同一組作業人員負責制作到安裝這一系列過程;而操作空間也未明確劃分,常常伴有生產加工空間即為安裝施工現場的現象,這種常規混合式施工模式無形中拖延了施工周期,同時也容易造成環境污染。
三、裝飾工程綠色施工的優化措施
1、室內裝修應遵循生態化設計原則。生態化設計既要重視為居住者創造優美的、具有較高舒適度的室內環境,又要重視環境生態平衡,盡量減少污染。其具體操作分為如下四點:(1)著眼于低能耗、低成本推動室內裝修設計工作發展,遵從并發揚舒適溫馨以及環保健康的宜居理念;(2)保持合理的室內布局,并對自然通風以及自然光予以充分利用;(3)應重視裝修材料的合理選擇,確保其具備再生性、環保性以及節能性;(4)應充分考慮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以改善室內溫濕度、采光以及通風效果。
2、合理應用環保建材。在選擇裝飾材料時應盡量選擇同價位或近似價位下的環保類材料,為環保化裝修創造基礎。選材原則應以設計便捷、嚴格控制材料用量以及污染物累加效應為主。同時應合理搭配不同類別裝飾材料的用量,切忌單獨采用同種材料進行大面積裝修。應盡量少用或者不用膠粘劑、溶劑型油漆以及化纖地毯等化學性污染較為嚴重的材料,多選用鑄鐵件、玻璃以及金屬等無污染的無機材料。
3、加大新式環保材料的開發力度。應加大力度推動節能材料、綠色施工檢測以及循環利用技術的發展;推進綠色建材的研發工作,盡量降低建材內部有害氣體或物質的釋放量;積極研發高強度以及高性能建材,以節約有限的金屬資源;在施工現場作業中應盡量選擇低噪音以及低油耗施工機械。
4、技術人員應深化施工設計,著眼于施工策劃階段實施有效的環境保護策略,統籌兼顧,充分考慮節能降耗,實現整體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盡量減少環境破壞以及能源消耗。同時還應積極轉變理念,發揚“綠色”施工原則,對施工工藝、施工組織計劃予以優化,提高作業人員專業素質,合理調配施工現場操作,科學分工并相互協作,在降本增效以及節能降耗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施工效率。
四、結語
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綠色施工對于裝飾裝修工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其實現了傳統管理模式的深化發展與創新,推動了整個建筑裝飾行業理念的革新。現階段,國內建筑裝飾行業仍未成立綠色施工相關的專業機構,尚無法為綠色施工提供組織引導。但筆者相信,隨著綠色施工理念在建筑裝飾工程行業發展中的不斷完善,綠色施工也必將建立起標準化管理體系并不斷發展完善,建筑裝飾工程綠色施工必將全面展開。
參考文獻:
[1]段新華.裝飾工程推行綠色施工的實踐與建議[J].上海建設科技,2014,(1):50-52.
[2]王勇.裝飾工程綠色施工監理的實現[J].科技與企業,2014,(7):94-94.
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規則指的是非通用的可持續發展規則,它結合了地方的環境特色,用現有的技術進行建筑施工,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還能滿足人們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本質特征不僅是低耗能、低污染,還要求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這種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生態理念,需要設計師將其融入到設計當中,這種融入必須是高品位、有著豐富內涵的。
一、綠色建筑的涵義及其特征
1、綠色建筑的涵義。綠色建筑中的綠色指的是一種概念和象征,而不是通常意義的綠化,是指在建筑可以滿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不會破壞生態環境的基本平衡,而且對人體健康無害。所謂的綠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壽命周期里,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環境,減少污染,給人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高效的空間,和自然和諧共存的建筑。綠色建筑對環境沒有破壞性,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不會影響生態平衡。
2、綠色建筑特征。在建設綠色建筑過程之中要時刻注重環保。同時綠色建筑應遵循當地的自然、人文和氣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所以在建筑時沒有明確的規則、模式。綠色建筑對自然進行充分地利用,比如陽光、空氣、綠地,有效地聯通內部和外部,布局十分開放,這跟傳統封建式建筑布局是有很大差別的。與傳統的建筑相比較,綠色建筑本身的耗能大大減少了。(1)自然和諧。自然和諧就是人們在建造、使用建筑的過程里,愛護、親近所處的自然環境,使人、自然、建筑三者和諧共存。只有如此才可以兼顧協調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才可以實現人類社會、生態環境、國民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2)節約環保。節約環保指的是人們在建造、使用建筑的時候,盡可能地節省資源利用,保護周圍環境,呵護生態,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把由于人類對建筑建造與使用活動造成的對環境和資源的負荷與影響減到最小程度和生態再創造能力的范圍內。
二、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1、保護環境原則。保護環境是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核心原則,這點對綠色建筑產業來說意義重大。在建筑以前,設計人士必須對施工場地進行大規模數據勘查,然后整理出詳盡的信息,再制定環保方案,由材料、結構和外觀等大方面分析整體建筑綠色設計理念,以免有害建筑的出現。
2、低消耗原則。影響建筑的內部環境因素之一就是熱能損耗,特別明顯地體現在傳統工業設計之中,找不到很好的辦法進行處理。綠色建筑遵循低耗能原則,良好地控制建筑內外的熱能,維護工業生產的良好環境。
3、節約能源原則。目前我國人口還在不斷增長,能源需求日益增長,所以建造建筑的時候,需要十分重視能源使用情況。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給建筑節能方面提出了更嚴格要求,既會運用新型材料,還會建立新節能體系,增強建筑的綜合性能,防止能源的浪費。
4、消除污染原則。對污染進行消除是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里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方面,在建筑中,提出與應用消除污染的觀點意義十分重大。在建筑的內部裝設除污系統,除去煙塵污染,保證空氣能夠正常流通,與此同時在施工的時候要采取各種方法,降低噪音污染,以保護生態環境。
三、建筑設計中的綠色建筑設計要點分析
1、建筑地點的選擇。建筑物地點的選擇,應在遵循一定設計原則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地形、地貌、主導風向等各種問題和地理環境因素。在設計時,應對建筑物進行合理布局,應盡可能多的利用周圍自然能源,使建筑物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建筑物地址選好后,設計人員還應到現場實地考察,對施工現場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環境進行分析,并減少對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及現場熱島效應的出現。
2、建筑物的單體設計。(1)建筑物外形設計。建筑物體型系統越大,其能耗量就越高。因此在對建筑物進行單體設計時,應盡量減少建筑物的外形面積,控制其層高,并采用規則的外形,這樣也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2)外墻材料及門窗的選擇。在對建筑物結構進行設計時,以優先滿足自然通光和通風要求為宜,這樣可以降低能耗,提升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在外墻材料選擇上,應以節能效果好的材料代替傳統的粘土磚等。在門窗材料的選擇上,首先考慮到其氣密性,選擇那些導熱系數小的材料,這樣可以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3)設計方案的選擇。在對建筑物進行設計時,為了提高建筑物的適用性和可變性,對建筑結構及設備要采用彈性方案,即采取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的方案。比如說,在設計管道時,應留有一定的管道空間。
3、室外環境的設計。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根據城市總體規劃要求,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氣候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對室外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環境綠化是綠色建筑的室外環境設計關鍵所在。隨著人們綠色環保意識的增強,對居住環境質量和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環境美化、減少環境污染,提升建筑整體的環境質量勢在必行。
4、節能環保設計。(1)降低能耗,減少環境污染。在對建筑物進行節能設計時,首先應考慮到建筑材料自身的能源消耗問題,盡量選擇綠色環保的建材。在建筑物施工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能量消耗,合理的外形設計也能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這是因為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形狀、體形系數等這些因素也能直接影響到節能效果。對建筑物墻體、門窗、屋頂等方面的選材和進行節能設計,都能提升建筑物的整體節能效果。此外,對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應盡量就地取材,減少建筑材料在生產運輸及施工過程中的能耗,這樣不僅能降低運費,也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總之,綠色建筑設計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通過合理選材,盡可能減少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負荷。如優先選擇綠色混凝土、低耗能建材,選用預制模數構件減少建筑垃圾。(2)確定人的主要地位。綠色建筑設計首先要確保使用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在選材上應選擇那些無毒、低污染的材料。在結構上應盡量采取自然通風,保證室內達到良好的通風效果,通過合理的設計調節室內的溫濕度和氣流等,以達到改善室內的熱環境,提升節能效果。(3)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通過回收利用舊材料,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產出。如在建筑物在拆除過程中,可對一些木制品、混凝土預制構件、鋼材、保溫材料等加以回收,經過二次加工和改造,在符合規范要求和設計要求的前提下,再利用到新建筑中。通過太陽能光電屋頂和太陽能光電玻璃等,把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和電能,以降低能耗,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結束語
隨著人們節能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建筑高能耗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使得綠色建筑逐漸成為建筑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因此在綠色建筑過程中,必須遵循綠色建筑設計原則,從而實現建筑的綠色、環保、節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