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區塊鏈與資產證券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區塊鏈是一種類似于NoSQL(非關系型數據庫)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統稱,并不是某種特定技術,能夠通過很多編程語言和架構來實現區塊鏈技術。實現區塊鏈的方式種類也有很多,目前常見的包括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POS(ProofofStake,權益證明),DPOS(DelegateProofofStake,股份授權證明機制)等。
區塊鏈的概念首次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中提出,可以把比特幣看成區塊鏈的首個在金融支付領域中的應用。
二、區塊鏈的特征及其意義
根據區塊鏈定義,可以總結區塊鏈有如下這四個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集體維護、可靠數據庫。
去中心化:整個網絡沒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且任意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會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
去信任: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無須互相信任的,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也是公開的。
集體維護: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的,而這些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
可靠數據庫:整個系統將通過分數據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拷貝。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也無法影響其他節點上的數據內容。
(一)為系統數據提供可靠架構
在區塊鏈的結構中沒有中心化組織的架構,每個節點都僅僅是系統的一部分,且每個節點的權利相等,網絡黑客摧毀或篡改部分節點的信息,對整體系統及數據沒有影響,而且節點越多越安全。
(二)為資產交換提供智能載體
區塊鏈具有可編程性的特性,并輔以一系列的輔助方法,可以確保資產,尤其是金融資產的交易安全可信。例如,工作量證明機制,篡改區塊鏈上的數據,需要擁有超過全網51%的算力;智能合約機制,以程序代替合同,約定條件一旦達成,網絡自動執行合約;互聯網透明機制,賬號全網公開而戶名隱匿,且交易不可逆轉;互聯網共識機制,通過各節點共識確保交易的正確性等。
(三)為互聯網金融建立信任關系
區塊鏈可以在人與人之間不需要互信的前提下,交易各方通過純數學的方式建立信任關系,且信任關系建立的成本極低,并使弱信任關系通過算法建立強信任連接,從而促成價值交換的活動,甚至是金融交換活動。
(四)是一體化金融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范圍很廣,通過公共賬本可以實現包括客戶身份識別、資產登記、資產交易、支付結算等應用,通過大數據系統可以記錄、傳遞、存儲、分析及應用各類數據信息,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無縫鏈接。
三、區塊鏈技術在資產證券化方面可能的應用方式
資產證券化是一種結構性融資技術,也是一種基于多筆不同資產上附著的現金流進行管理的資產管理手段。與貸款、債券、股權等傳統金融產品相比,資產證券化產品呈現出結構復雜,參與主體多,操作環節多,數據傳遞鏈條長,數據及現金流傳遞分配過程繁復,信用觸發性條款設置保障安全性等特異性產品特征。從資產的轉售交割、現金流打包-分割-重組-分配到證券登記結算流通,都依賴于中介機構的信用,后期的現金流管理以及相應信用機制的觸發也讓產品后期管理需要非常多的人工投入。依賴人工處理的交易信息經過多道中介的傳遞,使得信息出錯率高,且效率低下。在一個中介權威機構中,通過中心化的數據傳輸系統收集并保存各種信息,然后集中向社會公布的傳輸模式同樣使數據傳輸效率低,成本高。而區塊鏈通過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和點對點傳輸,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數據傳輸模式,無疑可以深入應用到資產證券化的不同環節:
(一)金融資產的出售結算
第一個潛在用途就是提高金融債權資產轉讓效率,解決流動性需求與資產轉讓時效不匹配的問題。金融資產如貸款的出售是一個非常繁瑣、耗時的過程,結算需要長達幾周的時間。區塊鏈技術則是解決其中一些核心問題的關鍵。
通過區塊鏈技術可繞過中間支付清算系統,實現點對點即時支付,大大縮減支付到賬時間,從按日結算,縮短到以分鐘為計量單位的結算效率。
(二)現金流管理
資產證券化的現金流管理也是較為復雜的結構。多個資產的現金流分為本金現金流和利息現金流流向特殊目的機構設在監管機構的不同賬戶,現金流進入賬戶后根據約定條件投向指定特征的資產,并在約定時間按照約定條件由特殊目的機構控制人支付到對應證券的由證券托管結算機構控制的各證券獨立賬戶,再由托管結算機構支付給不同的投資人。這一過程中,同一個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可能被拆分到不同的證券賬戶中,不同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也可能兌付給同一個證券持有人,也可能某一筆資產的本金現金流和另一筆資產的利息現金流包括它們的利息在經過管理人重組之后,拆分給不同證券的持有人。上述幾種情形是最基本的現金流支付情況,涉及信用觸發和信用保障條款后,現金流分配將更為復雜。在結構上,不同證券設計了不同的現金流支付頻率和信用觸發機制,也由不同的內外部信用保障機制,如多余現金流抵扣和外部現金儲備賬戶的回撥、流動性支持等。此外,還有發生違約事件后,大規模的現金流支付分配順序改變。
因此,在現金流管理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至少能夠在以下兩個方面對資產證券化產生重要作用:
一是能縮減銀行等機構服務成本。上述資產和現金流的管理、劃付、分配等業務涉及的系統維護與后臺工作,往往由不同機構、機構內不同部門、部門內不同崗位的人工操作,面臨長流程、多環節。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為簡化并自動化這些手工服務流程提供了可能,如實現自動記賬功能以及自動審計功能。德勤審計師目前已經開發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自動審計服務平臺Rubix,通過與SAP和Oracle等各種財務報告系統對接,實現包括貿易合作關系管理、實時審計功能、土地登記功能等應用。
二是利用智能合約的功能,實現現金流的自動劃撥以及資產循環投資購買等后續產品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對信用觸發機制條款的調動。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功能,可隨意給交易合同添加各種不同的交易條件。通過智能合約,可以給數字貨幣施加限制條件,為改變目前依賴大量人工完成現金流分配、劃撥以及實現各種交易結構設計的信用條件提供了可能。資金的歸集和分配將完全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實現,公開透明,效率將顯著提高。
(三)改善增信環節轉移的高成本
由于通常對應了多筆資產(可能是上千筆),每筆資產對應著不同的外部擔保,因此在實踐中資產證券化目前沒有真正實現擔保隨同金融債權資產的轉讓,只是通過法律條款約定了保留完善擔保的權利,在真正出現需要履行擔保的情況時再轉移擔保。在當前我國經濟環境下,這一條款實際上是由發起銀行通過自身信用提供了隱性擔保的,但是也對發起銀行造成了隱性義務和償付壓力。尤其是保證擔保和信用保險的情形下,擔保人(或者是貸款承保人)往往是發起銀行的合作機構,但不是新的特殊目的機構的合作機構,可以通過履約主體變更進行違約代償責任履行的抗辯。基于區塊鏈技術,建立點對點的增信保障平臺,降低增信轉移的成本,以信用保險為例,利用區塊鏈技術可建立點對點的互助保險平臺,一旦單一主體發生符合特定條件的違約事件,其他參與這一平臺的保險參與者將直接繳納費用給被違約主體。
(四)證券交易與再融資
互聯網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信息制造和傳輸,但始終不能解決價值轉移和信用轉移。所謂的價值轉移是指,在網絡中每個人都能夠認可和確認的方式,將某一部分價值精確地從某一個地址轉移到另一個地址,而且必須確保當價值轉移后,原來的地址減少了被轉移的部分,而新的地址增加了所轉移的價值(即避免出現“雙花”)。信用轉移是價值轉移的必然結果,表示價值的轉移獲得所有參與方的認可,且其結果不能受到任何某一方的操縱,取得了系統內的公信力。這一價值可以是貨幣資產,也可以是有價證券、金融衍生品等實體資產或者虛擬資產。
在目前的互聯網中也有各種各樣的金融體系,包括許多政府銀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統,但本質還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來解決。即通過某個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為背書,將所有的價值轉移計算放在一個中心服務器(集群)中,盡管所有的計算也是由程序自動完成,但是卻必須信任這個中心化的人或者機構。事實上通過中心化的信用背書來解決,也只能將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機構、地區或者國家的范圍之內,所以價值轉移的核心問題是跨國信用共識。
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價值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傳遞,為金融互聯網搭建提供了基礎,其中證券交易市場是區塊鏈存在發展機遇的領域。傳統證券交易中,證券所有人發出交易指令后,指令需要依次經過證券經紀人、資產托管人、中央銀行和中央登記機構這四大機構的協調,才能完成交易。這樣的模式造就了強勢中介,金融消費者的權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同一共識原則區塊鏈技術系統下的證券可以點對點交易,買方和賣方能夠通過智能合約直接實現自動配對,并通過分布式的數字化登記系統,自動實現結算和清算。不再需要中央化的登記結算機構,也不再受到交易時間的限制。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在交易上也采用傳統證券交易模式,通過區塊鏈進行資產證券化產品交易,可使更廣泛的參與者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臺上自由完成交易,且可實現24小時不中斷運作。對于認可這一“區塊”價值的機構,可以接受“區塊鏈”代表的證券持有人再融資,不用擔心對應證券資產的轉移和“雙花”,因為每一筆交易都公開透明、可追本溯源。
(五)證券化資產的管理
資產證券化產品投資人會議舉辦的程序較債權代表和股東代表復雜,一是涉及的權益結構復雜,二是證券資產類型復雜,某一資產的違約可能需要涉及不同投資人會議提出表決意見,成本過高。這就涉及通過資產管理人執行投票,由于涉及可能的利益沖突,需要對管理人資格謹慎地約束和條件授權。投票流程是資產管理人向人發出投票指令,指令隨后被傳遞給投票分配者,再由投票分配者將指令傳遞給托管人,托管人請求公證人根據對管理人的授權對投票指令進行公證,然后向登記方申請并完成登記,最后投票信息匯總。這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非標準化的流程,投票信息存在被不正確傳遞或丟失的風險。
而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投票可以透明簡化,直接公開在區塊鏈技術搭建的投票應用系統里,結果供委托人查詢。
此外,另一個證券化資產管理方向――證券化基礎資產的獲取和管理,在未來可能通過區塊鏈技術搭載的物聯網設備實現也許是一個更為長遠的設想。根據IBM的設想,區塊鏈技術搭載的物聯網管理體系下每個設備都得能自我管理,設備彼此相連,形成分布式云網絡,只要設備還存在,整個網絡的生命周期就可以大幅延長,運行維護成本顯著降低。而基于信息管理系統下發生的物流及現金流可以成為高度分散性資產現金流的證明,從而為證券化交易創造信用依據,不再依賴商業信用鏈上核心企業的信用。
四、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集團、摩根大通在內的9家全球頂級銀行已加入一個由金融技術公司R3領導的組織,著手為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中的使用制定行業標準和協議;而納斯達克在2015年12月30日完成了基于區塊鏈平臺的首個證券交易,對于全球金融市場的去中心化有著里程碑的意義。但是,區塊鏈技術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大規模廣泛開展實際應用。
(一)高耗能問題
數字貨幣經濟學中也存在所謂的“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時達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安全”這三個要求。區塊鏈是否在節約中心化成本問題的同時又過度使用了電子能耗成本呢?技術的應用要考慮其系統的整體性。
(二)數據庫存儲空間問題
區塊鏈數據庫記錄了從創建開始發生的每一筆交易,因此每一個想參與進來的節點都必須下載存儲并實時更新一份從創世塊開始延續至今的數據包。如果每一個節點的數據都完全同步,那區塊鏈數據的存儲空間容量要求就可能成為一個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
(三)處理大規模交易的抗壓能力問題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還沒有真正處理過全世界所有人都共同參與進來的大規模交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區塊鏈系統中的節點總數規模仍然很小。一旦將區塊鏈技術推廣到大規模交易環境下,區塊鏈記錄數據的抗壓能力就無法得到保證。
(四)安全性問題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是基于非對稱密碼學的原理,但隨著數學研究和量子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些非對稱加密的算法能否被破解呢?也許在未來,基于數學原理基礎上的算法安全性會變得越來越脆弱,那時的區塊鏈技術就失去了信任這一最根本的基石。對于這個問題,市場中目前正在整合更強的加密原理。
然而在科技領域里,技術的更迭可能隨時會讓一個巨頭倒下。曾經手機領域的霸主諾基亞因為沒有跟上智能手機系統的潮流,從巔峰時期的2000億歐元市值到最后落得被微軟以72億歐元收購。顛覆者Apple也不負眾望,市值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全球最值錢的公司。
近些年來區塊鏈技術的出現有望重新構建人類的信任網絡,并像互聯網一樣徹底改變人類社會活動的形態。雖然目前區塊鏈領域的戰火還未全面燃起,以BAT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巨頭們也都加緊在版權、溯源、金融、硬件、底層技術等方面進行戰略布局,以應對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沖擊。
01
百度全方位發力
在BAT當中百度勢微已是不爭的事實,截止9月18日百度市值僅為762.04億美元,而其競爭對手阿里巴巴為4086.54億美元,騰訊為4319億美元。實際上百度已經掉出了第一梯隊,甚至有被京東、網易趕超的可能。
為此,作為百度的掌舵人李彥宏,大幅進行改革創新。除了all in人工智能,開發PaddlePaddle、DuerOS 和 Apollo 等AI平臺以及百度的自動駕駛,還對區塊鏈領域進行了深度探索。
近日百度旗下北京鼎鹿中原科技公司注資5000萬元成立了度鏈網絡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網絡包括區塊鏈技術研發、技術轉讓及技術應用服務、網絡游戲研發及運營、電子競技游戲軟件開發、咨詢及銷售等。
“度鏈”落地,百度似有大力發展區塊鏈業務之意,以轉型為高科技公司來脫離現有搜素引擎——廣告的傳統營收模式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其實早在2016年,百度就開始低調布局區塊鏈領域的應用。
(圖片來源:區塊鏈研習社)
布局區塊鏈金融平臺,是百度重要的戰略之一。2017年5月,百度金融同佰仟租賃、華能信托聯合發行場外區塊鏈技術支持的ABS項目。8月17日,“百度-長安新生-天風2017年第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獲得上交所批準通過,成為國內首家公募機構發行的ABS。
ABS全稱是資產支持證券化,以項目所擁有的資產為基礎,以項目資產可以帶來的預期收益為保證,通過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來募集資金的一種項目融資方式。
利用區塊鏈技術保證金融資產的透明性,成為ABS市場的創新趨勢。區塊鏈與ABS的相結,有效保障了底層資產質量真實性,有助于解決交易各方的信任問題。
此外,百度也推出了自己的區塊鏈開放平臺 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用戶可依據企業實際業務場景,對區塊鏈各項目屬性、模板和機制進行定制及靈活配置。成功應用于信貸、資產證券化、資產交易所等業務,實現資產的透明性和可溯源性。
在C端場景方面,百度此前推出了一款名為區塊鏈寵物狗“萊茨狗”。該項目是百度在區塊鏈應用領域的全新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夠保證每只萊茨狗的唯一性。萊次狗并不具備現金交易功能,未來用戶可通過使用百度內部產品獲得微積分。此外,用戶必須通過百度錢包進行實名認證,這將增加用戶與百度各線產品的粘性。
雖然如今百度全力布局區塊鏈,已經擁有了云計算、智能合約、版權、底層網絡、游戲5個方向的區塊鏈產品,但對于想要依靠區塊鏈技術翻身的百度來說還是不夠的,需要有真正具有顛覆性的產品出現,就如同蘋果手機一樣真正改變世界。
02
阿里巴巴專注區塊鏈+生活
作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馬云非常看好區塊鏈技術。馬云表示,區塊鏈不是泡沫,但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不是用來炒作的,而是一個解決方案,解決數據和隱私安全的解決方案,為社會創造價值。
全球影響力的知識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聯合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了“2017全球區塊鏈企業專利排行榜(前100名)”。報告顯示, 中國在區塊鏈專利的增速遠超過美國,領先全球。前100名中,中國入榜的企業占比49%,其次為美國占比33%;阿里巴巴以49件的總量排名第一。
阿里在區塊鏈領域的布局,主要還是聚焦在區塊鏈+生活領域。2016年7月,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首先應用于支付寶的愛心捐贈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可溯源性,有助于解決社會公益領域透明度和信任度的問題,讓每一筆款項的具體去向都記錄在區塊鏈上。
此后的兩年時間,阿里數次,先后與普華永道合作,打造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應鏈,與江蘇常州市合作開發基于醫療場景的區塊鏈應用“醫療+區塊鏈”試點項目。通過菜鳥物流與天貓國際,宣布啟用區塊鏈技術跟蹤、上傳、查證進口商品的物流全鏈路信息。
此外,阿里早已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跨國轉賬業務上。2018年6月25日下午,螞蟻金服宣布,港版支付寶AlipayHK,聯合菲律賓電子錢包運營商GCash,從即日起運用區塊鏈技術提供中國香港與菲律賓之間的實時匯款服務。
螞蟻金服在現場請來了一位來自菲律賓馬尼拉的香港家政服務人員Grace。她使用區塊鏈技術完成了第一筆跨境匯款,耗時僅3秒,而在以前則需要10分鐘到幾天不等。
與 btc 、Ripple這樣加密貨幣區塊鏈跨國轉賬形式不同,港版支付寶通與渣打銀行進行安全合作,通過銀行進行結算,再利用聯盟鏈技術參與區塊鏈記錄,確保關鍵信息的安全性。同時,不需要任何代幣,保證了資金的安全合規。
03
騰訊專注區塊鏈+金融
在今年兩會上,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表示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在很多領域,尤其是在數字化認證實物的唯一性方面。就像現實中的一個文件、一個票據等等,可以用區塊鏈技術來保證它們不可被復制、不可被篡改。相比過去的傳統 IT 技術,區塊鏈在真正模擬現實社會中的單據、收據的唯一性上,是有劃時代意義的。
目前騰訊的區塊鏈團隊歸屬騰訊金融科技事業線。騰訊在區塊鏈方面的動作也主要集中在供應鏈金融領域,今年8月份,深圳基于騰訊區塊鏈技術,在深圳國貿旋轉餐廳開出全國首張區塊鏈發票。這“宣告著深圳成為全國區塊鏈電子發票的第一個試點城市,也意味著納稅服務正式開啟區塊鏈時代”。
通過線上支付完成一筆交易后,該交易的數據信息就成為一張“發票”。再利用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技術,將個人、商戶、公司、稅務局統一聯系起來。這樣每個環節都是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數據不會丟失的。再通過微信自助申請開票、一鍵報銷,發票信息將實時同步至企業和稅局,并在線上拿到報銷款,報銷狀態實時可查。
“區塊鏈電子發票”打通了發票申領、開票、報銷、報稅全流程。給消費者和商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好處,也優化了企業的發票報銷流程,大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力成本。
此外,2016年5月31日,騰訊就參與建立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2016年9月底,微眾銀行與上海華瑞銀行宣布共同開發了國內首個基于聯盟型區塊鏈技術的銀行間聯合貸款清算平臺并上線試運行。
2017年春節,開始內測的黃金紅包已經開始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資產的并行記賬。2017年6月,中國銀行與騰訊共同成立了“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騰訊加入加拿大區塊鏈研究所。
如何讓區塊鏈技術在大眾生活中更好地應用落地已成為當前業界努力探索的一大焦點。專家表示,區塊鏈未來將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區塊鏈技術融入大眾生活將是必然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區塊鏈仍處于“野蠻生長”的早期階段,應用場景仍待探索,同時要符合監管和法律的要求,而網絡安全同樣不容忽視。
市場仍待“殺手級應用”激活眼下區塊鏈概念橫飛,但對許多人來說仍不明就里,因為行業仍處發展早期,落地的應用十分有限,還沒有像一些成熟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那樣廣為人知、不可或缺。
區塊鏈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應用也在悄然進行,一些項目已在不斷探索和實踐。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18CESASIA·上海——暨區塊鏈DemoDay·ACES專場”活動上,德鼎創新基金管理合伙人李忠強透露,德鼎創新基金早在2015年即投資了一個位于巴塞羅那的區塊鏈應用項目,該項目將區塊鏈技術用于移動支付。“實際上我們投資了不少類似的將區塊鏈技術融入日常生活場景的項目,和應用場景結合都比較密切,數量也很多。”李忠強說。
志頂科技Tokenpos創始人王瑋也在從事區塊鏈支付領域的相關業務。在他看來,區塊鏈行業依然是一個早期行業,應該更多關注發展前景。比如目前CDR獨角獸回歸,需要多方自主設計才能實現。將來在區塊鏈上,用戶通過手機簡單操作即可實現。“未來,區塊鏈對每個人都會造成影響,尤其是金融、財產等方面。”
在早前的“鏈·接未來——央廣TMT沙龍”上,工信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于佳寧就曾表示,區塊鏈的核心在于解決協作信息化的問題。“用一個雙方共同認可且不可篡改的機制來解決協作和對賬的問題,解決一個在新型環境下信息化的問題,這是一個最核心的場景,數據資源共享等都是在這個場景下衍生下來的。”他認為,區塊鏈對實體經濟的效果比較明顯,主要體現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優化協同環境和引導資金脫虛入實幾個方面。
在實體經濟領域,區塊鏈產業的快速發展正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工信部信息中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止到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達到456家,覆蓋上游的硬件制造、平臺服務、安全服務和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以及保障產業發展的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等各個領域。未來三年,區塊鏈將在實體經濟中廣泛落地,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而在一些垂直領域,區塊鏈也有著不可估量的應用前景,例如征信領域。中誠信征信副總裁兼CTO姚明表示:“區塊鏈可以實現數據自治、隱私保護、評估透明、交易透明,還可以做資產溯源,資產數字化等等。”中誠信征信已經在整個區塊鏈應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在黑名單共享、資產證券化和信用信息的管理上。姚明認為,要實現信任從量變到質變,還需要中介服務的透明化。區塊鏈的出現,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分布式資本合伙人姚鏡儀認為,區塊鏈技術帶給人們生活的改變,不像其他技術那樣直觀,“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就是對傳統行業業態的重塑。雖然目前技術層面的瓶頸仍在制約著區塊鏈的應用和成長,但區塊鏈能帶給人們商業形態和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
目前,區塊鏈的潛力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在金融、制造、零售、互聯網等行業,已經出現了很多區塊鏈的應用案例。國際數據公司(IDC)近日報告預計,這一趨勢將在未來三年延續,到2021年,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將突破10億美元。但同時,目前大部分區塊鏈應用尚處于嘗試階段,交易低效、場景非剛需、商業模式單一等問題普遍存在。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區塊鏈“殺手級應用”很難出現,技術平臺、開發服務將是支撐區塊鏈市場增長的主要模式。
產業成長需要“容錯”區塊鏈應用正加速落地。創業邦的《2018年區塊鏈發展報告》顯示,區塊鏈應用將率先在金融領域落地。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應用普及和社會認知度的提高,區塊鏈將逐漸向社會征信、醫療、教育、物流、文化娛樂等多領域滲透。
作為一項嶄新技術,區塊鏈應用也面臨諸多挑戰和難題。據王瑋介紹,股票采用區塊鏈技術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嘗試,比如納斯達克。具體到CDR這種模型是不是通過區塊鏈來實現,可以確定的是技術已經得到實現,而主要取決于各國監管機構、交易所和證券公司對這件事情的認可。
增強區塊鏈行業監管已是共識和趨勢。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曾指出,面對不斷演進的區塊鏈技術,需要同步考慮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以加強監管,防范風險。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像區塊鏈這種東西,不能讓它走歪了,不能讓它僅僅去造幣,然后去造百萬富翁,而要用它來改造我們的基礎設施,改造我們的認證系統、信任系統、產權識別系統,改造我們金融交易的成本。”
“區塊鏈社交本質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聯系和交流,社交平臺變成最大的社區和流量入口,未來還會作為數字資產的流通工具。”李忠強認為,監管最大難點是區塊鏈的社交和通信。
“智能合約和token是區塊鏈的靈魂。”姚鏡儀表示,她堅信智能合約的未來,但現在也看到智能合約出現了很多問題和事件。分布式資本的投資策略就是“容錯”。如果沒有足夠的容錯性,區塊鏈生態中就無法生長出足夠的多樣性。
安全監管“箭在弦上”區塊鏈應用尚處探索期,頻頻上演的網絡安全事件則進一步凸顯出行業的短板和不足。近日360宣稱發現區塊鏈“史詩級漏洞”,為新生區塊鏈行業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課。
針對當前智能合約出現很多安全漏洞現象,李忠強表示,在公有鏈飛速發展時,安全問題往往來不及考慮,現在有團隊把公有鏈做出來以后才去考慮安全問題。正是為增強安全防范,德鼎創新基金也投入了一個團隊,專門做一些底層的安全研究。
而在王瑋看來,安全在區塊鏈領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智能合約本身有漏洞,這是一種全新的安全問題;第二個層次是交易所和應用平臺,他們自身有安全漏洞,可能導致黑客攻擊以及資產流失;第三個層次比較特殊,因為區塊鏈目前還是一種密鑰體系來管理資產,如果個人泄露或丟失了密鑰也會導致資產的流失。
誠然,構建健康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是當今中國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傳統的供應鏈模式正在日益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遭受重創,供應鏈金融也被越來越多企業所重視和依賴,并被稱為解決供應鏈難題的最佳手段。
但關注供應鏈金融的CFO心中也許會有疑問――做供應鏈金融一定會是天貓、京東似的互聯網電商模式嗎?一定要占據上下游供應鏈條中的核心企業地位嗎?
“世上本無路”,有人就用腳趟出了另外一條路。
“翼啟云服區別于圍繞電商封閉生態圈的模式,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多方參與進來的目的只有一個,為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資產抵押不足,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成本高、制度不健全,這些都是企業缺乏金融能力的表現。”宜信旗下翼啟云服供應鏈金融首席創新官劉灝和企業客戶、媒體溝通時,“金融能力”、“為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成為他最常說的詞。
11月18日的“2016長三角中小企業投融資峰會”上,他給我們的第三次見面帶來了兩份“意外禮物”。在發表名為《成就“小”企業的“大”生意》演講時,劉灝預測“企業的金融能力將成就中國中小企業的下一個30年”;同天,真旅網集團(以下簡稱為“真旅網”)成為繼每日優鮮、木頭來了等之后,翼啟云服在B2B領域新的合作伙伴。
“真旅網已經快成為我第二個辦公室了。”回顧整個過程,身為翼啟云服全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總監的喬健有點小激動,就在過去的短短六七個月時間里,“宜信-真旅網”這段行程,他至少往返了十多趟。從雙方初步接洽,到產生合作意向、初步供應鏈金融合作,再到宜信翼啟云服與真旅網達成戰略合作簽約的整個過程,翼啟云服這位項目負責人也用行動詮釋了“為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來自真旅網市場總監高艷楓的介紹,這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香港的全網絡運營的“網上旅行社”。當時真旅網是國內在線實時交易B2C網站,全球有20多個分支機構,2014年隨著旅游業B2C的興起,“我們覺得B2C這個領域越來越成為紅海,于是就轉型了。”此后,真旅網創建了天地行B2B平臺,目標為業內B端用戶提供機票、酒店、旅游度假、郵輪、簽證和機場貴賓服務等一站式綜合旅游服務。
聊起這個新簽的B2B伙伴,劉灝說:“真旅網整個的產品體系比較豐富,它不僅有標準化的產品,而且還是迪士尼門票在上海的一個重要合作伙伴。它基于非常獨特的旅游資源、配備出很多旅游市場中目前比較流行的產品。另外,如果深究其本身,真旅網也是一個B2B2C的模式,既服務于小B,同時也服務于C端的用戶。這些是真旅網區別于其它同業B2B平臺所不一樣之處。”
除去旅行行業,目前宜信翼啟云服已經將供應鏈金融服務輸出至國內生鮮行業、建材行業、商超等行業,相信隨著企業對于自身體量壯大的需求以及對上下游供應鏈的生態完善需求,未來將會有更多的B2B行業在翼啟云服全產業鏈供應鏈金融中。如果出幾個關鍵詞,也許我們會更好地觀察劉灝和翼啟云服團隊對供應鏈金融未來到底在想些什么?
做中小微企業的CFO
伴隨著上市疑云和人事調整,阿里的螞蟻金服近期了聚焦三大領域的全新戰略。非常有趣的是,在2B端戰略口號,螞蟻金服與宜信“撞車”了,雙方都提出“做中小微企業的CFO”。螞蟻金服將其2B端Power定義為,“用數據能力服務到兩千萬小微企業的CFO”,那翼啟云服與其對弈的資本是什么呢?
“應該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市場上是獨一無二的。”劉灝把自己的優勢剖析成幾個組合,“最終我們是希望和企業客戶一起建立一個金融生態圈,能夠成為這些企業提高金融能力整體方案的解決者。今年7月22日翼啟云服在北京正式時,當時主要談的還是在供應鏈融資型產品,但這一次在長三角地區是攜整個產品線――包括保險、征信,財務外包服務、現金管理、企業級理財等各個方面,我們提供的是全方位金融服務,來幫助提高企業的金融能力。”
傳統上的供應鏈金融,通過供應鏈上數據來給企業放貸。但隨著翼啟云服和更多的企業接觸,他們自己也發現供應鏈金融不僅僅是融資的問題。“如果從資本市場上去看這些高成長的企業客戶,最終的供應鏈金融打包產品,既包括債權,也包括股權;既包括資金管理,也包括提高企業客戶自身在應收應付對賬上的能力。所以今天再談到供應鏈金融的時候,這是一個整體概念。我認為這一點是在市場上可以有所作為的”。
因此,翼啟云服在這次峰會的展臺上最搶眼球的是限額1億、3個月年化預期收益率6.2%的企業級理財定制性產品。
“ABS” 箭在弦上
為降低融資成本,資產證券化(即ABS)是很多供應鏈金融業者都在考慮的選項。
“現在雖然還沒有真正去實施ABS,但翼啟云服肯定會走這條路。”劉灝在表示肯定的同時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ABS首先并不依靠于市場上的某一方,例如傳統金融機構、信托、基金,它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化融資手段。“但是對于供應鏈的產品來說,ABS是有一點難度的,一方面是在于基礎,我們現在有多少可以打包的資產,是1個億還是5個億、10個億。這個資產包的穩定性是需要考慮的。”他接著說,“另外一方面,ABS本身對于資產的期限是有一定要求的。目前我們供應鏈融資的底層資產更多的是短期的,諸如30天、45天,這種情況下做成池管理相對難度就比較大。”
其實,我們最早聽到關于翼啟云服ABS相關信息是在今年9月份。海南股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為“海股交”)的董事長李曉剛曾分享過他在7月做客宜信北京大望路總部時,對翼啟云服的初步考察。
“這款綜合于中小微企業的產品,不僅僅是金融產品,更多的是一款集行政、財務、流程等功能于一體的一套信息系統,這套系統的推廣和應用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微企業的運作能力和水平。而且在這套系統里大量沉淀了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記錄,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信用記錄反過來更好地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構成了一個閉環,有利于提升我們的服務品質。”
當時李曉剛給出的時間表是2017年,然而動作卻在今年11月底時就節奏加快,翼啟云服宣布“攜手海股交提升海南中小微企業金融能力”。雖然從內容上看沒有關于盡調和作價的細節,但可以感知的是翼啟云服的ABS標,箭在弦上。
與“區塊鏈”結合
劉灝在峰會上演講時出示了張“金融生態圈”圖,從最滿足企業最開始一些需求的眾籌、風投,到進入核心地帶的區塊鏈、金融創新,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狀。但供應鏈金融和區塊鏈到底應該如何結合?
在今年6月的達沃斯分論壇上,宜信創始人兼CEO唐寧透露“未來在Fintech領域我們會有更多動作”。同月,宜信便攜手IDG資本,成為全球第一個拿到紐約州金融服務局(NYDFS)頒發數字貨幣許可證(BitLicense)――Circle公司D輪6000萬美元的參投人。他的目標是通過區塊鏈技術,讓各國用戶用其法幣實現全球范圍內免費的結匯與小額支付。事實上,除了Circle,同在6月宜信還投資了全球采購和供應商互聯網平臺Tradeshift。宜信對Fintech的投資顯得比較有特點。“關于Fintech的各個領域,包括支付、網貸、眾籌、智能理財、保險科技、區塊鏈、供應鏈融資等等,我們都是非常關注的。”他在翼啟云服正式當天解釋了基于這種“特點”的Fintech投資想法。
“其實,不僅僅是有想法,我們已經開始做了。翼啟云服的第一個電子賬本會在春節前后。”劉灝如是介紹。
1引言
在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小微企業是社會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較大的幫助,但是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問題。小微企業在運行中,一部分企業管理模式并不適合企業發展,經營期間也會存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小微企業在我國信貸市場中,一般情況下都是向其他中小微企業進行借款來獲取資金支持。小微企業一般存在著企業和個人資產不明確、財務賬目混亂的問題,為保障供應鏈能夠穩定發展,必然需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風險的問題,進而保證供應鏈金融發展效果。
2供應鏈簡述
站在商品從生產到銷售整個過程的角度上來說,供應鏈就是某個商品從材料采購,再到半成品、成品,最后借助網絡平臺銷售出去,經過物流的運輸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也就是說,供應鏈是將商品材料供應企業、商品制作企業、商品分銷企業、商品零售企業以及消費者集中起來形成一個鏈。在整個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競爭能力比較強,一般規模比較大,也正是因為核心企業地位的強大,它們一般都會在商品交貨方面或者是價格等條件上占據一定優勢,通常情況下會對上下游企業提出較高的條件,而這些條件最終會為其他企業的盈利帶來一定的壓力。而承受這些壓力的正是上下游企業,多數是小型微利企業,這一類企業在銀行融資方面優勢并不高,在得不到金融資金支持下,很容易導致企業資金運轉緊張的局面,進而導致供應鏈平衡問題,這些是供應鏈金融體系產生的一個內在因素,許多金融機構針對這個需求點,結合各種資源為這一類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形成了一個供應鏈內提供金融資源,供應鏈外提供服務的局面。一般在小型微利企業經營中應用供應鏈金融體系比較多,在供應鏈中,小微企業可以與核心企業直接合作,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小微企業貸款困難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為企業節省貸款成本。在供應鏈中,金融機構是以一個合作受益者身份存在的,因此,金融機構若是想獲取更多利益就需要保證供應鏈中核心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盡可能地將供應鏈中單個企業面臨的問題,轉化成整個供應鏈能夠控制的問題,最大程度上降低企業貸款風險幾率。
3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
就小微企業而言,銀保監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為企業融資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在整個供應鏈中,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充分融入核心企業當中,整合供應鏈各個企業合作過程的相關信息,對物流和資金信息進行深入分析,為供應鏈中的企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將現金管理、結算、融資等集中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務體系。小型微利企業融入供應鏈金融中,促使供應鏈金融發展快速增長,但同時也為供應鏈金融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和管理問題。例如,企業以虛假交易活動信息、不真實的債務協議等,騙取融資資格,導致供應鏈金融風險增加。
4供應鏈金融體系內小微企業貸款風險類型
4.1操作帶來的風險
一般情況下,操作風險有2方面,分別是商品監管不力產生的風險和內部操作、管理產生的風險。所謂的商品監管風險就是銀行掌握的商品信息與商品在倉庫的實際信息不相符,這種情況一般是信息滯后產生的,這種過錯無論出現在哪一方,都會對另外一方產生影響,由此導致質押商品監管問題。內部操作風險指的是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體系不完善導致風險存在,而管理風險通常是因為管理不到位產生的影響,實際上,發生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管理層對企業內控意識不高導致的,久而久之,供應鏈金融體系在企業正常運作時,就會存在諸多風險。
4.2市場帶來的風險
在我國,金融市場波動比較大,導致金融匯率不斷變化,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企業質押物價格在某個時間內呈現出較大的波動,因此,金融機構在確定企業質押商品的同時應當對商品價格波動進行分析,對于價格上下浮動較大的商品,以及一些處理起來比較難的商品并不適合作為質押物,金融機構應當明確這一點。如果金融機構強行處理這些商品就會出現風險問題。例如,不合適做質押物的商品在進行質押期間,由于市場波動導致質押物價格下降,這樣就導致了質押物與貸款額不相符的情況,若是企業不肯再提供質押物,那么就會出現金融風險。
4.3企業信用帶來的風險
小微企業在日常經營中,其自身經營和管理能力與其還貸能力有直接關系,因此存在著一定風險。例如,企業商品不是由正規渠道得來的,就很容易被沒收,進而導致企業產生損失,由此引發金融風險。再如,企業并不具備商品的使用或者質押權利,那么商品自身就有非法性質,這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也可以說是企業的交易信用不良,日常經營中就會存在諸多問題,導致風險增加。
4.4法律帶來的風險
現階段,供應鏈金融體系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法規的制定就比較滯后,跟不上當前的發展趨勢,為此,供應鏈金融體系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法律上的風險。就以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而言,實施目標主要是動產質押,在《擔保法》中形成了明確的規范,但是在實際執行上,存在著部分條款和規范概念模糊、過于原則化,并且執行效果不理想、強制性不高等問題。另外,合同條款不明確也會導致風險發生,還有商品的所有權問題也會產生風險,由于法律不健全,對風險的法律保障就不存在了,長期以往,只能促使風險不斷增加。
5小微企業在供應鏈金融體系內風險管理的對策
5.1對市場準入標準加以明確
為有效減少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信貸機構需要對自身在信貸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深入分析,找到產生的因素,結合自身經營狀況,建設有效的信貸市場準入體系。首先,對小微企業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查,根據審查結果評定其企業信貸等級,建設科學的準入資格,促使小微企業能夠符合貸款機構的放貸要求。其次,應當保證供應鏈上的企業能夠相互聯系,將核心企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此來引導其他企業,進而實現提升管理效果的目的。最后,信貸主體企業需要保證自身市場競爭力,以此保證具備還款能力,保持自身良好的信貸信用。整個供應鏈核心內容就是核心企業,同時也是制定和執行制度的一方,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具有擔保的作用。為此,有關機構應當加強對核心企業的關注力度,在交易的基礎上,加強對質押物風險防范的措施。另外,作為商業銀行來說,在選擇抵質押物方面,應當選擇一些市場量比較大的資產,且該資產的價額變動不大。此外,在驗收資產時,應當嚴格審查資產的來源是否合法、真實,進而降低信貸風險發生率。
5.2優化管理現金流的方式
貸款機構內部都應當設立現金流管理控制制度,與貸款企業簽訂明確的貸款協議,貸款過程中,除了要嚴格按照規整制度流程進行信貸業務,還需要跟進企業經營動態,在提升現金流管理的基礎上,確定資金流動方向。為了能夠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發生,金融機構可在企業同意后,對企業內部資金動態進行監督,對資金實際使用和流向進行動態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督效果,保證企業還款信用。此外,金融機構還需要深入分析企業財務信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檢視財務報表,進而保證企業還貸能力在可控制范圍內,綜合評價小微企業信貸資質,將貸款風險降到最低,為貸款機構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
5.3建設線上金融業務
為促使供應鏈上的各方企業能夠有效連接,金融機構應當適當采用對策,將核心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相連接起來。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來保證供貨企業、生產企業、銷售企業都能夠順利運行。金融機構在取得信息資源后,還需要對其進行統一管理,最終進行分類管理。企業在日常運行過程中,還需要簡化工作流程,保證供應鏈能夠融入企業經營中,進而減少融資成本,實現規模效應。另外,供應鏈金融要想在企業中得以實現,就需要借助科學的力量,建設互聯網平臺,在供應鏈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基礎上融入網絡平臺,對買賣雙方進行有效的協調,提高信息作用。在保證供應鏈穩定運行的基礎上,做好風險識別和警示工作,保證供應鏈運行效果。
5.4有效規避信用風險
就目前而言,很多金融機構的業務已經逐漸朝小微企業方向發展,導致供應鏈金融模式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為有效避免金融銀行信貸風險,可以對產品進行多品種設計,可以設立以下幾種業務:第一,資產證券化,所謂的資產證券化指的是金融機構為轉移風險,可以將企業中的應收賬款作為信貸抵押擔保財產,需要注意的是,證券的發行銷售應當公開化。第二,設置衍生產品,這種業務是防范商品風險的一種方式,通過購買產品的期權,從而降低供應鏈金融風險,在購買時需要注意看跌期權,以此防止由于價格上下浮動而產生的信用風險問題。第三,保險商品,是為了防止商品發生意外而出現風險的方式,也是轉移風險的一種手段,金融機構可以要求企業為信貸抵押物品提供相關保險,并且獲取商品轉讓后的損壞賠償權。在這個過程中,一旦商品在運輸或者庫存期間發生意外,都有保險公司承擔損失,而這個損失則由金融銀行收取,進而保證金融機構的資產安全。第四,金融機構可以采用外包非核心業務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競爭優勢,金融銀行可以與物流公司進行合作,通過物流公司對商品的運輸和保管能力提高商品安全性。另外,金融銀行也可以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線上業務辦理功能,利用網絡技術的科學嚴謹性,對信貸風險進行科學防范。
5.5信貸合作后的風險防范
在信貸中,企業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就信貸問題建立起風險管理意識,達成協議后,信貸機構需要對風險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對企業經營過程進行監督。信貸業務完成以后,貸后風險管理主要是對企業發展開展跟蹤和監督工作,其中包括商品物流、資金使用流向、質押商品有效性等,現實中,企業與信貸機構之間會形成合理的合同關系,合同中將會明確顯示各方權利義務,為企業自身經營情況提供保障,同時信貸機構還應當積極去監督、分析資金使用情況。此外,信貸機構還需要對企業質押物提高重視,密切關注其價格和安全性,建設一套健全的市場價格信息方案,若是質押商品的價格過低,信貸機構可以要求企業增加質押商品,這一點應當自簽訂合同時加以明確。另外,信貸機構還應當對物流公司實施監督工作,進一步降低信貸風險發生率。
5.6加強法律層面的管理
企業風險管控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需要建立在企業整體管理體系中,供應鏈金融管控屬于特殊風險管理,因此不僅僅是要融入企業管理中,還需要制定特殊的管理體系,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基礎在于供應鏈金融體系運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現階段,供應鏈金融體系中具有較多的銀行、企業參與,一旦發生糾紛問題,就為調查取證帶來了一定難度,所以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嚴格執行相關規定,保證各項業務的開展都合法,同時強化內部管理相關規章制度。就政府而言,應當對供應鏈金融整個交易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審查交易是否真實、合理,并對此進行分析。另外,銀行保險機構也應當積極與各個相關部門進行交流、溝通,實現信息數據共享。此外,應當重點把握供應鏈數據分析,保證網絡良好,為小微企業信貸提供便利,可以在供應鏈金融體系中融入物聯網技術,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區塊鏈技術。
6結論
綜上所述,對中小微企業來說,供應鏈金融不僅能夠幫助企業獲得融資機會,同時也能夠有效緩解企業運營中存在的風險問題。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采用供應鏈金融體系進行信貸業務,不僅能夠降低金融機構在貸款中存在的風險,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收益,但是在供應鏈金融體系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了各種各樣的風險問題。為此,需要提高防范風險意識,采取動態監管方式找到供應鏈金融體系中的風險隱患,采取一系列手段進行及時處理,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損失度,促進供應鏈金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尹麗艷.后疫情時期汕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1(05):29-32.
【2】解義鵬.蘇寧易購供應鏈金融發展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20.
【3】郭浩,陳晴.龍江銀行農業供應鏈金融體系的發展障礙及對策[J].現代商業,2020(17):121-123.
【4】郭瑩,鄭志來.區塊鏈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的模式與路徑創新[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09):79-85.
傳統金融模式的局限性
盡管我國金融業已經取得了巨大而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與發達國家金融業的發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金融行業長期實行嚴格監管,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的準入門檻非常高,社會資本難以自由流入,使得金融行業保持了相對較高的資本回報率水平。
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即使有的金融機構推行多元化發展,其不同領域的經營也需要單獨注冊,成為獨立法人、自成體系,形成金融控股集團的管理模式,不同金融領域的市場相互分割,每個金融機構都只能提供一部分的碎片化的金融服務,客戶不可能在一點進入(登記注冊),即可自由選擇和充分享受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托等各個金融領域、各種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
這不僅不利于充分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增強其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知情權、選擇權和議價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向金融機構提供更加廣泛而全面的客戶資源與信息,推動其更好地開發產品、創新服務。
更加重要的是,這不僅造成金融一級市場的分割和不健全,更造成金融二級交易市場的嚴重匱乏,資產證券化非常落后,大量有存續期的金融產品處于沉淀或睡眠狀態沒有得到激活和充分利用。
相應地,大量金融需求得不到充分地滿足,金融“充分激活和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創造更大財富和社會價值”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發展相當落后,金融服務的深度、廣度和活力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
分業監管的體制也加大了金融行業的 監管和協調成本,偏重于機構監管而不是行為監管,過度監管、多頭審批、金融抑制與監管缺失、監管套利、金融投機并存。
金融市場不夠健全和均衡,社會融資結構中,間接融資占比很高,銀行業一枝獨大(即使是債券,也主要是由銀行購買和持有),銀行能夠保持較高的利差水平,不利于充分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基礎利率難以有效生成,利率市場化的基礎環境不佳、水平不高。
貨幣總量世界最大,M2與GDP之比快速提升,貨幣流通速度和利用效率相應下降;貨幣信用投放大,全社會負債率快速提升,直接融資不夠發達;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規模世界最大,其外匯占款和收繳的存款準備金規模巨大,資產負債結構獨具特色。
金融機構與互聯網經濟活動的連接不夠緊密,跨行資金清算需要通過央行的集中清算系統(人民幣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支付系統)進行,服務效率和水平難以滿足互聯網電子商務和金融交易的支付清算及第三方監督的需求。
在這種金融格局之下,即使金融業積極推進互聯網化的發展,也更多地表現出“金融+互聯網”的特征,即以現有的金融格局為基礎和出發點,注重于應用互聯網技術提升金融運行的效率、降低金融運行的成本、強化金融風險的控制等,而不是以互聯網為核心和出發點,難以打破現有金融格局和傳統金融思維的束縛,重新思考和探索新的金融運行的工具、方式、流程,以及更高層面的貨幣、信用、金融體系和生態創新等等。
因此,金融互聯網化的發展,主要是對傳統金融的改良或改進,難以充分發揮互聯網“互聯互通”可能對傳統金融帶來的革命性、顛覆式的作用,也很難充分滿足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的經濟模式對金融服務的要求。
正因為上述問題的存在,隨著我國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應用和經濟模式的快速發展,應用互聯網技術發展出來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也應運產生,“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初探
實際上,我國出現“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的時間并不長,主要是從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在發展互聯網電子商務(淘寶、天貓),并配套發展出網上第三方支付――“支付寶”之后,于2013年6月推出網上理財――“余額寶”,真正開始分流銀行存款和客戶起,社會各界才對互聯網公司的金融業務模式及其對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巨大影響引起關注。
“互聯網金融”的說法才開始出現并被廣泛接受,2013年也被人們稱作“互聯網金融元年”,中國也成為全世界首創“互聯網金融”概念的國家。
現在,人們提到“互聯網金融”時,主要是指互聯網公司等非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的金融業務,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網上借貸(P2P、債權眾籌)、股權眾籌,以及金融資產(保險、基金及理財產品等)網上申購、銷售和交易等,甚至出現了網絡(數字)貨幣及其交易等全新的金融產品和交易活動。也就是說,“互聯網金融”從其產生,就更多地是指向非傳統金融機構發展的金融業務和模式,并與傳統金融機構辦理的金融業務和模式相對應。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盡管時間并不長,但其發展的勢頭很猛,產生的影響很大,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巨大沖擊,并推動傳統金融業加快“金融互聯網化”進程。
近些年來,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都在下大力氣改造自己的信息系統,積極運用IT和互聯網技術,提升傳統業務處理的電子化、自動化水平,大力發展銀行卡、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直銷銀行等新型業務模式,拓展互聯網業務范圍,加快推進自身的轉型升級,努力推進“金融互聯網化”。
例如,2015年3月23日,中國工商銀行正式了互聯網金融平臺“e-ICBC”品牌及其戰略規劃,包括發展電商平臺“融e購”、即時通訊平臺“融e聯”、直銷銀行“融e行”三大主體平臺,以及支付類“工銀e支付”和“線上POS”、融資類“逸貸”、投資理財類“工銀投資”等三大主體產品線,積極轉變經營方式、拓寬經營范圍。
應該說,無論是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都在推動中國金融加快發展。
頂層設計下的升級換代
納入“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認真規劃,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互聯網金融的分級發展。
(一)積極發展和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初級版
盡管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當前全社會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熱情非常高漲,但仔細觀察卻不難發現,即使是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多的仍是注重互聯網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基本上仍是以現有的金融格局為基礎,注重利用互聯網功能開發新的產品和渠道,提高金融的效率,降低金融的成本,推動金融的改進或改良。
盡管這是非常必要和富有積極意義的,但卻難以對金融產生根本性、顛覆式的變革。
因此,我們可以把目前這種重應用、輕改革的互聯網金融,稱作互聯網金融初級版(1.0版)。
當前,加強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運用仍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仍需要不斷創新、拓展和完善。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初級版層面,沒有更高的視野,缺乏統一規劃和頂層設計,不能打破現有金融格局的束縛并推動金融體制深化改革,全社會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熱情就很容易造成各自為政,相互分割,過多地注重眼前的發展和個別市場與利益的爭奪,而很難充分發揮互聯網巨大的互聯互通功能,打造統一、開放、包容的金融市場,并且可能造成各個金融機構或公司在互聯網平臺、系統建設和技術人員,以及客戶信息采集和認證系統建設、大數據歸集和分析系統建設(包括客戶征信和信用評估系統建設)等方面的重復投資,在整個社會造成巨大浪費。
因此,互聯網金融不能滿足于僅僅停留在初級版層面上的發展,而要注重結構和功能的重大提升,打造互聯網金融的提升版(2.0版)。
(二)以打造互聯網金融超級平臺為核心,打造互聯網金融提升版
互聯網金融的提升,最有可能實現的突破,就是打造一個超級互聯網金融平臺(或互聯網金融超市,就像已經運行的“淘寶”、“天貓”一類的互聯網電商平臺一樣),讓所有的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服務消費者(包括資金供需雙方),都可以在超級平臺上登記注冊、開展交易,共享超級平臺的服務。
這其中,超級平臺的建設者和維護者,可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需要打造和維護一個功能健全、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包括硬件、軟件和基礎實施),并為用戶提供接口或登錄入口,保持與用戶(包括金融機構)通暢的信息傳遞(這需要巨大的硬件、軟件和技術人員的投入)。
其次要建立真實完全、便于交易認(驗)證的用戶信息系統和數據庫。按照監管規定,認真核實用戶身份(確保用戶實名制),保留用戶身份核驗的基本信息(如身份證號、專用密碼、社保或養老金賬號、生物認證信息等)并嚴格保密,保證用戶信息的安全和方便交易認證。
第三是要建立靈活便捷的信息索引(搜索引擎)。金融產品或者服務的供需雙方通過輸入供需基本信息,由超級平臺提供快速便捷準確的查詢和交互,不斷縮小供需雙方意向的交流范圍,提高交易或借貸等金融活動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四是要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務。超級平臺提供金融交易所必需的第三方支付、登記、托管或者監督服務(這也可以交由專門的登記公司或托管銀行辦理)。
第五是要進行交易處理和信息采集與分析。所有用戶、交易、金融產品、賬戶余額等信息,超級平臺都要進行全面的記錄和處理,需要很好地運用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建立快捷、準確、安全的交易登記和查詢系統、相關方面對賬系統、用戶分析系統、交易和產品分析系統、風險分析和控制系統、用戶征信系統,金融指數加工和披露系統等等。
這樣,所有的超級平臺用戶只需在平臺上登記注冊,即可以選擇和享受所有需要的金融服務,而無須到每個金融機構去開戶和辦理業務;金融機構也無須各自建立自己的客戶信息系統,而可以在經用戶同意后,由超級平臺提供相關用戶的信息,并實現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很大程度上的社會共享(云計算、分布式聯機處理),極大地減少相關方面的投資和維護成本,減少重復投資;超級平臺上的用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P2P(包括一對一的P2P和眾籌化的P2P)的交易和直接融資,實現去中介化(第三方登記、登記或托管等除外),減少環節、降低成本;統一平臺上的交易可以實現適時的記賬清算,大大提高資金匯劃的及時性、安全性;將推動現有的金融工具,如現鈔、存單(折)、銀行卡、支票、匯票、本票等,大量轉換成為電子化數字工具,其投放、轉讓等可以實現連續不間斷地記錄,從而使其印制、運送、保管、支付清算等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并增強反假冒、反洗錢、反偷稅漏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更大程度地減少現金的使用和流通及其相關的成本等等。
特別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大大推動直接融資的發展,而削弱間接融資的影響,抑制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造成的貨幣派生,并推動金融法規和監管體系等相應改變,從而對貨幣創造、銀行發展、金融監管、金融格局等產生深刻影響。
超級互聯網金融平臺還可以不斷與超級商品交易平臺、公共服務互聯網平臺等網絡平臺進行連接與融合,形成全國級乃至全球級的互聯網超級大平臺,以及相應的互聯網運行和管理規則,形成“互聯網+” 強大的互聯網基礎與核心。
同時,考慮到個人和法人的身份信息(采集和驗證)以及信用記錄與評價,不僅是所有交易和金融活動的基礎,也是整個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最好的辦法應該是由國家(主管部門)牽頭,實行政府與社會合作(PPP)模式,運用行政手段與商業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一套完整、準確的,安全保密而又在授權條件下開放、共享的身份驗證、信用記錄體系。
(三)探索應用“分布式(區塊鏈)”技術,打造互聯網金融終極版
在互聯網的發展中,由比特幣(Bitcoin)開發推出的“分布式(區塊鏈)”技術正在全世界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積極地探討如何完善和充分利用“分布式(區塊鏈)”技術,打造 “去中心化、去化”充分民主自治的互聯網新生態(全新的網絡社會或網絡世界),給人類社會的組織和治理帶來改朝換代(顛覆)式的影響。
現在,人類社會(現實世界)是以國家獨立管理為主要特征的,各個國家的公民(包括個人和法人)是由國家授權的主管部門授予合法身份的,如公安部門給個人核發身份證,工商管理部門給法人核發營業執照等。在此基礎上,公民在發生經濟交往、保持責權關系時,還需要在相關部門或機構,如所在單位或居委會、銀行等金融機構、社會保障機構等,建立專門的公民身份信息檔案(系統),這就使得公民在社會上責權關系越廣泛,其要建立和持有的相關身份證明就越繁多,保管和使用這些身份證明就越麻煩,也很容易遺失或被仿造假冒。
同時,各個身份檔案建立和維護部門或機構,也往往注重滿足自身某些特殊的需要而采集和存儲公民信息,而難以對客戶身份信息進行全面、完整的采集,并在公民信息發生變化時及時予以更新,因此,就使得各個公民信息系統都難以保證其完整、準確和唯一;也使公民信息多頭建設,規則不一、相互隔離,重復和遺漏在所難免。
而公民身份信息又與其資產負債及信用評價緊密相關,在公民身份信息分散的情況下,第三方對公民的資產負債和信用記錄與評價也就難以做到及時、全面和統一。更多地是,依賴公民自己的財務報表來提供,因此,也需要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審計師、會計師、監管部門等)進行核查并對其質量提供證明。
公民的信用記錄和評價,更需要有權威的第三方(一般是主管或監管部門)廣泛征集和匯總分析(因此被稱為“征信”)才能獲得。這就大大提高了公民資產負債和信用征集與評價的成本,影響了其效率和質量。
同樣,現在各國流通的貨幣,都是受國家保護,完全由政府或央行人為控制投放和總量的法定貨幣或貨幣。
貨幣的投放具有極大地靈活性,能夠很好地滿足經濟發展的貨幣需求,但是由于缺乏客觀合理的控制標準,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造成貨幣超發,造成嚴重的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并在無形之中進行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瓜分),使合法的勞動所得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同時,這也很容易刺激社會(特別是政府)過度負債,透支未來。這都會對政府信用和社會道德產生嚴重沖擊。
更重要的是,當今社會,是用國際強權國家的貨幣充當國際中心貨幣,這種國際貨幣體系更容易造成貨幣超發和競相貶值、貨幣戰爭,因而更容易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動蕩和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爆發,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體制亟須改革。
運用互聯網“分布式(區塊鏈)”技術,有可能形成互聯網上用戶身份的相互驗證和交易活動的連續記錄,形成網絡上唯一的、完整的用戶身份認證系統,以及用戶資產負債和信用記錄與評價體系,并有可能產生全新的超的數字貨幣體系,從而取代中央銀行以及金融監管部門在貨幣發行、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金融交易會非常活躍、效率會提高、成本會降低,但是金融的產品、工具和市場等將有可能大大萎縮,而趨向更加標準化、簡單化、透明化。直接融資擴大、間接融資萎縮,貨幣總量和現金流通受到嚴格約束,貨幣流通速度和運行效率會大大提高,社會信用將大大增強,金融生態將大大優化。
互聯網的技術仍在不斷突破和創新,對類似“分布式(區塊鏈)”的互聯網技術要積極探索其在經濟金融和社會管理方面的應用,推動互聯網金融向更高層次邁進。
(四)“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制定和落實,需要加強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
只有在強大的互聯網基礎上,才能夠更有效地推動“互聯網+”與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活動進行連接,更加有效和深刻地改造傳統產業和社會生態,實現人類活動的信息化、平臺化、智能化,形成全新的互聯網經濟與社會新生態,從而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的新時代。
上述這種劃時代的顛覆性的變革,僅僅依靠簡單的“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化”是難以實現的,必須脫離傳統理念和格局的束縛,切實增強互聯網的思維和認識,從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功能發揮的角度出發,理解好、規劃好“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從國家整體的戰略高度加以推進,才有可能實現。
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要加強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推動互聯網的分層發展,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共享,盡可能避免各個地方、部門、行業或企業分頭推動和重復投資,并形成互聯網覆蓋面和信息的人為分割與資源浪費。國家要加大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投入(包括寬帶傳輸提速增效)和監管,并鼓勵民間投資發展社會化的互聯網共享平臺(包括軟件和硬件,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以及各種專業化的互聯網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可以由各個機構或個人開發和應用個性化、專業化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
需要強調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肯定會極大地改變現有金融運行模式和金融格局等,但即使建立起互聯網金融超級平臺,這一平臺也更多屬于基礎設施,是為金融活動服務的。
(一)“三農+普惠”金融事業部
隨著普惠金融的發展進步,農業銀行開始從三農普惠轉變為綜合性的普惠,從而滿足商業銀行的發展與轉型,強化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三農+普惠”金融事業部是三農金融事業部的先行[1],將三農普惠金融服務機制逐步推廣,并總結管理經驗,使農行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獲得更好的發展。當前我國農業銀行以及郵儲設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郵儲銀行正在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強化金融服務力度。
(二)基于村鎮銀行的金融事業部
村鎮銀行是銀行監管部門結合法律法規,有境內外金融機構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能夠使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空白得到彌補。我國從2007年開始建立村鎮銀行,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程度的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2011年中國銀行以及建設銀行建立了服務區域較廣的村鎮銀行。基于村鎮銀行的普惠金融事業部是村鎮銀行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實現集中性的經營主體的可持續普惠金融商業模式。
(三)基于原部門設立金融事業部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以及交通銀行都是在原有部門基礎上設立的普惠金融事業部。這三家銀行在普惠金融事業部建設中,工商銀行與交通銀行在部門層次設設置上都是分步、分層面進行,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正在積極實現分行層面延伸。這種基于原有部門設立的普惠金融事業部主要以服務小微企業為主。
二、當前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運營情況
(一)組織構成
工商銀行下設6個業務以及管理模塊。農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實現條線化管理,設置前臺業務以及專業化經營機構。但是條線化也有不足,于是開始使用“管理部門+運作中心”的事業部式?M織形式[2]。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普惠金融事業部在服務對象時不斷優化經營管理機制、技術服務體系等。
(二)公司治理
近些年來,銀行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做好風險以及內部管理,建設董事會履職支持機制。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在董事會建立了普惠金融發展管理委員會,承擔普惠金融發展的職責,制定和審議普惠金融業務發展規劃等,并科學修訂。
(三)運營成效分析
各商業銀行逐步加強對三農以及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加強產品創新,提高銀行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到2017年7月,在產品創新上,工商銀行網上小額貸款產品上線,結合內外部數據以及客戶資信情況,通過純信用方法進行貸款支持。2017年8月,農業銀行的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涉農互聯網電商融資系統上線,提供完整的電商融資服務[3]。
三、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運營發展策略
(一)優化公司治理,積極改革經營機制
為實現商業銀行改革發展和可持續,必須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積極建立董事會履職支持機制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要在普惠金融發展委員會的授權下經營管理業務。建立銀行普惠金童事業部,需要對經營管理機制進行改革優化。明確事業部制下總行以及分行的權力職責,總行層面下,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要科學的制定決策、制度,分行在總行授權下形式風險控制以及營銷職責。假如銀行沒有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可以建立指定的專營部門,對普惠金融業務進行管理。
(二)增加業務投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普惠金融能夠使政府的調節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要完善風險補償機制,發揮各方力量,加強對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投入,為小微企業更好的服務。相關部門需要不斷擴大不良資產證券化、稅費見面、信貸等范圍,努力構建地方誠信體系建設,使普惠金融扶持體系得到完善。《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于2017年10月1日實施,明確政府支持融資擔保公司的定位,國家積極推動建立政府性的融資擔保體系,要積極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公司,各級政府將財政提供給三農服務融資擔保公司以及小微企業。同時《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加強政府與銀行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公司的合作,使小微企業以及三農融資擔保業務的規模得到擴大,實現較低的費率。
(三)發揮互聯網優勢,開發金融新產品
銀行要形成風險觀念,對風險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利用多維度的客戶信息,建立普惠金融業務風險預警以及貸后管理制度。完善配套設施,使普惠金融產品得到有效的創新、推廣以及管理,結合客戶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意識積極創新產品,使分行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加強引導,使產品設計以及流程進行得到規范,使產品能夠在全行內推廣,并做好管理工作。銀行可以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積極發展網絡融資業務,利用個人征信、工商登記信息、本行結算賬戶交易信息等,精細的解讀小微企業,對客戶的信用等級進行科學的評定。還可以發揮“互聯網+”的思維,使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得到拓展,積極發展線上信用小額貸款產品。
(四)落實金融服務措施,健全金融服務體系
一、引言
綠色信貸一詞起源于綠色金融,綠色金融則屬于綠色文明的一部分,綠色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相生的文明。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經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正是因為人類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對環境的危害,使得人類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例如:資源枯竭、生態污染等。綠色信貸被稱為可持續金融或環境金融,通過差異化定價引導企業進行綠色生產活動,引導資金流向環保產業的一種信貸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利用經濟杠桿達到事前治理的目的,與以往的事后治理不同,還有利于擺脫銀行業長期存在的“呆賬”、“壞賬”的現象。
二、綠色信貸發展現狀
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綠色信貸處在萌芽階段,為促進銀行業發展,2012年2月24日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綠色信貸指引》,從指引以來我國綠色信貸迅速發展,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對2018年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為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全年新增1.13萬億元,在同期企業和其他單位的貸款增長中,比例為14.2%,各家商業銀行也緊跟國家經濟政策改革,通過對綠色信貸的支持,調整信貸結構,減少不良貸款率。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從2013年年末至2020年年末,我國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從5.2萬億元增加至11萬億元。目前,各大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比重還有上升的趨勢。雖然比重逐年增高,但是各大商業銀行的標準不一、監管不力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綠色信貸作為綠色金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體系的完善之路還任重道遠。
三、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對商業銀行信貸結構的影響綠色信貸對銀行綠色信貸的調整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使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兩高一剩”產業的信貸貸款逐漸減少,環保企業的信貸規模逐漸擴大,同時削減前景欠佳的企業信用貸款,有利于改善信貸結構,把信用貸款用到綠色環保的企業中去,推進綠色企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目前,我國的各大商業銀行機構正積極的完善綠色信貸體系,許多銀行實施“環保一票否決制”,編制各自符合本銀行的綠色指引,還有些銀行推出“綠色四分法”,對于綠色、藍色企業加大扶持,對于黃色紅色企業有計劃的退出,這些創新方法的實施不斷的完善了銀行的信貸結構,推動了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因此,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信貸結構的調整有一定的存進作用,同時也加速了傳統企業的優化升級。
(二)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從成本的角度看,成本費用的增加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產生負面的影響。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成本大多來源于商業銀行放貸過程中人員成本的增加、審核企業資質費用的增加、對收集放貸企業信息資訊費用的增加等。不斷發展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的過程中成本也隨之增加,使銀行的經營效益減少。從生產周期角度看,綠色項目建設周期長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產生負面的影響。一些綠色企業生產周期較長,收益率偏低,一些高耗能的企業收益率很高,銀行減少對這些企業的放貸,對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將產生直接影響,使商業銀行處于兩難抉擇的尷尬境地。從商業銀行的長期發展角度看,綠色信貸比重的增加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產生正面的影響。雖然短時間來看,由于前期人員成本的投入、審批項目的成本增加,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可能會減少,但是從長期來看,商業銀行創新開展中間業務,改變傳統的借貸利差模式,創新金融產品,從而增加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使商業銀行轉型經營模式提供了新的增長點。例如:2008年興業銀行自愿加入“赤道原則”以來,到目前形成多種與綠色金融相關的金融產品,通過創新的的方式,為商業銀行未來發展打下基礎,因此,綠色信貸的長期發展可以增加企業的經營效益。
(三)對商業銀行社會聲譽的影響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的社會聲譽具有正面的影響。我國要求商業銀行定期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報告不僅體現銀行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還體現對環保事業的支持。綠色信貸余額是社會責任報告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履行社會責任是銀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當前的市場不僅是技術、質量、價格的競爭,還包括社會聲譽的競爭,聲譽好的企業越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立一席之地。因此,綠色信貸可以提升商業銀行的聲譽,使銀行業對其他金融機構形成模范帶頭做用,最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四、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許多綠色工程建設周期長,收益低。一方面,金融機構對這類綠色項目的支持程度小,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需要進一步的政策和制度上的引導,還可以通過增加財政補貼來提高綠色項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嚴格的產業標準,引導市場和企業對于綠色信貸認可,使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執行力得到提高。
(二)商業銀行要加快開發綠色信貸產品雖然我國綠色信貸發展速度很快,但綠色信貸余額只占國內全部信用貸款余額的10%左右,因此,商業銀行需要不斷開發新金融產品。首先,如今網絡技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針對個人和企業精準的進行信貸業務,形成新的金融產品;其次,商業銀行通過向周長,收益小的綠色產業提供資產證券化、債券等方式的融資,使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得到提升;最后,在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的創新金融產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升自家銀行的競爭力,形成良性競爭。
根據銀監會的《2016年銀行業運行情況快報》,2016年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6490億元,同比增長3.54%。從上市銀行來看,五大國有銀行凈利潤增長率依然低位徘徊,低于全國平均數。其他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剛剛在香港上市的浙商銀行凈利潤一枝獨秀,增長了44%,同樣,剛在香港上市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了14%的增長。招商銀行明顯高于其他銀行,是全國平均速度的兩倍多。浦發銀行也有近5%的增長,其他銀行都低于或稍高于全國平均數,特別是五大行的凈利潤增長率依然低位徘徊(參見圖1)。上市城商行的凈利潤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尤其是錦州銀行,達到了67%的驚人速度。農商行表現介于二者之間,部分銀行達到10%以上增長速度,但也存在負增長現象(參見圖2)。由于凈息差的收窄,收入增長的貢獻主要來自于非利息收入特別是中間業務收入。
凈息差減少帶來了凈利息收入的下降。由于2015年的連續五次下調基準利率的政策存在時滯性,其影響正在逐漸顯現。除此之外,根據《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銀行業要落實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簡稱“營改增”)工作,相應的利息收入改為“價稅分離”。因此上市銀行的凈息差都受到影響,但是浙商銀行、常熟農商行、九臺農商行、錦州銀行則是例外,這些銀行的凈息差還在提升,這與它們面向中小企業的定位應當有一定的關系(參見圖3、圖4)。降幅較大的天津銀行和光大銀行,凈息差分別跌至1.76個百分點和1.78個百分點,對其利息收入增速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凈息差的下降帶來了凈利息收入的下降。2016年全國性銀行中,除了浙商銀行仍然有22.6%、平安銀行15.6%的增長外,其他銀行的凈利息收入與2015年相比,下降和持平的居多。而地方性商業銀行的情況較好,其中只有三家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增長是負數,大多數銀行的增幅雖有明顯降低,但凈利息收入增長幅度仍然維持在20%以上。地方性商業銀行與全國性商業銀行利息凈收入的差別反映了該兩類銀行在利差水平方面的差別,前者的利差要比后者高近0.5個百分點(參見圖5、圖6)。這種差別應來自于客戶結構。
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放緩,但地方銀行(指城商行、農商行)中間業務收入提速。由于凈息差的下降、利息凈收入的下降或增長的放緩,銀行不得不向中間業務要收入。然而,這條轉型之路并不容易。一方面,由于降成本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銀行不得不停止了許多收費項目,一些顧問類業務收費也更加困難。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國際貿易增長變緩,也使銀行的支付結算收入增長乏力。總的來看,大型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增加緩慢,但其中也不乏逆勢上漲的銀行。例如,浦發銀行增長了37%、浙商銀行增長了83%。同時,地方性商業銀行基本上都維持了50%以上的增長,兩家農商行(常熟農商行和九臺農商行)的增長超過了200%,但江陰農商行例外,其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呈負增長(見圖7)。其中原因既與原有的基數有關,也與銀行的戰略選擇有關。顯然,中g業務收入的變化直接作用于營業收入,并進一步影響銀行的凈利潤。為此,我們需要對手續費與傭金收入的結構進行分析。
從拓展中間業務要收入
中間業務收入體現為銀行利潤表中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中間業務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有風險的,即銀行提供信用保證、銀行要承擔信用風險的業務,另一類是純粹提供服務,本身不承擔信用風險的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分類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銀行的比較可能因計算口徑不同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但從字面來看應當基本反映了不同銀行的業務特點,特別是戰略性業務的特色所在。近年來,出于資本要求的提升和銀行風險的考慮以及競爭的壓力,中間業務是銀行的重點轉型方向。成為綜合金融服務商和輕型銀行就成為許多銀行的追求目標,發展中間業務應是題中應有之意。
結算業務是銀行最為傳統的基本中間業務,能帶來比較穩定的收入,大銀行由于客戶基礎多在這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然而,這項業務越來越多地面臨來自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第三方移動支付的挑戰,從2014年以來結算業務收入呈下降之趨勢。保持增長的銀行就是招商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其中招商銀行在較大基數的基礎上增長了71%。這可能源于銀行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提升批發客戶結算的便利性的戰略決策和金融創新(參見圖8)。
理財業務是銀行重要的中間業務,其所帶來的手續費收入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2016年公布了數據的上市銀行理財產品余額數來看,理財業務仍呈持續發展之態勢(參見圖9)。雖然大型銀行中余額最大的工行和余額并不特別突出的農行理財產品余額略有增長,即只有3.3%的增速。建設銀行的表現非常搶眼,理財規模存量突破兩萬億元,增長了31.4%。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在理財業務中依然保持著持續優勢,在基數很大的情況下保持了30.5%的增速,總額達到23900億元,僅次于中國工商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也保持了34.9%的增速。五家公布了數據的城商行的理財產品增長勢頭最為兇猛都在45%以上,有三家銀行增長了1倍以上,其中天津銀行和盛京銀行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81%和364%(參見圖9)。相應地,來自理財方面的收入也保持了增長,但除建設銀行外,在全國性商業銀行中理財業務收入增長普遍放緩。浙商銀行作為全國性商業銀行中最小的一家,理財業務仍然保持著快速的增長,理財業務收入增長了154%,但比起前一年近500%的增長速度來看已低了不少,理財業務收入已經達到54億元,占到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64%,使此類收入超過平安銀行(參見圖10)。
理財業務在持續增長的同時,產品本身的創新也層出不窮。在2016年產品主要有兩類創新,一是推出結構類理財產品,如建設銀行創新性地推出量化投資類、掛鉤黃金、滬深300指數、策略保本型、固定收益靈活配置型等各類理財產品。二是基于國際化大背景,多家銀行推出跨境投資理財產品,如中信銀行成功發行跨境投資的全球資產配置凈值型理財產品。除此之外,地方小銀行因地制宜,滿足各類消費者需求,設計個人理財產品,如常熟農商銀行推出的“粒金”產品是針對不同群體定制化的理財產品;青島銀行創新開展接口銀行理財渠道等。
自理財業務2004年誕生起,經歷了近14年的發展進入巔峰時期。目前理財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理財產品中的委外業務出現兌付困難的幾率增加,壓縮產品利潤。同時,國內監管愈加完善,如2016年7月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理財產品帶來了極大挑戰。理財產品“野蠻生長”的時代即將結束,商業銀行需要審慎規范地發展此類業務,加強風險內控。此外,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的理財“飛單”也正考驗著理財市場的聲譽。因此,各商業銀行都面臨著創新轉型的艱巨任務,商業銀行在未來應將理財業務真正地發展成資產管理類業務。
商業銀行投行化是近年銀行轉型的方向。發行承銷收入、財務顧問收入是銀行的重要收入來源。近年來,商業銀行繼續開展債券承銷等業務,不斷拓展如咨詢、資產證券化等新領域。大型銀行的主要增長點各具特色,股份制銀行適應經濟環境推出相應產品。2016年債券承銷業務有所下降,但主承銷債券的銀行家數則在不斷增加,在上市銀行中,青島銀行、鄭州銀行、重慶農商行紛紛取得相應資格并在銀行間市場承銷商債務融資工具。在債券承銷方面,大型銀行發起或承銷的海外人民幣債券、綠色債券則是2016年的主要品種。
大型銀行主要是實行“大投行、大資管”的風格。中國銀行推動海外相關的投資業務,離岸人民幣債券承銷市場份額穩居中資同業之首。工商銀行重點擔任債券主承銷15000億元,并大力推動股權融資。農業銀行圍繞綠色金融推出了一系列資產管理產品。交通銀行則主要是承銷地方政府債券、推進土地基金,以及政府采購項目收益權的私募證券化等業務創新。建設銀行主要是以造價咨詢業務為特色中間業務。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的投行業務發展迅速。2016年招商銀行的投行業務增長35.82%。浦發銀行在2016年新增托管股權基金109只,同比增長17.61%,托管規模5648億元,同比增長57.83%;并購金融業務持續迅速發展,境內外并購貸款余額579.47億元,同比增長159.90%。2016年,上市商業銀行的創新投行業務重點表現為銀行與地方政府發起的產業基金和PPP基金,該類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投行業務的重點。
財務顧問費收入是銀行重要的中間業務。從公布財務顧問的銀行來看,近年來財務顧問費增長乏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前些年的費用中,其中與信貸掛鉤的部分是不符合銀行支持實體經濟要求的。即便這樣,財務顧問收入能夠保持,或者說,沒有下降得過多也頗為不易。浦發銀行的財務顧問收入有大幅增長,從2015年的84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29億元。這是因為浦發在并購顧問方面的業務做得很好。
此外,托管收入、收費收入、銀行卡收入都是重要的中間業務收入來源,不少銀行在這方面有比較突出的表現。
從精細化管理來降成本
隨著互聯網金融及金融科技的發展,原有“高資本消耗,高資產運行”的銀行運營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D型調結構迫在眉睫。從2016年上市銀行年報中可以看出,多家銀行已開始轉型管理模式,降低成本收入比,以更少的資源換取更高的利潤,采用精細化管理。根據2016年各家年報顯示,成本收入比均保持在穩定狀態,部分銀行通過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利用資源,使得該指標呈下降態勢。圖11為大型商業銀行近兩年的成本收入比變化,可以看出大部分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在30%左右,其中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股份制銀行的表現普遍好于國有大型銀行。
許多銀行推出了改進精細化管理的措施,如網點改造、提高網點效能等,特別是利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方式降低固定網點的成本。不少銀行加強了預算管理和審計功能,乘著從嚴治黨的東風,大力壓縮不必要支出,嚴控費用,強化內部管理。同時,強化內部流程管理,推進銀行管理創新。這些都起到了控制成本的作用。但是銀行成本的降低并沒有以壓縮員工費用、裁員為代價。相反,員工費用還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大家都明白,越是困難時期,越需要保持隊伍穩定,成本的降低或特別需要技術和制度的創新。
從布局互聯網金融迎挑戰
2016年,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經歷火山爆發式的快速增長后,已經開始進入監管收緊、理性發展的時代。銀行業在2015年互聯網金融戰略成功建設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以期最大化自身體量和數據沉淀優勢,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推動自身的優化和轉型。目前銀行業高度重視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重視移動互聯,引導客戶電子渠道的使用習慣;二是優化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的功能,提升客戶體驗;三是搭建開放式、一體化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推進互聯網金融平臺與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大銀行進一步擴大電子業務用戶群,完善電子渠道業務。地方銀行在推行“互聯網+”中也取得了諸多喜人成果。總之,銀行利用互聯網金融整頓的機會,利用風險低、信用好、客戶基礎多、數據沉淀多、風險控制經驗多的優勢在全面突破。
五大行中建立互聯網金融品牌動作最迅速的是工商銀行。2016年,工商銀行進一步升級完善了以電商平臺融e購、即時通訊平臺融e聯、開放式網絡銀行平臺融e行為主體的互聯網金融整體,打造網上版ICBC;運用數據挖掘方法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進行營銷,推出國內電信詐騙防范平臺“融安e信公益版”,利用直播平臺開展社會化營銷活動等創新舉措也令人眼前一亮;在產品線方面,網絡融資產品運用互聯網與大數據建立風險控制模型,實現線上自助操作、業務自動處理、風險精準監控等提升客戶體驗的功能,在同業中率先開展ApplePay線上收單業務。
農業銀行發揮自身在三農方面的優勢,成功建設了“農銀e管家”平臺。“農銀e管家”充分利用“惠農通”工程創造的服務店和電子機資源,為“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創造便利,讓金融、信息服務惠及更多涉農單位(企業和農戶)。
中信銀行注重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同時也十分重視企業自身的技術沉淀。中信銀行與百度共同發起的“百信銀行”獲銀監會批準籌建。中信銀行還成立了金融產品IT創新實驗室,重視大數據、機器學習、區塊鏈、云計算等新技術。顯然,大銀行未來將更重視以多種方式布局大數據、云技術、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金融科技,打造全新的核心競爭力。
城市商業銀行在注重互聯網創新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基礎建設和應用,以江蘇銀行為例,江蘇銀行著力于將自身打造為“最具互聯網大數據基因的銀行”,重視科技創新,開發了一系列網貸產品,并開始著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直銷銀行等線上渠道的產品部署。同時重視大數據挖掘,推進建設了“智多星”、“筋斗云”等平臺,致力于用互聯網思維,使自身的大數據優勢對風險管控、市場營銷形成良性反饋,同時實現了包括客戶風險預警、互聯網實時反欺詐、客戶關系圖譜這些創新應用。
農村商業銀行也十分重視互聯網戰略,以重慶農商行為例,重慶農商行打造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生活消費服務平臺“江渝惠”,而“江魚兒”網絡銀行平臺則利用互聯網開展直銷業務。
重視移動互聯,優化電子渠道服務。站在互聯網金融的角度看,幾乎人手一部的手機無疑將成為商業銀行戰略爭奪的主戰場。2016年,各y行手機銀行客戶數與交易金額均在2015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保持了迅猛的增長速度,在客戶數上已有趕超個人網銀客戶數的趨勢。建設銀行手機銀行的交易額與交易筆數分別達到30.55萬億元人民幣和207.63億筆,比2015年分別增長98.14%和86.16%,在移動端建設大踏步前進。大多數城商行在上市后,對移動互聯領域的重視也明顯加強,鄭州銀行、徽商銀行手機銀行交易量的增長超過一倍(見圖12、圖13)。
在“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必須重視旗下產品與服務所提供的客戶體驗,建立“鏈式服務”,全方位、多元化滿足客戶需求,增強客戶黏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各行電子渠道服務功能全面加強,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功能持續得到優化,客戶體驗不斷改善,中國銀行在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方面新增銀行電子賬戶開戶、壽險銷售服務、貸款產品、理財產品功能;個人網銀方面新增期權交易賬戶在線簽約功能。中信銀行整合了Apple Pay、三星支付等手機支付產品,推出微信銀行3.0版本,實現微信銀行由賬戶助手向客戶獲取和經營平臺的改變;中信銀行金融門戶網站向客戶提供34種產品和服務的在線辦理服務,實現對不同設備、不同信息、不同場景的連接,成為全新“引流、獲客”的產品與服務渠道。重慶銀行在微信銀行端口開展了微信申貸等服務,通過微信銀行收到4.86萬筆微信貸款申請,累計發放貸款額度達28.43億元;九臺農商行則推出了通過遠程視頻方式為零售客戶提供遠程柜臺服務的創新服務模式。
全面推進網點智能化輕型化,打造全新客戶體驗。根據2017年3月16日中國銀行業協會《2016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報告》,截至2016年底,銀行業營業網點達22.8萬個,新增設營業網點3800多個;網上銀行交易金額為1299萬億元,交易筆數總計850億筆,同比增長98%。客戶滿意度達到98.5%,連續五年持續提高。銀行業離柜業務率為84.31%,同比提高6.55%,極大地方便了廣大消費者。
在網點建設方面,大型銀行網點智能化進程迅速推進,2016年中行共有2683家網點完成智能化升級改造,智能化網點總數達到5281家,是2015年的兩倍,占境內網點總數的50%,顯著優化了業務流程;城市商業銀行在繼續擴張物理網點的同時,也開始重視網點轉型,鄭州銀行自助設備網點達到132家,與其支行數持平;智能化的迅速推進也促進網點輕型化,人工智能的精確、安全、效率性使得自助服務替代人工服務成為趨勢,農業銀行、民生銀行等銀行年報中均提到網點“瘦身”、輕型化等內容。
從國際化發展圖未來
2016年,伴隨著人民幣加入SDR,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進步推進,各大銀行繼續穩步推進海外機構布局,全國性銀行積極進行海外擴張、海外業務的貢獻度進一步提升,而一些城商行也依托自身優勢,加快海外戰略布局。
一方面,銀行抓網點擴張,擴大國家覆蓋率。如,交通銀行旗下倫敦分行、盧森堡分行以及盧森堡子行下設羅馬分行、巴黎分行陸續開業,同時,將業務延伸到了巴西,控股收購了巴西BBM銀行。中信銀行旗下的信銀投資成功取得境外投行牌照,不斷創新跨境投融資業務,悉尼代表處正式對外開業,香港分行籌建工作逐步推進,并與哈薩克斯坦人民銀行簽署備忘錄,有望成為國內首家在哈薩克斯坦收購銀行的股份制銀行。浦發銀行新加坡分行獲批,即將正式對外營業,倫敦分行籌備工作也已全面啟動。另一方面,在現有網點基礎上進行延伸,提升在當地的網點密度和對客戶的便利性。如中國工商銀行,2016年拓展了荷蘭、比利時、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地分支行。工商銀行穩步推進全球網絡布局與渠道建設,深化境外機構網絡延伸,同時,境外機構本地化經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末,工商銀行在4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12家機構,相比2015年末增加了8家,境外機構總資產3064.50億美元,同比增長9.5%,占集團總資產8.8%,報告期稅前利潤32.47億美元,對集團稅前利潤貢獻度為6.2%。
當然,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銀行顯然不能只滿足于單純地擴張機構,更重要的是發展多元化的國際業務,真正提升海外機構的價值。例如,中國銀行就是這樣,2016年,中國銀行獲得了美國人民幣清算行資格,使其在全球的清算行達11個,繼續保持全球化進程和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的領先地位。中國銀行2016年海外機構實現利潤總額122.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9.42%,對集團利潤總額的貢獻度為36.27%,同比上升12.63個百分點。在國內經濟放緩、國內業務盈利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其海外業務的貢獻真是功不可沒。同時,中國銀行還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積極為國內“走出去”企業在沿線國家的并購、投資提供信貸支持。2016年,中國銀行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投放授信約307億美元,累計新投放授信近600億美元。在境外業務的品種多元化,特別是在債券承銷業務上成績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