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8: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新課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試的形式出現,因此中考歷史復習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便是:明明已經在課堂上將知識講得一清二楚了,為何學生一考起來還是一塌糊涂?實際上,知識的講授和書面的考試,既相互關聯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書面考試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中考歷史復習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系統方法。
一、提高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從初中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七八年級的歷史教學主要是打好學生的基礎,而九年級的歷史教學將會面臨一個重要的新任務,那就是引導學生將初中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這種整合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它能夠使學生對初中歷史形成一種整體觀感,對歷史有著一種宏觀的感知;第二,它能夠幫助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題目,畢竟中考的歷史題目往往是建立在綜合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上的。
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九年級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提高自身的綜合歸納能力。教師在整體把握初中歷史知識的前提下,應用心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知識點進行精華式的概括,從而為初中歷史知識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系統。
當教師完成了對知識的整合之后,教師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示范如何對知識進行總結,例如將、第二次、、等歷史事例放在一起進行歸納和比較,這樣既可以減輕記憶的負擔,也可以增進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題過程中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其次,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歸納知識點的方法,如時間線索法、比較法、相似歸納法等,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具體地感知如何進行歸納。最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在日常的教學上習慣性地要求學生對某方面的知識進行歸納,讓學生在頻繁性的實踐中真正增強自身的總結能力,并且將這種知識歸納成為一種內在的需求。只有這樣,九年級的學生才能具備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整體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種習題中應對自如。
二、讓學生掌握解答題目的技巧
中考的歷史題目并不完全是知識的考核,其中還包括著各式各樣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之后,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解答題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題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歷史題目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以選擇或填空形式出現的客觀題,二是以材料題的形式出現的主觀題。在歷史客觀題方面,教師主要應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和排除能力。在歷史材料題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尋找能力以及書寫能力。
在確定這些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出初中歷史的答題技巧。在處理歷史選擇題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將兩個不符合的答案進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兩個答案中權衡哪個更加接近題意。也可以教會學生掌握聯系法,即根據題干在選項中選擇最具有聯系的答案。在處理歷史材料題時,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課堂上訓練學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細閱讀并且認真理解完題目后再閱讀原材料;第二,劃出材料關鍵句,圈出問題關鍵詞;第三,根據問題找出答案所在的區域;第四,根據材料的內容分條列點進行作答。這種“四步走”的答題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多讓學生進行實戰演練,在“真槍實彈”中讓學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步驟和方法。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實戰演練的結果,為學生指出不足之處,并且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答題的技巧。
三、增強答題的心理素質
當學生提高了歸納知識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題的技巧之后,初中歷史教師在中考復習中還應重視另一點,那就是增強學生答題的心理素質。實踐證明,在學生答題的過程中,知識的掌握度并不是影響學生答題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質的好壞有時也能左右著學生的答題成果。因此,教師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平時的練習或測試增強學生答題的心理素質。
1.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歷史題目往往是以綜合型的形式出現,題目也具有新穎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學生往往在拿到題目時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覺自己無法駕馭題目,從而在喪失自信心的情況下發揮失常。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訓練和練習中應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題目,這樣學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題的思維邏輯,消除陌生感和恐懼感。
2.幫助學生養成細心的習慣
歷史題目往往存在著許多關鍵性的細節,倘若不細心審題,隨時可能做出錯誤的答案,這些因細心而失分的情況經常在歷史考試中出現。為了盡量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應在平時的練習中幫助學生養成細心的習慣,在處理易錯題時提醒學生應注意哪些關鍵性的細節,或者將那些易錯的細節進行整理分發給學生,減少學生做題的錯誤率。
四、結語
總之,在中考歷史的復習中,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從質上提高學生的解題效果,幫助學生提高歸納知識的能力,還要在細節上想辦法讓學生掌握解答各種題目的技巧,最后還要注重增強學生的解題心理素質。只有這三者并重,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歷史解題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脫節現狀
筆者所在的地區為小學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學制,雖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歷史的學習是從七年級開始到九年級結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歷史教材,因此初中歷史教學是與全國大部分地區一致的。通過筆者在本地區相關學校的走訪調查,筆者發現本地區的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的教學存在著嚴重的脫節問題。經過筆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種形式的脫節:
1.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脫節
初中歷史的知識體系主要是以時間為中軸線,根據時間線羅列最基本的歷史知識,也就是所謂的通識。因此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點為主,滲透歷史觀的相關方面知識。而高中歷史的知識體系則是在通史體系的前提下,以專題的方式呈現相關的歷史知識點,因此高中歷史的知識點呈現了范圍廣跨度大思維度高的特點。高中教材分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專題來講,考試時則要從綜合角度來答題,這里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對比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差異,筆者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要求過于簡單,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要求太過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脫節。
2.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脫節
由于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嚴重脫節,也就造成了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脫節。初中歷史教學的內容的過于簡單,知識點少相關練習過易,使教師和學生都忽略了歷史教學方式的重要性。教師往往照本宣科地復述,從來不主動地使用相關的教學技巧,不去考慮學生對講課是否有興趣,從而造成了歷史課的無聊和乏味,這自然而然就使學生失去了對歷史課的興趣。而高中歷史由于對學生的抽象思維、總結思考能力要求過高,使習慣了在初中懶散學習的學生根本無法適應這么高規格的要求。而且高中歷史教師也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去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從而使學生更加不能適應高中的歷史教學。因此產生了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脫節。
二、中學歷史教學脫節的原因
通過上文的分析,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的脫節大概分為教學內容的脫節和教學方式的脫節。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歷史教科書各成體系、初高中階段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同、初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差異大。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在這些方面的脫節,并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問題,這些脫節問題存在是中學歷史教學階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決,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學的脫節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從而嚴重影響我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決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教學脫節的策略
1.初高中歷史課本要緊密連接
要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初中歷史教科書和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嚴重脫節,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之間存在緊密的鏈接。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并不是互相獨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系著的。例如:中國近現代史是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中很重要的內容,初中歷史第一單元是侵略與反抗,而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是第一次。雖然講述的戰爭大致一致,如果高中歷史第一單元也改稱侵略與反抗將更有利于學生接受。
2.初高中要統籌歷史學科地位
要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問題的第二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統籌歷史學科在初高中的學科地位。例如:初中歷史并沒有分所謂的選修和必修,中國古代史分為七年級上下兩冊在初中歷史中分量很重,反觀高中歷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冊,并且是選修的部分,初高中歷史對中國古代史的重視程度不同勢必會對一些喜歡古代史的學生產生一些影響。
3.初高中歷史教師要互通有無
思維導圖最早出現于歐美國家,其作為一種高效的思維模式而被人們所熟知,并被廣泛地運用到日常的學習工作來。思維導圖通過將圖片、文字以及符號等內容進行整合,使得其能夠形成一個整體,讓這些元素之間產生實質性的聯系,進而讓知識點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得以顯現,形成更為生動、鮮明的思維導圖內容,突出重點與核心。借助于思維導圖在教學活動中,將會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對教學知識點的認識。同時,提升教學的活動開展效率。由此可見,思維導圖有著不容忽視的教學價值。
1 思維導圖的奇妙作用
1.1思維導圖能夠將抽象的問題內容形象化處理
這使得學生得以培養起創造性思維。并且,在思維導圖的構建過程中,學生能夠將知識點內容溫習鞏固。這既是對知識內容的復習,也是對構造技巧的鍛煉。
1.2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學生能夠在構造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實現再次學習。比如,在講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這一課的時候,歷史老師讓學生利用構造思維導圖的形式斫原本難以理解、記憶的清初邊疆管轄措施內容進行細節化分析。同時,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更為具體地結合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以及人物等要素來做到邊構造、邊記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掌握水平。
1.3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在課程教學開始之前,歷史教師需要讓學生進行課程預習,結合于教材內容來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在學生的繪制過程中,學生本身就能夠對本課的知識要點有所認知,且可以將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初步了解,提出更具創新精神的觀點,引導學生在實現自主學習的同時,節約了教學活動的時間,使得學生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形式下利用思維導圖來更好地達到教學活動開展目標。
2 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2.1構建知識導圖,保證思維流暢性
學無止境,人所了解的越多,其視野也就會越加的寬廣,所需思考的內容也就越加多樣化。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也是如此,歷史學科本身有著復雜的歷史事件,其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其所構建的歷史網絡本身需要學生進行梳理,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顧此失彼,出現認知混亂。因此,加強于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將會很好地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將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提高對關系形式的認知能力,從整體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事件。
2.2合理運用思維導圖法進行歷史學科教學
初中歷史教材的編寫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系統化的工作。歷史教材從課程內容到具體的主題,再以此來將單元、課、框目內容進行一一明確,編制活動就是在對思維導圖進行運用,使得歷史學習活動應當從這一特征出發來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做到互相關聯,放射性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歷史教師需要注重于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引導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從整體出發來進行系統化地學習,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習成效。
用“思維導圖”整體把握課程結構。思維導圖作為具體化的思維模式,學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大量鍛煉來增強自我的思維技能提高,做到方法鞏固。針對于歷史學習來說,學生應當首先對教材的前言與目標進行了解,然后大致瀏覽教材明確其內容走向。之后,結合于教材單元內容來具體劃分,結合主題內容來構建基本的思維導圖框架。
教師在組織思維導圖教學的時候,應當提前做好課前準備,明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可以更為準確地領會在思維導圖,提高思維導圖中知識點內容之間的聯系性。
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自主學習。首先,應當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環節,通過瀏覽教材內容找出關鍵詞,進而實現初步認知,選擇使用不同顏色的筆來將關鍵詞內容進行明確,做到簡明、顯眼。其次,運用思維導圖來進行課堂記錄,提高學生的筆記效率,這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復習課中的教學效果
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的認知能力與記憶能力,將宏觀內容與微觀內容相結合。學生的歷史學習格外需要注重于對記憶能力的培養,以此來保障學生將零碎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合,提高記憶效率與學習成效。
增強學生的解題能力。當學生在完成歷史習題的時候,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明確其所屬知識點,使得學生能夠選擇更為合適的解題思路,尋求解答規律,進而幫助學生更為輕松地答題。
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認知觀,使得學生綜合能力得以實現不斷提升。讓學生成為教學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生能在充分展示自我個性的同時,運用更為準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來了解歷史內容。
3 總結
總的來說,思維導圖作為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活動的重要學習工具,其既是對傳統學習活動的顛覆,也是學生提高自我認知的關鍵手段。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身對知識內容的掌握能力,并且培養自我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這既是歷史學習活動的發展必然,也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56-01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給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變課堂主角為配角,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互動,合作互助,共同解決問題。然而,目前的歷史教學卻未能實現上述要求,教學現狀依然不太樂觀: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師生關系緊張,以致于造成了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究其根源,關鍵在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習慣于運用傳統的以自己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面對這一現狀,我們如何做才能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呢?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1.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就能產生求知欲,課堂教學質量就高。既然興趣如此重要,那么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1巧妙導入,激發興趣。導入是一節課的起始環節,具有溫故知新、承上啟下和啟發、誘導的作用。一個成功的導入不僅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導入的設計,根據教學內容,找準切入點,或運用歌曲導入,或運用故事導入,或運用懸念導入,刺激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夠順勢進入新課的軌道,產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心理。
1.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歷史學科所描述的都是學生所不曾經歷過的"過去時",學生要認識、理解那些遠距離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興趣不高。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教師有必要創設歷史情境。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挖掘知識中蘊含的情趣因素,根據教學內容,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輔之教學工具,將豐富多彩的歷史內容、生動的歷史場景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情趣,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積極學習。當然,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競爭激趣、游戲激趣等,只要我們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從教學實際出發,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夠調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1]。
2.新內容設計,深度演繹史實
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的凝結,歷史課堂無疑中包涵大量的史實。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如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并且牢記它們成為初中歷史教學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創新教學內容的設計才能改變歷史教材繁、難、偏、舊現象的要求,在教學中應該通過對基本史實的講述,剖析歷史發展的脈絡,幫助學生明曉歷史逐步演進的過程,從而獲得科學系統的歷史知識。這就要求初中歷史任課教師能夠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全面掌握,理清史實間的相互聯系,并挑選典型的史實進行直觀性講解,將史實以生動有趣的展現。例如在講述《凡爾賽一一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時,面對抽象的課題,教師可以結合之前學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和發展過程,讓學生聯系以往知識分析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世界格局。然后,讓學生在思考起因和結果中,體會帝國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世界的重新爪分和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多極結構,這時可以由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世界地圖讓學生圈出相應的帝國主義國家,切實的感受當時的世界格局。讓其在史實的真實呈現中,感受歷史的繼住開來和承前啟后。
3.心設計課堂提問
問題是歷史教學的心臟。成功的課堂提問,能夠"一石頭激起千層浪",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提問,將其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始終。那么,如何設計課堂提問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切合學生實際。既不能太簡單,從教材中很容易就能夠找出答案,也不能太難,讓學生無從下手,而應難易適度,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著"。第二,提出的問題要有梯度,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思考。教師要把復雜問題條理化、系統化,把深奧的問題明白化、通俗化,且問題要一環扣一環,逐漸深入,從而保證學生能夠沿著正確的思路輕松解決問題。第三,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教師所提問題不能浮于表面,而應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啟發性,能夠發散學生思維[2]。
4.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往往能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所學內容。我個人根據這幾年的教學,總結了幾點學習歷史的方法。
4.1背好知識點。雖然現今強調素質教育,但這并不代表學生不需要背誦、記憶一些知識點,而是要求在理解的情況下記憶知識點,這能夠讓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更加深刻。具體來說,教學中教師應引導明確重難點,背誦、記憶重要的知識點。
4.2建立知識線索。要把所學內容更準確掌握下來,有一定的線索是很有幫助的。線索清楚,往往就知道課本內容的核心意思,想要查閱也就比較迅速。因此,歷史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滲透知識線索的指導。這要求教師在授課中,必須把課本內容講清楚,讓學生能夠有條理地把握相關內容,制作出每一課的相關知識線索,清楚每一課由哪些方面來組成,每一方面又分為幾點來講解。這樣,學生的頭腦里有了相關線索,需要查閱的時候,只要回想一下,很快就能確定所考內容在哪一課,也就能把答案確定下來,達到了學以致用。
4.3理解具體事件。歷史是過去的事,可概括為:原因、時間、地點、人物、內容、結果、作用、影響、啟發等方面。在教學中,我們可指導學生每學習一課之后,就按這個角度去歸納所學內容,概括出相關事件,然后再把這個事件的每個方面寫下來。這樣做,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5.結束語
以上僅是筆者對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一些粗淺看法。除此之外,方法還有很多。我堅信廣大初中歷史教師只要時刻保持對歷史老人的敬畏之情,無愧于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對歷史課堂教學多一點思考,就一定能夠開創歷史教學的美好明。
二、發散學生思維,注入情感教學
學史能夠明智,初中歷史課程其實可以讓學生以史為鑒、以古鑒今,,并且讓學生做到古為今用、為我所用。要學習好初中歷史知識,則少不了跟實際聯系起來,也少不了將各種社會問題和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情感有機地融合起來。教師應該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把歷史給予我們的啟發能夠最大限度地輻射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然后在課堂教學上把書本上的歷史知識點跟當前現實中的時事等社會熱點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引導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個歷史事件之內涵與本質,讓學生養成把歷史跟日常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思考的優秀習慣。教師只要做到了上述幾點,就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住歷史的真諦、科學合理地分析每一個歷史性的問題。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揮之不去的西方歷史,而這些歷史都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生銘記在心的,并且要時刻牢記這條“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古訓,同時也要明白“發展是硬道理“之具有歷史意義的啟發。又如,在傳授文化史的過程中,教師則可加強情感教學,采用初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的相關史料,將其作出精彩的PPT課件,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與講解,使得學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愛國主義的自豪感。同時也可以結合初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的歷史教育教學方面的內容,積極舉辦多種課內外活動,比如國情知識搶答賽、影視評論,歷史小報編輯、開展歷史報告會、舉辦演講賽等,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精設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效率
啟發式教學法筆者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運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提出一些富有啟迪性、啟發性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常常在初中歷史教材之關鍵處與轉折處,甚至引申處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在采用啟發式教學時,我們要主要問題的提問應該問到“點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問,而是要問的問題要問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如果問題太難了則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難以達到師生互動、師生共鳴的效果。比如,在傳授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最可愛的人》這個知識點時,筆者就這樣向學生提問到:文章中講述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原因和經過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國出兵的原因什么?從上甘嶺戰役,五次大規模戰役等能否歸納出抗美援朝的意義?戰斗英雄和的故事經過能否描述下嗎?這一連串、有遞進關系的提問讓學生明白到:、等中國人民志愿軍,人人敬愛他們,被稱為“最可愛的人”。這種環環相扣的啟發式提問,讓學生對誰是最可愛的人有了深刻的認識。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8
Teaching Reflections Cau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of
Humanities Scholar's Historical Mind Map
ZHAO Xiaope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ufeng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Mind Map" applies to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can effectively solve multifacete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difficult to resolve; meet the "teaching one" line of pottery require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quality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culture; more important is to remind teachers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its own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new sciences education learning ability to maintain sufficient choice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learn the times, mastery, and use it as the real needs of long-term adherence teaching ideas and concepts.
Key words mind map;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gration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是教學合一的三種理由。”蘇州市文科狀元梁嘉莉的歷史復習筆記―思維導圖經報社免費推出后,立即成為近千名學弟學妹爭搶的寶貝。當年的這個重磅新聞,促使我對初中歷史的教學方式開始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 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與反思
(1)“愛上課,怕記憶”是歷史日常教學中面臨的普遍問題。歷史本身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它可以教會學生以史為鑒。但是如果真正把它當成一門課程來學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中歷史的內容縱貫古今,橫攬中外,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演變。它豐富的內容,常常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它紛繁的頭緒,往往又給處于成長階段的初中學生帶來記憶上的難度。因此對學生來說,“愛上課,記憶難”已成為初中歷史日常課堂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教師來說,如何及時解決好“只撒網,難收獲”這個教學難點,也已成為歷史學科一個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歷史學科參加中考,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歷史參加中考,學生、家長、學校對歷史學科給予了更高的關注和要求。根據統計,2014年蘇州歷史中考包含了28個單元、64個知識點,分布于6冊書中,加上相應的圖片、表格、地圖等,需要復習的內容十分龐雜。同時這兩年的歷史中考已明確反映出考察基礎知識點和歸納分析能力并重的趨勢,學生普遍感覺“題目越來越活了”。難道是我們的學生不夠努力嗎?不是。從文科狀元思維導圖的熱傳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是很想把歷史課學好的。調查發現,問題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方面:由于初一初二許多學生對歷史不重視,基礎知識積累相對薄弱;進入初三后,又因時間緊,任務重,許多學校重新出現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現象。雖然老師和學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對其學習主動性和能力的培養,使大批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 雖然過程辛苦,付出很多,但收效不大,造成了許多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零散,知識體系模糊,解題能力不穩定,理解運用能力不足等負面問題。所以說傳統的“應試教育”方式是對于中考所推崇的“知識與能力并重”理念的完全誤讀和背道而馳。
(3)新課程強調教學不僅“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陶先生告誡我們:“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字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僅靠課堂所傳授的那點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為此新課程體系特別強調,歷史教學“應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這為我們初中歷史的教學探索指明了方向。特級教師任小艾也說過:“真正高明的老師是教給學生終生學習的本領,讓學生沒有了你,學得就更好!”所以,作為初中教師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逐步煉就在復雜社會學習生存的能力。落實到課堂教學上,要改變以往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將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變為以能力中心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思維導圖正是以思維學習能力訓練為主要目的,是實現該目標的理想方法之一。
2 思維導圖簡介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巴贊1971年的研究成果,被公認為21世紀最有效的思考訓練工具。它充分運用左右腦的功能,通過圖文并重的方式,把左腦的邏輯、語言、文字、數字與右腦的圖象、色彩、空間、想象等各種因素巧妙地結合起來,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轉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思維導圖不僅能夠鍛煉思維能力,讓思維可視化,提升注意力和記憶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啟發聯想力和創造力,開啟大腦的無限潛能。同時,思維導圖制作非常簡單,可以手工制作,也可以用軟件來制作,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和課堂教學等各個領域。
初中歷史以時間、事件為主要線索,以編年體通史為編排特色,十分適合思維導圖的推廣應用。以八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的紛爭”為例:用思維導圖可以首先鮮明地突出歷史事件的主干(主題):春秋戰國的紛爭;通過各個分支表示出該主干的三大分支結構(知識點):春秋爭霸、戰國七雄及影響;每一個分支都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符號、文字甚至自創的卡通圖畫來加深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每一個關鍵詞之間通過連接線或符號連接可以表示出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就構成了一幅中心明確,重點突出,完整記錄歷史事件,并反映其內在聯系的思維導圖(圖1)。
圖1
3 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3.1 理清結構,培養興趣,提高日常課堂效率
陶先生主張學習要有興味,認為“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思維導圖”正是一種能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理清新知識結構的有效方法。在導入歷史新課時,教師可將思維導圖作為先行組織者,用最直觀的方式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解內容的基本脈絡,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講解階段,學生就可以不需要閱讀大量的文字資料,而是邊聽邊根據思維導圖的逐步推進開展思考,將注意力集中于感興趣的內容上,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講解內容,從而使講解和學習流暢自然、重點突出;小結部分,教師還可以根據思維導圖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首先讓學生自主理出本節課的新知識,在板書上寫下關鍵詞,然后畫成“思維導圖”,加上不同的顏色,將新課的層級結構進行直觀地歸納和總結,形成清晰的新知識構架;甚至可以加入初中生喜聞樂見的卡通等圖案,直觀有趣,便于理解,從而最終解決學生平時“愛上課,怕記憶”的教學難題。
3.2 把握全局,掌握規律,指導學生歸納復習,把書讀薄
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更是教會學生“把書讀薄”的重要手段。“一節課是一個整體,一門學科是一個整體”。初中歷史的內容很多,也很紛雜,但在本質上是有緊密聯系的。我們可以根據思維導圖原理,引導學生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及內在規律,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鏈。教師在使用思維導圖開展復習教學時,可把一個事件、一章節、一本書需要考慮的每一個要素作為一個節點,然后分級匯聚,連點串線,由線成面,由面成網。慢慢地學生就能學會如何提煉概念節點,把握不同章節、單元之間的關系連線和層級結構,從而使知識輕松凸現,歷史書越讀越薄。如在復習 “資產階級革命”專題時,涉及到九上第四、六兩個單元的內容,可用以下“葡萄串”圖(圖2)的形式幫助學生把握知識脈絡。
圖2
3.3 積極參與,適當點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陶先生指出“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終于不能到,也就一無所知”,“知識是要自己像開礦那樣去取來,取便是行”。現代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應是學會自主學習技能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在使用“思維導圖”指導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上,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而不是僅僅是把事先做好的“思維導圖”教給學生。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自主總結等多種活動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引導學生自已積極思考、制作、修改、分析思維導圖,教師從中適當點拔,把握總體方向,從而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以“古今中外的改革”專題復習為例:教師可先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并要求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為主干脈絡嘗試去尋找、總結相關知識點,畫出自己的思維導圖,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安排一定時間開展小組討論,通過對思維導圖的修(下轉第122頁)(上接第99頁)改、協商、再設計的往復循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成就感,并實現創新性學習的目的;在課堂總結階段,教師可以與學生進一步討論、完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古今中外改革的類型、原因、目的、領導力量以及給我們的啟示等多方面展開規律性的總結分析和深刻反思,培養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學會知識技能的同時盡快形成正確的歷史情感態度和人生價值觀。
圖3
4 結語
“文科狀元思維導圖的熱傳”促使我對初中歷史教學開始了進一步的反思和探索。“思維導圖”應用于歷史課堂,不但能有效地解決傳統教育中一直難以解決的多種問題,而且符合陶行之“教學合一”教育理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的是,它再次提醒我們教師應特別加強平時學識修養的積累,對當今教育學科發展的新潮流、新方法要具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和分析取舍能力。在日常教學中要學會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海納百川,融會貫通。陶行之先生告誡我們:“唯獨學而不厭的人,才可以誨人不倦。要想做教師的人把崗位站得長久,必須使他們有機會一面教,一面學;活到老,學到老。”這正是我們當今教師真正需要長期堅持一種思想和理念。
參考文獻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
在現有的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是比較注重知識的回顧、習題的講解,在課堂之上主要也是以教師為主,學生都是在傾聽,這樣的復習課堂的效果比較低。但是隨著新課改的介入,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從由教師主導課堂變成以學生為主,從教師主動解析題目,變成由學生主動解析,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分析能力,還讓學生的成績有了非常大的進步,這樣就也達到了復習課堂的教學目的。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的目標和任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上,應該對其基礎知識上進行總結和概述,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發展路線的探討,讓學生對以往的學習中發展歷史每一個階段的不同,和每一個歷史階段的發展過程和意義,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更加理解歷史事件的重要性。在針對歷史時序中的有影響的重要階段,教師也應該帶領學生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解讀,以此讓學生對歷史的基礎更加的了解,更加重要的是能夠通過這樣的分析,讓學生能夠應對考試。在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復習課堂中,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過濾,提高學生對課題中歷史信息的解讀,能夠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身的看法,提高對問題探討的能力,這也是提高學生應考的基礎能力。
2.過程和方法方面
在初中階段,學生最終都要面對中考,而中考的任何一科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歷史與社會也是一樣。所以在學生對歷史與社會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利用到復習的課程,達到應有的目的。在針對歷史與社會學科進行復習的過程中,需要完善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不斷的深化對歷史事件和知識的理解。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指引學生進行有效的復習,教學學生如何進行學習,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要比直接強化的學生的記憶要實用。再者,學生也能夠通過復習課堂再次對以往的知識進行溫習,將原來已經熟知的知識重新進行分析,利用這樣的機會從另一個角度進行探討,積極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此達到能夠對相應題型的熟悉。而且復習課堂最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有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知識量。
3.情感與價值方面
初中學生通過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能夠不斷的對相應的知識與歷史的發展進行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學習與了解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夠不斷的體會歷史事件存在的重要意義,讓其對歷史的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這樣就更加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夠全面的提高學生的人格發展,以及對社會的價值觀念。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斷的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學習,能夠不斷的了解人類的發展史,還能夠從中吸取到更多的經驗,讓學生能夠以此為借鑒處理好現實中的問題,所以復習的課程是讓學生能夠了解歷史,認清現實社會,讓歷史與社會學科成為學生提高自身價值的途徑。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的教學策略
1.教學觀念策略
教師在進行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新的教學觀念應用到其中,以此提高歷史與社會故此課堂的教學價值。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內容都是針對學生的中考而進行的,這樣就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對歷史文化的了解。也讓學生對很多信息產生了厭煩的心理,但是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的教學觀念逐漸有了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教師為主導地位轉變成為了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互動頻率,還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交流溝通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探討相應的問題。再者,在新教改的改革內容中,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核心素養教育為主要的教學的目的,在教學與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素養發展為主要的復習路線,并在德育的指引下,將歷史與社會科學的真諦傳達給學生。通過在復習的過程中,應該不斷的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和思維的訓練,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夠也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上圖)。
2.史學觀念策略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主要內容和思路就是針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闡述,所以在歷史與社會學科中史學觀念分為三種:文明史觀、全球化史觀、現代化史觀。首先文明史觀就是人類的發展史,從人類出現,文明出現開始,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有了觀念,在人類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文明的觀念不斷的變化,出息了物質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所以在學生進行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上能夠重新的捋順人們的文明史。第二,全球化史觀。在人類歷史進步發展的過程中,是整個世界在變動,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興起了不同的文明,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各不相干的部分和社會進行了接觸和融合,這也加速了社會的發展。所以在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從全球角度進行分析和解說歷史存在的重要。第三,現代化史觀。如今的社會是由歷史不斷演變而來,所以在針對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學生探討先下社會的發展變化的過程。
3.過程實施策略
在進行歷史與社會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復習課堂的時間,制定有效的課堂復習計劃,讓學生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充分的掌握相應的知識點。首先,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注重對知識的總結和規劃,將專題的內容結合到一起,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如圖:公開復習課《20世紀的中國革命》。
在20世紀國內正處于革命階段,也是中國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階段之一,所在本節公開復習課程中,教師利用了能夠展現更多細節的導圖,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利用練習的方式將事件過程理解的更加的透徹。再者,學生通過圖片中教師列舉的思維展示,對其中的時間和圖片進行分析和解說,讓學生答題的思路更加的清晰和明了解,更加了解歷史的真實境況,學生在考試的時候遇到相似的問題,就能夠對快速的進行解答。
三、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
1.采用多種手段練習,以練促學
在歷史與社會復習的課堂中,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手段提高練習的力度,并以此督促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效率。在初中九年級的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中,教師需要做到的就是能夠通過課堂的復習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以此應對即將到來的中考。所以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選擇典型、有層次、覆蓋面比較廣的習題,讓學生通過對習題的里演練,達到對考試題型的熟悉。教師也需要在針對題型解答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反應,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靈活的進行解題。再者,在復習的課堂中,學生還需要進行多種方式的練習,并在練習的過程中將歷史的知識點進行不斷的鞏固和加強,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當學生的知識量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進行模式性的測試。
例如:在中國古代史發展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講古代史的發展里程建立成為簡短的導圖形式,以此加強學生的導向思維。(如圖)
2. 指導解題方法歸納題型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上,教師應該針對相應的經典題型進行解題,并將相似的題型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提高解題的效率,減少解題的時間。
在針對歷史習題復習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瓷習題的題型進行辨析,在審題的過程中做到“三定”:即“定向詞”、“定法詞”、“定位詞”,這三種定向能夠清楚的確定題型的答案的方位、來源、及思路。第二,在針對題型進行解讀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題型中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提取,并尋找其信息的關聯點,只有這樣的分析才能夠讓題目更加的清晰好辯,讓學生更加容易抓住中心點。第三,在針對歷史材料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規范學生的答題方法,應該做到“四化”,即:提示化、要點化、術語化、序號化。這種“四化”方式的答題方法能夠讓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踩中分數要點,提高整體得分情況。
3.建立錯題檔案總結反思
教師在進行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經常出現錯誤的問題進行整理和歸納,并給予一定的評估[4]。在復習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習題的記錄,并建立錯題檔案,將正確的解題方式和正確的解題思路闡述清楚,讓學生更加清楚題型的問題所在,避免在日后遇到同樣題型的時候出現丟分的情況。再者,針對學生模式試卷中的錯誤頻率較高的題型進行整理,在復習課堂中進行反復的講解,以此增加學生的認同度和熟悉度。在針對題型解答完畢之后,為學生留下剩余的時間,讓學生自行消化相應的知識,在消化的過程中牢記知識點的應用方式,在以后考試的時候學生要是能夠需要相同的題型,就能夠得心應手。
結語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將知識儲備進入到自己的大腦,但是也需要對知識進行不斷的復習,才能夠更加的穩固。所以在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中,學生應該充分的利用復習課堂時間,將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新審視。而且教師在復習課堂上也應該調整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針對復習的內容M行有規律的總結的歸納。提高學生的能力訓練,讓學生在遇到相同題型的時候不出現丟分的情況。再者,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中,教師還應該建立錯題的檔案,將經常出現錯誤的題型進行總結,在進行細致的解答,讓學生能夠對題型熟知。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在練習的過程中,熟悉習題的解題技巧,提高自身的分數。
【參考文獻】
[1]王麗紅.《新課程下九年級歷史有效復習策略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5頁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材目錄;教學策略
當我們翻開一本書籍時,最先看見的便是這本書的目錄,從目錄中我們能夠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和主旨,提高我們的閱讀和學習效率。因此,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注重教材目錄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幫助學生從層層疊疊的知識點中找到其根源,從目錄中找到重點,深入了解所學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和學生都還未能意識到教材目錄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并且無法將教材目錄應用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教材目錄往往是對教材內容的總結和歸納,為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教師應當重視歷史教材目錄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發揮教材目錄對于促進歷史教學效率的積極作用。
一、初中歷史教材目錄的作用
1.教材內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歷史教材的目錄循著一條完整的歷史脈絡,將初中歷史內容分割為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并且又從中細分了經濟、政治、科技發明等多個方面,以及世界史的發展歷程,還敘述了幾個主要國家的歷史。例如,在介紹奴隸社會這一內容時,編者不僅講解了中國古代奴隸制的形成發展過程,還介紹了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多個國家的奴隸制狀況,為學生描繪出奴隸制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狀態,奴隸制的各種形成原因,以及奴隸制對于歷史發展的推進或阻礙作用。
2.蘊含教材內容的主旨。
教材目錄中還往往包含著該教學內容的主題和意義,避免被人們忽視。比如在學習以前的中國歷史時,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和科技發明,以及燦爛的文化,學生不僅能通過對中國千年文化的了解來拓展歷史知識面,更能從學習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學習《侵略與反抗》這一章時,從打破中國的和平寧靜,再經歷第二次,到以及八國聯軍侵華等種種列強主義對中國的暴行中認識到華夏子女在艱苦的狀態下是怎樣頑強反抗的,意識到今日中國的和平與獨立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并從對“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幾句話的具體感悟中激勵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國美好的明天而奮起。
3.導讀和檢索功能。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在學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識時提供方便的檢索功能是教材目錄所具備的基本功能,為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和復習提供幫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錄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1.理解教材目錄。
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識點以及眾多需要記憶的年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容易混淆所學知識,更造成學習效率低下的結果。而教材目錄便是對于教材知識的梳理和總結,我們可以將教材目錄比作是樹干和樹枝,而那些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則是樹枝上的果實。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理解歷史目錄,為學生在今后使用目錄給自己創造便利提供基礎。
2.利用教材目錄。
學會理解教材目錄對于與學生來說或許并不難,但教會學生理解教材目錄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使用教材目錄,并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教材目錄來掌握歷史知識,從宏觀的角度來學習歷史,根據教材內容從具體的小細節來豐富目錄,從而促進歷史學習效率的顯著提升。比如每當學生學習完一個章節的知識后,教師能夠教導學生學會利用教材目錄來檢測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統一國家的建立》這一章節為例,學生首先需要根據“統一國家的建立”這句話回憶出中國歷史上率先完成統一的國家有哪一些?接著回憶秦朝又是怎樣完成國家統一的?“秦王掃六合”具體是指秦王掃除了哪幾個國家?秦朝完成統一之后又繼續頒布了哪些措施來維持國家的發展?而“伐無道,誅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體又是誰來伐?怎么伐?順著這條線索我們來到了“大一統的漢朝”,學生只需要跟隨目錄的指引繼續回憶漢朝在經濟、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識,便能夠順利完成對該單元的復習,并從對知識的回顧中及時發現自己的遺漏和不足。此種復習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的鞏固,還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邏輯的發展,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教材目錄是對于教材內容的高度總結,體現了歷史學習的重點以及學習的主要脈絡,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有效的引導作用。初中教師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對于教材目錄的應用,為學生繪出一條貫穿于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并教導學生怎樣利用教材目錄來學習和復習,不用再面對龐大復雜的歷史知識點。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教材目錄來提高教學效率,不僅能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效率,也能教會學生一種新的、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者:武美麗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實驗中學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教材目錄 教學 策略
當我們翻開一本書籍時,最先看見的便是這本書的目錄,從目錄中我們能夠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和主旨,提高我們的閱讀和學習效率。因此,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注重教材目錄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幫助學生從層層疊疊的知識點中找到其根源,從目錄中找到重點,深入了解所學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和學生都還未能意識到教材目錄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并且無法將教材目錄應用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教材目錄往往是對教材內容的總結和歸納,為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教師應當重視歷史教材目錄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發揮教材目錄對于促進歷史教學效率的積極作用。
一、初中歷史教材目錄的作用
1.教材內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歷史教材的目錄循著一條完整的歷史脈絡,將初中歷史內容分割為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并且又從中細分了經濟、政治、科技發明等多個方面,以及世界史的發展歷程,還敘述了幾個主要國家的歷史。例如,在介紹奴隸社會這一內容時,編者不僅講解了中國古代奴隸制的形成發展過程,還介紹了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多個國家的奴隸制狀況,為學生描繪出奴隸制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狀態,奴隸制的各種形成原因,以及奴隸制對于歷史發展的推進或阻礙作用。
2.蘊含教材內容的主旨。
教材目錄中還往往包含著該教學內容的主題和意義,避免被人們忽視。比如在學習以前的中國歷史時,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和科技發明,以及燦爛的文化,學生不僅能通過對中國千年文化的了解來拓展歷史知識面,更能從學習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學習《侵略與反抗》這一章時,從打破中國的和平寧靜,再經歷第二次,到以及八國聯軍侵華等種種列強主義對中國的暴行中認識到華夏子女在艱苦的狀態下是怎樣頑強反抗的,意識到今日中國的和平與獨立來之不易,從而認識到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并從對“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幾句話的具體感悟中激勵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國美好的明天而奮起。
3.導讀和檢索功能。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在學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識時提供方便的檢索功能是教材目錄所具備的基本功能,為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和復習提供幫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錄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1.理解教材目錄。
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識點以及眾多需要記憶的年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容易混淆所學知識,更造成學習效率低下的結果。而教材目錄便是對于教材知識的梳理和總結,我們可以將教材目錄比作是樹干和樹枝,而那些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則是樹枝上的果實。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理解歷史目錄,為學生在今后使用目錄給自己創造便利提供基礎。
2.利用教材目錄。
學會理解教材目錄對于與學生來說或許并不難,但教會學生理解教材目錄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使用教材目錄,并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教材目錄來掌握歷史知識,從宏觀的角度來學習歷史,根據教材內容從具體的小細節來豐富目錄,從而促進歷史學習效率的顯著提升。比如每當學生學習完一個章節的知識后,教師能夠教導學生學會利用教材目錄來檢測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統一國家的建立》這一章節為例,學生首先需要根據“統一國家的建立”這句話回憶出中國歷史上率先完成統一的國家有哪一些?接著回憶秦朝又是怎樣完成國家統一的?“秦王掃六合”具體是指秦王掃除了哪幾個國家?秦朝完成統一之后又繼續頒布了哪些措施來維持國家的發展?而“伐無道,誅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體又是誰來伐?怎么伐?順著這條線索我們來到了“大一統的漢朝”,學生只需要跟隨目錄的指引繼續回憶漢朝在經濟、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識,便能夠順利完成對該單元的復習,并從對知識的回顧中及時發現自己的遺漏和不足。此種復習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的鞏固,還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邏輯的發展,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教材目錄是對于教材內容的高度總結,體現了歷史學習的重點以及學習的主要脈絡,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有效的引導作用。初中教師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對于教材目錄的應用,為學生繪出一條貫穿于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并教導學生怎樣利用教材目錄來學習和復習,不用再面對龐大復雜的歷史知識點。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教材目錄來提高教學效率,不僅能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效率,也能教會學生一種新的、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者:武美麗 單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實驗中學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是實施國民教育的主陣地。要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感染力,離不開史料的運用。對初中歷史的改革最為新穎和獨特。它一改以往的傳統教育模式,只對知識的蒼白堆積,而變成現在重視史料的編輯,大量形式不同原始文獻資料被引用了起來,多種的形式的史料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加容易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理解。本文將如何選用史料,使用史料等方面,闡述提高課堂感染力。
一、有效的運用好歷史材料,
合理選用教材的史料。充分合理使用教科書上的史料,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重視史料,且以直接史料為多,間接史料也多經過史學家的考證,可信度較高。史料的種類也很多: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圖表史料等等,非常豐富。這些史料基本上是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和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啟發性。在教學中應重視運用,細致地指導學生閱讀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學生形成“證據”與“史實”之間的邏輯意識,更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歷史知識的真實感。
適當補充好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補充課外史料。在補充史料的同時,根據歷史知識與史料本身特質、學生的認識水平,提出相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史料,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提取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的學科能力。
二、加強對學生運用史料的指導
首先,加強研讀,加深辨析理解。無論是教材史料還是補充史料,無論是文字史料或是圖片史料等,教師都應在備課時讀透讀懂,并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讀透讀懂,特別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導學生仔細品味,對一些冷僻字的讀音、字義或難懂的典故,教師要給予講解,確保學生讀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史料所蘊涵的意思,指導學生辨析其中哪些內容可信度較高,哪些內容不太可信,使學生掌握一般的研讀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其次,精心設問,指導信息提取。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現史料時應同時出示精心設計的問題。問題既是史料研讀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種途徑。教師應指導學生讀懂問題,再帶著問題去讀史料,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尋找史料中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尋找相關的關鍵詞,從而提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第三,分析歸納,強化史由證來。在前兩步工作的基礎上,教師應點撥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并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歸納、概括從史料中獲得的認識,最后,結合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整個過程體現的方法就是史學研究的一般方法,給予學生的是“歷史”和“證據”不可分的概念,強化了“史由證來”的意識。
三,注重對對各類史料的正確運用。
1、關于文字史料的學習
挑選出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每當遇到生僻的字和難理解的典故,要認真講解。面對材料時要認真分析,為提煉有用的信息和體現課文本質的知識打下很好的基礎。同時,為了更好的讓同學們更好地掌握,還需要在對材料的研讀和分析的基礎上設計相關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的思路。文字史料看起來是比較枯燥,但是只要很好的運用起來,發揮效果就會是其他史料無法比擬的。
2、表格數據史料的分析
運用數據史料,可以幫助學生在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從各方面理論知識出發,得到正確和有用的信息,學生的思維也會變得更活躍,從而舉一反三的能力也會有突破。 表格數據史料的分析有以下幾種方法:首先,教師要學會將這些抽象的數字信息變成更加直觀的圖和學生們仔細的講解,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們在圖表的世界里,熟悉數字的魅力。
其次,數據在書本中常常是靜態的,但是當通過圖畫出來時,將數字變成可以看得符號時,便會變成動態的樣式,讓同學更好的接受和直接理解。
再次,學生在學習常常覺得數據是個枯燥無味,教師在教學中也會常常遇到這樣問題。這時表格數據便會發揮它的作用,它讓數據變得活潑生動起來了。
其實這幾個方面,就突顯出了表格數據史料的優點,可以讓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也會變得不再沉悶,相反而是變得活躍起來了,學生們就會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也會對學習有興趣,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也被拓寬,才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圖片史料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