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5: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文化的論據,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論文 關鍵詞:
我們要尋找 法律 文化生成的根源、 發展 規律 和基本性格,就應當把研究對象放到特定社會、 歷史 條件下予以考察。從 經濟 、政治、倫理、社會組織結構、哲學等多種角度出發分析其現實基礎。本文擬對
這種特殊的司法形式在傳統上是公認的,得到不斷的闡釋和實踐。魏征說:“凡聽訟理獄,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權輕重之序,測淺深之量”’‘代 理學 大師朱熹對此說得更明白些:“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后聽其曲直之辭。”店人在 總結 審判經驗時也說:“凡關宗族親誼必須問明是何稱呼,系何服制。”
司法的道德教化和情理考量盡管具有積極意義,但無疑削弱甚至是取代了證據在案件事實建構中的基礎性作用,司法官吏也不注重司法知識和技術的學習而一味強調倫理道德的修養,這在客觀上阻礙了證據知識和技術的生成與 發展 。
三、
一 引言
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居住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有資料表明,我國城市大約有40%家庭的孩子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居室和家具,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1]兒童家具是整個兒童房的主體,其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兒童家具具有很大的銷售市場。我們可以將“兒童家具”理解為是適應兒童心理特征與生理特征并能滿足兒童生活、娛樂和學習等功能需要的一類器具。[2]現如今人們對于兒童家具的研究大多是在安全性上,趣味性的角度,而對于兒童家具的文化內涵上卻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我們不能忽視傳統人文精神的歷史底蘊和民族情結在兒童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3]
有研究表明,兒童在4-9歲這各階段是對周遭事物富有意識的,處于覺醒期。在這時期,他們通過對周圍環境事物的觀察、模仿和學習,并且根據其生存環境中的元素和特征符號區別不同的事物,建立自己對于外界環境的認知和適應環境的應變能力。[4]因此兒童在此期間使用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印記的兒童家具,對于兒童的文化意識的培養熏陶是富有意義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是人類有意識的創造,自從有了人,也就有了文化,開始了人類的歷史。文化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會實踐活動,起著或推動社會發展,或抑制社會進步的作用。文化乃是人類在實踐中所建構的各種方式和成果的綜合。[5]傳統文化,是指通過時間的洗禮,世代相傳的一種藝術、思想、風俗、生活方式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復合體。傳統文化是歷史的沉淀與結晶,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所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成果。[6]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以數千年的發展積淀了極其宏大、豐富、深厚的民族文化遺產,這種文化遺產是我們全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古典家具,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具有其文化性。中國傳統家具文化融合在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表現出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三 中國傳統文化在兒童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對于傳統文化展現,產品設計可以有兩種不同形式:一種以古現古,通過最本真的古法古形展現原有的傳統;另一種就是以今寄古,以現代的設計寄載一種古樸傳世的文化。兒童具有其獨特的心理、生理特征,同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審美。兒童的天性是對事物充滿好奇,在事物的選擇上,喜歡色彩鮮明,容易吸引注意的,在圖案的選擇上,兒童對于復雜圖案的關注時間比簡單圖案的關注時間長,單一的圖案造型容易使兒童缺乏長久的吸引力。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他們更喜歡色彩艷麗豐富、造型新穎別致的現代設計,所以就兒童家具而言,采用以今寄古的方式更容易被兒童所接受。
①以傳統文化符號的“形”而造型
以形傳神,是以物體本身的形態特征去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符號運用,是最主要的設計表現方式。符號往往能代表某種思想的結果或總結,可以視為文化的一種凝結。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信仰的民族往往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符號。所以提煉族統文化符號,將其作為造型元素進行家具設計有利于強化家具形態,使其造型特點更加突出,民族風格更加得以彰顯,同時也能夠賦予家具嶄新的造型形態(如圖1:《“品”位——棋·茶幾凳》;圖2:《“唐風宋草”——卷草紋單人椅》)。
在現代設計當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運用到家具設計的例子很多,也不乏許多成功作品,但是兒童家具設計與成人家具有所不同,將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運用到兒童家具設計當中,要更注重兒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兒童家具的安全性。對于兒童而言,他們喜好色彩艷麗豐富、造型卡通的家具。所以在傳統符號運用上,需將傳統文化符號進行變形加工。在其線條上,要使其柔順、平滑、減少棱角,注重兒童使用的安全性。在其造型上,需更加卡通有趣,可根據不同元素造型特征,進行變形抽象,擬人擬物。在其料運用上,因兒童使用安全的需要,應盡量使用天然無刺激性材料,而實木、塑料這種兒童家具市場常用材料成為首選,將這些材料進行現代噴漆處理之后,可豐富家具色彩,更易于吸引兒童的注意令兒童喜愛。
②以傳統文化符號的“意”而造型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是人們在長期的工作和生活中追求的一種視覺體現,通過這些視覺符號表達出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在傳統文化符號中,最能表達中國傳統思想的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國的傳統吉祥圖案,主要表達的是驅邪納福的涵義。中國古代工匠通過諧音取義、形象借喻等手法,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明式家具中以吉祥圖案龍作為結構部件,寓意吉祥;清代家具中以吉祥圖案蝙蝠、葫蘆、梅花鹿、如意等作為裝飾,寓意吉祥如意,福祿壽喜;(如圖3)
對于現代兒童家具設計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多寓意積極向上,可廣泛應用。在兒童家具設計時,融入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隱含寓意,兒童通過對家具的使用了解,可以讓兒童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回紋是紋樣如“回”字的一種具有吉祥寓意的傳統紋樣,有“連綿不斷,子孫萬代,吉利深長,富貴不斷頭”的好意頭。在現代室內、家具設計都有見過。將其運用到兒童家具上來,要將提取的回紋元素進行變形,弱化四角,讓整個圖像更加圓潤,既符合安全性,又符合兒童的審美,再進行色彩的改變,豐富的色彩更容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變形后的文化元素就可以運用到現代兒童家具的設計當中去了。(如圖4)
四 結語
兒童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培養兒童傳統文化教育尤為重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古代勞動人民歷經千年淬煉出來的精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設計,以及對兒童心理和使用安全性的分析研究,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兒童家具設計當中,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http:///news/2012-05-29/7774424.htm
[2]戴向東.對我國兒童家具設計理念與市場現狀的剖析[J].林產工業.2002.
[3]苗艷鳳,諸赫妮,陳玉龍.新中式主題兒童家具初探[J].山西建筑.2011.2.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中國的傳統園林3000年以上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皇家園林、私家園 林 、寺廟園林、公共游樂區園林、風景名勝區等多種類型。并產生出嶺南園林、江南園林、四川園林、北方園林等主要的地方風格,以及具有特殊民族風格的園林。園林在中國古籍里根據 不同性質也稱作園 、囿 、園亭、庭園、山池、池館、別業、山莊等。園林的規劃有大有小,內容有簡有繁,但都包含著四個必要的基本因素:土地、水體、植物和建筑。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營造便相應地成為造園的四大要素,而這四大元素反映出了一個地區、一個時代的思想、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一、“風水”的形成以及對居住環境的影響
1.“風水”的形成
早在我國古代,當人們對居住環境的基址進行選擇與處理時就形成了“風水”之說,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風水”逐漸形成了一門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古建筑選址規劃設計理論,其中包括了地理學、地質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筑學 、心理學 以及美學等多門 學科。“風水”簡單的說是對地點的擇并進行綜合評價。古代住宅的風水選擇很大的程度上與綠化環境聯系在一起,考慮到住宅的舒適、安靜、透光等,以便創造與改善住宅環境周圍的良好“小氣候”。
2.風水對居住環境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風水學在空間環境創造中隨著歷史的腳步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就在已經踏入21世紀的今天,“風水”現象也依然受到關注。有些業主不管本身的基地環境怎樣,都希望設計師能加上風水的概念,甚至是牽強附會,為的也只是尋求心理上的滿足感,其實這也是人們的一種求“吉”的心理作用。從古至今,人們都渴望吉祥如意 、一 生平安 ,而古代的風水理論,也正是與人們所密切關注 的“吉”、“兇”相關,使建筑空環境給人們帶來安康 ,帶來“吉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入口空間的處理。在風水理 論中,住宅的大門被稱之為氣口。在對大門的處理上,往往根據風水來確定它的方位等一些因素,而在中國傳統民居中,照壁或影壁是大門的一種附屬建筑小品,它也是 中國建筑的獨特元素 。 在風水里,它可以藏風聚氣,滿足人們求“吉”的心理。在現代住宅設計入口空間中運用玄關以及在有的小區、居住區的入口也立有雕塑。這些在入口處的遮擋物緩沖了空間,遮擋視線 , 滿足了對私密性的要求,符合長久以來中華民族的性格要求。
二是“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風水理論別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典園林的設計中就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住宅中,室內空間通過窗、門、隔扇等使室內、室外與外界呼應,同時住宅中的陽臺也是人們與外界、與“天”連接的通道。好的居住環境,需要這種復合空間來緩解人們長時間在室內空間的壓抑感,有機會與自然親密接觸,中國人自古就有與大自然親近的愿望。同時考慮陽臺的尺度、朝向、景觀等因素,真正成為住戶與天呼應的好場所。
二、其他的傳統文化對居住區的影響
1.“和為貴”的思想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人逐漸形成了崇尚 “ 中庸”、和諧的思維方式,人們渴求安居樂業、穩定平和,這種思維方式表現在居住環境中就是中國人一向注重的鄰里關系。如我國北方的四合院就是體現“中庸”和諧思想的典型建筑,有利于鄰里交往和關系融洽。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
先秦諸子爭鳴,儒、道、墨、法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他們互相學習,但又始終保 持自己的風格。如中國的傳統民居就因地區而異,四合院、吊角樓、福建土樓、窯洞等各式各樣的居住形式,適應當地生態環境,既滿足了當地人民的居住需求,又植根于當地的文化傳統。當然,這要像先秦諸子百家一樣,遵循“和而不同”的路線,廣為采納互相融通。也就是說,在居住區環境建設中,互相交流、吸取精華,同時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讓自身的文化更富生命力。
三、傳統文化對植物造景影響
從古至今,園林四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就是植物,沒有了植物的園林,是無法稱之為園林的。我國園林植物造景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善于寓意造景,選用植物常與比擬、寓意聯系在一起。也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態和季相變化,表達人們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植物以它個體和群體的不同組合形式,千姿百態的形狀,變幻無窮的色彩,詩畫般的風韻,形成了不同的環境氣氛,展現著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1.將植物賦予人格化的性格特點
古代文人墨客和現代人,經常為了尋找某種情
感的憑托或表達某一意境,而運用植物的特征、姿態、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而產生的比擬、聯想。如松剛強、高潔,梅堅挺、孤高,竹剛直、清高,菊傲視風霜,蘭超塵絕俗,荷清白無染。人們對植物的鑒賞,從形式美升華到意境美,常用花木來表達感情。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運用植物的特性抒感,作品中的植物不但“人化”,而且還“神化”,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2.“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植物造景中的影響
“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國傳統思想中有著總要地位,老莊哲學模仿自然山水營建園林成為一時風尚,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山水詩畫與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這類園林中極力模仿自然,貫穿了“天人合一”,順從自然的哲學觀。在植物造景中則是要求仿照自然狀態錯落有致地組合成人工群落,與山石、水體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狀態的環境,并要求園林建筑與環境協調。
3.“內秀”、“含蓄”的民族心理對植物造景的影響
縱觀中國的古代園林,大多以曲為美,并且許多傳統藝術強調曲線,以“含蓄”為最高標準,如在古建筑富于曲線美的大屋頂凹曲面、園林中的曲廊、拱橋以及對園林水體中水岸線的處理等。在植物造景上,是以障、隔、藏、過渡、圍合為主要手段,其次才是季相、色彩、質感。在單株植物的處理上,也是求曲,喜彎而不喜直。
4.以“雅”為核心的審美觀對植物造景影響
傳統植物造景,是以與環境和諧為條件的,常使用粉墻、漏窗、月門、花廊、亭臺、山石、水體等相結合,構造出一處處蘊涵有詩情畫意的景觀。清雅多姿的花木,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芳草佳木形成的景觀中,無不體會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影響。
5.生活習俗對植物造景的影響
因為不同地區、民族,由于生活習俗不同,審美意識不一樣,所以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喻義也不同。在我國的民間風俗習慣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諧音或藝術形象借物寓意。 如用玉蘭 、 海 棠 、 桂 花 相配,示意“玉堂富貴”;用松鶴相配意在表達“延年益壽”;用鶴望蘭面向水石 ,示意 “游子思鄉”等。南方庭園則喜在墻前植芭蕉、棕竹及觀賞竹類 , 以求“粉墻作紙,植物作畫”的效果,而江南園林更有“無竹不美”之說。由于植物的特征不同,古往今來,人們往往借物寓意、托物抒情。因此,只有了解各種植物的特征、習性、寓意,結合地域、民族、習俗等諸多因素才能在植物造景中更好、更準確地體現作品主題。
結束語
優秀的營造手法,在今天的植物造景中,是值得學習、借鑒并繼承、完善、繼續發揚的。然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性、心理特征和思維方式,對于園林建設來說,更應該立足于我國的文化根基,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有鮮明個性的園林 , 發 揮 最 佳 的 生 態 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落腳到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居住區,它的建設應該根據我國的國情、植根于我國的傳統 ,從傳統中挖掘精華,力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并與現代生活接軌,讓居住區不僅具有“人 氣 ”,而且還具有“文氣”,讓廣大老百姓真正在和諧并具有相應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安居樂業。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不同的新興藝術對傳統藝術帶來了巨大沖擊,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淡漠,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影視藝術也發生了巨變,利用光、時間、空間、聲音、特技等所形成的多維空間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使影視藝術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各類不同的電子媒介上。如果能將傳統戲劇與影視藝術結合起來,必將會擴寬傳統戲劇的傳播途徑、增強傳播效果,對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中國戲劇
中國戲劇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的歌舞,經過多個朝代的演變,最終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劇藝術。主要由民間的說唱、歌舞、滑稽戲三種藝術形式融匯而成。比較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豫劇、越劇、粵劇、秦腔、川劇、黃梅戲等。中國戲劇藝術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把曲詞、表演、音樂、美術等融為一體,用節奏貫穿其間,既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表現力,又達到和諧的統一,大大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形成了獨有的、節奏鮮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表演藝術。中國的戲劇藝術與古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2006年,戲劇藝術作為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國務院批準納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于6月2日予以公布。早在2001年,昆曲已被第一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承現狀
同所有傳統藝術一樣,戲劇藝術發展到現在,都面臨著衰亡的危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選擇更加便捷和多元化,電影電視、隨身聽、DVD機、互聯網等的普及為人們提供了自由和廣闊的選擇空間。相反的,戲劇藝術的生存方式就顯得陳舊和過時了,傳統戲劇只有在舞臺上與觀眾面對面地交流,才能表現出它的藝術魅力。但這種以劇院(舞臺)為中心的創作、傳播和欣賞方式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約束。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人們,已不再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到一個固定的場所去欣賞一種程式化的、劇情相對比較簡單的傳統戲劇表演。不僅戲劇如此,所有的劇場藝術都面臨著普遍的危機。
目前,全國共有戲劇劇種360多種,除了一些比較著名的劇種外,還有幾百個小劇種分布在全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它們的傳承現狀都不容樂觀,對于一些地方上的大劇種,如京劇、越劇、豫劇等都開辦有專門的藝術院校,但近年來都面臨著生源匱乏的危機。對于一些小劇種,更加令人擔憂,有些劇種的傳承人僅僅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甚至一兩個,更沒有任何資料得以保存,他們的傳承全部靠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這樣一來,很多小劇種都悄無聲息地消亡了。
為了保護這些傳統戲劇,近年來國家也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政策,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是保護模式過于保守,保護手法過于陳舊,跟不上社會與時展的趨勢,效果不好。因此,對戲劇藝術進行合理的保護和科學的傳承迫在眉睫。
三、如何發揮影視藝術在中國傳統戲劇藝術傳承中的作用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明確了保護文化遺產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因此,對傳統戲劇藝術的傳承和保護是非常必要的。運用最能體現現代科技手段的影視藝術,將對傳統戲劇的傳承和保護發揮巨大的作用,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
(一)借助影視藝術的強大記錄功能,對經典劇目、經典唱段以及演唱方法,特別是一些瀕臨滅絕的小劇種,進行記錄、歸類整理成視頻資料,統一保存。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要遵守產生、發展、消亡的自然法則。但是每一種藝術形式能得以產生和發展都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積淀,又有著其獨特的藝術內涵,因此,在它消亡之前,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對它的記錄,因為只有在這些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才可以不斷地綻放出新的藝術之花。而影視藝術的技術性恰恰具備了這一特點,使記錄不再單純地停留在文字和圖片的層面上,而是真實地保存了它的影像和聲音,這對今后的戲劇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最直觀的資料,也為這種即將消亡的藝術形式保存了最真實、原始的影像記錄。
(二)借助影視藝術的傳播功能,通過電子媒介將優秀的戲劇劇目傳播出去,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領略到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魅力。
傳統戲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其生產、傳播和消費都受很多條件制約:它必須要有一個舞臺(空間),它的創作和傳播都是在舞臺上完成的。而觀眾欣賞戲劇也必須通過舞臺,每一個觀眾由于所坐的位置不同,其觀看的角度就不同,因此他們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而且經常會忽略掉很多細節的表演。而在觀看的過程中,即使是去趟洗手間或者接一個電話,都會漏掉很多精彩的片段,要想再看一下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重新安排時間、花費金錢從頭看一場。因此,戲劇藝術與影視藝術的結合是必然的趨勢,借助影視藝術的先進技術,通過攝像機的角度轉換和鏡頭、景別的切換,從不同的角度、距離來展現每一個場景,使劇中人物的每一個細小的表情變化都可以被觀眾看到。再借助影視藝術的傳播功能,把這些優秀的劇目通過各種不同的電子媒介傳播出去,人們再也不用局限在劇場里,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欣賞。這樣,就打破了傳統戲劇傳播的局限性,可以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去接觸戲劇、認識戲劇,進而熱愛戲劇,戲劇藝術也將因此而更加接近普通老百姓,從而重新找到其生存的土壤。
(三)在保護傳統戲劇藝術的同時,努力融合影視藝術的美學原則,開發新的戲劇形式,使戲劇藝術更貼近生活,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藝術來源于生活,真實、自然、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成了觀眾對藝術的一種追求。所謂真實,是藝術的真實,是藝術對生活準確的提煉和概括。而對于戲劇來說,其精華所在卻是追求神似的寫意風格——假定性和程式性。傳統戲劇要在一個小小的舞臺上詮釋復雜的場景和情節,解決舞臺空間與劇情實際空間之間的矛盾,在幾代藝人的努力下,終于創造了一整套拓展舞臺空間、變換舞臺空間的巧妙辦法,這就是高度程式化的虛擬手段。例如,同樣是表現上樓梯、開門的情節,在戲劇藝術中,可以用幾個程式化的動作就交待了;而在影視藝術中,就必須要有真實的樓梯和門,而演員也要像在生活中一樣去上樓梯、開門,仿佛身臨其境。戲劇藝術不僅通過富有音樂節奏的肢體語言,配之以小道具,創造出各種變幻的空間,并且以不同的臉譜來概括類型化的人物特征,生活形象被高度抽象化、符號化。這些恰恰就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精華之所在,也是我們必須要堅持和保護的。就像現代的劇院文化一樣,雖然都在逐漸式微,但作為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劇場藝術一定要保存,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要欣賞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戲劇藝術,還必須回到劇場、回到舞臺,這也是對傳統的尊重,對傳統戲劇的尊重。
另一方面也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接受和吸納新的藝術元素,開拓新的戲劇形式。影視藝術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影視藝術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借助科技的手段,制作出逼真的場景,突破了舞臺時空的限制,實現了時空與視聽的綜合再現。影視藝術的美學特征培養和改造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經驗。傳統戲劇也可以大膽地進行嘗試,依據影視藝術特有的藝術手段、傳播媒介、欣賞方式、審美心理,運用影視藝術的思維方式去創作全新的、以戲劇藝術為基本內容的屏幕藝術作品。在融合的過程中,肯定要經歷痛苦的割舍,因為戲劇藝術中的假定性和程式性恰恰違背了影視藝術中的逼真性原則,因此,割舍在所難免。其實,不僅是戲劇,各種藝術形式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例如電影,隨著劇場文化的逐漸萎縮,電影藝術本身也正在萎縮。但是,在電影藝術式微的同時,它還在不斷地接納新技術或與別的科技含量較高的媒體進行融合,催生了許多新的藝術形態,比如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影視廣告、活動網頁、電腦游戲等。而傳統的、古典意義上的膠片電影,可能會成為電影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此,戲劇藝術要得以延續,就必須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融合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催生新的戲劇品種。
藝術發展史的經驗證明,所有生命力旺盛的藝術門類都是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而歷久不衰的,但它們的語言結構是有壽命的,需要做出不斷的調整才能與時俱進,適應歷史的發展。將傳統戲劇與影視藝術結合起來,必將會擴寬傳統戲劇的傳播途徑、增強傳播效果,對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注:本文為河南省2012年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2400430147)
根據調查發現,當前初中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遠不及對數學、英語、計算機等學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學科相對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更有直接且明顯的幫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語文在信息時代的沖擊下,學生更傾向于學習一些“速食”文化。在這幾種因素的阻撓下,初中生必然會降低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更不用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但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精華,需要祖國的花朵來將它們很好地傳承下去。為了達到這個長遠性的目標,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積極承擔此重任,積極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本文就此具體的談一談。
一、創設帶有傳統韻味的教學環境
古人云:“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從中可見,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想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授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不妨從創設帶有傳統文化韻味的教學環境入手,如,在教師張貼有關傳統文化的海報;在畫黑板報時書寫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小故事等。那么,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將會耳濡目染地了解并掌握一些傳統文化的知識,這遠比傳統式的講授模式效果要好。
如,在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提前在教室的墻壁上懸掛一些人民英雄的海報,或者在黑板報上書寫一些人民英雄的事跡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環境熏陶后,當學生學到這篇課文時,他們就會更容易理解這篇課文,而且正因為提前看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學生討論的熱情也比較高漲,顯而易見,環境的創設有助于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提供豐富的相關傳統文化讀物
閱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可從閱讀入手,在閱讀教學中逐漸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但教師要注意的是:不可強迫學生閱讀哪本書籍或哪篇文章,但或許可以以一個同齡人的身份去向學生推薦幾本書,雖然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是從教師的“強迫”到“推薦”,學生的服從度卻是大大不同的。那么,除了教師的引導態度外,教師可根據需要,盡可能多地在教室的圖書角和圖書室投放豐富的傳統文化讀物,在讀物豐富的情況下,學生獲得傳統文化知識也會更加豐富和全面。
三、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
語文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更是眾多學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切記不可只限學生用語文的思維去思考語文問題,這樣的局限性教學會讓學生的思維僵化,會打破各學科的聯系性。基于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適時將各學科的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更是滲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如,古人作詩多半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但在語文古詩詞的學習中,學生看到的只是詩句,有的教師或許會讓學生去聯想,但這個過程較為短暫,這時教師不妨給予他們聯想的時間,讓他們以這首詩詞為主,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一幅還原這首古詩,通過繪畫,學生將會深刻地了解當時詩人想要抒發的情感,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古人用詩句傳情達意的絕妙。這種將語文與美術相互滲透的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四、用現代的眼光來詮釋傳統文化
在很多學生看來傳統文化已跟不上時代潮流,已成為“過氣文化”,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學生自然會拒絕學習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學生的這一想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教師要想鼓勵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學生的這種觀念,那么怎么做呢?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參加一個叫做“傳統文化PK現代文化”的辯論賽,將學生分為“傳統文化優于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優于傳統文化”兩個陣營,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己的論點找尋充足的論據。可想而知,通過這樣的辯論賽,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各有利弊,不可一味推崇一方,也不可全盤否定另一方。通過自己親自查找資料,學生不僅可以掌握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還能在這個過程中改正對傳統文化的偏見,愛上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在這里論述的是“滲透傳統文化”,而不是“講授傳統文化”,那么既然是“滲透”,就要注意掌握滲透與講授的差別,即要注重將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尋找滲透的最佳方式。本文提到的這幾點措施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僅供各位教師參考。
一、立足教材,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實際不斷挖掘和整合,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新教材的編排很好地貫徹了“三維目標”,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加大了傳統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別是“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環節的設計,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的我們要準確領會編者的意圖,不斷挖掘和整合資源,實現讓學生準確“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目標。
教師可以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古代散文部分作為實踐的重點,運用合并同類項的思維模式,從中挖掘和整合古代優秀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樸素的家國情選⒄確的道德觀念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傳統文化中的積極進取讓學生領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不輕言放棄、不斷勇攀高峰的真諦;以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來培養他們的歷史使命感,讓他們體會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為人情懷;以傳統文化中的積極處世思想讓學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當代人與人交往的黃金法則……通過這些資源的不斷整合、滲透,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營造氛圍,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在校園里營造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是不斷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學生每日長于斯,學于斯,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是滲透傳統文化的絕佳場所。因此,我們可以在校園里張貼古代先賢的經典語錄、反映傳統孝道的二十四孝圖,播放一些古典樂器演奏的經典曲目,以社團的形式進行古典詩詞的吟誦、賞析和寫作訓練,邀請專家進行古典文化專題講座。
課堂上教師可以進行課前三分鐘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推薦,充分利用讀和寫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挖掘。
如學習蘇軾的《定風波》,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讀、齊讀、自讀等方式,抓住畫龍點睛之筆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此句是本詞上片的結束句,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胸懷和抱負,也是全詞不同凡響的精彩之筆,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到作者在種種打擊和困難面前不氣餒、不退縮、不喪氣,泰然處之、樂觀豁達的心境。再如學習荀子的《勸學》,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排比論證的語言氣勢;也可以通過仿寫將本篇作為“借助外物、實現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論據等。
三、利用課外,擴展教學新境界
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課堂內,也要拓展到課堂外,豐富教學形式,潛移默化,寓教于樂。
一是舉辦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競賽,比如“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詞朗誦大會。書法大賽、講成語故事比賽等。借助此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運用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由旁觀者變為當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陽、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讓學生積極參與傳統節日實踐,充分挖掘節日內涵,體驗傳統節日氛圍,不斷激發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遺址、名勝古跡等資源,開拓學生視野,近距離感受祖國的燦爛文明,促進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激發其探究熱情,不斷陶冶愛國情操。
一、抓住中心論點
社會論文的論點能表明作者對某一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態度,是作者立場和世界觀的反映。作者為了形成他的論點,需要對某種現象進行分析研究。抓住文本的論點能幫助讀者把握文意,了解作者的觀點。而社會論文的論點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論點的概括性強。社會論文反映社會問題,揭示社會規律,關鍵是靠論點的確立。因此,學生在閱讀時要關注篇首篇末或段首段尾的概括性強的句子,有時文章的標題就是文章的中心觀點。
2.論點準確度高。論點如果表達不準確,就不能確切地反映社會現象,甚至還會給讀者帶來困惑。所以,學生在閱讀時要關注語意明確的、直截了當的總結性語句。
3.論點的角度新穎。所謂新穎就是能關注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并具有創新性。當然新穎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這需要作者有敏銳的眼光,對社會現象作精辟的論述和深入的分析。
二、注意論證方式
社會論文肯定要通過講道理使人信服。而為了充實內容,作者決不會一味翻來覆去地空談抽象的大道理,而一般在確立了論點之后,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1.運用令人信服的事實論證。社會論文中的事實都是確鑿可信的,因為事實是為觀點服務的,在事實論證的前面或后面肯定要有一個總結,而這個總結可以讓讀者順藤摸瓜,找到文章的中心觀點。
2.運用經典的或權威的理論論證。在社會論文類文本中,經典著作的原文或學科權威人士的原話可以作為理論論據,各門學科的理論也可以作為理論論據,而某些經過時間檢驗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等也能作為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一樣,理論論據也是為中心觀點服務的。
3.運用區別鮮明的比較論證。比較論證包括類比和對比兩種論證形式:類比論證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論兩者在其他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對比論證則側重于從事物的相反或相異屬性的比較中揭示需要論證的論點的本質。因此,學生在閱讀社會論文時要格外注意這種區別鮮明的論證方法,從而迅速切入對文本問題的解答。
4.運用形象風趣的比喻論證。為了把對社會現象的理解說得透徹,深刻,社會論文的作者往往采取比喻論證,深入淺出、形象風趣地讓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所以,學生在遇到這種論證方法時,就要考慮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二者有什么關系等。
三、注意語言風格
社會論文如果提出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并進行深入剖析的話,那么其語言風格大體為莊重的、嚴肅的;如果它諷刺一定的社會現象,批判某種不良風氣,表達憂患意識的話,那么其語言風格往往又會亦莊亦諧。因此,學生在閱讀社會論文時應先思考其主要內容,進而注意其語言風格,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領會作者感情
作者在贊揚或批評某種社會現象的過程中,帶著明顯的感情傾向,而領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確了作者的態度觀點后,對文章的解讀便可勢如破竹。
當然,表現手法的分析、構思特點的說明、句子含義的揭示等在其他文本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在閱讀社會論文時也應注意,這些題型的解題方法是相通的,我們可以靈活地加以運用,舉一反三。
閱讀訓練一
理性看待中國發展
鄭永年
中國的崛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是個世界性的熱門話題。外界的看法不外乎兩種:一是把中國的崛起看成是一種機會;二是將其看成一種威脅。表現在政策層面,前者主張要積極參與中國的發展;后者則鼓吹要拖延、遏制和圍堵中國的發展。
國際社會怎么看中國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國本身如何理性地看待自己。如果不能理性看待,不僅內部的持續發展會出現問題,而且對中國的外交也會產生影響。
中國的確正在崛起。但現實地說,中國的崛起只是經濟上的崛起,而經濟上的崛起也只是一種數字計算而已。中國向外國政界解釋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時候喜歡用乘法和除法,告誡人們不要光從數字來看發展。高速經濟發展已經帶來了很多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能源短缺、社會分化等現象越來越嚴重。
中國的經濟崛起并沒有帶來軍事上的崛起。經濟現代化盡管為軍事現代化創造了良好基礎,但是中國的軍事發展不僅受國際環境的制約,而且更受中國本身的國際戰略的制約。如果經濟上的崛起造就直接的軍事崛起,那么中國就可能會步一些老帝國主義國家的后塵。實際上,中國是否會把經濟能力轉化成為軍事能力,也是國際社會所擔心的主要問題。如果軍事崛起必須避免,那么文化崛起和政治崛起呢?
中國沒有文化上的崛起。經濟的崛起還沒有帶來文化的復興,也沒有造就新的文化。相反,傳統文化正在加速消失。經歷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洗禮的中國越來越難以見到傳統的痕跡。盡管有人提倡學習“四書五經”等傳統經典,但這和整體社會的變遷又是多么不協調。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失去文化傳統的文明國家。
政治上的崛起也尚未實現。這20多年來,中國的政治不僅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礎,而且也通過自身的變革適應和容納了社會與經濟的變遷。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在政治上的崛起。如何保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并且在平穩中取得成功,是個巨大無比的困難。
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目前單方面的崛起不僅較之目前世界的諸多強國有很大的不足之處,而且較之中國本身的傳統也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很多人把中國目前的崛起視為復興,這是很有道理的。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曾經有過數次真正的崛起,包括在秦漢時代、隋唐時代、明清時代的崛起。在那幾次崛起期間,中國不僅是經濟上的崛起,而且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崛起。在當時,中國不僅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而且在文化藝術和政治上遠遠領先其他國家。中國政治和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在今天的亞洲國家仍然處處可見。當代人們所說的儒家文化圈就是中國歷史上全方位崛起的最好見證。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以往的崛起并非是軍事上的崛起。近現代西方式國家的擴張主要依靠的是軍事上的擴張。但中國影響力的外擴依靠的是貿易和文化的傳播。貿易是中國和各國交往的一種“雙贏游戲”,而文化的傳播則主要依靠其他國家向中國學習的動機。
由此看來,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對目前的經濟崛起沾沾自喜。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因為“趕超”而崛起。而且,因為文化崛起和政治崛起的難度更大,中國仍有待建立起強大的制度機制來支持經濟崛起的可持續性。因此,只有到完成文化和政治崛起之后,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崛起。
(選自《參考消息》)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外界對中國崛起的不同看法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
2.請簡要概括中國目前崛起的現狀。
3.文中畫線句子有什么內涵?
4.為什么“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對目前的經濟崛起沾沾自喜”?
5.作者認為“誦經教育”與社會的變遷不協調,你贊同這種說法嗎?請簡要闡述理由。
閱讀訓練二
警惕“專家觀點”成為“利益俘虜”
李揚
搬出“專家觀點”似乎已成時尚。然而,專家意見的可信度似乎也在大幅度滑坡。
在調控政策之手逐漸引導房價理性歸位時,不少專家在許多場合發表力挺房價的高論。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先后有兩個樓盤恰在此時盛大開盤,房地產商竟盛情邀請專家作現場演講,請他們“房價不會下跌”的觀點。不管說得如何動人,其實都只不過是引你掏錢。試想,他們跟售樓小姐比起來,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專家”的外套。
前不久,國內一家專搞環境研究的權威機構,經過一番研究竟然得出一個“科學結論”:中國城市環境污染不是由汽車而是由自行車造成的。這個凡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諸于世時立即遭到質疑。很快,有報道“揭開了蓋子”――這個環境研究課題是由一家汽車公司贊助的!此外,在“蘇丹紅”“雀巢奶粉”的風波中,專家的表現忽左忽右,難怪新華社記者感言:專家“別賣了科學精神”!
在普通公眾的心目中,學者是學術上頗具造詣、道德上堪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體。但以上這些專家的表現玷污了他們得以安身立命的良知道義和學術操守。
專家觀點失卻公信力的背后,是部分專家與某些利益沒有了距離。少數專家與開發商等利益團體構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所謂學術研究的公正與科學也就蛻化變質了。諸如此類的“專家觀點”,盡管有“專家”在場,但知識分子的理性與操守卻缺席了。這些學者憑借耀眼的學術頭銜,手中的鑒定權、簽字權等去堂而皇之地攫取一筆可觀的費用,玩“學錢交易”,做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結果,受利益主宰的專家意見又主宰了不知就里的善良聽眾。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曾憤言提出封殺“社會活動院士”,劍指的正是這類“利益的俘虜”。
如果最信賴的專家把屁股坐到“利”字上去了,日后誰還聽專家的話?學者自賤,導致的將是學術自戕、文化自貶。什么是專家的責任?一是尊重科學的求真而獨立的品格,二是全心服務公眾的義務。做到這兩點,也就自然遠離利益的誘惑。
當越來越多的專家走進百姓生活、進入公眾視野時,我們不僅要強調道德的自律,而且更要善用制度性的他律來共同維護專家觀點的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只有剔除那些“利益專家”,實現專家觀點的“去功利化”,才能聆聽到堅守科學精神又為公眾服務的“專家觀點”,如此既有益于社會,又裨益于學術。
(選自《新華日報》)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本文觀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第一段中的兩個“似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2.“他們跟售樓小姐比起來,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專家’的外套”,這句話有什么深意?
3.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主要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請簡要分析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5.人格是專家的脊梁,中國工程院也告誡新增選院士要“自律”,請你結合社會現實談談專家學者應如何加強自律,保持操守?
本期參考答案
《實用類文本閱讀之社會論文》
閱讀訓練一:
1.認同中國崛起的國家要積極參與中國的發展,而把中國崛起看成是威脅的國家則要阻撓中國的發展。
2.①中國是和平崛起的,中國不會搞軍事擴張。②中國人口多,把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就很少了。③經濟的崛起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3.現在盲目地追求淺薄的“現代化”,流行的是快餐文化,沒有營養,沒有底蘊,沒有令人回味的價值,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和美感。
4.①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曾經有過數次真正的崛起。②在那幾次崛起期間,中國不僅是經濟上的崛起,而且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崛起。③在那幾次崛起期間,中國影響力的外擴,依靠的是貿易和文化的傳播。④現在中國的崛起只有經濟上的崛起,沒有文化和政治上的崛起,所以,沒有任何理由對目前的經濟崛起沾沾自喜。
5.不贊同。
因為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譜寫了我們民族勤勞、勇敢、文明、禮儀的光輝篇章,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要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西方文化精粹,做到不保守但有創新。如果從小學起就進行“誦經教育”,這能讓學生從小接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道德的熏陶,延續民族文明禮儀,做到“讀圣賢書,立君子德,做文明人”,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精神品格和生活質量,使民族道德精神發揚光大,培養出道德高尚、學識豐富、勇于競爭、敢于拼搏的中華民族新一代。(說贊同也可,只要能言之有理,自圓其說皆可)
閱讀訓練二:
1.開門見山提出了觀點。
兩個“似乎”是用看似否定的語氣表達了肯定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這類現象的不屑和鄙夷,引出下文辛辣的嘲諷和嚴肅的批評。
2.這句話把專家與售樓小姐相提并論,他們的行為都為利益所驅使,諷刺專家的為人不齒的行為。
3.目的是批判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專家觀點”成為“利益俘虜”的學術腐敗現象,倡導專家遠離利益誘惑,堅守科學精神,承擔社會責任。
主要論證方法是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如第二段與第三段列舉了某些專家成為利益俘虜的所言所行,所舉事例的性質越來越嚴重,社會影響越來越惡劣,諷刺意味越來越濃。
4.①文章的語言犀利,如:“學者自賤,導致的將是學術自戕、文化自貶”一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專家如果不能堅持操守的話,帶來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
一、并列式①
引論(提出論點)本論(證明論點 )結論(照應全文) 論據① +分析論證論據② +分析論證論據③ +分析論證 }并列
例文1:《高尚不需要理由》(05全國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
高尚不需要理由
千載胡曲,琵琶聲聲傳驛道百年足跡,演繹出生命的華彩驚人一跪,決不向忘卻的誘惑屈服
作文開頭照應題目,提出文章的中心:“高尚不需要理由”。接著以小標題的方式并列了三個論據,沒有分論點,而通過對三個故事的分析議論達到扣題點題的目的。有充足的論據,而難以分解論點時,不妨借鑒。
并列式②:
引論(提出中心論點、分論點) 本論論證分論點1:論據+分析論證 論證分論點2:論據+分析論證論證分論點3:論據+分析論證結論(照應全文)
論點并列更能顯示思辨的深度。
擬寫角度①:“是什么”
例文2:《肩膀》
肩膀:①肩膀裝載著幸福,肩膀是親情的牽掛;②肩膀承載著快樂,肩膀是友情的寄托;③肩膀搭載著甜蜜,肩膀是愛情的相守。
擬寫角度②:“為什么”
例文3:《人要有意氣》
人要有意氣 :
①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②人有意氣才能摧不垮,壓不倒。③人有意氣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
擬寫角度③:“怎么辦”
例文4:《堅持就是勝利》
堅持就是勝利:①堅持需要韌性。②堅持需要不墜之志。③堅持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獨。
用并列式②的行文結構要明確擬分論點的總的要求:1、分論點一般放在每一段的開頭。2、分論點的語言要精練,一般控制在15字。3、分論點句子的結構要一致,使中間幾段構成排比或準排比段。4、分論點的表述要盡量緊扣話題的關鍵字眼,以保證每一段都扣題。5、建議:選擇最切題、自己最有把握寫好的結構和分論點組合。
二、對照式:
基本模式引論(提出論點) 本論論點正 論據(事實、論據) 小結 論點反 論據(事實、論據) 小結結論(評析照應) }對照
例文5:《人要有涵養》
(本論部分)
①有涵養,面對批評和顏悅色,洗耳恭聽,虛心接受。②沒有涵養,面對批評面紅耳赤,惱羞成怒,一意孤行。
三、遞進式:遞進式行文就是要設問導思,縱深拓展:要鉆牛角尖。
基本模式:
是什么(概念)―對任何事情,哪怕是極細小的事情,都 采取認真鉆研的態度為什么(原因)―搞學問“鉆牛角尖”才會有所成就,搞科 技“鉆牛角尖”才有發明創造怎么辦(方法)―要有認真的態度,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會怎樣(意義、作用、結果)―發揚“鉆牛角尖”精神會多 出成果,多造就人才
遞進式行文結構要注意:層進式結構中各部分順序的安排要符合邏輯。如果以“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為題目來寫作文,第一部分寫:怎樣才能實現遠大理想;第二部分寫:什么是遠大的理想;第三部分寫:為什么要樹立起遠大的理想;這就會使得行文順序混亂、邏輯混亂。
例文6:《情感?認知?文化 》
用理智的泉洗滌感情的花
提出問題: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被統統吸收指出危害:“我們落后了。”說明解決問題的辦法:用理智審視自己的文化
以形象化的語言收束全文
掌握了之前介紹的幾種行文結構模式,寫作時既能集中闡述中心論點,防止走題現象,又能充分地調動思維,向深度與廣度推進,使文章搖曳多姿。
例文七:《語言是溝通的鑰匙》
① 假如溝通是一扇門,那么語言就是這扇門的鑰匙。
②如果溝通的門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語言的鑰匙便引領著你走向皓月當空,繁星滿天;如果溝通的門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那么語言的鑰匙便引領著你走向鳥語花香的綠洲;如果溝通的門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無邊的大海,那么語言的鑰匙便引領著你走向如宗愨般“乘長風破萬里浪”,如般“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語言在溝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閃光的鑰匙,使溝通直接到達人的心坎上。(起興,亮出觀點,闡明語言對溝通的作用,清晰地讓閱卷者看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③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于親情的溝通。(分論點一)誠然,父母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當子女跌倒時,是痛斥“沒用的東西,怎么搞的”,還是送以一句“這次是有點失策,下回努力”,即會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當子女摘吃了早戀的禁果時,父母們是鄭重聲明:“那不行,絕對不行”,還是先說一句“你的心情爸媽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盡管溝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潔,但語言的表達卻讓溝通的效果不一樣。可見,親情的溝通,要用好語言的鑰匙。(呼應標題)
④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于友情的溝通。(分論點二)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用優美的語言送走了友人,達到了友情的溝通。李白《蜀道難》一文中勸說友人歸來的語言精辟,達到了友情的溝通。從李白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友人便從言語中感受到友人的關懷,溝通也便到了心坎。溝通并不像白居易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它需要語言為它傳達彼此的關切。友情的溝通,需要語言的鑰匙。(再次呼應標題)
⑤恰如其分的表達,利于愛情的溝通。(分論點三)文學著作中簡?愛與男主人公羅伯特早期的認識,便因為羅伯特孤傲的語言表達而困難重重。幸好,簡?愛直接而愛憎分明的語言打破了兩人間的障礙,兩顆相愛的心才得以溝通。劉蘭芝被遣回家時對焦仲卿所說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焦仲卿“誓天不相負”的回答當中,愛情得到了溝通。愛情有時不能像柳永說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而需要溝通。愛情的溝通,需要語言的鑰匙。(最后再呼應標題)
學生寫不好議論文,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理性思維訓練,導致寫出的議論文存在“不說理,不講理,講理卻不在理,說理卻不合理”的問題。而理性思維訓練,關鍵在于論證過程的清晰、理性、規范。因此,議論文教學應該“回到理性思維原點”,才能有效解決學生寫作議論文之惑。
以2011、2012年江西卷語言綜合運用題的樣式為例。該題型的特點是緊扣教材、讀寫結合,提出了若干語言表達和寫作方法的具體要求,為一線作文教學提供了讀寫訓練的范本。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片段式議論文寫作訓練模式。
一、讀寫遷移訓練
新教材的模塊教學以某項能力為編寫目標,有效整合讀與寫資源,強調閱讀文章的典范性、技法的可學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挖掘教材的讀寫資源,讓學生活學活用。
如由《勸學》《拿來主義》的典型論證方法遷移的一道題目:“中國狼爸”的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會嚴厲體罰。他的4個孩子中有3個被北大錄取。請你就此事發表評論。要求:觀點鮮明,必須使用對比、因果分析、比喻論證。200~300字。
例文:“中國狼爸”通過棍棒式教育將子女培養成為卓越的人,然而在看似成效不小的情況下,其教育方式有點不近人情。(觀點)父母為孩子好固然可以理解,但用體罰來逼迫孩子學習,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并可能造成心理陰影。(原因一)如果父母采取一種溫和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養成一株“向日葵”,永遠追隨知識的“太陽”,豈不是殊途同歸?(對比與比喻論證)不打不成材的教育實在應該摒棄了,不然和諧的家庭氛圍如何營造?(原因二)孩子整天提心吊膽,如履薄冰,屁股隨時有挨板子的危險,何以健康快樂地成長?(原因三)
二、時事素材生成訓練
這是常規訓練方式,屬“一事一議”時評文寫作。學生要圍繞時事素材所提及的現象有針對地論證,這樣可以防止學生信馬由韁,東拼西湊,也可以檢驗其表達的嚴謹性、思維的嚴密性,并“注重同一材料的發散訓練”。
例題:今年時值杜甫誕辰1300周年,杜甫從課本上馬不停蹄地跑向網絡。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這被網民戲稱為“杜甫很忙”。要求:就此事發表你的看法,觀點鮮明,必須使用例證。200~300字。
例文: 杜甫如此“穿越”令人啼笑皆非,讓人無法還原其真實形象,更無法理解其精神內核,尤其對于青少年正確認知杜甫形象產生誤導。(觀點)《步步驚心》《宮》讓雍正“應接不暇”。兩劇把人們心目中威嚴、神武的皇帝演成了一個情種,如果青少年借此了解歷史,得到的只是扭曲的戲說歷史。(例證一)表現歷史人物,是要有現代眼光,但要少點歪曲,多點回歸。(總結)
三、圍繞某觀點論證或駁論訓練
學生寫議論文往往只擺出事實,卻不清楚論點與論據的內在關系,不知道怎樣講理和講什么理。這樣的訓練可以增強論據與觀點的吻合意識,防止論點加材料的簡單化,提高學生整合各種論據的能力。
柏楊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演講中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病毒,使我們子子孫孫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魯迅先生也曾對國民的愚昧固執、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官本位等劣根性做過辛辣的諷刺。誠然,數千年的封建傳統給中國的文化帶來了許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思考習慣,這些文化上的負面因素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
金錢至上,讓道德難有立錐之地。
當我們對西方的拜金主義嗤之以鼻時,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國民早已對金錢趨之若鶩?古語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今,社會的各個角落都閃現著一張張貪婪的面孔。毒大米、毒牛奶、毒膠囊事件,為謀利益不擇手段;帶殘疾兒童行乞、使用智障工,為了金錢喪盡天良。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事物讓一些人陷入金錢的泥潭難以自拔。當我們醉心于物質生活的豐富與享樂而無暇豐盈內心精神的國度時,拿什么作為社會中的一絲光亮來指引我們向前?
問題既已剖明,我們又該如何消滅這“中國式”丑陋?
一日正義善良,支撐我們心靈成長。
即便在物質大潮的裹挾之下,崇高的價值觀并沒有沉淪,善良每天都在上演,正義依然閃閃發光。從大學生司占杰放棄體面的工作,幫助麻風病患者融入社會,陳賢妹在十八個路人默然經過后毅然抱起了受傷女童的善行上,我們看到了道德的長度被一次次延伸,人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輝。從哥哥遭遇車禍后趕來結清農民工工資的信義兄弟義舉上,我們欣喜于金錢在道德面前的潰敗,物質在精神面前的隱匿。社會的正能量依然在昂首闊步地前行。這些感人的舉動無一不在告訴我們,“中國式”丑陋絕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在制度和輿論的有力保障下,我們的社會定可激濁揚清,讓那些正能量形成一個巨大的能量場。
二日從我做起,勇于改變自我。
只有中國人才能改造中國人,而要改造這些缺點,首先必須要認識到缺點。認識到自身的缺點的確需要非凡的勇氣。中國有句古話叫“知恥近乎勇”,我們只有勇敢地面對,虛心客觀地聽取他人的意見,才有可能通過制度上、輿論上的種種措施改正自己。我們只有清醒地把這些“中國式”丑陋和自己緊密聯系起來,認識到“這些都與我有關”,才有可能從一個個個體上糾正缺點;也只有一個個個體勇于改造自身的缺點,我們民族文化的面貌才能得以改變。完善自我,正是提升民族素質的最初一步。
“不是一切星星都僅指示黑暗而不報告曙光/不是一切歌聲都只掠過耳旁而不留在心上。”面對物質潮流的沖刷,請保持一份純真的良知,踐行人生的信仰,將靈魂的雜草徹底鏟除,向著蓬勃、飽滿、崇高,不斷生長。
考場點評
這篇文章有以下亮點:
(一)剖析深刻,一針見血。文章從國民劣根性的角度入筆,揭示出造成“中國式丑陋”亂象的根源,立意深遠,主旨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