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6:48: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政治生活與哲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引言
黨的十以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其中再次提到把教育工作放在了首位,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從而促進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也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性目標的實現。“以人為本”的生活化教學被提出來了,要求我國的教育教學更要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不僅要依據教材,更要立足生活,貼近實際并能反映生活,與生活緊密聯系同時又能為生活服務。鑒于此,從生活化的角度探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教材,才能使教材逐步成為“承載并能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信息的形式。”[1]
2課題研究意義
2.1理論意義
新課程改革倡導“回歸生活”理念,高中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及社會經驗是生活化教學活的資源。結合古今中外教育界及相關學者的研究,學習和探究各派教育觀點,深刻剖析和評鑒教育相關理論體系,彌補國內教材研究中過多采用思辨性的純理論性研究方式的不足,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生活化研究方面的空白。深刻剖析教育哲學的相關理論,幫助人們更加科學地認識教育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內涵。
2.2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教育教學活動也逐漸豐富和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實踐和教材研究都是研究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課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具有獨特的性質、功能和地位,教學日益生活化則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支持。
3國內外研究現狀
3.1國內研究現狀
教育在發展史上一直被視為是一條綿延不絕的線索,教育生活化思想在國內教育史上并不少見。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學生要積極加入社會實踐,參加社會生活,主張學生要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要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同時陶冶性情。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2],筆者理解為:生活即是教育的一種最真實的表現形式,生活的存在之處,即為教育發展之處。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從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出發,使教、學、做一體化,并最終落實在行動上,在“做事”中培養創造生活的能力。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充分論證了教育教學內容要來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這種理論對當今社會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關于生活化教學實踐性的研究,渤海大學孟慶男教授在《論思想政治新課程的生活性品質》中指出生活性品質已成為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在品質,指出思想政治新課程已從傳統的“科學世界”回歸到現實的“生活世界”。[3]
3.2國外研究現狀
自古希臘時期,國外對生活化教學就已有研究,亞里士多德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在生活實踐中,教育是為人的生活服務的”;文藝復興時期諸多教育家提出的教育與實踐的關系理論;斐斯泰洛齊的“生活是偉大的教育者”的告誡,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等教育理論都傳遞著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著人類教育教學經驗的內容,論述著不同時期教育與生活,不斷增強著教育指導人們生活和適應社會實踐的能力。18世紀盧梭提出了自然主義教育的思想,指出對于兒童而言“他周圍的事物就是一本書”。[4]對兒童的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原則,自然和自由是人生活的意義所在。盧梭的教育理論認為兒童只有對事物有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接觸和觀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這充分體現了盧梭教育要生活化的思想。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教學法”備受教育界推崇。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指出,要注重讓學生自主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精神。這種教育理論與生活化教學要求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發展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4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4.1生活化教學
“生活”是個“含糊又復雜的概念”[5],“生活”是指人的各種日常活動或指人的生存狀態。“生活”在《辭海》中釋義“真實生活,來源于人類社會、自然界、甚至于日常生活”。生活化教學是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置于現實生活的實踐之中,根植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逐步探求思想政治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社會實際的緊密聯系,創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即把內化的東西付諸實際,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4.2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
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作為本學科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僅具有學科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共性,同時又兼具本學科的特性和本學科特點。就思想政治教育課來講,生活化是指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理論相對應的社會現實世界產生聯系,把理論現實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人類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學術界對生活化教學的研究及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質的理解,筆者對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的釋義理解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形成與發展融入到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當中,把生活問題化為學習內容,從而生活化學習內容,生活化學習問題,生活化學習探究。幫助學生理解深奧的哲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與國家間的種種關系。實現學生學習、生活與社會實際相統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學會學習。
5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課教學逐步實現生活化既是思想政治課教材本身特質的要求,也是當前我國思想政治課教學新探索背景下的迫切需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加快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進程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隨著社會發展,生活化教學處于不斷完善之中,然而,在目前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諸如:(1)隨著教材觀念的改進,教材性質和功能的變化,傳統的“經典式”、“材料式”樣本教材逐漸走向正統,成為權威,極大地束縛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教材不擺脫原有的模式和不足,很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考慮學生和教學的實際,只是按照自己的預設跟想象設計教學情境,使生活化教學很難達到理想狀態;筆者希望立足于當前理論界和教育工作者已有的教育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的生活化教學,推動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研究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3)教材版本不同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同,引發對教材的評價標準難以統一;教材過分注重為教師服務,教師僅限于“教教材”,而忽視“怎么教”的問題;教材脫離課程改革理念與教學生活實際等問題……都凸顯著教學生活化與教育教學當前實際之間的矛盾,新問題的不斷出現推動著當前生活化教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6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的合理構建
6.1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目標是讓教育與生活結合,讓學生回歸生活本真,尋找適合學生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是當代教育追求的目標。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既要靈活反映社會現實和發展要求又要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階段性和方向性。生活化的教學目標,要立足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現實生活,不可空泛地談論生活化。樹立體現層次性較強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依據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發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發展區。只有這樣,思想政治課教學才能為學生真正接受,進而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思想意識,外化為具體的能力和行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產生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6.2選擇生活化的教學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上課要有趣,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6]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與哲學”理論性強,將生活的實例與生活場景引入課堂,增加課堂吸引力,使課堂變得有趣,更易于學生將學習哲學理論知識與其真實的生活體驗相融合,產生情感共鳴。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從個體的實際出發,尋找學生擅長及薄弱領域,設置差異化的教學進程,使教學資源更具生活化,體現人性化。推動思想政治課教學逐步將小課堂融入大社會,整合教育資源,是建立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6.3設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氣氛活躍、動態生成的過程。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7]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景時,要使課堂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使教學情景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從而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領會哲學精神。
7結語
生活是現實而又具體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教者更應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用心去體驗生活,動手去探究生活,使課堂變成探究世界的窗口,使學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得到應用,讓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貼近生活,還要融入生活,并最終回歸生活,結合社會實踐,更好地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孟慶男.論思想政治新課程的生活性品質.[J].中國教育學刊,2011(4).
[4](法)盧梭.愛彌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弗蘭克•梯利.倫理學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一、引言
近幾十年,中國的志愿者活動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但成都市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積極性卻顯現出下降的趨勢。為了更好地推動成都市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開展,了解他們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真實想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于成都市大學生開展志愿者活動的動機調查分析以及他們參與志愿活動廣度與深度的研究就有其現實意義。
二、調查方案概述
(一)調查設計
1、調查問卷
問卷的設計,靈感來源于《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中的動機調查量表。在此基礎上聯系實際,設計了總共27個動機調查問題,這有助于數據分析時根據量化的數字之間的關系,得出哪些問題反映同一類的志愿者動機現象,綜合統計出不同因素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動機的影響程度。同時我們進行了包括樣本容量確定和參數確定的問卷結構分析。
2、訪談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影響他們參與志愿者活動不同動機和心態的因素。我們采用個案訪談方法調查了包括志愿者本人、志愿服務組織、四川高校青年志愿者協會以及其他一些同學。
(二)調查問卷結構分析
本次調研的問卷調查樣本涵蓋了來自成都市5個區的5所典型高校,涉及各校各不同專業。共發放問卷558份,但由于問卷的發放范圍較大和部分問卷有缺失值,在最后對于問卷的審核后回收有效問卷499份。學校的選取涉及各個專業,調查范圍廣泛。
三、問卷的基本統計量
學校分布情況合理。我們根據各學校的本科在校生總人數以及男女比例分別確定每個學校的派發問卷數量,確保了問卷調查樣本的隨機性、合理性。
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情況:本題以多項選擇的形式匯總了志愿者活動進行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大多數受訪志愿者認為志愿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志愿者組織準備不充足和志愿者管理指揮混亂兩個方面。被分到不喜歡的工作中的情況占到26,59%,自己不會處理突況個人能力不足也是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與此相對,受訪志愿者們提出的主要改善意見有加強組織管理、進行志愿者培訓、做好充分準備、實行志愿者激勵政策和提高個人能力等幾個方面,與志愿者們反映的志愿者服務活動現階段存在的問題相符,所以可以得出他們反映的問題是客觀真實的。
四、模型分析
(一)問卷的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求出問卷各選項的“決斷值”( criticalratio 簡稱 CR 值)。CR值又稱臨界比,代表不同受試者的對本題項的鑒別程度。經項目分析發現,每題得分與高低分組全部達到顯著性水平。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
1、量表的取樣適當度檢驗
首先對樣本進行檢驗。在檢驗中KMO值為0.927,根據標準, KMO 取值大于0.6,適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給出的相伴概率為0. 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 05, 因此數據適合使用因子分析法.
2、總樣本的方差解釋和量表的第二次因子分析
在量表的因子分析過程中,首要需要解決的就是因素的選取問題。本研究參考以下標準對問卷中項目進行篩選:(1)共同度小于0.5;(2)題項在多個維度上有高負荷;基于此,初始問卷經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刪除3個題項,問卷剩余22個題項。在對量表題項進行篩選之后,對剩下的題項進行第二次因子分析。結果表明選擇提取4個公因子非常適合,提取的4個因子概括了原變量的61.26%的信息。
4、維度命名
對SAS給出的初始因子載荷陣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對旋轉后的正交因子載荷陣進行分析可以對量表的四個維度分別命名為:第一維度壓力或功利動機、第二維度學習動機、第三維度成就動機、第四維度自我認識。由此可以寫出因子得分函數:
我們將問卷觀測值代入以上因子得分函數,既得各觀測值得因子得分,由factor過程給出計算結果。
(三)二分類 Logistic 模型的構建
為了考察成都市大學生重復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意愿的影響因素,本文采用經常用來測量人們重復某項活動意向的兩個問題,即“我會再次繼續參加這項活動(參與深度)”和“我會將這項活動推薦給我的同學(參與廣度)”來反映重復參加意愿。將前者和后者得分為4和5賦值為“1”,其他為“0”。以因子得分做自變量分別對以上兩者做回歸,構造2個Logistic模型。將利用SAS得到的因子得分和響應變量數據導入SPSS中,分別對2個模型的參數和顯著性進行估計.
通過擬合優度檢驗(總的判定正確率為75.6%和77.2% )以及回歸系數檢驗,發現該模型選擇進入兩個方程的變量都是統計顯著的。從而,可以得到最終的回歸模型:
(四)模型的分析及結論
檢驗的顯著性是非常明顯的,這就說明學習興趣的動機和參與的深度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更為重要的是,在參加志愿活動時,同學們更多地表現出的是學習型動機(提高綜合素質)和成就動機(發揮自己的技能、優勢,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我們知道了在志愿活動中同學們如果感覺到自己素質有所提高,那么這樣的行為被介紹給身邊人的概率會增加,再次參加的意愿會加強,從而擴大了志愿活動的廣度與深度。而且在參與過程中應該注重發揮參與者的技能優勢,多多的給予鼓勵和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這是有利于活動的持續長久的。
五、調查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研究表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分為壓力或功利型動機,學習型動機,成就型動機和自我認識動機4種。根據本次調查的問卷顯示結果和采訪志愿者組織和個人的結果,我們得出,志愿者們認為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是志愿工作組織準備不足,志愿工作管理指揮混亂,感到個人能力不足以及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肯定等幾個方面。
同時根據志愿者們提出的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我們總結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和研究。(1)創新指導管理體系(2)事前組織培訓(3)志愿者的激勵機制(4)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專項基金
一、前言
中國傳統哲學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深刻的影響。1982年8月27日,時任美國總統里根致函在舊金山舉行的紀念孔子誕辰2533周年祭孔大典時說:“孔子的高貴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發表宣言,向全世界呼吁:“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國外對中國傳統哲學非常重視,并從中吸取養分,以助發展。
可是,我們國人卻很少去認真審視中國傳統哲學,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價值和意義缺乏深刻的認識,在學校教育中,中國傳統哲學一直以來基本上是空白的。現行的中學、中職、大學的哲學教科書,基本上都是講哲學,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中國傳統哲學,從來就不是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這是一種民族文化意識自我迷失的現象,令人擔憂。筆者認為對于中國人來說,學習哲學的同時,也應該學習中國傳統哲學,這才是完整、合理和科學的。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已經開始嘗試在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中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中國傳統哲學在中職學生中傳承,并以此引起同行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
二、激活和整合的思路
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容博大精深,涵蓋天文與地理、自然與社會、思維與人生,包含矛盾觀、價值觀、知行觀、歷史觀、義利觀以及和諧觀等哲學思想,可以在《哲學與人生》課程中激活和整合的內容很多,并且可以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采用辯論法、案例法、比較法、文獻閱讀法、寓言法等諸多方式進行切入。
在激活和整合時,按照與《哲學與人生》內容相對應或相近的原則,抽取中國傳統哲學中重要學派的主要思想,采用不同的切入方式,進行簡要但較為系統的展示、比照和評判,揭示它們對于當今中國的現實價值和積極意義。
三、激活和整合的方式、內容及評價
由于中國傳統哲學各學派的思想非常豐富,考慮到篇幅問題,筆者僅選取矛盾觀、義利觀和歷史觀為例,從切入方式、主要內容和價值評價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并且在展示被激活和整合的內容時,也僅僅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觀點。
(一)用寓言法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的矛盾觀
(1)切入方式
在“矛盾推動人生發展”一課中,首先讓學生閱讀《韓非子?難一》中的“自相矛盾”和《淮南子?人間訓》中的“塞翁失馬”兩則寓言,并進行討論、分析,讓學生明白韓非子是我國最早提出“矛盾”概念的人,他以楚人賣矛和盾的故事,揭示了“矛”和“盾”之間“勢不兩立”的相互對立現象,而淮南子則認為對立的事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然后,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矛盾觀作簡要而又較為完整的梳理,讓學生了解各家有關矛盾的主要思想,并與教材進行比照、融合。
(2)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哲學有著豐富深刻的矛盾思想。《易經》用陰陽概念來解釋宇宙萬物,即“一陰一陽之謂道”,將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易傳》則指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認為萬事萬物變化無窮,事物變化的原因在于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在《道德經》中,老子不僅認為事物都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消長:“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他還對物極必反的現象有較深刻的認識,“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孫子兵法》中,孫武對戰爭中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形勢、剛柔、奇正、攻守、眾寡、勝敗、己彼等進行分析探討,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解決矛盾呢?孔子主張采用“和而不同”的方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史伯在跟桓公談論天下興衰問題時,也提出相似的解決辦法,“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子思子則提出“致中和”、“執兩用中”的方法,“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天命章》)以及“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大知章》)
(3)價值評價
中國傳統哲學的矛盾觀,與辯證法思想有很多相近、相通之處,其顯著特點是非常注重和諧統一,尤其是儒家解決社會矛盾、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中和”、“中庸”之道,對于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社會和諧、調和人際關系以及發展國際關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借鑒。
(二)用辯論法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的義利觀
(1)切入方式
在“人的本質與利己利他”一課中,考慮到目前中國社會“見利忘義”“見利無德”等沒有道德底線的現象已成泛濫之勢,因此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義利觀教育尤為重要。而中國傳統哲學在“義”與“利”的取舍上,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可以起到非同尋常的作用。自先秦以來, 對于“義”與“利”的關系,各派思想家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爭論性的就是儒家的“重義輕利”和法家的“重利輕義”的論爭。因此,傳統義利觀的激活和整合,采用辯論的方式來實現是最合適的了。
通過對兩種不同義利觀的辯論,不僅讓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了中國傳統哲學主要流派的義利觀,而且也讓學生認識到儒家義利觀的積極意義,學會明辨是非,確立正確的義利觀。
(2)主要內容
儒家義利觀最主要的思想包括:
1.“利”的合理性
孔子認為人追求“利”是合理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孟子也承認物質利益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2.見利思義
在處理“利”與“義”的關系時,孔子主張“見利思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他強調“義重于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孔子還主張要舍“利”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孟子繼承孔子舍“利”保“義”的思想,主張個人謀利必須合乎道義,“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孟子?萬章上》)董仲舒則要求在權衡道義與功利時,更應注重道義,“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漢書?董仲舒傳》)。
3.舍生取義
在對待“義”與“利”無法兼顧的問題上,儒家主張“全大義”而舍“小我”,取“公義”而舍“私利”,“公利”先于“私利”,“私利”服從“公利”。孔子認為人在身處危難之時,應該拋開個人“私利”,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這個“公利”,甚至不惜為國捐軀,“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論語?子張》),“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也強調在“義”與“利”發生沖突時,必須取義舍利,舍生取義,“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3)價值評價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義利觀一直為社會所認可,居于主導地位,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儒家實際上并不否定“利”,承認人皆有物質利益需求,但是,在物質利益面前必須遵循“見利思義”、“先義后利”、“義然后取”的原則。這些原則對于當前某些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不惜用各種卑劣手段謀取利益的個人和企業來說,更具鞭策作用和教育意義。儒家主張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及“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重公利”思想,在中國歷史上造就了不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憂后樂”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和國家棟梁,這一點更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三)用比較法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的歷史觀
(1)切入方式
在“歷史規律與人生目標”一課中,關于歷史究竟是誰創造的、社會的發展究竟是誰推動的問題,中國傳統哲學主要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思想觀點,其中有與唯物史觀相反的,也有相近的,因此,適合采用比較的方式來展開。
通過與唯物史觀的比較,不僅使學生了解到中國傳統哲學關于社會歷史的問題主要有天命史觀、圣人史觀和民生史觀三種不同的思想觀點,而且使學生從比較中認識到: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由天主宰的天命史觀是一種唯心史觀,顯然是違背客觀事實的;認為社會的發展是由具有至高道德和出眾智慧的圣人決定和推動的圣人史觀也是不足取的,過分夸大和強調圣人的能量和作用,這種“英雄造時勢”的觀點是片面的、缺乏說服力的;而認為民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民生史觀則是一種唯物史觀,與強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時勢造英雄”的唯物史觀相近,具有積極意義。
(2)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哲學的民生史觀認為,民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要重視民眾的作用,不可小覷,君主則是處于從屬的地位。孟子首倡“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荀子則明確指出“君”與“民”的關系如同“水”與“舟”的關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孟子還從桀、紂“失天下”的歷史教訓中推斷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道理,“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離婁上》)賈誼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自古至于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新書?過秦論》)柳宗元則進一步提出“吏為民役”的觀點,“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送薛存義之任序》)
(3)價值評價
中國傳統哲學的民生史觀與唯物史觀有不少相似、共通的地方,能夠正視民眾的力量和作用,承認社會歷史的發展依賴于民眾的推動,這種民本思想是非常難得的,可以為當今中國社會解決民生問題和搞好官民關系提供參考。民生問題和官民關系事關國家昌盛、民族興亡、社會安定,處理好民生問題和官民關系,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四、效果和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
通過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使學習產生了增值效應,學生不僅學習了教材中關于哲學與人生的知識,而且還比較全面地了解了中國傳統哲學各時期各學派哲學家的思想,認識到中國傳統哲學的潛在價值以及對于當今中國的積極作用和現實意義,體會到國外重視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的原因,也激發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提升了個人的傳統文化素養。
(二)提供一種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的參考框架
在探索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的過程中,根據教材中不同知識模塊的內容和特點,選取中國傳統哲學中與教材各知識模塊相近或相應的內容,采用不同的切入方式進行嘗試,形成了一種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的教學組織結構,為中職德育課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提供一種參考框架。
五、存在問題和建議
(一)教材和教學資源建設的問題
針對中國傳統哲學在《哲學與人生》教材中的缺位問題,建議考慮在新發行的教材中進行整合,或者發行中國傳統哲學單行本作為輔助教材;也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和各個學校的情況開發中國傳統哲學的校本教材或教學資源庫。
(二)教師隊伍的中國傳統哲學素養的問題
在現行的中國高等教育中,除了哲學專業開設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史這類課程外,其他專業的德育課或政治課中基本上不會有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容。因而,我們的大部分中職德育教師在中國傳統哲學的素養方面,就存在著先天不足的問題。因此,要在中職《哲學與人生》或其他德育課程中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首要的和關鍵的是有計劃地加強和提升德育教師的中國傳統哲學素養。
(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是否重視的問題
要在中職《哲學與人生》或其他德育課程中真正有效地激活和整合中國傳統哲學,單憑個別教師或教師群體的單打獨斗是很難奏效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有賴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現行德育教學體系的反思,在重新審視的基礎上形成共識,在政策和輿論導向上給予足夠的支持與重視。
(作者單位:廣州市信息工程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1]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鄧啟銅,殷光熹.論語[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3]鄧啟銅,王川,陳映紅.孟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R5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c)-052-02
代謝綜合征是目前一種日漸增多的疾病,它是指患者本身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減退,同時伴有高血壓、血脂紊亂、肥胖三項指標中的兩項以上癥狀,其病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認為與遺傳和生活方式有關。它增加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程度和死亡率,成為現代醫學研究的熱點[1]。本文嘗試采用非藥物生活干預方式對代謝綜合征患者進行干預療法,現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對象
從我院體檢人群中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患者[2]:血糖>6.1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膽固醇>6.0 mmol/L,甘油三酯>1.71 mmol/L,血壓>140/90 mmHg(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85 mmHg),體重指數>25 kg/m2,年齡在39~80歲之間,共60人。
1.2 方法
1.2.1 分組根據年齡不同分為中年組和老年組,中年組(39~59歲)30人,老年組(60~80歲)30人,再將兩組隨機分為生活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生活干預組人群要求其每天堅持鍛煉不少于40 min,同時減少高熱量和高脂肪的攝入。對照組人群僅進行對癥治療,其他情況維持不變。
1.2.2 觀察指標糖化血紅蛋白(GHb)、胰島素(Ins)、24 h尿微量白蛋白(mAlb)、膽固醇(CHOL)、甘油三酯(TRIG)、血壓(BP)及體重指數(BMI)。
1.2.3 檢測方法GHb用美國DS5免疫層析檢測儀測定,試劑配套。mAlb用DPC公司IMMULITE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測定,試劑配套。Ins用拜爾公司ACS180PLUS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測定,試劑配套。CHOL、TRIG用日立公司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試劑為上海復星公司產品。
1.2.4 觀察、復查觀察時間為一年,每月定期來復查,囑其堅持,跟蹤反饋。
2 結果
中年組人群生活干預組較對照組一年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體重下降>5%,但有1例演變成2型糖尿病,各項指標變化見表1,故中年組生活干預組對生物指標的影響顯著。
老年組人群生活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各指標有好轉趨勢,但統計學顯示差別不大,提示對老年組人群仍需進一步觀察(表2)。
3 討論
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非常高,在發達國家每5人中就有近1人患代謝綜合征,60~90歲人群患病率更高[3],而在中國49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13.06%[4],而有代謝綜合癥的人群發生心臟病和腦卒中的危險是無代謝綜合征人群的3倍,發展成2型糖尿病的概率是無代謝綜合征人群的4倍,因此,代謝綜合征明顯增加了心臟疾病死亡率和2型糖尿病的危險。中國每年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直接花費就達上百億元,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擔,能否找到一個既簡單又有效的預防方法對普通人和整個社會來講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因觀察時間較長,為去除各種因素對血糖的影響而采用較為恒定的糖化血紅蛋白指標來進行統計分析。研究顯示,中年組生活干預可以降低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各項指標經干預后基本正常,顯示注重鍛煉和改善飲食可以減輕體重,進而促進機體代謝功能,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發生率,但這種干預療法需要持續多久和強度多大才不會導致體重有所反彈,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老年組的各項指標較對照組也有所改善,但效果沒有中年組明顯,這可能與老年人機體功能衰退有關,因為有報道指出老年人線粒體脂肪酸氧化和ATP合成功能比正常人降低約30%~40%[5],并隨著年齡的增加,細胞內脂肪沉積增多,最終導致胰島素抵抗,而運動可以激活NAP激酶,從而延緩線粒體的功能衰退,改善胰島素抵抗作用,因此老年組生活干預療效問題需要進一步進行大樣本持續觀察。
總之,我們認為對代謝綜合征患者應盡早進行干預,這對減輕病情是有益的,而生活干預即合理的飲食結構和適度的體能訓練是其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其療效在某種程度上并不亞于藥物療效,尤其是對中青年患者人群越早實施越好,而一旦病情達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與藥物干預相配合,否則會加重病情,研究中有一名患者演變成2型糖尿病可能與此有關,故科學合理的飲食和積極持續的體育鍛煉及控制體重會降低代謝綜合征患者的發病幾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Grundy SM,Hansen B,Smith SC,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report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management[J].Circulation,2004,109(4):551-556.
[2]Alberti KG,Zimmet PZ,Shaw JE,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 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J]. Lancet,2005,366(9491):1059-1062.
[3]Festa AD,Agostino RJr,Howard G,et al.Chronic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as part of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the insu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IRAS)[J].Circulation,2000,102(1):42-47.
[4]陳蕾,賈偉平,陸俊茜,等.上海市成人代謝綜合征流行調查[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2):909-912.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09-1292-03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PE)是一種血液凈化療法,可以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重癥肝炎、肝臟移植等疾病的治療。對行血漿置換的重癥肝炎患者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取2003年3月-2006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重癥肝炎患者60例。慢性重型肝炎35例,亞急型重型肝炎10例,中毒性肝炎1例,慢性乙型重型合并藥物性肝炎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硬化1例,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重型合并酒精性肝炎4例,妊娠合并脂肪肝2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肝硬化2例,其診斷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學術會修訂的診斷標準。其中男57例,女3例,年齡17-74歲;文化程度:大學本科及以上8例,高中21例,大專13例,初中以下18例。血管通路:動靜脈直接穿刺19例,右鎖骨下靜脈置管1例,右股靜脈置管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治療方法相同,置換血漿次數1-3次。
1.2 健康教育方法:對患者做出評估,對照組給予傳統的衛生宣教,觀察組根據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齡、社會文化背景等制定出相應的教育方法。具體方法包括口頭講解及書面形式教育,如《肝病防治手冊》、《肝病飲食》等供患者及家屬閱讀,問答式教育,示范式教育及板報宣傳教育等。
1.3 健康教育內容
1.3.1 心理指導:由于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國內才開展10多年,許多患者及家屬對血漿置換基本知識、療效、安全性缺乏了解,加之多數患者病情較重,長期飽受病痛折磨,多數患者有悲觀心理,有失望、孤獨、凄涼等情緒,對新的治療方法沒有信心,患者及家屬都存在巨大的心理壓力。護士可通過與患者的交談,從情感、語言、行為中,及時了解其心理動態,判斷患者心理障礙的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及家屬文化層次的不同,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血漿置換相關知識、治療方法、目的、可能遇到的情況及處理措施,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耐心解釋,給予開導和安慰。請成功進行人工肝治療的現身說法,對再次進行血漿置換術的患者講解重復治療的必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減輕患者及家屬陌生、緊張、恐懼心理,與家屬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使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治療。積極與患者家屬和單位領導聯系,主動向他們反映患者的有關情況,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配合。
1.3.2 飲食指導:治療前給予低脂、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以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為主,低脂(30 g/d),并結合患者病情給予相應的飲食指導。如對電解質紊亂者,以適量的含電解質食物補充,如低鉀者多吃桔汁、西瓜汁,對有腹水、腦水腫或水腫、心功能不全者給予低鈉飲食,每日鈉3-6 g以下,對禁食者補足所需營養量,少食產氣食物,惡心嘔吐頻繁者遵醫囑給予止吐藥。治療當日配好高質量的早餐,治療前盡量少飲水,排空大、小便。治療后24-72小時內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入,一般蛋白質攝入量應
1.3.3 日常生活指導:重癥肝炎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病情稍輕的患者不能理解和配合,需向患者及家屬講明絕對臥床休息的必要性和意義。臥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臟的血流量,減輕肝臟負擔,有利于肝細胞再生和恢復。指導并協助家屬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保持皮膚、口腔、泌尿道的衛生,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對于皮膚瘙癢患者,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膚導致感染。對于置換后癥狀減輕患者尤其要注意,由于部分患者置換一次后癥狀即有改善,乏力、腹脹明顯減輕,再加上置換之前患者長期臥床帶來諸多不適,癥狀好轉患者即想下床活動。此時要耐心勸解患者,并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增加患者娛樂活動,如在床上看書看報,聽音樂,與患者談論國內國際發生的大事、家人的關心、孩子成長的趣事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讓患者不與社會脫節。同時鼓勵患者家屬之間增加交往,交流護理心得,互幫互助,讓治療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在同一病房營造一個溫馨的有家庭感的環境,可有效緩解患者孤單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1.3.4 血管通路的保護:評估患者外周血管情況。對于外周血管充盈直接行動靜脈穿刺置換前注意保護血管,盡量少在大血管輸液抽血,治療結束拔針后穿刺處用無菌棉球壓迫20-60秒,防止滲血及血腫形成。對不易穿刺的外周血管及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的肝性腦病患者或擬行多次治療者選擇靜脈置管。妥善固定好靜脈插管,及時更換敷料,防止穿刺點感染。指導患者穿刺處保持清潔、干燥,防止脫落、扭曲、打折,勿做下蹲動作,睡覺時勿壓迫導管,穿寬松衣服,禁止沐浴,置管側肢體避免用力。若導管不小心脫落,要立即用紗布壓迫穿刺點并立即告之醫生、護士。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
1.4 生活質量的測定:采用GLQZ生活質量指標測定。測定內容包括與疾病和治療有關的癥狀和體征,血管通路保護情況,精神心理狀態,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活動,合理飲食、休息知識等。調查內容40項,每項計0-4分,總分為160分,于患者置換治療3-4周后進行測定。
1.5 統計學處理:測定結果以x±s表示。數據處理采用SPSS11.0軟件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見表1)
3 討論
3.1 肝炎患者病情一旦發展到重度,病情兇險,進展快,常規的內科綜合治療療效欠佳,治愈生存率極低[1],再加上醫療費用昂貴,長期疾病的折磨,直接穿刺帶來的疼痛、留置管帶來的不方便及置換引起的不良反應等,都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痛苦,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
3.2 對照組采用傳統衛生宣教:教育的內容比較簡單,教育的方法是單向交流,加上對患者缺乏全面系統的評估,不能根據患者的心理、生理、年齡、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制定出相應的教育方法和內容,故治療護理的效果不能令人滿意。患者的心理壓力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和釋放,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
3.3 研究組采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以全程的健康教育為主的護理干預。
3.3.1 現代醫學正向著高度綜合與高度分化的方向發展,促使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轉換,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社會、心理、精神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人工肝治療的心理、倫理等問題應更加受到重視。重癥肝炎患者由于病情重、病死率高、治療操作多、花費大,因此患者及家屬心理負擔很大[2]。為此我們與患者和家屬充分溝通,詳細地向患者和家屬解釋治療的性質、風險和受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及治療失敗引起的后果,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采用家庭支持和臨床心理干預,引導患者正確看待疾病,使其學會自我調節不良情緒,從恐懼、疑慮、煩躁、孤獨、絕望逐漸過渡到商討和接受階段,心理壓力減輕,堅定了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促進了康復。
3.3.2 重癥肝炎患者飲食要求與緩解期和恢復期不同:在血漿置換及病情嚴重階段要禁食或者少食蛋白質。一般蛋白質攝入量應
中圖分類號 R2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0-0145-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75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2002年的中國居民營養及健康狀況的報告,全國高血壓人數為1.6億人,2007年已經增加至2億人[1]。研究已經證實抑郁與心血管疾病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抑郁可促發高血壓,高血壓也可加重或誘發抑郁,有研究指出抑郁癥在日常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4%,而老年高血壓人群伴有抑郁的發生率高達26.67%[2-3]。高血壓合并抑郁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筆者所在醫院采用心理干預治療高血壓抑郁癥患者獲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76例高血壓合并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數字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38)和對照組(n=38),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9~77歲,平均(50.83±4.61)歲;高血壓病程1~12年,平均(5.67±1.23)年;文化水平大學及以上7例,高中及以下31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0~78歲,平均(51.13±4.66)歲;高血壓病程1~14年,平均(5.97±1.26)年;文化水平大學及以上9例,高中及以下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4];符合抑郁診斷標準,且病程持續2周以上,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總分≥20分,并經精神科專科醫師明確診[5];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新發卒中(6個月內)、嚴重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伴有糖尿病、冠心病、嚴重內分泌系統疾、妊娠及哺乳期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去甲腎上腺素(NE)再攝取抑制劑(SNRIs)類抗抑郁劑治療,采用鈣通道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藥物降血壓。觀察組額外增加心理干預,心理干預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個體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放松訓練和團隊活動。(1)個體心理治療。這部分由心理醫生和護士實施,應用心理治療的技術,與患者平等交流,獲得患者充分信任,引導其自述內心想法,傾聽患者提出的問題,根據情況指出其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讓患者正確認識高血壓合并抑郁癥疾病相關知識。適時給予其鼓勵、支持及疏導,緩解心理負擔和緊張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2)認知行為治療。由心理治療師和護士參與,采用認識自動思維、列舉認知歪曲、指導發現問題,自我提問法等認知干預技術和行為矯正技術,如認識自動思維、列舉認知歪曲、指導發現問題,自我提問法等方法矯正患者行為。第一,告知患者,每個人的看法和態度如何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第二,為患者展示其本人所持有的對已、對他人和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和看法,讓其從中發現與其主訴問題有密切關系的“態度”和“看法”;第三,協助患者糾正這些態度和看法的邏輯基礎以及與現實的差距;第四,指導患者更換思考問題的方式,重建健康理性的看法與態度;第五,鼓勵患者真實性驗證新試驗結果,拮抗其自動式思維,糾正不良行為。(3)放松訓練。采用想象放松、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法和靜坐等方法放松身心,指導患者掌握訓練的要領,進行有效的放松訓練,每天1次。(4)團體活動。積極舉辦有關高血壓相關知識講座,讓患者了解其治療和康復的相關知識。積極引導患者參與下棋、打牌、跳舞等集體社區活動,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分散患者不良情緒。培養個人愛好興趣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個人愛好興趣點。團體成員間積極對話溝通,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
1.3 評價指標
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價患者的抑郁情況和生活質量。監測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的血壓標準值評價血壓控制情況。HAMD主要包括焦慮/軀體化、睡眠障礙、認知障礙、晝夜情緒變化、阻滯、體重和絕望感7個方面,24個項目。HAMD35分為嚴重抑郁。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價生活質量,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均比治療前均有所下降,觀察組的降壓效果更為明顯,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抑郁癥為臨床病發率高、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性疾病。臨床資料顯示,抑郁和軀體疾病同時發生時,會降低抑郁癥的發現,影響臨床治療結果。高血壓抑郁癥患者通常伴有頭痛、心悸等軀體癥狀,從某種程度上掩蓋抑郁情緒,間接導致忽視對情緒障礙的識別,致使臨床治療效果不明顯。
近年來,伴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越來越多臨床醫師認識到高血壓患者單純性藥物治療并不能控制血壓指標、緩解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應借助抗抑郁藥物來治療,進而更好地提高血壓控制率,達到最終的減少心腦血管臨件發生的目的[6]。此外,還應給予高血壓抑郁癥患者臨床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一般來說,高血壓抑郁患者心理負擔相對較大,主觀感覺不良,不信任臨床醫師,臨床治療依從性不高,影響臨床高血壓疾病的有效治療,甚至加重疾病病情,危害患者生命健康[7-8]。心理干預糾正患者歪曲的認知,用現實的積極的認知取代原有負性認知,使其重新融入社會,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并積極參與治療,有效控制血壓,緩解抑郁。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心理干預的患者,其血壓水平控制效果更為明顯,漢密頓抑郁量表和生活質量綜合評分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該結果提示,心理干預有助高血壓合并抑郁癥患者良好的控制血壓,緩解抑郁,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高飛,高焱莎.我國高血壓流行病學現狀[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2,5(26):307-309.
[2]宋文英.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6(17):147-149.
[3]石文富.老年高血壓患者抑郁相關因素及干預對策分析[J].醫學綜述,2012,14(18):2309-2311.
[4]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26(8):701-743.
[5]中國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14(3):59-63.
[6] Sowden G L,Huffman J C.The impact of mental illness on cardiac out comes:a review for the cardiologist[J].Int J Cardiol,2009,132(1):30-37.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1-0092-02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主要器官之一——腎臟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退行性改變[1],這一改變造成的結果是尿毒癥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明顯增高。老年尿毒癥患者內臟器官代償功能差,實行腎移植者極少,主要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而老年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已經成為治療老年尿毒癥患者的有效方法。但該治療方法容易使患者患上多種并發癥,并且容易對患者的身心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加強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的護理,特別是輔助進行針對性的飲食營養護理并同時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進行血液透析的38例患者進行飲食營養護理,在臨床實驗觀察的同時,經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依據隨機數字表的原則分為觀察組(n = 20)和對照組(n = 18)。觀察組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齡(62.4±10.5)歲;對照組男9例,女9例,平均年齡(63.6±11.8)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史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飲食營養護理并進行心理護理實驗中,對照組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后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增加飲食營養護理并同時進行心理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透析前通過書面資料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進行透析的飲食指導,講解營養搭配知識,使其認識到規范飲食的重要性,要求患者自律,家屬監督,提高規范飲食的依從性[2-4],同時進行心理監控宣教,向患者介紹透析治療的透析方案、透析易出現的并發癥及如何預防并發癥等基礎知識,并告知患者透析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②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及家屬老年尿毒癥患者的自身營養特點,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維生素含量高、低鹽低脂食物等;忌食植物蛋白,如豆制品等;根據透析情況限制鈉鹽攝入;同時還根據患者的年齡、病史、透析情況、消化功能、飲食習慣等方面綜合考慮進行飲食護理。③增加心理護理,如針對部分老年患者,向患者耐心解釋使其對治療認可,并積極應對心理護理干預措施;鼓勵患者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排解心中的疑慮,通過這種方法,釋放患者不能對家人訴說的壓力和痛苦。④鼓勵老年人參加室外活動,如散步、釣魚、打太極拳等,以不勞累為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營養狀況在護理前后會發生相應變化,因此需參考相應的生活質量和營養狀況判定標準。生活質量的評定參照漢化版生活質量量表(SF-36)[2],此量表包括6個生活質量因子,即生理職能、角色職能、情緒職能、認知職能、社會職能及心理健康,所有項目評分0~100分。評分高則說明生活質量高。該問卷各項心理測量學項目均符合要求,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和觀察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各因子評分比較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兩組患者進行飲食營養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好于對照組(P < 0.05)。
3 討論
研究表明,老年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極高,營養不良進而會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治療效果,營養不良已經成為透析患者高住院率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5,6]。此外,臨床研究發現,血液透析患者發生情緒障礙的比例逐漸升高,而這種情緒障礙直接影響到患者的透析治療,明顯降低透析治療效果[7]。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采取了飲食營養護理同時配以心理護理的措施,研究結果表明,該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老年尿毒癥患者的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有研究通過對血液透析患者回顧性分析發現,造成患者營養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蛋白質和熱量攝入不足、透析不充分、急慢性感染、透析膜的生物不相容等,而蛋白質和熱量攝入不足是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8]。本研究通過對照分析觀察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因子評分變化情況發現,通過加強患者透析期間的飲食營養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可能為①營養護理使透析患者所丟失的營養成分得到及時針對性的補充;②營養護理使患者所需的熱量得到及時科學的滿足。
研究數據表明,國內尿毒癥患者中抑郁癥狀的發生率達68.8%[9]。老年尿毒癥患者產生情緒障礙的原因主要有:①疾病因素。疾病痛苦給患者造成長時間的困擾和折磨,尿毒癥帶給患者的生理創傷及透析時的各種并發癥均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生理不適,而且患者往往擔心疾病預后及透析治療效果。②經濟因素。昂貴的血液透析費造成患者極大的經濟壓力,而且透析治療作為尿毒癥患者的終身替代療法,每周需治療2~3次,大部分患者無法承受。③透析年限。患者開始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時,對透析治療不了解。對治療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并發癥更易產生焦慮、恐慌心理,而且對預后有更多的擔心。此外還有社會因素,患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此時的患者更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若患者得不到相應的支持,更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可言,從而引起情緒障礙的發生。因此,對尿毒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關鍵在于讓患者從不愿意接受到慢慢接受,改變對自己生命的消極認知,讓患者明白尿毒癥通過治療,可以像健康人一樣生活,從而激發患者積極治療和良好生活的信心。本研究發現,進行飲食護理并同時進行心理護理顯著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緒,使患者情緒職能發生了明顯好轉,提高了維持性血液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另外,除進行直接的心理干預外,輔助增加同類病患之間的交流頻率,會進一步強化患者積極治療的認知。對老年尿毒癥患者的治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同樣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從心理角度提高患者應對治療的信心,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總之,對老年尿毒癥患者的治療,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基礎上開展飲食營養護理并同時進行心理護理對提高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方法的效果和改善老年尿毒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秀清,范立明,李先群.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不良的原因分析和護理對策[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2):35-36.
[2] 謝巧玲,王文龍,李云生,等. 營養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l,26(24):2214-2217.
[3] 鄧志強,于麗娜,陳紅,等. 長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5,11(9):1312.
[4] 朱巨奇.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飲食調理[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2):122-123.
[5] 潘惠芳,吳容.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不良的影響因素及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10,17(3):19-21.
[6] 譚娟. 血液灌流串聯血液透析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營養不良患者營養狀態的效果及護理[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20):255-256.
[7] 梅長林,葉朝陽,趙學智. 實用透析手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
(一)德性論。前蘇格拉底時期的思想家關注自然事物,探討宇宙的規律,蘇格拉底則認為除了自然科學知識,還有一種關于人和人性的知識,他開始探究關于人的學問,關注知識與美德二者之間的關系。要探究關于人的知識,就是要“認識你自己”。我們所能探討的知識是關于人的德性的知識,德性包括了正義、虔誠、忠誠、勇敢、公民義務等。從德性論角度看,蘇格拉底將人們追究事物意義的視線從天上拉回了人間,具有了西方古典人文精神,實現了古典人文精神的一次大轉向,他明確提出了我們不需要探討自然事物的意義和本質,而應探討“人”的意義。
(二)方法論 。蘇格拉底將關于自然事物的本原放在括號內懸置起來,而關注德性知識,這具有現象學的意義。蘇格拉底的助產術也就是強論證法或者說是誘導論證法具有很深遠的意義,智者運動就是教人們如何用強論證戰勝弱論證的,蘇格拉斯誘導的概念主要是與政治哲學有關的,例如正義、德性等。蘇格拉底用這種方法探討了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公民不服從理論等公民政治哲學思想。
二、蘇格拉底的政治哲學思想
(一)德性政治本體與知識政治本體的結合。蘇格拉底政治哲學的本體論是關于德性政治和知識政治的關系問題,試圖回答人在政治生活中的本體意義。所謂“美德”就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要追求的德性,將這種政治美德放在公民身上,認為公民要為城邦承擔義務,履行責任。這種責任和義務要像“牛虻”,時時給當下的雅典城邦以刺激,因為雅典城邦已走向衰落,其標志就在于德性的衰敗。知識政治本體,是關于城邦和公民政治生活中的德性的知識。德性本體和知識本體在公民和城邦政治生活中實現統一。
(二)城邦與公民:政治生活方式的雙重主題。城邦與公民是蘇格拉底政治哲學思想的核心,對這一核心的論述,回答了古典政治哲學的主題問題。關于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探究,具有整體主義國家觀的傾向,蘇格拉底主張城邦至上,過以正義、節制等為原則的追求城邦美德的政治生活。在德性城邦與法治城邦的選擇中,蘇格拉底是以純粹的古希臘人崇尚的公共德性為城邦生活的方式。
在關于公民政治生活方式的探究方面,蘇格拉底認為公民的生活方式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卷入到政治生活的中心,追逐名利,正如一部分智者所教授的那樣要熱衷于城邦政治生活,學習演講和辯論,熱衷戰爭。另一種則是站在社會政治生活的邊緣,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蘇格拉底認為公民需要做一個積極的沉思者,而不是冷漠的,無望的,不承擔責任和義務的旁觀者,要探討人間美德,關心政治、關注政治,要成為為城邦之善盡責任和義務的好公民。
(三)蘇格拉底的“正義”觀。在蘇格拉底看來,正義就是知識,倫理是政治性的,而政治又是倫理性的。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蘇格拉底將其看作是管理城邦事務的藝術,正是借助于這種藝術,人們才能成為優秀的政治家。正義是合乎法律的規定,無論是不成文的神的法律還是成文的人的法律都要考慮到正義,正義性并不只是立法的標準,而且是立法的共同本質。蘇格拉底認為公民必須維護城邦法律的尊嚴,法律如契約,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約,破壞法律就是破壞契約。
正義也在于公民美德的教育,蘇格拉底認為,美德既然就是知識,因此城邦應當注意培育公民的美德。他雖強調天賦,但并不否定后天教育,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負有培育美德責任的教師。他提出,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極善或極惡的,而是介于善良與邪惡之間,因此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教育和引導。他教育人們成為高尚、正直的公民,他說:“最幸福的人和達到最理想目的的人,是那些養成了普通公民具備的善良品質的人。這些品質就是所謂的節制和誠實。”
三、蘇格拉底的政治哲學對柏拉圖及后世政治哲學的影響
蘇格拉底被認為是政治哲學傳統的奠基者和真正源頭。他的一生都是“述而不作”的,他的思想直接體現在他的學生柏拉圖的著作之中,而且對整個西方的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西方世界稱為古代思想家中的最偉大的人物。蘇格拉底的方法論(助產術),知識本體與德性本體相融合的本體論,以及公民應該選擇何種生活方式的思想,都對柏拉圖的政治哲學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蘇格拉底的思想也通過柏拉圖影響著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也認為一個真正的城邦是一個追求正義和善的城邦,以追求德性為目標,應當選擇的政治生活方式也是追求德性與知識的統一。希臘化時期城邦走向衰落,城邦式的公共德性已經破碎,人們向往、追求過個人寧靜的生活,追求個體倫理德性的完善,蘇格拉底的人文精神對希臘化時期和整個古典政治哲學思想也產生了影響。
參考文獻
[1] 策勒爾.古希臘哲學史綱[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一、前蘇格拉底政治哲學萌芽產生的條件
(一)神話政治觀念的孕育
哲學產生之前,人們對于周圍事物的認識和解釋大多采用形象思維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從對神話的解釋中解釋現實世界。哲學是從神話中產生發展起來的,人們運用擬人化的想象對周圍種種事物做出樸素的猜測。樸素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念也就在神話階段孕育而生了。
荷馬史詩將宇宙內部分成了神、英雄和普通人等幾個等級,體現了正義、平等的思想,赫西俄德的神話詩對平等的認識也對古典政治哲學家有所啟發。在他們的神話故事中,就有了這樣的描述,神把火、智慧、自尊和正義給予人間的每個人,這體現了平等的價值追求,有了火、智慧、自尊和正義的人的生活才能稱得上是一種公共生活,這體現了公共政治生活的方式,然而這樣的表述卻是對現實的批判。他們試圖通過神話故事觀照現實,認為城邦生活應當追求自然正義,人類的社會政治生活要以自然正義為向度。
(二)城邦政治生活的發展
公元前八到五世紀,雅典為代表的希臘城邦的民主政治達到高峰,城邦政治生活已經顯現出了政治哲學的萌芽。人區別于動物的地方在于其有所信仰,在古希臘,擁有共同信仰的人們的共同體就是城邦,城邦有公共的政治空間,廣場位于城邦的中心,廣場中祭壇的圣火永不熄滅,人們在廣場中祭祀、討論共同關注的政治問題,進行公共的政治生活,他們信仰城邦公共生活中的精神、規則和制度,以正義、智慧、德性、尊嚴為共同的信仰。亞里士多德說“離開城邦的人,非神即獸”,人與城邦是連為一體的,城邦利益也是高于個人利益的,這體現了整體主義國家觀的萌芽。
雅典城邦經歷了幾次重大的改革之后,迎來了民主政治時代的輝煌,公民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對城邦的治理方式有了不同的探索。他們也開始追問城邦中的人在什么意義上才有人的價值和意義,如何過城邦的政治共同體的生活,城邦作為信仰的共同體,如何實現人的德性,在人類生活中如何實現自然正義等問題。
二、前蘇格拉底政治哲學萌芽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畢達哥拉斯的政治哲學萌芽思想
畢達哥拉斯對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數是萬物的始基,是一切事物的原則。他認為,整個宇宙和一切事務都是按照數的和諧關系有序的建立起來的。在此哲學思想的基礎之上,畢達哥拉斯提出了他的正義思想。
他認為正義是數的和諧關系、正義就是平等。畢達哥拉斯說,“美德乃是一種和諧,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樣。所以一切都是和諧”。每個城邦公民在城邦中應該有他自己的特殊地位,被統治者應該尊敬德識,也應該把統治和愛結合起來,在公共生活中,被統治者也要注意個人的節制。畢達哥拉斯還認為,城邦正義的實現、城邦實現和諧和秩序的必要條件是建立法制,只有恪守法律才能實現和諧,進而達到正義,這些都反映了他對理想的共同體生活的追求。
(二)赫拉克利特的政治哲學萌芽思想
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火是自我生成的,它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火的運動和轉化不是毫無秩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這種規則就是“邏各斯”。赫拉克利特所說的“邏各斯”是宇宙和自然的規律,它不僅是對自然的本質和秩序思考的結果,也包含著對社會生活秩序的思考。
在他本體論思想的基礎上,赫拉克利特將“邏各斯”應用于政治生活,城邦是按照“邏各斯”的規則制定法律并按這種法律治理的,法律、城邦、邏各斯是三位一體的。“邏各斯”成為了人類正義和法的本原,人類只有依照自然理性的法則,才能擁有“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認為只有統治者才能懂得“邏各斯”的真諦,主張賢人政治,反對民主政治,他認為正義就是事物間的對立和斗爭,在于服從法律的統治,城邦正義是以自然正義為向度而建立的法律正義,是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核心價值追求。在城邦中,每個公民都應當以城邦正義為追求,這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最高要求。
(三)德謨克利特的政治哲學萌芽思想
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與虛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構成。根據原子理論和一切產生出于必然的觀點,德謨克利特認為人類社會的形成也是自然發展的必然現象,城邦的發展符合人類的需要,建立城邦實行法治的目的,使人們過更好的生活。
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約公元前540-480),出生于伊奧尼亞的愛菲斯城,是古希臘早期著名的自然哲學家。他在探究世界本原的同時探討了現實的城邦社會所應追求的價值原則,他關于正義的思想包含了早期政治哲學的萌芽。赫拉克利特的政治哲學思想正是在他的關于世界本原的哲學基礎之上形成的。
一、政治哲學的哲學基礎
早期的自然哲學家都致力于對世界本原的探究和思考。在赫拉克利特之前。就已經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本原說。赫拉克利特的哲學思想是沿著米利都學派走下來的,提出了“火”本原和“邏各斯”學說。
(一)“火”本原說
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即構成世界的本原是永恒燃燒的火。他指出:“這個世界對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創造出來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他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一切事物都換成火,火也換成一切事物,正像貨物換成黃金,黃金換成貨物一樣。”赫拉克利特將火看成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始基),但他所說的“火”并不僅僅是指單純的物質實體,而且是構成事物的原質。是具有內在動力的永恒的活火,是一個運動的過程。他認為作為本原的“火”是火是永恒存在的,“火的永恒存在正在于它的生滅即燃燒和熄滅的永恒變換之中。”另外,火還是自我生成的。他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火的運動和轉化遵循一定的原則,在赫拉克利特看來,火的運動和轉化不是毫無秩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律,即邏各斯。
(二)“邏各斯”學說
“邏各斯(logos)”是赫拉克利特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火是永遠變動的,而且這種變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則進行的,邏各斯就是萬物也就是永恒的活火變動的一般規律。在赫拉克利特看來,“萬物的運動,無論是火的燃燒和熄滅以及萬物的生成和相互轉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邏各斯進行的:這種邏各斯主要就是一種尺度、大小、分寸。即數量上的比例關系”。這種尺度即是規律,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規律,而是高度抽象的包含宇宙必然性的自然法則。
赫拉克利特所講的邏各斯是一種自然的必然性,是宇宙間萬事萬物必須遵循的依據,是宇宙共同的法則,是公共的、共同的,而不是那一個人或物所私有的。人要認識自然事物,就必須按照邏各斯行事。但是,他又認為,只有智慧才能認識邏各斯。他在《論自然》這部著作的一開頭就提出關于“邏各斯”的思想,指出:“邏各斯雖然像我所說的那樣常在,但人們在聽到它以前,或是第一次聽到它的時候,卻總是不能理解它。萬物都是按照這個邏各斯產生的,雖然我已經按照事物的本性將它們加以區別。解釋了它們是如何發生的,而且人們也常遇到像我所說的那些話語和事實,但是他們卻像從未遇到過它一樣。至于另外一些人對他們醒來以后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就像是對他們夢中所做的事已經忘記了一樣。”因此,他一再強調人們必須認識它,遵循它去思想和行動。在這里,赫拉克利特所說的“邏各斯”不僅是對自然的本質和秩序思考的結果,而且也包含著對社會生活秩序的思考,亦即包含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怎樣和不應該怎樣的倫理意義。在赫拉克利特看來,宇宙是由統一的普遍規律即“邏各斯”主宰的,它既統治著自然界,又統治著人類社會生活;既作為必然性駕馭著自然秩序,同時又作為“命運”支配著人的靈魂、行為、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他認為,一切都根據這個“邏各斯”而產生,又必須遵循這個“邏各斯”,宇宙間的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只有遵循這個“邏各斯”,才能是智慧的,才能避惡趨善。他指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駕馭并貫穿一切的思想”。
二、政治哲學萌芽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早期自然哲學時期,所涉及的政治哲學萌芽思想主要是關于對政治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本質性東西的研究。自然正義一直被視為宇宙萬物的最高法則,也是哲學家關注的焦點。但是。城邦作為個人生活的載體,自然正義如何在城邦中顯現就成了政治哲學家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早期的政治哲學家一致認為,城邦正義應以自然正義為最高原則,正當的城邦秩序應按照自然正義的原則而建立。正是基于此,對自然正義的探討便轉向了城邦正義,而哲學思想也從對自然事物的探討轉向了對政治事物的探討,赫拉克利特正是自然正義向城邦正義過渡時期的一位重要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作為早期自然哲學家,他本身也是生活在城邦之中的公民,所以他在探究自然本性的同時也探討了城邦的政治制度,他的政治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關于正義的理論。
(一)政治哲學萌芽思想的核心——正義理論
在赫拉克利特的殘篇中,主要談到社會政治問題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戰爭。二是法律。
1 正義是事物之間的對立與斗爭
赫拉克利特認為,正義就是斗爭。在他的思想中有很多關于正義就是斗爭的思想。他不僅論述了對立面的統一。還提出了對立面斗爭的思想。他一方面論述了對立面的斗爭,認為正是由于對立面的斗爭使得萬物得以產生。斗爭不僅促使對立的雙方相互轉化,而且能夠產生和諧,所以說斗爭是萬物之父。又是萬物之王。正義就是對立面的斗爭。是自然的必然性。是普遍存在的,“應當知道,戰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斗爭,萬物都是由斗爭和必然性產生的”。他還通過對立面統一的思想論述了正義與非正義的相互依存關系。正義與非正義是一對矛盾共同體,正義正是通過非正義來顯現自己的,“如果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關于正義就是斗爭的思想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在面對希波戰爭和工商業奴隸主與貴族奴隸主之間的斗爭問題上,赫拉克利特積極支持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和進步的奪權斗爭。正是從這種政治立場出發,他認為斗爭是絕對的,斗爭是美是善,斗爭產生一切,斗爭創造一切。他指出。戰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斗爭。一切都是通過斗爭和必然性而產生的。赫拉克利特認為,“戰爭是萬物之父,是萬物之王。因為它使一些人成為神,另一些人成為人;戰爭使一些人成為奴隸,使一些人成為自由人。因此。他認為戰爭是普遍的,一切都是通過戰爭產生的”但是,雖然赫拉克利特崇尚戰爭。認為正義就在于戰爭,但他所說的戰爭,并不是指侵略戰爭和貴族奴隸主的奪權戰爭,而是指反侵略的進步的戰爭。他所講的斗爭更側重于對立面的相互作用,這種斗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要的。
2 正義就是法律的統治
赫拉克利特重視法律的作用,認為正義就在于服從法律的
統治。他認為,現實的城邦都是由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獨立階層組成的,如富的和窮的、年輕的和年老的、弱得和強的、好的和壞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等。現實的城邦總是帶有沖突的特征。那么如何使得對立的雙方繼續存在呢?如何使城邦在對立中保持穩定與和諧呢?赫拉克利特認為,要在富和窮、年輕和年老、強和弱、好和壞這樣的對立階層中得到一致,在不相同中產生相同,必須南法律來維持城邦的秩序。古希臘人早已從社會實踐中懂得法律的重要性。每個城邦都要為自己制定法律,制定法律的人往往是有知識和經驗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因此,希臘哲學家都很重視法律在城邦事務中的作用,赫拉克利特也是如此。他認為,“人們應當為法律而戰斗,就像為自己的城垣而戰斗一樣”。在當時的希臘,保衛自己的城邦免受外來人的侵犯,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赫拉克利特要求人民要像保衛城邦一樣來保衛法律,因為法律是人人共有的東西,一個城邦的人必須遵循這個城邦的法律。但同時他又指出,所有各城邦的法律都必須遵循共同的唯一神圣的法律,這個神圣的法律也即是邏各斯。他認為,遵循法律的統治就是正義,而邏各斯就是自然正義,因此法律必須遵循邏各斯而制定。
(二)正義在政治生活中的表達
1 城邦正義
赫拉克利特認為,城邦正義是以自然正義為向度而建立的城邦正義和法律正義,是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核心價值追求。
根據赫拉克利特的觀點,正義是城邦政治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據,而這里所講的正義就是指自然正義。因此,追尋自然正義的原則是城邦政治生活方式的核心。一個城邦的政治制度是否合法合理。就在于它是否符合自然正義的原則。正義就是斗爭,就是法律的統治,服從正義就是服從法律的統治。因此,城邦必須依據法律來實施其統治。而法律因其來源不同可分為人間的法律和神圣的法律,兩者具有不同的等級。人間的法律是由統治者制定的,神圣的法律即是邏各斯。是一種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自然法則,亦可稱為自然法。神圣的法律高于人間的法律。人間的法律只有符合并服從神圣的法律,才是符合正義的要求的。反之,如果人間的法律不符合或者違背邏各斯的原則則是非正義的。“人間的法律是從神圣的法律散發出來的:社會是建立在他們之上的,沒有這些法律就不會有正義;所以,國家要為它的法律而戰,正像為它的城垣而戰一樣。他認為,這種服從自然正義的法律,無論對個別統治者或群眾的意志,都是平等相待的,因而是正義的。”
赫拉克利特通過對人間的法律和神圣的法律的區分,為城邦政治制度的建設提供了依據,也為考察和審視現實城邦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了準繩。他認為城邦應該按照合乎正義的原則建立并運行,一切不符合正義(logos)的政治法律制度都要對其進行修改使其合乎自然的法則。
2 公民個人正義
從公民個人角度來講。個人是城邦中的一部分,城邦中的公民應以服從和追求城邦正義為依歸。城邦正義是公民的價值追求的取向。
(1)城邦中人的價值追求——城邦正義
赫拉克利特認為,個人作為城邦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應始終以城邦正義為價值追求,這表現為一種整體主義的價值觀。
城邦的政治生活方式問題是古希臘自然哲學時期的政治哲學萌芽思想中所要研究的一個主要內容,而城邦的政治生活方式歸根到底是城邦中生活的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問題。城邦的居民嚴格地說是公民不僅在城邦的地域范圍之內,而且在城邦中體現出自己的本質。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人是政治動物。不成其為某個城邦的公民不能被歸結到人這個概念之中來,他們非神即獸。因此,關注城邦的政治生活方式即是關注城邦中公民的政治生活方式。
他認為,城邦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服從城邦正義,正義就在于服從法律的統治,服從城邦正義就在于服從城邦的法律。因此,“赫拉克利特教導說,在城邦中,人是共同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他服從這個共同體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