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3: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癱瘓病人護理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271.4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2-001-03
甲亢即甲狀腺功能的亢進,屬于一種內分泌疾病,主要是體內的過高甲狀腺激素導致體內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消化等系統增高興奮性。而孕婦如果患有甲亢可能會因為圍生期的誘因導致甲亢的癥狀發生急劇的惡化,可能發生甲狀腺的危象或者是其他的器官發生衰竭,對于母嬰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另外,妊娠期間患者的內分泌腺和器官統都會有一系列生理上的變化,所以對于合并甲亢的妊娠患者在診斷和治療以及護理等方面和非孕期的甲亢有很大的差別。對于合并甲亢的孕婦要進行生命體征的嚴密觀測,及時的發現危險因素并進行妥善的處理,切實降低病死率。本文對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50例合并甲亢的妊娠患者,通過精心護理報告如下,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50例合并甲亢的妊娠患者,年齡在22歲至3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歲。結合實驗室指標確診為甲亢。病程最少為1周,最長為13年;其中初產婦有39例,有經產婦11例;甲亢的嚴重程度分為三個檔次,其中l7例輕度,22例中度,11例重度。在妊娠期就堅持用藥的患者有42例(其中27例服用的是丙硫氧嘧啶,15例服用的是甲巰咪唑);有5例在孕3周由于癥狀加重開始服用丙硫氧嘧啶,有3例為一直未服用任何藥物,由于出現了高血壓和氣促等癥狀入院接受治療。
1.2 護理方法。
1.2.1 一般護理。 由于甲亢患者的基礎代謝率比較高,經常出現急躁情緒且易激動,經常失眠,兩手總是顫抖而且怕熱多汗,食欲較亢進,但是表現的卻消瘦、體重減輕,感覺心悸、疲勞等臨床癥狀,一般護理要保證患者的房間保持空氣流通,溫度適宜。要減少對患者的刺激,避免臨床的癥狀得到加重,并集中開展臨床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引導患者按照科學作息時間進行活動休息并保持活動量[1]。因為甲亢代謝比較亢進,為胎兒提供的營養不夠,所以在日常的飲食中要多攝入一些高蛋白質和高熱量以及高維生素食物,且要富含微量元素,容易被消化,避免濃茶和咖啡以及酒的刺激,同時戒煙、辛辣食品。保持衛生和保暖,避免感染。
1.2.2 心理護理。 由于合并甲亢的妊娠患者病程長。所以在妊娠期間,情緒的穩定是個較難解決的問題,特別在早期心境的波動較大,經常會從表現興奮的狀態轉為消沉。妊娠期間的早孕反應,比如惡心和嘔吐,或者食欲缺乏和失眠等,還會增加患者抑郁和煩惱情緒,產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越是臨近預產期,焦急不安的心理就越嚴重[2]。此時,需要護理人員給予針對性心理的護理,通過語言進行真誠的親切交流,讓患者了解疾病知識,引導患者對待疾病的正確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通過對患者心理的治療,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達到治療的目標。在進行心理護理時,要注意患者的經歷和經濟狀況以及社會背景等,做出相應護理方式,同時家屬也要做好配合,確保患者從不良情緒中、從不好的心理狀態中擺脫出來,配合治療。
1.2.3 用藥護理。 在妊娠期的用藥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既要能夠控制甲亢,還要確保胎兒發育正常,以及妊娠和分娩的安全。所以,對于病情較輕者,適當給予鎮靜劑,建議多臥床休息,減少藥物使用。抗甲狀腺的藥物包括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等,適合妊娠期使用的是丙硫氧嘧啶,由于其通過胎盤較少,速度比較慢,一般認為每天200毫克對胎兒影響微乎其微[3]。用藥時要按時定量,不能隨便減或停藥。用藥后要對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包括觀察脈率和脈壓以及食欲等,經過一周左右治療后要復查患者的白細胞數,計數低者要應用利血生等進行治療。
1.2.4 圍生期護理。 一是做好產前護理,合并甲亢的妊娠期患者需要產科和內分泌科以及心內科協同觀察治療,并根據指標變化對藥量調整。要加強營養和保健,建議左側臥位,適當的進行床邊活動,睡眠要充足。及時了解胎兒發育狀況,保持情緒、避免發生感染,積極預防妊高征并預防早產。二是要做好產時護理,嚴密觀察每個產程胎兒的胎心和孕婦的宮縮狀況,全程給孕婦吸氧。盡量經陰道分娩,第一產程精神安慰患者,使用適當鎮靜藥物,要盡量縮短患者的第二產程,減輕心臟負擔,保護會陰,必要時側切會陰[4]。預防第三產程后出血,產后腹部使用沙袋加壓,預防心力衰竭。做好預防感染和防止并發癥措施。結束產程后在產房監測2小時,產婦穩定后送回病房休息。三是做好產后護理:產后應檢測生命體征的變化,至少持續3天。了解有無發生煩躁不安和心悸以及氣促等產后的甲亢危象表現,囑咐患者多休息,適當進行鍛煉,保證充足睡眠,給予富含高能量和高蛋白以及高維生素食物,要易消化[5]。產后要繼續警惕發生心力衰竭。預防發生上呼吸道的感染,糾正貧血狀況,避免勞累。
2 結果和討論
本組50例合并甲亢妊娠患者經過治療與精心的護理,沒有發生一例的甲亢危象或者發生心力衰竭情況,所有患者順利分娩且母嬰健康。
合并甲亢的妊娠圍生期存在較多的危險因素,威脅母嬰的生命健康,容易導致發生妊高征,或者是先兆子癇和早產、流產甚至是死胎等不良后果。通過心理、飲食、運動、康復教育等護理指導,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飲食、起居習慣,減少誘因,提高生活質量,總之,對于患者進行精心的護理是保證母嬰順利經過圍生期關鍵 。
參考文獻
[1] 盧德梅. 妊娠合并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觀察與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6 , 2 (6 ) : 402.
[2] 樂杰. 婦產科學[M]. 6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169 .
【中圖分類號】R473.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228-02
對于我國而言,最為常見且發病率最高的老年疾病之一則是卒中,其發病率高達220/10萬。其主要臨床表現有猝然暈倒、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是一種典型的腦血管疾病[1]。可隨著現如今我國治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卒中癱瘓病人的死亡率大大減少,可是因得此病而導致致殘的患者卻越來越多[2]。眾所周知,我國現在正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而卒中將會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嚴重時更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會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命質量,使其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本研究除了使用傳統的益氣活血法來治療腦梗死之外,還配合中醫特色的推拿護理,幫助卒中癱瘓病人恢復四肢肌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使致殘率有所下降,現將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間,來我院治療的卒中癱瘓病人120例,診斷為中經絡卒中,120例卒中患者均符合我國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的診斷標準。隨機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70.3±5.2)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0.4±5.4)歲。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無論是上下肢活動、語言表達能力或自理能力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20ml的燈盞花注射液以及60ml的生脈注射液中分別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有血糖較高的患者可以使用生理鹽水進行靜脈輸注,每天1次,1個療程為15d。當患者入院3d后,對患者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承山穴、涌泉穴等穴位進行推拿護理,并輕輕按壓。護理人員應掌握簡單的推拿方法以及取穴方法,當患者在靜脈輸注以后,對每個穴位進行按壓旋摩,以病人出現酸、脹、痛為度,在進行推拿護理時,應首先順時針10圈,再逆時針10圈,當患者經過1w護理之后,對其進行評定。
對照組:單純使用20ml的燈盞花注射液以及60ml的生脈注射液中分別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對患者進行靜脈輸注,每天1次,1個療程為14d,對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定。
1.2.2評價指標
使用《中藥治療卒中臨床研究指導》中標準,用尼莫地平評分方法對患者療效進行測評,其肌力評定:顯效:肌力改善3級。有效:肌力改善1-2級。無效:通過推拿護理后患者肌力無改善情況。
1.2.3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以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經x2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尼莫地平評分[n(%)]
兩組治療前后肌力對比
3 討論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使用配三焦、腎經等穴進行推拿按揉護理,使總有效率達到93.3%,明顯高于單純的藥物治療86.7%,通過此次治療,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顯著差異(P
參考文獻
[1]郁秋華.推拿在卒中癱瘓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3(8):687-688.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08.015.
脊髓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疾病。近年來我們采用功能康復護理的方法幫助病人進行脊髓損傷手術后的恢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全部為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間收住的腦卒中患者,男l9例,女7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4歲。其中完全癱瘓病人10例,不完全癱瘓病人16例。
1.2常規治療 本組病人均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采用按摩、被動肢體功能活動練習、病人日常生活護理指導、心理輔導,支具輔助、功能性電刺激(FES)等方法,待病人有部分肢體功能恢復則鼓勵病人進行積極的主動肢體功能練習。
2 結果
本組病人均獲得隨訪,最長者3年,最短者1年,平均2年。其中10例完全性癱瘓病人經康復護理治療后均建立了自主膀胱。26例病人下肢痙攣均得到緩解。26例病人中16例不完全癱瘓病人均能站立扶拐或手杖行走;10例完全癱瘓病人均可站立,其中5例病人可以在支架和雙拐幫助下短距離行走,其中2例病人可獨立坐輪椅。
3 一般護理
(1)囑咐患者戒煙酒,防止呼吸道感染,自覺控制飲水量,清淡飲食,保持大便通暢。(2)間歇導尿前30分鐘可采取適當刺激,試行自己排尿,逐漸去掉集尿器。(3)嚴格無菌操作,操作過程中適當按摩患者腹部,以刺激膀胱的收縮。(4)嚴格測定殘余尿量,殘余尿量在300ml~500ml之間,每天導尿4次,300ml以下每天導尿2次,100ml以下每天導尿1次,50ml以下停止時間歇導尿。絕對禁止膀胱過度充盈,每次導尿不能超過500ml,否則要留置尿管。(5)保持會清潔,便器定時消毒。(6)注意觀查尿量及顏色的變化,在開始階段,每周查尿常規、細菌培養、細菌計數1次,以后延至2—4周1次。如尿液異常及時留取標本送檢和報告醫生。
4 膀胱訓練
(1)壓力性尿失禁病人可在不收縮下肢、腹部、臀部肌肉的情況下,自主收縮恥骨、尾骨周圍的肌肉,每次收縮維持在10秒鐘左右,重復做10次,每天做3次,可減少漏尿的發生。(2)急迫性尿失禁病人,訓練應在特定的時間進行,如餐前30分鐘,晨起或睡覺前鼓勵患者入廁排尿,夜間排尿2次。這種訓練同樣可減少尿失禁的發生,并能逐漸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習慣。(3) 屏氣法:患者采取坐位、身體前傾、腹部放松訓練患者的腹肌,從而增加膀胱及骨盆底部的壓力,促進尿液排泄。這種訓練方法適用于尿潴留導致的充盈性尿失禁。(4) 激發技術:定時對患者的排尿進行不同的刺激,促進排尿功能的恢復。如輕敲恥骨上區等輔助措施。(5) 手壓法:即雙手拇指置于髂嵴處。
5 康復護理
5.1由于截癱病人的特殊性要進行病人的心理輔導,對病人進行鼓勵,進行心理輔導使病人重新面對生活,樹立信心,堅持鍛煉,配合康復治療爭取取得最好的療效。
5.2術后早期對病人的護理主要是指導并協助家屬每日為患者做日常生活護理,如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定時翻身等,防止術后出現褥瘡、肺炎、泌尿系感染、高熱或低溫等并發癥,為病人后期的康復護理奠定基礎。
5.3隨著病人手術后的恢復逐步進行功能鍛煉的康復。其主要的原則是早期開始,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從功能需要鍛煉,力量同耐力同時鍛煉。其主要內容包括:(1)臥床練習;(2)坐位練習;(3)站立練習。還包括從床上移位坐入輪椅等。進行練習的順序是先臥床練習,然后坐位練習,然后站立位練習。
5.4在練習過程中對病人進行輔助的護理治療指導是必須的。早期病人臥床可以采用按摩和被動肢體活動的方式。但要求手法要輕柔,不要撕裂軟組織。被動肢體功能活動也不是越多越好,以每次達到關節的完全活動范圍為度。對于痙攣性癱瘓的病人的按摩和被動活動要特別慎重,如果肢體處于屈曲或伸直攣縮可以進行相反方向的被動練習。
5.5由于脊髓損傷的病人下肢的感覺較差或者消失,不適于進行熱療方式的理療。往往應用后造成肢體皮膚的損傷,加上神經營養的缺乏常導致損傷處經久不愈,甚至產生感染威脅病人的生命。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科于2016年2月至10月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后造成肢體功能偏癱的神志清楚且能自行吞咽的病人60例分為兩組,每組各30人,每組的年齡、肢體癱瘓程度、病情及住院時間相近,分別采取循證護理和常規護理。
1.2 方法 針對高血壓腦出血后造成肢體功能偏癱的病人存在的護理問題有從以下幾方面給予循證護理。
1.2.1 用藥指導 高血壓腦出血導致的腦卒中住院病人近年來呈上升趨勢,腦卒中作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3]。對高血壓病人,特別要向病人和家屬講明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和漏服藥物的嚴重性。按時為病人監測血壓,如果血壓不正常應隨時報告醫師以便調節藥物的種類或劑量,并嚴密觀察藥物的副作用。
1.2.2 飲食護理 癱瘓病人須加強飲食護理,首先要重視合理的營養搭配,宜進食低脂、低鹽、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清淡飲食,以流質飲食為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在進食時應細嚼慢咽,并抬高頭部30-40度,以防誤吸,有研究表明,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吸入性肺炎發生率高達37%-78%,故應高度重視食物的種類,應多食牛奶、豆漿、魚湯、肉湯、雞湯等高蛋白食物。蔬菜宜五顏六色。如胡蘿卜、番茄、紫菜、茄子。可囑病人家屬買粉碎機。將蔬菜、肉類切碎和米飯混合攪拌粉碎后再入口吞下。保證水份的飲入,足夠的水份飲入可稀釋血液,防止血管堵塞,促進大小便的排出,并有效地排出體內的廢物、(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毒素。經常觀察皮膚的彈性、肌肉的厚度,體重有無下降,以了解病人的營養狀況。
1.2.3 加強肢體康復鍛煉 為防止關節僵硬、肌肉攣縮和促進肢體盡快康復,為病人每日活動關節、按摩肢體至少兩次以上,每次30-60分鐘。并教會病人和家屬按摩肢體和活動關節的方法。如病情允許,鼓勵并協助病人下床運動,可用助行器或攙扶病人行走、上下樓梯,并作下蹲運動。
1.2.4 并發癥、后遺癥的預防
1.2.4.1深靜脈血栓的預防 為病人每日至少作踝泵運動2-3次,每次10分鐘以上。癱瘓側肢體每日作氣壓治療兩次,并觀察下肢皮膚顏色、有無腫脹,肢端感覺是否正常等情況。
1.2.4.2 感染的預防 防止病人受涼,預防感冒,尤其在天氣變化時,注意保暖。為防止肺部感染,在翻身時應輕叩背部,叩擊時五指并籠,力量適中,從下往上叩擊。認真作好口腔護理,如有尿管的病人,宜用消毒液擦洗會每日兩次,并觀察尿液的顏色和量,在尿管上注明留置日期,定期更換尿管。
1.2.4.3 壓瘡的預防 偏癱不能自行翻身的病人,宜每2-3小時協助病人翻一次身。床、衣褲宜保持清潔干燥,平整無渣屑,有條件的鋪氣墊床,在全身骨隆突出處可墊上舒適的小軟枕或臀部可墊水枕或氣圈,勤按摩。每日擦浴兩次,每次翻身或擦浴時,檢查皮膚受壓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2.5 心理護理 由于病人長期癱瘓在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給家人和醫護人員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病人內心會感到歉疚、不安和自責,產生了嚴重的思想包袱。護理病人時,不僅語言上要多給予關心,問候和鼓勵,而且在肢體語言上更應體現關愛,如經常摸摸病人的額頭,握一握病人的手,從病人的目光、面部表情,來判斷病人的心理變化和感受。同時,也要了解病人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作好家屬的心理疏導。防止家屬的不良態度影響病人的心情和動搖戰勝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感到悲傷,絕望,自責進而加重病情。
1.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見表
3.討論
我科自實施循證護理以來,由成立的循證小組的醫護人員對高血壓腦出血偏癱病人進行全面的、動態的評估,制定護理計劃并實施,通過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案護理,從用藥指導、飲食護理、肢體康復鍛煉、并發癥、后遺癥的預防等方面精心護理,使癱瘓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好轉率以及病人及家屬的滿意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提高了科室的醫療和護理質量,因此,循證護理是值得大力推廣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運動想像;腦血管意外;麻痹;上肢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vement imagery therapy on motor function in daily activities in patients with paraly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due to stroke. Methods Twentyone paralyt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11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10 cases). All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os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 imagery therapy was added. 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 (FMMA) and Barthel Index (BI)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 of FMMA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t=2.629-5.445,P
[KEY WORDS] movement imagery;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aralysis; upper extremity
腦卒中病人常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從而導致病人的獨立生活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上肢癱瘓是腦卒中病人最常見的癥狀,上肢功能恢復情況直接影響到腦卒中病人生活自理程度[12]。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肢體運動功能,減少運動功能障礙,提高其生活質量,使之回歸家庭或重返社會是康復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應關注的問題。我院自2008年10月采用運動想像療法對腦卒中上肢癱瘓病人進行日常生活活動(ADL)功能訓練,取得明顯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2009年9月,選擇我院住院的腦卒中病人21例,將其隨機分成運動想像治療組(治療組)和常規康復治療組(對照組),全部病例經顱腦CT或MR檢查證實,并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病例入選標準:首發腦卒中,偏側上肢癱瘓,經運動覺及視覺想像問卷(修訂版) (KVIQ) [4]測試正常,能配合完成整個治療周期的評價和治療,并經“想像”練習合格。排除標準:病變部位在小腦、腦干,多發病灶;失語;認知功能障礙(MMSE
1.2 方法
兩組病人均行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及康復訓練,接受康復科護理常規護理,執行良肢位擺放,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每日接受30 min常規的作業治療,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誘發上肢分離運動訓練、ADL訓練等。治療組同時采用運動想像訓練。運動想像訓練在睡前和早晨醒來未起床時進行,房間應安靜,隨指導語進行訓練。設計的指令要求為:假定一個舒適的坐位;以第一人稱來想像運動,仿佛實際做這些運動;避免全身各部位運動或肌肉收縮,保持放松狀態;想像跟實際運動一樣看到及感覺到運動,強調病人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利用全部的感覺進行訓練,直到將正常運動模式儲存在記憶中為止;在進行一組訓練時要一直閉上眼睛;如果在每一組訓練過程中精力分散,應睜開眼睛,放松片刻,然后從頭開始;記住盡可能快而且準確地做動作;要求病人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主動使用這種訓練方法進行自我運動學習。想像指導語:首先設想一個溫暖、放松的環境(如沙灘),用2~3 min 進行全身放松;想像坐位,上肢上舉過頭并保持伸直;想像坐在桌前,桌上有一水杯,用手握住水杯,用力向前將水杯推離自己,直至上肢向前伸直;想像坐在桌前,手握一支鉛筆,在紙上快速點點,然后做手腕旋轉環形運動;想像五指用力伸開,然后用力握拳;想像坐位下上肢自然下垂,屈肘90 ℃,手心向下,再翻向上,反復5次,最后將上肢恢復自然下垂;想像手拿木梳,慢慢梳理頭后部的頭發;想像拇指與每一個手指對指,與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用力對捏;想像伸手拿杯子喝水的動作,手臂前伸同時,松開五指,握住杯子,然后緩慢送入口中,最后將杯子放回原位;想像躺在溫暖舒適的沙灘上,腹部放置一只乒乓球,想像用手將它拿到自己的身體旁邊。每一個動作重復想像4次。最后,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和周圍環境,睜開眼睛,全身放松,共30 min。每日早晚各進行1次治療,共60 min。
1.3 療效評價
ADL功能評估:采用BARTHEL指數(BI)[5],選用與上肢功能有關的項目:修飾、進食、穿衣、洗澡等評價患側上肢ADL功能,修飾及洗澡的評分為0和5分,進食和穿衣評分為0、5和10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上肢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評定法(FMA)[6]坐位時的患側上肢運動功能評定,共33項,每項分3個等級記分(0~2分),累計最高分為66分。得分越高說明上肢的分離活動運動越好。上述評定均于治療前及治療2、4、6、8周后進行。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1.5及PPMS 1.5[7]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治療組病人FMA評分在治療2~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t=4.394~5.445,P
x
治療組BI評分在治療4~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803~3.977,P0.05);兩組治療4~8周后BI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2.111~2.174,P
3 討 論
運動想像療法是指為了提高運動功能而進行的反復運動想像, 沒有任何運動輸出,根據運動記憶在大腦中激活某一活動的特定區域, 從而達到提高運動功能的目的[8]。由于腦損傷后運動想像功能也可能受損,因此在進行運動想像療法前應該進行運動想像功能的評定。我們采用運動覺及視覺想像問卷,對病人的運動想像功能進行評估。運動想像與實際運動一樣可以使皮質代表區發生變化。由于兩者在激活皮質區域及神經生理的相似性,因此運動想像可以影響實際運動[9]。運動想像和身體訓練相結合,可以促進運動的學習和改善活動功能,它可以改善肌力、耐力和活動的精確性[6]。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運動想像療法開始應用于腦卒中病人,近幾年已經成為腦卒中病人康復治療的研究熱點。LIU等[10]采用隨機對照方法研究了運動想像療法對腦卒中病人的療效,結果顯示,接受運動想像訓練的病人獲得的訓練和未訓練的作業項目的功能均高于接受常規訓練的病人,而且在訓練療程結束后仍然保持這種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治療2周后開始出現療效,FMA評分在治療2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運動想像訓練可以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還可以增強自信心,從心里層面認為患手可以做許多動作。我們認為進行運動想像療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避免在治療間隙不停地想像,以免導致焦慮發生;②運動想像前進行的放松訓練,有利于預防或減輕患肢痙攣;③運動想像時利用全部的感覺將注意力集中于患肢。以往及我們的研究表明,運動想像療法對癱瘓病人的康復是有益的,但需要與常規康復訓練相結合,運動想像療法僅作為一種輔助方法[6]。運動想像療法因為不需要特殊設備、特殊場地, 入選標準低,所以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本研究運動想像訓練內容既包含上肢的所有關節活動,又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病人比較容易掌握,取得了較好療效,但因樣本數量有限,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STEPHEN J P, PETER L, SUEANN S, et al. A randomized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J]. Clin Rehabili, 2001,15:233240.
[2]郭鋼花. 腦卒中后肩合并癥常見原因與康復對策[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4,4(10):1728.
[3]中華醫學會全國第4 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29:379381.
[4]ISAAC A, MARKS D F, RUSSELL D G.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imagery of movement:the vividness of movement imagery questionnaire (VMIQ)[J]. Ment Imagery, 1986,10:2330.
[5]南登崑. 康復醫學[M]. 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7273.
[6]王茂斌, BRYAN J O’Y, CHRISTOPHER D W. 神經康復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224444.
[7]周曉彬,紀新強,徐莉. 醫用統計學軟件PPMS 1.5的組成和應用特點[J]. 齊魯醫學雜志, 2009,24(1):2932.
我科于2003~2006年共收治頸椎骨折并高位截癱病人15例,不全癱瘓病人6例,共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齡22~56歲,平均36歲;工人13例,農民8例;感覺恢復,能獨立行走10例,能扶拐站立上下輪椅5例,效果不佳6例。
單純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我院2004~2005年共收治100余例,年齡在中年以上較多見,老年人較少,一般是工作不慎或意外事故導致,通過X線片確診,加強治療和護理及功能鍛煉,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2 脊椎骨折急救處理及病情觀察
在現場搶救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使患者神經受損傷。
(2)預防及搶救休克。
(3)搬運患者時,要力求動作輕,穩,不傾斜,少震動。
(4)運送患者最好采用硬板床,使患者取仰臥位,若用擔架或軟推車,必須使患者取俯臥位,不論采取何種臥位,都應使患者脊椎保持伸直位。
(5)對傷勢嚴重、昏迷或休克患者,要取仰臥位,頭偏向一方,以利病情觀察和呼吸道通暢,此時,如用軟床則需注意在患者傷椎處放置墊枕。
病情觀察:脊椎壓縮骨折是一種創傷性骨折,其病情輕重依機體受損程度及椎體損傷的數目而不同,輕者只有局部疼痛及運動不便,重者可有不同程度休克。因此,必須加強對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變化的觀察。
3 功能鍛煉
病人入院后即給予顱骨牽引,每次翻身時必須拉好牽引弓,防止滑脫,一般6~8周就可以停止顱骨牽引。可用頸托固定,每次翻身要幫助按摩肌肉,活動關節部位,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3個月后骨折基本愈合,可協助病人練習翻身或用靠檔架,墊好讓病人靠坐,因病人康復后需要靠坐輪椅生活,所以護士必須教會靠座,做好輪椅訓練,預防失去平衡而摔傷,叮囑家屬照顧好病人,經3個月后可幫助病人扶雙拐鍛煉,而護理人員或家屬在旁扶持和照顧。總之,要讓病人有一定的安全感和增強鍛煉的信心,早日恢復健康。
4 護理
預防褥瘡是癱瘓病人長期的過程,宣傳褥瘡發生的原因、后果,以引起家屬的高度重視。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什么壓力、剪力、摩擦力和潮濕四大易感因素,教會如何消除這些易感因素。講解什么是拖、拉、推,如何避免和教會病人和家屬正確的翻身方法。社區護士幫助出院后的患者及家屬制定一份長期而全面的防護計劃,面對久病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勸說家屬及其子女,關心、體貼、愛護患者,避免久病生厭、嫌棄,鼓勵患者樹立褥瘡能預防也能治愈的信心。2 預防措施
變換是消除壓力,預防褥瘡最重要最有效措施之一。定時翻身是消除壓力最簡單方法。翻身的時間因人而異,如體質消瘦、營養不良、體質活動受限、癱瘓的患者,因加強翻身次數。可安排在早晨醒后、上午九點、中后餐、午餐前、下午三點、晚餐前、睡前7次。夜間翻身2次均可。每次翻身后按摩受壓處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對已形成褥瘡,除局部避免直接受壓,翻身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至皮膚恢復正常。雙側翻身方法:去結實的純棉床單橫式鋪于病人床上,上至肩胛骨,下至大腿中段。翻身時兩人抬起,向前或向后移至床邊,翻身至左側或右側,可避免因患者身體重而硬拖、硬拉損傷皮膚。一側肢體肌力正常另一側肢體癱瘓的翻身方法:①向患側翻身訓練:患者仰臥,雙手叉握,患手拇指壓在健側;雙上肢伸直,指向天花板,下肢屈曲;雙上肢向患側擺動,借助慣性帶動身體翻向患側;健側下肢跨向前方,調整為患側臥位。②向健側翻身訓練:患者仰臥,用健側腳勾住患側小腿;借助于慣性帶動身體翻向健側。③做起訓練:在床尾栓一根繩子患者用健側的手抓住繩子做起后,手支撐在床面向后移動到合適的。常有條件患者可使用氣墊床,沒條件的患者可使用各種墊和圈。并準備一塊和床一樣大小的厚海綿,實踐證明,翻身和床上鋪一柔軟的海綿,可有效的分散身體各部分壓力。對預防褥瘡起到理想的作用。3 局部護理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本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4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癱及肢體功能障礙。
1.2方法在不影響搶救的情況下,患病48 h后可采取抗痙攣,一旦病人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可進行肢體被動和自助被動活動。康復護理原則:①實施康復護理前,必須向患者家屬交代護理注意事項,增強認識,減少或杜絕病人家屬的誤解。②按照癱瘓病人的恢復順序,先軀干后肩胛帶,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后遠端進行。被動運動和自助被動運動交替進行。
1.3康復護理措施
1.3.1翻身通過仰臥位、側臥位不斷交換,可使肢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模式的出現,一般2 h變換1次。
1.3.2保持抗痙攣仰臥位時頭枕在枕頭上,不要過伸、過屈和側屈,患肩稍墊起,防止肩后縮,患側上肢伸開稍外展。前臂后旋,拇指指向外方,患髖墊起,防止后縮,患腿外側墊一枕頭,防止股外旋。
1.3.3健側臥位頭部用枕頭支撐,不讓向后扭轉,軀干呈垂直狀,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胸,患側髖、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遠的枕頭上,足不懸空。
1.3.4患側臥位頭部用枕頭支撐,軀干稍后仰,后方墊一枕頭,避免患者肩受壓在體下。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后旋,手自然呈背屈位。患髖伸展,膝輕度屈曲。健側上肢置于體上或稍后,健側腿屈曲于前面的枕頭上。
1.3.5肢體被動運動①由護士擺放肢置,進行運動訓練。先從健側開始,參照健側的活動范圍及幅度再做患側肢體運動,并依照癱瘓自然恢復的順序進行。開始活動量要小,在不引起異常反應和過度疲勞的情況下,可逐漸增加活動量。②肢體自助被動運動。上肢運動:雙手手指交叉在一起,利用健側上肢的力量帶動患側的活動,先上舉3次,再向左右旋及外展各3次,可與被動運動交替進行。下肢夾腿運動:雙腿屈曲,足踏床面先把兩膝分開呈外旋位,然后讓患者主動伸屈健腿數次,緩慢誘導患肢伸展,囑病人不要過于用力下蹬,以免出現內收內旋。③床上翻身。患者雙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練習前方上舉,同時可伸向側方,在翻身時交叉的雙手伸向翻身側,屈曲的雙腿倒向該側位至側臥位然后呈仰臥位,在以同法翻向另一側,每側進行3次,注意翻身時頭一定先轉向該側。
2結果
肢體功能評定是根據偏癱分級法判定。顯效:提高2級以上;有效:提高1級;無效:級別無變化。本組50例病人中,顯效13例,占26%;有效18例,占36%;無效19例,占38%。
3討論
腦卒中多數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其功能改善取決于運動功能恢復。早期的運動功能與遠期的生活能力密切相關,兩者屬不同障礙層次,不能相互取代,前者恢復級別越高,后者改善程度越明顯[2]。康復護理注意事項:康復護理開展的時間越早越好,應在保障頭顱不受震動的基礎上,以翻身拍背被動運動癱肢及正確擺放癱肢為主;無康復科且康復須早期進行時,康復主要由家屬或陪護完成,必須重視對其進行康復知識、技巧方法的指導和培訓;注意動作完成的質量,特別重視正常步態訓練,提高步行質量,而不是單獨注意肌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臨床常見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可導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喪失而致殘,并可發生致命的肺栓塞[1]。筆者結合我院1995~2005年收治的DVT病人,進一步探討下肢DVT病人的護理。
1 治療方法的選擇及注意事項
1.1 肝素及尿激酶的結合使用 采用尿激酶治療或尿激酶加用小劑量肝素者,其療效明顯高于傳統治療組。研究表明小劑量肝素治療慢性DVT病人及應用溶栓劑治療急性DVT均可獲得較好療效[2]。我們將小劑量肝素及尿激酶溶栓兩種治療方法結合應用,發現其效果較單純小劑量尿激酶治療更佳,說明該方法可能是治療DVT一種更有效的手段。但溶栓及抗凝治療特別是劑量較大時易致出血并發癥,在治療前后應注意以下問題:(1)用藥前了解病人有無出血性疾病或活動性消化性潰瘍、咯血等病史,此類病人不宜抗凝溶栓治療。(2)用藥后觀察有無臨床出血疾病或出血發生,觀察牙齦皮膚黏膜的自發或穿刺后出血;觀察大小便顏色并及時送檢常規及潛血檢查;有無不明原因關節腫痛或痰中帶血;因靜脈注射溶栓劑可致腦出血發生,要特別注意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肢體癱瘓麻木等顱內出血跡象。(3)抗凝溶栓治療時劑量及療程的調整主要依賴出凝血功能檢查,要密切監測出凝血功能,一般保持APTT、PT在正常的2倍左右,若超出正常的2.5倍應考慮停藥。采血查APTT、PT時,抗凝劑的濃度直接影響檢查結果,應嚴格按1:9(抗凝劑:全血)抗凝;穿刺時力爭一針到位,避免過多損傷組織及血管壁而影響結果。(4)應用鏈激酶時要先做過敏試驗,過敏者禁用;應用肝素時應準備好魚精蛋白制劑,一旦過量可迅速用藥以中和肝素。
1.2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的使用 rt-PA是一種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劑量,作用機制與天然形成的t-PA相同,與血栓中的纖維素有高度親和性;其次,對纖維素結合的血纖維素蛋白溶解酶原也有高度的親和性和專一性。它可引起后者的降解,變成血纖維蛋白溶酶,從而溶解血栓。它在已沉積的纖維蛋白內的活性較流動血液內的活性高1000倍,因此,局部溶栓作用強,而全身纖溶狀態的不良反應少,出血并發率僅為鏈激酶的一半。此外,從生化觀點看,rt-PA有幾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在血液中它類似生理性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不會引起抗體反應,并較目前常用的溶栓劑與纖維素有更高的親和性。故rt-PA起效快、療效好、作用強而引起廣泛系統的纖維蛋白酶原的降解少見。 據報道,用rt-PA、鏈激酶、肝素治療靜脈血栓的血管再通率分別為75%、45%和5%。
給藥途徑有兩種:(1)局部置管灌注,藥物可直接作用于血栓,溶栓效果好,不良反應少。(2)靜脈給藥,本組患者是通過患肢靜脈給藥,回流直接經過血栓部位,相當于局部灌注的效果。
用藥后的觀察:(1)用藥后主要觀察患肢腫脹程度、皮膚溫度及足背動脈搏動的變化,對病情仍加劇者,應立即向醫生匯報,及時處理。本組全部患者用藥后上述癥狀都迅速改善,無1例病情反復。(2)并發癥的觀察:雖然該藥局部溶栓作用強,全身纖溶的不良反應少,出血并發率低,但用藥仍需嚴格觀察全身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有無齒齦出血、鼻衄及血尿,并且每周查凝血酶原時間2次。此外,抬高患肢20°~30°,以利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如出現患肢酸脹、麻木或其他感覺不適,切不可按摩患肢。同時,患者不宜過早下床活動,患肢不能過冷過熱,以免造成肺栓塞。
2 加強觀察,早期診斷,積極預防DVT
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可使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對下列人群要重點進行監護:(1)盆腔手術后病人。(2)年齡﹥40歲的其他手術特別是大中型手術病人。(3)惡性腫瘤病人(4)其他各種原因臥床及肢體癱瘓病人。(5)年齡偏大伴高血壓、糖尿病及動脈硬化的病人。
觀察內容:下肢DVT的早期表現主要是腫脹和疼痛。其腫脹在血栓部位以下肢體均勻出現,可伴淤血及靜脈曲張[3]。 當腫脹、疼痛輕微而癥狀不典型時,則易漏診或誤診。筆者的體會是一方面不要輕易將病人的疼痛和(或)腫脹認為是臨床另外一些常見原因引起,而是要警惕DVT的可能,并對其進行鑒別分析:靜脈輸液后外滲的疼痛和腫脹發在輸液局部;淺表靜脈炎的疼痛沿靜脈走向,且伴靜脈硬變和壓痛,多無肢體腫脹;偏癱肢體的自發性水腫發生在整個患側上下肢,不伴淤血及靜脈曲張,其肢體疼痛多發生在肢體被動活動時,這些特點均與DVT的表現有所不同。對術后病人要鼓勵其在長期臥床中,應適當抬高下肢,主動或被動活動肢體,給下肢做由下至上的按摩,促進靜脈回流;對長期補液者,要經常更換注射部位。因上肢的靜脈回流要好于下肢,發生DVT的可能性低于下肢,故應多選上肢進行靜脈注射;靜脈穿刺時盡量縮短扎止血帶的時間,減輕局部和遠段組織及血管的損害(缺血缺氧或癱瘓病人,可穿長筒彈力襪或綁彈力繃帶,促進靜脈回流;必要時可采用阿司匹林、潘生丁或小劑量肝素等進行藥物預防)。
3 預防肺栓塞
對DVT病人急性期應臥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靜脈壓增高的因素而避免栓子脫落;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用力大便;防止突然站立及過度通氣;久臥床時,要逐步增加活動量,以防發生意外。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106-02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1]。壓瘡也叫褥瘡,易發生在骨質凸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足跟部等。常見于癱瘓和長期臥床患者。在預防和治療方面方法很多,除及時去除致病病因素,加強預防措施外,筆者于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應用新方法治療各期壓瘡(以Ⅱ期壓瘡為主)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將治療與護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供88例,來源于本院患者。男18例,女70例,年齡55~92歲。其中大手術后病人5例,癱瘓病人70例,骨牽引病人5例,腦外傷病人8例。Ⅰ期壓瘡患者10例,Ⅱ期壓瘡患者72例,Ⅲ期壓瘡患者6例,壓瘡發生部位多見于骶尾部及足跟部。
12用物準備:水膠體敷料,泡沫敷料,銀離子藻酸鹽抗菌敷料,生理鹽水,20ml注射器,氧氣管。
13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按常規防壓瘡護理外,分別采用以下局部治療。
131治療組:Ⅰ期壓瘡患者給予頻譜照射,每日2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20-30分鐘,然后用水膠體敷料覆蓋加以保護。Ⅱ期壓瘡患者如出現大水泡,可將水泡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將表皮剪去,然后創面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用氧氣吹20分鐘。再用銀離子藻酸鹽抗菌敷料覆蓋創面,最后用泡沫敷料保護。始終保持敷料的清潔干燥,壓瘡破潰嚴重者,每日給予更換敷料。輕者可以48小時到72小時更換一次。對于Ⅲ期壓瘡患者,應根據傷口情況行外科換藥處理后,同Ⅱ期換藥法一樣。
132對照組:Ⅰ期壓瘡患者給予頻譜儀照射,每日2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20-30分鐘。Ⅱ期壓瘡患者創面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并涂以皮維碘,在用頻譜儀照射每日2次。Ⅲ期壓瘡患者根據傷口情況行外科換藥處理,再用頻譜儀照射。
2結果
兩組治療壓瘡的療效見表1。從表1可見,兩組壓瘡7天治愈人數比較。經統計學卡方公式計算,x2=1162225,經查x2結果得P值,P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