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3: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職業生涯規劃認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由于石油產業的工作有較強的專業性和較為復雜的技術性,并且需要長期處在條件較為艱苦的環境中工作,因此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奉獻精神。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事石油相關工作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同時,由于石油的工作程序較為復雜相關環節具有特殊性,因此其從生產到銷售之間一系列的過程較為專業化,這與其他產業有所不同。這也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具有優秀的實踐能力。同時,石油產業的運營主要依靠于交通部門的運輸體系和政府各單位間的相互協調,因此從事該工作的人員必須擁有靈活的溝通技巧。石油企業所承載的社會責任、經濟責任和政治責任,決定了企業青年人才必須較高的思想水平,從而與企業共同承擔這些責任,履行和傳承企業文化;最后,根據石油企業的特殊性質決定其工作地點環境較為艱苦,因此,要對企業青年人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培養青年人才形成堅定地意志,和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革命品質,養成敬業樂業的工作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義無反顧的投身到我國的石油工作中去。
二、企業青年人才職業生涯規劃對工作規劃的影響
企業對于青年人才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效實現了青年自身發展目標,和企業市場發展戰略雙贏。并且通過對青年人才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之了解企業在對人才的培養、應用、促進人才發展等方面提出的詳細建議以及所做的具體措施。并對青年人才傳播企業文化,闡明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發展前景、現有成果、未來發展目標和對青年人才們的要求。如此一來,企業的職業生涯規劃一方面能夠很好的傳播企業文化、發揚企業精神,吸納大量優質青年人才為企業建設精英隊伍;另一方面能夠使員工明確自身的工作任務工作目標,并以此為條件進行未來工作的計劃,了解自身對于企業的價值和職業發展前景。總的來說,職業生涯規劃能夠有效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實際價值,能夠充分發揮青年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對工作的周密規劃、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價值,忘我地投身于企業的工作之中。
三、石油企業青年人才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路徑
(一)建立科學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
充分借助現有理論基礎,建立一套符合企業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從人才學、教育心理學、哲學等為不同層面,對企業青年人才的職業生涯以及工作規劃做出科學的引導。作為石油企業來說,應該充分吸納大量的高校優質畢業生,并幫助他們完成職業生涯規劃進而具體到個人的工作規劃。并針對各個新入職員工建立詳細的個人檔案,為之后進行科學的人力資源配置奠定基礎。同時,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心理輔導老師對青年人才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引導,并根據個人心理特點提出專業的建議,輔助青年人才制定出科學的、適合自身發展、推動企業進步的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015-02
一、背景
國外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對職業生涯及其規劃的認識探討和研究。目前,美國已形成“職業日”、“職業實踐活動”、“職業興趣分析”和“Coop”[1]等一系列的方法對高中生進行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高中生認識自我、認識職業,以及確立自身的職業目標。國內,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比西方晚了30多年。對于高中生的生涯規劃指導更是滯后。[2]作為高中時期的學生,其正處于職業的幻想期,所承擔的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也不同。因此,在這一時期的職業規劃課程應具有其獨特性。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
就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本文問卷調查了南京市某高中101名普通高中學生,回收問卷100份。回收率達99%。其中男生48人,女生52人,男女生人數相近,性別對數據的影響比較小。本問卷調查四個方面的內容:1)學生的自我認識情況;2)高中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情況;3)影響普通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因素;4)學生對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愿景。
三、普通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一)對自我的認識
學生對自我認識的意識增強,但是自我認識的能力不強。舒伯在其“生涯發展型態研究”中指出:15歲至24歲階段的青少年的任務是:對自我能力及角色、職業進行探索,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定化并實現職業偏好。[3]高中階段,是學生自我認識成長的重要時期,正確的自我認識,可以有效地幫助高中生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和做好未來規劃,進而降低其未來選擇職業的盲目性。以高中生對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為例,南京某高中被調查者中,70%的學生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或特長是什么。其中只有30%的學生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興趣或者特長所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被調查學生,大部分對自己的興趣或特長的認識是模糊的。因而對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輔導教育,特別是針對高中生自我認識的輔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
普通高中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解不全面。在被調查的100名普通高中生中,把職業生涯規劃理解為:指導選擇未來道路和了解目前應該做什么準備的分別占81%和77%。然而,對職業生涯規劃所包括的其他內容,如自我認識,自評價我、自身條件分析和認識各類職業等卻沒有提及。另外,88%的被調查者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對其以后的職業生涯非常重要或者比較重要。依據數據,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普通高中生對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的觀點持相對統一且肯定的觀點,然而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內容的認識,卻了解的并不全面。因此,在高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引導高中生重新認識職業生涯規劃和幫助其規劃未來職業具有重要意義。
(三)普通高中生在規劃職業生涯時考慮的因素
1.普通高中生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是考慮的因素個人興趣、個人性格、個人能力已有知識、未來發展空間、社會需求等。其中排在前五位的因素依次是:個人興趣、個人能力、個人性格和未來發展空間(如表1)。興趣,無疑是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考慮的首要因素,也是我們從事某項職業最重要的因素。高中生對于個人能力和未來發展空間的考慮則是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趨于成熟的重要表現。此外,家庭因素、已有知識和社會需求作為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因素,對于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作用也不容忽視。
2.高中生在規劃職業生涯時考慮的因素存在性別差異。雖然男生和女生在規劃未來職業生涯的時候首要考慮的四個因素都是個人興趣、個人性格、個人能力和未來發展空間,但是男、女生在考慮因素的排列次序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男生,考慮的因素前四位依次是:個人能力、未來發展空間、個人興趣和個人性格;然而女生考慮的因素前四位依次是:個人興趣、個人能力、個人性格和未來發展空間(如圖1)。個人興趣和未來發展空間這兩個因素,明顯存在性別差異。
對于職業生涯規劃,高中生首選考慮的因素還是個人興趣。此外,對于自身的能力、職業發展空間、社會需求和家庭條件等也成為他們考慮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未來發展空間和社會需要的思考,體現了現代高中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考慮的成熟表現。另外,在職業的選擇上,被調查的學生中有24%,想過選擇與家人相同的職業,34%的學生會參考同伴的職業選擇,63%的學生會考慮選擇社會上的“熱門”職業。據此,高中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容易受外界或他人因素的影響,自我獨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的能力不強。
因為性別的不同,影響那女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也不相同。對于男生,主要是個人能力和未來發展空間;然而對于女生來說,她們主要考慮的是個人興趣和個人能力。
(四)普通高中生對生涯規劃輔導的愿景
1.普通高中生對于生涯規劃輔導的形式
對于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課程形式學生也提出了以系列講座為主,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選修課為輔,教師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咨詢輔導的形式。目前,高中生學習任務多重,很難再抽出時間參加課程定時的學習,因此,通過空余時間開設系列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文化課學習之余的自我認識教育。對于我們的高中生無疑是有益的。
2.普通高中生對于生涯規劃課程的內容期望
對于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上,高中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們偏重于職業介紹、高中學習生活規劃和自我認識。這與我國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現狀是分不開的。我國的高中生,生活在學科知識的“象牙塔”內,很少有機會參加社會實踐和學習,對于社會中的各種職業了解甚少;高中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過好高中學習生活,完成學習任務,這種理念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更是如此。人總是處在一個自我不斷認識的過程中,高中階段,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要求更加強烈,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希望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開拓視野,加深對各類職業的認識和理解,完善高中學習生活規劃、自我認識等,是我們對于高中生職業規劃課程設計必須考慮的內容。
四、以學生為本的普通高中生生涯規劃課程設計的幾點注意
(一)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目的要明確
高中時期,學生正處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幻想期,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是了解自我、評價自我、認識職業等。因此,對于高中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必須結合職業生涯規劃準備階段的任務,確立以自我認識為主,了解各類職業、指導高中生活學習為輔的課程。
(二)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形式應靈活多樣
此外形式不應該還是呆板的課堂學習,而應該以系列講座為主,班級集體教學、教師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團體輔導的形式為輔,從而加強學生老師的交流,讓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更加活躍,為學生所接受。另外,學習借鑒國外學校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方法――職業分享和體現等。
(三)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內容既要滿足學生期望,又要切合學生需要
一方面,對高中學生的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學生期望在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中介紹各種社會職業及其發展空間、高中學習生活指導和自我認識等內容的教學,并且這些內容確實符合高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特點,切實反映了高中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方面急需的知識。另一方面,具體的課程內容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例如,針對學生對自我認識的需求,我們可以開設氣質類型測試、性格類型測試、學習類型測試和職業能力類型測試等,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適合哪種類型的職業。針對社會職業介紹,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可以開展“職業分享”和“職業體驗”,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不同職業。另外,針對高中學習生活規劃指導,則可以通過學生團體相互交流并加以教師指導的方式,相互學習探索符合各自學生的不同高中生活規劃。這一系列活動或者課程,最終的目的是幫助高中學生更好地規劃自己的高中學習生活和未來的職業生活。
(四)教師、學校、社區保障高中生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
作為新開發的校本課程,社區、學校、教師應該積極的支持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社區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活動環境,社區內的相應社會企業或者政府機構可以為高中生提供相應的業余實踐職位,讓高中生通過職業實踐,發現并發展自己的職業興趣。學校則在課時和政策上保障教師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積極了解學生的職業取向,從而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6)22-0173-02
Abstract:Thepaperdoesthebriefresearchaboutthe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theinstructionforcollegestudents.Firstly,itexpandstheconceptandsignific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Onthebasisofthis,itgivessomespecificstrategiesfortheeducationandguid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guidance
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最早始于西方,于上個世紀90年代被我國學者引入。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在我國一經引入,立刻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職業生涯規劃最早應用于企業領域,隨著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不斷發展,該理論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大學生就業教育當中。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無疑已經成為大學教育面臨的頭號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更多關注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希冀能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不斷促進大學生就業率的提升。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界定及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界定
有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個概念,我國學者劉詠寶于2007年在他的相關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中明確指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根據大學生自身情況,并結合當時存在的發展機遇,同時綜合分析當時存在的個人職業生涯主客觀因素,最終確定事業奮斗目標,進行相關培訓和教育的合理安排。這個概念基本準確概括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內涵。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
文章中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要具有如下幾點重要意義:
1.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學業與職業良好匹配
相關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促進大學生更加清晰、完整的對自我進行客觀認識,引導大學生將自身的個人意愿、職業理想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科學結合,進而進一步樹立和明確自身的職業目標,形成正確職業認知。除此之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讓大學生更加清晰認識到自身能力與理想職業間存在的差距,而這種認識則可幫助大學生通過學業學習,更好的完善自我,從而促進大學生學業與職業的良好匹配。
2.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率與質量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為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率與質量,高校必須注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與指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校實施的大都是以學科為中心的分割教育,這樣的分割教育方式未充分重視知識的整體性教育,很容易造成大學生形成適應性差、知識面窄的不良局面。這對于大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而言是極為不利的。高校注重對大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是一項重大教育教學改革,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效率與質量的關鍵所在。
3.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個更好平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是一種多種教育資源的融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于大學生實際,是當前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要實施的一種重要教育方式。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具體策略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具體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過程中需認真把握好如下幾點問題:
(一)高校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意識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方面并未予以足夠重視。要想真正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有效性,高校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意識。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1)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長期目標。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是一項系統工程,無法做到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必須樹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長期目標,在此目標的引領下積極采取相關教育與指導策略,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效率的提升。(2)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必須具有可持續性、可評估性。可持續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可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更為科學,可評估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可幫助高校更好改進自身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策略。
(二)高校應建立高素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隊伍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質量的提升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隊伍的支撐。因此,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隊伍的建設方面也應多下功夫。作者認為,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隊伍的建設過程中,應重點加強如下幾支隊伍的打造:(1)專職職業指導隊伍;(2)就業導師隊伍;(3)校外顧問團;(4)大學學生職業規劃協會。隊伍建立之后,為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有效性,還應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隊伍提出嚴格要求,最好應配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績效考核制度、激勵制度及其他一些具體的管理制度等。在相關制度的管理、約束及激勵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隊伍的綜合素質定然會得以穩步提升。
(三)高校應幫助大學生更科學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一紙空談,在具體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過程中需認真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1.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職業理想
當前,很多大學生并未樹立科學職業理想,在職業理想的設定方面大都呈現出理想化、功利化傾向,未充分考慮到社會與國家的實際需要。這樣的職業理想樹立對于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因此,高校應幫助大學生積極樹立科學的職業理想,而要做到此點必須有效幫助大學生樹立如下幾種觀念:(1)樹立個人成長與國家需求相結合的觀念。大學生的個人價值與職業理想實現應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作為當代有為青年,應積極響應祖國號召,奔赴祖國建設事業需要的地方。(2)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社會,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必須牢牢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讓終身學習為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助力,為自身的未來職業發展助力。(3)樹立主體意識和競爭意識。21世紀需要的是人才,而最不缺的也是人才。隨著我國高校擴招規模的不斷擴大,每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均在穩步增加。在激烈的就業競爭當中,大學生要想獲取理想工作,必須具備較強的主體及競爭意識。
2.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及外部環境
很多大學生在對自我進行評估時,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這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過程中,應幫助大學生準確認識自我及外部環境。相關研究表明,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過程中,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幫助大學生準確認識自我:(1)準確認識自己的職業性格;(2)全面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3)理性判斷自己的職業能力;(4)準確評估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除了加強對自身的準確認識之外,還應幫助大學生準確評估社會環境對從業者的要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有效性。對于當前的大學生而言,加強認識自我的實際情況是極為必要的。但恰恰有部分大學生并未準確、充分的認識自我。另外,還有很多大學生對于學校之外的外部就業環境也未進行充分認識與了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僅知道就業形勢嚴峻,但具體嚴峻到何種程度他們卻往往一無所知。因此,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準確認識自我及外部環境就顯得極為重要。
3.幫助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計劃
高校對大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關鍵所在就是幫助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據了解,目前很多大學生并未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計劃,即使有部分大學生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計劃,其計劃性也往往不夠科學。因此,高校應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計劃制定方面多下功夫。具體可從如下幾點入手:(1)積極要求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應讓大學生將其為一項任務完成。如有可能,還可將其納入學分,引導大學生更為積極的制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計劃。(2)計劃制定后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計劃制定后,在后期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受到影響。因此,高校在幫助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計劃后,還應要求大學生積極進行調整,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呈現出更高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學業與職業良好匹配,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效率與質量,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了上述提出的幾點策略之外,高校在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過程中還應注意把握多點問題。另外,希望文章的研究可以豐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的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劉詠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李迎春.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1(01).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1―0107―02
何為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即職業生涯設計,是指主體根據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并由此制定相應計劃及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簡而言之,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及人-職匹配。可以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貫徹在大學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指明方向,合理規劃大學生活,為將來職業發展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大學生人才培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通過花都區三所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及實地走訪調查的資料了解到,卻在民辦高校針對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資源等方面不斷豐富的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卻并未引起同學們的廣泛關注及重視,本文將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出現的問題尋找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民辦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產生的原因
1.1客觀原因
(1)系統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歷程短。
職業生涯規劃最初起源于20世紀初葉的美國,并在20世紀90年代作為新興事物傳入中國,其普及程度不高,且中國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究正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有關職業生涯的研究和實踐仍很欠缺。教育部辦公廳在2007年印發了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要求》的通知,指出“從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該通知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上了日程,系統化、現代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逐漸在高校落實。自2008年至今,其發展歷程較短。筆者根據對花都區三所民辦高校的實地走訪調查發現,在民辦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普遍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其次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的引進和就業指導中心機構成立也是近年來才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教學模式多以理論課程為主。
(2)學校職業生涯規劃資源未能盡其用。
為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較好開展及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高校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服務體系構建,如購買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建立就業指導中心、提供團體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培訓、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服務等,然而根據花都區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資源利用效果并不顯著,學校所提供的職業生涯規劃資源并不為學生所周知,67.65%的學生未運用過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僅有32.35%的學生用過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其中60.87%的學生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學校有此系統,826%的學生是因為學校測評系統繁瑣、難以操作。此外,學生主要通過課程理論講授的方式被動地了解和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概念。據調查結果得知花都區民辦高校大學生對于如何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最需獲得指導與幫助,其中職業能力傾向測評占60.48%;就業信息定期分析占52.1%;相關社會實踐平臺占45.21%,所學專業的職業方向占34.75%。由上述數據可得知,職業能力傾向測評、就業信息定期分析及相關社會實踐平臺所占的比例較大,且學校對其已配置的職業生涯規劃等資源宣傳力度不夠,資源未得到廣泛利用等因素,引致學校資源與學生需求方面沒有較緊密的聯系起來。
1.2主觀原因
(1)對職業生涯規劃認識不全面。
從學生方面出發,大學生對于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普遍處于模糊和朦朧的狀態,未能全面地認識職業生涯規劃。造成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時間短。由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未能在中學教育中普及,普遍大學生對于自身職業生涯規劃起步晚,據花都區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花都區民辦高校大學生選擇現在專業是由于個人興趣愛好的僅占33.83%;因就業前景好的占19.16%;因家長或老師推薦的占16.77%;因高考成績所限或學校調劑的占24.85%。由以上數據可得知,66.17%的學生并不是按照自身的興趣愛好選取專業的,更是未能在選擇自身專業提前設計好自身職業生涯規劃。二是認識和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途徑少。基于職業生涯規劃在中國發展歷程短,國民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社會環境的熏陶,本土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處于探索研究中,理論尚未完全形成。
從學校方面出發,學校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根據對花都區民辦高校走訪調查得知,部分高校并未真正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學校與學生彼此之間發展的作用。片面注重招生以及大學生臨畢業時的“就業培訓”,將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混淆一談,并未全面認識職業生涯規劃。
(2)缺乏主觀能動性,依賴性較強。
由于對職業生涯規劃認識不全面,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教育的需求往往僅停留在潛意識階段,普遍仍未能喚醒意識并付之于行動或實踐。大學生僅在學校傳統教育模式下吸取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處于似懂非懂對狀態,并沒有結合探索自身需求以及未來發展方向付諸實踐。同時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模式,父母過于寵溺孩子,包辦孩一切的教育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目標缺失,也是造成學生主觀能動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學學習階段,學生以考上理想大學作為目標,激發其學習的動力。然而在大學生活中,安逸輕松的學習環境使之迷失了方向,養成懶惰散漫的學習態度。
(3)缺乏持之以恒的態度。
職業生涯規劃與時俱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需要與社會發展、自我改變和自我認知不斷地修改和完善自身職業生涯規劃,其目標的達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然而學生由于年級的遞增以及社會就業競爭壓力日趨激烈,出現了急于求成的心理特征與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實現過程漫長、成效慢相悖,使學生難以堅持執行已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持之以恒是職業生涯規劃對自身起作用的必要條件之一。
2解決方案
2.1樹立正確職業生涯規劃觀念
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能引導學校、學生進行正確的抉擇,促進其更好的發展。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需要有大環境的熏陶,如通過媒體宣傳、大型活動宣傳,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習吸收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其次,學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觀念應有比較深刻地認識,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不應持有“任務式”的態度,在對學生傳授引導過程中,應給予學生正確的職業生涯觀念,提高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的意識,并積極推進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重視教學質量及其成果。從學生方面出發,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第一步,能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動力。大學生作為社會潮流發展的主力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應聯系自身接受并認可職業生涯規劃,自主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知識。
2.2加快形成系統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提高
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提出,個體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除受到自我心理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環境和遺傳素質的影響。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校為促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提高,可以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應加快建設系統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加快組建專業化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組織老師外出交流學習,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提供教師隊伍的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三是加強教學時間的連貫性,不同年級實現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在大一階段,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使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有大體的了解,懂得對其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知道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在大二階段,應注重課外實踐活動的驗證。根據大一階段設計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社會活動的檢驗,在實踐的過程中檢驗所制定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并進行修改、完善。在大三階段,應培養自身發展所需的技能,考取相關證書,進行相關能力的拓展。在大四階段,應著重學習就業面試的技巧,獲取實踐平臺,為實現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邁出關鍵的第一步。系統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對自身大學生活及未來職業生活做出有效的規劃。
2.3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體系,調動學生積極性
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體系是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途徑之一,能為學生設計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幫助。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體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一是加大現有職業生涯規劃資源的宣傳力度,擴寬影響力。通過學校各組織工作的相互配合,將職業生涯規劃資源信息傳遞給學生,如通過輔導員信息傳遞、宣傳欄海報粘貼等。其次,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職業發展規劃部門應將部門職能透明化,增強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部門工作的了解,根據自身需求尋求幫助。二是民辦高校可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實訓活動調動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性。同時,民辦高校可加強校企合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實踐平臺,例如通過“展翅計劃”、校企實踐基地,使學生將個人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職業信息,更好地進行人-職匹配,科學地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此外,學校可通過學生社團平臺,舉辦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活動。通過參加活動,能使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有進一步的了解,調動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積極性。同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需要學校與學生的相互配合。學生應調整自身的學習態度,面對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體系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務,學生應積極主動的參加。學生還應善用學校資源,運用學校現有課程知識,結合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及網上搜索職業信息,進行初步設計職業生涯規劃,再利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自我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結合社會實踐修訂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張再生.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19.
[2]教育部辦公廳.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Z].2007.
[3]許溪沙,王若光,張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與職業生涯教育探討[C].創新沈陽文集,20090827.
1、 規劃意識淡薄
2008年,筆者在對所在學校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27分,回收有效問卷406份。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職業生涯服務的只占5 % ,了解自己喜好的占16 % ,了解自己傾向的占12 % ,了解職業及未來的占18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近半數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深刻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淡薄,沒有針對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在就業過程中也缺乏對個人職業生涯的設計。大學畢業生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盲目擇業現象,而近年來不斷加大的就業壓力更是加重了這種趨向,使很多畢業生不得不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
2、規劃能力有限
大學生職業規劃中也存在學生本人規劃能力有限的問題。一是自我認知不足,人生定位不準確;二是擇業沒有客觀地考慮自身因素;三是缺乏職業規劃的反饋和調整意識。調查發現,影響學生擇業的因素依次是個人發展空間、薪酬、工作地點、公司規模名氣、專業對口、單位性質以及工作穩定。可以看出,不少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不是從自身的特點、自身的能力和社會需要出發,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發展空間、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點等,其功利性明顯,對就業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而且不能根據客觀環境適時的調整職業規劃,這使得很多大學生擇業都集中在前景看好的行業,人為造成僧多粥少,就業困難。
3、 規劃指導不足
盡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近年來來已經成為各個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一項重要工作,但是職業規劃指導還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職業生涯規劃工作開展時間晚,內在深度不夠,專業性不強。一方面,很多高校沒有給大學生開設職業生涯課程。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了解不全面,認識還停留在概念、重要性等膚淺的認識上,不知道如何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往往是在學生大四的時候才針對畢業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講座,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當做就業的“急救藥”。講座的嘉賓往往是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各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老師或企業的相關人員,這些講座人員要么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么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特點了解不夠,因而講座的內容很少從大學生個人的角度講授如何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針對性不強。第二, 測評工具的選擇比較隨意,專業化程度不夠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一些標準化職業測評是學生認識自我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目前市面上的測評工具不勝枚舉,水平參差不齊,內容也各不相同。不少高校在為大學生進行職業測試時,雖然選擇了某些價值不菲的職業測評工具,但由于選擇的不合理和專業性不強,盡管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測評,測試的信度和效度還是比較差,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策略思考
1、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擴大職業生涯規劃的普及程度。
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自己就業和未來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較早接觸和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及早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并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強提高的地方。同時,作為高等院校,應該盡到自己的義務和責任,要大力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從大學生進校就開始配合學生做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大一或大二就面向全校學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請外面的專家,舉辦有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講座,使學生在校期間全面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2、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職業測評系統,進行科學、專業的職業測評。
自我認知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大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對自我認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較長時間的不斷認識。大學生在個人成長、個性形成的過程中,雖然對自己的興趣、價值觀、職業性向和能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經驗上的判斷,但往往缺乏科學的依據,因而需要外部的專業指導和幫助。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引入科學、專業和符合我國大學生時代特點的職業測評工具,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職業測評系統,讓每個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職業測評,認識自我,逐漸形成對自我的全面認識,進而也增強職業測評的信度和效度。
3、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培養。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 它充分體現高校的教育功能, 需要具備一支具有較強專門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隊伍。只有這樣,才能給被測評者以科學、專業的職業測評和指導,使大學生真正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規劃職業生涯。這就需要通過集中培訓和學習, 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職業生涯指導隊伍, 經常開展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咨詢、推薦和服務工作, 成為大學生的“職業導航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C-0182-02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取得實效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學生思想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應立足我國文化背景以及高職特點,探索適合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策略和提高就業質量策略,深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為高職院校的新發展創造條件。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系統由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四要素構成。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并對這四個要素進行優化升級,方可增強職業生涯教育實效性,為提升學校的就業質量開辟新路。
一、優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體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體,主要是就業指導中心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優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體,關鍵是要打造專兼結合的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隊伍。一支富有戰斗力的、高素質的、專業的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標有效實現的基礎,更是提高學校就業教師質量的基礎。必須保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隊伍的穩定,在穩定中實現隊伍更新,形成合理的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保持活力和戰斗力,從而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長效性,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形式下,實現就業質量的提高。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均沒有專門的職業生涯課教師。針對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師資力量不足的狀況,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建設。一是發揮本校師資力量的優勢,聘請本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閱歷豐富的政工人員對本校輔導員、專職教師和班主任進行相關培訓,為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操作提供良好的師資力量。二是從校內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選拔就業指導教師,或從學校輔導員中選拔有志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年輕教師,送至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進行培訓。雖然,這些人員是半路出家,但是其原有的知識結構通過培訓將會得到進一步完善,加上與學生們業已建立的感情基礎,能更加有效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三是通過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直接招聘具有豐富經驗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到本校任專職或兼職教師。四是通過聘請優秀企業經營者、社會成功人士、優秀校友為本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兼職教師,為本校學生提供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體驗。
加強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建設,不能局限于本校本地區,而應該在本校師資隊伍基礎上,走出校門,走進其他兄弟院校,走進廣闊的社會天地,努力尋找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人才。加強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建設,不能局限于組建一支具有過硬技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隊伍,而應該在此基礎上,發展一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科研隊伍,時刻為提高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效和學生就業質量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撐。
二、優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客體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客體與主體相對應,是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接受者,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體作用的對象,也是學校就業質量的直接參加者和受益者。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有沒有效果、有多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體的接受程度。只有他們樂意接受和善于接受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的職業生涯教育,認同新形勢下的職業生涯教育價值,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高職院校的就業質量。缺乏或者不能有效塑造樂于和善于接受教育價值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客體,提升高職院校的就業質量就是一句空話。
高職院校生源的復雜性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在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工作和就業工作的過程中,要更加突出地加以引導和激勵。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把遠大的職業生涯目標細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分成在不同時間內完成的目標,激勵他們在具體的課堂學習、課外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努力創造條件實現這些經過細分之后的目標,促使他們把精力集中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職業、提高自身技能和綜合素質上來,逐漸糾正他們不良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增強他們的紀律觀念和法制觀念,糾正思想上的認識偏差,從而促進職業生涯工作的發展,促進就業質量的提升。
有效引導和激發高職學生,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必須圍繞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在對自己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并實施的過程中,領會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并在社會交往行為上有所體現。
三、優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介體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介體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體與客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是雙方傳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信息的內容和方式。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成效如何,能否順利開展,能否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產生影響,很大程度上與完善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介體分不開。
優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介體,就是要構建完善的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介體。這既包括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又包括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式。只有把完善的內容和良好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實現良性的雙向互動,為提高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質量插上有力的翅膀。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構建完善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這需要增強學校主管領導對該課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該課程,是提高就業質量的基礎和前提,是有效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的思想保障。因此,高職院校需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地位,告別目前該課程被邊緣化的狀況,要盡快明確該課程的學科屬性。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有關教學要求》的規定,安排不少于38學時的課程,并充分發揮每個學時的最大效能。
其次,構建新的課堂教學形式。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必須著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廣泛而深刻的教學改革。在新的課堂教學形勢下,教學過程應是教師和學生雙向交流的過程,既要突出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又要結合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社會變遷實際。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使學生在雙向交流中獲得知識,得到情感體驗、道德體驗,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自身擇業、創業和就業過程中各種具體問題的能力。
再次,構建新的學生管理模式。新的學生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校風、班風和學風,而良好的校風、班風和學風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又能影響學生的成長。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的成長階段,自制力不強,但可塑性很大。這就需要有效、可行的行為規范作為約束,需要有明確的目標進行引導和激勵。因此,高職院校應完善學生發展素質測評制度,對高職學生實行科學全面的目標管理,在客觀、科學和可操作性強的測評制度下,實現學生自我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引導學生的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和學風,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最后,豐富學生活動形式。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共青團作用,通過共青團組織的多種活動,如邀請社會知名人士、成功企業家和人力資源職業經理人開展與職業生涯規劃有關的講座、演講、座談等,幫助學生培養職業規劃意識,樹立正確科學的就業觀。組織多樣化、系統化、規模化的職業實踐活動,如創業設計競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幫助學生認識所學專業和把握職業的需求,反思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職業的認識和就業觀念。
四、優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體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體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環境,是能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體和客體產生影響的社會因素。優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體,就是要不斷完善和拓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體。
首先,應推進和深化職業指導制度改革,構建完善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制度。這是完善和拓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體的基礎,是提高就業質量的制度保障。高職院校應結合本校師資力量、生源條件和硬件設施,進一步推進和深化職業指導制度改革,完善職業指導制度體系,使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更具特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也更具實效。
其次,應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組織機構良性設置。良性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組織機構是完善和拓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體的重要條件,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質量得以提高的組織保障。必須明確設立相關組織機構的目標,明確這些組織機構的職能。
最后,應加強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研究。一是吸取國內本科高校職業規劃理論的合理因素。借鑒國內本科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是加強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研究的題中之義。二是吸取西方目前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優秀成分,把握其思維邏輯,結合高職院校辦學實際,通過培養科研人才,逐漸形成適合本國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實際的理論。三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符合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范疇的因子,以此來改造和革新由西方傳人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
一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而調查發現,大學生擇業盲從,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情況相當普遍,這無疑增加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盲目和挫折。在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到來的新形勢下,面對激烈的職業競爭,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培養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就業能力。為了培養新形式新時代下符合市場發展新要求的人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需求提上了日程。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
最早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追朔到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倫(MarLand)博士在1971 年正式提出的“生涯教育”觀念,但到目前還沒有權威關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定義的界定,但學者們普遍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個體規劃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與技能,發展個體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個體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活動,是以引導個體進行并落實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的綜合性教育活動[1]。
但是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還是以專業學科為體系,注重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尚未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發展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導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嚴重缺位。通過調查發現,雖然現在的大學生雖然在入學對所學專業的職業方向有一個基本認識,但是對于如何實現,以及成為一名合格的專業工作者相當茫然。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全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作用
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是在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估及對職業進行全面的了解之后進行的,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的合理性、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職業能否成功。大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根本,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2]。
(1)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大學生的性格是可變的,有波動性,及早開始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有利于學生了解自身特點、興趣和愛好,并將自身特點與所學專業今后從事職業發展方向相貼合。在職業生涯規劃發展過程中, 大學生不斷對自身、對職業選擇進行合理的調整, 同時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這必將提高大學生擇業和就業時針對性和有效性。
(2)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
大學生應在自我認識、認識企業和社會的基礎上, 從自身實際情況和所學專業、行業人才需求出發, 確定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并根據自身特點、興趣和愛好決定是否適合所學專業,進而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潛能,了解所學專業和相關專業,擴大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和對相關學科的認識,使其盡可能了解所學專業的職業選擇范圍、獲取職業途徑,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大學學習的總目標和階段的人生目標,學會獨立走向社會,適應職業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3]。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目前的用人企業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實際操作能力、人際溝通和交流、處理問題的靈活能力、學習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及承受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幫助學生正確培養及積累職業發展的各種潛能,包括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責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等能力,有選擇有目的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提高自己能力,為畢業時的就業做好準備。
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我國忽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個人、家庭、學校到社會都很少關心應該如何選擇職業和發展職業。盡管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對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一些高校已逐步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設為必修課。但是學生在應試教育、學歷教育的影響下,在職業發展的探索階段很少正面接觸職業世界的豐富信息,致使學生職業教育意識薄弱,對職業生涯規劃普遍不重視。
(2)專業性不強
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通知下發后,國內各大高校紛紛調整教學大綱,將《就業指導課》程貫穿到大學四年的教學當中。但是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正處于剛剛起步階段,而且帶著著很強的就業指導痕跡,形式比較單一,內容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效果較差。致使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缺乏對學生所學專業、相關行業及相關職業的研究和對學生自我認知的教育,缺乏培養專業的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缺乏各種能力訓練教育,致使學生在走向社會轉換角色時極不適應。
(3)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專職的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教師,職業輔導師資尤其匱乏。專職從事職業規劃教育人員不僅數量少,而且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數數專職老師沒有專業工作背景或是沒有接受專門的工作訓練,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操作技巧。
(4)教學方式、方法簡單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般采用傳統的“你講我聽”的單純課堂授課形式,或者安排一般的講座,或偶爾邀請一些專家和企業老總來作一場報告,形式簡單。隨著用人企業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簡單的教學方式不能全面的鍛煉學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滿足不了所學專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求。
4、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展對策
(1)重視教育引導,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意識
我國教育部已正式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相關要求下發到全國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經高度重視,但是還需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輿論宣傳,需要學校加強教育引導,有意識的引導和提高大學生、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學校要統一認識,在教學管理系部、授課老師、學工口工作老師方面統一認識,要從學生剛入校門開始,在與學生接觸時和授課時有意識的提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從認識到接受到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2)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一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出發點, 融合專業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注重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種系統、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貫穿了學生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應在大學四年的就業指導課程中,以及在不同的學期,不同的課程設置中有意識的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理念。大一側重于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樹立行業意識,并學會自我分析、自我認知、學會分析自我特點、個性類型、學會認知人際關系等相關技能;大二則側重與自我性格辨析、認識所學專業的行業需求,啟發學生思考未來的職業方向是否與所學專業匹配,形成就業的初步印象;大三側重綜合素質培養,樹立正確職業觀,要加強職業資格證的相關知識、服務、技能的學習,并加強實踐認知,在生產實習過程中感受所學專業的魅力;大四則需要繼續加強素質培養,樹立正確就業觀,繼續完善學生服務技能,提高綜合素質。
(3)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培養非常關鍵。一個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需具備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較開闊的視野以及在相關專業對口企業工作的實戰經驗;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研究創新,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提出可行的規劃方案;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緒的管理技巧、人際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等方面[3]。因此要委派有實際工作管理經驗的教師任教。
(4)強調社會實踐鍛煉,注意理論聯系實踐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課題教學、講座、報告外,還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增加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鼓勵和調動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并主動、有意識的去認識社會和行業的熱情,而這就需要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鍛煉。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社會和深化自我認識的重要途徑,不僅對大學生的社會化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對增強大學生的職業感性認識和職業適應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因此在大學生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學校各方面的資源,如教學環節中的認識實習、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參觀學習、生產實習等,讓學生深入所學行業,開展職業實踐活動,讓學生未出校門先到相關的工作崗位上鍛煉,提前體驗工作內容,積累經驗,縮短了走向社會的適應期。學生通過認識了自己,認識社會,了解自己的知識能力與社會的差距,及時調整和補充,合理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為將來就業及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集理論性、應用性、實踐性、指導性為一體的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多個部門、多種專業、多類工作人員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為了保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順利開展及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個人多方面配合完成。
參考文獻:
[1] 陳增壽,趙小平.國內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比較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12)。
中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指中職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學生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提高其專業及職業能力,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教育活動。中職學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社會和時代的要求,不僅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幫助學生提高專業學習的動力以及職業規劃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品牌競爭力,對學校招生和就業有很大幫助,對穩定和提高社會就業率意義非凡,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1關于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問題的思考
1.1學生層面
1.1.1專業選擇盲目,認識不足
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一般情況下是中考分數較低的學生,該類學生年齡較小,選擇專業時,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對某一專業比較了解和感興趣,而大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表現得比較被動,只是聽取學校的介紹或宣傳資料,未結合自身實際考慮,當學習其所選專業時,很多學生表現出厭學逃課甚至輟學的情況,不清楚自己的專業畢業后可以干什么,降低了對所學專業的滿意度。
1.1.2樹立的職業生涯目標不正_
中職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目標,不僅可以為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還可以為職業發展指明方向。由于中職生對所學專業缺乏全面認識,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導致在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時往往表現得過于理想化,不切合自身以及社會實際情況,功利心比較強。另外,在確立職業生涯目標時更多考慮自己的需要、興趣以及工資待遇,很少考慮社會需要以及專業就業現狀等情況。。
1.1.3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較差
中職學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社會的呼喚,更是中職生人生道路所需要的精華。目前很多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認為在校期間是否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無所謂,甚至對專業課的學習表現出懶散狀態。此外,中職生自身文化基礎知識較差,進入學校后,自主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欠缺,在職業生涯規劃時很難做到客觀實際。
1.1.4缺乏主動創業的意識
當今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職生也應該發揚光大“創新、創業”精神,選擇畢業創業造福社會,發揮自身價值。由于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等各方面條件缺乏,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往往忽略創業教育,導致學生創業意識薄弱甚至還未形成,與目前社會的就業現狀不匹配。
1.2學校層面
1.2.1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課程缺乏科學性
目前,很多學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認為對學生開展幾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不到太大作用。課程安排缺乏科學性,一年級下學期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形式僅限于課堂講授,方法比較單一,教學內容淺顯,幾乎起不到實際效果,課程評價也僅僅通過書面考試進行,雖然可以測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卻很難衡量學生的實踐水平。
1.2.2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組織機構與制度不健全
很多中職學校職業生涯指導工作主要由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教務處進行。就業指導部門擔任招生與就業兩種職能,一般情況下只注重學生畢業前的面試指導,而對學生長遠的職業意識和能力缺乏相應指導。學校教務處主要管理教學方面的事物,疏于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管理。并且大多數中職學校職業生涯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相應的管理與考核制度。。
1.2.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缺乏、專業化素質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依然面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缺乏、專業化素質不高的困境,一些教師雖然是師范院校出身,接受過教育理論知識的訓練,但其并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的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對不足,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是理論性的,更是實踐性的,因此要求教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應該具備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能力。
1.2.4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跟蹤服務匱乏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對人一生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教育,因此對學生指導不能僅限于中職階段,而是對其開展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很多學校只是在學生畢業前開展一次就業指導,提供一些招聘信息,便稱對其進行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忽視了學生今后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對畢業生跟蹤指導缺乏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制度,僅是通過建立一些微信群、QQ群等網絡途徑了解畢業就業情況。
2開展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行動路徑
2.1學生層面
2.1.1通過評價,正確認識自己,設定正確的職業目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職生只有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實際才能夠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要充分考慮自身興趣、性格以及特長等方面,可以通過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來分析自己的職業興趣,全面了解自身能力;同時也可通過老師、父母、同學及朋友評價分析自己性格和能力上的優缺點,積極克服自身不足,發揚自身優勢,為制定職業生涯目標打下基礎,努力做到個人意向和個人能力匹配以及個人意向與社會實際需要匹配。
2.1.2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自覺培養職業意識
中職教育不同于普通學校教育,不僅注重學生文化課成績,還注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因此,中職學生不僅要學好文化課知識,還要牢牢掌握專業技能,為以后理論聯系實際做準備,更為自身長遠發展打下必要基礎,并且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找到自身興趣點以及特長所在,自覺地培養職業意識,提高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2.1.3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豐富自身職業實踐能力
中職生本身文化基礎知識比較差,更應該揚長避短,牢牢抓住每一次鍛煉自我的機會,積累實踐經驗與能力,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不斷提高自我。另外,作為學生應該多和老師交流學習,多向老師請教一些專業知識以及職業發展方面的問題,然后自己做好總結,吸取經驗,為職業生涯規劃做好準備。
2.2學校層面
2.2.1提高對中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中職學校要轉變觀念,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建立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教務處以及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部門三者相互聯系的教育保障機構,無間隔多形式地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教育和方法指導。同時還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作用,認識到科學的課程設置可以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科學設置課程,豐富教學內容、形式與評價方式
首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與內容,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應該在一年級上學期開始開設,主要內容先圍繞自我認知、專業認知、職業理想三個方面開展,剩下兩個半學期繼續深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打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在一年級下學期才開設的格局,努力形成“三年一體化課程教育”新模式。其次,不斷豐富教學形式,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或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當中,積極舉辦實踐活動。最后,改變單一的課程評價方式,打破書面考試獨攬全局的現狀,形成學生職業測驗自評、教師口頭測驗評價、企業評價以及書面評價相統一的多元化、全方位評價模式。
2.2.3優化中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隊伍
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一支高水平專業化強的師資隊伍,學校應招聘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教師,就要求高等師范院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作為服務和支撐,為中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輸送高素質的師資。另外,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教育培訓機會,鼓勵其到企業一線崗位去實踐,豐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知識,提高教師專業化能力。總之,不斷優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隊伍是中職學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關鍵一筆,不可忽視。
2.2.4構建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是人一生的規劃,包括人生道路各個階段,對中職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貫穿其入校前、在校期間以及畢業離校后三個階段:入校前可以到初中學校開展專業分析講座;在校期間落實“三年一體化課程教育”新模式:畢業離校后,學校應該設立專門的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部門,利用互聯網平臺,打造畢I生就業信息跟蹤服務系統,及時了解畢業生就業狀況,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難題,繼續深化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不斷提高其職業能力。
2.2.5創造實踐機會,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
中職生年齡比較小,缺乏主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與能力,因此,學校應該幫助學生熟悉所學專業的背景以及專業前景,激發對所學專業的求知欲,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另外,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課外活動、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素質拓展訓練等方式,及時給學生提供參加理論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自體驗專業的魅力,進而增強其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
2.2.6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就業意識
按照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大學階段當屬于職業生涯發展的探索階段,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選擇職業,設定人生目標,制定人生計劃,樹立良好形象以及堅持學習”。因此大學時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整個人生的職業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一年級是四年大學生活的起點,也是職業生涯的早期準備階段。這個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幫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及早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確立合理的職業發展目標,為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然而,當前大學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總體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學生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認知和專業認知,職業目標定位不符合自身實際,職業生涯規劃的執行力較差。那么,作為育人部門的高校,該如何提升大學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效性,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大學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分析
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高校教學計劃。一時間,國內很多高校開始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在大學新生中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夠
筆者通過對授課班級的調查,發現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在高中了解過職業規劃,并做過自我認知方面的相關測試,絕大多數的同學是第一次聽說職業生涯規劃。而且同學們都存在“我們才大一,談職業生涯規劃是不是早了點,四年之后的事情誰知道呢”這樣的心理。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是擺在高校教育者們面前的難題。
2.大學新生對自我認知和專業認知不夠
由于大學新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處于形成和完善階段,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不是很了解,高中又缺乏相關的職業規劃教育,所以很多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的時候,并沒有根據對自身的認知來選擇,對專業未來的對口職業,也缺乏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3.大學新生職業目標定位不符合自身實際
職業目標的設定,應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環境等信息作為依據,它是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關鍵。而當前大學新生在制定職業目標時,由于對自身認知和專業認知的不清晰,出現職業目標設定過高和不符合自身實際的現象。
4.大學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執行力較差
一個好的規劃最終需要落實到行動上。當前很多新生在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書的撰寫之后,就將其束之高閣。規劃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不利于職業目標的實現。
二、影響大學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效性的原因
1.高校對大學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不夠
受傳統就業指導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多高校把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同于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教育,重在指導學生如何掌握求職技巧,從而順利就業,忽視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了解職業環境以及思考職業生涯決策,即對大學新生這部分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比較缺失。當然,也有一些高校對大學新生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大多以理論教學為主,不能實際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另外,很多高校尚未成立專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只是由高校的就業服務部門來附帶完成,在人、財、物的投入上也不夠,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開展
2.缺乏專業的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師資隊伍
由于國內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間較短,還是很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很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由就業服務中的工作人員和輔導員兼職完成,他們當中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平時承擔的學生管理工作又較多,很難集中精力做好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所以,這種類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學生的實際指導意義并不大。
3.缺乏對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后續管理和跟蹤指導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自我認知、職業認知以及職業目標會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然而很多高校在幫助新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確立職業目標之后,就沒有后續追蹤和反饋。直到學生到了大四,才開始對他們進行就業指導教育,忽視了二、三年級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拓展教育。很多新生做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案,卻沒有執行力,目標自然也難以兌現。也就是說,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間有脫節,并未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缺乏連貫性。
4.缺乏完善的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三個認識誤區
1。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職業規劃。其實不然,職業生涯規劃是指規劃從開始工作到退休的整個職業歷程,它主要包括職業規劃、自我規劃、理想規劃、環境規劃、組織規劃等,職業規劃僅僅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
2。就業教育等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只在大學生四年級的時候將就業教育列為大四學習的重點內容,且認為大四的就業教育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教育等同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認識上的誤區必將影響畢業生和非畢業生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
3。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靜態過程。職業生涯規劃要受到規劃者自身興趣、素質和自身以外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要隨時根據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對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調整。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而是個動靜結合、交替的過程。
(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是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內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辦理就業手續、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導等簡單工作上,高層次、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則嚴重不足。
2。機構缺失。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是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載體。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并沒有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對大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舊靠就業指導中心幾堂課、幾場招聘會完成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3。專業教師匱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最終要靠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來完成,而目前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和少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大多來源于學校黨務、政務部門,他們對學生就業和就業管理工作的要點掌握得比較好,但要他們運用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對于“半路出家”的他們來說還比較困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專業人員的嚴重匱乏和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系統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應該貫穿于個人發展的一生。在西方職業生涯規劃理念高度發達的國家,很多人從小學時代就開始了職業角度的自我探索,這種從小學到大學的長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得他們的職業選擇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及社會需求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在我國,學生只有在大四就業時,學校把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同時開展,大學生接受到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十分有限。據新浪網教育頻道推出的一項關于“你什么時候接受過系統地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調查顯示:“從來沒有過的”占80。98%,“大學期間”占15。9%,“高中期間”占3。12%。這就表明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形成系統,在小學和和初中階段目前還是空白。
(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境缺失
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服務購買率低。據調查,社會上86%的人對職業規劃有過了解,但僅有8%的人接受過職業規劃服務,購買率僅為9。79%。其次,高校缺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氛圍。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背景下,高校關注更多的是“進口”和辦學質量,對“出口”的關注卻并不夠,投入得也少,領導的不重視,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機構及其工作開展的環境。最后表現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國,家庭教育以灌輸為主,以“嚴”著稱。孩子從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所有的興趣和價值觀都是父母和社會強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長的家庭環境里缺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啟蒙環境。
二、完善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筆者以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輿論宣傳
在我國現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圍下,要順利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須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輿論宣傳。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其工作的開展用法的形式規定下來,形成于政策或法規,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勵民間機構創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培訓機構,彌補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體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宣傳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學校的一件大事來抓,做好職業生涯機構的完善、課程的開設和咨詢等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工作;通過校園網、校報、廣播站、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競賽等方式或活動宣傳職業規劃的內涵、意義和作用,借助“第二課堂”,利用寒暑假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實踐,豐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經歷。
(二)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正確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個新事物,人們對其理念、內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們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要正確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必須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筆者認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應包含以下主要內容:第一,職業生涯規劃是建立在正確認識主客觀基礎之上的一個長期堅持的自我探索過程。第二,職業生涯規劃重在實踐。職業生涯規劃實踐就是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落實為實際行動,不斷接受社會、企業組織和他人反饋的信息,對自身的職業體力傾向、職業能力傾向和職業個性傾向予以全面科學的衡量與評價,實現擇業觀從“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會干什么”“或我適合干什么”的現實型轉變。最后,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在于實現個體的和諧、可持續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是要幫助個人正確認識自己,充分了解了內外環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況下,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使自己的規劃符合自己的興趣,符合社會的需要。
(三)構建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效率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種系統、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不是就業教育內容的簡單拼湊,它應該有自己的體系。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是教會大學如何進行學業規劃、如何開展自我評估、生涯機會評估、職業生涯路線和目標設計、制定行動計劃與措施等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級形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但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離不開小學和中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鋪墊,這就是說要成功地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應在中小學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啟蒙教育。筆者以為小學階段職業生涯規劃啟蒙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培養兒童的職業意識和正確的職業理念,讓他們對不同的職業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職業理想。中學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形成職業理想、制定實現職業理想的途徑和方法。
(四)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加強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
要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就必須進一步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我們可以通過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扶持社會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以滿足目前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要。這些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會自身的力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培訓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第二,通過政府的資助開發職業生涯規劃系統測評工具;第三,可以通過提供職業信息服務、開展職業咨詢服務、進行就業市場指導等活動,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指導。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內部職能機構。
2。培養一批專業、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培養非常關鍵。一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接受培訓后,筆者認為應該具備以下專業素質:(1)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方面具有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較開闊的視野以及一定的實戰經驗。(2)具有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兩方面。學習能力體現在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總結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體現在能夠創新,能夠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的研究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規劃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表現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緒的管理技巧、人際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
3。加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是核心。根據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設置課程,形成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至關重要。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設置要體現前瞻性、確定性、開放性、針對性、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設置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大學科課程、實踐活動課程、模擬實戰課程、文化素質課程等教育課程,其次,高校和企業聯合開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更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一個企業和企業職員的生涯規劃經歷、過程、經驗和教訓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最好的內容。高校和企業聯合開發課程,一方面可以使企業最新的生涯規劃成果、經驗教訓、管理理念進入教科書,使學生獲得最前沿、最實用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與創業開發課程,高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也得到了訓練,有利于教師的成長。最后,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教學要改革傳統的教師在講臺上講,知識在黑板上寫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實行基礎知識教學講授法,環境意識教學調查法,模擬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實踐法,比如寫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社會實踐等。案例教學法。
參考文獻:
①蔣嶸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