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8: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常規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小班常規的內容可以分為:社會交往規則、群體性規則和個體性規則,社會交往規則是指幼兒適應社會生活必須遵守的品德行為規范,是幼兒社會化的最直接的內容,群體性規則主要用以保證集體生活,游戲和教學的順利進行、形成幼兒的集體觀念。個體性規則主要是維系個體健康發展的行為要求。通過常規教育可以逐漸形成幼兒正確的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體系與相應的行為方式。
二、采取正確的、恰當的教育方法
初入園的幼兒對幼兒園的環境,活動都不熟悉、不適應,也不習慣按相對一致的要求去行動,經常出現違反規則的現象。因此。就需要老師進行耐心教育。我們針對各項活動中的常規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幼兒實施教育,并注意在教育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要求,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示范、模仿法、語言指導法、情境教育法、游戲練習法、表揚、激勵法等。
三、遵守一定的教育原則
小班幼兒第一次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一方面有些怯生,另一方面又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習慣,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進行幼兒生活習慣培養。要循序漸進地指導。使他們逐漸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切不可操之過急,要講求方式方法。生活常規培養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循序漸進、逐步滲透的原則。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常規的數量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常規的要求由簡到繁,逐步提高。如剛開學我們要求幼兒先學會自己穿鞋。然后學會穿褲子,過一段時間要求他們會穿單衣,逐漸要求會穿毛衣,外套,能力強的要求他會塞衣服。
2、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幼兒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在集體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個別教育。有的幼兒不會拿勺吃飯;有的不吃這、不吃那:有的自控能力差;有的理解能力跟不上;有的口齒不清。都要老師耐心地去教,使這些幼兒逐步統一、融入在集體之中。
3、家園一致的原則。幼兒園的教育效果,往往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因此,在教育中我們要注意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動中,離園這個環節是與家長充分接觸的有利時機。我們根據幼兒在園的表現,反饋給家長。同時也從家長中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還利用“家長會”、“家園聯系冊”充分交談、交流,要求家長配合教師,共同努力,改掉幼兒的不良習慣,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下一代。
四、適時地講解、示范給幼兒以正確的概念
小班幼兒年齡小,對于許多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教師不能簡單地指責、阻止,而應正確地講解、示范,使幼兒形成正確概念,有一個可效仿的榜樣。
五、善于抓住時機,注重隨機教育
有許多良好的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習得的。因此,教師應重視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
在一次飯前洗手時,我發現幾名幼兒在盥洗室里玩水,滿身、滿臉濕淋淋。在口頭教育后,我請幼兒觀看了我的示范。幼兒通過觀察知道洗手時不把水龍頭開得太大,洗手后再把水龍頭關嚴,輕輕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這樣不僅使孩子懂得節約用水,也掌握了正確的洗手方法。
六、重視表揚與鼓勵在良好生活習慣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幼兒入園不久,我發現絕大多數幼兒玩具玩后隨手丟在一邊,我常常為收拾玩具而發愁,當我發現吳婉璐小朋友每次玩完玩具后都能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齊齊,而且能幫助別的小朋友收拾玩具時,我及時表揚了她。每天游戲后許多幼兒紛紛效仿她的樣子認真地收起玩具,我及時表揚了他們,為了鞏固這一習慣。還用紅花表揚他們,同時通過送玩具回家這一做法,培養了幼兒的良好活動習慣。
常規是指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是保證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健康、有序地進行的規則。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能力和自控能力還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師講的對,幼兒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對幼兒的管理應體現在耐心說服和引導上。對幼兒正面行為和點滴進步,我們都應該積極鼓勵、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
小班幼兒在吃飯時,桌上、地上全是飯粒,這一直是不好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在幼兒吃飯時經常表揚那些吃飯較干凈的小朋友。剛開始效果不錯,孩子們各個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可時間長了,受表揚的老是原來幾個,而吃飯不自覺的小朋友卻始終沒有改進。有一天,我看到平時吃飯最慢的軒軒這一次卻吃得很快,于是我就借機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了軒軒,軒軒的臉上漾起甜甜的笑容。而另外幾個吃飯慢的孩子似乎也很受鼓舞,小朋友們都大口大口吃起飯來。吃完飯的幼兒還主動跑過來跟我講:“老師,我吃的可干凈了。”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為事小而吝嗇你的表揚和鼓勵,幼兒會因為你的贊許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二、教師為幼兒做好榜樣
教師是幼兒心目中極有影響的人,一舉一動都能發揮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師一定要成為幼兒學習的楷模,為幼兒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們要求幼兒在喝水時排好隊,這時如果老師口渴了也要排隊,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要求幼兒在午睡時安靜、不講話,老師這時也不可以大聲講話,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為,幼兒聽到老師講話,也想和邊上的小伙伴講話。但若午睡室里安安靜靜,想講話的幼兒也會打消講話的念頭。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師總不忘示范給孩子看,同樣常規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講的,還要做給孩子看,因為幼兒園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強。
三、多種方法,狠抓常規
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能力和自控能力還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師講的對,幼兒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對幼兒的管理應體現在耐心說服和引導上。對幼兒的正面行為和點滴進步,我們都應善用方法,逐步引導。
1.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定
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定過程實際上也是引發幼兒思考的過程。午睡后起床穿衣服,小班的幼兒有的坐在地上穿,很不衛生。有的穿完衣服就在教室里亂跑嬉鬧。對于這個問題,我組織幼兒討論,應該在哪里穿?怎么穿?由于是幼兒熟悉的事情,小朋友紛紛表示要快點穿衣服,要快點端椅子等待老師。根據大家的意見,我們在午睡起床后制定了小便――穿衣――搬椅――聽故事――梳頭整理五部曲,幼兒之間互相提醒,現在我們起床后幼兒的拖沓現象明顯好多了。如此看來,幼兒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師提的意見更有影響,更容易遵守。
2.游戲激趣法
幼兒的思維具有擬人化的特點,因而具體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于是就有了游戲激趣法。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兒身體健康的活動,但幼兒活潑好動,常發生追跑現象。我經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試著換了一種方法,對他們說:“咱們來學小烏龜走路好嗎?”幼兒特別感興趣。之后,我又引導他們模仿小蝸牛走路、小貓走路、小猴踩鋼絲等動作,幼兒都非常高興地慢慢走著。
擬人的方法使散步變成了游戲,在孩子們眼里,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這就將“老師讓我散步,不讓我跑”的被動行動轉化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動,既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的效果。
3.兒歌訓練法
兒歌是幼兒喜歡的語言,朗朗上口,很容易記住,所以我開始利用一些現成的兒歌讓幼兒去鞏固常規,如在午睡前我們可以念兒歌:幼兒園,靜悄悄。小朋友,要睡覺。睡覺前,要小便。 呼嚕呼嚕睡得好。扣紐扣時會念兒歌:小紐扣,要扣好。從下面,往上扣。一顆顆,要扣牢。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頭,閉上嘴。 咕嚕咕嚕吐出來。這些兒歌簡單易懂,小朋友這樣既可讓孩子熟練地掌握要領又可把握動作的先后順序。
四、創設氛圍,細節出發
1.放低音量,學習安靜傾聽
我們班的幼兒傾聽習慣普遍不是很好,有的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因為沉浸在自己的情境中,無暇顧及、傾聽同伴的言語,我記得曾經有人說過,一個成功的人是傾聽再加傾聽,傾聽是基礎,那如何改善我們班這種不好的傾聽氛圍,我首先做的是讓自己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語言,去了解他們的世界,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感染他們。然后利用感受體驗法,讓幼兒感受吵雜環境中人能不能傾聽別人的言語,讓他們嘗試安靜地說話,不打擾別人的談話,現在雖然我們游戲時還是會有大聲說話的現象,但是幼兒說話時的聲音分貝明顯變低了,活動時的吵雜聲也小了。
幼兒身心發展的各目標都是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進行的,幼兒的一日生活是以集體形式開展的,為使幼兒的集體活動有序而順利,這就需要一種能夠協調集體活動的規則。因此幼兒一日生活中常規教育必不可少。
關于幼兒園常規的文獻已不計其數,根據當前文獻做如下歸類:
一、概念界定
常規教育的心理學界說,“皮亞杰認為3-6歲幼兒可能理解一些規則,但實際上是根據自己的規則系統行事,并且常根據自己的需要隨便改變規則。在教育過程中,幼兒學會遵守的大多數規則是他從成人那里接受來的,規則是成人教給的,屬他律性質”。
《現代漢語詞典》對常規的解釋是“沿襲下來經常使用的規矩”。《現代漢語詞典》對規矩的解釋是“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由此,我們可以將幼兒園的常規理解為“幼兒園保教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標準、法則或習慣”。
二、常規教育的內容
古代兒童常規教育是在家庭中進行的,特別注重培養符合封建禮教的幼兒生活常規和行為規范。《禮記·內則》一文中記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明代醫師萬全在《育嬰家秘·鞠養以慎其疾》中說:“小兒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語也。能食,則教以恭敬,如褻慢之習,勿作也。能坐、能行則扶持之,勿使傾跌也。言語問答,教以誠實,勿使其妄也。賓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
綜上所述,古代對幼兒的坐、立、行、跪、拜、起居、飲食等各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在兒童與家中的長輩的關系方面,古代更是制定了詳盡的行為準則。
在常規培養方面,蒙養院培養幼兒行為習慣,開設行儀、訓話等課程。1916年在政府頒定的改定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里,在第六章提及蒙養園的一些法規例如:“幼兒之心情容止異常注意;始之端正,并以善良之事例,令其則效……”。
隨著收回教育斗爭的開展,幼兒教育也走向中國化、科學化的探索。陳鶴琴創辦的南京鼓樓幼兒園,總結出辦幼稚園15條教育主張。其中,第七條講到幼稚園必須養成兒童良好的習慣。在鼓樓幼稚園內,進行了各種行為習慣的訓練,具體包括:衛生習慣共24條,做人的習慣——個人的共22條,做人的習慣——社會的共22條,并具體論述各個習慣的具體內容,涉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三、常規教育的意義與方法
(一)常規教育的意義
1932年教育部公布《幼兒園課程標準》中幼稚教育總目標提及對幼兒園常規培養的要求“培養人生基本的優良習慣(包括身體、行為等各方面的習慣)”。這一階段幼兒常規培養已經走向制度化,得到國家的重視。
現階段幼兒園常規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日生活中,教室常規的建立,是確保幼兒安全,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及自我管理能力的關鍵。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從他律到自律,使常規成為一種自覺的、需要的、自愿的行為,所以幼兒常規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需要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
(二)常規教育的方法
階段,幼稚園里幼兒常規培養的方式呆板單一,教師權威忽略兒童的身心特點;形式上有專門的常規課程,比如“洗手臉課”,在其他課程中對常規的滲透。現階段常規培養的方法包括結合知識法;游戲法;參與法;感染法;鼓勵、表揚法。
四、現階段幼兒教師常規教育的理念
現階段幼兒教師基本能夠重視幼兒的常規教育,在方法上能夠通過幼兒一日生活使幼兒的常規教育變成幼兒的自覺行為。將一日生話中的常規教育滲透到各個生活環節中。
幼兒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利用幼兒園的環境、以及家長關系創設利于培養幼兒常規的環境。一是創設活動區、活動角,使幼兒經常得到練習的機會。各個話動區、話動角就是縮小了的社會.是現實生話最真實的反映。一是加強了家園聯系使常規教育的目標統一。
五、目前幼兒園常規教育存在的不足或誤區
羅志芳在《常規教育的重新思考》中闡述了常規教育的兩大誤區:一是過分強調環境的有序性,忽視幼兒的自主性.二是過分強調常規教育的共性,忽視遵守常規中的個體差異”。童時的《反思幼兒園常規教育》中論述了當前幼兒園常規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研究不夠;以管理為目的;漠視常規教育;常規教育的方法單一。童時的論述充分說出了當前幼兒園常規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給與了充分的建議和意見,這些意見都對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培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錢海娟的《反思教師作用與幼兒園常規教育》中論述了教師實施常規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較有代表性,教師漠視常規與順利開展教學活動、保證幼兒安全之間的矛盾;教師不恰當的常規教育實施過程與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不一致;以管理為目的常規教育與教師注重幼兒個性發展相脫節。
有關論述幼兒園常規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誤區的文章頗多,大致都從以上幾方面闡述。
六、現階段常規教育的新思路
童時的《反思幼兒園常規教育》從新綱要方面解讀了幼兒常規教育,把握住常規教育的實質性內涵。新《綱要》為幼兒園常規教育界定了一個范圍,一是科學的生活常規,二是交往和實踐活動中的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常規教育應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認知特征;并意識到家長是常規教育的重要資源。羅志芳的《常規教育的重新思考》中論述常規教育的新思路中也特別強調:尊重幼兒個性發展,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建立;在集體常規教育中注重個別教育的作用。
由此可見,對常規培養上,教育工作者們已經走向科學的新思路,能夠重視幼兒的常規教育,緊扣新《綱要》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年齡特征出發;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社區資源,意識到家園合作才能共同促進幼兒發展;意識到常規培養是從幼兒發展出發又回歸到為了幼兒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褚霞.《常規培養中如何讓幼兒由被動變主動》,山東教育,2002年11月(下旬),50
[2]羅志芳,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幼兒園,《常規教育的重新思考》,早期教育,2003年1月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9-0182-01
所謂常規,是指沿襲下來經常使用的“規矩”。“規矩”即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是在幼兒園保教工作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標準、法則或習慣。長期以來,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和途徑上的偏差,常規教育凸顯了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幼兒教師深思,更需要深入實際探究,認真細致地思考,以便提出更多的解決措施。
一、當前幼兒常規教育工作中面臨的困境
1.注重常規教育形式,忽視幼兒個性發展。在幼兒一日常規教育中,有些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學習特點,又缺乏對知識之間整體性的統籌考慮,片面地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宣講規則,使規則流于形式,導致幼兒的認知和行為脫節。在現實教學中,幼兒教師常常是牢牢把握自己是傳授者的角色,要將知識"灌輸"給幼兒,幼兒被動地吸收知識成了一種慣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幼兒個性的發展,容易使得幼兒失去了主動學習的動力,不利于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強調常規教育他律作用,忽視幼兒自律培養。教師和父母甚至是幼兒身邊的其他年長者進行常規教育時,通常喜歡通過運用他們的權力來強制兒童遵守他們所制定的規則。這種強制一般不會遭到兒童的反抗。因為幼兒對成人的權威具有單方面的服從。但由于認知的局限,兒童并不能真正理解成人制定規則的意圖,也不能理解道德規則的發生和它們的運用。因此,常規教育容晶陷入過分強調他律作用的泥潭而忽視了幼兒自律的培養。其實,幼兒也可以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適應、內化、形成規則意識,而只是以教師的裁判和紀律的約束來訓練孩子,導孜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行為受到壓制,容易造成孩子對規則的無所適從,更甚者還引起了孩子的抵觸情緒。
3.強調常規教育有序性,忽視了幼兒的自主性。我們的常規要求一舷與幼兒的安全、禮貌和行為規范等直接相關的,如飯前便后要洗手、在教師里要輕聲講話、不吵鬧、打架、奔跑、不亂扔玩具等。此外還有許多涉及愛護環境等要求,有時為了有一個安靜、有序的教學環境,我們常常強制性地要求幼兒要遵守成人制訂的規則,如在區城活動中有意地限制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材料、活動形式及合作伙伴,雖然區域活動開展得非常有序,但孩子的自主選擇權利被剝奪了。
4.強調常規教育共性,忽視幼兒本身的差異性。在常規教育中,教師會根據實際情況,向全體幼兒提出一種規則和要求,這種集體性的要求可以有效地保障各教育活動之間的轉換,但是統一的要求往往會忽視幼兒的個體差異性。例如:在很多幼兒園,幼兒在吃飯前教師都會強調吃飯的紀律,吃飯不準說話,不要把飯掉在桌子上,吃飯不能太慢等,甚至有的老師為了能維持好吃飯的紀律,卻利用競賽的方式激勵孩子快速吃飯,本來愉快的進餐卻變成了緊張的競賽。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及生活習慣,他們吃飯的速度、方式及對飯的喜好都會有很大差異,老師一味地對不同幼兒采用同一方式,顯然是忽視了幼兒之間的差異性。
二、加強幼兒常規教育工作的幾點對策
為了切實管理好幼兒的一日生活,真正體現兒童是學習的主體,給孩子提供充分自由的機會,充分協調自由與約束的關系,既為教師在組織活動中提供捷徑,又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有效地學習的科學方法,結合我園幼兒實際,筆者提出了如下對策:
1.尊重幼兒個性,加強自我管理。首先要尊重幼兒的個性,在環境的創設上應著重體現幼兒的參與,如玩具擺放的常規,教師完全可以把它交給幼兒自己討論建立,只有在他們參與下建立的常規要求才能真正的被其接受。其次,要加強幼兒的自我管理。通過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可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的簡單管理。救師要摒棄以前那種將幼兒視為成人的客觀附屬物或"小大人"的觀念,即兒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顧和保護,兒童應有主動、自由和充分活動的權力,各方面應該協調發展。
2.創設良好環境,為幼兒自由活動提供條件。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規,更要創設良好環境,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規,為幼兒自由活動提供條件。無論是何種性質的常規,教師都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前提。在制定和執行常規的過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兒合理的需要以及個性特征,讓幼兒從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學會討論制定規則。總之,教師要因時、困地、因材制宜創設環堤,為幼兒的自由活動創造條件。
3.合理分配時間,給幼兒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把握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的時間比例,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動時間。教師可充分利用各項活動之間的間隙,讓幼兒自由的活動。例如在幼兒做完游戲后與吃午飯之間的一段時間,吃完點心后與開展教育活動前之間的一段時間,便可安排幼兒自主自愿的進行相互談話、交往等活動。還可在一日活動中安排固定的自由活動時間,如入園后和離園前等,使幼兒每天的自由活動時間得到充分的保證。在自由活動中,教師既要懂得對個別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但也應注意面向全體,使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可以使受教育的面更廣,擴大教育的效果和影響。
三、結語
身為幼兒教師,特別是作為小班級組的教師深知小班幼兒常規教育培養的重要性。萬丈高樓從地起,小班幼兒常規教育培養的質量將影響到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一個幼兒園班級來說,是否有良好的常規,還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好,幼兒就不易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也會因總要花費精力來維持秩序而覺得十分勞累,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像主席說的一樣,不忘初心,繼續前行,靜下心來教學,潛下心來邊教邊學習探究。多學習,多和同事交流,向書本學,向身邊能學的人學。學會感恩,記住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所有可學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都要給予他們老師的尊敬和感激,學以致用,讓他們看到,我的改變和提高。特別是結合幼兒實際,多看看一些研究幼兒教育的文獻著作。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這不僅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小班階段是幼兒園的開始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對一切事物感到新奇。
而剛入園的幼兒由于環境、年齡小的問題,從未接受過正規性教育,從未過過集體生活,往往缺乏一定的紀律性和組織性。在小班,教師應更加注重幼兒的全面性與個別性,采用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這更有利于幼兒各項常規的培養及形成。
一、穩住幼兒情緒
眾所周知,新生剛入園,怎樣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幼兒迅速適應班集體生活、穩住情緒呢?這對于許多幼教工作者來說也許是個大難題。怎么辦呢?在這個問題上,我采取了全面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各個幼兒的性格特點來“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本班的小璇小朋友,她年齡偏小,性格又有點怪,每天早上家長送來都是又哭又鬧,不肯進教室,一天哭幾次(“馬拉松”式的、哭累了就停、想想后又哭、又停……)。針對這種情況,就只能作個別教育,研究一種屬于她的教育方式了。經過我們的耐心教育,多跟她講講話,讓她感到老師也像親人一樣可信賴,吃早點、早飯時,告訴她認真吃好早點、早飯,才會長得漂亮高大。這位小朋友現已有很大進步、大有改觀了,早上和媽媽手拉手來幼兒園,并主動跟老師打招呼,后積極到操場參加晨間w育鍛練活動,吃飯、睡覺、上課都能正常化了,自理能力也明顯增強。談到她的變化時,她爸爸媽媽都豎起大拇指,臉上笑瞇瞇的,一副滿意、開心、知足的樣子。
二、重視個別指導
由于受各種原因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智商是不可能比的。同樣,小孩也是一樣,有些聰明點,就學得快、容易接受;反之,則反應緩慢、遲鈍些。在這一點上,我深有體會。如教幼兒學區域活動,對于小小班的幼兒,是第一次接觸區域,從區域常規到區域操作,是挺有難度的。為此,我絞盡腦汁,煞費苦心。除了在區域時間讓孩子操作,其他多余時間我也讓孩子操作(如課間休息時間、離園接送時間),盡可能讓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學習,幼兒也學得輕松、愉快,容易接受,自然而然地學到了知識。這方法確實不錯,一段時間下來,孩子的區域活動水平可真是大有改進,有些比小班的小朋友還厲害呢!
三、榜樣教育與暗示教育相結合
第一、點滴積累、循序漸進
在日常生活中,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培養孩子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譬如從孩子吃飯方面來說,為什么有的孩子吃飯又好又快,而有的孩子吃的又慢又少,甚至不想吃呢?經過與家長交流,我們共同商定:對那些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可以給他們少點飯,并注意督促與適時鼓勵表揚,然后再逐漸一點點加飯,直到他們可以獨立地又快又好地吃完,別忘了我們的微笑和贊許的眼神。也許這一過程會持續一周、兩周或許更長時間, 但是孩子的進步、良好的吃飯習慣及自信心的增強卻是對我們的最好回報。
第二、尊重孩子, 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行為規范
一位家長曾告訴我說,他的孩子快5歲了還得抱著洗澡洗頭,說孩子怕洗淋浴,怕水流入眼睛里。后來為了幫助孩子克服這個障礙,她與兒子共同商量,決定在孩子5周歲生日那天開始洗淋浴。結果發現孩子不僅說到做到,還順利地通過了這一難關,很快地,孩子不僅愿意洗淋浴,還學會了自己洗頭。由此可見,尊重孩子, 與孩子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比粗暴地強制孩子更為有效。為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團結友愛樹立了榜樣。
第三、及時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
一、幼兒發展為本在學前教育改革中的體現
關注幼兒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是學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內容,讓幼兒教育目標重回幼兒本身,堅持以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并注重知識技能與幼兒情感態度培養的結合。
1.注重幼兒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雖然幼兒的心理還不成熟,但幼兒卻是存在發展潛能的生命個體。幼兒教育不僅是單純的傳授給他們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培養他們對個性和創造力的追求,從小就樹立創造意識。在幼兒的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更多的是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實現動手操作,要激發幼兒的興趣,比如在涂畫中通過造型的操作培養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為以后的創作發展積累素材。
2.注重幼兒情感態度的培養
幼兒情感態度的培養主要是讓他們去感知生活,通過生活中各種藝術表現形式提高幼兒對美的情感表達。他們在對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過視覺來完成,教學中常常創造更多的條件讓他們去接觸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過視覺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種風光美景,通過藝術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藝術表現形式,逐漸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在審美情趣中逐漸形成自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幼兒常規教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1.常規教育內容的構建忽視幼兒的主體性
幼兒的常規教育內容的構建往往是由教育者決定,但各種因素常常導致教育內容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兒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認為幼兒不具備成熟的思維能力,在常規教育中只要以服從教師的管理為主,長時間后,幼兒的常規行為便失去了發自內心需要的個性特點,不利于幼兒個性發展。
2.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內容缺乏靈活性
受傳統的幼兒常規教育的影響,許多教育者在幼兒常規教育中經常教導幼兒說“不聽老師的話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許動來動去”等話語,這是因為許多教育者對幼兒的評價只用“好”與“壞”兩個角度。所以常規教育內容也比較刻板,意在將幼兒打造成為教師言聽計從的規規矩矩的人,抹殺了幼兒的靈性。
3.常規教育的方法單一
幼兒常規教育的方法應該多樣性,這樣才能多方位的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但實際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讓幼兒玩游戲,首先講解游戲規則和提醒注意事項,對違反規則的要求表演節目或講故事。這種默守常規式的游戲特點不利于幼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也忽視了幼兒其它方面的發展。
三、幼兒常規教育創新舉措
1.讓幼兒參與常規教育內容構建
常規教育的內容要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也參與內容的構建中,以幼兒需要為導向,培養幼兒的主體意識。比如在我是解放軍的游戲中,組織幼兒討論如何做才能使動作更加標準,形象更接近解放軍,讓幼兒自己表達這一游戲需要注意的要點,然后在游戲的過程中針對出現的不規范問題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樣性
幼兒常規教育不僅僅是讓幼兒玩游戲,還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進幼兒發展,可以通過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陶冶幼兒的情趣,增長他們的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啟發、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響。另外,還可以通過情景表演方法讓幼兒融入角色中,讓他們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會和體驗生活。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05-0024-03
幼兒園常規是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規則。大致包含三方面內容:各類活動和休息的時間安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的制度,幼兒基本的行為規范。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幼兒在了解幼兒園常規的基礎上學會自我控制。
對于剛入園的幼兒來說,班級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它有要求其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組織秩序。幼兒一旦進入班級生活。就從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來,開始接受群體生活規范的約束。我們知道,幼兒期是個體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幫助幼兒在這個個體社會化的初級階段逐步認識、理解和掌握常規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能夠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和集體生活,使班級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某些現狀及分析
常規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實踐中,常規教育卻常常被異化,這一現象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筆者擬從常規教育的目的、實施常規教育的手段以及途徑三個方面對幼兒園常規教育的某些現狀進行分析。
(一)常規教育的目的
就幼兒園常規而言,衛生常規、行為習慣常規和學習活動常規較受關注。衛生常規可以細化為進餐常規、喝水常規、盥洗常規、衛生常識等;行為習慣常規可以細化為入園常規、禮貌常規、坐姿常規、午睡常規、上下樓梯常規、散步常規等:學習活動常規可以細化為教學活動常規、晨運及早操常規、游樂場常規、沙池常規、體能游戲常規等。常規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幼兒學習在集體中生活,發展幼兒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卻異化了常規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兒園規定幼兒在進餐時要保持安靜,不挑食、不剩飯,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但有的教師片面地理解常規的內容,為了不使幼兒剩飯菜,他們會強制要求幼兒吃下所有飯菜。由此,有的幼兒不得不合淚吞下所有飯菜。雖然從表面上看幼兒確實吃完了飯。但幼兒是在不愉快的情緒下吃完的,這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很難說是有益處的,也很難說能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又如,幼兒園午睡常規的出發點是保障幼兒的睡眠時間。但幼兒之間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幼兒很難入睡,午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煎熬。但是,許多教師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兒必須午睡,即使睡不著也必須躺在床上,不能進行其他活動。再如,有的教師為了讓幼兒達到常規的要求。給幼兒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規要求幼兒在活動室里活動時要輕聲說話,不要亂扔玩具,于是,有教師為了營造一種“安靜有序”的教學環境,強制要求幼兒遵守他制定的補充“規則”――禁止操作部件細小、不易收拾或容易發出響聲的玩具。
上述現象表明,教師把常規視作一種強制性的標準了,為了達到這一標準而對幼兒進行嚴格的“管理”。于是常規教育便成了教師對幼兒進行嚴格控制的過程。
(二)實施常規教育的手段
幼兒一入園就進入了常規教育的“視野”。教師常常需要借助各種管理技術來規范幼兒的行為,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也保證幼兒園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兒歌是幼兒園常規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讓幼兒反復誦讀有關兒歌,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通常都很喜歡誦讀具有音樂韻律的兒歌,因此教師經常借助兒歌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如:“卷起兩個小袖口,輕輕擰開水龍頭,我把小手伸出來,洗洗我的一雙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邊。身體轉向右側臥。風不吹,樹不搖,幼兒園里靜悄悄。我是一個乖寶寶。規規矩矩睡午覺。”簡單的規則,合轍的韻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詞句,能有效代替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增加常規教育的趣味性。幼兒也會因為常規教育過程中良好的情緒而抑制了行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和接受常規。
雖然念兒歌是實施常規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師不恰當地運用這種教育手段,使得兒歌也成了對幼兒的一種約束。例如,有些教師常常把常規教育當作一個獨立的教育內容來傳授,在集體教學活動時專門抽出時間來教這些兒歌,讓幼兒機械地反復誦記。希望幼兒能夠通過誦記的方法記住這些常規,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這些常規。而當幼兒違反了某些常規時。教師又會要求幼兒重新誦記這類兒歌。甚至對幼兒進行反復的訓誡和說教。事實上。常規教育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無論是洗手歌還是午睡歌都應該在幼兒的活動到達這一環節時自然地進行,使幼兒能在當前的活動中貫徹實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三)實施常規教育的途徑
正如福柯所講:“紀律的第一個重大運作就是制定活動表,把無益和有益的烏合之眾變成有秩序的群體。”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對幼兒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環節的時間和順序作出安排,將幼兒在園生活細致地劃分為不同的時間段,并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勞逸結合等原則,作出合適的安排。幼兒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環節及其時間都應該是經過精心安排的,這種安排使得常規教育也有效地“進駐”到幼兒生活的各個環節,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實施常規教育的有效途徑。
合理的生活制度為幼兒園教師保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依據,保證了幼兒良好的作息規律,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感、秩序感。然而,教師在執行生活制度的過程中卻存在一些誤區,使得常規教育無法產生應有的作用。
例如,幼兒常常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著教師轉。只知道“老師要我這樣做。大家都是這樣做的”。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環節太多,環節之間過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師對過渡環節的組織不太重視,形式較為生硬、死板,當幼兒達不到教師的要求時。個別教師還采取強制或恐嚇的方法。午睡起床時間,有的幼兒沒有睡醒,還想繼續睡,教師就板起面孔說:“快點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準回家了。”于是,幼兒只好被迫進入教師要求的活動狀態。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過多的限制和統一的管理。集體活動時間遠遠多于個體自由活動時間。教師總是要求全體幼兒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時間所有幼兒必須午睡,即使睡不著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兒必須等到教師統一號令才可以開始吃飯,等等。其實類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規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兒從道德的他律階段過渡到自律階段,從而形成積極主動的紀律意識。
二、常規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幼兒內在的自由
常規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社會化。使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生活。然而在異化了的常規教育中。教師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表面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規教育常常陷入這樣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兒對教師的高依賴。這種高依賴反過來影響幼兒的自主性和規則意識的形成。最終導致幼兒缺乏對行為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而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師對幼兒的控制。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兒的發展。為此,我們應該正本清源,還常規教育以應有的作用。
(一)避免給幼兒強加不必要的規則
蒙臺梭利指出:“我們應該尊重兒童早期的個性表現,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避免蠻橫無理地強加各種任務,加重孩子們的負擔。”
真正有利于促進幼兒自由發展的常規教育是在教師的民主而不是強制的方式下實現的。教師不能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靜,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給幼兒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規則。不必要的規則對幼兒來說無疑是一種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兒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兒由他律向自律的發展。我們要促使幼兒形成內在的紀律意識。而不是屈從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師在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時應減少不必要的常規,避免過多的限制和統一的管理,提供“有準備的環境”,讓幼兒體會規則帶來的和諧和自由。
(二)形成積極主動的紀律意識
幼兒良好的常規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讓幼兒的生活既豐富又有規律。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要求:“建立良好的常規,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培養幼兒的自律。”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幼兒良好常規的培養,要改善師幼關系,將對幼兒的基本要求規范化、制度化,充分調動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積極性,促進幼兒的成長。
一、幼兒常規教育的意義
首先,幼兒從家庭走進幼兒園的同時,就意味著幼兒變成了一個社會人,他們不能像在家里那么自由,而是要開始進入社會狀態,遵循社會準則。在幼兒園中,各種資源相對有限,因此,只有制定一些規則,并要求幼兒遵守這些規則,才能保證幼兒集體生活的有序進行。而幼兒常規教育,就是培養幼兒學會群體生活能力,幫助幼兒更好地進入社會生活之中的教育。
其次,人類的童年時期十分重要,它相當于是一個精神胚胎期,是培養人類個性的關鍵時期。幼兒進入社會環境,就要開始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與其他成員的不斷互動來影響自身個性的培養。因此,我們應當在幼兒對社會的探尋中加以引導,幫助幼兒構建適合其成長的文化環境,讓幼兒在教育中更健康地成長,而幼兒常規教育就是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與外部文化環境相互作用,培養進入社會所必需的秩序、規則意識。
二、良好的師幼關系是幼兒常規教育的前提
幼兒都是剛剛從家庭走進社會的,環境的變化讓很多幼兒的心理無法適應,讓他們失去安全感,變得恐懼和焦慮。幼兒這樣的心理狀態顯然是不適合開展常規教育的,開展常規教育只會適得其反,加重幼兒的心理負擔。我們必須先培養師幼關系,讓教師用關心和愛護讓幼兒慢慢適應環境的變化,讓幼兒重新從教師這里獲得情感需求和安全感,開始喜歡和信任教師,建立起穩固的感情基礎。
三、制訂明確的制度規則是幼兒常規教育的關鍵
幼兒剛剛開始進入社會,缺乏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針對幼兒園生活的各個環節制定出完善細致的制度和規則,并根據這些制度和規則來耐心指導幼兒,讓幼兒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知道要怎樣約束自己。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必須注意,教師在用制度和規則要求學生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規則是這樣的,遵守規則對他們有什么好處,要讓幼兒從心理上真正接受制度和規則,這樣能夠讓他們自覺遵守制度和規則,同時,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此外,教師還需注意,不同的家庭教育培養了不同幼兒的個性,要耐心指導和示范,強化他們的動作訓練,反復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不能放棄每一個幼兒的常規教育,讓大家共同健康的發展。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命運,而性格又源自于習慣的積累。幼兒常規教育就是通過制度和規則培養幼兒的生活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教育方式。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幼兒的常規教育,讓幼兒的習慣培養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從而循序漸進地通過常規教育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讓幼兒能夠很快地適應集體生活,學會與人交往,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輕聲教育在常規培養中的必要性
幼兒年齡較小,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正不斷迅速發展,說話的音量也逐漸增大,以至于許多幼師很難控制大班幼兒的說話音量,這對良好班級常規的建立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幼師需要從小班開始就對幼兒進行輕聲教育,用適合幼兒傾聽的、親和的聲音進行教學和常規管理,這不僅有利于幼兒養成認真聽、輕聲說的良好習慣,還能為班級良好常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
二、p聲教學,由內而外
(一)調整態度,語氣恰當
無論幼師多么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但在管理一群性格淘氣又頑皮的幼兒時,總會出現氣急敗壞而又不知所措的情況。大多數幼師在這種情況下會提高嗓門,用命令式的口吻進行強化教育,這樣的語氣比較生硬,容易驚嚇到幼兒。雖然從表面上看幼兒都變得聽話了,但他們內心卻是特別反抗的,長此以往,幼兒會越來越討厭和反感這樣的教育態度,以至于他們只有老師在身邊的時候暫時遵守紀律,等老師一走開就開始大吵大鬧。那么,作為幼師,我們要在幼兒調皮或是犯錯的時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馬上批評或是大聲教育他們,這樣只會讓他們感到害怕,而根本無法真正理解老師說的是什么意思,自己應該怎么做。雖然我們并不能保證幼兒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但至少用溫和的語氣及親切的態度跟他們輕聲說,能夠讓幼兒以輕松的心情接受我們的教導,并慢慢認識到犯錯了,并不是大聲批評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二)榜樣效應,促進幼兒輕聲細語
1.以幼師為榜樣,以身作則
幼兒說話的聲音很大程度上受幼師的影響,如果幼師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說話聲音大,久而久之會使幼兒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而幼師若輕聲細語地跟幼兒說話,那幼兒的聲音也會隨之變小。但許多時候幼兒都比較吵鬧,而幼師為了讓幼兒聽清楚自己說的話,而經常扯著嗓子大聲喊,幼兒也就隨之增大自己說話的聲音,此時教師又不由得高嗓門試圖把他們的聲音壓下去,如此反復進行,幼兒也就習慣了大聲說話。因而幼師在任何教學情況下都要做出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學會輕聲細語地進行管理和教學。
2.以家長為榜樣,潛移默化
除了幼兒園,幼兒的行為習慣大多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們許多幼兒的家長平時說話聲音比較大,無論是送幼兒上學還是接他們放學,在幼兒園里面都能聽到他們熱鬧的交談聲。幼兒模仿能力強,如若他們的爸爸媽媽平時也是這樣跟他們說話,幼兒也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大聲說話。那么這就需要幼師在平時的家長會上與家長輕聲教育理念方面的交談,也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活動促進這一教育理念的宣傳,如進行“聽聽誰的聲音最溫柔”的親子活動,并請家長在家也為幼兒創造輕聲細語說話的環境。
三、運用有效策略進行輕聲教學
(一)有效轉移
幼兒一抓住吵鬧的機會聲音便會炸開鍋,而這也是他們的天性和特點,因而幼師需要在孩子們沸騰的時候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法,而不是大聲地制止。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抓住幼兒的心理特征,利用他們比較感興趣的事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比如說鋼琴或是音樂小游戲之類的,這樣帶來的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二)個別教育
無論是小班還是大班教學,班級里總會有個別或是幾個喜歡大喊大叫且很難管理的小朋友,針對他們的大嗓門,幼師應對其進行單獨教育。平時利用自由活動時間與這樣的幼兒進行交流和對話,耐心且輕聲地告訴他們應怎樣與別人說話,不要動不動就大聲喊叫,不然不僅會影響到其他小伙伴,還很容易把嗓子喊啞。當然,幼師也可以與他們進行輕聲說話方面的練習,并和他們約定如果能夠一直保持輕聲說話的聲音,就單獨獎勵小紅花給他們,并在班級上進行公開表揚和夸獎。
(三)環境會說話
幼師所創設的積極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個體的主動和諧發展,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設有利于他們形成輕聲說話習慣的教育環境。其次,還可以創設“小朋友的好習慣”評比活動,每周評選出三名輕聲說話表現最優秀的小朋友,或者不定期舉行“說悄悄話”的游戲活動,給予幼兒足夠的輕聲交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