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4: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環境方面的建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生態環境對東村經濟發展的制約
最后是建成后,在管理運行中影響生態環境。這一階段產生的影響是很復雜的:一是水電站建成之后需要儲水,儲水時,蒸發導致水資源浪費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儲水,使該地區地殼結構發生改變,一定程度上會誘發地質災害;由于上流水位的提高,河流寬度增大,水流的速度會極大地減緩,其攜帶沙子的能力會大大地下降,泥沙多的河流會導致河流淤積,泥沙被堵。同時水庫由于有大量的泥沙,防洪能力會被大大地削減。另一方面,由于各種藻類的生長受到影響,水的自凈能力受到極大的影響;水庫蓄水水溫結構發生變化,對河中的生物繁衍生息產生影響,而且,水庫會占據陸上生物的生活土地,嚴重時會導致物種滅絕;同時,生態環境的氣候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三是開閘時水流對建筑會產生影響,持續的重力沖刷影響到建筑的穩定性,必須要按時檢查建筑的情況并及時修補;四是工程占地迫使居民搬遷,動物遷移,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最后,水庫建成后,庫區蓄滿水時,周圍的建筑包括珍貴文物會被破壞,這代價是慘重的。以上是關于水電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總結,看得出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有許多因素是無法預測的。
二、解決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不良影響的辦法
水電水利工程對人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其對生態環境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但我們不應因此而放棄,應該積極地尋找解決的辦法。
1、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我國雖然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還不夠完善,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從制度上開始,制度法律可以給相關部門提供參考的依據,為國家相關保護部門的評估工作提供標準。現在,我國的環境評審是以建設的內容還有施工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為主要評價標準的,但是這個評定方法還沒有與工程目標達成一致,因此我們應該通過法律法規調整環境評定的范圍,使其擴大到對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定,進而提出整體上的生態保護方法。
2、將開發的目標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統一,促進協調發展。通常情況下,在水利水電工程發展過程中,施工方總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我們應該綜合水域的具體情況制訂合適的開發目標,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3、國家設立相關獎項鼓勵施工方保護生態環境。設立相關獎項,如施工科技進步獎,獎項設立后,每五年或十年進行一次評選頒獎,選出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工程并給予相應的榮譽,一方面給該行業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使該行業相關人員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得到加強。
4、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目前,我國監測方面的技術比較落后,而建設完整的監視體系得花費很大一筆錢,所以建議在已有的體系上,選擇中小流域進行試點工作,逐步改進,逐步完善。而我國將應建設一套完整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作為今后發展奮斗的目標。以上是從法律法規、規劃目標、評定標準、監測技術四方面提出的關于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水利水電不利影響的一些建議。
一是財稅金融方面,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適當調整現行主體稅種留存老區的分享比例。鼓勵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中石化華北油田分公司、國有商業銀行、保險企業、電信、移動、聯通等企業在延安境內設置法人企業,實行稅收屬地管理。
二是國土資源方面,建立健全油煤氣鹽等資源綜合利用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統一的資源初始產權有償取得機制,進一步擴大地方在資源管理、礦業權審批、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性和支配權;支持延安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
三是生態建設方面,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協調解決新一輪退耕還林缺口資金。
四是項目建設方面,國家油煤氣深度轉化綜合利用重大產業項目優先向老區布局;對有條件就地加工轉化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優先核準審批。
五是區域合作方面,建立區域合作機制,解決單兵作戰、各自為政的窘境,推動深度融合、一體發展,形成合力,實現互動共贏。
平涼市
楊維周(平涼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一是爭取有更多含金量的政策。全面落實《規劃》中提出的金融支持政策,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通過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等方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陜甘寧革命老區重點工程和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提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系數。提高中央公路建設資金對貧困地區國省干線公路改造的補助標準。進一步加大地質勘查和國土資源調查的投入,并實行資源開發地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老區發展。
二是建議把平涼列為國家生態環境補償試點地區。平涼境內的涇河、汭河、葫蘆河屬于渭河主要的一級支流,是隴東黃土高原主要的水土流失區域,也是黃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源頭地區,在黃河流域的生態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生態源泉和生態屏障作用。對此,請求國家把平涼列為國家生態環境補償試點地區,并在財政上給予補償、在生態環境項目安排上予以重點傾斜。并積極爭取將老區整體進入國家生態環境屏障建設規劃。
三是建議推進平涼能源基地項目建設進度。平涼是國家確定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煤炭、電力、石油等資源開發建設勢在必行。對平涼進入《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和《“金三角”能源綜合開發指導意見》,并已落實投資主體的煤炭資源開發、電廠建設等重大項目,請國家有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盡快核準實施。
四是協調爭取重大項目進入國家專項規劃。平涼屬經濟欠發達地區,無力承擔重大交通、能源等重大投資建設項目。對此,建議對平涼市提出的重大項目,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范圍內,捆綁包裝,統籌申報,共同做工作,統一匯報銜接,爭取國家更多的重視支持。
五是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與有關地區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建議在煤炭、石油資源勘探開發上,陜甘寧老區各省市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六是加強協調配合突出聯動發展。會議倡議抱團發展整體聯動,避免出現惡性競爭,破壞環境,留下遺憾。成立陜甘寧發展研究中心非常及時,我們一定會積極參與。為推動《規劃》落實,我們也成立了宏觀經濟研究室,創辦了《區域經濟研究》雙月刊。
銅川市
郭宏杰(銅川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一是盡快建立陜北組團發展合作機制。建議由省西部開發辦牽頭,延安、榆林、銅川三市和富平、三原、涇陽三縣緊密合作,研究提出陜北組團發展的目標任務,建立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定期交流合作的機制,推動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二是加強榆林、延安、銅川三市之間能源產業的深度合作。一方面,立足銅川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條件,努力把銅川建成延安、榆林煤炭、石油等資源向南運輸的重要集散地和通道;另一方面,實行資源市場一體化,協調資源性企業加大對銅川的煤炭供應,幫助銅川解決產業轉型中煤炭資源不足的矛盾,支持銅川發展火電,努力把銅川建設成陜西重要的火電生產基地;發揮延安、榆林石油資源豐富和石油產業技術先進的優勢,深化與中石化的合作,加快宜君油氣資源開發,爭取西安三橋煉油廠遷至銅川建設,盡快形成生產規模,延長產業鏈條,努力把銅川建成陜西新的煉化產業基地。
三是加快接續資源開發。銅川油頁巖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10億噸,居全省首位。加快油頁巖和煤層氣的開發,需要放在陜北組團發展的合作框架中統籌考慮,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審批,借助延安、榆林有關企業的技術優勢加以推進。
四是要加快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建設。以延安為龍頭,其余7個地級市和9個縣互動,著力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打造以紅色旅游為重點的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強紅色旅游這個品牌。加強與延安、榆林和涇陽、淳化、旬邑、富平等地的合作,加快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使涇陽—淳化—旬邑—銅川—富平革命遺跡線成為新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五是要加快歷史人文旅游精品區建設。著力挖掘黃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的內涵,盡快形成西安(秦始皇帝陵)—銅川(玉華宮)—延安(黃帝陵)—榆林(統萬城)等一批彰顯黃土文化的歷史人文旅游精品線路。
六是要加強旅游產品開發。圍繞紅色文化、黃土文化,加快旅游產業研發基地建設,開發形成一批文化力作和旅游創意產品,推動旅游創意產業的發展。
七是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爭取國家通過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等方式,加大對老區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爭取中央投資優先向老區的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領域傾斜。爭取中央安排的水利建設等公益性建設投資,盡快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提高中央公路建設資金對老區公路建設的補助標準。
八是爭取國家對規劃項目的審批和建設給予傾斜。爭取國家實行資源轉化戰略,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規劃布局和項目核準方面盡量給予老區傾斜,優先在老區布局建設。
九是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爭取國家加大對老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補償力度。
十是爭取實行對口幫扶。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爭取東部地區一些發達市縣與老區市縣開展對口幫扶,通過東西共建產業園等方式,促進老區的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十一是爭取政策支持。爭取國家批準老區八市九縣,開征資源開采生態補償費,石油、煤炭按每噸售價的2%征收,其他礦產資源按1%征收,以建立礦業企業礦區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
吳忠市
喬曉燕(吳忠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一是建議在陜甘寧革命老區內新辦的各類企業,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免征企業所得稅5年,6-10年內減半征收。
二是陜甘寧革命老區從事鼓勵類產業的企業和在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領域形成循環產業鏈的企業,減按15%的低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三是將革命老區范圍內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收入按現在的由中央分享60%,省區分享20%,市縣分享20%的比例調整為中央分享40%,省區分享20%,市縣分享40%;進一步研究增值稅分稅政策,擴大西部地區地方分稅比例。
四是在革命老區內先行先試煤炭資源稅從價定率征收,使資源產地更多地享受到資源收益,為經濟區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財力支撐
五是降低建設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門檻,鑒于本區域內荒地、石礫地、沙漠化土地等未利用土地較多的實際,為了鼓勵各類建設少占耕地,建議新增建設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項目不受年度計劃用地指標的限制,并免收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
六是新農村建設用地(包括耕地)不占用年度計劃指標,不受耕地占補平衡限制,同時對農村土地整治和村莊整治給予項目和資金傾斜,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
七是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能源、煤化工等產業在申報項目時,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進度。
八是考慮規劃區內發展優勢產業所面臨的總量減排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建議國家在審批排放二氧化硫項目時,采取一事一議、分別對待的原則,依據規劃區資源稟賦的實際及其對國家能源的支持,客觀地解決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指標。
九是結合寧夏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戰略和建設中國(吳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產基地需要,建議經濟區內各成員地市在吳忠市清真產業涉及的技術、人才、市場、資金等多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十是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議國家把生態補償納入規劃,提出各類生態補償問題的優先次序及其實施步驟,研究制定生態補償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將生態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所占比重。
十一是建議國家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在資金、項目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進一步加大林業建設,將“三北”防護林造林工程資金補助提高到500元/畝,林業建設貸款的貼息率提高到5%。
十二是加快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增加黃河呼包銀榆過境段的水資源配額,尤其是揚黃灌區的水資源配額,增強其生產開發能力。 在經濟區內盡快規劃實施一批大中型水利大型工程,建立黃河水資源豐蓄枯調的供水機制。
十三是在央企布局上向陜甘寧革命老區傾斜,充分發揮中央的調控功能,積極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和港澳臺大型企業,全力促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強、財稅貢獻大、實現就業廣的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到呼包銀榆經濟區具備條件的地方投資置業,以進一步帶動經濟區發展。
十四是加大對陜甘寧革命老區的教育投入力度。
十五是加大對各類人才的引進和交流,建議中央加大資金轉移支付的力度,建立經濟區農村勞動力培訓專項資金;建議中央制定特殊政策,從科研院所和東部發達地區選派一定數量的高層次人才,到經濟區工作,通過實施各種激勵機制,如不受當地人員編制的限制、工資待遇享受特殊政策等,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才能和優勢,參與區域內的科研攻關和經濟開發,同時對到經濟區創業、就業的高素質人才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彬縣
張寧(彬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關鍵詞:
土地利用;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建構;問題及建議
一、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評價概述
(一)內涵及定位
土地規劃利用中的環境評價指的是在規劃和實施土地利用之后,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分析以及評價,提出能夠預防以及降低不良影響的建議及對策,以及跟蹤監測的制度和方法,因此生態環境評價也屬于戰略性的評價。一般環境評價的狹義僅僅指的是生態環境評價,而環境評價的廣義內容還包括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評價。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是指土地進行規劃和利用之后,對環境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做出的評價,即土地利用過程中產生的變化對其所處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改變,包括土壤、氣候、水體、大氣以及生物等方面的影響。
(二)作用及意義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總體規劃土地利用中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基礎,其不僅能夠促使生態系統維持良好的完整性以及穩定性,還能夠確保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的發展能夠健康穩定。同時在進行生態環境評價的過程中,還需要對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環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價。
二、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體系的建構
(一)區域范圍
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評價,其評價效益的方向、重點以及目的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且評價的數據來源、區域范圍以及技術手段等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因此還沒有建立起比較完整且接受度廣的評價方法以及指標體系。已有的環境評價體系大多都維持在評價靜態的基礎上,而對于生態的變化以及動態方面還缺乏可視化的分析評價和應用。目前在生態環境評價體系中,其區域范圍的研究從國家、省市區以及生態區和流域區等的空間尺度均由不同,可以看出研究覆蓋的范圍非常廣。同時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對于各層級的尺度空間的環境質量都進行了科學的調控和評價,這表明了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研究和保護已經逐漸獲得了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廣和高度重視。
(二)數據來源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土地利用中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建構中的來源的數據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從傳統的詳查土地利用的數據、單一的土地分布圖,逐漸發展成了利用遙感衛星來獲取高精度的土地數據(例如NOAA/AVHRR、SPOT)以及DEM數據等。例如在策勒綠洲這一地區,利用不同時期的遙感衛星圖像來獲取數據,然后計算出不同時期內各個樣本的沙化面積或者棄耕面積。同時采用GPS來對實地進行定位,并借助GIS平臺來對實地的面積進行計算,從而制作出了利用土地時的類型圖。
(三)技術手段
目前在土地利用中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建構中,使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有:GPS、RS、GIS等,例如中科院曾利用生態環境研究所在調查實地以及收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對新疆地區的生態環境做了分級,并得出了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評價的等級劃分以及質量情況。而寧夏地區則利用數學模型中的模糊加權,以及GIS空間評價分析技術,對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進行了評價,同時還對多個渠道獲得的地質信息以及環境信息進行了綜合的評價和分析,從而將該地區的環境質量劃分成了5個等級,即良好、較好、中等、較差、差等,進而制作出了綜合評價環境質量的分區圖。另外以GIS技術手段為代表的“3S”生態環境評價技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從而為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創造了更加準確、快速、及時的數據以及處理工具,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能夠極大地提高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的科學性以及準確性。
(四)評價指標
我國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體系中關于評價指標的研究和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且仍然處于探索的階段,因而在評價指標方面還尚未形成相對統一的體系。在研究專題的過程中,不僅要按照環保總局選取指標的相關標準要求,還要按照各地區的具體情況來對評價指標進行合適的選取,因此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還未選擇出相對統一的評價指標。例如在對江河源區土地利用進行生態環境評價時,要對該地區的相關資料進行了解和分析,利用國內監測環境總站處的生態環境評價的權重值以及質量指標,將水網密度、生物豐度、土地退化、植被覆蓋以及污染負荷作為綜合評價該地區的五大環境質量指標。
(五)評價方法
由于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評價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選擇的評價方法也需要集成綜合的方法以及大系統的復雜理論,并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硬技術與軟科學、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有效結合起來。目前,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評價方法主要6種:層次分析法、指標評價法、主成分分析法、神經網絡人工評價法、聚類分析法以及關聯度灰色分析法。
三、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體系中的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首先是缺乏統一的評價指標,且在評價的過程中,選擇評價指標時也缺乏準確的依據,因而使得選取的指標缺乏一定的指導性以及科學性。各個地區一般是根據數據采集的難易程度以及自身的需要來選取評價的指標,但對于這些指標的精度沒有進行統一的評價,因而使得各個區域之間生態環境評價的結果缺乏有效的可比性,再加上度量的標準也沒有進行統一,從而導致評價的結果缺乏足夠的權威性以及可信度。其次就是很多地區在生態環境評價的過程中,還缺乏相對完善的技術手段以及評價方法,因而使得生態環境評價的順利進行和科學實施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最后是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評價及其結果的使用還缺乏有效的鏈接,這主要由于未對評價結果的精度進行有效的評價,從而使得其缺乏良好的指導性以及實用性。因此在獲取評價結果之后,應最大程度地將其應用到實際過程中去,以達到調控土地利用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二)改進建議
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評價首先要建立統一的評價指標以及評價的原則,要確保各個地區生態環境的評價能夠具有統一的控制依據以及判斷依據。指標的選擇必須符合環保總局制定的統一標準和要求。因此可以利用水網密度、生物豐度、土地退化、植被覆蓋以及污染負荷等五大評價指標來進行評價,確保評價的結果具有良好的權威性以及可比性。另外還要加強評價結果在保護生態中的利用,這樣才能將其現實意義充分發揮出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土地利用過程中生態環境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要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還要選擇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手段,并采用統一的評價指標,從而有效地確保生態環境評價的體系以及成果具有良好的科學性以及權威性。
參考文獻
[1]司馬文妮.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利用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2]殷繼勇.村鎮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與戰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
[3]王波.基于景觀生態學的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4]談兵.基于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評價[D].武漢科技大學,2013.
一、金融生態環境的涵義
“金融生態環境”這一全新概念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于
2004年首次提出并產生廣泛影響的。將“自然生態”的概念引入金融領域,是對金融理論的一次創新,是對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生存和發展環境的高度概括。從廣義上講,是指金融業神棍發展具有互動關系的社會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一切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從狹義上講,是指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法律、社會信用體系、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改革的進度及銀企關系等方面的內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就是要塑造金融體系動態平衡的內外環境,強化金融業自我調節、自我適應的生態功能,防止金融結構的扭曲失衡,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提供資金融通、要素組合、信息引導等方面的有效支持。
二、貴州省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生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金融業乃至全社會達成共識,從全局和宏觀高度出發,認真分析欠發達地區的特殊性,科學地推進金融生態的建設。近年來,我省金融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近幾年來,貴州經濟金融出現了良性互動局面,貴州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貴州財政收入416.46億元,同比增長19.7%。
二是社會信用體系逐步建立,中介服務體系處在發展之中。人民銀行貴陽中心支行充分運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完善企業信用,為金融機構開展業務、防范風險提供依據。
三是政、銀、企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積極開展政企共建、銀政合作、銀企協作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雖然我省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但仍然存在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這也是提高貴州經濟發展水平的內在要求,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是金融法制環境不完善,阻礙了貴州省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影響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法律環境因素,直接影響金融環境的有序性、穩定性、平衡性和創新能力,也決定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空間。目前貴州省針對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有相當一部分法規缺位或約束力弱,導致一些信用活動無章可循。
二是信貸結構不合理。信貸資金逐漸向優勢行業、壟斷行業集中,不能有效滿足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影響了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貴州省省商業銀行在針對企業融資時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慮,在控制貸款總量時,首先把中小企業作為控制重點,信貸向國有企業、大企業、重點行業集中趨勢明顯,嚴重制約了貴州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
三是社會信用環境亟待改善,企業逃債、賴債時有發生,造成銀行貸款大量流失,降低了信貸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居高不下由于歷史原因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部分地區、部分市場主體對現代經濟中信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信用意識還比較淡薄。銀行資產得不到有效保護,信貸資金損失率高、流動性差,“懼貸”、“恐貸”心理造成銀行對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信貸資金失去信心,必然減少對企業的信貸供給,降低對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影響到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是我省企業融資結構單一, 貴州省省企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遠高于全國水平,間接融資比重過大,95%以上的融資依賴于銀行,銀行承擔了一些本應由金融市場承擔的風險,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
三、改善貴州省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議
1. 要加快法律制度建設,加大執法力度。金融法制建設影響著金融生態環境的有序性、穩定性、平衡性和創新能力,決定著金融生態環境將來的發展空間。貴州省地方性法律法規在金融立法方面也應該為貴州金融機構服務,保證其健康、穩定地運營。近年我省地方立法保護外來投資者合法權益,出臺了《貴州省外來投資者權益保障條例》等法規,首創了國內投資環境考核評估體系,取得良好效果,但需進一步加強。提高金融執法效率,促進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貴州省金融法治環境建設的最艱巨的工作。
2. 要努力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進一步完善“貴州信用網”。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已提出要打造“誠信貴州”,以“誠信貴州”樹立貴州新形象,吸引投資,加快發展。“誠信貴州”必須由誠信的社會、誠信的企業和誠信的個人體現出來的。整合工商、稅務、質監、海關、法院等各系統的企業和個人信息資源,打破信息封鎖和信息壟斷的狀況。建議貴州省政府加強對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的統一領導和規劃,依托貴州省電子政務系統平臺,實現跨系統、跨部門的信息整合,將信用體系建設需要的信息與數據集中到政府數據中心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在全省范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2.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
我國一貫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了今后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一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
3.關于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教育的建議
我國中學生物教學,歷來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大綱(試用)》在“教學目的要求”中明確要求學生“熱愛大自然,認識保護自然資源、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中明確要求學生“初步認識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生態平衡、控制人口和保護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寫入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多個知識點。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編寫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動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滲透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筆者認為,中學生物教學有必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
第一,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大綱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分別是在1992年和1995年編訂的,盡管上述大綱都十分重視和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續發展這一提法在當時尚未見諸報刊,所以上述大綱自然無法提到這一概念。根據新的形勢,在修訂教學大綱時,建議在前言的適當部分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使所有的生物課教師都能夠從生物學科的特點出發,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乃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中學生物教學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任,從而更加重視開展生態學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的教學。
近年來,遼寧省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伴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遼寧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環境壓力的緩解,生態問題的解決不但需要政府的規劃,更需要每個公民的參與。作為社會存在的基本單元,每個公民都應該提高生態環境意識,將環保行為融入到生活中。
一、生態環境意識的形成因素
生態環境意識,是人們對自然生態自身及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生態環境問題)相關方面的了解、領悟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態度、行為動機、行為能力。關于生態環境意識的生成及其變化的影響因素長期以來一直有多種解釋,本調查研究執行人從以往的經驗觀察、研究以及文獻研究推斷,在我國現階段,影響制約市民生態環境意識的生成和變化的兩個重要直接因素是市民的公民意識(主人翁意識)和廣義的“發展觀”(包括消費觀)。
二、遼寧省公民環境意識現狀
1、總體綜合分值不高,知曉度、認同度高,而踐行度低;對生態環境價值及環境問題的認知、認同處在淺層次;環保意識中功利性過強,而缺乏天然自然親和意識。省內大多數人意識到生態環境狀況日益嚴重存在危機感,51%的公民認為當地環境保護不好,30%認為當地環境保護一般,19%的公民認為當地環境保護很好。被訪對象中47%的公民有參加過有關環保的社會實踐活動,21%的公民有參加過有關環保的社會實踐。
2、自然親和力缺乏與自然自在價值的認知不足。在訪談和問卷調查中我們均發現,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中的一個特點是,很多市民已經失去對大自然的天然親和、向往,對“山川秀美”的價值已經缺少應有程度的認同,對自然物的自在價值認同度也較低。在問及對居住環境選擇的意愿,面對“綠色環境”和“方便”的取舍中,只有少數人態度堅決地選擇了具有清新空氣等指標的“綠色環境”(22.3%)。而多數人表現出遲疑,或選擇了“方便”,這當然是現實生活壓力的寫照,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疏離自然的價值取向;從對動植物的自在價值和生命尊重權的認知、態度來說,多數市民的“環境意識”顯然還沒有延伸至這一層面;多數人基本上還沒有關于“動物道德權利”的概念。在關于牲畜“人道屠宰”的問題上,通常受調查者只覺新奇好笑;而在回答“你對食用珍稀野生動物或使用珍稀野生動物制品的看法”時,50%以上的受調查者沒有強烈的反對態度;而對于對人類沒有直接價值的植物(假設的某種草)的看法,有將近一半(45%)的人不認為其具有保護價值(生態價值)。
3、保護環境的意義和動機尚不明確。在關于什么是“環境保護最重要的意義”的問答選擇中,有47%的受調查者贊成環境保護的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征服自然、改善自身生存環境,不斷滿足發展的需要”的說法;有超過一半的人贊成環境保護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人類能控制自然,更持久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說法。同時有超過三成的受調查者不贊成“環境保護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人類平等尊重所有的生命形式”的說法。這都表明多數市民的“環境意識”還是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之上,而沒有升華為基于真正的生態主義價值觀的“生態意識”。
三、公民生態環境意識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發展不完善
我國公民生態環保知識缺乏,環保行動滯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發展還不完善,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研究體系。我國環境教育內容多集中在單一的環境知識和環境危機上,缺乏系統和深入的意識培育,沒有把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當成人才培養的一項基礎工程加以重視。
(二)公民生態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淡薄
我國公民對生態問題關注度低是因為公民的生態憂患意識薄弱,沒有對生態事件產生強烈的危機感,不關心所以不關注。同時,有關部門調查也顯示,從公眾主要使用的節能產品看,“節能燈的使用率為76.8%;其次為節能家電46.6%;第三為節水龍頭31.3%;節水馬桶17.5%”可見,我國公民在節能產品使用率方面相對較低。
(三)經濟利益驅使
有專家指出,環境污染遲遲得不到有效治理,跟政府盲目追求GDP有很大關系。GDP成為一種追求,一份政績,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代名詞和衡量標準,只要不改變以經濟指標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利益熏心的人就不會消失,這是一種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的沖突。GDP一路高漲,自然生態破壞愈演愈烈。在強大利益的誘惑下,生態環境意識淡薄是不可避免的。
四、培養公民生態環境意識的措施建議
(一)營造良好經濟政策環境
人是環境的產物,良好的政策和社會環境有助于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所以解決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修正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目標以“GDP”增加值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價值取向,重新確立新的價值標準。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加強生態環境問題相關立法
建立起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并舉、生態建設與保護并重、城鎮污染防治與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并重,以及對環境決策統籌兼顧綜合決策的環境法制體系。環境立法要以環境可持續發展為中心,重構現行的環境資源立法體系。在生態文明視野下加強環境管理主體的組織建設、體制改革以及權力運行機制方面的立法。
(三)充分發揮學校和家庭的積極作用
生態環境意識的主要形成途徑是通過思想灌輸和教育。在培養公民生態環境意識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校和家庭的積極作用。首先學校要認真實施生態知識教育,完善生態環境教育體系;其次家庭要發揮教育作用,家庭為孩子進行環境啟蒙教育,是環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生態文化與國民生態意識塑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
[2] 包慶德.生態哲學視野中的生態意識與環境教育[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31-35.
1前言
北方林業生態環境近些年來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這不僅僅嚴重影響到了其應用積極效用的發揮,同時也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此,立足北方林業實際情況,轉變觀念,提升思想認識水平,努力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尤為關鍵。
2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
目前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發展主要面臨著以下問題:
2.1理念的缺失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依然著眼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尚且沒有完全樹立其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先進理念,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相關工作的展開,也不利于真正做好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保護。其次就是法律監督的力度不同從現階段我國的立法情況來看,雖然也相繼出臺頒布了關于林業生態環境方面的法律,但是從總體情況來看,立法還是相對有限的,再加上在具體操作實施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導致重開采輕保護和亂采濫罰等現象依然嚴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不足,很容易導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進而對生態環境產生更加嚴重的破壞。
2.2森林資源的驟減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北方森林的覆蓋率日趨降低,尤其是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對林木的實際需求量也在不斷提升,加上保護的立足不夠,導致可供開采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少。事實上,森林資源的驟減是會產生一系列危害的,例如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毀滅性破壞,湖泊富營養化的加快以及濕地面積的減少、濕地生態質量的降低等。
2.3水土流失嚴重
對森林資源過度開采的嚴重后果之一就是水土的流失。隨著水土流失現象的加劇,土壤的沙化現象也日趨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土壤的肥力持續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給林業的種植以及森林資源的恢復與保護增加了不小的困難。
3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3.1要樹立先進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動的先導。政府及各級相關部門一定要及時轉變思想,提升認識水平,樹立先進的理念,充分意識到加快推進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然后加大宣傳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員參與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進程中來。
3.2進一步加強對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
對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培育是關系到能否加快實現森林面積擴大的關鍵所在。只有有了充足的森林資源保障,才能有效保證林業綠色屏障積極效用的發揮。為此,筆者建議,一定要明確林業的生長周期相對較長,而且短期利益不顯著,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做好森林資源的培育與保護和管理。
3.3爭取更大的資金支持
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為此,政府部門以及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級企業,都要積極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不僅僅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專項資金的扶持力度,而社會其它部門也要給予有力的資金支持,為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3.4逐步建立并且不斷完善良性的循環機制
為了提高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效率,應該創建良性循環機制,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為實現森林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林業良性循環機制的重要途徑是做好林業補償工作,對于認真貫徹與落實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的人群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能夠有效提高人們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長遠角度來說,為了實現林業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還應讓人們養成遵守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習慣,同時,將林業生態環境、水資源生態環境相結合,創建科學、統一的整體循環保護機制,以此加快林業生態環境保護進程。
3.5創建完善的林業開發體制
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相互協調,從長遠的角度,創建科學、完善的林業開發體制,創建新的國有林區專門管理部門,重點管理國有林區,在管理林業資源的同時,承擔出資人的職責,同時享有所有者的相應權益。通過開展林業分類經營,根據利用目的的不同對森林業進行分類,即商品林業與公益林業,分別創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經營機制以及管理機制,商品林業應實施企業化管理,公益林業應以政府投資為主,以此實現林業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
4結語
認清北方林業生態環境的發展現狀,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利國利民的頭等要事,絕非政府或者某個部門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大家的積極參與與支持。為此,筆者認為一定要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在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采取多種有力措施,切實加強北方林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積極效用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作者:凌艷 單位:沈陽市蘇家屯區農業信息中心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 扶貧 對策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R13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 、生態安全保護區發展與建設
承德市的水源涵養保護區、動植物保護區及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大多分布于邊遠貧困地區,既要對生態環境保護,又要消除當地貧困,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圍場壩上地區近80%的國土面積為森林與草原生態保護區,生活在當地的居民多以草原放牧、樹木砍伐、農田耕作或采摘打獵為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壩上生態環境,這些經濟活動從國家的政策法規上是禁止的。即使這樣,壩上地區居民依然擺脫不了貧困面貌,一直是向自然索取,維持生計。
通過對上述現象的長期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地方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或辦法,將保護區內的放牧草原、田地及林地等資源進行“休養”,與居民簽訂長期的休牧、休耕及禁伐工程合同,時限為10至15年,按照當地租用土地的平均標準給予補貼,并提供成本補償,用于植樹、種草的管理與護理,補償額度達總成本的50%。休養合同到期后,當地居民可續約或轉為農田使用;
二是,對保護區內的貧困居民進行生態移民工程。充分結合國家新民居建設等優惠政策,做好移民扶貧。從居民的貧困程度上,可以劃分優先級、中級、一般級三種評定級別,分級、分重點、分批次實施移民工程,其工程款項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
三是,飲用水水源、重點流域或湖泊的沿岸貧困居民,首要解決穿衣吃飯問題,同時還要保障優良生活環境。國家從農田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給予高于其他一般地區的補貼,并在生活污水、垃圾及人畜糞便治理工程上給予全額補貼,日后維護及運營還要給予優惠政策支持,建立長效機制,杜絕“形象工程”的發生。
“十二五”期間,承德市在生態環境保護區工程建設方面應著眼于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環境監管能力等方面的工程建設,做好各個保護區的環境奠基,逐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十三五”期間,應實現從局部到整體的過渡,利用完善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休養”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等規劃重點項目,完全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區狀態,使居民擺脫貧困,步入小康。
二、生態文明、城鄉環保發展與建設
“十二五”期間,承德市應完成生態文明示范區中期建設,并通過生態市建設的驗收;城鄉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好于Ⅰ級天數比例達80%以上;工業污染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倡導循環型工業企業發展;各縣區60%以上的農村地區完成環境綜合整治,創建一批國家級生態鄉鎮、生態村。重點提出城市重點區域空氣PM2.5常規監測能力建設工程、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環保基金工程、農村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一村一優”工程(釋義:每個村莊推選出環保之家,從生活方面做到環保突出的,給予環保家庭資金獎勵)等重點項目。
“十三五”期間,承德市開展環保模范縣區、鄉鎮評選活動,并制定環保專項資金定向投入、環保型建設項目優先建設扶持等激勵政策。一旦被授予模范稱號,該縣區或鄉鎮將獲得特殊政府津貼、稅收免繳等優惠政策支持,并鼓勵其拿出30%以上的年財政收入作為環保扶貧基金,主要用于城鎮、鄉村的環保事業發展。
三、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建議
“十二五”期間,國家把農村各項環境保護事業作為發展重點之一,并將大量資金投放到農村地區,這必然是一個契機。承德市尚為經濟不發達地區,廣大農村地區較為貧困,還要擔負著“保水源、防風沙、治污染”的重任,更加難以摘去貧窮困難的“帽子”。考慮到承德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建議向國家提出“區域生態補償政策”、“貧困農村地區生態補償政策”、“大氣環境生態補償政策”等一系列補償機制的建立。
所謂“區域生態補償政策”,與之前提出的“流域生態補償政策”有些類似,卻不盡相同,其特點在于把承德市較為重要的、需特殊保護的區域作為國家生態補償對象,如豐寧、圍場壩上地區,灤平、興隆、平泉京津水源上游地區,以整體連片區域進行補償。同時,應把補償方式從單一經濟型轉向多元型,可體現在地方財政稅收全部返回、建設項目支撐體系建立、農村勞動力優先輸出、先進技術無償引入等方面,使該區域優先發展各項經濟,最終帶動地方人民脫貧致富。
“大氣環境生態補償政策”,即是以承德市環首都經濟圈內的縣區為補償對象,從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角度出發,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工業污染防治、機動車尾氣治理等方面進行技術引導、資金投入,保障北京地區空氣環境質量利好。
四、區域環境保護政策建議
承德市的眾多河流屬于海河流域,從流域環境保護方面,我們應謀劃更加豐富的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例如灤河流域沿河農村連片整治項目、重點工業企業廢水再生利用項目、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延伸擴容項目、生活垃圾分類綜合利用項目等。總的原則是,水污染物減少排放,改善流域水環境功能,恢復水體環境容量,最終爭取國家經濟支持,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建立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灤河流域北起蒙古高原,南臨渤海,西界潮白河、薊運河水系,東與遼河流域相鄰,流域面積5.55萬平方千米。涉及河北、內蒙古、遼寧三省市(自治區),包括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錫林郭勒、赤峰、朝陽、葫蘆島8個市(盟),31個縣(市、旗)。目前建有廟宮、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陡河、洋河等6座大型水庫、456座中小型水庫,其中大黑汀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3.37萬平方千米,占流域總面積的75%。建有引灤入津、引灤入唐供水工程。2012年流域內總人口1168萬人,耕地面積114.66萬公頃,全流域GDP5426億元,人均GDP約4.65萬元。灤河流域是京津冀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也是天津市、唐山市重要水源地。灤河水生態安全對京津冀區域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引灤入津工程源頭水質惡化趨勢仍在加劇,影響引灤供水安全引灤入津工程自1983年通水以來,向天津累計供水225億立方米,成為天津的生命線,為天津城市建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引灤水源地及沿線水源保護的問題日益突出,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以下簡稱“潘大水庫”)同時呈現出水質惡化的趨勢,直接威脅到引灤供水安全。根據海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多年監測數據分析,2000年之后潘大水庫總氮、總磷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2013年總氮、總磷不參加評價時,潘大水庫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在總氮、總磷參加評價時,水質均劣于Ⅴ類水標準。根據《國務院關于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的批復》(國涵[2011]167號)和《海河流域水功能區劃》,灤河流域共劃分水功能區57個,區劃河長2820千米,區劃面積194平方千米。根據海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河北省承德和唐秦分中心、錫林郭勒盟水文勘測局2014年水質檢測結果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采用頻次法(或均值法)進行達標評價,2014年達標的水功能區有30個,水功能區達標率僅53%。51個河流型水功能區中,全年水質最好的為Ⅱ類,相應河長811千米,占29%;水質為Ⅴ類和劣Ⅴ類的河長627千米,占22%。主要超標項目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
灤河流域上游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影響京津冀一體化進程
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與重建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同時流域上游地區為了保護水生態環境,喪失了許多發展機會。而水生態環境又是一種公共品,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的積極變化會給相鄰京津地區帶來生態利益。多年來津冀兩地在上游地區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各項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水質安全。但由于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等因素,各項規劃和措施尚未完全落實。在這種情況下,亟需建立有效的水生態補償機制,調動流域內居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現上下游共同承擔水生態保護的責任,共享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利益,合理體現生態環境這一公共品的價值,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因此,在灤河流域實行水生態補償機制,可從根本上提高這一生態脆弱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解決灤河流域范圍內各種經濟社會活動對資源環境消耗所產生的補償問題,以實現環首都地區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加快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進程。
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的重點環節
流域水生態補償包括主客體界定、補償目標和評價指標確定、補償量估算、補償標準確定、補償方式選擇和補償機制構建幾個關鍵環節。明確補償主客體根據“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的主體分為三類。一是政府和公共財政。灤河流域位于國家主體功能區劃中的限制開發區,是京津冀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事關國家的生態安全。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國家是灤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所帶來利益的最高代表,在生態補償過程中應占有絕對主導地位。二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群體。灤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受益主體不僅是本流域,還包括京津地區,乃至整個華北平原。尤其天津市還是引灤入津工程的受水區,作為補償主體責無旁貸。三是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的破壞群體,包括污染物排放者、突發性環境事故肇事者,影響流域水環境質量者。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的客體主要有兩類,一是水生態環境保護者,二是減少水生態環境破壞者。灤河流域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為了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證供水的水質和水量,投入了大量資金,開展了一系列涵養水源、保護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工作。減少水生態環境破壞者主要指為維持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而喪失發展權的主體,如承德市政府為保護水生態環境無法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無法招商引資,從而帶來財政收入的減少;農村居民家庭無法選擇養殖業,在種植業經營中,由于減少化肥使用量造成了產量的下降;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選擇上,為保護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而只能選擇無污染項目,所帶來的機會損失。因此,灤河流域生態補償客體主要包括當地政府、從事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個人和企業,以及由于產業結構調整而受到損失的個人和企業等。確定補償目標和考核指標灤河流域是京津冀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也是天津市、唐山市重要水源地。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和《河北省主體功能規劃》,灤河流域潘家口、大黑汀水源地上游多數區域屬于限制開發區,其中內蒙古的正藍旗、多倫縣、太仆寺旗、克什克騰旗位于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張家口市沽源縣和承德市的豐寧縣、圍場縣、興隆縣等6縣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京津水源地水源涵養區。因此,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以保護潘大水庫水源地水質、保障用水安全為首要目標,主要針對水質和水量指標。根據流域水質現狀、污染物狀況及“十二五”水環境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選取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三項為水質考核指標。以潘大水庫為基點,在潘大水庫多年平均供水量的基礎上,以上游地區水資源貢獻量為補償水量。如果補償單元的水質達到水功能區水質目標,下游受水區向上游補償單元按水資源貢獻量支付生態補償資金;如果補償單元的水質達不到水功能區的水質目標,且超標項目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3項考核指標中的一項或幾項,則水質不達標的補償單元需向下游受水區按水資源貢獻量支付生態賠償資金。估算補償量根據補償目標可知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主要包括水量補償、水質賠償;此外,對于漁業來說,因為流域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因此,網箱養殖狀況也是需要補償的重要部分。理論上:水量補償量=水量補償標準×水資源貢獻量;水質賠償量=水質賠償標準×不達標水質的水量;網箱養殖以是否有漁業主管部門核發的養魚許可證為依據,分類補償。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水量補償標準,要參考各引水和供水價格(如南水北調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入天津水價2.16元/米3、入河北0.97元/米3;按照兩部制水價潘家口、大黑汀水庫供城市和工業2.16元/米3,農業1.07元/米3),結合受水區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天津、唐山和灤下灌區的水量補償標準。水質賠償標準,水質賠償以水質監測結果為前提,根據高錳酸鹽、總磷、氨氮3項指標的超標情況,及其對不同功能區水質的影響,確定合理的賠償標準。網箱養魚補償標準,可根據市場情況確定。生態補償方式流域水生態補償按照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補償方式,不同補償方式互相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取長補短,從而有效促進生態補償建設的順利進行。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采取的補償方式主要包括政策補償、項目補償、資金補償和異地開發。政策補償,具體包括兩類:一是承德市政府在授權的權限內,利用制定政策的優先權和優惠待遇,制定一系列創新性的政策,以利于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中央政府直接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使承德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其他地區保持實質上的公平。具體的補償方式包括實施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優先安排水質保護項目投資、鼓勵承德地區發展清潔項目和綠色產業等。項目補償,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直接的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例如植樹造林項目、退耕還林還草項目、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等;另一類是開發性項目,即通過政府或政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于受償區域,發展清潔項目和綠色產業,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減輕人口和經濟活動對水生態環境的壓力。資金補償:一是國家層面的財政補償資金,由國家出資建立水生態補償基金,用于上游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水污染治理等方面;二是受益地區財政對上游的資金補償,如天津市政府通過向承德市支付補償金的形式補償因保護水源地水質而受到的損失,主要用于開展流域水生態保護工程等;三是公益項目的資金補償,用于獎勵流域水生態保護活動的參與者或幫助生態破壞的受損者。異地開發:在受益區的天津市或流域下游的唐山和秦皇島劃定一定區域,作為灤河流域上游水源保護區的工業飛地,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工業園區,安排一些在水源區內因生態保護而不能布置的項目,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