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3: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的觀念和內容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門診工作正轉化為檢查、診斷、治療、預防、康復和促進健康為一體的多元化工作模式,護士作為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已將健康教育納入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保護和促進個體和群眾的健康[2]。但目前由于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阻礙了門診健康教育更好的開展,現就門診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綜述如下。
1 影響門診開展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護理人員因素
1.1.1 功能制的護理模式對護士有極大的影響,使護理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執行醫囑的狀態,著重局限在打針、輸液、導尿等護理操作上。不清楚健康教育的內涵,健康教育意識淡漠。不知道健康教育早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忽視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健康教育給醫院帶來的其他社會效應。
1.1.2 門診護士大多數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且自身業務更新慢,缺乏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和技能,她們大多認為自己的主要職責是分診工作,而忽略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3 門診有些護士自身素質不高,工作缺乏主動性,服務意識不強,態度生硬,只能勉強完成基礎護理工作,阻礙了健康教育的開展。有的護士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健康教育常識,但表達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和患者進行溝通,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患者。
1.1.4 護士進行健康教育的時機不恰當,不能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時間,教育內容片面,形式單一,不能抓住重點,沒有說服力,缺乏合理性和實效性[3],急于求成,流于形式。
1.2 患者因素
1.2.1 門診患者流動性大,停留時間短暫,與護士接觸時間不長,護士沒有時間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4]。患者參差不齊的文化程度,導致理解能力不同,接受知識快慢不一。
1.2.2 就診患者的疾病、職業、生理、心理狀況、文化習俗等不同,對就診的希望和需求不同,從而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難度[5]。
1.2.3 患者來院時心情急躁,不愿意候診接受護士的健康教育,希望醫生能立刻診治,只愿意遵從醫囑,對護士抱有懷疑態度。也妨礙了健康教育的開展。
1.3 管理因素
1.3.1 沒有結合醫院門診患者的實際特點開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內容單調枯燥,教育沒有針對性,形式過于單一。
1.3.2 健康教育管理相對滯后,缺乏明確的質量控制方法,管理監督薄弱,在資金、設備、時間上缺乏相應的支持[6-7]。
1.3.3 健康教育覆蓋范圍廣,工作量大繁瑣,無法進行量化,質量不容易考評,資金投入多,短期內又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醫院的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視健康教育帶來的社會效應,而輕視健康教育。
2 有效開展門診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提高護士自身能力
2.1.1 加強護士的培訓,增強護士健康宣教意識,重視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健康教育技巧與水平。通過醫院、科室組織業務講課及遠程教育等學習形式,不斷提高護士理論知識,鼓勵護士自己通過報紙、媒體、書籍等途徑收集與健康相關的醫學及生活小常識,并由醫院統一制成可隨身攜帶的小冊,方便護士隨時閱讀,以提高護士對健康教育常識的學習興趣,并不斷更新小冊的內容,更新護士的知識結構。
2.1.2 把健康教育作為護理工作日程中的一部分,貫穿在整個門診工作中。因人而異地選擇最有說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患者就診后,護士應該熱情接待,主動介紹門診環境、醫療方法、安全管理制度、衛生注意事項等,著重告知患者需對護理工作進行支持與配合。
2.1.3 抓好學校教育、繼續教育和臨床帶教三方面培訓,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如舉辦學習班、講座、外派學習等,鼓勵護士參加繼續教育,逐步改變其學歷低基礎差的現狀;繼續教育內容體現“四新”,即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真正達到“充電加能”更新知識的目的[6]。
2.2 宣教醫護同步有針對性
2.2.1 患者看病時心理急躁,護士應迅速指導分診就醫,給予心理護理,做好醫院專科、專家介紹,避免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患者自行錯誤的分診中,見縫插針地對患者的疾病進行健康教育,不可泛泛而談。
2.2.2 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時機,不同健康問題給予有效宣教[2],注意宣教技巧,如果醫護宣教不一,會造成患者不信任護士的宣教,因此要經常和醫生溝通,做到醫護同步,宣教一致。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不能肯定回答時,不可信口開河,錯誤指導,避免因錯誤的健康教育導致的醫療糾紛。
2.3 選擇適宜時機宣教
2.3.1 患者及家屬提問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機,針對提出的問題展開恰當的健康教育[6]。應側重重點,不要答非所問,使患者失去傾聽的耐心。
2.3.2 健康教育與護理活動密切結合,邊操作邊講解,充分利用患者在門診輸液室、觀察室、換藥室的時間,重視點滴健康教育。
2.3.3 在導診途中耐心解答患者關注和咨詢的問題,在有限時間內把健康教育知識更快更直接地傳授給患者[5]。
2.4 使用有效方法
2.4.1 將醫院常見病、多發病、流行病的相關知識和健康保健的內容,根據患者就診的科室,制作成健康教育書籍和圖片。書籍內容科學準確,具體詳細,圖文并茂,內容涵蓋飲食、鍛煉、保健、注意事項、如何就診等,有利于知識的普及,即節省人力,又能緩解患者就診時的焦急心理。書籍和圖片不受空間和就診高峰的限制,患者可以在候診期間,利用書籍和圖片進行學習。還可開展健康講堂、設立宣傳欄、設計板報等。但資料的內容必須不斷更新。
2.4.2 護士語言應通俗易懂,態度謙和,具有感染力,盡量取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宣教內容簡化,強調重點。
2.4.3 重視媒體宣傳對患者的影響,可以在輸液室、觀察室放置電視等設備,利用電視、光盤、廣播等大眾媒體對患者盡行健康教育。即專業通俗,又可以有效減少護士的工作量。
2.5 重視健康教育管理 管理者應重視健康教育,為健康教育提供充足資金。完善健康教育制度,包括日常教育制度,檢查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將健康教育規劃、運作與評價體系和護士考評融為一體。我院每季度評選“星級護士”,將健康教育的完成情況作為考評指標之一,使教育的內容分解到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統籌運用、綜合使用各種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賴尾蘭.淺談有關健康教育的幾個問題[J].福建醫藥雜志,2006,28(5):116-117.
[2] 李黎.淺談門診健康教育的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127.
[3] 王亞芬,白鳳芝.門診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醫學,2012,33(14):3083.
[4] 梁玉梅,吳云云.門診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5,2(12):352.
[5] 薛紅霞,丁獻菊.門診患者健康教育探討[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2):93-94.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5―0025―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今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關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幼兒未來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及時對幼兒心理問題進行矯正、幫助,能夠提高幼兒的自信和心理素質,同樣也是每一個幼兒教師的工作目標。本文重點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為出發點,探究如何實現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 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方式有問題。受我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影響,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吃好、穿好、身體健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家長往往對孩子的投資主要側重在衣食健康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現代家庭教育輕視了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情感需求。在幼兒園教育中,往往由于多種因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例如在幼兒園體育活動中,教師往往過多重視活動特點而忽略了幼兒的身心特點;過多重視自體功能而忽略了幼兒的德美教育;過多重視動作熟練度而忽略了幼兒的個體差異。這一系列的錯誤教學方式,不僅錯過了在關鍵時期幼兒的意志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而且還導致幼兒對體育活動失去興趣。
2. 缺乏健康的人際關系教育。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在幼兒園所接觸的人或事,而在幼兒園中,幼兒的人際關系教育主要是在教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第一,師幼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很多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對外界的人或事比較陌生,缺乏家庭中的安全感,非常渴望外界人能夠對自己理解、尊重。然而很多教師在處理師幼之間的關系時,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處理方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主觀的興趣、目標出發,幼兒往往都是被動接受,使得幼兒很容易產生敵對情緒、不安全感、無信任感,從而表現出焦慮、退縮、不安等情緒,對陌生的環境感到不知所措。第二,幼兒之間關系不和諧。幼兒從家庭走到幼兒園,從家庭生活轉變成集體生活,由于年紀小、交往能力差、個體差異等因素,使得很多內向的幼兒往往在幼兒園被漠視,這讓幼兒感覺到孤立無援,如果得不到及r的開導、幫助,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礙。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
1. 加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輔導水平。作為幼兒教師,應該學習心理學論,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為任職幼兒教師的重要因素,并且幼兒園有義務培養教師的心理輔導水平。通過加強幼兒教師的輔導水平,能夠有效建立起師幼之間的和諧關系,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實踐與研究,才能夠真正了解幼兒的心理狀況,這也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礎。同時,不同地區可以成立幼兒心理咨詢機構,定期邀請專業的心理專家進行心理教育培訓工作,并且定期開展有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活動,從而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都比較大,這種壓力無形之中就傳遞給了孩子。另外,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工作較忙,難以照顧孩子,出現了很多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這些孩子正處在心理、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的一些行為或者舉動將大大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因此,小學生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是他們形成正面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目前,心理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家長相互配合,實現學校、家庭的有效結合,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減少心理壓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正能量。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長重視程度不足
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家長都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家長與教師就要求孩子參加這樣或者那樣的興趣班。這種越來越多的興趣班使孩子在心理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負荷。在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干預更多地集中在課下,心理學專業畢業的人才相對較少。因此,小學生心理干預的措施不足。這種狀態下,一些小學生過早地出現逆反心理,對家長和教師的引導出現抵觸情緒。這就是沒有重視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后果,越不重視,學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強,他們接受教育的抵觸情緒就越大,最終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甚至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等情況。
2.教學設計過于形式化
在心理教育中,由于課程設計較少,很多教師都兼職心理課程,他們對這一教學內容的認識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學目標不明確。一些教師組織心理教學沒有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只是根據孩子們日常的表現進行課堂點評,對一些孩子的行為進行指正,這樣一來,學生不能接受到系統的心理輔導,只是在不斷接受教師的負評價,影響孩子積極心態的形成。其次,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師在組織心理干預的時候,沒有將更多的生活案例與干預措施進行結合,學生對其教學內容不感興趣,不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之中。最后,教學方法有待提高。心理干預不同于一般的學習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一些教師的心理干預措施過于直接,他們沒有更多地考慮孩子們的感受,只是將學生的問題指出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
3.孩子的心理壓力缺少釋放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的小學生課外參加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比例在50%以上,一些大城市的比例更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處于玩耍階段,但是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使他們的心理負能量逐漸增加,同時他們在接受到大量心理負能量之后,缺少必要的發泄空間。家長忙于工作,難以有效關注到孩子的心理變化,與他們的交流不暢,不能實現學生心理壓力的有效釋放。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設計
1.構建積極的心理教育目的
教學目標是心理教育的方向性問題,也是整個教育的主線。小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需要進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積極目標,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積極的心理素養的形成。首先,教師需要直面學生可能存在的特殊行為、人際交流障礙等問題,這是在一些學校中真實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針對這些問題,捋清學生的心理問題,運用動態的教育思路,不斷了解學生不良心理產生的原因,從而找準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具體措施和手段,運用積極的心理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消除不良心理。
2.優化積極的心理教學內容
教育內容是進行積極心理引導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選擇更多積極向上、具有社會正能量的事件和理念,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這樣的內容選擇可以使心理教育有效開展,例如,社會公德教育中,教師可以與敬老院等社會機構聯系,讓學生進入社會中進行正面的社會公德教育。在遵守法律法規的教育中,教師可以將其與部隊的紀律教育有效結合,從而實現學生的紀律觀念和思想。在道德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的教育引導。在不同的教育內容中,教師需要選擇大量正面、積極的心理教育內容,從而實現學生的積極心理引導。
3.改進積極的心理教育方法
運用積極的心理教育理念,就需要不斷改進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運用情境模擬法、案例討論法,讓學生參與到心理教育之中,對其產生學習興趣,不斷提升他們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學生是心理教育的中心,是我們開展積極心理教育的對象,教師需要不斷融入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實現這種積極心理教育理念。在人際交往的教育中,教師需要不斷運用換位思考的思想,不斷引導學生從別人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從而實現人際關系的有效理解和認識。當學生有效理解相關的問題之后,教師需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教學措施
1.敞開心胸接納孩子
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差異,他們的心理相對自卑,不利于他們融入班級這個大集體。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撇開偏見,對他們一視同仁,多關心他們在課堂上、生活中的表現。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特殊行為,這些行為不利于他們與其他孩子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需要進一步敞開心胸,接納他們,需要主動去接近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班集體的溫暖。這種主動與他們接觸可能一次不會成功,需要多次重復地進行。當某一天,孩子們伸出自己的手,主動與我們進行交流之后,我們就實現了他們對學校班級環境的融入,他們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閉的內心世界得到釋放。這是他們融入班級大集體的第一步。
2.家庭的配合
大多敵睦澩嬖諼侍獾暮⒆傭際且蛭家庭教育方式出現問題引發的。因此,教師發現孩子的問題之后,需要進一步與家長進行交流,不斷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況,這樣才能全面認識孩子的一些問題。然而,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當家庭的生活方式調整之后,孩子的一些負面心理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家長需要積極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正面的有效引導,實現對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時,家長不能心急,需要進行循序漸進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斷主動與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從而實現他們的安全感。
3.針對性的干預
教師與孩子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種形式進行,實現他們之間的有效情感互動,實現最終的教育目標。首先,借助節日進行情感教育。節日是孩子最喜歡過的日子,例如,六一兒童節。當遇到這些節日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教室進行有效裝飾,烘托節日氣氛,讓他們在一起過節的過程中,不斷實現相互的融合和交流。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多關心孩子,使他們感受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關懷。其次,借助孩子的生日進行情感教育。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對自己的生日無動于衷,他們需要被人關心。因此,可以讓他們在學校班級與其他同學一起過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這種互動和交流將使得他們成為學校班級大家庭中的焦點,可以有效提升他們對學校的親切感,增強他們的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戲等形式進行情感教育。小學教育更多借助游戲進行。游戲活動中,教師需要多關心學生的表現,容忍他們的一些失敗和不配合,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減少他們對教師的依賴感。
4.引導關愛別人
很多小學生的怪異行為都是因為家長不正確的教育造成的。他們不知道如何關愛別人。教師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需要進一步拓展他們關愛別人的意識,這樣才能實現他們有效能力的提升,使他們不斷融入小學班集體中。例如,假設媽媽生病的情境,“小學生應該怎樣照顧媽媽”,這樣讓孩子主動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媽媽。教師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需要多關注小學生的行為變化,對他們有針對性地引導。再如,組織孩子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給偏遠山區的孩子捐書等,這樣引導孩子意識到這個社會上還存在很多弱勢群體,需要我們關心。我們需要進一步關心學生,才能使他們關愛別人的意識得到有效提升。教師還可以讓他們去照顧一些植物,通過他們的照顧,植物在一天一天地長大。這種成就感將使他們進一步意識到照顧別人的快樂和愉悅。這些方式都可以使小學生進一步關心別人。
5.大家庭氛圍的營造
孩子們融入學校班級這一集體中進行學習生活的前提是心理教育。這種心理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的主動關心,還需要學校班級形成一個大家庭的氛圍,讓孩子們感受到大家無處不在的溫暖和關心。例如,在孩子進入學校班級的第一天,可以張貼標語――“歡迎新同學”等,這些標語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包容。另外,在學生出現一些行為上的差異時,教師需要多關心,少旁觀,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對集體的依賴感。讓這些孩子完成一些教學環節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考慮他們完成的能力,這樣才能讓他們實現自我信心的樹立。當他們完成相關的任務之后,教師需要及時給予表揚,對其進行鼓勵,這樣就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之后,將直接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小學階段是孩子心理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多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情況,優化心理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的心理問題,構建與家庭的心理教育合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引導孩子學會關愛他人,實現教學氛圍的融合。同時,小學生的心理干預是一個系統、長期的工程,教師需要堅持從細節入手,持續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給予及時的干預,這樣才能實現小學生心理干預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一、心理教學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應試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更多地投入到應試教育中去,而逐步忽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在很多小學中,我們可以發現,沒有設置一定的心理教學課程,也沒有專業的老師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從而導致了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比如說,在很多小學的學習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存在著一定的逆反心理,反感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拒絕同學的友愛和幫助,這些問題看似是孩子們玩耍上的小問題,實質上反映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如果不加以教育和指導,很容易導致學生走上不正確的道路。
對策:作為小學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學校應該提高對心理課程的重視程度,將心理課程放到與應試教學科目同樣重要的地位。學校還應該聘請專業的心理老師,成立心理咨詢室,讓有心理困惑的學生得到幫助。再者,學校還可以組織定期的講座,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普及;在每個班級進行板報宣傳,這些方法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心理教學的關注以及重視度。
二、過于注重形式,忽視本質教學
在我國的很多小學心理健康教學中,很多心理老師過于注重對學生的形式化教學,而忽視了真正做到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疏導。很多心理教學過于強調同一性,卻忽視了“因材施教”。比如說,很多心理老師會定期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測試的時候,非常精細,但是測試完之后,心理輔導老師卻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總而言之,太過于形式化。
對策: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解決學生出現的疑惑以及存在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紙上談兵”。還有很多老師,過于注重教育的同一性,將心理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書本上重點強調的內容進行講解,卻忽略了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個人實際相結合。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有不同的根源,這就需要廣大心理教師要利用普遍的特征結合每個學生的特殊性,對學生進行輔導。
三、來自學校和家庭的社會壓力大
小學時期學生學習的是一些相對較簡單的知識,課堂教學重在扎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很多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壓力以及來自家庭家長們的期望值讓小學生在小小的年紀已經背負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小學學習生活應該是快樂的、單純的,但是現在的小學生卻很少能夠開心地學習,單純地玩耍,而是被厚厚的一沓沓試卷,家長們過高的期望值,老師們的嚴厲壓得喘不過氣來,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習是一種厭惡的學習態度,在生活中學生的心理處于一種壓抑緊張的狀態。
對策:作為心理老師,應該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倡導學生進行快樂學習。與此同時,也要做好家長們的家庭教育工作,讓學生快樂學習,高效學習的同時保持心理健康發展。
風濕免疫科收治的免疫系統疾病,是一種病程長且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病變累及全身多個臟器。大多數患者也對此類疾病了解甚少,導致其情緒不穩定、性格改變、心理承受能力差。陸烈紅對146例住院患者的調查發現:100%患者喜歡護士給予健康教育,有95%的患者認為健康教育不夠詳細24.7%的患者認為健康教育時機不當 17.8%的患者認為未能因人施教[1]。本文針對我科疾病的特點,總結健康教育存中存在問題,改進宣教方法與技巧。
1 存在的問題
1.1護士方面因素 調查中有37.3%的護士認為開展健康教育可有可無;11.1%"的護士認為開展健康教育沒有必要。這說明"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及其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未被廣大護士完全認識[2]。進行教育時,只根據病種選擇,內容缺乏個體針對性。
1.2健康教育形式單一,患者收效不理想。護士在進行健康教育時,大多采取的是口頭講解,常常是護士講的多,患者家屬反饋的少,單向傳播的多,雙向交流的少。教育內容簡單,時機把握不當,急于求成。如關節疼痛劇烈的患者入院,護士就行人院宣教,忽略了患者真正的需求,易使患者對教育者及教學內容感到厭倦或抵觸,難以達到預期療效。
1.3教育對象選擇不當 只注重患者本人,而忽略了家屬的作用。例如RA致肢體嚴重變形的患者,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很多生活上的事需要家屬的協助才能完成。如果在出院指導時只告訴患者,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使患者產生對家屬的抱怨,甚至孤獨隔離感。
1.4人員配備不到位、缺乏教育時間 患者多工作量大,護士少,達不到醫護1:2,護床1:0.4的要求,護士整天忙于常規治療,健康知識教育不能落到實處。教育者由于時間緊迫語速過快、吐詞不清、表情呆板、語言生硬,致無效溝通。流于形式,缺乏真實性、可行性。多數護士認為把健康教育看成是護理以外的額外工作。相當多的人員只注重執行各項治療與分級護理要求,觀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識能力偏差,不能正確認識護士角色的多元化,給開展教育活動帶來了困難。
1.5缺乏相應的課程體系致護士知識面窄,認識偏差。如:缺乏相配套的健康教育學、傳播學、人際溝通學、心理學、預防醫學等相關學科;學校沒有規定要開護理健康教育課程;醫院沒有把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專業加以發展。
1.6醫院方面因素 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醫院面臨著"保吃飯、求生存"的嚴峻形式,往往不愿意投入人力財力搞健康教育,認為無利可圖,吃力不討好,這種投入與效益相背離的效果抑制醫院開展健康教育。
1.7患者方面因素 一些患者及家屬無法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常對護理人員健康教育能力持懷疑態度,凡事相信醫生,常常對護士的健康教育不予理睬。由于社會觀念及傳統思想,患者認為護士只能打針、輸液、伺候人沒有知識性講解缺少權威性,最終還是要聽醫生的。
1.8其他,如醫護觀點不統一,而使患者無所適從。教育評價方法缺乏科學性,評價的重點不突出。目標制定過高易失去信心,過低達不到刺激患者學習興趣的目的等。
2 有效健康宣教的方式
2.1語言即口頭講解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多聽患者家屬反饋,雙向交流,重點應是患者行為和態度的改變,而不單純的說教。
2.2書面文字結合動作示范,如小冊子、卡片、板報、展覽、視頻、護士示范等方式。教育內容融入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去。也可以點帶面的教育,將知識傳播給患者,讓患者現身說法,增加其說服性。
2.3計劃性教育和隨機性教育相結合,對有共性的健康問題,對患者進行有秩序教育。如工休會、廣播、電視。對不同個體、不同時期、不同健康、不同心理狀態做針對性隨機教育。目標的制定必須考慮患者學習的實際情況。
3 特殊情況下的宣教方法
一般情況下患者憤怒都是有原因的。此時護士不能失去耐心,被患者的言辭或行為激怒,盡量讓患者表達和發泄焦慮或不滿,緩解他們的理壓力,解決他們的問題;當患者病情嚴重或處于危重狀態時,與患者溝通時間要盡量縮短。對有意識障礙的患者,護士可以重復一句話,以同樣的語調反復與患者交談,以觀察患者反應。當患者患了絕癥或遇到較大心理打擊時,會產生失落、沮喪、悲哀等反應。可鼓勵患者表達自己,允許患者獨處。應用鼓勵、發泄、傾聽、沉默等技巧表示對患者的理解、關心和支持患者。最終穩定他們的情緒,使其身心盡快恢復平衡。
4 討論
健康教育在促進人們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做好健康教育評估工作,不斷提升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促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3]。注意健康教育中溝通的方法和技巧,通過良好的護患溝通,細致的心理護理,詳細的疾病預防教育[4]。更新觀念,接受新知識,正確認識護士角色的多元化,適應護理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陸烈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0,15(11):690-691.
1 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健康教育意識 對大多數社區醫生來講,健康教育更多的是負擔,只有極少數人從中感到樂趣。
1.2 缺乏健康教育的技能及方法 有些醫生在做健康教育時,常常“單口相聲”或單純的知識宣傳。
1.3 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 有的醫務人員專業知識缺乏,難以滿足居民的需求。
1.4 缺乏對居民觀念的培養 目前,社區居民的健康觀念往往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買點藥吃,吃不好又忍不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醫院,預防沒有,保健只是有錢人和有權人的權利,對保健與健康的關系存在模糊的認識。
1.5 缺乏與居民交流的技巧 有些醫務人員在做健康教育時常常照本宣科。
2 對策
2.1 樹立健康教育意識 在社區“六位一體”的全科醫學服務中,健康教育占有相當重要位置,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響人群疾病發生率。在社區居民中開展健康教育是預防疾病最簡單、最易接受、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全科醫務人員應當把居民的健康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和光榮史命,把社區的健康教育作為快樂的事業。
2.2 提高健康教育的技能及方法 在上課前要了解你的聽眾的一般情況。在上課時要記住一點,我們對居民實施的健康教育,不是培養醫生,也不是培養護士,只是想讓他們知道一些預防保健知識,所以,在講課時沒有必要告訴他發病機制、癥狀、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危險因素等。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與醫院里的健康教育不一樣:(1)社區醫務人員是在居民生活區域里工作,不是在醫院也不是在工廠,所以每次來的人群都相對比較固定,即都是本社區的人,所以講課要有連續性、要深入淺出,讓每個人都好操作。(2)我們的教育對象有健康的、亞健康的、患病的,因此,不要單純講某種疾病。(3)在年齡上,老少都有,所以講的內容要讓參與者都能有體會和感受。(4)從領域上,可以講生理、心理的,也可以講社會的等。制定的健康教育題目應注意新穎有吸引力,要通俗易懂,不要用很多的專業術語。為吸引居民常來聽課,每次最好設計一個獨特的結尾。
2.3 醫務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對醫務人員的服務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要做一名稱職的社區醫務人員,就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儲備,厚積薄發。比如,一名社區醫務人員要認真學好“吃、喝、玩、樂”四種技能,我們在講課時可以結合現實生活的小事來講,把這些淺顯的東西和它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到一起,把醫學保健知識貫穿在其中。
2.4 加強對居民健康觀念的培育 讓健康教育在社區得到重視,必須首先轉變居民的健康觀念。轉變居民健康觀念的目的,就是通過普及自我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激勵社區居民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反思居民對健康教育講座的參與性差,可能我們不是講淺了,而是講深了;我們覺得很簡單但對居民來講是復雜了;不是講少了而是講多了,居民當時聽了感覺特好,但回家后就什么都不清楚又說不上來了,也就不知道該怎么做,所以老百姓就不愛聽。
2.5 注意與居民交流的技巧
我國大學生中的大多數都屬身心健康者,但也有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分別患有恐怖癥、焦慮癥、疑病癥、強迫癥、抑郁癥和情感危險。《人民日報》曾刊登《大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文章,結果表明:有16.79%的學生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趨勢。心理健康不良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應特別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十分必要。
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一定的認識,從而能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當代大學生體育教育中,身心教育與體育鍛煉有些脫節。體育教師只管上課和技術講解,造成學生在心理上出現一些問題,主要產生于以下幾方面:
1.1 對體育鍛煉與身心健康認識不足。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對待問題的態度上,一些大學生對體育課和體育鍛煉重視不夠,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怕臟怕累怕出汗。寧愿整天呆在教室里,也不肯到操場上去活動活動,寧愿整天上網,也不肯走出去散散步。其次,認識能力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和過程中,特別是一些女生,寧愿挨餓,少食不食,但不知道運動去減肥。寧愿去吃減肥藥,也不愿接受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天長日久,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并造成心理負擔,影響學習。再者,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反應適度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同樣,情緒穩定和反應適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
1.2 缺乏優良的意志品質。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而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誘惑,勇于克服壞習慣,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但是有一些人往往缺乏這樣的品質,遇到比賽就心怯,就害怕、就心慌、怕日曬、怕淋雨、怕危險、怕受傷等,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學生新心健康的發展。
1.3 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謂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征。如果一個大學生在運動或比賽時無端懷疑別的同學在譏笑他,不管別人怎樣的解釋,他總是固執己見,就是人格上的一種偏執,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1.4 缺乏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體育活動和比賽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知道比賽中的相互配合和團結,知道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等等。
1.5 缺乏體育意識和科學的行為。體育意識是一種自覺的意識,是長期養成的一種習慣。諸如:早起、散步、跑步、練太極拳、跳健美操、參加各項體育比賽等。有些大學生,善睡懶覺,不食早飯,不去呼吸新鮮空氣,晚上熬夜。根本沒去考慮過去鍛煉身體,沒有一絲一毫的體育意識。有些即便去鍛煉了,缺乏認識,應付了事,輕描淡寫,根本達不到鍛煉的效果。或缺乏科學指導,不動則已,一動劇烈,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
2 加強對學生體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視程度還不夠,因而造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各級領導、組織必須慎重對待并加以研究,以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并使他們能保持健康的發展。其中,要制訂符合我國情況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計,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開展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采取有效方式,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從根本上促進和發展其心理健康。加強體育課和豐富各種課外文娛活動,使學生有健康的身體,為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固的物質基礎。
2.2 加強體育教育,增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發展,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堅定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發展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通過體育運動,促使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體育運動是推動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運動項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籃球比賽中的帶球上籃,由于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范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
體育運動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體育運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2.3 運用心理活動規律提高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體育課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這個過程
不僅是進行各種身體練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既要通過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質,也要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掌握“三基”和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只要求學生作機械的模仿練習,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掌握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啟發和培養他們的正確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注意,啟發他們積極思維。
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的直接興趣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我們應注意根據他們不同年齡的特征,分別采用一些與他們生理特點、心理特點相符合的教法,來啟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注意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在體育活動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學的內容,就會出現錯誤或傷害事故。上體育課時,新奇的道具,顯目的標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學生們的被動注意,而主動注意則由意志去指揮,帶有強制的意思,往往學生對某些事物并不感興趣,只是由于某種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學對長跑這個教材并不感興趣。但由于“長跑”是“達標”的一項指標,而“達標”又是評“三好”學生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當“三好”學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長跑”課了。在教學中,運用注意規律,組織和保持學生注意的時候,要向學生講明鍛煉身體的意義,每節課、每個動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動作的關鍵和難點,盡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學生注意的因素,把從被動注意引導間主動注意上來。
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師的目光暗示,表揚、鼓勵與批評,及時糾正錯誤,正確的示范,生動形象的講解,游戲、競賽、直觀教具等。
2.4 體育與健康教育融為一體是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通常說的“體質”是指“在遺傳性與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心理因素的綜合狀況和相對穩定的特征”。而健康,則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動效能狀態”。體質是人體的質量;健康是人們體質狀況的外部表現。因此,在研究確定學校體育本質功能時,必須始終強調“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對人類健康概念的更新,健康教育已成為護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更強調防病保健。所以要求廣大護士必須改變傳統的護理觀念,在“以病人為中心”實施整體護理時,注意對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識,促進患者全面康復。目前,由于山區經濟文化落后,醫院患者健康觀念陳舊,醫護人員素質較低,對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至使在對山區醫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中存在諸多不利因素。
1 不利因素
1.1 護士健康教育觀念淡薄 由于受傳統護理教育、護理方式、管理模式以及護理人員數量不足影響,護士每天只是把鋪床、打針、完成醫囑作為自己的主要工作,對施行健康教育不重視,而且醫院對此無要求,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評價指標。
1.2 護士缺乏健康教育知識 由于受山區醫療資源限制,山區護士年齡偏大、知識老化,進修學習機會少,進行健康教育既無能力也無動力。
1.3 教育內容貧乏 目前,醫院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停留在入院須知、出院指導及衛生宣教上。對怎樣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同患者進行溝通沒有有效的指導。
1.4 人們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日益增強 護士怕施教與醫生說法不一致,引起醫療糾紛,傷及自我。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主動對住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1.5 患者文化素質參差不齊 很多人思想觀念陳舊,認為護士只會打針、發藥、鋪床,不相信護士的健康教育講解。只相信醫生,對護士善意的叮囑不是不理不睬,就是不能很好地執行,健康教育收效甚微。
1.6 醫院科室設置不細,護士較難施行健康教育 山區醫院由于醫療經費不足,分科不細,人員較少,一個科室病種多,病情復雜,護士由于知識面限制,很難面面俱到,造成護士在進行健康教育時力不從心。
2 解決對策
2.1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為有效進行健康教育,醫院應主動引導護士樹立健康教育觀念,對護士進行政治教育,提高職業道德理念。學習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學習健康教育開展得好的醫院、科室,了解國內、外護理動態,從而認識健康教育的意義,轉變觀念。
2.2 堅強護士業務理論知識學習,提高健康教育技能 (1)學習方式:定期組織學習,自學,定閱報刊學習,爭取機會外出學習,同事之間相互介紹學習。(2)學習內容:疾病診療、護理知識、預防醫學、心理學、營養學、人文科學,切實提高護士自身素質,從而提高教育能力。
2.3 加強對患者家屬施教,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由于山區經濟條件限制,護理人員編制不足,很多事情需要家屬來協助、督導完成,同時患者處于疾病困擾之中,希望得到家人的關愛和支持。家屬獲得健康教育信息,患者就能獲得更多的益處。
2.4 加強醫護溝通,提高教育水平 護士要經常與醫生交流,在專科疾病知識方面,多向醫生學習,熟練掌握專科護理理論和技能,爭取醫護觀點一致,杜絕醫療糾紛。
2.5 因人施教 對文化程度低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護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復講解,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要講解疾病的病因、誘因,病理變化,愈合,還要講解心理、情緒對疾病的影響,使其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自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成熟。由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現在仍處于初始階段,但可喜的是發展速度很快,教育效果非常明顯。然而針對新形勢下社會及個人的高要求,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還顯得比較落后,地區差異較大,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了解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建議是很有必要的。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正式開展以來,黨和政府就高度重視這一活動,不僅認真抓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在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而且還加強了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領導,并編撰出版了一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讀物。然而,不可避免的是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1.認識片面,形式主義嚴重
有不少的學校、教師、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缺乏深入的了解,認識片面。現行的應試教育使教師疲于應付中考、高考和各種各樣的考試,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所開設的活動或課程只能是流于形式,教育目標空泛、理想化、口號化,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推廣到應有的程度。
2.地區間差異大,整體水平偏低
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全國而言,發展極為不平衡,懸殊很大。有相當多的地區對此還很陌生,缺乏對最基本的常識和觀念的認識,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為和事件常常發生。總體看來,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東南沿海等地區重視程度高,普及面廣,發展速度快。而小城鎮、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的中小學,無論是重視程度、普及面還是發展水平都不是很理想,差距顯著,特別是邊遠的農村中小學幾乎還是空白。這樣,就全國來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就顯得偏低。
3.師資隊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
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可以這樣說,足夠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是廣泛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當前,這一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師資力量薄弱、專業人才匱乏。
4.理論水平較低,難以指導實踐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屬起步階段,在實際開展活動中,特別需要理論的支持和指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臨多方面的研究困境。在理論性研究方面表現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爭鳴類的研究少,發展層面的研究少,服務性的研究少等;在實踐性研究方面表現為:研究對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結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準確性,研究變量失控性,數據統計隨意性等。
二、解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1.建立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這不僅需要貫徹于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還要落實到學生成長的各個環境中,學校、家庭、社區都要來關心和支持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積極主動的整合包括家長、社區在內的各種教育資源,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重要作用。
2.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管理
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管理,學校領導要端正舊觀念,充分認識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開設合理的課時,選定合適的主要參考教材。同時,任課教師也要端正態度,盡職盡責,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
3.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1)培養專業隊伍。在師范院校有關院系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養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這是最根本的一個方法。這樣既可以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數量問題,又可以解決其質量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人越來越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高職學生也不例外。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高職人才的人格培養和全面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使之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不夠重視,使得其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解決。
一、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與未來,他們的全面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衰和事業的成敗。同時心理健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人生理、心理、智力、道德的發展缺一不可,否則就是單面的人、畸形的人、不完整的人。對高職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塑造出健康健全的人格。
(二)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與相互幫助
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教育自己。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正確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和人格特點,從而建立起心理健康意識,學會非健康心理的?{適及處理辦法,學會心理健康培養方法與技巧。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做到“知己”,即根據所學知識有意識地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自我調適,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和調整不良情緒。另一方面,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是同學,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之間可互相“知彼”,有利于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互助,既有利于干預或減緩對健康心理的危害,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環境,對不健康心理的產生起到預防作用。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的定義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指協助學生在其自身和環境許可的范圍內,達到心理功能的最為良好的狀態,使學生的心理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人格或個性日趨完善,并且通過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積極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
目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內容體系的不完善。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沒有建成全面覆蓋課堂教學、與平時教育相結合的完善體系,只有心理老師、學生班干部開展有限的工作;第二,有些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心理咨詢或心理測試,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時非常少;第三,有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尚缺乏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只能滯后地跟在事件后面,沒能有效地做到盡早發現,盡早預防,盡早解決,從而有效地減少心理疾病的預防和不良事件的出現。
三、加強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高職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高層次、高技能、高素質的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的特性決定了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特殊性。針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
(一)以人為本,滿足學生心理健康需求
堅持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分時段、分年級優化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建立“三個層面”和“三方面教育模式”的心理素質培養體系,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學生心理知識的認知和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拓展活動上。
“三個層面”為:第一,開設全院心理健康必修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成為大一、大二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第二,開設選修課程,即可同時開設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大學生戀愛心理等學生感興趣的選修課程,開展“快樂心靈”系列講座、心理劇的演出、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超越自我心理文化節等活動。第三,對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做好一對一輔導。
“三方面教育模式”為:第一,對剛進入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自我角色認知”的教育,對二年級的學生則進行“自我角色的理解”教育,對三年級的學生則進行“職業方向感”教育。具體做法有:建立學生的“心理成長檔案”、要求學生撰寫“性格能力與專業的匹配及修正”等,喚醒一年級學生的大學生角色意識;第二,開展以“自我了解”“情緒管理拓展”“與人溝通的實訓”“應對壓力訓練”等為主題的心理健康素質拓展活動,提高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能力,使二年級學生心靈豐滿且自信;第三,對最后一學年即將面臨就業的學生,開展職業素質拓展培訓,幫助學生培養職業素養的心理能力。
(二)進行心理測試,掌握學生心理情況
建議高職院校為全體新生做心理測評工作,根據測試結果,對心理問題明顯或性格偏執的學生,設立院、系兩級“學生心理健康動態信息庫”,隨時掌握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可向全體學生開展網絡與紙質、個人與團體相結合的心理測量,為全院學生提供專業的解釋與指導,使學生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
(三)開展心理咨詢,有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是通過認知、情感、行為或系統性的介入方式,對學生提出并強調個人價值、個人成長,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最有效的辦法。在此方面,高職院校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由學院心理學專業的老師或已考得心理咨詢師證的老師,組成心理咨詢專家隊伍,進行心理咨詢活動。第二,面對學生的心理咨詢,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專家每學期定期在心理聊天室或談心輔導室開展小型心理互動活動,也可通過心理專家坐診、微信、QQ、微博互動等方式進行,以增強心理咨詢的實用性和主動性。第三,團體咨詢需要找到特殊群體和學生關心的問題開展心理咨詢。如生活有困難造成心理貧困的學生群體、經常違紀的學生群體、對職業沒有方向的群體等這些群體共有的問題,可通過團體咨詢的方式來開展活動。
(四)開展心理危機干預,預防不良后果的發生
對高職學生實行心理危機干預,能有效地幫助心理問題嚴重的大學生邁過心理痛苦這道坎,及早防治、及早疏通,盡早掌握高職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事件,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成立危機干預專門小組,把學生心理危機盡可能消滅在初始狀態。
1.心理危機干預的精準排查。心理危機干預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心理危機引發出來的傷自傷他傷物的事件降到最低。因此,盡早找出行為不合常理的學生至關重要。主要辦法有:第一,在新生入學時,通過對全院新生的心理測試的結果進行篩選,將存在心理問題或性格偏執的學生情況,及時反饋給學院和系部,并與家長聯系,保證隨時可以聯系到家長,力求做到學校和家庭都能注意到該學生的狀態。第二,從學生宿舍到學院的各級心理工作隊伍,實行層層負責的制度,根據心理危機隱患,注意心理及行為不合常理的學生,并及早通知學院。第三,不留盲區,掃除空白,盡量利用學生干部中的心理委員,在班級、宿舍、圖書館、食堂等學生學習、生活、休閑的各個角落,發揮同輩之間交流容易有共同語言的特點,及早發現有情況的學生,迅速向院、系報告。
2.心理危機干預的高效快速反應。學院應設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小組,小組的老師手機應該保持24小時暢通,一旦學生有危險的行為出現,可快速啟動心理危機干預,同時迅速聯系學生的家長。對心理危機嚴重的學生,在干預成功后應轉介到專業醫院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