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6: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風景園林設計策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建設速度空前加快,對于自然界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資源的獲取導致當前時代環境問題頻出,在此情況下,人們開始反思環境與資源的重要意義,并且在注意保持綠化園林的基礎上提倡低成本的風景園林建設,運用科學、理性的方法發展人類社會[1]。風景園林建設是城市中改善環境與生態的有效方式,但肆意無序的建設同時帶來的是高消耗、高成本的資源浪費,從而使得風景園林建設的初衷未能實現。本文針對此情況,提出了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建設策略。
1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概述
社會的發展中,風景園林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藝術審美發展到其具有的社會功能,再到生態功能,再到如今具備文化價值,這個過程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一個不斷豐富其內涵的過程。而依據《成本管理體系術語》中關于成本的概念,成本就是為過程以及結果而付出的資源代價,因此,低成本的風景園林設計就是付出最小的成本代價來獲取最大的具備藝術、社會、生態、文化價值的園林。低成本風景園林建設不僅能夠緩解其高昂的經濟壓力以及資源消耗,同時還能進一步增強風景園林設計企業競爭力,改善城市局面生活環境,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而在低成本風景園林建設中,就需要從每一個環節入手,開展節約化建設,包括場地設計、建造、維護、排放等每一個方面都需要考慮其成本,減少材料消耗,減少人力投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這就需要貫徹低干預、低消耗、低維護、低排放的設計策略[2]。
2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研究意義
2.1彌補中小城市園林建設經費短缺的情況
就我國而言,除了東部沿海發達城市以及主要的省會城市,我國大部分的中小城市以及下設的縣區,其在城市建設規劃中的經費都是有限的,并且還需要首先建設道路、亮化、防洪排泄等基礎性市政工程,因而在園林綠化建設上的經費就顯得捉襟見肘。因此,采用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能夠進一步緩解中小城市在風景園林建設中經費短缺的情況,同時能夠減少中小城市政府的財政壓力。因而,開展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建設具有明確的現實意義。
2.2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有利于園林建設的普及
正如上文所言,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風景園林建設的發展,依據我國相關研究統計可以看到,到目前為止,我國東部地區的風景園林建設面積遠超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則更少,平均每個省份園林面積只有東部地區的24%左右,園林數量也遠低于東部。風景園林面積與數量發展不平衡,直接制約著中西部地區環境改善情況,因而,發展低成本風景園林,有利于促進園林建設的普遍發展,縮小區域差距,普遍改善我國城市環境[3]。
3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策略
設計低成本風景園林,需要貫徹低干預、低消耗、低維護、低排放,具體而言,低干預需要最大程度的發揮自然環境作用,低消耗則是降低建設階段的資源材料消耗,降低人力資源消耗與能源消耗,低維護則是減少養護與替換,低排放則是指降低建設過程中乃至維護中的廢棄物排放最低,提高二次利用率。
3.1低干預,發揮自然作用
首先,設計低成本風景園林需要低干預,發揮自然環境的作用。這就需要在設計過程中,深入探究自然規律與生態發展原理,從而引導自然力量,減少人為干預設計元素。自然演變的動態景觀本身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即生命發展的過程之美,例如哈格里夫斯設計的燭臺點州立休閑區中,將原有的山石進行設計利用,從而依據風向而設置了人工風障山,并且利用巖石來設計出風口,突出表現了休閑區中風的自然魅力[4]。此外,哈格里夫斯還運用天然海水,將其引導進園林中,水位因而能夠隨著大海的潮漲潮落而變化,山石、海水、風等自然環境元素的設計讓整個燭臺點公園具有了很高的審美價值。其次,還可以多用園林建設現場的植被、水源與土壤元素,從而在風景園林設計中保留原始的生態地貌,減少場地費用。例如我國北京南海子公園,其在建設過程中,將建筑垃圾、水泥墻體等進行精心設計與分揀,從而用于公園中路基與道路,并且將原本的草葉木渣等鋪設土壤之中,增加土壤肥力,而公園中填埋垃圾的大坑,引入了北京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從而設計出濕地景觀,處理了800萬m2的垃圾,完成二次利用,從而極大的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降低了經濟成本[5],如圖1所示。
3.2低消耗,建設節約型風景園林
開展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還需要減少資源消耗,包括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人力資源的消耗。降低自然資源成本的要求是在滿足風景園林設計的目標的情況下,盡量選擇價格低廉的材料,例如可以選擇鄉土植物、再生材料、廢棄材料等。一方面發揮因地制宜的作用,減少運輸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再生材料例如布料纖維、稻草秸稈與紙制品等,改變其形態,從而挖掘其功能。第二,還需要降低人力成本,這就需要提高風景園林建設管理水平。可以施行獎懲機制,激發建設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其建設效率,提高工程建設進度,減少工期。另外,盡量選擇就近雇傭勞動力,當地人一般了解來自本地的材料資源,從而能夠更快適應建設任務。例如臺灣建筑師謝英俊,其在原住民部落過渡房以及永久安置房建設中,大量雇傭災民參與建設,并且以市場價格的60%完成了災后重建。第三,風景園林建設屬于公益性的事業建設,因此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降低建設方的資金壓力,例如社會團體慈善基金等,從各方面減少建設成本。例如無止橋慈善基金,其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建設橋梁,為我國很多村落做出了重要貢獻,如圖2所示的就是無止橋在我國甘肅毛寺村建設[6]。
3.3低維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低維護的建設風景園林,就需要盡量在設計過程中選擇低維護的植物,從而減少園林建設完成之后的日常澆水、施肥、修剪等工序,例如原則較強的生命力的植物,并且在最佳移植時間進行移植,就能降低維護成本。另外,還可以運用職業管理模式,例如美國有很多草地、灌木叢等生態環境,其采用職業化的維護管理,極大的降低了維護成本。不僅如此,還需要減少水電等能源成本消耗,可以設計循環補給的水景,收集雨水和中水等,以此代替自來水,還可以采用植物凈化水資源的方式等。節約電能則可以選擇節能電氣、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方式來替代空調,合理設計照明距離等。
3.4低排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風景園林設計建設過程中,應當杜絕使用能耗高、安全性低的材料,例如角閃石石棉等,同時,可以選擇例如再生骨料、透水磚等無污染而低能耗的材料,這對于風景園林低成本建設有著重要作用。其次,在容易磨損的風景園林區域,盡量選擇堅固耐用的材料,建立健全風險防護機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進一步延長園林材料使用壽命,降低風景園林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另外,在低成本風景園林建設中,對于廢料而可以加以利用,變廢為寶,例如設計師可以將枯死的樹干作為保溫蓄水覆蓋層,而將落葉等進行發酵,變為肥料,還可以采用磚塊鋪設過程中的非粘縫處理來強化透水性,還有利于磚塊個別損毀時的替換。
4結語
低成本風景園林建設是推動園林城市與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策略,也是人類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同時還是美好生活環境的重要方式,其兼具審美、社會、生態、文化等多重價值,因而低成本風景園林建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鄒蘇穎,戚繼忠.論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策略及應用[J].統計與管理,2016(11):107-108.
[2]薛勇,李娜,季慶輝,等.21世紀黑龍江省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策略研究[J].北方農業學報,2016(6):114-117.
[3]吳晶,呂曉峰.低干預•低消耗•低維護•低排放———低成本風景園林的設計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5):72.
[4]徐跟軍.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策略探討[J].現代園藝,2016(8):107.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70
現代園林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到園林風景美觀程度,還要考慮到設計是否將本地區資源最優化利用,受天氣影響力度大小等問題。而計算機輔助功能則可以在這些方面為設計者提供可靠數據方便設計。是對于傳統園林設計方案的進一步完善,也提高了現代園林設計藝術適用性與實用性。
1 計算機輔助園林設計規劃的意義
1.1 進一步完善了傳統設計方案
在電子時代背景下,計算機數據庫不僅存有海量數據還能及時調用選取,并時時刻刻進行更新。這是傳統設計方案制定時,數據參考環節所缺失的。如當地人口數量、氣候環境影響這些因素,都可以幫助設計者提高現代園林實用性,依據當地居民需要,為其添加園林服務設施,使園林不僅帶給當地居民視覺享受還有服務性便利。
1.2 進一步完善了傳統設計技巧
傳統園林設計雖然有很多人性化處理方式,但在設計上缺乏物理角度思考,有些園林景觀會因為應力分布不勻等問題導致穩定性較低情況,在受到一些外力沖擊下如自然災害或是施工,都會對其造成損害,再加之當地政府疏于修繕而發生一些事故。但計算機輔助系統會對設計方案作出檢查,并從力學性能角度提出建議,提高園林建筑耐久度。而且利用AudoCAD平面制圖,更利于設計者進行園林規劃,在投建之前就能對整體效果有大致了解,在施工過程中出現問題,也能及時找到處理方案[1]。
2 計算機輔助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策略
2.1 GIS與風景園林設計
GIS是一門復雜數字系統,它不僅包含數據查詢、處理功能,還包含遙感技術,為設計者全面獲取園林建設地點的環境資料。這些環境資料為設計者提供較全面參考數據,如當地動植物生態分布情況,設計者可以依據此類資料選擇園林植物景觀,將一些當地植物引入之外,還能引入一些對環境要求相同但是生與其他地方的植物,提高了園林觀賞性,而且豐富了當地生態系統,通過構建穩定生態系統,提高園林自身抗外界能力與自我恢復能力[2]。遙感技術還能為設計者提供當地溫度資料包括地表溫度、平均溫度與溫度變化情況,設計者通過這些資料在園林建筑材料選用上,也更能因地制宜,從另一方面提高材料適應能力。
2.2 生態輔助系統與園林設計
隨著計算機發展不斷興盛,生態輔助系統已經上升成為一項龐大的環境模擬系統,該模擬環境將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結合在一起,總共構成6類模擬環境:氣象模擬、風環境模擬、光環境模擬、水環境模擬與生物環境模擬。不同模擬環境中還包含嚴密的數據分析,與一些精細化參考指標影響建議。如熱環境分析中,運用DB軟件,不僅可以模擬出建筑材料在日常光照下所顯示表面溫度,還能預測出建筑內溫度變化情況,設計者可以通過轉化建筑材料改變室內溫度,以此確定最佳材料[3]。還有一些園林建筑中,可能會設置一些小型博物館,對于館內文物存放,光環境、熱環境模擬系統可以幫助設計者規劃最佳文物呈覽地點,并且依照溫度、光線變化情況,設計文物陳列柜,更好保存文物。另外對生態環境模擬還有助于園林內植物種植與保護[4]。
該系統還可以模擬城市燈光、噪音環境,由于現代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內施工建設也會對周圍園林建筑造成影響。設計者可以依據模擬城市環境資料,將園林地點安排更加合理,減少城市內環境影響。如在園林設計上采用植物墻設計,既可以起到擋風功效還有助于抵抗噪音污染與光污染。而且用綠色材料代替水泥等建筑材料顯得更加環保,并且加大了園林景觀性質。同時,植物還能釋放出大量氧氣,吸收CO2起到凈化城市空氣作用。
3 總結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是人類將自然環境與生活空間相融合的過程,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現代人將園林設計與電子計算機設計相融合,不但開創了新學科,還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提高了園林設計的適應性以及服務性,在提供游賞樂趣之余,還為現代城市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包瑞清.計算機輔助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策略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3.
中圖分類號:TP985 文獻標識碼:A
1 計算機在園林設計中運用現狀
計算機一直以來都被大家認為是制圖、編程的工具,而很少有人真正的注意到計算機技術的輔助功能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愈來愈多的人注意到這個作用,它也因此而得到發展,有了更多智能化的處理方式,也運用到了各個方面,包括風景園林規劃方面的問題。風景的園林設計一直都被大家認為應該被設計成“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體現,這是設計時的中心環節,重點是突出一種情調,卻因此很容易忽視具體的設計,而這一步的設計恰好是計算機輔助方面的設計。
2計算機輔助園林設計規劃
2.1 地理信息系統及園林設計
利用地理信息對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的數據進行整理是計算機輔助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利用系統中儲存的地理方面的信息,來對園林所在地的資源環境等進行評測,并作出調查得出結果,再對其分析,對園林進行合理的設計有著很大的幫助。其中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統就是GIS,它不僅能夠擴展之前廣為使用的AutoCAD等制圖軟件不含有地理信息的缺陷,還能協助制圖,以及信息的錄入和分析,大大加快了設計師對園林設計的時間。而且現在使用的GIS在具有這些功能的同時,設計師還能利用它的擴展模塊,例如三維分析、網絡數據集等工具進行分析,從而實現用地理信息系統中存在的信息結合專業知識來設計、規劃園林的目的。
2.2生態輔助技術和園林設計
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視,對環境的自覺保護也成了人們的共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很多和生態、可持續相關的專業應時而生。與此同時,和生態環境相關的計算機軟件也得到了發展,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變得更加的完善,這些軟件可以在園林的設計、規劃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基于生態輔助技術的軟件可以針對風景園林設計的特點,做出一些技術性的分析,以求得最優化的設計。這些分析可以是:
(1)氣象分析。通過這些軟件中的相關知識對氣候進行分析,基本確定所屬氣候帶,以及氣候的特點。根據園林所處地理位置的氣候特點,以及相關的知識確定分區,明確怎樣對園林進行設計規劃。
(2)熱環境分析。使用DB軟件可以分析材料的性能,然后再根據建筑物所應該營造的熱環境,來對建筑物結構、所用材料進行合適的選取。而且還可以使用DB軟件分析建筑物的布局,確定什么樣的布局是合適的。
(3)風環境模擬。可以利用PF模塊(計算機軟件的一種)來對環境的風情況進行模擬,然后對建筑布局進行設計,這樣可以使得建筑群在外界環境中受到風、氣壓等因素的最小影響,避免嚴重的風化。還可以在此同時用相應的手段,對園林的室內進行設計,使得室內的通風情況良好,且舒適。
2.3 建造模型和園林設計
我們現在使用的軟件并沒有很好地發揮計算機在園林設計中的重要作用,類似于AutoCAD平面制圖工具的一系列軟件使很多人誤會了計算機在園林設計中的真正作用。實際上,計算機輔助制圖只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一部分,模型的建造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的那些軟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如今的我國,SketchUp由于只關心純粹的模型建造,以盡可能少的操作方式讓設計師來操作軟件,已經成為設計師喜愛的軟件。雖然它在進行模型建造時可能需要設計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另外,構造模型時過多的強調參數化的運算生成設計,把本就實際的參數化設計變為刻意的、幾乎不能為人們所理解的建筑的堆砌,讓原本很實用的計算機軟件變得夸張,誤導新的沒有經驗的設計師,這是不能為人們所容忍的。構造模型,其實就是數據化的處理,以便于計算機的功能在風景園林的設計規劃里得到很好地使用。
3 結束語
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問題,和計算機輔助功能的運用結合到一起,既可以促進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對設計、規劃出更合理、美好的的風景園林大有裨益,因此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這篇文章從三個方面介紹了計算機的輔助技術在風景園林設計規劃中的重要作用,要在不同的設計中使用不同的計算機輔助的功能,以求達到最好的設計。要改變以前對計算機輔助功能的狹隘認識,改變對參數化設計的錯誤的看法,真正的使計算機的輔助技術在園林的設計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葉敏青,熊志堅,王會一,張雷.三維CAD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A].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第十三屆全國工程建設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
[2] 包瑞清.計算機輔助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策略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信息化和數字化是很多問題的輔手段,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這門學問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如仿真技術、計算機建模技術等數字策略。這些策略一方面能夠優化規劃方案,使分析和設計更加科學、客觀,提高工作效率,豐富表達形式,另一方面還能突破原有的限制,輔助相關從業人員提出新的設計理念[1]。本文將主要結合珠海橫琴新區的市政道路工程,討論數字策略對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意義,并介紹具體的應用方案。
1風景園林設計采用數字策略的意義
首先,數字策略可以使得規劃設計過程變得更加便捷與高效[2]。采用數字策略的最大優勢就是省時省力,大部分設計工作都可以在計算機中完成,免去了原先一些不必要的手繪、書寫等耗時操作,減少了書籍與紙筆的使用,降低了工作量,使風景園林的規劃與設計方便且快捷了許多,而且與傳統的方案相比,計算機中的設計可以快速地完成修改過程,只需要花費較少的時間且不會破壞原始文件。此外,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涉及了大量學科領域,綜合性極強,因此,設計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文獻、學習各科知識,信息的查詢與搜集對于設計過程非常關鍵,數字策略保證了可以隨時隨地找到相關的參考資料。其次,數字策略使得規劃設計更加精準且便于優化。數字策略可以實現定量分析,通過建模和量化數據,精準地分析各類影響因素以及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等問題,這些是設計的主要依據。數字策略與傳統設計方案相比,使得規劃更加嚴謹、準確、合理,且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同時,數字策略也可以用于校驗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實際,從而進行修改和調整,校驗的過程可以在設計初期進行,及時發現問題能夠避免方向性的錯誤,避免浪費時間。再次,數字策略使得規劃設計數據便于保存和查閱。在珠海橫琴新區的市政道路項目中,合理使用了存儲以及數據庫技術,比如綠化項目中保存的數字信息涵括了地理信息數據、園林綠化設計、城市綠化現況等內容,從而便于管理者隨時查看相關的信息和數據,便于管理。除文字信息外,各種CAD技術和3DMax軟件的發展使得各類設計圖紙也脫離了紙張,可以使用新的方法進行存儲[3]。此外,保存的設計數據也可以實時共享,不同工作人員即使不在同一地區,也可以共同協作,完成設計任務。
2數字策略在風景園林中的具體應用
2.1設計過程中的數字策略
參數化的設計方案是一種園林規劃經常使用的數字策略,使用先進的軟件和新型算法可以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起到邏輯設計的功能,建模和綜合分析整體形勢和主要功能,通過結合各個不同的參數配置,建立相應的內在聯系模型和約束關系,并使用編程手段得出整體最優化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方案在各類實際規劃問題中都適用,也是一種趨勢,取代原有的經驗主義,更加客觀和精確。在珠海橫琴新區的市政道路項目中,根據各處不同的狀況設計的道路系統不一樣。道路系統整個城市的傳送帶,合理的設計有利于城市的交通和美感。為了同時滿足道路的通達性、美觀和穩定性,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考慮了各種實際情況,包括地形、植被、文化等,這就需要借助數字手段來設計并完成優化,數字策略既使得交通系統網絡設計和線形設計都符合實際,且能夠提高效率。舉例來看,道路系統中的綠化工程是重要的一項環節,使用數字策略可以通過綜合分析環境因素、自然條件得出合理化設計,包括綠化帶的選線設計、植被選擇、景觀格局等,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和數字策略能夠有效地輔助設計者規劃和設計整個綠化工程,大大提高了設計的效率及質量,合理的綠化設計方案不僅因地制宜,甚至可以成為一種標志,體現當地的文化。
2.2項目管理中的數字策略
以珠海橫琴新區綠化項目為例,隨著現有的計算機辦公技術的發展,各類軟件越來越智能便捷,這樣園林綠化的管理就可以通過這些工具把控和監管整個項目,現有的很多管理軟件不僅功能完善,使用便捷,且界面友好,運行流暢。這類管理系統用戶體驗佳,能夠有效地輔助施工高效順利的實施,減少了冗雜的工作量,優化整個施工和監管流程,進一步合理化人、物的投入,發揮最佳的用處,提高相關部門宏觀掌控的能力。同時,管理者能夠使用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打破空間限制,在一個地點對各個區域開展指導和管理工作,且可以實時監測各類靜態、動態數據,對整個項目的推進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現有的各類繪圖軟件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高保真、高精度地復現風景園林的設計,方便了管理者調取具體模型信息,提高了時效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責任單位間的溝通方式也更加多樣化:首先,設計文檔或實施成果可以通過辦公軟件演示,更加直觀生動,便于理解并提出反饋意見,節省了很多報告者不斷描述和解釋的時間,大大提高了溝通的效率;其次,各個責任方間的會議形式也并不局限于線下,而是可以在網絡線上完成,便于邀請更多的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進來,大有裨益。
2.3數據與信息的數字策略
風景園林的數字策略之一是匯編、整理和保存所有規劃設計的數據和結果。這些內容包含城市的園林建設、綠化工程、各類標志性建筑、雕塑等,也包含當地的經濟狀況、自然條件、前期調研、需求分析、設計主題等。將各種原有、新設計的圖紙和成果統一進行數字化并統一存儲,建立數據庫,這樣就可以長久保存各種設計模型、參數配置、平面圖、俯視圖、效果圖等,便于調用和查閱。在橫琴新區環島北片主、次干路(C#、E#、G#)景觀工程中,負責人把項目中相應文字形式的基本信息都進行了數字化,包括該項目的基本情況、地理位置、設計方案、實施情況、責任機制等。同時,項目方整理了電子版的綠化種植工程主要工程量表,分門別類地匯總各類需要種植的植物類型及數量,全部數據內容條目上百種,不僅直觀清晰,而查閱便捷、便于保存。隨著旅游業的壯大和發展,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也越來越重要。風景園林或城市的規劃也要把城市文化作為主要內容,比如用數字手段記錄并在現場展示當地的歷史事件、名人故居、紀念意義等,各類文字、數據、圖像、影像是歷史名人、悠久建筑、民俗風情、文化特色、名勝古跡的載體,一方面可以有助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發掘旅游價值,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意義,在人們觀賞的同時宣傳普及中華文化。風景園林相關的旅游信息與資源記載著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具有當地特色,具有積極作用,應當引起重視,也值得大家尊重。
3結語
本文討論了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采取數字策略的意義以及具體實施方案,數字化的方案使得設計工作更加便捷。日后,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設計者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自己的設計,那時數字技術在園林設計方面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長杰 單位:珠海琴建園林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在不斷加大城市硬件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環境建設也備受人們重視,而突出園林建設成了各地必然的選擇,然而在園林設計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在設計中不斷創新摸索,總結出未來園林發展方向。本文主要就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常見問題和改善措施進行了論述。
1城市風景園林的作用
風景園林作為現代城市發展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生態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現代風景園林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一方面可以極大地提升和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能夠為城市作美化,為建設美麗城市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現代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加快風景園林建設也是城市經濟水平發展的一個重要導向,不僅能夠提高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增加人文景觀,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 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常見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風景園林設計中常見問題
目前,在現代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及不足:
(1)缺乏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作品越來越趨于雷同,模仿之風盛行,無法持續貫徹。
(2)規劃理念與方案缺乏連貫性,設計理念空洞,膚淺而花哨,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實反映。
(3)方案停留在平面階段,追求形式上的美而忽略功能,規劃設計名品精品意識太強,對人性的關懷不夠,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不能滿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求。
2.2 原因分析
(1)風景園林專業教育落后。風景園林設計并不是現代化的產物,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風景園林歷史都漫長而久遠歷史。中國古典園林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遠的影響,但昔日的輝煌并不能掩蓋我們與歐美國家的差距,以景觀之父“奧姆斯特德”為代表的美國景觀園林設計,伴隨著美國的城市發展和國家自然生態建設日益完善,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多規格的系統制度、完善的理論和教學培養體系。而我國風景園林學科到建國初期才得到初步發展,但在60年代風景園林學科受到打壓,處于倒退狀態,從80年代開始,風景園林學科才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園林設計工作者普遍缺乏對中國傳統造園理論的研究興趣,認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詩情畫意”、“意境”等都是過時的產物,是封建腐朽的東西,更愿意一切向歐美看齊,花大量時間去盲目模仿一些西方的“極簡主義”和“后現代”的做法。
(2)缺乏科學合理的政府主導。我國風景園林設計中,個別領導者的長官意識強烈, 城市管理者通過相互觀摩、取經、效仿,大力推進城市建設,實施過程中為求變、求新、求洋、求大,不嚴格執行城市景觀規劃,造成很多景觀設計成了長官意志的產物。一方面是為了追求時髦,打造面子工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才能凸顯主政者的政績,這樣的嚴重后果使一些大型園林風景工程,如城市廣場、綜合性公園等工程從方案提交到工程實施,都被限制到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導致設計上敷衍了事,實施中往往粗制濫造。
3 改善城市風景園林設計質量的有效策略
3.1堅持科學合理的行政管理
相關職能部門應該能進行理性的行政指導,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宏觀把握鮮、明、準確的立意,確定規劃設計框架,把項目放到整個區域環境中,結合現狀對其性質、功能和形式定位。比如2008年廣州園林綠化管理行政部門依法分解責任到各個相關部門,其中明確了各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分別依據相關法規制定了如“因工程施工或其他原因需修剪園林綠化植物的由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批準并組織修剪,所需費用由申報單位承擔”,“各類工程管線、交通設施施工時,確需砍伐、移植、修剪城市樹木的,應當由綠化專業人員統一進行”等,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分工,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確立傳統與現代園林有機融合的理念
傳統與現代生活相距甚遠,與大廈林立的現代城市難以融合。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過分強調任一方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轉變思想,繼往開來,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鑒,促進傳統和現代有機融合。園林的有機融合創造出既能體現社會、民族發展的文脈,又符合現代功能與審美要求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風景園林新形式。如某公園園林項目南北景觀軸上,在景觀廊架里能觀賞到影壁墻,在影壁墻處又可觀賞到廊架,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乙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的造園手法為對景,應用對景的手法,豐富觀景內容。
3.3 遵循園林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1)功能性原則。園路不僅是二維平面的幾何構成,而更多的考慮其功能性,即滿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就是使用便捷性,譬如步石之間的距離如果不合理,使用起來就比較整腳。從某工程就可以清楚的體現出這點,一般說來,成年人的步幅為50cm左右,其園林游步道的設計施工以此為依據設置石板更為合理,出于對安全的考慮,設計中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2)藝術性原則。對于普通受眾而言,美學感受往往就是其對景觀評判的直接標誰,感受營造良好的視覺景觀氛圍,是基于所有的自然與人工形態及其感受而設計,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因此景觀的藝術美感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點同樣也在某公園景點設計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輔設聚點湖石或黃石數塊,又綴以花草竹木,這樣粉墻似紙 , 石和花木似筆,在不同的光陰之下,形成靜中有動的一幅幅活的畫面。
(3)經濟性原則。對短中長期各項綠化指標進行認真計算,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因此在風景園林中盡量使用本土植物降低造價及養護費用,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加以推廣,達到經濟與審美的平衡。
(4)可持續性原則。應引進多方參與制度,好的設計應該是可以在使用中不斷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經過充分論證的設計,并非完美無缺或不可更改的,應該留有選擇余地。設計在實施和維護中,也難免費有忽視之處,或者需要擴建等更改,在實施中還能達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而公眾則能有效地對領導者和設計者這兩個主體進行制約,形成合理的公眾參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決策模式。某城市公園設置了公園信箱,公眾聯絡員等多種與公眾建立密切聯系的反饋體系,能夠更好的使園林景觀融入公眾生活,并根據公眾的需求而適時調整,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4 結束語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風景園林的規劃和建設對于城市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該認識到目前城市風景園林規劃中存在的問題,立足現在,目光長遠,以人為本,制定科學合理的風景園林規劃建設規范,實現城市風景園林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隨著社會的發展,風景園林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涵,風景園林已經不是簡單的模仿自然山水,而是具有很多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如何運用最小的代價完成社會需要的風景園林是每個風景園林從業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1低成本風景園林的內涵
低成本風景園林并不是低品質風景園林,也不是單純的生態園林和節約型園林,低成本風景園林是在園林建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科學的設計、選擇適宜的場地、合理的選擇建造材料建成的風景園林。低成本風景園林要符合社會需要,兼顧舒適、環保和安全,保障園林品質不降低,通過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降低后期的維護費用,做到用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大社會效益的風景園林。
2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原則
要想更好的完成低成本風景園林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設計原則。
2.1社會效益優先原則
風景園林的建設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為了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如果不能實現這樣的社會價值,風景園林就沒有建設的必要,所以風景園林建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做到以人為本。風景園林中樹木植被可以改善環境,特別是大面積的林木可以防風固沙,水土保持,而城市中的小范圍的風景園林可以改變局部小環境,給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的生活空間,在進行風景園林設計時必須重視植物群落規劃,同時要滿足人們對沒有的需要,注意光影、節奏、色彩的運用。
2.2重視生態效益原則
風景園林設計時必須重視生態效益,設計時要符合自然規律,維護原有的生態系統,這是風景園林設計的基礎,一個不適宜當地生態環境的園林設計方案不論多漂亮都不是合格的設計。在進行風景園林設計不能主觀臆斷,單純的追求視覺效果而大量砍伐樹木,破壞植被。而是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用生態學的理念為基礎完成設計。
2.3低建設和維護費用原則
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節約,要想辦法減低建設成本和后期維護成本,這是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和其他風景園林設計最大的區別。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時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資源,科學的選擇建設材料,減少建設材料的數量、運輸和損耗,將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在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需要長遠的眼光,重視風景園林建成后的后期維護,要將后期維護成本納入設計一環。在設計時要重視后期維護中材料的節約,減低維護的能源消耗和人力成本。
3低成本風景園林的設計策略
3.1通過循環利用減低成本
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的最大難點時建設資金有限,設計中如何降低成本是設計成敗的關鍵,而循環利用可以有效的變廢為寶,實現減低成本的目的。循環利用及時對原有資源的利用,也是在建設中減少資源浪費,發揮建設資源最大作用。在進行設計時,要關注建設場地原有資源,合理利用原有的自然資源,可以減少建設材料的采購和運輸。對于場地內的原有人造資源也可以循環使用,通過設計讓這些資源煥發新的生命,同時可以讓設計保留當地的特色。設計時還要注意設計的動態變化,一旦需要對原來的風景園林進行改變,現在使用的材料可以整體搬遷或者方便再利用,再設計時可以多采用搭建設計,而非永久性設計。
3.2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建造資源
除了注意循環利用,還要在選擇建造資源上多下功夫。風景園林的主要材料還是大自然,設計時要盡量選擇當地的建造材料,不論是樹木花草,還是石頭板材,都應該盡量選擇當地常用材料,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為了保證設計品質,要盡量挖掘這些材料特性,將它們的美學特征充分展示。同時在建造過程中人工成本的節約也是重點,可以通過宣傳,讓更多的風景園林的建成后的使用者參與建設,這樣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3.3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降低維護成本
風景園林建成后的維護成本也是設計時必須考慮的一點,這也是低成本風景園林設計的關鍵一環。在選擇植被時要選擇生命力強的植被,這樣可以減少植被補種的費用。設計時要考慮風景園林的經濟價值,這樣可以通過讓風景原理本身產生價值彌補后續維護所需費用。同時通過宣傳,讓使用者加入風景園林后續維護過程,也可以減少維護成本。現在低成本風景園林建設正在不斷的開展,很多實際的問題不斷產生,只要設計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一定會建成高品質低成本的風景園林。
參考文獻
收稿日期:20111103
作者簡介:陳軍偉(1985—),男,河南太康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規劃與建筑系碩士研究生。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5008604
1引言
在符號、圖像、觀念的組合與物理實體的建造之間存在著主觀與客觀的區別。前者僅僅是人類心智與想象力的運用;后者卻在其本質上關聯于人類的物質性身體與知覺。在哲學史上,笛卡爾式的身-心區分為前者作為高級文化的自我認同提供了理論支持;而后者的獨立性質,在20世紀現象學哲學家梅洛-龐蒂對人作為“身心統一體”和“個體化的身體性存在”的思索中,才被提供了鮮明的理論基礎[1]。
然而,符號、圖像、觀念的構成與物理實體的建造之間的區分并不易分辨。在信息化和充斥圖像媒體的環境中甚至有更加模糊的趨勢。這種混淆,在現代建筑和風景園林設計的理論中造成了麻煩[2]。
舞臺布景的畫面也能提供幾近真實的知覺體驗。然而,建筑和風景園林設計為人類提供的獨有的環境體驗,卻是讓人從現場感受到其建成環境的意義。建造產生出環境的藝術品質,這是它們最終區別于布景術和其它一切圖像藝術的關鍵。
空間、體量、色彩、質感,以及材料、結構、構造、建造——無論建筑還是風景園林設計產品都涉及這些因素的選擇、布置和操作,產品的美學品質從中產生。與第一代現代主義建筑師一樣,早期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師為先鋒派美學的空間效果激動不已[4];也曾深受后現代主義的符號學手法、地域主義的拼貼手法等“潮流”的影響。如今,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早已遭到普遍的懷疑和拋棄,然而它在現代中國的風景園林規劃和設計中仍然大量存在。如今,建筑學理論已回過頭來梳理現代建筑運動,其結果是建筑史的重新書寫。“建筑是具有物性的物體,而不是符號[3]。”這種觀念反對將建筑和風景園林設計產品符號化、圖像化、觀念化,由此產生對后現代主義的拒斥。
但在中國風景園林設計領域,將“景觀”視為純粹圖像和“意向”,而將其與材料、構造和建造過程割裂,將后者單純作為手段的思維習慣仍然普遍存在——其后果,就是使大量風景園林設計產品看似一種“布景技巧”的產物。混凝土造型和石材貼面等裝飾性構造被濫用[4]、眾所周知的“意向圖”的流行以及效果圖公司令人驚異的興旺繁盛都只是表面的現象。
本文是一個引論性質的考察,意圖對風景園林設計中圖像性(廣義的圖像性)和建構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并為考察當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困境與成就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新的理論視角。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將重在批判和理論梳理,而將詳盡的實例分析和理論建設留待獨立成篇。
2風景園林中的建筑分析
2.1建筑學的啟示
在中國建筑學領域內,美國學者弗蘭肯普頓對現代建筑歷史中“建構文化”(Tectonic Culture)的研究是近幾年最為人關注的理論話題之一。2002年《時代建筑》等平面媒體的熱播、南京大學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以及網上一些學者對中國所謂先鋒建筑師的批判和辯論[5],曾一度引起了對這一話題的熱情。當然,一個理論方向的價值并不在于其一時流行的程度,而在于其與學科本體的緊密聯系或應對現實問題的持久啟示意義。建構雖然漸漸被認為是“建筑學的基礎之一”(與空間屬同等層級)而并非革命性的先鋒主義,但其影響并未消退。建構議題被認為可對中國當代“充斥消費文化”、過于功利化的建筑行業發揮持續的平衡作用;對建筑中結構和構造思維的訓練逐漸滲透到中國許多知名院校的建筑系教學中[6],補充了傳統單一強調空間想象力的“空間構成”訓練的不足;而《當代建筑構造的建構解析》(2005.11)、《材料呈現》(2008.3)等“建構”議題著作接連出版,特別是弗蘭肯普頓的代表作之一——由同濟大學王俊陽教授翻譯的《建構文化研究》中譯本在2007年問世和受到的廣泛好評,使“建構”成為了建筑學“自主性”討論中最核心的主題之一——這些都表現出該議題在中國仍然顯著的生命力。
風景園林的現代主義滯后于建筑現代主義運動并受其影響:這里僅需指出兩個例子:一是歐洲20世紀早期的風景園林現代主義潮流由建筑師設計的展覽花園引起;二是美國“哈佛革命”中格羅皮烏斯教學思想的影響。
眾多案例顯示出風景園林設計與建筑設計的競爭和互滲關系:一些建筑作品以其高度精美的室外空間塑造“侵入”風景園林的領域,其影響甚至被寫入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歷史。例如建筑師路易斯·巴拉干和卡洛·斯卡帕[7]。
2.2建構的含義
弗蘭肯普頓在《建構文化研究》中對建構(tectonic)進行了詞源學、人類學和哲學諸方面的考察。
(1)tectonic發源于古希臘人對木作工藝的稱謂,強調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強調“鉸接節點”和“編織”而非砌筑堆積和燒制塑形。
(2)tectonic所指向的編織技藝在許多文化圈中與巫術性儀式和宗教傳統密切相關,它是人類一種儀式化的體驗過程。并非單純的工藝技術。作為一種海德格爾所謂的“技藝”(techne),它以物理實體的建造和身體-知覺的經驗,而非引用語言符號的“所指-能指”關系來生產出文化意義。
(3)以tectonic的視角來考察現代建筑史,我們會發現建筑的藝術性和人文內涵的生產并不僅僅來自空間布局、體量形式的創造和符號形像的引用:許多最優秀的建筑師把更多(至少不是更少)的精力投入到結構、構造和建造過程的詩意處理。
如弗蘭肯普頓所言:“我在本書里關注的并不僅僅是建構的技術問題,而且更多的是建構技術的表現可能性問題。如果把建構視為結構的詩意表現,那么建構就是一種藝術……建筑物無法避免依附于大地的天性,正如它包含視覺風景園林的成分一樣,它也包含建構和觸覺的成分[3]。”
如果現代建筑運動中的確存在著根深葉茂且至今仍在成長的“建構文化”——即以建造、結構、構造的安排生產出藝術性和人文意義——那么我們反觀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歷史和現實,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2.3風景園林中建構議題的局限性
然而在討論建構對風景園林設計的意義前,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建構議題的局限性。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具有多元性學科內核[8]:風景園林規劃、游憩規劃與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同屬“規劃”層面,其運作不會延伸至物理性的建造,而風景園林資源管理與視覺管理評價更是與建構無關。唯有同建筑設計處于同一層級的“風景園林設計(LA Design)”,由于其核心內容是將設計延伸至施工完成,從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建構的表現性問題。
另一方面,植被作為風景園林設計的材料,其幾乎不可剝奪的自然性格也限制了作為人工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和處理手段上技術革新的可能;風景園林沒有室內環境所需的嚴格的功能維護;大多數時候風景園林結構僅需抵抗交通和地面停留的重力……所有這些都使得風景園林設計與人類社會生產力變革的聯系遠不及建筑緊密。作為風景園林設計的物理實體,土地與植被如同大自然本身,似乎僅僅是循環演進。
2.4景觀布景術——圖像與符號濫用的源流
然而,當代的“自然”早已被高度人工化,即便是看起來原始的風景,也成為人類監控、管理和旅游消費的對象。問題不在于一處景觀是否被人工化(對“自然式”與“規則式”的武斷劃分已變成一種誤導),而在于它被“人工化”的不同方式。
圖像,正是一種風景園林人工化的主導性模式。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由風景園林學科的內核所決定。
將Landscape作為“圖像”(Pictures)進行認識、設計和傳播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此無法詳述,但可以指出以下這些關鍵主題:
(1)最初,德語詞匯landschaft的意思并非視覺風景,而是一種集體工作的環境;不僅僅是一種空間組織,還暗示著人與土地、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存在與維持。
(2)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透視法的發明,在建筑領域,作為人文學者的architekton(“建筑師”)[3]出現了,他們認為自己所作的不是建造建筑和房屋,而是用抽象的構思安排建筑元素的秩序,使它們形成藝術整體。
同樣,文藝復興園林設計的手法是在幾何學和透視科學控制下對造景元素進行布置。這個時代誕生了作為視覺控制系統的巴洛克式規劃[10]。這或許是第一種擁有理論自覺的風景園林設計:而它是高度視覺取向的。
(3)英格蘭的文人們(和給他們靈感的畫家們)發起了自然風景園運動,將英國國土上不斷擴大的牧場風景與獨立式鄉間別墅的形象直接拼合起來;將原野風景與敘事、異域或教喻性的園林建筑拼合在繪畫式構圖中——而這些建筑的折中主義遠離建筑的現代主義運動演進,僅僅是一種“布景”。
風景園運動余波最大的影響,或許還不在于對“如畫式”或“自然式”的膜拜,而在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一個試圖以構筑小型誠鎮和郊區的方式解決大城市問題的思想——長期主導了公園設計者的思維[12]。而事實上,大城市有其獨特的本質,大城市醞釀著人類環境建造手段和方式的巨大轉變。這使得風景園林設計師長期錯失思考大城市全新類型景觀及其建造的機會。
(4)城市公園運動在規劃的意義上創造出優質的開放空間和游憩場地,在設計文化上卻讓風景園林成為了對懷舊田園和自然風景進行消費的載體[5];城市美化運動使人懷疑:我們通過景觀消費了什么?而也許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更深的疑問是:這是怎樣的一種消費模式?
(5)后現代主義和地域主義的接近。強調現代人應通過地域化景觀尋獲其“身份認同”的理論,與房地產廣告中常見的異域文化標簽采用著相近的手法:后現代主義,特別是其符號學和類型學取向的手法。地方文化也好、傳統文化也好,只是在同一個意義生產模式中換上不同的符號和素材——理論基礎不變,僅僅呼吁內容的更換,在風景園林市場的商業邏輯面前只能是蒼白無力,甚至反而推波助瀾。
另一方面,現代媒體對風景園林圖像的復制和傳播也對風景園林的生產邏輯產生了結構性的巨大影響,使得景觀進一步符號化。
3風景園林建構的理論初探
3.1知覺現象學與景觀體驗
Tectonic如何將物理性實體與人文意義結合,而不依賴于理智層面的反思或圖像符號化的中介?這里涉及到知覺現象學與對環境中非視覺體驗的研究。在此我們重點考察梅洛-龐蒂哲學的意義。
梅洛-龐蒂發現人類是作為不可分割的“身體-主體”來體驗世界的。意義發生的中心在前反思的身體運動和情景中。“我們的身體使我們知覺角度的改變和變換成為可能,進而使其相隨的意義的改變和變換成為可能”[1]。這意味著:行走時體會到的地面角度的變化、下意識的情緒與環境噪音、聲學效果、觸摸與對材料沉重或輕盈的感受、在構造形象的節奏中感覺重力的作用……這些現場即時經驗,其影響遠大于反思所得的概念性意義。
建筑與風景園林設計,擁有其獨特的、不可復制的身體-知覺體驗,就是使人在現場體驗中,感受到建造過程的智力游戲和詩意品質。
3.2“基座”與“圍合表膜”——森佩爾的啟示
德國建筑理論家森佩爾在人類學調查基礎上提出了“原始住宅的4個基本要素”:基座,壁爐,構架/屋面,輕質圍合表膜。很容易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發現“基座”(the earthwork)與“表膜”(the lightweight enclosing membrance)的影子:前者關聯于一切試圖融合于大地的人造地表結構物,后者則與之對立,仿佛不承受重力般劃分空間并以其表皮化的裝飾傳達人文意義。
可以把風景園林結構看成是基座與圍合表膜間的一種關聯:或親密接近,或分裂對峙。而前者意圖融入大地,后者意圖隨“構架”(the framework)升向天空[3]。兩者的對話和爭執形成了景觀內部的張力。
以下將從基座——即地形與表面的角度展現風景園林建構的一些實例。在這些實例中,所有用于劃分空間、打破地平線連續性的“圍合表膜”結構都傾向于融入土地之中。
3.3地形表面的建構——幾個實例
“場地需要身體的移動以及這一移動對整個神經系統的影響才能體驗。”[3]地形并不僅僅是光影形象,而是讓人體感受到重力方向、地平線(作為人類潛意識中定位基準)的改變和移動。而讓人感受到風景園林中地形與地表充滿獨創性的建構方式,則使得簡單的“地面”景觀具有了內在的人文性。
3.3.1土地造型的精確建模
大地藝術的地形處理風格已成為被廣泛模仿的對象。然而,通過一成不變的建造技術來勉強達成抽象的地形塑造,這只能是模仿,不會有持續的原創能力。
從這一角度可以觀察風景園林設計師凱瑟琳·古斯塔夫森的地形塑造:例如戴安娜王妃紀念噴泉(Dia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噴泉水道石材凹凸不平的表面制造方法是:由設計者手工制作陶土模型,再通過數字掃描進入計算機編輯,與其合作的建模公司制作出545塊石材的三維數字模型,再指導精確地切割施工[12]。這一精確建模的技術也被應用于古斯塔夫森的許多土地造型藝術中。
這一建造技術的運用是為了使得人們可以使用和體驗的地形能夠精準實施,建造的高質量超出了圖像的形成。紀念噴泉的人文內涵最終落實到石材表面水流精妙的肌理效果帶給人的觸覺性感受,并由此生發出更復雜的人文意義的解讀。
然而在這里,仍能感到將土地作為雕塑來造型的傾向,風景園林內在的圖像性和體量性仍然可能壓倒其建構品質。因為利用更粗糙的技術也能勉強復制出形似的土地造型,使其風格化:成本更低廉,卻易于貶值。
3.3.2土地固定技術的藝術化創新
Kiefer工作室的沃爾夫斯堡Aller公園是另一個地形建構的杰出案例。通過極為簡潔的細部設計:以特定角度向上折疊排列的大尺度考登鋼板(Corten steel)發揮了擋土墻、景墻、臺階靠背、礫石步道框邊的多重功能,引導人穿越崎嶇不平的地形。材料質感和構造交接的大膽簡約始終吸引著人的感觀[12]。
對擋土墻式構造功能的藝術化重新詮釋,以更為令人信服的功能主義出現于CALA風景園林設計事務的西雅圖奧林匹克公園中。為了以最經濟的方式固定大尺度的土地造型,同時促進而不是犧牲場地的整體感,該項目應用了被稱為MSN的擋土墻系統:用裝有石塊和沙礫的鋼框堆疊,再加裝預置混凝土板材拼接的防護層。這個充滿土木工程結構理性的細部設計,形成了城市公園新穎的形象和體驗[13]。
2012年5月綠色科技第5期3.3.3表面與邊緣——取代傳統鋪裝的設計策略
在紐約一區高架鐵路的改建、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城市廣場[13]和巴塞羅那西海岸公園中[14],可以發現一種相近的設計策略:傳統的鋪裝場地-綠地場地的分割被打破了。設計被作為一個整體的“表面”來處理,由被設計為一組的“鋪裝組件”來覆蓋大部分場地,而鋪裝與綠地交接傳統上的非此即彼的界限也被更靈活的“邊緣組件”所取代。組建的交接形成了統一中有微妙變化的表面肌理效果,這種肌理正是契合于場地的文脈,生產出意義豐富的解讀。
這是將“地表面”作為一個有厚度的、多功能的系統來進行塑造的努力。這里已沒有篇幅來進一步分析這些實例建構邏輯的理論意義。但作為景觀布景術的對立面,它們(特別是已經建造成功的項目)的先鋒性起到了觀念的平衡作用。
4結語
風景園林設計的建構文化還沒有得到系統的認識和研究;在高校風景園林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教學中,材料、節點構造、建造的教育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設計訓練也互相割裂。若要使風景園林設計不致淪為布景術,若要擺脫其學科內核的模糊化,風景園林建構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 周詩巖.建筑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3] 肯尼斯·弗蘭肯普頓.建構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 馬克·特雷步.現代景觀——一次批判性的回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 朱濤.“建構”的許諾與虛設──論當代中國建筑學發展中的“建構”觀念[OB/OL].[2010-1-1]..
[6] 王輝.關于《建構文化研究》對話的對話[J].DOMUS-China,2008,18(1):27~28.
[7] 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8] 劉濱誼.景觀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J].風景園林,2005(2):218~220.
[9] 詹姆士·科納.論當代景觀建筑學的復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10] 伯納德·盧本.設計與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11] 肯尼斯·弗蘭肯普頓.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0-0226-02
一、序言
水是一種可循環利用的持續性資源,是維系我們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園林綠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觀要素。我國城市公園綠地對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資源的緊缺、水資源浪費、城市內澇、生態環境的退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生活。隨著我國城市內澇問題的加重,雨水景觀利用問題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國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鼓勵雨水自然、生態的處理方式。因此,如何將城市建設發展與水資源的利用結合起來,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順應自然,并實現雨水利用帶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
二、國內外海綿城市的動態
(一)國外海綿城市
國外海綿城市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蘭等發達國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變以往國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統資源收集、管理、循環利用上,并成立了國際雨水集流利用系統協會,各個國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質的國家級地方政策法規,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國家的水資源匱乏問題,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雨水貯留滲透計劃。80年代末民間“日本雨水貯留滲透技術協會”成立。90年代頒布“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把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1996年開始對地下儲雨裝置給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補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國是最早對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國家,上個世紀初期就已經了“對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統的建設和測量”,1989年就出臺了雨水利用設施標準(DIN1989),它以德聯邦水法、建設法規和地方法規形式對水資源循環利用提出要求,引導水資源保護與綜合利用;采用經濟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費用(也稱為管道使用費);技術上,德國城市雨水利用主要體現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等三種形式。受美國BMPs影響,德國采用雨水系統的措施類型是“濕地過濾溝系統(MR)”。目前德國“第三代”雨水利用技術及標準已經實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將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環境、城市生態建設等結合起來進行設計,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目前在政府的引導下,德國雨洪利用技術已經進入標準化,已經形成針對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管理較為系統的法律法規、技術指引和經濟激勵政策。美國城市雨洪管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水量調控。20世紀30年代,主要重點是控制洪、減災和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水質改善。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重點是點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濱水區環境的保護和完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國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對非點源水體的污染控制和源頭控制與研究,技術處理上強調工程和非工程、生態與自然措施結合的方法;第三個階段可持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今,重點是控制非點源、雨水循環、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維度綜合運用等。1990年,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環境資源署提出了低影響開發(LID)的理念與技術體系,它是彌補BMPs技術上的缺陷,在BMPs基礎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綜合技術體系。LID是一種基于微觀尺度控制的場地設計策略,其原理是通過滲透、過濾、蒸發、截留等方法模擬雨水的自然水文過程,將徑流控制源頭,減輕城市排水管負擔,結合景觀設計,創造出優美的空間環境。澳大利亞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2000年就政府與規劃部門召開了“水敏性城市設計――城市區域的可持續排水系統”會議,它與BMPs相比,包含內容更為廣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態系統,注重水質的保護和改善,把雨洪管理與城市給排水和城市規劃設計相結合,倡導多目標的發展方式,維持城市水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英國1999年提出可持續的排水系統(SUDS),該系統從宏觀的角度優化集水區域,全面考慮雨水徑流的水質、水量、景觀和生態價值等因子,通過過濾式沉淀槽、洼溝等與BMPs技術措施結合,改善城市整體水循環和區域水生態系統。
(二)國內海綿城市
我國城市的雨水系統研究開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結合國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統技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為試點,水利部于2001年頒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標志著雨水系統控制技術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響開發理念,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聯邦環保局開展相關技術交流與研究,簽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沖擊開發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協議框架。編制城市綠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術規范,積極探索在城市發展轉型,建設“低影響開發城市雨水系統研究與示范”項目的光明新區,轉變城市雨水系統從快排為主到“滲、滯、蓄、用、排”的建設理念,為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2014年2月出臺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設施運行管理水平。切實加強城市暴雨內澇防治工作。一是實施“城市排水(雨)綜合規劃綱要”并編制“全國城市排水規劃的設施建設。二是圍繞加快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進低沖擊發展和建設模式,加快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滲水、蓄水、凈化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它強調以彈性、慢排緩釋和控制源頭分散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環系統性、地表徑流等給排水各個環節,以應對復雜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為建設新型城鎮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綠地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綿體。綠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墊面,承擔著城市雨水徑流滲透、城市水循環的平衡、生態環境的修復等作用。海綿城市建設其實就是構建一個低影響雨水系統,通過滲透、停滯、積蓄、凈化、排水等其他技術手段,使水循環徑流更加順暢、自然。我國在城市綠地建設中強調“大”字優先,違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則,忽視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出現大尺度的硬質鋪裝廣場、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
三、對高校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提出的挑戰策略
風景園林學是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是以維護人類居住和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安全為目標,如何有效保護和恢復人類生存所需的戶外自然境域?作為高校的風景園林專業,應該把構建生態安全系統、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和水循環系統納入教學中,并更新園林設計教學理念、技術實踐研究和掌握風景園林行業規范標準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基礎學科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
規劃設計是風景園林學科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礎學科研究,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需求,拓展風景園林學科領域。從基于建筑學視覺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學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再到雨水處理、植被選擇、后期維護管理、國家政策法規、技術規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實踐需求去完善解決,縮小學科專業與社會需求之間差距。
(二)更新教學內容與理念
改變以往的教學體系課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學相關的課程,聘請一些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面與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態生態環境、水文學方面有實戰經驗的教授授課。對風景園林專業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加強對雨洪利用的研究,編寫與之相關的教材,更新教學理念,開設相關課程設計。
(三)擴大學科交融
本學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學、生態學、農學、城市規劃學、給排水、經濟學、藝術學、歷史學、風景園林學、管理學等專業門類的知識,交替運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綜合應用各種科學和藝術手段,更好地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
(四)多渠道拓寬實踐平臺
國內一些較出名的園林設計公司、設計院和企業已經與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向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等交叉、新興領域擴展,開拓水生態修復領域的市場,實現雙贏。建立長期校外實習和就業實踐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專業實習實踐,是提前了解行業現狀的重要平臺。
四、結語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villag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time the humanized desig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humanized design, thus further for human nature design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aim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and meet the people in the aesthetic demand of garden.
Keywords: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Residential area; elements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小區景觀設計在許多方面出現了缺乏人性化的設計,主要表現于在實踐中很少把眼光投向平凡生活細節和生活場景,很少從他們的需求出發去探索和提高其生命活動的居住空間營造途徑,因此缺乏對社會人性化的深層關懷。本文主要通過多重元素來進行人性化的小區風景園林設計探討,從中盡量做到人與環境的結合,營造出一種符合人的心里需求的美感與充滿人文精神的內在追求的人性化風景園林勝地。
1人性化設計在居住區園林設計中的作用
1.1 調合人們心理親和力
人性化設計的景觀不僅是給生活帶來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與景觀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它會最大限度地遷就人的行為方式,體諒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適,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它、理解它。現代都市化城市,土地日益緊張,建筑越來越向高度發展,體量越來越大,小區住宅建筑也不例外。這樣給人心理產生很大壓抑感。住宅區環境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地點,也是人們平日活動的主要場所,所以住宅區外部空間設計的意義就是讓巨大的城市達到人的尺度,將大空間劃分和還原成小空間,并把空間充實得更富人情味。在景觀設計尺度的設置上要以人的習慣尺度為標準,景觀設計就是要調節這種尺度上的差異,從超尺度的城市空間到小尺度的個人空間,實現人與環境的尺度交流和親和。
1.2 體現人流交往的場所
現代都市里生活的人,生活工作學習等壓力很大,加之社會工作結構分工、調整與人流流動的加速,人與人彼此之間的距離在加大,人際關系疏遠。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許多人身心不健康,憂郁、失眠等社會負面現象增多。設計師有責任創造能撫慰人身心的空間,設計時既要考慮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年齡人活動的特點,要求有明確的功能分區,要形成動靜有序、開敞和封閉相結合的空間結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時,應考慮到住區交往活動是豐富性,如不同年齡的人群(老人、小孩、青少年等)、不同的事件模式并存。如老人遛鳥、小孩跳皮筋、青少年打羽毛球,大可不必給予人為分隔。同時通過小區中的交往空間,以此增進居民間的交流,使住區的物質環境融入更多的人文情趣。
1.3 塑造生態化的空間
人健康的成長需要陽光、綠化、空氣、水,需要遠離城市的喧鬧,需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環境。所謂生態化應該從環境的角度最大程度地做到為人著想,與人有益,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在景觀設計中,一方面要讓人觸景生情,另一方面還要使“情”升為“意”,這時“景”升為“境”,即“境界”,成為感情上的升華,以滿足人們得到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 居住區人性化風景園林設計相關要點分析
2.1 植物種植規劃理念
根據社區生活的實際需要,結合社區居住人群的特殊要求。以老年社區為例,在其景觀設計的同時,除了注意體現四季變化外,還應利用生態園林的優勢,以“生態、保健、美觀” 為原則,充分發揮植物的藥用保健作用,使老年人在室外長時間逗留健身的同時,不僅吸收各種植物所散發出的不同的有益于人體健康的氣體,還能利用其他植物達到防病、強身、益壽的作用。如此,設計就回歸到了其最自然的狀態并服務于設計本身,讓其在科學的基礎上顯現無限魅力。
2.2 建筑與景觀的完美結合
在參考實際地形基礎后,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建筑與地形的關系,使景觀設計在具有多種建筑風格的情況下,能夠對所有建筑進行整合,融入景觀設計的理念,自然地延續其統一的格調。
2.3 合理的規劃配置,體現自然美感
合理的規劃配置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即質樸與簡約共同打造的不凡效果及古風加現代元素的潮流信息,它們的存在是美感的自然營造和表現的基礎。首先是質樸與簡約的有效結合運用,質樸化環境是一種為了滿足現今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個性需求,以讓人感悟到陽光、風、水、土地和動植物等這些環境中最本質的美好存在為目的,在實現住區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使文化與開放性得到穩固體現與發展的新環境趨向;這樣的環境追求,配上簡約的設計風格,便能經得起考驗,永遠不落俗套。其次是古風加現代元素的完美構思。它將古代高貴、典雅、古樸的設計元素或其思維方式巧妙地運用于現代的作品設計中摒棄冷酷的東西,學習古典園林的精髓,用最親切、最自然的手法構筑居住區環境,就像現在的極簡主義等設計風格能盡情詮釋其設計的靈活風采。
2.4 空間布局的人性化
環境設計最終是為人服務,是由具體的人使用,所以設計必須研究人這個主體的需求。住宅區居民使用綠地的行為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鍛煉休閑與交往活動;群體與個體活動;安靜與喧鬧活動;兒童、青少年、中年與老人活動。這幾類活動常常交叉進行,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不同的活動類型,使居民各得其樂,才能使“家園”的概念落在實處。
在設計中盡量減少開闊的草坪面積,開辟大量林下活動空間。在有條件的地方開辟人工草坪。插入一些“時隱時現”特殊意向的小品呈現一種向外的擴展性,亦或是顯示面向核心的向心力,并在2者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是風景園林設計與大自然意志的融合,顯示了視覺上的透過和物理上的分割這一對立概念的共存。利用這種手法 讓社區環境更平易近人,也更具舒雅格調。給居住環境較高的欣賞價值奠定了基礎。
2.5 居住環境的文化塑造
住宅區是人的歸宿。尊重與延續地域的歷史文脈,使住宅區融入城市的傳統之中,可以增強歸屬感,同時提供和引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居住環境設計時,如果沒有綠色環境而大談文化、大建雕塑、或是只顧及人的活動空間,沒有樹木掩映的居住環境都不是理想的家園。
在現今社會里,商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日益激烈化的現狀、使得越來越多的生產商積極尋找,甚至特地去塑造一些產品的附加值,以增加產品的價值,產品文化應運而生。對于居住環境而言,文化也是居民依靠的一個社區文化,是一個社區的靈魂所在。
2.6可持續的理性景觀環境設計
在設計思維中,還應考慮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如合理的植物用地配置;達到節能效果的大量垂直綠化;有利于保持水質清潔的湖水循環灌溉;植物層次的多樣性,模擬局部生態環境等。可持續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同時綜合利用了自然資源和廢棄資源,降低了成本;由于居住區自生、再生能力的增強,也降低了居住區將來的運行成本。對于居住者,在同等區域和價格條件下,生態居住區的人居環境舒適度增強,居住管理費用降低,居住區的服務項目體貼、周到,居住者收益。生態居住區的建設使國家的能源、資源真正得到了有效合理的利用,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3 結束語
總之,人性化設計的目標是要求以人為本,處處從滿足小區居民的切身需求出發,完善我們的方案,體現景物的視覺性與觀賞性。同時,理要顧及小區居民的心理情緒,充分體現地區的特色與文化,滿足人們對生活方面的需求。
參考文獻
生物氣候學(Bioclimatology)是生態學和地理氣候學的邊緣學科,研究氣候因子季節(年)變化和生物活動周期性的關聯。基于對太陽輻射、大氣環流、空氣溫濕度等不同氣候因子的分析,創造出符合人類舒適度的氣候環境并降低人工建設的能耗。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在2000多年前,在《空氣、水和地點》中就曾提到物候概念,維克多·奧戈亞(VictorOlgyay)在1963年出版的《設計結合氣候:建筑地方主義的生物氣候研究》一書中提出生物氣候主義的地域設計理論,以滿足人體舒適度為出發點,關注氣候和人類生理感受之間的關系,并把建筑設計過程分為四個部分:調研設計地段的各種氣候條件;評價每種氣候條件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采取技術手段解決氣候與人體舒適感的矛盾;結合地段解決氣候與人體舒適感之間的矛盾。
2.生物氣候圖
生物氣候圖的繪制類型有維克多奧戈亞(Olgyay)的生物氣候圖法,B吉沃尼(Givoni)的生物氣候圖法,沃特森(Waston)法和馬霍尼(Mahoney)法等,其中Olgyay的生物氣候圖法的應用最為廣泛。此生物氣候圖以人體舒適度研究為標準,使用溫度——相對濕度指數坐標。橫軸表示相對濕度,即空氣實際含水量和同溫度空氣飽和時含水量的比值;縱軸表示空氣溫度,可反應空氣和人體之間熱能的流轉,坐標點表示空氣狀態,適用于潮濕地區的人體物理舒適度評價(見圖1)。設計原理與人體的舒適度和得失熱量以及大氣狀態相關。
3.國內外建筑學和城市規劃學的理論及應用
建筑學領域對生物氣候學應用研究主要著手于太陽能的被動式利用,使用日照角度、強度和時間來降低建筑能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筑師重點關注設計如何適應各氣候帶的建筑,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地域氣候逐漸成為影響設計的主要因素。繼20世紀60年代,維克多·奧戈亞正式提出生物氣候學概念,1980年代后,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深入研究,建筑結合生物氣候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1990年代,B吉沃尼將氣候研究拓展到城市規劃領域。他在《建筑和城市設計中的氣候考慮》中系統分析了氣候的成因及城市、建筑的影響因素,就不同氣候區域提出建筑和城市設計的方法策略。21世紀后,美國的布朗和德凱的《太陽輻射·風·自然光:建筑設計策略(原著第2版)》(2008),史密斯的《適應氣候變化的建筑:可持續設計指南(原著第二版)》(2009)從群體布局、建筑單體、材料構造三個層面的氣候適應性和氣候要素的關系著手,對生物氣候建筑提出自身見解。吉沃尼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中的氣候因素》(2011)研究了氣候因素及其對人、建筑和社會的影響。埃維特·埃雷爾等的《城市小氣候:建筑之間的空間設計》(2014)探討了氣候學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重點研究人類室外熱舒適的問題。以建筑高效節能為起點,重點探討了建立在建筑-人-氣候的相互和諧上的自然通風、被動式太陽能和自然采光設計。楊柳《建筑氣候學》(2010年)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創造舒適的低能耗生態建筑為目標,系統闡述了考慮我國地區氣候影晌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氣候分耩方法、氣候調節策略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國內高校院系目前關于生物氣候的建筑文獻研究多從宏觀生態建筑學角度做整體性思考,或綠色建筑技術角度著手設計,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氣候環境、能源資源的研究專注于結合生物氣候條件的城市設計研究成果較少,相對缺乏對生物氣候設計的全面理論研究。
4.風景園林應用生物氣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國的傳統自然觀推崇尊重人類活動區域內的自然環境,國際東西方大學研究員董斌先生提出的“科學堪輿學(運用中國古典哲學陰陽學說和堪輿學說進行創意思維的設計科學叫做堪輿設計學)十八原則”中與城市氣候密切相關的有因地制宜原則、建筑景觀原則和改造風水原則。《園冶》(計成,2011)、《長物志》(文震亨,2012)、《草堂記》(白居易,唐)、《術藏》(謝路軍,2010)等眾多風景園林著作及相關文學作品都對景觀的物候設計進行了理論經驗總結,但多注重視覺描述和情感體驗,缺乏科學數據論證。生物氣候學可幫助設計場地獲得高效高質的可持續發展。其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實際運用是在保證使用的舒適性基礎上,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量流動,增加被動式能源使用,減少主動式能源消耗。對生物氣候學的有效應用可為風景園林設計帶來多重效益:(1)經濟效益國際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漲,為中國帶來比發達國家更大的發展壓力。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緊湊型城市發展更需依賴生物氣候能源的利用。免費綠色氣候能源的使用可以節省能源消耗和設備購買運行的費用,可持續推進產業經濟發展。(2)生態效益風能、太陽能、光能、水資源等綠色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降低環境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熱島效應,在城市中實現固碳和碳匯效應,達到鞏固城市生態環境,建立能源循環體系的目的。(3)觀賞效益忽視生物氣候特征的城市建設,極易抹殺城市的個性特征,造成千城一面的后果。地域性、本土性的生物氣候特征是建設特色城市景觀的大背景。冬冷夏熱地區順應水系,布局緊湊的風水村落格局;濕熱地區出檐深遠的干闌式竹樓;干旱地區外閉內敞的庭院式建筑,都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視覺景觀效果,成為氣候適應性景觀的典范。
二、風景園林基礎物候資料的建立
城市氣候和人類的生理、心理關系密切,良好的城市氣候環境可以讓人的中樞神經保持正常狀態,調節人的溫熱感和光電效應,促進身心和體力的恢復。物候單因子資料的建立,可為研究人體舒適度提供基礎數據。中國百科大辭典將形成氣候的基本因子分為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包括海陸、洋流、地形、冰雪覆蓋和局部下墊面的土壤植被特征)、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五類。大氣科學詞典則將其歸納為:輻射因子、大氣環流因子和地理因子。風景園林學科著重考慮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空間形態表達為主的實踐研究是其改善人居環境的主要手段。在研究氣候對人類的影響上,風景園林學主要關注由氣候要素和風景園林空間結構形態構成的舒適度感受。運用三元論方法,可將三者的相互關系作如下表述
1.風因子
風即大氣環流,其測量參數分為風速、風向,可用流場和流線表示,主要考量標準為年平均風速、最大風速、各季節平均風速等。現場實測、風洞實驗和計算機模擬是針對風因子的主要研究方法。風向可簡單地從羅盤或云、植被的運動方向測得。數字式或手持風速測定儀一般宜設置在風向垂直線上,多次記錄后算取平均值;并選擇不同高度,比較風速的變化規律。風速、風向可由年或季風玫瑰圖表示。風(即大氣環流)是人體在室外空間中感知氣候的重要因子,直接影響人體的冷熱感受。注重物候條件的景觀設計會充分考慮場地中空間組成因素的布置和組合,因勢利導,營造舒緩宜人的夏季主導風向。
2.濕因子
相對濕度對于施加于人體的熱負荷沒有直接的影響,但由于它對空氣的蒸發力的作用進而影響身體表面排汗的散熱效率,從而影響人體熱舒適度。濕度的測量參數有絕對濕度、相對濕度和露點濕度,多使用干濕球測量法和露點濕度測量法測量。絕對濕度為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水蒸氣的重量,并不能直接說明空氣的干濕程度;相對濕度是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水蒸氣量與同溫度時空氣所含飽和水蒸汽量之比值,可以作為評價空氣干濕的標準;露點溫度是在未飽和濕空氣水汽壓不變的條件下,氣溫下降至出現結露時的溫度。城市空氣濕度多用平均相對濕度,平均降水量表示。
3.熱因子
熱因子由大氣溫度和熱輻射兩方面組成,主要利用干濕球、黑球、照度計等儀器測定。干球測量空氣濕度;濕球溫度又稱絕熱飽和濕度,可表現當前環境通過水分蒸發蒸騰后達到的最低溫度;黑球是在周圍環境達到熱平衡時,通過熱輻射方式傳輸能量的測定方式。大氣溫度變化包括平均氣溫,氣溫較差,表示環境熱輻射平均強度和溫度的平均輻射溫度(MRT)也可用來作為衡量溫度的參考指標。熱輻射分為太陽輻射照度和光照度。輻射照度時到達物體表面單位面積的總輻射通量,以物體的熱點效應為基礎原理,可測量總太陽輻射量、散射輻射量、直射輻射量、底面放射輻射量等。光照度是達到物體表面單位面積就的總光通量,受照平面上接收的光通量的面密度。
4.生物因子
城市環境中的物候適應性不但涉及人類,同樣也涉及在城市中生存的動植物。生物多樣性指的是一定空間范圍內多種生命有機體,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樣性和變動性及物種生境的生態復雜性。生物多樣性是衡量城市物候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大氣候及局部氣候均有調節作用,決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復雜性。城市生物資源的不合理過度開發,直接導致景觀破碎嚴重,景觀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降低。同質景觀喪失了異質景觀應有的和諧共生系統,帶來嚴重的生態問題。
三、生物氣候學風景園林應用
城市中的生態系統大多是人工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運轉基本在人類的控制下進行,人幾乎是唯一的消費者。生物氣候設計屬于被動式能源利用設計,在景觀設計中利用被動系統配合人工主動系統,塑造具地域特色景觀空間,可有效提升景觀的生態效能、視覺感受和人體舒適度體驗。充分發揮景觀固有的氣候調節功能是風景園林影響城市氣候的關鍵途徑。生物氣候學理論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主要有場地的微氣候分析和評定,以及通過景觀要素的空間形態布局改善場地微氣候兩方面。在景觀空間形態設計上關注并合理應用風、溫度、濕度、太陽輻射、生態系統等要素,不僅可滿足人類活動的生理要求,享受視覺美,同時也能滿足心理舒適感的渴望。利用生物氣候學做氣候適應性景觀設計的優點在于,使景觀師在設計之初就知道何時何處需要采暖、降溫、遮陽或通風;在平立剖面設計時應該利用什么,避免什么;怎么樣才能達到最佳人體舒適度;如何減少施工使用時的能耗。為達到這些目的,可在現場氣候單因素測定的基礎上,通過人體舒適度整合分析,得出景觀空間形態的關聯關系,實際應用于設計表達。
1.風環境的風景園林應用
城市風場的分布情況與周邊空間形態關聯密切。城市中的風多為街巷風和庭院風,由熱能分布不均導致的溫度差、氣壓差造成,周邊建筑構筑物和人群活動都能對其造成強烈影響。風環境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營造夏季舒適通風區和冬季避風區,規避夏季氣流不暢和冬季寒風、劣風、渦流、亂流等不利風易發區。景觀風環境應用需結合當地地理環境特征,在空間上綜合有序地引導氣候元素,布置景觀元素,以減少不舒適風場的形成,在濕熱條件下引導風速,加快人體散熱;寒冷條件下降低風力,保持體溫。對風場的規律掌握可通過實地測定,也可借助風動模擬、CFD模擬等技術實現定性分析。
2.濕因子的風景園林應用
在極端條件下,如高溫高濕,人體的水分蒸發受到限制,形成悶熱感覺;在高溫低濕的情況下,出現燥熱情緒,都會給人帶來不舒適的感覺。但在低溫環境中,相對濕度對人的熱舒適影響較小。風景園林濕因子的利用可包括雨水、中水的直接間接利用和節水灌溉系統。城市中大面積不透水下墊面需要集中且快速的管道排放能力,同時城市土壤涵養能力下降,微生物生存空間劣化。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可減少城市防洪和供水壓力,改善地下水和土壤條件,提高城市物候條件。在各類自然或人工的景觀水體形式中,據SOPTS、ETM+遙感數據,使用熱紅外信息處理和GIS空間分析方法對城市水域景觀的測定分析,面狀水體較其它水景觀類型,對局地溫度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3.熱環境的風景園林應用
空氣溫度是影響人類活動的首要氣候要素。根據2001年,MarialenaNikolopolou等在歐洲國家對將近1萬人的問卷和實測研究,得出空氣溫度和太陽輻射是決定熱舒適的主要因素,但人的主動調節能力和心理作用有助于對環境的適應,提高人體舒適度。影響城市景觀空間的熱環境和場地圍合面的空間形態及植物布置密切相關。綠地景觀的熱環境溫度低于其它的景觀類型,可形成“冷島效應”,已成為城市規劃設計師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識。人類活動的時空安排和場地日照時長、日照角度合理搭配,可滿足室外熱舒適需求。利用屋頂綠化和立面綠化可調節小氣候環境。根據當地氣候規律,夏季運用建筑、植栽遮擋多余的光熱,增加通風;冬季充分吸收光熱,避免盛行風侵襲。以上都是關于熱環境的應用策略,但關于如何合理布置形狀大小不一的景觀才能得到最大效能的利用,還需得進行進一步探討。
4.生物多樣性和風景園林
生物多樣性是構成景觀多樣性的基本條件之一。生物多樣性的城市景觀應用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理解。宏觀尺度而言,城市的生物群落能量和物質循環利用應和區域穩定健康發展成正相關。就中觀尺度而言,生物系統的構筑應符合有地方特色的生態平衡原則,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合理性、可持續性特征。微觀尺度的生物種類、空間形態、生活習性可以充分融合到人類的日常活動中,和人產生良性互動。其中微觀尺度在城市風景園林的具體營造建設中應用較為廣泛。景觀規劃設計師應充分考慮對生物群落的保護,減少對原生地生態平衡的破壞,塑造遺傳、物種、生態系統和景觀的多樣性。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創造以“藍”“綠”基質為主體,和諧統一的整體,建設復層混合立交式的連續循環的生物群落。通過景觀生態結構功能的分析診斷,進行景觀生態評價,設計適應當地氣候的植物栽種,增加動物種類,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