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5: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理主題式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主題形式的確立。
確定主題教學形式,對于主題式教學成效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對知識有著很強的探索欲。在選擇主題形式時,只有選擇學生平常接觸過的形式,并且以學生了解的內容進行引導,將生活實踐與學習聯系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例如,在講解《黃土高坡》時,教師可以在正式講解知識前播放《黃土高坡》這首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將歌曲中提到的內容與教學知識點結合起來。這樣既利于學生理解,又方便學生記憶。在教學實踐中,為提升教學效果,筆者很多時候都是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方式,如利用音樂、動畫、影視作品等,在為學生帶來視覺、聽覺等審美享受的同時,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主題內容的選擇。
在新教材中,每一節都有一個小標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小標題將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便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各章節的中心思想。在主題形式確定以后,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主題內容。主題內容應當具有針對性,如果太寬泛,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
例如,在講解《月球、太陽和宇宙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將寓言故事或者神話故事融入教學中,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主題教學中最關鍵的環節是教師的引導,因此主題內容的選擇不僅要契合教學內容,還要選擇教師擅長的內容,這樣才能保證課堂的生動性,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確保教學質量。
3.主題結構的構建。
主題結構的構建是否合理,對教學成效也有很大影響。在高中地理課堂中,要注重主題結構的構建,分清教學內容的主次,突出知識重點,這樣才能確保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中,為預防主題混亂,通常都會建立一個完整的主題結構。比如在某教學活動中,采用了幻燈片、漫畫、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其中幻燈片、音樂、視頻是常用的形式,而漫畫不常用,這就可以將教學重點內容用漫畫的形式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習印象。
二、開展主題式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 “區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識的必要載體。”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文綜試題都注重對區域的考查,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區域地理是研究整個地球或行政分區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種、人口、城市、交通、經濟發展等)的地理學科分支。如果按部就班進行傳統式教學,從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一一闡述,就會演變成“地理八股”的教學模式,機械單一、缺乏新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教學效果,也有悖于高考考試說明中提出的“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要求。
“主題探究式”區域地理教學是指運用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討某一區域中突出的地理現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與形成的一種探究式學習活動。區域“主題”定位于區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和現象,通過“主題探究”力求能將區域地理瑣碎分散的知識有效地整合起來,通過對區域“點”(主題)的探究達成對區域“面”的把握,總體上達成對區域環境特點把握。
一、 “主題探究式”區域地理的教學嘗試
1.結合特色,確定主題
區域地理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區域特色呈現多元化趨勢,如何提煉一個特色鮮明又能耦合區域主干知識的主題是教師需要用心思考的。一般情況下,區域主題的確定可以從區域的自然環境或人文特色入手,找出最具本質或最具特色的主要特征,確定主題。
自然地理環境是區域特征的基礎。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是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統一整體。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角度出發,按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邏輯關系,找出最具本質的主要特征,追尋出主導因素,由此提出切合本區域的主題。例如我國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加之山嶺的阻隔,受夏季風影響小,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少,氣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有大面積的荒漠土,河流流量小,多以內流河為主。由此可見,氣候干旱是本區域最突出的自然環境特色,可以通過以“干旱”為主題,整合“高原盆地地形,荒漠草原景觀”“草原山地牧場,綠洲灌溉農業”“防治土地沙化,加速生態建設”等區域主干知識,開展對我國西北地區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學習。
另外,了解學生對于即將學習區域的總體印象,以學生的認知情況為切入口,也可以成為教師確立區域主題的重要參考。例如,對于西亞,學生認知程度最高的區域印象就是“戰火連綿”,若以“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為主題,通過探究“大國之爭”“水源之爭”“石油之爭”“宗教之爭”等爭端事件來開展對西亞自然環境和人文特征的學習,將能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
2.整合知識,探究主題
主題確立以后,如何圍繞主題將區域地理的主干知識串聯起來是“主題探究式”區域地理教學的關鍵。
以西亞為例,確定“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的主題后,通過探究以下問題來整合主干知識。
①目前,西亞這一區域仍然是戰火連綿,你覺得戰爭的原因是什么?(石油之爭、水源之爭、宗教之爭、民族之爭、大國之爭等)
②自新航路開辟至現在的21世紀,大國為爭奪這一地區明爭暗斗幾百年。讀西亞地理位置示意圖,分析原因。(探究大國之爭的原因,明確西亞“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戰略地理位置)
③首先請結合所學知識猜想; “五海三洲”之地的西亞的降水情況,地表景觀特色,并說說你的理由。然后請結合西亞降水分布圖,簡述西亞降水的特點并分析原因。再以以色列為例,談一談你所了解的以色列的水科技,辯證分析缺水給以色列造成的影響。(探究水源之爭的原因,明確西亞干旱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并讓學生了解以色列獨步全球的水科技,開闊學生的視野)
④解釋西亞為什么“水比油貴”?總結西亞的石油分布特點。評價西亞的石油輸出線路,談一談你的看法。(探究石油之爭,了解決定西亞經濟發展的石油資源的狀況)
⑤結合歷史知識,談一談西亞宗教沖突的原因。(探究宗教、民族之爭,了解西亞人文地理特色)
“主題探究式”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在構建主干知識的基礎上,提供各種圖表、文字材料,創設開放陛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點評”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使課堂從原本單調單一的師生關系傳遞向師生互動、小組內互動,小組間互動的多重關系上傳遞。同時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
3.類比差異,深化主題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包括判定區域位置、把握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研究區域發展等。在“主題探究式”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類比分析與其特征相似的區域,通過認識與比較對象之間的共性與個性,使區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區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更加清晰,并使學生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以西亞和中亞的類比分析為例。
①確定比較因素。主要包括兩者的自然環境特征、經濟發展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②找出共性個性。西亞與中亞在“干旱的自然環境”“儲量豐富的石油資源”等特征上十分相似,但兩者干旱的成因以及經濟發展的特點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③探究區域發展。在比較的基礎上,明確區域的優勢與劣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尋找區域發展的方向。
通過區域間的類比,可以突出區域特征,明確區域差異,借鑒區域發展的成功經驗。同時,通過比較、歸納,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也有助于學生區域地理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二、 “主題探究式”區域地理應關注的問題及思考
1.提升主題魅力
“主題探究式”區域地理教學的靈魂在于主題。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與設立主題的優劣有關。一般情況下,基于自然要素特征的主題相對枯燥,難以形成對學生的強烈吸引。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長時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現象,與環境緊密融合,深深地打上了環境的烙印,由于其獨特性而更具有吸引力。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可以借助地域文化潤色加工主題,創造出更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例如,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區域特征是“干旱”,新疆的“坎兒井”就是干旱環境下地域文化的體現。筆者發現,教學時通過創設以“坎兒井”為情境的主題導入,不僅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而且能進行地域文化的滲透,給相對枯燥的“干旱”主題注入生機與活力,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參與熱情更高。
2.完善知識結構
幾年來,在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嘗試:
1.1 以圖為主進行啟發式教學。
借助地圖這一地理“望遠鏡”,不但詳觀全球,一望無際,而且通過地圖表象可觀察與研究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中培養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的能力。初中地理教學采用以圖為主的直觀教學,是教學原則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體現,這一教學原則要求在教學中借助實物、模型、圖表、幻燈、投影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以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啟發學生的智慧,感受地理中的美,進行道德教育,滲透國情教育,充分發揮地理圖像系統的多種教學功能。各種直觀教具手段的運用,使知識形象、生動,學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強化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教學效果較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因此教學中利用直觀手段,對于提高學習興趣,發展形象思維,形成地理概念,獲得感性知識都具有重要作用。
1.2 指導學生會讀文字教材。
義務教育中地理教材打破了舊教材以文字敘述為主的傳統模式,采用了圖文結合的編寫方式,使新教材更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1)閱讀教材、歸納知識結構。
講授新內容時,首先指導學生通過讀教材,讓學生從中把握新知識。如在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章中“自然環境”時,教材知識瑣碎、插圖多,學生難以理解掌握。首先讓學生通過讀教材,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自然環境概況,教師提出位置輪廓、地形、氣候、資源等地理事項的特點,讓學生在教材中找出重點,教師再啟發點撥,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該區自然環境的四大特征。
(2)不同的章節,采用不同的引入。
如初中地理第二冊第四章中的“天氣和氣候”這一內容,以詢問的形式:“同學們注意收聽當地的天氣預報嗎?主要關心哪些內容?為什么?學生會答:“第二天穿厚或薄衣服”或“是否帶雨具”等,“當地今天是晴天、陰天、還是雨雪天氣?”在學生產生好奇心,增強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引出“天氣”和“氣候”這兩個概念。
(3)圖像與問題相結合。
如初中第一冊第八章“東亞”里的第一節,一開始就緊扣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熱情高漲,效果良好。
(4)圖文密切配合。
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有插圖配有一定的文字加以說明,圖文并茂。教師在指導學生看圖的基礎上,要認真閱讀與圖有密切聯系的文字,做到圖文結合。即讀文字教材,又讀地圖教材。
1.3 注重滲透國情教育。
九年義務制初中地理教材,將知識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教學時要采用實事求是的科學辯證分析方法來認識國情,既要讓學生看到祖國優勢方面,又要看到祖國不足方面。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壯麗,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自然災害頻繁,地區差異大。要讓學生懂得應該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的道理,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民族自豪感,從小樹立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遠大志向。
2.結合當地實際,進行鄉土地理教育
認識具體的地理事物是理解書本上抽象的地理概念的基礎。鄉土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開設鄉土地理是一項新的工作,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課型:①系統授課。在課堂上采用系統授課法,讓學生全面了解家鄉,對家鄉的位置、面積、地形、氣候、河流、資源、工農業發展,從總體上有所認識,以增加親切感。②專題講座。鄉土教材中,一些重要內容,以專題講座的形式講授給學生。③實地考察。從不同的角度選幾個地理景點,讓學生進行現場考察。④舉行演講。在現場考察的基礎上,組織不同層次的演講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
3.聯系國內外形勢,進行形勢地理教育
要把形勢教育與地理學習結合起來。學習形勢運用地圖,學生就意識到學習地理的價值,有實用價值學生就感興趣,抽象的地理知識就變得有血有肉。要緊密形勢,進行地理教育。過去運用地圖觀察戰爭形勢,當今社會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國際社會主要圍繞“發展”這一主題進行競爭。形勢教育可以使學生放眼世界,明形勢,樹雄心,抓機遇,求發展。
21世紀知識正在取代資本和能源,成為未來社會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其結果必然是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世界各國紛紛對本國的教育系統作重大改革,而我國的新課程改革也正進行的如火如荼。新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教師就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升及多種有效途徑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新課程中,教師思想觀念要更新,教學行為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要轉變,師生要共同成長。為了提高教學的實效,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地理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思考、觀察、創新、探究的欲望。教師要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注重課堂的預設與生成,關注學生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期,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動中。作為教師應積極主動的學習,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努力創造和擁有自己的教學個性,以期對學生多種心理機能和學習的綜合性智能的發展都有幫助,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大膽地、主動地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適時地給學生點撥,啟發誘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新知,提高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首先要培養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一種選擇性態度,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是鼓舞和推動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一個能動的過程。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推動力,是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是鼓舞和推動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一個能動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方面,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從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實例入手,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設置懸念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如:學習“大氣熱力作用”時,給出地月表面溫度對比材料: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陽直射的地方,溫度可達127℃,夜晚則降到-183℃。問:同為宇宙中距離太陽相當的天體,宇宙造物為什么厚此薄彼呢?留出懸念,在學完“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的兩個熱力作用之后,再搬出課前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了疑難,學習地理興趣濃厚。
2.利用教材中有趣的故事、事件、小品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海陸變遷,讓學生用透明紙在小地球儀上描畫非洲和南美洲,看他們的凹凸是否吻合,再聯系魏格納的科學探究之旅,讓他們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魏格納為了全人類的科學事業而現身的精神,又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學生在活動中,在體驗中探究動機會油然而生,疑問自然形成并想辦法解決,教學的三維目標也達到了。
3.進行角色扮演,體驗地理知識。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扮演的角色一般分為人物角色和地理角色兩大類,其目的都是為了生動形象地去解決一些地理問題,使靜態的地理事物動態化,便于學生掌握。
4.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學習應用地理知識,提高學習興趣。聯系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可以使課堂更加的活躍,因為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會有更多的學生有發言的機會,這樣也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逐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5.培養學生的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拓寬學生視野。教學內容,是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的主要源泉,不斷變換教法,使興趣產生遷移,形成新的興趣,把學習不斷引向深入。
二、其次好的教學策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1.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營造良好氛圍
如:上課前,提前到教室和學生聊一聊,以樂于聆聽的態度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聲,以友好、寬容、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學生交往,極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樂于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設置情境教學
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建立情境式課堂教學,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與地理教學內容聯系較緊密的地圖、多媒體地理課件、與地理內容有關的詩歌、音樂;時事地理材料等都可以作為創造情景的媒介。地理課有比別的學科更多的圖像資料需要收集和演示,多媒體可以將文本、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都種信息組織編制成交互性、可以將教學中,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細微的結構等,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決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
學生的智能是有差異的,學生的學習不可能每一個、每一次都是“一帆風順”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當預知到哪些學生會遇到哪些困難,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學習遇到障礙,而且經過努力也克服不了時,教師應予以提示,盡量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
4.積極評價
在教學中,教師的恰當的評價對學生具有鼓勵、引導作用,反之,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因此,教師對學生地理學業的評價應注意評價的發展性和科學性。在教學中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上的“閃光點”,對學生的一點點進步,都給予盡可能多的表揚,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最后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習好的學生是“配角”,更多的學生充其量是陪襯的“演員”,甚至是觀眾或聽眾,而新課改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以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使更多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能給全體學生上臺“表演”的機會,學生會集中精力參與進來,教學效果才會有大幅度提升。作為一名現代教師,必須改變傳統觀念,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對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巧用電教媒體,再現古詩中描寫的情景,運用適當的音樂和畫面讓學生對古詩學習產生感情,使學生觸景生情,以情激趣,能刺激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進入文字描寫的情境,充分體驗文字之美。如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配有《高山流水》音樂的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定格在屏幕上,使學生對廬山瀑布印象更深。電教媒體的展示刺激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學生真情流露。在適當的時候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畫中悟詩,讓學生手動起來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的表現。繪畫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僅僅把字、詞、句的意思翻譯給學生,這樣的古詩教學會使低年級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為此,我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運用簡筆畫,將課文中的文字轉化為生動感人的圖畫,加強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培養了學生動手繪畫的能力和審美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寇準的《華山》時,我首先讓學生熟讀,然后分句學習。教學第一句時,我沒有局限于對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而是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這種綜合性技術的書寫功能,指名讓學生在交互電子白板上用綠色的專用筆勾畫出一座高聳在群山之中的華山。第二句不難理解,學生用專用筆在華山山頂添上了紅色的太陽,在華山山腰畫了潔白的云。看了這幅佳作,其他學生躍躍欲試。于是,我讓一名學生把古詩默寫在剛才的那幅畫上。接著,我讓學生邊朗讀詩句邊畫簡筆畫,并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把這首詩默寫在畫好的畫作上。最后,我讓一位畫畫、背詩速度較快的學生上臺把古詩默寫在交互電子白板的那幅畫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人機交互”“師生交流”“自由作畫”的學習過程,創作能力和繪畫技巧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這樣的課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三、趣味誦讀,讓學生口動起來
古詩的語言美在于它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回味無窮。“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誦讀中,學生對古詩的含義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誦讀在古詩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反復吟誦,有利于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情的領悟。誦讀的方式很多,有配樂讀、表演讀、個別朗讀等。
鑒于低年級學生缺乏朗讀技巧和朗讀經驗,但善于模仿這一特點,在進行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為學生在語氣、語調、節奏方面作朗讀示范。如我在教完《宿新市徐公店》后,先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然后,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歌曲曲調唱讀古詩。最后,我把個別學生的唱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增強了學生的朗讀信心和興致。達到了熟讀成誦,學生才能逐漸從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和形式美。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練習朗讀,低年級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高,真正體會到祖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及悠久的歷史。
四、作業形式多樣,讓學生活動起來
當代教學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它所倡導的是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而“主動學習”又是“探索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前提與基礎。然而,在這場“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師的輕易“退位”,學生又一時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學秩序的“動蕩”,一些課堂教學改革“轟轟烈烈”一段時間后終又恢復到原來的模式。針對這些問題,如何才能從實質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在此,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創設情景、答疑解惑,培養學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吸收大部分的知識,基本上能夠回答導學問題,但也會有一些疑難的問題,需要教師創設情景、幫助答疑解惑、掃清自學中的障礙,幫助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分辯和修正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提問情況,或個別答疑,或集體答疑。比如,學生對淮河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在上游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在下游挖掘入海新河這一措施理解不深。我就采取展示淮河水系治理前后兩張圖的方法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比較圖上治理前后入海處河道數目以及上、中、下游水庫數量多少的變化。引導學生、看書、讀圖、思考、討論,歸納出治理淮河的主要措施在上游植樹造林、修建水庫是為了調節水量;在下游挖掘入海新河是為了分散水流。學生對問題的答案豁然開朗,積極性高漲。至此我將問題進一步深化:同處北方地區的黃河在治理時下游是否也可以采取開挖入海新河呢?學生對知識的修正、分辨能力得以鍛煉,創造性思維潛能得到進一步開發。當然創設情景、激疑啟思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演示實驗、利用地圖等直觀手段;也可以利用教材內容各種矛盾的事實的現象,提出各種假設性的地理問題等方法,使學生的已知同必須掌握的新知間發生激烈的矛盾沖突,使學生自我意識中的矛盾激化,思維向更高層次發展,自學的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
二、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自學方法
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自學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時,應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易于學生接受的自學方法,要讓學生感到難度不大而有趣,費時不多而收獲不少,這樣學生對學習才有自信心,有成功的體會,才能樂學。例如:在學習“亞洲的氣候”一節時,我在教學過程中就設計了自學的環節,自學的題目由易到難,如:亞洲主要有哪幾種氣候類型?找出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這個題目大部分學生自己通過讀圖就能完成,我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說出幾種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高漲,有很多學生就會自己利用《亞洲地形圖》來完成,拿不準的同桌一起研究也完成了。再深入一點,概括亞洲氣候的特點、影響因素、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等問題,自學了一陣子,覺得有困難了就通過小組之間討論來完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感到,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三、小組交流和討論要有效
教師可經常組織小組交流和討論。可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先是組內討論,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由組內派代表在全班進行發言。通過全員參與,踴躍發言,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加大了地理信息輸入量,使學生的地理語言知識更具交際性,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要及時進行知識的再鞏固,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學生經過自主學習后,教師要對其進行及時檢測,其目的是檢查學生對自主學習知識的掌握。優異成績的獲得可以讓學生得到成功的享受,自主學習的熱情得到進一步調動,學習中薄弱甚至錯誤的地方得以反復加強,及時補救。自我測評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有口答練習題、筆答練習題、學生自檢自測、學生間的互檢互測等等。例如,學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地區和特征”后,將順序打亂的自然帶的名稱、代表性的動植物名稱組成三塊連線題板,學生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成。這樣,通過教師的講評、比較,給小組打分,既總結了所學知識、加深了印象,又調動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通過自主學習輔導的運用和研究,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普遍增強的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學生觀察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地理思維的能力,運用地圖的能力,地理觀察、觀測能力,地理計算能力等地理能力,學生的地理成績得到明顯提高。
五、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沮喪,為師者的責任就是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樹立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意志,引導學生講究學習方法,學會學習,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這就需要我們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陳規,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開放時間、空間,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天空,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這就需要我們真正擺正教學過程中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位置,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親自體驗中學習歷史,在親自檢驗中“學會學習歷史”。
一、明確目的,確立主題
認識主體,就是要轉變教學觀、打破“以講為主”的就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和合作伙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師是用教科書,不是教教課書,要突破舊的教材觀,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緊密聯系學生生活,按照社會的需求,調整教材的內容,刪繁就簡,去舊添新,克服“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的片面傾向。
尊重主體,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教學民主性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的,尊重主體就是面向全體師生,即“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平等的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給他們展示才華、發展能力的機會。尊重主體就是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舊有知識、智力發展、個性特點、愛好特長等各方面的情況,在課前預習、課堂講述、自學提問、課后復習、作業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能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好文化科學知識的自信心,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并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中。
發展主體,就是要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即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對歷史現象、史實等的再認識過程。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為鑒,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看清歷史的本來面貌,并進一步“古為今用”,運用正確的史觀,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推廣,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探索和實驗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新教學模式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為了保證新的模式不偏離應遵循的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不違背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要保證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好的教育不是在教知識,而是在激勵學生學知識,教師要給與學生系統的學法指導,調動學生的感情、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2)要不斷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恰當的歷史情境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3)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變換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可以使更多的學生有獨立思考、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二、生動活潑地教學
教師要善于把握課的中心實質問題,找出與現實生活中與之有聯系的“熱”點問題,尋出課文的條理,前后之間的聯系問題,激發學生去思考,大膽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問題。于是教師講得生動有力,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當然,這不僅要求教師本身具有精湛的業務素質能力,而且還要做好課前備課備人的充分準備。這樣,才能讓學生“鉆”進教師預先設置的圈子中去,讓學生找出問題來;其次,教師不要讓學生的思維停留,教師應激發學生的思路步步展開,環環相扣;最后,要及時解決疑難問題,及時解決學生在理解上的偏差,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在講法上,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生動講解與對應練習相結合,提問與自練相結合,個體觀點與整體觀點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要時可讓學生自出試題自做自改。這樣,就能舉一反三,讓學生不但掌握所學知識要點,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方法,教學就能達到政治課的教育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的雙重教育目的,體現政治學科的教學特點,從而調動了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意識重要很
工業革命后,生產和生活的日益機械化、自動化,人類漸漸向現代化的邁進,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精神和物質生活上的極大改善,但我們應該看到,同時人類也開始對自然環境進行盲目開發,人類對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斷沙漠化,嚴重的水土流失,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和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敲響了警鐘。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不僅使現時的人類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孫后代。面對上述問題,袖手旁觀或因噎廢食都是不可取的,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道德意識、態度和價值觀,使他們形成新的行為模式。通過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有了環境意識,人們才會負責任地利用自然資源并避免威脅生存基礎。對學生進行環保和環境意識的教育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和同情這些待解決的問題,應該向學生指出,為了保護生存空間,個人發展的要求應該和人類共同的利益相協調。
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三大難題之一。目前,地球上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在不斷惡化,各種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據統計,全世界每年被水沖刷流失的肥沃土壤達250億噸,被沙漠所吞沒的土地約有600萬公頃;全世界現有40多個國家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目前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傳要保護環境,并制訂了保護環境的各種措施,如規定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每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等等。我國也是一個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的國家,表現在環境質量日益惡化,環境污染嚴重,特別是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邊發展、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是貫徹這一基本國策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許多學校沒有單獨開設環境保護課程,利用地理課向學生滲透環境知識,進行環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現實的效應。因此,提高中學生的環保意識,地理教師負有相當的責任。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的教育,要在學校中進行環境教育,就應該立足課堂,依靠教科書,利用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環境教育。為了謀求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改變過去那種黃色的農業文明和黑色的工業文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和發展的方式,讓我們的國民特別是年青一代認識到文明對自然的依賴和自然對文明約束是人類無法擺脫的,自然環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而牢固的樹立保護環境的觀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環境意識
(一)培養地理教師的綜合素養
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承擔著實現環境教育目標的重要角色。從一定程度上講,地理老師連接著人類的未來。因為地理學科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環境的形成發展、區域差異、資源分布、生產布局等知識,要使學生了解人類居住的環境及任何正確處理人地關系、協調人和環境的發展,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生態觀等,以便使未來的生產者、建設者。決策者、保衛者從小認識到保衛環境、珍惜資源的重要意義。由于環境科學是由多學科到跨學科的龐大學科體系,教師不僅要博覽群書,還要收集多方面的資料,積累大量信息,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確保向學生提供科學而準確的信息,不僅如此,教師還應具有對環境問題的高度敏感及不斷探索求知的精神。聯合國曾提出環境教育應成為“人的終生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還應培養系統綜合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在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同時,教師應自覺做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增強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自身技術創新和知識應用的整體素質。
新世紀呼喚人的主體精神的弘揚,新一輪課程改革更是強調學生是主體,以及學生作為課程主體的能動重要性。這是因為,在教與學這一對矛盾關系中,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狀態是地理學習成功的內因,教師提供的教學指導只是一種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學生內因,而不是外界因素與條件。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促使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否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將關系到教育活動的成敗。那么,教師如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呢?
一、注重課題引入,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引入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熱情,產生迫切學習的心理傾向,集中注意力,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新知識探索活動中,這時知識的吸取會變得容易很多,理解領會也能夠深刻得多,掌握應用也更加得心應手。課題的引入方式多樣,但應自然合理,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應有助于教學內容的講解等。
例如,在講《滾滾長江》一節前,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師生共同朗讀《長江之歌》的歌詞或合唱歌曲,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然后從分析歌詞入手自然過渡到新課。又如,在講地球上的經緯網前,可以巧用提問:“同學們都看過電影吧,那么在電影院里是如何來確定座位的呢?而地球儀上又是怎樣來確定各地點的位置呢?”這個引入,能讓學生產生類比,對經緯網的認識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并形成一個欲罷不能的追求目標,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便形成了。
二、讓學生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因為有了一定的方法,才可能自主學習。知識的傳授是有限的,地圖是地理教師的第二語言,是地理教學特有的工具。因此,教師要注重運用地圖,引導學生讀圖、用圖;從地圖獲取知識,再把知識儲存于地圖中;以地圖為學習工具,為知識的載體,進行以圖代文,以文代圖,圖文轉化,掌握這一“會學”地理的工具。
又如世界地理中區域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任意選一個洲、一個地區和幾個國家組織教學,但所選的對象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學生通過學習,學會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說明其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點及相互關系,分析其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能夠舉例說明內部經濟的不平衡狀態,從而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而這種方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發展是有用的。
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習過程的特點,分階段、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有意識地讓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活動進行認識、體驗和監控。在學習活動之前,要著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對象和任務,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經驗,做好活動的計劃和安排各種準備。在學習活動中,注重指導學生依據學習內容和學習特點,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排除干擾,保證學習活動順利進行。在學習活動之后,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和效果的反思、評價和和總結,及時積累經驗,吸取教訓。
三、創造良好氛圍,喚醒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新的地理學習理念引導了地理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實現,需要教師轉變觀念、轉換角色;需要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民主的、和諧的學習環境。
教師是學生進行自我建構的激發者、促進者和幫助者。教師走進學生,師生平等,互動交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尋找、發現學生的優點、閃光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不斷喚醒學生的心靈,深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創造力。同時,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學生的發展本身是不平衡的,在學習中,只要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了,能力得到鍛煉了,那么他們無論答對還是答錯問題,就都有其積極意義。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四、在活動中學地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情。
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教師應盡可能增加學生活動,讓學生在特定的活動情境與愉快的氣氛中,在探索與游戲娛樂中,體驗學習過程,感受學習樂趣,達到“在玩中學”和“在體驗中學”的效果。如利用接力賽游戲來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利用玩沙堆來學習等高線圖和地形剖面圖,或通過制作地理小報來搜集地理信息,以及讓學生合作制作電腦課件,編輯相關信息,等等。這些活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而且寓教于樂,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新課程引領全國的課改大潮,地理教師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應當以一種全新的狀態面對新課標與新教材,并構建地理課堂教學新理念、新模式保證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采取靈活性強、互動性突出的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培養學生作為未來公民所必備的地理素養,使學生不僅能牢固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且能靈活運用所學地理概念等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學有所用。
一、重組教材,激活學生的思維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變更授課順序、調整授課時間、選擇教學案例,把教材作為學習材料,對教材重新進行有機整合,進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要作為教學資源的設計者和組織者,站在選擇與開發教學資源的角度,創造性地研究教的內容和教的方法,創造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將學生從固化的教材中解放出來,擴展其學習空間。例如關于地圖要素的學習,可進行如下設計:①學生分組考察校園;②各小組繪制學校平面圖;③討論、匯集在繪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④針對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地圖要素及其重要性;⑤引導學生總結繪制校園平面圖的基本技能(如圖幅、比例尺、方向的確定,圖例、注記的使用,等等)。⑥重新考察并繪制新圖,學生交流感受和經驗。
二、創設問題情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生活中時時有地理、事事有地理,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所體現的一個重要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讓地理走進生活”。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積極創設情境,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活動,成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在學習“正午太陽高度”時,可以先設計“樓間距”、“太陽能集熱板”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無窮的求知欲,使其產生進一步探究原因的欲望體會“生活中的地理”。實踐證明,努力為學生創設模擬、易錯、運用等地理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隱含的有用地理知識,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師生互動,強調主體參與
新課程實施的核心是主體參與,而主體參與必須以教學過程為載體。教學作為一種發展性活動,必須主體參與才能順利完成。例如,在區域地理“南極地區”的教學中,就可以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師生互動,首先展示“雪龍號”圖片并提問,然后讓學生自己組隊模擬科考(思考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明確南極的地理位置(分組讀圖分析),討論科考的最佳時間和路線,描述南極的氣候特點并分析原因。整個過程都應當是學生討論、探究為主,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并引導學生思考目前南極的環境問題可能有哪些。師生在活動中與教學材料相遇,必然會有機地融為一體,產生積極的相互作用。
四、師生平等,探究地理問題
師生平等是實現教學互動的關鍵。首先要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維并存,和學生真正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著人格碰撞與精神交流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制定學習目標的幫助者;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的指導者;教學情景的設計者;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寬容和諧的課堂氣氛的營造者;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要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五、以自主學習為核心,多種學習方式并舉
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方式并沒有特定的要求,而是因生而異、因時而異。例如,在學習經緯網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式:①生成問題――海上遇難船只如何向別人報告自己所在位置;②理解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實際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確定一個點的位置”;③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提出確定某一學生在教室里的座位的方法;④問題遷移――把已找到的方法運用到“問題”解決的實際情景中。學生會聯想到可在球面上通過“遇難船只”這一點畫兩條十字交叉的線。教師由此引出經緯線、經緯度和經緯網的知識。學生觀察地球儀并閱讀課本,理解經緯線、經緯度和經緯網等概念;⑤解決問題――遇難船只報告它所處經緯度(船上配有顯示經緯度的儀器),讓別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學生既能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又能掌握學習應具備的基本技能。
六、以學論教,客觀評價
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強調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具體體現就是要注重“以學論教”。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評價: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評價探究活動過程中方法的掌握狀況;評價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從質量的角度予以評價,對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點,肯定學生的想法、觀點和取得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6,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