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6: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機構與風險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金融機構概述
(一)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是指與從事金融服?找滌泄氐慕鶉謚薪榛?構,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務業(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行業)與此相應,金融中介機構也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同時亦指有關放貸的機構,發放貸款給在財務上進行周轉的公司客戶,而且他們的利息相對于銀行來說也比較高,比較方便客戶借貸。
金融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可以理解為資金的融通,也可以理解為貨幣與信用相互結合、相互聯結、相互影響的范疇。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金融工具等要素一起,構成了完整的金融體系。近年來,金融領域的改革與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金融機構是金融發揮作用的載體與中介,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與工具推動經濟的發展[2]。
(二)金融機構的職能
金融機構通常提供以下一種或多種金融服務:第一,在市場上籌集資金從而獲得貨幣資金,將其改變并構建成不同種類的、更容易接受的金融資產;第二,代表客戶交易金融資產,提供金融交易的結算服務;第三,自營交易金融資產,滿足客戶對不同金融資產的需求;第四,幫助客戶創造金融資產,并把這些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市場參與者;第五,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保管金融資產,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
上述第一種服務涉及金融機構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種服務是金融機構的經紀和交易功能;第四種服務被稱為承銷功能,提供承銷的金融機構一般也提供經紀或交易服務;第五種服務則屬于咨詢和信托功能。
(三)金融機構面臨風險的種類
金融機構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金融風險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信用風險也可以被看作是履約風險,即交易對手不履行契約所造成的風險,如商業銀行的借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的風險;市場風險也被稱為價格風險,金融機構在金融相關價格的形成機制中發揮作用的同時又面臨著許多市場風險,利率、匯率及其他資產價格的變化都有可能給金融機構的運營帶來損失;操作風險既包括內部事件所導致的風險,如內部管理不到位、員工操作失誤等,又包括外部事件所導致的風險,如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所導致的風險[3]。
三、金融機構的創新與風險管理的意義
(一)加強金融機構創新的意義
金融機構的創新是指建立新型的金融機構,或者在原有金融機構的基礎上加以重組或改造。金融機構創新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純粹網絡銀行的誕生,套利和投機動機導致對沖基金出現,“新經濟”的熱潮引發風險投資基金的大發展,放松金融管制與金融國際化產生了一大批新式的金融機構等。
金融機構通過大量創新業務,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同時,現代金融創新涌現出來的大量新工具、新技術、新交易、新服務使金融機構積聚資金的能力大大增強,信用創造的功能得到發揮,擁有的資金流量和資產存量急速增長,提高了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規模報酬,降低了成本。加之經營管理上的創新,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得到增強。
(二)加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的不斷進步,對外開放的總體格局已初步形成。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機構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加強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不僅能夠為金融機構自身提供發展動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國際經濟大形勢,以促進自身的長遠發展,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輔助其他的經濟實體發展,為本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4]。
除此之外,金融機構的經營特點以及眾多金融機構的巨額損失的教訓都證明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四、金融機構的創新途徑
(一)關注金融發展多元化需求
金融創新的目標在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金融發展的多元化需求。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金融需求也變得更為復雜,為了滿足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必須下大力完善金融供應市場,拓展直接融資比例。同時還需要加快證券市場建設,尤其是地方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構建多元化產權交易模式,優化股權交易環境。此外,還要加強對中小規模商業銀行、基層銀行、小額信貸等金融服務機構的發展扶持,建立完善的擔保機制,以此實現金融創新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二)構建以金融促經濟的發展格局
金融創新是以服務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尤其是要順應經濟發展的總體需求,優化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科技金融的重點是扶持各類科技創新,為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為高新技術的發展拓展資金供應途徑;綠色金融則是以生態環保建設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建設。將環保因素納入金融業績考核體系當中,在保險領域發展綠色保險服務,提供相應的保險產品,以金融支持促進綠色生態事業發展,進而促進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
五、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途徑
(一)加強誠信建設,提高風險關注度
一些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者只顧眼前的利益,而缺少長遠的目光,沒有將風險管理安排在各個經營管理環節,沒有高度關注利益背后潛藏的危機,沒有加強企業、個人的誠信建設,從而導致金融危機爆發時,金融機構存在破產風險。所以,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時應該加強誠信建設,增強風險意識,避免由于信用問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隱患[6]。
(二)加強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
應增強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鑒于金融創新能夠為金融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為了促使金融活動取得持續性的創新與發展,政府的支持與監管是極為必要的。政府增強金融市場的監管是有效協調金融機構創新和保證金融市場穩定的重要舉措,并且,政府部門的支持能夠給予金融機構創新活動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政府與機構內部監督部門之間的聯合監管,能夠有效打擊相關違法違規活動。在進行金融監管與控制時,時刻以維護金融穩定、鼓勵金融創新作為此項工作的開展原則,合理掌控金融監管的持續標準,促使金融創新與監管得以健康、穩定地發展[6]。
除此之外,對于金融機構自身來說,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也必不可少,風險管理部門可以是具有一定獨立程度的、由各部門專業人才組成的風險管理委員會,也可以是企業的職能部門,或是聘請企業外部相關專業的風險評估管理專家參與。通過建立風險管理機構,對與金融機構自身經營管理相關的各種風險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與監控,以達到有效降低風險的目的。
(三)加強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
在日益變化的金融市場環境中,金融機構面臨著各種經營管理的風險,如市場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以及法律風險,加強其內部的風險控制是前提和基礎。首先應提高金融機構內部員工的風險意識,如通過金融機構的內刊、宣傳欄、員工手冊等渠道來進行宣傳,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轉變安逸的求穩的思想,強化員工的憂患意識;其次,應結合各個風險控制點,在金融機構內部建立一套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防范和控制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其中,風險權限管理是指由金融機構統一管理其下面的分公司、子公司的投資、籌資和擔保等高風險業務的發展權限,在具體實施固定資產投資業務、對外投資業務、委托理財業務、借款和擔保業務時,嚴格執行需要向總部報批、備案以及內部決策、審批的程序,以實現對相關風險的有效規避。另外,在實施風險權限管理的基礎上,應著重強調加強風險控制責任制度建設,通過制定相關制度來明確下屬各單位在重大決策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個階段不同的風險控制責任。
金融機構在邁向國際化道路的過程中要注重國內外宏觀環境、政策對金融機構風險的判斷,要加強風險管理、內控管理,做好風險預警和資產流動性的配置,加強各類風險的研究,完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內控體系。在創新業務的同時,注重風險的防范,及時對創新風險進行評估、規避,保證金融機構在創新中更加安全、穩定地發展。雖然創新帶來了利潤,提高了市場效率,但金融創新不能濫用,尤其是在新產品、新業務的開發和銷售過程中,更要注重風險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風險監控體系,重點突出高風險領域的風險評估,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防范風險。
(四)建立持續的風險評估制度體系
從企業的管理角度來看,企業的經營風險主要是指影響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一些利害因素,如流程風險、環境風險和決策信息風險,因此,企業應對各種風險進行必要的管理、監控和評估。對于金融機構?硭擔?建立持續的風險評估制度體系是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風險的有效手段。金融機構內部的風險評估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從各經營管理活動流程的執行部門出發,加強對風險的預測與評估,若各經營管理活動流程執行部門發現新的情況或者流程發生變化,應當及時告知風險控制管理部門,否則,若出現風險,則由相應的執行部門承擔。其次,風險控制管理部門作為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的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對各經營管理活動流程進行跟蹤,及時評估由于新情況和新變化帶來的風險,此外,還應主動參與新業務的開展以及新市場的開拓工作,有效進行風險評估。
健全相關法規建設需要法規制定者深入實踐、廣泛調研,制定既有利于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又能夠提高金融機構運營效率的科學的法規。法規的制定只是金融機構依法經營的初始環節,法規制定以后,更需要金融機構的嚴格執行、依法經營,維護法律的權威,合法分散、管理風險。
(五)增強國際間的經濟合作
一、金融創新風險
1、金融創新風險概述
金融創新風險是金融創新過程中,創新供給主體的創新措施不能順利實施,或者是創新收益遭到損失的可能性。它由兩部分構成,一是金融創新設計過程中的各種風險;二是金融創新實施過程中的風險。
金融創新風險不同于產業創新風險。首先,產業創新風險主要存在于新成果的市場認可度及潛在收益的獲得程度上,而金融業不僅具有產業創新的風險,還具有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特殊的行業風險,金融創新在追逐利潤時也制造出了新的風險。其次,金融創新無法申請專利,具有廣泛的可模仿性和可推廣性。只有通過被模仿和推廣的活動,創新才能真正被社會所接受,否則將會由于市場規模不經濟、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導致創新成果的市場需求量過小、創新成本過高,從而發生市場缺損、作用缺損以及價值缺損,使得創新者很難獲得全部潛在的收益,實現利潤最大化。最后,金融業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因此金融創新風險要比產業創新風險具有更廣的影響面和更大的影響力。
2、金融創新風險的構成
(1)設計風險。設計風險是由于金融創新設計過程中各種不確定因素而使金融創新措施未能如期出臺的可能性。
(2)市場風險。市場風險又稱價格風險,是指市場價格變動導致金融衍生產品價格變動而產生的風險。這里的市場價格,主要是指基礎資產的價格。不同的衍生產品所涉及的市場風險是不同的。
(3)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又稱履約風險,是衍生交易中的一方不按合同條款履約而導致的風險。
(4)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找不到適當的對手時,只能以低于市場價格的價格將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風險。
(5)操作風險。操作風險又稱運作風險,是由于內部控制系統或清算系統失靈而導致的風險。
(6)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金融機構在交易過程中由于金融產品的復雜性而出現的判斷錯誤、記賬錯誤、結算錯誤、交割錯誤以及和約錯誤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7)投機風險。投機風險是由于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利用金融創新進行投機而導致的風險。
(8)伙伴風險。伙伴風險是由于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伙伴關系而導致的風險。
(9)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由于交易合約內容不合法律規范,交易合約不具備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而給交易主體帶來的風險。
(10)聲譽風險。聲譽風險是由于操作失誤,不按時履約,違反相關法律和法規或其他原因,而給組織金融創新的機構或交易中一方的聲譽帶來的不良影響。
2、金融創新風險的成因
(1)金融創新使通貨膨脹成為可能。首先,金融創新擴大了貨幣供應的主體。傳統的金融體系中貨幣供應的職責主要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擔負。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的供應,商業銀行則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創造和收縮貨幣。金融創新以后,這一格局被打破。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中出現的諸多與活期存款類似的新型負債賬戶就具有較強的存款派生能力。而且非銀行的金融機構也利用電子資金轉撥系統開辦支票賬戶、可轉讓存單、電話付款、證券化貸款等業務來創造貨幣,雖然其創造貨幣的能力不及商業銀行,但它擴大了貨幣供給主體,增加了銀行控制信貸的難度。在利益驅動下,銀行與非銀行機構還會不加限制地擴大信貸,使貨幣供應量增多。
其次,金融創新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金融電子化是金融創新的特征之一,金融機構應用電子技術使其業務由傳統的人工操作轉變成自動化、機械化操作。多功能信用卡、自動轉賬服務、銀行電話付款等新工具的普及明顯縮減了交易時間,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
(2)金融創新降低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連續發生了數次震驚世界的金融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機、美國奧蘭治事件、巴林銀行倒閉、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股災等等,都是金融風險過大,使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遭到破壞所致。因此,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當局,都普遍推行以風險控制為核心的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把風險防范和保持穩定性放在首要位置。
(3)金融創新弱化了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金融監管的領域擴大,對象增多。在金融創新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種類明顯增多,各式各樣的準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由于生產國際化迅速發展,跨國公司大量涌現,對全球性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加,加之持續不斷的各個金融領域的創新,促進了跨國銀行這種金融機構的發展。而且在金融機構業務和組織創新的基礎上,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相互交叉和滲透,傳統的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分工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金融監管不但要監管傳統的金融機構,還要監管各種新型的金融機構和準金融機構;不僅要監管國內的金融機構,還要監管跨國性金融機構;不但要監管傳統的金融業務,還要監管新興業務。這樣就增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從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相互關系來看,金融監管制度總是針對現有的金融業務及經營范圍制定的。然而,金融機構為了擺脫或逃避金融當局的管制,便通過創新來增強競爭力以獲取更多的利潤。反過來,當這些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或金融當局的目標構成威脅時,政府或金融當局又會采取新的管制和干預措施,于是又引發新一輪有針對性的金融創新。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監管的創新滯后于金融業務或工具創新,從而使得現實的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二、金融創新風險的防范
1、金融創新風險的防范體系
金融創新風險的防范體系是金融創新風險的防范主體,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國內外金融創新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運用相關的方法和手段,對金融創新風險進行識別、測量和控制的行為體系。該體系由金融創新風險防范目標、防范主體、防范客體和防范方法這四個要素組成。
第一,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的目標。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的目標也就是構建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國內外金融創新風險所帶來的和可能帶來收益減少的損失和成本增加的損失。
第二,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的主體。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的主體是金融創新風險防范行為的承擔者,包括行為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也就是金融市場的監管者和創新者。在風險防范的實踐中,這兩個層次的主體是難以分開的。
第三,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的客體。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的客體是指金融創新風險防范行為的作用對象,也就是金融創新風險,它包括設計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經營風險、投機風險、伙伴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
第四,金融創新風險防范的方法。金融創新風險防范的方法是指對金融創新風險客體實施控制的技術措施,這是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的關鍵所在。防范金融創新風險的主要方法是風險的回避、風險的分散、風險的分攤與轉移、風險的預警預控管理。
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在金融創新中運用系統的方法,對不同的金融創新風險進行系統管理和防范,以減少風險發生的概率或損失。
(1)金融創新風險的回避。風險回避是指考慮到影響預定目標達成的諸多風險因素,結合決策者自身的風險偏好性和風險承受能力,從而做出的中止、放棄某種決策方案或調整、改變某種決策方案的風險處理方式。風險回避的前提在于金融創新主體能夠準確對自身條件和外部形勢,以及對客觀存在風險的屬性和大小有準確的認識。
正確的金融創新風險回避策略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回避風險,而應該在恰當的時候,以合適的方式回避風險。金融創新風險回避應該是一種策略性、藝術性、技巧性的回避。當金融創新主體的自身實力無力承擔可能的損失,而且確實無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時;當金融創新主體有多種項目、領域可供選擇,而不同的選擇可能具有不同的風險;當金融創新主體沒有必要去涉足某領域或是冒險時,均可采取風險回避策略。
(2)金融創新風險的分散。風險分散是同一投資主體投資于不同的項目,從而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多數企業通常采取投資組合、項目組合、多元化經營這三種方式來分散風險,而用于金融創新風險的分散則可采取投資組合以及多元化經營這兩種方式來分散風險。
首先,投資組合。金融創新由于自身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使得非系統性風險遠遠大于普通的金融業務,因而可能的投資收益也大于普通業務,創新者正是看中這部分超常收益而寧愿承擔較大風險。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創新投資者必須慎重考慮投資失敗造成的損失。
其次,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經營的一個優點在于減少了利潤的波動,因此金融創新主體應力爭作到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組合。創新主體應選擇在價格上是負相關的創新組合,這樣就有利于分散風險,而高度相關的創新組合不利于分散風險。但是,也不能高估了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的作用。多元化經營不僅分散了用于金融創新的資源,而且它對創新者的素質要求較高,如果沒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和對風險的靈敏嗅覺,就會提高創新成本,導致金融創新的失敗。
(3)金融創新風險的分攤與轉移。風險的分攤不同于風險的分散,風險的分攤是多個投資主體參與同一個項目的投資,使風險在多個投資主體中分攤。顯然,隨著投資參與人數的增加,各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是遞減的。不僅如此,隨著投資參與人數的增加,總體風險也是遞減的。
風險的轉移是指風險由一個承擔主體向另一個承擔主體轉移,風險的轉移可分為風險的財務轉移和非財務轉移。風險的財務轉移是風險活動的承擔者不變,只是財務損失主體發生了轉移,譬如采取投保或擔保的方式來轉移風險。風險的非財務轉移即實體轉移,是風險活動連同其財務責任全部由一個承擔主體轉移到另一個承擔主體,譬如采取委托、發包、招標或出售的方式來轉移風險。然而,金融創新風險的轉移并不同于一般的項目風險轉移,金融創新風險的轉移多數是通過金融衍生物來實現的。
(4)金融創新風險的預警預控管理。有效的風險預警預控管理是確保金融創新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通過監測可能產生金融創新風險的動向與征候,可以及時為金融創新提供決策依據,阻止金融創新風險向金融危機轉化。金融創新風險預警預控管理主要是預警預控指標的選取和預警預控系統的操作。
金融業是一個技術性強、利潤豐厚、競爭激烈的高風險領域,無任何風險的金融運行體系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們能事先預測出風險的等級,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防范并及時化解風險,就能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借鑒世界各國金融風險防范的經驗,在金融創新過程中,可以采取宏觀、中觀、微觀三個預警子系統相結合的垂直風險預警預控管理。其中,宏觀金融預警系統主要是監測宏觀金融風險,即監測國際金融風險走勢和一個國家整個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中觀金融預警系統主要是監測國內各經濟區域內金融體系面臨的金融風險;微觀金融預警系統主要是監測一定金融環境下微觀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這三個預警子系統要協調動作,自上而下地實行監控。
2、金融創新風險的防范策略
(1)金融監管部門的風險防范。首先,完善立法。對金融創新活動設立一整套完備的法律程序,制定關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統一標準,以消除交易過程中不必要的風險,使金融交易從合約的簽訂到最后執行完畢的整個過程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來規范。同時建立關于風險管理和交易咨詢的有效機制,使各金融機構都有防范金融風險的舉措,確保投資的安全性。
其次,參與金融創新的研究和開發。金融監管機構要派專人參與金融創新的研究和開發,全面了解金融創新的過程,準確掌握其產品的風險情況,組織有關專家和教授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全面論證并審定能否進行金融創新。
再次,嚴格監管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活動。除了按照《巴塞爾協議》對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作出規定外,還要根據其資本量、信用狀況、經營能力、對風險的應變能力及當前的市場波動狀況給出一系列的風險監控指標,將風險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圍內。
最后,加強各國金融政策的相互協調。傳統的監管機構基本是國家化的,各國政府一般都是從本國的利益出發,制定金融政策,由于政策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大規模投機資本為了尋求套利套匯,頻繁出入各國的金融市場,放大了金融風險。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加強國際合作,協調貨幣政策,從而把金融創新產生的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2)金融創新主體的風險防范。第一,確立風險管理意識。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風險日益增大,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金融企業面對金融環境變化、風險增大的現實,要想取得良好的經營效益,必須確立風險管理的意識與觀念。必須在員工中樹立風險意識,使他們明白,在充滿風險的經營環境中,一味地回避風險是不可能的,只有面對風險,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防范和化解風險。
第二,明確風險管理原則。金融機構在創新產品、推出新業務時首先要遵循謹慎決策的原則,切勿盲目從事,急于求成。金融機構還要遵循分散風險的原則,擴大經營范圍,實行多元化經營,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此外,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還要遵循規避風險的原則,避開高風險業務,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第三,建立風險管理體系。金融機構要統一制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風險防范制度,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預測評估指標體系,以便作出正確的風險預測。此外,金融機構還要保證本系統內信息的上下暢通,不斷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修補和完善金融風險預警預控系統存在的漏洞。
第四,加強內部監管。加強金融創新主體內部的監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要加強表外業務的管理。金融創新主體應根據自身的規模、資金、能力等確定表外業務占全部資產額的比例,并把握好表外頭寸。同時,表外業務與表內業務要分開管理,建立完善的表外業務報表制度,加強表外業務的統計和核算。二還要加強對表外業務定期與不定期的內部稽核。及時發現表外業務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出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要加強對海外分支機構的管理,總部對海外分支機構要有集中、統一的調節和控制,要對其規定業務范圍及各類業務的規模和審批權限,加大總部對海外分支機構資金流動的管理力度。三要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對金融機構內部重要的和高風險的部門進行分工并明確責任,使各部門在互相制約的基礎上既保持協調合作,又能職能分離、風險分擔。
三、結論
金融創新的風險體系是一個由多種風險交織在一起的彼此制約的復雜鏈條,它們共同影響和作用于金融創新的整個過程。金融創新風險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從通貨膨脹、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金融監管的有效性三個方面分析了金融創新風險的成因。除此之外,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傳導也是金融創新風險的形成原因之一。因此,對金融創新風險的成因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國在進行金融創新時要充分考慮當前的國情,以服務于經濟發展為基本的立足點,以市場為金融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創新時要充分考慮我國金融體制的特點及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有選擇地進行金融產品的開發或引進國外的創新成果,避免一刀切。金融創新的目的在于規避風險,獲取利潤,因此在金融創新之前,要運用各種方法對其進行風險分析,為創新成功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向虹: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J].金融會計,2008(8).
[2] 陳子季:金融創新的宏觀效應分析[J].金融研究,2006(5).
[3] 王麗、楊斌:淺談中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J].經濟與管理,2008(11).
[4] 樓文龍:開放條件下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J].經濟管理,2007(2).
一、農村信用社加快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向現代化銀行改革過渡的需要。目前,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階段的任務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試點”全面轉入“深入實施和攻堅”階段,并按照股份制、銀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現代化銀行業金融機構邁進。建立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是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國際金融體系、實現與國際接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農村信用社要實現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改革目標,就必須適應銀行業改革的大勢所趨,更新風險管理理念,改革傳統落后的風險管理模式,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和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二) 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適應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隨著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日趨完善,特別是銀監會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市場準入的門檻,農村金融市場已進入激烈競爭的時代。農村信用社在廣大農村“一枝獨秀”的格局被徹底打破,只有不斷引入現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才能適應市場多元化的競爭需要。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三)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農村信用社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農村信用社同其他商業銀行一樣,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以“經營風險”為獲取價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夠妥善控制和化解風險,直接決定經營發展的成敗。隨著各項業務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趨加劇,農村信用社風險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只有通過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才能對經營發展中面臨的各類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從而保持穩健經營、穩步發展。
(四)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是適應現代金融監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不僅是銀行業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金融監管的迫切要求。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斷深化,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對農村信用社監管的標準不斷提高,且正在加快與國內商業銀行的監管標準接軌,以敦促農村信用社不斷提高自身風險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既是農村信用社適應外部監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風險管控能力的現實需要。
二、農村信用社全面風險管理的對策和措施
(一)創建全面風險管理文化。全面風險管理文化是融合現代金融企業的管理思想、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行為、風險道德標準與風險管理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文化,是金融企業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村信用社必須提高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更新風險管理理念,著重突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化風險管理的核心地位。鑒于以往農村信用社因風險管理不力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和歷史教訓,農村信用社必須牢固樹立風險管理“高于一切、壓倒一切”的思想意識,正確把握審慎經營、風險可控的原則,堅持以風險管理為總抓手,把風險防控觀念貫徹到全部工作和各個環節的始終,真正突出風險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實現風險管理的“三個轉變”。首先,在風險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風險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風險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轉變;其次,在風險管理的側重點上,要由信用風險為重點向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合規性風險等多種風險并重的一體化綜合管理理念轉變;第三,在風險管理的覆蓋面上,要由單一的區域,分散的崗位和片面的專業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遺漏洞的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轉變。三是抓住高管人員這一關鍵環節。加強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必須從管理層抓起,管理人員要從自身做起,帶頭樹立審慎經營、內控優先的思想理念,引導和帶領廣大員工將全面風險理念貫徹落實到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細節之中。
[中圖分類號] F640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風險管理是現代金融機構的核心。近些年來,在市場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術方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和迅速發展,從而大大增強了這些金融機構在風險日益加大的市場中的競爭力。我國國有金融機構股份制改制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成為現代金融機構的急需。盈利是金融機構的天性,但通常高風險與高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金融機構必須加強對風險管理、風險控制的準確性、合規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保證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金融機構的特殊性
金融機構的特殊性最直接的表現在于金融中介的出現使得金融機構融資方式創新,使金融機構融資不在受到時間、地點、融資數額、融資對象等的限制。以銀行為例,銀行通過吸存和發行債券等方式將分散的資金募集集中在一起滿足大額投資的需求,克制了銀行自身資金數額、期限的限制,滿足不同期限的借貸需求。其次,金融機構能夠起到提高資金運作率、增加運作的安全性、降低融資成本的作用。由于金融機構自身資金實力雄厚、信譽良好,對于存款者來說是比較信任的,對于借款者來說其融資成本相對降低,大大減少了借貸雙方的風險,提高了資金的運作效率。而且金融機構又具有專業性、融資工具豐富、規模大、網點多等特點,有使得金融機構融資成本降低。
按照1993年底《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以國務院為領導的獨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建立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商政分離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以有序競爭、統一開放、嚴格管理為目標的金融市場體系”[7]圍繞這一目標我國已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金融機構體系,其組成如圖1所示:但它們都面臨許多相同點風險。具體而言,首先,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如下問題:(1)持有的資產可能面臨違約或信用風險;(2)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與負債的期限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因而暴露于利率風險之下。第二,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某種負債提現或流動性風險,風險的大小取決于向負債持有者出售的債權憑證種類。第三,大多數金融機構都面臨某種承銷的風險,不管是通過證券的出售,還是發行各種類型的表內或表外的信用擔保。最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經營成本風險,因為金融服務的提供需要使用實際資源與后臺支持系統。因為這些風險及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金融機構被賦予特殊性。
圖1 中國金融機構體系
(一)降低家庭儲蓄者的監督成本
對一般的儲蓄者來說,直接投資于企業發行的金融債券將會面臨收集信息將要付出較高成本,要是有人參與合同就會產生成本,收集信息的難度越大,成本越高,違約的風險就會越大。這時儲蓄者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解決的辦法就是讓許多小儲蓄者把他們的資金放到金融機構,由這個金融機構把這些資金集中一起投資于公司發行的金融債券憑證上。可以通過比較在沒有金融機構的世界中資金的流動和有金融機構的世界中資金的流動來說明金融機構的作用。如圖2、圖3所示:
圖2 沒有金融機構的資金的流動
圖3 有金融機構的資金的流動
(二)增加流動性降低價格風險
由于金融機構具有分散部分但不是全部資產組合風險的能力,使其在向儲戶提供流動性較高且價格風險較低的各種合約的同時,又能夠投資于流動性較低且風險較高的公司證券,并且在金融機構投資于風險資產時還能確保向投資者和儲戶提供流動。分散化就是只要不同的投資回報不是完全正相關的,金融機構就可以利用規模效應來分散大部分資產組合的風險。在美國和英國的實踐表明,一項包含15種證券的分散投資可以給金融機構和資產組合的經理人帶來顯著的分散化效益。金融機構在投資過程中利用大數法則,隨著金融機構的資產組合中證券種類的增加,資產組合風險就會以一個不斷遞減的速度下降。而對于家庭儲蓄者來說,由于他們的規模較小因而只能持有那些相對不太分散的資產組合。風險分散使一個金融機構能夠更準確的預測其資產組合的預期回報,可以確保對家庭儲蓄者的承諾以很低的價格或資本價值風險提供高流動性的債權憑證。
(三)降低交易成本和期限中介
如同金融機構在信息收集過程中提供潛在的規模經濟一樣,在交易成本上也能提供規模經濟。如自1975年5月1日來,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的固定傭金就被取消了,所以小的零售購買者就面臨著比大的批發業務的購買者更高的交易成本。通過將其資產集中于金融機構,由他們大批量購買資產,家庭儲蓄者就可以降低購買資產時的交易成本。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期限不匹配能夠創造出新型合約,例如在向家庭提供長期抵押貸款的同時仍能通過短期債務合同融資。
三、金融機構風險管理
(一)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目標和程序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安全保障,要求金融機構在充分、全面的認識風險的基礎上選擇有效的措施對風險進行全面的處理與控制。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受市場、客戶、技術等多因素的影響,其面臨的風險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組合,所以為使金融機構在經營中受到風險影響最小化,首先應當確立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管理的體制,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人員,確定風險管理的目標,將風險管理納入日常管理范疇,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日常經濟活動的開展。
風險管理中無論面臨的是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或是什么樣的風險,采用什么樣的機制,其風險管理的程序歸納起來都可以分為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管理以及風險管理執行和評估:(1)風險的識別。風險識別就是調查是否存在風險以及存在風險產生的原因,其是整個風險管理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其中調查風險的方法通常包括:風險調查詢問法、財務報表分析法、流程圖分析法等。在對風險識別的過程中,除了調查風險還要分析引發風險事件的主要原因,從而采取應對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而分析風險是識別風險的關鍵。一般采用風險清單、威脅分析、風險邏輯樹分析和暮景分析等分析方法。(2)風險衡量。風險衡量一般是采用數理統計和概率論的方法并借助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精算工具進行,以風險發生生的頻率和風險發生的強度為主要測算標志,對某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者風險發生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預測和估算。(3)選擇管理風險的方法。在確定風險種類和影響程度之后,應進一步的針對風險選擇相應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4)風險管理的執行和評估。風險管理的執行就是對前面選定的風險管理方法進行認真的執行,定期的修檢風險管理的目標,對風險管理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價。
(二)風險管理對策
金融機構風險種類很多,可能使金融機構收益,也可能使金融機構受損,對風險的管理是金融機構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這里的風險管理主要是對能引起盈利變動的不確定因素進行管理;對能引起利潤增減變動的因素應采取措施,妥善處理。(1)回避風險。風險回避一般對于可能發生的風險不采用回避的放大,因為它是對付風險最有效的、最徹底的手段之一,在實際經營中進行經營決策時以方案有無風險為標準,盡量采取無風險或風險小的方案。一個成功的經營者往往很少采用這種方式,因為經營中風險和利潤是連載一起的,沒有風險也就沒有大的利潤。(2)減少風險。在風險經營中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減少因風險出現給金融機構帶來的損失。這是一種主動控制風險的類型,能夠體現管理者的聰明才智。(3)接受風險。這種對策是做好足夠的前期準備,能夠接受并應對風險帶來的損失。經營中的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如貸款就會有信用風險,市場波動就會有經營風險等。對于這些風險應采用接受風險,即每期存放一筆錢留做準備,用做將來風險出現給企業帶來損失的補償,這是一種被動的風險管理對策。(4)轉移風險。轉移風險是指通過某種方式轉出可能發生損失的項目、財產,轉入相對安全的項目或者財產進入金融機構。一般可以采取期權、期貨、遠期、互換交易等金融衍生品來轉嫁風險;或者通過中介機構如保險公司轉移風險。
四、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風險承擔主體不夠明確
風險是無處不在的,任何有效的風險管理都應該有承擔著,明確承擔者的權力、責任、利益,對風險進行有效的規避和管理。只有明確風險承擔主體才能更好的轉嫁風險。在發達國家,銀行體系中代表股東利益的董事會通過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制定風險管理的決策,以全部注冊資本作為承擔風險的資本,明確的承擔銀行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任何風險。在我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著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的問題,以商業銀行為例,在商業銀行風險承擔主體不夠明確時,發生風險沒有部門來承擔風險,最終只能以國家資本承擔金融風險,當風險金額不斷擴大時最終造成財政巨赤,為彌補赤字國家就會通過印發貨幣來滿足貨幣的流動性需求,接連就會引起通貨膨脹,最終是讓整個經濟體系來承擔金融風險。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產生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需要非常重視,必須要加強風險管理的意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二)風險管理方法落后
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體系中風險管理工具是不斷創新并且是多種多樣的,不僅開發了在線價值VAR計量模型還開發了量化風險的計量模型。相比之下我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工具相對落后,管理能力薄弱,風險識別、度量的不夠精確,不能夠提供衍生金融工具滿足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需求。模型化和量化是西方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重要發展趨勢,而我國還停留在資產負債指標管理、頭寸匹配的水平上,對量化、在險價值、持續期、信用計量等概念不夠熟悉,不能提供最直接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在應對風險時不能做出科學、準確的決策達不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三)風險管理體制不完善
在發達國家不是單一的注重風險規避、創造利潤,而是注重兩者的結合風險和收益相匹配,風險管理的同時兼顧收益。而在我國通常會把風險和收益放在對立的位置,不能夠正確的認知風險和收益應該兼得,風險管理體制不健全,阻礙了金融機構、企業的發展。風險管理就是采取正確的手段、突進對風險進行規避、管理及轉嫁,而在我國的金融市場風險管理中存在這樣的一種普遍現象,許多機構為了逃避風險而放棄自身的業務,不僅以損害企業自身的發展我為代價,還對企業的人力、物力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2]。完善的風險管理體制、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是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得以正常進行的保障,打破傳統的束縛,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是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國金融體制自改革開放以后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風險管理方面仍然存在體制不健全,部門之間銜接不順利,風險管理活動效果不佳的問題。
(四)金融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
在金融服務體系中,中介服務機構在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信用評級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保證了投資者能夠全面、及時、準確的獲得市場信息,減少了信息部隊稱造成的風險。但是我國目前的金融中介機構還是比較落后的:首先,缺少權威的信用評級機構,現在的金融機提供的不只是產品,更是一種信用,缺少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束縛了金融機構對風險的規避,如企業在發行股票、債券時是以信用等級來確定利率水平,如果信用評級機構不能給以企業正確、合理的信用等級就會使企業發行的股票、債券不能準確的反映企業的信用狀況。其次,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運作不規范,缺乏可信度,給出的驗證結果不能得到行業普遍的認可。再次,缺少專業的風險管理咨詢服務公司,缺少相關的專業人才,校企之間溝通不暢缺少有效的合作機制,使得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不能夠快速、有效的傳播。
五、完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誠信建設,提高對風險的關注度
一些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者只顧眼前利益缺少長遠的目光,沒有將風險管理安排在各個經營管理環節,沒有高度關注利益背后潛藏的危機,沒有加強企業、個人誠信建設,導致金融危機爆發時金融機構存在破產風險。所以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時應該加強誠信建設,加強風險意識,避免由于信用問題給企業帶來的風險隱患。
(二)強化內部控制,重視對創新風險的防范
金融機構在邁向國際化道路的過程中要注重國內外宏觀環境、政策對金融機構風險的判斷,要加強風險管理、內控管理,做好風險預警和資產流動性的配置,加強各類風險間相互研究,完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內控體系,在創新業務的同時注重風險的防范,及時對創新風險進行評估、規避,保證金融機構在創新中更加安全、穩定的發展。雖然創新帶來利潤,提高了市場效率但金融創新不能濫用,尤其是在新產品、新業務開發和銷售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風險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風險監控措施,重點突出高風險領域的風險評估,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
(三)轉變模式創新風險管理理念
創新風險管理理念就是在規避風險的同時兼顧收益,正確看待風險和收益的關系,把風險管理的過程變成創造收益的過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正確處理風險識別、計量、監控等活動,站在局外能夠更清晰的認識風險,調整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吸取國外先進的風險管理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創新風險管理技術,實現更好的規避風險。轉變風險管理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做好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工作。具體的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實現:(1)擴大風險管理范圍,由國內想國外擴展;(2)轉變風險管理模式有原來的定性分析結合定量分析;(3)轉變風險管理的重點由審批、放貸分離向完善管理發展;(4)轉變風險管理內容的單一性,不僅針對一種風險而是針對多種相互結合的風險;(5)轉變風險管理的形式由直接向直接、間接相結合的模式轉變;(6)轉變風險管理的目標,不僅是單一的貸款而是整體。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金融機構管理風險,獲得更多的收益。
(四)完善中介服務
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良好的金融中介機構有利于金融機構正確的識別、度量風險;有利于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確的風險管理決策。金融中介機構一旦出現問題將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所以完善金融中介服務,有利于金融機構獲取信息,做出正確決定規避風險。
(五)謹慎開創海外市場防范金融危機
金融機構最強大的對手就是金融危機,在面對金融風險時金融機構需要擁有良好的對應措施。2008年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正是由于高風險的外幣債券所傳導的,所以在金融機構立足于國內市場時應以穩健的經營活動為前提,不要盲目的擴張海外市場。一方面選取高評級的債券進行投資,加強新增外幣的風險控制,控制持有量預防和緩解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建立長效的外幣風險管理機制,完善外幣風險管理制度,計提減值準備。不盲目擴張境外投資,以安全、穩健為投資前提,謹慎開拓海外市場防范金融危機。
[參 考 文 獻]
[1]柳才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企業經濟,2006(1):166-167
[2]王麗璞.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J].時代金融,2012(4):70-71
[3]馬嘿克補.淺談金融危機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J].2013(1):117
[4]龔禮紅.金融危機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J].現代企業文化,2011(4)
一、相關定義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資本由農民入股,干部由社員選舉,信貸為社員提供,合作制性質明顯,是扶持農業生產的重要金融力量。農村合作銀行是由轄內農民、農村工商戶、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入股,在合作制的基礎上,吸收股份制運作機制組成的股份合作制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做好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改革、發展和監管工作,既是農村金融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構建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關鍵所在。結合我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階段性特點,當前要特別注重研究和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資本管理是現代銀行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之一,國外很多銀行以及國內的大型銀行都已開始應用了這一先進的管理辦法,但是將這一管理方法在國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系統中的應用還處于空白。雖然目前國內已有很多商業銀行開始了經濟資本管理的探索和實踐,但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由于IT系統建設方面起步比較晚,在規模實力、人才等方面與四大商業銀行和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此,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一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真正實施了這一管理方法。不過資本管理辦法代表著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思想發展的趨勢。
2011年7月,中國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農村銀行機構實施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指導意見,對農村機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優化資本管理框架,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核心競爭了提出了新的監管要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加快推進資本協議的實施,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新課題。2012年6月7日,銀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資本管理辦法》將于2013年1月1日起實施。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如何在過渡期內根據現在資本狀況、資本結構、籌資渠道等實際情況,達到《資本管理辦法》提出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實施新資本管理辦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
1、有助于改善法人治理結構。當實施新資本管理辦法后,有助于明確治理主體的職責權限,有利于運行機制的健全和改進,從而使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成為管理、決策科學,運行高效,信息透明的現代金融企業。
2、有助于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首先,通過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管理委員會的獨立性,這樣有利于加強風險管理數據采集的資料和風險改進計量技術,合理利用風險模型,優化風險控制流程,有利于實現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其次,有利于增強市場風險管理意識,正確劃分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提高市場風險管理水平。最后,通過引入流動性覆蓋比率風一些列流動性指標,可以確保表外風險暴露的最低資金來源,避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
3、有助于提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形象。通過資本管理的實施,加強了風險管控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可以縮小農村銀行和先進銀行才差距,提升管理水平,從而使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真正成為廣大社會公民心中信賴的好銀行。
4、有助于培養專業管理人才。通過資本管理辦法的實施,可以使農村金融機構現有的風險管理人員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使他們擁有先進風險管理理念和豐富的專業知識。
三、實施新資本管理辦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影響
1、影響資本充足率。從現實情況來看,假如按新的資本協議計算得出的資本充足率,比按現在的測算方式計算的結果減少了幾個百分點。因此,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而言,大部分的資本充足率都將達不到監管標準。
2、影響發展方式。實施新的資本管理方法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將在組織資金時更要選經營擇成本低、穩定性高度資金,適時加強對自己結構的管理和相關監管指標的測算,保持存款規模增長和整體經營需求相適應。
3、影響資金運用。當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主要資金運用只有貸款和資金市場債券業務。當實施新資本管理辦法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將有效調整自己運用結構,將資金投向以零售業為核心的輕資本業務,更確切地收縮大額貸款和自己業務將受到限制。
4、影響收入結構。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實施了新的資本管理辦法后,機構組織里的每一筆業務的拓展都要計提相應的資本,這其中既有信用風險資本、市場風險資本,當然還有操作風險資本也要計提,將影響到收入來源。最后,還會對監管方式產生影響。
四、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實施新資本管理辦法的主要難點
1、思想認識不足,資本管理意識淡薄。目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長期處于粗放式的金融模式之中,對風險管理意識淡薄,尤其是在資本管理方面仍然停留在對股本金管理層面,對風險資本概念,風險資本覆蓋率等意識淡薄。
2、風險管理框架不完善,評估程序滯后。多年以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一直依靠前臺業務人員和各級管理人員的經驗進行決策,這些方法比較粗放,缺乏說服力。目前還沒有建立與風險資本管理相關的全面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能力不足,迫于市場壓力,部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也開始探索使用理財等工具拓展資金來源渠道,但是受制于相對薄弱的風險管理能力,資金錯配等潛在風險和問題也不容忽視。還有體制結構中,資本管理職責不明確,管理體系薄弱普遍存在。
3、IT支撐不足,導致數據真實性存疑。當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缺乏有效支持數據采集和新型處理的科技支撐系統,現有的業務信息系統遠遠不足以覆蓋《資本管理辦法》要求的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范疇的資本充足率的測算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經驗判斷為主的階段,指標數據的真實性亟待提高。目前情形,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還缺乏在數理的基礎之上的一些衡量相關風險的計量工具以及計量模型,從而無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監控,進而對未來風險的預測能力嚴重不足。
4、專業人才缺乏。《資本管理辦法》中新監管標準的實施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數據處理、模型搭建、信息系統開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專業人才的嚴重缺乏對該項工作有序開展有重要的影響。實施資本管理辦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熟悉風險管理操作的人才,但目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缺乏具備數理、統計、計量的理論知識和一定業務知識的人員。
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業中覆蓋面最廣、職工人數最多的金融組織,但是農村信用社同時也是職工素質普遍較低的金融組織。以農村金融較為發達的廣東省為例,全省信用社職工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僅占11%左右,珠江三角洲地區雖好一些,比例也不超過30%。
5、歷史數據缺乏。在實施資本風險管理過程中,一個前提條件是需要大量的歷史數據做支持。然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綜合業務系統和信貸風險系統運行時間較短,對各項歷史數據的積累較少,沒有完整的數據庫。目前各農村合作機構的數據積累僅僅是對業務經營數據的積累,對計算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預期損失率等方面的數據積累幾乎空白。無法對數據全面分析和未來走勢研判的需要,制約《資本管理辦法》中有關指標的計算。
五、農村銀行機構實施新資本協議的對策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加快轉變銀行發展方式。《資本管理辦法》有助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規模擴張的外延發展模式走向質量擴張的內涵式增長之路。為實現長遠發展,農村金融機構要及時轉變經營思路,制定資本長期發展規劃,樹立全面風險管理意識,將全面風險管理意識貫穿于全部業務和全體員工之中。加強領導,爭取監管部門支持。對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內部,需要成立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新資本協議的實施工作,促進機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此外,要結合實際進行差距分析,全面規劃,制定本機構實施規劃,積極爭取監管部門的支持。
2、提升治理水平,完善風險管理框架和評估程序。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本來發展水平較低,即使設置了六年的資本充足率達標的過渡期,時間仍較為緊迫。需通過自身建立成熟的風險管理體制和經營模式,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資本達標規劃,通過多種渠道盡早實現目標。由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的不平衡,資產規模等各方面大批存在差異性,那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需要結合自身規劃,逐步達到新資本協議的要求。
3、強化基礎建設,運用各類計量工具。首先,完善法人治理機構,進一步明晰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內部的風險職責分工,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其次,加強數據收集的基礎性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確保數據收集的及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再次,建立新的與實現資本管理辦法相適應的規則和制度。最后,將相關的數理和計量模型運用到經營管理中去,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和優化。加快新型科技改造,奠定系統計量及模型搭建的基礎。準備分類,提高數據質量《資本管理辦法》堅持資本數量和質量并重的原則,明確了隔離資本工作的合格標準和資本調整項目。
4、加強培訓,儲備專業人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首先要根據銀監會要求配齊風險部門人員,主要是招聘熟練掌握高等數學、會數理分析的人才,引進專業人才,改善人才結構,并且不斷儲備有從事風險管理工作經驗的人員,建立專業化隊伍。
5、積極行動起來,填補歷史數據。各農村合作機構高度重視對歷史數據的積累,對近年的有關信用數據進行填補,主動學習和借鑒國有商業銀行歷史數據積累中的經驗,盡快建立適合自身的數據庫體系。
六、結語
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當前改革的鮮明寫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該加強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的研究和判斷,加強對當地市場潛力的挖掘,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適當的規劃,積極地完成資本管理辦法的成功過渡。
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現代金融機構控制風險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額、信貸限額,即通過對其產品、交易伙伴、業務活動領域的分散化降低風險;通過為每種產品、每一交易單位設置交易限額,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貸限額以規避各種風險。金融機構根據各項業務的獲利能力、市場機會、公司的長期戰略定期調整各業務、各部門間的資本配置,力圖使獲取給定收益的風險最小化。
一 董事會對總體風險管理理念和基本風險管戰略的確定
總體上說,董事會對金融機構承受的風險承擔最終責任和義務,因此應負起監控職能。公司整體的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應由董事會審批,為保證戰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適應性,決策機構應通過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和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實施和評估。
(一)風險管理基本原則的確定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的董事會首先要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確定風險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并要求風險管理委員會和相應的風險管理部門積極予以落實。
我們可以簡要地比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1 美林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在美林公司,盡管風險管理的和策略一變再變,但以下述6個原則為基礎的基本理念卻幾乎沒變。這主要包括:任何風險規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經驗、判斷和不斷的溝通;必須不斷地在整個公司內部強化紀律和風險意識;管理人員必須以清晰和簡潔的語句告誡下屬:在資本運營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風險管理必須考慮非預期的事件,探索潛在的,檢測不足之處,協助識別可能的損失;風險管理策略必須具備靈活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必須是減少難以承受的損失的可能性。這樣的損失通常源自無法預計的事件,大部分的統計和模型式的風險管理方法無法預計。
在過去幾年,用數學模型來測量市場風險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眾多風險管理的要點,風險管理幾乎成了風險測量的同義詞。美林公司認為,數學風險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證,因此,對這些數學模型的依賴是有限的。
事實上,由于數學風險模型不能精確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將其作為其他風險管理工作的補充。
總的來講,美林公司認為,一個產品的主要風險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管理的方式。違反紀律或在監管上的失誤可導致損失,而不論產品為何或使用何種數學模型。
2 摩根公司的風險管理原則
摩根斯坦利則認為,風險是金融機構業務固有特性,與金融機構相伴而生。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中會涉及各種各樣的風險,如何恰當而有效地識別、評價、檢測和控制每一種風險,對其經營業績和長期發展關系重大。公司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是一個與有關的專業產品和市場不斷地進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評價的獨立監管過程。
應當說,這些基本的風險管理原則既是其長期進行風險管理的經驗的總結,也是其實施風險管理的基本知指導原則,在整個風險管理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確定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會制定風險管理及控制戰略的第一步是,根據預定的風險管理原則,并根據風險對資本比例情況,對公司業務活動及其帶來的風險進行。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要規定每一種主要業務或產品的風險數量限額,批準業務的具體范圍,并應有充足的資本加以支持。此后,應對業務和風險不斷進行常規檢查,并根據業務和市場的變化對戰略進行定期重新評估,并將結論應直接報告決策層。
在識別風險和確定了抵御風險的總體戰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長期業務操作的詳細而具體的指引。為此,風險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應包括,風險管理及控制過程中的權力及遵守風險政策的責任,有效的內部控制,內部和外部審計等。如果公司較大較復雜,則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風險管理部門。就風險管理和控制部門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備適當的專業人員、并獨立于產生風險的部門。
因為控制結構的有效性取決于運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機構內所有員工都具有高度的責任。在確定風險管理及控制過程的權力和責任時,一個重要的因素應是將風險的衡量、監督和控制與產生風險的交易部門分開。高級管理層應保證職責適當分開,員工的責任不應互相沖突。
二 機構風險管理架構的比較
(一)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基本架構
金融機構因其業務的偏重點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風險管理體系,但其基本構架都大同小異。一般來說,金融機構設有"風險管理委員會"集中統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總體風險及其結構。"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隸屬于公司董事會,其成員包括:執行總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證券部主任、各地區高級經理、財務總監、信貸部主任、全球風險經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風險管理的專家等,下面直屬不同形式的風險管理部門來實施風險管理委員會的戰略和要求。
同時,金融機構應具備風險管理及控制的報告和評估程序,包括檢查現行政策和程序執行報告和發現例外情況的制度。一般來說,風險暴露以及盈虧情況應每日向負責監控風險的管理層報告,后者應簡要向負責公司日常業務的高級管理層匯報。另外,金融機構要對風險戰略、政策和程序的評估應該定期開展,評估應考慮到現行政策的結果、業務以及市場的變化。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模型和假設的變更應由決策層審核。政策和程序應要求風險管理及控制部門參與對新產品和業務的考察。
"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設計或修正公司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簽發風險管理準則;規劃各部門的風險限額,審批限額豁免;評估并監控各種風險暴露,使總體風險水平、結構與公司總體方針相一致;在必要時調整公司的總體風險管理目標。"風險管理委員會"直接向董事會報告,它每周開一次例會(需要時可隨時召集)討論主要市場的風險暴露、信貸暴露與其它各種頭寸,潛在的新交易、新頭寸以及風險豁免等。
"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不同形式的、分離或者整合的風險管理部門(如分別設立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等,或者整合為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部),他們均獨立于公司的其它業務部門。市場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監管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風險結構(包括各地區、各部門、各產品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監管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各業務伙伴的暴露額度;審計部通過定期檢查公司有關業務和經營狀況,評估公司的經營和控制環境。
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采用多層制,除了"風險管理委員會"及其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審計部外,其它如融資部、財務部、信息技術部以及各業務部的部門風險經理均參與風險的確認、評估和控制,并接受風險管理部的監督和評估、考核。這些部門的經理及代表每隔一周開一次例會(需要時可隨時召集)以求溝通信息、交流經驗、正確評估風險、調險管理政策。
以下是對美林等幾家公司的比較。
中圖分類號:F832.35
信息科技在農村金融機構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各項業務對科技支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信息科技逐漸成為農村金融機構穩健運營和發展的支柱。但也應該看到,隨著對信息科技投入的不斷增加,信息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信息科技風險的難測性和隱蔽性帶來的風險也越來越突出,信息科技風險潛存的威脅越來越嚴重。目前,農村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化過程中產生的信息科技風險,使現代化的信息科技更好地服務于業務發展,已經成為農村金融機構必須面對的挑戰。
1 農村金融機構信息科技所面臨的風險
農村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風險是指,信息科技在被農村金融機構運用過程中,由于技術漏洞、管理缺陷、人為因素、自然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問題或危機。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信息科技管理手段相對落后,管理機構對信息科技的風險認識不足,對科技風險管理工作不夠重視,信息管理水平較低,發生風險事故的概率高,且一旦發生危機,難以拿出強有力的應急處置措施。具體來說,在以下幾方面體現尤其明顯:
1.1 對信息科技管理認識不足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管理層普遍對信息科技風險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存在如下普遍問題:重信息科技建設,輕信息科技管理;重提升信息科技建設的檔次,輕信息科技風險的防范;重銀行業務的發展,輕風險管理和長期規劃。這與他們對信息科技管理知識的缺乏有關。二是從業人員方面。信息科技管理需要農村金融機構內所有人員的參與,上至領導層,下至普通員工,乃至一線操作人員,目前都沒有形成人人有責的風險防范意識,對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1.2 缺乏必要的應急機制保障
盡管農村金融機構都會制定系統應急預案,但往往忽略配套的應急培訓,缺乏有效的應急演練和壓力測試,一旦緊急事故發生,對問題的及時完滿處理就得不到保障。有些農村金融機構制定的系統應急預案存在著涵蓋面過于籠統,在針對性和可操縱性方面存在著不足,這又直接關系著問題的處理效果。更多的農村金融機構在業務連續性方面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持,只局限在網絡及數據的備份層次,沒有災備,再者管理組織不夠完善,一旦發生重大風險,就難以完成應急的有效性。這些情況都嚴重影響著應急執行效果,對風險的有效排除和危機的處理難以保障。
1.3 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及崗位設置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對科技部門重視不足,普遍存在科技部門人員配備不足的現象。一個科技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在重要崗位經常發生AB崗位制度難以落實的情況。雖然有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但該部門一般只發揮管控資產、負債類業務風險的作用,不涉及信息科技風險職能。農村金融機構應該高度重視科技風險管理工作,設置更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崗位,不能讓科技部門既是信息系統的建設者和維護者,又是信息科技風險的管理者,因為這樣會在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有效識別并量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風險方面存在著不足。
1.4 科技從業人員素質相對偏低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科技部門普遍存在著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偏低的現象。現有的從業人員工作重點主要體現在日常基礎性設備和網絡工作的維護,更多掌握的是系統設備維護、機房管理等常規性工作,忽視了專業化的信息科技風險培訓,因而對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相對缺乏,對信息科技管理、規避科技風險等管理性工作涉及較少,很難有效及時認識到各項系統存在的漏洞,更別提全面隱患的排查和消除。
1.5 基礎設施安全建設存在隱患
基礎設施安全的隱患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機房管理不善;二是網絡運行安全性不高。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機房普遍存在著防火、防水、供電等不達標的現象,沒有設置相應的防雷系統,門禁系統缺失、監控盲區的存在等等,這都是機房管理安全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網絡運行方面,由于數據的大集中,對農村基層網絡的穩定性和通暢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實情況是,農村金融機構存在未按監管要求配置主備通訊線路現象,這樣導致基層網點出現不能正常辦理業務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不良的影響。
1.6 電子銀行風險管理不到位
信息科技的出現為農村金融機構各項業務的豐富和高效提供了方便,促進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信息科技建設的飛速發展。隨著信息科技在各個業務領域的不斷深入,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呈現飛速增長趨勢,尤其是信息科技的優勢體現――電子銀行的應用。在這樣的環境下,多數農村金融機構的管理重心都放在了傳統業務發展方面,疏于電子銀行風險的管理。雖然制定了電子銀行相關的各項管理制度,但在具體的執行上,仍然存在著嚴重的不到位情況,加上人員配置的不夠,最終直接導致電子銀行風險管理缺失。因此,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中的電子銀行風險處于多發、高發期。
2 農村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風險防控策略
2.1 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加大風險管理投入
信息科技工作對農村金融機構經營起著重要基礎和保障作用,必須充分認識信息科技風險防范在金融機構監管中的重要性。農村金融機構高層管理者必須提高信息科技風險防范的思想認識,對信息科技風險的管理加深了解,加強信息科技風險監管工作的管理工作,最終將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工作納入日常經營中去。同時,要加強信息科技安全建設方面的投入,及時消除信息科技系統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和隱患,保障農村金融機構的穩步和連續性運行。
2.2 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
農村金融機構要細化危機場景,完善應急預案,定期對信息科技人員開展應急管理培訓,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應急預案的內容,做到“責任明確、流程明確、預案明確、報告明確、聯絡明確”,并確保預案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從業人員在不斷進行應急預案演練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應急能力、抗風險的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另外,為了確保信息系統業務的連續性,農村金融機構還要加強業務連續性管理,根據自身真實狀況加強業務連續性體系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業務連續性計劃,并定期不定期開展業務連續性應急演練。
2.3 增強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加強崗位管理
針對高素質專業從業人員不足和崗位配置不足的問題,一是加大農村金融機構的人員投入,引入高素質的信息科技人員,同時加大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一批專門從事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其次是增加管理、運行、維護等崗位人員的配置,關鍵崗位設置有效的AB崗位,滿足崗位需求。最后,根據《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完善相關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管理制度,加強信息科技風險審計,最終形成人員控制、制度保障、審計監督三位一體的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模式。
2.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安全水平
重點加強機房電力、UPS、消防系統等關鍵機房環境設備安全的保障,針對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情況,農村金融機構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保障業務系統工作的連續性。同時完善機房管理制度,實時監控各種設備的運行狀況,做到對設備故障的有效預測和報警。還要組織專業人員定期對基礎設施進行風險排查,檢驗基礎設施相關的安全、流程和管理措施漏洞,確保基礎設施安全管理有效性
2.5 加強電子銀行風險防范
農村金融機構要采取必要手段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銀行卡、網上銀行、ATM、POS等金融機具實施的不法活動。一方面,可通過提高網絡安全、網上銀行身份認證等級、合理制定POS、ATM和網上銀行的交易限額等技術手段加強防范,另一方面可借助通過公眾金融服務教育和柜面宣傳增強風險防范合力,加強審查力度,強化電子銀行業務風險防范。
2.6 加強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提高員工風險意識
風險管理文化是風險管理體系的靈魂,要樹立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文化意識,大力塑造與培育濃厚的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文化,同時將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很好地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并將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文化轉化為廣大員工自覺的行動與共同的認知。加強員工信息安全教育及法律素質教育,增強法律觀念和信息科技風險防范意識,人人正確樹立信息科技風險意識,人人提高信息科技風險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機制建設指引,2009-12-1.
一、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的涵義及研究意義
(一)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的涵義
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在2003年6月公布的《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中,對操作風險的定義為“由于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及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該定義包括法律風險,但不包括策略風險和聲譽風險。作為我國的銀行監管機構,2007年中國銀監會在《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中給出的定義是:“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員工和信息科技系統,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該定義基本上采納了巴塞爾委員會的定義,沒有引入新的含義。柜面業務操作風險是操作風險的重要方面。通過對比分析近幾年發生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經濟案件情況看,涉及柜面業務的經濟案件占比高達70%以上,由此可見,柜面業務操作風險是一種出現頻率高、影響范圍廣、管理難度大的操作風險風險。筆者認為,基層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柜面業務操作風險是指在前臺柜面業務中,因人員、系統、流程及外部事件等因素導致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或客戶資金財產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二)研究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的意義
1.通過在操作風險中細分柜面業務操作風險,區分柜面業務操作風險在各項操作風險中的權重,以便采取有效的對策解決問題。
2.有利于直接有效地分析導致柜面業務發生經濟案件或風險點的原因,以解決柜面業務發生較多經濟案件的問題。
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管理現狀
(一)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特點
1.目前國內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操作風險發生范圍廣。農商(合)行存貸款、銀行卡、財務管理等所涉及到的所有業務流程都可能發生操作風險,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市、鄉鎮都有可能發生操作風險。
2.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操作風險表現形式多樣。(1)內部欺詐風險。員工因放棄職業道德,違背相關法律法規,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造成的風險。尤其是一些“要害崗位”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成為其作案的主要方式。(2)外部欺詐風險。員工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被客戶用欺詐的手段利用,給銀行帶來潛在的風險。主要表現為外部人員詐騙、黑客侵入計算機等形式造成的損失。
(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柜面業務操作風險存在的主要問題
1.操作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不完善。盡管許多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初步建立了形式上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但是實際工作中“三會一層”及相關委員會只是形式上存在,沒有很好發揮其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2.內控機制不健全,風險管理方式效果差。從國內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生的案件涉及的操作風險分析,內控制度不完善,是大量違規經營和操作風險積聚的直接原因。目前存在部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內控管理混亂,在發生案件風險的情況下,往往只是處理案件當事人,那些負有管理和監督責任的人員一般不會受到處罰,從而造成內控體系的有效性差,在某種程度上積聚了風險。
3.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落后。國內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操作風險管理技術還比較落后,過分依靠內部審計而忽略外部審計。操作風險的識別還不夠全面和準確,風險評估計量的手段落后。
4.人員構成不合理,風險管理人才匱乏。人員素質是操作風險管理的關鍵,我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人員在業務素質要求方面還達不到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的需要,為操作風險埋下隱患。
三、構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管理體系的對策
(一)構建有效的操作風險組織體系
由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組織結構是“一級法人”下的總行—基層營業機構管理體系,由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承擔最終管理責任的操作風險防御體系,以及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尚未真正發揮作用的客觀情況,決定了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應該是總部集中管理模式。在這種管理體制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防御體系可以劃分為六層:第一層:基層層面。銀行金融機構基層組織是銀行經營活動的前沿,對操作風險的生成和管理負有主要責任。第二層:起支持作用的部門,是業務部門開展經營活動的支撐,對操作風險發揮著重要的事前防范作用。第三層:風險管理部門。包括總行和分支機構在內的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對操作風險的政策及管理流程加以貫徹落實。第四層:內外部審計。主要側重于對操作風險管理體系、管理政策、組織結構以及政策與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第五層:董事會。在“一級法人”管理體系下,董事會對操作風險管理承擔最終責任。董事會要確保本行的操作風險管理系統受到內審部門全面、有效的監督。內審部門不應直接負責操作風險的管理。第六層:監管者和股東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兩者分別通過監管制度、監管要求和市場約束對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狀況加以關注和制約。
(二)加強內控制度建設
1.制定個人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管理制度手冊。組織人員從現有的柜面業務風險點著手,制定涵蓋相應全部現行的業務流程,風險點等的個人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管理制度手冊。員工能根據手冊速查,了解某項業務的具體辦理方法、依據,以及發生某種操作風險后,應該如何處理和向上匯報。
2.制定新型的柜員管理制度。新型的銀行柜員制度是指建立在前臺操作系統基礎上,覆蓋全部業務流程和風險點的柜員管理制度。
3.深化流程整合,提升服務質量。組織人員根據最新制度要求,對業務處理手續進行規范,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簡化前臺操作。
(三)建立完整的操作風險內部管理體系
1.轉變管理理念,將零售業務管理從規范化等級管理向風險等級管理轉變。按年對分(支)行和零售網點進行風險評級,按行、按點建立風險控制檔案,將全部零售網點按照風險等級,進行差別化管理,對分(支)行零售業務風險管理情況進行綜合排名。
2.建立風險檔案管理體系。將重點建立對基層營業機構的操作風險檔案,并對基層營業機構的操作風險檔案進行綜合管理,分析運用風險檔案,積極對風險檔案進行匯總和分析,定期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研究分類和分析。
3.建立操作風險損失事件數據庫,設置專門的損失事件崗。建立風險損失數據可以為管理者提供有力的模型化實證分析,將提高管理者在內控過程中制定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4.建立對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狀況的分析、報告、持續改進及風險提示機制。基層營業機構應及時上報轄內的操作風險管理風險分析報告,總行積極對風險檔案、業務檢查情況等相關資料,進行匯總和分析,及時向網點下發風險提示,提示風險點及其防范措施。
(四)建立完善以柜員考評為基礎的激勵約束機制
建立科學的風險津貼與業績相結合的績效考核機制,合理分配員工薪酬,按業務的復雜度和貢獻度設定權重,計算柜員的業績積分,對柜員的業績進行全面考核。通過考核以崗定酬、升崗升區,充分調動柜員工作積極性,有效利用資源,提升網點綜合競爭力。
(五)加強前臺核心業務系統的升級管理和運行維護管理
系統中存在的任何問題都可能導致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完備性直接決定了系統運行過程中發生系統中斷、出錯乃至遭到非法侵入等而導致操作風險事件的概率。加大系統的科技投入,加強系統開發和升級以及后續的運行維護管理能使之能更有效的防范操作風險的發生。
(六)構建良好的操作風險文化
加強操作風險制度文化建設是當前的風險文化的重點。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操作風險文化建設剛剛起步,培育操作風險文化是一項長期的目標。操作風險制度文化建設是指銀行對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進行預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參考文獻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不斷深入改革開放,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刺激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社會群眾對金融機構提出了全新的服務要求,促使我國金融機構不斷深化改革自身的發展模式,創新推出更多元化的服務以及金融產品,使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極為豐富,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做出了重要的作用。但金融市場在不斷創新服務與內容的過程中,并沒有及時更新相應的金融風險管理,導致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我國金融機構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影響著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
1金融創新下我國金融活動的特征
1.1金融業務無紙化、便捷化、高效化
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底,國內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為13.45億戶,其中使用3G和4G用戶的人數為9.97億人,占移動電話用戶74.1%,并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增長中。而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固定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到3.1億戶,而目前我國家庭戶數約為4億戶,占比約77.5%。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從2015年底的40.1%提升到61.4%;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從2015年底的50.4%提升到71.2%而根據聯合國旗下機構優于現金聯盟的報告稱,2016年我國社交網絡支付市場規模達到了2.9萬億美元,在過去的4年之中增長了20倍,而2016年全國的GDP總量約為10.79萬億美元(人民幣74.41萬億元),網絡支付占比達到了26.88%這一驚人的數據。綜合以上報告數據可見我國線上市場的巨大,而金融業務的重心也已經逐漸由線下轉至線上。為了占據這巨大的線上市場,各家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也紛紛向線上轉移。在服務方面,商業銀行在續網銀之后,開始推行手機銀行APP;而業務方面,則推出了諸如快貸、閃電貸、浦銀點貸等一系列以手機銀行為基礎的業務。其他金融產品還有支付寶借唄、微眾銀行微粒貸、京東金條等。一改以往由傳統的線下辦理簽訂紙質合同、放款的方式,轉為電子渠道自助申請、在線受理審批、線上簽約、放款的模式。辦理過程中,所需提供材料極少,而整個業務信息都轉變為電子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業務辦理的效率也有了大大提高,辦理時程由以往的數周縮短到數日,甚至數分鐘。
1.2金融產品多樣化、復雜化
金融應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是金融存在的根本價值。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各行各業的實體經濟都在積極進行轉型,而國家也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各種金融創新,以便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近年來互聯網P2P貸款、眾籌,借唄等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模式及產品不斷涌現,甚至還有平安陸金所推出了掛鉤美股蘋果財富匯、聯結黃金指數等掛鉤類結構性的金融產品。這些掛鉤類結構性的金融產品,其產品結構、運作方式、收益計算方式、收益不確定性程度復雜難辨。
1.3金融機構集團化、綜合化
在傳統金融市場的調控下,不同的金融機構都有著自身獨特的金融服務,存在著極為明顯的業務界限,使我國金融機構發展較為獨立,較少受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所波及,但是隨著眾多的創新型金融機構涌入,給我國傳統金融市場帶來極為強烈的影響。加劇了各個細分金融領域的競爭,導致僅依靠單一業務經營的金融機構發展越發困難。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2016年上市銀行的整體利潤為1.3萬億,凈利潤增長率為0.91%,而2014年,上市銀行的凈利潤為1.18萬億,凈利潤增長率為7.29%,下降幅度高達87.52%,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而為了提高自身在金融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不斷調整自己的金融服務,增加自己的金融牌照,使業務界限逐漸淡化,開始進行多元化經營,實施集團化運作。
2在金融創新條件下我國的金融風險
2.1信息安全風險及風控機制弱化風險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金融服務的同時,卻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業務數據泄露的信息安全風險。小有層出不窮的銀行卡盜刷;大到如SWIFT系統風波導致各國銀行損失上千萬美元,這樣驚人的事件。業務流程的便捷化、高效化,也就意味著流程簡單化。金融行業多年來所經歷的各種風險事件,導致其業務流程辦理的每個環節,每個內容,在其背后都有著深刻的損失教訓。因此,流程簡化也就意味著風險防控機制的弱化,會導致業務風險的增加。
2.2授信誤判風險
多元化金融創新產品的產生,雖然給金融服務消費者提供不少便利,但對于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卻帶來了新的風險。不少創新性金融產品,如阿里巴巴的借唄、京東的金條、各互聯網平臺的P2P貸款等,由于諸多原因,未與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進行對接,其業務信息未反映在征信報告上,是僅存在其體系中的信息孤島,對主要依靠征信報告判斷企業負債情況的傳統金融機構,或是單純依靠大數據模式的普惠金融機構等,都會極易形成信息失真的情況,導致做出錯誤的增信判斷,從而加大了損失的風險。
2.3集團化多元發展帶來的經營風險
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必然會導致資源分散化,此外各項經營成本控制;新舊業務轉移的合法合規性;新業務開展的考核制度、指標;盈利狀況不佳的業務的取舍等,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戰,都要承擔巨大的風險。
3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的關系
首先,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是處于對立的關系,金融產品的創新,首先是為了服務于實體經濟,解決其資金需求的同時,降低金融風險或轉移風險的目的上進行的金融創新。這就導致兩者在產生本質上的對立。其次,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金融創新在給客戶帶來新的產品之時,也會帶來全新的金融市場風險。因為舊金融產品的風險雖然得到了降低,但同時也將其原有部分金融風險進行轉移,使得一些金融風險偏好者成為了新的風險承擔者[7],從而有產生了新類型的風險。為了應對金融創新所帶來的新型風險,風險管理也在不斷提高,使金融市場可以處在穩定安全的發展環境中。雖然一些金融機構不斷推出創新的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但金融風險管理也要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不斷對自身進行完善[8]。
4金融創新條件下金融風險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加強用戶信息安全意識,構建完善的防范制度
數據泄露,既有可能是用戶金融知識缺少、信息保護意識淡薄、自身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也有金融機構信息系統不完善(如信息系統運維管理、數據提取及使用、密碼管理、網絡訪問等環節管控不嚴等)造成的,或者是內部員工為一己私利泄露所造成的。因此要分為兩方面進行管理防范,對外,通過開展理財沙龍、發送短信微信金融風險提示等模式,加強對用戶金融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對內,則要不斷更新信息管理系統,強化崗位監督機制、責任約束機制,通過長期性、連貫性的培訓,強化員工金融知識,學習違法違紀案件的警示教育等方式,降低信息外漏的風險。
4.2把握核心兼顧全面,業務流程再造
首先,要對整個業務的流程進行梳理,把握各環節內容意義及重要性;其次,在兼顧各方要求,保留重點數據環節后,再對重疊、次要的部分進行精簡壓縮;最后完成整個業務流程的再造。再造過程中,金融機構可引入科學的管理機制,也就是“程序化”準入授信管理機制,促進金融機構對信貸程序的審查工作效率,并且要對創新性的金融產品,進行全面的監督與評估工作,使我國金融信貸流程在不斷簡化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信貸信用審查質量,對資金安全的保障以及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的提高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4.3重視機構之間的信息合作,建立金融風險防火墻
首先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要建立平等的合作模式,從而在多元化金融創新產品不斷產生的基礎上,提高金融機構之間的控制與監督管理工作。其次,要針對創新金融產品出現的特征,將不同產品的業務信息進行有效聯系,逐步搭建強大的金融信息共享平臺,使傳統的金融機構改變信息失真的情況,從而做出正確的授信判斷。最后,要加強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能,提高金融市場的把控與監督效果。
4.4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加強內部運行管理
首先金融機構不能盲目地開展金融創新活動,要尋找科學的創新規律,促進金融創新健康發展,要重視金融機構內部的協同運行管理,從而降低金融風險。其次,要建立抵御金融風險的制度,尤其是在金融機構集團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建立科學的金融風險防御體系,并盡可能的降低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發生的概率。再次,要深入分析金融機構內部創新業務,將重疊業務進行整理,取締重復出現的金融業務,精簡業務條線,提高管理效率。最后,要依據內部實際發展情況來考核創新業務,也深入分析集團內部的資源配置方案,從而在依據相關法律要求的情況下,扎實有效地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
5結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體制完善的過程中,我國金融行業與國際金融行業的發展朝著一體化方向進行,從而使我國金融市場競爭極為激烈,為了能夠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是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同樣需要我們重視起來。因此,積極分析金融創新下我國金融活動的特征以及金融風險,并簡單闡述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的關系,從而尋求金融創新條件下金融風險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此提高金融創新條件下我國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范思齊.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6(24).
[2]宮超.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23).
[3]劉玲.淺析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J].品牌(下半月),2015(08).
[4]楊巍.基于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25).
[5]楊聞,楊茜.淺談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J].時代金融,2014(29).
[6]彭超.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我國小微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研究[D].云南大學,2014.
一、導論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種金融混業經營的組織模式,在經營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其結構與經營也比一般金融機構復雜,發生風險的可能性也比一般金融機構要大,發生風險后化解的難度與成本也比一般金融機構要大。同時,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規模和對經濟的巨大影響,一旦金融控股公司發生問題,必將引起整個經濟體系的巨大波動。
金融控股公司的內部控制是金融風險防范的重要內容,有效的內部控制也是金融機構自身管理的基礎和重要內容。對于單個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和社會聲譽,以及對于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來說,內部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內部控制對完善我國現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組織結構,提高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不僅如此,還可以為潛在的控股公司或者集團建立內部控制系統提供一些思路。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風險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風險
金融控股公司作為母公司,控制著眾多的專業化金融子公司,與一般金融機構相比,它所引發的風險更為復雜。主要表現在資本金重復計算、系統性風險和內部控制風險三個方面。
1.資本金重復計算
金融控股公司資本金的重復計算有兩種情況:一是母公司撥付子公司資本金。這樣,一筆從集團外注入的資本金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同時反映,造成資本金的重復計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該筆資本金在集團內繼續投資,則該筆資本將被多次計算;二是子公司之間相互持有股份,造成股權結構混亂及資本金多次計算。由于只有來自集團外部的資本金才能抵補集團的整體風險,因此,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同一筆資本金被用來抵御多家公司的風險,顯然是不適當的。
2.系統性風險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個涉及多種金融領域的金融混合體,其所引發的風險會因為這種特殊的組織結構而在系統內逐漸聚集,并迅速蔓延開來。金融控股公司所追求的協同效應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風險聚集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為集團建立的統一信息平臺、統一客戶服務中心、統一銷售渠道,雖然降低了整體運營成本,但是,子公司存在的風險也可能借此通道向母公司不斷聚集,在一個機構內發生的失誤和可能發生的危機或破產,其危害和影響原本僅限于自身的業務范圍或行業范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構下,就會向母公司集中風險并蔓延危害。同時,金融控股公司在總體經營上傾向于建立統一的發展戰略和業務規劃,一旦決策失誤,就會影響到全部子公司,錯誤迅速覆蓋整個系統。
3.內部控制風險
金融控股公司的內部控制風險主要表現在其經營和組織方面難于被監察和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內控風險有諸多方面,但與金融控股公司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最為密切的風險是內部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間進行關聯交易,使得集團內各子公司的經營狀況相互影響,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內部交易和利益沖突的風險。由于金融集團內部復雜的控股關系和資金往來,彼此關系緊密,相互往來交易勢所難免,其種類主要有:交叉持股、集團內公司間之相互交易行為、集團內公司自同屬集團內公司取得保證、貸款或其他擔保承諾、集團成員間之資產買賣行為、以再保險的方式所為之風險轉移、集團成員間就第三人關系風險之轉移交易等。這類交易常伴隨風險的傳遞與聚集,最終形成集團的整體經營風險,危及集團的經營安全與穩健運行。
(二)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性風險
在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當前所面臨的風險不盡止于一般意義上的市場金融風險,還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殊制度性金融風險,這些特殊性風險大多是政府、企業和銀行延續舊體制進行管理和運作的產物,是舊體制下金融抑制所產生的風險的延伸,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
任何有效的風險管理都應該是以風險承擔主體明確,權利、責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為根本前提。在歐美發達的銀行制度下,代表全體股東利益的董事會明確地承擔起銀行在其全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所有風險,并以銀行的全部資本金作為承擔風險的最終責任界限。董事會因此負責制定有關風險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銀行內部建立起有效的風險內控體系。
然而,在中國目前現行的金融體制下,許多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最終主體和邊界并不明確。在現行的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下,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并沒有有效地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商業化程度并不高,政策性業務和行政干預仍很多,這都使得銀行的最高管理層(董事會)沒有也不能最終承擔起全部金融風險的責任。
2.內控體制不健全
在現代的金融風險管理中,完善的內控體制是金融機構得以有效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內部制度保障。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1998年提出的《銀行機構內控指引》,完善的現代銀行內控體制應該以運作合法、有效和信息暢通為目標,涵蓋銀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風險的有效識別和評估、控制活動和責任分離、信息和交流以及監控和缺陷修正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中國的銀行內控體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相對于國際上對現代銀行內控體制的要求,中國銀行內控體制還顯得相當落后,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在風險管理的組織制度上。由銀行董事會及其高級經理直接領導的,以獨立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與各個業務部門緊密聯系的風險內部管理系統是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組織保障,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結構問題,中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明顯缺乏這種有效運作機制和組織制度的保障。
3.管理工具缺乏
在歐美先進國家的金融市場體系中,管理風險的工具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不斷創新。相比之下,由于中國金融體系建立較晚,現行的金融市場還不能向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提供足夠的風險管理工具,市場工具的匱乏是中國金融風險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現之一。衍生金融產品市場是目前西方金融體系中向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的市場;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直接對沖風險的性質,被認為是管理市場風險最有效的市場工具,使得金融體系能更加有效地在風險承擔能力不同的金融主體之間配置風險。
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貨交易所,中國并沒有真正的衍生金融產品市場。衍生金融產品的缺乏不僅是金融體系不完整的表現,也是風險管理市場工具匱乏的表現,它明顯地制約了中國金融風險管理現代化的進程。
三、中國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建議
面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和艱難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個分階段逐步建設和完善的過程。
(一)明確風險管理的目標定位
金融機構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必須通過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適時地調整自身機制,防范和化解風險,其中,準確地目標定位是風險管理有效運轉的關鍵和前提,筆者認為,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目標應當定位于:
(1)發揮金融控股公司的協同效應,防范、控制和化解控股公司及所屬金融子公司所面臨的各類金融風險,保證控股公司及其所屬金融子公司的各項業務經營活動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符合監管部門的各項要求,符合公司制定的各項經營政策和規章制度,有效推動所屬金融子公司各項業務健康、有序地發展。
(2)提高控股公司及所屬金融子公司經營管理狀況的透明度,保證對內對外信息傳遞的真實性、完整性與及時性,為公司管理層提供有效的決策信息。
(3)實現在風險—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體價值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管理系統的運作必須貫穿于公司經營管理的整個業務流程中,通過建立風險的識別、評估與預警機制、風險的轉移和補償機制,使得公司運營在風險環境中實現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三者之間的均衡與協同。
(二)樹立金融控股公司統一的風險管理理念
1.平衡風險和收益,實現集團利益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同樣并不是要消除子公司在經營活動中的風險因素、風險來源,而是在于經營風險和管理風險。是通過合理的安排和實施一系列的決策、管理、操作政策和程序,保證在風險—收益平衡下實現整個集團價值的最大化,同時避免和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保證子公司經營管理活動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2.全面、全員、全過程的風險管理意識
為了有效地識別、防范和控制風險,金融機構一般都設有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專司風險控制之職。但是,風險控制又決不單單僅是風險控制部門的事情,每個崗位、每個人在做每項業務時都要考慮風險因素,一定是要在風險能夠控制的情況下才去操作和經營業務。
3.風險管理獨立和透明
獨立和透明是一套好的風險管理體制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條件。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管理的獨立性主要在三個方面:即風險管理職責的獨立性、風險管理部門的獨立性以及對風險管理進行監督評估職責的獨立性。獨立運作的風險管理部門意味著高度權威性,盡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以保持其客觀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組織架構
金融控股公司的組織架構可以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層級: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層面的風險管理體制,明確各風險管理相關部門的職責。金融控股公司應成立隸屬于董事會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并在同事會領導下指揮控股公司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具體職責分工如下:控股公司董事會:是控股公司風險管理的最高決策層,確定控股公司整體的風險與回報要求;控股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制定整個集團的風險管理目標、制定控股公司整體的風險管理政策和制度、監控重大風險,審批子公司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政策、程序、方法等;控股公司風險管理部:負責落實控股公司整體的風險管理政策,指導子公司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制度,指導子公司建立適當的風險管理方法和程序;規劃控股公司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對主要風險進行監控;對控股公司的整體風險進行管理。
第二層級:各子公司建立風險管理委員、建立風險管理部門,集中、全面的管理子公司的風險;實行業務經營、風險管理和設計監督三項主要職能相互分離和相互制約的機制。
子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子公司層面風險管理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控股公司統一風險管理政策下,規劃子公司風險管理體系、制定子公司的風險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審批資本分配和風險限額。
子公司風險管理部:子公司風險管理的執行機構,受自公司董事會和風險管理委員會的領導,全面管理子公司各類風險:根據集團戰略擬定子公司風險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及標準;對子公司日常的各類風險進行動態的測量和監督,并及時向集團風險管理部門和子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報告;提出針對風險來源的具體控制辦法;建立子公司有效的事后補救機制;管理分支機構的風險管理工作和人員。
第三層級:子公司內部建立垂直的風險管理架構。各子公司分支機構也應建立風險管理部門,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風險主管。子公司業務部門的風險經理以及下屬分支機構的風險主管雖然是集團風險管理系統組織架構的基層單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他們具有相當自主的、對各部門及分支機構業務風險和資金風險進行管理的權力,其職責主要有:督促子公司業務部門或分支機構正確實施風險管理戰略、政策和措施;向子公司風險管理分部提供精確、及時的風險信息等。
四、結論
各國必須根據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金融混業經營程度、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現狀、金融經營體系結構以及傳統金融監管制度等一系列因素來設計、選擇、安排符合本國國情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體制。我國應該順應當今世界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從結構性監管轉向功能性監管,注重對金融控股公司監管中的分權與制衡。
設計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控股公司市場規范運作機制,一方面有利于規范金融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一個活動空間和運營的自主機會,既能發揮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率優勢,又能維護金融穩定與安全,使金融效率、金融自由的法律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