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6: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課改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美術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比較傳統的教學在通常情況下都以教師為主要中心,其通常習慣于采用個體的手工方式進行工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開發了教學資源,同時,相應的教學設計也備受多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其主要表現如下:
(一)比較傳統的教學均以基礎知識為主
進行書本上知識的學習可以進一步促使學生在實際認知上的快速發展,但是,卻不能夠僅僅因為如此而直接忽略了其經驗所帶來的實際作用,如果沒有相關的經驗就很難掌握與理解間接性經驗。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并沒有直接給予其經驗上的重視。如果只是僅僅進行書本知識的教學,一定會直接導致對理性的過度重視,從而輕于實踐的做法,這就是對結果不夠重視的重要弊端之一。
(二)以教師為主要主體
教師和學生、教和學都是貫穿整個過程的基礎關系,其主要包括相關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教和學之間的教學關系等。而在這種關系中,比較傳統的教學中片面的教學只是強調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教師為主要中心的師生關系與教學體系,這樣使不利于相關學生進行學習的創造性與主動性的思維創新。
(三)打破以教案為教學模式的教學
依據比較傳統的教學來說,其主要是以教案為主要依據的教學模式,相應的課堂教學主要都是按照之前的計劃進行教學的,每一節課都必須要積極完成相應的教學進度,而其相應的內容與進度都要實際安排在教案中。而從相關教師的角度來說,依照相關教案進行教學目標的設立,可以在課堂上積極培養和引導相關學生的發展,其相關的教學任務也能夠順利完成。而對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來說,學生們是否得到進步,其教學效果體現的是否明顯也就無從知道了。因此,采用以相關教案為主要教學的工具,相關教案只是片面反映整個教學過程,并不是學生們的實際學習過程。
三、特定情景的體驗教學
在新課改的體質改革下,相應的教師可以在相關美術教學中利用情景創設的方式進行授課。例如:相應的美術教師可以依據相關美術現象與美術作品,采用編制角色扮演與編故事的方法來進一步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望。美術教師可以為學生們編制一些情景模式的短劇,可以讓學生們去扮演一位眾所周知的畫家,進一步表現出其畫家從剛剛開始學藝到最后取得成功,從而讓每一位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去體驗自身的感情,從而學習相應的繪畫技能。不僅如此,相關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處在某一個場景中進行繪畫,例如當外面下雨時,可以讓學生們直接畫出在雨中的所見所聞,當外面正在下雪時,可以讓學生們積極畫出雪中的一些美景。與此同時,相關教師還要不斷加強其美術教學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們在實際的情景中形成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最終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相關的情景教學體驗主要是新課改針對相關教師的具體要求,其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挑戰,但是,進行情感式的美術教師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果,這只是在相關的教學實踐中得以實現的。所以,在實際的課程改革下,相關美術教師也要相應地探索其相應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實際的情感體驗中對美術知識與技能進行及時的掌握,從而進一步提高其相應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
四、課堂結構的改革
在比較傳統的美術教學中,其相應對的教學結構主要是由相關學生的練習與教師教學以及相關知識的講解所構成的,而在這些環節里占據主導地位的就是相應的美術教師,學生們的很多活動都是在相關教師的實際安排下直接完成的。而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單純的教而不知道教育學生怎么學,其已經不能夠充分地滿足實際課程的需求。所以,相關美術教師就要依據相應的教學特征,積極改變比較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積極建立起以相關學生為中心的詢問、欣賞以及討論講解等新課堂結構,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而相關美術作品的欣賞也是整個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其最終的目的就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詢問就是讓學生形成問的習慣,此時也可以進行教師問;講解是說美術教師針對一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討論就是說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對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進行討論;而訓練則是說要進行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性教學,這也是相關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其會貫穿在整個教學的體制中。以進行學習的學生為重點的教學方式可以進一步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整個美術教學中去,進一步加強其美術學習的意識,積極調動學生探究與體驗美術的積極性,從而最后讓學生自主地愛上美術學習。
五、美術對相關教學的水平提高
相關的高中美術教師可以十分恰當地將美術術語與美術語言讓學生進行美術鑒賞,而美術術語與其相應的語言主要包括相關作品的形狀、材質、色彩以及空間等多種,相關教師可以采用自己的想法對美術術語與語言進行解釋和描述以及分析。美術語言的相關傳授是整個美術知識的重要工具,而教師是否可以采用十分生動、形象和準確的語言將美術知識直接傳達給相關學生則是衡量教師語言水平的主要標準。當美術教師給予教學時,必須要依據相應的情境進行不同語言的表達,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委婉蘊蓄;此外,教師情緒必須表達得恰當,盡量做到真情流露,避免矯情造作。例如:在與中國的花和人物相關的教學中,由于相關內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相關教師相應的語言表達與情感流露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在人物畫像中,其主要表達的是相關人物的神情,而在相關的花鳥畫中主要表達的則是花草的相關繪畫技巧。比如:在朱耷的鵪鶉圖中,相關畫家主要以鵪鶉進行自喻,特意將鵪鶉的眼睛夸張化,使其眼珠又黑又亮,直接頂在眼眶的上角,利用白眼看人充分表現出其冷峻孤傲與昂首向天的氣質。因此,相關美術教師要利用美術知識恰到好處地將感情與語言充分地流露與表達出來。一旦相關教師將語言的形象生動性以及豐富的情感直接表露出來,那么相關美術教學的豐富生動性以及相應的活力才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在高中的美術教學中,其語言必須充滿詩意與激蕩的情感,同時也要相應地蘊含一定的哲理,從而讓相應的美術知識更加哲理化,更加情感化。
2.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
新課改下歷史教材難度降低淡化知識體系,所以每課的導入新課環節都將以學生生活相關問題作為切入點。從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情景進入學科內容的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種切入點可以由教師依實際情況設疑導入,學生在掌握、體驗環節按課標要求,而教師則圍繞課標和探究主題精講史實,指導學生掌握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和線索的方法。同時,師生要在歷史情景中體驗、強化應有的情感態度并升華為一定的價值觀念。而合作探究環節是通過全班或分組圍繞主題在一定組織形式下展開交流討論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學會研究和解決問題。教師一方面充分發揚課堂民主,另一方面又適時啟發引導,把握整個教學活動節奏。對學生的答案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對知識點小結。在教學的過程中實行分組討論這樣做可以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渠道獲取史料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靈活運用基本原理分析、評說歷史問題的能力,掌握課標中的相關知識點,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辯證史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全面達成三維教學目標,強化學生愛國情感與智慧。同時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但是在目前的歷史課改實踐中還存在著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目前我們手中所掌握的資料極其有限,而且有不少的還是以前老教材的翻版。這種情況會制約我們的課改進程,讓我們的課改教學存在一定的脫節。相信隨著網絡技術在課改中的應用,會讓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久。
傳統的教學大多都是統一化的教學,要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評價標準等的統一,整齊劃一成了傳統教學的標志。這種統一化的教學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與多元化發展,失去了教育本真的追求。教師眼里沒有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只有被工廠加工出來的一模一樣的相同型號的機器,這樣的教育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每一個學生在學習方式上有著截然不同的內在需要,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便應運而生,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的追求。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應該被視為一種天然的寶貴教學資源加以區別對待。每個學生都有其不確定的方面,使得教學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也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提供了空間。
(二)教學的自主性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其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努力地去實踐,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這是理論自身無法全部預料到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較高的教學智慧,要具備去解決這些“防不勝防”問題的技巧。教師應自主參與,充分發揮自主性,積極地做出改變,才能適應“新教育”。教學大綱變成了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對學科內容中各章節的具體要求沒有了,課時規定沒有了,難度和深度要求的具體規定沒有了,教學順序的要求也沒有了。教學不能僅僅依賴于教科書和教參,教材中的內容也不再是考試的唯一依據,不再起支配作用。課程標準只是要求學生在學完某一門學科后要達到怎樣的目標,但是教師自主選擇什么樣的教材、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手段等來完成這些目標最終還是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教學的民主性與創造性
有了民主才能保證平等的交流與溝通。教學中也是一樣,在民主的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平等溝通、有效互動。傳統的師道尊嚴,使學生不敢向權威挑戰,不敢獨樹一幟,不敢逆流而上,形成了“唯書、唯師”的封閉思維,嚴重影響著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生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的學習不僅要有創造性,教師的教學更需創造性。“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所以教學創新就成為新課程發展中的應有之義。如果不進行創新,新課程發展就會流于形式。”這就要求教學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思維方式,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以學生為出發點、為中心、為目的,注重學生潛力的開發,著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同時教學也要由“單向性”走向“雙向互動性”;由“一人包辦”走向“合作探究”;由“應試而教”走向“創新能力”。教學的民主性與創新性是現代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在現實的教學環境中很多東西沒有固定的套路可循,這就更需要的教師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二、新課改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不同時代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不同。古代人們普遍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是“傳道,授業和解惑”,這些教學能力只是現代教師教學能力中最基本的。為更好地應對新課改的挑戰,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提高教學技能,增強知識儲備,轉變教學行為等,這一系列的轉變實質上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傳統的教學能力已不適應當今的教學,新課改對現代教師教學能力結構提出了挑戰。
(一)教學方式的變革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努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和個性的充分發揮。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互動交往過程。交往首先意味著平等,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已不再適合現代教育,它必然不斷讓位于師生間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是課堂教學的統治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者。在新課改下,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如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并不斷協商達到這些目標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掌握最佳學習策略;創設適宜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這些教學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相應的教學行為能力去付諸實踐。
(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不同的學習方式會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接受式學習,另一種是發現或探究式學習,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它們之間有交叉但又有不同的側重。傳統教育注重學生接受式學習,忽略了探究式學習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其實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習活動都適合用接受式學習。于是新課改在繼承接受學習的基礎上,增加了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促進自身的發展。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所以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自發地進行而是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指導。如果教師不能積極引導學生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那么新課改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將成一句空話。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更新也將必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行為提出新的挑戰。
(三)教學載體的革新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教學載體的變革促使教師教學能力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純粹的單科教學已不適應學生的學習,新課改要求教學內容綜合化,課程也由單科課程走向綜合課程。長期以來,由于學科教學理論的影響,學校教學以分科知識為基礎構建了分科課程,不同學科之間分化明顯,教數學的不涉及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理會歷史、地理、政治方面的內容。這種單一的分科教學能力已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未來教育將結束單科教師的歷史使命,要求教師成為“多面手”,會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所任學科教學中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學手段的變革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了多樣的手段,傳統的單一的教材加黑板的教學時代不能滿足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眾多能力中教學技術能力的提升已經迫不及待。因此,現代化教學技術能力是教師教學必不可少的。
(四)教育對象的變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隨著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不斷發展,生活在其中的個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正在發展變化中的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們接觸到的信息量大幅增多,由于缺乏對信息的正確處理方式,因此常出現信息混亂的狀況。如果這些混亂的狀況得不到及時解決,學生很可能走向岔路口。另一方面,生活質量的提升,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廣泛應用以及家庭對孩子教育問題的重視,使得現代社會的兒童較早的接觸一些新異事物,各方面的認知和個性發展都優于以前任何時代的兒童。這種教育對象素質的提升也要求教師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三、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路徑
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只有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提升教學能力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新課改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諸多挑戰,我們應如何應對呢?
(一)內化教育理論,轉變教學觀念
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在理論的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學能力。而這一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內化的轉化過程。要實現這一轉變,教師首先要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武裝頭腦,從思想上轉變觀念,清除落后的傳統觀念對我們束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實踐中有的放矢,從容不迫。學校可以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和領會基礎教育改革綱要的內容,從根本上把握好理論的本意。當然,在教學實踐中也要合理運用這些理論,而不是死搬硬套,沒有變通。只要本質不變,形式可以多元化,這樣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二)提高教師自主學習和教學反思的能力
“活到老,學到老。”尤其作為一名教師更應不斷地自主學習始終保持進步的理想和信念。教學工作本身是一個長期、復雜和極富創造性的活動,只有教師始終保持一顆自主學習、不斷進取的心,才能在復雜多變的教學活動中更具科學性和藝術性,才能站穩腳跟。教學反思是一名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無小事,教學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事后要不斷地去總結和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這樣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水平,成為一名專家和能手。
(三)學校為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提供平臺
學校是教師教學生活的共同組織,它為教師展示自己的能力、實現人身價值提供了平臺。學校不僅是培養人才的場所,還應該是培養教學專家和能手的機構。學校要經常組織教師進修,提高專業知識;聘請專家學者為教師傳授教學經驗;教師之間還應形成互幫互學的氛圍,新老教師之間相互溝通與交流,組織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開展公開課等,讓大家相互學習教學技巧、課堂調控、語言和非語言表達以及教學設計的方法,同時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取長補短、總結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也可倡導教師共同備課,在實踐和交流中不斷改進教學,提升教學能力。
“以活動為中心, 學生自主學習”就是指教師在研究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計和組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在活動中,鼓勵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并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自己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摸索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2.為什么用“以活動為中心, 學生自主學習”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日新月異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較強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及較強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這種跨世紀人才素質的培養需求,促使我們反思已往所進行的英語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輕動手能力的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講授,輕學生探索。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接受型的教學理論體系。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外在的:記住教師所教的語言知識和通過考試。因此,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必須確立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探索一種嶄新的適應時展需求的教學模式。
國家教委頒布的《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學要實現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領域的教學目標,特別注重在傳授知識與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會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已成為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而學生只有在他們樂于參與活動中,才自始自終是自覺主動的語言實踐者,而不是被動的追隨教師。“以活動為中心,
學生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與熱愛,使學生把語言的學習看作為內在的需要,學生的角色從接受者轉變為分析者、探究者。
3.《新目標英語》為實施“以活動為中心, 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教學可行性
《新目標英語》使廣大學生和英語教師耳目一新,它采用新穎的編寫體系: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教材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題材廣泛,話題注意到知識和趣味的結合、科學和人文的結合、記憶和思維的結合。在任務型教學方面有獨特的設計,與學生的知識面形成了明顯的“信息溝(InformationGap)”,有利于激活語言與情景的關系,使學生在用英語做事中感受英語,體現交際教學的理念與要求。這套教材的推廣為教師根據學生與教學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教育學基礎
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義與教育》中明確闡述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他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他所主張的教育是沒有目的的,是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組經驗,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得到發展。
5.實施原則
5.1 趣味性原則
在新課程標準中分級制定了情感目標。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樹立自信心,主動求知。
5.2 實踐性原則
主體的實踐性活動、直接經驗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教師應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腦,在活動中啟發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增加感性認識。通過完成具有挑戰的活動任務,讓學生在親身實踐和實際體驗中,獨立思考,積極參與,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3 自主學習原則
比如筆者有一次給學生做分組實驗,用“伏安法”測電池電動勢和內阻,很多學生都說,在初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用電流表測電流和用電壓表測電壓的實驗都沒做過,到高中要做這樣的實驗太難了。
教學一線的老師不重視做實驗,有多種原因:一是受到中考和高考升學率的影響,只要能考上重點高中或大學,學生高興,家長高興,社會聲譽也好,實驗會不會做也就無所謂了;二是很多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差,沒有與教材配套的實驗器材、藥品等,老師無法做實驗,只能從理論上講授實驗;三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很多學生把做實驗當作好玩,上實驗課時在實驗室東走走,西看看,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就不去實驗室做實驗,這樣的學生連儀器都不認識,更不用說去做實驗。
中學物理實驗很多,有些一線老師對實驗教學不進行分類,所以學生更難掌握實驗學習。
筆者經過分析、整理,總結出物理實驗的三大類別:
一是操作性實驗。比如電流表、電壓表、打點計時器、天平等。此類實驗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儀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規則、性能、使用范圍等。
二是驗證或探索性實驗。此類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儀器的使用,還要求學生能在實驗中驗證或探索物理規律,比方說,在做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實驗時,不僅要求學生能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電流、電壓,還要求學生能從實驗的數據中找出規律。
三是設計性實驗。此類實驗具有綜合性和創造性特點,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它要求學生熟悉已有的概念、規律和原理,同時能在有限的條件下設計出可行的科學的實驗。例如:“給你一只量筒和水,怎樣測定一個小塑料杯的密度。”此實驗綜合了浮力、質量和密度的相關知識,且器材簡單,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極好的方法。以上三類實驗,可以由老師做演示實驗,可以由學生做分組實驗,也可以是課外實驗。
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概念多,規律多,要深入理解它們的物理意義、適用條件和使用范圍,才能正確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下面談談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在物理學科體系中,概念是基礎,規律是核心。目前中學生普遍感到物理難學,其癥結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和規律教與學沒搞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在老師方面,只注重讓學生多做練習,而不注重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和規律,沒有真正理解它們的意義、適用條件和范圍;在學生方面,只注重背定義,記公式,做練習,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
比如電容器電容的概念,它是一個比值定義,它的定義式為C=Q/U,很多學生認為C與Q成正比,與U成反比,學生從純數學角度來考慮,而忽略了電容的物理意義的理解。它是電容的定義式和計算式,而電容的決定式為C=S/4kdπ。
對物理規律的教學,要善于按照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來探索規律,運用實驗來總結規律,運用已有知識通過理論推導得出新的物理規律。比如,動量定理,就是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知識推導出來的:F=ma=m(v2-v1)/t,則Ft=m(v2-v1)。
對于物理規律的教學,還要求把握規律的適用范圍和條件,比如電功率公式P=I2R和P=/R,前者是電功率與電阻成正比,而后者是電功率與電阻成反比,兩者好像有矛盾,這是怎么回事呢?事實上兩者都是正確的,因為前者適用于不同的用電器在串聯時所遵從的規律,后者適用于不同的用電器在并聯時所遵從的規律。
采用多媒體電化教學。在科技進步的今天,教育教學已不是過去一支粉筆和一本書的教學模式,如今的教學手段,教學設備非常多樣化。雖然有些學校沒有與課本配套的實驗儀器,但許多學校已采用幻燈片、錄像、電腦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帶來許多感性認識,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
例如在講授光電效應實驗時,學校的實驗儀器很難做成實驗,現象也不明顯,甚至有的學校沒有相關儀器,怎么辦?可以應用Flas來模擬光電效應實驗,同樣可以達到老師演示實驗的效果,甚至效果更好,特別是某些不可能做的實驗,如原子核的鏈式反應,也可以用動畫來模擬實驗,可以給學生一個深刻的感性認識,也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習題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環節。對于習題教學,很多老師可謂是用心良苦,訂各種學習資料,印各種試卷,到各地交流資料或試卷等,學生整天忙碌不停,真是苦不堪言,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關鍵在于他們是搞題海戰,而沒有對典型題目進行舉一反三,挖掘題目潛在的教學價值。
首先,所選習題必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滲透具體概念和規律,能啟發思維;其次以典型習題為基礎,認真分析它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揭示它所涵蓋的全部概念和規律,分析物理過程,并對它進行舉一反三:如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等。
在一題多解中,培養學生多種解題方案。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用所給器材,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測電池電動勢和內阻。”可有三種方案,第一種根據原理E=u+Ir可選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測量,第二種根據原理E=IR+Ir可選用電流表和電阻箱測量,第三種根據原理E=u+ur/R可選用電壓表和電阻箱測量。
在一題多問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現在的物理計算題一般都有好幾問。在習題教學中,不僅要求學能解決某一個題目,還要求在條件改變或問題改變時,也能應付自如,迎刃而解。
例如:在磁感應強度為B勻強磁場中,有一邊長為L的正方形單線圈,線圈平面與磁感線平行,線圈繞中心軸轉動的角速度為ω,求線圈轉動一周的最大電動勢?把問題進行如下變化:(1)求線圈轉動一周的平均電動勢?(2)求線圈轉動60度的瞬時電動勢?(3)線圈轉動60度平均電動勢?(4)線圈轉動60度的電荷量?經過如此變化題型,能打開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方法,才能達到目的、提高效率,教育教學也不例外。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講究方法,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例如這樣一道題“有一物體做豎直向上運動,其V-t圖像如下圖所示,求該物體上升的最大高度?”
如果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知識計算就相當復雜,要分三個時段計算,但如果利用圖像法,即在V-t圖像中,幾何圖形的面積S等于位移的大小H,則物體上升的高度問題變成了求梯形的面積,非常簡單。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很多:驗證法、排除法、替代法、臨界法、最值法、反證法等。
俗語說:“教無定法、教要有法”。對于物理這門學科,面對新世紀新形勢,面對人才的需求變化,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呢?這值得我們教學一線的老師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金玉梅.論教育觀的后現代轉換[J].課程教材教法,2006(3).
讓全體學生得到發展,讓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教師應因材施教,分層設計目標,分層實施教育,培養出個性豐滿的學生,讓每一個有個性差異的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獨特的才華和興趣,感受成功。傳統的教學,過多強調的是知識、技能目標,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新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更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因此,我在每堂課開始時,我就鼓勵孩子們:“舉手就是一百分。”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哪位學生答錯了,我會說:“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對較難一點的問題,我經常采用讓他們上講臺講的方式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勇敢精神。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
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這場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并非是用一種方式替代另一種方式,而是強調由單一轉向多元,讓學生更多地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樂趣中學、體驗中學、活動中學、探索中學、合作中學……我根據學生的個性、能力、心理、性別等因素,把學生編成每4人為一小組。每組保證都有好、中、差三類學生,其調配比例為1:2:1,即1為優,2為中,1為差,使合作學習小組達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樣的調配,既有利于優等生帶動中等生的“拔高”學習,又能幫助差生的“達標”學習,同時對優等生又是一個能力的鍛煉,小組中形成互幫,互促的學習氛圍。組間水平的大體平衡也有利于各組展開公平競爭。教師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講授方式,講授過程力求簡要清晰,時短量大,有著較強的研究性、探究性,能為學生的小組活動留有足夠的空間。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對說理的表述學生是一個難點,我由易到難設計了幾道題讓學習小組通過討論向我推薦本小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組積極響應,每個同學都全身心的投入,幾節課下來,學生的幾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學習比較好地解決了如何使學生學會、會學、好學、樂學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使他們更加熱愛學校、善愛同學、愛護班級、尊重不同的價值觀念、能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具有與他人協同活動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有機整合的實踐
“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疊加,而是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達到數學教學各要素的豐富和諧,使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之中,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數學教學的突破與發展。
適度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將是勉強的。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集文字、圖形、動畫、音頻、視頻、投影等媒體技術,集光、形、色于一體,直觀形象,新穎生動,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展示問題時,適度運用多媒體,或把重點、難點的內容設置成醒目的顏色,或讓“固定的”幾何圖形運動起來,提供豐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思考。如教學《圓柱、圓錐、圓臺及它們的側面積》一章時,可用《幾何畫板》制作分別以矩形的一邊、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直角梯形垂直于底邊的腰所在的直線為旋轉軸,其余各邊旋轉一周的動態過程,讓學生觀察這一過程以及這樣旋轉一周而成的面所圍成的幾何體,從中抽象出圓柱、圓錐、圓臺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
二、講解例題時的耐心等待
很多老師在講課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在例題的講解速度都比較的快,為了追求課堂內容多樣化,不顧學生們實際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師在講授例題時速度較快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例題更沒有時間去深入思考例題。而老師則認為學生們都已經學會了,隨即進行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這時候學生們就不能很好的跟著老師的節奏走,就會因為聽不懂而走神。面對例題的講解時,老師要給學生們足夠的時間去審題,讓他們讀懂題意后再講解例題。這樣看似浪費時間,實際卻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如果學生們在一開始就根本不懂這個例題要求是什么,任憑老師在講臺上講的天花亂墜,學生們也是照樣不會理解的。在講完例題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們懂得例題中每一步都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等等。在等待過程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很多學生在解決了一道題后會聯想到其他題目與這個知識的關系。但是他們又不知道這道題和例題具體的聯系。哪里是一樣的哪里又會使用到下一個知識點。這時候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斷,由于他們的知識面還很狹窄,很多的判斷都是錯的。如果老師不能夠及時的指出其中的錯誤,就會在學生的印象里留下錯誤的認識對以后的學習極為不利。這時候等待就可以體現他的價值了,學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識并在這時將他們探索的知識梳理清楚。最終讓他們對每一個知識點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耐心等待學生記筆記
數學的學習中肯定會有很多的演算過程,這些過程需要同學們在下面要做好相應的筆記。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老師并不知道每個學生做課堂筆記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斷的講解,馬不停蹄的趕著知識點。學生根本沒有聽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筆記。這樣講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處于同一個頻道上,當然是你講你的我記我的,這樣老師和學生就被完全的隔離開來了。相應的知識當然也只是空中樓閣,學生們只可遠觀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師在講課時要要求學生們盡量先聽他講,然后再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做筆記。還有就是在講授重要知識點是語速要稍微放慢給想記筆記的學生一定的時間,使他們在不影響聽課效率的同時也很好的記下了課堂筆記。
四、耐心等待學生的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在數學教學中是極為常見的也是數學比較重要的教學手段。練習題能很好的練習到舊的知識同時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識。練習題的練習其實就是舊知識點于新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的一個過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學做題速度比較慢,很多練習題還沒做完。老師就已經開始講解了,導致很多同學對一些問題還沒有接觸到就被老師給一筆帶過了。這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老師應該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學將練習題做完再去講解。這樣就可以顧及到所有的同學對知識的理解。
(2)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學生對這么課程的喜愛程度,良好的師生關系,能有效促進師生信息之間進行交流,浙江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始終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使得課堂永遠處于一種有生命的狀態。學生對政治這門抽象而又枯燥的學科,本來就沒有多大的學習興趣,因此,要把這門課程學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師要采取必要的教學方法,才是上好政治課堂的最重要的事情。
(3)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是教學的關鍵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師生都是為了實現某種既定的目標,而在不斷地奮斗著,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不一樣,因此,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一種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對于高中政治課,根據當前新課程標準和時代的要求,依據當前的高考形勢和課程的要求,這些都說明,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思想政治課,解決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所以,在政治課堂上,我們不能僅僅是教會學會學習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方式
1.演講法。演講法就是一種通過教師的講述,將知識內容轉交給學生的一種方式,有人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有點平淡,也不能提供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采取演講法的優點在于:(1)可以節省教學的時間,采用演講的方法可以將繁重的課堂內容,在短時間內展示給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2)將抽象的概念進行口語化教學,使得學生容易理解。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高中政治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要給學生傳播政治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學會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在平時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2.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老師通過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對問題進行思考,進而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將問題解決的方式。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急需要知道的問題的答案。可以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當中,在這過程當中,通過他們的思考和討論,把問題進行解答,這樣能夠高度提高學生們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以及對政治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同時在這過程當中,完成高中政治教學的目標。
3.訓練與實踐式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學生課上所學到的知識,必須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進行鞏固,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將課上學到的知識點有效地進行運用,逐步培養他們的解決問題以及實踐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對于高中政治教學來說是比較好的方式。
4.復習測驗的方法。測驗包括口頭測驗和進行書寫這兩種方式。運用測驗法,其目的主要是用來評估學生對課程和教材的理解狀況。所以,測驗就是一種對學生學習的檢測的做法,這樣可以及時的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如何。
5.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法就是把學生進行分組,一般6個人為一組,選出組代表,在課上,遇到需要活動探究的內容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由組代表進行回答相關的問題,回答不全的,組員可以進行補充的方式。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而且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思維方式,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同時,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獲得對問題的正確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6.辯論法通過采用辯論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們更加熟悉該課程內容。豐富他們的知識,采用辯論法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中,換一種上課的方式,學生會覺得這門課很有意思,不是一節枯燥的政治理論課,而是一節有意義的辯論課,從辯論中,得出正確的觀點,對事物的新看法等。所以,教師應于辯論結束后,對正反兩個辯論組分別作客觀的評估,并提醒學生們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去檢討整個辯論的過程。
二、問題的提出
(一)高中英語課堂的現狀呼喚有效教學
當前的高中英語課堂中低效教學、無效教學的現象到處都是:有些教師上課時只有一本書,課也不備,更何談了解學生。有的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念念不忘,仍然實施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教學。這種教學忽視學生的存在,把學生當作容器,往往會適得其反,灌得越多,喂得越爛學生越不愿意動腦筋學;也有的教師認識到了低效教學的危害性,為了迎合新課改,在當前課堂教學中,采用新的教學方式,但過分注重形式。還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把互動理解為活動,把對話理解為問答。如果上述種種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現象不能改變,教學目標的實現,素質教育的落實都將成為空談。這種種的教學方式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沒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沒有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沒有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應有的條件,因此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缺乏鍛煉,也就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為保證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真正體現課程改革的理念,我們應該認認真真的研究在課堂上如何教學才是有效的,即進行課堂有效教學研究。
(二)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國正進行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素質,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及相互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英語新課程必須承擔它應有的責任,在英語教學中體現教學改革的理念,尊重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掌握最基本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將上述思想貫徹于實踐中,必須改變已往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實施有效的英語教學策略,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三、如何實現有效教學的最優化
隨著課改的深入,要讓英語課堂有效教學達到最優化,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課改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最終都是由教師實現的。新課改到了今天,已經可以看出教師的地位與作用并沒有被消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是一中加強,而且現在的教學要求對教師的基本功、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和教學技巧方法等方面都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同時,教師本身的能力高低會直接的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這就要求英語教師應具備扎實的課堂學術水平、科學的課堂管理能力和很強的運用英語能力的素質。英語是一門與時尚接軌的科目,所以,教師要廣泛的接觸各種領域,否則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更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英語人才,所以教師不僅要精通英語知識,還要廣泛涉獵各個領域,使得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游刃有余、妙趣橫生、引人入勝。課堂語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課堂話語的有效性將會直接對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產生影響。語言課堂的特殊性就在于語言既是教學的目標,也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媒介。現在教師不僅僅要改變傳統的“一言堂”模式,也需要提高話語的質量。
(二)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是培養有效性教學的重要外部環境
例:體驗活動“喜迎新年,快樂傳遞”。在平安夜的晚上,學生扮演“圣誕老人”給年幼的小朋友和年老的爺爺奶奶送去新年的祝福,和他們一起品嘗糖果的甜蜜,讓快樂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的活動,學生感受著不同的心靈體驗,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給予是快樂的”,要“學會感恩”。培養學生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就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現獨特個性。
二、觀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訓練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會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并提醒學生要留意身邊美好的人和事。如觀察鄉村、街道的重大建設與細微變化,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工作表現,觀察大自然的樹木花草、日月星空……學生在觀察中學會了思考,寫作素材變得豐富,同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例:體驗活動《我們的新朋友——小刺猬》,這個體驗活動周期較長,我首先安排學生去觀察小刺猬的外貌,然后記錄在作文手冊上。然后引導孩子觀察小刺猬的活動和吃食,每個學生在經歷了帶小刺猬一天一夜后,寫下了自己獨特的經歷和個性化的體驗。孩子們喜歡探索,但他們的探索有時候僅憑自己的想象。他們喜歡探索,也會犯錯,有失誤。我們要給他們創造機會,新課改背景下“體驗活動”作文教學初探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江妮注重引導。
三、認識自我,做集體的小主人
課程內容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就是課堂。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努力從學生的現實世界中,尋找教育教學的最合適的切口和教育點,探尋教育的源頭活水,從生活中來,實踐中來,社會中來,最后指導學生更好地回到生活中、實踐中、社會中,回到生活的本原中去。
例:讓學生應聘“老師助理”,體驗參與學校管理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首先自己搜集資料,了解競聘的要求,隨后自己撰寫演講稿,制作PPT,展示自己最優秀的方面。隨后,參加學生投票,競聘上崗。這樣的活動,既是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又給學生積累了新鮮的作文素材,讓學生覺得有話可寫,給學生帶來寫作的沖動。讓他們在活動中認識自我,更好地擔當起集體小主人的角色。給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享受自己競聘的過程,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
四、表現自我,做家庭的好幫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詩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躬行實踐,可以原汁原味的品位生活,進而產生獨特第一的感受。“實踐性”是作文教學的關鍵所在。《生活中的作文》對“做、說、寫”中的“做”下了這么一個定義:這里是“親身實踐”的意思,還含有動手又動腦、“手腦聯盟”的意思。它包括那些動手制作、實驗,用眼觀察、體驗等富有直接經驗的活動,同時也指那些調動各種感官進行實踐操作,并科學的思維操作緊密結合的具有探究、發現、建構性質的較高層次的認識實踐活動。學生只有直接參與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才能有深刻的感受與體驗,積累豐富的實踐認識與經驗,撥動心弦、活躍思維、產生真摯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快樂中生成作文,在作文中品位快樂。在此基礎上,本學期我們開展了“跳蚤書市”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第一次了解到了“買賣商品”的過程;“粽子飄香”“小鬼當家”活動讓學生品嘗到了勞動的快樂;“第一次做蛋糕”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