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24: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療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對南京市設有兒科的36家醫療機構兒科醫療資源進行統計分析,包括兒科病床總數、醫生總數及職稱、護士總數及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總數。資料來源于南京市衛生監督所醫療機構監督檔案。
1.2調查方法
運用調查問卷和查閱衛生統計年鑒等方法。調查問卷設計分為兩部分:一是被調查醫院的基本資料,包括醫院的類別、等級、所在區縣等;二是被調查醫院的兒科醫療資源情況,包括兒科病床數、醫生總數及職稱、護士總數。再通過查閱南京衛生年鑒,了解南京市兒科資源縱向發展狀況。
1.3統計學處理
對所獲取的相關數據用Excel軟件按醫療機構的類型、等級、性質、區域等統計指標分別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進行數據管理與分析,用表格進行相關描述。
2結果
2.1醫療機構基本情況
被調查的36家醫療機構中,公立醫療機構26家,民營醫療機構7家,其他性質醫療機構3家。一、二、三級醫療機構分別為9、19、8家。
2.2南京市兒科醫療資源總量情況
2.2.1總量縱向發展情況
醫療資源包括人、財、物。查閱南京衛生年鑒,1991年至2001年間,南京市只有1家兒童醫院,2002年增設了1家,迄今為止共有2家;2001年南京市兒童醫院的病床數為420張,2010年增至1020張,10年只增加床位600張;兒科衛生技術人員數2002年為1012人,2010年增至1511人,8年增加139人。統計資料顯示南京市兒科醫療資源總體增長緩慢。
2.2.2總量橫向情況
南京市目前約有兒科病床1668張、醫生682人(其中高級職稱247人,中級職稱194人)、護士1051人。
2.3南京市兒科醫療資源配置情況
2.3.1不同類型醫院間的配置
兒科醫療資源包括優質兒科人才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兒童專科醫院,尤其是62%的高級職稱兒科人才集中在兒童專科醫院,其余分布在綜合性醫療機構。
2.3.2不同級別醫院間的配置
75%左右的兒科資源都集中在三級醫院,20%左右分布在二級醫院,一級醫院擁有不到5%。
2.3.3不同性質醫院間的配置
贏利性醫療機構擁有的兒科資源少,競爭能力不強。90%以上的兒科資源包括優質資源集中在公立醫療機構。本次調查的36家醫療機構中,民營醫療機構8家,占22%,但擁有的兒科資源不到10%。
2.3.4不同區域間的配置
75%以上的兒科醫療資源包括優質的資源集中在城區,郊區只擁有15%左右,而高淳、溧水縣兩縣擁有量不到10%。
3討論
3.1南京市兒科醫療資源不足的現狀
3.1.1總量不足
調查顯示南京市兒科病床1668張、醫生682人。兒科發展的根本是兒科人才的發展,在兒科醫療資源中,最重要的是兒科人才。2009年南京市兒童人口數為81萬,每千名兒童只有兒科醫生0.8419名,遠低于同期南京市醫師比例2.63名•(千人)-1的平均水平。而且南京市的兒科醫療資源除了滿足南京本地兒童需求,還有相當一部分用于治療周邊地區轉來的危重患兒。由此可見南京市兒科醫療資源短缺,總量不足。
3.1.2兒科資源向城區、公立高層次醫療機構集中
調查顯示南京市75%以上的兒科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區,90%以上的兒科資源包括優質資源集中在公立醫療機構,75%集中在三級醫院。兒科醫療資源呈現向城區、高層次公立醫療機構集中的狀態。這一結論與朱銘杰等南京市醫療資源分布呈現向城區、高層次醫療機構集中的研究結果一致。
3.2南京市兒科醫療資源不足原因分析
3.2.1醫學院校撤銷兒科專業,兒科人才培養機制缺乏
調查顯示南京市兒科醫師總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兒科醫師培養機制。1998年教育部調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兒科作為調整專業從1999年起陸續停止招生。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會長朱宗涵指出,兒科專業被取消后,新的兒科醫生培養機制沒有建立,事實上切斷了兒科醫師的穩定來源。
3.2.2醫療機構注重經濟效益,不重視兒科發展
兒科與成人科室相比“風險高、工作累、收入低”。公立醫院藥品、檢查收入是醫院收入的最大來源,而兒科用藥量小、檢查項目少,“投入大、收益少、壓力大”是醫院發展兒科興趣不大的主要原因,同時超負荷的工作與不成比例的收入使兒科人才大量流失。
3.2.3兒科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
合理的資源配置應首先滿足初級醫療保健及常見病的診治,需求結構呈“金字塔”形。而南京市兒科醫療資源分布呈現向兒童專科醫院、公立醫院和城區集中狀態,資源配置結構倒置,主要原因為財政投入不足且向基層投入少。歐美發達國家政府對非贏利性醫療機構的補貼達到70%,發展中國家為40%,而我國大部分省市比例竟不足10%。2005年南京市政府財政投入占醫療機構總收入的比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為12.4%、6.7%。
3.3對策建議
3.3.1建立兒科人才培養機制
建議恢復醫學院校兒科專業設置,從源頭解決兒科人才短缺。同時加強基層兒科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規范化培訓、進修學習、遠程教育、城鄉對口支援等形式提高診療水平。出臺必要的政策及措施,增加兒科醫生編制、不以經濟效益作為考核指標、放寬基層醫師職稱晉升條件等吸引更多人才從事兒科工作。
3.3.2合理有效配置兒科醫療資源
將兒科建設列入醫療衛生發展規劃,合理有效配置醫療資源,達到優化資源結構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目標。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基本標準》,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設立兒科且床位規模應與醫療機構級別相符,對新增兒科床位給予財政補助。完善考核機制,對取消兒科或床位數不達標的醫院年度考核評為不合格。鼓勵醫院依托重點專科特色開展相應兒科診療。縣級醫院在構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我國基層三級醫療服務網的龍頭。應重點加強縣級醫院兒科建設,建立縣級兒童醫療中心,減少患兒異地轉診。
2提醒患者及時報案
保險公司規定被保人在因病住院后的三天內要及時通知保險公司理賠部門,稱為報案。理賠部門在收到報案后核實情況,并告知被保人注意事項。這樣在患者出院后才能及時得到賠付。所以醫務人員有必要在患者住院時提醒其及時與保險公司聯系,以保證將來能夠順利理賠。
3要求患者提供準確病史
商業保險一般規定自投保之日起三個月后生效,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被保人在已獲知病情后的臨時投保,減少保險公司的損失。有個別投保患者為了獲得賠付,在醫務人員詢問病史時,部分隱瞞病史、作虛假陳述,故意提前或推遲發病時間,這就會誤導醫生臨床思維,導致錯誤的診治結果,給醫療工作帶來安全隱患。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醫務人員在得知其保險背景后,更要仔細詢問病史,并告知患者隱瞞或虛假陳述病史可能會嚴重影響疾病的診治,給自己造成不良后果。避免由此可能產生的不必要的醫患糾紛或保險糾紛。
4注意合理用藥
在臨床工作中,對商業醫療保險投保患者,一般都按照自費處理。其實在治療用藥方面,保險公司也是有規定的。通常規定在基本醫療保險用藥范圍內賠付。患者在出院后辦理理賠時,都被要求復印醫囑單,保險公司一旦發現有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自費類藥品,一概不予賠付。
5進口材料使用告知
外科病人在治療中可能使用一些進口材料,很多保險公司規定,有國產材料的情況下,如患者選用進口材料,保險公司不予賠付。因此患者住院期間如需用進口材料,醫生應提醒患者就此征詢保險公司意見,減少理賠糾紛。
6住院時間合理
如果被保人投保了住院安心附加險,保險公司會在其住院期間按住院天數每天給予金額不等的補助。因此患者在住院時會要求延長住院時間,醫院往往也樂意這樣做。但是對于明顯違反醫療常規的住院,保險公司往往也不予賠付。因此,醫生一定要根據患者治療的實際情況,嚴格按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常規控制患者的住院時間,而不能一味遷就病人。
7及時提供病歷
現在保險公司已更改以往抽查住院病歷的做法,而要求每位被保人在理賠時首先提供自己住院病歷的復印件及出院錄。因此患者在出院時醫務人員不僅需要為其書寫出院錄,還應按照病歷書寫規范及病案管理規定的要求,及時完成住院病歷的書寫,盡早送至病案室,供患者復印。
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有利補充,商業醫療保險在老百姓醫療保障中的地位日趨重要,被保人與保險公司的理賠糾紛及由此產生的醫患矛盾也逐日增多。作為臨床工作人員,有必要熟悉商業醫療保險有關知識,減少醫療糾紛,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維護其合法權益
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器械在現代的診療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醫療器械是創辦醫院的基本條件,醫院設備的好壞,對診斷、治療工作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醫院設備經常損壞,完好率很低,精度不可靠,結果可信度差,無法提供科學的數據,就會影響診斷、治療和科研水平。醫療器械數量與質量增加的同時,器械的維修問題也日益顯現。同時現階段受維修水平偏低、維修技術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滯后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這種問題更加嚴重。本人從事這方面管理工作多年,對這方面的問題深有感觸,在此談些看法供參考,希望更好地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服務。
1醫療器械維修管理的現狀
1.1管理制度滯后
盡管目前醫院管理制度已相對完善,然而醫院醫療器械設備維修機構卻成了醫院管理的盲區,多數醫院管理制度與現代醫療器械設備維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適應。特別是有關機構人員組成、占醫務人員總數的比例、學歷要求、準入資格等在衛生政策制度中沒有明確規定。還有在中小醫院,維修部門在這里很容易被忽視,多數醫院沒有詳盡的維修工作制度,維修人員分工不明確,他們什么都得修。也就是說維修人員什么器械都得會修,什么都不能精修。
1.2維修手段落后
盡管隨意醫療器械設備的不斷發展,部分醫院的醫療器械設備維修條件有所改善。但這種改善與現代醫療器械設備的維護要求相差甚遠,維修工具,檢測手段仍是陳舊的。其原因是醫院自身不愿意對維修機構的設備有更大的設人,因為這種投入的回報不是顯著的,難有立竿見影的經濟收益。同時據有關資料,在中小醫院,從事維修工作的人員大多為中等以下學歷,未受過高等教育,技能單一、知識面窄、技術水平提高慢,這也是制約中小醫院醫療器械發展的重要因素。
1.3缺乏定期維修與忽視管理
實踐證明,常用的醫療器械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維修和定期保養,且不時有違規操作的現象發生,那么它們的使用壽命將大大縮短。同時繁重的醫療工作使護理人員忽視了醫療器械的管理。在醫院,由于病員多護理人員少的矛盾長期存在,致使護士上班后只顧于應付繁重的護理工作,而無暇顧及其它。即使在工作過程中發現了某些器械管理中的不足,也因怕影響更重要的工作而不去及時糾正。交班時又忘記囑咐接班護士,導致這些不足缺乏有效地管理。
醫療器械設備不僅僅是一種醫療服務手段,它的好壞還直接或間接影響著醫院形象與聲譽,也影響著醫務人員情緒及行為。因此.醫療器械設備的維修不能理解為一般性的修修補補,維修人員需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全心全意為醫療工作服務的思想品德。為此我們認為.醫院醫療器械設備維修機構的建設與管理應把握如下原則:(1)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文化素養;
(2)培養具有敬業精神的工程技術人員;(3)建立并完善目標管理制度及相應運作規則。
2醫療器械維修的現代化管理的對策與方法
醫療器械設備是醫院資產的核心部分,中小型醫院設備總值則幾千萬元人民幣,大型醫院超過億元人民幣。必須加強對醫院器械維修的現代化管理。
2.1制定醫療設備維修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醫療器械維修人員的準入制度,引入正確的競爭機制、充分調動維修人員的積極性,完善保養制度,做好維修人員的分工,劃分責任,大型器械要有專門的維修人員負責日常的保養維修。同時管理制度應包括維修機構的組織管理、領導責任制、維修人員責任細則、維修設施管理、事故責任細則、維修設備檔案管理、報廢賠償制度、人員考核及培訓、維修經費保障管理等。必須加強對醫院維修機構的領導與管理,發揮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提高維修質量.降低維修成本。主管領導的工作職責應包括:組織制訂或督促執行醫療器械設備維修管理制度.組織審查維修機構工作規劃并監督實施.審批維修機構開支方案等。對工程技術人員合理分工,嚴格管理,使其全方位為臨床醫療服務,最大限度地提高維修質量和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長醫療設備的使用時間。維修工程技術人員接聽報修電話時做好電話記錄,如報修設備、時間、病區、維修質量和工作量,這些也是發放獎金的依據,同時有利于領導進行宏觀調控和監督,更為臨床科室提供了方便,他們不需要考慮請誰來修理等這樣的事情,只需打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
2.2實行科學管理方法
醫療器械的維修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光有實踐經驗和腦力記憶是不夠的,在掌握維修技術的同時,還必須借助于醫療器械的技術記載,設立技術檔案,這對于大型精密儀器是必要的,否則會給維修工作帶來很大困難。逐步建立醫療器械的狀態庫,這對設備故障診斷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要建立信息反饋系統,其方法是,收集整理現有資料分類存檔,維修技術人員也應搜集資料存檔,如:(1)檢測儀器,(2)修理工具;(3)儲存備件(4)經費使用;(5)維修記錄,(6)故障分析;(7)維修計劃;(8)維修信息等。所以,應當收集整理現有資料進行分類存檔。有條件的單位可建立醫療器械維修管理微機系統,并組織計算機聯網,擴大信息容量,滿足維修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來講,醫療器械配件供應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這與儀器、零件不斷更新有關,靠廠家供應有困難,維修站過了保修期維修費用昂貴。那么實現醫療器械維修備件儲備社會化是必要的。
總之,在實際維修工作中,上述的維修對策和方法還是不夠的,要根據實際仔細分析,靈活運用,有機結合。注意總結才能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闡鳳田.淺談醫院醫療設備的管理.醫院管理論壇.2004,2(88):39~40.
[2]畢光迎,李國勝.如何搞好醫院設備管理.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3,1:108~111.
[3]楊旭、張丹、馬虹,醫學工程學科建設的思考,醫院管理雜志,2000,7(3):218~219.
[4]錢治淮,賈彥,醫療設備的使用管理與效益評估,中國醫院管理,2OOO,20(9):45.
[5]駱漢生,祖寧先,陳葵,醫院醫療設備維修實行二級核算的實踐,中國醫院管理,2OO0,20(4):55~56.
二、研究的數據來源和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組成的課題組于2007—2009年對四川省閬中和富順兩個貧困縣的農戶調查。調查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遵循分層隨機抽樣原則,從2個縣各抽取3個鄉鎮,每個鄉鎮各抽取10個村,每個村整群抽取100戶農戶進行快速問卷調查,共形成了6054個農戶樣本。第二階段,按照事先確定的大病標準和5%的比率,從6054個農戶樣本中選取家庭有成員患大病的農戶進行深度訪談,形成了305個大病農戶樣本。本研究采用的是305個大病農戶樣本中,2006年患大病而住院治療的231個患者樣本,這231個住院治療的患者分布在205個農戶中。本研究中的大病概念根據以下三個標準界定:第一,農戶當年住院治療費用按家庭勞動力人數平均達到1000元以上的疾病;第二,不符合第一條,但是農戶當年門診治療的費用按家庭勞動力人數平均達1000元以上的疾病;第三,不符合上述兩條,但是當年因病誤工累計超過90天的疾病。凡符合以上三個判定條件中之一者,即定性為“大病”。
(二)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在有家庭成員患病住院的205個樣本農戶中,2006年發生了民間借貸行為的農戶有137戶,民間借貸發生率為66.83%,戶均民間借貸金額為10240元,患者人均民間借貸金額為9110元,患者人均住院天數為17.9天。本研究要納入模型分析對農戶住院醫療費用影響的10個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患者個人和家庭特征變量。包括患者家庭貨幣收入水平、患者年齡、患者文化教育程度、患者家庭非農收入占總收入比例、患者性別、患者是否村干部等6個解釋變量。從表1中可以看出,樣本農戶中,家庭年貨幣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但他們民間借貸發生率也最高;他們不僅人均民間借貸金額最多,住院天數也最長。這一部分患者由于家庭收入最高,患大病以后能夠向親戚朋友借到的錢最多,所以對醫療服務的利用也最多。從住院患者年齡來看,年齡越大的患者住院治療的比例越高,60歲以上的患者最多,占整個住院患者的三分之一強,但他們民間借貸發生率卻最低,人均民間借貸規模也最小。從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來看,農村患者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70%以上的患者只有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他們的人均民間借貸金額比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少,尤其是教育程度為文盲的患者,由于他們主要是年紀較大、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農村老齡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所以他們人均民間借貸金額最低,但住院時間最長。從患者非農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例來看,三分之二以上患者的家庭非農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已經超過75%;農村患者住院治療的時間與非農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成正比,非農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越大,患者住院治療的天數就越多。非農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低于50%的患者住院天數最少,但他們人均民間借貸規模卻最大。相對于女性而言,農村男性對住院醫療服務的利用率更高,將近三分之二的住院患者為男性;但農村男女患者在住院天數和人均民間借貸規模上差別不大。從住院患者的身份來看,與村干部患者相比,不是村干部的患者家庭民間借貸發生率相對較低,但患者人均民間借貸規模較大,住院治療的天數較少。2.患者家庭的外部保障條件變量。患者家庭外部保障條件包括是否參加新農合和民間借貸規模。新農合屬于來自家庭外部的正式保障形式,民間借貸則屬于來自家庭外部的非正式保障形式。調查地區住院患者93%都參加了新農合;與參加了新農合的患者相比,沒有參加新農合的農村患者家庭民間借貸發生率更高,患者人均民間借貸規模更大,住院治療天數也更多。從民間借貸規模看,農村住院患者中,民間借貸規模在2000—7000元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這一部分患者家庭民間借貸發生率也最高;農村患者住院治療天數與其民間借貸規模成正比,民間借貸規模越大,其住院治療的天數就越多。3.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特征變量。本文以患者住院的醫院級別作為醫療機構特征變量。農村居民中選擇縣級醫院住院治療的患者比例最高,患者在縣級醫院住院治療的時間也最長。相比較而言,患者在鄉鎮衛生院住院治療時間最短,但人均民間借貸規模卻最大。4.患者的疾病特征變量。本文以患者是否患有慢性病作為衡量患者疾病特征的變量。從表1中可見,住院治療的農村患者中將近70%的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者人均民間借貸規模和家庭民間借貸發生率均比非慢性病患者高,同時,其住院治療的天數也比非慢性病患者高。
三、民間借貸在農村居民醫療服務利用中作用的計量分析
(一)計量模型
對于民間借貸在農村居民醫療服務利用中到底起多大作用,本研究將農村居民的住院治療天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將包括民間借貸規模在內的10個影響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計量分析。回歸模型構建如下:Y=β0+β1χ1+β2χ2+β3χ3+β4χ4+β5χ5+β6χ6+β7χ7+β8χ8+β9χ9+β10χ10+μ模型中,Y表示農村患者住院治療的天數,χ1表示患者家庭收入水平,χ2表示患者民間借貸規模,χ3表示患者年齡,χ4表示患者文化教育程度,χ5表示患者就醫的醫院級別,χ6表示患者家庭非農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χ7表示患者是否村干部,χ8表示患者性別,χ9表示患者是否患有慢性病,χ10表示患者是否參加新農合;βj(j=0,1,2,3,4,5,6,7,8,9,10)為模型的參數,μ為隨機誤差項,表示其他因素對患者住院治療天數的影響。
(二)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所建立的回歸模型和231個住院治療的患者樣本數據,利用Stata12統計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2所示。1.模型的顯著性檢驗分析模型的判定系數R-squared=0.2434,表明模型擬合優度較好,10個解釋變量能夠解釋農村患者住院治療天數總變異的24.34%;F檢驗結果表明,模型具有顯著意義(Prob>F=0.0005),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2.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分析(1)患者個人和家庭特征對醫療服務利用的影響。系數為正數表明,患者住院天數與其家庭收入水平成正向關系,但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樣本地區患者家庭收入水平對其住院治療天數的影響并不顯著。患者住院天數與其年齡大小成反比,患者年齡越大,其住院治療的天數越少,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患者住院天數在年齡上的差別并不顯著。患者文化教育程度對其住院天數的影響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且系數符號為負,表明患者住院治療的天數與其文化教育程度成負向關系,患者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其住院治療的天數就會越少;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患者文化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個層次,其住院治療的天數就會縮短3.4天。這可能是因為在我國農村地區,年齡越大的居民往往文化程度越低,而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越差,住院治療的時間就會越長。家庭非農收入占總收入比例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家庭非農收入占總收入比例每提高25個百分點,患者住院治療的天數就會增加3.9天。因此,非農就業收入的提高能夠增強農村居民的健康保障能力和對醫療服務的利用水平。患者性別與住院天數之間成負向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女性患者住院天數要比男性患者少3.1天,不過,男女性別差異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在統計學上并不顯著,是否村干部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在統計學上也不顯著。(2)家庭的外部保障條件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民間借貸規模對患者住院治療天數的影響十分顯著,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民間借貸規模每增加5000元,患者住院治療的時間就能夠延長3.4天。民間借貸在幫助農戶抵御大病風險,保障農村居民身體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是否參加新農合這一解釋變量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在統計學上并不顯著。這表明新農合在實施初期對農村患者的醫療保障力度不夠,發揮的作用有限。造成新農合對農村居民醫療保障作用不顯著的主要原因,一是補償水平偏低,調查地區當年住院治療的患者從新農合得到的醫療費報銷補償金額占其住院醫療費用的比例僅為20.04%;二是參加了新農合而在外地住院治療的農村患者的醫療費用沒有得到報銷補償。調查地區當年住院治療的231個患者中,有100個患者住院費用沒有得到報銷補償。(3)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特征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患者住院天數的多少與提高醫療服務的醫院級別有著較密切的關系,醫院級別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在10%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患者住院的醫院每提高一個級別,患者住院的天數將會增加2.5天。這是因為農村患者住院治療的醫院級別越高,說明患者所患疾病越嚴重,治療難度越大,所以住院治療的時間也會越長。同時也反映出農村居民對健康的需求程度。(4)患者的疾病特征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表2中的數據表明,是否患有慢性病對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不顯著,患者住院天數不會因為是否患有慢性病而有差別。
3.模型標準回歸系數分析
在10個解釋變量中,只有民間借貸規模、患者非農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例、患者文化教育程度、醫院級別等4個解釋變量的標準回歸系數的絕對值較大,它們的標準回歸系數絕對值分別為0.2809、0.1533、0.1405、0.1218,其他解釋變量的標準回歸系數絕對值較小。其中,民間借貸規模的標準回歸系數的絕對值(0.2809)最大,這表明在農村患者住院天數的影響因素中,民間借貸規模對農村患者住院治療天數的作用和影響最大。因此,民間借貸規模對農村患者住院醫療服務利用發揮著突出的作用。
一、現代醫院價值鏈管理
價值鏈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每個企業都是采購、生產、營銷,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作業的集合,所有這些作業都可以用價值鏈表現出來。企業每完成一項作業都要消耗一定量的資源,而作業的產出又形成一定的價值,轉移給下一個作業,按此逐步推移,直至最終把產品提供給企業外部的顧客。最終產品作為企業內部一系列作業的總產出,凝集了在各個作業上形成而最終轉移給顧客的價值。
醫院作為服務行業,其服務的目的是治療疾病、產出健康,其價值主要體現在醫學知識的擁有和使用,以及社會、病人對醫院醫療服務的認可上。醫院價值鏈,即醫院運營的各種作業的集合,包括基本作業和輔助作業。
基本作業主要有:內向物流,包括良好的藥品、器械管理及即時將其運送到各部門和科室;運營,即利用各種資源為患者提供診療救護;外向物流,即提供合理的交通、運送方式,便于患者到醫院就診;營銷與銷售;服務,主要指延續,如傳統的隨訪工作。
輔助作業主要包括:采購、技術發展、人力資源管理、基礎結構建立等。
在醫院管理中可以運用價值鏈管理重組醫療服務流程,具體實踐策略如下:
第一,強化可以增加醫療服務價值的增值作業,同時減少或者消除不能增加醫療服務價值的非增值作業。減少各種物資在各部門之間的運輸時間、病人待診流程中的等待時間、病人的手術準備時間、檢驗科對標本的復核流程等。如減少“退藥”作業這一非增值作業環節,醫院可以通過加強醫生和藥房之間的溝通來降低處方的失誤率以解決這一問題。
第二,簡化和壓縮非增值作業。如對門診實行預約掛號制,或取消掛號制,實行病人持卡就診制,對門診就診流程實行網絡化管理,以減少病人排隊和待診時間。
第三,整合作業流程。英國倫敦的Hillingdon醫院在醫療服務流程重組中,將血液檢查從原來由中心檢驗室進行改為在患者所在的臨床科室進行,使等待血液檢查結果的時間大大縮短。瑞典的Stockholm醫院在手術流程重組中,通過建立手術準備室,在手術準備室為病人適時進行預麻醉,成功解決了原有手術流程中,由于病人在手術室內所導致的上一個手術結束到下一個手術開始之間平均需要59分鐘的問題;通過對各手術室功能的整合,改變了過去一個手術室只進行某些種類手術的做法,不但解決了手術室的瓶頸問題,而且在增加手術數量的同時將其16個手術室關閉了4個。
第四,將醫院的物資流、藥品流、資金流和服務流統一起來,最終形成資源、作業、成本及價值的有機結合,獲取競爭優勢。
二、現代醫院的服務利潤鏈管理
1994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赫斯凱特(JamesL.Heskett)、薩塞(W.EarlSasser)、施萊辛格(LeonardA.Schlesinger)、瓊斯(ThomasO.Jones)等提出了“服務利潤鏈”這一服務管理模型,如圖所示:
顧客所獲價值是服務利潤鏈的核心,是指顧客所獲得的服務過程與服務結果質量同顧客總成本之比,它連接著企業的內部員工管理和外部的市場經營;顧客所獲價值決定著顧客滿意度,顧客滿意度決定顧客忠誠度,顧客忠誠度決定企業獲利能力,企業獲利能力最后決定企業內部服務質量和員工滿意度。
對于醫院服務利潤鏈而言,臨床一線人員的滿意度取決于醫院對他們的服務和行管、后勤人員對他們的支持。一線人員的滿意度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忠誠度和工作效率;他們的忠誠度和工作效率決定了他們在工作中確保患者的利益和價值:診斷明確和診療有效,對患者心理、社會因素的關注,以及為患者就醫提供方便,對醫療費用的解釋,以及大處方、濫檢查的相對減少等;只有患者獲得他們期望的價值,才會對技術、服務、收費等多個方面滿意,才能保證患者的滿意度;滿意的患者很大部分會成為醫院的忠誠患者,忠誠患者在有新的醫療服務需求的時候,會再次到醫院就醫,會向其他患者稱贊醫院、推薦醫院;忠誠患者的長期價值會使得醫院業務量增加,醫院經營成本降低,醫院品牌形象改善,醫院競爭力增強,并最終確保醫院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醫院的經營和競爭能力將會進一步提升醫院對員工的服務質量和員工的滿意度、忠誠度情況。
現代醫院管理可以根據服務利潤鏈模型調整相應的管理策略:
第一,更好地實施員工關系管理,包括從制度上、組織上、經費上等方面建立開展員工關系管理的保證機制;完善溝通渠道,如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內部溝通的制度,了解員工的愿望和需求,開展一些例行性的溝通活動;關愛員工,幫助員工平衡工作與生活,關注員工生活中的熱點和難點,解決員工思想上的包袱;完善對員工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對員工的績效考核機制,并將績效考核結果體現在薪酬、晉升、培訓發展、職位變動等方面上。
第二,更好地實施患者關系管理,培育滿意患者、忠誠患者。成立患者關系管理部門,建立患者數據庫,廣泛收集和儲存有價值的患者信息,并進行有效的定期更新。
第三,開展關系營銷,建立和保持顧客關系。成立電話咨詢中心,隨時為患者解答疑問;加大院內院外的宣傳,利用患者數據庫實施相關的銷售,如定期給患者打電話了解他們的病情并告知其注意事項,利用患者口碑開展患者推薦活動,長期忠誠患者的口碑宣傳效應會發揮很大的作用,間接地幫助醫院創造效益。
三、基于SWOT分析的現代醫院戰略規劃
SWOT分析代表組織的優勢(S)、劣勢(W)、機會(O)和威脅(T)的分析,實際上是對組織內外部條件的各方面內容進行歸納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其中優勢的分析主要是著眼于組織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和威脅分析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可能影響方面。
1.現代醫院優勢分析
(1)機制靈活,與市場結合緊密,市場營銷運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強。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強勢宣傳,高薪聘用專家,突出專科特色,打造品牌,吸引病人就診;對于已就診的患者,強化其對醫院忠誠度,以如何幫助預約復診等方式,讓其逐步成為忠誠客戶。
(2)逐漸建立價格優勢。醫院根據實際服務成本和市場供求情況自主定價,根據具體實際打造“平價醫院”、“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醫院”,符合市場規律。
(3)提供溫馨的服務。導醫為患者提供全程就診服務,賓館式的服務待遇讓看病成為一種享受。逐漸推行人性化、個性化服務,尊重病人的隱私;針對前來就診的每位患者建立健全病歷檔案,定期以電話或短信的形式發送祝福健康語;前來就診住院患者實行免費接送,加強醫后、術后跟蹤回訪服務,將病人的關心延伸到院外,有效改善醫患關系。
2.現代醫院劣勢分析
國家對待國有醫院與民營醫院政策上不能一視同仁。對民營醫院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導,如醫務人員的身份轉換困難、職稱評定、醫院項目設置、人事、政府監督者等方面。
3.現代醫院機會分析
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的醫療市場,面對醫療市場秩序的不夠完善,要吸引患者,必須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充分利用現代醫院經營管理上的靈活性,自主確定醫療服務項目和自主定價,只要看準市場機會,很快能調整戰略思路。
4.現代醫院威脅分析
(1)醫療市場份額有限,各種不同類型的醫院都將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的意識和行動是保證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
(2)部分從業者虛假廣告,形成了對現代醫院信任危機的考驗。
(3)有些醫療糾紛處理不妥,后果嚴重。
因此,現代醫院只有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會、化解威脅,才能找到發展的空間和成長的機會,并在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1)轉變經營理念,不斷創新。現代醫院要發展,必須應用現代經營管理模式,走出關系式經營管理模式。
(2)嚴把質量關。質量是現代醫院的生命線:一是人才引進嚴格把關,人才決定醫療水平和醫療質量的高低;二是引進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引進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綜合型人才。
(3)打造信譽、權威。聘政府或專家學者顧問團,與著名高校聯合打造博士后培養基地等。
四、現代醫院市場營銷戰略
現代醫院營銷戰略是以擴大醫療市場份額為目標戰略,不斷擴大自己的形象,樹立誠信、廉潔的奉獻精神,開展獨樹一幟的核心技術,提供患者預期的、貼心的、超前的服務,不斷創造需求,吸引病人,占領更多的醫療市場。
1.現代醫院營銷戰略的4Ps
(1)產品,即服務,服務范圍很廣,并有所側重,如“微笑活動”、“家庭病床”等。
(2)地點,即醫院為使病人接近和得到其服務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3)促銷,醫院將其服務類型或技術告知患者并說服其來院診治而進行的各種活動。
(4)價格,不同的診療方法有不同的價格,通過病人選擇不同的服務方式,而合法進行不同的收費。
2.現代醫院營銷戰略的4Cs
(1)顧客問題解決,醫院通過精益求精的醫療技術幫助有醫療需要的人們解決問題。
(2)顧客的成本,病人就診所需的花費,醫護人員技術高,信譽好,價格合理。
(3)便利,看病或就診時方便、快捷程度。
(4)溝通,在醫院的顧客大部分是病人,他們不僅是來看病,也希望與醫務人員進行交流和溝通。
因此,現代醫院綜合運用以下的各類營銷戰略:
第一,品牌戰略。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醫療設備的先進水平、醫院的管理水平、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狀況乃至醫院的環境和醫院的總體形象都會成為患者選擇就診的條件之一,所以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名醫名牌是市場經營觀念在醫院管理中的重要體現。醫院的品牌,除了醫療服務作為特殊產品所固有的技術含量、質量和價格三大要素外,還應有專家知名度、專科特色、高精尖儀器、技術水平及優質服務等要素形成的無形資產。
第二,服務戰略。重視服務流通的各個環節,增強醫務人員的責任心,嚴格操作程序,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用優質服務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提高患者滿意度。從患者需求出發,提供能基本滿足患者的無形服務。如給以細致入微的護理,深入淺出的解釋,合理有效的檢查,精湛高超的診治技能,舒適安全的病房條件,和藹可親的服務質量等。
第三,價格戰略。醫療服務的價格要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規定,并結合醫療市場需求確定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價,營利性醫療機構實行市場調節價;在不增加社會醫藥費,確實減少藥品收入的情況下,提高醫療服務價格;在醫療服務價格內部,降低大型儀器設備檢查價格,增加勞務服務如診療費、護理費、搶救費、手術費的價格;基本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應嚴格執行政府指導價,非基本醫院服務項目的價格可以實行市場調節價,但在實施時要增加透明度,實行明碼標價,讓就醫患者自愿選擇。
參考文獻:
通常情況下的醫療關系4到底是不是合同關系?至今仍然沒有形成定論。反對醫療合同關系的理由,筆者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我國合同法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只要有違約行為,違約方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具體到醫療活動中,患者與醫療機構的合意是祛病除痛、挽救生命,如果允許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中采用違約之訴;那么,在審理中,法院就無須審查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醫務人員是否盡了法定的義務,只要醫療行為未能達到治療效果,醫療機構都應承擔賠償責任。然而,醫療行為是一種高風險性的活動,在醫療過程中常會產生與患者預期不一致的結果,允許患者以違約提訟對醫療機構來說是不公平的。
(二)違約的損害賠償僅限于財產方面的損失,而且只在締約方能夠合理預見到的損失,才由違約方賠償。侵權損害賠償范圍更廣,包括人身損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因此,從這一點上,適用侵權更有利于保護病人的利益。
(三)“治愈疾病”是醫生的法定義務,而不是約定義務。醫療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侵害的是病人的絕對權而非相對權,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侵權。
(四)醫療關系中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等,患者只能被動地接受醫生的治療方案,使得醫患雙方并非平等的合同關系。
(五)由于醫學倫理的限制,醫院在一般情況下不能拒絕病人,這就與契約自由原則相矛盾。
筆者認為,以上幾點反對理由雖不無道理,但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點談到適用違約之訴對醫方不公。這里反對者誤解了醫療行為中雙方約定的具體含義。如果將醫療關系視為合同關系,它是以醫治傷病為目的,給予謹慎的注意,實施適當的診療行為本身為目的的“手段債務”,而并非“結果債務”。的確,醫患雙方的共同意愿都是為患者“祛病除痛”,但這并不是“約定”的內容;醫療合同中雙方的“約定”實際指的是醫生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而不是診療達到預期的結果。凡是醫生違反其注意義務,就可認定其違約,而追究違約責任。這和侵權構成要件中侵權人的主觀過錯內容完全相同,并沒有加重醫方的責任。
第二點論及違約的賠償范圍窄于侵權,因此適用侵權更有利于對病人的保護。這的確是適用“違約說”處理醫療訴訟的不足之處,我將在第七部分提出改進辦法,在此不贅。
反對者的第三點理由是醫生的治療行為是一種法定義務,違反此種義務對病人造成損害侵犯的是絕對權而非相對權。從《執業醫師法》等法律來看,醫生的確負有治療病人這一法定義務;但是,當醫患雙方經過掛號這一締約程序之后,這一義務就轉變為一種約定義務;同時,對于醫方來講,也是一種強制締約義務。所以醫療事故或差錯侵害的是患者的相對權而非絕對權。至于醫療行為也有可能對患者的固有利益造成損害,這完全可以用履約過程中的“加害給付”予以解決。
第四條理由是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等,因而地位不平等。筆者認為這一因果關系并不能成立。社會分工使得我們每一個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無知的,合同所起的作用正是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的資源和信息。正如在大多數委托合同中,委托人正是缺乏專門知識才會將事務交由受委托人處理。之所以會有雙方地位不平等這種觀點,是由于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醫院高高在上、病人“求醫問藥”的畸形局面。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醫患關系也必將從“主動--被動”型轉向“雙方參與型”5的平等關系。
第五點涉及醫療合同不同于一般合同的特殊之處,但并沒有動搖一般醫療關系的契約化特質。
“契約之本質在于意思之合致。”在一般醫療關系中,醫方和患者都為了達成一個共同的目的——治愈疾病,而實施醫療行為。同時,醫患雙方處于相互依存、共同參與的平等地位。因此,醫療行為的雙方形成合同關系。
二.醫療合同的特性
“合同作為聯結市場主體的紐帶和市場關系的法律表現,它的作用機制與市場與市場機制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6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合同的目的都在于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而醫療合同則是一種帶有人身性質的合同;所謂“懸壺的目的在于濟世而非贏利”,獲取利潤并非醫療合同的首要目的。因此,醫療合同具有不同于一般合同的特殊之處,主要體現在:
(一)締約過程中,對意思自治的限制
意思自治是指人的意志可以依其自身的法則去創設自己的權利義務,當事人的意志不僅是權利義務的淵源,而且是其發生依據;在合同中,一切債權債務,只有依當事人的意志成立時,才具有合理性,否則,便是法律上的“專橫暴虐”。7
但是,意思自治并非絕對的,它必然受到各種限制。在醫療合同中,這一限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對于醫方來說,醫生的醫療行為必須受到醫療道德或醫學倫理的規范。“治療病人乃醫生之天職”,醫生沒有是否締約的選擇自由;公法也將締結醫療合同作為醫方的義務。因此,醫療合同是一種強制締結的合同。
另一方面,對于病人尤其是身患急病重病的病人來說,求生的欲望和醫療知識的匱乏導致了其締結醫療合同的意思表示的虛假性。“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被一個手拿定式合同的醫生擋在門口并問他是否愿意接受合同條件時,病人的回答的肯定性是可想而知的。單從表面上看,這種接受也是自愿的。但這是扭曲的自愿。”8飽受病痛折磨的病人難保不會“急病亂投醫”。同時,醫療合同的格式化以及醫患雙方實力的懸殊也決定了病人接受醫療合同的無奈。
(二)履約過程中,醫療行為的風險性
醫療行為的直接對象是生理或心理處于不正常狀態的生物體,對象的特殊決定了醫療行為所要承擔的風險遠大于其它民事行為。
首先,醫療行為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侵害。不管是手術刀切開身體還是用藥后所產生的副作用,嚴格上說都是一種侵權行為。盡管可以用“可允許的危險”進行抗辯,但醫生稍有不慎,“允許”的醫療行為就將變為“不可饒恕”的醫療事故。
其次,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同程度地存在個體差異。受體的差別使得對于同樣醫療行為的反應的差別使得對于同樣醫療行為的反應因。有的個體差異可以通過事前檢測從而予以避免,有的卻是難以防范的。
再次,醫療行為的發展永遠是跟在疾病演變之后,正如出現了SARS才開始研發治療非典的藥物一樣。醫療行業每時每刻都受到各種疑難雜癥的挑戰。
三.醫療合同的性質
醫療合同作為一種服務合同,是以醫生提供勞務為內容的合同。關于醫療合同的性質,學說不一。有委托合同、準委托合同、雇傭合同、承攬合同等等。
筆者認為,由于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手段的多樣性和過程的復雜性,涉及到疾病的診斷、手術的實施、藥品的買賣、化驗、檢查等;與此同時,前面所介紹的醫療合同的特性也使醫療合同與傳統的有名合同存在差別。因此,醫療合同難以套用某種有名合同,應將其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無名合同更為合適。
四.醫療合同的訂立
合同的訂立是指締約人為意思表示并達成合意的狀態。它描述的是締約各方自接觸、洽商直至達成合意的過程9。按照臺灣學者王澤鑒的觀點,傳統合同訂立的模式有三種:1.要約和承諾意思表示一致,2.意思實現,3.交錯要約。對于醫療合同的訂立采用何種模式,筆者認為不可一概而論。醫療合同可細分為“急救、防疫、求治、保健、矯正”五種類型。
其中,“急救”是指醫療機構對于送到醫院的高危病人直接施以救治措施的行為,往往是先救人、后辦手續,情況的緊迫性不容許行為前經歷締約過程。因此,即可視為依習慣或事件性質通過意思實現而成立的醫療合同。
“防疫”行為是一種公權行為,雙方當事人沒有意思自治,更談不上經過締約過程。
“求治、保健、矯正”這三種醫療合同與普通合同的訂立差異不大,須經過“要約——承諾”最后達成意思表示的一致。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此合同中,何者為要約?何者為承諾方?對于這一問題學術界目前仍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患者方的掛號行為是要約行為,醫方接受掛號構成一項承諾。10但此時所存在的問題是:一。按照《合同法》第十四條要約必須具體明確。而患者由于專業所限,要約的內容無從確定,只能概括性地請求醫生為其診治,因此“似不應認為已提出要約”。11二。患者在提出要約后,相對方——醫療機構就應有權在接受和拒絕之間進行選擇。但在實踐中,醫方卻沒有享有此項權利。這種缺乏意思自治的承諾還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承諾嗎?又有學者認為在締約過程中,醫方為要約方,患者到醫院掛號為承諾,醫患關系成立于患者掛號時。12此種觀點的牽強之處在于通常合同訂立過程中要約表現為主動的一面,而承諾則表現為較為被動,因為承諾只是對要約意思表示的接受13。而對醫療合同來說,首先是患者因疾病到醫院就診,醫方才能為患者掛號、診治;因此,它顛倒了主被動方。
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合同法觀點已發生了改變,“合同絕不是毫無例外地通過要約和承諾的方式訂立的。當然,在要約被承諾時,雙方當事人需表示必要的同意。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的任何其他行為充分說明其愿受合同的約束,則這種行為就足夠了。長期以來,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必須將同意寫進要約和承諾中,因為雙方當事人是面對面地訂立合同。”14由此可以看出,要約方和承諾方在醫療合同的訂立過程中的確定并不重要,只有合同的成立來源于雙方的合意并進而愿意接受合同的約束才是合同的本質所在。正如臺灣學者陳自強所言“一定要以契約是因要約承諾意思表示一致的框架來理解,難逃削足適履之譏。”15
五.醫療合同的內容
醫療合同的內容,從合同關系的角度講,是指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它們既可由雙方約定,也可來源于法律直接規定。由于合同雙方一方的權利與另一方的義務基本是對等的,所以,筆者僅闡述醫患雙方的義務來說明醫療合同的內容。
(一)醫方的義務:
1.診療義務:
醫方運用醫學知識和技術,為患者診斷病情并進而施以相應的救治。這是醫方的主給付義務。具體而言,包括處方權、診斷權、處置權等。
1.說明義務
從廣義上講,醫療行為都具有侵襲性。為使其行為具有合法性,必須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這就要求醫方應對醫療行為的侵襲范圍、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對患者進行說明。同時,作為平等的合同雙方,醫方還有義務向病人及其家屬介紹病情。但是,由于病人在了解病情后可能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執業醫師法》第26條專門規定了醫方應注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影響。
2.轉診義務
由于設備、技術等限制不能為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醫院應建議病人轉診。
3.保密義務
我國《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保密等義務。”病人的病情涉及隱私,醫方未經允許不得向他人透露。但此處的爭議焦點在于:醫院的實習教學和醫療合同的履行發生沖突如何解決?16筆者以為,還是應該將病人的隱私權放在首要位置,如果有實習生參與醫療行為,醫方應該同患者協商以取得患者的同意。
4.保護義務
醫方對于病人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應對病人及其家屬的人身、財產安全提供保護。
5.保管義務
不管是對于醫療糾紛的解決還是患者的繼續治療,病歷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因此我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53條規定:醫療機構的門診病歷保存期不得少于15年;住院病歷的保存期不得少于30年。
6.不作為義務
出于法律規定或職業道德約束,醫務人員還負有不收“紅包”、不夸大病情等不作為義務。
(二)患者的義務:
1.支付醫療費用的義務
基于醫療合同的等價有償性,患者在接受了醫方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后,也應承擔相應的支付對價的義務。
2.配合治療的義務
醫療行為是一種依靠醫患雙方互動以達到治療效果的行為。患者和醫生處于“協力關系”,患者應配合醫生的診療行為,如據實告知癥狀、按時服藥等。嚴格來講,這是一種不真正義務,即權利人不得請求履行,違反它也不發生損害賠償責任,僅使負擔該義務的一方遭受權利減損或喪失的不利益。17
除上述基本義務之外,在具體醫療合同中,醫患雙方還可進行約定。如患者在病情未愈的情況下執意出院,雙方簽定“自動出院,后果自負”的免責條款,這就改變了雙方的義務分配,減輕了醫方的責任。
六.醫療合同的立法目的
將醫患關系歸結為合同關系并通過法律將其固化的目的在于扭轉我國長期以來醫患不平等問題,使法律充分行使其社會調節器作用,并進而針對今年越來越多的醫患糾紛尋求一種社會成本較低而功效較高的渠道。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通過契約自由使損害賠償趨于合理。今年來醫療糾紛乃至訴訟的急劇增加導致了一個怪異的現象——雙方都成了弱者。一方面患者抱怨醫院居高臨下、雙方地位懸殊,另一方面醫方又對患者的巨額賠償苦不堪言。筆者以為,造成這一畸形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醫患關系未能真正實現契約化。雙方完全可以在醫療合同中就一些具體事項進行約定。比如,對醫療損害賠償即違約金預先進行設定,使其限定在醫院的承受范圍之內。同時,由于前述所言醫療行為的高風險性,在醫療活動中經常會出現意外,而且大多數是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局限性所致,由醫方來承擔責任顯然是不公平的。而合同法規定了因違約造成的損失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通過契約化即可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二)通過醫療合同將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法定化。現今我國醫生的權利義務的規定大都僅限于一些內部規章、行政性法規其法律效力有局限性,且相互之間也存在不一致的現象。基于此,我們就有必要將醫療合同作為一種有名合同模式,把醫患雙方在醫療行為中的權利義務明確化。這樣將有助于醫療糾紛的解決尤其有利于保護患者的利益。
3.發生損害時的責任承擔。醫療合同關系發生在醫方和患者之間,若因第三人原因造成醫方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理,法律要求醫方首先應向患者負責,然后再向第三人追償。這就有助于患者的損害及時得以彌補。
七.醫療合同的不足及應對策略
從各國的法律學說及學說來看,基本上都傾向于采侵權責任而不是違約責任向醫方尋求賠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侵權責任包括精神損害賠償,更有利于保護患者的利益。對于這一問題,筆者以為可以嘗試在合同法中選擇性地對當事人的精神痛苦給予賠償。英國合同法就設定了三種情形由違約方承擔精神損害賠償:一是合同的目的就是提供安寧和快樂的享受;二合同的目的就是要解除痛苦或麻煩;三違反合同帶來的生活上的不便直接造成的精神痛苦。醫療合同的違反兼具以上三種情形的特點。由于違約患者所遭受的痛苦既有精神上的也有身體上的,因此筆者以為在醫療合同中引入精神損害賠償更能體現違約責任的補償。
其次,醫療合同的設立可能會引起“濫訴”的出現。這就需要明確醫療合同是一種手段債務而非結果債務,治療目的是否達到并不能衡量合同債務是否履行,其標準應該是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是否盡到了專家的合理注意義務。
最后,醫療合同設立的目的是保障雙方尤其是患者的利益。如果醫方因為擔心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敢大膽采用風險性較大的治療方法,顯然與立法原意背道而馳。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于通過保險機制把醫方所承擔的高風險分散到全社會,使得患者在受到損害后能夠合理得到補償,同時醫方也不會因此而畏手畏腳。
結語:
醫療關系作為一種合同關系,之所以大都采取侵權理論予以解決,主要是為了更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利益。隨著合同理論的發展,違約和侵權的差異日趨縮小;我認為完全可以通過對合同制度的改進,用合同法上的辦法處理醫療訴訟,以期達到既能“防患于未然”又能“亡羊而補牢”的最佳效果。
1蒲川道太郎,《德國的專家責任》,載梁彗星編《民法判例與學說研究二》,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330—331頁
2.醫療關系是指醫師受患者的委托或其它原因,對患者實施診斷、治療等行為所形成的法律關系。由于醫療行為的復雜性,醫療關系也表現為多種形式,可將其細分為“急救、防疫、求治、保健、矯正”五類。其中,急救和防疫是基于職業倫理或社會利益而由國家公權干預的強制行為。而由求治、保健、矯正三種主流醫療行為所建立的醫療關系是基于雙方合意的一種合同關系。
3.下森定,《論專家的民事責任的法律構成與證明》,載梁彗星編《民法判例與學說研究二》,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321頁
4.通常情況是指出去“求治”、“保健”、“矯正”這三種主要的醫療關系
5.柳經緯,李茂年,《醫患關系法論》
6.《科賓論合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58頁
7.尹田,《法國現代合同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45頁
8.江平,《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600頁
9.崔建遠,《合同法》,34頁
10.柳經緯,李茂年,《醫患關系法論》
11.(臺)吳建梁,《醫師與病患“醫療關系”之法律分析》,東吳大學1994碩士論文,10頁
12.《醫患關系和醫療合同立法探析》
13.柳經緯,李茂年,《醫患關系法論》
14.海因克茨,《歐洲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1版,22—23頁
2結果
2.1醫務人員基本情況為統一操作,本次調查分別向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發放《人員表》共計2040份,剔除無應答和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1796份,有效率為88.04%。在調查的1796名醫務人員中,二級醫院醫務人員有996人,占55.46%,三級醫院醫務人員800人,占44.54%。醫務人員性別、工作崗位、年齡、學歷、工齡和職稱職務等情況見表1。
2.2醫務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的認知
2.2.1對醫療不良事件含義的了解76.23%的醫務人員表示清楚或非常清楚醫療不良事件的含義,20.27%的人員表示基本清楚,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的占3.5%。不同工作崗位、年齡、學歷、工齡、職稱、職務、醫院等級分組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的了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分別是26.699、32.886、18.648、53.066、38.817、28.988和24.497,P值均小于0.05)。
2.2.2對醫療不良事件報告作用的認識對于不良事件報告能否可以改善醫療安全的問題,82.60%的醫務人員表示可以改善,高于國外的相關研究[1,2],但略低于國內的某項研究[4]。12.77%的醫務人員表示不清楚,只有4.63%的醫務人員表示不可以。說明醫務人員基本都認可不良事件報告對醫療安全的促進作用。分組分析后發現,不同工作崗位、年齡、職稱、職務、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作用的認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分別是18.949、13.097、15.413和11.020,P值均小于0.05)。
2.2.3對醫療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的知曉本次研究調查了醫務人員對衛生部制定實施的系統A和系統B、以及中國醫院協會實施的系統C的知曉情況。40.48%的醫務人員表示3個系統都知道;42.48%的醫務人員表示不全知道,只知道其中的一個或2個系統;17.04%的醫務人員表示對3個系統都不知道。不同工作崗位、學歷、醫院等級醫務人員對3個報告系統的知曉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分別是5.529、5.087和3.533,P值均大于0.05),但是根據年齡、工齡、職稱、職務分組后,各組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醫務人員培訓情況就是否接受過醫療不良事件報告培訓方面,80.07%的醫務人員表示培訓過,高于北京某醫院醫務人員的培訓率[3]。培訓情況對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含義的了解、報告系統的知曉和報告作用的認識有顯著影響(2分別是353.161、309.709和139.220,P值均小于0.05)。除學歷分組外,不同工作崗位、年齡、工齡、職稱、職務、醫院等級的醫務人員之間接受培訓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4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的處理情況被調查的醫務人員中,64.53%表示在工作中遇到過或看見過醫療不良事件。在這部分人當中,有71.52%表示報告過所遇到或看到的醫療不良事件,高于現有文獻中報道的數值[4]。二、三級醫院醫務人員之間、不同職稱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的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工作崗位、年齡、工齡、學歷、職務、是否參加過培訓和對報告系統知曉情況分組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3。
2.5醫務人員對影響不良事件報告因素的認識醫務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影響因素的認識顯示,不能匿名報告是影響醫務人員報告不良事件的首要原因(37.42%)。醫生、護士、醫技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影響因素的認識有所不同。醫、護、技人員在14個方面的認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另外,針對影響醫務人員報告行為的因素,提出了3個可能促進報告行為的因素,對醫務人員進行調查。如果報告是匿名的,有52.95%的醫務人員選擇會報告,40.81%的醫務人員選擇可能會報告;如果報告行為受到鼓勵,55.35%的醫務人員選擇會報告;39.70%的醫務人員選擇可能會報告。如果醫療不良事件當事人不會受到處罰,則有56.18%的醫務人員選擇會報告,另外有37.25%的醫務人員選擇可能會報告。醫、護、技人員在這三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差異。
3討論
醫務人員是醫療不良事件報告的重要主體。醫務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著其報告意愿和報告行為[5]。本文通過對山東地區30家醫療機構1796名醫務人員的問卷調查,對衛生政策制定者和醫院管理者了解醫務人員不良事件報告認知現況提供較好的參考。
3.1醫務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的認可度和知曉率調查顯示,76.23%的醫務人員表示清楚或非常清楚醫療不良事件的含義,并且82.60%的醫務人員表示不良事件報告可以改善醫療安全,但是對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的知曉率低,只有40.48%的醫務人員知道3個報告系統的存在,42.48%只知道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系統,有17.04%的醫務人員對3個系統全不知曉,并且這個結果受醫務人員年齡、工齡、職稱、職務的影響較大。年齡大、工齡長、職稱高的醫務人員,對報告系統的知曉率要高于年齡小、工齡短、職稱低的醫務人員,有職務的醫務人員也要比無職務的醫務人員的知曉率高。但是不同工作崗位人員對報告系統的知曉率無差異,即知曉率與醫務人員的工作崗位無關,這與Evans等[6]人的“護士對報告系統的知曉度高于醫生”研究結果不同。
3.2醫務人員參與不良事件報告的培訓率較高80.07%的醫務人員表示參與過醫療不良事件報告方面的培訓,其中,護理人員的培訓率最高(84.53%),醫技人員的培訓率最低(67.82%)。此外,醫務人員的年齡、工齡、職稱、職務和醫院等級對培訓率都有影響。年長,工齡長、職稱高、有行政職務的醫務人員比年輕、工齡短、職稱低、無行政職務的培訓率高,三級醫院醫務人員的培訓率高于二級醫院醫務人員的培訓率。醫務人員的培訓率反過來影響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含義的了解、報告系統的知曉和報告作用的認識。研究結果表明,參加過不良事件報告培訓的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含義的了解、報告系統的知曉和報告作用的認識明顯高于未參加培訓的醫務人員。因此,還應該加強對醫務人員教育培訓,讓其了解目前國家的報告制度和報告系統,不良事件報告的目的、作用、報告的工作流程等,盡快提高不良事件主動報告率。
為了展望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有必要先了解補充醫療保險的現實需求。這里我們以四川的情況為例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該個案地區的情況原出自四川省勞動保障部門于1998年10月至12月對省內部分地區用人單位和職工進行的醫療保險情況抽樣調查。此次調查的單位樣本共189家(機關、事業單位108家,企業81家),共有職工92630入,男女職工比例為8:5(機關和事業單位為3:l,企業為5:2),離退休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5%(機關和事業單位為24%,企業為26%)。81家企業單位中經濟效益較好的占4.8%,一般的占31.l%,較差的占55.4%。所調查的單位1997年職工人均年度工資為6056.50元(機關和事業單位7337.80元,企業5633.21元)。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關于補充醫療保險,我們得出如下幾點印象和結論(不排除這些印象因調查地點和時間段的有限性而不能完全反映全國的普遍情況)。
(一)大多數單位(機關和事業單位占93.l%,企業占85.2%)指出他們能夠接受的“基本醫療”部分的籌資比例在8%以下,能夠接受的封頂線為當地社會年平均工資的3至5倍。超過半數的單位(機關事業單位為67%,企業為54.3%)不愿為單位職工投保補充醫療保險,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單位負擔不起;愿意投保的單位能接受的繳費比例約為職工工資的2%左右。這反映出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負擔較重的實際情況。因此,補充醫療保險方案只能采取非強制性的自愿參保方式,保險費亦不能定得過高。
(二)愿意自辦或為職工投保補充醫療保險的單位大多希望參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辦的補充醫療保險,并愿意用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的3%來自辦或參加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辦的補充醫療保險。這說明由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機構開辦自愿參保的補充醫療保險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除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外,也符合廣大職工和單位的愿望。
(三)大多數職工(占68.7%)認為所在單位不會為其購買商業醫療保險。超過60.9%的職工個人不愿意投保商業醫療保險,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上負擔不起和對商業保險公司缺乏信任感,愿意投保的個人大多(占56.1%)僅愿意每年拿出不多于100元來購買商業醫療保險。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商業保險公司雖然具有靈活、高效和服務周到等優點,但由于目前我國整個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還處于起步價段,廣大職工和單位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對其支付能力還不放心。這是商業保險公司在設計補充醫療保險產品時應當加以考慮的因素。
二、補充醫療保險發展趨勢試析
(一)補充醫療保險將成為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之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框架的結構之一就是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任何形式的市場經濟都無法回避一種情況,即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功能作用的結果會增大社會成員生存和生活的風險。而社會保障體系作為社會發展過程的減震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的現階段,在社會保障各個項目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對于勞動力的流動影響最大。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用人單位有沒有這兩種社會保險。如果有的單位被社會保險所覆蓋,而有些單位尚未進入社會保險的保障范圍,則條件較好的勞動力將首先考慮向有社會保險的單位流動。當然,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和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劣勢的人往往不得不選擇那些沒有社會保險的工作崗位。二是,用人單位的社會保險水平高不高。在同樣都有基本社會保險的單位中(主要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勞動者的流向將取決于用人單位的補充社會保險的保障程度。因此,補充醫療保險將和補充養老保險共同構成直接影響勞動力流向的首選因素之一。凡是建立補充醫療保險的單位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特別是中年人才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相反,無力或不愿建立補充醫療保險的用人單位在此方面將相形見絀。
(二)補充醫療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之間將形成明顯的相關性。
1.時間上的相關性。
從實行補充醫療保險地區的情況看,補充醫療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的改革實踐在時間上的關系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整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先行起步。在此之后的兩至3年,補充醫療保險亦將開始建立,如四川和山東威海。二是,隨著整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啟動,補充醫療保險制度與新型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起步,如廈門市。可以預計,在全國范圍內,補充醫療保險與新型基本醫療保險啟動的時間差并不長。補充醫療保險將是緊隨基本醫療保險之后的涉及地區廣、覆蓋單位多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一大景觀。因此,對補充醫療保險及早進行理論研究和政策立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補充醫療保險的進程將影響基本醫療保險改革的速度。
1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范圍
根據工作性質制定各級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使醫護人員做到職責分明、相互協調,確保醫護工作的連續性、時間性、科學性、準確性,使急救工作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能夠隨時接診救治患者,達到急救工作組織嚴密,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負其責。
2全科室管理制度,嚴格科室管理
(1)急診工作首先要急患者所急,所有的搶救工作均要有相應的時間要求,工作中應特別強調時間的觀念性,諸如醫護人員的接診時間、值班時間、搶救起止時間、治療處置時間、留觀后確診時間、轉入病房或轉院時間、患者死亡時間等均要有準確的時間記錄。(2)要求醫師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及時書寫門診急診病歷,查體詢問病史要仔細、全面、系統,對患者的任何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對患者拒絕的檢查、治療、病情轉軌情況要在病歷上準確的做好記錄,并請患者簽字為證。(3)凡遇多發傷、跨科室的疾病或診斷未明確的患者,首診醫師應承擔主要診治責任,負責及時邀請有關科室會診。對生命體征不穩,需轉科的病員,必須先搶救,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再轉入行相關科室,并做好轉科記錄。如需轉院要電話通知相關醫院做好搶救準備,必要時請醫院派救護車急診患者。
2.4搶救工作應注意的問題(1)醫護人員對急診患者的診斷、緊急處理、治療護理要嚴肅認真、迅速及時、準確,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感執行救治;(2)搶救工作在遇有診斷、治療、技術操作等方面的困難時,應及時請示上級醫師,匯報給醫院負責人協助解決;(3)一切搶救記錄均應書寫準確、清晰、不能有涂改并詳細注明執行時間和執行者;(4)各類急救藥物的空瓶、輸液空瓶、輸血袋等均應集中存放,以便于統計查對,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5)搶救時醫護人員要密確配合,執行口頭醫囑時護士必須口述一遍醫師確認后再執行,并及時記錄在病歷上,事后由醫師記。
2.5對留觀患者應做到以下幾點(1)所有留觀患者必須建立病歷,主管醫師應及時查看患者,做好病情變化的記錄和處理經過。(2)護士要及時巡視病房,進行重點觀察,對發現的病情變化及時匯報醫師,協助醫師處理,做好記錄。(3)對要求離院的留觀患者,分管醫師要詳細向患者說明注意事項和隨診時間,并請患者簽字。
2.6院前急救的處理(1)在接到急救信號后需在5min內出診,出診的醫護人員要通過電話及時和患者聯系,掌握患者的大體情況,在安慰患者的同時,可做出初步處理的決定;(2)到達現場后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就地搶救和送往醫院救治,遇有特殊情況要及時與醫院急診科聯系;(3)對于自殺、他殺、交通事故等涉及法律問題的傷員,醫護人員在積極救治的同時,要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警惕,及時通知110、122工作人員到達現場處理;(4)若系昏迷患者在積極救治的同時,需與陪送者共同檢查其財物寫好清單,至少有兩人簽字后由值班護士保存。
3以預防為主,將防范措施納入急診管理中
(1)為確保急診患者的就醫安全,從患者到達就診科或接到急救電話開始,醫護人員就應樹立為患者服務的急救意識,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急救,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2)針對工作實際找出急診科易發生差錯事故的原因和薄弱環節,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向醫護人員敲警鐘,不斷增強醫護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主任、護士長在排班時要注意新老搭配,充分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避免醫護人員長期處于緊張疲勞狀態而發生查錯事故。(3)防范措施:充分發揮工作中把關者的積極性,科內要重點抓好差錯好發人員、好發時間的管理,營造好的工作環境,做到工作分工協調“兩不誤,兩促進”,在易發查錯事故的時間段(中午、夜間、清晨)及時提醒醫護人員注意工作質量,為防止各種遺忘性差錯的發生,醫護人員要自覺進行交接班前的自查,以便于及時發行問題進行糾正。
4急診工作中應講究語言藝術的作用
(1)醫護人員應盡可能的了解患者的第一需要,讓急、危、重患者到院后有一種安全感,并能從醫護人員的語言中得到安慰和鼓勵,以更好地配合醫生治療。(2)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不能亂加評論,不明白、不清楚的問題要及時請示上級醫師,更不能在患者面前談論有關治療護理中的缺點和醫護人員的作法,以免產生不利影響,造成患者的誤解。(3)對某些失去理智的患者及家屬,醫護人員應以高度的同情心冷靜的與其交談,以寬容的態度穩定患者的情緒,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解釋問題使患者能夠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4)醫護人員在回答患者的問題時一定要注意語言的審慎性,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回答如:目前患者情況還比較好,但病情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還要看以后的進展情況等,決不能信口開河、草率回答,而給醫療糾紛埋下隱患。
5加強消毒隔離工作,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1)急診科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場所,如果醫護人員在工作中不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很易發生院內感染,引起醫患糾紛。為此,醫護人員進行的每一項操作都應做到操作前后洗手,必要時進行手的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和操作規程。(2)對急救物品均應注明消毒日期,定期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液及時檢測更換,確保消毒滅菌效果。(3)對搶救室、處置室做到每日清潔消毒,每月進行空氣培養,保證室內環境達標。
6加強急救知識培訓,避免技術性差錯的發生
(1)有計劃的組織醫護人員學習急救知識,經常組織急救技術培訓,尤其是最常見的氣管插管、心肺復蘇、電擊除顫等以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2)定期選派醫護人員外出學習新的急救知識和技術,不斷拓寬急救業務,提高急救水平。
(3)要加強醫護人員工作責任心的培養,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服務意識、自覺的慎獨工作精神和技術操作能力,從而避免一些因責任心不強而造成的差錯事故發生。
7正確對待工作中出現的差錯
目前,農民增收困難伴隨著一系列負面影響,尤其是醫療保障方面顯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絕境的現象。本文擬從農村居民醫療保障的興衰、原因及政策性建議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對目前現狀的改善有些幫助。
1農村合作醫療的興衰
建國后,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村衛生工作,農村逐步建立了三級(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室)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了農村“缺醫少藥”問題。另外,從50年代中期開始,部分農村開展了合作醫療。合作醫療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共同籌資,為農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療和預防的一種社區型醫療保障制度。合作醫療和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相互配合,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問題。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由建國前的35歲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歲,①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為占總人口80%的農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功不可沒。然而,從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農村醫療保障發生了嚴重的衰退。隨著集體經濟的削弱,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國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銳減到5%左右。②絕大部分農民失去了醫療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村級衛生所、室或不復存在,或者轉化為私人診所。
2合作醫療衰退的原因
合作醫療大幅度滑坡以及恢復起來相當困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弱化。時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公社、生產隊)不僅僅是經濟組織,它們還擁有各項政治、社會、文化權力,直接掌握和控制農村的各項資源的分配,集體經濟組織的強大控制力量是組織,推動和資金支持合作醫療發展的十分重要的條件。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農民經營自越來越大,原來的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業生產、資源分配上的權力大大弱化。組織能力的弱化和只擁有十分有限的資源,挨家挨戶收費又比較困難,使得集體經濟組織難以一如既往地組織和支持合作醫療。
3農村醫療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合作醫療的衰退和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消亡或市場化,導致農民醫療費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從1990年至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686.31元增至2210.34元,增長了3.20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增長了6.20倍、5.10倍,醫療費用的增長大大超過農民收入的增長。在農村最貧困的農戶(占4%)中,有一半屬于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
3.2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衛生費用為587.20元,其中用于農村的92.50億元。僅占政府投入的15.90%。政府投入不足不僅導致農村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市場化和服務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預防保健機構的能力。因為投入不足,使衛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機構把主要精力用于門診、住院等有償服務的開展,預防保健服務有所削弱。
4發展農村醫療保障的建議
4.1真正增加政府對農村的衛生投入,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醫療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衛生服務質量。
4.2加強農村公共預防保健工作。公共預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優點。必須改變目前基層政府忽視預防保健的現狀,要明確公共預防保健是政府的職能,政府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財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預防保健尤其重要。4.3繼續發展和完善合作醫療。①地方政府,基層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組織和資金支持的責任。沒有基層政府出面組織,合作醫療就會失去組織基礎;政府的適當(根據財政支付能力)資金支持能夠對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產生很大的引導和激勵作用。②強化管理,規范合作醫療基金的使用和監督。一方面要杜絕基金的被挪用,另一方面要維護基金使用的公開、公平和公正,避免出現干部與群眾之間在交納費用、享受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③規范醫療服務行為,降低藥品價格,合理確定補償(報銷)比例,保證合作醫療基金的收支平衡。④目前許多國有上市企業減持國有股,所得部分資金應用于合作醫療基金,因為過去靠工農產品的價格剪刀差使國企,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才得以很快發展起來,在這過程中,農民是作了很大犧牲的。
4.4積極探索其他形式的農村醫療保障形式。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合作醫療迅速衰退的同時,部分農村地區也出現了其他形式的醫療保障。1998年,除合作醫療外,享受其它形式的醫療保障農村人口占6.06%,約500萬人。實踐證明,農村醫療保障不必堅持“一種模式”,而應多種模式并存,畢竟中國地理廣闊,各地農村情況大不一樣。各地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因地制宜,確定適合本地農民需要的醫療保障形式。力求切合當地實際情況,也要符合農民的承受能力,并使農民得到有效的醫療保障服務。如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城郊農村,可以將農村的醫療保障納入城市醫療保險體系,取消城鄉之間的界限,這樣可以拓寬醫療保障基金的來源,擴大醫療保障的覆蓋面,降低運營的費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