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合作社發展理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農業合作社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自發的基本組織形式。合作社是由經營相同農作物產品或提供相同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具有共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多方需求的自發組織共同互助管理的農村經濟互助組織。它為參與互助的農民成員提供生產資料的來源、投入資金的籌集、農產品的銷售、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術、信息提供等等項目的服務管理。農業合作社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組織規模較小、缺乏規范管理的自發萌芽階段;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出臺農業合作社相關政策法規,以法律的形式支持和肯定這樣的農民生產組織形式,而且服務的內容和范圍不斷擴大,逐步實現向科技技術經濟互助組織型轉化。第三階段從二千年開始,農業合作社在數量、規模、經營種類等方面都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村農副產品經營、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目前我國農業合作社概況
從二零零七年以后我國農業合作社進入了有法可依的迅速發展階段,除了數量不斷增加、服務內容從單項技術服務轉向綜合性技術信息服務、從事產業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新增了土地流轉、農機服務、工藝品加工等農副產業為輔、同時農業合作社內部由發起人精英起主要管理作用。一些合作社設立穩定辦公地點、獨立銀行賬戶和會計核算,發展較好的還有自己的合作社注冊商標。我國農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注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組建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發展隊伍,推動農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的快速發展,不僅使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而且對土地集約經營起到促進作用。然而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是曲折前進的,我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也不例外,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農業合作社發展國際研討會對目前我國農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農業合作社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國農業合作社多數是由種植大戶或飼養大戶發起組織的,對內部的民主管理機制還不完善,內部管理權大多集中在少數創業精英手里,每當遇到政府資金投入或優惠政策下發時,還做不到民主平等享受國家所有政策紅利,存在領辦龍頭企業和創建精英與普通參與成員農民之間在政府投入資金、項目開發等信息技術的不對稱分享。因此造成一部分農民對合作意識認識不足、參與態度不積極,參與農業合作社農戶的比例遠遠低于先進國家農場主參與合作社組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率。
(二)目前我國農業合作社經營項目單一缺乏綜合性深加工能力
多數農業合作社從事原始農產品的種植、養殖簡單活動,業務范圍固定不具備從事農產品的進一步加工、銷售、儲存、運輸一體化服務的能力。由于受到農業合作經營規模和技術能力的限制,出現一批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不高、加工轉化水平不高的農產品,致使農業合作社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降低、利潤空間下降、合作社的規模停止難以擴大。
(三)農業合作社順利運營缺乏資金投入阻礙發展速度
我國農業經濟作物種植的收成受自然氣候影響很大,資金投入存在成本高、風險大的隱患,參與合作社的農戶缺乏經濟基礎和政策扶持,銀行貸款渠道不暢通,融資渠道缺乏也無法獲得外部投資,造成資金短缺是當前農業合作社面臨的第一難題,也是制約合作社擴大規模和快速發展的因素。
二、創新機制優化農村合作社管理制度
(一)對農民強化合作社優勢理念宣導工作
為了提高農民對合作社能夠提供資金、技術、信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這些作用的認識,改變傳統上錯誤消極觀念,要加大廣告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合作意識。例如首先對內部開展培訓活動,加強合作社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管理素質和綜合業務水平的提高。然后積極到農村的村屯展開合作社重要性的宣傳,通過農村村報、村公開信息欄、傳單宣傳等形式,擺事實舉例證讓農民兄弟親眼看到合作社帶來的科技技術力量,感受到合作社給農民生活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而在心理上接受合作觀念積極踴躍參與合作形式。
(二)建立健全農業合作社內部管理制度,加快經營業務擴展的步伐
具有合理規范的合作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是農業合作社能夠順利發展的現代法寶。優化農業合作社內部民主管理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制,是合作社能夠科學管理的前提,合作社的所有成員作為主人翁人人照章辦事,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合作社的決策所有成員民主討論選取最優方案。為進一步促進農業合作社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可以引進股份制形式組建管理機制,增加服務項目、克服資金周轉困難,實行分工不同各司其職,在利潤分配上實行多勞多得保證成員的應得收益。農業合作社還要加大對農產品新項目的研發力度,促進經營范圍擴大的同時加快實現合作經濟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模式。
(三)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資資金和扶持資金的力度,促進農業合作社宣傳活動、培訓活動、技術推廣活動的順利開展
出臺政策要求相關金融部門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社的信貸資金發放。制定詳細優惠政策從減低貸款利率、簡化貸款手續開始,為農業合作社提供優質金融產品。農業合作社除了政府資金投入、銀行貸款和成員入股自籌以外還要開拓社會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支持,在科學規范的機制內充分利用民間借貸,讓它為農業合作社順利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從昭通市農村現狀來看,主要存在農民的散化、缺乏充分的權益保證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昭通市經濟發展。農業合作社的作為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一種制度資源,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社企團體,是對分散家庭經營的必要補充,是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化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因此,從云南省昭通市農業經營現狀來說,大力構建農業專業合作社,具有建設性意義。
2 云南省昭通市農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發展模式不一,發展不平衡 雖然說最近幾年,云南省昭通市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從2000年的1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將近150家,但是從昭通市農業合作社的整體發展水平來看,依然處于發展的階段,存在著合作社的發展規模不一甚至偏小的現象,導致整體合作社發展不平衡。目前,昭通市絕大部分的農業合作社的注冊資金都在5―10萬元之間,經濟實力相對落后,部分農業合作社存在名義上的社員及家庭合作社。目前昭通市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合作社較少,農業的省級龍頭企業也只有1―2家,因此不能為合作社帶來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2 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專業人才 從昭通市參加農業合作社的人員來看,絕大部份都是農民,因此整個社員的文化層次不高。農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的內部人員擔任,管理者在文化知識、技術水平以及經營管理理念方面相對較低,導致農業合作社的發展不能適應新時期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給合作社日常經營決策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再加上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薪資待遇低、環境惡劣等難以吸引到一些經營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入到合作社中,從而制約合作社的發展。
2.3 產業化水平不高,效益低 從昭通市農業合作社來看,其中絕大部分的中小型規模的合作社因為自身農產品單一、產業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業合作社的生產效益不高。然而對于部分有一定規模的農業合作社來說,自身的主導產品可能在云南省以及周邊地區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因為經濟實力不強、深加工滯后導致農產品存在結構性、階段性過剩以及價格的低向性、不穩定等現象。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合作社經營的風險,降低了合作社的經營效益。如昭通蘋果的品質很好,但由于規模化種植不夠,產品深加工沒跟上,導致初產品價格上不去,資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未形成市場競爭力。
2.4 扶持力度不夠 目前,昭通(市、縣)政府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手段比較簡單,絕大部分都是采用直接撥款的方法進行補助,因此導致了政府在資金支持上缺乏效率。農村專業合作社在使用這些款項的時候,并不會詳細對資金用途及效益進行分析和討論,政府的補貼和撥款就達不到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目的。
3 促進云南省昭通市農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 發展多種形式農業合作社,促進合作社快速發展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的環境對昭通市合作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不斷豐富合作的內容、實施多層次合作方式等,從而促進合作社快速發展。從昭通市農業合作社合作主體來看,不僅有農業企業、村集體領辦、涉農部門;有部分農村能人以及農戶聯辦的;還有部分是農戶和農戶聯辦的。從昭通市的農業合作內涵來看,不僅有圍繞主導產業、產品進行專業合作的;有以盤活集體“三資”為目標的社區經濟合作;還有為了明確土地產權、提高產出率進行土地股份合作的。筆者認為要促進合作社發展,還應該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方式,例如:大力鼓勵“企業+農戶+農業合作社”的合作形式,從而鼓勵昭通市涉農企業或者個人積極參與到合作社中。
3.2 提高農業合作社質量,促進合作社快速發展 要實現云南省昭通市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就應該結合昭通市當地的地理優勢以及資源特色,選擇部分重點農產品和產業,圍繞重點農產品策劃包裝項目,在新成立的農業合作社中進行重點推廣。不僅如此還應該立足于新興的農產品項目和大型農產品項目,從而不斷帶動全體農業合作社整體發展,提高農業合作社的
質量。
3.3 強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合作社快速發展 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昭通市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當地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該不斷強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是要積極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各項公共政策咨詢、收集工作,要及時農資、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市場供求關系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務;二是要不斷建立農業合作社的服務設施,從而實現昭通市各類農業合作社之間的溝通和了解,搭建公共服務信息和網絡營銷平臺;三是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的各項標準,從而加大農產品、水產品等質量的監督和檢測,從而最大程度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增強農業合作社主導產品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四是積極在昭通市各個鄉鎮開展各種農產品的展銷會、經驗交流會以及產品會等,從而為合作社開拓市場創造基礎和
條件。
3.4 重視人才培養,促進合作社快速發展 昭通市政府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鼓勵一些大中專畢業生、農技人員參與到農業合作社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合作社發起人、建設創始人的教育和培訓,從而提高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潛力。要對培訓規劃進行科學的制定,按照分類指導、落實責任、注重時效的原則不斷建立、健全業務培訓制度,從而讓他們更加對農業合作社的理論和政策更加熟悉,從而提高合作社決策
水平。
3.5 健全合作社利益協調機制,促進合作社快速發展 要實現昭通市農業合作社沿著良好的發展軌道發展下去,離不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做保障。特別是在目前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昭通市的農業合作社必須加快自己的步伐,不斷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從而有效的保障合作社員的各項權利和利益。主要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是當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和制度。截止到目前,我國只頒布了一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該法中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缺乏對領辦農業合作社的企業家進行激勵機制,缺乏鼓勵合作制企業的機制以及缺乏對農民分配和積累進行劃分等規定,這些因素都是制約昭通市農業合作社實現健康發展的因素,所以,云南省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關于農業合作社產業支持、稅收優惠以及信貸支持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要根據昭通市的具體情況,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等。二是建立、健全相關農產品風險保證制度。因為農業生產會受到自然災害、政府調控以及市場波動等方面的影響,在收益上在很大的不穩定性和波動性,因此昭通市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建立以政府補貼為主、社會企業資助以及農業合作社自身積累三者相結合的農產品風險保證金制度,從而降低農業合作社會員的各種風險,實現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1 農業合作社實施品牌戰略的國際經驗比較
從1844年世界第一個公認的農業合作社——英國羅虛代爾公平先鋒合作社成立以來,農業合作社在世界范圍內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品牌戰略的深入實施,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取得了快速發展,涌現出一批如日本的農協、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茲合作社等國際知名合作社。
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歷史演進軌跡的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社在品牌戰略實施路徑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差別。目前,從世界范圍看,法國、美國、日本的農業合作社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在這里,主要就這三個國家的成功經驗展開分析。
(1)美國。美國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跨區域合作與聯合,共同銷售為主。美國政府為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強,創建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美國國會于1922年通過了“卡帕——沃爾斯坦德法”,把合作社從“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來,對合作社的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美國政府幫助成立了農業信貸合作體系,專門為農場主和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持,這為合作社品牌培育提供了資本支撐。同時,美國聯邦政府還設立了農業合作局,專門負責合作社的業務指導工作。與法國相似的是,美國也對合作社實行低賦稅,并積極開展社員教育培訓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為促進機制創新,在扶持新一代合作社品牌戰略實施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2)日本。日本農協的主要特征是以綜合性為主,是在政府倡導和扶持下發展起來的。日本政府為推動農協品牌化,在兩個方面做得較為突出。一是實行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控制。日本頒布了一個“肯定列表”制度,對農業的投入品,包括農藥、肥料規定了1萬多個標準,并把這些標準下發到各個農協嚴格執行。二是給予了大量的資金補貼。如日本在新品種推廣、農業基地建設等方面都是通過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來保證項目順利完成。又如為確保農協資金來源,日本政府提供貸款貼息、無息貸款及農林漁業金庫貸款等支持。此外,日本也在稅收方面對農協給予政策優惠。(3)法國。法國農業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專業性強,即以某一產品或某種功能為對象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銷售合作社或農機合作社等。為了推進合作社品牌化發展,法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國際化的農產品品牌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目前,法國有4種國家級官方認可的農產品標識認證:原產地命名控制認證、紅色標簽認證、生物農業標識認證、產品合格證認證;②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為合作社品牌經營提供強大的法律保障;③政府積極支持,實行了一系列減免稅收、優惠貸款、財政補貼等政策。如一般企業需繳納贏利后30%的利潤稅,而合作社免征;④重視科研。法國合作社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科研,將科研成果在社員中推廣,并給社員進行技術指導,以此來統一質量標準;⑤重視對社員的培訓和教育,尤其重視對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合作社開辦各種長短期培訓,為農民傳授科學知識和新技術。
2 對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啟示
(1)提高農產品質量是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普遍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經驗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日本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排除貿易技術壁壘因素,農產品質量無疑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在。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問題嚴重,必須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夯實合作社品牌化的基礎。
(2)培育合作社文化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關鍵前提。國外的許多合作社品牌之所以發展良好,在于它們重視合作社文化建設,有意識地把合作社理念、合作社基本人文精神等貫穿到農民教育中去。我國有部分合作社如果不加強文化建設,很可能會因為缺乏文化根基而無法永續發展。這是今后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進程中需要重點防范和關注的一個問題。 (3)政府的政策扶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必要手段。從發達國家的做法看,政府為鼓勵和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強,在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扶持,尤其在投資、稅收、金融、財政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導致合作社品牌規模偏小,影響力弱。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專業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4)完善合作社立法是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的基本保障。國際經驗表明:凡是立法比較完備的國家,合作社都取得了持續穩定的發展。合作社的品牌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幫助和指導,而政府的幫助和指導首先體現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 為合作社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合作社產生160 多年來,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社法律體系。目前,我國雖然頒布實施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主體地位,但在品牌保護和發展問題上依然任重道遠。
3 制約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戰略的主要因素
(1)內部因素。主要包括:①資金約束。絕大多數專業合作社自身沒有建立積累機制,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組織活動經費短缺,不利于品牌的打造;②人才約束。合作社普遍缺乏較為優秀的經營管理人員,品牌運作水平不高;③專業合作社的運行不規范。相當多合作社的組建和發展在制度上還存在問題,影響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政府扶持不利。在扶持上,政府越位、缺位、錯位的情況并存,無法有效解決合作社普遍面臨的資金、人才、技術、項目等實際問題;②合作的文化基礎薄弱,合作水平低。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訓還不能普及。各種合作社大多處于孤立經營的狀態,區域性的合作聯盟較為少見,難以形成組團出擊、集中打響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場競爭力;③品牌的保護和淘汰機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和農民受自身眼前利益驅使,競爭行為不規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別人品牌,影響農產品品牌的美譽度。農產品品牌數量過多過濫,形不成品牌優勢,浪費了資源。
4 我國農業合作社品牌化發展戰略
(1)明確品牌個性定位,塑造鮮明品牌形象。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個性化特色。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強調鮮明的個性,強調特色的品牌,使產品更具個性, 更具有傳播性,從而更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要積極引進合作社形象識別體系,塑造鮮明的品牌形象。
(2)加快推進管理創新,積極培育品牌文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加強對品牌管理的長遠規劃工作,加快建立品牌管理機構、完善品牌管理制度。此外,一個品牌要想獲得真正成功就必須要有“文化”,這是一個品牌實現更大成功的基礎和關鍵,文化是品牌的根。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培育一個在顧客心目中有分量的、具有親和力的、滿意的品牌,就應該通過品牌傳播培育獨具個性的品牌文化。
(3)注重品牌整合傳播,加強產品文化營銷。品牌整合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是指為了維持和提高長期競爭優勢, 農業合作社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立合作社旗幟品牌上, 明確旗幟品牌與其他品牌的關系, 使品牌家族成員能夠相互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社現有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 進行品牌擴張。文化營銷就是在農產品品牌中注入文化的內涵,從而使產品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產品。文化營銷模式可以根據農業產業文化資源特點與消費者需求趨勢,依托當地產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在合作社品牌的設計和培育中,強化濃厚的人文、風土氣息, 豐富品牌的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
(4)加強品牌自我保護,科學進行品牌延伸。農業合作社要在品牌設計、注冊、宣傳、內部管理以及各項品牌運營中加強自我保護, 同時也要進行科學的品牌延伸。任何一個成功的合作社品牌,都離不開其賴以成長的農業背景和農產品土壤。因此,在向其他行業和產品延伸時,合作社必須考慮品牌已經形成的市場形象和消費者認知是否符合準備進入的行業和產品的特性。 (5)建立農業合作社聯合會,品牌經營形成規模。2006 年11 月全國第一個合作社聯合會在浙江溫嶺成立, 這個名叫“溫嶺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的組織總共由76 家專業合作社組成,從成立之初就獲得了極大的關注。由于運行得當,效益明顯,不久之后浙江的臺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個合作社聯合會。借助聯合會的力量,原本依靠單個合作社無法實現的品牌經營可以因為擁有更雄厚的資金、更規范的操作流程、更豐富的人才儲備得到很好地實現。
參考文獻:
農產品供應鏈涉及以下主體[3]:農戶和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經銷商、農產品連鎖超市、消費者。此外,政府在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和優化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有必要對其作用機理和影響進行分析,故將其作為一類主體。幾類主體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即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安全和價廉的農產品,來滿足社會大眾(包括幾類主體自身)對農產品的需求。但由于各個主體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使得農產品供應鏈上各環節并不連貫,各上下游主體之間并未形成為了各自增值而良性互動的協作式供應鏈體系,從而造成農產品供應鏈各個主體的利益未得到最大化實現。
1.1農戶和農業合作社
鏈條的源頭是農戶,其利益訴求是實現農產品價值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但由于其體量微小,使得其無法以對等的地位參與到農產品交易對手(農產品加工企業、經銷商和農產品連鎖超市等)的價格談判中,其博弈的結果經銷商和農產品連鎖超市通過壓低價格而造成該主體整體利益被壓縮。正由于個體農戶這個“先天不足”的特點,農業合作社組織應運而生,農業合作社是把一定地域內農戶按自愿的方式組織起來,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實現合作社內生產互助、技能學習交流、產品交易和市場開拓規模效益共享等,來發揮農產品生產者的合作優勢和規模優勢,加大其參與農產品定價權談判的籌碼。
1.2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經銷商
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經銷商都是農產品進入連鎖超市前的中間環節,其主要是通過提供適合農產品消費的半成品或制成品(農產品加工企業)和交易服務(農產品經銷商)來獲得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一般來說,它們在與農產品連鎖超市進行農產品交易活動中往往是以多對一的關系而存在,為避免不利的談判地位或找尋更有利的交易機會,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經銷商們可能會選擇背棄合約精神、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等背信棄義方式來求得短期利益最大化,這必然影響到供應鏈后端的農產品連鎖超市及整個鏈條的正常發展。
1.3農產品超市
農產品連鎖超市可實現農產品集和散的功能,通過統一采購配送、統一包裝設計、統一經營方式和服務理念等來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從而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連鎖超市由于市場占有率大,對農產品的需求交易(集合功能)和供應交易(銷散功能)的作用都會不同程度影響農產品的供應形態、特點和體量,從而可能造成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壟斷性作用。
1.4消費者
鏈條的末端是消費者,消費者在農產品連鎖超市購買農產品時,由于消費者的收入、年齡、文化層次和在超市消費農產品的頻次和數量的差異,使得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層次也不盡相同。但總體上是為了獲得幾類主體的共同利益訴求,即獲得優質、安全和價廉的農產品。
1.5政府
政府的利益訴求主要在于維護正常的農產品市場秩序和保障安全衛生和合理價格的農產品的供應。此外,政府還承擔著實現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及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重要職責。
2發展建議
2.1增強農業合作社、加工企業和經銷商實力,培養各類社區小型超市
增強農業合作社、加工企業和經銷商實力和培養各類社區小型超市,使其更好地參與到大型連鎖超市的博弈中,驅使大型連鎖超市在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控制農產品價格處在合理區間內。鼓勵農戶加入農業合作社,以維護自身權益。鼓勵農戶、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經銷商間進行信息共享,通過建立各種產供銷的網上信息平臺和消息渠道,幫助各方做好挑選談判和交易工作。鼓勵小型社區農產品超市的發展,使其展開與大型連鎖超市的競爭。小型社區農產品超市體小,能夠迅速隨著市場變化調整自身經營策略。由于超市選址滿足消費者就近消費的原則,小型社區農產品超市增加農產品經營的靈活性,可以起到抗衡大型連鎖超市對農產品價格的壟斷性影響,從而保障消費者和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利益[4-5]。
2.2政府應為農戶、農業合作社和社區農產品超市提供優惠政策
政府應該給予農戶和農業合作社參與農產品運輸配送、倉儲包裝與加工和在大中小城市社區農產品連鎖超市布點經營的各種便利舉措和優惠政策。農戶和農業合作社涉足農產品連鎖超市和農產品運輸配送倉儲等環節,是實現農戶增收的重要舉措,由于農業相對于第二、三產業生產率偏低,農戶和農業合作社單靠農產品種植和養殖等生產活動無法達到平均收入水準,因此政府應該給予農戶和農業合作社參與農產品運輸配送、倉儲包裝與加工和在大中小城市社區農產品連鎖超市布點經營的各種便利舉措和優惠政策,實現農產品帶給農戶和農業合作社以整個供應價值鏈的增值收益。農業合作社直接進入大中小城市社區布點農產品連鎖超市,能夠實現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產品連鎖超市利益相統一[6-7]。此外,以地域為組織單位的農業合作社所布點的農產品連鎖超市彼此間展開競爭,由于對農產品的產地、品質規格成色等的標示,農產品連鎖超市為了維護自身形象和利益,會形成農業合作社和農戶內部關于農產品質量和衛生安全的監督管控機制,從而能更好地做好農產品服務工作。
3參考文獻
[1] 袁玉坤,孫嚴育,李崇光.農產品渠道終端選擇的影響因素及選擇群體的特征分析——以武漢居民生鮮農產品消費調查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1):46-52.
[2] 賓慕容,周發明.農產品超市連鎖經營的問題及對策[J].作物研究,2006,20(2):174-177.
[3] 張靜,傅新紅,楊錦秀.蔬菜超市化經營及供應鏈參與者行為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J].農村經濟,2006(1):103-105.
[4] 李慧娟,趙婷婷,張茂.基于農超對接模式下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8):394-395.
第一,我們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缺乏組織載體。一些專門從事農產品經營與加工的帶頭企業、股份制企業、農業合作組織等,多力量薄弱、規模小、數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帶動專業化的生產。其二,農戶的合作意識淡薄,合作習慣缺乏,缺乏組織引導農戶合作的組織機構,這也導致農戶的協調組織化程度低。其三,農業的產業化經營、農戶的組織化缺乏有效的激勵制度,也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其四,農村的土地產權劃分不明晰,村政府常以土地所有者名義轉讓農戶的承包地。此外,家庭聯產承包制使農民與土地間有人身依附關系。這也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激勵與約束作用的發揮。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僅僅是初具規模,一些專門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合作社仍然較少,首先在組織運營中,這些企業不夠成熟,無法與農戶進行更加有效的協調作業。這些合作組織無法有效的引導農戶進行更加專業化的工作。其次,這些組織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因此農戶的積極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最后,農村中復雜的產權關系也給農村產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困難。在農村中,農戶與政府之間產權不清,農戶土地常常被鄉鎮政府隨意征用。而在下,農戶的產權出現凝固化,這樣的制度缺陷都在有意無意的阻礙農戶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2、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秩序混亂
阻礙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又一瓶頸就是無序而混亂的市場秩序,這種局面也客觀上加劇了農業產業化市場上的無序競爭。這種競爭只是“表面激烈”的惡性競爭,無論任何競爭者都難以從中得到真正的利益,生產經營處于無序狀態,難以形成規模,無法發揮集群效應,很多農戶處于虧損狀態。其一,農業市場中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農戶與農戶的產品之間缺乏差異性,難以形成特色,只會形成無序的價格戰。另其二,農業產業在市場中的退出成本讓很多經銷者即使在市場頹勢中也堅持低效運轉,浪費了市場資源也失去更多的機會。其三,政府存在農業產業市場過度干預的問題,農戶往往在經營中束手手腳,經營效率低下。
3、農業產業化缺乏金融體系支持
在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對于資金的需求讓農村的金融活動蠢蠢欲動,但是相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卻并不健全,一直以來,我國農村對農村金融處于打壓和限制的階段,農村金融在中國尚是一個新興概念,這阻礙傳統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步伐。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金融能提供的支持資金少之又少,在我國偏重城市化發展的策略中,大量農村勞動力及資金也都持續流向發達的城鎮,農村嚴重“營養不足”。第二點,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表面上存在,但卻并不規范,農村信用社難以維系住這一金融體系,民間借貸又處在法律盲區,很容易引發社會問題。這就需要國家加大對農村金融的宏觀調控力度,解決這種無序的貸款狀態。
4、農業生產合同模式存在缺陷
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合同模式的不健全也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瓶頸。在農業產業化中,農業合同的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現有合同中規定的利益分配不夠公平,無法實現雙方利益的平衡發展。傳統農業中的小農戶與正規企業相比,處于弱勢地位。很多時候,分散的農戶面對企業難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其次,農業產業化中的風險分擔機制也不夠完善。農業市場風云變幻,市場行情可能隨時變化,面對各種無法預估和預防的風險,農民群體往往難以應對。在很多合同中,這種風險的承擔方往往都是農戶。最后,由于在農業產業化的合同中,企業與農戶之間往往存在互相投機的現象,一些企業或者農戶會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益公然違約,這樣不利于維護農業產業化的有序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需要經濟法保障的必要性探析
1、農業產業化體現了經濟法的價值理念
農業受自然環境氣候影響較大,且農作物一般都具有固定的生產期限,這就決定了農作物投資風險大、投資期限長、收益不穩定的特點。然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生產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我國農業人口數量龐大,發展農業是維持國際穩定、經濟健康、社會和諧的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通過農業發展可以實現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市場經濟中的形式公平轉變為是指公平。這也正是經濟法所追求的,經濟法的立法目的為國家的經濟安全、經濟自由、引導經濟生活實現社會的實質公平。
2、有利于規范農業產業化中的市場主體建設
要規范農業主體的建設離不開經濟法的建設。目前,農村的產權劃分夠明晰,農戶的各項權利除了需要確權外,也需要更加明確的劃分和立法保障。比如,農業生活中的土地占有權、收益權、處分權等,這些都需要在農業產業化之前理清,否則,一旦與產業化相結合,將會形成更加錯綜復雜的關系,影響農業產業化的順利經營。近年來,《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出臺都為我國農村產業化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3、有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農業市場環境
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維護農業產業化市場中的有序進行,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農業秩序,以此來杜絕農業市場上的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在美國農業產業化的歷史中就有先例,美國曾出臺壟斷法案來明確抑制農業壟斷行為,防止出現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等行為。這對于市場而言無疑是必不可缺的制度保證。而經濟法則可為實現農業市場的有序化提供健康的法制環境。
三、經濟法保障體系的構建
1、完善農業市場主體的經濟法保障
要克服農產業化發展的瓶頸,首先應該加強農業市場主體的經濟法保障。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業組織、團體都是重要的市場主體。雖然我國目前的農業法都鼓勵農業社團、組織的建設,但是鄉村政府不夠重視,態度不夠積極,物質支持力度不夠,也沒有做好必要的引導工作。因此,我國應該盡快出臺農業民間組織法,完善農業組織的建設等權利。其次,在維護農業權益方面,應該出臺相關法規,明確農民各項權益的劃分,比如說對于農民在土地的使用權、收益權應該出臺相關的確權法規,完善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劃分土地的各項權益歸屬,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提高農民積極性,讓農村能夠依靠投入土地就能獲得生活保障、賺取資金。
2、健全農業市場交易秩序的經濟法保障
農超對接模式供鏈有多個實施方式,如“農戶+農業合作社+超市”“農戶+合作農場+超市”“農戶+超市”等,但是其最基礎的組成部分農戶和超市不會缺少,是超市性質的企業用標準化方式采購農產品,即“超市直采”的一種農民直供的模式。
SWOT態勢分析為基于內外競爭環境的企業面臨狀態的系統分析,本文利用SWOT態勢分析法將農超對接模式的實施環境下所面臨的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環境帶來的機會和威脅進行詳細分析。
1.農超對接模式面臨優勢
許多餐飲類商家、超市都以“早上剛摘的蔬菜”等標語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說明對消費者而言,新鮮、無污染的食物誘惑力巨大,在這種消費需求的推動下,農超對接模式發展迅速。
采用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可解決因中間商的存在而導致的信息傳遞滯后、物流成本過高和產品損耗較大的問題,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減少農產品積壓、超市貨物供應不足等情況,節省許多中間環節,帶來更大的利潤。
2.農超對接模式面臨劣勢
2.1管理組織專業化程度不高
(1)農戶數量多且散。超市方盡可能直接與農戶合作聯系,減短供應鏈的長度。但農村地區較為偏遠,農產品產地之間距離遙遠且分散,單個農戶的產量不足以滿足超市需求,超市須和多個農戶達成合作協議,從而造成散戶太多,超市方管理困難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超市傾向于與農業合作社簽約,對散戶或小型農業合作社的合作意向不高。
(2)農業合作社自身管理不足。農業合作社是農戶與超市之間的橋梁,由農戶組成,農村中文化水平較高的年輕人中極少有務農人員,留守在農村中的多數為文盲或是小學水平的中老年人,導致管理專業化知識不足,組織管理水平低,不夠規范又缺乏長遠的打算,機制不健全,不能很好地在超市與農戶之間協調好利益關系,且參加農業合作社還需要一定費用,而部分農民經濟水平不高,參與積極性低。
2.2 冷鏈物流技術滯后
農產品保質期短,再加上長途運輸過程中的顛簸和擠壓,易產生食品質量問題。消費者們對于食物質量要求近年來也變高,不僅不會購買不新鮮和變質的食材,更有甚者會由于食物“賣相”不好而拒絕購買。優化運輸條件需要提高運輸成本,成本上升勢必導致利潤減少,合作社與超市都沒有能力解決這一問題,多數情況下只能依賴第三方物流,但第三方物流只注重運輸效率而非質量保證,在冷鏈物流方面專業性不強。
3.農超對接模式面臨機會
3.1 新技術發展帶來新機遇
“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概念開始出現在人們眼前,新興技術結合傳統行業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個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中,網絡、移動互聯網等為農產品市場營銷打開了新大門。
3.2 政府大力支持引領新發展
政府由于其特殊性質,能為該模式的開展掃清障礙。政府近年來加強財政和資金支持,進一步降低稅收,為農戶提出融資政策,加強費用減免政策,在經濟上為農超對接模型的實施提供支持,完善供應鏈信息網絡,拓寬供應鏈對接范圍,推動供應鏈發展。加強基礎建設的投入,如道路建設等,落實對接措施的實施。
4.農超對接模式面臨威脅
4.1 專業性人才儲備不足
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展電商營銷時,須懂得電子商務基礎知識,而農戶和農業合作社之間缺乏專業性人才,在供應鏈的信息網絡實施方面存在困難,而在移動互聯網平臺營銷的專業化農產品供應商更有經驗,從而對農戶及農村合作社產生威脅。
4.2 網絡詐騙問題
現代網絡詐騙越發猖獗,由于個人信息的泄露而造成的詐騙案件屢見不鮮,在農產品電商營銷過程中,農戶們的個人信息會公開,若農戶防備心不高則易受騙。
5.順利開展農超對接供應鏈模式的應對策略
5.1 以長期發展利益為導向開展農業合作社
加強對農戶的專業知識宣傳,立足多元化農產品營銷模式,強化農戶的契約履行意識,杜絕農戶個人不良行為,監督食物質量安全情況,用長遠的眼光經營農村合作社,提高組織專業化水平,努力達到生產管理集約化、生產規模化、技術可操作化、產品標準化,引進專業化的管理與銷售人才引導合作社,優化資源配置,營造良性競爭環境,拓寬發展渠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5.2 以農戶為重點發揮政府部門作用
針對政府而言,首先要保證政策落實,近幾年政府在“農超對接”模式頒布措施的同時常會出現一個詞――“扶貧”,意味著政府支持的農超對接項目優先在貧困地區展開,政府應不僅關注貧困地區也要兼顧小城市、鄉鎮情況,制定規劃。其次對農產品食物安全提出標準化的規范,頒布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令農民有標準可依,減少不達標產品的產生和不規范的操作。政府應加大投入建設農超對接信息網絡的建設,減少信息滯后產生的問題。
5.3 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協調生產與流通的關系
針對超市形式的企業而言,應以農業合作社為主,發展多層次的流通模式。在農超對接供應鏈中,超市的供應渠道多、供應商多,能直面市場,故超市地位更為強勢,那么超市更應該負擔起企業社會責任,根據市場環境指導農戶生產,以便提高農戶生產效率,產品更能符合市場要求,保障農產品流通環節順暢和產銷對接,堅決杜絕在農產品進超市后又加收促銷費、活動費等現象,進一步提升物流配送能力,促進農產品產業化。
總結
農超對接模式的順利發展離不開任何一個環節運作,運用現代化的經營與管理理念,發揮農戶、超市和政府的作用,通過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建立起一套穩定的發展模式。
楊凌示范區積極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進一步完善楊凌農產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同時引導連鎖超市直接與楊凌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產銷對接工程,這是符合楊凌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要求,進一步解決楊凌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楊凌是我國著名的農科城,地處蔬菜種植“黃金日照帶”上緯度最南端,恰到好處的和煦陽光,上虛下實的深厚土層,讓這里出產的蔬菜獨具鮮美。自2009年“農超對接”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楊凌確定了楊凌天和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等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超對接試點主體,先后與好又多、人人樂、盛世陽光、沃爾瑪、陜西軍人服務社、陜西民生百貨集團和華潤萬家等30多家大中型超市積極推進鮮活農產品農超對接的供應鏈模式。
“農超對接”是實現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三方共贏的有效途徑,對促進農產品進入超市,增加農民收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市民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一、楊凌農超對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1、農超對接的規模小,存在障礙
截止2013年夏季楊凌已成立了37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帶動農戶的良性機制。其中以果蔬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達到60%以上,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集中在楺谷鄉、大寨鄉和五泉鎮。但在楊凌農業合作社數量急劇增加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形成完整意義上的農超對接的合作社不到20家。比如沃爾瑪是楊凌首批實行農超對接的試點超市之一,作為超市巨頭,它每天都需要采購品種繁多的農產品。但楊凌的農產品只占該超市采購農產品的極少比例,絕大多數農產品都來自其他地區。其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的楊凌農業合作社無法達到公司的要求,我們以果蔬農產品為例,沃爾瑪對其產品基地的總面積有很高的要求,對每一級果蔬規格也有精確的標準,他們要求同一區域品牌必須提供系列產品,而楊凌當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規模比較小,產品的供應能力和超市需求不對接,市場開發能力比較弱。同時大型超市的門檻高,進場費、上架費、促銷費等讓楊凌大多數農業合作社只能與中小超市合作。中小超市雖然采購批量小,但要求的品類較多,這也讓合作社犯了難,合作社生產的品種較單一、數量巨大、季節性強,最終合作社只能將自己的農產品賣給經銷商,而不能實施有效的農超對接。再者,絕大多數農業合作社都有資金不足的難題,而超市的結算模式是先賣產品再結算,這也消減了一部分農業合作社農超對接的積極性。
2、農超對接的自主品牌少,規模化程度低
雖然楊凌已有陜西瑞天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農城一品品牌、楊凌錦田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農科城品牌、楊凌新農禾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新農禾品牌、新華府果蔬專業合作社的農珍杏鮑菇品牌、揉谷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揉谷品牌、綠陽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綠陽品牌、天和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的官村一品品牌等農產品,但在超市銷售的眾多品種中,本地加工農產品所占比例太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楊凌農業合作社生產和銷售的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商超對其產品的需求比較低,這就導致對接難。二是農副產品和深加工農副產品進入超市的門檻較高,超市執行標準高,而合作社產品難統一。合作社的農產品首先應能夠通過基本的相關認證,如:產地認證、產品認證和QS認證等。三是當前楊凌的農業合作社對軟件方面的重視和投資不夠,重技術輕管理。他們缺乏管理和品牌意識,在產品的長遠發展和品牌維護上缺乏長遠目光。
3、農超對接中的物流服務體系不完善
楊凌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超對接水平要提高,要向縱深發展,就應擴大農超對接的范圍,積極推進楊凌農產品走向全國的各大超市。但是當前楊凌的農超對接跨度小,對接區域小。楊凌物流建設水平不高,尤其是農村的物流建設水平更為低下,這是阻礙楊凌農超對接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楊凌的超市大多不具備物流配送能力,而讓楊凌的農民合作社自行投資建設物流配送體系又存在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不足,如何保證楊凌農產品快速運輸到超市、減少損耗,這就需要整條供應鏈的物流配送水平提高。農超對接發展到現在,落后的物流配送服務體系與長距離配送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4、稅收、金融和政策沒有調整到位
農超對接要發展完善,不僅需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超市兩方面的默契配合,還需要整個農超對接建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整體布局。其中離不開農民增值稅發票稅收方面、楊凌農民金融貸款和楊凌土地流轉改革等相關政府政策的到位。
二、楊凌農超對接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
根據調查分析,楊凌實現完整意義上農超對接的合作社,具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加入了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二是將農民較好地組織在一起。但是,這樣的優質合作社總量還是偏少。這就要求楊凌要進一步鞏固示范社創建成果,提升合作社發展水平,同時認真貫徹并落實2013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開展“合作社提升年”活動,通過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提高合作社的運行質量,做大做強合作社。
在自愿的基礎上,鼓勵各級供銷社聯合社牽頭同類產品生產或同一區域的專業合作社,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健康發展,需要楊凌相關管理部門理順合作社管理,逐步嚴格市場準入,改變全面支持為重點支持,重點支持管理規范、市場運作良好的合作社,真正發揮合作社的作用。
2、提升楊凌品牌化經營水平
按照重規范和創品牌的發展要求,提升合作社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水平,力爭使合作社服務質量明顯提升、服務功能明顯增強,機制更加靈活、制度更加規范,促成服務能力強、質量安全優、民主管理好的優秀合作社。
(1)引導合作社發展生態循環有機農業模式,通過增加有機肥投入,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農資的使用,積極創造條件對生產基地申請國家無公害食品認證。
(2)合作社要加大品牌注冊力度,加強對社員的品牌意識宣傳教育,實現品牌化營銷。
(3)統一分級、包裝、銷售。合作社要與社員簽訂產銷合同,對社員生產的農產品由合作社統一組織進行分級、包裝、貯藏,以合作社注冊的商標和名稱統一對外銷售。禁止以農戶名義進行分散銷售。
3、加快物流體系和信息體系建設
(1)增強對試點企業的幫扶力度。楊凌應進一步建設形成一批大型的農業合作社、超市,使他們壯大力量,增強對物流運作管理能力。應給予示范企業優惠政策,扶持他們在農村建設倉儲中心、配送中心、冷庫,扶持他們購買專業冷藏運輸車輛,提高“農超對接”物流體系水平。
(2)增強對農產品儲存與運輸設備的建設投入。 儲存與運輸是農產品物流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農產品損耗較大的部分,它所占的物流成本也比較高。因為供需之間的時間不同,農產品在采摘之后一般需要短暫的存儲,之后運往目的地。所以,要加大對農產品儲運相關設施和設備的投入,進一步保證農產品儲藏質量水平。
4、政府要提供更多的服務
楊凌要實現農超對接比例的提高和長效機制的形成,楊凌政府應遵循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基本原則,為農超對接提供更多的服務。
(1)增加對楊凌農產品生產和流通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大對參與“農超對接”的農業產業公司和合作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檢測中心等設施的支持力度,同時楊凌政府通過建立合作社與楊陵農業信息網站互聯互通的信息網絡,為社員提供及時準確的生產、技術、價格、供銷等信息服務,暢通生產與市場之間的信息傳播渠道,引導生產銷售,促進農超對接。
(2)增強農村融資擔保體系建設。銀行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金融服務主要有: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業設施抵押貸款等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鼓勵商業銀行和地方銀行積極參與貸款業務,滿足規范合作社的資金需求。
(3)農業技術服務。圍繞培養現代農業職業農民,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技推廣基礎平臺,對合作社社員堅持開展農業新型實用技術、市場經濟知識、合作社知識、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本社的合作生產經營理念等內容的培訓教育。
【參考文獻】
[1] 胡定寰.“農超對接”怎么做?[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一、重新審視合作經濟組織的社會經濟價值
(一)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自己的組織,因此,它最接近農民,最了解農民的利益和訴求,這就決定了它在溝通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收集民意、集中民智,協助政府貫徹落實農業和農村政策,實行科學決策、科學施政,提高黨和政府執政水平等方面有著天然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因此,合作經濟組織的廣泛發展也就是民主管理形式的廣泛發展,必將大大促進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此外,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還為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和職能轉變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政府將從直接組織和管理經濟轉變到主要承擔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公共服務上來,而直接組織管理經濟的功能將轉由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承擔。目前,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對農業和農戶實施的各項支持保護政策大都是委托合作經濟組織進行的,并且取得了比政府直接實施還要好的效果。如日本和韓國的大米政策性收購就是政府委托農協進行的,政府扶持農業的資金由農協發放并負責收回,政府給予補助。因此,可以預言,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必將大大推動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合作經濟組織也將逐步發展成為政府實施農業政策的得力助手。
(二)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在經濟上進一步完善了市場主體結構,創新了農村經營體制,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體制性基礎
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加強了農戶之間的協作,延伸和強化了家庭生產經營的能力,促進了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鞏固和完善;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使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整體力量,參與市場競爭,大大增強了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通過產業鏈、服務鏈和利益鏈等形式,把農戶、企業和市場有效地連結起來,建立起新型的產品營銷、資金融通、風險防范和利益聯結機制,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促進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的發展,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三)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在文化上有利于培養廣大農民群眾的互助合作精神,增強誠實、守信和關心他人的集體主義觀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合作經濟組織是勞動者的聯合,遵循以人為本、成員所有、民主管理的原則,有其獨特的運行機制和價值取向。從根本上說,合作經濟組織是以每個成員利益的最大化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農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動機下創建合作組織,在合作組織制度的基礎上形成集體利益,通過實現集體利益的最大化來實現每個成員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集體主義與人文主義價值觀的統一就構成了合作經濟組織的基本價值取向。廣大農民群眾在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合作社文化的教育,接受合作社文明的熏陶,必然會增強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農村社會的和諧、文明和進步。
二、合作經濟組織是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要依托力量
(一)從國際上看,龐大的合作經濟組織網絡已經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基礎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經濟市場化、一體化、全球化進程加快,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已經在農業領域占據優勢地位,成為其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力量。在美國和歐盟一些發達國家,80%以上的農戶(農場主)都參加了一個以上不同類型的合作社,農民1/3以上的生產資料通過合作社采購,1/3以上的農產品通過合作社加工和銷售。美國在1996年有農業合作社3884個,平均每個社有社員1030人,年營業額2500萬美元,農場主生產的農產品有31%是通過合作社加工銷售的,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有27%是由合作社供應的。合作社還是農民借貸資金的主要來源,20世紀70年代初,法國通過農村信貸合作社提供的貸款占農民借款總額的75%。1994年,美國240家農業合作社銀行和協會提供的貸款占整個農業貸款的25%。此外,合作社還通過共同購買和利用的方式,幫助中小農戶用上大中型農機具;通過無償提供咨詢、培訓和技術服務,幫助農戶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等。
在亞洲,以日本、韓國為代表,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得到了快速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農協總數已達1萬多個,入社農民3000萬人,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加入了農協組織。通過農協銷售的農產品、購買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別占91.2%、74.1%和60.9%。韓國農協成立于1961年,到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鄉和全國兩級組織體系,現有農協1500個、專業農協40多個,全國90%以上的農戶都加入了農協。韓國農民使用的生產資料80%是農協提供的,50%以上的農產品是農協銷售的,韓國農協是全國第一大銀行。
近年來,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也很快,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如哥倫比亞合作社供應的牛奶占全國產量的84%,咖啡占65%;印度目前農戶人社率已達71%,而這個比例在20世紀80年代還不到30%。通過合作社銷售的化肥占全國的36.2%,采購的小麥占33.5%,生產的糖占50.5%,飼料占50%;越南到:1998年底有各類合作社17214個,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已占越南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
(二)從國內看,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明顯滯后。盡管在全國解放之后,我們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合作化運動,圍繞發展農業組建了供銷、信用、生產合作社,但在運行過程中沒有堅持合作制的普遍原則,沒有很好地發揮組織農民、服務農民的作用,再加上長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運行,因而逐漸喪失了合作的性質。應該說,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是在實行家庭承包制、農民擁有自主產權和生產經營權之后。近年來,隨著特色優勢農產品的發展和農業市場化、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有了長足發展,據農業部統計,全國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5萬多個,加入成員2363萬戶,占全國總農戶的10%左右。安徽作為大包干的發源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較早,目前全省已發展到4588個,加入成員126萬,帶動農戶300多萬,兩類農戶合計占全省總農戶30%以上。
從各地的實踐看,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一是推進了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促進了特色產品的規模經營。合作組織改變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局面,通過要素的集中配置和生產經營上的聯合,有力地促進了規模化、區域化生產。從安徽實際來看,凡是規模種養搞得好的地方,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就快;凡是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快的地方,主導產業的優勢就比較明顯。安徽省廣德縣近兩年通過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帶領農戶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初步形成了肉雞、生豬、水果、蔬菜、苗木花卉、毛竹、繭絲綢、茶葉等主導產業,其收入占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0%以上。二是促進了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合作組織的建立,通過內部自律、統一服務,能夠較好實施質量安全控制,推進標準化生產;能夠及時推廣新品種,普及新技術,使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據統計,安徽現有合作經濟組織中,制定生產標準的占。70%,注冊產品商標的占30%,并且還有很多組織申報了農產品的質量認證。有理由相信,今后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合作經濟組織將是主要依靠力量。三是促進了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四是拓寬了家庭經營空間,增加了農民收人。
合作組織把農戶的生產與市場和企業連結起來,有效地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擴大了家庭經營能力,提高了生產水平,促進了收入的增長。據對安徽部分市縣調查,凡是參加合作組織的成員收入普遍高于非組織成員,增收幅度達20%以上。
(三)國內外實踐表明,合作經濟組織在維護農村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許多西方國家在處理農村社會、經濟問題時十分注重發揮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而且屢試不爽。我國的合作經濟組織在這方面的作用也正在日益顯現。安徽省長豐縣近年來鼓勵和支持農民組建各類用水協會,由協會根據農業生產需要和農戶意愿,制定用水計劃,然后與農業供水公司簽訂用水協議,對農戶實行統一購水,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農業灌溉上的水難放、渠難管、錢難收的問題,做到了農戶稱心、企業放心、政府省心。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在農村調研時發現,那些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搞得好的地方,大都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可以說這與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的特有作用是分不開的。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將把那些不該管、不便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更多地委托給合作經濟組織去辦理,這樣,合作經濟組織在促進社會發展、穩定農村社會方面的作用將會得到更好的發揮。
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動合作經濟組織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一項政策性、群眾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農村經營體制創新、農民群眾切身利益保護、農村社會和諧、農村生產力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任重道遠,既要通過自下而上的努力,又要堅持由上而下的推動;既要加快發展,又要依法規范;既要堅定信心、常抓不懈,又要與時俱進,不斷推出新思路、新舉措。
1.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與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建立起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濃厚氛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是一項群眾性的活動,沒有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沒有濃厚的發展氛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只能在艱難中緩慢發展,這勢必會延緩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通過對尚志市農民合作社進行典型調查,了解當地農民合作組織主要存在以下特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合作組織數量較多。
(2)產業類型多。
(3)組織規模不一。
(4)主體功能不明顯。
(5)經營方式多樣,但不夠靈活。
二、尚志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存在的不足
現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內有農民自身發展需求、外有政策引導和法律保障的條件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經濟實力、市場開拓能力將日益增強,功能也將日益增加。然而從調查結果看,社員發展思路和經營途徑是多元化的,尤其是產品儲存、加工、融資等方面。而從提供資金、信用、擔保、高技術、先進設備、大型銷售網絡、全方位信息等方面研究,合作組織的綜合競爭力較小。
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組織構架不健全,設計不科學、不規范
科學的組織機構是實現農業合作機構實施戰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目前尚志市農業合作社還存在著構架不健全,設計不科學工作和不規范的實際狀況。主要表現包括:首先,權責分配不合理,存在“一股獨大”情況。合作社的重大決策由理事長或幾個高層拍板,但決策結果的執行風險由全體合作社成員來承擔。第二,機構重疊 、職能交叉或者缺失。一般合作社出于對成本費用節約的考慮,仍存在會計兼出納現象,同時絕大部分企業由出納核對銀行對賬單。第三,內部運行效率低下,在生產人員管理制度上缺失,存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現象。
2.發展戰略不明確,財務預算不健全
通過對尚志農業合作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相當部分的合作社沒有進行發展戰略的綜合分析,或是缺乏明確的發展戰略是,有的是在沒有對企業現實情況和未來發展的宏觀環境進行分的情況下盲目發展,其結果是資源浪費嚴重。在制定年度發展目標或預算時,絕大部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都將財務預算與財務目標相混淆,只有年度綜合數據,沒有具體量化到各個實施主體,相關業務部門的參與度較低,預算管理存在權、責、利不匹配現象;小部分合作社對財力標具體量化了,但是缺乏實施過程中的差異分析以及動態調整。此外,還存在著一定的財務預算考核的實施不到位現象,人情成分較大。
3.人力資源總體規范欠缺,人情招聘現象突出
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因絕大部分來自于農民,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在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管理者存在家庭主義思想。主要是合作社相關負責人的家庭成員擔任管理人員,或是擔任與該職位不相容的職務。二是合作社管理層與員工之間信息溝通不及時,員工缺乏獨立判讀和決策的權利,使合作社無法高效運轉。三是三人力資源規劃中,大部分合社總體規劃沒有按照企業戰略發展制定年度的人力資源需要計劃,普遍在需要人手的時候才進行招聘,存在較大隨機性。四是合作社在人員聘用、激勵和約束及退出機制不健全,執行不嚴格。
三、尚志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未來發展的思考
從許多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歷程看,農民合作社在逐步壯大后,直接興辦農產品加工、銷售、貯藏、運輸等活動的企業,是一個必然趨勢。不僅給農民提供投入品、營銷、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的支持,而且能從整體上大大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延長產業鏈和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產品品牌化經營。農民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開展加工,銷售等經營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這些都為尚志市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鑒于尚志市農村專業合作社現狀,應該從以下方面來進行
完善。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9-0165-01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的重要內容,機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為影響農民種植意愿的重要因素,農民對農機作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業對農機的應用依賴程度越來越明顯,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中已逐步居于主導地位。近年來,黨和國家對農業建設十分重視,相繼出臺了《農機化促進法》及《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等相關法律政策。而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于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拉動農村消費需求等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強力推動下,我縣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轉變、服務水平不斷提高,2012年,全縣農機總動力44.92千瓦,拖拉機擁有量6753臺,拖拉機配套機具11817臺,畜牧養殖機械6480部,全縣農機經營收入突存破1.8億元。全縣已建成專業合作社28家,擁有拖拉機200多臺(套),占全縣農機總擁有量3%。但是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仍嚴重影響大型機械在現代農業中發揮有效的作用,而發展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我縣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全縣農機合作社經過五年多國家和省市縣大力扶持及農機部門的指導,呈現出勢頭強勁,土地經營規模逐年擴大,農民熱情參與。
為了進一步摸清農機合作工商登記時間、理事長身份、主要經營項目、機具擁有量和作業服務等基本情況,通過2012年“以獎代補”新增農機合作社項目實施,扶持發展起來的合作社經營情況,農機合作社參與土地規模經營情況,農機合作社發展中遇到主要問題及促進發展的建議,我局組織工作人員實地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
我縣從2006年開始試點組建合作社,到2012年底建成初縣規模化合作社共計28個,在收回的28份調查問卷中,100%的合作社都建立了規章制度,實行符合實際的經營管理,農民參與合作社發展的熱情高漲。調查中深切感受到合作社負責人和入社農民的積極參與態度和盼富盼發展的愿望,特別是張家畔鎮東方紅農機專業合作社,東坑的政鑫、彥彪、志賢、攜民等合作社規模較好,在當地影響力大,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使當地很多農民為合作社的成功所吸引,正在積極申報成立或加入合作社。
通過調查分析,我縣農機合作社經過探索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效,這得益政策的強力扶持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響應及省市縣農機部門的精心指導。同時在土地、資金、人才、機具、政策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沒能充分流動并發揮作用,從而成為阻礙合作社經營發展的主要瓶頸。全縣28個合作社,其中只有東方紅和政鑫合作有租賃土地,并且兩個合作社純收入都超過百萬元,其它合作社都是以給農民搞代耕為主,自營耕地很少,經營收入大都不高,嚴重影響合作社的收益。
綜上所述,分析得出,凡是自營土地面積大的,流轉土地較多的合作社效益好、收入高,凡是靠搞代耕為主的合作社多數效益低,收入少處于緩慢發展或維持現狀。
二、合作社周轉資金普遍缺乏、經營和發展保障能力不足,合作社在農機裝備方面投入大,平均投入資金都在70-80萬元左右,幾乎掏空了家底,造成了流動資金嚴重不足,按照我縣耕地每畝300元租賃連片經營2000畝,地租就得投入60萬元,按照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經營投每畝要2300元,2000畝需460萬元,依靠合作社自身籌措難度大,依托銀行貸款抵押條件不足無法大額貸款,影響合作社擴大在生產。
三、農機合作社缺乏管理型人才和技術人員,影響農機化大發展的進程,目前我縣合作社主要有大戶引領和企業領辦兩種方式,合作社負責人文化水平低,大都缺乏現代合作社管理理念、意識和經營能力較差,通過調查在28個合作社中懂管理、熟悉業務、有創新開拓能力的6人,剩余22人各方面能力都一般,同時,各個合作社技術力量不足,缺乏農技、駕駛、維修等人員,就在管理相對比較突出的東方紅合作社,在農技方面只能依托農業局技術支撐,維修方面靠廠家提供技術人員,無自有專業人才,綜上所述,這都是制約影響合作社發展的因素,合作社既難吸引人才,也難留住人才,大學生畢業基本沒有人愿意到合作社工作。
四、初始條件不具備,已經組建的合作社大都不具備組建條件:1、無機具庫、機具,大都露天停放,目前,有機具庫、維修車間冷藏儲備庫只有東方紅一家。2、鉆“5人入社”的空子,大多數合作社名義上是5人入股的股份合作制,而實際上是大戶獨資,或者是大戶挑頭,其他人少量資金入股,起不到帶頭作用。3、虛報經營規模,套取國家補貼,以虛假手段蒙混過關,騙取認可,想用少量的資金套取國家的投入。
五、領導不重視,扶持不到位,一些鄉上領導和主管領導對組建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幫扶政策少,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對已經出現的問題不研究、不幫助,影響縣上明確的政策措施執行力。
解決合作社制約因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切實解決好土地流轉問題。土地是農機合作社規模化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制約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合作社在土地流轉問題上可以帶地入社,整合土地多讓農民受益。
政府要采取多種政策,提高服務引導作用,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宣傳農田托管模式,推動土地流轉。
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鄉村、專業合作社給予資金扶持,提高農民積極性。
2.拓展合作社生產領域,通過調整生產經營狀況和管理模式來彌補自身資金不足問題。鼓勵農機合作社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全方位開展社會化服務,增強發展活力,例如東坑鎮政鑫合作社農閑時機械出租給延長石油公司,經營收入十分可觀。東方紅合作社調整種植模式,由低效益作物轉向高效益作物,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提高畝產量,使收益大幅提高。政府牽頭積極推動農村信合行給予農機合作社加大信貸支持,解決貸款難問題。
3.通過定期組織培訓,提高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素質,當地農機主管部門應有計劃對合作社管理人員、駕駛員、組織人員定期組織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專業培訓,可組織生產廠家定期下鄉就裝備的操控和維護開展免費培訓咨詢;農機化學校可申請擴大陽光工程覆蓋面,聘請專業老師,開展實踐操作課程。
4.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協調涉農部門聯合扶持,確保各項法律、法規和扶持政策的落式。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當前青壯勞力向城鎮轉移時和農業種植效益相對低的大背景下,農村土地向生產和經營專業服務組織集中是必然趨勢,農機專業合作社必將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