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航天事業的重大成就,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036-02
航天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的綜合體現。中國航天作為我國高科技戰略性產業,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積累和沉淀了獨具特色的航天文化。
今天,面對發展、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大潮,面對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如何通過文化創意讓普通百姓體驗和分享到航天事業的發展成果,進行有效的正能量傳遞和科技傳播,已經成為一些有責任感的企業在創新產品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他們正在用一次次的創新與努力,為航天文化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尋找有力的支點。
本文以北京神舟創意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神舟傳媒)為例,探索航天文化創意企業在產品創新與科技傳播中的經驗與得失。
1 緊握航天內容 創新產品
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各類文化創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數量之多超過之前數年。在此情況下,若想在萬馬千軍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唯有“創新”兩字。
創新,顧名思義,創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創意企業里,什么樣的創新才算是成功的創新呢?我們認為,如果企業的文化產品既得到了社會熱議、同行稱贊、市場好評、品牌凸顯、企業獲利,同時又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那么,這就是成功的創新。
毋庸置疑,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航天文化創意產業是在中國航天事業50多年發展所積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航天事業積累的事件、歷史、人物、故事以及工業遺存作為題材和支撐的文化創意活動。
作為高科技產業的代表,創新是航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依托于航天事業的航天文化創意產業,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攜帶更深、更廣的創新基因。其創新的核心在于:對航天內容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將有形的高科技技術與無形的人才創意力量有效結合,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與運用,對產品創意“一意多用”,創造出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滿足的高附加值文化產品,最終實現企業的贏利。
1.1重大航天事件中的產品創新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的航天發射逐年增加,呈現井噴態勢,取得的成就更讓世人矚目。特別是載人航天,每一次發射都會掀起規模不小的航天熱潮。對于企業產品創新來講,這無疑是最好的時機,也是最佳的創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飛船成功對接。
借助于“天宮一號”的發射契機,企業自主創新研發了“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航天互動科普體驗艙”項目。體驗艙外形接近真實的天宮實驗室,采用4D動感座椅系統,配合高科技視聽、互動和集成控制等多項技術。參觀者只需通過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就可以真實體驗到火箭發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維修、交會對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務。震撼的發射場景,專業的任務指令,緊張的躲避環節,讓觀眾在身臨其境的體驗環境中,盡享高科技帶來的愉悅感。
航天互動科普體驗艙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熱捧。在北京科技周上,體驗艙項目成為全場最受歡迎的展品,參觀者絡繹不絕,等待隊伍長達百米。劉延東、郭金龍、萬鋼等領導同志也走進體驗艙內,親身體驗太空之旅的神奇。
應該說,航天互動科普體驗艙是航天文創企業產品創新的一次成功嘗試。它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交會對接的過程,將嚴肅的航天事件變成普通百姓可以親身體驗的文化產品,使航天內容與娛樂體驗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次嘗試為企業日后創造出更多受大眾喜愛、市場認可的航天文化實體產品,提供了一個有利的例證。
1.2重大展覽活動中的產品創新
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之一,會展業成為帶動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航天文化創意企業根據重大展會、主題展覽的需求,圍繞航天內容創新研發相關產品,提高產品創新速度,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太空俠》是企業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為“太空家園館”量身定做的3D立體電影,講述的是小烏雞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經歷。世博會期間,作為“太空家園館”的鎮館大片,該動畫電影吸引了數十萬國內外觀眾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俠》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部入選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的3D動畫影片,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
珠海航展是我國重要的國際性專業航空航天展,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實物展示、貿易洽談、學術交流和飛行表演為主要特征。針對歷屆航展的不同需求,企業創新研發了形式各異的展品展項。2010年第八屆航展上推出“衛星應用天地一體化沙盤”展項,沙盤直徑7m,高2m,全面展示了衛星系統在通信、導航及遙感方面的應用情況。2012年第九屆航展時,企業歷時數月創新研發了三維動態十米長卷“航天,讓人類生活更美好”展項。該展項運用3D動態影像,全面展示了航天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此外,在2012年“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間,企業設計實施的“中國未來載人空間站全息影像”展項,以新穎的全息成像技術演示了中國未來空間站的構型。幻影的畫面結合音樂與解說,呈現出美妙的視聽體驗,讓香港同胞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未來空間站的樣子,成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麗風景。
2寓教于樂 傳遞正能量
我國的航天事業從起步至今歷時50余年。50年間航天事業經歷了坎坷與輝煌,也記錄了一個民族的自強、自信與自豪。偉大的事業催生先進的文化、孕育偉大的精神。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為背景的航天文化創意企業,勢必要擔負起弘揚航天文化、推進科學普及、傳遞正能量的責任和使命。
但是,今天青少年受眾的閱讀習慣已由過去的文字閱讀為主,發展為讀圖為主,如何利用文化創意手段,讓孩子們在輕松的環境下自覺自愿地了解科學知識,享受科學世界的樂趣呢?
秉承快樂科學、寓教于樂的創作理念,企業將一向被大家視為枯燥的航天知識、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動體驗項目及相關文化產品中,通過懸念迭起的航天任務設計、身臨其境的太空環境渲染、以及生動活潑的卡通人物造型,激發孩子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在體驗快樂獲得自信的同時,積極地吸納科學知識,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間,企業研發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交會對接模型,就充分體現了寓教于樂的創作理念,讓參觀者零距離體驗航天發射過程的同時,輕松地學習到航天知識點、了解航天專業術語。
此外,文化資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揚航天文化、傳遞正能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國恥、勵志騰飛”為主題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圓明園遺址公園開展。展覽作為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由“起跑”、“聆聽中華的腳步聲”“飛天圓夢”“太空出艙”等16個版塊組成,詳細介紹了建國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重大成就。期間,還穿插了觀看航天立體電影、體驗大型航天科幻舞臺劇等文化活動。
圓明園航天展通過創意把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有機地融合起來,實現了跨界資源的整合。在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通過鮮明的對比,使參觀者深刻體會到“國強則民強、國弱則園毀”的道理,起到凝聚民族士氣、激發愛國情懷的作用,有效地傳遞了正能量。
3調整改進 謀求跨越發展
坦率地講,我國的航天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并且由于保密資質等原因的限制,使得許多文化創意企業難于進入航天與軍工文化創意產業市場。因此,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鳳毛麟角,實體性的文化產品也遠未形成規模,整個產業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
但是,隨著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航天事業的井噴式發展,航天文化創意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最佳機遇期。處于產業變革中的航天文創企業,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改進,彌補自身不足,鞏固發展優勢,才能在產業發展的巨大浪潮中,順勢而為,取得跨越式發展。
3.1從作品觀念向產品觀念轉變
眾所周知,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對于創意人來說,一個創意就是一個作品,是具有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獨立作品。但是,對于文化企業而言,只有將一個具有經濟價值、新穎獨特的創意,迅速產品化,并實現“一意多用”,開發出多種類型的產品,延長產品鏈,才能夠降低成本實現盈利。
3.2注重航天文化內容資源的挖掘
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了50多年,期間積累了大量生動鮮活的事件、歷史、人物和故事。但現有的創意產品還僅僅浮于表面,熱衷于對航天發射及領軍人物的描述和表達,這些顯然只是航天文化內容資源的冰山一角。加強對內容資源的深度挖掘,通過創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詮釋,創造出讓人們可親近、可消費、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產品,是每個航天文化創意企業的責任,也是使命。
3.3強化科技與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實現騰飛的雙翼。企業運用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可以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今天,中國市場正處于全面消費升級階段,人們的文化消費已經由淺層次的消遣型、娛樂型向深層次的知識型、發展型、智能型方向發展。與新技術緊密結合的文化產品更能符合現代人的文化消費習慣。
3.4借力新媒體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新媒體所具有的多屏、移動、互動的傳播特征和規律,帶來了受眾數量的激增,也創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費需求。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航天文化創意產業,應加強與新媒體的互動與合作,充分利用好新媒體“跨平臺、多屏幕、一體化”的傳播特點,使其更好地為航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值得中華民族驕傲和自豪的日子,我國獨立設計和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北京時間10月16日6點48分,經過20小時飛行、繞地球14圈的“神舟五號”飛船順利返航。
研制飛船是掌握高技術的一個標志,表示一個國家具有綜合的高技術能力。目前,世界上能夠獨立實現載人航天的,只有三個國家,即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這無疑是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個重大成就,也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研制和發射航天飛船的成功對于推動我國高科技事業的發展,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團結奮斗,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據專家介紹,飛船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其帶動作用不可估量。不管是對原材料的需求、對各種元件的需求,還是對中國的工業產品以及大型工程的組織和管理水平,都是嚴峻的考驗。整個“神舟”飛船的研制耗時10年,工作人員克服了很多困難,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經受住了考驗。自1970年4月24日,一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我國共發射了17顆人造衛星,已經成功收回16顆,回收成功率達92%,比美國、俄羅斯都要高。
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看到自己的國家取得如果驕人的成績時,我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要知道,由于貧窮和落后,中華民族在近代100多年來失去了在海洋維護合法權益的機會,而現在,我們正在努力趕超,我們要在太空中占領一席之地。想當年,美蘇之間展開激烈的太空競爭,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科技力量落后,只能旁觀以待。如今,三十年過去了,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和發展,終于實現了“一步登天”的夢想,跨進了過去一直是美俄一統天下的國際航天俱樂部。
然而,我們在感到歡心鼓舞的同時,并不能滋生驕傲的情緒,應該看到,美俄的太空計劃已經進行了大約40年,有了40年的經驗技術的漫長積累和太空開發。中國只是邁出載人航天的第一步,而且世界上有不少國家也完全有技術能力進行載人太空飛行,比如日本、英國、德國等等,他們不做的原因是因為花費巨大,得不償失。另據報道,印度在中國成功發射載人航空飛船后宣布將于2008年進行無人月球探索計劃,可見,有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因此,我們絕不能放松腳步,應該繼續一點一滴地、腳踏實地地鉆研和探索。而對于我們每個個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進則退,“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必須時刻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和實干的態度,踏踏實實地做好眼前的工作,隨時為下一個目標進行積累。
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看到自己的國家取得如果驕人的成績時,我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要知道,由于貧窮和落后,中華民族在近代100多年來失去了在海洋維護合法權益的機會,而現在,我們正在努力趕超,我們要在太空中占領一席之地。想當年,美蘇之間展開激烈的太空競爭,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科技力量落后,只能旁觀以待。如今,三十年過去了,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和發展,終于實現了“一步登天”的夢想,跨進了過去一直是美俄一統天下的國際航天俱樂部。
人類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 “人類不會永遠留在地球這個搖籃里。”
中國的航天“情結”由來已久:古代神話中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被稱為“最美的形象”……
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這樣寫道:中國最早發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現代火箭的雛形。
1994年,美國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環月探測器,不但開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與含量的探測,并意外發現了在月球南極區有水存在的信息。當年,歐洲空間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詳細計劃,根據計劃,他們將逐步建立月球科學研究基地。隨后,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航空航天科學家們也開始了行動,從而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的探月。
美國人的發現和其他國家的行動在中國的航空航天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1994年,我國探月工程也被提上了論證日程。“全世界現在對于月球探測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中國如果無動于衷的話就會在競爭中落后,喪失發言權。”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體升溫的局面下,中國探月計劃終于得到了政府高層的重視。緊接著,政府方面開始進入實質性的程序。
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同年10月5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在《面向21世紀的中國航天》的報告中首次公開表明了中國探月的決心。
探月,不是誰都能玩的游戲
探月工程不僅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而且還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據美國的一份官方報告稱,載人航天所取得的各項重大成就仍對當今世界格局和國際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影響。在科技力方面,載人航天集當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技術之大成,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發展載人航天;在經濟力方面,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科學技術,需要國家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勁的經濟能力就不可能發展航天事業。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研究員沈驥如認為,發展航天事業,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科技發展水平、參與國際事務能力和樹立國家形象的挑戰。中國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如果沒有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根本無法進行探月工程。
2007年3月1日,中國科學院推出了《2007高技術發展報告》。探月計劃總工程師葉培建撰文說,未來30年內,中國有望探測火星、金星。火星探測的大幕也將在兩年后正式拉開,屆時,中國將和俄羅斯進行聯合火星探測。
看上去,中國繞月探測計劃進展一帆風順,這背后卻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和財力的付出。欒恩杰透露說:“大約有1萬余人參與這項工程。中國一切從零開始,通過三年時間,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號’人造月球衛星和整個系統配套工程。這個研制速度與其他國家相比已經非常快。”
至于資金,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去年8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能夠明確說的是第一期繞月探測,國家批的14億人民幣所占GDP的比率并不高。再從政治上來說,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都有重大意義。而更為重要的是將對科技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科普宣傳。”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可以預見的是,太空探測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軸。
中國為何要進行探月
作為人類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航天事業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精神。雖然說開拓新的活動天地是人類的天性,但日益緊張的地球資源、外太空的無盡誘惑、外層空間潛在的豐富資源和巨大利益才是吸引人類進入太空的實際動力。
1967年,聯合國制定并通過了《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活動所應遵循原則的條約》(簡稱《外空條約》),其中明確了外層空間為全人類所共有。但目前只有那些擁有讓航天器進入外層空間能力,并擁有讓航天器發揮持久作用能力的國家(或集團),才真正擁有外層空間“話語權”,并憑借其科技能力,在“天”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從可以預見的未來看,人類現在面臨的資源枯竭、人口激增等亟待解決的幾大問題,只有通過擴大人類生存空間,向外層空間要資源、要空間來解決。而共同開發、和平利用才是人類面對共同的外層空間應有的共同態度。
美國和俄羅斯的探月經驗已經表明,其反過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力度有多大。所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帶動了材料技術、控制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醫學、生物技術、環境工程等基礎學科的發展。
對中國來說,探月工程可以帶來這幾方面的好處。
首先是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太陽能電站、月球礦藏、40%含氧量的土壤、足夠地球7000年電量的氦―3、旅游資源等。日本已經將太陽能電站作為21世紀的重要戰略,并且根據日本公司的研究,如果重復使用發動機投入使用,每人次25萬美元就可真正進行月球旅行。
其次是整個的二次開發帶來的作用,包括對航天器本身、航天技術本身的促進,以及對于人工技能、機器人、遙控作業、辦公自動化、超音速飛行、光通訊、數據處理,超高強度、超高溫材料,電能微波傳送,無污染飛行器,空間生命研究等高科技產業都將起到輻射作用。特別是超遠距離的電能微波傳送、光通訊、機器人、遙感技術以及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幾個行業領域。
此外還有應用衛星技術,有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經進行了23次成功的商業發射,共計成功發射了25顆商業衛星,有274個轉發器在太空運轉,還為國際用戶提供了5次搭載服務。覆蓋亞歐美及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75%的人口提供衛星通信服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146-01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提高,而精神文化生活不容樂觀。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高中教育中德育情況不容樂觀,通過調查發現,德育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不足,一是德育時間不夠,德育時間僅靠班主任在每周一節的班會課進行,其他任課教師課堂教學很少考慮德育。而在班會課上,班主任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安排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很少進行德育。二是德育素材不夠。目前的德育可以說沒有什么新鮮素材,只有老師的命令試要求。這樣進行德育學生很難接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書育人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不僅關注教學,更應關注育人。各學科都擔負著由學科自身特點所形成的德育任務。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許多規律都是從多次實驗中總結出來的,物理學和生產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物理學的知識在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內容。這些內容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優良的道德品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一 遵循教育規律、教學與德育并重
學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性,其中德育工作在地位上“虛”,內容上“遠、大、空”,形式上“單調、呆板”,顯得蒼白無力是原因。物理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物理教師進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與效應相對應,注意改善與教育對象的關系。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愛心換愛心,以信任換信任。注意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讓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進行,不知不覺中完成,即“潤物細無聲”,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增強德育的滲透性和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質,言談舉止,無不對學生產生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教師應嚴謹治學,為人師表。
二 精心選擇德育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應針對學生的狀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區別對待。此外,還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貼形式主義標簽。 學科教學滲透德育,一定要按學科自身的教學特點,結合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自然地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切不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地硬性滲透,不要因為強調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節課都戴一頂德育“帽子”,殊不知,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的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培養就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物理課程中有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能夠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介紹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在學習“速度”時,介紹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和交通的改善;在學習“天體運動”時,介紹我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狀況和“神舟七號”升天及運行情況以及我國著名火箭專家錢學森,他對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中國的導彈之父”;在講授“磁現象”中,介紹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它的發明與應用,不僅在我國古代軍事、導航、生產等領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促進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世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該項研究成果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自豪和驕傲。學習“能量的轉化與守恒”時,介紹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當然也要讓學生看到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激發學生在科學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的愿望,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理想。也可以介紹愛國物理學家的事跡,居里夫人歷盡艱辛發現了一種新元素,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Poland,起名為“釙(Po”)。有“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稱的錢學森放棄美國優厚的物質條件,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當時還是一窮二白的祖國。在授課中恰當地穿插這些愛國主義素材,學生的愛國情感就會油然而生。
三 注重與學生間的感情交流,加強情感教育
情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基礎。許多實例說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情感濃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學生減少心理障礙,防止逆反心理,增強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理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學生情感豐富,易于對客觀事物產生激情。但他們閱歷淺,經驗不足,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理論,他們的人生信念才會樹立得堅定持久。法是學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簡單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德育是物理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教書的過程必然是教人的過程。物理教師應該有強烈的德育意識,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學科的德育因素,通過實實在在的課堂教學,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做到教書與育人雙豐收。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085-02
激活物理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形成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實施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物理這門學科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需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來構思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
一、豐富自身知識,激活課堂教學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必須以積極的態度正確對待知識和不斷探索新知,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現代信息化社會告訴我們,知識更新的速度是驚人的。同時,教師擔當著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角色,他的教學形象、語言形態和語言能力、人格力量和情感品質,是傳輸教學內容、達成課程目標的重要條件。由于新課程的綜合化,學習領域的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等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在講課時引經據典,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啟發時信手拈來,恰到好處,妙趣橫生。自然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給學生學習帶來動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生動活潑的課堂,面對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師沒有豐富、博深的知識就不能激活課堂。
例如:我在講原子核這一章時,先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居里夫婦,貝可勒爾,查德威克等著名物理學家的成就,然后以這些人物為主線,讓學生講述他們的成就以及介紹我國在核應用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進行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效果我覺得很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也都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濃厚。同時也教育他們,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艱苦奮斗的過程和科學的態度。再比如我在講《宇宙航行》時,除了運用我所掌握的天體知識以及我國航天成就等一些知識進行課堂教學以外,教學過程中我還詳述了我們國家在航空航天事業領域所取得的令全世界矚目的成就,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的求知氣氛十分濃厚。課后我想:若不去豐富相關的宇宙課外知識,教學還照本宣科,只會使課堂死氣沉沉,學生一定也覺得枯燥乏味,根本不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失去對學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才能在教學中產生靈感,才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生機,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二、搞好物理實驗教學
實驗是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變注重知識傳授為重視探究實驗,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注重創設學習的情境,激發探究欲望,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探究能力。
1.精心設計演示實驗。新課程教學中,安排了很多實驗,同時教師也需要設計一些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根據實驗現象,師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出有關的物理規律。如:在《自感》一節教學中,我按思維邏輯共安排了四個演示實驗,分別演示通斷電自感現象,意在分散難點。最后安排演示實驗“千人震”,讓學生參與,體會斷電自感。通過以上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了自感現象,驗證了理論推斷的正確性,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達到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2.讓學生做好探究實驗。探究實驗課應當成為學習怎樣發現、怎樣分析和怎樣解決實際問題的課程,盡可能為學生留有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和智能的發展。在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中,我設計三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分別為:變力功橡皮筋倍增法;恒力功自由落體法,利用自由落體實驗的裝置,從紙帶上速度為0的點開始考慮,研究重力功和速度的關系;恒力功斜面小車法,這是外省教材中采用的方法。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將實驗總結出來的規律,深刻理解、牢固記憶,而且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習興趣,更重要是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掌握了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三、讓學生做主體,加強師生互動
新課程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材在編寫時也以學生為主體,教材每章都以問題形式帶動學生思考與質疑,以插圖形式給學生興趣和啟發,以啟發性問題給引導學生思考,以“想想議議”讓學生討論,讓學生總結。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充分重視學生的要求,有的放矢,課堂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和互動的過程中進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有效地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真實地展示自我,另外,教師從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目的出發,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科學引導和組織,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