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6:30: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茶道和茶文化的區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道有淵源關系。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別:
1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2 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于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系,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范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一、日本茶道
談到茶道文化,世人皆會想到日本。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的茶文化,在唐代,中國的茶文化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經過歷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禪宗的精髓,又結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東方獨具魅力、體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從日本茶道發展史來看,將飲茶習俗傳人日本的是遣唐僧,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傳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從日本茶道產生到完成起關鍵作用的也是禪宗的信奉者,因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日本茶道講究“四則”,即“和、敬、清、寂”,這正是佛教禪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也指講究本來面目,不造作,與茶的自然融合。“敬”指敬愛之心。在茶道中,對一切事物都保持著尊敬的態度,一絲不茍地用恭敬的心情,來做好每一件事。“清”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內心的清凈的狀態。六根清凈,就是禪道,也是茶道。“寂”即“無”,強調“本來無一物”,是熄滅了心中諸般之后的寧靜的、安祥的狀態,這正是源于佛教“空無”觀。日本茶道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修身養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通過茶藝表現禪宗精神,是茶藝與精神的完美結合。
二、中國的茶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于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茶在中國的使用經歷了由藥用、食用到飲用的漫長發展階段。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中國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中國的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沉淀,兼收并蓄,多種思想融入其中。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融合,從而形成了廣博的中國的茶文化。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也使得中國的茶文化接受各種各樣的飲茶形式和不同的茶道精神,核心的東西反而在這種氛圍下變得淡了,這樣也就不可能像日本茶道那樣發展壯大。
中國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東方茶文化燦爛的瑰寶,兩者在很多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又各具千秋,它們的區別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表象差異
1.形式差別大:在飲茶的過程中日本人強調參禪,所以日本茶道講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當然就不允許太過于隨意,具有高度的儀式化,對環境、茶具,甚至飲茶人的禮儀等都有嚴格的要求。而中國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中國人的文化印記,中國人崇尚中庸和諧、開朗友善,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以領悟人生意義為主,所以中國人飲茶講究和諧、隨和,不過分注重形式。
2.茶文化流派的差異。中國茶文化雖然經過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凝練,茶文化卻未出現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體現在文化的積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卻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還有很多小的流派。專業,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能發展成世界的茶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烹茶的具體程序不同。中國的茶的烹制比較簡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一是燒開水;二是用熱水將茶壺洗干凈;三是把茶葉填進茶壺,茶葉高度大約到茶壺內壁的三分之一處;四是灌半壺熱水沖洗茶葉,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壺里只剩茶葉。五是再往茶壺里倒熱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壺里的水中不應該有氣泡。這次浸泡不能持續太長時,最好不要超過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鐘內倒入杯飲用,在倒的過程中要不斷轉動茶壺,倒的每杯茶都應該有同樣的色香味;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飲用完后加入水再次沖泡,繼續飲用。而日本茶道相對而言要復雜的多,簡單說來包括了更衣、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后炭、薄茶、退出、銜接等步驟,其各個步驟耗時也不盡相同。
4.茶具不盡相同。據史料記載中國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種即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等,這還不包括后來文化變遷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廠風爐、柄杓、蓋置、水指、建水、棗(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濃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樂茶碗、茶筅等。
(二)精神實質差異
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抵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樂格調是中國茶道的主調。佛教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很大。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雜念,所以喝茶既滿足坐禪需要又不破壞佛教清規。其次,佛教的苦、集、滅、道四諦中的第一諦苦諦,苦諦視人間為無邊的苦難,當參破苦諦,達到大徹大悟,便是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這與苦諦一致。所以茶一直以來深受禪僧們的喜愛。同時,隨著佛教的發達,唐代僧人煮飲天下,世人爭相仿效,于是飲茶之風盛行民間。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國茶道還受道家影響。道家為求長生不老,苦煉金丹,但始終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強身健體,長壽命之功效,于是逐漸被視為仙藥。道家倡導通過飲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時,道家認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飲茶之人喜歡空靈虛靜的飲茶環境,將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靈與自然的和諧,精神與物質的統一的美學意境,這與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統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從中國唐代由遣唐使傳人日本,主要受佛教禪宗的影響,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
日本茶道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作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國雖然有著優秀的茶文化,但過分注重茶的生活化、實用化,現今已進人茶文化發展的衰微停滯階段。中國的茶文化要發展成世界的,還要學習日本,將高雅的茶道藝術與深遠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這塊瑰寶煥發出新的活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參考文獻:
[1]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滕軍,東方出版社1992;
[2] 《淺析中日茶文化》:李春玲,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3);
[3] 《中日茶文化淵源及異同比較》:董姻、譚雪婷,大慶社會科學2010.4總第159期第2期;
茶道及相關禮儀源于中國,但目前很多人認識茶道僅存于日本。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上無不飲者”。此為世上首次出現“茶道”一詞,表明中國是茶道的發祥地。在唐時,國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湯花,在色、香、味上。以色為主,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講究。后來,這一脈的品茶技藝傳入日本,發展成今日頗為繁雜、十分鄭重的“茶道”。我國大約在元代以后,注重儀式的沏茶便不再風行,代之以平民化的泡茶方法。
如今,在中國的茶莊或茶館里,最常見的便是待客所用的簡易工夫茶沖泡手法。或是一段流于表面的茶藝表演,這些都不能稱為茶道。相對于日本繁復而精細的茶道而言,中國似乎沒有茶道的規程儀式,更多人愿意把中國式的泡茶工夫稱為茶藝。其實,茶藝與茶道的差別,如柔道和摔跤,不可相提并論。
茶道和茶藝,只有一字只差,卻有本質的區別,一個是技藝,一個是修行。當時。茶藝在臺灣興起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最終業內人士還是選擇了茶藝這個詞。因為中國茶藝確實還沒有上升到道的層次。道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培養。
起源于中國,卻盛行于日本,“茶道”一說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杯“變味”的茶,痛心疾首之余,更要究其原因所在。
浙江大學茶學系博士生導師童啟慶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茶道源起于中國唐代,到清代時因為當時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確中斷過,如今喝茶之風盛行,中國茶道也正在逐步恢復。而我們目前所要做的并不是有失偏頗地看待“中國是否有茶道”之說。在日本稱為“茶道”、韓國稱為“茶禮”、臺灣又命名為“茶藝”。其實“道”、“禮”、“藝”是可以通用的。只要能科學地泡好茶,表達出精神層面的東西,何種稱法并不重要。
陸:您認為茶藝與茶道有區別嗎?
范:茶道與茶藝是“體”和“用”的關系,可以用方法論來清楚區別。“道”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是形而上的;
“藝”是有形的,表現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現出來的就是藝。只有藝才能真正表演,道是無法表演的。茶藝偏向科學,茶道偏向哲學。
我把茶藝的界說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制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業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
如何泡好一壺茶是屬于科學,是一種技藝。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種。但要泡好一壺茶一定有個公式,一個最好的方法。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其中有一條是最省時、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適合您走的路。這條路就是我們茶藝學要尋找、探討的目的。
我常舉例說“以茶道為圓心,茶藝為半徑,畫一個圓即茶文化。”圓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點。有立足點才能決定方向,才能選擇目標。有了方向、目標,才能創造生命的價值。才是人生之道。學茶藝的目的,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圓心定位在此,半徑愈長,畫出的范圍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圍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藝,其中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為、有物態、有思想、有制度,必須是物質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與形下以茶藝來貫穿,茶道與茶藝的總和才是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悠久,但因沒有做科學的整理,用詞不準確、規范不明確,所以不夠有深度和高度,無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國人向來喜歡以茶會友,在品茶之余。談天說道,意興遄飛,人人自以為離“道”不遠,但曲終人散后。則依然故我。似這般的清談聊天,哪能把“道”聊出來?“道”可以自由地表達,但需要“悟”,沒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傳達給別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載體和過程。茶藝即是這個部分。
學習茶藝是為了修習茶道。藝是助人進入道的工具、載體,是過程,同時藝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現。《莊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藝,但解牛于無形是道,運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藝中有道。
陸:現在的茶藝表演,表演者年紀很輕,應該沒有太深的茶道修養,但他“藝”的表現非常完美。這中間的“道”和“藝”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范:藝的表現需要有道,才會有深度的美;而道的體會是需要悟。悟。是積累起來的。人的聰明智能是修行來的,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學習實踐的功德來,累積得越多,聰明智慧就越高。年紀雖然輕,有悟性,聰明智慧高,表現出來的藝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為它是有道的藝。
陸:“茶藝”這名詞,古人為何沒有想到?
范:茶文化發展已經幾千年了,過去的人,或說古人,并沒有把應用茶和對茶體會的哲學、思想,清楚地、系統地以科學的方法表達出來。思想的表達或表現是需要方法的訓練和學習。現代人提出“茶藝”,是領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準確完美地表現出來,能表現出來才能傳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藝可以說是實踐、務實的茶文化表現。針對事物用準確的語詞來表達。這代表我們現代人的進步吧!
陸:當年婁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藝”是何意義?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體的一面,也就是說要把茶道讓人實踐,務實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藝是茶道的具體實踐。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過程,就是“藝”,就是“茶藝”。茶道和茶藝,可以說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語詞的~種表達。但是,在表達一種事物時必須具體,表示一種技能、一種職業時。更應該具體清楚。“茶藝”是一種具體的生活應用,是一種技藝。可以拿來表演,讓人欣賞的技藝。那就應該是“藝”了;“道”是無形無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藝”這個名詞才是較準確的,“茶藝師”的稱呼才是較正確的。“茶藝師”這名詞是我提出來的,是經官方認定的,這就是正統。如果說“茶道師”或“泡茶師”,那是不準確的。茶藝師還要懂得茶性,懂得與之相關藝術的運用;泡茶師只是泡茶,那是不夠的。
陸:您所闡釋的“茶藝”和陸羽當年提出的“茶法”有沒有區別?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藝的理論建設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個開拓者,提出一個方向,可能要經過弟子、再傳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學理、一個堅實的理論架構。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茶能彰顯道時,道就寄托在茶中;當茶不能彰顯道時,道又會寄托在別物中,或許寄托在咖啡為咖啡道,或許寄托在餐飲為餐飲道……而茶為何能彰顯道,適合道寄托?因人類發現和應用茶已有數千年,經過數千年來前賢、大德不斷的從各個方面探討研究應用茶,建設茶的技藝、禮法,使茶中有藝,而藝可入道。
“茶藝”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藝”、“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華。學茶并不是學大道理,就是學習注意生活小節、注意細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誤少,累積的成就自然就比較大,從茶藝的規矩中學習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認為依人類思想的發展進程來看,未來應該是要以人為本的。而以人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會上的君子,有一點使命感、有一點作為、有一點紳士風度,像一個人的樣子。而人能成為一個人的特質,就是有個“禮”在,而禮就是規矩。喝茶有規矩,把規矩表現出來即“茶藝”。如果不提茶藝。喝茶用塑料杯、紙杯就好了。為什么大家會不滿足于塑料杯、紙杯?
英國著名的文學家湯姆士?德昆西說:“茶永遠是最聰慧人的飲料”。我們茶人對建立社會規范這件事,是可以有貢獻的。
陸:中國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較重?
范:道家講修道,非常講究陰陽調和。現在中國人講泡茶是“道”,近年來又流行起茶席設計,但卻沒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論陰陽五行的元素考慮進去,那么茶中所謂的道就沒有了根據。現在許多人講茶道,是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
陸: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識型態左右,客觀、科學地評論觀念性的東西,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導人改變。我們大陸現在也在改變,人們的觀念逐漸往客觀方面走。
茶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陸羽的《茶經》出現之后。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的《茶經》可以看做是茶的發展的成熟階段的標志,它的問世標志著我國的茶文化在唐代進入了繁榮階段。唐人開始注重茶葉的品質、茶具的選擇、用水以及如何品飲,形成了品茗藝術。唐代皇室設茶宴;黎民百姓以茶待客、以茶解渴;寺院僧侶們種茶、制茶、煮茶、飲茶,賦予茶“三德”;唐代文人隱士品茗評水,吟茶詩、作茶畫,以茶喻人、以茶明志、以茶抒情,使茶有了精神層面的文化高度。茶葉“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宋代茶文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飲茶法上的改變,茶的高度普及以及街市和茶肆文化的繁榮。宋代用點茶法來代替唐代的煎茶法,更加注重品鑒茶湯的色澤,追求茶的真香、真味。到宋代,茶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開門七件事”之一。茶文化到了元代,進入了過渡階段。雖然在茶葉生產和茶文化方面沒有十足的發展進度,但在飲茶法方面卻進一步走向了成熟,采用了簡單的“清飲”的方式。這種純粹的飲茶方式,加上后來的沸水沖泡方式,到了明代,就發展成為了“泡茶”這種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國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質
最能體現中國茶文化的就是茶精神文化。中國的茶精神文化是儒、釋、道三股精神力量集結而成的,這就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獨到之處。
1.茶文化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興起和沉淀,是兩者的品質相通、志同而道合所造就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它追求的是“和”“大同”,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茶,行品溫厚,不濃不烈,茶香、茶味和茶境的調和,正是“和”的表現。儒家思想中,“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茶文化之中。茶有芳香,卻香味寡淡,不濃不郁。儒家重“禮”,在中國的茶文化中,也講究茶制。茶藝中,每一道工序都講究禮制,敬重賓客。儒家也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好客情懷,因此,自古客來敬茶,便是中國人的待客之道。正所謂“半壁山房貸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以茶會友,成為了中國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國茶文化最契合之處就是儒家思想對個人修養的培養。“克己復禮”便為“仁”。“克己”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慎獨”。與這種表里如一的自覺思想相得益彰的便是“自省”思想。飲茶便是一個慎獨和內省的過程。待客散盡,撇開了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點一盞幽燈,泡一壺清茶,自審一日之行是否有不得當之處。茶香清幽,可讓人寧神;茶味清淡又略帶清苦,可讓人靜氣。在獨處之時,排除私心雜念,凈化靈魂。在品茗之余,是內心的自省,“流華凈肌骨,疏淪滌心愿”,飲茶不僅可以潔凈肌膚、身骨,而且重要的是凈化內心世界。
2.茶文化和道家思想
中國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茶道,既然離不開“道”。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同樣對中國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道家的第一原則便是“自然”。茶文化中體現的道家“自然”之法則在于茶體自然和茶境自然。所謂的茶體自然,首先茶本身便是自然之物,到了茶文化后期,茶葉只是經過簡單的潤泡,依舊保留其自然的本貌。在潤泡茶葉之時,皆可用自然景象來比喻沸水的場景,也體現了茶文化的自然觀。最后,飲茶的同時,要觀茶色,聽茶聲,這便成了感受自然的一個重要契機。茶境自然,古代茶人多喜選擇一些山谷叢林的幽靜之地,聆聽溪水潺潺,感受清風拂面的自然之感,以達到讓心靈回到最初的狀態,返璞歸真。道家的第二個原則就是“無為”,講求的就是與世無爭。古代愛茶、嗜茶之人,多為高士、山人、幽人,他們一方面想要使自己的才學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都不屑于功名利祿,只求回歸自然,放縱悠然而自得。道家的第三個原則就是“虛其心”,去除心中的念想,不去想凡塵雜事,真正體驗生命的樂趣。飲茶之人常將自己置身于幽靜的環境中,使心歸于平靜,一人獨自品茶。當茶凈肌骨之時,同樣也洗滌了心靈。因此,中國的茶道文化是用茶來創造一種境界,用茶來平衡自己的心境。
3.茶有佛緣
茶有佛緣,是因為茶的清凈純潔的內在品質與妙香流溢的佛法禪機交相輝映。佛教歷來推崇飲茶,有“茶禪一味”之說。禪和茶的結合點就在于禪定――這個禪門的最基本功夫。而茶有凝神靜氣的功效,因此,僧人們便把茶作為禪修的工序之一。禪宗所有的道理都集結于一個字,便是“悟”,即對本性真心的自悟。中國的佛教禪宗以頓悟的領悟方式來理解萬事萬物。當茶與頓悟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茶文化形式――禪茶文化。茶帶給佛教徒的不僅是止渴解倦,而且茶能靜心解悶,有樂趣又有節制。寺院僧人在泡茶和飲茶中,凈化心靈,解除心中的煩悶和不解,體會的是佛禪的禪宗歷來強調自身的領悟,主張所謂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教人心胸寬闊。所以僧侶們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思想與茶文化結合起來。
三、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茶文化是儒、釋、道三種文化的沖擊和融合而形成的,但影響日本茶道文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佛禪。
日本的茶道與佛禪結緣,是和茶在日本的傳播方式是分不開的。最早將茶種從中國帶到日本的是僧人;讓日本人愛上喝茶的,也是僧人。據姜天喜的介紹,日本著名的學問僧人永忠大師入唐求法,將中國的飲茶習俗介紹到了日本。南宋初年,日本僧人榮西兩次來到中國學習禪茶文化。榮西將茶種帶回日本后,還把中國宋代的飲茶方式和方法帶到了日本,這為后來日本茶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榮西后來也被奉為日本的茶祖。隨著宋朝的結束,中日兩國之間互通減少,中日兩國的茶道也開始沿著各自不同的方向發展。一休的弟子村田珠光從禪宗的世界里,發現并確信一味清凈、法喜禪悅之境才是茶的理想所在,提出了“茶禪一味”的思想。從此開始,日本人的情趣開始融于茶事,以精神為主的素樸茶事開始流行。而日本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便是千利休。經過他的改革,日本飲茶方法逐漸發生了變化,從過去單純的點茶飲茶,逐漸升華為具有宗教審美意境、靜心清魂的茶道。千利休把源自中國的佛教禪學思想的“和敬清寂”看做是茶道的真諦:懷一顆溫和之心,互相有禮有節、尊敬謙恭真誠交往,感受茶事中恬靜的氣氛。此外,“獨坐觀念”也是茶道思想的一個主要概念。客人走后,主人獨自坐在茶室里“靜思”、“熟思”,回味當日的茶事,又可涌起一股充實感。就這樣日本的茶道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風格的綜合性文化體系。
四、獨特的英國茶文化
英國并不產茶,但卻是世界上人均飲茶量最大的國家。英國的飲茶史開始于17世紀。真正促進英國飲茶生活化的是英國皇室。1662年,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了當時的英王查理二世,帶去了221磅的紅茶和精美的茶具。從此,飲茶風尚在英國王室傳播開來,英國的茶文化開始和皇室掛上鉤了。而創造出下午茶的便是19世紀40年代,英國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為了打發午飯和晚飯之間的空閑時間而發明出來的節目。自此,英國的下午茶開始廣泛流行開來。
英式下午茶是真正意義上英國茶文化的載體,是英國人典雅生活的象征,是英國飲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代表了一種格調,一種純粹生活的浪漫。中國的茶和茶文化傳入英國后,已經撇開了中國茶文化的內隱、含蓄的品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英國茶文化。由于茶在英國傳播是從皇室貴族傳播開來的,又因茶葉起初在英國的價格昂貴,同時從中國進口來的茶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英國茶文化成為了一種物質消費,一種奢華的生活享受。如今,英國的茶讓整個國家的時間在每天下午四點停止,人們放下手中的工作,擇一處頗有情調的咖啡屋,看著杯中茶和奶巧妙融合,品著精致的下午茶點,舒服地坐在沙發上,享受一天中最悠閑的時刻。
五、茶文化的跨文化互通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互聯網的開啟,讓中國人開始更容易地接觸世界。最初從中國流傳出去的茶文化,在與其他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獨立個體的茶文化。這些獨特的茶文化同時也隨著文化間的相互交流,開始反哺其母體――中國茶。
當代中國,一些崇尚自然、修禪養性的雅士們,為了體會禪茶中更深層次的清寂,開始去日本學習日本茶道。一些城市和地區,開始出現日本茶道館,慕名前來學習日本茶道的中國人也絡繹不絕。也許是城市喧囂,也許是生活的壓力,讓更多的年輕人選擇日本茶道,來到這簡約的茶室,通過嚴格而又自然的茶道工序來尋求內心的那一份恬靜。同時,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原本不再流行的宋代點茶法又開始流行開了。雖然這種點茶法在泡茶、飲茶中不多見,但中國人開始學習日本,將茶研磨成茶粉,用它來制作甜品,或許可以這么說,“吃茶”又在中國流傳開來。這就是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融合,也是中國茶文化的包容性的體現。
中國的茶改變了英國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下午茶文化。今天,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國,追求時尚的人群開始了解和喜歡下午茶。茶,帶著英倫風情回到了故鄉――中國。一些外商餐飲品牌以及一些星級酒店開始推出英式下午茶;在北京、上海等地還相繼出現了英國下午茶茶室,很受中國人歡迎。當中國社會高速發展,人們開始對這個節奏感到憂慮的時候,他們需要在這個煩悶的城市中,尋找一處安靜的地方。中國人喜歡下午茶,并不是喜歡茶的味道,而是與下午茶文化相關的生活方式。一杯紅茶,一縷午后的陽光,可以讓忙碌的腳步慢下來。撇開繁雜的茶藝程序,中國不少年輕人選擇了英式下午茶輕松的氛圍。
六、結語
世界的茶,起源于中國,卻發展在世界各地。茶的傳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達到,從亞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適宜土地上都找到了家。而茶文化的包容性,更讓茶在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呈現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茶,承載著各自的文化,在全球范圍內互通有無。
參考文獻:
[1]王松能.中國茶文化與儒佛道思想[J],中國茶葉,2009(8).
[2]袁媛.茶文化負載詞之跨文化重構[J],雞西大學學報,2011(10).
[3]劉俊力.漫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J],茶葉通訊,2004.
[4]王玲.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J],北京社會科學,1992(2).
[5]包大明.中國茶文化歷史漫談[J],蘭臺世界,2013(10).
[6]羅國中,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63).
[7]姜天喜.論日本茶道的歷史變遷,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8]周卓鵬.淺析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區別.
[9]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內涵,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5).
“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由臺灣茶文化界首先創造出來的,用以概括品茶藝術的內涵。但是品茶本身卻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過程中升華出茶道精神。在中國茶文化發展歷史進程中,茶藝與茶道無疑占據核心地位。不過對脫胎于中國母體的日本茶道而言,中國的茶道似乎顯得薄弱些。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嘗試性探討,不足之處,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中日兩國茶道觀念的反差及其原因
所謂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嘗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談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藝的最后環節,如果沒有品嘗,泡茶就成了無的放矢,泡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過品嘗過程中的各種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才有可能進入詩化的境界,達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華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故中國古代也將茶道精神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于茶道精神范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于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國古代茶書中卻不見“茶道”一詞,直至明代張源的《茶錄》才提到“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茶道盡矣。”但這里的“茶道”僅是一些技術要求,并無品茗悟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在張源之后數百年間的明清茶書中,又不見“茶道”一詞。個中原因實在耐人尋味,在我看來,恐怕與茶圣陸羽的影響有關。陸羽在《茶經》中雖流露了一點茶道精神的內容,但卻沒有出現“茶道”一詞,也沒有正面敘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詞句。反觀此時的日本,茶道已經發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紀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一直沿襲至今。
那么,中日兩國在茶道方面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見,是由于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將中國的飲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他們是在中國的佛教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的,并且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嚴格的傳承下來;二是日僧來中國留學之時,中國的飲茶方式已經相當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為一種高級文化形態首先在皇室貴族之間流傳,長期為統治階級所專享,后來才逐漸傳播到民間,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飲茶方式和清規戒律也為民間所全盤接受,形成社會共識;三是日本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利用,加強了茶道與權力的關系。但是,這種現象在中國不存在.中國的茶文化是在民間土壤上發育起來,逐步成熟。在中國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后來才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形成宮廷貴族茶文化。茶葉已成為百姓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整日里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追求,不會自覺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對茶葉的色、香、味及藝術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國茶藝的重點。從唐代以來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茶葉的制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制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青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而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于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性,無疑,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應該說,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反觀日本,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后,卻發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為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并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在日本,學茶也就是在學佛,學佛必須學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個個和尚都是茶道高手。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不僅如此,就是連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和、靜、清、寂”也從是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
但是,劉元甫的《茶堂清規》連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諦在中國宋代以后卻失去蹤影,既沒有在佛門寺廟中得到傳承,更沒有被廣大茶人們所接受,以致中國茶文化界至今極少有人知道劉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諦。由此亦可反證,茶道觀念在中國確實是缺乏豐厚的土壤。
因此,盡管日本的茶道經過歷代大師們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藝術文化體系,在國際上也產生過很大影響。但是與中國茶藝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對茶道形式和教義的重視遠遠勝過對茶湯香味的追求。這是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的。但是了解了這一區別,卻可以使我們正確認識中國茶文化歷史的發展方向。日本人可以繼續為他們的茶道而驕傲,我們卻應該為中國的茶藝而自豪。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學英語;文化教育;茶文化;差異
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應只關注學生對英語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還應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學生對英語知識更為理解。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學生若不了解文化間的差異,便不能正確應用英語。茶文化是最能體現中西文化之間差異的文化之一。教師通過將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區別引入課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令學生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更為了解,英語知識的掌握也更為純熟。
1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
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對文化起到重要的影響。大部分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最為重要的體現之一,如果沒有語言的存在,也就沒有文化的存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語言是對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體現,其形成既包含了這一民族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該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同時也反映了該民族的思維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綜上所述,文化與語言之間既互相影響,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對語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語言,還需學習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師在教授大學生英語的過程中,也必須將文化滲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歷史不同,所用語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學習英語,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異的人在交流過程中,容易產生如下問題:即使兩者所用的語言均為英語,但也容易產生諸多誤會。如中國人喜歡關心別人,若客人來訪,會說:“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轉換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傾向于他人夸贊其年輕、強壯,中國人關心的言語往往會被其理解為質疑自身身體狀態,有可能產生不悅。由此可見,教師在向學生傳輸語言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以避免在之后運用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引發誤會。
2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差異
茶在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不僅作為一種飲料存在,還衍生出茶道這一文化。中國人飲茶以熱茶為主,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飲茶的流程,而整個過程也為人們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以及閑適的氣氛,供人們在煮茶以及飲茶的過程中探討交流,顯得極為和諧。人們對茶的了解以及依賴也無分等級與層次。中國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茶依然已然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質。事實上,中國人飲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將倫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飲茶的過程當中,從而形成了茶道,透過茶道,中國人可以修養心性、品味人生,從而形成精神與物質的雙重享受。茶道屬于中國文化。中國人與西方人有別,其更傾向于感性思維,所以茶道并沒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質進行定義,往往憑借個人悟性無止境的貼近或是理解。對中國人來說,飲茶的最終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領悟其內在文化。中國文化深受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影響,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響,形成了獨有的茶道精神。中國古代人普遍認為茶可以助興以及清談,進而與天地溝通,故而,儒家通過飲茶以證廉潔,道家通過飲茶以求和靜,佛家則通過飲茶以悟佛理,中國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質本身價值。西方人在飲茶方面與中國人差別較多,以美國人為例,其大部分人更傾向于飲冰茶,而非熱茶。其在飲用之前,先將冰塊放在茶中,或是將茶放置在冰箱當中冰鎮,之后取出。這樣的茶聞起來更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飲用更為爽口,一瞬間覺得身體清涼。然而,西方人飲茶,其目的是為了解渴,所用茶葉也以速溶茶葉為主,故而少了一種感情在其中,沒有中國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調大大降低。西方國家也有將飲茶衍生為一種文化的國家,英國便是其中之一。飲茶是大部分英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現的精神與中國文化有所不同,其飲茶強調的是紳士風度以及禮儀,而非悠閑以及隨意。最初,英國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級的茶具飲茶,隨后逐漸發展為朋友之間聚會的平臺,即茶會。隨著這一活動的逐漸普遍,英國人設定了更多禮節性的規定,如對茶會中所使用的茶具、燭臺以及插花燈的要求。同時要求茶會需要伴有一定音樂以及悟道。通常情緒下,英國的下午茶會安排于下午4點至5點之間,要求配有一定的甜點。時至今日,英國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點心,而茶僅作為一種輔助飲料存在。由此可見,中西方茶文化之間存在本質區別,中國人追求的是飲茶過程中的精神內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葉本身的價值,即使是英國茶文化,也只是將飲茶視為一種禮儀,之后逐漸轉化為餐飲,同中國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1作為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學生對英語詞匯的掌握不牢固,運用不熟練,之后的學習也難以進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詞匯意義,還應教授學生如何在交流過程中加以運用,教授學生西方文化的交際模式,避免學生在使用外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在教授大學英語課程時,便可將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入教學當中,通過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引出學生需要學習的單詞。教師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使得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記憶詞匯,并對詞匯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師可在課堂當中詢問學生:中國較為常見的茶都有什么類型?學生會回答綠茶、紅茶等類型茶。之后教師提問學生,綠茶用英語怎么表示?部分學生回答:greentea。教師繼續提問:那么紅茶怎么用英語表示?部分學生便會按照綠茶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即redtea。此時教師糾正學生錯誤,告知學生紅茶的英語表達為blacktea。同時向學生介紹,西方人更為注重茶葉本身的顏色,而中國人更為注重茶湯的顏色。紅茶茶葉顏色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稱其為blacktea,直接翻譯為“黑茶”。而紅茶茶湯顏色偏紅色,故而中國人稱其為“紅茶”。教師通過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能夠使學生理解紅茶被西方人稱為“blacktea”的原因,明確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而教師通過該方式教學,也可令學生的記憶更為牢固。除此以外,教師還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單詞,如教師在教授中西茶文化過程中,便可問學生,茶屬于什么類型的飲料?對茶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便能回答:茶屬于軟飲料。此時,教師繼續提問,軟飲料用英語怎么表達?若學生不清楚如何表達,教師可引導學生:柔軟的英語表達方法為soft,而飲料的表達方式為drink,所以軟飲料的表達方式為softdrink。教師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較為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也為之后學生的聽力練習以及英語學習奠定了基礎。
3.2創建實際情境,鍛煉學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即英語成績頗為良好,但實際應用能力低下,具體表現為無法與西方人流暢地進行交流,聽力能力較低,難以即時理解對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學生還存在所用英語與實際情境不符,或是出現中文式的英語的現象。尤其以英國為例,英國將飲茶視為一種禮儀,與中國對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學生如果對英國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夠,其英語用語便容易出現問題,缺乏得體性,無法在實際情況中使用。作為教師,應積極將西方飲茶文化介紹給學生,同時向學生介紹英國茶會使用較為頻繁的用語,以此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以便于學生之后的學習以及相關研究。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模擬的茶會,令學生直接感受英國茶文化。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英國茶會的資料,并根據資料設計對話、服裝以及部分情境裝飾。其次要求學生上臺進行表演,還原英國茶會的狀態。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教師在總結過程中,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確認對話的合理性,保證對話中英語語法等方面的正確性。比如,學生將黑茶同樣翻譯為blacktea,教師便需進行糾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學生雖然對話方面沒有錯誤,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問題。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時,服裝類型為smartcasual,雖然不用著正裝,但也不可以穿著牛仔褲或是套頭衫等過于休閑的服飾。而部分學生有可能穿運動鞋或是涼拖鞋進行表演,這顯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時應當給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學生在攪拌茶葉時,會發出較大的聲響,這也不符合英國對禮儀的追求,教師應告知學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點鐘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勺子,幾次過后,勺子依舊停留于6點鐘位置,將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記不要灑出茶湯,也不可在勺子還留在杯子當中時,飲用茶湯。其三,禮儀用語。中國人為表示親昵,往往忽略“請”,“謝謝”等用語,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應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禮貌用語的使用。同時,不可提到“13”以及“3”兩個數字,學生在設計對話時也應注意。教師通過創設實際的情境,指出學生英語使用方面的錯誤,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知識能力,從而提升學生英語水平,也令學生對西方文化有進一步了解。
作者:張晶晶 單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古往今來,談茶論道的人很多。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茶道一直未能“大行其道”。茶文化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一個小小的板塊,而且一直流行于歷代僧道緇流、文人雅士和部分帝王貴胄間,并不完全符合社會及大眾的審美趣味。飲茶僅僅是民眾的一種品飲需求和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而已。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一直處于從屬或依附地位。
第七問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
今后能否改變這樣的局面,我個人以為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全面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和審美趣味,要將“茶為國飲”這一提倡落實到身邊每一個人,要有一批追求“至道”精神的人士,讓諸如茶道這樣高雅的精神融入到社會中,融入到大眾的生活中,這才能真正弘揚中國茶文化。
第八問中日茶道是怎樣的關系?
茶道只有一個,原本不分日本茶道、中國茶道的。之所以有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說法,這是因為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精神追求上是有區別的(仍屬于對“道”認知程度上的差別),這也反映出兩個民族在地域以及文化上的差異。
另外。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在茶葉沖泡的技法以及形式上也有差異:日本茶道屬于末茶道,而中國茶道屬于煎茶道。
第九問中國茶道分哪些流派?
茶道本來是沒有流派之說的,然而由于茶道在形成和傳承過程中,受歷史文化及地域風俗的影響,使茶道演示形式呈現出獨特而豐富的個性,于是也就有了流派之說。茶道演示除了必要的形式(如茶席布置、茶器和茶品鑒選、服飾音樂配置、必要的沖泡程式等)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茶道精神貫注其中。茶道精神是靈魂,是主題。如果一定要將中國茶道劃分流派的話,我們可以將之歸類為四種流派:文士茶道,宮廷茶道、民俗茶道和宗教茶道。
第十問什么是中國茶道精神?
關鍵詞:英國茶文化;外國語言文學;融合發展
文學作品是對該時期文化特點、文化內涵的最真實反映和最有效繼承。英國茶文化是近代全球融合的重要表現,該文化體系在形成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極具內涵的文學作品,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內涵特點進行了解和認知,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和價值理念。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我們對文化及文學作品研究不斷加深,可以看到文化對文學作品創作有著重要關聯和影響,因此可以說英國茶文化就是在近代以來英國語言文學發展的重要風向標,所以想要認知英國茶文化及其文學作品的特點,就需要對其內涵及發展狀況進行全面認知。
1英國茶文化的內涵極其形成歷程分析
英國茶文化的形成,可以說是英國近代文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世界文化融合的客觀展現。但是英國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并不順暢。1848年,就職于東印度公司的羅比特到中國進行游覽,在其離開中國時,帶走了茶樹的種子,并將其種植在印度等地,印度地區有著適合茶樹生長的天然良壤,至此茶葉就在印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茶園。在印度生產之后,茶葉就大規模進入歐洲。但客觀的說,以前,茶葉也經過遠洋貿易進入歐洲,但是歐洲人對茶葉并不認可。而茶葉在運往英國之后,隨著其逐漸實現與英國本土的融合,從而被廣大英國人所認可。隨著越來越多的英國居民認可,茶也逐漸融入英國文化之中,同時大多數英國人也形成了與茶相關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理念,經過幾百年成熟發展之后,英國自身也形成具有獨立特色和內涵的茶文化體系,這就是英國茶文化體系。在整個英國茶文化體系中,其有著早茶文化、上午茶文化、下午茶文化三種文化內涵及形式。早茶文化指的是在英國,早上醒來之后,就會品茶。而對于多數英國人來說,早茶極為必要。無論是選擇材料,還是其沖調方法都有著較高要求,如果說,英國人將早茶看做是一種文化,并非是簡單的飲食習慣。其次,上午茶文化則是多數英國人所不具有的。
整個上午茶文化中,其比較短暫,且簡單,英國人通常會在上午茶品用期間來進行短暫休息,從而調節自身生態和生活內容,因此上午茶文化是一種價值理念,也是英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最后,則是下午茶文化。其實這一文化是最能反映和代表英國茶文化的。該文化體系,不僅內容多樣,同時其表現形式也極為豐富,展現過程也更加優雅。在英國下午茶文化中,無論是其對飲茶時間的約定,甚至是佐餐都有著極高要求。其在茶源選擇上極其講究,通常是伯爵茶。而在喝茶時間的選擇上,則通常約定為下午的四點。在下午茶飲茶過程中,為了表現對客人的尊敬,通常會有女主人對客人進行服務。在選擇的佐餐上,則往往會配上傳統的點心和蛋糕。整體來說,英國的下午茶文化反映和詮釋了英國文化的性格特征及價值理念,從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有關下午茶文化的描述,可以說很多文學作品的創作素材都來自于下午茶文化,因此認知下午茶文化對我們了解和研究英國文學作品有著重要幫助和作用。
2英國茶文化的價值理念分析
同我國傳統茶文化相比,英國茶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和內涵。而整個英國茶文化產生和形成與工業文明時期,其植根于貴族文化之中,因此可以說整個英國茶文化中有著濃厚的貴族文化。而我國茶文化則是經過幾千年發展起來的,因此中英茶文化有著實質性區別,可以說我國茶文化是一種歷史積淀的產物,而英國茶文化則更多是一種融合。而整個英國茶文化的價值理念主要有:首先,英國茶文化體系中有著豐富的貴族氣質內涵。茶葉最早是作為藥物推廣至英國的,而茶葉進入英國之后,其整個社會已經發展進入現代社會,因此其更加注重的是茶葉的營養價值和養生內涵,而茶葉更多是貴族的生活元素。尤其是茶葉作為一種高檔次消費,其需要較高消費能力的階級。所以,其在品茶過程中,不僅有相應飲茶活動,同時還有比如舞蹈和音樂藝術等等。其次,隨著下午茶文化完善發展,英國茶文化正式形成了獨立內涵體系,其全面詮釋和表達了英國茶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實質性提升。整個下午茶體系中,其不僅展現的生活理念,更多是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和英國人普遍的世界觀和處事規范。最后,英國茶文化體系中有著極為豐富的茶道藝術形式。通過對茶文化體系進行研究可以看到茶道和茶藝都是整個茶文化體系成熟發展的重要表現。在英國茶文化形成過程中,其整體水平也實現了重要提升。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形成了較高品質、復雜元素、完善程序的茶道藝術。比如在英國茶文化體系中,尤其是其在參加下午茶活動過程中,都會對自身服飾打扮有較高期待,而這也發展成為英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成熟,如今茶文化也逐漸融入英國人的生活理念,成為其日常行為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
3外國語言文學的發展狀況
闡述客觀的講,外國語言文學是相對于我國傳統語言文學來說的。而在整個外國語言文學發展過程中,注重對語言文字本身和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認知,語言作為交流的基礎,也是不同文化之間實現共同交流的前提和關鍵。因此,全面認知外國語言文學的發展狀況對我們了解語言發展應用狀況,以及相關歷史、民族文化及文化特征有著重要影響和幫助。通過對外國語言文學的創作過程及其具體內涵進行認知,可以看到外國語言文學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該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文化作為一種內涵,一種價值理念,其形成過程充分反映了社會生活、社會活動的成熟發展。因此外國語言文學與自身文化理念發展之間有著重要關聯。通過深層次認知英語茶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化的融合思路,能幫助我們完善了解英國茶文化內涵,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全面認知與茶相關的外國語言文學的具體形式。英國茶文化對外國語言文學的形成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不僅提供了創作素材,同時其在交往過程中,也大大豐富了相關詞匯內容,從而推動了外國語言文學的成熟發展。通過對外國語言文學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關于英國茶文化的內容和元素。雖然英國茶文化與我國茶文化之間有著體系化區別和差別,但是英國茶文化對英國文學作品創作、社會習慣、行為理念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英國人飲茶時間不超過兩個世紀,而且茶葉本身也并非英國本土食材,但是茶葉卻在英國有著重要影響。據說,整個英國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飲茶的習慣,從這可以看到茶在英國的成熟發展,而英國由于氣候原因,其更多飲用的是紅茶,也可以說英國的茶文化就是紅茶文化。
4英國茶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學的融合發展表現分析
根據相關歷史記載,茶源自我國,而飲茶及茶文化更早出現在我國。隨著新航路開辟完成,尤其是近代以來英國成為全球海洋霸主,加上我國對外開展各種茶葉和絲綢貿易,茶葉與茶文化就逐漸傳入英國,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英國自身特點和內涵的茶文化。通過對中英茶文化體系進行對比,可以看到兩者有內涵到實質上的區別。但是英國茶文化與我國傳統茶文化一樣,都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內涵,尤其是通過對描述和承載茶文化的文學作品進行了解,可以看到其中具有完善的教育價值。可以這么認為語言文學與文化之間有著內涵上的關聯,也就是說外國語言文化其本質上就是應是茶文化中所具備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的全面融合,盡管英國茶文化形成歷史較短,但是其中還是對其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在一些人看來,英國茶文化缺乏獨立的文化內涵,但是從本質上看,其仍然對外國語言文學形成了無可替代的影響。不僅可以在英語中有很多關于茶的詞匯和有關茶的語句表達,同時更重要的是英國茶文化對其文學作品和文化內涵的深層次影響。從詩歌創作來看,其中有很多與茶相關的作品。比如在濟慈的詩句中,有關于綠茶的描述,其將茶與自身感傷相結合,這無疑是茶文化對詩歌創作的最直接影響,詩人借助茶表達了自身情感理念。此外,茶文化對其散文創作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散文是一種文學方式,同時也是巧妙表達自身情感內涵的重要方式,而散文創作技巧與英國茶文化之間有著內涵上的一致性,而人們在品讀散文作品時,也能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豐富的茶文化元素。而在很多英國小說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有很多關于茶的描述,可以說茶為其小說創作提供了重要素材,不僅如此,在各種文學作品創作中,其完善全面的應用了茶文化體系中所具備的價值理念和情感內涵,這是英國茶文化與語言文化深層次融合的重要表現。
5結語
近代以來,尤其是在全球東西方融合加速以來,我國的茶和茶文化逐漸涌入西方,尤其是作為近代海洋文明的核心,茶傳入英國,并在英國形成了獨立的茶文化體系。英國茶文化與我國茶文化之間有著實質上區別,從本質上看這與茶文化形成的歷史時期有著重要關聯,因此想要了解英國茶文化的內涵,就必須對其形成過程進行全面了解和認知。想要了解英國茶文化體系,就必須對與其相關的茶文化內容進行準確認知。而英國茶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學的融合發展,不僅推動和提升了整個文化發展的品質,同時也大大豐富了外國語言文學發展的素材。
參考文獻
[1]陳傳萬.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從物質、精神和語言方面[J].中文學術前沿,2013(2):27-31.
[2]高曉薇.英國文學語言對“茶”及“茶文化”的應用研究[J].文學理論前沿,2013(5):169-173.
[3]李田心.知識經濟時代下外國語言文學的變化和發展綜述[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13(15):116-122.
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又和藝術結緣,茶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功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領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開始追求養生保健、返璞歸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時滿足這三種要求。所以,在現代社會中,茶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茶文化旅游也應運而生。但目前國內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論研究涉及較少,而且人們過于從微觀上關注某個地區的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類型大都是從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動對旅游的影響,缺少從深層次角度探討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問題。
本文以茶文化形態的區別作為切入點,首先對城鄉茶文化的形態分別進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礎上從較為宏觀的角度探討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以求城鄉茶文化互補互動,推動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一、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逐漸興起的一種文化旅游,是以茶葉資源為載體,以享受與茶葉資源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內容,以旅游為形式的一種文化專項旅游。茶葉資源多在農村,茶葉的消費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鄉村與城市都具有發展的條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即都市茶文化和鄉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開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激發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場在城市。鄉村茶文化的生態性和民俗性使得鄉村茶文化旅游資源可以滿足這種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資源在鄉村。二者共同推動了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二、茶文化發展的兩種形態
(一)都市茶文化
我國茶文化的傳統特色與國際大都市的現代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產茶地,但是因為都市政治、經濟、文化都相對發達,人口相對集中,特別是文人雅士、知識分子比較多,他們在品飲的過程中形成了對茶獨特的認識和感受,把對茶的認識上升到精神境界。他們喝茶講究的是以“輿論倡導”相關群體,影響著其他人們。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稱“藝術型”茶文化,由此決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僅僅發展到“實用型”為止,還會繼續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這樣說,茶資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人”的參與,才逐步形成一個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稱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點
包容性與開放性。都市是各種文化匯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主要表現在對各種茶文化的親和力,無論是英國茶道還是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無論是高雅的茶藝還是各少數民族茶俗,凡是先進的、優秀的、經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生根、開花,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感召力與輻射力。都市是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對區域甚至是全國、世界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力。感召力表現在無論是本土的、還是他國的文化都會爭相匯集;輻射力體現在文化的影響上,它不僅影響一個地區,甚至多個地區以及全國,全世界。我國的茶文化在歷史上就已經走出國門,傳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兒茶藝出訪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摩洛哥等國引起轟動,精彩的表演令觀眾稱絕,同時在全國各地演出影響深遠,香港等地還派專人來滬學習取經加以推廣。
創造性與多樣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其多樣性與創造性的特質。都市人思想觀念的更新較快,不斷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勢必不斷賦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內涵、新的理念。過去聞所未聞的各種新品名茶、茶飲料、保健茶、減肥茶……還有茶藝展示、少兒茶藝、家庭茶藝、茶席設計等這些新名詞接踵而來,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體現。
時尚性與休閑性。結合了傳統文化與自然精粹于一體的茶,無疑是這個社會里最具吸引力的飲品。去茶館喝茶成了時下都市人最喜歡也最愜意的休閑活動。茶館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說,其中不乏商賈白領,在這里,滾滾紅塵、功名利祿揮灑腦后,輕啜杯中香茗,個中妙趣難以言傳。都市茶文化滿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發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現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廣泛貼近日常生活的層面、茶文化藝術形態的層面、與都市內涵和茶科學相結合的層面。
其一,茶的生活層面。茶與服務行業的結合,有悠久的歷史。如曲藝演出采用傳統的形式:劇場有茶水供應,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滄州劇場、八仙橋附近的“雅廬”等等。平時主要供應茶水,有時兼有戲曲清唱或曲藝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隨處可見的茶藝館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詮釋。茶藝館與傳統老茶館的區別在于,除了是一種商業性專用飲茶場所,還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揚茶文化為主要目的,以品茗、賞藝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難解釋各種茶藝館旅游線路何以得到大眾的親睞。都市不是產茶地,反而有多種名茶可供選擇和消費。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閣等處,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費。
其二,茶的藝術層面。都市是茶文化發展的重地,也是藝術型茶文化發展的根據地。其表現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機構、茶報刊雜志、茶文學創作、茶戲曲、茶電視劇等。如20世紀中期的《茶館》,20世紀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頗受人們歡迎,隨著茶文化藝術作品的問世,人們喝茶的熱情也越來越高。
其三,茶的科學層面。茶文化與人們的消費觀相關,它呼喚茶人以現代營銷理念和良好的經營素質,不斷地為茶文化注入新的內涵,以此來影響茶的經營環境和氛圍。如現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飲料、各種加工再加工茶類、琳瑯滿目的茶葉包裝,企業開拓市場創新的做法對茶文化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別對于茶文化旅游購物產品的開發有重要意義。
(二)鄉村茶文化
鄉村茶文化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茶鄉豐富的茶葉資源。茶樹喜溫、喜濕,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霧的滋養才會形成優秀的自然品質。所以茶葉一般都長在深山之中;二是茶農與茶樹同生同長,在長期的種植和品飲過程中形成了對茶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比如過去在農村鄉間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個供人小憩、喝茶、對山歌的路亭,這就是鄉村茶文化。
1 鄉村茶文化的特點
自然性與生態性。陸羽《茶經》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爛石”,“野者上,園者次。”所以 俗話說,“高山云霧出好茶”。產茶區特別是名茶產區一般都處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霧之仙氣,汲甘泉之靈性,因而,它得以成為天地間仙凡同享、雅俗共賞的靈物”。茶葉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環境賦予茶的一種審美屬性。我國道家學說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鄉村茶文化的生態性與此不謀而合,給人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覺。
原生性和民俗性。鄉村茶文化內涵,尤其是茶與民俗、民風相結合的內容,由于很少受外來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態原始,很受游客歡迎,所以鄉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也就是俗稱的“俗文化”。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胼手胝足的農民為你沏上一杯茶,那種感動是在高檔的茶館里感受不到的。沒有任何表演和修飾成分,有的只是勞動人民的淳樸和平實。
2 鄉村茶文化的表現形式
生態觀光茶園。“片片茶園綠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園為湖光山色增添了詩意。茶樹雖然是一種經濟作物,但跟一般農作物相比又有點像觀賞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園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讓人陶醉。難怪唐代詩人劉禹錫能寫出“人間何處是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如此美妙的詩句。這一切對久居鋼筋水泥之中的人們更有著無限的吸引力。
茶鄉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茶鄉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來自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異及“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鹽茶、苗族蟲茶,光是這些名字就已經勾起人的興趣。而且這些民俗活動都有較強的民眾參與性,游客不僅可以學到知識,獲得美的享受,還能形成對生活、人生價值的真切體驗,達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遺址遺跡。茶鄉勞動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傳播和發展上,為我國乃至世界流下了諸如茶事井泉、茶韻寺觀、古老茶山、茶所遺址、紀茶碑刻等眾多的茶文化遺跡。目前,現存于世,有較大影響,又在歷史上有過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遺跡有近百處之多。在這些遺跡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黃茶院、邛崍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臺山葛玄煉丹名圃、長興貢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樹林、茶馬古道等。茶文化遺跡,既是寶貴的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轉的茶歷史資源,更是人類的價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遺產。大部分茶文化遺跡都散落在鄉村,鮮為人知,這些寶貴的資源特別是對茶研究者有著獨特吸引力。
三、城鄉茶文化互動推動茶文化旅游發展
(一)優勢互補
都市茶文化和鄉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構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內容,滿足著不同人群的需要,滿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細分市場。可以把這兩種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經典茶文化旅游線路,如都市茶館游和鄉村生態茶園游相結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體會到茶文化的內涵。
(二)統籌互動
1 都市茶文化的帶動作用
首先,提高茶葉資源知名度,為鄉村茶文化旅游廣而告之。通過舉辦茶文化節、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博覽會、名茶評比會等來打造名優茶的名氣。上海茶文化節自1994年舉辦以來,累計吸引了來自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10多個國家的各界人士共140萬人參加了歷屆文化節的系列活動,達到了“擴大影響、積聚人氣、提升形象、體現實效”的效果。浙江新昌、開化、諸暨等地由于發展名優茶,在茶文化節亮相,并通過冠名活動、申請指定專用茶、與上海聯合發展茶鄉旅游等方式打響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前夕,舉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鄉旅游首發式”,上海市民紛紛報名參加茶鄉旅游活動。茶文化節的開展為鄉村茶文化旅游開辟了新的客源市場。
其次,復興茶文化,激發人們對茶文化的旅游動機。都市中隨處可見的茶藝館、還有茶博物館、甚至茶小說、茶戲劇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飲茶和品味茶文化成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發展的前沿陣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發展的最新形態。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潛在客源,如何通過都市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把這些潛在客源變成現實的鄉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們到茶鄉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說,都市茶文化旅游打開了人們認識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變農民的意識,增加開展鄉村茶文化旅游的動機。通過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效益特別是經濟效益,刺激農民的意識:沒有種茶的地方茶葉都火了,種茶的地方茶葉還能不行?促使他們認識到,文化不僅僅是都市人的特權,農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點,有適應農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內容。旅游也非都市的專利,農村照樣可以搞旅游,在開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優勢。近年來都市茶藝館風風火火的開展,使得很多小鎮和農村派專人去大城市的茶藝館學藝、充電。他們也意識到,沒有文化的內涵,旅游的生命力不會長久。
2 鄉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