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6: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內部監管和外部監管,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30-0170-02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我國現有的企業數量十分巨大,因此對這些企業而言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要想在市場中生存并且得到發展顯得十分困難。而且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因此對于企業而言,規避和應對各種風險就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企業的對外投資方面,要做好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準備,將企業即將受到的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減小企業受到損失的概率,讓企業得到更多的收益,從而讓投資回報率增加,使企業得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且發展。但是目前我國還是采取傳統方法對對外投資進行內部控制,因此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益都無法滿足企業需要。這就需要企業在風險管理的導向下進行對對外投資的內部控制。
1 目前企業對外投資中的內部控制出現的問題
1. 1 企業風險管理意識不佳,內部控制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雖然內部控制這種機制在發達國家的企業中已經普遍應用,但是在我國企業中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很多企業的內部控制只是做表面文章,沒有建立其系統化的內部控制系統和內部控制流程,單憑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抽出時間來完成,沒有投資涉及的各崗位風險控制機制,不能起到全員參與、全面控制的作用。因此對投資的風險控制,僅停留在概念上,沒能真正落到實處,使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的效益大打折扣;在建立了內部控制體系的企業中,也沒有將風險管理的意識在企業中進行傳達,成了懸掛在半空中的紅頭文件,沒有落地生根,無法發芽成長,因此沒有起到內部控制體系真正的作用。此外,對于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而言,他們的風險意識較為單薄,對“風險”一詞的認識較為片面,因此在實施風險控制上手段較為機械單一,預見性不強,無法起到事前預防的作用,一旦企業在對外投資中遇到風險是無法進行規避的,只能在事后進行補救。
1. 2 企業風險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風險預警的效果不佳
目前在我國的一些企業中已經初步建立了風險管理的制度,并且開始在企業對外投資中進行嘗試風險管理導向下的內部控制,但是這種風險管理體系不夠全面,管理的方法不夠科學,因此并沒有達到企業風險管理制度應有的預警的效果。從實施結果上來看,風險控制的各部門之間聯系和銜接不夠,成為各自獨立的風險控制中心,在這樣的風險管理制度下,即使企業中的每個部門能夠很好地將自己部門和工作過程中即將遇到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進行識別以及規避,但因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不足,從而導致這種方法下進行風險管理控制的成本極高,風險控制的鏈條連貫性不足,因此對于企業全局風險控制的效果不好,只能對于企業中一些小的風險或某一方面的風險進行控制,對那些企業大型投資項目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規避和控制效果并不能達到預想的目的。
1. 3 企業中進行風險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較為落后
目前在我國的企業中,各種風險管理的方法和進行風險管理的工具都較為落后,在很多企業中普遍出現了在進行了風險管理但是企業中仍然無法很好地進行風險規避的情況。在風險管理方法上而言,很多企業的風險管理方法都是靠管理人員依靠個人的專業知識與工作經驗對于企業的現金流進行確認,對于企業中各種資產進行處置與投資。但是只依靠風險管理從業人員的個人工作經驗與專業知識進行風險管理控制也就不能按照市場具體的變化來進行風險管控,也就很容易將企業置于受到損失,甚至破產的危險境地。而在風險管理的工具上,我國目前的很多企業也沒有使用現達的工具,仍然采用的是傳統風險管理工具,從而無法將企業中的信息及時而準確地傳達到風險管理人員的手中,導致了企業信息的傳達仍然還要采取會議的形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好,在這樣的工具下也就無法很好地對企業對外投資中的風險進行管控。
2 在風險管理導向下進行內部控制的意義
2. 1 更有效率的規避企業投資風險
由于在風險管理導向下進行的對外投資內部控制是直接基于企業投資可能遇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進行內部控制,因此可以只對企業投資的特點進行分析,并且通過這些特點來將企業可能會受到的損失進行科學的計算,從而得到企業將會受到的最大損失,也就能夠很好地規避這些風險。而傳統的內部控制由于是對整個企業內部經營活動進行控制,因此就無法很好地對企業外部投資可能遭受到的損失和風險進行評估和規避,企業也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也就造成了在金融危機后很多企業倒閉的情況。
2. 2 增強企業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
目前我國企業中的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普遍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由于沒有風險意識,所以盲目地就進行了對外投資,沒有注意到在投資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損失,也就造成了很多企業在投資后回報少,甚至因為投資戰線過長、時間過于集中而造成資金鏈斷裂,不但得不到回報,甚至使企業破產倒閉的現象。但是對于企業而言,收益就是生存下去的基本條件,無法得到有效的收益也就會讓這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失去競爭力,從而導致了金融危機后大批企業無法生存的情況。
3 在風險管理導向下企業對對外投資進行內部控制的方法
3. 1 增強企業工作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
要在風險管理導向下對企業的外部投資進行有效的內部控制,首先應該讓企業內部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具有風險管理的意識。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讓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需要具有風險管理意識,企業中的基層管理人員和每一位員工也需要有風險管理的意識,從而加強整個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并且企業應該定期對內部員工進行風險管理控制的培訓活動,讓企業員工在平常工作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將企業可能會受到的風險與損失與企業投資收到的收益進行分析和衡量,從而對企業投資進行有效的內部控制。而且不僅能夠對企業對外投資進行很好的內部控制,對企業內的一些員工損害企業利益的情況也能夠通過基層管理人員與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管理來很好的發現與規避,保障企業利益。
3. 2 加強企業內部的溝通機制
由于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時可能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并且在交易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信息需要傳達,所以企業內部的溝通機制必須進行完善。加強了企業內部的溝通機制后,在企業對外投資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進行信息的傳達,從而讓風險管理從業人員能夠對于對外投資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與比較,從而達到有效進行內部控制的效果。而且在進行風險管理導向下的內部控制過程中,需要對于對外投資中的每一個階段性信息進行真實、完整,沒有偏差的記錄。如果企業內部的溝通機制很完善,這些信息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及時而完整地傳達到企業中進行參考和備份。對于這些信息的記錄與備份也能夠很好地進行。而在企業投資資產的記錄控制方面,如果企業的溝通機制優秀的話也能夠讓這些資產的記錄控制工作有效進行。
3. 3 建立科學的風險管控機制
目前我國很多的企業在風險管理機制上還是采取讓風險管理從業人員依靠自身的專業知識與工作經驗來進行管理的。因此要讓企業在風險管理導向下進行有效的內部控制,一個重要條件便是要在企業中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對于企業投資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風險以及可能會出現的意外進行分析,考慮企業的資金預算是否能夠應對這些風險與意外,并且對于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從而保證了企業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規避這些意外,減少企業的損失,增加企業投資的收益。
3. 4 完善企業監督機制
在建立企業風險管理機制后,企業內就應該靠著這些管理機制對企業的對外投資進行有效的內部控制。而要有效地進行內部控制,就需要企業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從而保證企業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能夠保證風險管理人員的工作效果與態度,從而讓企業的對外投資風險降低。并且對于企業內一些員工的行為對企業造成損害的情況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建立完善的企業監督機制,能夠確保企業的對外投資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保證企業對外投資能夠得到收益,并且減少風險。
企業對外投資的各環節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不論哪一個環節出現控制薄弱的問題都會對該項目投資的整個布局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建立內控制度,嚴格限制審批權限和級別,對大型投資應采用聯席會議或董事會或高層管理會議,群策群力,避免因個人風險偏好而一葉障目,給企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4 結 論
在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內部控制是企業能夠得到收益、減少風險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要進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就必須在風險管理導向下進行。因此企業需要加強風險管理意識,并且在企業內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與監督機制,以保證企業投資能夠得到收益。
參考文獻:
[1]萬碧云. 對外投資立項后的內部控制問題及建議[J]. 老區建設,2009(12):23-24.
[2]黃軍超. 風險管理導向下對外投資的內部控制[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8):181-182.
[3]杜紅. 風險管理下集團企業對外投資內部控制的對策研究[J]. 時代金融(下旬),2013(10):272-272,287.
從我國銀行發展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考慮,主要有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其中,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包括規避風險的需要、轉移贏利點、增強市場競爭力等。在中國衍生品市場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投資者對衍生品業務的需求也不斷擴大。投資者的需求主要分為兩類:來自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和來自個人投資者的需求。
二、我國銀行金融衍生品風險的內部控制
在國際金融危機這個特定背景下,通過對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管理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解決現存問題的關鍵是銀行衍生品的內部控制的改進。
我國銀行衍生品的內部控制關鍵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是風險控制的關鍵。現在衍生品業務起步較早的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風險內部控制體系。這套體系中不乏有我國銀行借鑒的地方,但我國銀行的組織結構、崗位設置、業務范圍等都與國外銀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果不假思索,直接把國外完備的內部控制體系,照搬過來,非但不能控制風險,反而會不利于風險控制的實施。各大銀行應該先結合自身現有衍生品品種、高級管理層的衍生品業務知識、特定環境,設定適合自己的一套內部控制制度。
其次,內部控制制度衍生品的創新,而不斷更新是風險控制的準則。對銀行而言,金融衍生品可謂日新月異。相應的,衍生品對內部控制的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衍生品需要一套可隨著衍生品的不斷變化而更新的內部控制體系。高級管理層應該在銀行衍生品風險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個動態循環的內部控制體系。
最后,考慮到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為風險控制的障礙。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要避免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為風險控制的障礙。內部控制會有幾個固有局限會限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內部控制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這幾個因素,盡量避免局限性給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帶來障礙。
三、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
目前,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還不完善,還存在著眾多問題。要為銀行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一個高效的外部監管機制。要從外部監管的關鍵點和具體對策兩方面著手。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關鍵點:
首先,要確立外部監管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外部監管目標。
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安全只有在整個銀行體系效率提高的基礎上才能長久實現。因此,要確立衍生品風險監管安全與衍生品市場發展效率并重的金融監管目標,從而確保銀行衍生品業務在有效的外部監管下,高效發展;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促進銀行衍生品市場的規范;構造衍生品創新與衍生品監管良性互動機制,建立透明、公開的創新監管規則和程序。
其次,要加強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的部門協作。
在實行以銀監會為主的統一的監管模式下要加強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加強溝通與交流。因為衍生品業務不僅是在銀行范圍內,更是在證券、保險等都有很大的市場。所以可以考慮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的獨立監管之上建立總體協調監管機制,為實現集中監管奠定基礎。從長遠看,建立一個綜合金融管理、統一制定協調政策和監管標準的衍生品監管委員會,還是必要的。
再次,促進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確保各監管機構之間有效協作,中國銀監會要在提高信息供給的充分性、準確性、規范性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協調統一。如建立統一的會計體系或制度,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規范市場中介機構發展,保證信息的客觀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增強金融機構的經營透明度,保證監管部門及時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完善監管信息系統,在條件成熟時建立監管信息中心,專門從事監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公布等,保證信息共享的穩定性,提高金融監管效率。
最后,客戶監管中以機構客戶監管為主要監管對象。
目前,我國銀行衍生品機構投資者普遍存在著內部專業人員不足、境外金融機構轉移風險大、風險提示透明度低等問題。因此,外部監管的力度應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外部監管中應進一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責任和義務,規定衍生品交易中的透明度,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非自主營銷和背對背交易。
2011年,建設銀行總行行長、監事長、首席審計官從戰略高度對內部審計提出要密切關注經濟形勢和各項業務發展態勢,保持與業務部門的同步,提高對外部監管政策變化的關注度和敏感性,結合外部監管重點,分析探索新的風險點和薄弱環節,拓展視角,認真落實監管要求,及時調整審計思路,積極跟進和服務外部監管;2012年又提出按照風險導向、監管政策導向、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導向三項原則來組織實施審計項目,并突出信貸領域和監管部門要求的四大風險領域。這些都需要全行內部審計工作緊緊圍繞全行工作中心和首要任務,從思想上樹立服從服務于業務發展大局的理念,把主動跟進、配合外部監管工作作為審計工作的重要任務,不斷提高落實央行及銀監會等監管機構方針政策的水平和意識,不斷提升審計服務工作精細化、專業化水平,為全行業務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保障。
二、以監管為導向,優選審計項目
審計計劃和項目選擇,應考慮外部監管內容及要求結合風險評估結果確定優先順序。在每年的審計計劃和項目中要體現外部監管精神,并將此類計劃和項目列為審計重點排序。如2012年外部監管強化了對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防范系統性風險,為此,總行審計部在系統項目中安排了房地產貸款審計、理財業務審計、影子銀行業務審計、新資本協議達標工作審計等,正是監管導向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的體現,充分反映了當前經濟運行中反映最強烈的金融經濟問題,既是外部監管部門最關注的問題,也是銀行高管層最需要了解的問題,所以全行審計部門應緊緊圍繞這一工作思路,在年度系統性審計項目和自選審計項目中,有針對性地加大監管關注的重要領域、重點問題的審計力度,查找風險隱患和薄弱環節,充分發揮審計預警作用。
三、日常審計監測及時跟進監管政策變化
面對當前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通脹預期不斷增強、內外部需求劇烈波動,銀行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普遍增大,經濟金融環境不確定性增多和愈加嚴格的金融監管,內部審計在日常工作中唯有從駐地行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和把握金融市場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與時俱進,積極應對經濟金融新形勢和法規政策新變化,牢固樹立“揭示風險、服務發展”的理念,加強前瞻性研究,提高對監管政策及其最新變化的敏感度,實時跟進外部監管要求和摸清駐地行落實情況,在審計項目和日常審計監測中及時將監管重點納入審計關注視線,如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銀行服務收費,不但是外部監管的重點,更是關乎社會民生的問題,內部審計在日常審計監測中應及時跟進,從監管的角度來全面看待和分析銀行服務問題,以風險預警、審計咨詢報告等多種形式,及時提示政策風險和監管風險,促使駐地行認真履行社會責任,防范監管合規風險和聲譽風險。
四、提高內部審計專業化研究對監管政策的關注度
我行內部審計經過多年的專業化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審計質量和審計價值的進一步提高,但隨著全行經營發展方式的變化,內部審計更應緊跟業務發展和監管動向,自覺服從服務于全行發展的大局,特別是內部審計專業化研究的視角和視野決不能局限化,要能夠關注到經濟金融形勢,關注到市場競爭環境,關注到監管政策導向,關注到銀行同業變化等,主動掌握信息,深入分析經營環境的特征和變化,結合建設銀行的實際情況,提前預判對銀行經營發展與風險管理的影響,增強敏銳性和前瞻性。
一是各專業研究團隊應注重將外部監管政策與現有的審計方法技巧、審計技術創新運用等內容一道納入研究范圍,參加駐地監管部門會議,收集、分析、解讀銀監會等部門最新的監管規定,明確監管關注重點、監管手段、監管問責以及相關的具體監管要求,及時了解外部監管部門相關要求,針對其具體要求,獲取更多信息促進審計工作開展。
二是積極探索專業化建設的新機制,日常研究中結合具體研究領域分別制定監管政策推進情況的調研方案,細化監管動態專業研究的工作事項、時間進度、工作程序等方面內容,使監管要求真正落實到各項審計工作中并得以有序推進,從而達到提高審計項目質量和審計價值創造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內部控制
一、我國銀行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狀況
2008年,由住房貸款抵押證券衍生品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了全球各地。衍生品從最初的風險規避工具到現在金融危機的引發者,其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我國處于這個特定的國際金融形勢之下,銀行衍生品的發展即受到國際金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發展特征。金融危機不僅給我國銀行衍生品的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且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從我國銀行發展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考慮,主要有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其中,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包括規避風險的需要、轉移贏利點、增強市場競爭力等。在中國衍生品市場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投資者對衍生品業務的需求也不斷擴大。投資者的需求主要分為兩類:來自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和來自個人投資者的需求。
二、我國銀行金融衍生品風險的內部控制
在國際金融危機這個特定背景下,通過對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管理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解決現存問題的關鍵是銀行衍生品的內部控制的改進。
我國銀行衍生品的內部控制關鍵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是風險控制的關鍵。現在衍生品業務起步較早的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風險內部控制體系。這套體系中不乏有我國銀行借鑒的地方,但我國銀行的組織結構、崗位設置、業務范圍等都與國外銀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果不假思索,直接把國外完備的內部控制體系,照搬過來,非但不能控制風險,反而會不利于風險控制的實施。各大銀行應該先結合自身現有衍生品品種、高級管理層的衍生品業務知識、特定環境,設定適合自己的一套內部控制制度。
其次,內部控制制度衍生品的創新,而不斷更新是風險控制的準則。對銀行而言,金融衍生品可謂日新月異。相應的,衍生品對內部控制的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衍生品需要一套可隨著衍生品的不斷變化而更新的內部控制體系。高級管理層應該在銀行衍生品風險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個動態循環的內部控制體系。
最后,考慮到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為風險控制的障礙。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要避免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為風險控制的障礙。內部控制會有幾個固有局限會限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內部控制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這幾個因素,盡量避免局限性給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帶來障礙。
三、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
目前,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還不完善,還存在著眾多問題。要為銀行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一個高效的外部監
管機制。要從外部監管的關鍵點和具體對策兩方面著手。
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關鍵點:
首先,要確立外部監管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外部監管目標。
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安全只有在整個銀行體系效率提高的基礎上才能長久實現。因此,要確立衍生品風險監管安全與衍生品市場發展效率并重的金融監管目標,從而確保銀行衍生品業務在有效的外部監管下,高效發展;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促進銀行衍生品市場的規范;構造衍生品創新與衍生品監管良性互動機制,建立透明、公開的創新監管規則和程序。
其次,要加強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的部門協作。
在實行以銀監會為主的統一的監管模式下要加強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加強溝通與交流。因為衍生品業務不僅是在銀行范圍內,更是在證券、保險等都有很大的市場。所以可以考慮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的獨立監管之上建立總體協調監管機制,為實現集中監管奠定基礎。從長遠看,建立一個綜合金融管理、統一制定協調政策和監管標準的衍生品監管委員會,還是必要的。
再次,促進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確保各監管機構之間有效協作,中國銀監會要在提高信息供給的充分性、準確性、規范性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協調統一。如建立統一的會計體系或制度,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規范市場中介機構發展,保證信息的客觀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增強金融機構的經營透明度,保證監管部門及時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完善監管信息系統,在條件成熟時建立監管信息中心,專門從事監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公布等,保證信息共享的穩定性,提高金融監管效率。
最后,客戶監管中以機構客戶監管為主要監管對象。
目前,我國銀行衍生品機構投資者普遍存在著內部專業人員不足、境外金融機構轉移風險大、風險提示透明度低等問題。因此,外部監管的力度應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外部監管中應進一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責任和義務,規定衍生品交易中的透明度,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非自主營銷和背對背交易。
縱觀國際衍生品外部監管歷史,同時結合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本文結合我國實情和銀行現狀提出了從兩個方面對我國銀行衍生品外部監管提出了具體的對策。
第一,建立統一的外部監管模式。我國銀行衍生品的外部監管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分層監管所帶來的監管無序和混亂。因此建立統一的外部監管模式,是加強外部監管的首要選擇。在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模式內,由專業分工的管理專家和相應的管理程序對金融機構的不同業務進行金融監管。統一的監管模式可以提高管理的協調性,及時處理管理中的盲點,容易判斷金融機構資產組合總體風險。
第二,加強國際監管合作。當前,國際上已經就建立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國際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問題達成共識。我國加入wto,外資金融機構涌入中國,國際游資流動性加大。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要求各國監管當局開展有效的雙邊和多邊合作,進行經常性的交流與磋商,完善信息交流平臺,建立國際間金融監管體系。建立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進行監測管理的機制。通過國際合作和經驗、技術借鑒,進一步提高監管能力,使我國金融業在融入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降低金融風險,確保金融秩序的有序運行。
參考文獻:
[1]田超 金融衍生品發展現狀及制度安排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6年(36)。
[2]孫寧華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形成及防范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
04年(3)。
[3]葉永剛 衍生金融工具概論 武漢:武漢人學出版社 2000年(10)。
[4]金歌 2009金融風暴下的中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1)。
摘要: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給世界各國的金融體系都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主要的金融機構紛紛卷入危機之中,全球實體經濟增長呈下降趨勢,失業率遞增。而這次危機的罪魁禍首——金融衍生品又再一次成為研究的熱點。現階段,我國銀行業的金融衍生品業務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對衍生品交易業務的風險管理研究還有待完善。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又對銀行衍生品的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更深層次看,風險管理程度和我國銀行金融衍生品業務的發展規模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聯系。 本文在介紹我國銀行發展衍生品必要性、我國銀行衍生品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管理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主要從法律法規、風險管理體系兩方面論述了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管理現狀,并分別從內外兩個方面研究了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選用了一個適合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管理體系的內部控制框架。結合我國銀行的實際,提出了內部控制的具體方案。同時,以內部控制為重點,輔以外部管理。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內部控制 一、我國銀行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狀況 2008年,由住房貸款抵押證券衍生品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了全球各地。衍生品從最初的風險規避工具到現在金融危機的引發者,其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我國處于這個特定的國際金融形勢之下,銀行衍生品的發展即受到國際金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發展特征。金融危機不僅給我國銀行衍生品的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且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從我國銀行發展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考慮,主要有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其中,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包括規避風險的需要、轉移贏利點、增強市場競爭力等。在中國衍生品市場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投資者對衍生品業務的需求也不斷擴大。投資者的需求主要分為兩類:來自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和來自個人投資者的需求。 二、我國銀行金融衍生品風險的內部控制 在國際金融危機這個特定背景下,通過對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管理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解決現存問題的關鍵是銀行衍生品的內部控制的改進。 我國銀行衍生品的內部控制關鍵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是風險控制的關鍵。現在衍生品業務起步較早的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風險內部控制體系。這套體系中不乏有我國銀行借鑒的地方,但我國銀行的組織結構、崗位設置、業務范圍等都與國外銀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果不假思索,直接把國外完備的內部控制體系,照搬過來,非但不能控制風險,反而會不利于風險控制的實施。各大銀行應該先結合自身現有衍生品品種、高級管理層的衍生品業務知識、特定環境,設定適合自己的一套內部控制制度。 其次,內部控制制度衍生品的創新,而不斷更新是風險控制的準則。對銀行而言,金融衍生品可謂日新月異。相應的,衍生品對內部控制的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衍生品需要一套可隨著衍生品的不斷變化而更新的內部控制體系。高級管理層應該在銀行衍生品風險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個動態循環的內部控制體系。 最后,考慮到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為風險控制的障礙。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要避免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為風險控制的障礙。內部控制會有幾個固有局限會限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內部控制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這幾個因素,盡量避免局限性給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帶來障礙。 三、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 目前,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還不完善,還存在著眾多問題。要為銀行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一個高效的外部監管機制。要從外部監管的關鍵點和具體對策兩方面著手。 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關鍵點: 首先,要確立外部監管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外部監管目標。 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安全只有在整個銀行體系效率提高的基礎上才能長久實現。因此,要確立衍生品風險監管安全與衍生品市場發展效率并重的金融監管目標,從而確保銀行衍生品業務在有效的外部監管下,高效發展;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促進銀行衍生品市場的規范;構造衍生品創新與衍生品監管良性互動機制,建立透明、公開的創新監管規則和程序。 其次,要加強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的部門協作。 在實行以銀監會為主的統一的監管模式下要加強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加強溝通與交流。因為衍生品業務不僅是在銀行范圍內,更是在證券、保險等都有很大的市場。所以可以考慮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的獨立監管之上建立總體協調監管機制
[1] [2]
,為實現集中監管奠定基礎。從長遠看,建立一個綜合金融管理、統一制定協調政策和監管標準的衍生品監管委員會,還是必要的。 再次,促進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確保各監管機構之間有效協作,中國銀監會要在提高信息供給的充分性、準確性、規范性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協調統一。如建立統一的會計體系或制度,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規范市場中介機構發展,保證信息的客觀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增強金融機構的經營透明度,保證監管部門及時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完善監管信息系統,在條件成熟時建立監管信息中心,專門從事監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公布等,保證信息共享的穩定性,提高金融監管效率。 最后,客戶監管中以機構客戶監管為主要監管對象。 目前,我國銀行衍生品機構投資者普遍存在著內部專業人員不足、境外金融機構轉移風險大、風險提示透明度低等問題。因此,外部監管的力度應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外部監管中應進一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責任和義務,規定衍生品交易中的透明度,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非自主營銷和背對背交易。 縱觀國際衍生品外部監管歷史,同時結合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本文結合我國實情和銀行現狀提出了從兩個方面對我國銀行衍生品外部監管提出了具體的對策。 第一,建立統一的外部監管模式。我國銀行衍生品的外部監管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分層監管所帶來的監管無序和混亂。因此建立統一的外部監管模式,是加強外部監管的首要選擇。在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模式內,由專業分工的管理專家和相應的管理程序對金融機構的不同業務進行金融監管。統一的監管模式可以提高管理的協調性,及時處理管理中的盲點,容易判斷金融機構資產組合總體風險。 第二,加強國際監管合作。當前,國際上已經就建立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國際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問題達成共識。我國加入WTO,外資金融機構涌入中國,國際游資流動性加大。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要求各國監管當局開展有效的雙邊和多邊合作,進行經常性的交流與磋商,完善信息交流平臺,建立國際間金融監管體系。建立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進行監測管理的機制。通過國際合作和經驗、技術借鑒,進一步提高監管能力,使我國金融業在融入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降低金融風險,確保金融秩序的有序運行。 田超 金融衍生品發展現狀及制度安排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年()。 孫寧華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形成及防范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年()。 葉永剛 衍生金融工具概論 武漢:武漢人學出版社 年()。 金歌 金融風暴下的中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年()。 楊邁軍 衍生金融品市場的監管 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年()。 譚燕芝 金融衍生品監管基于契約經濟學的分析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年(.)。 劉紅忠 金融市場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 文章屋在線 wzk.co
一、經濟危機下加強銀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銀行經營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
銀行風險是指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使其資產和預期收益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銀行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戰略風險類。
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又稱為違約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對大多數銀行來說,信用風險幾乎存在于銀行的所有業務中。信用風險是銀行最為復雜的風險種類,也是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
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包括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
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無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資產價值不發生損失的條件下及時滿足客戶的流動性需求,從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包括資產流動性風險和負債流動性風險。資產流動性風險是指資產到期不能如期足額收回,不能滿足到期負債的償還和新的合理貸款及其他融資需要,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負債流動性風險是指銀行過去籌集的資金特別是存款資金由于內外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不規則波動,受到沖擊并引發相關損失的可能性。
聲譽風險,聲譽風險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銀行的政策調整、市場表現或日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負面結果,可能對銀行的這種無形資產造成損失的風險。
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銀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因為無法滿足或違反相關的商業準則和法律要求,導致不能履行合同、發生爭議/訴訟或其他法律糾紛,而可能給銀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
戰略風險,戰略風險是指銀行在追求短期商業目的和長期發展目標的系統化管理過程中,不適當的未來發展規劃和戰略決策可能威脅銀行未來發展的潛在風險。主要來自四個方面:銀行戰略目標的整體兼容性;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制定的經營戰略;為這些目標而動用的資源;戰略實施過程的質量。
其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銀行風險。
由美國次貸引發的經濟危機,在全球范圍內殃及各行各業,而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業,是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經濟危機使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的影響程度均加大,如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信用風險,在經濟危機中會加劇,經濟危機使借款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而借款人經營財務狀況惡化,會使銀行產生大量呆壞帳,加劇了銀行的信用風險;另外,經濟危機使國際金融環境發生惡化,造成匯率、股市大副波動、投資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加劇了銀行的市場風險;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使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受到影響,可能會加劇銀行的操作風險。
最后,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比外部監管有優勢。
一般來說,我國商業銀行受到的監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外部監管主要指銀監會、人民銀行、審計署、外部審計機構等監督檢查部門的監管;內部監管主要指銀行管理層、內部審計部門等的監督檢查。因此其監管具有及時性、全面性,這也是內部監管有別于外部監管的重要特點之一。另外,內部監管來自銀行內部,監督檢查人員一般對銀行風險、銀行業務流程比較了解,一般能夠提出對銀行的經營具有增值作用意見和建議,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比外部監管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
綜上,經濟危機下銀行不能僅依靠外部監管防范銀行風險,而應該加強內部監管,銀行內部監管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經濟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加強銀行內部監管的應對措施
在經濟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該如何切實有效的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如何有效的防范銀行風險,筆者認為,以下幾點供參考。
1.重視銀行內部監管
銀行經營管理層必須正確認識銀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經營管理中,必須始終貫穿科學健全的內部監管制度是商業銀行安全穩健運營的前提和基礎的思想,把加強銀行內部監管作為促進業務發展的寶劍,而不是認為銀行加強了業務發展會阻礙業務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內部監管真正起到為業務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員工
銀行操作風險來自銀行內部員工,在經濟危機帶來外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近期,各家銀行發生案件的勢頭有所上升,分析這些案件的發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銀行員工參與的內外勾結的案件,這類案件在內部審計監管中很難發現,如何應對這類銀行風險,筆者認為,目前銀行類金融機構在為客戶提供各類金融服務時,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戶”的風險控制原則,此條原則同樣適用于銀行各層管理者對下屬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員工”,一名合格的銀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內部控制中除了通過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員工職業道德素質外,對員工的了解不應僅限于八小時內,應該對員工八小時外的情況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員工是否參與賭博、其消費是否明顯與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銀行內部監管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教育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內部控制
一、我國銀行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狀況
2008年,由住房貸款抵押證券衍生品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了全球各地。衍生品從最初的風險規避工具到現在金融危機的引發者,其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我國處于這個特定的國際金融形勢之下,銀行衍生品的發展即受到國際金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發展特征。金融危機不僅給我國銀行衍生品的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且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從我國銀行發展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考慮,主要有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其中,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包括規避風險的需要、轉移贏利點、增強市場競爭力等。在中國衍生品市場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投資者對衍生品業務的需求也不斷擴大。投資者的需求主要分為兩類:來自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和來自個人投資者的需求。
二、我國銀行金融衍生品風險的內部控制
在國際金融危機這個特定背景下,通過對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管理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解決現存問題的關鍵是銀行衍生品的內部控制的改進。
我國銀行衍生品的內部控制關鍵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是風險控制的關鍵。現在衍生品業務起步較早的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風險內部控制體系。這套體系中不乏有我國銀行借鑒的地方,但我國銀行的組織結構、崗位設置、業務范圍等都與國外銀行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如果不假思索,直接把國外完備的內部控制體系,照搬過來,非但不能控制風險,反而會不利于風險控制的實施。各大銀行應該先結合自身現有衍生品品種、高級管理層的衍生品業務知識、特定環境,設定適合自己的一套內部控制制度。
其次,內部控制制度衍生品的創新,而不斷更新是風險控制的準則。對銀行而言,金融衍生品可謂日新月異。相應的,衍生品對內部控制的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衍生品需要一套可隨著衍生品的不斷變化而更新的內部控制體系。高級管理層應該在銀行衍生品風險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個動態循環的內部控制體系。
最后,考慮到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為風險控制的障礙。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要避免內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為風險控制的障礙。內部控制會有幾個固有局限會限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內部控制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這幾個因素,盡量避免局限性給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帶來障礙。
三、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
目前,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還不完善,還存在著眾多問題。要為銀行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一個高效的外部監
管機制。要從外部監管的關鍵點和具體對策兩方面著手。
我國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關鍵點:
首先,要確立外部監管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外部監管目標。
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安全只有在整個銀行體系效率提高的基礎上才能長久實現。因此,要確立衍生品風險監管安全與衍生品市場發展效率并重的金融監管目標,從而確保銀行衍生品業務在有效的外部監管下,高效發展;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促進銀行衍生品市場的規范;構造衍生品創新與衍生品監管良性互動機制,建立透明、公開的創新監管規則和程序。
其次,要加強銀行衍生品風險的外部監管的部門協作。
在實行以銀監會為主的統一的監管模式下要加強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加強溝通與交流。因為衍生品業務不僅是在銀行范圍內,更是在證券、保險等都有很大的市場。所以可以考慮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的獨立監管之上建立總體協調監管機制,為實現集中監管奠定基礎。從長遠看,建立一個綜合金融管理、統一制定協調政策和監管標準的衍生品監管委員會,還是必要的。
再次,促進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確保各監管機構之間有效協作,中國銀監會要在提高信息供給的充分性、準確性、規范性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協調統一。如建立統一的會計體系或制度,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規范市場中介機構發展,保證信息的客觀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增強金融機構的經營透明度,保證監管部門及時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完善監管信息系統,在條件成熟時建立監管信息中心,專門從事監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公布等,保證信息共享的穩定性,提高金融監管效率。
最后,客戶監管中以機構客戶監管為主要監管對象。
目前,我國銀行衍生品機構投資者普遍存在著內部專業人員不足、境外金融機構轉移風險大、風險提示透明度低等問題。因此,外部監管的力度應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外部監管中應進一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責任和義務,規定衍生品交易中的透明度,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非自主營銷和背對背交易。
縱觀國際衍生品外部監管歷史,同時結合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本文結合我國實情和銀行現狀提出了從兩個方面對我國銀行衍生品外部監管提出了具體的對策。
第一,建立統一的外部監管模式。我國銀行衍生品的外部監管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分層監管所帶來的監管無序和混亂。因此建立統一的外部監管模式,是加強外部監管的首要選擇。在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模式內,由專業分工的管理專家和相應的管理程序對金融機構的不同業務進行金融監管。統一的監管模式可以提高管理的協調性,及時處理管理中的盲點,容易判斷金融機構資產組合總體風險。
第二,加強國際監管合作。當前,國際上已經就建立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國際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問題達成共識。我國加入wto,外資金融機構涌入中國,國際游資流動性加大。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防范控制金融風險,要求各國監管當局開展有效的雙邊和多邊合作,進行經常性的交流與磋商,完善信息交流平臺,建立國際間金融監管體系。建立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進行監測管理的機制。通過國際合作和經驗、技術借鑒,進一步提高監管能力,使我國金融業在融入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降低金融風險,確保金融秩序的有序運行。
參考文獻:
[1]田超 金融衍生品發展現狀及制度安排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6年(36)。
[2]孫寧華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形成及防范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3)。
[3]葉永剛 衍生金融工具概論 武漢:武漢人學
出版社 2000年(10)。
[4]金歌 2009金融風暴下的中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1)。
會計監管是以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為目標,主要由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會計工作社會監督和會計工作政府監督管理三部分組成[1]。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職權范圍內,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會計監管是醫院經濟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它作為醫院的基礎工作,卻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而醫院卻沒有真正的重視起來,在醫院的會計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規范的行為,因此,這就要求醫院切實地履行會計監管職能。
1醫院會計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一)醫院在會計監管中的特殊性
醫院的會計工作與其他企業的會計工作不同,醫院會計在監管上不僅僅要從自身行業的角度出發,還扮演著救死扶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角色。這樣的多重身份,對于會計監管來說,采取正確的監管措施就有了較大的難度。醫院是屬于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不是政府重點建設投資的項目,所以醫院的審計工作不是政府的范圍。同時,醫院也不是市場經濟下的經濟主體,這就說明醫院是不受市場經濟管理部門強制性的社會審計的。所以,醫院會計也就不在外部審計監管的范疇之內了。
(二)醫院會計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管
醫院里面的會計監管部門有醫院上級的衛生部門和醫院財務科會計監管兩個部門,而社會上的會計部門對醫院會計的監督就比較少。這主要是因為社會上的會計管理組織,主要的職責是為了保護會計行業,為了能讓會計行業能有一個好的形象,就會限制非專業人員進入會計行業;又加上醫院的特殊性質,我們國家的社會監管環境就不利于社會監管作用的發揮。然而社會上的廣大公眾對于會計監管的專業知識不甚了解,對會計監管的思想觀念又淡薄,這就導致大部分人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認為醫院的會計是醫院的事,和他們沒有太大的關系。所以他們對會計的監管意識也不夠強。
(三)醫院內部的監管部門薄弱
目前,醫院內部的會計監管,主要就是醫院的審計部門對醫院的會計工作進行差錯防避,以此來控制醫院會計中可能出現的風險[2]。然而,醫院的內部監控部門并不是和醫院相獨立的監管部門,而醫院的內部的審計部門同樣也不是,它是和財務管理部門相平行的關系,這樣一來,醫院內部的審計部門與財務管理部門之間就沒有足夠的約束力。醫院內部的審計部門并不是獨立于醫院之外的部門,這就有可能發生財務部門出錯,醫院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包庇的情況,這樣就會使醫院的審計部門不能真正的行使監督的權利。
2醫院會計監管中的相應策略
(一)加強醫院外部的會計監管
新的醫院會計制度為醫院會計的外部監管提供了新的保障,因為在制度里面規定了醫院的會計報表必須經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這樣外部相獨立的會計事務所就可以對醫院的會計報表提出審計的建議,同時向醫院的會計審計部門提供審計報告,以便醫院使用會計信息。以此來保證醫院的會計信息的準確。這樣外部的審計部門就可以對醫院內部審計的不足,就能起到補充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部分社會監督的作用。總而言之,這樣的外部會計監管能夠減少醫院會計工作中的一些失誤,為醫院經濟的正常運作提供保障,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的會計管理制度
在醫院的會計監管的工作中,應該首先建立一個健全的醫院會計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為醫院會計監管工作建造一個良好外部環境,給會計監管樹立一個標桿。在平常的工作中,醫院的會計管理機構要全力的支持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行使會計監管的職能,以此來營造一個支持會計工作的氣氛[3]。同時,醫院的會計工作中也應該實行會計委派制度。因為會計委派制度對于履行會計監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醫院也可以實行會計委派制度,以此來強化醫院的會計監督,抑制財務管理上面違規的行為。
(三)加強醫院自身的內部監管職能
在醫院的會計監管上面,僅僅依靠強化外部會計監管是不夠的,還要對醫院自身內部的會計監管進行強化。所以要求醫院在內部形成會計監督的良好氛圍。要調動醫院里面所有的部門參與進來,讓它們成為會計監督的實施部門,也讓這些部門的人員成為會計監督的實施者。因為醫院的會計監管不僅僅影響著醫院各項工作的開展,也影響著醫院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所以醫院必須要加強自身內部的監管[3]。
3結語
綜上所述,醫院會計監管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如醫院會計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管、醫院內部的監管部門薄弱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醫院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所以必須要予以解決。筆者提出,首先,加強醫院外部的會計監管;其次,建立健全的會計管理制度;最后,加強醫院自身的內部監管職能。筆者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能投入到該課題研究中,針對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議,把會計監管更好的應用到醫院管理當中去。
參考文獻:
[1]宋若嫻.醫院會計監管的問題及策略探析[J].時代經貿,2014,(6):180.
起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轉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于2008年終于爆發,危機不僅向全球蔓延,甚至影響到了實體經濟,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金融危機使我們能夠積極而審慎地看待我國商業銀行內部管理水平,加強風險管理能力。一般來說,我國商業銀行受到的監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外部監管主要指銀監會、人民銀行、審計署、外部審計機構等監督檢查部門的監管;內部監管主要指銀行管理層、內部審計部門等的監督檢查。因此其監管具有及時性、全面性,這也是內部監管有別于外部監管的重要特點之一。另外,內部監管來自銀行內部,監督檢查人員一般對銀行風險、銀行業務流程比較了解,能夠提出對銀行的經營具有增值作用意見和建議,商業銀行內部監管相比外部監管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綜上,經濟危機下銀行不能僅依靠外部監管防范銀行風險,而應該加強內部監管,銀行內部監管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對商業銀行進行內部監管的必要性
商業銀行面對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戰略風險八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了銀行風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銀行業首當其沖,金融危機使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的影響程度均加大,如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信用風險,在經濟危機中會加劇,經濟危機使借款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而借款人經營財務狀況惡化,會使銀行產生大量呆壞賬,加劇了銀行的信用風險;另外,經濟危機使國際金融環境發生惡化,造成匯率、股市大副波動、投資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加劇了銀行的市場風險;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使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受到影響,可能會加劇銀行的操作風險。綜上所述,金融危機下銀行不能僅依靠外部監管防范銀行風險,而更應該加強內部監管,銀行內部監管不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二、我國商業銀行內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第一,監管部門缺乏協調機制。就我國現狀分析,只有人民銀行以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和信譽才能夠對這些金融機構提供緊急資金援助,并且具有決策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同時,人民銀行主要通過檢查來了解和掌握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和金融市場動向,以便更客觀真實地把握金融機構的運行動態。二者為實現自身的監管目標,都需要對金融機構實施監督檢查;在協調機制的法律建設方面,只是規定了商業銀行與人民銀行之間的合作,并沒有深入涉及與其他監管機構的合作,有關協調機制的條款只是規定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作為平等主體在工作上應盡的義務,沒有具體深入到業務內容的文件性規定,沒有法律的有力保障,協調機制很難有效運行,終將導致監管盲點和監管成本增加。
第二,內部組織結構不盡科學,部門之間業務分工不明確。權力制衡在運行中“失靈”,部分金融機構缺乏嚴格的授權管理和集體決策程序,在對各分支機構及部門的管理上授權不清、責任不明,甚至出現濫用權力。
第三,內部監管制度不夠健全和完善。一是內部監管制度牽制乏力,一些銀行的內部監管制度在部門與部門之間不僅是相互割裂的,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觸的;二是部分制度不切合實際,難以實施;三是對決策管理層沒有有效的制約手段。
第四,監管體系缺乏市場退出機制。銀行業監管的內容應該涵蓋有關銀行從市場準入到市場退出的所有業務環節。但我國目前監管的內容主要是機構的審批和經營的合規性,對市場退出的監管則屬空白。面對來勢洶洶的混業經營,金融產品交叉點增加,金融業務將更加復雜,沒有良好的退出機制對銀行進行篩選,導致金融市場混亂經營,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三、加強我國商業銀行內部監管的對策
第一,開發新型的評價體系。構架現代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機制評價體系,可以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內部監管評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開發一種新型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模式可以按以下層級設計:一是控制目標。在實際工作中,管理人員和審計人員總是根據控制目標建立和評價內部監管。因此,設計評價標準模式,首先應根據經濟活動的內容特點和管理要求提煉內部監管目標。二是控制環節。各項控制目標分別需要通過若干相應的控制因素予以實現。而這些控制因素作用的發揮是根據某些容易產生風險的業務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控制。三是控制點。在對控制環節進一步細分的基礎上,逐一排出重要的風險內部監管點。四是控制措施。不同的控制點有著不同的業務內容和控制目標,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因此,評價標準模式可按照“建立組織目標-評估風險-決定相關控制目標-確定控制環節-細分控制點-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的思路進行。
第二,加強監管部門協調。加強協調機制主要建立監管各方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沖突。首先,明確信息收集方面的分工,防止監管信息出現缺失或信息重復;其次,在機構設置方面,在混業經營趨勢下監管部門設置的機構應該起互相補充的作用,避免簡單的重復,在監管內容、監管方法、監管頻率上合理安排充分協調,以增加監管效率;最后,還應注意監管部門在制度上的協調。此外,當商業銀行出現危機時,還要建立緊急磋商機制,將危機處理程序化。明確各部門在危機狀態下對有關風險的責任和義務,保證危機下信息迅速、完整的傳遞,多方面配合來分析危機危害性,及時化解,防止因個別突發事件引起系統性金融風險甚至金融危機。
第三,加強對商業銀行房屋按揭貸款的風險內部監管。一是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市場經濟也是一種信用經濟,離開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住房按揭貸款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銀行能夠準確判斷客戶的信用風險,降低不良貸款率。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可提高違約成本,增強貸款者的信用意識,減少違約事件發生的幾率。二是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銀行內部監管是抵御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加強銀行內部監管,應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金融機構間信息采集、加工處理、傳輸的自動化,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立數據庫、模型庫、方法庫,以利于相對準確的行情預測和分析,為內部監管提供信息支持;健全同業自律機制,加強同業公會在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與行業監管、行業合作與交流中的作用,維護同業競爭秩序。保護同業成員利益;加強銀行信貸審查和貸后管理,保證審慎經營原則。
第四,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銀行內部監管是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建立的內部控制監管體系具有三道防線的特征:一是指貫穿于業務經營過程中的適時監督;二是指業務監督檢查部門;三是指銀行內部審計部門。其中,一道防線和二道防線一般代表的是銀行經營管理層的監督,而內部審計部門代表的是銀行董事會對銀行經營管理層的監督,因此,內部審計部門應該是區別于銀行的其他內部監督部門,必須保持其行政、職責和職能上的獨立性,才能真正起到董事會對銀行經營管理層的監督作用。
四、結束語
內部監管是一個古老的課題,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組織的變化,內部監管的內涵和手段也不斷推陳出新。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特殊,更具有風險敏感性,內部監管在其經營管理和風險防范中的地位越發舉足輕重。金融體系自身的脆弱性是商業銀行產生經營危機的內在誘因,而內部監管不善和內部監管不力則是引發危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管機制是我國商業銀行加強內部監管和應對外部競爭的需要。
(作者單位:襄樊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文棋.提高商業銀行組織效率的思考[J].福建論壇,2004(2).
2、郝瑞明,王文彬.美國次級債風波與世界金融市場的機遇[J].改革與戰略,2008(3).
3、姚建文,胡其輝,陶小龍.中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實施CRM過程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對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4(20).
4、黃勵崗.美國社區銀行制度對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的啟示[J].南方金融,2005(10).
5、王都富,劉妤洵.從金融外部性視角分析不良資產與金融脆弱性[J].金融論壇,2006(5).
6、惠平.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的認識論和發展觀[J].金融論壇,2006(7).
7、劉晨.中小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及發展戰略[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3(5).
8、范曉清,白娜.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盈利性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3(10).
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 《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落實上市公司分紅制度,強化監管措施,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同時,資本市場分紅問題也是“十二五”規劃中“國富向民富轉變、著力改善民生”戰略的關鍵所在。然而,國內上市公司低分紅乃至不分紅的積習由來已久,即使在證監會近十年“半強制分紅政策”出臺并調整的多次努力下,這些流弊非但未見消除還裹挾如股息率偏低、分紅行為行業倒置、缺乏分紅規劃等新弊。對此,監管部門不僅在政策上進行多方協調,如鼓勵上市央企建立符合價值投資理念的分紅機制,細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指引,調整股息紅利稅政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05,2013);而且在股權分置改革、高管股權激勵、機構投資者培育和投資者保護等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方面都有重大推進。
上市公司分紅決策內生于外部宏觀監管與內部微觀治理之中,在我國資本市場特殊制度背景下,兩者交織衍變將深遠影響公司分紅行為。囿于現實局限,我國上市公司分紅政策短期應以外部監管為主;中期輔以內部治理誘導和“分紅文化”倡導;長期則外部監管逐步“淡出”,以成熟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引導。因此,本文選取外部監管與內部治理相結合的獨特視角,探究公司現金分紅優化策略。
一、我國上市公司分紅現狀
對融資者而言,股票市場為經營者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融資渠道,并有助于規范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而從投資者角度而言,股票市場使得投資者可以基于其所持有的股權獲得收益,并參與上市公司治理。資本利得和分紅收益是投資者投資上市公司股票的主要收益來源,資本利得的博弈是不同交易者預期產生分歧的結果,因此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過分重視資本利得容易引發股市動蕩不安;分紅收益則是上市公司主動從利潤中給以投資者的資本回報,有利于股票市場長期穩定地發展,引導上市公司重視現金分紅,有利于促進股票市場形成價值投資的趨勢。
自2001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密集頒布和有力執行了一系列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政策,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總額逐漸地增長,分紅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例、股息率、現金分紅額與公司凈利潤的比例、分紅持續性和集中度等數據顯示,我國資本市場的現金分紅水平基本上超過了其他新興市場、慢慢接近成熟資本市場的水平,穩定、持續、透明的分紅機制易有雛形。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股息率為2.17%,英國和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則達到6.59%和4.15%,我國上市公司股息率與境外資本市場相比,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由于發行制度的原因,我國上市公司與其價值相比估計過高,進而導致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高于歐美等成熟資本市場,而且從長期來看,A股上市公司并未表現出良好的分紅持續性,使得投資者難以依據公司的分紅記錄預測其未來的分紅政策,無法進一步對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估值。我國部分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決策機制不健全,分紅方案基本由大股東和管理層直接決定,決策隨意性較大。我國A股市場仍存在嚴重的現金分紅政策不明確、不透明,缺乏可預期性和連續性等問題,因此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有待改善。
二、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動因
從外部監管的角度而言,政策引導是我國上市公司分紅的一個重要動因,自2000年開始,我國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比率呈現一個比較大的拐點,這與我國政策引導有很大的關系。大股東利益動機和投資者偏好則是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重要內部治理動因。我國絕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非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仍占多數,處于控股地位,而流通股只占小部分,且兩者的持有成本相差懸殊。因此企業通過實施現金分紅,非流通股股東將獲得遠高于流通股股東的收益率,部分上市公司既派現又配股的方案,更是突出了大股東的優勢地位,分紅時大股東從現金分紅中獲得了實惠,企業也由此達到配股資格,而配股對大股東可以輕易放棄,最終還是由流通股股東來承擔相應的包袱,因而現金分紅在某種程度上是大股東利益驅使的產物。從投資者角度來看,現金分紅是公司未來現金收益在當前貼現的一種表現,具有確定性,而資本利得則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在成熟的資本市場,股權結構分散,當公司管理層不能滿足投資者的偏好時,流通股東將沽空公司股票,對公司的籌資產生重要影響,因而分配現金股利成為管理層滿足投資者偏好的一種方式,投資者偏好獲得滿足時,投資者就愿意為那些支付現金股利的公司股票承擔更高的成本。
三、外部監管和內部治理對上市公司分紅的影響
(一)外部監管對上市公司分紅政策的影響。
政府監管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為有重要影響。成熟資本市場中高效率公司治理系統迫使公司支付股利,抑制內部人攫取私利而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低效率公司治理系統無法引導公司主動發放股利回報投資者(Shleifer&Vishny,1997),因此往往訴諸外部監管如頒布強制性股利政策,以提供股東滿意的股利支付水平(Kinkki,2008),并為中小投資者提供補充性法律保護。如韓國公司分紅監管就經歷了無監管階段(1956~1967年)、半強制分紅階段(1968~2003年)、信息披露為主的監管弱化階段(2004年至今);巴西于2010年新出臺的公司法將強制分紅比例調整為25%,類似政府監管甚至延伸至發達國家。強制性或半強制性分紅較普遍地使用于短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新興市場中,但其效果還沒有得到普遍公認。
我國證券會對上市公司分紅提出了越來越具體的規定,強制色彩也越來越濃。我國規定只有現金分紅比例不低于近三年凈利潤的上市公司才擁有公開再融資的資格,因此對于真正具有公開再融資需求的上市公司而言,他們必須遵守證監會的該項規定才能獲得公開再融資的資格。然而,如果上市公司沒有公開再融資的需求,那么證監會的“半強制現金分紅”的規定是沒有約束力的。關于我國證監會的“半強制分紅政策”,現有研究結論并無定論。現金股利的市場反應與企業市場價值并無關系,因而監管層設立半強制分紅政策的合理性尚存疑問(何濤、陳曉,2002),并且在股權分置下大股東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主動發放現金股利,從而弱化了半強制分紅政策保護外部股東利益的作用(肖星、陳曉,2002)。不過,投資者確實更關注現金股利約束高管可操控自由現金流的治理功能,這為證監會將股利發放與再融資掛鉤的作法提供了經驗證據。盡管如此,半強制分紅政策可能存在“監管悖論”的局限性:即該政策未能對理應提高分紅水平的上市公司予以有效的約束,反而對需要減少分紅的上市公司形成了束縛。因此,強制性分紅未顧及不同融資約束的“一刀切”式作法不乏弊端,監管政策應針對不同融資約束情況區別對待。
(二)內部治理與上市公司現金分紅。
原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曾指出:“加大對未按承諾比例分紅、長期不履行分紅義務公司的監管約束,推動上市公司不斷完善投資者回報制度。”其中,信息披露、保障獨立董事和中小股東參與決策、保薦機構監督、明確決策程序等措施都是在努力利用市場的力量來促進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有從“外部強制”向“內部自治”過度的趨勢。然而,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仍缺乏現金分紅的內部治理機制。首先,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獨大”等股權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導致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濫用控制權,將現金股利作為“利益輸送”的合法手段,極大地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其次,國有上市公司由于產權主體虛化引起“所有者缺位”,民營上市公司缺乏對高管權力的監督機制,為高管利用自身權利影響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提供了便利。此外,我國上市公司普遍缺乏健全而規范的分紅決策機制,中小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等對現金分紅的合理訴求無法充分表達。現金分紅內部治理機制的缺失導致公司高管、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分紅具有了絕對的話語權。
經驗證據表明,控制股東的控制權比例越高,控制股東問題會越嚴重,從而公司支付較高水平的股利成為大股東“利益侵占”的一種手段。國內有關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主要是“迎合”大股東需求。在股權分置改革前,控制性大股東具有高派現以實現變相套現的動機,這樣,發放現金股利在中國上市公司中實質成為控股股東利益輸送的一種重要手段。從公司治理結構角度對內部治理與公司分紅的研究表明,股利支付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呈“U”形關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和董事薪金越高,董事會主席和監事會主席持股比例越高,則公司越傾向于支付更多的現金股利,公司的獨立董事較多,公司傾向于支付高額股利(呂長江、周縣華,2005);在分配意愿上,存在控股股東、流通股比例較低、董事會規模大、獨立董事人數多的公司更愿意分配現金股利(羅宏,2006);另外,公司治理較好的公司更傾向于分配現金股利(林川、曹國華、陳立泰,2011)。
結論與建議
基于上文的相關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確有從“外部強制”向“內部自治”過度的趨勢,這種趨勢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政府監管具有現實合理性,“適度強制”是必要的;外部監管應與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對接”。
(二)上市公司管理層、控股股東、機構投資者作為分紅決策重要內部治理機制的角色不容忽視;將分紅與高管薪酬契約建立聯系,發揮控股股東、機構投資者在分紅決策中的“積極治理”作用,將能從根本上改善我國資本市場“重圈錢、輕回報”的不良風氣。
(三)相比外部監管政策,理順分紅的內部治理機制更為關鍵:短期內應以外部監管主導、外部監管引導內部治理、外部監管引導“分紅文化”的建立,待上市公司內部治理優化后外部監管可逐步“淡出”。
????????參考文獻?????????????????????
[1]李常青,魏志華,吳世農.半強制分紅政策的市場反應研究[J].經濟研究,2010,(3):144-155.
[2]展凱,陳華.強制性現金分紅政策的合理性研究[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2,(1):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