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4: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常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562.65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10-0001-02
現代臨床研究對醫學統計學的依賴正日益加強,從科研設計到統計分析,再到科研論文的撰寫,每一步都需要統計學的支撐。同時,新的統計學理論和方法的出現對臨床資料的統計分析和醫學論文的撰寫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對臨床醫務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培訓,更新統計學知識。繼續教育的對象是已有臨床工作經驗的醫務人員,他們學習目的明確,不以廣泛學習統計理論為主,而是針對性地提高專業理論和技術。因此,如何正確引導醫生在醫療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尋找循證依據,提高科研和業務素養是醫學統計學繼續教育的重要目標。針對此實際情況,我校開辦了臨床研究中的設計與統計分析繼續教育學習班,授課內容覆蓋了從臨床科研設計到統計分析和統計結果表達各個部分。
為了解臨床醫務人員對醫學統計學知識的需求現狀,為醫學統計學繼續教育教學內容設置和教學開展提供參考,本研究對參加醫學統計學繼續教育學習班的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報名參加本次繼續教育學習班的115名臨床醫務人員,以本校附屬醫院的臨床醫生為主。
2、調查方法:通過專家咨詢法制定調查問卷,課程結束后,采用匿名調查的方式由學員自行填寫。共發放調查問卷115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問卷回收率為81.74%。
二、結果與分析
本次學習班主要授課內容為:臨床研究中的統計學問題、CONSORT簡介、統計方法簡介與錯誤辨析、SPSS統計軟件簡介、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及其軟件實現。
1、基本情況。
參加本次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學員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學員以年輕的,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初、中級臨床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為主。
2、對醫學統計學的掌握情況。
絕大部分學員都有醫學統計學基礎,88人(93.62%)在學歷教育階段都系統地學習了《醫學統計學》。學員統計學方法的掌握現狀如表2所示。對于常用的統計學方法,大部分學員熟悉(19.15%)或者比較熟悉(65.96%),而對于高級統計學方法,一半以上的學員不熟悉(56.38%)。對于常用的實驗設計方法,大部分學員比較熟悉(64.89%),而對于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觀察性研究不熟悉的學員占45.74%。
3、需求分析。
(1)對本次學習班授課內容的認可和進一步需求。
68名學員(占72.34%)認為本次學習班對其今后發展非常有幫助,對授課內容的認可如表3所示。從表3得出,最受學員認可的課程是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及其軟件實現,這和目前臨床工作者的關注點和研究現狀較為符合。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在國內臨床醫務人員中較受歡迎,同時又缺少meta分析所必需的統計學知識。對CONSORT的認可度較低,認為是可以簡單介紹的內容,主要原因是目前臨床醫生自己撰寫RCT研究報告的機會少,因此接觸CONSORT的機會也較少。
(2)對醫學統計學授課內容的需求。
所有學員都認為非常有必要適時的開展醫學統計學的繼續教育學習班。70人(占74.47%)希望在以后的學習班中講授常用的實驗(試驗)設計方法;65人(占69.15%)希望增加常用的觀察性研究設計的方法。對于統計分析方法的需求情況詳見表4。
表4表明大多數有醫學統計學基礎的學員對于簡單的統計學方法,如t檢驗、卡方檢驗、方差分析等內容已經掌握,他們更加注重這些統計分析方法所得到結果的展現,比如如何利用圖表進行結果展現(54人,占57.45%)。對于高級統計學方法,學員最想學習的內容分別是多因素試驗分析56人 (占59.57%),logistic回歸54人(占57.45%)和生存分析59人 (占62.77%)。特別是后兩者,在臨床醫學科研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三、討論
醫學統計學繼續教育學習班為臨床醫務人員建立統計思維、提高統計素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目前國內院校和醫院的考評機制中,臨床醫生的科研水平也被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臨床工作還是科研工作,統計學方法的掌握,統計學思維的建立對于臨床醫生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醫學統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不斷的繼續學習和實踐才能真正掌握。
本研究調查發現,目前臨床醫務人員在科研設計和統計方法上存在著以下需求。(1)高級統計方法。一半以上的學員表示對高級統計學方法不熟悉,同時,在臨床科研工作中對高級統計方法的要求在不斷增加,特別如多元線性回歸、多因素試驗設計和分析、logistic回歸和生存分析等臨床上常用的高級統計學方法,需求比較大。(2)觀察性研究設計方法。在平常的臨床科研中,RCT研究只是占了少數,大量的研究為觀察性研究,如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這類研究設計在臨床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該部分內容的潛在需求會非常大,在今后的課程設置中可以考慮增加觀察性研究設計和分析的內容。(3)統計結果報告格式。將統計軟件產生的結果轉換成符合期刊要求的結果表達形式是統計分析的關鍵一步,如何撰寫統計學方法部分,如何制作統計圖表等內容看似簡單,但是不少臨床醫務人員經常犯錯,比如不報告統計量只報告P值、不報告精確的P值等。因此,臨床醫務人員對該部分的需求較大。(4)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的統計學過程。系統綜述能夠通過對多個有爭議的或者相互矛盾的小型臨床研究采用嚴格、系統的方法進行評價、分析和合成,解決紛爭或提出建議,為臨床實踐、醫療決策提供循證依據。系統綜述中用到的統計學方法、使用條件以及軟件實現等都是臨床醫務人員急需了解和掌握的內容。
在職臨床醫務人員的統計學教學應與學歷教育階段的醫學統計學教學有明顯的區別,繼續教育的教學內容應以實用性、針對性強為原則,注重統計思維的培養和軟件的使用。結合本次繼續教育學習班的經驗和調查,筆者認為今后針對臨床醫生的醫學統計學繼續教育應該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以下兩個方面設置。
1. 授課內容。(1)授課內容模塊化。授課內容可以分為基本統計學方法、高級統計學方法和若干專題。基本統計學方法授課以結果的報告和論文寫作為主;高級統計學方法模塊需要適當增加課時,突出多因素試驗的分析、多元線性回歸、logistic回歸和生存分析等臨床常用的統計學方法;專題模塊突出當今臨床研究熱點和難點、新的觀點,緊貼臨床應用實際,比如可以開設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統計學方法專題培訓班、觀察性研究設計和分析專題培訓班等進行深入講解。(2)增加軟件教學。淡化公式的推導和大量的計算過程,突出軟件在授課過程中的重要性,增強臨床醫務人員利用統計軟件處理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SPSS軟件在學員中應用非常廣泛,65.96%的學員使用SPSS作為首選的統計軟件,可以針對SPSS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開展學習班。
2. 授課方式。繼續教育的授課方式可以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PBL教學模式強調基本概念和統計思維,統計分析結果的解釋、淡化公式的推導和計算,以學員主動學習為主,提倡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繼續教育階段的醫學統計學教學需要特別強調實踐性,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室,將臨床實例、軟件實現、結果呈現等各個方面緊密結合,讓學員自己動手,增加實際應用能力。
筆者對于醫學統計學繼續教育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手段還處于探索階段,在本次學習班中得到幾點啟示:(1)醫學統計學的繼續教育培訓是有必要和有需求的;(2)對繼續教育內容和培訓方式做更多的探索和改革,使臨床醫務人員更容易接受;(3)醫學統計學專業人員應緊跟國際醫學科研方法、統計學方法、循證醫學方法的最新情況,時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傳授給臨床醫務人員。本次調查的結果為我們今后設置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提供可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趙娟,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如何突出成人特點[J]. 中國成人教育, 2002, 8:169
2、Jin Z, Yu D, Zhang L, Meng H et al. (2010)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in Selected Chinese Medical Journals in 1998 and 2008 [J]. PLoS ONE 5(5): e10822. doi:10.1371/journal.pone.0010822
3、王家良,循證醫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M]. 第二版, 2006. 10
cao w, zhao ag. j chin integr med. 2009; 7(1): 18.
received may 14, 2008; accepted july 22, 200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5, 2009.
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out at pubmed. journal title in pubmed: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free full text (html and pdf) is available at .
forward linking and reference linking via crossref.
doi: 10.3736/jcim20090101open access
prescription rul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en cao, aiguang zhao
first department of oncology, longhua hospita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nature, tastes, channel distributions and effects of the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prescriptions involved in the clinical literatures about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published from 1988 to 2007 was made in the paper. the literatur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1) treatment of middle and latestage gastric cancer; 2)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fter operation; 3)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enhancing efficacy and reducing toxicity.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three literature types were qiinvigorating herbs, such as atractylodes, astragalus, codonopsis, glycyrrhiza and ginseng, etc. the herbal medicines for promoting urination to subside swelling such as tuckahoe and semen coicis, etc we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herbal medicines for regulating qi such as dried orange peel and putchuck, etc, as well as for clearing away heat to remove toxin such as spreading hedyotis herb, 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 yangtao actinidia root, and rhizoma paridis, etc. from another angl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tric cancer were those cold, warm and neutral in nature, sweet, bitter and pungent in taste, and distributed to spleen and liver channels.
keywords: gastric cancer; chinese herbal drugs; fomula composing principles
胃癌是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在各類腫瘤中仍居前位。根治性手術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將胃癌治愈的方法,但42.2%的胃癌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1],失去了手術根治的機會。化療作為晚期胃癌治療的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但目前仍未有突破性進展。中醫學以辨證論治為核心,針對胃癌患者出現的不同情況辨證用藥,在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抗腫瘤生長、復發及轉移和配合化療增效減毒等方面有一定作用[2,3]。目前中藥治療胃癌的臨床文獻很多,但卻未有文獻對其用藥規律進行分析。因此本文整理了1988~2007年20年間中醫藥治療胃癌的臨床文獻,旨在探究中藥治療胃癌的用藥規律,為臨床選方用藥提供依據,為胃癌的中醫藥規范化治療做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使用清華同方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以檢索詞“胃癌”及二次檢索詞“中醫”或“中藥”或“中醫藥”檢索出1988~2007年20年間國內發表的使用中醫藥治療胃癌的臨床文獻。
1.2 方法
1.2.1 文獻篩選 從檢索到的文獻中剔除動物實驗、經驗介紹、理論探討、綜述以及胃癌癌前病變、一種藥物治療多種癌癥(包括胃癌)、中成藥注射液治療胃癌、研究樣本量少于20例及結果表明無療效的文獻,篩選出樣本量大于20例且結果表明有療效的中藥治療胃癌的臨床文獻,并將同一作者、同一方名和同一治法的文獻合并歸一。
1.2.2 藥名統一及藥物分類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4]及《中藥大辭典》[5],將篩選出的文獻中出現的同藥異名的中藥名統一,如重樓、蚤休、七葉一枝花、草河車統一為重樓;紅藤、血藤、大血藤統一為大血藤;莪術、文術、蓬術統一為莪術。藥物使用的不同炮制方法不另外獨立,如炒麥芽、焦麥芽統歸于麥芽;法半夏、姜半夏統歸于半夏。參照《中藥學》[6],將文獻中出現的中藥按其功效分類。
1.2.3 中藥類別分析 統計不同功效的藥物類別在文獻所有藥方中的使用頻次,對使用頻次居前的10類藥進行分析。
1.2.4 單味藥頻次分析 統計臨床文獻中出現的單味藥在所有藥方中的使用頻次,列出使用頻次較高的單藥。
1.2.5 中藥性味歸經分析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4]及《中藥大辭典》[5]列出臨床文獻中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的性味歸經,對其進行分析。
1.2.6 不同階段的中藥類別分析 按治療不同階段將文獻分為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中藥防治術后復發轉移以及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3類,分別統計3類文獻中出現的藥物類別及使用頻次,對使用頻次居前的10類藥進行分析。
1.2.7 統計學方法 使用配對計數資料的mcnemar檢驗對胃癌治療使用頻次居前的10類藥及3類文獻中使用頻次居前的10類藥進行兩兩比較的統計分析。使用配對計數資料的mcnemar檢驗、多構成比比較的χ2檢驗及χ2分割對使用頻次較高的單藥的性味歸經進行統計分析。以上處理均運用spss 12.0軟件完成。
2 結 果
經過檢索,得到文獻共3 788篇,依照文獻篩選方法,篩選出符合要求的臨床文獻共248篇,涉及350首方,39類藥。統一藥名后,得到中藥共278味。按治療不同階段將248篇文章分為3類,其中,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的文獻87篇,涉及119首方,38類藥;中藥防治胃癌術后復發轉移的文獻23篇,涉及23首方,26類藥;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的文獻138篇,涉及208首方,35類藥。
2.1 中藥類別分析 胃癌治療的臨床文獻共涉及350首方,39類藥,按使用次數和頻率高低排序,前10類藥見表1。
為明確此10類藥的使用頻率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對其進行兩兩比較。補氣藥、利水消腫藥分別與其他各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理氣藥與清熱解毒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各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清熱解毒藥與其他各類藥(除理氣藥外)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單味藥頻次分析 按使用次數及頻率高低排序,在治療胃癌的350首方、278味中藥中,排前26位的中藥見表3。
表1 前10類藥的使用次數及頻率表2 前10類藥使用頻率的兩兩比較 配對計數資料的mcnemar檢驗(σ=0.05) 表3 常用26味藥的使用次數及頻率
2.3 中藥性味歸經分析
2.3.1 中藥藥性分析 常用治療胃癌的26味藥藥性出現次數及構成比見表4。
為明確各藥性的構成比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對溫、寒、平、涼四性的構成比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溫性藥物與寒、平性藥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08);溫性藥物與涼性藥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而寒性藥物與平、涼性藥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08)。見表5。
表4 常用26味藥的藥性出現次數及構成比 表5 常用26味藥藥性構成比的兩兩比較多構成比的χ2分割(σ=0.05,則σ'=σ/c24≈0.008)
2.3.2 中藥藥味分析 常用治療胃癌的26味藥藥味出現次數及頻率見表6。
為明確各藥味的出現頻率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對其進行兩兩比較。甘味與苦、辛味藥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甘、苦味分別與淡、酸味藥物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辛味與淡、酸味藥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2.3.3 中藥歸經分析 常用治療胃癌的26味藥歸經出現次數及頻率見表8。
表6 常用26味藥的藥味出現次數及頻率 表7 常用26味藥藥味出現頻率的兩兩比較配對計數資料的mcnemar檢驗(σ=0.05)
表8 常用26味藥的歸經出現次數及頻率為明確各歸經的出現頻率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對其進行兩兩比較。歸脾經的藥物與歸肝經的藥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歸其他經的藥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歸肝經的藥物與歸脾、肺、胃、心經的藥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歸其他經的藥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9。
2.4 不同階段的中藥類別分析
2.4.1 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的中藥類別分析 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的文獻共涉及119首方,38類藥,按使用次數和頻率高低排序,前10類藥見表10。
為明確此10類藥的使用頻率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其進行兩兩比較。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補氣藥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利水消腫藥與理氣藥、清熱解毒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理氣藥與利水消腫藥、清熱解毒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清熱解毒藥與利水消腫藥、理氣藥、補血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 表9 常用26味藥歸經出現頻率的兩兩比較 配對計數資料的mcnemar檢驗 表10 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前10類藥的使用次數及頻率表11 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前10類藥使用頻率的兩兩比較 配對計數資料的mcnemar檢驗(σ=0.05)
2.4.2 中藥防治胃癌術后復發轉移的中藥類別分析 中藥防治胃癌術后復發轉移的文獻共涉及23首方,26類藥,按使用次數和頻率高低排序,前10類藥見表12。
為明確此10類藥的使用頻率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對其進行兩兩比較。補氣藥與利水消腫藥、清熱解毒藥、理氣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利水消腫藥與補氣藥、清熱解毒藥、理氣藥、補血藥、熄風止痙藥、化瘀止血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清熱解毒藥與補氣藥、利水消腫藥、理氣藥、補血藥、熄風止痙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理氣藥與補氣藥、利水消腫藥、清熱解毒藥、補血藥、熄風止痙藥、補陰藥、化瘀止血藥、清熱涼血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溫化寒痰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2.4.3 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的中藥類別分析 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的文獻共涉及208首方,35類藥,按使用次數和頻率高低排序,前10類藥見表14。
為明確此10類藥的使用頻率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對其進行兩兩比較。在配合化療增效減毒的常用10類藥中,補氣藥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利水消腫藥與理氣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理氣藥分別與清熱解毒藥、利水消腫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類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5。表12 中藥防治胃癌術后復發轉移前10類藥的使用次數及頻率 表13 中藥防治胃癌術后復發轉移前10類藥使用頻率的兩兩比較 配對計數資料的mcnemar檢驗(σ=0.05) 表14 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前10類藥的使用次數及頻率表15 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前10類藥使用頻率的兩兩比較配對計數資料的mcnemar檢驗(σ=0.05)
3 討 論
3.1 治療胃癌的中藥類別分析 對350首方39類藥的統計分析表明,治療胃癌最常用的藥物為補氣藥,次常用為利水消腫藥、理氣藥和清熱解毒藥,較常用的有補血藥、溫化寒痰藥、補陰藥、活血止痛藥、破血消癥藥和消食藥。這與胃癌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理氣散結的治則基本相符,亦與胃癌臨床常見的證型基本相符。陶麗等[7]對1 266例胃癌的分析表明,構成比位于前6位的依次為脾虛型(26.0%)、瘀毒內阻型(20.8%)、肝胃不和型(13.9%)、氣血雙虧型(11.5%)、胃熱傷陰型(11.0%)和痰濕凝滯型(8.1%)。許玲等[8]總結了1 805例胃癌患者的辨證分型,處于前4位的分別是脾胃虛寒型(23.4%)、瘀毒內阻型(19.0%)、胃熱傷陰型(16.1%)及肝胃不和型(15.1%)。本研究表明用于治療胃癌的中藥以補氣藥出現頻率最高且與其他常見藥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符合古代及現代醫家“正氣虛損為胃癌發生主要病機”的觀點。《景岳全書》曰:“凡脾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醫宗必讀》:“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居也。”邱佳信認為脾虛在胃癌形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脾虛可致痰濕內留,郁結化熱,熱毒內灼,傷陰耗氣,為瘀成結,因此提出“消化道惡性腫瘤邪實是其客觀存在,而脾虛則貫穿疾病的始終,治瘤應從健脾著手”的基本觀點[9,10]。趙愛光等[11]對95例胃癌癌前狀態、10例早期胃癌、49例進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脾虛癥狀進行半定量計分,研究脾虛與胃癌發生、發展各主要階段病變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脾虛與胃癌發生、發展各階段病變之間呈等級正相關,提示脾虛是胃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利水消腫藥、理氣藥、清熱解毒藥出現的頻率也很高,與其他類別的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由于飲食、情志等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肝氣橫逆犯胃,氣機不暢,瘀毒內阻,水液內停,久而生熱的病理改變,這一本虛標實而復又傷正的惡性循環,形成了病情的反復遷延,導致病勢纏綿。因此,治療胃癌,在扶正的基礎上須配合祛邪,做到標本兼顧、虛實同治。
3.2 治療胃癌的單味藥頻次分析 對治療胃癌最常用的26味藥的統計分析表明,治療胃癌常用的補氣藥有白術、黃芪、黨參、甘草、人參等;利水消腫藥有茯苓、薏苡仁等;理氣藥有陳皮、木香等;清熱解毒藥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藤梨根、重樓等;補血藥有當歸、白芍、熟地黃等;溫化寒痰藥有半夏等;補陰藥有麥冬、枸杞等;活血止痛藥有川芎、延胡索、五靈脂等;破血消癥藥有莪術等;消食藥有麥芽、雞內金等。可見,胃癌治療多在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平胃散、失笑散等中藥復方上化裁。
3.3 治療胃癌的中藥性味歸經分析 對治療胃癌最常用的26味藥性味歸經分析表明,甘、苦、辛味藥物最常用;溫、寒、平性藥物最常用;歸脾、肝經的藥物最常用。甘“能補、能緩、能和”,具有補益、和中、緩急止痛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堅”,有破血消癥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氣、行血的作用[6]。甘溫益氣,苦寒清熱,辛溫行氣行血,常用藥物的性味也相對反映了胃癌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理氣散結的治則。胃癌常用藥物以歸脾、肝經者出現頻率較高,因為脾虛貫穿胃癌始終,因此在治療中有意識地選用一些入脾經的藥物以益氣健脾,能夠起到引藥歸經,提高療效的作用。又由于臟腑經絡在生理上互相聯系,在病理上互相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并不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而是配合其他經的藥物共同治療。因土虛易致木乘,導致脾土更虛,所以治療胃癌在使用歸脾經的藥物健脾的同時加用歸肝經的藥物疏肝,能夠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3.4 治療胃癌不同階段的中藥類別分析 對治療胃癌不同階段的中藥類別分析表明,不論是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還是中藥防治術后復發轉移,抑或是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均以補氣藥、利水消腫藥、理氣藥及清熱解毒藥的使用頻率為高。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破血消癥藥、活血止痛藥的使用率較高,可見對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而言,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作為直接祛邪的手段而成為主要的治法之一;中藥防治術后復發轉移,補氣藥、利水消腫藥、理氣藥和清熱解毒藥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中藥防治胃癌復發轉移應當攻補兼施,攻補并重;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補氣藥分別與利水消腫藥、理氣藥和清熱解毒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補血、補陰、補陽藥的使用率較高。從中醫角度而言,化療作為一種祛邪療法,在強烈祛邪的同時傷及正氣,久則耗傷陰血,損及陽氣,而導致氣血兩虛,氣陰兩傷,氣虛陽衰,所以在化療的同時配合中藥應攻補兼施,以補為主,加強扶正藥物的使用,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強抗癌能力。
胃癌為本虛標實之病,其治療多扶正與祛邪并用,使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治療以白術、黃芪、黨參、甘草、人參等補氣藥為主,常配合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消腫藥,陳皮、木香等理氣藥及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藤梨根、重樓等清熱解毒藥。溫、寒、平性藥物,甘、苦、辛味藥物及歸脾、肝經的藥物在胃癌治療中較常用。不論是單純使用中藥治療中晚期胃癌,還是中藥防治術后復發轉移,抑或是中藥配合化療增效減毒,均以補氣藥、利水消腫藥、理氣藥及清熱解毒藥為常用。
【參考文獻】
1 zhang tz, xu gw. oncology (medium volume). 2nd ed. tianjing: tian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8: 1421. chinese.
張天澤, 徐光煒. 腫瘤學 (中冊). 第2版.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1421.
2 yang jk, zheng j, shen kp, han yy, guy, zhu yj, zhou h, zhao ag, zhao hl, yang jz. clinical study on postoperative metastasis prevention of progressive stage of gastric cancer by weichang'an.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3; 23(8): 58058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楊金坤, 鄭堅, 沈克平, 韓穎盈, 顧纓, 朱瑩杰, 周浩, 趙愛光, 趙海磊, 楊金祖. 中藥胃腸安防治進展期胃癌術后轉移的臨床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3; 23(8): 580582.
3 zhang ys, zhu lf, weng xs.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ith zhijing granules: a report of 148 cases. j chin integr med. 2006; 4(3): 315317. chinese.
張亞聲, 朱莉菲, 翁雪松. 至精顆粒治療胃癌148例臨床觀察.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6; 4(3): 315317.
4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the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ed.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chinese.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05年版).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5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ctiona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nd ed.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2006. chinese.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6 gao xm.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nd ed.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2. chinese.
高學敏. 中藥學. 第2版.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2.
[中圖分類號] R2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7-36-03
人參、黨參、黃芪和枸杞子均為常用補益中藥,四者在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抗應激等方面有共同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廣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用這些藥物進行自我保健補益,而獲得了很好的療效,但關于四者抗應激作用的比較卻未見文獻報道。為了更好的了解人參[1-2]、黨參[3-5]、黃芪[6-12]和枸杞子[13-14]等常用補虛中藥在抗應激作用方面的區別,以期探討常用補虛中藥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的差別運用,為進一步補虛中藥的抗應激機制奠定基礎,本實驗采用低溫游泳實驗和常壓缺氧實驗比較了人參、黨參、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對小鼠抗應激作用的影響。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動物
昆明種健康小鼠由重慶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
物許可證號:SCXK(渝)2002-0001,雌性,體重(20±2)g,重慶醫科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
1.2 實驗藥品和試劑
人參、黨參、黃芪、枸杞子水煎液(按一般水煎液方法制備),每毫升相當于原生藥2g。
1.3 實驗儀器
小鼠游泳裝置:圓柱型不銹鋼盆(50cm×50cm,內裝冰水混合物,水深40cm,水溫0℃);秒表;300mL磨口廣口瓶(凡士林密封)。
2 實驗方法
2.1 實驗分組
小鼠50只,體重(20±2)g,隨機分成5組,每組10只,劑量按0.4mL/10g灌胃給藥。見表1。
2.2 常見補虛藥水煎液對小鼠低溫游泳時間的影響
本方法是根據低溫實驗和小鼠游泳實驗兩種方法綜合得出的實驗方法。各組給藥后第1小時,在小鼠尾根部束體
重5%的鉛絲,然后將小鼠放入不銹鋼盆(50cm×50cm,內裝冰水混合物,水深40cm,水溫0℃),木棒敲打不銹鋼盆邊緣,刺激小鼠快速游動;記錄小鼠游泳開始至嗆水的時間。
2.3 常見補虛藥水煎液對小鼠耐缺氧的影響
將上述開始嗆水的小鼠轉移到300mL磨口廣口瓶中(每瓶一只),用凡士林密封瓶口后開始計時,記錄小鼠從瓶口密封到小鼠死亡的時間。數據收集后用EXCEL計算具體時間。
2.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方差分析,同時作F測驗和采用字母標記的新復極測驗(SSR測驗)。
3 實驗結果
3.1 常見補虛藥水煎液對小鼠低溫游泳時間的影響
常用補虛藥人參、黨參、黃芪及枸杞子水煎液組與生理鹽水組經方差分析,見表2,區組間F值F0.05及F0.01值,說明不同水煎液處理之間差異大于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同水煎液對小鼠低溫游泳時間具有不同的效應。
對本實驗研究數據進行多重比較,采用新復極差分析法,結果見表3,人參、黨參、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對小鼠低溫游泳與生理鹽水比較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人參水煎液與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黨參、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黨參和人參水煎液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人參與枸杞子水煎液差異存在極顯著統計學意義,黨參和人參水煎液與生理鹽水處理差異存在極顯著統計學意義,黨參、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2 常見補虛藥水煎液對小鼠耐缺氧的影響
常用補虛藥人參、黨參、黃芪及枸杞子水煎液組與生理鹽水組經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區組間F值F0.05及F0.01值,說明不同水煎液處理之間差異大于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同水煎液對小鼠耐缺氧時間具有不同的效應。
對本實驗研究數據進行多重比較,采用新復極差分析法,結果見表5,人參、黨參、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對小鼠耐缺氧與生理鹽水比較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人參與黨參、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處理,黨參與黃芪水煎液處理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黨參和枸杞子、枸杞子和黃芪水煎液處理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人參與黨參、黃芪及枸杞子水煎液,黨參與黃芪水煎液處理差異存在極顯著統計學意義,黨參與枸杞子、枸杞子與黃芪水煎液、黃芪水煎液與生理鹽水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4 討論
中藥最常用是水煎劑,本研究通過常用補虛中藥人參、黨參、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對小鼠在低溫下抗疲勞和耐缺氧實驗,結果表明這幾味補虛中藥都能提高小鼠抗疲勞和耐缺氧能力,但是不同藥物之間存在明顯差異,人參對于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作用顯著強于其他三味藥物,人參在抗疲勞方面也明顯強于黃芪和枸杞子,但是人參和黨參在抗疲勞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人參、黨參和黃芪屬于補氣類中藥,它們對心血管系統具有強心、調節血壓、抗休克、擴張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應、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具有抗心肌缺血等藥理作用,這些藥理作用在小鼠受到很大的刺激時,都能起到保護小鼠身體各個器官的作用,這些作用對于小鼠抗應激能力的提高都有促進作用,所以,能顯著提高小鼠抗疲勞和耐缺氧的能力;枸杞屬于補陰類藥物,盡管在抗疲勞和抗缺氧方面與人參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但是枸杞子水煎劑對小鼠具有顯著的抗缺氧抗疲勞的作用。
本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人參、黨參、黃芪和枸杞子水煎液中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能顯著提高小鼠的
抗缺氧及抗疲勞作用,各個藥物之間其作用效果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對于臨床處方的指導意義在于藥物之間替代時配伍時需要通過劑量的調整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曉芬,任伯成,張青森.人參抗運動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醫藥學報,1995,6(6):29.
[2] 呂建平,郝冠中.人參抗疲勞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4):43.
[3] 韓玉娟,常洪,黃紀勇,等.黨參對小鼠抗疲勞及耐缺氧作用的觀察[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03,22(1):18-21.
[4] 方明,石云峰,焦炬焰.中藥黨參抗應激作用的研究[J].遼寧藥物與臨床,2002,5(1):32-33.
[5] 佟欣,張曉丹,劉琳,等.黃芪、黨參對小鼠抗應激作用的比較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9(5):514-516.
[6] 程海花,阿祥仁.中藥黃芪抗缺氧作用的研究[J].青海醫藥雜志,1999,29(10):18-19.
[7] 武云,吳大,胡之璧.黃芪提取物對大鼠負重力竭游泳的抗疲勞作用[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2(1):36-39.
[8] 朱華野,樸龍.黃芪提取物抗炎、鎮痛、耐缺氧及抗疲勞作用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5):1156-1157.
[9] 王迎新,李華,陳敏珠.黃芪提取物的抗疲勞和耐缺氧作用[J].中國實用醫學雜志,2007,2(9):43-44.
[10] 梁仁哲,賀永貴,尹明浩,等.黃芪水提液對小鼠的抗疲勞作用研究[J].陜西中醫,2009,30(4):500-501.
[11] 朱凱峰.黃芪冰凍微粉對小鼠耐缺氧和抗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J].黑龍江醫藥,2008,21(6):20-21.
[12] 黃超培,趙鵬,楊俊峰,等.黃芪抗應激作用實驗研究[J].黑龍江醫藥,2000,6(2):72-74.
課程代碼318.009.1編寫時間
課程名稱數理統計
英文名稱Statistics
學分數3周學時3+1
任課教師*徐先進開課院系**數學學院
預修課程
課程性質:
本課程為數學學院本科生開設,是概率論基礎的繼續,介紹數理統計學的基礎知識。
基本要求和教學目的:
課程基本內容簡介:
數理統計是一門理論研究與數學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它區別于概率論基礎部分,不從概率空間出發,而是考慮如何給隨機現象裝配一個概率空間。
數理統計學研究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斷,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和自然科學中。
教學方式:
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
作者教材名稱出版社出版年月
教材概率論,第二冊,數理統計(兩分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參考資料陳希孺數理統計引論科學出版社1981
峁詩松,王靜龍,濮曉龍高等數理統計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2003
J.O.BergerStatisticaldecisiontheoryandBayesionanalysis,2ndedition
中譯本:賈乃光譯,統計決策理論和貝葉斯分析Springer-Verlag,NewYork
中國統計出版社1985
1988
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章引論
本章的教學目的是闡述數理統計學的基本問題,介紹數理統計學的基本概念。指出了現階段的教學內容是研究如何利用一定的資料對所關心的問題作出盡可能精確可靠的結論,而不是考慮如何設計獲得數據的試驗。
統計量是從數據中提取信息的工具。本章介紹了兩種常用求估計量的方法,介紹了刻畫統計量性能的一致最小方差的概念。
§1統計學的基本問題
§2數理統計學的基本概念
§3求估計量的兩種常用方法
§4一致最小方差無偏估計
第二章抽樣分布
本章假定待研究的母體服從最常見的正態分布,導出了常用統計量,,的分布。本章的結論是對小樣本討論的,由于正態分布的特殊性,它們也可作為大樣本情形的極限分布。
本章還介紹了與正態母體相聯系的柯赫倫定理與費歇定理。
§1正態母體子樣的線性函數的分布
§2分布
§3分布和分布
§4正態母體子樣均值和方差的分布
第三章假設檢驗(I)
本章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參數估計、假設檢驗和區間估計是針對問題的不同性質而作的三種統計推斷,掌握并正確理解顯著性檢驗問題的處理步驟。在本章的執行過程中,給出了一些典型的假設檢驗問題的分析和理解,以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這一統計思想。
本章介紹了具有一般意義的廣義似然比檢驗。
§1引言
§2正態母體參數的檢驗
§3正態母體參數的置信區間
§4多項分布的檢驗
§5廣義似然比檢驗
第四章線性統計推斷
本章主要討論數理統計學中兩類重要的問題,線性模型和回歸分析,介紹了處理另一類問題的方差分析。在數學過程中,解釋了在復雜問題中使用線性模型的合理性,也分析了統計假設在實際問題中的意義。
在本章的執行過程中,比較了回歸分析與線性模型的異同點。
§1最小二乘法
§2回歸分析
§3方差分析
第五章點估計
本章從理論的角度討論了一致最小方差無偏估計的性質。介紹了一些尋找一致最小方差無偏估計的方法。
1.1根據資料類型初步確定方法
臨床研究中產生的各種不同原始資料,而不同數據資料類型采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也不同。定量資料常用的方法有t檢驗、方差分析、非參數檢驗、線性相關與回歸分析等。定性資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檢驗、對數線性模型、logistic回歸等,影像醫師可根據不同需要選用不同統計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資料類型確定后,統計方法的選用對其有序性有相應要求;而多種方法聯合應用或者使用部分少見的分析方法時還需要在選定統計方法后,利用統計軟件(如SAS、SPSS)對應的不同命令進行初步分析試驗。
1.2根據研究目的選擇方法
1.2.1差異性研究
差異性分析是指評價比較組間均數、頻數、比率等的差異。根據研究需要可選用的方法有χ2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非參數檢驗等。臨床上研究兩組、多組樣本比率或構成比之間的差別關系時最常用χ2檢驗,也是針對計數資料進行假設檢驗的一種常用的統計學方法,而對兩組定量資料分析常用t檢驗和秩和檢驗,多組資料分析則常用方差分析;Fisher精確概率法主要適用于總體樣本頻數小于40或四格表中最小格子T值<1。雖然Fisher精確檢驗不屬于χ2檢驗,但仍可以作為有效的補充,而也有人認為在統計軟件普遍易得的當下,Fisher精確概率法也同樣適用于大樣本四格表的資料。如彭澤華等[6]在探討冠狀竇-左心房肌連接的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DSCTCA)形態特征時針對冠狀竇-左心房肌連接的類型在兩組類別變量采用聯表的χ2檢驗,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5,P=0.944)。Teefey等[7]在研究超聲表現及白細胞計數預測急性膽囊炎壞疽變化關系時使用Fisher精確分析。t檢驗適用于兩組定量資料分析且資料滿足方差齊性和正態性兩個基本條件;同樣t檢驗適用于完全隨機設計的單因素兩水平的資料,在選用t檢驗時應注意對資料進行相應的變量變換,若資料不能滿足基本條件則選用適合分析偏態分布的非參數檢驗(如:秩和檢驗)進行分析。如Wang等[8]在研究不同侵襲性的前列腺癌組織和正常前列腺組織以及外周帶前列腺癌Gleason評分與腫瘤信號對比時采用t檢驗。Kung等[9]在研究化膿性髖關節炎的臨床和放射學預測指標時也使用t檢驗分析。秩和檢驗包括基本秩和檢驗(Wilcoxon等級檢驗、Mann-WhitneyU-檢驗)和高級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Friedmantests、Kolmogorov-Smirnov擬合檢驗)。當研究資料為兩方差齊且呈正態分布的總體,而總體分布類型未知或者不滿足參數檢驗的條件時,采用t檢驗對樣本進行比較;但若無需比較總體參數只比較總置的分布是否相同且總體資料分布類型未知時需要采用非參數的Wilcoxon秩和檢驗進行比較。針對兩組或多組樣本的定性資料使用秩和檢驗比較時,需要混合兩樣本數據、編秩(從小到大)、計量T值、查表或計算求得P值。如Saindane等[10]在對“空蝶鞍”的臨床意義判定因素研究中針對顱內壓增高和偶然發現空蝶鞍患者兩組資料對比時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Filippi等[11]在研究DTI測量兒童Ι型神經纖維瘤病胼胝體派生指標時運用Wilcoxon秩和檢驗。事實上在影像資料分析中經常見到多重組間比較的情況,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就是用來推斷兩個或者多個總體之間是否有差別的檢驗,又稱F檢驗。多重組間比較不能單純選用兩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但是可以根據資料類型選用ANOVA檢驗。若來自兩個隨機樣本資料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同的定量資料,應采用兩因素(處理、配伍)方差分析(two-wayANOVA)或配對t檢驗。通過F檢驗可以比較可能由某因素所至的變異或隨機誤差,同時可了解該因素對測定結果有無影響。當不滿足方差分析和t檢驗條件時,可對數據進行變換或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資料的FriedmanM檢驗。Obdeijn等[12]在研究乳腺術前MRI能減少術中切緣和乳腺保守術后再次手術,使用ANOVA分析兩組資料,結果對照組(29.3%)相比術前MRI病例組(15.8%)有效減少切緣和再次手術(P<0.01)。
1.2.2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不等同因果性,也不是簡單的個性化相比,其涵蓋的范圍和領域較為廣泛。統計學意義中的相關性分析包含相關性系數的計算,其過程為:每個變量轉化為標準單位后,乘積的平均數即為相關系數。相關性分析可以用直觀地用散點圖表示兩個或者多個變量的離散,當其緊密地靠近于一條直線時,即變量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相關分析常用的方法有Pearson相關性分析、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和卡方檢驗。臨床中對兩個或者多個均為定量變量的資料,且變量均呈正態分布時可選用Pearson相關分析,但多數情況下Pearson相關分析適用于兩組資料的相關性分析。判斷兩變量之間線性關系的密切程度主要用Pearson積差相關系數,其范圍為-1~+1。若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越接近1,即兩變量間相關性越密切;反之,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越接近0,其相關性越差。實際上在高質量期刊論文中使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的研究也很常見,其通過相關系數進行變量間線性關系分析來判定兩個變量間相關性的密切程度。而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標則通過計算樣本相關系數r,根據實際計算r絕對值所屬范圍來推斷兩個來自總體變量的線性相關程度,從而推斷總體的相關性。根據實際分析需要,將相關關系密切程度分為6等:當IrI=0時,說明兩變量完全不相關:當0<IrI<0.3時,說明兩變量不相關;當0.3<IrI<0.5時,說明兩變量低度相關;當0.5<IrI<0.8時,說明兩變量顯著相關;當0.8<IrI<1說明兩變量高度相關:當IrI=l時,說明兩個變量完全相關。王效春等[13]在研究磁敏感加權成像與動態磁敏感加權對比增強MR灌注加權成像聯合應用在腦星形細胞瘤分級中的價值一文應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內磁敏感信號與相對血容量最大值和病理分級呈正相關(IrI分別為0.72、0.89,P值均<0.01),相對血容量與病理分級呈顯著正相關(r=0.78,P<0.01)。又如Lederlin等[14]在比較幾何參數、相關功能與組織學特性在哮喘患者的支氣管壁CT衰減性關系中同時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其r=0.39~0.43,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常規CT衰減參數在哮喘患者平常支氣管的CT參數、氣道壁衰減方面更好的區分哮喘患者,同時也更好地區分氣道梗阻。值得提及的是對資料有序或無序無法作出初步判定,且明確資料類型為定性資料時還可以選擇使用卡方檢驗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
1.2.3影響性分析
由于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而某一結局可能受到來自其他多個方面的影響,此時為分析某一結局發生的影響因素可采用的資料分析方法有線性回歸(一元或多元)、logistic回歸、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生存分析)等。在影像資料分析中一元線性回歸是將影像資料中一個最主要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來解釋因變量的變化。多元回歸定義為某一因變量的變化受多個重要因素的影響,而此時需要用兩個或多個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來解釋因變量的變化,且多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是線性關系(多個因變量之間相互獨立)。實際研究中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在影像資料分析應用較為廣泛。Langkammer等[15]在磁敏感系數繪圖在多發性硬化中應用研究中使用多元線性分析,結果顯示各種影響因素中年齡是預測磁化率影響最強的因素。Logistic回歸是研究二分類和多分類觀察結果與某些影響因素自己建關系的一種多變化分析方法,其經常需要分析疾病與各影像指標之間的定量關系,同時又需要排除一些混雜因素影響。Logistic回歸在統計學上屬于概率型非線性回歸,其分析思路與線性回歸大致相同,能有效解決過高或過低水平因素以及分析因素少而樣本量大等問題。相比多元線性回歸,Logistic回歸在處理分類反應數據方面更為常用,且適用于結局為定性影像資料。如Lee等[16]研究高分辨率CT在發現小蜂窩樣特發性間質肺炎纖維化的連續變化和預后應用中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高分辨率CT在網狀和磨玻璃狀范圍內評價普通肺炎與非特異性纖維化肺炎之間差別明顯(P<0.01)。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生存時間與影像資料之間的關系,Kaplan-Meier法就是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其又稱乘積極限法,對大小樣本資料分析均適用。實踐中習慣上以時間為橫軸、生存率為縱軸回執的階梯狀圖稱為Kaplan-Meier生存曲線(survivalcurve),也稱K-M曲線。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是另一種生存分析方法,包括參數與半參數模型兩類,其主要是進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的一種方法,同時可分析眾多變量對生存時間和生存結局的影響。Saad等[17]在經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在肝移植受者的技術分析和臨床評估研究中比較成功施行肝移植與非移植病人開展門體分流術(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后的臨床療效評估,使用了Kaplan-Meier法,結果顯示6~12個月、12~24個月、24個月以上,移植成活率分別為43%、32%和22%。生存期大于1年的晚期肝臟疾病模型存活評分低于17分、等于17分或大于17分的存活率分別為54%和8%(P<0.05)。
2其他適用方法
2.1ROC曲線
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線是歐美影像學期刊中應用較為常見的統計學方法,國內期刊應用相對較少。ROC曲線根據一系列不同的分界值以真陽性率(靈敏性)為縱坐標,假陽性率(特異性)為橫坐標繪制的曲線。ROC曲線分析結合靈敏度(sensitivity)和特異度(specificity)廣泛應用于醫學診斷,也應用于影像診斷及人群篩查。ROC曲線根據曲線下面積(areaundertheROCcurve,AUC)的大小對診斷試驗作定量分析。理論上,AUC值在0~1間。根據實際情況將診斷分為不符合診斷(AUC<0.5)、無診斷價值(AUC=0.5)、低準確性(0.5<AUC<0.7)、一定準確性(0.7<AUC<0.9)、較高準確性(0.9<AUC<1),AUC越接近于1,表明診斷準確性越高。Hyodo等[18]在研究乏血管少結節的慢性肝臟疾病患者發展成富血管性肝細胞癌風險因素一文中使用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后續發展成血管性結節平均增長率明顯高于非血管過渡性結節。
2.2Kappa檢驗
Kappa檢驗主要用于評價不同資料間一致性程度,常用Kappa值評價一致程度。Kappa系數適用于兩項和多項無序分類變量資料。在影像學試驗中常需要判斷多名醫師測量同一研究對象或者同一醫師多次測量同一對象的一致性,Kappa一致性檢驗便是最佳選擇。Kappa檢驗還可通過計算Kappa值對兩種非金標準的診斷方法進行診斷結果一致性分析。一般而言,評價Kappa一致性需要計算Kappa系數,但在研究考察新的診斷試驗方法是否優于金標準,或者檢驗是否與金標準一致時,還需要計算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等指標。目前公認的Kappa系數分為六個區段即一致性極差(Kappa值<0),一致性微弱(Kappa值0~0.2),一致性弱(Kappa值0.21~0.40),中度一致Kappa值(0.41~0.60),高度一致(Kappa值0.61~0.80),一致性極強(Kappa值0.81~1.00)。
筆者就2000年—2007年《心理學探新》、《統計教育》、《心理學報》這三種雜志中的22篇論文進行查閱,整理出各種統計方法在《心理與教育統計》中所運用的情況。詳見下表:從上表可知:推斷統計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中占主導地位,是統計學中的核心部分。而在這些推斷統計方法中,因素分析是較為常用的一種分析方法。但對于作為基礎部分的描述統計,在研究中也不能忽略。
二、各種統計方法的概述
在統計方法中,主要有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兩部分組成。其中描述統計包括統計表統計圖,它可以清晰地呈現出問題所反映的數據,便于分析問題;常用特征量(集中量、差異量),集中量描述數據數據集中趨勢或典型水平;差異量描述數據的集中集中趨勢或離散程度。間斷型隨機變量以二項分布為常用,在教育中主要用來判斷試驗結果的機遇性和真實性的界限。正態分布是典型的連續型隨機變量,常用于原始分數轉換成標準分數及等級評定等。推斷統計中,各種統計方法的運用是建立在描述統計知識的基礎上的,以下是對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x2檢驗的概述。方差分析是對多組平均數的差異進行檢驗,通過對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比值的分析,推斷幾個相應平均數的顯著性。即F=MSb/MSw。相關分析是對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描述,其中包括積差相關、等級相關、質和量相關等相關形式。回歸分析描述一個變量隨另一個變量作不同變化單向關系的分析,其中一元線性回歸方程通式為:Y=a+bX。x2檢驗是對樣本的頻數分布所來自總體分布,是否服從某種理論分布或某種假設所做的檢驗假設。
三、各種統計方法在實際運用的綜述
(一)描述統計中統計表的運用:如王寬明、周英華《對安徽省高中數學教師新課程接受度的調查分析》[1]一文中,通過對教齡段在適應性和學歷段在適應性問卷上的描述統計表的制作,分別列出了這兩種因素各階段的的平均數和標準差,繪制成兩個單因素方差分析表。一目了然地呈現出教齡和學歷對新可改的認同感無顯著影響。當然在統計表的制作中,同樣使用了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師任教年級、使用新教材時間對新課程接受度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正態分布在實際中的運用,如張純勝的《用正態分布原理制定體育項目考核標準》[2]中,筆者把某年級女生1分鐘跳繩的考核成績和某年級男生60米跑的成績看作正態分布,通過計算各等級的U值,制定出一般體育考試中各項成績的標準以及確定考試成績的步驟。
(二)推斷統計的統計方法在實際中的運用
1、因素分析在實際中的運用,如張智君、霍燕《大學生考期應激的特征及原因分析》[3]中,筆者通過頭部、記憶注意、消化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睡眠狀況這五種因素,分析影響大學生考期應激狀況。并且通過“誘發考期原因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對考試目的的認知”、“對考試內容的認知”及“生活和學習環境的認知”這三種因素是誘發考期應激的主要原因。再如:史迎曦的《關于影響應屆生考取研究生的多因素統計分析》[4]一文中,作者通過分析“在校期間學習狀況”“考生家庭背景”“考研準備狀況”“考研心理狀態”“考研心理狀態”這五種的因素進行分析,得出這些因素中所包括的“大學四年平均成績”“大學期間專業課平均成績”明顯更高,在重修科目上明顯更少,在“考研信心”上更足,在“考研欲望”上更強烈,“跨校考研”的比例更高,在“考場狀態”上更放松,擁有“男(女)朋友”的比例更低,“考前曾與導師聯系”的比例更高,“考研準備時間”更長等這些因素都是影響考取研究生的顯著因素。
2、相關分析在實際中的運用情況陳會昌、張紅梅《對中學生的人格建構與學校適應的相關分析》[5]一文中,筆者采用發角色建構庫進行測驗,輔以學生學習適應性測驗、壓力應對測驗并收集學生學習成績,考察中學生人格建構復雜性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結果發現:中學生人格建構復雜性與學習成績、學習適應性和壓力應對存在顯著相關。并且人格建構復雜性與學習成績、學習適應性呈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應對方式顯著負相關,與積極應對相關不顯著。另外,在李炳全,陳燦銳的《中學生的孝道與成就動機相關研究》[6]文章中,通過對孝的諸因素之間進行相關分析,得到以下結論:中學生的孝道的四個因素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孝道與成就動機也存在顯著正相關;女學生在孝的尊親懇親、奉養雙親和護親榮親三個因素中得分顯著高于男中學生;尊親懇親和護親榮親能夠有效地預測中學生的成就動機。
3、回歸分析在實際中的運用實例:鄭希付、許錦民、肖星的《中學生考試焦慮與元擔憂》[7]一文中,他們通過回歸分析發現,中學生的元擔憂主要涉及考試過程,其次是前途命運和家庭的元擔憂。社會評價方面的元擔憂有3個,涉及的都是他人的評價,實際上是一種自尊和形象的擔憂,說明青春期的中學生性格中,自尊已經成為一個很主要的內容。4、x2檢驗在實例中的運用:在李紅、鄭持軍、高雪梅《推理方向與規則維度對兒童因果推理的影響》[8]中,兒童在不同維度上的成功人數存在有顯著差異(X2=5.85,p<0.05),顯示出因果推理規則中所涉及維度越多,推理難度越大。不同推理方向上兒童的成功人數也存在有顯著性差異(X2=4.18,p<0.05),順向的、根據起因預測結果的因果推理的成功人數要顯著多于逆向的、從結果推導起因的果因推理。
三、統計學的發展趨勢
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統計學也同樣要經歷這樣的發展過程。縱觀這幾年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它學科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三個結合趨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常規檢測中,兩種采血方法在放置時間上對檢測結果的影響。方法 從2013年6—12月,選取本院行靜脈血或末梢血檢查血常規的患者以及健康體檢者,共100例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靜脈血組和末梢血組,每組各50例。采血后在0、60 、120 min三個時間點上,對各個標本分別進行檢測,然后比較兩組的3次檢測結果。結果 靜脈血組除血小板體積稍有增大外,其他項目在0、60 、120 min三個時間點的檢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梢血組靜置60、120 min后血小板計數明顯升高,白細胞計數明顯降低,與0min的檢測結果均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靜置60、120 min這兩個時間點的血小板計數和白細胞計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血常規檢測中,末梢血檢驗結果因受時間的影響,必須在采血后馬上檢測,否則其結果準確率降低;靜脈血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短期內(60 min)不受時間的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明顯較高,是臨床血常規檢驗的常用血液標本。
[
關鍵詞 ] 靜脈血;末梢血;放置時間;血常規檢測;血細胞分析儀
[中圖分類號] R44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b)-0020-02
血常規檢驗是臨床最基礎、最常用的檢驗項目,主要對血液中的血細胞指標進行檢驗,為臨床進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信息。因此對血常規的檢驗質量和效率要求越來越高,但由于臨床樣本量多,往往早上七點左右就開始采血,采血后又不能及時檢測,從而導致血細胞分析時樣品放置時間過長。為了探討靜脈血和末梢血在放置時間上對檢測結果的影響,筆者以2013年6—12月在本院進行血常規檢查的100例患者以及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12月在本院進行血常規檢查的100例患者或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健康體檢者25例,疾病患者75例;男38例,女62例;年齡在3~76歲,平均年齡(49±2.3)歲;在75例患者中,白內障患者33例,青光眼19例,屈光不正16例,眼底病7例。本次研究對象均排除了血液病、脂血或凝血機制異常的患者,將所有被檢測者隨機分成靜脈血組和末梢血組,每組50例,其中,靜脈血組健康體檢者17例,疾病患者33例;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齡5~76歲,平均(49±3.5)歲;白內障患者10例,青光眼患者9例,屈光不正8例,眼底病6例。末梢血組健康體檢者8例,疾病患者42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3~74歲,平均(49±1.7)歲;白內障患者14例,青光眼患者11例,屈光不正10例,眼底病7例。兩組人群在性別比例、年齡分布、病例構成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和試劑
本次使用的儀器為SYSMEX—XT1800i,日常均進行常規維護、保養以及室內質控(均在控)。其使用性能穩定良好。本次研究使用的試劑均是由正規公司提供的原裝配套試劑,其質量符合臨床醫用標準。
1.3 檢測方法
本次研究對一組50例行靜脈血常規檢驗:使用一次性負壓抗凝管(廠家為:山東奧賽特公司,抗凝劑為EDTA-K2,采血量為2 mL),采集血液后立即混勻,并通過血細胞分析儀的全血模式進行檢測,記錄結果;將抗凝血分別放置60、120 min 后,搖勻重復測定,并記錄檢驗結果。
對另一組50例行末梢血常規檢驗:采集末梢血20 μL注入180 μL稀釋液后,立即混勻。以分析儀的稀釋模式對血樣進行檢測,同樣記錄0、60、120 min的檢測結果,對兩組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比較。
1.4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對被檢血樣進行三個時間點的檢驗,主要觀察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體積。比較組內和組間各項指標的差異。
1.5 統計處理方法
本組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運用t檢驗,當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靜脈血組:在0、60、120 min三個時間點檢測的WBC、RBC、Hb、PLT結果均無明顯變化,不同時間點的計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梢血組:在0、60、120 min三個時間點上,RBC和Hb的變化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小板計數在60 min和120 min兩個時間點上較0min時,計數明顯升高,其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60 min和120 min兩個時間點上的血小板計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白細胞計數在60 min和120 min兩個時間點與0min時比較是,數量明顯降低,其計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靜置60、120 min后兩個時間點上的白細胞計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PV在兩組血液標本中的變化均呈增加趨勢。靜脈血組在0min和60 min兩個時間點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0min和120 min時間點上的差異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梢血組:在0、60、120 min三個時間點上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部分疾病需要通過血常規檢驗來進行預防、診斷和治療,所以血常規檢驗的工作量十分大,加上檢驗結果的正確與否,關系到臨床的診斷和治療,甚至關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要求檢驗工作者必須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對待檢驗結果。在臨床實踐中,如何提高血常規的檢驗質量,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可靠,一直是廣大檢驗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課題。
在臨床檢驗中,靜脈采血和毛細血管采血是比較常用的采血方法,但兩者采集的血液樣本在化學組成和細胞成分上有較大的差別[1]。據相關研究資料表明,用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驗時會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檢測結果異常,而靜脈血則相對穩定不易出現這樣的情況[2]。本組研究結果表明,末梢血組進行血液采集后立即檢測,與放置60、120 min后再進行檢驗,其血小板、白細胞計數及血小板體積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這可能與末梢血采集有關,比如采集時受擠壓或刺破皮膚,導致血液標本中混入較多的組織液,造成血小板快速形成聚集。另外當末梢血中混入組織液時,還會造成血小板形態發生改變,血小板外膜發生變性并形成游離微小管,進而和血小板膜內的微絲組成偽足,大量偽足快速聚集,形成體積和形態與淋巴細胞十分相似的細胞群,導致部分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為淋巴細胞[3],從而得出白細胞計數偏高和血小板計數偏低的檢驗結果。而靜脈采血則不出現這種情況。在兩組樣本中,MPV均有變化,這與血小板結構和生理機理有關,血液離開體內正常環境后,由于滲透壓的影響,以及血小板自身結構等原因,使血小板腫脹或產生構形改變,進而使MPV增大,而且時間越長,變化越大。所以筆者建議:血常規采血后,必須在60 min內完成檢驗,才能正確反映體內血小板狀況,這與有關報道相吻合[4]。
綜上所述,靜脈血和末梢血采用血液細胞分析儀進行常規檢驗,其檢驗結果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血常規檢測中,末梢血檢驗結果因受時間的影響,必須在采血后馬上檢測,否則其結果準確率降低;靜脈血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短期內(60 min)不受時間的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明顯較高,是臨床血常規檢驗的常用血液標本。
[
參考文獻]
[1]范英華.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1(24):204-205.
[2]梁委軍,董家書.凝末梢血不同檢測時間對血小板計數結果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1,22(20):110-112.
[3]李靖萍.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對比結果分析[J].吉林醫學, 2013(18):3715.
[4]袁立彥.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差異性研究進展[J].吉林醫學, 2013(18):3669-3670.
【論文關鍵詞】統計學;統計思想;認識
1關于統計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質性的社會科學,既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也研究統計方法。統計學是繼承和發展基礎統計的理論成果,堅持統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使統計理論研究更接近統計工作實際,在國家和社會得到廣泛發展。
2統計學中的幾種統計思想
2.1統計思想的形成
統計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經歷統計觀念、統計意識、統計理念等階段。統計思想是根據人類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開展各種統計實踐、統計理論研究與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統的統計思想。
2.2比較常用的幾種統計思想
所謂統計思想,就是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現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2.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2.2.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2.2.4相關思想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又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因而,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總是相互關聯的。
2.2.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2.2.6檢驗思想
統計方法總是歸納性的,其結論永遠帶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規律所推廣出來的判斷不可能完全可信,檢驗過程就是利用樣本的實際資料來檢驗事先對總體某些數量特征的假設是否可信。
2.3統計思想的特點
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學,它從數理統計學派汲取新的營養,并且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數學方法,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但在統計思想的體現上與通用學派相比,還有著自己的特別之處。其基本特點能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1)統計思想強調方法性與應用性的統一;(2)統計思想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統計思想強調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4)統計思想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
3對統計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當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統計學家高爾頓曾經說過:“統計學具有處理復雜問題的非凡能力,當科學的探索者在前進的過程中荊棘載途時,唯有統計學可以幫助他們打開一條通道”。但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此外,有些人認為方法越復雜越科學,在實際的分析研究中,喜歡簡單問題復雜化,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其科學含量。其實,真正的科學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追求復雜化。與此相關聯的是,有些人認為只有推斷統計才是科學,描述統計不是科學,并延伸擴大到只有數理統計是科學、社會經濟統計不是科學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至少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無知。比利時數學家凱特勒不僅研究概率論,并且注重于把統計學應用于人類事物,試圖把統計學創建成改良社會的一種工具。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長率等等,均是凱特勒及其弟子們的遺產。
3.2要不斷拓展統計思維方式
統計學是以歸納推理或歸納思維為主要的邏輯方式的。眾所周知,邏輯推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基于觀測到的數據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質的信息)去產生新的知識或去驗證一個假設,即以所掌握的數據信息為依據,歸納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結論。歸納推理是要在數據信息的基礎上透過偶然性去發現必然性。演繹推理是對統計認識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據必然性去研究和認識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
任何統計研究都離不開數據分析。因為這是得到統計研究結論的必要環節。雖然統計分析的形式隨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著,但是“從數據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歸納和揭示”作為統計分析的目的卻一直沒有改變。對統計數據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同樣的數據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結論;二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是缺損的或存在不真實性;三是我們所面對的分析數據有時則又是海量的,讓人無從下手。雖然統計數據分析已經經歷了描述性數據分析(DDA)、推斷性數據分析(IDA)和探索性數據分析(EDA)等階段,分析的方法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與人類不斷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問題似乎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深化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圍繞“準確解答特定問題并且從數據中獲取一切有效信息”這一目的,不斷拓展研究思路,繼續開展數據分析方法技術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福貴.統計思想雛議[J]北京統計,2004,(05).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一、目前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衛生統計學現狀
1.學生數學知識薄弱。《衛生統計學》教學內容包含大量的數理統計學數學知識,而醫學生數學知識薄弱成為學習衛生統計學的瓶頸。其次,這門課程一般于大學第三、四學年開設,學生經過前幾年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基本上已經形成中醫辨證思維模式,這對衛生統計學中的抽象概念和邏輯推理較難接受,所以大多數學生感覺這門學科很難掌握,甚至有的同學反映聽課猶如聽天書。
2.對衛生統計學重要性認識不足。西醫院校學生對衛生統計學課程認識普遍不足,中醫藥院校學生更是如此[2],甚至情況更為嚴重。現階段,本科生沒有科研設計及數據處理分析的迫切需求與壓力,認識不到統計學對他們將來工作學習的重要性,一直認為這門課程沒有用途,而現階段學習統計學僅僅是為了期末應付考試,取得卷面成績,最終導致學生對本門課程學習興趣不足。
3.授課方式需改革。目前,高等醫學院校統計學教學中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這種方式俗稱填鴨式教學,即任課老師單向灌輸書本知識,而學生只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導致學生動手能力較差;其次,有些老師在講課時過分注重理論公式的推導及計算,而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繁瑣,從而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這對統計學的學習非常不利。
二、《衛生統計學》教學改革措施
1.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學習統計學的必要性。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認真、謹慎的學習態度呢?在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這對于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非常必要。目前大多數學生都不能認識到衛生統計學會在他們今后的實際工作學習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畏難情緒,不愿意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問題,而只是一味地被動接受知識,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及學習的效果。
衛生統計學知識理論性強、內容枯燥、抽象難懂,甚至很多公式難以理解和記憶,但只要學生能夠認識到這門課程對他們以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他們就愿意多花時間和功夫來攻克這個難關,主動學習[3]。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知識的應用,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并在授課過程中多采用科研實例來驗證統計學的應用。
2.逐步訓練學生的統計邏輯思維能力。據調查,當前醫學科研論文中有大約70%~80%的文章所應用的都是最基本的統計學方法[4],如經常用到的t檢驗(單樣本設計及配對設計),單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檢驗,一元線性相關與回歸等[5]。整個統計學學習過程中,難點集中在假設檢驗基本思想的理解及各種方法應用上。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重視對理論思想的剖析講解,減少指標的手工計算及公式的推導。另外,在每種方法的講解過程中,應多列舉案例或選取一些典型論文,引導學生詳細分析論文中所涉及到的統計學方法,強調各種方法的使用范圍、應用條件及注意事項,讓學生掌握不同資料的分析方法,并將各種方法進行對比進一步理解不同方法的適用特點。這樣,通過案例的講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就能夠逐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大大地提高學生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統計學方法的能力。
3.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統計學在醫學中主要是研究醫學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們學習統計學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后的應用。因此,授課內容要與臨床實例相聯系,一方面,通過具體實例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醫學院校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從事臨床工作,這樣,他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進行相應的科學研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應用具體數據,引導學生判斷變量類型、資料分布類型,從而判斷分析數據應采用什么樣的統計學方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和強化了他們的科研意識。
4.加強統計學軟件的應用。統計學學習過程中數據分析涉及到大量的數據計算,而本門課程的學習計算不是重點,方法應用才是目的。因此,衛生統計學教學應在掌握理解基本理論思想的前提下,盡快利用計算機和統計軟件等先進教學手段進行實習,增加學生上機操作實踐課時,讓教師把教學(學生把學習)重點放在理解基本概念與原理、選擇統計方法和對數據的結果解釋上。目前,比較常用的統計軟件有SPSS、SAS和Epidata[6]。不同的軟件各有優缺點,但考慮到中醫院校學生的基礎,教師應該選擇方法全面、操作簡便的SPSS軟件。通過軟件學習,不但簡化了繁瑣的計算過程,且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同時,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在衛生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授課觀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教學形式也應靈活多樣,從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需求和教學目的出發,以多種教學方式為手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目的,使學生真正理解統計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醫學科研、醫院管理的聯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倪宗瓚.醫學統計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王均琴,李國春.中醫藥院校《醫學統計學》教學難點和對策[J].科技信息,2011,15:230.
[3]陳峰,于浩,趙楊.醫學統計學的教學難點與對策[J].統計教育,2007(1):36-37.
尿常規檢驗為臨床常用檢驗方式,有助于臨床了解機體腎臟、輸尿管及膀胱功能,檢查尿液有形成分有助于及時發現泌尿系統出血、感染、炎性反應等,可為臨床及早制定疾病控制方案和計劃提供依據,防止治療延誤而導致病情進展慢,影響患者預后[1]。當前,臨床常用檢驗方法包括干化學法及尿沉渣檢驗法等,本次研究以在我院進行尿常規檢驗的患者115例,自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診,探討干化學法、尿沉渣檢驗法單項檢驗及聯合檢驗的檢驗結果,對比不同檢驗方法的檢驗價值,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115例在我院進行尿常規檢驗的患者,納入標準:此次研究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有知情權。排除標準:處于經期或者妊娠期女性。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62例,年齡19~84歲,平均年齡(45.35±6.09)歲。
1.2方法
1.2.1尿沉渣檢驗應用紙杯收集尿液后以專用吸管吸取10ml尿液,將尿液充分混勻后進行離心操作,分析儀相對離心力取值標準為400.0g,離心5min后將上清液去除并收集0.2ml尿沉渣,嚴格按照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操作說明進行檢驗。
1.2.2干化學法檢驗應用紙杯收集尿液后應用專用吸管吸取20ml尿液并于試紙上停留5s,嚴格按照干化學儀操作規范與執行標準檢驗尿液樣本。
1.2.3聯合檢驗首先進行干化學法檢驗,然后實施尿沉渣法檢驗。
1.3觀察指標
(1)比較三種不同檢驗方式定量白細胞及定量紅細胞陽性檢出率及陰性檢出率,陽性判定標準如下,紅細胞:>7×109/L;白細胞:>10×109/L,反之則為陰性。
(2)比較三種不同檢驗方式檢驗準確率。
1.4統計學方法以SPSS23.0軟件包對文中涉及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以率(%)表示計數資料并通過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三種不同檢驗方式檢驗結果尿沉渣法定量白細胞陽性檢出率高于干化學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化學法與尿沉渣法定量紅細胞陽性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驗法定量白細胞及定量紅細胞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單項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三種不同檢驗方式檢驗準確率干化學法與尿沉渣法檢驗準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驗法檢驗準確率明顯高于單項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