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產業發展情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發展優勢
交通:
水源:
區位:一是地處八鎮交匯之地,近鄰百萬人口城市,流動人口對比常住人口成倍增加。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鄉村休閑旅游消費需求和需求量更加突出。
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帶,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農業生產條件好。
三、農業產業現狀
我鎮按照“山上林果藥、田里稻魚蝦”的生態農業模式,依靠科技進步,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持模式,大力發展優質糧油、特種水產、生豬和蠶桑養殖、多經產業四大產業。
四、下步產業發展重點
按照省委《關于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實施方案》等“1+24+1”工作方案和市、縣農業發展規劃,立足鎮糧油+水產特色產業實際,實施產業基地提升工程。推動“12316”工程(1指“1個鎮種養循環農業發展園區”,2指“建設片以產業大道為主線的產業核心區,青市片以花巖村為主的稻魚綜合種養產業核心區”,3指“優質糧油2.5萬畝、特種水產8000畝和優質牧草10000畝”三大主導產業,16指“16個行政村,每個村著重建設一個‘一村一品’產村相融示范片”)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連片建設規模化、良種化、標準化產業基地。把縣眾合糧食發展中心建設成全省首家功能齊全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基地,把正大龍泊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成為川北特種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鳳凰熊貓草”科研示范基地,為把省委1+24鄉村特色產業試點鎮建設落到實處作出努力。
五、存在的困難
1、資金不足:無工業無稅收收入,運轉靠財政轉移支付。敢想無錢干事。無法跳出看未來的發展和定位,無法高起點做出特色農業小鎮全域產業和發展規劃。
2、建設用地困難:可用建設用地和一般耕地太少,完全不利農旅融合發展。
3、水庫不能合理利用。農旅融合休閑旅游缺乏亮點。
六、對策和建議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發展現代農業“五化”要求,加大農業產業化工作力度,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發展機制,通過抓規劃、抓龍頭、抓基地等辦法和措施,使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長足發展。目前,我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54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7個,市級龍頭企業19個,縣級龍頭企業1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4個。從調查的情況看,我縣農業產業化呈現“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競爭力增強、帶動力提高”的良好發展態勢,在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我縣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1、農業主導產業不斷顯現。幾年來,依托當地資源,注重因地制宜,深挖傳統優勢農產品潛力,初步形成以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牧產業,以葡萄、柑桔為主的果品產業,以苗木花卉、工業原料林為主的林業產業,以夏天無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同時,涌現出潢溪倪夏、金墩的甘庶,洪湖、楊溪的西瓜,劉家站的花生等一批專業鄉、專業村。特色農業基地不斷擴大,除優質稻基地日益鞏固外,瘦肉型生豬、山養土雞、苗木花卉、加工型蔬菜、花生、甘蔗和柑桔、葡萄、楊梅等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也持續攀升。
2、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近年來,我縣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引進了浙江藍天園林公司、上海萬谷種豬有限公司、浙江永康葡萄等一批國內有實力的先進企業來余江落戶,目前藍天園林公司帶動發展苗木花卉面積達萬余畝,康豐葡萄基地帶動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萬谷種豬年出欄優質種豬2萬多頭。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引進,帶來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先進理念和現代管理模式,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業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3、龍頭企業帶動力不斷增強。20__年,我縣擁有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11家,年銷售收入32211萬元,從業人員2715人,聯系農戶12973戶,帶動基地面積14304畝;經過5年的發展,到目前,全縣共有7家省級龍頭企業,市級龍頭企業19家,年銷售收入93460萬元,從業人員7586人,聯系農戶2.4萬戶,帶動基地面積10.5萬畝。如省級龍頭企業大地蔬菜制品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涉及全縣9個鄉(鎮)場,45本文來源:文秘站 個村委會,帶動農戶5182戶,建立加工型蔬菜基地5000余畝,戶均增收1300元;余江生豬產業合作社從20__年組建時的38戶社員,發展到目前138戶,擁有經產母豬3.6萬頭,年出欄商品豬56萬頭,產值達6.8億元,帶動我縣跨入全省養殖業發展先進縣行列。
4、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簡單的“公司+農戶”發展到訂單合同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樣化利益聯結方式,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從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快速發展,使農民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目前全縣共有生豬、蔬菜、養蜂、養雞、水產、葡萄等1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生豬產業合作社于20__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榮譽稱號,高級養蜂專業合作社、伍星養雞專業合作社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無論是從與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還不強。從企業銷售收入上來看,我縣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僅有1家,5000萬元左右的有8家,其余的都比較少,缺少規模大、效益好、品牌響、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聚集群。
2、加工型龍頭企業發展滯后,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在我縣現有龍頭企業中僅有11家農產品加工業,其中就有6家大米加工企業,而在畜禽肉類、水產品、花生和水果等特色農產品的加工方面至今還是空白。多數現有的加工企業設備陳舊落后,加工技術條件差,在農產品加工生產上,一般只能搞粗加工。這嚴重影響了農產品銷售市場和銷售渠道的擴張和發育,制約了我縣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
3、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程度不高。我縣農業中介組織建設相對滯后,大部分處于起步階段,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尤其企業農產品訂單年收購量只占總量的30%左右,且訂單履約率也不到50%,市場價格好,農戶不按合同向企業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企業不愿按訂單收購,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銷售的矛盾相當突出。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特色產業發展缺乏有力支撐。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對農業技術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當前的一些服務內容、措施、辦法、手段已跟不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對市場信息的調研,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特種種養業技術支撐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農民急需的銷售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資金服務、法律和 文化等公益服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這些都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農業產業化是新時期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不僅可以增強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有利于加速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我們要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貫穿于整個新農村建設的始終,按照“做大基地、做強龍頭、做深加工、做活營銷”的發展理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培育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和規模化程度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紐帶,加快提升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1、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要始終把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關鍵環節來抓。要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重點扶持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經營機制活、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一是加大對現有優勢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做大一批龍頭企業。二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做強一批龍頭企業。用市場的方式,積極引導和促成全縣同類型的龍頭企業具備條件的加強橫向聯合,實行品牌、技術、產品資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設跨區域的大型龍頭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三是推動科技創新,幫助企業在發展中做強做大。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企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在農產品生產、儲運、保鮮、精深加工、包裝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密切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
2、強化農業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項目建設,是我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切實利用好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瞄準國內外產業化優強企業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計引進一批國家級龍頭企業來我縣落戶,形成新一輪農業項目招商引資。當前,要圍繞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引進新上一批肉類、花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設項目。圍繞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積極引進出口型企業來我縣從事優質農產品采收、包裝、儲藏、運輸、加工等技術的開發,鼓勵客商在農產品基地投資建設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和以加工營銷為主的龍頭企業,利用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暢達的市場銷售網絡,建成一批一頭連接農戶,一頭緊貼市場的農業產、加、銷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著力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化。規模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一是加強產業的規劃引導。要圍繞優質稻、生豬、禽類、苗木花卉、蔬菜、果品、花生、中藥材等主導產業,根據區域資源特點、地理位置及傳統優勢,搞好優勢主導產業科學布局定位,制定發展規劃,按照標準化的要求,重點扶持建設一批資源優勢和地域特色明顯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要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專業大戶、農民經紀人等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加生產基地建設,推進“一村一品”發展。二是要加強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的聯系。對現有農產品基地要加強引導和扶持做大規模,特別是要通過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解決好農產品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能力不相適應的矛盾,使農戶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生產,使基地建設與企業加工所要求的品種、質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市場、農民之間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載體。要以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加快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體系,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組織載體。鼓勵多主體創辦,引導多形式發展,有計劃培育一批產品特色明顯、帶動農戶面廣、運行機制健全的示范性專業合作組織。一是圍繞推進我縣農業主導產業規模化建立合作社。二是圍繞促進農產品加工流通建立合作社。三是圍繞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建立合作社。對農民自發建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縣、鄉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加大工作指導力度,切實搭好平臺,幫助解決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認真總結經驗,進行示范推廣。
1.1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發展迅速,產業集聚效應突顯全省農產品加工業認真借鑒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逐步走上了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穩步提高的發展之路。2008年經省政府命名的22個全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經過近三年的建設,發展迅速。這些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原有的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較完備,龍頭企業較多,盡管建區時間較短,但區內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很快,在產品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品牌建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等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提高。吉林省九臺龍嘉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的金鑼集團實施的“糧變肉”工程,全部達產后可帶動發展養殖戶5萬戶。天景集團30萬噸鮮玉米擴產項目已發展玉米種植面積3.5萬公頃。榆樹五棵樹農產品加工示范區規劃在未來的5~10年,打造“一區、六園、五大基地、主導產業”。敦化市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已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87億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規劃、電力規劃、道路、給排水和供熱管線以及綠化美化規劃。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項目資金扶持、外商投資興建、龍頭企業領建、民間出資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建設,全市投入園區建設資金5.7億元,新(擴)建農產品加工項目15個。白山市政府啟動“6211”工程,推進標準栽培,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其中八道江區以大山合集團白山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計劃用3~5年時間,把本區建設成為“長白山地區”香菇、木耳暨林特產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長白山食用菌菌種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中心。據初步統計22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的銷售收入占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的28.5%。
1.2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調查情況看,目前我省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都建立了技術研發或技術創新機構,并且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推廣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這些企業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門,形成聯合開發,合作攻關等“產加研一體化”發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相繼問世,科技已成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支撐。目前采用的微生物發酵等高新技術,生產出玉米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出的精氨酸鹽酸鹽、高果糖、淀粉纖維、生化肥料等技術,居國內先進水平,有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則利用新技術,朝著整粒米、米粉類制品和綜合利用展開研發。大豆加工先后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引進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產物加工生產線、組合設備與單機設備。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術使豆腐、豆漿等豆制品在無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保質期能達到180天,獲國家專利,產品供不應求。大成集團、皓月集團、遼源金昌集團等研發技術在世界都處于領先地位。據省農科院測算,我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科技貢獻率已達到68%,處于全國上游水平。高新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延長了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促進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1.3就業渠道不斷拓寬,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明顯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民數量多,就業難,增收渠道窄,是我們的實際。農產品加工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是擴大農民就業,為農民提供途徑寬、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業的主渠道。現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業促增收,以增收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據調查,僅九臺市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就帶動周邊農戶1萬余戶,解決就業3萬余人。全省22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解決近28.5萬人就業。據統計去年全省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安置就業253.8萬人次,同比增長6.15%,占全省城鄉就業人員的20%。農民人均收入中31%來自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的勞動報酬。
1.4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向集約化、集團化、產業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省農產品加工業正在向集約化、集團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涌現了一批輻射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度較高的名牌產品。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集團的企業85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58萬戶,帶動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戶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20個,占吉林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總數的51%。皓月“鮮凍分割牛肉”、吉林裕豐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邊宇星無公害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海蘭江農產品”、吉林省德春米業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糧“梅河大米”等7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延邊寶祥蜂業有限公司“寶利蜂蜜”、集安市新開河有限公司“新開河人參”、吉林中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興松籽仁”等5個產品獲中國名牌農產品。吉林省德春米業還圍繞雜糧雜豆項目,形成3大系列60多個品種,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應。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創建充分證明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體系,競爭能力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雖然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但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從調查的情況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5資金季節性缺口大,影響企業達產達效由于近期國家實行減緩貨幣政策,商業銀行進一步壓縮信貸規模,慎貸緩貸,尤其是縮減對一般性企業的貸款,使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受到較大制約。盡管前期國家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貸款規模增加,利率下調,但是各銀行的貸款門檻沒有降低,還是實行抵押貸款,只有少數企業能夠享受信譽貸款,門檻高、手續雜、申貸時間長的問題仍很突出,據調查統計平均辦理貸款時間65天左右。因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需求季節性強,多集中于季節性原料收購,資金缺口較大,資金不足嚴重影響企業項目建設進度和達產達效。據我們調查統計,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自有資金僅能滿足需求的45.6%,還有一半多的資金缺口。
1.6技術創新能力不高,科技儲備不足對農產品加工技術(基礎)研究較差,應用高新技術不足,缺乏自主創新技術。總體看,我省農產品加工還處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規模小、綜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級階段。由于科技創新未得到充分重視,導致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造成農產品加工領域技術創新低,科技儲備缺乏,使得農產品加工業靠科技創新上水平的動力不足。技術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場上的食品等行業均被外省、外國的品牌所占領。此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沒有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少數企業雖然建立了研發機構,但受技術人才和研發經費的限制,不能正常開展工作。由于我省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一直放在農業的產中、產前領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經費投入農業的產中,致使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經費和項目儲備嚴重不足。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落后,管理粗放,創新能力較弱,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發展的科技儲備和技術支撐,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1.7缺乏必要的產業發展規劃,結構性矛盾顯現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省農產品加工業潛在的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沒有規范的行業產業發展規劃,管理部門多頭分散,責任不清;企業得不到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各地盲目上項目、鋪攤子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據調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麥、大豆三大品種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內糧源供應能力,平均開工率僅為60.6%;生豬屠宰產能過剩超過50%,如地處九臺的金鑼集團現有三條生產線,僅能開工一條,豬源還滿足不了生產需求。企業盲目搶原料爭市場,惡性競爭,引發價格波動,影響市場穩定。二是仍有“兩高”項目上馬投產。由于沒有明確的產業政策指導,一些不適合國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投產。例如,在缺水地區建設耗水較多、排放較大的玉米濕法加工項目和已投產的大豆分離蛋白加工項目等。
2.加快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2.1盡快制定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法規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產品加工業是我省的支柱產業,是糧食主產區振興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強省的主要途徑。建議盡快制定強有力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扶持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推動其向聚群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加快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制定,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快速高效發展,而且要限制農產品加工業低水平擴張,低水平重復建設,強化市場準入機制,規范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秩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2.2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信貸支持的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資平臺,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銀企對接活動,通過召開企業貸款現場推進會等載體,向金融機構推薦信用度高、管理規范、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真正解決企業貸款難題。二是增強擔保機構擔保能力,創新擔保機構的體制機制。我省擔保機構大多規模小、擔保能力弱,而且機制不活。因此建議成立為農產品加工業擔保服務為主的股份制信用擔保機構,引入靈活的信用擔保機制,真正搭起銀企之間的橋梁。三是充分利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全力爭取國家對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項目的支持。
2.3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根據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外銷減少和部分產能過剩的實際,我們要在加快龍頭企業發展和基地建設上下工夫。一是引導和推進企業聯合重組。重點引導和支持機制好、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與農民利益關系密切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資產的優化重組,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賃等形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發展成大型龍頭企業集團。二是加快品牌整合。農產品的競爭實質上就是質量和品牌的競爭,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設品牌、保護品牌,合力打響品牌,不斷提升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各級龍頭企業和基地的聯結。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省有關專項資金要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為基地農戶提供信息、技術、營銷服務。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引導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通過合同連接、服務連接和資產連接等多種形式,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構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格局,提高產業整體效益,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2.4推進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建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糧食、畜產品、林產品、乳產品、特產品等產業集群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塊狀經濟格局,但要在此基礎上,制訂發展規劃,出臺強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動全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建設工作,逐步吸引農產品加工及其配套企業向園區聚集,使農產品加工業向產業集群發展,向示范園區集中,向塊狀特色經濟推進。在園區建設中,突出產業特色,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并且與各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力求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建設,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形成一批特色明顯、產品知名、競爭力較強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示范集群。
公司成立于1996年10月,注冊資本3069萬元,資產總額10750萬元,2010年共生產各種蔬菜制品17890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93萬元,同比增長79.23%,上繳各種稅金790萬元,實現凈利潤929萬元,同比增長11.79%,各項經濟指標較2009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我公司自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來,集團公司大力實施科技龍頭帶動戰略,積極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帶動戰略,通過積極探索,從而形成了“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完善“科、工、貿一體化,產、工、銷一條龍”的經營格局,以縣政府授權管理使用的3600畝農場為依托,在臨沭縣大興鎮建立了3000畝有機蔬菜示范基地(自屬基地);在蒼山縣神山鎮、磨山鎮建立了26000畝優質大蒜種植基地(合同種植基地);在金鄉縣建成了30000畝的雜交大蒜種植基地(合同種植基地),基地規模達59000畝,基地全部實行標準化管理,嚴格按照無公害大蒜種植操作規程操作。公司生產的“***牌”保鮮蒜米、保鮮蒜頭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公司的脫水、保鮮、速凍產品先后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我們深知,農副產品加工,增值率低,風險大,龍頭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真正起到農業產業化龍頭的作用,除了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還應當緊緊依靠廣大的農民,和農民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只有這樣,農民才會向企業提供保質保量的原料和充足的勞動力。企業要想和農民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護好農民的切身經濟利益。公司簽訂的合同基地原料采用收購方式,實行保護價收購,2010年我公司出口大蒜每千克平均收購價格8.2元,高于市場價格7.6%,保護了基地農戶的積極性。2010年我公司收購大蒜、蒜苔等農產品支出資金1.69億元,向公司周邊加工戶發放粗加工費1200萬元,帶動了農戶增收,公司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針對基地基礎設施薄弱,農戶對有機農產品意識不強,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品種少的問題,公司將繼續加大對生產基地基礎設施的投資,加強對農戶的培訓和指導,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依托公司的研發機構,依靠科技進步,不斷開發出新產品,高附加值的產品,公司將不斷改善生產加工條件,使加工能力更強,隨著加工量的增加,不僅帶動種植農戶增收,而且帶動周邊加工農戶致富,真正使企業和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整體,促進農村種植業、加工業的良性循環,使農民致富,以實際行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一)優勢產業初步形成,產業基地不斷擴大。
圍繞培育區域性優勢產業和地方性特色產品,通過信息引導、技術服務、聯系訂單、宣傳促銷等措施,積極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現已形成優質洋蔥、精細蔬菜、特色制種、優質西甜瓜、優質土豆、優質大蔥、優質林果、優良畜禽等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20xx年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4.7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9974畝,經濟作物面積37722畝。一是洋蔥產業逐年強大。20xx年,完成洋蔥播種面積10800畝,產量8.1萬噸,農民人均從洋蔥產業中獲純收入1500元。20xx年完成播種面積2.1萬畝,農民人均從洋蔥產業中獲純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蔥播種面積2.3萬畝。二是精細蔬菜產業穩步發展。全市現有日光溫室2163座,每年生產反季節蔬菜730萬公斤,同時大田蔬菜面積和質量也在逐年提高。三是制種產業穩步推進。建成了文殊、新城兩大制種基地,并由制種玉米向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種轉變,效益逐年提高。四是畜牧產業快速發展。全市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4.17萬頭(只),其中豬1.9萬頭、羊4.76萬只、禽類7.07萬只、牛0.46萬頭。
(二)龍頭企業日益壯大,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在充分發揮市種子公司帶動制種業發展的同時,不斷優化投資環境,落實優惠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建成了集農業科技推廣開發、各類蔬菜保鮮、脫水蔬菜加工等運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金匯果蔬基地,該基地總投資2560萬元,建成3000噸蔬菜保鮮庫1座,年保鮮蔬菜能力15萬噸以上,建成脫水蔬菜生產線一條,年生產脫水蔬菜20xx噸。建成了鴻翔藍孔雀養殖場和友誼特禽養殖場,鴻翔藍孔雀養殖場建成高標準暖棚養殖禽舍6座,引進大型全自動電腦孵化機1臺,具備年繁育20xx只藍孔雀、年生產工藝孔雀標本500個的能力。友誼特禽養殖場,建成封閉式禽舍1600m2,孵化室、育雛室3000m2,購置年孵化30萬枚種蛋的孵化設備一套,每年可提供特禽種蛋150萬枚、孵化種雛能力達到1000萬只。文殊胚胎移植繁育基地,建成標準化羊舍2500平方米,辦公樓1棟,共引進陶賽特、薩福克種羊46只,現存欄羊218只,已完成胚胎移植手術168例。同時萬頭肉牛養殖加工廠和萬噸棉籽油加工廠正在建設之中。龍頭企業的日益壯大,有力地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三)市場體系逐步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快
一是積極建設和培育農村各類專業市場,現已建成農產品批發市場1個,集貿市場3個。二是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加強與農產品經銷商和龍頭企業的聯系,落實農業訂單,近年來洋蔥、制種等大宗農產品的訂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85%以上,從而化解了市場風險,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三是積極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先后舉辦了西甜瓜、土豆、大蔥、精細蔬菜、名貴花卉、優質果品和牛羊新品種評審、推介、展示會,一大批精品農產品在市場上亮相,提高了我市農產品的知名度,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四是多渠道農產品銷售信息。先后在中國農產品信息網等媒體上洋蔥、西甜瓜等優質農產品信息,并每年派人到東北、華北、東南沿海等地,幫助農民推銷洋蔥等農產品,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賣難問題。五是積極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市農林局成立了農產品促銷協調領導小組,三鎮分別成立了經濟工作辦公室和農產品運銷公司,同時成立了由鎮經委、村干部、農技部門和個體運銷大戶牽頭的專業協會,全市共有洋蔥、土豆、精細蔬菜、林木種苗等專業協會40個。同時在洋蔥和玉米種子銷售、發運季節,成立洋蔥協調調運辦公室,積極與鐵路部門協調車皮,確保了洋蔥等農產品的及時發運。
(四)非農產業不斷壯大,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依托旅游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各界發展以休閑度假、餐飲娛樂為主的觀光旅游業,先后建成了長城葡萄基地、峪泉餐飲一條街、河口度假村、石橋橋苑、石關峽文化旅游景區、新城草湖生態旅游景區等一大批項目,有力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發展壯大二、三產業。以項目建設為龍頭,積極招商引資,深化企業改革,加強技術改造,炭黑、水泥、采沙、農產品加工等鄉鎮企業不斷壯大,商貿流通、中介服務、交通運輸等服務業正在興起。圍繞酒鋼葡萄基地、工業園區、新舊國道以及南市區開發,引導農民積極投身建筑建材、交通運輸、商貿服務、勞務輸出,全市長期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達到2785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9.8%。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了農民的增 收渠道,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農業產業化建設順利進行。農業產業化是一項涉及面廣、任務繁重的社會系統工程,為確保其順利進行。一是成立了嘉峪關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計劃、財政、農林、鄉企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辦公室設在市農林局。領導小組負責產業化建設的組織、協調、指導和規劃制定等工作。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和《甘肅省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下發了《嘉峪關市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和《嘉峪關市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同時將農業產業化經營列入各級領導目標管理責任書進行考核,有力的推動了全市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制定優惠政策,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并出臺了《嘉峪關市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若干規定》,建立了嘉東、嘉北工業園區和雙泉農業綜合開發區,所有招商引資項目和進入園區的項目均享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入駐園區優惠政策,市財政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同時制定出臺了《嘉峪關市關于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決定》,規定每年科技三項費的50%必須用于農業科技工作。
(三)注重項目建設,為農業產業化建設搭建平臺。始終把項目建設抓在手上,緊抓不放,完成了嘉峪關市洋蔥產業化基地建設、文殊種畜胚胎移植基地建設、金匯果蔬基地建設、藍孔雀養殖基地建設等一系列農業產業化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上報省上有關部門,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的資金扶持。與此同時,論證、篩選、儲備了一批農業發展項目,編印了《嘉峪關市農業發展項目匯編》,以爭取資金,招商引資。20xx年農村落實招商引資項目11個,履約資金2675萬元,啟動民間資金349.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20.9萬元。通過項目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向深度和廣度邁進。
(四)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業開發水平。一是深入開展技術培訓。四年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700期,培訓農民技術骨干1100名,培訓農民2.6萬人次,散發各類資料3.5萬份,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勞動技能。二是加強農業技術指導,推行了干部“雙下鄉”服務體制改革,抽調122名行政干部和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抓點服務,并開通了農技服務熱線,加強對農業和農村服務。三是積極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三年來共引進新品種62個,推廣經濟效益顯著的33個,面積9.4萬畝,其中金冠黃皮西瓜、日本藍茄、七彩甜椒、農場主洋蔥、木桐洋蔥等成為我市新品種引進的亮點,尤其是洋蔥,經過三年的努力,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四是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酒鋼公司租賃峪泉鎮嘉峪關村農民土地300畝,建起了在國內具有先進水平的高科技種植園,修建日光溫室290座,連體溫室4棟,并建起年生產能力3萬頭(只)的高科技養殖園,正在建設10萬畝葡萄基地。積極招商引資,多方籌措資金,建起了文殊高科技示范園、藍孔雀養殖園、種畜繁育基地、長城葡萄基地等科技示范園區。這些示范園區體現了我市農業的發展水平,帶動了全市農業的快速發展。五是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成立了嘉峪關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和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并積極向省上爭取,將我市列入了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示范縣;同時制定了食用菌、蔬菜、畜禽等無公害農產品標準14項,并在生產和管理中推行,確保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高了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五)加強基礎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大力開展以植樹造林、渠道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三年來共完成植樹造林4.06萬畝,渠道建設180公里,中低產田改造8800畝,從而有效的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為產業基地發展、農牧業穩產高產、招商引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省上的要求和兄弟省市工作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由于受地域限制,我市的農業產業化難以形成大的規模和效益。我市只有耕地4.77萬畝,要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基地,在地域上有一定的限制。
二是龍頭企業規模小,勢力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
三是農民的組織程度化不高,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比較完善、比較緊密的組織網絡,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還不強。
五是農業科技發展資金缺乏,龍頭企業、運銷組織融資困難。所有這些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四、下一步打算
(一)圍繞優勢產業,加快產業基地建設。繼續圍繞優質洋蔥、精細蔬菜、特色制種、優質林果、優質大蔥、優質畜禽等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以無公害為標準,以專業鎮、專業村、專業戶為發展方向,以高產高效為目標,進一步做大做強以上產業,在此基礎上,積極探尋其它適合我市氣候和土壤特點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通過引進、培育和示范、推廣,不斷將其培育成像洋蔥一樣的增收支柱產業,尤其要將精品、珍品農業作為突破口來抓,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做大做強產業總量,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二)圍繞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一要進一步發展壯大現有龍頭企業,通過引導、扶持,使其不斷發展壯大。二要積極招商引資,切實落實優惠政策,引進國內外、省內外客商來我市投資開發,建立龍頭企業,積極啟動民間資金,用于農業開發和龍頭企業建設。三要切實注重項目建設,以項目為載體,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尤其要抓好優質洋蔥、精細蔬菜、特色制種、農產品加工等項目的爭取和建設工作。四要進一步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協會+農戶+基地的模式,解決農民分散經營與企業難以對接的問題,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真正把龍頭企業和農戶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的共同體、共生體。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快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我市各級農業龍頭企業普遍注重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科技創新,加快新品開發,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促進了產品的優化升級。2018年我市***家農業龍頭企業共投入研發經費***億元,同比增加***%,在***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中,都建有自己的研發中心。
二是推進企業品牌建設。
全市各級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認證的“三品”總數達***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個、綠色食品***個、有機食品***個。在品牌建設上,以農業標準化為抓手,多家龍頭企業先后制定農業標準或操作規程***多個,建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個。擁有XX地板、XX面粉、XX香醋等***個中國名牌產品,XX面粉、XX面粉、XX面粉、XXX等***個名牌產品。***家企業通過ISO9000、ISO2000、HACCP、GAP等質量標準體系認證。
三是完善與農戶的鏈接機制。
在不斷強化自身建設的同時,各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和采取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農業、合同契約、保護價收購、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保障農民的利益,增加農民的收入,實現了農戶和龍頭企業的雙贏。目前,全市***家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參與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省內外農戶達***萬戶比2017年增加***萬戶,帶動農戶戶均增收***余元。聯結、帶動省內外各類基地工***萬畝,比2017年增加***萬畝,其中由企業自建或共建的示范基地達***萬畝。
二、存在的問題
1.企業規模小。***家農業龍頭企業中,資產過億的只有***家,固定資產過億元的只有***家,銷售過億元的有***家,其中銷售在5-10億元的有***家,銷售超10億元的僅***家。
2.企業科技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僅限于簡單的初級加工,平均銷售利潤率僅***%。
3.產品檔次低。具有較高檔次的加工農產品較少,大多數加工產品仍為粗、淺加工的“大路貨”,能在國內、省內打響的品牌不多,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有的還處于家族式管理,基本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企業融資困難。根據對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的初步調查,目前預計需求資金***億元左右。目前承諾對農業企業扶持的金融機構較多,但實際操作時很困難,要求高,資金難落實。農業企業普遍存在固定資產少、流動資金需求多、效益低等特點,希望金融部門降低門檻,簡化手續,提高效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打造面粉加工、稻米加工、木業加工等農產品加工產業鏈,通過舉辦稻米節、茶葉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為載體,打造HL山村、JL村、ZL村、XF村等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大力發展“三產”體驗農業、觀光農業。
2.積極推介農業產業化成果。積極組織企業參加相關的展示展銷活動,幫助企業提高產品知名度。做大“XXX”茶葉、“XXX”大米、“XXX”配方面粉、“XXX”香醋等農產品品牌,充分利用了我市歷史、文化、旅游的資源,把地方特色注入到品牌建設之中,既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又擴大農產品加工品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的全面推進,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主要特點是:
1.1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發展迅速,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全省農產品加工業認真借鑒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逐步走上了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穩步提高的發展之路。2008年經省政府命名的22個全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經過近三年的建設,發展迅速。這些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原有的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較完備,龍頭企業較多,盡管建區時間較短,但區內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很快,在產品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品牌建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等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提高。吉林省九臺龍嘉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的金鑼集團實施的“糧變肉”工程,全部達產后可帶動發展養殖戶5萬戶。天景集團30萬噸鮮玉米擴產項目已發展玉米種植面積3.5萬公頃。榆樹五棵樹農產品加工示范區規劃在未來的5~10年,打造“一區、六園、五大基地、主導產業”。敦化市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已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87億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規劃、電力規劃、道路、給排水和供熱管線以及綠化美化規劃。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項目資金扶持、外商投資興建、龍頭企業領建、民間出資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建設,全市投入園區建設資金5.7億元,新(擴)建農產品加工項目15個。白山市政府啟動“6211”工程,推進標準栽培,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其中八道江區以大山合集團白山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計劃用3~5年時間,把本區建設成為“長白山地區”香菇、木耳暨林特產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長白山食用菌菌種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中心。據初步統計22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的銷售收入占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的28.5%。
1.2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從調查情況看,目前省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都建立了技術研發或技術創新機構,并且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推廣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這些企業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門,形成聯合開發,合作攻關等“產加研一體化”發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相繼問世,科技已成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支撐。目前采用的微生物發酵等高新技術,生產出玉米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出的精氨酸鹽酸鹽、高果糖、淀粉纖維、生化肥料等技術,居國內先進水平,有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則利用新技術,朝著整粒米、米粉類制品和綜合利用展開研發。大豆加工先后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引進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產物加工生產線、組合設備與單機設備。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術使豆腐、豆漿等豆制品在無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保質期能達到180天,獲國家專利,產品供不應求。大成集團、皓月集團、遼源金昌集團等研發技術在世界都處于領先地位。據省農科院測算,我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科技貢獻率已達到68%,處于全國上游水平。高新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延長了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促進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1.3就業渠道不斷拓寬,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明顯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民數量多,就業難,增收渠道窄,是我們的實際。農產品加工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是擴大農民就業,為農民提供途徑寬、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業的主渠道。現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業促增收,以增收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據調查僅九臺市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就帶動周邊農戶1萬余戶,解決就業3萬余人。全省22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解決近28.5萬人就業。據統計去年全省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安置就業253.8萬人次,同比增長6.15%,占全省城鄉就業人員的20%。農民人均收入中31%來自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的勞動報酬。
1.4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向集約化、集團化、產業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省農產品加工業正在向集約化、集團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涌現了一批輻射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度較高的名牌產品。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集團的企業85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58萬戶,帶動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戶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20個,占吉林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總數的51%。皓月“鮮凍分割牛肉”、吉林裕豐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邊宇星無公害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海蘭江農產品”、吉林省德春米業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糧“梅河大米”等7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延邊寶祥蜂業有限公司“寶利蜂蜜”、集安市新開河有限公司“新開河人參”、吉林中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興松籽仁”等5個產品獲中國名牌農產品。吉林省德春米業還圍繞雜糧雜豆項目,形成3大系列60多個品種,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應。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創建充分證明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體系,競爭能力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2.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存在問題
雖然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但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從調查的情況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資金季節性缺口大,影響企業達產達效 由于近期國家實行減緩貨幣政策,商業銀行進一步壓縮信貸規模,慎貸緩貸,尤其是縮減對一般性企業的貸款,使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受到較大制約。盡管前期國家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貸款規模增加,利率下調,但是各銀行的貸款門檻沒有降低,還是實行抵押貸款,只有少數企業能夠享受信譽貸款,門檻高、手續雜、申貸時間長的問題仍很突出,據調查統計平均辦理貸款時間65天左右。因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需求季節性強,多集中于季節性原料收購,資金缺口較大,資金不足嚴重影響企業項目建設進度和達產達效。據我們調查統計,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自有資金僅能滿足需求的45.6%,還有一半多的資金缺口。
2.2技術創新能力不高,科技儲備不足 對農產品加工技術(基礎)研究較差,應用高新技術不足,缺乏自主創新技術。總體看,我省農產品加工還處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規模小、綜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級階段。由于科技創新未得到充分重視,導致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造成農產品加工領域技術創新低,科技儲備缺乏,使得農產品加工業靠科技創新上水平的動力不足。技術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場上的食品等行業均被外省、外國的品牌所占領。此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沒有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少數企業雖然建立了研發機構,但受技術人才和研發經費的限制,不能正常開展工作。由于我省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一直放在農業的產中、產前領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經費投入農業的產中,致使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經費和項目儲備嚴重不足。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落后,管理粗放,創新能力較弱,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發展的科技儲備和技術支撐,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2.3缺乏必要的產業發展規劃,結構性矛盾顯現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省農產品加工業潛在的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沒有規范的行業產業發展規劃,管理部門多頭分散,責任不清;企業得不到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各地盲目上項目、鋪攤子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據調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麥、大豆三大品種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內糧源供應能力,平均開工率僅為60.6%;生豬屠宰產能過剩超過50%,如地處九臺的金鑼集團現有三條生產線,僅能開工一條,豬源還滿足不了生產需求。企業盲目搶原料爭市場,惡性競爭,引發價格波動,影響市場穩定。二是仍有“兩高”項目上馬投產。由于沒有明確的產業政策指導,一些不適合國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投產。例如,在缺水地區建設耗水較多、排放較大的玉米濕法加工項目和已投產的大豆分離蛋白加工項目等。
3.幾點建議
3.1盡快制定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法規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產品加工業是我省的支柱產業,是糧食主產區振興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強省的主要途徑。建議盡快制定強有力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扶持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推動其向聚群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加快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制定,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快速高效發展,而且要限制農產品加工業低水平擴張,低水平重復建設,強化市場準入機制,規范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秩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3.2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信貸支持的力度 逐步建立融資平臺,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銀企對接活動,通過召開企業貸款現場推進會等載體,向金融機構推薦信用度高、管理規范、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真正解決企業貸款難題;增強擔保機構擔保能力,創新擔保機構的體制機制。我省擔保機構大多規模小、擔保能力弱,而且機制不活。因此建議成立為農產品加工業擔保服務為主的股份制信用擔保機構,引入靈活的信用擔保機制,真正搭起銀企之間的橋梁;充分利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全力爭取國家對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項目的支持。
3.3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根據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外銷減少和部分產能過剩的實際,我們要在加快龍頭企業發展和基地建設上下功夫。引導和推進企業聯合重組。重點引導和支持機制好、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與農民利益關系密切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資產的優化重組,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賃等形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發展成大型龍頭企業集團;加快品牌整合。農產品的競爭實質上就是質量和品牌的競爭,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設品牌、保護品牌,合力打響品牌,不斷提升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搞好各級龍頭企業和基地的聯結。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省有關專項資金要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為基地農戶提供信息、技術、營銷服務。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引導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通過合同連接、服務連接和資產連接等多種形式,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構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格局,提高產業整體效益,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1、以大任、東落堡等[!]村為主的紅薯窖藏業,現已達到3800多畝,年窖藏量達到1500萬斤。大任村紅薯種植面積達2200畝(共有耕地2400畝);東落堡村種植面積達1600余畝;輻射小任、五里窯等八個村,所輻射各村零散種植面積預計在1000畝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為主的地膜花生—白蘿卜、冬儲大白菜現已達到1600多畝,復種達到4400畝,年產量達到20__萬斤以上。
3、以東西相蓋、吳村等村為主的秋菜冬儲,現已達到3000多畝。
4、以東引、南引等村為主的豌豆種植,現已達到1000多畝。
5、田候綠園蛋雞養殖,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固定資產達500萬元,占地面積35畝,蛋雞存欄6萬余只,日產鮮雞蛋2500公斤,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的知名企業。
6、彩印印刷業:我鄉彩印印刷業以西相蓋村為主,擁有東洋印業等知名企業。
二、制約發展的現實問題
1、我鄉在以往的發展中,雖大力推廣特色種植、養殖業,但仍不能形成種植養殖規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約:
一是農副產品銷路問題。所產出的農副產品銷售以“馬路市場”、“路邊市場”收購和農戶自己趕集等形式為主,截止到目前我鄉沒有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現已成為制約我鄉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二是思想觀念問題。傳統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種,在部分農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們不愿意改變現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點點風險,即便是周圍有很多成功經驗,也不愿去學習、去嘗試。
三是管理方面問題。由于受傳統思想意識影響,造成各種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發展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規模化生產進程,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2、我鄉彩印業發展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業,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約:
一是涉及企業管理的機構多,各類檢查繁雜。各種非稅性收費約是企業稅收的兩倍,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企業發展面臨融資渠道困難問題。金融業對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不夠,造成了貸款難、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資金不足;企業融資渠道單一,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由于融資渠道單一,企業資金的80%來自銀行,從而導致企業長期高成本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業擴大再生產受土地因素制約嚴重。企業用地資源主要傾向于大型企業,而對于中小企業幾乎沒有什么指標,極度制約了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四是企業領導管理意識落后,產品合格率低,競爭力差。技術裝備落后,管理水平低,職工素質不高,產品質量較差,在如今的買房市場,市場競爭成為品牌和質量競爭的現狀下要發展是難以為繼的。
三、幾點建議
1、希望縣委協調電力、工商、土地等相關部門,充分發揮我鄉特殊地理位置優勢和交通優勢,籌建一個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或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以解決全鄉農副產品的銷路問題。
2、希望縣委協調科協、農林等相關部門繼續加大科技知識培訓力度,進一步轉變傳統思想意識,提高科學種植、養殖技術。
3、希望縣委協調科協等相關部門積極引導農民自發成立農業技術協會或農業合作社等群眾性組織,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使農民自主管理、自主經營意識的得到進一步加強。
(一)農產品生產穩步發展
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是物流業發展的基礎。多年來,我省借助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狠抓農業生產不動搖,農產品產量逐年提高。2011年,糧食總產量首次跨上600億斤臺階,達634.2億斤,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玉米467.8億斤、水稻124.7億斤。蔬菜產量1300萬噸,人參、鹿茸、林蛙、食用菌及雜糧雜豆等土特產品也有較高產量。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236.2萬噸,其中豬肉產量122萬噸,牛肉產量43.4萬噸,羊肉產量3.9萬噸,禽肉產量66.9萬噸。牛奶45.2萬噸,禽蛋95.3萬噸。我省生產出的充足、多樣、優質農產品,為推動農產品物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農產品物流體系不斷壯大
農產品物流主要是通過物流主體實現的。經過多年發展,我省農產品物流體系不斷壯大,在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增加企業效益、帶動農村繁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農產品物流企業快速發展。物流企業是搞活農產品流通的主力軍。近幾年,我省專門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發展較快。截止2011年末,規模以上農產品流通專業企業達152家,年營業額220多億元。物流運輸方式主要是通過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公路和鐵路兩種。
2.農產品市場作用顯著提高。主要指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農村集市和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網上電子商務市場等。這些市場除了起到農產品集散、批發、零售等營銷作用外,有些大型市場還直接開展農產品的物流配送等多項服務。這些大型批發市場是農產品物流集散的主渠道。多年來,經過培育和發展,我省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和功能顯著提高。據調查,截至2011年末,全省注冊登記的規模以上各類農產品市場達302家,其中農產品批發市場133家,面積370多萬平方米,交易額600多億元,其中億元以上69家,交易額540億元。在批發市場中,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26個,年成交額232億元,占批發市場成交額的40%。松原市目前建成農產品市場27個,年交易量近320萬噸,交易額達120億元。除上述傳統市場外,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產銷銜接、電子商務等新型經營方式和小超市、便利店等相繼出現,更加豐富了農產品市場物流營銷形式。與前幾年相比,全省市場建設數量、質量和功能都有了較大提升,對搞活農產品流通、活躍城鄉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糧食企業的糧食收儲主體作用明顯。糧食系統由國家和省直屬糧庫組成,擔負著糧食的收購、儲藏、運輸、加工、銷售,以及國家的糧食戰略儲備及評抑糧價等任務,是我省糧油物流的重要主體。截止2010年末,全省糧食收購企業共817家,其中國有糧食收購企業496家,非國有321家,收儲能力(倉儲和露天)達3000萬噸。2012年4月未,我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171億斤,非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246.6億斤,二者占同期收購總量的76%。
4.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龍頭作用凸顯。目前我省較大規模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4000個,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7戶,省級445戶。這些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農產品作為生產原料,加工后賣出產品,是我省農產品物流的重要主體。2012年4月末,我省糧食深加工企收購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132億斤,占同期收購量的24%以上。以玉米、水稻、大豆為原料,大成集團、中糧生化、阜康酒精、德春米業等重點龍頭企業年加工量達300億斤左右,約占糧食常年產量的50%。圍繞豬、牛、禽類屠宰加工,皓月、華正、德大、金鑼、得利斯、卓越等重點龍頭企業屠宰加工量達3.6億頭(只),占出欄的一半以上。特產品加工每年需求量也相當可觀。松原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80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9戶,市級123戶,年加工轉化糧食420萬噸,畜禽加工量3000萬頭(只),帶動農戶30萬戶,銷售收入150多億元。
5.農村經濟組織及農村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2011年,我省注冊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1331家,加入農戶70萬戶。其中種植業合作社8918個,林業290個,畜牧業7138個,漁業89個,服務業3062個,其它1834個。合作社組織銷售農產品總值56.9億元。這些經濟組織和經紀人來自農村,參與農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了解農民意愿,便于與與農民溝通,是農民與收購主體之間重要中間人,發揮著其它經濟體不可代替的農產品收購、運輸、出售的獨特作用。
全縣核桃產業現狀
據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對縣境內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鑒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紀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長,漾濞是核桃原產地之一。
黨的以來,在省、州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歷屆縣委、政府都十分重視核桃產業的發展,把培育核桃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培植支柱財源的大事來抓,在全縣上下已基本形成了“發展經濟和脫貧致富的潛力在山,希望在山,優勢在林果,重點是核桃”的共識,通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產業發展進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調查中群眾反映,群眾積極性最高,種植數量最多的是三個時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到戶時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縣、鄉村大辦以核桃為主的林果基地時期;三是2002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滯銷和偷采濫購核桃枝條得到扼制,核桃價格最高時期。1995年以后,隨著國家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實施西部大開發,各地投入大量資金興辦以核桃為主的綠色企業,核桃嫁接苗的市場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眾性的盲目發展(據有關部門統計2000年僅縣內生產嫁接苗就達1000萬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區的很多核桃樹林遭到嚴重破壞,這是我縣核桃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劫難”。因此,雖然全縣核桃面積和株數都在逐年遞增,但核桃產量卻增長甚微。
根據1998年核桃普查數據:全縣11個鄉(鎮)都有核桃分布,65個村中種植核桃的有64個村,占65個村的98%(現65個村都已有核桃種植)。種植核桃的農業生產合作社588個,占全縣636個生產合作社的92.5%,種植核桃的農業戶有14788戶,占全縣農業戶20069戶的73.7%,全縣有泡核桃17.26萬畝(172.6萬株)。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到2001年底,根據統計全縣共有泡核桃24.86萬畝(248.6萬株),占云南省核桃種植面積466.7萬畝的5.3%,占大理州核桃種植面積70萬畝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萬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樹204.3萬株,占82.2%,初果樹26.4萬株,占10.6%,盛果樹12.3萬株,占4.9%,老樹5.6萬株,占2.3%。據縣統計局的統計:2001年全縣泡核桃產量224.6萬公斤,產值2276萬元(純收入2234萬元)。占農業產值16848萬元的13.5%,占林業產值2796萬元的81.4%。
1、核桃資源
本次調查太平鄉、龍潭鄉、河西鎮的9個村、21個社、37戶,共種植核桃11448株,戶均擁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樹596株,占調查株數的5.2%,初果樹3165株,占27.6%,幼樹7622株,占66.6%,衰老樹65株,占0.6%(詳見表1)。
據三鄉(鎮)填報共有核桃671633株,戶均擁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樹144685株,占總株數的21.5%,初果樹67885株,占10.1%,幼樹422846株,占63.0%,衰老樹36217株,占5.4%(詳見表2)。
泡核桃種植戶實地隨機調查情況表1單位:株
2、泡核桃產量
根據到戶調查,結果樹平均單株產量為5.91公斤/年,則推算出全縣的核桃產量為261.8萬公斤;根據三鄉(鎮)自報,結果樹平均單株產量為3.35公斤/年,則推算出全縣的核桃產量為148.4萬公斤(詳見表3、表4);根據縣統計局2001年統計產量計算,結果樹平均單株產量為5.07公斤/年,全縣泡核桃產量為224.6萬公斤,縣政府對外交流數為470萬公斤,縣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公室的統計數為105.86萬公斤,地方稅務局的核桃計稅產量為134.71萬公斤。全縣的泡核桃總產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進一步的調查核實。
鄉(鎮)自報泡核桃生產情況表2單位:株
泡核桃種植戶產量實地調查情況表3單位:公斤、株
鄉(鎮)自報泡核桃產量表4單位:公斤、株
3、經濟收入
據調查的37個核桃種植農戶,銷售核桃總收入226120元,戶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經濟總收入的49%(詳見表5)。其中,太平鄉核桃銷售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戶,人均達4205元,最高的人均達到5000元。龍潭鄉核桃銷售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戶,人均達2400元,最高的人均達到7500元。河西鎮核桃銷售收入最高的人均達到4000元。據調查的三個鄉(鎮)自報,6491個農戶(含沒有核桃的農戶),銷售核桃總收入6470514元,戶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經濟總收入的13.54%(詳見表6)。
4、財政稅收
據調查的37個農戶,上交核桃農林特產稅總數為5183元,占上交稅費總數9196元的56.4%(詳見表5);三個鄉(鎮)6491個農戶上交核桃農林特產稅總數為249679元,占上交稅費總數766157元的32.59%(詳見表6)。根據地方稅務局提供的數據,2001年全縣核桃(不含苗)計稅產量為134.71萬公斤,實征稅164.45萬元(其中生產環節征收108萬元,流通環節征收56.45萬元),占全縣農林特產稅全年實征數377.56萬元的43.56%,占全縣農業稅收征收數577.35萬元的28.48%。2001年國家稅務局沒有對核桃加工企業征收增值稅,如按2001年“雙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業上報的銷售收入7262萬元的6%計算征收增值稅,則應征稅435萬元。
泡核桃生產效益到戶實地調查情況表5單位:公斤、元
鄉(鎮)自報泡核桃生產效益情況表6單位:公斤、元
5、加工現狀
全縣核桃初級加工企業已發展到45戶,年加工500噸以上的加工企業5戶,100—500噸的10戶,100噸以下的30戶。全縣年加工干果7000噸以上,除本縣自產的以外,還有來自楚雄、保山、思茅、臨滄等地州及州內賓川、云龍、永平、巍山等縣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為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核桃加工貿易集散地。僅核桃仁加工一項,每年就解決了近1萬人4個月左右的就業問題,使全縣城鄉居民勞務收入增加近1600萬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現有職工47人,2001年生產“漾寶牌”核桃乳400多噸,開發并上市紙盒裝核桃花生乳、袋裝鮮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裝產品,月銷售核桃乳等產品50噸左右,年實現利潤10萬多元,上繳稅收8萬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請臨時工100多人,付工時費11萬元。今年1-4月份預計可實現利潤13萬元,上繳稅收10萬元。
二、核桃產業發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產前景
1、土地資源豐富。全縣總面積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業用地144900公傾,占77.7%,(在林業用地中無林地6221公傾,占林業用地的4.3%);農業用地33904公傾,占18.2%,牧業用地3126公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傾,占2.4%。據縣森林分類經營區劃調查,公益林面積103249公傾,占林業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傾,占林業用地的28.6%。據縣退耕還林規劃,全縣退耕還林還草面積61600畝,其中還林面積為43000畝。特別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糧食價格下降,山區農民寧愿把常耕地拿出來種植核桃。在調查的37戶農戶中,就有25戶在常耕地內種植了核桃,還有12戶年內也準備在201畝常耕地內種植核桃,此外,這37戶有981畝荒山荒坡可以種植核桃。
2、生產潛力較大。改革開放以來,核桃價格一直是穩中有升,群眾種植核桃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據調查分析,現有核桃樹齡結構是老樹和盛果樹少,幼樹和初果樹多。如對核桃園進行科學管理,增加核桃生產的科技含量,加大技術和肥料投入,26.4萬株初果樹在3—5年內產量將增長1.5倍。204.6萬株幼樹將有一半以上掛果,12.3萬株盛果樹產量將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實現全縣的核桃產量產值翻番將是指日可待。
(二)市場前景
我國核桃(包括山核桃)種植面積達1376.3萬畝,2億株左右,其中結果樹約6000多萬株,1990年以來年平均產量15—17萬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產量3.4萬噸左右,占全國總產量的22.7%。漾濞核桃產量為4700噸(政府對外交流數),占全國核桃產量274246噸的1.7%,占全省60452噸的7.8%(全國和云南省的核桃產量參考楊源編著的《云南核桃》一書中1999年的統計數)。近幾年全國核桃生產發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遞增率計算,10年后我國核桃產量將達到44.67萬噸。
核桃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來,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噸,核桃仁8000噸。漾濞大泡核桃,主產區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噸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總量的70%,我縣每年出口核桃2000噸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核桃保健、醫療價值的認識,核桃加工業將不斷興起,國內外對核桃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再過10年,國際市場上核桃需求量將上升到100萬噸左右,中國的消費量將上升到24萬噸。
在創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個體私營企業主已作了極大的努力。如伊斯蘭僑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請了“漾濞核桃”包裝專利,團山發展有限公司注冊了“團山牌”核桃商標。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是漾濞人民的寶貴財富.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約我縣核桃發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關鍵所在。據調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
(一)滿足現狀,發展緩慢。一些領導干部認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產業,由于氣候資源優越,種植經驗豐富,已不成問題,領導可抓可不抓,群眾自己會發展。致使各級政領導對培植核桃產業重視不夠,督促檢查和指導服務跟不上,發展緩慢。
(二)重造輕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眾只顧完成當年上級下達的項目和計劃種植任務,忽視了種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種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
(三)短期行為,無長遠打算。部分干部群眾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認為種植核桃周期長、見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號召多,真抓實干少;
(四)創業精神差,發展不平衡。僅就一些核桃適宜區范圍內的農戶而言,有艱苦創業精神,能吃苦耐勞的農戶,種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農戶就沒有新發展一片或幾株象樣的核桃樹,甚至連集體承包的盛果樹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極大的反差,發展不平衡。
2、現有核桃園經營管理粗放,核桃生產技術推廣滯后。多年來,雖然山區群眾種植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資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學管理技術,種植10多年的核桃樹還不結果,或結果很少,造成了廣種薄收。在調查的37戶農戶中,98%以上的農戶沒有對核桃樹進行常規的修剪和病蟲害防治,導致核桃產量低、質量差。
根據實地調查,漾濞大泡核桃進行規范化管理的7年生產量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達500公斤/株。以規范化管理三個年齡段的平均產量171公斤/株計算,全縣12.3萬株盛果樹,應產核桃2103萬公斤。而根據本次到鄉的調查數據,結果樹平均單株產量只有5.07公斤;到戶調查按結果樹平均單株產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規管理水平,10年生的產量為2.3公斤/株,15年生的產量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規管理三個年齡段的平均產量89.8公斤/株計算,全縣12.3萬株盛果樹,應產核桃1104萬公斤。
根據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測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園地里單株結實量為119個(1.32kg),進行施肥的單株結實量1605個(17.8kg),不耕作不施肥的只有6個(0.07kg),在耕作施肥的基礎上進行修剪整形的單株結實量為2300個(25.6kg),不經修剪整形的單株結實量只有170個(1.9kg)。由此可見,經科學管理的漾濞大泡核桃結實量是未進行科學管理的365.7倍。據秀嶺地區的實測:經科學管理6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單株產量可達400個(4.4kg)。如對我縣的現有核桃低產林進行技術改造,漾濞的核桃年產量可以翻一番。
3、加工水平低下,產品品種單一,增值不明顯。漾濞核桃絕大部分主要是加工成核桃仁銷售,精加工的產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資金投入不足,市場營銷跟不上。如,“傻哥”牌核桃系列食品、團山牌系列食品,雖然風味較好,但因包裝及市場營銷問題,始終上不了規模,上不了檔次。
4、核桃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盡管漾濞核桃品質優良,但因缺乏信息和科學的市場預測,中間商多,造成搶購搶銷的混亂局面,導致抗市場風險能力低,沒有體現出最佳效益。
5、扶持政策的落實兌現和稅收征管工作有待進一步規范。調查中反映,近年來核桃生產扶持資金由于財政困難,未能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戶手中。核桃特產稅由于征收基數不穩定,群眾有顧慮,導致統計上報的核桃株數、產量不實、加工銷售環節稅收流失,難以做到應收盡收。
6、核桃掠青現象普遍存在,嚴重的影響了核桃的產量和質量。調查中反映,正常年境,核桃的收打時節在白露前后10天左右,但是,為防止偷盜和降低守護成本,采收過早,既影響當年的質量又影響來年產量。導致很多地區核桃產品質量差,商品價值低。
7、多數群眾不樂意種植嫁接苗,傾向于先植實生苗再嫁接的傳統方法,延長了核桃掛果周期。種植核桃嫁接苗有種植規范,便于管理,樹型好,早實、豐產的特點。但是,嫁接苗的培育,有很多重要環節必須嚴格把握,無論哪個環節把握不好,都會直接影響嫁接苗的質量及種植成活率。其次,因嫁接苗的嫁接部位較低,如栽種時栽得過深,會使嫁接口經常遭受病蟲害的危害。加之嫁接苗有早實的特點,因結實后肥料跟不上會導致樹體衰弱,變成小老樹。由于這些問題存在,在群眾中造成負面影響,致使很多群眾不信任嫁接苗,而采用點播鐵核桃果或實生苗移植后2—3年再進行方塊芽接,認為這樣做核桃樹生長快、壽命長,但卻沒有意識到結實晚,延誤了幾個結果年頭。嫁接苗移栽,如管理得好,5年已開始掛果,7年可產200多個,但實生苗移植后嫁接的還沒有掛果。經調查光明核桃林場栽種的嫁接苗,與同年栽種的實生苗移植后第二年采用方塊芽嫁接的核桃進行比較:用嫁接苗種植的平均單株產量為112個,實生苗移植后嫁接的平均單株產量為44個。
8、核桃烘烤質量亟待提高,我縣90%以上的核桃產區用傳統的辦法烘烤核桃,一是烘烤的數量有限,不適應種植大戶所需;二是烘烤時間較長且危險,容易變質和發生火災。造成核桃品質等級低,銷價低,使核桃的商品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
9、培育核桃嫁接苗過濫,制約了核桃產業的發展。一度時期,由于核桃嫁接苗生產管理失控,致使一部分地區近20年來種植的核桃樹,中、幼齡樹被過度采枝,甚至個別的被攔腰砍斷或整株砍倒采枝。既破壞了漾濞核桃種質資源,損害了群眾利益,又影響了漾濞核桃產量、質量和聲譽。
三、加快核桃產業發展的對策
針對全縣核桃產業培植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建議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繼續深化對縣情的認識,樹立培強做大核桃產業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全縣自然條件優越,物種資源豐富,十分適宜核桃生長。漾濞核桃早在1979年全國核桃技術協作會議上,榮獲“全國質量評比第一”、“全國縣級人均占有量第一”的榮譽,1995年又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認定為“中國核桃之鄉”。這些殊榮的獲得使漾濞核桃如同錦上添花,為培植核桃產業和創造漾濞核桃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漾濞核桃又將面臨新的挑戰,周圍的地、州、縣市又大有趕超之勢和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我們全縣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務必保持清醒的認識,樹立危機感和緊迫感,堅決貫徹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全縣經濟工作始終堅持著力培植核桃、畜牧、烤煙、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四大支柱,大力發展水電、礦冶、旅游、食品四大產業,把漾濞建成綠色經濟強縣”的戰略思路,把培植核桃產業作為德政工程來抓,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和農村穩定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常抓不懈。要樹立漾濞核桃的品牌意識,舉全縣之力維護品牌信譽,利用品牌優勢,發揮品牌效益。
2、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快林業科技隊伍建設。
縣、鄉(鎮)應將原設立的核桃生產基地領導組,改設為核桃產業培植工作領導組,并由政府一名主要領導任組長(能設專職核桃副縣長、副鄉(鎮)長更好),專門負責抓好此項工作。領導組下設辦公室,由林業局、農業局、生物開發辦、扶貧辦抽出得力干部和技術人員負責日常工作。類似培植烤煙和苦良姜產業一樣培植核桃產業,由過去的只管“造”不管“效”變為對核桃造林、撫育管理、產品加工銷售全面負責。
加快林業科技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強業務培訓,努力提高業務素質;二是要加大投入,購置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藥械等;三是要在勞保、出差、下鄉補助等方面與同行部門一視同仁;四是有天保工作站的鄉(鎮),林業站的工作任務應以培植核桃產業為主。
3、進一步清理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核桃產業的培植力度。
(1)繼續鞏固和加強對圃育核桃嫁接苗木生產的監督管理,持之以恒地堅決打擊盜采、濫購、倒賣泡核桃枝條的破壞行為,確保核桃生產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制定《漾濞核桃產業培植獎勵辦法》,鼓勵招商引資或自籌資金興辦核桃系列綠色企業或加工企業。
利用每年核桃農副產品交易會的契機,公開進行兌現獎勵。獎勵范圍:一是自籌資金創辦核桃系列綠色企業、種植大戶、加工企業和加工大戶;二是各級黨政領導、林業科技人員、稅務干部以及維護林區治安的林業公安干警、護林人員中有特殊貢獻者。
獎勵方法是:對興辦綠色企業主和種植大戶實行年終產量、質量達標獎;加工企業和加工大戶實行上繳稅利達標獎。
(3)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生產核桃子芽嫁接苗。堅決杜絕子芽嫁接苗用于核桃基地造林。
(4)對近幾年來核桃扶持資金的使用情況作一次全面的檢查,堅決按扶持政策將扶持資金落實兌現到戶。
(5)發揮我縣宣傳工作優勢,加強宣傳報道工作,《大理日報·漾濞版》應開設《漾濞核桃專欄》。
4、注重加強對現有核桃樹的撫育管理和技術改造,重點抓好核桃果園新技術推廣應用,努力提高全縣核桃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全縣現有的12.3萬株盛果大樹中,有50%左右由于立地條件差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導致核桃產量低,品質差。還有204.3萬株幼樹還沒有結果,26.4萬株初果樹還未進入盛果期,增產的潛力很大。因此,撫育管理好現有核桃樹是加快我縣核桃產業發展在近期內快速提質增效,實現核桃產業富民富縣的最佳捷徑。各級各部門領導應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現有核桃樹的撫育管理和技術改造,增加經費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的核桃生產技術規程,在幼樹撫育、老樹復蘇、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以及采收時期等關鍵技術環節上,既要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又要利用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必要時采用行政干預來規范果農行為,向管理要產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確保核桃產品的產量增加,質量提高。
5、實現優質品種化栽培,建立優質核桃生產基地。
60年代以前,我國是世界上傳統的核桃出口大國,70年代開始,美國、土耳其等國家實行了核桃的品種化栽培,產量和產品質量都有了飛躍性提高,以強大的優勢擠占了國際核桃市場,一躍成為核桃出口大國。而我國的出口量則下降到世界貿易總量的20%—30%,價格也比美國低30%以上,因此,品種化栽培是大勢所趨。實行核桃品種化栽培,就是要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品種,實行區域化種植,不斷更新改造劣雜品種,走基地化生產的道路。
6、堅持實地適樹原則,實行分類指導管理。
培植核桃產業要講求實地適樹的原則,不同的海拔地區栽種不同的適生品種。首先必須妥善處理好退耕還林,保護生態與發展核桃的關系。把發展核桃同旅游景點的開發、利用相結合。其次是要針對山區氣候多樣性特點,把握好宏觀決策,做好統一規劃,采取多層次利用,建立綜合農業立體開發模式。注意保護上層、建設中層、開發下層。建議在不宜耕作的地塊和不宜種植泡核桃的無林地(2400米以上),大力發展抗逆性強,生長快,木質優良的鐵核桃林。在中海拔地區,大力提倡用坡坎田或常耕地種植優質大泡核桃。低海拔干熱地區(1500米以下)種植美國山核桃。
7、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強發展后勁。
一是我縣應有計劃地鼓勵和支持核桃種植(加工)大戶購買熱風爐烘烤核桃,逐步改善和淘汰一家一戶傳統的煙醺火烤法,嚴把核桃產品的第一道質量關。
二是鼓勵和支持核桃種植大戶種草養畜,走果、草、畜、菜綜合發展的道路。
三是縣財政每年應從農林特產稅收中安排10%的資金,用于核桃生產、烘烤及包裝等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和應用技術的推廣工作,逐步增強核桃產業的發展后勁。
8、建立集中統一的核桃加工經營機制,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
在核桃產品的生產經營上,我縣應走產業化經營的道路,建立不同程度的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目前,我縣應盡快組織核桃生產戶、加工戶、綠色企業和加工企業,成立《漾濞核桃行業協會》或《漾濞核桃集團公司》,在縣核桃產業培植工作領導組辦公室的業務指導和技術幫助、信息服務下,重點組織和協調好核桃加工經營工作,要多渠道籌集資金注冊《漾濞核桃》商標,并進行市場營銷,直接進入較高級別的市場(如上海等國內市場),或直接打入國際市場。使核桃商品直接銷售到消費者手中,以獲取最佳效益。因此,縣級有關部門要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應有作用,規范縣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暢通核桃產銷渠道,避免無序競爭,提高競爭能力,利用本縣的資源優勢和漾濞核桃品牌效應,不斷培強做大漾濞核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