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術與傳統文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他山之石——吸取傳統文化精華是高校美術教育的現實需求
傳統文化對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覷。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生態,并且難能可貴地有機統一、相互融合。古往今來,教育都強調“文道結合”,在“傳道授業”的同時培養道德品質,高校美術教育除了注重知識傳播和技能鍛煉,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熏陶砥礪道德品質、完善人格修養,實現對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傳統文化積淀的精神財富則是取之不盡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中閃耀著崇高的人性光輝,胸懷、仁愛、誠信、修身、立志、廉潔、犧牲……這些美德都是傳統文化的信仰,也同樣應該成為我們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信仰。
傳統文化對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大有裨益。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哲學和藝術的結晶,在中醫、科技、文學、藝術、教育各個領域積淀了無數令人為之傾倒的作品,其形態、功能、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精神狀態,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寶貴財富。脫離傳統文化的積淀空談藝術修養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人們欣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時,如果對《洛神賦》毫不知曉,則很難對畫中展現的情節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進而體會其巨大的藝術價值,更無法進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同樣,如果不了解“云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奧運火炬“祥云”的誕生也是不可想象的。傳統文化和高校美術教育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關系,是美術學習和創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入更深的藝術境界。
“重知識,輕素養”根深蒂固。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在提升人文素養上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重知識,輕素養”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術技能傳授,忽視審美感受培養;二是注重美術形式學習,忽視文化底蘊積累;三是注重美術學科本身,忽視跨學科交流。這種局面下,美術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導致部分學生文化素質蒼白、難以厚積薄發,因此,強化傳統文化的熏陶,從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汲取精華,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積累文化功底,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重洋輕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諱言,當前我國高校的美術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重洋輕土”的現象,表現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術教學模式,側重西方美術能力鍛煉,比如繪畫上過分重視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畫)、速寫等西方畫種教育,忽略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和形式。重視這些并無不妥之處,西方的焦點透視、解剖學、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鍛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輕土”。這種情況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識尚且模糊的狀態下,盲目追求“中西結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視精神內涵,這對培養真正優秀的美術人才并無益處。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是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我們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立足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拿來”得更理直氣壯,避免陷入盲從和消極。
三、多措并舉——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實現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升
中華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個兼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社會,在各個方面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對高校美術教育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在優化課程設置上下功夫。課堂教學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可以考慮在高校美術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課程的比例,加大跨學科交流的力度,把優秀藝術作品引入課堂,充分利用課程設置的示范作用,鼓勵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
2.在創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術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讓優秀的內容走進課堂,又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走進節日風俗、祭祀儀式,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進行社會實踐,到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實地考察感受,了解我們國家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進而進行保護和傳承。同時,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創新教育模式的應有之義,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也應相應擴展,發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勵的互動教育關系。
3.在搭建交流平臺上下功夫。交流平臺是課程教育的延伸和擴展,要結合高校實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高校之間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學術研討、課題研究、藝術展示、訪問學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交流溝通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既強調學習交流,又注重發展創新,讓學生在充分貼近吸收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尋找創作靈感源泉,探索在創作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血液,中華文明在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后,留給我們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財富,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堅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國際化、全球化,美術教育一定能夠更加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梁方曉.論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課程文化建構[J].藝術教育,2009(8).
[3]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及其說明[J].中國美術教育,2005(4).
電影屬于藝術表達的一種形式,其創作靈感來源于日常生活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美術造型作為電影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場景設計和道具選擇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進行電影美術造型設計的時候,相關設計人員應合理地運用傳統文化,刻畫鮮活生動的人物和如夢如幻的場景,從而突出電影美術造型的設計效果。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電影美術創作的重要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也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反映,所以在進行電影美術創作的過程中,相關設計人員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要素入手,對電影美術造型進行不斷完善以及優化[1]。中國傳統文化來源于生活,同時又創造了生活,因此設計人員在進行電影美術造型設計的過程中,要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解讀,結合電影美術造型設計的要求,完美地融入傳統文化,例如在創作古裝歷史劇時,可以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歌和戲曲中獲取創作靈感,這些靈感不僅可以為設計人員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還可以將當下生活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從而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古裝歷史劇創作的過程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將整個電影創作變得更加骨感,還可以讓整個劇本更加具有歷史文化的特色,彰顯古風古色,設計人員還可以在歷史故事中對歷史人物進行全面的分析以及解讀,在對歷史故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靈感,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在情節設計方面也能更加合理和跌宕起伏,還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彰顯出來。如此一來,相關設計人員所設計出來的電影美術造型便是符合人們的觀賞需求和審美要求的。例如電影《英雄》,這一電影正是出自于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只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對這一故事進行了闡述,并且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融入了一些特殊的拍攝手法,從而給人們不一樣的觀賞效果[2]。這部電影在創作上是比較活躍的,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以及引入,才使得人們在觀看電影時對史實和歷史價值進行深入的思考。在對電影美術人物進行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通過以假亂真的手法還原了那個時期的歷史人物,同時在進行電影美術創設的過程中,融入了創作者不同的思想以及靈感,從而展現出不同的風格。這部電影的寫意風格比較明顯,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都能夠從多個角度入手對電影的內涵和風格進行深入的解讀。這一電影通過鏡頭畫面和視角造型來表達觀點,是一部極具原創性的作品,完整地表現出了電影的風格以及導演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這部電影的美術指導融合了較為完美的造型元素,每個服裝和道具的運用都恰到好處,并且隨著情節的推動以及發展,電影美術造型也在發生著相應的改變。這部電影上映之后,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并且在國內和國際上獲得了多個獎項。假如在創作時沒有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電影造型中,那么在人物造型和情節塑造方面必然是十分空白的,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電影美術造型的創作素材能夠得到有效的豐富,實現了我國電影行業在當前時代的良好發展。以我國四大名著為題材的電影逐漸增多,從最初的《大鬧天宮》,到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不僅凸顯了我國電影行業的進步,更是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電影《西游降魔篇》和《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創作靈感和電影美術造型均來自于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人們對于《西游記》的熱情也是經久不息,這些電影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都融入了一些新的靈感和新的創意,有的是講述孫悟空的前傳,有的是講述孫悟空的后傳,無論是哪種電影內容,都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編和創作的。除了《西游記》,四大名著中的其他名著也得到了有效的改編和推廣。除了四大名著的廣泛運用之外,我國其他古典文學中的一些內容和情節也被制作成了電影,例如電影《大魚海棠》,正是來自于《莊子》中的一段文字描寫,劇中的幾個人物也出自于這本著作中。編劇在原有著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聯想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歷時多年,為觀眾呈現出一部美輪美奐的動畫電影,并且這部動畫電影中融合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電影中妖魔鬼怪等類似的動畫角色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神靈,這樣不僅可以使中國傳統文化在當前得到良好的傳承,也可以使電影美術造型有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為電影美術造型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源泉,為中國電影內容和題材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隨著我國電影行業的不斷發展,一些導演和編劇看到了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電影素材,紛紛將中國傳統文化和電影美術造型進行了融合。結合人們尤為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電影的創作,使得情節發展更加跌宕起伏,整部電影具備古風古色的藝術效果。因此在進行電影美術造型設計時,要深入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電影創作元素,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電影美術造型設計的影響
建構兒童美術特色課程是少兒美術教育發展的時代需要,也是學校綜合發展的需要。魯迅先生說得好:“借他人的火,煮自己的食。”學習、借鑒不同畫種的藝術表現方法,并結合地域特色和現代繪畫理念,從而使我們的兒童畫藝術體現出既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不失稚趣的現代童畫風采。再利用教師的專長與孩子的稚拙,通過學習與研究、傳承與發展,從而更好地為兒童美術教育奠基。
一、建構兒童美術特色教育的重要性
當代藝術格局下傳統繪畫的升溫,使傳承與發展的語調不斷上揚,眾多藝術家紛紛以不同的姿態挖掘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創作出大量耐人深思的作品。孰不知,兒童的手筆往往不亞于成人,反而童心與童趣更會引人入勝,若加之傳統文化內涵,豈能了得。就好比畢加索用畢生時間追尋如何畫得像兒童一樣。由此,一支以課堂教學為主導,以興趣小組為抓手的少兒美術工作室體系特色課程的雛形應運而生了。
二、挖掘傳統藝術與本土文化中的特色資源
讓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進入課堂,有助于傳承、弘揚民族特色與本土特色,有助于兒童畫特色的學科建設,有助于辦出自己的區域文化藝術特色。
(一)經典藝術
1.敦煌飛天壁畫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它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鼻豐嘴小,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姿勢優美,動感性極強的藝術形象,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
了解飛天藝術,讓兒童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與動手能力表現所見的藝術形象,可以鍛煉兒童的造型能力,線條的運用能力以及對復雜形象的刻畫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導孩子加以想象,把自己融入飛天藝術中,從而創作出多幅獨具特色的兒童飛天藝術。
2.京戲人物
京劇人物形象豐富,有忠奸、美丑、善惡之分;人物表情多樣,“喜、怒、哀、樂、驚、恐、悲”易于刻畫;動態夸張,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且服裝色彩鮮艷,也有極富特色的裝飾頭飾,十分適合兒童表現,而且可以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表現,也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3.歷史題材人物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題材豐富,諸如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等都可以拿來刻畫,這些形象既可以繪制得精致細膩、纖細秀麗,也可以發揮出粗獷、古樸、大氣的風格;既可以畫寫實的,也可以畫寫意的;既要有吸收、融匯,更要有創新,它在與兒童的稚趣相結合時,總是反映出幼稚可愛的形象來,從而形成了濃郁的兒童畫藝術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二)本土資源
1.蘇式建筑、園區現代建筑
江南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建筑可謂既經典又別具一格,素樸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趣自然天成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因此,蘇式建筑是風景畫不可或缺的題材,也是區分于區域外繪畫題材的不二之選。蘇州園區的現代建筑更加獨具匠心,具有含蓄自然有不失現代美學風范的藝術效果,體現出自身的開發性。
2.昆曲文化
昆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它一直以一種完美的表現方式向人們展示著世間的萬般風情。正是這種富麗華美,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的境地。那么,在日益追尋傳統與當代相結合的時代,以繪畫的方式進行表達傳統藝術,無疑是值得推敲的。
3.江南植被
對于在北方長大的人來說,江南的植被總是那么讓人驚嘆,秋日陽光下大片的蘆葦蕩美不勝收、天平山的紅楓讓人流連忘返、苦澀的銀杏樹更是絕美壯觀,它們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界之美,更向我們昭示了地域之獨特。無論用寫實的方法還是用寫意的方法,均可以表達出獨有的意境來。
綜上所述,傳統藝術與蘇州本土文化不僅僅是單一的一種形式,也可以以情感和聰明才智創造的一種文化,成年人能夠自我選擇就地取材創作,兒童則可以用他們的方式進行表現。
三、建構內容統一、媒材豐富的特色課程
(一)讓豐富的繪畫媒材走進兒童畫課堂
1.多種繪畫媒材同步進行
繪畫藝術從來都不是單一品,不同的材質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方法。繪畫步驟、繪畫技法、繪制原理等方面進行專業指導,能真正拓寬孩子對美術的認識。為了保證孩子真正學有所長,我們充分利用美術課堂時間與課外活動時間,實行分層作業形式,將課堂作業內容與特色繪畫相結合,在快樂與滿足中學畫畫。
2.同一主題各顯風采
孩子的天性總是那么的純真,他們喜歡得到夸贊,總是努力比別人做得更好。根據孩子的需要,我們用比賽的方法激發孩子的繪畫潛力,以開設同一繪畫主題的方式進行各自的特色課程,如飛天系列組畫、京劇系列組畫、人物系列組畫、校園風景系列組畫等等。從而展現油彩所帶來的夸張與絢麗、水墨所帶來的流暢與奔放、裝置帶來的活躍與壯觀、卡通帶來的可愛與稚拙、版雕帶來的沉穩與厚重。
3.立項兒童畫特色課題
記錄是最好的傳遞方式與反思方式。為此,整理出《依托兒童畫項目研究,推進學校特色建設》立項為江蘇省省級課題,這是在特色教學中邊摸索邊總結的,將從“兒童畫技法研究”和“形式與內容研究”為主線,以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填充。將研討活動、進展情況、取得的成果進行梳理,一是總結;二是分享。
(二)兒童畫特色教育的實施與學習方法
1.技法學習與研究
任何沒有預設的情境都是無果的,畫畫亦是如此,兒童畫畫更是如此。兒童隨意表現的是想法,需要老師指導的便是方法與技法,因此繪畫技法的學習與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不論是中國畫還是油版雕,或者是漫畫與線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繪畫技法,將成人所掌握的復雜的繪畫技法抽取出最直接與簡單的方法教授給孩子,使他們基本掌握一種畫材的特殊性,并在不斷的創作實踐中加深理解,并形成孩子自己對特殊畫材的運用方法,從而提高繪畫修養和審美能力,為其他相關繪畫的學習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2.捕捉生活瞬間
兒童的世界永遠是五彩斑斕、妙趣橫生的,在成人眼里無關緊要的事情都會被孩子放大,因此,引導孩子觀察身邊微小的事物與事件進行表現,經常會帶給我們不小的驚喜。外出寫生是我們經常運用的教學方法,在自然中不但對事物的認識更加直接還深受孩子喜歡,足球場的瞬間就可以輕易被孩子生動地刻畫出來。
3.實踐與應用研究
特色教學是在不斷摸索中前進的,教師應注重各畫種間的聯系,加強合作與協調,設計好各階段的教學計劃與內容,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藝術貴在創新,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高校美術教育作為現代文化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而傳統文化作為支撐民族發展的靈魂與基石,又是國家經濟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創意源泉。因此,在全球化高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如何融入傳統文化,轉變美育理念,豐富教學形式,加強創新培養,完善課程體系,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走出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當代美術教育之路,是高校美術教育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現狀
近年來,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推動下,高校美術教育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傳統文化對高校美術教育的作用逐步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但受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現行的美術教育仍然存在重技術與形式、輕文化與內容等問題,傳統文化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被動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勢必阻礙高校美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1.對西方文化缺乏理性認識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劇,國外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給中華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部分國人對待西方文化全盤接受的態度又加快了傳統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日漸式微的趨勢。在美術教育領域則主要表現為過多地采用西方美術教育理念,而忽視了西方美術教育發展的人文背景與歷史積淀。西方美術教育重寫實,中華傳統文化重寫意。寫實與寫意本無優劣之分,當代美術教育也不必非此即彼,而是應當以更博大的胸懷容納更多樣的美術形式,以取得美術教育的健康發展。然而,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各項事業發展的靈魂與基石,在現階段的高校美術教育中沒有得到清晰的體現。中西方文化碰撞時的這種不對稱現象,降低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理預期,不利于學生正確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甚至錯誤地將“差異”等同于“差距”,進而隨波逐流,缺乏理性的批判意識。
2.應試教育的影響依舊存在
一方面,藝術專業的學生由于高考考試科目的導向,在中學階段對文化知識的學習重視不足,大學階段,由于美術教育相對重技能而輕人文,重基本功而輕創造力,導致藝術專業學生在大學階段仍然缺乏人文知識,特別是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滋養;另一方面,非藝術專業學生由于考核方式的導向,往往對高校開設的藝術類通識課程重視不夠,使得這一部分學生又普遍存在藝術素養相對不高的問題。由此可見,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高校美術教育中依舊存在,導致藝術生文化修養仍然相對薄弱,非藝術生藝術素養依舊相對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3.對傳統文化重視相對不足
國內現行美術教育體制是20世紀50年代參照蘇聯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在當時有其積極的進步意義,然而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隨著傳統文化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在美術教育方面的作用也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高校美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卻仍然十分有限。在課程開設方面,本科初段無論是美術類還是設計類,大多以素描、速寫、色彩及“三大構成”為主,民族傳統類科目所占比重相對較少。傳統文化導入的不足導致高校美術教育僅僅停留在現代美術學科的框架內,與傳統文化之間缺乏足夠的對應與互動,不僅限制了美術教育本身的價值內涵,還會因為其特有的抽象性和單調性,使學生產生失落感與挫敗感,而這又進一步加劇了現行美術教育理念中存在的重技能而輕人文現象。
二、傳統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1.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其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形成的各種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道德倫理、政治制度的總體表征。它不僅代表了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核心特質,更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堅實基礎。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經過演化而形成的反映中華民族特質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道德倫理、政治制度的總體表征,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并世代相傳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形式包羅萬象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總和。數千年來,無數先人用智慧與汗水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辛勤勞作,心中所產生的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向往,在特定的時刻借助形式各異的載體表達出來,經過不斷演化匯集而成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并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表現形式,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財富。
2.美術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
文化與藝術既密不可分,又協調發展。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與表現形式,而文化是藝術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根基。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環,同樣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這是與傳統文化的特點分不開的,傳統文化世代相傳,而又獨具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豐富的表現形式,對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樹立文化自信縱觀中國悠久的歷史,處處閃爍著先人智慧的光芒,無論是神秘玄幻的上古神話,還是百家爭鳴的諸子散文;無論是經典優美的詩詞曲賦,還是雕梁畫棟的亭臺樓閣;無論是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還是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一不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源遠流長提供了豐富的滋養。高校美術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自覺,建立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進而在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的同時,積極同世界上其他優秀文化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增加了解,增進共識,在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2)培養道德情操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深刻的處世哲學與豐富的人生智慧。首先是修身養德的為人準則。儒家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指的正是修養身心,具體表現為“擇善而為,博學于文,并約之于禮”。而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更是如今“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歷史淵源與文化依據。其次是憂國憂民的社會擔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一不激勵著中華兒女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再次是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周易乾象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宇宙運轉不止,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要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強調的是培養人奮發有為,剛毅堅卓的精神品質。這些思想本身充滿著智慧,同時也一直影響著后世文學藝術的創作,因此,學習這些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3)提升創新精神藝術創作來源于傳統文化,藝術創新同樣來源于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擁有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去認識、了解并挖掘和改造這些文化元素,通過元素的組合變形及再設計,讓傳統文化成為設計創意的突破口和導火索,進而發現新的表現形式,創造兼具傳統文化內涵與時代氣息的優秀藝術作品,可以為當下以及后世社會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進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走向繁榮和復興。以漢字為例,中國的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漢字的審美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同形重構、異形重構、打散重構、字圖結合、中西結合等方式,漢字逐漸成為視覺傳達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審美元素。
三、傳統文化在美術教育改革中的思考與探討
1.轉變美育理念
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一種技能,而是獲取人的全面發展。傳統“應試教育”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教育目標,不僅壓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同時也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其弊端顯而易見。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便是“以人為本”,與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中華傳統文化中沒有人格化的上帝,在古人眼里,沒有抽象的空泛的人,只有具體的現實的人,社會秩序的維護大多依靠的也不是神靈的絕對權威,更多的是道德的自覺自律。因此,在強調“以人文本”這一核心理念的今天,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教育,加強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當代美術教育的首要任務。
2.豐富教學形式
融合傳統文化的高校美術教育不應當局限于以往單一的教學形式,而應當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特別是當地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如邀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場演示并講解傳統文化,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形式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或大致的了解;組織學生赴傳統文化聚集地實地考察,采集整理傳統文化中的創意資源;舉辦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競賽、工作坊、創意市集等,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并結合自身專業特色,運用新媒體將傳統文化中的創意資源進行藝術轉化。可見,豐富多變的教學形式是高校美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必要手段。
3.加強創新培養
美術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而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創新創造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豐富滋養。我們有著世界上引以為傲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都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將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與現代藝術理念相結合,在賦予傳統文化時代氣息與創新活力的同時,創造性地開發現代藝術新的形式。如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將傳統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元素提煉出來,結合現代藝術理念進行二次設計,創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兼具外在形式與深刻內涵的優秀藝術作品。因此,在美術教育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是當代美術教育加強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
4.完善課程體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校加入到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行列,并且越發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然而,因我國傳統文化年代久遠、內容較多、深奧復雜,美術教材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分布零散、形式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應加強實踐探索。
一、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旨在通過校本課程開發,來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加深美術積淀,培養創新能力,提高藝術鑒賞水平。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小學美術校本課程,在其開發過程中,一方面應確保課程結構合理、均衡,全面貫徹美術課標中的要求,深入研究。參照針對美術教材的調查統計可知,中國傳統文化在美術教材中的總比重應為25%左右,這既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還能確保教材結構分布合理。另一方面,在開發過程中,應采用靈活多樣的開發模式,這是由新課標以及學生自身特點共同決定的。創新模式是指應自主創新,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補充與適當創新;整合模式是指將美術課程與音樂等基礎課程進行全面整合;調試模式是指課時安排、教學內容編排等應進行調試。其中課時安排主要包含單個課例和主題單元,對于單個課例,應參照學校要求,聯系學生的掌握情況,提煉個別內容,利用一節課進行講解。為確保美術知識結構的統一協調,可以主題單元的形式進行編排。例如,剪紙單元。在教學內容編排上,應嚴格參照學生的實際特點,對于掌握難度較大的內容,應適當降低難度,有時也可將其刪減;對于簡單內容,應盡量縮減課時;選擇模式是指從其余美術教材中適當選擇。
二、小學美術校本課程實踐
1.實踐策略
首先,加強理論研究,若想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小學美術教材中,這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知識,因此,教師應大力充電,廣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次,教師應借助現代教學手段,還原傳統文化。因傳統文化距離當代較遠,且深奧復雜,外加學生的知識積累較少、認知水平不高,長此以往,將會出現厭煩感,削弱學習興趣。然而,信息技術可全方位展現傳統文化,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例如,在《青花瓷》賞析課程中,教師可先播放青花瓷這首歌曲,創設美輪美奐的教學情境,講述相關歷史典故,以此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青花瓷,刺激愛國情感,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最后,合理設計學習卡片。為便于學生構建文化認知框架,有助于課后鞏固復習,應合理設計學習卡片,學習卡片中應包含傳統文化的基本信息。
2.實踐效果
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均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美術課程,還有一部分學生熱衷于中國傳統文化創作,只有很小一部分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美術課程具有難度,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作品,教學效果顯著,不僅能為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提供內在動力,還能提高資源建設的影響程度。在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實踐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嘗試,廣泛搜集各種資源,綜合加工,全面處理,這有助于文化知識的積累,并能增強科研反思力。通過光盤刻錄,將科研成果進行存儲,還可借助網絡信息資源,構建平臺,便于研究成果的分享交流。
我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少數民族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多姿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內涵豐富深厚的傳統體育文化,這些傳統體育活動具有一定民族歷史文化承載功能。近年來,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屢見報端,主要從發掘、保護、搶救、傳承、產業開發等視角進行研究,多維度的研究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的過程”。這是趙世林對文化傳承的定義,他還指出:“文化傳承是一種文化的再生產,與人類的兩種再生產共同構成為社會的再生產,這種文化再生產不是單個人的自我行為,而是民族群體的自我完善;同時又是權利和義務的傳遞,具有社會強制性和不可選擇性,也是民族意識的深層次積累,構成民族認同感和內聚感的核心,還是一種縱向的‘文化基因’復制,具有模式和‘血型’的基本特質”。因此,從文化傳承的本質意義上來講,作為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其傳承不能僅僅從“傳”和“承”這兩方面來理解,而應當是一個“傳承篩選整合傳”的具有發展意義的連續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不是個體行為,而是一個群體在民族發展過程中的集體創造和延續。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媒介分析
文字記載、數字化資料。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方式,最為普遍或者相對統一的做法就是采用文字記載的方式。一方面是對原有史料的整理,另一方面是對某些具有傳統體育技能的人采訪后的錄音整理;再者,利用或借助現代數字化的器材和手段,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過程用相機、攝像機記錄下來,形成數字化的資料,使人們能夠較為形象和直觀的感知整個活動過程;還有的學者提出了綜合以上兩種形式的方法——創建數字化博物館,以網站的形式綜合利用文字記載、音頻資料、圖片資料和視頻的優勢,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能夠較為全面的展現出來。從傳承媒介的角度看,這一系列的方法是相對靜態的、有諸多人為因素的形式,有其傳統、方便實用等優勢。綜合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過文字記載和數字化留存可以實現更大范圍、更為長久的流傳,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較為可行、有效的、具有現代氣息的傳承媒介。
節日、慶典儀式。節日、慶典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展現的集中時間,節日慶典儀式也是一種“活態”的媒介形式。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中都有各種類型的傳統體育活動,如藏族的“藏歷年”期間就有“跳鍋莊舞”、“搏力”,蒙古族“那達慕”大會上進行“射箭”、“賽馬”、“蒙古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回族的“開齋節”、彝族的“火把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等節日慶典期間都有傳統體育項目的身影。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逐漸發生著變化,在此形勢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就成了包括傳統體育文化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現時間,所以,從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節日、慶典肩負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重任和有效傳承的媒介責任。
現代媒體。現代媒體,從一般形態上可以分為平面媒體、電子媒體、戶外媒體和實物媒體等,本文所探討的是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有關的各種媒體類型。以報紙、雜志為主的平面媒體的報道、紀實等會促進廣大閱讀群體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以廣播、電視和網路為代表的電子媒體具有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維度傳遞信息的優勢,其作用的發揮會極大的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廣泛傳播;再者,戶外媒體和實物媒體等通過形象直觀的廣告牌、展板及櫥窗和展覽會的實物展覽使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媒體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游客、受眾之間搭建暢通的信息渠道,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現代促推手段。
藝術化的表演或展演。近年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漸發展成為旅游項目當中的民族特色旅游產品和吸引游客的“賣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因其明顯的健身性、參與性和娛樂性在旅游過程中為游客帶來難忘的體驗經歷,且很多健身類的體育舞蹈被搬上舞臺和熒屏,典型的例子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作為一種特色民族文化進行表演的羌族“推桿”;再者,在藏族、羌族聚居地的旅游項目中,藏族的“鍋莊”、羌族的“莎朗”、壯族的“投繡球”都是向游客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表演或展演活動,藝術化改造較好的體現了傳承的性質;另外,表演和展演的觀眾多數是來自外地的游客或族外人,他們在觀看和感受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對節目所承載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不同程度的接收和吸收。因此,各種形式的表演和展演作為傳承的藝術化形式,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了更多的被認識、了解和認同的機會,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媒介形式。
旅游。旅游已經成為時下少數民族地區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旅游也因此成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具有動力性的媒介形式。“隨著旅游的發展,外來旅游人士的增多,各民族的文化也相互滲透、影響,同時出現一些文化的交融與互補”。一方面,旅游產品的打造就是一個對本民族文化進行充分發掘、論證基礎上的開發利用,會吸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歌舞、技藝等具有娛樂性、參與性及觀賞性的民族傳統文化精華,這個過程本身就傳承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游客參與或觀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等表演活動的過程中加強了對該民族傳統文化的感知,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承者”,使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有效媒介形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美術教學;融合;運用
發展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的創新型美術教育是我國中專美術教育實現自身創新及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史,優秀文化藝術燦若星辰,并隨著我國歷史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滲透,是發展中國元素創新型美術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傳承、發揚和與時俱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及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各種西方藝術文化思潮不斷沖擊著我國民眾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觀,以中專生為代表的青年主體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很容易受到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因此,在對其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更需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育的融合,在與時俱進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基于此,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中專美術教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實踐意義,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學生獨特美術風格形成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水墨畫、木版畫等不僅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占據著獨特的地位。美術教學不僅是繪畫理論、繪畫技能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美術精神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學,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合進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更好的解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領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魅力,更能引導其在美術基礎理論和繪畫技能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中國美、創造中國美,并深入體會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
(二)對現代文化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作用
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既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現代化風格的文化藝術,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則需要吸收現代文化藝術中的一些精華因素以保持與時俱進。
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華,增添美術教學亮點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具有音樂、美術等多種形式,但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有著其獨特的藝術精華。我國古人在藝術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反應在文化藝術中即為意境表現,如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中的松意味著堅韌不拔、梅意味著品節高尚、荷意味著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美術教學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彰顯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藝術的深厚積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既包含有古人的藝術精神追求,亦包含著許多與生活、風俗習慣等有關的文化藝術,如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中國結、剪紙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因此,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入中專美術教學過程時,既要注重與美術本身相關的知識教學,亦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延伸,將美術教學與實踐就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合中國結欣賞及編織、剪紙以及插花等實踐性藝術教學方式,即通過開展美術手工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內涵,以更好的將中國元素融入自身美術學習中。
(三)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拓展美術教學空間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中表現。因此,在中專美術教學過程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時,要通過多媒體展示、藝術博物館實地考察等形式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如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傳統寫意畫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筆畫中勾勒出的細膩線條、建筑藝術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斷豐富美術教學的藝術表現形式,拓展美術教學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從多層次、多領域以及多樣化的藝術表現空間內豐富自身美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具有明顯的民族審美特征,將其適當的運用在中專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有利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揚,亦有利于幫助學生在美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為往后的美術創作及就業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12(a)-0219-01
全球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美術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文化的發展應該立根于傳統,面向世界的,教育更應該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多元化發展,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間美術是民族傳統美術,它的歷史淵源悠久,幾乎伴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審美的萌動,智慧的靈光而延續,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但是在近代以來,中國的民間美術越來越不被重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美術和電腦美術形式。
自“五四”至今,我們的文化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西方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新的觀念,在美術發展中也是西方化的美術大大超越了民族美術文化的地位,我們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鉆研西方的美術,越來越多的優秀美術人才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他們以精湛的技藝,精致的表演,為世界各國觀眾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驚嘆,然而這些也讓我們看到了民族傳統美術的無奈。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有著八千多年的深厚底蘊,為什么國人仍然以油畫而蜚聲世界呢?民間美術面臨著消亡的狀態,難道我們的民間美術不如西方的美術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的民間美術是世界上優秀,只不過我們沒有看到自己的價值!
民間美術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最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圖形媒介表達思想和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縱觀歷史發展當中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以及各民族在生活中的必需品、裝飾品、服飾等,都表明了民間美術的深厚內涵,千百年來,美術伴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孕育和積淀著厚重的人類精神食糧和文化果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或多或少的都與中國民間美術有著一定的聯系,所以說我們應該重視民間美術的發展,美術教育雖然有著其自身的知識技能體系與學科特性,但對于普通美術教育,尤其是基礎美術教育來說,主要還是一種精神文化層面的學習。然而對于現階段的美術教育由于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在學校教育中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6-0019-02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無價的瑰寶,隨著歷史的變遷,雖然有很多文化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但是還有很多傳統文化被繼承了下來,比如京劇、道家、茶藝、書法、武術等等。作為我國的標志——陶瓷,以它特有的“姿態”,像全世界的人們宣傳了我國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傳統的審美觀念,這也使得陶瓷藝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一、佛教與陶瓷審美
中國瓷器的發展和佛教傳入中國是同步發展的,那么在那個時期,很多的人都信仰佛教,從而也使得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理解和審美有所改變,那么陶瓷也不例外。在中國古代的陶瓷上,經常會出現佛教中的法器、人物,這也是因為人們對佛教的信仰,從而改變了對陶瓷的審美觀念,所以說佛教對陶瓷藝術審美是有著深遠影響的。
佛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而佛教同時也給了人們一個維持社會秩序的準則。在當初那個社會失控、政治混亂的年代,佛教的傳入使得人們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在佛教普及中國以后,也漸漸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教義,這也讓人們的空虛心靈得以填補。在佛教繁榮發展的漢唐時期,當時的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信仰之情,在陶瓷的塑造上也都是與佛教有關的。
多穆壺:這個是元代時期的器物,其形狀好似直筒,壺上部分要小于下部分,而上部的一側有曲柄,另一側出一流,壺的頂部有半邊高起,壺蓋形狀猶似僧帽,壺身被三周凸弦所環繞,上下用歸并條相連接,其相交的地方有圓釘圖案。此壺仿照的是銀制或是木質的索拉,索拉分為兩種:一是有流的,主要是裝酥油茶的;第二種就是無流的,多是用來盛放人參果和糧食的。據說“多穆“是滿語中”奶茶“的意思,那么多穆壺也成為奶茶壺,而元朝藏傳佛教和清朝喇嘛教時期,很多的教徒都在生活中使用此壺,所以多穆壺的設計上也較貼于宗教審美的。
高足杯:此杯的上部是侈口碗,下面則是圓柱形狀的高足,足內無釉中空,足下稍微外撇,上碗下足之間用的是胎泥相互連接。在藏語里的“噶予域仁”就是“高足杯”的稱呼,其主要是盛放人參果和酒的,是喇嘛教中的供器,有著非常的地位,如果平常不使用,則是存放在特制的杯套里。這樣看來,高足杯好似是為佛教“量身定做”的一樣,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佛教影響的不止人的思想,還有對陶瓷的審美和制作。
著名的青花瓷就是用蓮花來作為主要裝飾的,而蓮花又是佛教的一個典型特征,從字畫、塑像中我們能看出,佛祖、菩薩都是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所以蓮花是教徒眼中是神圣、純潔的代表,因此漸漸的也就把蓮花的形象運用在了陶瓷的裝飾上。不管是陶瓷的造型或是裝飾,都深受著佛教的影響,隨之和佛教有關的圖案都成了陶瓷裝飾的普遍題材,人們對陶瓷藝術的審美觀念也因此一點點改變。
二、書法與陶瓷審美
我國的制陶技術和漢字的起源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書法作為文字的造型藝術,有著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從種類來說有楷書、篆書、草書、甲骨文等,而在我們觀察陶瓷作品的時候,經常能看見書法出現在陶瓷上,而這也就讓本就古典優美的陶瓷更具有了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的藝術往往都是字畫結合,比如在國畫上、折扇上、屏風上都有字畫的表現,當然陶瓷藝品也不例外,這樣看來,中國的藝術家往往都喜歡井上添花,在美好的事物上再加上書法來襯托。書法在我國歷史上演著重要角色,通常歷代的大書法家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就算是在千年前的封建年代,書法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書法不只是字詞的體現,更是表現出了一個人的素養、內涵、文化如何,所以很多人都以寫一手好書法為傲,那么久而久之,單一的書寫書法,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那這時陶瓷工藝也就成了表現書法的另一個載體。
陶瓷與書法相結合就形成了形式美:用毛筆直接將書法作品寫在白坯上,效果猶如白紙黑字,而因為紙類的質感、吸墨性和坯體不同,那么所書寫出的效果也就不同,紙與坯相比,坯能更好的表現出畫筆的棱角,特別適合米芾、王羲之這樣的書法風格。還有青花料書法,運用在坯體上,也能像在紙上那樣讓墨色充滿變化,或濃或淡、或潤或枯,而在色彩方面,陶瓷所具有的獨特釉色也能給青花書法帶來一種清幽淡雅之美。像是清朝的皇帝乾隆就很喜歡把自己的詩詞作品書寫在青花瓷上,從而也就成了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紋飾上的主要特征。
0前言
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新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從電子商務、網上銀行、網上購物,到日常生活、學習、娛樂,新媒體已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現代設計一直都在被新思維、新觀念、新科技、新媒體、新材料等引導著向前發展。然而,一個國家的設計也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時承載著文化傳播的歷史重任。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史,在長期的繁衍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開放的大環境使得我們更加迫切的需要自己的設計,需要根植于本土、本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將我們的民族傳統特色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
1我國新媒體藝術教育現狀
設計的發展需要有教育的跟進。21世紀,國內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乃至部分理工類院校也紛紛建立起數碼新媒體藝術專業,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了新媒體藝術教育的。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作為媒體藝術教育的先驅,于2002年聘任來自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肖永亮教授為副院長,為北師大開創電腦動畫制作專業。肖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并在著名的藍天工作室(BlueSkyStudio)從事技術特效工作,特殊的工作經歷讓其將在美國的新思路帶到了中國。西方國家教育思維、教學方式的引入,為國內的藝術教育帶來了豐富的給養,但單純的西方元素空降到中國必定有些水土不服。國內某些院校開辦的新媒體藝術專業不乏跟風逐流之象,由此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由于缺少學科專業文化語境的支撐,在專業培養目標上定位不準,把掌握應用軟件當作主要的培養目標,弱化了對設計思想、文化內蘊的思考與學習。從近幾年一些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習作和畢業展的作品來看,不盡人意的就是人文精神、藝術表達和文化品位的缺失。
2中國傳統文化在新媒體藝術教育中的價值研究
全球化一體化的大潮下,中國的音像制品、圖書、服裝、藝術等多種文化形式借助新的傳媒技術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各地。毫無疑問,新媒體藝術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積極影響,它賦予了傳統文化具有時代氣息的藝術范式。但另一方面,我們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再生價值和發展空間。在新媒體藝術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可以極大提升作品的文化意蘊及內涵,同時,能很大程度上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2.1傳統文化題材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縱觀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學作品及現階段依然留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盈著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程。這些源于古代或民間的傳統文化紀錄為現階段新媒體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和內涵。2006年,獲得日本TBS電視臺舉辦DigiCon6+2大獎的動畫短片《桃花源記》,以陶淵明的同名古文為藍本創作,描繪了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情節引人入勝,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耐人尋味。2012年一舉奪得第11屆“東京動畫”最高獎項的動漫短片《賣豬》,故事靈感源于賈平凹寫的《祭父》一文。借用創作者本人的陳述“,中國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那么多少數民族,搞原創題材是取之不盡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新媒體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作品的展示與分析,引導學生選用傳統文化的主題題材進行創作,同時,鼓勵學生挖掘傳統文化中眾人所不熟知的,卻能挖掘提煉新的興趣點的主題。一方面,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知識及理念將會極大提升新媒體作品的創作意蘊和內涵。
2.2傳統藝術形式要素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的國家,在藝術形象設計和表達方法上有很多技巧和構造值得我們學習。從中國國畫、民間獨特的年畫、剪紙、戲曲、雕刻、壁畫、石畫像等藝術作品上都可以直接觀察到借鑒民族風格所形成的藝術形式。傳統圖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所呈現出來的形式和載體豐富多樣,改變著審美視覺。在新媒體藝術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保留傳統圖形特點和傳統美感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的審美觀念、設計原理和設計手段,進行改造、加工、提煉的再創作。這需要學生對傳統圖形的充分理解和慎重的選擇,在新媒體作品中出現的每個造型要素都將是有針對性的,要突出表現的主題,為內容服務。將傳統造型與現代設計交相融合,能充分體現出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傳統色彩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色彩體系。其一,中國的“五色學說”即青赤黃白黑,是中國傳統色彩體系的理論基礎。其二,是中國畫色彩,以文人畫為典型。簡約、單純的色彩,與水墨的點線面造型要素結合,營造作品特有的氣韻和意境。其三,是民間色彩,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山西的皮影、東北的剪紙,各種民間工藝色彩,形式豐富,體現了人們對色彩的不同認知。
2.3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1970年版的《中國民樂大全》收錄了最具民族色彩的樂器演繹出的數百首音樂。這些優美動人的旋律,為新媒體藝術創作營造獨特的音樂創作空間。
3結語
我國新媒體藝術設計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高校新媒體藝術教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鼓勵學生提煉傳統文化的精髓,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給養。傳統文化的應用,有助于提升新媒體藝術的文化內涵,也是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教育者還應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借鑒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優秀設計理念,學習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創造出富有時代氣息的民族特色新媒體作品。
參考文獻:
[1]胡蓉.互動的藝術——淺談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互動性特征[J].美術大觀,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