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8: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文化特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的基礎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嶄新形態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生根發芽、結出碩果的。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傳統文化起了源頭和內生性動力的作用。正是有了傳統文化深厚的積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成功地做到了集大成,達到了歷史的高度,超越了傳統文明。其次,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文化多樣性、包容性。炎黃子孫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開疆拓土,繼往開來,不斷傳承著歷代的優秀文化成果。我們曾試圖走過“全盤西化”,但實踐證明行不通。最后,我們選擇將自身放入歷史的進程中,與傳統巧妙地融合、依存發展,才形成先進的文化。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是因為根植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理念、和諧的思路、中庸的適度而為、以人為本位的價值觀、自強不息、以和為貴、愛國精神等等,都是當今先進文化構建所不可或缺的。新時期新文化在儒家文化積淀、道家與法家等傳統文化的浸潤中不斷生發,最終成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改革、建設的實踐中。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超越發展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自身內部的蛻變、上升,另一層是外部的供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除了從深厚的文化積淀中汲取養分,更是吸收了世界其他民族優秀的文明成果,使其更具有時代性、開放性、包容性。主席說:“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時代的呼喚下,在傳統文化的厚土中應運而生。它能集大成,必然克服了傳統文化成長于農業自然經濟、君權至上條件下所與生俱來的弊端,剔除了傳統儒學殘留的封建遺毒,諸如小農意識、等級制度觀念、宗法思想等。與此同時,保留、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正確的理念,如關注內在修為、自身修養、尊師重道、熱忱關注國家命運、積極的處世哲學和獻身精神。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實現開拓式的發展,保持時代性,既要不脫離中國內生文化這個主體,不斷踐行去民族文化之糟粕,取民族文化之精華,又要吸收世界各國文明的先進成果,展現包容精神、時代精神;既要關注中國國情、中國人民的思維傳統,又要關注世情、時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超越是必經之路。
(三)以為指導是二者結合的契合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基石上、的指導下成就了自身,建設中國特色文化,要傳承傳統經典,更要運用先進的、科學的理論將其不斷豐富、完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核心的指導作用。近代伊始,傳入中國以來,經過文化的撞擊、實踐的檢驗,引領我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正是因為有了的指導,我們才得以克服自身文化的缺陷,實現了民族的復興;正是因為有了的引領,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不受干擾、少走彎路。總之,的指導使我們能夠在浩瀚的傳統文化中,找到適宜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傳統經典,是我們能夠“古為今用”、不斷創新的鑰匙,是中國人民主體價值觀塑造過程中的靈魂指引。
【關鍵詞】
傳統文化;高校藝術;傳承;發揚
我國五千年來文明的一脈相承,留下了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對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日漸萎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揚就更顯得迫在眉睫,例如那些優秀的傳統工藝制作技藝就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狀況,作為高校理應有責任、有義務、有擔當的承擔起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把華夏文明弘揚光大。
我國很多高校之間的藝術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形式等方面十分雷同,毫無特色可言,這就造成了很多高校藝術專業畢業生無特色,就業難的現象。面對豐富的地方傳統文化,如何古為今用,從中汲取營養,對那些“口口相傳”“手手相傳”的地方傳統文化加以深入學習就迫在眉睫,然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應僅是從理論的研究出發流于文字形式,而是要實實在在的把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引入到高校的藝術教育教學中來,讓學生在系統的教學中實際的操作中切實了解、學習、掌握其制作工藝流程最終達到獨立操作的目的并運用到今后的設計創作中,開發產學合作項目走出高校獨有的藝術特色。
一、理論教學方面
認識梳理廣博的傳統文化資源,理論教學是基礎,只有認識了才能更好的進行下一步的深入。分析傳統文化資源發展、變遷現狀,探討制約傳統文化發展的深層次因素,包括傳統觀念約束、生產創作方式約束、生存環境約束、后繼無人的傳承約束等。對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不同類別、風格流派的分類進行收集整理學習,包括剪紙、風箏、織繡、刺繡、面人、泥塑、木版畫、面塑、皮影、陶瓷等。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著各具特色豐富多樣的地方傳統文化藝術,對這些文明瑰寶的理論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二、實踐教學方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實踐也是傳承的最佳手段,如果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學習僅僅停留在書本理論的層面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實踐經驗表明,在藝術類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課程的理論與操作的實踐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沒有嚴格的界限,例如素描、色彩等課程,老師只是在教師里講授理論是沒有用的,只有讓學生親自操作,提高動手能力,技藝才能有所提升。[1]同理,傳統藝術文化的學習也要進行親身的實踐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藝和奧秘。可是高校針對傳統文化藝術實踐教學方面的資料和場地等都相對欠缺和匱乏,面對這些困擾因素我認為傳統文化資源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舉辦展覽,廣泛開展民間交流,將民間藝人請進高校講堂,言傳身教;木版年畫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作為中國獨有的一朵藝術奇葩,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精華。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年畫并稱中國四大年畫。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加強廣大師生對木板年畫的認識學習我校專門邀請了河南開封朱仙鎮木板年畫在我校進行展覽,觀看展出的學生絡繹不絕,大家在感慨如此精美的年畫的同時對木版年畫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
2、把專職教師送進傳統文化發源地、制作第一現場進行學習獲得第一手資料,把最原汁原味的傳統藝術灌輸給學生,使埋沒在民間的傳統文化技藝生動起來。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景德鎮擁有著瓷都的稱號,景德鎮陶瓷“始于漢世”,五代時的景德鎮以為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對于宋代青白瓷制作以及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景德鎮陶瓷以白瓷為著稱,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產品譽滿全球。2013年的假期我系專門選派專職教師趕赴景德鎮學習,在景德鎮八方工藝瓷畫院跟隨國家級的工藝師學習陶瓷的傳統制作工藝和現代工藝的制作方法,學習期間記錄了大量資料圖片,包括了拉坯、造型、施釉、燒窯、彩繪的整個過程。除此之外,我系的教師們還會經常性的前往神垕探訪鈞瓷的故鄉,在那里領略鈞瓷之美。產于河南禹州神垕的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藝術被譽為“中華之魂,國之瑰寶”,它位于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始于唐,盛于宋,鈞瓷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盛譽。鈞瓷最為神奇的就是它的窯變藝術,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紋、圖案全是人工著色描繪的,而鈞瓷釉色則靠自然窯變而來,所以有“鈞瓷無對,窯變無雙”之說。在神垕盧家世代鈞窯里老師們學習了鈞瓷的傳統工藝和現代造型以及現代陶藝制作。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藝術文化,目前我系的陶瓷工作室正在全面籌建過程中。
3、置入課程教學,使傳統藝術在后期的現代藝術設計教學中貫串其中,為以后學生的藝術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面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如何學以致用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裝飾基礎材料與表現技法》課程中,我會鼓勵引導學生利用密度板雕刻版畫、年畫等,利用毛線繩索進行編制或者刺繡,利用廢棄的瓷片或布頭重新拼貼組織畫面等等;在《字體設計》課程中我會以傳統節日例如:谷雨、七夕、清明、仲秋、重陽等等為題讓學生進行文字創作,要求字體的設計要從圖案形式、色彩、內涵等方面來闡釋傳統的節日藝術;在《包裝設計》課程中啟發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傳統工藝品進行包裝設計,例如對“河南剪紙”、“朱仙鎮年畫”、“汴京燈籠張”等等的包裝,恰當的包裝總是能夠很好地展現出產品的氣息品質,增強產品的附加值,要求既要美觀實用又要突出地方特點等等。在《標志設計》、《型錄設計》以及其他設計類課程中老師都會有意識的針對傳統文化藝術開展作業實踐項目,通過一系列的課程教學置入,使得原本遙遠、陌生、逐漸被人淡忘的傳統藝術重新回到學生的視野里,扎根在學生的心田里。
三、產學結合方面
對傳統藝術的傳承不應只是簡單的復制再現過程,以直觀的形式封存對歷史文化形態的記憶,這樣,它將成為死去的“遺產”。如何讓傳統工藝以鮮活的形態為當代手工生產提供借鑒和參照才是真正的保護與傳承方式。[2]加強產學結合,加強傳統文化、藝術設計、市場開發三界的合作努力開拓發揚新的“傳統產品”才是傳統藝術與現代高校藝術教育的完美結合。面對許多優秀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高校應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充分發揮高校的師資優勢和生源優勢在于市場企業間的合作中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學生自身價值的體現。例如旅游紀念品的開發、陶吧、創意手工坊的開設和建立等。
面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資源,和日漸萎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無人的狀況,盡快構建傳統文化資源與高校藝術特色辦學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無疑對保護、傳承傳統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以傳統文化資源為基礎的產學結合形式對高校的藝術特色辦學提供了新思路,為今后高校學生畢業就業提供了新選擇,為傳統文化的發展繼承提供了新鮮血液。但是,我們也深知,在繼承復興源遠流長的地方傳統文化藝術的道路上,我們也還是剛剛起步任重道遠,還會有很多的因素制約,尤其是經濟和人力上的困難,但是我們會排出困難積極創造條件勇于探索,不斷提升研究成果的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
文化特色;環境陶藝;建水紫陶
“環境陶藝”是近幾十年出現的一種新藝術形式,主要指在城市公共空間,如公共建筑、廣場、公園、道路等場地中設立的陶藝或者以陶藝為主的綜合媒介作品,是現代陶藝與環境藝術結合的產物,既屬于陶藝的新分支,也是環境藝術的新發展。陶藝介入公共環境藝術領域有其獨到的優勢,第一,陶藝制品是粘土經高溫燒制而成,具有耐磨損抗腐蝕,防火防水,天然無污染等特點,其回歸自然的天然屬性,也符合生活在鋼筋水泥都市中的現代人心理渴望回歸自然的需求;第二,陶藝作品變幻莫測的釉色效果,自然生動的材質肌理,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是任何其他環境藝術媒介所無法達到的;第三,我國的陶瓷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結晶,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文化神韻,當它介入公共藝術領域,展現的是一種文化積淀和傳承,更容易使人們產生共鳴。本著以上三種優勢,現代陶藝從室內走向室外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環境陶藝的運用在歐美國家已成流行趨勢,我國的起步則較晚,尚處于探索階段。中國是陶藝大國,有著悠久的民族民間陶藝傳統,它們在各民族文化沃土的滋養下成長,姿態萬千,異彩紛呈,是中國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具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雖然當代中國的現代陶藝發展受日本、歐美等國的影響較大,但深厚的文化底蘊始終由內而外地發散著它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環境陶藝的發展優勢。
一、傳統文化特色對環境陶藝的重要性
陶藝融入公共環境中,并不是體量上的簡單放大,作為一門公共藝術,首先要考慮周圍的自然環境,注重作品本身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其次,還應尊重當地的人文環境。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傳統文化特色。文化特色廣義上來說是一座城市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綜合體現,是經過歷史的積淀而形成的城市性格、氣質和靈魂,因此,文化特色成為當前影響和決定一個城市或地區綜合競爭力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規范和影響著環境陶藝設計。尊重人文環境就是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文化意蘊和民族風情的解讀,從而設計出符合當地人文環境的陶藝公共設施。可見,環境陶藝不單是藝術品,更兼具文化意義的表現和意境,是物化了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它釋放著文化能量,鐫刻城市歷史,記錄城市傳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物質、精神和文化特征。
二、傳統文化特色在環境陶藝中的體現
那么,如何凸顯地域傳統文化特色,從而表達出一個城市的氣質與性格呢?藝術是抒感的特殊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與民族個性形成不同的審美認識和審美理想,從而在各自的審美理想追求中,建構出了屬于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形式。因此,首要任務就是需要準確把握城市的文化特質,不抄襲,不造作,適宜而樸實地在題材、造型、材質、色彩以及細部設計上進行符合城市特征的處理。比如,題材上我們可以尋找陶瓷文化與城市公共藝術所要表現的歷史和現實文化的交匯點,使兩者融為一體,這樣既凸顯了環境陶藝本身的文化性及藝術特質,又提升了城市公共藝術的文化品味。同時,城市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會積淀為一些為公眾所認同的符號,這些富有城市歷史、民族和區域特色的意向性符號、標志、色彩都可以巧妙地運用到環境陶藝設計的細節中。
三、實例分析
近期,由云欣成設計,徐光強負責制作的以中醫發展傳承歷史為題材的一組紫陶浮雕墻在建水縣中醫院安裝完畢,這組大型紫陶浮雕墻有3.2米高,12米寬,由500塊左右的正方形陶板拼接組成,是首次以建水紫陶為載體的大型環境陶藝創作。從材質上看,建水紫陶是指使用建水本地泥料制作的所有細陶,因其產地建水且呈現紫色而得名。建水制陶歷史悠久,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之說。至清道光年間,制陶藝人吸收傳統粗陶制造工藝和青花裝飾工藝精華,始創建水紫陶獨特的制作工藝。發展至今,建水紫陶已成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是建水古城漫長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中形成的獨特地方傳統工藝,即保持了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和邊地文化特征,又自然地融入了儒家文化特征,已成為公眾所認可的建水城市歷史的文化符號,以建水紫陶作為環境陶藝的載體,具體而生動的體現了建水古城的歷史積淀,展示了城市文化特色,易于為公眾理解和認可。從燒造工藝來看,浮雕墻采用的是分割組合的燒造方式——先按設計圖紙制作泥稿,根據整體畫面的需要將泥稿分為大小和形狀適合的單元塊,然后翻制為石膏模,再用建水紫陶泥料印坯、晾干、編號裝窯,燒制為陶板,最后按編號拼裝為浮雕墻。在制作過程中通過印坯的方式,使陶板坯體厚薄均勻,再采用電窯氧化氣氛來燒制,提高穩定性,基本解決了建水紫陶泥料缺乏脊性成分容易變形的問題,從根本上突破了建水紫陶無法進行環境陶藝創作的技術難題。從內容和題材上看,陶取材于泥,經手的感知,人性和泥性的交融在火的歷練中生化成器,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在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說中孕育發展起來的中華傳統醫學也一直以“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為理論基礎。中醫不但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且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如今,中醫養生理念已成為現代時尚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同樣體現了現代人回歸自然的情感。從表現手法上看,整件作品以浮雕形式做表面肌理的處理,運用寫實的塑造手法表現中醫傳承發展中的一些著名典故,如懸壺濟世、杏林春滿等,作品大氣且局部精致,使公眾有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親切感,符合當地民眾審美趣味,易于公眾理解。而整件作品采用建水傳統紫土為材料,所呈現出的紫紅色賦予整個作品莊重、沉穩、渾厚之感,同時暖色調也可以調節周圍建筑單調的灰色,豐富充實了環境空間。在這組作品中,建水紫陶本身所蘊含歷史文化積淀的與作品所表現的中醫發展的歷史和文化完美交匯,融為一體,同時也通過自身的文化性以及藝術特質,挖掘和提升了作品本身的文化品位。可見,不管是從外在形式還是內涵意蘊上這組紫陶浮雕墻都與中醫院這一空間環境十分契合,充分把握了環境因素、人文因素以及設施本身因素,是件非常成功的環境陶藝作品。
四、總結
中國是傳統的陶瓷大國,發揮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環境陶藝非常重要,建水中醫院大型紫陶浮雕墻的創作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在進行環境陶藝創作時,把握文化特色,借鑒典型民族文化符號,同時體悟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并結合當代陶藝觀念,創作出能體現中華民族品格與文化精神的環境陶藝,才是我們中國環境陶藝的發展之路。建水紫陶作為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在環境陶藝的開發和運用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潛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建水紫陶這門古老的技藝,將以多姿多彩的形態,在公共環境空間中展現新的魅力。
作者:劉嫄 葉石勇 單位:紅河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慧文.現代陶藝介入公共藝術的優勢與局限[J].中國陶瓷,2006(6):63-64.
中國商品經濟起源于古代秦漢的“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到唐宋時期發展迅猛,明清時期又出現了十大商幫部落,現代又崛起了五大商幫,這個過程均昭示出中國商品經濟發展歷史的深邃與久遠。中國悠久燦爛的商文化經歷了五千多年的積淀,歷史厚重,不斷發展。商文化是一種稀缺資源,濃縮了中國商業文明發展的高度。弘揚優秀商文化,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內容
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教育學生,有助于引導他們將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中國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主張“仁者愛人”和“忠恕”之道,強調推己及人,和衷共濟。中華傳統美德中仁愛、公正、誠信、友善、和諧、責任、奉獻、謙敬、禮讓等傳統文化因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豐富資源。
二、商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
“商文化”主要的體現形式是商幫文化。我國在先秦時期就有商人和市場的概念,并出現了早期的商業社會分工。在明中葉后期,經濟快速發展。但是重本抑末的政策仍使“商”在社會階層排序中屈尊末位。商幫是通過商人利用天然的鄉里、宗族、血緣關系聯系起來的。社會在當時興起了地方商幫,其中著名的十大商幫為山西、徽州、陜西、福建、廣東、江右、洞庭、寧波、龍游和山東商幫。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晉商、徽商和粵商。
商幫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形成了商幫文化,它是地區文化和商業文化的綜合。商幫在中國各個地方的都形成了自己的商業文化,他們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
商文化主張儒意通商,以儒家文化為依據。誠信是晉商文化的核心理念,晉商經營的哲學基礎是“以義制利”。徽商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信條,高舉誠信的旗幟,以義為利、義中取利、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所以在生意場上處處受益。浙商文化崇尚“義利并重”的價值觀念,浙商遵循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勤勞敬業、群體精神、不斷進取、勇于創新等精神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在元、明、清時代,津門商人憑借臨海依河的地利之便,發展漕運、海運,販賣糧食、食鹽,逐漸成為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賈。天津在1860年被辟為通商口岸,外國資本流入,天津開始進入以外貿加工業為主的時代。津商憑借與外商洋行的特殊關系,逐漸控制了天津的對外貿易。到了清末民初,隨著天津近代化的交通運輸、電力設施、郵電通訊的建設,津商逐步走向繁榮,天津也因此成為北方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津商中“誠信合作、共同發展、敬謹謙和、顧客至上、突破現狀、推陳出新”的經營理念也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
中國地域遼闊,地方文化特點明顯。比如,晉商學而優則賈,勤儉樸實,同舟共濟;徽商賈而好學,賈儒融通;粵商敢為天下先,內涵豐富等等。地方商幫巧妙地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與自己的實際經營活動結合在一起,孕育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文化。
三、以商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兼成人教育)學校,前身為天津對外經濟貿易職業學院和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2011年,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兩所學院整合更名為天津商務職業學院。校訓是“厚德尚能,勵學弘商”。學校培養的是面向現代服務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經濟管理學院是六個二級學院之一,專業設置主要是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市場營銷(網絡營銷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投資與理財、電子商務、旅游英語等。專業建設中的商業特色非常明顯,為構建商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面向全國25個省市招生,生源分布廣泛。天津作為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在中國商業文化發展歷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將中國傳統商幫和津幫中凝練出來的優秀商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其感染力和激勵效應,非常貼近商科類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
四、“以商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實例構思
歷史的積淀和不斷的實踐探索為開展商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宣傳、教育、灌輸、熏陶,開展優秀商文化教育,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幫助學生較全面地了解中國商文化、商文化精神,樹立現代商文化理念,培養儒商氣質,為今后發展奠定一定的意志品質與文化內涵。
1.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于2014年7月遷入海河教育園區,至今剛剛兩年多的時間。經濟管理學院擁有獨立的教學樓,為創建特色的校園文化提供了環境的便利條件。經濟管理學院將以此為契機,制定校園環境的建設規劃,以教學樓為中心,在教室、樓道、大廳、實訓室等地方,張貼以愛國商人代表、成功校友為表現內容的宣傳畫。在教學樓門廳,懸掛“厚德尚能、勵學弘商”的校訓。在教學樓各層固定位置,設計擺放“中國商文化展覽”。
2.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首先,精神文化建設體現在對校訓的學習實踐。校訓不僅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歷史與人才培養目標,而且能夠號召全體師生去學習、實踐“商文化”,從而使“商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使廣大學生更加熱愛學校、熱愛專業。“弘商”要以“厚德”為基礎,這是為了強調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理念,號召全體教師以高尚的道德承載人才培養的重任。
其次,成立“中國商文化”項目調研小組。經濟管理學院將建立專門項目調研小組,深刻挖掘“商文化”精神,讓優秀商文化深入人心。將該項目劃分為若干個子項目,在全院范圍內。一是招募參與項目組研究的志愿者。二是提出項目研究方向和要求。初步計劃是各子項目組以中國傳統十大商幫和津幫文化為線索,搜集整理各商幫文化特征內涵、商幫文化精神、歷史發展進程、代表人物、經典故事等,籌備制作“中國商文化展覽”。在籌備過程中,通過調研、討論、整理、提升的過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商文化,從而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大地的悠久歷史文化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勤勞奮斗的優秀品質的崇敬和熱愛。
再次,學院社管中心在項目調研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以“學習和宣傳商文化精神”為宗旨的學生社團―儒商文化社。該社團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向全院師生普及“商文化”知識。
此外,學院還通過各類學生競賽、文化節等活動,為學生搭建踐行“商文化精神”、宣傳“商文化精神”的平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綜合技能的發展。將結合學院年度勵志報告會、文明修身情景劇比賽、創業比賽等內容在每年上半年舉辦“儒商文化月”;將結合年度專業技能比賽、職業生涯規劃比賽等在每年下半年舉辦“新世紀新儒商技能比賽”。
最后,學院還將加強與駐津的各地商會的聯系,學習了解現代商業的新動態。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實習實踐的機會,加強校企合作。定期邀請企業代表到學院為學生舉辦講座,分享成功成長的經驗。
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職學院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既要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要求,又要體現與時俱進的要求,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代張力。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在育人過程中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延續,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作為二級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將繼續挖掘自身特色,努力在育人工作中繼續摸索實踐,將“商文化”為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打造成育人工作的新平臺,不僅要落地生根,更要結出碩果。
參考文獻:
[1]朱江鴻,廖啟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作用.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J],2015(4):105-111.
[2]王榮霞,于建福.開啟中華文化本根教育的游學之旅―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為例.高校教育管理[J],2012(3):36-40.
[3]白鴻萍.晉商文化融入山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研究.煙臺職業學院學報[J],2015(1):25-30.
[4]葛錦晶.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以浙江省高職院校為例.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12(2):135-139.
[5]陳周付,劉燕.徽商文化與高職商科院校校園文化的融合―以安徽部分高職商科院校為例.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12(18):120-123.
[6]劉建湖.商業時代.中國商幫的地域特色與文化承接[J],2005(29):54-57.
引言
現在世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逐漸呈現出網絡信息共享化、一體化以及全球化經濟的狀況。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之間都有著更加親密的關系,期間的交流也更加活躍以及頻繁,慢慢地將各個國家之間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進行有效地融合。所以,在國際競爭中,逐漸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漸凸顯出來,慢慢地也加強國際之間的相互影響力。
一、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和翻譯之間存在的關系
在二十世紀的時候,我國人們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翻譯研究之間建立起良好的練習,那時候就有相關的研究者提出“翻譯的本質是翻譯本國的文化,而并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言論。之后就慢慢地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翻譯研究進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將兩者慢慢地相互滲透。所以,從那時候開始翻譯就不是單純的文字翻譯,而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涵蓋進去,將中國的傳統的文化進行更好的傳播和轉換,促進文化的構建以及社會的進步,同時文學之間的演變也變得常見。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夠根據相關的意境進行想象和發揮,才能夠將更具有內涵的文化翻譯凸顯出來,這也是對翻譯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數的翻譯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識,并且在翻譯相關的原語文本的時候,善于借助科學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
1.翻譯策略。在漢英翻譯中國傳統文化專用詞匯時,需要利用特殊化以及異化方式進行歸化,主要是異化,而歸化只是起著輔助翻譯的作用,在進行英譯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意譯、音譯以及直譯一起,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保留中國民族的語言風格以及傳統文化的特色。然而,一般情況下常常會見到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濃厚氣息的專用詞匯,倘若無法正確掌握好英譯這些專用詞匯內涵的方法,就會容易失去中國傳統專用詞匯所獨有的特點以及文化內涵。所以,在選擇英譯的過程中,就需要利用意譯策略進行翻譯,這樣可以很好地將專用詞匯所含有的內涵翻譯出來,盡可能地避免出現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尤其是當前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思想專用詞匯,讀者在不理解作品含義的時候,就無法正常翻譯出來其所涵蓋的特點和內涵,這樣的翻譯就不具有文化特色。例如,儒家文化的禮被翻譯成ceremony、義被翻譯成justice、仁被翻譯成benevolence、智被翻譯成wisdom,這樣的英譯成果明顯地將中外語言文化差異體現出來。但是,對于專用詞匯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其具有的含義很本身的內涵就具有相似性,可以進行直譯,例如,廟會就可以直譯成temple fair等。
2.典型代表。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論語》,在網絡中可以搜索相關的孔子學院資料,可以了解到在全世界已經存在上百所所孔子學堂以及上百所孔子學院。所以,慢慢地中外學者越來越關注中國的《論語》的翻譯,相關的翻譯人員就更加重視《論語》中專用詞匯英譯的特色,像《論語》中主要的專用詞匯“君子”就會被翻譯成“gentleman”、“仁義”就被翻譯成“righteousness”、“禮儀”就被翻譯成“niceties”。但是,如果只是一個“仁”,其就會具有另外一種意味和內涵,尤其是“仁”這個專用詞匯使用在本書中的次數非常多,其具有的內涵也非常深刻,在孔子《論語》這個作品中,通過這個詞匯就形象地將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體現出來。一直以來,相關的翻譯工作者用心尋找最能夠體現其內涵的翻譯,然而由于仁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翻譯也各具特色,最容易讓人想起的英文翻譯有:“kindness”,這是林語堂英譯的仁;“humanity”,則是辜鴻銘英譯的仁;都各具特色,讓學者對仁的英譯無從選擇,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只有對《論語》原文可以進行正確的理解以及解讀,那么自然能夠起到促進選擇英譯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全球化經濟中,一直在加強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翻譯的精準性直接關系到文化的豐富內涵,也會嚴重影響到我國文化走向國際舞臺的狀況。只有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專用詞匯的英語翻譯特色,將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精準地翻譯出來,并且呈現在世界的舞臺上,才能夠發揚中華名族精神。另外,我國人們也要一直堅持強化推廣以及翻譯中國傳統文化的工作,不斷提升翻譯的效果,才能夠更好地將中國文化進行傳播以及更好地將其進行語言的轉換。
參考文獻:
[1]王英鵬.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翻譯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87
在我國城市林立的街區中,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無疑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人們到訪一個城市、了解一個城市本土文化的最直觀的窗口。
一、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的基本特征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俗稱城市老街,是具有文化體驗價值、有歷史感的城市傳統街區。通常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一)承載城市歷史文化
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往往富含深厚的人文底蘊。如北京琉璃廠肇始于遼金時期的海王村,元、明時因曾在此開設官窯燒制御用琉璃瓦件,故得名“琉璃廠”。清康乾年間,逐漸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更以編修四庫全書為契機,成就了老北京第一文化街。成都錦里再現古巴蜀民風民俗和三國蜀漢文化,被譽為“成都版清明上河圖”。從承載城市歷史文化的角度看,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可以說是一個城市傳統的文化地標。
(二)遺存歷史文化風貌
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通常有明顯的城市建筑文化遺存,展示了濃厚的城市文化肌理。北方的胡同和四合院、南方的里弄與青磚黛瓦粉墻、江南小鎮的前街后河與G乃聲聲,以及中華古建筑的組群布局、九曲回廊、飛檐斗拱、磚雕泥塑等,都凝固在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中,形成城市歷史文化風貌的一部分。如成都的寬窄巷,既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遺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風格在南方的“孤本”;北京的煙袋斜街,其地形就宛如一只煙袋,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通往銀錠橋,活像煙袋鍋兒,而斜街細長的街道則是挑起煙袋的煙袋桿兒。
(三)具有原生商業文化
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通常具有原生商業文化。歷史上傳統的商業文化不是生硬營造出來的,而是因需而生,順勢而為,逐漸“生長”起來的,城市原生商業文化往往傳承數百年,集聚了老字號、老特產、老口味等城市商業文化的精華,造就了城市街區中不可替代的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以北京前門大街為例,歷史上這條商業街至少面臨三次發展契機,隨之促進其繁榮興旺:一是明嘉靖以后,為了解決進京應試舉子的住宿問題,在前門大街兩廂建立了各地會館,大量舉人消費促使前門大街趨于繁華;二是受益于清初“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漢族官員后商民皆住于京師外城,客觀上促進外城商業興旺,而與皇城毗鄰的前門大街成為外城商業繁榮的標志;三是清末前門火車站的建設,使前門大街成為北京與各省聯系的交通樞紐,也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城市商業中心的地位。
(四)商、旅、文融合發展
當前我國各地的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普遍具有商、旅、文融合發展的特征,商業在旅游中,旅游在文化中,以文興商,以旅游促消費。以北京南鑼鼓巷為例,據我們2015年對該街區的調研,游客是南鑼鼓巷消費的主力,該街區外地游客占到訪者比例的80%,人們到訪南鑼鼓巷目的排位前三項分別是觀光旅游(429%)、休閑度假(344%)和人文體驗(251%)。如圖1所示。
圖1消費者到訪南鑼鼓巷的目的
二、部分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業態結構不夠合理由上所述,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作為城市街區色鮮明、不可替代的部分,盡管富含大量商業內容,但其發展的靈魂是“文化”。若偏廢其文化內涵而一味執念于商業消費,就偏離了文化體驗的主題,這也是近年人們對此類街區過度商業化質疑之所在。
根據我們對此類街區的調研顯示,街區發展中普遍存在業態結構不盡合理的狀況。仍以南鑼鼓巷為例,對該街區店鋪業態結構的調研顯示,其現有業態結構存在兩方面明顯的不合理性。
一是購物類業態比例過大,購物、餐飲、休閑類業態比例結構不合理。南鑼鼓巷現有店鋪中購物類業態占比最高,約占63%;其次是餐飲類業態,約占31%;休閑娛樂類業態比例不足6%。顯然購物比例過大而休閑娛樂比例嚴重不足,與游客希望實現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及人文體驗的到訪目的相距甚遠。如圖2所示。
二是非體驗類業態比例過高,現有業態店鋪的文化體驗度明顯不足。調研顯示,南鑼鼓巷現有購物業態經營包括服裝服飾、食品、日用品等8類,其中服裝服飾類店鋪比例最高,達39%;其次是工藝品類店鋪,占比35%,兩類總和達74%。盡管在購物類業態中也有部分具有較突出的文化元素,受到游客的喜愛,如“創可貼8”“京扇子”“TEAHOUSE茶屋”等,但總體上存在同質化現象,文化體驗度不高。現有餐飲類業態中,小吃業態呈獨大局面。對南鑼鼓巷72家餐飲類店鋪的分析顯示,小吃類店鋪比例最高,占比62%(45家);其次是酒吧類店鋪,占比17%(12家);再次是特色餐廳,17%(12家),另有3家咖啡館,占比4%。根據《南鑼鼓巷文化休閑街》標準(北京市東城區地方標準),該街區定位為“以胡同四合院為肌理、歷史文化為底蘊、安怡靜雅環境為特色的文化休閑街”,顯然,同質化業態及店鋪的存在,與文化休閑街的定位不符,而大量小吃類店鋪叢生,對街區環境存在干擾,“安怡靜雅”無從談起。如圖3所示。
圖2南鑼鼓巷店鋪經營行業占比情況
圖3南鑼鼓巷餐飲類店鋪業態分布情況
三、業態轉型與優化是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發展升級的基礎本部分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加以介紹。
(一)案例借鑒
在我國各城市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發展中不乏成功案例,如成都寬窄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北京南新倉等。其中南京1912定位為“昔日總統府邸,今朝城市客廳”,以集中式的休閑娛樂業態搭載民國風格建筑,其業態結構以休閑娛樂為主(占比4898%),以餐飲(咖啡店、主題餐廳)為輔(占比3265%),其次是服務(含商務辦公,占比1224%),零售比例壓縮至612%,更多的體驗類業態使這個街區文化體驗度更高,使文化體驗得以穿行在歷史中,也使該街區本身成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圖4所示。圖4南京1912業態比例結構
資料來源:蘇綸場,吳門印象商業研究
成都寬窄巷以“成都生活精神”為線索,通過業態規劃、業種配比、功能分區等,將特色餐飲、宅門酒店、展覽展示、茶館戲館等體驗性業態,蜀錦、蜀繡、竹編、漆器等具有四川地域風情的藝術和技藝與老成都的民俗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并結合“寬”“窄”“井”三條老街及建筑群落,形成“成都城市懷舊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實現了“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的發展定位。如下表所示。
成都寬窄巷功能定位及業態結構街道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功能定位“閑生活”區
以旅游休閑為主題“慢生活”區
以品牌商業為主題“新生活”區
以年輕時尚為主題業態類別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飲、特色民俗餐飲、特色休閑茶館、特色休閑酒館、特色客棧、特色會所、SPA為主題的情景消費游憩區打造成以各國西餐、各地品牌餐飲、輕便餐飲、精品飾品、藝術休閑、特色文化主題店為主的精致生活品位區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慶、小型特色零售、輕便餐飲、創意時尚為主題的時尚動感娛樂區
北京南新倉文化休閑街的興起,不僅因其將600年皇家糧倉改造為現代文化休閑街區的特色,也得益于其在白先勇先生主導下,自2007年以來,將廳堂版昆曲《牡丹亭》引入南新倉,在皇家糧倉的古拙空間唱響明代傳奇名劇的悲歡離合。名人、名曲、名劇與古倉文化相依存,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體驗業態,成為南新倉的一大文化品牌,也體現了特色街區的發展主題:“新的在舊的中,時尚在歷史中。”
上海新天地占地三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六萬平方米,以中西合璧、新舊結合的海派文化為基調,將上海特有的傳統石庫門舊里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筑群融為一體,創建既具傳統風貌,又具現代化功能設施的聚會場所,提供餐飲、零售、娛樂、文化及服務式公寓等設施,露天茶座及酒吧、廣場表演和步行街等特色,令項目倍添新意。
從各成功案例可見,在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發展中,文化是靈魂和精髓所在,特色街區的文化既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傳承立基,創新出彩,傳承+創新,讓人們能夠更好地體驗文化、感知文化,以文化帶動消費,此類街區才有恒久的發展生命力。
(二)發展路徑
對于當前業態結構存在明顯不合理的傳統文化街區,建議其以文化為魂,實現業態結構的轉型與優化。我們認為,業態轉型與優化是傳統文化體驗型特色街區發展升級的基礎。業態轉型與優化,首要任務是要破除特色街就是購物街或餐飲街的概念,要打破商業概念,將街區業態格局由以商業為主向文化主題轉型,強化文化主題類業態占比。所謂文化主題類業態,指具有文化概念、主題化方向、休閑體驗度高的業態,它可能是茶館、酒店、作坊、畫廊,也可能是私家會所、實驗劇場,可能是一家以黑膠唱片為銷售內容的音像店,也可能是一家出售后現代風格產品的概念店。主要包括三種類型。
1文化創意類主題業態
文化創意強調文化生成的原創性,此類業態包括藝術家設計室、手工作坊、傳媒工作室、廣告藝術工作室、視覺藝術開發工作室、旅游紀念品及商務禮品定制、設計室等。
2文化體驗類主題業態
文化體驗強調文化消費過程的體驗性,此類業態包括有主題概念的精品酒店、咖啡館、茶吧、休閑書吧、酒吧、精品客棧、個性民宿、名人名家藝術館、畫廊、古玩藝術品鑒賞與交易中心、藝術表演場所、博物館、藝術品鑒賞講習與推廣場所等。我國部分特色街利用街區資源進行區域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與活態展示,如楊柳青的年畫制作室,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體驗類主題業態。
3文化消費類主題業態
其外延較前兩類更廣,通常具有特色文化元素,能以文化帶動消費的業態都可作為文化消費類主題業態。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字號餐飲店、地域名優特產店,具有文化魅力的特色餐廳,獨特創意的自有品牌店鋪,藝術品、創意禮品、旅游紀念品店鋪等。
如前所述南鑼鼓巷,針對其現有業態結構,建議其可考慮從以下角度加以調整:一是可采取置換、替代、退出等方式降低非文化主題類業態比例,特別是對于產權不清、無照經營、違規經營的店鋪應堅決調整,置換出的面積用以優先引進文化主題類業態;二是大幅降低購物比例,逐步調整現有購物業態中缺乏文化主題元素的同質化部分,購物類業態比例不應超過街區業態比例的40%,且存留的購物消費相關業態也應該是具有多種文化元素、特色鮮明、錯位發展的;三是大幅降低小吃類業態比例,調整出的面積可以考慮引進原生地老字號餐飲店,特色輕奢休閑餐飲店,風格各異的咖啡廳、茶吧等休閑餐飲店;四是鼓勵發展文化創意類主題業態,可考慮將藝術家原創工作室、非遺大師工作室等文化創意類業態移入街區兩側胡同中,使主街與兩側胡同形成動、靜互補,讓街區文化能夠沉淀下來;五是積極發展文化體驗類業態,南鑼鼓巷街區原生的官府文化、名人名家文化、市井民俗文化等均可作為文化體驗的基礎。如中央戲劇學院位于南鑼鼓巷街區東棉花胡同39號,南鑼鼓巷文化體驗類主題業態的發展完全可以搭載中戲濃厚的戲劇文化氛圍,將戲劇文化滲入街區文化肌理,創造新的業態體驗。
參考文獻:
[1]韓凝春,胡昕北京特色商業街發展述論[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3(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041-02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也成為當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高等醫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醫學人才、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重要使命。培養“人格好、人緣好、會辦事”(下面簡稱“兩好一會”)的醫學特色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一 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醫學院校“兩好一會”特色人才中的優勢
1.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極為豐富的人才培養資源,歷經幾千年的積淀、篩選和發展,到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與當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如公忠為國的愛國主義思想、成仁取義的獻身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誠實守信的誠信精神、尊老愛幼的公德精神、勤儉節約的勤儉精神、謙敬禮讓的明禮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精神等,無不蘊涵著珍貴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這些都是現代醫學生應該繼承的優秀傳統。
2.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醫學生素質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
作為大學生,特別是醫學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懂得做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教育要回歸到人的教育,要用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具有永恒價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質教育應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礎,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以傳統文化為載體,能使學生在接受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有利于落實科學人才發展觀。
3.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醫學生形成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
在當前醫心不定、醫患關系緊張的社會現實格局下,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形成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情況下,被傳統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為,相應地也會為大多數人所鄙棄,而被傳統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為,則同樣會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所接受和追求,這樣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可以將之看成社會群體所形成的社會共同的心理程序——群體心理,這種群體心理可以視為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及其具體化的規范。
二 “兩好一會”特色人才培養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1.“人格好”需要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的人生觀、道德觀教育
《大學》中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自我道德修養的完善,主張人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他事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這些思想對于塑造醫學生理想人格,樹立誠信意識、培養自強不息精神等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義。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每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慎獨”等。人的生存與發展首先要通過修身,實現身心的和諧。
2.“人緣好”需要以“和諧”理念的人際觀教育
講究“和諧”,是傳統文化“仁愛”思想的核心。“和”
是中國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種狀態和境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人與外在的世界處在和諧一體、相互溝通的狀態,中國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用“和”的理念來處理個人與他人、自然的關系,對于個人,通過修身,追求自我內心和諧。強調個人與全體的統一性,一方面承認個人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另一方面強調個人存在和發展應該與群體的存在和發展統一起來,使雙方處于和諧關系中;對于他人,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關愛,互相愛護。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寬厚處事,協和人我”的理想人格;此外,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維持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3.“會辦事”需要以“尚群為公”對待公私關系、義利關系的義利觀教育
“仁義禮智信”貫穿于中華傳統美德的整個發展歷程,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觀。它是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成就事業的道德根基。它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錘煉,重視社會道德規范的踐行,重視整體利益價值的追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可見孔子并不排斥對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見利思義”。在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的當下,個體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只重個人利益,漠視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這種情形在醫患關系當中也有體現,醫患關系由此也日趨緊張。因此,在醫學生中開展“為公”“義利觀”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擺正個人、國家、民族的關系,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感的“會辦事”的現代人。
三 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好一會”特色人才培育中實現價值的途徑
1.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好
說教式講學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數學生甚至存在厭惡心理和抵制情緒,特別是在醫學院校,學生專業課程緊,學習強度較大,所以,在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要注重培養其興趣,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開發實踐課程。可以通過各種文化社團,如話劇社、棋藝社、民樂團、中國傳統手工藝坊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2.在課程教學中設置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課堂講授是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課堂教學有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傳授和教育,高校要發揮課堂教學優勢,這是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方式。目前,很多高校僅開設了一些公共選修課程,這不利于對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學習,導致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貧乏。因此,在醫學院校有必要開設專門的公共必修課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安排專門講授傳統文化的內容。
3.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好的傳統文化課程還需要有好的老師去教學,因此,培養一批專業素質硬、人文功底扎實的教師隊伍尤為重要。醫學院校應加強師資培養,引進專門的研究教學人員;對學生教育工作者進行專門培訓,提高其在傳統文化上的修為。作為教師,也應該通過傳統文化的講授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目前,有些老師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的職業看成謀生的手段,不注重自身言行。所以老師也應從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成長,達到教學相長。
4.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優秀傳統文化
各種媒體要發揮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傳統文化的學習貴在耳濡目染,因此應為學生創造各種與傳統文化接觸的機會,讓學生在校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比如開設“文化長廊”銘刻歷代先賢的古詩詞,在教室張貼名醫的畫像及經典醫德名言,在走廊和報欄里張貼《中國醫學生誓詞》,在學校實驗樓、教學區域、生活區域張貼各種激勵學生奮進的名言和古代醫家及其事跡;在學校報紙上開設專欄,專門編撰經典詩詞和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利用網絡載體,開通傳統文化專題博客、微博網站等。
5.加強臨床實習階段的實踐活動
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更能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引發道德情感。“兩好一會”特色人才培養要貫穿到學生們的臨床實習階段,通過耳聞目睹的臨床經歷,培養與患者溝通、對病人負責的意識,總結醫療服務中的經驗教訓。開展醫療行為自評等活動,不但能促使學生在比較中思考定位,自覺提高醫德修養,增強辨別好惡是非的能力和醫德醫風行為的選擇能力,而且能促使學生把外在的醫德原則、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醫德信念和品質,牢牢確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鄭鵬、黃朝文.關于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4)
我們引入這個項目的初衷,一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據了解,該項運動雖然歷史悠久,但就全國而言,從事該項運動者相對不多,雖然全國有多個省、市在民間成立了空竹協會,但尚未形成規模,活動狀態多以老年人為健身而在街頭巷尾或廣場進行非集體性的活動形式,也就是說,離普及、形成規模的目標尚遠。那么,我們幾年來從農村小學這個層面引進并全校普及這個項目,并且形成了特色,不能不說是一個創舉,起碼在東北三省校園體育文化中,抖空竹項目我們填補的是一項空白;二是就空竹文化本身而言,它雖不屬于競技運動的范疇,但是其獨特的運動形式,其潛在的技法是無窮無盡的,在運動中思考、探索、創新,自然地就給予了小學生相互學習、自主探究、開發動作、創新技巧的一個極大的空間和平臺,它也同樣在充分地展現著競技運動的規則性、挑戰性、娛樂性的特點,不但對技巧、難度、耐力、協調等有嚴格的要求,同時對參與者形成了強烈的爭勝意識、規則意識、創新意識、協作意識、平等觀念和集體主義觀念。
身體素質得以全面發展。空竹運動技巧、動作種類繁多,它提供了多元化的身體運動形式,也融入了雜技、藝術的元素,從而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生理機能、智力表現提出較為全面的要求,自然而然地服務于學校的育人宗旨。尤其是像我們這個自然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小學開展的這樣一項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人才培養的關鍵。我們引進該項目四年來,由最初的基本動作學起,發展到現在,所有的動作、招式基本上是師生自由探究的結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學生能獨立地完成多種難度較高的動作,比如“玉帶纏身”、“風火輪”、“高拋”等動作,能整齊劃一地進行集體九個系列的空竹動作展示,并參與多次大型活動展示和受邀表演,培養了表現意識,增強了心理承受能力,強化了集體主義意識與協作理念。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74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YAN Chunting
(School of Art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Chinese grassroots groups working people in long-term life and the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which has a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rt forms, local customs and aesthetic 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s, elaborated traditional art TCEs and styl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olk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t; cultural values
中國上下五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所蘊藏的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主要包括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音樂以及民俗風情等,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反映著不同地域的環境、文化和審美,且傳統民間藝術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過去,傳統民間藝術以生動、有趣、接地氣的表現形式受到人們的喜愛。然而隨著我國現代科技和現代文化的迅速發展,人們日益崇尚簡單、快捷、高科技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關注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人越來越少。因此,促進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成為民間藝術研究者考慮的重要問題。
1傳統民間藝術的研究
傳統民間藝術作為特殊的藝術表達形式,其所蘊含文化和發展,與地域特征、風俗人情、社會風貌等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傳統民間藝術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關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系統的資料收集和實地勘察,并對具有傳播價值的個案進行深入分析;二是展開對傳統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表現內容等進行理論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對當地文化和環境的了解不夠全面,無法充分了解當地傳統民間藝術的來源和發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從外觀、形象的塑造,創造出與當地民間文化相似的另類藝術,而無法真實還原出具有當地民間特色的藝術。
2傳統民間藝術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著當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民間藝術。傳統民間藝術是從民間發展而來,具有大眾的統一審美,即使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傳統民間藝術依然代表著當地大眾的審美情趣。傳統民間藝術最主要的特色是質樸、率真等,并體現著當地人們的地域特點和文化特征。
2.1 傳統民間藝術的地域性
2.1.1鳳翔泥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202-02
《五指山市地方課程本土特色音樂教材》(試用版)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們課題組完成的一項課題,因考慮到教材還比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暫定為內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區的典型音樂素材為主,內容主要從黎族民歌、黎族器樂作品、族舞蹈三大類別入手,形式上主要以欣賞、唱、跳為主,拓展到訪問民間音樂家、感受民間節日、搜集一些相關的本土民族音樂名作和名家故事資料等活動,旨在增強少數民族地區少年兒童的民族自豪感,從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區青少年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積淀的思想價值的深刻認識,逐步培養和加強當代兒童熱愛祖國建設美麗家園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帶著以上的目的和責任,課題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就教材主要內容對當地的十余所小學的20余名骨干教師進行了培訓和交流。為了更好地推進黎族音樂文化進校園,課題組特邀請黎族歌曲傳唱專家楊桂蘭老師逐句用黎語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礎教育前沿的音樂骨干教師們付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努力,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課題組全體成員的誠摯邀請下許多教師都參與到了該課題的研究,為課題的順利進展提供了大量的實踐依據和建設性的意見,具體情況如下:
一、教材編寫的內容和教材推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題組根據教材培訓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又走訪了五指山實驗小學,對10余名老師進行了專訪和交流,總結各位教師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主要問題有:
1.教材收錄的黎族歌曲雖然好聽但是大都是普通話演唱,在某種程度上減弱了黎族文化的傳承力度。如:教材試用版共收錄學唱歌曲十三首,其中只有《睡吧,好寶貝》、《搖籃曲》、《兒童過生日》三首作品用國際音標標注了黎語的發音。
2.教材選用的學唱歌曲除了創作作品外,全部錄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其民歌針對小學生來說旋律、節奏普遍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加上歌詞的密度問題等都給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授課帶來一定的困難。
3.教材涉及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還比較單一,音樂游戲、音樂綜合訓練等趣味性教學環節設計還比較欠缺。
4.該教材的推廣和使用還缺乏系統的跟蹤指導和全面的政策督促,導致個別學校知難而退。
二、教材在推廣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措施
針對《五指山市地方課程本土音樂特色音樂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廣中出現的普遍問題,我們課題組除了跟骨干教師的交流、專家的走訪,還在五指山市試驗小學全體音樂老師的配合下親自指導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課《睡吧,好寶貝》、《跳娘調》。通過跟同學們的親密接觸,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區小朋友對音樂的理解、興趣點和接受知識的能力。
如:我們嘗試把曲目改編為兩個聲部,在授課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孩子們對這種形式非常感興趣,但是創作作品時必須注意低聲部的配備避免太多變化,應以平穩的長時值為主,旋律聲部難度較大的節奏和結構,創編時可以把整個節奏按比例擴大,這樣既減小了孩子們學習的難度,又做到不影響原作的風格和味道及情感,等等。這次排練和授課體驗對于課題組進一步修訂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
通過這次回訪,我們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廳和省文體廳共同組織開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區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三進校園”活動》已經在民族地區普遍開展,海南省五指山地區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另外,“說寫黎語”、“民歌傳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項傳統文化的傳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學范圍內普遍開展,在這種大好政策扶植形勢下,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校地普及我們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訂措施和設想。
三、關于進一步修訂和推廣教材的設想
1.根據需求擴大課題組的研究力量,適當調整和補充研究人員,吸收優秀的任課教師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師和部分學生力量。
2.爭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更大的支持,成立課題督導小組,主要負責教材在實施過程中的長期有效的監督和指導工作,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門人員參與。
3.調整和改編教材的結構和內容,難度大的歌曲作為欣賞內容,多用肢體參與的體驗性和創造性活動和節奏游戲。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的課程理念指導,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黎族歌曲裝飾音繁多,節奏行多變,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聆聽,并用身體部位去嘗試著表現和理解作品,把這類課程設計成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等各項音樂活動,并將其作為學生全身心走進音樂,從而達到音樂審美體驗的良好途徑。通過這樣音樂藝術實踐,學生的音樂素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自信心也會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加大歌曲當中兒童合唱作品的編配,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為主,根據授課教師的建議,多插入相關的圖片,歌曲最好經過改編,旋律應圍繞主要動機多重復,動用課題組音樂創作專業的力量,克服困難,盡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兒歌化、趣味化,便于低年級學生接受和掌握,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審美興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課程理念: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素養,豐富精神生活。
5.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定期舉辦教材內容授課比賽或觀摩和相互之間的活動,并評選出優秀教案或教學活動紀實錄入修訂教材,在與教師們的訪談中了解到該環節對于教學工作特別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加強參與和監督體制,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廣和使用。
6.課題組應啟動在全省范圍內進行詳細的問卷調查和訪問,掌握最新的動向和資料;及時整理采集地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做到每個階段都有新的依據為上級部門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據。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設在內容上應適當考慮多元化的因素和特點,通過了解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和情感,通過感知不同藝術的情感和特點,正確理解音樂的多元化特點。
8.通過進一步對海南本特特色音樂教材的修訂和推廣,吸引更多民族地區的孩子們通過鄉土、鄉音和鄉土旋律的學習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提高少數民族少年兒童的音樂審美情趣,通過對族群英雄和先輩美好品德的再度認識、理解和熏陶,增強民族地區少年兒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勵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承本土文化地活動中來,樹立熱愛家鄉、自立自強、勇于承擔稱揚本土文化的歷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語是教材地編寫和推廣過程中的難點,經過推敲我們也制定了相應的應對措施:(1)在取得相關部門支持的情況下,盡可能邀請民間音樂專家和愛好者親自進課堂授課;(2)聯合“民歌傳唱”、“讀寫黎語”等活動相互授課;(3)學校和家庭相互結合,發動家長和長輩給孩子們營造說黎語或其他語種的氛圍,在家、課間鼓勵學生盡量說黎語,方便學生逐漸恢復母語語境。(4)建議民族地區媒體多提供母語節目和欄目,為民族地區孩子恢復母語提供更寬闊的環境和影響。
四、結語
總之,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越發認識到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滲透和深入工作是個長期的連續的工程,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力度重視,在當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省文體廳聯手主抓傳統文化三進校園以及黎語、黎歌全方位傳承活動的正面影響下,及時把海南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落實到各民族地區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并形成政策法規,長期延續不斷地深入開展各種交流活動及教學觀摩等活動,切實把《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落實到位,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區少年兒童整體素質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