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8: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麗鄉村的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據統計,農村人口占全國比重較大,完成美麗鄉村建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但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應運而生,相應的也出現了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例如,鄉村建設質量與速度發展步不協調、目標不明確、管理規劃不完善等問題在農村中浮現,阻礙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成長[1]。從國家戰略性角度思考,國內外學術界對美麗鄉村建設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從美麗鄉村建設的概念內涵、影響因素、存在的問題、對策建議及發展模式等幾個方面,對國內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問題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
一、美麗鄉村的概念內涵
鄉村是集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匯集的一個整體, 是人類從古至今經過發展形成的產物。從廣義上來說,鄉村是一個地域范圍,將鄉村的特質展現的淋漓盡致,可稱之為鄉村地域,主要是以農耕為主、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鄉村生活方式的歷史古鎮也屬于鄉村領域。“美麗鄉村”建設是“十一五”期間為新農村建設加速發展而提出的,可提升新農村建設質量。黨的十報告中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這成為“美麗鄉村”的最高目標,其深層內涵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相處。“美麗鄉村”中所強調的“美麗”,可歸納為鄉村的環境優美、經濟富美、景色秀美、民風淳美[2]。我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是體現在生態、社會、文化和諧發展的一個表現,它是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概念,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相結合的,在促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為建立一個對農村居民有利的生態環境和產業結構、農民生產方式和農村消費模式等而努力,是一項以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為目的的建設。
二、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美麗鄉村建設在政策解讀和執行方面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過程。在政策執行中會受到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最終的執行是否能夠順利,是否達到期望的目標,均取決于是否得到大眾的支持與贊成。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政策執行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一些村莊對建設的政策方面理解的不夠全面,從而找不到可實施的方案,使美麗鄉村建設進度緩慢,影響其發展。
(二) 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群體,其文化層次的高低對鄉村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決定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敗。但是我國鄉村建設的文化培育還是有些欠缺,應建設文明、健康、科學的鄉村文化娛樂勝過,對鄉村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產業發展不夠成熟,統籌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走現代農業之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點,因為鄉村居民的收入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
(四)民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近些年來,民主管理意識在鄉村中長久發展,但是在某些時間點、某些方面,在村務管理具體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像基層組織職能發揮不夠全面從而制約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導致村民產生誤解和猜測。
三、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應擴大基礎設施的服務范圍、領域和對象來促進城鄉聯動,實現共同富裕。提高農業科研機構的科研水平、成果轉化水平,要積極指引企業、科研單位、甚至個人參與到科技創新中,不斷激發群眾創新能力[3]。可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將松散的農戶團結起來,提升村民抵抗風險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在鄉村形成一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對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建設一個比較全面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還要加強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建設美麗鄉村應有的內容。實現村民自制目標,因地制宜,不斷嘗試制度創新,同時將現有規章制度、監督檢查執行到位。可選擇個別鄉鎮來嘗試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到村到戶,通過獎懲手段引導、調動、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
四、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模式研究
“產業發展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江蘇省永聯村。永聯村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耕地資源貧乏,曾經被稱為 “江蘇最窮最小村莊”。永聯村為解決全村村民的溫飽問題,搞集體經濟,經過多種嘗試,敏銳地抓住軋鋼這個行業,實現了永聯村經濟上跨越式的發展。“生態保護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浙江省高家堂村。該村是一個竹林資源豐富、自然環境保護良好的山區村。努力打造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為特色的鄉村,該村依靠豐富的竹林資源建設生態型高效毛竹林現代園,規模化養殖竹林雞,成立竹筍專業合作社,發展生態農業,使本村具有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文化傳承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河南省平樂村。該村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改革開放以來,依靠著“洛陽牡丹甲天下”這一文化背景,以牡丹畫為龍頭產業,形成書畫展覽、書畫裝裱、書畫培訓、牡丹觀賞等一條龍服務體系,不僅提高了農民收人,也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休閑旅游型模式”以代表的是貴州省的納灰村,該村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是貴州地區主要的產糧區。依靠豐富的旅游資源,在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旅游業,形成了集特色農業、特色花卉培育、鄉村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區。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不僅提升了公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也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環境整治型模式”以代表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紅巖村。該地區典型的山區地貌,早期非常貧困。紅巖村堅持走“養殖-沼氣-種植”農業循環發展之路,積極發展“富裕生態家園”之路,同時開展沿路、沿河、沿線、沿景區的連片環境整治,加強污染治理。紅巖村以科技農業生產為龍頭,逐步拓展了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發展模式,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環境整治型模式的范本。
五、結論
總結縱觀多年來國內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學者們對國內外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開展了有價值的研究,較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地域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對策和發展模式并揭示了各鄉村模式的成因、特征及其影響,探討了中國鄉村建設的道路模式,為推進中國鄉村健康發展做出貢獻。但目前鄉村建設的研究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美麗鄉村建設研究重視的多是地域的個性差異,而對其形成問題的理論研究較少; 二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多局限于鄉村發展某一方面的內容或特征,而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的研究; 三是對鄉村建設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環境資源、旅游文化方面,較少揭示鄉村建設中其他影響因素。今后,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應加強對美麗鄉村內在發展規律的認識,加強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性研究,從而提高美麗鄉村研究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指引作用。(作者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參考文獻:
一、“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趨勢
在“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將會朝著創新性、特色性、專項性、生態性的方向發展。創新性和特色性是指在此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要注重對新資源的開發,并打造地方特色;專項性要求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必須注重對旅游資源進行專項研究和發展;最后在進行旅游發展時,必須要注重生態型開發,保證鄉村環境的穩定。所以說,面對“美麗鄉村”的發展背景,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要遵循合理的開發原則,堅持創新開發的理念,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去進行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打造全新的鄉村旅游。
二、“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開發者對鄉村旅游的內涵認識不足
對于目前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來說,大部分鄉村旅游開發者在開發時并沒有完全理解鄉村旅游的概念,認為鄉村旅游開發和其他旅游資源開發一樣,并沒有什么特別要求,所以就只是一味地進行大面積的開發,并沒有根據鄉村旅游的特征進行一個合理的開發規劃,制定出科學的開發計劃。且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導致鄉村旅游開發不深入,且還存一系列的安全隱患。例如,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些都會嚴重影響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且不符合“美麗鄉村”的理念和發展背景。
(二)產品雷同,缺乏創新
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還存在旅游資源開發產品雷同,缺乏創新的問題。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忽視對旅游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大部分的開發只是簡單地對資源直接利用,這對游客的吸引力只是一時,而不能發揮長久的經濟效益。從鄉村旅游的實際發展情況看,旅游資源并不是非常豐富,甚至存在旅游資源單一、種類較少的現象,而且在開發的過程中,除了對原有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之外,并沒有對旅游的衍生品進行開發,這就是開發過程中的失誤。因為對于鄉村旅游來說,資源本來就很缺乏,如果不加大對旅游衍生品的開發,就沒有任何旅游的特色。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并沒有對旅游產品進行創新性設計,只是模仿一些旅游景區出售一些木制品、鑰匙吊墜、明信片等。很顯然這些都不能夠很好地體現出旅游景點的特色,且也沒有對這些旅游產品加入更多的附加值。這種忽視創新性的做法對鄉村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沒有任何幫助。
(三)鄉村旅游的開發類型比較單一,參與性不足
根據實際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鄉村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吸引力。“因為在鄉村地區,旅游資源的種類較少,資源匱乏,例如僅僅有一些風景獨特的地區,這就對鄉村資源的開發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不利于開發出多種多樣的旅游產品,從而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在目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僅僅對旅游資源進行單一開發,而沒有結合當地的一些著名景點進行聯合開發,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地區旅游方式單一,不能與其他的旅游方式良好融合,不利于鄉村旅游的發展。此外,在進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只是一味地采取參觀、展覽的方式,這樣往往只適合一些家庭的度假活動,根本不能廣泛吸引游客、為鄉村旅游帶來良好收益、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開發與改造。
(四)經營粗放,服務接待能力差
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具體的經營方式存在經營粗放,服務接待能力差的問題。首先,在鄉村旅游資源的經營過程中,并沒有制定一個科學的經營計劃,只是簡單地進行開發和經營,這樣就會造成一些旅游資源的過度消費和一些資源的開發程度較低。除此之外,由于鄉村旅游的開發人員,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旅游接待培訓,這樣就使得鄉村旅游的接待服務能力較差,不能滿足游客需求。所以必須要采取措施,解決目前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經營粗放、服務接待能力差的問題。
(五)鄉村旅游知名度不高,效益低
在“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還受鄉村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影響,致使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效益低下。鄉村旅游之所以知名度不高,首先,宣傳方式缺乏創新性。在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并沒有對宣傳方式進行科學研究,而是采用一些原始的印發宣傳頁的方式,這種方式較為落后,且影響范圍小,不能輻射很大的市場。此外,鄉村旅游起步較晚,且受經濟條件制約,在提升鄉村旅游知名度方面投入力度不夠,加之大部分旅客還是喜歡去一些具有獨特體驗的景點消費,這也造成了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效益低下的問題。
三、“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基礎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對于“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來說,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開發過程中,注意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使得資源可以循環使用,只有這樣才可以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不僅可以滿足當代人對經濟發展的需求,還可以為子孫后代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
(二)旅游者需求理論
在進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必須堅持和運用旅游者需求理論,只有這樣才是可以創造效益。旅游者需求理論,就是充分考慮旅游者的喜好,然后根據旅游者的需要來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和整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果只是一味地開發,不進行旅游者需求理論的研究,就會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
(三)文化營銷理論
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要進行市場調查,通過調查,將大眾對鄉村旅游的觀點和看法進行科學分析,然后再根據調查的數據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市場宣傳,進行合理定位,這就是市場營銷理論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運用。所以說,通過采用市場營銷理論,可以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
四、“美麗鄉村”背景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策略
(一)加強對鄉村旅游的內涵認識
對于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來說,鄉村旅游產業不是簡單消耗自然、人文資源的旅游活動,而是一個利用生態、人文資源發展旅游業,通過旅游保護生態、人文資源的雙向促進的特殊形式。因此,要提高鄉村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制定鄉村旅游資源發展規劃,編制各級各類旅游資源開發計劃,重視環境影響評價和旅游環境容量的研究,將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人文歷史資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的開發與發展。
(二)加強對創新型產品的開發
在鄉村旅游創新型產品開發方面,要不斷結合時代因素,通過學習和借鑒其他旅游景區的優勢,提高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創新性。“例如,在某些地區的鄉村旅游就采用了一種貼近人們生活的開發方式,依托地理環境,積極開發自己的土特產品,如石耳、筍尖、竹蓀、茶樹菇、熏筍等旅游產品”。在鄉村旅游開發時,可以采取類似的方式,如在有名人故居的鄉村旅游開發中,出售一些帶有名人故居標志性的筆記本或帶有名言的明信片等,使鄉村旅游開發與大眾旅游文化市場需求相結合。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進程中,以創新性為導向,開發出一系列符合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
(三)加強對鄉村旅游的多種類型開發
在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還要注意將多種類型旅游進行綜合開發。例如,可以將鄉村旅游與紅色旅游相結合,開發一些具備紅色資源的村莊,宣傳革命烈士犧牲的紅色戰役,將這些戰役打造成實地模仿的游戲形式,讓人們可以親自加入戰斗,體會到當時戰場的具體情況。這樣就可以將鄉村旅游與紅色旅游真正結合起來,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開發與發展。這樣,可以充分發揮鄉村地區的旅游優勢,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廊鄉村旅游產業鏈的形成。
(四)提高接待與服務水平,科學經營
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各個景區都獨自經營,沒有實現強強聯合,其結果是發展相對緩慢。在今后的發展中,應注重對旅游路線的開發,將各個景點聯系起來,打造多條精品路線,實現旅游的一站式服務。這樣既能實現鄉村旅游業的整體發展,也能更好地進行統一管理。旅游產業要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支柱產業,離不開資金的投入。鄉村應在保障現有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專項資金的規模,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降低產業進入門檻,吸收社會資金,鼓勵社會資金和民營企業投資旅游業,整合鼓勵旅游業投資的價格、稅收和建設用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除此之外,在科學經營的基礎之上,還要提高接待與服務水平,引進專業的接待和服務人員,提高鄉村旅游的整體水平。
(五)加強宣傳,打造鄉村旅游知名度
對于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來說,必須要加大宣傳營銷力度,提高宣傳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注重自身品牌建設。鄉村的多數旅游景點還缺乏較高的知名度,難以對游客形成吸引力,所以要加大宣傳營銷力度,以贏得更大的市場。一是旅游形象設計,全面準確地表達鄉村“自然美”為特色的旅游總體形象。二是營銷策略,以“生態美”“風景美”為基點,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帶動市場。三是利用廣告策劃、新聞公關宣傳、節慶活動推廣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努力塑造鮮明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區,主要有洛陽市和三門峽市這兩個地級市。豫西地區地形較豫東和豫中來說較復雜,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個山峰,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資源,同時在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窯洞這種獨居特色的豫西傳統民居。[1]豫西傳統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積攢的文化財產,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勞的象征,同時是豫西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體現。豫西傳統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內涵和文化內涵,繼承和發展這種特有的文化內涵,對于現代社會的鄉村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給現代社會鄉村的建設帶來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1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
2013年農業部了美麗鄉村的意見書,要打造具有生態文明的美麗鄉村,營造和諧、美好的鄉村生活環境,還指出美麗鄉村的建設也是美麗中國的建設,由此可見我國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重視程度。[2]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落實好農業部發出的相關意見,發展生態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營造出一種和諧、美好、恬淡的和諧鄉村環境。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以生態經濟建設為基礎,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條件和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及鄉村人民精神和物質文明的同步發展。
2 豫西傳統民居蘊含的文化價值
我國新農村建設已經開展了有一段時間,僅僅從房屋建設方面來看,可以發現很多地區都缺乏對農村房屋的整體規劃,大多是對城市房屋的模仿,隨意拆遷和改造傳統民居,造成了傳統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遺失。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保護好我國傳統民居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要傳承傳統民居的文化特色,與新時期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相結合,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建設的共同發展。
傳統民居是我國歷史上出現得最早的建筑類型,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習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區域政治和經濟發展情況的反映。傳統民居不僅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彰顯,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河南是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也是黃河文化的發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河南民居濃重的人文關懷,表現了中原人民寬廣的胸懷和文化內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較多,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屬于土構形態,主要形式是窯洞(見圖1),窯洞的建造是與大地最大程度的結合,為人們提供了舒適度較好且廉價住所,同時保持了自然環境的原貌,是建筑與大地相結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窯洞這種傳統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門峽地區,最典型的是陜縣廟上村的坑院。該村的坑院歷史年代悠久,最長達400年以上,一些已經被開發為旅游度假村。坑院的主要特征為向地下深挖,橫向開鑿,與我國傳統建筑“堪天道,輿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遠望只能看見樹影,而看不到人家,走進才發現村莊在地平線以下的特點。河南省為了保護這一傳統民居,將其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民居的文化價值會越來越突現出來。[4]
3 傳承與發展傳統民居文化的意義
3.1 傳承傳統民居文化能夠促進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既是鄉村經濟的建設,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設。經濟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為依撐,文化建設也需要經濟建設提供的物質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豫西傳統民居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提供了發展理念和經驗,也是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的文化建設,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3.2 傳承傳統民居有利于彰顯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對生態文化內涵也有著不同的解釋。豫西傳統民居蘊含的文化價值,是豫西人民與自然長期相處中獲得的,也是豫西鄉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態文化的精髓。傳承豫西傳統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文化內涵,使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彰顯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關懷,體現出多元化新農村建設要求。
3.3 傳承傳統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強鄉村凝聚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人口出現了向城市大規模轉移的現象,導致了很多村莊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兒童。這種現象加大了我國鄉村文化的傳承困難,而且加速了傳統特色的民居和技藝的流失,對于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開展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時傳承傳統民居特色文化,能夠喚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鳴,促進人民的回歸,增強鄉村的凝聚力。
4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對于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4.1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
對傳統民居蘊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實現對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了解傳統民居蘊含的深厚文化,是美麗鄉村生態建設的首要任務,因此要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豫西傳統民居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是幾百年文化的沉淀與積累,也是豫西人民幾百年來文化特色的彰顯,是經過豫西人民幾百年與自然相處得來的經驗。從此可以看出,豫西傳統民居的形成與發展,是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發展而來的,也是和自然和諧相處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也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在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中可以發現傳統文化中與現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將優秀的文化用于新農村的建設中,同時也是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為本”的建設思路,采取多種共同發展的措施,建立傳統民居特色文化的應用和傳承體系。[5]自然、純真是鄉村的最大特點,一望無際的田野,藍天綠水下撒歡的牛羊都是鄉村最亮麗的風景。鄉村生態系統處于較平衡的狀態,因此具有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鄉村生態系統通過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維持農民正常的生產與生活的能力。鄉村這種平衡的生態系統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創造了美好、和諧、宜居的自然環境。
4.2 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
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下,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保存特色歷史文化景觀,是豫西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關鍵。不同的區域會形成各具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表現出不同的風俗風情和人文面貌。這些不同的文化形態是區域文化特色的延續和發展,營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態建設人文環境。因此,打造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對于美麗農村生態建設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做好傳統民居保護工作。像豫西傳統民居中窯洞這樣的建筑,流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擁有極大的文化價值。就拿豫西陜縣廟上村這個歷史久遠的北方村落來說,人民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語言特點、服飾特點等,都蘊含了廟上村這個古老村落的歷史人文景觀,具有很大的發掘價值。因此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要深入了解當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價值,積極吸收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內涵,彰顯特色歷史文化風采,建設具有文化內涵的美麗鄉村。
第二,吸收傳統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傳統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獨特的也是多樣的。例如豫西傳統民居所蘊含的特色價值,不同于北京的傳統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鄉的青瓦白墻,他們都有自身特有的價值與特色。[6]在美麗鄉村生態的建設中要善于利用這種特色的傳統民居文化,因為他們得以傳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蘊含的古老的生態原理,是人們世代傳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時代精神和內涵。傳統的民居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畢竟是在過去社會環境下所形成的,是過去社會的體現,存在一些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既注重傳統民居特色文化內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時代精神和內涵的注入,使建設出的鄉村與現代社會和經濟相適應。例如豫西傳統民居中對于廟上村坑院文化發展,錯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歷史超過了400年,陜縣政府將這5座坑院開發為生態旅游度假村,賦予了這個村落新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使其能夠實現古老生態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的完美結合。
4.3 發展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
發展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既是對傳統民居文化精髓的傳承也是現代生態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在建設美麗鄉村時既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又要傳承傳統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鄉村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產業發展方式,促進鄉村經濟的整體提升。例如,陜縣廟上村將歷史最悠久的坑院開發為旅游度假村的行為,就是根據自身特點所制定出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還要建設鄉村文明。在以現代技術為依托的農業生產中,還要實現鄉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如發展鄉村綠色有機食品。和諧的鄉村生態文化的發展要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相結合,在美麗鄉村生態建設中,傳承傳統民居文化。
5 結語
文章對美麗鄉村的概念、傳統民居的價值、傳承與發展傳統民居文化的意義以及美麗鄉村對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要牢牢把握傳統民居中的生態文化精髓,并注入現代的生態文化理念,切實推進美麗鄉村的生態建設,營造和諧、美好、宜居的鄉村環境,促進我國美麗鄉村的建設,實現我國鄉村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憲臣,張義忠,賀子奇.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傳統民居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以豫西民居為例[J].資源科學,2010,32(9):1792-1798.
[2] 齊皓,樊柯.基于民俗傳承、文化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村落文化生態學研究[J].藝術百家,2014(a01):86-87.
[3] 張夢潔.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問題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
[4] 王麗霞.談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生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1 鄉村旅游的鄉村性內涵認知研究
“Rurality”是作為rural的派生詞于18世紀產生,意思是說“之所以成為鄉村的條件”。鄉村地理學者很早就開始關注鄉村性的研究,他們用鄉村性來定義鄉村并將鄉村區別于城市,認為每個區域都可以看成是城市性與鄉村性的統一體,鄉村性強的地區就是鄉村地域,城市性強的地區就是城市地域,兩者之間不存在斷裂帶,城鄉之間是連續的。
2 鄉村旅游的鄉村性特征描述與評價研究
由于有最早期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概念的認知,國內外一些知名旅游學者開始對鄉村旅游的鄉村性進行特征描述,這些都可以提煉出鄉村性作為鄉村旅游的本質所在。
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描述之外,能夠簡化、落實成模型從而為需要更精確測量鄉村旅游地的鄉村性是很有必要的。國外學者通過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構建來做評價研究很少。而在國內,隨著鄉村旅游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學者開始著手研究、探索。
近幾年學者們開始不斷關注鄉村旅游的鄉村性評價。不同學者研究角度不同、觀測的尺度和對象不同、側重點不同,導致構建的鄉村性指標的差異,但很多都存在相通之處。基本提到了鄉村地域、鄉村環境、鄉村文化、鄉村經濟、鄉村社區參與、可持續發展等基礎指標。
3 鄉村旅游的鄉村性保護研究述評
鄉村性日趨退化的現狀,使得鄉村旅游處于一種自我矛盾的發展中,這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如何讓鄉村旅游重回它的本質,即如何維護中國傳統鄉村的鄉村性,這不僅僅是鄉村旅游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我國鄉村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自鄉村性提出以來,在鄉村旅游發展領域一直受到認同。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內容從最初的概念內涵、特征描述、到后來的評價和保護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研究視角和切入點都不斷深入和細化。開始有從行為學、心理學、地理學、景觀學視角的考察研究鄉村旅游的鄉村性。切入點開始到考慮到鄉村旅游地本身、旅游者、甚至是村集體。從研究方法來看,體現從起初階段的定性描述方法為主,到近些年發展階段定性方法和定量研究并重,不斷以定量方法,構建合理、精確模型研究。但總的來說,鄉村旅游的鄉村性的研究總體來說仍然不是很充分的。
4 鄉村旅游鄉村性研究的展望
我國為什么要強調和挖掘鄉村旅游的鄉村性,這和國家的悠久的農業歷史有關以及和傳統的審美觀有關。鄉村旅游的鄉村性看似是認知概念性的,操作性不是很強。但鄉村旅游發展到蓬勃階段的現今,更離不開鄉村旅游鄉村性的研究,因此還需進一步拓展。
4.1 鄉村旅游的鄉村性研究的社會化的轉向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美麗鄉村”、“鄉村記憶”、“鄉愁”等正從政策層面滲透到學術研究,鄉村的社會化研究趨勢也帶來了鄉村旅游的鄉村性的社會化研究進一步加強。鄉村意象、鄉村感知等應該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鄉村旅游的鄉村性不僅要從游客視角、自然和社會文化環境本身視角考量,也要從當地的鄉村居民來考量,甚至是整個村集體角度來考慮。
4.2 進一步加強理論深度的挖掘
關鍵詞:農村社區 宜居社區 村鎮宜居社區 小城鎮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c)-0050-02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社區和小城鎮社區建設的深入發展,村鎮宜居社區建設已經被提上了我國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日程,但是目前國內外對于“村鎮宜居社區”尚無明確的概念,更罔論進一步研究,因此該文基于農村社區和宜居社區等相關文獻研究和建設實踐,提出了我國“村鎮宜居社區”的概念,并明確界定了其內涵,為后續相關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具有一定的理論前沿性和實踐指導性。
1 相關研究
“村鎮宜居社區”,顧名思義,“社區”是其本質,“宜居”是其基本特征,“村鎮”是其地域范圍。簡單來說,村鎮宜居社區就是在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精神指導下、在“新四化”①和“美麗鄉村”建設協調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國村鎮社區化、宜居化發展的結果(如圖1所示)。即村鎮社區是我國村鎮社區化的發展結果,而村鎮宜居社區又是村鎮社區宜居化的發展結果。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視野下的宜居社區是我國村鎮宜居社區的總體發展方向和未來。總之,從村鎮到宜居社區會經過社區化、宜居化和城鎮化3個發展階段,順序不同,發展道路亦會不同,但是殊途同歸,起點都是村鎮,終點都是宜居社區。而村鎮宜居社區就是其中比較高級的發展階段。
盡管人們對于“社區”及共同體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但大都將其視為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較強認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紐帶”“社會交往”以及“認同意識”是作為社區或共同體的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1]。
“宜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宜居”指適宜居住,廣義的“宜居”除了適宜居住以外,還包括適宜就業、出行以及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充足等內容。其實宜居社區涵義廣泛,覆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宜居性包括適合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社會、經濟和人文生態環境條件,但核心的內容包括住房建設、住區環境、社會空間三大方面。宜居社區的評價標準是動態的,與當代經濟、文化背景和知識背景等密切相關,但核心理念永恒不變,即以人為本。
村鎮在國外統稱為鄉村,而在中國就有所區別。中國農村工作大辭典把“村鎮”定義為 “各類村莊和集鎮的總稱”。其中的 “村莊”指農村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的聚居點;“集鎮”指鄉、民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經縣級人民政府確認由集市發展而成的作為農村一定區域經濟、文化和生活服罩行牡姆墻ㄖ普頡6相關文獻研究表明:鄉村,是相對于城市的、包括村莊和集鎮等各種規模不同的居民點的一個總的社會區域概念,又統稱為農村。由此可見,國內以往研究中的“村鎮”和 “農村(或鄉村)”的概念一致。該文認為上述是狹義村鎮的概念,廣義的村鎮除了包含上述鄉村,還包括小城鎮(如圖2所示)。
2 結語
由村鎮的內涵可知,村鎮社區就是包括各類村莊和集鎮的“農村(或鄉村)社區[1]”以及小城鎮社區[2]的統稱。相應的,村鎮宜居社區包括農村宜居社區和小城鎮宜居社區。相關文獻中出現的“農村新型社區”或“新型農村社區”與農村宜居社區的內涵一致,是“村鎮宜居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簡而言之,村鎮宜居社區就是宜居的村鎮社區,即強調以人為本、以滿足居民的需求為目標和方向的農村社區或小城鎮社區。
參考文獻
[1] 滕玉成,牟維偉.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研究述評[J].東南學術,2010(6):86-95.
1背景
由于我國城鄉發展存在不均衡性,因此,為了改善這種局面,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鎮化”以及“美麗鄉村”兩個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鄉村建設本身存在復雜性,加之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對鄉村提出了更高的規劃建設要求,從而使鄉村規劃難度增加;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模式的應運而生,極大程度上改善了鄉村的生活環境,但在推廣與規劃設計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因此引發了思考。
2傳統的村莊規劃問題
2.1傳統的村莊規劃設計不科學
現在大多數鄉村規劃建設生搬硬套地模仿城市建設模式,將村莊規劃成“住宅集中布置、形態、村莊道路布局整齊規整、并配有寬敞的廣場及公園”的城市模式,將鄉村規劃建設成現代小城市,忽略鄉村原本具有的形態特征。有時為了過分強調村莊規劃布局,不惜推山填湖,破壞原有的生態地貌。生態、和諧鄉村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首要原則,而那種過分強調布局形態的規劃方案,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也與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基本原則相違背,規劃者僅僅只是從自身設計角度出發,沒能夠將鄉村現狀融入到規劃設計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設模式,很難有效地實現美麗鄉村建設。
2.2風格特色缺乏統一
在傳統的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鄉村整體建設缺乏統一風貌。首先,在周期長的鄉村建設過程中,經常遇到村長或者書記換屆調任,對鄉村建設的專業角度解讀不同,導致村莊在建設過程中缺乏統一的風貌。其次,當地居民根據自主意愿來建設房屋,這就導致凌亂的建筑風格,失去了村莊特有的傳統風格。長期的村莊建設活動,需要全體村民自覺把控村莊文化精髓,保持傳統建筑特色,在滿足房屋的實用性條件下,實現村貌統一的韻律美感。
2.3產業和文化特色不鮮明
目前,多數村莊通過亮化、彩化等方式來改變鄉村舊貌,村莊整體生活生產的局面未能得到全新的改善,整體村莊文化內涵無法得到詮釋,此種速效的村莊規劃設計的持續性不強。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規劃設計前期,沒能考慮建設有鄉村特色的產業,在傳統鄉村規劃設計周期性長的情況下,僅僅依賴政府財政支持,很難實現美麗鄉村的目標;其次,規劃設計時未能結合村莊的傳統文化,致使村莊的文化特色消失,而美麗鄉村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鄉村傳統的文化元素。
3美麗鄉村規劃的建議
3.1根據現狀地貌,整體布局設計
在村莊的整體空間布局規劃中,除了參照鄉村原本的地形地貌,還應充分考慮村莊現狀的居住分布。充分把村莊特有的山川河流、綠化植被以及農作物等元素融入到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中,打破原有整齊劃一的布局模式,從而規劃設計出符合當地地形地貌的布局方式。目前,多數鄉村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特征進行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有的根據自身良好的生態環境規劃設計出生態村,有的根據自身悠久的歷史古鎮從而規劃設計出歷史古村,因此,只有充分地融入自身具有的優勢,才能規劃設計出具有特色的美麗鄉村風光。例如長樂市江田鎮南陽村在規劃設計美麗鄉村時,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自身具備特有的元素,同時結合山水以及獨特的山川河流元素,進而規劃出具備自身特色的美麗鄉村。
3.2利用地理優勢,完善自身產業鏈條
美麗鄉村規劃設計具有周期長的特征,它既要實現生態上的完善,還要實現經濟的穩步發展,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需要完善的產業鏈條提供資金的支持。傳統的鄉村發展模式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從表象上來看,鄉村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相互制約,而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美麗鄉村規劃設計不僅要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還要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因此,在規劃設計時,需結合鄉村的本土地理特征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形成獨具自身特色的鄉村品牌,實現鄉村的知名度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城郊村憑借靠近城鎮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從而為城鎮提供生活便利,其道路、住宅、公共服務設施均按照城鎮標準來規劃設計,能夠更好地實現與城鎮的對接。
3.3統籌配套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與城鎮在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給水、排水、采暖、燃氣等市政管道的敷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前要先做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規劃。因為配套設施建設需求資金較大,一般鄉村無法獨立完成建設要求,因此要求鄉村與城市之間、相鄰鄉村之間應統籌考慮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規劃設計。如江田鎮邦上村在配套規劃時,對接上位規劃,對村莊市政配套規劃整體考慮。
4結論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要想得以實施,必須有一套完整的、適合鄉村發展以及具有鄉村特色的規劃方案。它需要從美學、歷史學、生態學等多方面學科著手,既做到不破壞鄉村的自然肌理,又要滿足鄉村經濟發展,除此之外,還應融入文化內涵及鄉村特色等等。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為美麗鄉村實施建設做好鋪墊,才有可能規劃建設出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劉建.美麗鄉村要表里如一[J].西部大開發,2014(11):1.
[2]謝漢能.探究美麗鄉村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09):1.
古村落的保護與傳承,一直是民俗學者、社會學者等關注的熱點。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日益加劇,愈來愈多的古村落日漸成為空巢村、老人村,也有村落因開發旅游業需要,將原住民從古村落中遷出,出現古民居博物館化、商業化的狀況。從遵循活態保護的視角看,這些無疑是對古建筑的毀壞。作為農村社區,古村落如何依靠自身文化資源融入現代社會、和諧發展,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實現文化的合理傳承,是當下古村落社區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又急需得到妥善解決的問題。
一、新葉村概況
新葉古村位于杭州建德市南部大慈巖鎮,為葉氏聚居村。新葉村山清水秀,馬頭墻,粉墻黛瓦,是典型的皖南建筑風格和江南風韻。新葉村現在還保存了180余棟古民居,街巷整潔,古色古香,被譽為“中國露天建筑博物館”、“中國東南農耕文化活化石”。2010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評為“杭州十大美麗樣本”。
新葉村建有摶云塔、文昌閣、土地祠。摶云塔始建于明代,是村子的風水寶塔,因為有祈求文運之功能,也被村民稱為文風塔,后同治年間又在塔腳下修建文昌閣,同為祈求文運之所。后來,在文昌閣北面修有土地祠,為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的場所。這三個文化空間的組合,反映出農業社會時期民眾“耕讀傳家”的樸素生活理念。
新葉村還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新葉三月三”、“新葉昆曲”被列入浙江省非遺名錄,同時,有三項列入杭州市級名錄,八項列入建德縣級非遺名錄。鄰近的李村、上吳方等古村落,因地緣相近、文化習俗相近,共同組成以新葉村為主的古村聚落,拓展了古村落的文化空間和保護區域。
當地政府采取走市場化的古村落保護策略:立足村落文化資源,打造旅游開發,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產業帶動市場,以消費促進保護,走開發與保護并舉之路,并于2010年開放旅游。但新葉古村由于旅游景點少,宣傳不到位,且自身缺乏特色,旅游開發并不成功。直至某電視臺在村子里取景做了一檔親子類娛樂節目后,新葉古村旅游才有所改觀。節目帶來了旅游標簽,讓新葉村聲名鵲起,但對游客而言,古村有沒有內容可看?值不值得一游?能不能引起游客的共鳴感?都是擺在新葉開發旅游面前需要深思的問題。
二、農村社區與古村落的發展模式
社區(community),社會學家對其解釋眾多,但在其構成要素的認識上,還是保持一致:即要有一定數量的人、一定的地理空間(包括地域,設施等)、擁有共同的文化或組織,就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所形成的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是與現代城市社區區分而言,指生活在農村,具有村落認同感、歸屬感的人群所形成的生活共同體,有明顯的鄉土情結和鄉土意識。
新葉村,既是傳統的農村社區,又是古村落。它擁有馮驥才先生所說的大量遺存,也符合劉沛林先生對古村落的界定:“古代保存下來村落地域基本未變,村落環境、建筑、歷史文脈、傳統氛圍等均保存較好。”
農村社區的發展,離不開大的社會背景,城鎮化建設和現代化的發展。而城鎮化之路,就要談到近幾年該領域的新概念―“美麗鄉村”建設,更要結合村落實際狀況、文化環境,避免千村一面,拆舊建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
2013年5月,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制定的美麗鄉村創建總體目標指出,要打造“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1]2014年2月,農業部了中國“美麗鄉村”十大創建模式。主要有新城建設模式、文化傳承型模式、休閑旅游型模式和現代農業型模式等。[2]給現代農村社區創建美麗鄉村,提供了可借鑒的指導范式。
在浙江的村落保護過程中,形成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四種模式[3]:一是安吉模式(生態+文化),即立足于當地的生態環境資源,打造美麗鄉村和靠山吃山的旅游產業,利用并做強當地的民俗文化反哺美麗鄉村建設;二是永嘉模式(古村落保護+生態旅游),因永嘉境內層巒疊嶂分布了眾多的古村落,利用當地先天的自然條件,保護好這些古建筑村落,發展旅游;三是龍溪模式(公共藝術+創意農業),用公共藝術的方式,通過栽花田、創意農業、生態農業等方式,讓鄉村更美麗,讓農業有創意,讓農民更富裕。四是蕭山模式(鄉村節慶+民宿產業),通過打造當地的各種節日,帶動節日經濟發展。
而在古村落保護與傳承的歷史上,也總結發展了多種保護模式。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一,博物館式,就地供人參觀。其二,化散為整的保護,把優秀的建筑集中起來保護,如山西王家大院。其三,劃為歷史街區,對代表性的區域進行保護,如蘇州平江府路。其四,建立新村,原有的古村不拆,就近建一個新村,以供村民現代化的居住和生活,溫州永嘉蒼坡村就是采取這種方法。其五,原生態式保護,強調保護原有的生活樣態。其六,搞旅游開發,綜合運用村落文化資源吸引游客。
關鍵詞:環境美學;鄉村;家園
鄉村,是作為人類生存的一個天然的共同體,在其之內所形成的鄉村文化,共同規范和制約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鄉村,并不是粗鄙和淺陋的代名詞,在鄉村文化中,蘊含著純真、質樸的精神氣質。然而,現實的問題是,我們賴以依托的鄉村,正在慢慢的消失。
我們一回到鄉村,當頹敗的房屋、頹圮的籬墻、沒落的街道映入眼簾時,我們也許會不禁一陣觸動,因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現代化的景觀建筑。而面對著鄉村中的新景觀,我們在感慨物是人非的同時,是否會思考應該采取何種鄉村建設的理論,是否會以一種正確的視角去欣賞?
一、看和被看的視角
卡爾松在欣賞與自然環境的視角上,提出了審美欣賞的幾種模式,包括對象模式、景觀模式和環境模式。就其中一項而言,斯巴尚圖說過:“當人們在談及欣賞某物時,他實際上是在以主客關系的思路去對待他。”①楊彥曾指出:“本來,任何人拿起相機,那么意味著他們掌握了一種觀看的權力。同樣,任何人只要面對鏡頭,他們就在被看。”看與被看,在這里欣賞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因此,只要鄉村旅游的產業還在發展,鄉村中農家樂的圖片依舊見諸于游客的相機之中和各大媒體之上,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則意味著人們將鄉村當作一個簡單的客體,并沒有做到將自己融入其中,做到物我相融。正如阿諾德?柏林特在其著作中所說:“我們必須作為參與者來欣賞環境,而不是作為觀察者。”作為參與者,需要用心去體會,光憑眼睛的感知是不夠的。因此,對其作出一個恰如其分的審美與評價,需要人的參與和介入。這也正如環境哲學家羅爾斯頓在其著作中所記載:“我們開始可能把森林作為可以俯視的風景,但是森林是需要進入的,不是用來看的。一個人是否能夠在停留路邊時體驗森林或者從電視上欣賞森林,是十分令人懷疑的。”②鑒于此,作為參與者去欣賞鄉村的美,并不是說自己要脫離城市,回到鄉村,而是說需要以一種農村人的視角去觀察,去體驗,將其作為醒目的前臺物,去感知農村之中別樣的美。也正因為如此,陶淵明的詩句”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才會有不一樣的鄉村韻味。
二、家園感
環境美學家陳望衡教授在其著作《環境美學》中提出:環境美學的根本性質是家園感,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宜居、利居、樂居三種生活方式。那何謂家園?陳望衡有如下闡述:“家,是生活概念,也是哲學概念,是這兩者的統一。但是,對于環境美學來說,“家”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概念。”因此,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家園的生活性和情感性。對于環境的情感性,陳望衡強調主要是人對環境的依戀感和歸屬感。對人而言,人的情感力量是很大的,因為它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超越理性而成為決定行動的首要心理因素。環境之美,美就美在它的利人、親人、樂人。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居住,特別是樂居是環境美學的最高功能。只有安居,才能樂業。推而廣之,在鄉村建設之中,培育村民一種良好的家園感刻不容緩。
在這一層次上,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創造了一個新詞:戀地情節。他曾說道:“戀地情節就是人與地域或者環境之間的情感紐帶。”③這個名詞,在一定程度上標明了人與環境之間的情感銜接。在段義孚看來,我們所謂的地方是能夠停頓的,含有安定和永恒的意向。地方是人文性的空間,是建立價值體系的寧靜的中心。因此,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而言,鄉村中的一草一木都浸潤著他們的鄉土之情。因為,這里是家鄉,是他們的歸屬福地。人類終究還是要踩在這堅實的大地上的。
而現實的鄉村情況卻讓人堪憂。鄉村舊建筑的衰敗,古樹的砍伐,甚至保存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民俗的銷聲匿跡,都在提醒著人們鄉村中存在的危機。法國哲學家塞爾日?莫斯科維奇曾對此發聲:“人們不能再抗議金雕滅絕的同時,聽任一個人類群體的消失。”面對著這些,曾經讓我們魂牽夢繞的鄉村記憶能否再次回蕩,當我們在進行城市化的同時,能否再拾掇起曾經發生的鄉村故事呢?
三、高貴的村莊
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曾對此有良好的闡述:“我們并不要貴族,但讓我們有高貴的村莊。”高貴的村莊之高貴,高貴在鄉村本身所存在的價值:自然、隨性、和諧。環境美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也指出過:“鄉村的獨特價值就在于,它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地方。”④在這里,鄉村對人們而言,總是意味著什么,人們在鄉村中,也存在著很多美好的期盼。鄉村之中所孕育的鄉村文化,與城市相比,并不是糟粕及精華的代言詞。城市,也并不是貴族。在鄉村城市化的過程中,人們也許會感覺到鄉村的身份開始變得顯赫起來了,但是仔細一想,鄉村的本真,卻在慢慢的淪陷。鄉村,也愈發失去了其特有的高貴了。
許志華在其詩集《鄉村書》中,在抒發其對鄉村的懷念之時,也倍加感慨鄉村味道的消失。摘取其中兩段,略微可感受出鄉村的魅力。
其一、
燕子飛走了,巢還在。
麥子割了,麥茬還在。
人死了,人間世的苦還在。
其二、
鄉村的蟬聲不能聽,
鄉村的噪聲是凄迷的,哀慟的。
城市的蟬聲不能聽,
城市的蟬聲是沒有方向的,迷惘的。
《鄉村書》這幾個章節,讓我們看到了人和土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甚至人與萬物之間的日常關系,達到了一個無法挽回的地步了。這讓正處在鄉村城市化的我們,在文明轉型的時期,成為了無根的游子,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此,也難怪在“他鄉――城市”這個二元的結構下,許多的人們產生了濃濃的鄉愁,并愈演愈烈。
海德格爾說過:“人,需要詩意的棲居。”當鄉村在對城市攀龍附鳳之余;當靜默又古老的鄉村在物質上逐漸豐腴,在精神上卻被人們嘲笑,變得愈加萎靡之時,現在的鄉村,該走向何方?
也許,鄉村,不僅應該將其建設成人們能夠讓人們“詩意的棲居”的居所,更應該讓人們能夠有一種家園的歸屬感。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注解:
① 斯巴尚圖:《勾勒大地:對環境美學一些理論問題的評說》,《美育》1972 年第六版,第13頁
一、鄉村社區營造理論
鄉村社區營造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延續與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興起,日本與臺灣地區面對城市化過程中地方村落沒落的境遇,自上世紀開始至今仍在持續強調“人、文、地、產、景”的鄉村社區營造。其中“人”指的是認同感和社區意識的構建,社區共同體的形成;“文”指的是傳統文化的延續,民間工藝及藝術活動的傳承與經營;“地”指的是地方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產”指的是特色產業的創新經營;“景”指的是公共空間的改善、景觀的特色經營等等。
我國臺灣地區比較早引入了社區營造的概念,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地區于政策上便已強調社區建設,九十年代先后制定的各項計劃標志著社區營造的啟動。于1994年開始推行“社區總體營造計劃”,希望從文史重建與文化藝術的角度介入社區發展,強調社區參與,整合地方文化、社會與經濟等資源,解決整體環境惡化、公民意識欠缺、公共資源未整合和社區學習體系急需建立等問題。
社區營造作為一種最基層的社會活動,以社區共同體對本社區具有認同感作為前提,通過社區居民達成社區共識,發展自主能力,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共同經營“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及其它相關的社區發展活動等,從而使本社區的生活空間獲得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得以提升,文化、產業和經濟得以復興,進而促使社區活力再現,這種由居民自主參與社區經營創造的過程,稱為社區營造。簡要地概括就是充分運用社區內的各種資源條件,凝聚社區共識,改善生活環境,延續文化精神,重塑社區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
二、民宿帶動下的鄉村社區營造
鄉村社區營造可以依托鄉村旅游,以民宿為落腳點形成全面帶動作用,通過打造社區文化、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推動地方產業,以村民為主體,社區、政府、創客、專業團隊多方參與的良好互動關系,實現美化鄉村環境、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社區文化氛圍的目標,達成鄉村整體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以民宿產業為起點
鄉村旅游是實現新農村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手段,以鄉村旅游為主導產業是民宿實現帶動作用的前提。首先,民宿與民居房屋皆作為鄉村的基本建筑體,不同于普通民房的是,民宿的外觀更為美觀,內部設施更為現代化,這是其為滿足旅游消費需求所必有的硬件基礎。但雖說民宿是為旅游者所用,但基于鄉村社區營造的地方性要求,民宿的建造風格必須與本地鄉村風貌一致,符合當地社區肌理特點,因此更加提倡民宿的建設是模擬本地民居或者對當地老房子的改造。由此民宿可以作為鄉村民居改造的樣板,在不破壞本地風貌基調的前提下,改善村民居住條件,且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地村民隨意改造房屋而產生的整體景觀不協調性。其次,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發展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不僅承擔著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基礎作用,同時也是當地特色文化凝結的表現,是突出農村鄉村性的主要載體。除此之外,現代游客群體觀念趨于成熟,也更追求旅游所帶來的深度體驗,民宿為游客留宿享受更深刻的體驗創造可能。為此,將民宿產業作為鄉村社區營造的第一步,不僅有助于社區空間的建設,同時提升居民生活條件,加強游客體驗感,并為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提供基礎。
(二)以民宿集群效應為推動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從實踐來看,建設美麗鄉村,體現“四美”“三宜”“兩園”的目標要求,離不開充分挖掘鄉土特色。這是美麗鄉村的魅力所在,是“美麗鄉村”名實相符、形神俱備的關鍵。今年省里進一步提出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重點加強歷史文化村落(包括自然生態村落、古建筑村落和民俗風情村落三種類型)保護利用,實際上更是對鄉土景觀資源的聚焦、凸顯。自去年以來,黃巖區以“中華橘源·山水黃巖”為主題,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如何在建設過程中妥善處理好鄉土景觀的保護與延續、更新與發展?本文試從分析黃巖鄉土景觀資源現狀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后,提出若干條建設意見。
一、鄉土景觀的內涵及其構成
“鄉土”一詞意為“家鄉、故土”、 亦泛指“地方”。鄉土景觀是指當地人為了生活而采取的對自然過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間及格局的適應方式,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顯現。是人們在日常的生活與生產中產生的原生態的生存藝術,如選擇良好的棲居環境建造屋舍形成聚落及與之相關的人文景觀,根據自然條件及動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行種植與飼養,形成農田、果園、魚塘等豐富的農業景觀及與之相關的生產勞作景觀。
農村鄉土景觀主要由農村的自然景觀、村落景觀、農業景觀、人文景觀等構成。黃巖區山水兼勝,農業產業資源豐富,同時具有悠久的歷史,人文積淀深厚,可供利用的鄉土景觀十分豐富。
1、自然景觀
自然景觀主要指人類干擾較少并基本維持自然狀態的景觀,主要由地形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野生動物等要素組成。自然景觀是農村鄉土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農村鄉土景觀地域特色的前提條件。黃巖地理呈現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西部山區有多處幽谷飛瀑景觀,環長潭湖風光旖旎,沿線村莊如散落于水墨畫中,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2、村落景觀
村落景觀是容納人們居住生活、鄰里交往和游憩活動的場所,也是形成農村鄉土景觀地域特色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宗祠寺廟、街道巷弄、井泉池塘等景觀要素。
3、農業景觀
農業景觀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人類勞作在大地上留下的烙印,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等生產性活動的景觀類型,是農村景觀區別于城市景觀的重要方面。從中觀層面看,黃巖區幾大特色農業產業形成了成片的農業景觀。如柑橘等果樹林,花開時節如香雪海,成熟季節滿樹金黃,極具感官沖擊力。又如甘蔗、茭白、水稻等作物及各類四時蔬菜,交替在大地上繪形繪色,形成豐富的大地景觀。
4、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是指人們在生產實踐與社會生活中,為滿足物質與精神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是農村歷史、社會、文化發展狀況的反映,主要包括農耕文化、民俗風情、以及鄉村藝術等方面。
二、目前鄉土景觀面臨的幾個不利因素
1、 農民層面。一是在房屋建造上,求“洋”求“新”,傳統建筑式樣無立足之地。如在裝飾上大量使用羅馬柱,色彩上大紅大綠,建筑材料選擇上,木材、石材等鄉土材質普遍被鋼混、磚混取而代之。二是在基礎設施配套上,追求城市市政效果,庭院及邊角地均用水泥抹平,過度硬化,缺乏生機。村莊綠化喜歡外來樹種,草坪泛濫,對鄉土作物視而不見。
2、政府層面。一是新農村建設中幾項工程對鄉土景觀造成破壞。如農房改造,出現了不少兵營式的村莊。中心村建設,強調了土地的集約利用,但也粗暴地割裂了民居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河塘整治中將堤岸、渠道用水泥封死,了無生趣。二是理念與鄉土實際脫節。如村莊建設規劃照搬城市小區做法,以容積率、日照間距等概念知道農房建設,只考慮宅基地的充分利用,忽視了傳統村落肌理,缺乏村莊的有機性和系統性,造成千村一面,死板僵化。
3、規劃層面。一是片面追求景觀化,把村莊作為旅游景點、公園來設計,設置一些與村民生活格格不入的假大空的廣場、標志等建筑。二是設計手段低劣化,如對立面改造簡單采取墻面粉刷,或者硬生生地每幢房屋都加上馬頭墻。或者不深入村莊內部量體裁衣,而以一些照片進行PS處理,敷衍了事。
三、美麗鄉村建設中鄉土景觀的保護與延續
1、保護農村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農村得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鄉土景觀的基底與背景。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盡力維護生物的棲息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從而保持生態平衡。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發清潔能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等方法從根本上減少污染源。在此基礎上,充分地利用當地的資源條件,形成特定的產業與特定的農業景觀。考慮農業景觀的變化,合理調整農田整體布局,使景觀趨于和諧美觀。在此過程中,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既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共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又對鄉土景觀的保護與農村環境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
2、延續村落原有的肌理結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