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4: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生科學知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現場決賽包括:必答題、搶答題、演示題、科普劇表演等競賽環節,來自各個場館的七位專家為選手打分。同時,本屆比賽為了全面考察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首次設置了動手制作題,參賽隊員根據題目要求共同完成,既考察了選手自然科學知識的水平,又考驗了團隊的彼此協作意識。
經過激烈角逐,石景山區代表隊勇奪高中組冠軍,東城區代表隊榮獲初中組冠軍,延慶縣代表隊喜獲小學組冠軍。豐臺區高中組、東城區初中組、小學組代表隊分別獲得了北京天文館設立的 “天文星光”專項獎;朝陽區初中組代表隊摘得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設立的3000元人民幣“周口店遺址獎學金”;延慶縣小學組代表隊最終摘得工體富國海底世界設立的“富國海底全場總冠軍”獎。 (文/史文婕)
牛欄山一中參與科技人才早期培養項目
2011年12月28日,中國科學院京區科協與順義區牛欄山一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為牛欄山一中頒發“中國科學院科技人才早期培養計劃科學教育基地”銅牌。這標志著牛欄山一中的“科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項目已萬事俱備。
該項目依托中科院強大的科技教育資源,將學校科技教育需求與國家高端科技資源的教育轉化相結合,通過系統的專題講座、實驗室研究、與科學家交流、野外科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并提升他們的科學素質。 (文/馬之恒)
科技文化陽光行主題活動走進順義
2011年12月27日,由市科協、市民委、市殘聯共同主辦的“關愛殘疾人 為生命喝彩”――科技文化陽光行主題活動,在順義區北小營鎮第二溫馨家園舉行。
本次科技文化陽光行主題活動分為啟動儀式、愛心牽手、文藝表演、科普展覽4個部分。活動現場,市殘聯和市民委邀請藝術家和殘疾人演員,表演了歌舞、京劇、雜技等文藝節目;市殘疾人書畫會的書法家們為殘疾人朋友送上了書法作品和春聯,營造迎接新年的喜慶氣氛。
市科協則為溫馨家園送去了科普書籍和科普展板,以提升當地居民的科學素質。其中,科普展板包括科學飲食和新能源利用等多個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科學飲食主題展板從人們一日三餐攝入的食物類別入手,宣傳膳食平衡的理念;新能源利用主題展板則介紹太陽能等新能源,以及電動汽車等低碳機械設備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些展板會在溫馨家園展示至1月4日。
科學本質觀的重要性是隨著科學事業的發展和科學教育目標的轉變而日漸明晰的,近年來培養學生發展對科學本質的了解,已成為科學教育界一致認同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我國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程度如何?為此,我們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了一份小學生科學本質觀現狀的調查問卷,調查烏魯木齊市重點小學小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情況,為科學本質教育進一步進入我國科學課程和教學中提供一些實證材料。
二、調查過程
1、研究目標
了解烏魯木齊小學科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情況。
2.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問卷法為主,輔以訪談法。所采用的研究工具有自編的“小學生科學本質觀調查問卷”,針對小學科學普遍不受重視的情況,我們選取科學課程開設良好、領導重視、教師專職的烏魯木齊市重點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班級進行問卷發放。
3、調查工具
本研究調查問卷的設計參考了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在《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一書中對科學本質的闡述,書中將科學本質觀概括為以下三個基本維度:(1)科學知識的本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科學觀是可變的、科學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2)科學探索的本質――科學講究證據、科學是邏輯與想想象相結合的產物、科學作解釋和預測、科學試圖確定和避免偏見、科學反對權威;(3)科學事業的本質――科學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科學被分成專門領域并在不同情況下進行研究、科學研究中存在著普遍的倫理原則、科學家既作為專家又作為公民參加公共事務。在此基礎上,從中選取部分觀念,并借鑒已有問卷的設計思路,針對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式量表,自編而成初測問卷。根據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教育教學目標要求,經多次走訪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科學教師,最終整套問卷由提示語、學生基本信息說明和25道主體選擇題組成。(見附錄)
本研究所編制的學生科學本質觀調查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值達到0.850,該問卷的可信度比較高,該問卷的內容效度可靠,能有效地測試學生的科學本質觀。
4.問卷分析
本研究正式問卷形成后,我們在烏魯木齊市四所重點小學隨機抽取950 名小學生進行施測,回收問卷916 份,回收率96.42%,其中有效問卷869 份,有效回收率為94.87%。我們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對收回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科學知識的本質認識
從表1 可以看出,學生在對科學知識本質的認同度中,對科學知識的累積性、公開性、重復性、局限性具有較高的認同度,依次為87.14%、79.13%、76.22%、70.58%。
在科學知識具有累積性的題目中:“6、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不斷變化著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選擇肯定答案的學生比例為87.14%,說明他們對通過科學課程中有關地球科學認識歷史的學習,認識到科學知識的累積性持;科學課程中相關知識的學習,對科學知識本質的認識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見表1 科學知識本質認識調查)
而在對科學知識的認識性和相對性上認同度不高,分別為54.52%和57.14%。對科學知識的認識性題目(舉例)中:“1、利用科學知識能夠探索未知的大自然”科學知識的相對性題目:“5、科學就是書本上的知識,是一些一成不變的東西”, 在這兩道題目中贊同與反對的人數幾乎各占一半,這說明我們的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學到的科學就是書本的內容,科學知識僅僅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于未知自然界的探索作用不太清楚,可能與學生的城市生活背景有關。
(二)科學探究的本質
由表2 發現學生科學探究的本質七個構成因素中持肯定態度所占的比例最高為77.62%,最低為19.97%,這些數據說明學生對科學探究本質的認同度差異比較大。
在科學探究的創造性上認同度最高,達到77.62%。題目舉例:“15我相信每個人只要仔細觀察,就常常會有新奇的發現;16我知道可以利用實驗的方法去試試看所產生的新的想法;17我覺得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工作性質一樣,都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這說明小學生通過科學探究式的學習,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可以提出問題,進行猜想需要思維的發展,需要創造力。(見表2 科學探索本質認識調查)
特別是在對科學探索非固定性的調查中采用反向設問的題目,出學生認同比率為19.97%,說明學生能認同科學探索非固定性的比率達80.03%。題目舉例:“4“雨是怎樣形成的”同學們的認識是一樣的;8在做實驗時只要按照書上的步驟,就一定可以得到書上的結論;20我認為科學探究有固定的要求、步驟和方法”。這表明學生可以正確的認識到科學探究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探究結果的多樣性,科學探究解釋的復雜性。
科學探究的預見性認同度最低,達37.72%。題目舉例“19科學家能夠預測天氣的變化。”這表明學生對科學家天氣變化的復雜性有一定的認識,忽略了科學可以對天氣變化進行一定預測的事實。
(三)科學事業的認識
從表3 所顯示的數據上看,學生對科學事業本質的認同度最高。
在“科學與社會”方面,學生持贊同態度的比例為93.73%,題目舉例:“23 汽車這一發明,雖然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但也造成了空氣污染”這說明學生認識到了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一方面科學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還可能帶來危害,對科學的社會功能有著更客觀、更積極的認識。
在“科學家身份”中,贊成所占比例為81.04%,題目舉例:“24科學家能利用科學知識為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表明學生心目中的科學家是貼近生活的,能為大家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在“科學與道德”方面,有89.30%的同學持肯定的態度,題目舉例:“25我認為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說明大多數學生都明白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見表3 科學事業本質認識調查)
四、結論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小學生對于科學本質不同維度的認同度差異很大,對科學事業的認同度最高.
(2)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科學知識的累積性、公開性、重復性、局限性認同度較高,科學知識的認識性、相對性認認同度不高。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進去,可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情況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能夠引起學生的同化和共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真正認識科學知識。
比如,在講授《磁鐵的兩極》一課時,首先出示一塊小磁鐵和一個小螺帽,這些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而且很多學生都玩過,所以開始就會對課程比較感興趣。然后老師提出問題:“我這塊小磁鐵可以吸住這枚小螺帽嗎?”學生們都知道可以,然后老師示范一次,又換一個大螺帽:“那它能吸住大螺帽嗎?”學生回答:“不能,要用大磁鐵。”當學生進入到這個情景之中以后,老師就將學生向課程目標上引導:“為什么不同的磁鐵吸力不同?”學生就會非常好奇,興趣被激發,思維也打開了,有的拿出自己的磁鐵來試驗,最后發現不僅不同大小的磁鐵吸力不同,而且同一塊磁鐵的不同地方吸力也不同,“哪位同學舉一個生活中運用磁鐵的例子?”學生們都積極舉手發言,“錢包扣”“冰箱門”等,通過這個簡單的情景演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課堂變得活躍,而且還讓學生學到了真正的知識,并與生活產生了聯系。
二、積極探索,感悟科學魅力
在科學教學中,學生對于內容、案例等知識的熟悉程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習的效果,所以應當鼓勵學生體驗生活,不斷接觸生活中的事物,積累生活經驗,最后聯系到科學方法。
比如,結合學生的生活開展科學實驗課,能夠讓他們邊學習邊思考生活中相似的情景,認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要怎么樣將煮熟的雞蛋放入一個瓶口比它小的瓶子,這是通過實踐證明了的,學生對這些都會非常好奇,會不斷探究,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改變氣壓讓雞蛋進人瓶取1熱紓在一個杯中裝滿水,放上紙片,為什么倒過來水不會流出來?在冬天里墨水瓶蓋擰太緊打不開怎么辦?冬天如何解決道路結冰的問題?這些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隨處可遇見的,而這恰好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科學的真正魅力所在。
三、聯系生活,積累科學素材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小學的科學教材上的內容,如彩虹、滑輪、氣體等都是根據生活實際情況提煉而來,它們都有著生活原型,所以應當將身邊的一切資源都運用到科學之中,植根于生活,深入挖掘科學素材,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是可以走出教室,走進生活,從而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真正體會到科學生活化。
比如,在進行《聲音是怎樣產生》這個實驗課程時,老師先讓學生聽各種聲音,然后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最后提出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不同事物的聲音有什么不同?”等,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運用身邊的一切工具來制造聲音,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情況,模擬各種動物的聲音,最后讓學生明白聲音是震動發出的,并且它們之間有很多的區別,包括音量、音色等各方面,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媒介,而且速度是不一樣的。最后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讓學生在下課之余或在家里的時候,思考身邊的物體都是否能發音,不同的力度、不同敲擊物等所發出的聲音有什么差別。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的東西,然而通過課堂學習卻挖掘出了無數的科學知識。
四、加強實踐,提升運用能力
科學絕不僅僅是來源于生活而成了純粹的理論和書面知識,這些知識更應該被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學以致用才能夠體現科學的精髓和真正價值。因此必須加強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用科學的眼光和思維看待周圍的事物,并能夠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初年級的學生大多喜歡有趣的童話故事,為此,我每周一下午特意安排一節閱讀課。在課上,我給學生們講述《白雪公主》《小紅帽》《皇帝的新裝》等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當講到《皇帝的新裝》時,我讓小朋友扮演那位愚蠢的皇帝,他穿著子虛烏有的紗衣在熱鬧的大街上神氣活現地游行,笑得學生們前俯后仰。孩子們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故事中來,感受到了故事的有趣。接下來,我便拋磚引玉,要求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等有趣的書籍。第二天課前,我用十分鐘讓學生口述故事情節來回憶故事內容。通過這樣的互動,學生特別喜歡上閱讀課,也會主動從家里帶一些故事書來閱讀,這就為課外閱讀開了個好頭。
二、推薦適合的讀物
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同一位心靈高尚的人對話。”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夠持久、識字量有限,可以向學生推薦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的神話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書籍。因此,我在教學生學習新課時,課前或課后向學生推薦與課文相關的書籍或資料。如上二年級的《我們成功了》這篇課文之前,我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查看并閱讀2001年申辦北京奧運會的資料;上完《靜夜思》,要求學生背誦李白的其他詩歌;上完《卡羅納》一文時,我布置學生利用小長假閱讀《愛的教育》……在課前或課后,讓學生擴充一些閱讀資料或書籍,這樣會對課文內容更容易理解,既開闊了視野,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比如:三月份要開展“學雷鋒”活動,我讓學生閱讀雷鋒的故事,再查找當代的雷鋒的事跡來補充學習;遇上國慶節,學校開展“迎國慶”活動,我布置學生誦讀愛國的詩歌,閱讀反映祖國面貌的資料;每逢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到來之時,我會要求學生查找這些傳統節日的來歷和與其相關的故事。通過課外閱讀,不僅學校的德育工作扎實有效,也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三、指導讀書方法
態度決定高度,方法決定效果。好的閱讀方法能大大提高閱讀的質量。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小、理解能力欠缺,課外書則需要家長陪同閱讀。有時候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幫助孩子答疑解惑;有時父母是孩子的忠實“聽眾”,耐心地聽孩子復述故事內容。到了中高年級,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思想漸漸成熟,有了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時,教師則需依據文章的長短或體裁的不同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我認為篇幅短小的寫景或者是詩歌等文章,可以采取熟讀成誦的方法。篇幅較長的小說則應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區別對待。(1)掌握讀書程序。一本書先看標題、內容和序言,尤其是作者的特別觀點。再查看目錄,弄清書的大致情節。然后注意書后的索引及引證相關的書籍,以便解讀需要理解的詞匯。(2)了解讀書方法。培根說過:“淺嘗輒止,有些書不妨囫圇吞棗。”有選擇的閱讀是為了把力氣花在刀刃上,針對不同類別的書籍可以選用不同的讀書方法。一是瀏覽性閱讀。對于那些淺顯易懂、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或是長篇小說中那些穿插故事情節的一些過渡性語言,可以隨便瀏覽一下,這樣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二是選擇性閱讀。對于書中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篩選,以便理解記憶。如讀《百科全書》《昆蟲記》,書中有許多科學知識需要學生理解,對待這類讀物不可隨意瀏覽,而是要學生重點閱讀書中的科學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下來。三是品味性閱讀。對于名家名篇或文筆優美的優秀作品則采取精讀的方法。在讀中細細地品味字詞的運用、文本的意境等。讀此類的文章時,需要學生在文中圈點勾畫;針對文中精彩的場景、生動的對話、細膩的景物和人物的描寫,可以建議學生用筆在書上畫起來,熟讀背誦;文中出現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議論等可以建議學生用特別符號做好記號,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星星好像在閃動的樣子了。
2、為甚么人會打呵欠?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式,學生通過實驗不斷地體驗著成功與失敗,不斷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人格的內涵,獲得身心和諧健康發展。《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生在家庭背景、年齡、性別、性格和個體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個別差異,對教師的介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介入學生實驗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學生主體發展,倡導自主探究
教師介入學生實驗應秉持“強化學生主體發展,倡導自主發揮”的原則。教師的介入是要為學生實驗創設更自由和諧的氛圍,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師要通過介入實驗,支持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按自己的意愿設計和生成新的實驗方案。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實驗中出現的突發問題,讓學生在與環境、材料、同伴相互合作的過程中發展自己。同時,分組實驗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基本形式,更應彰顯自由、和諧和創造的“自主探究精神”。
案例:“杯子變熱了”實驗
交流實驗發現。
師:誰來交流一下你們的發現。
生:我們發現蠟燭油都融化了。第一個先融化,然后是第二個、第三個……
生:因為給銅條加熱,這一端溫度高,然后熱沿著銅條傳到下一個孔,這里的溫度變高了,所以就融化了。
生:從溫度高的地方向溫度低的地方傳遞。
師:加熱點溫度高,后面的部分溫度低,然后熱又傳遞到下一個溫度較低的部位,其溫度有升高的,只要有溫差就會出現傳遞,就像是接力棒一樣,依次傳遞。
實驗的過程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原本的觀察蠟油的融化現象變成了討論熱傳遞的方向問題,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學生進一步思考實驗本質的欲望。面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通過和學生對話了解實驗開展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實驗精神”,積極投入實驗過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勵和幫助學生自主設計、操作實驗,享受快樂,體驗成功。
二、仔細觀察、梳理情景,尋找介入最佳契機
教師介入學生實驗時應仔細觀察、梳理,尋找最佳契機。學生在實驗中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此時,教師一般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使實驗進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學生會放棄實驗。教師要靜觀其變,留給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嘗試中積累經驗,學會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當然,一旦發現學生因實在無法實現自己的實驗結論而即將放棄實驗時,教師必須介入。
案例:“力在哪里”實驗
通過前面幾個我們感受力的活動,你發現力對物體的運動有什么影響?接下來馬老師想讓大家用玻璃球來研究一下力的作用。
1.大家看,現在這顆玻璃球在桌面上靜止不動,你能用力讓它動起來嗎?
提問:誰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做的?
2.提問:現在我們已經會讓靜止的玻璃球動起來了,你能讓滾動中的玻璃球滾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彎嗎?
結論:力可以使靜止的玻璃球動起來,也可以使玻璃球動得更快些,還可以使玻璃球停下來。力還可以改變玻璃球運動的方向。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實驗操作員積極思考生活中常見現象,引導學生討論和想象,使實驗前期知識儲備有了突破,保證了實驗的順利進行,充分體現了觀察對教師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種形式,發揮主導優勢
教師介入學生實驗應融合多種形式,發揮互補優勢。只有靈活選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水平,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實現科學教學目的。
教師介入的方式可分為直接介入和間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響學生意愿的情況下,教師通過提示一個問題或建議,給出一個鼓勵或參照,邀請一個同伴加入或營造一種氣氛支持學生的實驗探究行為。間接介入,指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實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實驗操作規范準確性以及嚴謹性,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素養。無論是直接介入還是間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擾學生實驗為前提,以不破壞學生興趣和實驗的操作思路為原則,以讓學生獲得實驗體驗以及促進學生實驗探究水平的提升和全面發展為目的,在一種自然的狀態下進行。
教師介入的方式也可分為情感性鼓勵和技藝性幫助。情感性鼓勵,即在介入時側重采用鼓勵、融入、暗示、啟發、建議和引導等方法。技藝性幫助主要包括示范、參與、幫助、指導和練習等。學生實驗需要教師的情感性鼓勵和技藝性幫助。
案例:自己動手設計滑輪組
制作滑輪組的幾個同學坐在桌子邊設計滑輪組方案,教師在一旁觀察了許久,發現學生什么也沒組裝出來。有的孩子開始不耐煩了,流露出沮喪的情緒。這時,教師坐了下來。
教師說:“我幫你們設計滑輪組好嗎?”學生立刻說:“好。”教師邊示范邊講解,學生邊聽邊模仿,不一會兒,滑輪組就設計好了,他們高興地進行數據采集的實驗探究。
幾天后,學生又要設計難一點的滑輪組了,教師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一個正在默默地設計方案并實施的同學,并鼓勵他們:“每個人都試一試,相信你們一定會成功的。”教師在旁邊仔細觀察,在碰到困難時給予幫助。果然不出所料,孩子們很快設計出幾種很好的滑輪組方案。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由于學生對滑輪組的認識比較抽象,在設計方面難以實現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師通過技藝性幫助給同學們實驗帶來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實驗時,教師更多的是鼓勵學生擺脫依賴,大膽嘗試,并將情感性鼓勵和技藝性幫助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
當然,學生實驗水平素養和體驗并非與教師介入的頻率和深度成正比。教師的過度介入往往會干擾、轉移或替代兒童原來的活動意向,降低學生的自信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因此,教師介入學生科學實驗活動采用以上靈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適度介入,使科學實驗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有效載體。
參考文獻
[1]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試行)》
[2] 《談科學實驗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曾寶駿。
趙:“同學們好,現在開始上課。”
趙:“同學們交上來的論文我都看了,語言流暢,思想深刻,創造力豐富,全班沒有不及格的。但大兵同學的論文讓我突發腦溢血,連夜去省人民醫院進行緊急搶救,剛剛才脫離生命危險,剛從省人民醫院回來。你們知道大兵同學論文的題目是什么嗎?
趙衛國繞著舞臺踱步,用手指著臺下。大兵同學的論文題目是:牛頓——19世紀最大的騙子。”
趙:“今天大家一起來評析一下大兵同學的論文,也希望大兵同學能為他自己的論文作現場答辯。”趙衛國掃視了一圈臺下,“大兵今天來了沒有?”
臺下鴉雀無聲,
趙:“大兵,大兵,大兵。”
趙:“大兵今天沒有來,那我們先來分析他的論文。大兵論文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牛頓第一定律說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會保持原有的狀態,也就是說一個漂亮姑娘你沒去追她,她就會在原地等你。事實上這顯然是錯誤的!當你不去追求這個漂亮姑娘時,過不了多久她就成為了別人的妻子。
牛頓的第二定律說施加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這顯然也是錯誤的,如果此定律成立的話,當你越熱烈地追求一個漂亮姑娘,這個漂亮姑娘也會有越熱烈的反應。但事實上如果你是豬八戒或者癩蛤蟆,那么你的熱情只能招致她的反感,離你越來越遠。
牛頓的第三定律說物體與物體相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這顯然錯得更厲害,如果此定律成立的話,當你愛上一個漂亮姑娘時,這個漂亮姑娘也一定愛你。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天下如果有這樣的好事,那為什么有這么多單身男女呢?
所以,偉大的牛頓三大定律毒害了無數的善男信女,使成千上萬信奉他理論的男人終身不娶,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繁衍,其惡毒影響無異于洪水猛獸,我們應該完全。大兵同學在論文的結尾呼吁有關部門把牛頓的三大定律作出定性,并從教科書中刪除。
這時候大兵哼著小曲,歪歪扭扭地走進了教室。
趙:“大兵同學,你看一下現在幾點鐘了?”
大兵:“老師真對不起,我冇得手表,手機也冇得電了,所以不知道幾點了。你要是很想知道現在幾點了,就問一下其他同學吧,我剛才走得有點急,你就讓我先喘口氣,休息一會兒吧。”
趙:“停!停!停!怎么搞的,你不明白我的話嗎,我的意思是你上課遲到了難道不知道嗎?”
大兵:“老師,我就是因為冇得手表才不知道已經遲到的。現在剛剛知道,謝謝老師提醒我。”
趙:“謝什么謝,你怎么那么多話啊。你知道遲到了怎么還徑直往里走呢?”
大兵:“老師,你把問題弄顛倒了,我是先往里走,然后才曉得自己遲到了,你把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弄錯了。”
趙:“好好好!就算我問得有問題,可是你上課是不是遲到了?”
大兵:“老師,難道我上課遲到了你都不知道嗎?”
趙:“我是問你你知道不知道?”
大兵:“你是不知道才來問我的,對嗎?”
趙:“對什么對,我是問你難道你不知道嗎?”
大兵:“哦,就這個問題,那我現在已經知道了,老師,還有沒有別的事情?”
趙:“什么別的事情,你遲到了你不對,你難道不知道該怎么做嗎?”
大兵:“哦,你是問該怎么做,老師你難道不知道我該怎么做嗎?”
趙:“我是問你你該怎么做!?”
大兵:“我知道你問我,那老師讓我回去想想再告訴你好嗎?”
趙:“好什么好,我是讓你現在馬上回答我的問題!”
大兵:“回答什么啊?”
趙:“回答你該怎么做!!!”
大兵:“我當然是一會兒就回到座位上就可以了。”
趙:“我是問你現在!!!”
大兵:“現在回答你的問題啊!”
趙:“現在你該怎么做才對!!!”(趙的聲音變大、變調了。)
大兵:“現在回答你的問題才對啊!”
趙:“那你還不趕快回答!”
大兵:“可是你問了我那么多,我已經不知道你到底先讓我回答哪個問題了?”
趙:“那你先回答我,這次中期水平考試為什么不能及格?那些重點知識我都給大家劃出來。”
大兵:“哦,這問題,我考試不及格可是完全不能怪我。”
趙:“怎么不能怪你,一年365天你天天玩,不讀書怎么能及格?”
大兵:“老師,我一年365天天天有事情,忙得不得了,實在是抽不開身。我給你算一筆帳,一年365天我是如下安排的:趙:“禮拜天沒讀書我不怪你,那還有260天你在干什么?”
大兵:“每年兩個月的暑假里大約有30天的天氣非常熱,導致四肢發軟,頭腦發暈,無法念書,加之腦袋里還要想著那些可愛的美眉,因此,一年只剩下230天。
趙:“暑假太熱,不能讀書,這個我也理解,那你也還有230天啊。”
大兵:“按生命科學的說法,人每天必須保證8小時的睡眠時間,我為了擠出時間讀書,每天只睡覺4個小時,占了一年的61天,扣除睡眠時間一年只剩下171天。
“每天玩個個把小時的游戲,吃個個把小時的飯, 吃個半個小時的零食,扣除這些時間一年還剩下125天。
(趙衛國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又無法發作,氣得無話可說。)趙:“你還要過三八婦女節和六一兒童節?”
大兵:“何是不過婦女節和兒童節呢,我女朋友一過婦女節我不就得請假去陪她逛街?要不她給你鬧個天翻地覆,有話說老爸是天,老媽是地,老婆是玉皇大帝,寧可驚天動地也不敢得罪玉皇大帝。我這人最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他們是祖國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他們一過兒童節我就得去為他們組織活動,不也得休息?
“就是這兩天節日不過,也還有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勝利紀念日,九一八事跡紀念日,國際愛滋病日、國際環保日、無煙日、父親節、母親節、光棍節……”
趙:“你要是這樣的話,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過節日,你還讀什么書,干脆不讀書,回家天天過節算了。”
大兵:“我就是想多點書,所以每年只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51個節日,比如男人節、光棍節我是不過的,就是情人節我也只過一次。”
趙:“你每年還可以過兩個情人節?”
大兵:“你冇點文化,情人節有西方情人節和中國情人節,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陰歷7月初7是中國情人節。我扣除這些節假日一年還剩下34天。一年里還有父母親的生日、各種同學朋友的集會,還可能會生病,還去看場電影或者參加一些其他活動,占了一年的33天,算到最后一年只剩下1天。剩下的這1天,就是我自己的生日。老師,你說說,我可是完全沒有時間念書,考試又怎么能夠及格呢,你總不至于讓我把吃飯睡覺的時間用來學習吧?
趙衛國氣得吐血,無話可說,只好把話題重新轉回來,“好,現在我不管你為什么考試不及格,那你先給我回答你遲到了該怎么辦。”
大兵:“遲到了就該抓緊時間把遲到的時間補回來啊!”
趙:“難道時間是可以補回來的嗎?難道你不知道時間是不可以倒流的嗎?”
大兵:“知道啊,可是老師你并沒有問我時間是不是可以倒流的這個問題啊?”
趙:“我是問你時間是可以補回來的嗎?”
大兵:“這個問題啊,補回來其實是說把以后的時間利用好,來彌補過去浪費的時間。老師你說對嗎?”
趙:“我不是問你這個!”
大兵:“那你剛才明明是問我這個啊,那老師你到底是問我哪一個啊?”
趙衛國氣得說不出話了,“我不是問你哪一個!”
大兵:“不是哪一個那是什么啊?”
趙:“不是什么!”
大兵:“不是什么是什么???”
趙衛國完全不想與大兵再說下去了,“沒什么,你別在這里,趕緊回座位去聽課!”
大兵一幅不把問題說清不回座位去的架勢,“老師你為什么今天問我這么多話啊?”
趙:“不為什么,你快點回去吧。”
大兵戀戀不會舍地說:“好的,老師,那我回去了。”
1努力做到讓問題成為“有效探究”的起點
“思源于疑”。發現和提出問題是探究的前提,問題是學生探究的動因和目標。問題從哪里來,從生活中來,從自然現象中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中來,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的認知不同,產生的問題就不同。問題多多,但真正有研究價值的有多少,問題多多,但真正讓學生自主產生有價值的問題很少;問題多多,真正讓學生自主產生有價值的問題,并且該問題能在40分鐘的時間展開有效的探究活動,少之又少。通過教師的精心準備與設計,通過教師精心創設與安排,讓學生的問題真正站在“有效探究”的起點,我說你是一位有本事的教師。
1.1緊緊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例如研究《水的表面張力》,向盛滿水的燒杯中投放回形針,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馬上會提出自己的猜想。
1.2從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入手,引發思考,提出問題。例如研究《擺的秘密》,你認為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1.3教師提供足夠的背景知識,方便學生提出問題。例如:教師出示部分鳥在天空中飛翔的背景,其中突出閃現一例蝙蝠,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說出:它是什么?我們應當通過多層次的開發,多角度的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讓學生意識到他們可以提出問題,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下一步實施有效探究奠定基礎,從而由“要我探究”為“我要探究”。
2緊緊圍繞探究主題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探究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定準探究目標,需要學生努力做到三動腦,即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中要動腦,動手之后,還動腦。還需要教師最后的有效點撥。
2.1教師確定探究目標。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必須做出合理、有效的篩選、梳理,師生達成一致的教學目標,圍繞這一教學目標,讓學生展開自主探究。這里要求教師們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扶”與“放”的關系,牽手太多,放手太少,沒有自主探究。探究的“熱情”與“深度”的關系,往往我們課上有溫度而缺乏探究的深度。材料呈現的“時機”與探究的“步子”之間的關系,針對探究目標,我還是贊同,探究適宜小步子,材料呈現要適時,不能一鼓腦兒全部呈現給孩子避免探究目標的轉移,的干預等。探究的“時間”與“空間”的關系,教師要留足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扎扎實實搞研究,避免花里哨。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指出,“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而這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又是學生解決問題時必備的基本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可以通過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能源性因素。其次,小學數學課堂還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供了可實現性條件。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恰當設問、提問、解問等方式,有意地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增強學生對問題的敏感性。再有,小學數學課堂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供了標準性參考。設置問題不是為了問題而問,其目的是幫助學生能深層次、多角度地理解學習內容,以便學生對學習內容深入、全面的理解。可見,小學數學課堂,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環境。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之功能
1.促進功能
我們知道,“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和動力源泉。在學習過程中,一旦學生形成問題意識,那么學生則能夠從多角度地對學習內容提出質疑,這對于學生從多方面角度去理解學習內容具有直接地促進作用。
2.激勵功能
長期以來,講授式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幾乎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生的知識全靠教師傳授,學生的思維活動完全跟著教師走,這樣的條件下,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很差。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以激發學生開動腦筋,從而變被動為主動。
3.強化功能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強度與注意力集中與否有著密切關系,只有受到人們注意的問題才能被人們牢固地記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養成學生經常自問或相互提問等,有助于促使學生對“問題內容”的注意力集中,增強記憶。
4.啟迪功能
問題意識對學生的啟迪功能主要表現為,通過設問、提問可以引領學生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積極思維活動,從而對學習內容的本質及其聯系整體理解與把握。此外,通過設問、提問可以促進學生不斷進行反思,以及對培養學生的整體觀意識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三、激發學生問題意識之策略
1.情感轉移策略
情感轉移策略主要是指,通過建立友好的師生感情,產生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賴,以致于使教師情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實現教師的問題意識向學生方向轉移,生成學生自身的問題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只有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是值得敬仰和可信任的。在我的課堂上,明顯地觀察到,那些經常跟教師交流的學生,無論是提問還是解決問題上都相對優于其他學生。
2.情境創設策略
情境創設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幫助學生把形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有利于學生形式一套個性化的問題系統。因為,來自生活實際的情境具有幾個特征:一是真實的,它能真實地反應問題的本質,這樣學生學習與之應用直接聯系起來;二是具體的,它能將全理論化的書本知識轉換為簡單具體的生活實際,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三是有趣的,數學課本知識的邏輯性特別強,這給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要是教師能把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學會增加許多學習的趣味性。四是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一些案例或事件是學生熟悉的,甚至是經歷過的,易于學生理解和吸收。
3.師生互動策略
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進行自學的意識已經有所萌發,但是自學的方法還需要指導,自學能力有待加強。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在班級里進行了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嘗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強烈的自學動機
“教師教,學生學”這一傳統的教育方式養成了學生較強的學習依賴性,所以,在很多時候學生對自學都存在著一些疑問:我們到學校里就是來學習知識的,是老師“教”我們知識的,我們為什么要自學呢?因此,教師必須徹底轉變學生的這一錯誤觀念,使學生認識到自學的重要性,設法激起學生自學的興趣。
1.在故事中激發動機
古今中外自學成才的事例很多,如,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是自學成才的,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也是自學成才的,還有偉大的畫家達?芬奇等等。教師可經常向學生講述一些此類的小故事,使學生在這些偉大人物的影響下,在具體的事例中認識到自學對于成才的巨大作用,從而激起學生自學的動機。
2.在情境中強化動機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在熟練把握教材知識與充分了解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狀態的基礎上,利用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的跨度,創設一個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使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更加強烈,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
3.在探索中持續動機
學生進行自學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學生獨自或者是在學習小組、老師的指導下,沖破一個又一個的阻礙,一步一步地獲得了新的知識,同時也鍛煉了自己自學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既體會到了探索的艱辛,更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起了他們繼續進行自學的強烈愿望。
二、明確的自學目的
進行自學,必須明確自學的目的:主要學習哪些知識,應達到怎樣的要求。有了明確的目的,那么學生的自學活動也就更加有的放矢,學習的效率也就提高了。我們現在的教材,內容少而又少,這就為學生的自學帶來了難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由扶到放,逐步引導,讓學生知道該學習什么,怎么學習。如,我在教學中先給學生設計了詳細的助學提示,告訴學生從哪入手,思考什么問題,最后該得出什么結論等。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掌握了步驟后,再逐步簡化助學提示,最后只設計幾個主要問題了。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學生漸漸地學會了自己提出學習的目的,以及學習知識時所要達到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提高。
三、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
開始時,學生自學根本不知道怎樣學,他們只是看書上的例題和解題的過程,至于為什么這樣做,不去深入思考。所以,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自學方法迫在眉睫。我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細致的指導。概念的教學,應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來安排。對這樣的教材,我告訴學生應當把上面的具體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結論是怎樣總結概括出來的,可不能上來先背結論,上面的具體材料是講道理根據的,結論是從上面的具體材料中總結概括出來的,不仔細閱讀上面的具體材料,就弄不懂結論的來龍去脈。法則的教學,要注意看豎式旁邊的注釋。我告訴學生遇到這樣的教材,特別要認真看小注。應用題的教學,引導學生注意看題目下面的分析。講應用題時,例題的下面有分析講解,這是編者為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而設的。讓學生從問題入手,一步步尋找條件,想辦法把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再結合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思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