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1: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城鄉建設的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當前城市建設中,尤其是在新城的建設中,城市的中心區掀起了一輪CBD建設。眾多城市打著CBD建設的旗幟,宣傳打造具有一流空間品質的中央商務區。事實上,按照CBD的定義,全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都還不具備建設CBD的條件,但是在眾多的中心區城市設計中,關于CBD建設的字眼卻屢見不鮮,推進城市中心區國際化建設的目標比比皆是,難道眾多的城市規劃師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城市的決策人員對此都視而不見?
1.CBD的常規概念及實用城市
CBD,中文名稱為中央商務區,是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貿、文化、服務以及大量的商務辦公和酒店、公寓等設施的現代城市中的重要地區。它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1)具有城市地區乃至全國、世界的最高中心性;擁有高贏利水平的產業。體現經濟管理控制中心、金融中心和專業化生產服務中心的職能;
(2)具有城市地區中最多的人流量;
(3)具有城市地區最發達的外部交通和內部交通聯系,擁擠程度在城市地區也最高;
(4)具有最高的服務集中性,能提供包括經濟、管理、娛樂、文化乃至行政多方面的服務;
(5)具有城市中最高的土地價格和租金。
一般來講,目前中國城市建設CBD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有足夠的國際影響力,城市是區域中無可爭議的中心城市;(2)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區域內人均GDP達到5000―10000美元;(3)城市基礎設施完備,處于資金流和物流的核心位置,聚集了各個方面的人才。CBD和一個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息息相關,如果沒有足夠的跨國公司、金融機構、商貿機構,很難形成一個相對的集中的商務地區支撐起CBD。
2.我國城市發展規劃中利用CBD的現狀
從我國目前城市的發展狀況來看,目前中國內地尚無具備發展全球性CBD條件的城市;具備發展國際性CBD條件的城市只有3個,分別是上海、北京和廣州;而具備發展地區級CBD條件的城市也只有少數,分別是重慶、武漢、成都、杭州、南京、大連、福州、廈門、深圳、寧波等。占中國2/3面積的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一些城市,由于人口密度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商務密度不夠,目前尚不具備發展CBD的條件。
但是,目前國內的大中小城市中大部分打出了建設CBD的口號,尤以新城建設最為突出,想借助核心區的建設來帶動城市的高速建設。如成都CBD、大連市次CBD,西安CBD與Sub-CBD,南京河西CBD,青島CBD,武漢CBD,襄樊CBD,貴陽市CBD,杭州CBD,天津濱海新區CBD等。
3.中小城市以CBD為目標進行建設的特征分析
3.1以佛山東平新城為例,分析CBD概念下建設的內涵
佛山位于珠三角城鎮密集區,廣東省中南部,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已成為全國工業化與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城鎮密集地區之一。現城鎮面積3868平方公里,人口595.29萬人,生產總值為4814.50億元(2009年數據)。
佛山為了擔當帶動珠三角西岸和粵西地區發展的歷史重任,鞏固和提升其城市中心地位作用,建設一個強有力的中心作為支撐,在城市南部打造東平新城,建設立足服務佛山本地、輻射珠江西岸的“佛山新都心” ,打造為佛山的總部基地,商貿之都,家電基地,宜居新區。新城以CBD目標為導向進行濱河區域核心區的建設。其功能包括商務辦公、科研、會展、金融、行政、總部經濟、商務廣場、酒店、商業服務、游樂園等,CBD規模約為4平方公里,商務規模是200ha。
在東平新城的建設中,在CBD為目標的建設背景下,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集中搬遷、新建了大量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地區的開發;
(2)將行政辦公與商務辦公集中,提升和整合城市產業及經濟發展;
(3)引進大量文化娛樂、商業休閑、體育休閑設施,增加開敞空間,提高市民的身心修養,設置信息中心、服務中心,設置高檔公寓,提升中心區的人氣;
(4)延續城市的綠地軸線,營造中心區良好的景觀;
(5)開發城市公共交通,使得該片區商業土地價值增加,廣泛開展舊城改造、村莊改造活動,使得城市文化、生活氛圍日益濃厚,城市建設速度加快。
東平新城的核心區沒有成為佛山的CBD,卻有著類似于CBD的功能,帶動了城市高速建設發展,使得東平新城,正以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珠江西岸熠熠生輝。
3.2其它一些中小城市的建設內涵
許昌新區位于許昌市中部,主城區以北,規劃中將其定位為:集商務辦公、商貿金融、文化會展、產業研發、行政中心等為主導功能,以生活居住、商業服務為支撐功能的多元復合互動的綜合性城市中心。
這種多中心區復合區,類似于CBD地區,對周邊地區具有控制和帶動作用。規劃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集中許昌市乃至河南省的優勢資源打造區域競爭核心,結合城市總體交通規劃和新區的空間構想,從城市的層面對現狀道路系統進行梳理、整合,形成合理、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統,面向不同人群設置不同的交往空間與活動空間,利用場地空間與城市生活相聯系,設計城市事件,強化生態優先原則,引湖入城,以水為脈。
洛陽,按照《洛陽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在洛河南北各形成一個中心商務區、4個市級商業中心。對CBD的構想為:以金融街為依托,形成包括金融、保險、證券、信托等較為集中的金融區域。高水平、高標準的打造洛陽的金融街,使其成為洛陽發展的動力之“街”。以信息產業為擴展,以關林商貿等三產服務業為基礎,改造、提升關林商貿市場的水平。依托大學城的優勢,開展科研,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服務。
3.3小結
像這種暫不具備建設CBD的條件中小城市,在中心區建設時雖然打出了建設CBD的口號,卻不是要建設與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樣真正的CBD,而是借用CBD的字面意義,通過統一規劃,將城市的若干分散的小型商務區集結起來,以降低商務交流成本,在進行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的同時,發展商業商務中心區,加大其使用效率及宣傳效應,加大其在城市和周邊區域中的影響,推動城市的建設。
從以上這些城市來看,它們的共性為:
(1)都是建設城市中心區,隨著城市規模的變化,定位略有不同,但都是在CBD建設的名義下,以CBD建設的高要求去進行建設;
(2)都采取了相關的策略來促進城市的發展,隨著城市的變化,采取的措施略有不同,但都與帶動中心區發展,加快城市建設相關;
(3)最終對城市的發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4.CBD概念導向下城市建設的意義
雖然目前大部分城市不具有建設CBD的條件,卻打著建設CBD的旗幟進行建設,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目的在于借這個流行的名稱,趕國際潮流,創造全新城市商業形象,吸引國內、國際資本,為所在城市的發展前景增強活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資金,加快城市建設的速度;
(2)CBD具有城市或者地區最高的中心性,中心區提出以CBD的名義進行建設,能增強該區域的標志性,加大廣告宣傳效應;
(3)CBD地區擁有高等級的零售業、旅館、酒店、文化娛樂等服務業,能提供最佳服務,以CBD為目標的建設則對各個功能區的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企業的入駐提出了較高的門檻,為地價與租金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4)能增加人氣,提升中心區的人流量,對地區具有激活效應,是城市發展的催化劑;
(5)能提升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增強城市在區域中的影響力,吸引高端產業的聚集;
(6)在這個名稱的指引下要求創造高品質的城市公共景觀,為城市環境的高質量建設提出了高要求;
(7)是對現狀優越條件的最大利用,為以后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對于中心區的建設,如果不能未雨綢繆考慮未來可能的需求,不提高標準進行建設,一旦中心區的位置被其它功能所占用,將會增大更新的成本,甚至讓CBD計劃推遲,對城市的發展不利。
5.CBD概念導向下建設存在的問題
城市建設中如果不考慮現實要求,脫離城市的實際去進行建設,一味的求大,高目標、高要求,就會造成城市建設的浪費,影響到城市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不具備建設CBD的城市如果完全按照CBD的要求進行建設,就會造成建設量過大,經濟浪費,重復建設,從而成為城市發展的負擔,制約城市的發展;
(2)按照CBD的建設,商務寫字樓所占比例遠遠大于住宅區,但如果城市的經濟水平不高,就會造成住宅樓代替商務樓的局面,這是因為:一是當前房地產開發商多以短期投資為主;二是住宅項目開發周期相對較短,又易于獲得金融支持,而商業寫字樓項目開發周期較長,獲得金融支持的難度比較大;三是很多城市的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于CBD硬件建設水平,寫字樓建成后難以脫銷.因此在CBD概念指引下,開發商以高地價獲取土地,實行“住宅先行”的策略。最后城市中心區就會形成中心住宅區,與定位發展相悖。
6.CBD概念導向下的城市建設策略
針對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CBD概念導向下的城市建設,有利有弊,利之在于善加借助于CBD的優勢,尋找適合城市發展的策略,推動城市建設發展,弊之在于一味求大求強,不顧城市的經濟水平與特性,按照固定的模式和高標準要求發展,加重了城市負擔,而在現階段的中國建設中,對于大部分中小城市中心區的建設,都可以借助于類似CBD的概念進行建設,具體策略主要有:
(1)根據城市的規模,發展概況,人口規模,合理確定中心區的大小。在CBD概念的導向下,明確中心區的主導功能,協調各部分用地之間的比例關系,根據城市的性質,發展方向明確中心區的實質。
中心區由于用地比例的不同,城市性質與發展方向的不同,城市規模的不同等多種因素使得中心區的定位出現了多向性,CBD的發展也出現了多元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種類型:
城市建設中應做到分級別分層次分強度對中心區進行建設,根據城市的等級和規模對中心區提出不同的建設要求。按城市的大小對中心區各功能進行配置,與城市的經濟水平相協調。
(2)在CBD概念的導向下,加強中心區的交通建設,將其建設成城市交通最發達的地區,讓城市快速路網、公共交通系統與步行系統為其提供最佳服務,做足外部條件的建設。
(3)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管理,創造品牌效應,打造商務辦公區,提升城市形象。
(4)創造城市良好的公共景觀,借用CBD的布局模式,與城市特征相結合,實現綠網交織。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加強城市綠化投資,建設公共交往空間,以及重視旅游觀光和名勝古跡的開發利用,使青山、綠水、密林成為城市的“綠肺”,為中央商務區休閑產業的繁榮奠定環境基礎。
(5)分期開發,啟動中心區的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分區分期開發,全面完善交通建設,加強中心區與的交通聯系。
(6)金融服務,輻射腹地。高速擴容的中等城市,金融業的發展空間在于面向廣闊的城市周邊腹地,提供貸款、財務咨詢和投資管理等多元化的特色金融服務,確立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戰略地位。增強金融功能,從而提升CBD的核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TG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26-0129-03
1 概述
大型建設工程項目往往具有規模大、投資額度高、建設周期長、技術復雜、進度關聯性強、各子項工程交叉點多、項目實施單位多、組織機構配置要求高等特征,因此大型建設工程項目之間的學習無論從橫向拓展還是縱向延伸方面都呈現出復雜的特點。為了簡化從個體學習到整個項目團隊學習的過程,本文考慮以群體學習作為基本的學習單元,將大型建設工程項目的每個專業團隊視為不同的群體;由于大型建設工程項目之間存在著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本文擬將戰略聯盟的概念引入,使各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處于戰略聯盟的大背景下,從群體學習出發來研究戰略聯盟背景下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學習的效率。
2 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學習的特性
由于不同的大型建設工程項目的學習意圖、學習過程的透明度、對知識的吸收能力等不盡相同,導致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學習具備行為上的群體性、目標上的戰略性、過程中的動態性、效果上的不確定性等特點。
2.1 學習行為的群體性
大型建設工程項目團隊由不同的群體所組成,因此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的學習可視為若干群體學習行為的集合。群體性學習源于個體學習但又獨立于個體學習,也就是說當個體學習融入到整個群體并產生群體學習行為之后,群體會自動形成認知系統并存儲相關記憶,而這些意識形態也扎根于該群體中,不隨個體出入群體而改變。群體在既定意向驅使下,自由地進行知識創造,共同應對環境的波動。群體學習可定義為專業團隊集體水平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團隊成員的共同經歷而產生的相對持久性的變化。
2.1.1 群體意向。群體意向是指群體對將要學習的信息進行聚焦之后所建立的一種對新學習共享的理解。考慮到群體學習的深度(共享程度)與寬度(散布程度)對群體知識存儲的直接影響,群體可從實時優化其行為可能集出發,使群體意向的指導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2.1.2 群體自治。群體作為大型建設工程項目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單元,具有自主創造知識的權利與義務。由于大型建設工程項目本身的特殊性要求群體內部各成員都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因此群體自治的效率取決于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默契程度。
2.1.3 環境波動。政策的變化、項目戰略目標的調整、盟友間的信任程度以及群體內部的心智模式轉換等都將對群體學習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群體學習效率可表示為群體行為可能集、默契程度以及環境諸多要素的函數。
2.2 學習目的的戰略性
各大型建設工程項目均處于統一的戰略聯盟背景下且項目之間存在既獨立又依存的關系,因此,他們會從全局的角度以獲取各自長期競爭優勢為目的來指導整個學習交流的過程。
當大型建設工程項目之間發生不對等學習時,雙方聚焦所需信息的學習群體的職能不一致;當對等學習之非相互學習發生時,學習群體職能一致但往往獲利不均衡;只有發生相互學習之非競爭性學習時,雙方學習群體真正達到共享互惠。
2.3 學習過程的動態性
在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學習過程中,時間因素對群體學習效率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隨機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群體心智模式出現不適應環境的狀況,因此群體行為可能集必須適時發生改變以適應這種變化。這就導致整個項目跨團隊學習具備動態特性。在群體間的交流與溝通中,學習進度以及學習強度受內外環境的雙重影響,常常出現隨時空變換而波動的現象。學習指標在數值上的波動將直接影響群體學習的效率,從而與項目整體目標息息相關。
2.4 學習效果的不確定性
前文中提到群體學習在橫向、縱向兩個維度的延伸對知識存儲極具意義,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整個團隊學習績效的提高,群體學習狀態與大型建設工程項目團隊的績效通常不成比例。這往往與知識的后效性、易失性、知識的交叉性、多群體之間的互補優勢等有關。對于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而言,推動盟友之間相互學習的直接目的是達到共享層面上的高效率。然而由于群體學習與績效之間的關系較復雜,導致整個項目團隊的學習效果呈現不確定性。
3 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
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知識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以單位成本下項目目標實現率作為衡量標準的。結合群體學習在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學習中的基礎地位,本文考慮將群體學前知識儲備、群體心智模式、群體文化結構、群體知識流通屏障四大因素列為團隊學習效率影響指標。其中群體學前知識儲備處于基礎地位,心智模式為群體學習的源動力,文化結構是群體學習的直接動力,而流通屏障是群體間學習過程中的主、客觀環境。
假設群體在一定的心智模式指導下可實現內部成員學習節奏的一致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各群體內部溝通無障礙并且知識在其內部的流通也是完全順暢的。大型建設項目跨團隊知識學習的概念模型可表示為如圖1所示:
圖1 大型建設項目跨團隊知識學習的概念模型
3.1 群體學前知識儲備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體在進行互相學習之前各自具有其特有的知識庫存,它由可用知識、需求知識、額外知識和無關知識共同組成。所謂可用知識,即可為新一輪學習服務且未被遺忘的原庫存知識;需求知識指在新一輪的學習中有必要擁有卻被遺忘了的原庫存知識。在面對全新的群體間學習時,可用知識和需求知識同時發揮作用,為提高跨團隊學習效率服務。假設群體學前知識儲備只涉及對群體間學習有貢獻的主、客觀知識。那么,群體學前知識儲備可視作可用知識、需求知識以及主觀經驗積累三者的結合。因此,群體學前知識儲備影響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可表示為如圖2所示:
圖2 群體學前知識儲備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
概念模型
3.2 群體心智模式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
所謂心智模式是指人們的思想方法、思維習慣、思維風格和心理素質的反映,而群體心智模式則是指一種和諧化了的小集體心智模式。
從長遠考慮,每個人的心智模式都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為對環境的變化不敏感,一定時空下被證明是正確的心智模式在另一個時空中可能是錯誤的。因此,適時對群體心智模式做適當的調整能夠保證群體的學習行為與時俱進,從而切實提高學習效率。群體心智模式對跨團隊學習效率的影響可建立如圖3所示的概念模型:
圖3 群體心智模式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
3.3 群體文化結構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體文化作為整個項目文化的縮影,傳承項目的既定要義。群體文化結構萌生于群體文化背景之中,倚仗群體各成員的知識構成。當兩個不同大型建設工程項目的同類型群體發生相互的學習行為時,由于受不同的心智模式影響,群體的思維碰撞在所難免,必然需要經歷漫長的溝通過程,通過建立相互間的信任機制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達到跨團隊學習的高效率運轉。構建群體文化結構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群體文化結構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
3.4 群體知識流通屏障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
群體在交流溝通時,盡管雙方都因深知學習的價值而易達成學習共識。然而群體知識流通屏障卻真實地存在,受外部局勢特別是競爭態勢的影響,群體在進行相互學習時會面臨同行業的競爭壓力,從而產生知識流通屏障;另外項目決策的變更也會對知識的流通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只有當群體將內外的競爭消融在非競爭性學習的氛圍中,才能真正提高跨團隊學習效率,從而實現各自項目目標的最優化。群體知識流通屏障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群體知識流通屏障影響跨團隊學習效率的概念模型
4 結語
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學習效率的研究揭示了處于戰略聯盟的大型建設工程項目團隊的學習特性,為大型建設工程項目團隊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它所涉及的跨團隊學習概念為提高大型建設工程項目跨團隊學習效率提供必要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娜,張建平.對大型建設工程項目界面管理的幾點認識[J].福建建材,2008,(6):104-106.
[2] 李瑜玲.動態聯盟若干問題的研究[J].商業研究,2003,(24):71-74.
[3] Mark Dodgson. Learning,Trust,and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J].Human Relations,1993,Vol.46,No1:77-95.
[4] Ikujiro Nonaka.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Vol.5,No1:14-37.
思想道德建設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少年兒童的發展方向、政治傾向、精神面貌和道德水準,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社會風貌和民族精神,并最終制約著全民素質的提高。“千里大堤毀于蟻穴”,要想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長,每位教育工作者應從小事抓起,從點滴做起,切切實實使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一、以課堂教學促進德育的教育活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環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師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引路人。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抓住課堂教學中的有機部分,挖掘本學科的德育因素,把德育工作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去。
1.發揮思想品德課和心理健康課的引航作用。
2.充分利用各學科教學進行德育教育。
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要抓住教學中的有機部分,突出德育教學。比如,語文學科與德育、美育聯系更為密切,要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學中,通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及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等教育。例如,《小興安嶺》、《桂林山水》、《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等情感性較強的課文,通過教學,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起到“久熏幽蘭人自香”的作用。
二、以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1.隊會育人
實踐證明,選擇在最佳時機開展班隊活動,可以使隊員們在活動中保持飽滿的情緒、濃厚的興趣,使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當隊集體或個人享受成功的喜悅時,組織隊活動可以使隊員內心產生一種積極探求的內驅力,引導他們為取得更大的成績而繼續進取。
少先隊的黑板報、隊報是少先隊陣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版面編排得當、主題突出、主次有致、生動活潑、美觀醒目的黑板報、隊報,可吸引眾多隊員。好的黑板報不僅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并能體現一所學校、一個中隊的精神面貌。辦好隊報,也可以作為辦手抄報、電腦小報的基礎,對活躍少先隊員的生活,促進少先隊員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環境育人
良好的育人環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常言道“學校無小事,處處都育人”。學校環境應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學校處處都應使學生有所感觸,成為無聲的教育。有條件的學校可建德育長廊,無條件的學校可以建宣傳櫥窗、文化墻等,應在教室、宿舍、樓道張貼名人名言、校風校訓和激勵性的標語。通過良好的育人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
3.活動育人
一是可以圍繞重大節日,如“五一”、“十一”、清明節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二是圍繞德育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采的教育活動,如開展爭創“優秀少先隊員”、“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活動。三是積極開展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如通過舉辦運動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拼搏、競爭精神。通過開展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創造能力,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效益。
4.形象育人
布魯納說:“教師也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在學生面前,教師不僅是抽象知識的化身,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富有鮮明個性的人,是學生直觀的人格榜樣。教師的一舉一動和一言一行,時時處處呈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一個綜合的感覺,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和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三、以學校、家庭為一體的教育活動
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基地,家長是學生的啟蒙老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給學生一個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積極引導。學校、家庭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以社會教育大氛圍加強德育教育
學校德育一定要進一步走出封閉的課堂模式,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德育面對的不是書本,而是活生生的社會生活,這就要求兒童以自己具體的道德行為體現道德品質,參與道德生活。在校內教育過程中模擬社會情景的“承擔社會角色”教育,培養兒童自主精神的小干部輪換制,“假如我是……”“今天我當……”主題隊會活動以及心理訓練活動等。開放式的學校德育在創造讓兒童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出社會的實踐機會。在當前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的大舞臺,讓人清楚地覺得在校園文化的軌跡上,印上了社會文化的烙印,社會文化使校園文化產生了明顯的波動。因此,學校必須構筑起有效而切實際的德育教育體系,結合家庭、社會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應變能力。
1.走進軍營,體驗當兵
少年軍校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形式和載體,在素質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軍營生活對學生來說都是那么新鮮、刺激,充滿了神秘感。嘗遍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每天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正步走、唱軍歌、小拉練、緊急集合;做游戲、看電影、包餃子、開西瓜晚會;蚊子咬、生痱子、出大汗、想媽媽;新朋友、新教官、新鮮事……一切都是在學校體會不到的感覺。少年軍校是一個學習的大課堂,當孩子們穿上“軍裝”,成為一名驕傲的“小軍人”,從單純對軍人的崇拜到親身經歷軍人的生活和訓練,體驗到做一名軍人的驕傲和自豪。角色的變化帶給他們的沖擊是強烈而又深刻的。少年軍校這種融豐富的思想性、知識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集部隊、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資源于一身的教育形式,無疑是適應時代要求、動員社會力量、加強青少年教育的好形式。
中圖分類號:G6420;TU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6)03009405截至2010年底,全國就有286所高校設有建筑學專業,每年畢業生高達9 000多人[1]。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歐美城市建設速度放緩,海外建筑事務所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一些海歸建筑師及時轉戰國內,加之近兩年國內房地產調控帶來的建設降溫,而畢業生數量不減反增,造成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對學生自身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處于“建筑老八校”和“職業技術院校”夾層中的地方建筑類高校,只有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改革“與老八校同質化發展”的教學方法,提高人才培養結構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才能更好地適應時展需要。本文結合南陽理工學院教學改革項目“校企合作開發高年級建筑設計課程研究與實踐”,對五年制建筑學專業高年級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
一、畢業生就業去向的調查與分析
南陽理工學院自2005年開始招收五年制建筑學本科學生,截止到目前,共畢業5屆學生,合計429人。畢業生就業去向匯總如表1。
由表1中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畢業生絕大部分進入設計單位工作,而且大量集中在d類小型的設計機構中。這一類的設計機構,不同于前三類的設計單位,通常不設置專門的方案所(室),而是由1~2位方案主創建筑師帶領設計人員完成方案的創作及表達任務。畢業生進入這些設計機構后,跟隨主創設計師加入設計團隊,主要進行建模推敲形體、方案局部修改、平彩渲染、文本制作等工作;有的要參與動畫漫游、實體模型制作、現場方案匯報工作;方案中標或批準后,部分人員還要繼續完成施工圖的設計、圖紙交底與施工現場服務。可見,就業市場對地方建筑類高校畢業生,不要求具有太強的方案原創能力和理論素養,而是要求具有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解決現場問題的能力。表1南陽理工學院建筑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匯總表(2005屆~2010屆)行業考研設計單位行政主管部門房地產公司其他行業人數12abcd93174202合計:316人214337比例3%74%5%10%8%注:表中a類設計單位為中國建筑設計500強設計院,b類設計單位為除a類外的綜合甲級設計院,c類設計單位為員工人數為50~200人的中型設計機構,d類設計單位為員工人數為50人以下的小型設計機構。
二、設計單位需求的調查與分析
自2012年開始,筆者所在課題組連續3年跟蹤畢業生,調查就業單位意見、收集學生訴求,了解在校期間學生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及所掌握的能力對工作的重要性。對在設計單位就業的學生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00份,問卷匯總分析如表2~表4所示。
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地方高校所開課程與畢業生工作崗位需求存在著較大偏差,突出體現在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重基礎、輕技能,重藝術、輕技術,反映出地方高校建筑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及課程體系構建與社會脫節的現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趨同于重點名校,而畢業生就業去向卻異化于重點名校,導致人才培養滯后于特定的社會需求。一直以來,地方高校開辦建筑學專業都是以“建筑老八校”為楷模,無論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與“建筑老八校”大同小異,甚至連課程設計題目也克隆或模仿。
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在社會聲譽、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生源質量等方面都落后于建筑名校[2],畢業生在考研和就業上都無法與之競爭。重點名校的畢業生畢業后或通過考研、保送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或進入中國建筑設計500強的大型設計機構從事設計研究,他們需要培養的是研究型或技術研究型的人才;而地方高校的畢業生則多集中在中小型的設計公司工作,需要培養的則是工程技術型或管理技術型人才,即“生產型”建筑師[3]。學生所在的單位規模和所扮演的工作角色不同,導致對教學要求也有所不同,學生在完成低年級所應具備的通識性理論知識和技能后,高年級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設計所培養的能力也應有所差異。
三、 地方高校建筑設計高年級課程現狀分析
民用建筑設計I~VI是建筑學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作為主要的教學科目貫穿于本科學習的全過程,包括公共建筑設計、住宅建筑設計、建筑群體設計、高層建筑設計、大跨度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細部設計與建筑構造、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等。設計題目由簡到繁、由淺入深,訓練學生的方案創造能力、空間建構能力、技術分析能力,以及對人和場所、活動和設施之間關系的洞察能力[4],在建筑學專業培養目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民用建筑設計V、VI是建筑學專業高年級建筑設計課程,也是畢業設計和就業前的先導課程,在建筑學專業第7和第8學期開設,教學對象為大四學生。這些學生在前6學期的教學活動中,已經儲備了專業所需的建筑制圖、建筑構成、建筑歷史、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結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簡單的繪圖設計技能,能完成三級以下小型建筑的方案設計。但還需要通過高年級建筑設計課程的訓練,彌補前6學期的知識缺漏,縮小教學和就業崗位之間的差距,從而做好畢業設計前的綜合能力訓練,以滿足就業市場及用人單位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結合社會調研結果與企業反饋信息,不難發現當前地方高校高年級建筑設計課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學與實踐工程訓練脫節
在校期間課程設計多為“假題假做”,理想的設計條件和實際工程現狀存在著較大差距;設計要求較為寬松,學生只需滿足功能流線要求、掌握好形式構圖、加強表現能力,即可完成一份良好的設計作業。設計中學生往往盲目追求方案的與眾不同和表現手法的絢麗奪目,較少關心建筑形式和內容、建筑材料和結構、使用功能和經濟投入等因素的必然聯系。這種理想主義的思維方式催生出“奇奇怪怪”的創作構思,與實際工程的要求相差甚遠,從而造成學習內容與工作要求之間的嚴重脫節。
(二)缺乏對建筑技術的運用訓練
課程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對學生建筑功能劃分、形體造型組織、空間構成能力的培養,而對建筑構造技術缺乏關注。學生的注意力僅僅停留在建筑形式、立面色彩和空間造型方面,不會用學過的構造技術知識去追求形式與功能的統一,難以做到建筑造型、建筑細部構造與建筑結構的有機結合,更欠缺對方案的解說與模型建構能力。這種狀況導致就業后無法快速適應建筑市場所要求的文本、動畫和模型、答辯于一體的綜合能力要求。
(三)學業成績評定形式單一
教師在評圖時只針對方案設計能力和圖面表現質量進行考察,較少考察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缺乏多角度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新型考核方式。
(四)缺少“雙師型”教師
任課教師中缺少具有職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導致學生在校期間無法接觸實際工程項目,實踐訓練較少,無法將課堂學習向就業崗位有機延續。同時由于教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也無法及時引導學生熟悉建筑設計市場現行的法規、政策與規范。
四、地方高校建筑設計高年級課程改革措施
(一)修訂教學目標
修改過去“深化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創新研究能力”的教學目標,通過既定的設計題目及過程訓練,加強建筑技術與建筑法規方面內容的拓展深化,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和分析設計能力,使學生具備主動分析環境,以及把分析結果轉換成設計目標的能力、協調復雜關系的能力、建筑設計成果的實施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在實踐中表達和學習的能力,適應職業建筑師所需的工程實踐、工程創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需要,縮短學生就業后的適應期,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競爭前延的需要[4]。
(二)優化教學內容
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安排,以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培養為導向,重構建筑學專業民用建筑設計課程V、VI的教學體系。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特點,以項目為載體,以工程實際問題和崗位要求為主線來優化教學編排與設計,及時增加學科前沿新知識和現代建筑技術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工程意識的培養,以及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應用型的課程體系。
重新編排課程設計任務書,立足實際工程,以當地規劃局核定的規劃設計要點為依據,增加對政策、環境、氣候、經濟方面的設計要求。將民用建筑設計V的題目設定為流線復雜的綜合醫院建筑方案設計(包括門診樓和病房樓)和兼顧文脈、結構、技術的博物館建筑方案設計,訓練學生處理復雜流線和功能的能力,引導他們學會建立建筑的文化特性和工程特性間的關聯關系。將民用建筑設計VI整合為集居住、辦公、商業、文化、交通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建筑方案及施工圖設計,通過前期調研、過程草圖、工具模型、概念設計到方案文本、施工圖設計的教學,要求學生了解建筑從前期策劃到開工建設所需經歷的復雜程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經濟、技術等對建筑方案的制約因素,掌握工作崗位中常見的幾種建筑類型的功能關系、空間組合、相關規范及設計原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為大多數學生積累就業所需的技術素養的同時,也照顧到少數考研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渴求。
(三)改革教學方法
摒棄傳統的“灌輸式”傳授知識方法,樹立“學生為本”的課程教學觀,按照職業建筑師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三個模塊來安排教學。
1.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任務書發放后,引導學生查閱文獻,組織學生參觀已建成的典型建筑或進行現場教學,要求學生撰寫調研報告、PPT講述,教師啟發、誘導、幫助,為學生提供自由表述、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的能力;結合方案成果的展示與演說,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讓業主接受其設計理念的能力[5]。
2.團隊協作能力的訓練
改革過去各自為政的設計模式,參照設計院的項目組模式,組建設計團隊。學生每8~10人為一組,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專長,共同完成方案文本、表現、動畫、模型、施工圖、匯報和答辯工作。通過項目合作,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同時也便于每個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專業特長,明確就業方向。
3.動手操作能力的強化
重視模型制作對培養學生建立多維空間的重要性, 強化成果模型的制作和表現能力,使學生深入理解建筑與建構的概念,將藝術型建筑教育體系改為技術應用型建筑教育體系,從傳統的畫建筑、描建筑向做建筑、造建筑轉變,做到畫、做、造的有機結合。
增加對BIM系列繪圖軟件操作能力的培訓,幫助學生盡快適應設計軟件市場的更新換代。
(四)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改變評定設計成績時拍腦袋、憑感覺等缺乏準確性、科學性的做法,制定建筑設計課程質量標準,使教師在工作中“有法可依”。將調研報告、課程論文、課堂討論與課程設計過程草圖的成績評定共同作為課程的考核手段。
在課題結束時的評圖環節,改變過去的“關門評圖”為“開門評圖”[6],指導教師不擔任評審教師,評審團主要由建筑設計、技術方向的教師,校外的專家和外校的教師組成。每個學生通過講述設計過程,解讀模型,播放動畫,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設計成果。評審教師通過詢問圖紙細節,捕捉創作思路,從而領會設計者的創作動機。
(五)強化教學資源的建設
選擇實際場地,真題真做,訓練設計能力[7],逐漸積累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綜合性、設計性實踐教學項目,充實到課程設計題目庫中,加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資源建設,籌建項目庫、案例庫。
依托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有計劃地培養青年教師。可安排他們在設計單位參與實際項目,積累工程經驗,通過建筑設計實踐為教學提供案例素材;同時籌建兼職教師庫,外聘和引進職業建筑師與校內教師組成課程組,通過結合、帶動,提高現有教師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經驗。
五、 結語
目前,國內開設建筑學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在建設部人事教育司備案的就有74所,通過建筑學評估的有35所[8]。在畢業生逐年增加的形勢下,就業問題更為嚴峻。地方高校建筑學專業要想在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瞄準就業市場,針對崗位要求適時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培養具有工程實踐經驗、動手操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自2012年開始,學校著手對高年級民用建筑設計課程進行改革,通過近四年的探索,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完善課程體系,使之逐漸適應就業崗位需要。2014年,在國內建筑設計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學校建筑學專業仍然達到92%的初始就業率,說明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改革思路還會隨之調整,需要繼續探索、創新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袁敬偉,韋寶畏.我國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4):78-81.
[2]劉瑞杰,高力強.地方高校建筑類教育差異性發展之探討[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8):83-87.
[3]吳農,王浩哲.從普利茲克建筑獎看我國高等建筑教育中的問題[J].高等建筑教育,2015(1):5-8.
[4]趙敬辛,韓博,李勇. 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本科教育特色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5):21-25.
[5]劉勇.當前建高校筑學教育中的實踐性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7):43-44.
[6]龔愷.東南大學建筑系四年級建筑設計教學研究[J].建筑學報,2005(12):24-26.
[7]張淑潤,宋曉慶. 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10):138-139.
引言:
做好城鄉規劃管理,是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不斷完善的要求,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黃陵縣的城鄉建設規劃的工作已有一定的深度。基于此,本文首先對我縣的基本概況和城鄉建設規劃管理的概念、依據及原則進行闡釋,然后對如何做好城鄉建設規劃管理進行探討。
一、黃陵縣概況
黃陵縣地處陜西省中部,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發展優勢。轄區有6鎮1鄉3個社區服務中心構成,總面積為:2292平方公里,人口近13萬;擁有黃帝陵等優美的旅游景點及豐饒的自然資源。為給十二五規劃建設添磚加瓦,如今我縣的城市規劃管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城市建設方面,制定了集山、水、城、陵為一體的生態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標,并不斷的圍繞目標努力,現已取得一定成效。如軒轅大道和商業大街的興建等;在電力供應方面,通過與西北供電網的連接及提高本縣的發電量等方式,實現了對生產建設及經濟開發的能源的充足供應;在交通方面,通過進行全縣192個行政村通油路與與主。
一、城鄉建設規劃管理的原則
(1)城鄉統籌: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的城鄉建設規劃管理方案。
(2)依法行政、科學規劃:在進行城鄉建設規劃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制定相關方案的過程中,做好依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程序進行。
(3)關注民生:在制定城鄉建設規劃管理的方案時,必須要立足于改善人居環境、方便群眾生活,然后對城市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相關的公共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
(4)可持續:在城鄉建設規劃管理的方案設計中,必須依照可持續的原則,對城鄉發展的規模、步驟以及標準等,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使其實現有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
二、做好城鄉建設規劃管理探討
由黃陵縣進行城鄉規劃的事實可以知道,黃陵縣首先對城鄉建設進行了目標的確立,制定了集山、水、城、陵為一體的生態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標,然后在之后的建設過程中始終圍繞這一目標來進行,這樣不僅能夠使工作有據可依,還能夠最大程度減少工程的步驟;在建設過程中通過各方的配合以及相關輔助工作的配合,使得城鄉建設規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黃陵縣的規劃工作中可以看出,在進行城鄉建設規劃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下幾點:
1.各部門緊密合作。
在進行城鄉建設規劃的過程中,最基本的就是做好各相關部門的溝通工作,這是工作開展的基礎。隨著十二五規劃建設的推進,我國現處于“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進行城鄉建設規劃管理的時候,必須緊密結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才能做好城鄉建設規劃管理,使之落到實處。這就要求城鄉規劃部和土地、經濟部等相關部門進行緊密合作,對規劃范圍內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等項目進行良好的規劃管理,使項目的引進、選址的規劃、方案的設計以及工程項目的審批等能夠高效進行。就目前來說,很多城鄉建設問題都是由于相互之間沒有有效的溝通所導致的;在溝通的過程中,將城鄉建設的各種目標以及相關事宜確定好,這樣在之后的建設中才會不出現問題。
2.抓緊政風行風建設。
政風行風建設是進行城鄉規劃建設的重要保障。在進行城鄉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暗箱操作、拖拉、推諉等情況已經不是個例,而是影響工程進行的很重要的問題了。當發現這種問題時,應該進行嚴肅的處理,在進行城鄉規劃建設之前,也要對相應問題進行說明,讓相關人員充分認識到政風行風的重要性。同時,應該根據工程的特點和參與人員的具體情況,制定符合施工項目的對政風行風進行規范的措施和方法,在進行相關內容的制定時,要實現審批的文字量化明確、限時辦結。同時,在具體操作中,施行“批復、批準、批駁”的行政審批模式,確保工作的有序性,這樣同時還能夠明確責任到個人。為了確保相關人員的政風行風不出問題,也要根據工程項目進行相應的責任制度的確立,讓城鄉規劃建設的責任能夠落實到個人。這樣對于約束相關人員的政風行風具有重要的幫助。把相關的審批環節至于服務中心大廳辦理;破除“官即管”的觀念。這樣不但能很好的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同時還可以避免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效益化,從而實現審批程序的公開、透明,從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3.優化行政資源。
優化行政資源,可以進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實行““一家受理,抄告相關, 并聯審查, 限時完成”的審批模式,使報建單位只要到規劃主管部門去進行審批就可以,無需到各個職能部門去一一蓋章;
用“并聯審批”取代“傳統的串聯審批”,從而避免報建單位不知往哪跑、多跑等無用功的情況出現。
這樣就能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社會監督和行政監督。
(1)規范公示內容和程序。
首先,對規劃許可內容、辦事程序、時間期限以及建設項目的批前、批后等工作進行明確。然后,建立社會監督體系和相應的投訴方式以及其受理的程序和時限。最后,形成橫向覆蓋的規劃編制、規劃審批、規劃監察三大職能, 縱向覆蓋的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過程的“ 陽光規劃” 體系。
(2)拓寬公示的載體和形式。
根據要公開的內容選取適合的公開方式,從而拓寬公的載體和形式,進而是群眾的了解度更深、監督力更強。例如:通過相關的公示大廳、公示牌、報紙以及網站進行公示,實現項目審批規劃公示的“四位一體”;通過廣場咨詢、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以及規劃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公示;通過征詢、咨詢、論證等方式,對公眾關注率較高的內容(如:居住區和公共設施)進行公示;依托行風監督員、專家組、咨詢委員會、規劃協會等隊伍或載體開展公示。
(3)加強公示的互動和溝通。
在實施公示的過程中,注重強化公眾參與,對群眾的意見要及時答復。具體操作:設立相應的舉報電話、公布信箱以及渠道等。這樣就可以增加市民對公示的參與性,從而使監督的效果趨向良好。當收到群眾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時,要進行及時整理,然后給群眾做出相應的答復,這樣才能體現社會監督的效果。另外,也要重視機關內部行政管理執法教育和監督,從建立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效能監督機制入手,立足實效,強化措施,推進城鄉規劃系整體形象的提高。
引言
無論在哪個時代,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都依托當時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數碼虛擬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的普及以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而誕生。數碼藝術和數字化技術的興起,給傳統的藝術形式帶來巨大沖擊,產生新的藝術審美形式,對藝術界、建筑界和設計界等行業的影響尤為深遠,為這些行業帶來新的藝術革命。在當今社會,我們必須了解數碼虛擬藝術應用在設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對建筑業發展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
1 關于數碼虛擬藝術
1.1 數碼藝術的概述
數碼虛擬藝術從廣義上來講是利用計算機和數字技術來參與或者部分參與創作過程的一門藝術。電腦輔助設計的廣泛應用,為藝術設計界開創了全新的創作模式。數碼藝術設計通常是指數碼化的設計作品,一般服務于以下幾種行業:建筑、廣告、影視、動畫、漫畫和游戲業等,內容包括純藝術創作、廣告設計、實用型仿真設計,可以是二維、三維、四維空間的靜止或動畫表現形式。國際上習慣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領域統稱為CG,由CG和虛擬真實技術制作的媒體文化,都可以歸于CG范疇,CG行業已經形成一個以技術為基礎的規模可觀的視覺藝術創意型經濟產業。
1.2 數碼藝術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數碼藝術在全球興起,表明數碼藝術的價值已獲得認可。中國藝術在經歷了電子影像、行為、裝置、錄影等新媒體藝術的洗禮之后,隨著國內藝術家的努力及國際交流的深入,中國數碼藝術日益成為內涵豐富、種類繁多的大眾化藝術種類,而現代數字科技的進步使中國數碼藝術獲得更旺盛的生命力。隨著現代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新興技術層出不窮,數字媒體藝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數字媒體藝術所運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傳播的信息量越來越多,傳播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藝術載體也越來越豐富,展示形式不再僅僅局限于場景的渲染,而是注重人與媒體的互動。數字媒體藝術結合了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交互、傳感技術、現代科技等功能,人工合成一個三維虛擬的環境,讓置身其中的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可與環境實時互動,最終目標是讓觀眾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來體驗新的藝術表現,這代表著數字媒體藝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未來發展方向。
2 數碼虛擬藝術的應用原則
2.1 以人為本的原則
人是城鄉建設存在、發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城鄉建設規劃設計的數字媒體表現,首先要樹立自己的服務理念:一切以人為本,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站在觀眾立場為觀眾考慮問題。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于數字媒體設計師來說,意味著充分運用空間環境,包括室內空間環境、戶外空間環境、網絡虛擬環境,在觀眾和場景之間營造出一種互動關系,有助于打造更加人性化的空間環境。
2.2 確立效果原則
分析技術的應用是用數字媒體展示的設計過程的重點。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往往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直接的感覺,也是最直觀的數字虛擬藝術的表現形式。項目空間的表現內容要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能夠充分體現設計師的藝術文化修養。數字虛擬藝術不僅可以提高展示的效果,激發觀眾的參與興趣,從而逐步建立項目的自主品牌形象,推動衍生產品的發展。
2.3 技術上的創新原則
數碼虛擬藝術的創新是基于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最前沿的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在展示設計中,作為全新的體驗模式,不僅可讓眾群體更貼近設計理念和事物本身,而且能使參展者融入到項目當中,也能使項目展示更具多變性和驚喜感。展示項目設計的多元化轉變,增加項目本身的親民性和趣味性,從而大大提升了藝術體現。
3 城鄉建設規劃設計中應用數碼虛擬藝術的表現方式
在城鄉建設設計中,數碼虛擬藝術能夠形象地表達設計理念,在方案構思階段也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應用數碼相機拍攝項目現場,然后將照片導入電腦,用Photoshop直接進行設計,在此設計過程中還可以利用手寫板繪制草圖,導入所需要的圖文或以及相關資料等。Photoshop繪制的草圖可以直觀地表現空間、形態、顏色、材質等設計要素,并且可以根據設計的需要,隨時進行方案調整和改變,直到繪制出自己滿意的構想方案,為制作概念設計草案提供較好的圖紙依據。3DSMAX或者Sketchup建筑草圖大師能夠快速繪制概念草圖,這些制圖軟件提供多種建模方式,各有優點和適用范圍,在概念設計草圖的制作過程中充分發揮軟件的輔助作用,運用最快捷的建模方式和各自優點組合,來繪制自己理想的方案草圖。在景觀設計中空間感受很重要,而3DSMAX和Sketchup可以迅速解決虛擬空間的問題,通過對圖片進行修改或簡單對模型進行調整,都可以快速地建立相對適合的場景,在此基礎上就可用攝像機直觀地感受場景空間。適當地運用通道和導入不同角度的圖片,并在Photoshop中修改色彩、貼入材質、貼入植被等,并將其分好圖層、分好通道、匯合成組,選擇出一個簡便快捷的方法為后續編輯做好準備。
在城鄉建設設計中,數碼虛擬藝術能夠真實地表達設計思想。3DSMAX和Sketchup可通過設置和編輯參數來建立任意形體。當需建的模型完成后,就可以編輯材質,通過材質球可賦予不同的物體不同的材質,還可編輯材質球的尺寸、調節材質球的色彩、設置材質球的肌理效果等,從而真實完美地呈現物體。通過3DSMAX的動畫制作虛擬漫游,讓城鄉建設規劃設計的場景完全真實地展現在數碼藝術場景當中。
數碼虛擬藝術在城鄉建設設計中的應用現還處于探索階段,由于計算機和軟件還存在較多弊端,仍需大力發展與完善。雖然數碼藝術設計在城鄉建設設計中的應用還沒有普及,但數碼藝術在建筑設計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則有目共睹。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數碼藝術給設計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傳統手工設計得到延伸和升華。數碼藝術的運用為設計師提供更生動、更形象的創意思路,成為現代建筑設計不可或缺的設計手段,它可貫穿設計的整體脈絡,使藝術作品發揮最大的價值和魅力。有鑒于此,城鄉建設設計也要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加大數碼藝術的運用廣度和深度。
4 城鄉建設規劃設計中數碼虛擬藝術應用的個案研究
深圳前海金融貿易區城鄉規劃設計的數碼技術虛擬表現:
分析深圳前海地區的現狀條件和發展制約等因素,借鑒國外金融貿易區建設的成功案例經驗,結合深圳特區的文化與風貌保護,提出在維護和利用深圳前海特區文化資源的前提下提升地區競爭力的規劃設計對策。
數碼虛擬藝術與三維視景仿真技術應用最廣泛的是利用虛擬現實與三維視景仿真技術模擬城市景觀,作為進行城市區域重要地段或重點地區規劃設計研究的輔助手段。深圳前海金融貿易區的城鄉規劃設計的數碼技術虛擬表現運用了虛擬現實和三維仿真技術,取得了非常好的視覺效果。
5 結束語
數碼虛擬技術與我們息息相關,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數碼虛擬藝術未來也將在更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數碼藝術作為媒體,為我們帶來豐富而便快捷的藝術體驗,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提升藝術審美和藝術創作力。在復雜多變的城鄉建設規劃與建筑設計領域,數碼虛擬技術的應用前景將更為廣闊。目前,國內的數碼媒體藝術起步較晚,技術方面比西方國家落后,數碼技術還需不斷更新與完善,更強大的數碼技術等待我們去研發和完善。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城鄉建設蓬勃壯大的背景下,我們需要不斷提升數字媒體領域的整體水平,一方面強調技術的進步,一方面注重人性化的設計,以數碼技術為媒介與觀眾互動,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視覺享受。
參考文獻
[1]蔣丹.數字設計與工程應用――UGNX5軟件教程[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城市一卡通
截止2010年年底,全國建立城市一卡通系統的城市有380多個,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57%,全國累計發卡超過兩億張,行業使用的終端數量達到60萬個,移動POS數量達到30萬個,日交易量達到1億筆。城市一卡通歷經10余年的發展,從單一的公交應用發展到目前跨行業的多元應用及跨區域的互聯互通,應用領域涉及城市綜合交通、供水、供氣、供熱等公用事業繳費和風景園林、商業購物、旅游、藥店支付等共計50多個領域,
目前,部分城市互聯互通的試點工作已經啟動,互通應用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智能建筑
目前,智能建筑技術遍及各個行業,綜合集成系統成為智能建筑領域的核心主題,標準化工作與規范也日趨完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在積極推動滿足國密算法的IC卡門禁系統在建筑及居住區內的應用,確保社區、居住環境的安全。
綠色建材
在門窗的節能性能標識中采用電子標簽,是提高建設行業管理水平的需要,已成必然趨勢。通過在門窗等節能綠色建材中加載惟一的身份識別代碼,建立龐大的門窗產品數據庫,可以在各環節通過后臺數據庫實時查詢并獲得門窗的相關信息,實現產品的可追溯,杜絕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現象的發生。
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已與廣州番禺區政府、遼寧鐵嶺市政府簽訂協議,全力推進數字城市建設中物聯網相關技術的應用。
中圖分類號:S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1-0017-2
1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概念及政策
1.1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概念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擬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于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以下簡稱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最終實現項目區內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從本質上來看,農村居民點整理包括對農村居民點宏觀用地規模的控制與微觀空間結構的調整、優化[1]。
1.2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
根據《關于規范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的意見》(國土資發[2005]207號)、《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169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38號)、《四川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川國土資發[2008]68號)、《關于在全國部分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開展規范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規劃[2006]60號)等文件精神,探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工作[2]。
2 項目區概況
項目區由調整增加為城鎮建設用地的地塊(建新區)和相應減少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復墾為耕地的地塊(拆舊區)組成。“城鎮建新區”由城鎮建新地塊、新建中心村、聚居點、集中安置小區等構成。“拆舊區”由參與整理的農村居民點、獨立工礦用地構成。
拆舊區位于簡陽市禾豐鎮,面積736.50畝,拆遷農民638戶2280人,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面積為736.50畝。
用于農民集中居住的建新區4個,規劃位于禾豐鎮響水村、元吉村、南山村和蔣家橋村,占地面積210.23畝,其中建設用地6.11畝,農用地204.12畝,用于農民集中居住的建新區位于一般農田用地區中,不占用基本農田,用于農民集中居住的建新區使用掛鉤周轉指標204.12畝。
用于城鎮建設的建新區3個,規劃位于簡陽市的中心城區,有條件建設區中的星光村、奎星村和禾豐鎮青崗村。用于城鎮建設的建新區總面積559.13畝,其中建設用地為27.95畝,農用地為531.18畝,用于城鎮建設的建新區使用掛鉤周轉指標531.18畝。
3 簡陽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分析
3.1 合法性分析
通過對簡陽市建設用地整理,提高其土地利用率,新增耕地736.50畝,符合《土地管理法》和相關文件關于提高土地利用節約集約利用的精神。
3.2 必要性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建設發展的重心在城市規劃區內,農村居民點的建設缺少資金和規劃指導,導致農村居民點普遍存在布局散、占地多、占好地等土地浪費現象[3]。土地資源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居民點面積達到 1470萬平方米,人均占地182,遠遠高于國家標準上限150[4]。且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村居民點面積有繼續擴大的趨勢[5]。為節約集約用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農村居民點整理作為內部挖潛、開源節流的重要途徑被提上了議事日程[6]。
3.3 項目區土地分析
3.3.1 土地適宜性分析 土地開發整理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就是對開發整理后的土地用于農用地的適宜水平進行評價,得出評價單元是適宜于作為耕地、園地還是林地及牧草地,稱為綜合性適宜評價。在此基礎上對適宜于作為耕地、園地的評價單元進行單一作物的適宜性評價,得出適宜種植作物的種類、結構及布局,稱為針對性適宜評價,從而指導開發整理后土地的高產、優質、高效利用。
土地的綜合性適宜評價和針對性適宜評價可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判法,采用公式:P=∑αiPi,P為總得分,αi為第i個因素的權重,Pi為第i個因素的評價得分,∑αi=1,因素的選擇及因素權重的確定可采用特爾斐測定法。
經過綜合性適宜評價和針對性適宜評價,項目區拆舊地塊復墾后共計新增耕地745.70畝,復墾后作為旱地使用,適宜于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花生等經濟作物。
3.3.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項目區多為村鎮住宅用地,農房建設相對落后,居民點分布無序。目前村莊分布相對分散,綜合功能不明顯,分散居住狀態,導致基礎設施、道路林盤占地過大,生活垃圾隨意排放,環境污染較為嚴重,致使生產層次低,規模化經營程度低,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提升受到制約。拆舊區田間道路缺乏總體規劃,利用不合理;水利設施不完善,致使部分數量的耕地無水源保障;生態防護林不完善,農業生態屏障保護能力低,山、水、林、田布局不科學,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
3.3.3 新增耕地質量評價 新增耕地土壤需農業部門抽樣測試,其耕作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土壤酸堿度和含鹽量等指標應完全滿足耕地要求。新增耕地要求落實到責任人,通過耕種不斷改良耕作層土壤結構、培肥地力。
3.3.4 水土資源平衡分析 拆舊區水資源豐富,基本滿足農業生產所需的灌溉量,但現有水利設施不完善,灌排工程久未維修,對農業正常的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
3.4 效益分析
3.4.1 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實施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增加項目區農民的就業機會,明晰土地產權關系,促進項目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居民點用地減少需要通過土地整理來實現[7]。通過改造舊村莊,歸并農村居民點,節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的面貌,提高了農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
3.4.2 社會效益分析 項目區通過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的面貌,使項目區群眾的居住質量較未改善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改善了未整理之前粗放利用的現象,通過對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區的復耕,配套工程技術措施,新增耕地質量得到了保障,同時,掛鉤周轉指標位移到用于城鎮建設的建新區使用,實現土地現有功能和潛在功能的再開發、土地資產的增值和土地的可持續利用[8]。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整理所得到的新增耕地面積,等量置換到城鎮建設區,可以為城鎮建設發展拓展空間[9],加強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使土地等資源實現了城鄉間的合理配置,建立了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
4 措施及建議
堅持從制度創新入手,著力搞好各種政策制度的建設配置。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降低城鎮入戶門檻,積極鼓勵農民進城鎮居住,對有條件進城的農戶按規定辦理“農轉非”;二是積極探索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三是依法搞好土地流轉,積極探索土地轉包、入股等形式,促進土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采用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和城鎮基準地價的成果,建立“同地、同價、同權”[10]的城鄉一體化統一的土地市場,確保農民權益的不流失;四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通過辦理養老保險、優先吸納就業、積極開展扶貧助困等形式的工作,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提高,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
5 結論
綜上,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改變項目區雜亂現狀,使項目區的土地利用有一個合適的布局,呈現新農村風貌。同時項目區內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利于推動簡陽市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項目區的實施對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土地資源城鄉合理配置,對簡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其經濟、社會、環境效益是巨大的,項目區實施規劃方案切實可行。
參考文獻
[1] 彭建,蔣一軍,張清春,等.城市近郊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研究[J].資源產業,2004,6(5):17-20.
[2] 張宇,歐名豪.對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政策的思考[J].中國土地,2006(3):23.
[3] 葉艷妹,吳次芳.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的潛力、運作模式與政策選擇[J]. 農業經濟問題,1998,(10): 54-57.
[4] 宋偉,張鳳榮,姜廣輝.自然限制性條件下天津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估算[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9): 89-92.
[5] Hualou Long,Gerhard K. Heilig, Xiubin Li,Ming Zha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use change: Analysis of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the Transect of the Yangtse River, China[J]. Land use policy,2007,(24): 141-153.
[6] 高燕,葉艷妹.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模式選擇[J].農村經濟2004,3:23-25.
[7] 陳美球,吳次芳.論鄉村城市化與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J].經濟地理,1996(6):97-100.
[8] 王靜.小城鎮土地置換初探[M].2003(6).
中圖分類號: F291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針對出現的城鄉建設用地矛盾問題出臺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宏觀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不僅能夠大力推進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也能提高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節奏,同時有利于實現“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這一目標和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1、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概念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指進行城鄉建設的時候用地的增加和農村居民用地的減少他們之間的一種關系。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制定了相關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定,即根據《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08]138號)規定,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主要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若干個擬整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和擬用于城鎮建設的地塊共同組成一個建新拆舊項目區(以下簡稱項目區),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土地進行新建和整理復墾,在確保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達到平衡的狀態,最終能夠使得耕地有效面積得到很大的增加,從而使得耕地的質量得到提高,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更好的實現城鄉用地布局合理。
2、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原則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指導基礎是科學的發展觀,從保護耕地、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為根本出發點,使得農村、農民的生產以及生活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統籌城鄉發展目標,將用地結構進行優化以及對布局進行調整作為重點。那么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要堅持以下原則:
①合理規劃和統籌相關工作,合理優化城鄉用地,優化布局,最大程度上實現土地節約化,同時促進城鄉土地利用協調發展。
②建新拆舊規模主要的目標是以掛鉤周轉指標安排項目區作為建設,對實施進度進行相應的調控,對計劃目標進行考核。
③項目區實施是整個部分的重點,實行行政轄區和項目區建新拆舊雙層審批、考核和管理,保證項目能夠進入正常實施后,逐漸的使耕地有效面積得到增加,從而使得耕地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要保證建設用地總量沒有突破原有規模。
④因地制宜,對其進行統籌的安排。
⑤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⑥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堅持以工帶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道路。
3、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存在的問題
3.1、對掛鉤政策的認識存在偏差
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存在著偏差,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將增減掛鉤工作的重視度不夠,只認為其是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指標的一種方式方法,在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統籌上存在著很大的誤區。或者是對于周轉指標的關注度過高,期望值過大,就存在只是片面的進行周轉指標的爭取。而另外一個方面是工作沒有按照相關的標準和要求進行,造成了各地村鎮建設規劃滯后,從而使得增減掛鉤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村鎮建設規劃存在很多的問題,銜接不夠。進行試點工作的時候,對于當地農民就業、產業的發展以及建設新農村的工作的相應工作都沒有做好,不能更好的推進整體的發展。
3.2、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利益偏向城市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主要內容是將城市建新區與農村拆舊區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總的項目區,項目區內的耕地不發生變化作為前提,使得城市建設用地的供給可以大幅度的增加。從我國城鄉發展狀況看,我國的政策傾向主要存在著偏向城市。從而使得進行項目實施的時候,地方政府更注重城市利益的保護,違背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實施的初衷,加上對農村利益的侵犯,因此很難實施增減掛鉤項目,并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
4、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選址方案
4.1、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拆舊供給區域時序分析
農村建設用地級差指數分析土地的肥沃程度對農業用地的影響較大,但對于建設用地的影響較小,因此可以忽略土地肥沃程度對于建設用地級差地租的影響,但是好的區位條件能夠為經濟建設帶來較大的貢獻,所以應該將區位條件定為影響建設用地級差地租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級差地租高的區域,其區位條件較好,如區位條件好的區域主要用于能夠獲得較高經濟收益的商業、區位條件差的主要用于農業用地。因而,級差地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客觀表征已經利用的農村建設用地的經濟條件和區位條件。因此可以從區位條件、經濟條件、農戶意愿以及社會環境等四方面構建指標體系計算農村建設用地級差地租指數。其中選取到縣城中心的距離、交通通達度以及鄰近斑塊數以表征農村建設用地的區位條件,選取投資強度、財政收入、城市化率以及人均收入作為表征農村建設用地經濟狀況的指標,選取愿意參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農戶比例作為代表農戶意愿的指標,選取教育水平和刑事案件發案率作為表征社會環境的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標的權重,繼而通過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各鄉鎮農村建設用地級差地租指數。
4.2、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區域時序分析
城市化進程中,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大必須是質和量的同時提高,即在投入中要避免盲目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規模,而應該將資本、人力、土地等投入資源按恰當比例投入以獲得合理的預期產出,走理性的發展道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投資。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區域的時空排序一定是在研究區域中土地利用效率較高、資源環境容量大、發展需求旺盛的區域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在城鄉建設用地總量保持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可以將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形成的指標優先使用到城鎮建設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且城鎮建設用地效率較高的區域,以理性擴大城鎮建設用地的規模。
4.3、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選址方案確定
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區域和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區域的時序安排,本著統籌規劃、優化配置,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實施城鄉建設用地要本著使成本最小化,讓項目區內的群眾能夠享有更方便和舒適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的基本原則,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在所開展的區域內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的階段進行規劃。對于拆舊供給區域的近期規劃鄉鎮,根據相關數據的計算結果擬選取具有較大的整理潛力,并且具有方便開展拆舊整理復墾條件、農戶拆舊的意愿較為強烈的地區,具有特色農業優勢、存在較大整理潛力、耗費工程量和工程成本較低、投資強度較弱的區域選定作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的近期拆舊區,主要用將空心村和危房進行改造的模式開展拆舊整理。選取幾個鄉鎮作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中期拆舊區域,因為這些鄉鎮是全縣所有鄉鎮中以農業用地為主,并且經濟基礎較好、能夠釋放較大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的鄉鎮,在這些鄉鎮中,可采用片區化的整理模式,把空心村改造、遷村并點作為整理的重點在規劃中期進行。最后選擇幾個重要的城鎮作為規劃遠期的鄉鎮,需要注意的是通過走訪調查了解這些鄉鎮的農戶的參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規劃的意愿,并且根據居民點的具體狀況緊張整改,即使不能在規劃近期和中期將這些鄉鎮作為拆舊區域,也應該考慮在遠期將其納入規劃中。
5、政策措施
5.1、行政措施
1)、統一思想,加強領導;2)科學規劃,分步實施;3)分類指導,完善政策;4)注重環保,保護傳統;
5.2、經濟措施
1)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2)試行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股份機制;3)激勵農村居民的搬遷意愿
5.3、技術措施
1)監督規劃的貫徹實施;2)合理估算農村建設用地價格;3)推行先進的方法和技術手段
結束語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推行,有利于滿足我國建設用地的需要,同時,也很好地保護了現有耕地。
1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
“新型城鎮化”一詞最早是伴隨著黨的十六大。新型工業化。戰略提出,已有10余年。戰略提出,主要是依托產業融合推動城鄉一體化[1]。然而,中國百姓熟知新型城鎮化是在黨的十,特別是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及其將之確立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力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來越受到各行業和學界人士的關注。
新型城鎮化是在城鎮化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的,其在人口集聚、非農產業擴大、城鎮空間擴張和城鎮觀念意識轉化等方面與傳統的城鎮化概念并無顯著差異[2]。但實際上,在實現這種過程的內涵、目標、內容與方式上是有所區別的,因為各行業、領域的針對性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新型城鎮化至今尚無統一和明確的定義。所謂的新型城鎮化是以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轉型、綠色、健康和集約為核心目標,以實現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為重點內容的嶄新的城鎮化過程。推行新型城鎮化是為了:(1)積極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發展的新形勢;(2)彌補長期以來高速城鎮化帶來的弊端和損失;(3)最大限度地將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廣大人民;(4)促進未來中國城鄉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 新型城鎮化存在的認知誤區分析
新型城鎮化作為我國新一輪城鄉建設和轉型時期的重要指導性戰略,對經濟、社會、體制制度和城鄉建設諸多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其內涵伴隨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踐成果的落實將得到不斷豐富[3]。但是,受既有國情和利益分配方式、現狀發展模式以及未來眾多不確定因素的潛在影響,新型城鎮化在城鎮實踐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若干誤區,其可預見性誤區可概括為以下六點(表1)。
3 推行新型城鎮化四類規劃策略
對于國內城鄉規劃學界而言,“新型城鎮化”雖然廣為熟知,但一方面長期在局部范圍或地區試行,另一方面常局限在城鄉建設環節。隨著新型城鎮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成為本屆政府執政的重要理念,“新型城鎮化”的涵蓋范圍持續擴大,其要求城鄉規劃學界必須積極探索新時期推行新型城鎮化的新策略[4]。規劃策略的實施必須以各地階段性的發展路徑為保障。中國幅員遼闊,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域差異顯著。在從傳統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轉變的過程中,各地應秉承。評估現實差距-樹立可行性目標-確立重點行動計劃。的系統化思路,逐步實現基于內涵維度的發展方式轉變、基于目標維度的發展方向確立和基于內容維度的實施安排。以發展路徑為基礎,針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新時期城鄉規劃領域推行新型城鎮化應采取以下四類策略。
3.1 “區域協調、城鄉統籌與一體化”的統籌協調策略
統籌協調策略涵蓋區域與城鄉兩個層次。從區域上說,大體包含4個空間地域層次的協調與統籌:(1)以大多數現狀城鎮中心城區為核心的規劃區或都市區范圍;(2)較為明確的市域范圍;(3)跨行政界限的城市圈、城市群范圍;(4)更大尺度的都市連綿帶和經濟區范圍,在此區域內統籌更多的針對宏觀政策、重大設施、產業布局、生態安全等方面。而對于城鄉一體化層面,則較為微觀地注重與城鄉居民相關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道路交通與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就業水平及環境質量保障等方面。
3.2 “三產三低三提升、三業三化三集中”的轉型升級策略
所謂轉型,一是向低碳綠色轉型,二是向規模集中轉型。低碳綠色即要求農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實行“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規模集中即倡導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現代服務業向城鎮各級中心集中。所謂升級,一方面指農業效率提升、工業低碳水平提升和現代服務業服務質量提升;另一方面指農業現代化、工業集群化和現代服務業規模化協同升級。
3.3 “資源節約集約、環境友好安全”的生態文明策略
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是國家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5]。其中,資源節約即強化現有資源的節約保護和集約利用,依托新技術大力開發新能源、新材料。積極推進廢物回收再利用工程。環境友好即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建立和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加強城鎮環境質量(包括大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監測,因地制宜、適度提高有污染企業準人門檻和處罰力度。此外,以現代技術為依托,積極推進城鎮綠色建筑改造,打造綠色社區、綠色街區和綠色城鎮;科學合理布局城鎮空間,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解決城鎮采光和通風問題以減少環境干預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方面。
3.4 “集聚增長、混合利用、緊湊開發”的集聚緊湊策略
集聚緊湊策略包含三層含義,所謂集聚增長即推動產業集群化集聚、空間園區化集聚、重點在各級城鎮中心集聚。所謂混合利用即提倡各項功能混合使用,從而降低遠距離、鐘擺式交通出行。而緊湊開發指依托公共交通導向實現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土地利用。三者相互作用,互為條件,互為因果。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型城鎮化”是以追求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以平等、幸福、轉型、綠色、健康和集約為核心目標,以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為重點內容的嶄新城鎮化過程。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未來較長時期內城鄉發展與建設的關鍵指導戰略,理清新型城鎮化概念與內涵、樹立切實可行的新型城鎮化目標、梳理重點內容并結合規劃策略統一部署,同時及時糾正認知誤區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李程驊.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j].求是,2012(14):35-37.
[2]謝揚.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j].紅旗文稿,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