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3: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銀行的發展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184-03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20世紀70年代,羅納德?I?麥金農的《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和愛德華?肖的《貨幣、資本和經濟發展》指出:在欠發達國家普遍存在著“金融抑制”現象,政府采取干預手段,人為地壓制利率水平,限制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提出金融深化理論,即為促進不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政府應放棄對金融的過度限制。許多國家在實踐中也深刻意識到,長期的金融抑制阻礙了本國經濟快速增長目標的實現。20世紀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浪潮在全球范圍內興起,許多國家開始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部分國有金融機構也逐步民營化。
國有股份在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占據絕對優勢,全國373家主流商業銀行中,約95%都是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大型國有企業或地方政府平臺公司控股,除了5家國有大型銀行,其余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僅有中國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兩家銀行是由民營企業控股;在城商行和農商行中,也只有14家小型民營銀行分布在江浙一帶。這種與市場機制不符的銀行體系造成我國銀行業同質化經營程度過高,阻礙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
隨著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和上海華瑞銀行等5家首批民營銀行成立并相繼開業,2016年新一批12家民營銀行的設立申請也已經進入論證階段。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雖起步較晚,但欣欣向榮。因此,有必要通過研究國內外民營銀行的現狀為今后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借鑒。
二、民營銀行的基本界定
民營銀行是我國的提法,在國外研究中一般是指區別于國有銀行的中小型銀行。當前對民營銀行的定義大致可分為3種:產權結構論、資產結構論和治理結構論。產權結構論認為,由民間資本控股的就是民營銀行;資產結構論認為,主要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相關金融服務的銀行就是民營銀行;治理結構論則認為,凡是采用市場化運作的銀行就是民營銀行。以上3種定義都只是從一個方面描述了民營銀行的特征,未形成全面認識。簡而言之,民營銀行就是由民間資本控股,并采用市場化機制經營的銀行,核心特征是公司治理結構。
三、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民營企業可通過發起設立、認購新股、受讓股權、并購重組等多種方式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①2003年,以徐滇慶為首的長城金融研究所內30余位專家學者曾向銀監會提出設立5家民營銀行,但銀監會以風險為由最終未能獲批。2014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之后,又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民營銀行的高度關注。2015年7月27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和天津金城銀行的籌建申請獲得銀監會的批準,同年9月29日,浙江網商銀行和上海華瑞銀行獲批籌建。截至2015年末,5家民營銀行資產總額達79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651億元,各項監管指標基本達標,整體經營平穩有序。
微眾銀行定位于持有銀行牌照的互聯網企業,手機APP于2015年8月15日上線,與微信、QQ賬號無縫對接;同年9月21日,微粒貸產品上線微信,9月23日與優信二手車合作,平臺金融業務上線。截至2015年12月末,微粒貸貸款余額74.95億元,開通白名單客戶2 034萬人,授信客戶352萬人,授信額757億元,累計66萬人在線貸款128.17億元。微眾銀行APP客戶數累計逾32萬人,產品代銷規模接近150億元。
浙江網商銀行于2015年6月25日正式開業,注冊資本40億元,面向小微企業和消費者開展金融服務,信貸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有資金和同業合作。2015年8月與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流量統計機構CNZZ合作,面向中小規模的創業型網站推出“流量貸”,基于大數據風控模型,對申貸者的身份、信用、流量以及經營狀況等要素進行審核,向網站提供單筆最高100萬元的貸款,首批授信總體額度為100億元。同時,為口碑平臺上的線下小微商戶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最長用款期限為12個月。該計劃第一期已向淘寶、天貓平臺上的小微商家提供了總額60億元的信貸資金,后續還會提供現金管理、余利增值等其他金融服務,下一步還將推出面向農村的貸款。
溫州民商銀行的股東全部是溫州本土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主要為溫州區域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小區居民、縣域三農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目前已推出“旺商貸”和“商人貸”產品,主要服務于股東企業所在產業鏈條的上下游企業以及溫州小微企業園等。截至2015年10月,民商銀行吸納存款超過3.5億元,主要是企業定期存款,利率在2%―3%之間,貸款主要針對小微企業,貸款規模約1.6億元,單筆最小15萬元,最高200萬元,年利率7%―8%。
上海華瑞銀行圍繞自貿區規劃,提出服務小微大眾、科技創新、自貿創新的經營理念。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資產規模近17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截至2015年8月末,華瑞銀行共實現營業凈收入1.34億元,實現凈利潤1 881萬元,存貸比為47.68%,均符合監管要求和該行的內控目標。作為上海自貿區的法人銀行,54天內就完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系統建設,4個月研發完成了FT自貿區分賬核算體系,6個月推出了民營銀行第一張人民銀行3.0標準的芯片,充分彰顯出民營銀行的高效機制。
天津金城銀行定位于“公存公貸”,借助天津自貿區的區位優勢,立足天津,受惠于京津冀一體化,抓好大型國有企業客戶、優質民營企業客戶、自貿區內融資租賃和貿易型汽車行業企業,深挖產業互聯網生態圈上下游企業,抓好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高技術的中小科技型企業。
總體而言,我國民營銀行現階段的發展規劃較為穩健,注重長期的風險監控,不盲目擴大規模、急于盈利,更重視夯實發展基礎、探索差異化特色化路徑、細化市場定位。
四、可持續增長的基本理論及模型
1977年,美國財務學家羅伯特?希金斯提出了可持續增長模型。可持續增長是企業在不增加并保持當前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的條件下公司可實現的最大增長率,是一種平衡增長,可持續增長率是指在不需要耗盡財務資源的情況下,公司銷售所能增長的最大比率。
可持續增長率(SGR)=股東權益變動值÷期初股東權益=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留存收益率×權益乘數;實際增長率(g)=ΔS/S0,其中:ΔS代表本年銷售增加額,S0代表期初銷售收入額,若實際增長率(g)=可持續增長率(SGR),可認為企業實現了可持續增長。當可持續增長與公司實際增長相差較大時,提醒管理者對其差異進行全面分析,找出高速增長或是緩慢增長背后隱含的問題,及時制定出正確的策略。
穩定狀態是指資產和負債隨銷售額比例增長;銷售凈利率為常數;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已定;不增加外部權益資金;增長所需權益資金來自內部;財務比率保持水平。在穩定條件下,決定持續增長率(g)的變量有T:總資產與銷售額的比率;P:銷售凈利率(稅后凈利/銷售額);d:股利支付率(1-d=留存比率);L:負債―權益比率;S0:本期銷售額;S:下期銷售增長額。
五、實證分析
為了驗證民營銀行是否能保持可持續增長,盡量避免隨機因素干擾,確保分析時間的穩定性,選取中國民生銀行2009―2015年前三季度的公開財務數據作為分析期,數據來源于民生銀行網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Wind資訊。選取銷售凈利率等6項財務指標作為研究變量,其符號及定義如下所示:銷售凈利率(P)=本年凈利潤÷本年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周轉率(A)=本年主營業務收入÷期末總資產;權益乘數(T)=期末總資產÷期初股東權益;收益留存率(R)=1-本年現金股利÷本年凈利潤;可持續增長率(SGR)=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收益留存率;實際增長率(g)=期末主營業務收入÷期初主營業務收入-1
2015年的期初主營業務收入由上一年度前三季度數據替代。民生銀行2009―2015第三季度的年均可持續增長率為15.26%,年均實際增長率25.14%。
以上數據可以估計民生銀行的實際增長率和可持續增長率有顯著差異,為檢驗這兩個樣本無顯著差異,采取配對樣本T(Paired Samples T Test)檢驗。
提出假設 H:μ1=μ2,即先假定實際增長率和可持續增長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確定假設的顯著水平α,本文用α=0.05。檢驗結果表明,T檢驗的雙尾顯著性概率為0.047,小于0.05,拒絕原假設,即可持續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的均值差異在95%以上的置信水平高度顯著,意味著民生銀行2009―2015年前三季度的可持續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存在顯著差異。為檢驗民生銀行是增長過度還是增長不足,運用SPSS軟件進行了Wilcoxon符號秩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民生銀行在2009―2015年前三季度7年時間可持續增長率小于實際增長率的負號秩樣本占100%,屬于增長過度,反映民生銀行處于增長過快的狀態。民生銀行2007年進行了事業部制改革,集中資源開發中小企業業務及零售業務,促進了經營管理效率及銷售凈利率的提升。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聯網金融模式是一種直接融資,但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它是依托于互聯網這個平臺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務的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具有交易信息相對對稱、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1.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臨弱化[1]。首先,從融資角度看,作為資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聯網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斷被強化,金融信息的獲取和擴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業務往來中主要起到資金中介的職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網絡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合作,使用戶可以直接獲取融資信息,既節約了通過銀行融資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獲取更真實的信息,便利了人們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從支付角度看,互聯網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能為客戶提供收付款、自動分賬以及轉賬匯款等結算和支付服務。2014年“雙十一”,交易總額就創紀錄達571億元。可見,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業銀行獨占資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業銀行作為社會支付平臺的地位。另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形式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以往銀行具備的繳納費用、信用卡還款、票務訂購等業務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已經普及,無形中加速了金融脫媒,促使商業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邊緣化、弱化。
2.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受到蠶食。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分流了銀行客戶,影響商業銀行的傳統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網絡理財的興起不斷分流銀行存款。網絡理財憑借其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這一獨特優勢,且收益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銀行存款[2]。如今,網絡理財業務范圍的半徑越來越大,支付、基金等業務已經不再是銀行專屬,早已囊括在網絡理財的范圍內,而且為了競爭,網絡理財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銀行,分割了大量的銀行客戶。如余額寶的收益遠高于銀行活期存款,嚴重沖擊了銀行活期存款;與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達10倍,造成銀行客戶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形成沖擊,在小微企業、個人借貸領域與銀行形成競爭。眾所周知,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重要業務,是其利潤的保障。然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很多企業通過大數據創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對稱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聯網金融還縮短了審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樣、各具優勢的信貸業務,逐漸成為信貸業務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的全面開放伴隨著種種機遇和挑戰,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可以以此為契機爭取更多的大客戶;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如果不及時采取應對策略,勢必會失去更大的市場份額。
二、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的競爭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SWOT分析
1.機遇(opportunity)。互聯網用戶基數龐大,這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客戶源。根據201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3年12底,我國上網用戶數量為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較2012年底提升了3.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表明人們對互聯網越來越依賴,也說明互聯網金融的規模經濟潛力巨大。
2.威脅(threatens)。第一,互聯網金融面臨系統性的技術風險。(1)安全隱患。網絡安全問題已經上升為社會問題,因黑客技術、網絡病毒和系統故障等引發的經濟問題頻頻發生,對于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互聯網金融來說,這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2)技術風險。互聯網金融需要高端的技術平臺做保障,從信息征集、錄入到傳輸,對于技術系統和客戶端軟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時克服,一個技術選擇失誤就可能導致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構失去生存的基礎。第二,互聯網金融面臨法律風險。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特別是涉及信息技術領域,單憑法律條文并不能全面、徹底地維護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另外,現有的關于銀行業、證券業的法規主要是針對傳統金融業務制定的,不能完全適用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3.優勢(strengthen)。一是互聯網金融擁廣泛的客戶資源。近年來電子商務平臺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客戶信息數據,為互聯網金融奠定了廣泛的客戶資源基礎。二是互聯網金融具有數據信息積累與挖掘優勢。三是互聯網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務。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簡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戶接受;同時,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過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匹配,通過對信息的組織、整理,可以了解客戶的偏好、能力等級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務的效率[3]。
4.劣勢(weakness)。一是操作風險。互聯網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點的限制進行,這是傳統的商業銀行所望塵莫及的。但是,互聯網金融服務方式趨向于虛擬性,也就是說,在處理業務的過程中,一旦安全系統出現漏洞,或者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人為的過失,就可能為其埋下安全隱患。特別是在高端信息技術人才短缺的情況下,任何操作不當所帶來的危害都是不可預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對整個行業都會產生惡劣的影響。二信譽風險。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眾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發生也是難免的,但是,面臨客戶時,任何失誤和損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譽度很容易打折,進而出現客戶流失和資金來源減少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
5.應對策略。首先要改進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環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強系統的防攻擊、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驗證方式限制非法用戶登錄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其次,健全互聯網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加強互聯網金融內部控制,同時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建立信用評價體系來提高信用度,增強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穩定性,逐步提升服務質量,避免客戶流失。最后,盡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定網絡公平交易規則,為互聯網金融的安全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業銀行SWOT分析
1.機遇(opportunity)。一是商業銀行有強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業銀行面對洶涌的互聯網大潮,商業銀行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必須具備前瞻性,充分汲取網絡技術的優勢,加快業務創新和服務轉型,在強化風險控制的同時拓展業務范圍,利用既有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不斷與時俱進,突破發展瓶頸。
2.威脅(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聯網時代,不論是從信息角度,還是從業務層面,互聯網金融可謂商業銀行的勁敵。
3.優勢(strengthen)。一是商業銀行資金雄厚、覆蓋面廣、認可度高、基礎設施完善,競爭力強。二是口碑好,品牌效應強,擁有實體經濟所獨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強。三是管理經驗豐富,對于風險的管控能力更強。在多年的發展中,商業銀行逐漸形成了能夠應對各種突發的風險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風險控制體系,因此在處理業務中更加從容不迫。
4.劣勢(weakness)。一是部分商業銀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沒有意識到互聯網金融的潛在危害,所以對于未來的生存空間持樂觀態度。二是商業銀行多是風險規避者,對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服務重視不足。三是一些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機構龐雜,官僚氣息濃厚,各自為政,難以實現資金供需雙方信息真實性的實時匹配。
5.應對策略。一是商業銀行要不斷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投入,發展并壯大電子商務平臺,提高線上服務的質量,以現有客戶為基礎,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將其轉化為網絡業務客戶,根據客戶需求制定發展戰略,鞏固和擴大客戶群。二是商業銀行要加強與電商平臺及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合作,在網絡交易量劇增的情況下,力求在支付結算領域掌握主動權,收取交易傭金也可稱為銀行拓展業務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競爭、合作、共贏的發展之路
互聯網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資金配置效率高、資金匹配成本低等優勢迅速擴張,新產品層出不窮,新業務源源不斷,從多角度、深層次沖擊著商業銀行的發展。但是,互聯網金融畢竟還不成熟,資金不足、技術滯后等因素都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安全隱患時時可能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阻礙了互聯網金融前進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聯網金融是無法撼動、取代商業銀行的,而其行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卻給商業銀行未來的長期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促進商業銀行的戰略調整和業務轉型,刺激商業銀行借助網絡技術完善信息體系,在變化的環境中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業務形態。
從長遠來看,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應建立競爭合作的關系,發揮各自的優勢,謀求共贏。首先,可以共享數據資源與客戶信息。將商業銀行在實體運營中的合作關系與互聯網金融積累的客戶信息共享,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甚至不失時機地達成交叉營銷,進而實現共贏。其次,雙方可以聯合起來做好貸款業務。互聯網金融以豐富的信息數據庫可以靈活地調集、整理具備某個特征的客戶群,有利于有針對性地推進業務;而商業銀行資金雄厚,對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貸風險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強強聯合,可有效避免業務流失,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邱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和挑戰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鄭霄鵬,劉文棟.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及其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14(2):78-79.
[中圖分類號]F8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1)06-0033-02
一、緒論
私人銀行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利用專業技術、專業設備、專業人員,為富有者及其他需要此業務者提供的信用及投資管理服務。它主要向那些被認為有較高凈值的個人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但不包括由零售銀行提供的服務。
二、我國私人銀行的發展瓶頸
盡管私人銀行業務在中國已經起步,但國內所開展的私人銀行業務整體還比較初級,缺乏實質內容,業務概念狹窄、品種匱乏、無法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以及理財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比較突出。
首先,國內私人銀行業務品種單調、規模有限、結構不合理。提供交易和保值的產品多,提供增值的產品少,特別是缺乏資產管理的含義。
其次,專業化人才缺乏。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人才還不能完全適應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以招商銀行為例,其對客戶經理的上崗要求是:大學畢業,有三年從業經驗,再通過保險、基金、證券等相關專業考試。對于私人銀行業務而言,這些條件還遠遠不夠。
第三,營銷體系不健全,售后服務不到位。目前仍有商業銀行對營銷的認識存在偏差,沒有設置專門的營銷部門,沒有配備專業的市場營銷人員和完備的營銷網絡來進行個人金融產品的銷售。
第四,客戶對私人銀行業務認識還比較模糊。一是對金融機構的信任程度不高。在西方,全權委托理財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務項目,因此往往被作為推銷的重點和客戶服務的目標。但在中國,金融機構的專業理財水平和信譽還沒有達到令客戶全權委托的程度;二是對風險的承擔能力不強。
第五,體制制約。我國目前實行的是金融分業經營體制,根據國內金融分業經營的管理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從事投資、證券和保險等業務,使得國內商業銀行無法開展涵蓋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各類別的綜合業務,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采取有限的變通為客戶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就難以真正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理財服務。
最后,我國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一些基礎性工作有待完善。例如,我國尚未建立個人信用評估機構,也沒有全社會統一的個人信用評估標準,整個金融系統又缺乏一套合理的個人信用衡量監督制度。
三、我國私人銀行發展策略
相比歐洲發展了數百年的私人銀行服務,對于中國金融市場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事物。由于私人銀行服務基準較高、層次較高,加快發展私人銀行服務,不僅需要商業銀行自身的不斷探索和努力,還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大力扶持。
1.銀行層面
首先,要進行觀念更新。完善商業銀行的理財理念,樹立“大金融”的發展觀,打破產品界限,提升客戶價值,整合組織資源。
其次,產品的研發。私人銀行服務提供的是整體解決方案,多種金融產品的有機組合則是構成解決方案的重要內容。
然后,要進行市場定位。根據我國私人金融資產結構的實際情況,找準拓展私人銀行業務的目標市場。
另外,要進行體制改革。根據國際先進的特別是瑞士私人銀行的實踐經驗,國內商業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需要構建以業務線為主導的扁平化的縱向組織管理體系。
最后,要進行人才培養。
2.政府層面
第一,大力推進混業經營,鼓勵扶持金融創新。
第二,降低銀行準入門檻,建立中小金融機構。
第三,積極實施風險監管,健全法律懲戒體系。
第四,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完善個人信用制度。
3.社會層面
私人銀行服務的核心是財富管理,對象是那些擁有高凈值資產的個人客戶,他們接受私人銀行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資產的保值與增值。發展私人銀行服務,歸根到底來自于個人客戶的投資意識。因此,個人客戶樹立投資新理念,對私人銀行服務的發展尤為重要。一方面,要樹立財富惟有在運動中才能實現保值和增值的理念。
我國銀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而私人銀行業務更是中外資銀行必爭之地,私人銀行也是未來銀行業務中的重要利潤增長點。在首家私人銀行進入之后,我國私人銀行的業務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看到進步的同時,我們并不諱言差距,而且是很大的差距。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本土市場與文化,同時借鑒國外私人銀行的先進理念、技術與產品,真正打造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私人銀行發展模式!
[1]周明.透析中國零售銀行業務之六大現象[J].中國信用卡,2004,(1).
[2]尹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與監管[J].中國金融,2005,(5).
[3]謝國梁.從瑞士經驗看香港地區私人銀行業的發展前景[J].國際金融研究,2004,(4).
[4]韋星.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幾點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6).
[5]梁興遠.淺析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問題[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5,(4).
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近年來全球富裕人群的數量和財富總額均大幅減少。與全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中國的富裕人群數量卻在逆勢增長。未來數年,中國的私人財富市場潛力巨大,中外資銀行紛紛搶灘中國的私人銀行業務。對于中資銀行來說,金融危機為其帶來了短期的機會窗口,未來兩年是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關鍵時期。
一、私人銀行業概覽
私人銀行是專門針對富人進行的一種私密性極強的服務,其會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投資理財產品,對客戶投資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投融資服務,對富人及其家人、孩子進行教育規劃、移民計劃、合理避稅、信托計劃等服務。比較常見的私人銀行服務包括離岸基金、環球財富保障計劃、家族信托基金等。
二、全球私人銀行市場分析
私人銀行市場規模的計算主要是測算高資產凈值人士(HNWI,也稱富裕人群)的數量及其財富總額。所謂高資產凈值人士,在國際上一般指可投資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人士,在中國一般是超過1000萬人民幣。這里的可投資資產包括個人的金融資產(現金、股票、銀行理財產品等) 和投資性房產,不包括自住房產、非上市公司股權及耐用消費品等資產。
根據凱捷顧問公司與美林集團聯合的《2009年世界財富報告》,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全球最富裕群體人數和財富總額均大幅減少,富豪人數的縮減創13年以來的最大降幅。2008年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高資產凈值人士的數量約為860萬人,比2007年減少14.9%。他們的財富總額降至32.8萬億美元,比2007年40.7萬億美元減少約19.5%。名下"凈值"至少3000萬美元的"超高資產凈值人士"受挫更重,這種超級富豪2008年人數比2007年減少24.6%降至7.8萬人,他們的財富總額減少約23.9%。報告顯示,這場空前的經濟衰退抹去了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長,把高資產凈值人士的數量和財富總額均拉至低于2005年的水平。
從國別人數分布排行榜上看,美國、日本、德國依然依次占據前三名位置,而中國內地繼07年超越法國后08年進一步超過英國,首次名列第四為36.4萬人,顯示出了強勁的增長動力。
相對來說,亞太區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于歐美,未來市場也能夠保持一個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預計在未來十年中,亞太區富裕人群的整體財富將以年均8.8%的速度攀升,高于7.1%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國的財富成長率增速每年約12%,高于亞太區的平均水平。
IBM全球咨詢部曾經根據金融市場成熟度和富于人群的專業化財富管理水平對主要國家的私人銀行發展進行了研究。其中金融市場成熟度的評定是根據世界銀行報告進行綜合評估和排序,富裕人群的專業化管理水平則指通過專業化私人銀行進行財富管理占總凈值財富的比例。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中國的高資產凈值人士分布處于全球前列的地位,但是其金融市場成熟度和運用私人銀行服務的比例還較低,擁有巨大的潛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
事實上,從2008年起,許多全球財富管理公司已經紛紛入駐中國市場。由于中國的富裕人士相對年輕,47%介于46~55歲,只有4%中國富裕人士的財富是繼承而得。這些特性導致中國富豪在追求最大回報率同時具備相對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也具有驚人的成長潛力。
三、中國私人銀行市場分析
在國內,貝恩咨詢公司也對中國的私人銀行市場進行過類似的分析,其運用貝恩公司的模型計算出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千萬人民幣的富裕人群數量。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中國的富裕人群的數量持續增長,已經從2006年的18.1萬人增長到2008年的30.2萬人,預計2009年將增長到32.1萬人。
按照地域分布,2008年全國共有5個省市的富裕人群超過2萬人,包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富裕人群數量處于1-2萬人之間的有6個省市,包括河南、福建、山東、河北、遼寧、四川;其余省市的富裕人群數量少于1萬人。廣東省的富裕人群數量最多,其次是上海和北京。
此外,在貝恩公司針對富裕人群的調研中還發現了如下的市場特征:
第一,中國富裕人群中約80%投資態度趨向保守或中等風險;
第二,中國富裕人群中約60%選擇由自己或家人進行日常理財,約20%采用商業銀行的普通理財服務,僅有5%左右選擇使用私人銀行業務;
第三,職業和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是針對中國富裕人群細分時最有用的指標;
第四,中國富裕人群選擇私人銀行的重要標準包括:客戶經理的服務和私人關系、品牌和信任度、理財顧問的專業性。
四、中外資銀行的業務競爭力比較分析
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得眾多中外資銀行紛紛搶灘中國的私人銀行業務,從2007年中國銀行建立第一家私人銀行開始,在過去的兩年中相繼有近20家中外資銀行陸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市場明顯地形成了中資和外資兩大陣營,兩者的競爭力也大不相同。
中資銀行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本土化服務及客戶關系、在岸產品市場、政策監管、網點覆蓋、金融危機對中資品牌的提升。
在本土化服務及客戶關系方面,中資行強調本土化服務的細致,能夠與客戶建立起良好的客戶關系;外資銀行的服務尚未完全本土化,令眾多中國客戶感覺疏遠。
在岸產品方面,中資行憑借對本土客戶的多年服務積累了良好的基礎,外資行由于無法全面展開人民幣業務產品設計的優勢難以體現。
在政策監管方面,銀監會對私人銀行業務的規范雖然尚未出臺,但預計對外資行的限制會大于中資行。
在網點覆蓋方面,中資行通過多年的經營覆蓋了大量的城市,而外資行所能夠覆蓋的城市極其有限。
在金融危機對品牌的影響上,外資銀行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糟糕表現令人失望,有70%中國客戶表示對外資品牌的選擇將更為謹慎,這對中資行的發展提供了階段性的優勢。
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投資建議的專業度、私人銀行領域的品牌、離岸產品市場、銀行資源整合能力。
在投資建議的專業度方面,外資銀行的投資顧問經驗和背景強大,享有聲譽,客戶經理的專業性也高于中資行。
在私人銀行領域的品牌方面,外資行依靠其在全球市場上的悠久歷史享有更高的私人銀行品牌知名度,中資行在此處于劣勢。
在離岸產品市場方面,外資行在境外的經驗明顯多于中資行,產品也比中資行豐富。
在銀行資源整合能力方面,受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影響,外資行更加容易進行跨部門合作。例如,多數外資行有自己的投資銀行部門,當客戶對自己的企業有資本市場融資需求時,外資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會聯系投資銀行部門,幫助客戶思考私募或是上市策略。這種跨部門合作不但為兩個部門都創造了更多業務機會,而且提高了客戶的忠誠度。
五、中國私人銀行業的未來展望
對于未來私人銀行業務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本文有如下觀點:
第一,基于潛力巨大的中國私人財富市場,中國的私人銀行業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正如市場分析部分所述,中國經濟多年來持續快速的發展造就了大量的富余人群,私人財富市場潛力巨大。與此同時,由于私人銀行的概念在中國尚未普及,私人銀行服務在富裕人群中的市場滲透率還比較低,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以客戶為中心、建立咨詢驅動的業務模式是未來成功的重要因素。私人銀行區別于傳統銀行服務的特征在于其以客戶為中心、高度細分的差異化服務,以咨詢驅動的業務模式正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國際經驗也表明,咨詢驅動的私人銀行的業務模式要高于中介等其他模式。
第三,金融危機為本土銀行帶來了短期的機會窗口,未來兩年是中資銀行私人銀行服務發展的關鍵時期。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外資金融機構屢屢破產或瀕危的報道讓本土的富裕階層對外資銀行的安全性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很多中國的富裕人群相信中資行破產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政策監管與支持等方面相對于外資行存在一定優勢。但是長期而言,外資行在專業、品牌、離岸投資等領域仍然有眾多的競爭優勢,并且不會放棄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中資行的發展“窗口期”會在最近兩年,需要抓緊時間、把握機會,積極占領并穩固市場。
參考文獻:
[1]Capgemini & Merrill Lynch. World Wealth Report 2009.Jun,2009.
[2]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 2009.July,2009.
[3]Wyman.The Future of Private Banking: A Wealth of Opportunity March,2008.
[4]招商銀行&貝恩公司 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國私人銀行業:坐看風起云涌,2009.
[5]招商銀行&貝恩公司 高資產凈值人士調研分析,2009.
[6]IBM商業價值研究院.以客戶為中心創新業務模式:建立咨詢驅動的本土私人銀行,2007.
[7]魯彥,王曉鵬.對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8,(6).
[8]延紅梅.積極開展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訪中信銀行行長陳小憲[J].中國金融,2008,(1).
[9]連建輝,余小林.私人銀行業務:國際經驗及現實啟示[J].中國金融,2008,(1).
[10]王元龍,羅軍等.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研究[J].學術研究,2007,(11).
[11]連建輝,孫煥民.走近私人銀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2]施繼元,楊月娟.中資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策略探討[J].海南金融,2008,(12).
一、浦發銀行概述
1990年4月18日,中國政府宣布開發上海浦東,提出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以下簡稱浦發銀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的。1992年10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牽頭,上海的多家國有企業,如久事集團、一百集團、上海實業、煙糖集團、農工商集團、申能股份、東方國際等多家大型企業集團支持浦發的發展。
自正式開業以來,浦發銀行就將公司銀行業務作為最主要的銀行業務。浦發銀行不僅在網點布局、人員設置、客戶關系、產品特色、業務流程等方面優先將公司銀行業務放在首位,而且投入較大的銀行資源對公司銀行業務給予重點支持。浦發銀行對于公司銀行業務的投入,也可以從銀行的歷年經營業績中得到反映。
二、金融危機后浦發銀行面 臨的機會(Opportunity)
由美國次貸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業帶來了深遠影響,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期,全球金融業將發生一系列變革,并推動銀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首先,金融監管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更多的金融機構和業務范圍將被納入監管視野。其次,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在獲得國有資本和國家信用注入后,其公司治理將被重構,激勵機制將面臨重大調整。第三,全球銀行業和金融市場將進一步“回歸傳統”,“華爾街模式”的交易與自營業務比重將大幅下降,傳統銀行業務比重將上升,遠離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將日漸萎縮。
浦發銀行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機遇:
第一,金融危機將使我國的銀行行秩序得到重視,企業的貸款行為、居民的按揭貸款行為必將受到嚴格管制,從而降低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而浦發銀行主要針對公司金融業務,金融危機以后,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的發展將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將大大地擴大投資,而浦發銀行將是這場面“企業刺激消費,擴大投資”活動中的最大受益者。浦發銀行不僅將吸引大量的民間客戶 ,主要是其公司業務、業務 、國際結算業務將得到大大地提高,從而拉高整個銀行的利潤率。第二,金融危機發生后,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公司客戶在貸款時也是經過實際調研做的決策,否則企業不會在“后金融危機”期間冒險大量貸款做投資,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減少了鋪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
三、金融危機后面臨的威脅(Threat)
金融危機爆發后,同樣給浦發銀行的發展前景帶來了較大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同行業競爭加劇,面臨市場份額變小的威脅。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內外資銀行都深深了解到要想在金融業立于不敗之地,市場份額是關鍵,隨著我國加入WTO,銀行業已面向全球,浦發銀行不僅要面向大量外資銀行,而且在“后金融時期”階段,還要面臨大量小型銀行的劇烈的競爭
第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實體經濟增速減慢和下滑。受海內外市場有效需求銳減的影響,直接導致廣大中小企業產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作用,一些中小企業生產處于減產、半停產和停產狀態,基于對未來經濟增長放慢的預期,加上房地產、鋼鐵等基礎行業市場供求過剩,企業不敢進行投資,大多數企業處于一種維持現狀的狀態,不愿承擔投資風險,企業的投資資金需求大幅下降。,由于浦發銀行的主要客戶 是中小型企業 ,這會嚴重影響浦發銀行業務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浦發銀行的風險防范
浦發銀行吉曉輝董事長談金融危機應對談到,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應對系統性風險,不能單純從一般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問題,必須要拓寬視野,在加強基礎風險管理的同時,實施戰略應對,才能從根本上抵御系統性風險的沖擊。所謂戰略應對,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即“預測大雨,打造方舟,發現綠洲”。預測大雨,就是抓住機遇做好銀行主營業務,不斷做大做強,增強整體抗風險能力;同時加強經濟金融形勢研判,對局部風險進行預測并實施壓力測試,提前加以應對。打造方舟,就是加強戰略管理,推進業務經營與銀行管理兩個維度的戰略轉型,實現銀行發展結構的優化,提升整體管理能力,使銀行成為一艘在大風大浪中仍能穩健前行的生命之舟。發現綠洲,就是在做好銀行主業的同時,穩步擴展經營地域和領域,向中小企業業務、農村金融服務等藍海領域以及各類非銀行金融服務領域推進,從而達到發現新的增長點和分散風險的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一、我國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
1.數量持續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狀況持續轉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以上海市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423.4億元,同比增長了38.4%,占市場總額的12.8%,上升了2.2個百分點;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1659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0%以上,占上海市貸款市場總額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資銀行實現經營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了46.8%。
2.入股中資銀行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在過去一年間,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相繼啟動股份制改造,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機制更為靈活的股份制銀行,開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65億美元。目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股份,已經占到中資銀行總資產的15%。
3.進入范圍由京滬深向內地逐步擴散。目前,以京滬深為主的經濟發達地區仍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首要選擇地域,并且以京滬深為中心不斷向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延伸。隨著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為西部大開放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服務的對外開放區域將不斷擴大,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后的地域分布也將不斷向中西部延伸。
4.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數量逐漸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準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從12月1日開始,中國將進一步按時開放昆明、北京、廈門三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并提前一年開放西安、沈陽兩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增加到18個。
5.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于存貸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在存款與貸款上,結算方面也趨向活躍,其人民幣的來源不僅依靠外商投資企業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業借款等市場機制來籌集,基本上滿足了信貸資產上的需求。據業內人士預計,外資銀行在大陸的貸款額將以每年40%速度增長,到2010年,外資銀行占大陸總貸款的比例將達8%。
二、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前景展望
專家分析,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天然聯系是割不斷的,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初衷便是跟蹤自己原有客戶發展市場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已有的外幣業務客戶群中跨國公司占了絕大多數,目前,該行正在等待著獲得人民幣業務的經營權,而那些跨國公司、高端客戶正是他們首先發展的目標。
對未來更長的時間,即全面開放人民幣國內市場后,中國銀行機構將繼續保持在國內銀行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外資銀行機構則可能穩步提高它們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機構要顯著地提高它們在中國國內銀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將其地位提升到與現有的若干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類似的水平,它們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準備和開發工作。這包括,在更多的中國城市開設分行,在已經開設分行的城市中開設更多的經營網點,在推銷成熟的銀行服務產品的同時針對中國客戶需求特點進行調整和創新,實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經營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資源上的本土化戰略,與國內銀行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說,外資銀行需要成為被中國國內客戶廣泛認可的經營機構,為中國國內企業帶來并增加直接經濟效益,幫助中國經濟改善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合理流動,降低金融風險,使外資銀行真正成為中國經濟體系和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資銀行并購中資銀行的案例將大幅度減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資行在限售期后大幅減持中資行股權獲取暴利,引起國內輿論爭議;二是學術界對海外戰略投資者提高中資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貸危機后,外資行自顧不暇,光環破滅,中資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資行的經驗。
2.在我國建立分行或獨立法人銀行的外資行會越來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資行率先成立獨立法人銀行后,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已成立24家獨立法人銀行。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小國的金融機構將不斷在中國增設機構,大型外資行則成立獨立法人銀行。有必要指出的是,臺資銀行或大舉進駐大陸。
3.一些外資行已完成中國境內機構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東亞、匯豐、恒生等外資行在中國境內分行數已達15個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數,在東部沿海地區機構鋪設已基本完畢,正在向中西部地區擴展。目前,港資、新資、美資等外資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發展戰略。預計今后有更多歐資和韓資銀行采用本土化發展策略。
4.外資行市場準入將越來越廣泛。一些外資行已經具備發行借記卡的資格,下一步外資行拓展的重點應是信用卡業務。一部分外資獨立法人銀行提出A股上市及發行次級債的要求。例如,東亞(中國)已經公開表達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資銀行業務準入水平將與中資銀行相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外資銀行希望分支機構能夠擴大,能夠更關注核心客戶,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希望有更多網絡的發展以及有更多客戶的發展。深化:全球的網絡是外資銀行的一個優勢,但不僅僅是在中國網絡的優勢,僅僅靠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就要與中國內地銀行競爭是很難取勝的,但是可以在這個市場帶來國際化的發展,而且能夠帶來不同的產品和方案給客戶。強化:從一個現有客戶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與獲得一個新客戶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強化客戶關系以獲得更多的份額。優化:外資銀行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客戶,只有通過這樣的優化才可以使外資銀行和其他銀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劉云生(1964-),男,湖南衡陽人,云南怒江州民族中等專業學校教師。
發展民營銀行,可以促使我國銀行體制結構的改革與完善,實現有效競爭,提高銀行業的服務水平,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有效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等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發展民營銀行是中國銀行業與世界接軌參與國際競爭的有效途徑。
1.發展民營銀行的必要性
傳統銀行業很早就開始引入民間資本,只是銀行的控制權始終牢牢把控在政府手中,民間資本沒有決策權。民營銀行與國有銀行的主要區別就是民間資本占主導地位。
民營銀行與國有控股銀行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民資性,民營銀行就是由民間資本控股,能夠最大限度地擺脫政府干預。二是獨立性,民營銀行資本主要來自民間,民營銀行可以在經營權、人事權、財權等方面保持較大的獨立性。可以最大限度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實現其經濟目標。三是市場性,民營銀行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民營銀行的產生順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市場需求作出決策,使資金在看不見的手的驅動下,實現優化配置。民營銀行由于其自身特點,可以為更多的為中小企業服務。四是風險性,民營銀行相對國有銀行由于資產規模較小以及管理經驗不足承擔的風險較大,且由于其逐利性,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管,往往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在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互聯網金融大變革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民營銀行意味著更開放的銀行業和更包容的金融服務,其意義不可小覷
第一、發展民營銀行將提高銀行業競爭水平和服務水平,降低銀行領域準入壁壘,。我國銀行業的主導者一直是國有銀行,在當前金融改革步伐不斷推進的時期,銀行機構辦事效率頗受爭議。此次民營銀行開閘將降低銀行業準入門檻,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將為銀行業注入新的活力,銀行間競爭更有效。
第二、發展民營銀行將推動銀行業務的專業化發展。由于民營銀行的出資方出身民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敏銳的市場嗅覺,因此民營銀行憑借出資方的行業經驗在產業融資方面具有優勢。
第三、發展民營銀行將促進銀行業的全面發展。民營銀行風險自擔,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將使其更加依賴市場,與國有銀行展開差異化競爭,且其草根性更具有不對稱優勢。
2.我國民營銀行發展面臨的阻礙和風險
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還有許多融資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民營銀行的市場前景廣闊,但我國民營銀行尚處于起步階段,還面臨著許多阻礙和風險。
2.1 市場準入阻礙
銀行作為各行業獲取資金獲取的重要渠道,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所以銀行必須要將安全性放在首位。政府出于穩定市場,防范風險的考慮,對銀行業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
2.2 信用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國仍然缺乏良好的信用體系和監管體系。良好的信用對于民營銀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客戶基于對民營銀行的信任,將資金存入民營銀行。民營銀行基于對貸款人的信任將資金借給貸款人。然而目前整個社會仍然缺乏良好可信的信用機制,社會大眾往往對新事物是缺乏信任的,這就會造成民營銀行在設立初期的融資困難。而且民營銀行在成立初期其貸款業務往往會比較謹慎,也會影響其貸款業務的發展。
2.3 利率管制問題
在金融市場中,資金就是市場中的商品,利率就是商品的價格。要實現有效的競爭,商品的價格應該由市場來決定。但是我國目前基于歷史和現實原因,銀行的利率仍然是央行來決定。利率不能由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這就抑制了民營銀行的發展活力。
2.4 自身存在的風險
民營銀行除了國有銀行具有的風險外,其從成立開始由于自身原因就存在一定的特殊風險。
由于其自身資產規模較小,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弱。在金融市場上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信貸資產的收益和損失呈現出強烈的不對稱性,這是由于民營銀行的客戶群主要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一般信用較低,還款能力弱,一旦違約對于本身資產規模較小的民營銀行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民營銀行與國有銀行經營的業務具有同質性。它們所提供的商品都是貨幣,但由于民營銀行剛剛成立,一般要采取措施吸收存款,但由于網點規模的限制,及時進行一系列創新活動也無法彌補其中的差距,這就造成了民營銀行競爭的劣勢。
3.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路徑的選擇
由于我國民營銀行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可以根據我國自身的實際狀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民營銀行的成功經驗,采取組織改造與新建相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3.1 發展為專門化的銀行
因為民營銀行自身的實力有限,所以通常難以在短時間內為大客戶提供大量的融資資金。對于民營銀行來說加快調整經營方向,合理地開拓比較適合自身的客戶就成了當務之急。
比如農村金融承載著支持完成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我國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還不足以滿足這一要求。預計到2020年,我國農村建設新增資金需求總量為15萬億元左右,這其中絕大部分要靠農村金融體系來提供,但目前的農村金融服務是難以滿足這一需求的。農村金融服務的缺口,為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一塊很大的市場蛋糕。面對需求廣大的農村金融市場,可以考慮成立專門化的面向農村的民營銀行,吸引社會資本,針對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升級來服務,實現農業現代化與民營銀行健康發展的雙贏。
3.2 發展為區域性商業銀行
民營銀行資本來自民間,由當地企業和個人發起成立,更加了解當地的融資需求。并且民營銀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可以對市場的需求做出及時的決策。民營銀行的發展必須先要給自身做好正確的定位,結合自身和當地的優勢資源,開拓具有自身特色的業務,與傳統銀行實行差異化競爭。比如廣西的北部灣銀行它就是在競爭中注重自身的特色和差異,依托東盟開展國際結算業務。到目前為止北部灣銀行已經與境外等80多家銀行建立行關系,形成了一個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主,覆蓋全球的銀行合作網絡,與各國銀行之間已經累計實現國際結算12.86億美元。廣西北部灣銀行是區域性銀行的成功范例,民營銀行可以借鑒其發展的成功經驗,立足當實際開展特色業務,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3.3 建立互聯網銀行
我國互聯網巨頭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是我國首家民營銀行。該銀行既無柜臺又無網點,減少了運營成本。通過互聯網平臺使業務的開展更加便捷。該銀行服務對象定位于進城務工人員、工薪階層、以及小微企業,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全力打造“個存小貸”特色品牌。雖然其剛剛成立,但其與互聯網技術充分結合的運營模式,與準確的目標定位值得借鑒。
4.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資本開始進入銀行業,促進了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對于支持我國經濟發展,金融改革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有著積極的作用。目前民營經濟在我國具有強大的經濟活力也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和信貸需求,這些需求給我國民營銀行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我們明確市場定位,打造特色品牌,實現差異化競爭并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民營銀行就會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 考 文 獻
[1] 談儒勇,夏云.民企辦銀行:夢想如何照進現實[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3-10-10.
[2] 問曉蔭.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策略[J].當代經濟.2009(4).
[3] 韓衛紅.論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文.2008.
[4] 許鐵民.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與建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
[5] 黃繼平.中資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J].福建金融.2010(6).
[6] 史少文.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份額現狀及對策[J].大慶社會科學.2010
[7] 周媛.我國民營銀行設立路徑選擇與探討.特區經濟2009.06.
(一)商業銀行將面臨的挑戰
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發展的不斷革新,給我國商業銀行在監管政策上和業務開發上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直接影響著金融行業進入的標準,使得一些非金融機構競相走向金融機構,并且通過對自身存有的優勢加以利用,來獲得更加明顯的核心競爭力。傳統模式下的商業銀行因為管理方式與組織結構的因素,將自身的存在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在基于大數據時代為背景的競爭中是處于不利的位置上。
(二)基于大數據時代為管理會計帶來的機遇
管理會計是一個從數據到決策上的一個過程。在大數據時代與財務管理互相碰撞的時期,大數據在管理會計上的應用使其發揮到最大的作用。商業銀行擁有大量的數據信息,具備開展大數據研究的先天性優勢。在大數據的平臺下,管理會計可以更加的精細化,為商業銀行在決策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會計的應用現狀
我國的大多數商業銀行在應用國際通用的管理會計的方式上比財務會計對于國際準則的趨向要晚。在股改政策上市以后,源于精細化的管理需求的不斷增加,商業銀行也在逐漸模仿國際一流銀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會計在銀行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下針對于當前管理會計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問題。
(一)管理會計理念有待提高
中國工商銀行作為全世界擁有較強的盈利能力銀行之一,面臨著規模擴張逐漸受到限制,效益增長速度呈逐年下滑的趨勢,為改變不利局面,加強銀行精細化管理,工行實施管理模式的轉換,在不斷的創新完善中,逐漸摸索出自己的盈利管理模式,以價值作為核心,以價值管理作為中心思想,貫穿銀行業務的整個流程。以企業部門、生產產品、企業員工、產品客戶等為管理對象,所包含的資本、風險、稅務等關鍵經營的要素,建立匯集管理會計的技術、理念以及方式、應用為一系列的管理會計體制。
(二)針對于市場缺乏有效分析
管理會計的存在不僅僅是服務于銀行的管理層和加強銀行內部控制,除此之外,它還對市場未來發展具有直接影響。由于我國目前的商業銀行對于市場分析力度不夠高,進而造成管理會計工作時常出現停滯不前的情況,管理會計工作無法與時展相接軌,無法針對于市場的實際需求來構建科學有效的機制,在市場開發與價值體現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因此對于商業銀行在市場中的長遠發展是起到一定阻礙作用的。
(三)管理會計核算力度有待提高
管理會計工作的實施,主要是基于會計核算為核心,因為只有準確的數據,才會確保核算結果的有效性,但就當前狀況來看,眾多商業銀行在進行會計核算工作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計算的不夠精細,在核算項目選擇上也過于敷衍,未依據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核算,進而導致商業銀行在制定策略時缺少準確性、有效性的依據,造成商業銀行收獲極小的經濟利益。
三、商業銀行應用管理會計的政策建議
(一)深化管理會計理念,強化管理會計應用
管理會計可以稱為內部報告設計,通過提供公司內部信息,滿足公司管理人員對于各個活動控制與計劃的需求,同時為決策者提供有效的建議。在銀行面對著日漸加劇的競爭情況,對于銀行管理會計的方式進行應用實施,可以增加競爭力,運用管理會計的手段與方法可以科學規范的引導商業型銀行對于行為方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銀行資源配置的效益以及產品盈利的能力,是商業銀行穩定、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二)加強對管理會計應用的指導和規范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是屬于同一根源的,是現代管理會計的實踐與理論的兩個小分支。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有很多,其中包括《事業單位的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等,這些以財務會計的中心為財務報告提供重要的參照物。所謂管理會計是以會計為一種手段,對于管理對象、管理要素進行記錄。組建一個新的管理機制,會包含部門、產品。員工等維度,以及包含風險、資本、費用的核心經營理念來保證經營管理信息的規范、真實、可靠等方面的安全。有關部門應成立管理會計學會,制定有效的管理規范,深入研究理念,共享先進技術,促進商業銀行間的會計人員交流,這樣便于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拓展銀行會計人員知識面,更好的對銀行的管理會計工作進行指導。加大對管理會計核算力度,這樣才會確保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益。
(三)加強大數據的能力建設
加強大數據的能力建設,提高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需要在決策方面進行統籌,在人才儲備與效率等方面進行分析,打造統一的信息收集管理平臺,實現資源配置與良好的經營機制,保障銀行持續發展。在管理會計方面,支持與決策分析、信用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大數據所帶來的思想會使得商業銀行在管理會計時出現以下創新:一是在從結果上分析在過程中的裝換。比如應用傳統的方式來進行營業網點存款、下發卡的數量等業務統計,然后再依據前者進行多層分析,如果把數據向前延展的情況下,柜臺人員在為客戶辦理業務時詢問一些基本情況,例如產品的體驗、客戶的基本情況信息等,這些基本數據在經過有效的應用后可以將作用發揮到最大;二是由基礎到數據多層次的轉換。例如評估貸款客戶的經營情況,不但需要客戶提供的財務報表,還需要從其他渠道獲知的信息來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準確的客戶經營信息;三是由階段性的月度總結到實時總結的轉變。
(四)提升管理水平與價值創造能力
關于發展民營銀行的目的,主要的觀點有兩個:一是支持民營說;二是深化金融改革說。那些積極呼吁開放民營銀行的人大多將前者放在首位,即認為當前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的中小民營企業沒有得到國有銀行的充分支持,因此要求盡快新設一些民營銀行來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第一,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的現象只是說明民營企業的貸款愿望大于銀行對其資金的供給愿望,但不能說明銀行沒有滿足民營企業的有效貸款需求。這里的有效貸款需求是指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貸款需求。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行業,必須以控制風險為前提,只有那些有發展潛質、經營管理良好、有擔保、能給銀行產生效益的企業才能為銀行所接受。企業的貸款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并沒有什么不正常,不能因此就認為銀行金融服務的效率很低,相反,恰恰是銀行業的自我約束能力逐步增強的反映。貸款難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信用問題,增大了銀行貸款營銷的難度。從某種意義上說,銀行貸款難和企業貸款難應該是一對合理的矛盾。近年來國有銀行經營不斷改善,盈利逐年增加,不良貸款的存量和占比已連續幾年保持雙下降,這說明目前銀行的貸款政策基本上是合理的。
第二,民營銀行不可能超越基本的貸款原則而專門為中小民營企業服務。事實上目前國有銀行在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政策上并沒有任何歧視政策,對中小民營企業支持不夠,主要還是從經營風險控制方面考慮的結果。現有的一些帶有民營特征的股份制銀行(如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也沒有顯示出對民營企業貸款有什么特別的偏好。最近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應宜遜對杭州市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調查表明,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個體工商戶貸款甚少,有半數銀行未對個體工商戶發放貸款。而且小額貸款比重很低,10家銀行中單戶貸款5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比重有5家銀行低于建設銀行的0.2%。股份制商業銀行難以很好地適應中小企業這一客戶群,其中大多數銀行甚至比四大國有銀行更傾向大客戶。將來新型的具有良好經營機制的股份制民營銀行,從風險控制和利潤最大化出發,未必會支持民營中小企業。
第三,中小民營企業服務離不開普及城鄉的服務網點,民營銀行這方面顯然無法與現有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體系優勢相提并論。在對中小民營企業服務方面,看不出民營銀行有什么特別的優勢。如果按一些人的觀點,民營銀行是定位為一些社區小銀行,那么它也只能在社區范圍從事金融服務,要想真正解決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民營銀行就得遍布城鄉,果真如此,就很有可能又走上了改革初期發展城市信用社的老路。
因此,民營銀行解決不了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將發展民營銀行的立腳點放在支持民營企業顯然是一個錯誤,它既不現實又不,會使我們在民營銀行及金融改革的路徑選擇上產生錯誤的判斷,付出更多的改革成本。我們認為,必須將發展民營銀行的問題放在整個金融改革框架中統籌規劃,其目標取向應主要是借助民營銀行的發展,在產權制度上觸動國有銀行的神經,促進國有銀行加快改革步伐,帶動整個金融體系的改革。
二、發展民營銀行的路徑選擇
(一)增量發展模式
當前金融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既有宏觀問題,也有微觀問題,但首當其沖的應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巨額不良資產問題。對此,很多人提出一個辦法,即可以照走我國企業增量改革的成功道路,在對國有企業動大手術之前,在外圍開放民營企業,結果國民中民營經濟的比重迅速超過國有部門,逐步稀釋國有企業的包袱,使國有部門最終的產權改革變得較為容易,最終實現國有部門的改革目標。從理論上講,增量發展民營銀行的模式,可以促進銀行業的競爭,督促國有銀行改善管理,進而推動國有銀行的產權改革。但是應該做什么并不等于能做什么。在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機制存在嚴重缺陷的情況下,照搬企業改革的模式增量發展民營銀行,以此推進國有銀行改革缺乏現實可行性。
第一,增量發展民營銀行并不能帶來真正競爭的市場環境。對于一般企業來說,改革中的增量部分即民營經濟是一種可以自我調節的有機整體,發展過程中可以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生存下來的民營企業都是極富生命力的,因此民營經濟才顯得生機勃勃,才會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從而帶動國有企業改革。而銀行業則不同,我國目前銀行是進難退更難,金融機構的退出機制十分不暢,退出就意味著巨大的金融風險。沒有優勝劣汰的退出機制,發展再多的民營銀行,金融市場仍然是一個只進不出的市場,不可能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我國現在已經有一些帶有民營色彩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它們在成立之初可以說沒有任何負擔,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資產質量雖仍好于四大國有銀行,但與國際標準比起來,差距已經開始顯現,并有逐步拉大的趨勢。如果說入世之后,面對外資銀行的沖擊,國有銀行的狀況令人擔憂,實際上股份制銀行的狀況也令人擔憂。如果根本的問題不解決,盲目增量發展民營銀行,其態勢同樣不容樂觀。
第二,增量發展民營銀行并不能減輕國有銀行的包袱。對于一般國有企業來說,改革主要的障礙是人員負擔,由于龐雜的人員和由此帶來的住房、工資、福利等一系列問題,使國有企業無法與民營企業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因此在外圍發展民營企業,不僅增加了就業機會,而且隨著非國有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有企業中的職工會主動離開,于是減輕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壓力。而銀行業改革主要的障礙是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它不會因為民營銀行的發展而減少。相反,增量發展模式中,處于競爭劣勢的國有銀行將首先受到沖擊,競爭的加劇將會使國有銀行盈利能力減弱,不良資產狀況更趨惡化。
第三,增量發展民營銀行將使整體金融風險明顯加大。對于一般企業來說,經營風險僅限于企業自身,最糟糕的情況也就是破產倒閉,因此風險涉及面小。而銀行的風險則不在銀行本身,而在于給廣大存款人帶來的風險。銀行如果經營管理不善,導致支付問題,將直接的穩定。那些希望盡快發展民營銀行的人只看到民營銀行促進競爭的一面,卻沒有認真分析這種競爭會不會過度。我們雖不能斷定目前銀行業的競爭是否過度,但至少現在的競爭已經很激烈。試想將來又有大批中小民營銀行介入進來,競爭的結果將是你死我活,如果是一般企業,死一批,再發展一批,倒是有利于市場的優勝劣汰,保持生命盾眾但對目前我國的銀行業來說,完全的市場競爭法則,是行不通的。一家銀行倒閉,有可能引發整個銀行業的信譽風險和金融危機。
(二)存量改造模式
有些學者很早就提出,民營銀行不需要新設銀行,可以通過改造現有銀行機構的辦法來實現,這樣既解決了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也為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提供了一條便利的通道。但這一觀點很快就受到一些人的質疑。比較典型的看法有兩種,一種是認為存量改造的方式是害怕風險而裹足不前(徐滇慶,2002),認為這是對發展民營銀行的一種否定。他們承認,由于我國在存款保險制度、法規建設及銀行監管體制上還存在諸多不足,開放民營銀行存在較大的風險,但可以通過創新去創造條件,而開展民營銀行的試點則是金融創新的一個動力,可以通過試點來摸索開放民營銀行的經驗。第二種是認為這種“存量改造”式的延續的是一種“搭配銷售”的策略(尹龍,2002),這種策略對于劣質產品生產者是一種占優策略,但對于優質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公平,只不過是強制消費者以更高的價格滿足其效用。而產權的“搭配銷售”則可能使總體效用銳減為零。這種觀點對存量改造的可行性提出異議。
對于第一種看法,我們認為,第一,采用存量改造的辦法確實是為了避免可能出現大的金融風險。從世界許多發展家的情況看,開放民營銀行的風險是很高的。比如,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國家,捷克、俄羅斯以及一些前蘇聯國家,在沒有相應的、和配套體系的情況下開放民營金融或實行金融自由化,都造成了嚴重的金融混亂。從我國情況看,上個世紀90年代初盲目發展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結果造成這些機構短期行為嚴重,經營管理混亂,最后只好進行撤銷、關閉、兼并和重組,國家和地方政府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因此金融改革必須要有一個底線,即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改革,這才是我國漸進式改革道路成功的精髓所在。但是重視風險防范并不是說銀行業改革不能搞民營化,那種認為只有進行開放民營銀行的試點才是向前推進,而存量改造的方法就是裹足不前的觀點則更不可取。我國對一般國有的股份制改造也是一種存量改造和民營化的改造,誰會認為這種改造使改革停滯不前。第二,試點的核心就是“試錯”。就一般“試點”而言,如果試錯了,后果只是對試點本身產生,問題不是太大,大不了撤銷或重來。但對于民營銀行改革的試點,好比人的心臟,不能有片刻的故障,出了問題可能對整個造成重大影響。
對于第二種看法,我們認為,以存量改造的方式引入民營資本,改造國有銀行,解決國有銀行一部分不良資產問題,的確有一點“搭配銷售”之嫌。但是應該看到,“搭配銷售”不一定就不。它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銷售手段,本身就有它的合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搭配銷售是一種適應市場變化的價格調整,一個商家能否采用搭配銷售最終取決于市場供求,只要是市場接受的,不是行政干預的,就應該是合理的。因此,引入民營資本改造國有銀行的關鍵還是要看市場供求,有沒有民營資本愿意進來,有沒有符合民營資本投向的國有銀行。從表面上看,國有銀行存在不良資產包袱,誰都不愿意接。但看看我國一般國有企業改革攻堅的成功經驗,我們發現,同樣有大量的包袱,但經過幾年的努力,大部分國有企業都成功地實現了轉制,相當部分中小國有企業通過轉讓實現了民營化,成為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資本市場上,一些退市的虧損上市公司利用“殼資源”的優勢最終完成重組上市,順利實現扭虧為盈,這些都是存量改造的成功例子,很值得銀行業改革借鑒。
綜上所述,完全有理由相信,將發展民營銀行與國有銀行的產權結合起來是一個好的選擇,銀行業的牌照或股權,仍然是一個特殊資源,只要方法得當,民營資本是非常愿意進入銀行業的。
三、存量改造發展民營銀行的方式
“金融生態”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首先在國內提出的創新性仿生概念[1]。雖然目前國內學界對金融生態、金融生態環境的概念界定仍有爭議,但本文通過對國內成熟理論成果的借鑒,可以認為:金融生態是對一國或地區金融體系運行的特征、規律的生態化描述,能夠形象、系統、本質地反映金融體系內外部各類主體、各類因素之間相互依存、制約的有機價值關系,而金融生態環境即指構成或影響到金融生態系統運行的各環境因素的集合[1,2]。以民營銀行為代表的高層次、高水平民營金融機構較國資銀行具有更高的市場化水平,對其所在的金融生態環境也存在更為獨特、密切的依賴;所以,在研究江西省民營銀行的培育與發展、分析其目標與正確選擇的戰略問題的過程中,金融生態環境研究是一項無法回避的子課題。
1 國內外研究簡述
國內外學界針對商業銀行(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私有、民營銀行為主,而在我國則涉及國資、民營的產權結構差異問題)所面對的金融生態環境的研究由來已久,主要側重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從較宏觀的視角研究商業銀行體系的地位與外在環境,研究各類因素間通過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所構成的有機系統,并根據需要采用了各具特色的量化研究方法。例如,鄧淇中(2012)等采用了Cronbach’s系數法、方差累積貢獻率計算法等,通過信度和效度檢測對涉及金融生態環境的因素指標體系進行檢驗、整理與篩選,確定了經濟水平、誠信環境、政府效率、人文氛圍等七大類環境因素,建立了國內各地金融生態環境的定量評測指標體系[2];劉曄、陳雁云等(2013)則進一步將視角對準江西省,采用因子分析和AHP方法,從八個大的層面篩選出具體指標,評價、測算了省內各地市的生態環境現狀,指出了其中體現的弊病、問題和各地金融生態環境構建的不平衡性[3]。其二則是從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信用及法制因素等較微觀的層面出發,研究不同因素所涉及的具體問題,例如Merton&Bodie(1995)的的金融服務理論認為合約、市場、金融中介構成的體系需要合理安排,以優化并提供金融服務,而且金融體系優化的重心應是建設促使各類金融中介機構發揮作用的健全市場環境[4];盧福財等(2014)國內學者也通過研究指出,民營銀行能夠按市場機制自主運作、減少受政府干預的程度,但這只有在發達的經濟與金融體系、有效的外部監管、健全的信用環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成為一種優勢[5]。
綜合現有研究成果,不難對國內(尤其是江西相較于其它省份而言)的金融生態環境現狀做出初步分析、得到大體認識。例如前述鄧淇中的評測結果與研究結論顯示,中國大陸29個省區的金融生態環境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區域差異。在我國首批五家民營銀行中,有四家位于廣東、上海、北京這三個評測分值為8.0以上的省市,而江西省的評價得分僅為1.0,在各省市中列倒數第七位[2];無論是從夯實銀行業的經濟基礎、更好防范金融風險的宏觀視角來看,還是從創新銀行業務、打造普惠金融等微觀視角來看,我國民營銀行的先期試點工作都需要選擇社會經濟發展處于較高水平、金融體系健全、政策與制度保障到位、法制環境好、金融債權得到有效保護、信用意識強、銀企關系融洽、人口素質高的區域來開展,所以金融生態環境水平相對低下的江西省未能在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中“分一杯羹”,自然是在意料之中。那么,江西省金融生態環境是否有望滿足未來民營銀行培育、發展的實際需要;與東部沿海地區的我國首批民營銀行誕生地相比,江西省金融生態環境的特質、差距有又主要體現在哪里?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將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回答江西省民營銀行發展的目標定位與戰略選擇問題。
2 江西省金融生態環境現狀與主要問題
借鑒現有研究,結合統計數據、課題組調查反饋信息等,我們可以將導致江西省金融生態環境水平低下、民營銀行發展相對滯后的主要問題進一步具體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2]:
2.1經濟基礎差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下,江西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日益受到重視,金融業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也得到一定改善――江西省在近幾年已是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省份之一,而且已基本實現了主干產業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但從全國來看,2013年江西省GDP為14,338.5億元,人均GDP為31,771元,在各省市中僅屬于中等偏下水平,屬于典型的中部欠發達省份[6]。同時江西省的財政收入、城鄉人均收入、工業增加值與利潤率等主要經濟指標同樣落后于東部地區,無疑制約了發展民營銀行所需的社會需求。同時,經濟基礎的薄弱也制約了一些民營銀行所需要的創新要素的積累;例如目前我國民營銀行的主要發展途徑之一是網絡銀行,江西省通過這條途徑突破民營銀行發展門檻的希望目前卻仍舊渺茫――在落后的經濟水平制約下,江西省的網絡應用水平與互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堪憂,江西省的網絡域名總量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中列第19位[7],排名甚至遠低于重慶等直轄市,省內居民的互聯網普及率更是長年名列各省末尾,為數不多的省內互聯網科技企業、電子商務企業也大多處于上游服務商、下游分銷商與客戶“兩頭在外”的狀態,缺乏孵化、衍生出互聯網金融企業乃至網絡銀行的基礎。
2.2金融業發展相對滯后
近年來,江西省金融機構的數量穩步增長,布局趨于合理,組織結構日漸完善,但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發展水平仍有不足,金融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偏低,相關的指標不理想。通過年鑒數據可進一步揭示出,與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民營銀行先發地區)相比,江西省銀行體系中的信貸規模小、信貸結構不盡合理(不同行業、不同規模與不同產權類型企業得到的信貸支持不平衡)、存貸差總量偏大(儲蓄存款轉化為有效投資的程度不夠),以2013年為例,江西省存貸比約為66.65%,低于全國總體水平(68.88%),金融相關率指標(FIR,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額與同期GDP 之比,反映區域經濟發展與金融的相關程度)計算結果為2.26,雖然已連續三年保持上升,但仍低于3.10的2013年全國總體水平[6,8]。以上兩方面數據均反映出區域內金融資源匱乏、金融效率低下,銀行業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程度差。由于現有銀行業機構在服務上的缺位甚至歧視,使得不少個人與企業的金融需求只能通過期限短、利率高和隱蔽性強的地下融資來滿足,這雖然也可以實現融資目標,但無限責任及法律保障缺失會大幅放大其風險、形成畸高的利率水平,勢必會加重企業負擔。除了規范性差、隱蔽性強的地下融資外,江西省自2009年起也啟動了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以期以更規范形式滿足民間金融需求,并取得了相對矚目的成績:2014年全省已設有224家小額貸款公司,全年累計發放貸款近281億元,超過了北京、上海、福建等經濟發達地區省市,在大陸各省市區中名列14位。從前述環境分析中可以看出,面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服務缺位,江西省民營銀行的生存空間同樣是相當可觀的,地下金融、小貸公司的發展已經能說明省內民間金融的萌發、成長是難以消除的自然趨勢。
2.3誠信意識薄弱,信用環境差
李揚等(2005)曾指出,越是金融生態環境差的地區,金融滯后、政府干預、地域保護、業務壟斷、法制缺陷和誠信缺失等問題便越是層出不窮,銀行業機構難于通過市場化的信息機制獲得企業相關信息并作出有效評價,或是雖能準確評價但也在外部干預下無法做出最有利于避免信用風險的業務決策,令金融生態環境中的信用環境要素愈發成為一塊短板[9]。以上分析同樣能夠很好地概括江西省的現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約束,江西省社會誠信文化較弱,公眾尚未充分形成產權保護意識,信用體系與法制建設也有待加強,使得金融誠信保障條件還不完備。近年,在轉方式、調結構和經濟下行的“新常態”下,江西省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導致銀行業機構不良貸款風險的累積不斷加快,部分金融機構貸款不良率較高、省內借貸款糾紛案件數量逐年上升。有調研顯示,在上述情況影響下,江西省金融資產質量在全國范圍內來說是處于中下水準的(甚至不如西部一些老少邊窮地區)[10]。如上所述,信用環境的問題對發展民營銀行(尤其是在吸引區域外資金參與本地銀行培育)帶來的負面作用將是不言而喻的。
2.4法治環境、政府服務待改善
法治環境的完善意味著金融法制健全、執法力度到位,但目前江西金融業面對的法治環境尚存在以下幾種問題:首先是行政干預、地域保護等導致的權高于法、有法不依等情況時有發生;其次,司法部門往往缺乏足夠執行能力去維護法律的權威,在一些金融案件的審理和執行過程中,依法收貸不能落實、金融犯罪懲處追究不力、金融糾紛賠付困難等問題屢見不鮮。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需要的是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而此類問題將意味著其培育與發展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駕護航,其抵制違規干預、防范金融犯罪、解決金融糾紛的成本將會變得很高。
從更全面的政府服務視角來看,江西省及下屬地市的一些政府機構在履行自身職能時,沒有真正充分地實現政府職能轉變以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政府機構職能劃分與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較嚴重;部分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也與新常態下的社會經濟實際要求難以匹配,存在某些不作為、亂作為乃至尋租現象。此外,涉及金融業的政策和制度設計也存在缺失,例如,省內至今缺乏成熟的信用中介機構準入與退出制度以及規范,這使得省內金融信用中介業務缺乏嚴格的風險防范和制約機制,加大了信用信息的收集與運用難度。
3 基本對策與建議
在江西省民營銀行發展尚有待實現突破的現狀下,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構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將能夠有效地防止各類金融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 促使未來江西省民營銀行盡早確定合理的目標定位與戰略選擇,并有效地抑制和根除民營銀行發展中可能滋生、累積的風險, 使未來具備濃厚地域特色的江西省民營銀行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發揮出降低金融運作成本、提高金融資源使用效率的預期效能。
面對這一訴求,國家以及地方政府都不應一味以限制或禁止性的手段控制民間金融風險,而應當是努力實現一個金融運作成本低、效率高, 對金融主體行為具有良好的正向激勵功能和約束功能的制度安排,在發展民營銀行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對現存制度與政策措施體系的缺陷進行改造、優化, 形成正向激勵機制,更好地引導民間金融資本運作從地下向地上、從無序向有序轉變,將民營金融乃至未來民營銀行的發展真正引入良性軌道。首先,為了更好把握當前政策機遇、克服金融生態環境中的“短板”,政府機構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政策,結合當前金融生態環境的客觀實際,加快制定民營銀行發展遠景規劃。規劃要按照合理布局、改革創新和市場運作等原則,充分體現建立普惠、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金融體系的理念,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發展措施等,力爭使編制的規劃具有科學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各地市應盡快研究、落實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具體政策,尤其是要認真研究近期國家、江西省圍繞民營銀行準入、監管等問題出臺的意見與措施,拿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并落到實處,從行政層面為本省民營銀行的發展做好第一道鋪墊,為缺少規模優勢、不具備政府的信用擔保、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創造平等的發展氛圍。其次,是要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與誠信環境,在充分落實前述的規劃、政策的基礎上,依法嚴格保護民營金融機構的獨立性、幫助其遠離行政干預,并加大依法審理金融侵權案件的力度、著力提高已訴貸款的執法回收率,解決其難和執行難的問題,嚴懲企業和個人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保護民營銀行的合法權益。再次,是要完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和第三方征信機構建設,建立統一、開放、有效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體系和評價制度,根據市場規則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有序的管理、齊全的手段、強有力的監管。
【基金項目:當前金融生態環境下江西省發展民營銀行的目標定位與戰略選擇研究, 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專項課題(14ZT24),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4年立項;江西省金融生態環境現狀與民營金融發展問題研究,景德鎮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景德鎮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5年立項。】
參考文獻
[1] 楊枝煌,構建科學的中國民營銀行發展的金融生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3):92-100.
[2] 鄧淇中,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指標體系構建及競爭力評價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2,15(6):75-80.
[3] 陳雁云,劉曄.江西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J].江西社會科學,2013,(5):77-81.
[4] 孫宗寬.中國中小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5] 盧福財,張榮鑫,中國銀行業發展問題研究―基于制度經濟學視角[J].江西財經大學
學報,2014,(5):5-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4[DB/CD].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7]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OL].http://nic.
cn/,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