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產業發展機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個國家或民族強大與否,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僅取決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同時更取決于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亟須通過先進文化建設,將億萬群眾的創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種強大的合力,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種巨大的精神需求為文化產業的勃興,提供了無比廣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先進文化是文化產業之魂,而文化產業是先進文化的實踐基地和傳播途徑,是它的血肉之軀,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關。面對國際社會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民族、國家也紛紛依據新的特點改變自己的文化發展策略。由于我們多年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人為地把文化產業和意識形態對立起來的傾向,成為了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黨的十六大報告根據當前的特點,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一到社會效益的原則下。文化事業與產業分立,通過提高文化事業的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雄厚文化事業基礎,重視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又成為經濟基礎的組成部分。這種改變,是根據意識形態新的特點和規律做出的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創新,也為文化產業的勃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迅猛發展,提供了以前人們難以想象的變革世界、開拓世界的嶄新手段和無窮力量,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生產、生活、消費等諸多方面,也為文化的開發、傳播、消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積累深厚,文化類型極其豐富,文化資源難以估價。但由于地域、交通、傳播等多方局限,價值大多沒有完全體現出來,甚至有的瀕于消亡。而以數字技術革命為代表的高科技進步,為激活文化資源實現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了條件。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在完成了通信、傳媒、信息產業的第一次制度創新后,正在進行第,文化內容的填充,發展與信息產業相關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制定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及進行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在這方面,我國匯入世界潮流也正當其時。我國在“十五”期間擬投入40億元開發軟件產業,傳媒業正在成為我國第四大產業,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對接更有了現實可能性。
據有關統計,我國每年文化市場消費可達4800億元,而現在我們的文化產品市場實際份額只有1800億元,國際文化資本看好我國的廣闊市場。200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500億美元,成為世界引資第一大國。這些資本雖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電信和農業,但隨著資本形式在新時期發生的重大變化,有的已從單一的貨幣資本轉化為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今年我國將在市場經濟和旅游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允許美日德三國投資旅游業,上海將和美國某公司合作,共同設計興建和經營國內首家世界級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等。這些當然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機遇,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通過合資、參股方式大量注入國際文化資本,甚至徹底購買、兼并國內較有實力或前景的文化產業,我們的版權經市場轉換可能為外國所有。另外,他們通過雄厚財力和優越條件,吸引國人為其打工,按照好萊塢等國外模式“包裝”中國題材文化產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國市場,贏得巨額收入的同時,也勢必將國外文化價值觀滲入國內。面對國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驗,我們應在啟動“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的基礎上,盡快制定中國文化資源保護法。而這些只有通過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來完成。從國內民間投資來看,其份額已接近國有經濟投資。如果將這部分資本吸引轉移到文化產業中來,必將使其能量得以釋放。可見文化產業的確立,也為國內外資本增值開辟了新的渠道,也從根本上消除了文化產業的資本瓶頸制約。
文化資源一旦與科技等產業融合嫁接,就會顯露出巨大經濟意義,成為一種新經濟資源進入經濟開發中心地帶,實現關聯度極高的拉動效應。文化產業在美國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在英國的平均發展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在日本已達到其汽車工業的產值。這種新經濟資源的轉化和實現過程,就是通過文化作為要素在其它產業的滲入融合,或發生漸變,實現優化升級,或發生質變,成為新的產業形態和產業分支,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打破行業界限完成重組。以新的內容和賣點進入以網絡業為主的科技產業市場,誕生了信息文化產業;以新的產品和服務進入旅游市場,形成了旅游文化產業;將游戲與娛樂注入到教育中,改變舊的知識傳播方式,創造了新型的教育娛樂產業;加大體育健身的娛樂開發力度,實現體育娛樂產業質變;以文化品位、設計、策劃進入城市規劃、建筑、裝潢、廣告、環衛環保、標志制作、汽車美容、美容美發、形體塑造、大眾攝影、環藝、工業設計等為主的形象領域,甚至餐飲、花卉等服務業,完成文化與物質的互動。從更深層次說,經濟制度的變更,經濟戰略的提出,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和方式的選擇,都有文化因素在發揮著驅動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是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因此,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一,深港金融合作很可能步入深水區,深圳金融業將在更廣闊和高端的平臺實現跨越。 未來 5 年,深港跨境貨幣合作機制將更加成熟,兩地在人民幣國際結算中將承擔更大功能,這將促進內地資金的跨境流動,促進深港貨幣一體化市場的形成。 深港兩地銀行支付、外幣清算系統、債券回購等交易系統的對接進程有望加快。 因而,無論是從機構互設,還是從業務合作、體制創新及管理提升方面,深圳金融業都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第二,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有望取得新突破,深圳金融業在“珠三角”及全國的影響力將繼續強化。筆者認為,經過準確定位和共同努力,未來五年,深圳在中小企業融資創新、基金與財富管理、金融服務創新、金融人才聚集、金融信息管理等重要方面有望取得新突破,整體金融創新能力繼續提升。 深圳金融業在促進珠三角、粵港澳經濟圈的產業結構優化,促進區域乃至全國金融資源流動聚集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形成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與深圳金融業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深圳經濟金融開放度將繼續增強,有利于深圳金融業“走出去”及國際競爭力提升。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在未來5 年將繼續發揮體制優勢, 進一步提高經濟金融的開放度。尤其在金融領域,深圳除了在國內爭取更多的先行先試機會,同時借助深港合作的大平臺,有望吸引更多的國際金融機構進駐深圳。 本土金融機構在積極打造民族品牌的同時,也將積極“走出去”,實現國際競爭力的更快提升。
在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深圳金融業也存在諸多挑戰,深圳金融業原有的體制優勢已經開始弱化,深圳在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開放程度等方面均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尤其是,深圳在金融生態環境方面,還存在著不利于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因素,其突出表現在深圳的人才環境和商業環境令人堪憂,尤其是受制于相對落后的教育和醫療環境,深圳金融人才環境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名較后。 另外,深圳商務運營成本的上升過快。深圳的土地使用、場地租售、交通運輸、人力資源等運營成本加速上升跡象已經開始顯現。因此,深圳加強金融生態建設、營造良好金融發展環境的任務更為緊迫。
二、“十二五”期間深圳金融業發展的重點及策略建議
第一,加快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市場。目前國家正在全力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 作為首批試點城市之一的深圳,不僅出口額連續17 年雄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 而且毗鄰正在打造國際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香港,獨特優勢無人可及。下一步,深圳應利用現有的基礎,大膽創新,與其它城市繼續拉大距離,做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境人民幣業務市場。 筆者建議:一是在深圳設立“金融保稅區”式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在該區域內非境內居民間的貿易資金往來采用境外管理模式,但嚴格控制境內與離岸金融中心間的資金流動,并與香港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開展互補合作; 二是設立深港人民幣 FDI 投資目錄 , 為鼓勵項目設立“綠色通道 ”,加快立項審批 ,允許境外投資者在備案后直接匯入人民幣投資深圳;三是促進兩地銀行在港合作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支持并參與港交所推出以人民幣計價追蹤深證成指的上市基金(ETF);合作推出可互換金融產品,在兩地交易所同時掛牌交易;四是加快實現境內支付系統與香港人民幣即時支付與結算系統(RTGS)的跨境聯網,為人民幣跨境結算及投資提供強大支持。
第二,著力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財富管理中心。 深圳打造財富管理中心具備諸多有利條件:一是居民財富不斷增多。 目前深圳人均GDP 已接近 1.3 萬美元,人均收入接近 3 萬元人民幣,超過中上等國家收入水平標準,位居國內城市榜首;二是市場需求日益旺盛。 CTR 市場研究公司曾對中國城市居民金融理財需求進行追蹤研究顯示,相較京滬等其他七大城市 ,深圳居民理財意識更強、理財需求更為旺盛和迫切;三是金融機構種類齊全。深圳目前擁有3 家商業銀行總部、19 家證券公司總部、10 家保險公司總部、11 家期貨公司總部和全國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總部,外資金融機構約有50 家, 為財富管理中心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組織載體。深圳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財富管理中心,需要在市場建設、機構發展、產品創新和市場培育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市場建設方面,深圳應致力于加強中小企業板、創業板、柜臺交易市場、衍生品市場以及另類投資市場的建設,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將深交所打造為中國的納斯達克,與主板市場形成互補;借鑒香港經驗,建立起橫跨基金專戶理財、券商集合理財、信托計劃、保險收益產品、銀行理財的統一信息平臺;加強兩地交易所的互聯互通,積極探索深港兩地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雙重掛牌,促進兩地公司相互上市,實現投資者的跨境交易、跨境互換和聯網交易,并允許兩地銀行機構相互代銷各種證券產品。 機構發展方面,深圳可在自身權限范圍內出臺相關政策,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財富管理機構、私人銀行機構入駐,加快發展信用評級、保險精算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并鼓勵設立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產品創新方面,支持鼓勵金融機構設計開發多樣化的金融投資產品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產品標的可由目前較為常見的債券、股票、黃金等,擴展至紅酒、藝術品、房地產信托,以及碳金融、水指數、氣候基金等國際新型理財產品; 同時鼓勵扶持大力拓展 QDII 業務,爭取在香港金融市場上開展更大規模、更廣領域、更多品種的金融投資。 市場培育方面,借鑒香港經驗加強監管,增強產品設計和銷售環節的透明度;加強投資者理財教育工作,充分調動各相關部門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采取形式多樣、科學有效的舉措,建立長期穩定的教育培訓機制, 把投資者理財教育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一、世界鋼鐵產業格局演變
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資本市場的活躍以及區域人口的結構變化,世界經濟活動的重心開始重新布局,由此支撐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鋼鐵工業也自然隨之發生變化。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全球的鋼鐵產量增長逐步放緩,這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其經濟重心逐漸轉向高附加值產業,直到21世紀獨聯體和東歐主要國家結束動蕩,亞洲經濟恢復,發達國家經濟也開始復蘇,尤其是中國進入快速工業化發展進程,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得全球鋼鐵生產重新步入快速增長的軌道。
在鋼鐵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全球鋼鐵生產重心正在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美國鋼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末達到1.3億噸,而2006年粗鋼產量降至9868萬噸,2007年產量不增反降,為9820萬噸。美國曾經是全球最大的鋼鐵出口國,現早已轉變為最大的鋼材凈進口國。顯然,美國的鋼鐵產業正逐漸向境外轉移,美國國內的鋼鐵需求正越來越多地依賴進口。中國的鋼鐵產業發展對世界鋼鐵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2005年世界產鋼量11.32億噸,比2004年的10.67億噸增長6.1%,2007年世界粗鋼總產量比上年同比增長7.5%,其中中國內地的增量占世界總增量的73%,如果扣除中國內地的增長因素,則世界總增量僅為3.2%。
隨著并購重組進程的加快,世界鋼鐵工業的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塔塔集團2006年并購了英國的康力斯之后由世界第50名一躍至第6名。2006年7月,米塔爾集團并購安賽樂集團后,徹底顛覆了世界鋼鐵工業格局。此次并購產生了年產鋼量1.16億噸、年營業額600億歐元、員工數超過32萬人的超級鋼鐵巨頭,占有全球鋼鐵市場份額的10%,生產規模至少是最大競爭對手的3倍。可以說,米塔爾的世界鋼鐵霸主的地位已經確定。安米集團一枝獨大,并與新日鐵、浦項、寶鋼、JFE、等形成了眾星拱月之勢。由此,新的世界鋼鐵格局正式形成。
二、制約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區域性強、企業集中度偏低
從200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整體粗鋼產量為48928.8萬噸,而僅河北省的產量就達到了10569.3萬噸,占到全國比例的21.6%,我國的鋼鐵生產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鋼鐵是資源型行業,要想長遠發展,不能僅僅將其按行政區域劃分,應當考慮各種因素的結合,選取最佳組合,以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
2006年,有學者對世界范圍產量規模在500萬噸以上的鋼鐵企業集中度進行了測算,2006年世界產鋼500萬噸以上的鋼鐵企業有57家,其中日本有4家,其鋼產量占日本當年產鋼量的75%;美國有3家,占美國當年產鋼量的48%;韓國有2家,占韓國當年產鋼量的83%;俄羅斯有6家,占俄羅斯當年產鋼量的96%;歐盟15國有7家,占歐盟當年產鋼量的74%;中國有22家,占中國當年產鋼量的51%。除了美國和印度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之外,其他主要產鋼國家(地區)產業集中度都達到50%以上,俄羅斯甚至達到96%的高水平,鋼鐵產業發展高度集中。中國和世界各國鋼鐵產業在集中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突出一個特點就是中國中、小型企業多,從而導致中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國家,導致中國鋼鐵產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偏弱,競爭力不高。
2、產能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
當前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是生產與需求不相適應。我國自1996年占據世界粗鋼產量第一的寶座之后,至今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僅僅從量上取勝是遠遠不夠的。從產品結構上看,線材、螺紋鋼等低端產品嚴重供過于求,主要是中小企業重復建設造成的。我國現有鋼鐵產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例明顯比國外大型鋼鐵企業低,在出口產品中鋼鐵初級產品占很大比例,一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如熱軋普薄板、冷軋普薄板(帶)等在生產能力和質量上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以能體現鋼鐵產品技術含量的“板材比”來看,目前發達國家的板材比重一般為60%以上,而我國的板材比從2001年到2003年分別僅為35.42%、34.96%、34.96%,2004更是下滑到了17.20%。而2007年該比例為34.86%,比2006年提高了2.97個百分點。我們能夠看出,雖然下跌止住了,但是這個數值并沒有大幅上漲,反彈點僅與2002年持平,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相差甚遠。
3、體制限制、小型鋼鐵企業退出難
2005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共有6649家鋼鐵企業,在產業政策頒布后,不少企業已經選擇了并購重組這條重生之路,但同時也是由于鋼鐵產業政策的保護,越來越多的小規模企業進入到這個產業,直到2007年,我國已經是擁有7161家鋼鐵企業的產鋼大國,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這其中的1085家虧損企業。他們由于規模不足、生產方式不當、技術水平過低等原因,已經無力再續經營,但是政策上的扶持和地方政府的“保護”使他們不能及時退出,從而導致了大量過剩低端產能。這樣不僅造成鋼鐵企業自身維持困難,過多小型鋼企的存在也拉低了我國鋼鐵產業整體的集中度,從而出現越來越不合理的鋼鐵工業格局,給中國的產業發展增添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三、新格局中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對策
1、以產業振興規劃為契機,促進產業融合優化發展空間
總理于2009年2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鋼鐵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全部內容。對于鋼鐵產業來說,應該利用振興規劃提供的機遇,注重發展方式的調整和創新,可以嘗試各類產業的相互融合,達到拓寬產業發展空間的目的。十大產業中,汽車和船舶業屬于鋼鐵產業的下游產業,加強二者發展的同時,為鋼鐵產業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空間;對于物流產業來說,鋼鐵業與其有著更強的滲透性,規劃中還特別提到發展鋼鐵物流的重要性,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隨之也出現了很多物流企業群和物流園區,但是我國的鋼鐵物流還是明顯滯后于鋼鐵產業的發展,因此也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二者的有效融合能為鋼鐵產業節約成本,從而更好地促進其發展。
2、以組織創新為支撐力,兼并重組實現規模經營
2005年出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鋼鐵產業政策。但是政策中關于準入標準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進入壁壘的不斷降低以及利益的導向,將會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但是過高的退
出壁壘以及利益關系的遷涉致使這些虧損企業難以馬上退出,這就造成了低端產品的重復建設。另外,參考國際主要產鋼國家的經驗,我國也可以進行產業組織方面的改進和創新,打破原有的兼并方式,嘗試兩家或兩家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聯合,這種在我國尚未出現的“強強組合”會造就成一個更強勢的鋼鐵企業,就像米安集團一樣,占據國際無可比擬的強勢地位。因此,針對我國的特殊情況,應該按照鋼鐵企業的實際進行兼并重組,而不一定要按照大企業兼并小企業、技術先進的企業兼并技術相對落后的企業的舊規則來進行,改變原有的兼并規則,將會給我國的鋼鐵產業帶來一次全新的突破。
3、以技術創新為推動力,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競爭力
為了有效地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應該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聘用以及國際先進技術引進。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專業人才的就業率低成為了這個時期普遍的問題,而這正好也是影響產業技術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鋼鐵產業就是這樣的情況,它屬于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員相對素質不高,同時因為所處的資源型城市的生活環境和礦業生產的行業性特點,使許多擁有高學歷的人才就業觀帶有偏見。要想改變鋼鐵產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這一狀況,實現技術轉型,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切實把人才放在重要地位對待。
第一,要有足夠的教育培訓費用于職工基本技能和使用新技術新產品的培訓。
第二,重用擁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在待遇方面應有合理的安排,可以考慮定期安排人員進行海外科技學習;對于在工作中有出色表現或有特殊貢獻的人給予適當獎勵。
4、以管理創新為向心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爸爸去哪兒”與陜西民族傳統體育旅游
首先,“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親子戶外真實體驗活動,以娛樂化的視角,傳達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我國文化發展中傳統的家庭觀念,關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它的節目錄制地點一般選擇在景點,從文化的導向作用之上看,就會催生此地景點知名度的顯著提高。當然,“爸爸去哪兒”主要在于它的真實性,在當今文化娛樂化程度普遍高漲的態勢下,節目制作只講究收視率而費盡心思的炒作,吸引眼球而不惜東拼西湊的節目水準欺騙觀眾,博得觀眾的嘻嘻一笑相比的“爸爸去哪兒”真人真事的編制,給人以說服力,令人信服。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整天從早到晚埋頭于繁雜的工作中,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娛樂,而“爸爸去哪兒”就可以提供娛樂化的性質和情感的宣泄表達,貼近人們日常的瑣碎生活,是真實生活本身的一種寫照。
其次,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本身具有一定的原始的宗教性質,它代表著一地的風土人情的特征,承載著民族發展的歷史價值。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有機結合不但可以凸顯出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還可以傳承和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文化集合,陜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民族歷史變遷中多朝代建都的重要圣地,存在著大量的古文化的遺址。陜西的體育活動具有區域特的差別性,主要有陜北的武術、腰鼓,在陜北,腰鼓具有大量的群眾基礎和文化歷史價值。在我國的秦漢時期,腰鼓被視為一種士兵主要佩戴的裝備,后來,隨著朝代的變遷,民族走向融合,在和平時代,腰鼓就作為一種民俗的活動性質被保留下來,腰鼓與民歌和秧歌的相互配合,加上武術的經典搭配,展現出一種剛勁兇猛的氣概,粗獷豪放的陜西大漢將腰鼓的特有雄渾表現的淋漓盡致。陜西還有關中的紅拳,陜南的游泳和賽龍舟運動等。龍舟競賽主要是在傳統的端午佳節,江面周圍人山人海,大家興致高昂,激情澎湃歡度一場,不僅僅有體育也有文化的內涵,飽含愛國文化的主題,彰顯出參賽者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2、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陜西民族傳統旅游文化代表著當地特有的區域的物質社會文明,體育文化的形成在于體育自身極大的魅力性質,物質上來看,體現在傳統的體育文化藝術載體上,有形的體育文化需要借助一些實際的外在物體,例如,安塞腰鼓,需要腰鼓的這種器具來呈現出聲勢的壯闊。僅僅通過單個個體身體上的表演,很難起到感染人們的力量,借助物質的自身的中介作用,將無形的文化以形式做到具體化,表演出真實性的效果。精神層面上,體育的感染力在于內在的精神品質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最大潛能,樹立起堅定地信念。
“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依托電視媒體傳播的節目,目前以電影系列的形式展現出來,其自身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再創造過程,結合古代社會發展,普遍關注血緣親情關系,在過去一家一戶單位的小農經濟時代,血緣是人們存在的基礎紐帶,它喚醒人們重新對親情的審視。此外,此檔節目以戶外為形式,實地進駐具有特色的人文氣息和風光秀麗的景區,進行實際拍攝。“爸爸去哪兒”在過去的節目錄制中取自于廣闊的騰格里沙漠,具有世界文化遺產之稱的我國長城等,此欄目景點的選取可以發揮對景點的品牌推廣功能,明星的市場號召力。進駐陜具傳統體育旅游價值的地點,通過明星嘉賓的實地觀賞,記錄每個傳統旅游項目,放大旅游資源所容納的文化價值,一方面為節目的錄制提供適合的環境場地,另一方面還可以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豐富和宣傳民族文化兼顧發揮文化的經濟價值。
二、發展對策思考
1、抓住機遇,加大知名度宣傳
做好前期市場的推廣工作,與“爸爸去哪兒”等電視欄目進行合作,加大宣傳力度,建立起品牌的營銷模式,積極促進旅游模式的形成,開展游客一站式的服務體系。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移動媒體的大量出現,打破傳統的家庭電視的形式,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觀看視頻節目。現在各大媒體不斷出新,各種類型的選秀節目層出不窮,在這些節目中也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可以引導大量的關注粉絲。
娛樂節目中以“爸爸去哪兒”為例來說,一方面它傳播的文化價值,在于真實的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尤其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父母每天上班,很少有時間陪孩子,一般都是隔代照顧孩子,每逢節假日,父母攜孩子出去游玩,就可以通過廣告的宣傳,陜西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項目。另一方面它也關注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稚嫩又具有可愛的娛樂性質。“爸爸去哪兒”的效應在于具有文化效應的體育旅游資源應該重視孩子的喜好,進行帶有趣味性的宣傳方式,增加對孩子的吸引力,也可以從父母的方面出發,重在知識性的引導,讓父母從對孩子的教育出發,娛樂寓教,孩子在游玩中,不斷豐富知識,增進感情。要立足于傳統的民族文化民族風情,不斷創新形式。打造具有商業價值的區域民族品牌旅游產業。
2、轉變體育文化旅游體驗方式
傳統的旅游資源一般是依靠自然資源的優勢,地形氣候的差異化特征,有的是人工的主題公園,主要在于人工的游樂設施建設,還有的就是二者的兼而有之,自然與人工化的結合打造的旅游景點。然而依靠民族傳統的文化旅游可以是一個具有內涵的游樂創意,陜西省的發展歷史和獨特的民族情懷,可以舉行大型的表演秀節目,建設更加貼近孩子的游樂設施,創新娛樂的體驗方式,增設親子游項目、寶貝計劃項目等針對這些具有潛在的目標游客。依托于歷史傳統文化,可以進行現場的知識趣味講解,通過舉辦現場活動讓父母與孩子都能參與其中,讓游客從中得到不一樣的旅游體驗。
3、轉變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
旅游產業作為一個新的對環境友好型的行業,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優化,消費質量開始受到出游人普遍的關注。陜西省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可以從優化服務理念出發,開展一站式的服務模式。
首先,從出游的選擇上,陜西省民族文化旅游應該與有關部門進行合作,為進入陜西省旅游的游客進行交通便利化服務,保證游客能夠順利安全的進入旅游目的地。其次,由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殊性,需要在游覽區進行專門的客服講解的服務,讓游客充分了解到旅游的內容,根據游客的喜好,做好游客的旅游計劃,真正站在游客的立場上,提高旅游的游覽價值,節省游客的出行時間。當然從旅游資源看,也要注重資源安排上的緊湊化處理,在游覽區域安排必要的指南服務,時時刻刻關注游客的行程。最后,建立客戶服務檔案信箱,根據游客的不同情況,進行后期的跟蹤服務,積極地請游客說出旅游后感受,指出旅游中出現的問題,對游客下次的重游計劃做出折價的承諾。
4、整合全省的旅游資源,聯合開發
會議提出,要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完善政府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和全社會節能減排內生動力;加強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加強重點流域、區域、行業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在昨天的會議公報中,節能環保是唯一被提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賦予了較大篇幅。事實上,在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節能環保也名列之首,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的環保投資需求將超過3萬億元。申銀萬國則報告稱,保守測算,2011-2015年環保產業投資年均增速將高達18%。
現代農業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六項任務中,“推進發展現代農業,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單列一項。會議提出,強農惠農的思想認識只能增強不能削弱,強農惠農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小。要千方百計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增加農業生產補貼,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力度。
據農業部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50%,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大量農民轉移進城,為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也擴大了農產品的市場需求,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空間。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不久前公開撰文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他表示,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大幅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此外,要多渠道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主體,發展種養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現代服務業
會議提出,要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和競爭力。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壯大服務業規模,全面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一直以來,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內容。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過程中,中央早已明確提出把服務業作為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領域,要求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戰略舉措。因此“十二五”期間,現代服務業將迎來難得發展機遇。
相關專家表示,當前,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要求,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強勁的動力。從實踐來看,現代產業體系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新興產業為先導,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既可以為服務業提供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也可以為服務業創造多領域的發展空間。
房地產業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車墩經濟保持了迅猛發展的勢頭,兩鎮合并更極大地促進了車墩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鎮規劃使城鎮變得更現代化、更秩序化,而一個地區的產業狀態則可以體現一個城鎮的獨有個性。因此,在城鎮規劃中應將產業發展規劃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對所在區域歷史沿革、地理環境、文化傳統、民俗風情等方面深入徹底的挖掘,引導產業的孵化、滿足產業的發展。
二、車墩的區位與特點
2.1車墩區位
車墩鎮,位于上海市區西南,東鄰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南瀕上海母親河——黃浦江黃金水道,西連松江工業區,北靠滬杭高速公路。全鎮區域面積45.3平方公里,有16個村,戶籍人口35000人,外來人口8萬人。行政中心設在車墩集鎮東側,距松江城區6公里。車墩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境內有高速公路、320國道、車新、車亭、北松公路、滬杭鐵路、金衛鐵路等,320國道和北松公路交叉穿越車墩腹地,滬杭鐵路、金衛鐵路縱橫貫通,是途經浙江、江蘇、上海的主要交通樞紐。
2.2城鎮特點
車墩鎮以工業見長,旅游業也方興正起。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改革開放后,中外客商紛至沓來,車墩成為投資熱土,逐漸成松江區外商投資企業最多、上海市臺商投資企業最密集的鄉鎮之一。莘莘學子創業園、華陽工業B區、上海浦江源生產業功能區、以及叁零SHANGHAI創意產業園等經濟園區大手筆投入,高標準推進,為接納大、優、強企業提供了一流的發展載體。與此同時,老上海風貌鎮建設的核心區域將為松江新城南部規劃區域中沿黃浦江濱江休閑度假和生活區的一部分,更將形成車墩特色的產業積聚區和居住區。
三、規劃與理念
3.1規劃指導思想
以“打造工業重鎮”為依據,適應車墩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車墩鎮堅持貫徹“老上海風貌鎮”的城市形態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完善,打破行政區劃約束,與國家工業園區、規劃中的南部新城、西北部現代服務業、南部現代農業布局相銜接,加強分類指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繼承與發揚工業重鎮優勢,運用城鎮設計手段,發掘、利用與有機整合自然、人工與人文要素,塑造一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運營高效且具有車墩特色的白領新鎮。
3.2城鎮規劃目標
通過對車墩的歷史、人文和自然要素的分析,結合現有的自然資源,向東南方向發展,從城鎮區域的角度展現高品質的、獨具車墩地區特色的城鎮風貌。設計中以“老上海”為主要元素并作為規劃設計的指導原則,在尊重有限的土地資源下,創造一個平衡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城鎮,使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建立一個穩定且多樣的城鎮系統,來提升土地的價值和發展策略。
3.3城鎮規劃原則
在影視樂園南北2.8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內,以“建南改北”為原則,高標準規劃建設老上海風貌城鎮。北面老鎮區重點區域建筑以立面改造為主,商業街、醫院、學校等工程也都將凸顯老上海風貌。南面為新建城區,新建建筑和設施將作為影視樂園風格的延伸,處處營造老上海特有的經典風情和文化氣息。盡可能利用現有資源,塑造老上海風貌城鎮特色。
四、發展的策略與建議
隨著車墩工業在松江東部經濟圈日益重要作用的凸顯,車墩將發揮好現有優勢,讓車墩眾多的唯一性得以突出。力爭利用優越的區位優勢吸引更多產業、居民落戶于車墩。車墩的發展已有極好的工業基礎,基于現有的優勢,可以進一步擴展思路,發展相關的周邊設施,植基產業鏈,做大做深。以下是基于車墩現有的產業,順應現有市場需求,對未來城鎮建設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4.1工業:實現工業質量提升
至2012年,車墩工業產值已達242.7個億,具備了良好的工業基礎。提高現有龐大存量的效益將會較為直接、迅速地反映到整個產業的水平提升上來。因此,利用現有工業資源,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對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具有不容小覷的現實意義。一是要提高準入標準,招商引資注重提升產業能級。二是要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積極鼓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三是要引導企業調整產品,推動規模企業產品轉型。四是要淘汰劣勢企業,盤活存量提高產出率。
4.2房地產業:積極打造宜居新鎮
松江新城總體規劃修編后,將車墩輕軌22號線以西、北松公路以南的大部分區域納入其中,這一變化孕育著房地產的重大潛在機遇。作為非傳統商品房開發區域,在高標準、高水平的整體區域規劃下,車墩房產開發具備了后發優勢。輕軌開通、土地逐步增值,無疑為發展中高檔房地產業、提高導入人口素質從而擴大消費需求、提升消費層次提供了有利條件。車墩可以開創出上海影視文化獨有的樓市板塊,從而推動車墩樓市的城市化進程
4.3商業與旅游業:形成增長新亮點
車墩應抓住發展機遇,著力打造“一鎮兩貌”的特色集鎮。其中,車墩集鎮依托上海影視樂園,以老上海特色風貌為核心,華陽老街則按照明清特色風貌開發建設。在此基礎上,積極啟動商業、旅游業發展規劃的編制,以對接松南郊野公園、影視樂園二期開發等帶來的商業和旅游業發展機遇。以松衛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帶為地標,主打中高端汽車4S店走廊將是重點發展方向。
4.4生產業:不斷升級配套功能
充分挖掘“園區、路帶、道口”價值,發展生產業。即以浦江源服務業功能區、松衛公路北松公路沿路帶、重要節點道口為載體,發展生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編制好浦江源生產業功能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功能區以發展商務流程外包服務(BPO)為主要特色,重點發展工業設計、現代物流、軟件研發、后臺服務、辦公支持、創意產業等六個領域。
五、結語
在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時期,城鎮的規劃和設計只有從產業發展的視角,抓住特色,才能實現對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作為城鎮建設重要綱領的城鎮規劃,要如何應對并促進地區產業發展,是規劃創新與改革的新課題。車墩鎮在編制城鎮規劃時,基于產業發展構思,對產業的空間布局、品牌塑造、文化創新、政策配套方面進行一定程度考量,將有利于城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亞奇,孟靜.城市規劃區內城鄉居民點統籌規劃初探[J].小城市建設,2009(8):16-20.
我國體育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其發展過程中所凸顯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體育產業體制不健全、外來競爭力過大、政府的投入仍有待增加、體育經紀人才缺失等。本文認為應進一步完善我國體育產業的市場化體制,培養更多的體育經紀人才,進一步增加政府的投入,推動體育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和地區平衡發展,多措并舉,促使我國體育產業向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一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改善策略
1.進一步完善我國體育產業的市場化體制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已不再適應甚至會阻礙其產業的發展,加上我國體育市場的起步較晚,市場化程度較低,導致其國際競爭力也相對不足,因此要盡快建立并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提高競爭力,推動其進一步發展。
2.培養更多的體育經紀人才
我國的體育經紀人才嚴重不足,滿足不了體育產業更好更快發展的需求,因此,應加快體育經紀人才培養機構或組織的建設,加大體育經紀人才培養的宣傳力度,將更多的對體育有興趣、對體育事業充滿熱情的人納入到這一行業,以彌補我國在此方面的不足。
3.進一步增加政府投入
在資金投入方面,政府應適當增加體育產業在同屬產業支出中的比重,加大投資力度,使體育產業發展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在技術方面,要加大高科技的投入力度,以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此外,還應在體育產業內部投資、消費和需求方面多做高層次的引導,不能只重視量而不重視質。
4.推動體育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體育企業是體育產業發展重要載體,其在市場經濟中制勝的關鍵就是將無形資產變成有形資本。即要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若沒有一定的規模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要推動體育產業的規模發展。
5.推動地區平衡發展
經濟發達地區,其體育產業發展相對繁榮;經濟不發達地區,其體育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前者應當向后者提供發展經驗,后者應根據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推動地區產業發展平衡。
二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雖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但都是可以被克服的。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已經越來越顯現巨大的生命力,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
1.中國體育市場蘊藏巨大潛力
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帶動了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息息相關,人們越來越重視體育及體育消費所帶來的身心愉悅,因此把對體育的狂熱逐漸在體育事業的發展上表現出來,即體育事業正在成為人們生活質量的產業,使得體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中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之一。
據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提供的相關統計資料顯示,體育產業對我國經濟的貢獻率并正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發展,遠遠高出整體經濟增長水平。在2008年,我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0.5%,表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增長空間。而這一數據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明顯。據統計,2008年北京市體育產業實現增加值15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39%,體育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24%。由此可以看出,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成功地推動了我國體育市場的形成和完善,已經成為了我國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2.各項體育賽事的舉行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近年來,在我國舉行的各項體育盛事給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機遇。就近期而言,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我國體育產業的全方位發展。不僅實現了經濟上的增長,也創造了我國體育產業與國際體育產業交流的平臺,促進了我國體育產業體制、發展理念和方式的轉變,極大地推進了我國體育產業的國際化、品牌化進程。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的舉辦也在奧運會的余溫中,成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助推器,進一步推進了體育的商業化進程。
三 結語
體育產業雖然是新興產業,但其發展是十分迅速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它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新興增長點,并逐漸成為支柱產業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相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體育產業也會更好更快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13)05-0090-04
【作者簡介】劉穎,樂山師范學院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理論與實踐,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四川成都614000)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費已經上升為國民性的普遍需求。2011年我國居民國內旅游休閑的總人數約為22.53億人次,國內旅游休閑的總花費約為16200.54億元人民幣。作為旅游大省的四川省,旅游產業在其經濟發展過程的作用不言自明,特別是在“十二五”期間更將迎來重大的戰略發展機遇。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其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并根據產業集群理論提出其新形勢下的發展策略建議,具有極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四川省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四川是中國西部的人口和資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它具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截至2012年1月,四川共有A級景區221家,其中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83家,其排名高居全國第一位;已擁有的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已在海內外旅游市場樹立起九寨溝一黃龍、樂山大佛一峨眉山、都江堰一青城山和三星堆一金沙遺址等旅游精品形象,因此具有了發展旅游產業的極好的先天優勢。
四川目前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良好,各種配套設施和機構完善。國際國內旅行社眾多,導游3萬余人,具備了良好的旅游綜合接待能力;星級飯店云集,大型旅游購物、餐飲和娛樂服務企業數千家,高中低檔飯店的比例遠遠高于國際標準,呈現出高中檔次飯店數量眾多的情況;四川還是中國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從省會成都到地方各市州均有高速或者高等級公路,對外鐵路通道完善,寶成、成昆、成渝等多條鐵路貫通全國,開通國際航線30余條和國內航線200多條,通達五大洲;目前主要的旅游景區都已經實現了通電、通水、通郵,大部分已建立起游人中心、咨詢中心等服務機構,具有了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基礎。
與此同時,四川省各級政府也不斷加大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旅游產業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發展模式為指導,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聯動、條塊結合、分類指導”的四川省旅游產業綜合推進的發展格局。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旅游強省的目標,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自1988年就開始進行旅游信息化道路的建設,開展了“金旅工程”,推出了四川旅游行業服務平臺、四川旅游信息港和美景面對面3個旅游信息產品,還在全國范圍內首創了以旅游發展大會為標志的政府主導型旅游產業模式,此外還在探索旅游線路的政府專業化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2001到2011年10余年問,除了2008年因為地震緣故導致旅游收入下滑以外,其他年份的旅游收入一直呈現出逐年增長,節節攀升的態勢,特別是近年來保持了年均20%-30%的高增長率。2011年四川省旅游總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2449億元,同比增長近30%。旅游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旅游人數總計3.5億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長52%,省外游客比重回升到59.5%。由此可以看到,旅游產業已經成為四川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其發展是比較成功的。
二、四川省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淺析
旅游產業目前在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發明顯,進入了良性的快速發展軌道,取得了較好的業績。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制約四川旅游業發展的客觀因素依然存在,與國內旅游業發達省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例如旅游產品主要以自然風光為主,諸如會展旅游、養生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產品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政府依然是旅游行業的主導,沒有很好地起到協調職能服務的作用等等。筆者認為,四川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四川旅游企業市場主體發育不夠成熟,旅游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
從宏觀上看,目前四川省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旅游行業集群發展的意識薄弱,制約了四川旅游企業的快速發展,造成了現在四川旅游產業的市場主體發育不夠成熟,產業規模比較小,旅游企業的抱團意識不強,旅游產品開發比較單一,重自然生態觀光而輕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其檔次也相對較低,存在著“小、散、弱、差”的情況。這種狀況導致四川省旅游企業缺乏具有實力的龍頭支柱企業,現已形成的旅游集團企業也主要是通過行政“撮合”,集團企業內部并沒有形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集團化,核心競爭力不高,旅游企業過度競爭、“內耗”嚴重。
從微觀上看,根據2011年度全國百強旅行社排名,四川旅游企業中僅有成都中國青年旅行社和四川中國國際旅行社進入,且名次均靠后,僅排名第59位和第89位,占國內旅行社總量的不足0.5%。旅游人才是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的保證,但四川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還不高。從業人員的素質決定旅游企業的管理能力,因此,四川省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被嚴重制約。四川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程度偏低,缺乏具有實力和競爭能力的龍頭企業和真正意義上的集團企業,專業素養較高的旅游人才匱乏,必然導致目前旅游行業的現狀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這些情況導致旅游企業的利潤率普遍下降,市場競爭力也隨之削弱。
(二)四川旅游產業發展的軟硬服務設施落后,產業配套服務能力不足
與發達旅游強省相比,四川旅游產業基礎設施的構建相對滯后,產業配套服務能力也還不足。這嚴重制約了四川旅游產業的高速發展。四川省內景區分散,大多遠離中心城市,而省內高速公路的規模在全國僅處于中游水平,不足發達地區如北京、廣東、江蘇等地區的一半,甚至與鄰省云南相比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航空方面,省會城市成都已開通國內航線200余條,但直達國際航班數在大城市中位于倒數第一,省內支線機場的建設也不夠發達。此外,與之配套的城市建設和水、電、通訊等供應能力一般,導致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難以提高,嚴重影響四川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制約了四川旅游產業的發展。
良好的軟環境也還沒有形成。目前川內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手段為:大力甚至過度開發旅游資源、增加景點,從而吸引游客,增加游客數量。這種粗放型的經營開發的后果是旅游景點的數量盲目增加,但是質量并沒有得到提高,甚至有些景點在成為熱點景點一兩年后就開發殆盡,游客數量急劇下降;旅游各企業之間惡性競爭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黑社”、“黑車”、非法“陪游”和欺騙游客等違法違規的現象屢禁不止;省內雖然星級酒店云集,但設施質量和服務水平還沒能和國際完全接軌,旅游配套的娛樂設施也還缺乏規模經營;四川高素質旅游人才緊缺,而政府在培訓和教育方面缺乏指導和力度,使其成為制約旅游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三)旅游宣傳促銷力度不夠,入境旅游發展潛力巨大
由于宣傳促銷工作力度不夠,對客源市場的開發重視程度不高,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四川作為旅游資源大省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所占份額都過小。宣傳促銷渠道單一,內容單薄,沒有進行賦有四川旅游特色和特征的針對性宣傳,導致旅游產品知名度和吸引度不高,整體促銷意識與國內旅游強省相比,尚有明顯差距。
雖然四川旅游收入年年增長,但其客源市場結構并不合理,優勢主要在于國內旅游創收增長迅速,而入境旅游則發展相對緩慢。近3年來,四川旅游的外匯創收只排名全國第20多位,省內客源占據絕對優勢,對省外客源吸引力不足;入境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市場,對歐美市場的重視和拓展力度不夠,同時在入境市場的客源細分程度不夠,沒有針對具體的客源地進行市場研究和追蹤;這些情況和國內發達的旅游地區相比,差距都較大。
(四)政府在旅游產業發展中未能充分發揮其協調服務職能
政府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該起到宏觀管理和調控旅游市場,制定科學系統、長遠發展的產業規劃和專向規劃,完善相應政策和法律法規,對市場進行調節、規范和監督、管理,加大對基礎設施及其旅游產業發展配套設施的投入和建設等作用。但是,在四川旅游產業發展中,政府卻沒能較好地發揮其宏觀領導和協調服務的職能作用,反而是硬性地介入旅游市場,推行快速粗放式的經營開發模式。這導致了一方面在人為大力建設大力開采的同時,沒有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很多自然風光和環境遭到破壞;另一方面,旅游市場發展快速,但是質量低下,各旅游企業間紛紛惡性競爭,出現“低于成本價”、非法“陪游”甚至是“黑社”、欺詐顧客等違法違規現象。
此外,從四川旅游企業的角度看,由于政府對企業以直接介入和干預為主,而不是簡單地調控規范,從而導致企業國有化的程度很高,旅游行業資源的主要支配權被政府把控,企業未能很好地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特點進行自動有效的調節。“政企不分、條塊分割”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也滋生了高素質高技能的旅游人才匱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數量眾多,但質量不高、規模不大、缺乏系統化、標準化的發展等局面。
三、四川省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策略選擇
旅游產業集群指的是在相鄰的地理區域內,以旅游吸引物為核心,各旅游行業及相關輔助企業以共同性和互補性所形成的產業集群,是大量與旅游者的旅游行為聯系密切的行業或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優勢的一種現象。根據旅游產業集群理論,四川省旅游產業的發展也需要進行新的定位,必須經歷一個結構不斷調整進而優化升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是動力系統,制度創新是條件保證,觀念轉變是動力源泉,旅游產業轉型的最終目的則是為了增強其競爭力。
(一)旅游產業管理模式創新
旅游產業集群中的激烈競爭與密切合作相結合的獨特結構,可以有效地推動產業管理模式的創新,促使企業不斷改變經營模式和組織結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可以集約化經營的思路為指導核心,以資本和品牌為紐帶開展聯合經營,通過充分發揮網絡效應來推行多景區聯網旅游服務。在經營管理上,打破互相封閉、互相壓制的傳統經營模式,合理整合資源,形成客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例如現在發展情況較好的黃龍-九寨溝游線、樂山大佛-峨眉山游線均體現了這一原則。
同時,旅游企業要加快向集團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的步伐,最終形成一個大型企業集團化、中型企業專業化、小型企業網絡化的金字塔型結構。通過聯合、兼并、收購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組建旅游大企業、大集團,實現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以切實增強四川省旅游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對經濟效益差的旅行社考慮進行重組,通過合并機構、從業人員優勝劣汰的方式使其煥發新的光彩,提高其整體的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
(二)旅游產業政策與制度創新
旅游產業的發展要堅持政府主導,政府要制定適當有效的產業政策,促進旅游產業集群升級,重點應該在加強與集群外企業的聯系和提高集群內知識創新兩個方面。地區產業政策必須集中在創造能夠將集群內旅游企業網絡和全球旅游企業相聯系的旅游項目,這將有利于開拓全球市場。同時,要考慮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趨勢,整合旅游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把旅游產業融合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犍為文廟為例,可由政府負責產業軟硬件環境的營造、文化保護和創新,這居于主導地位;當地組織和居民參與和支持,屬于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與主體。
制度創新是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條件保證,它能保證技術創新的成果在產業發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旅游產業結構的順利轉型和優化升級。制度創新層面要注意融合當代文化和民族文化,最終為旅游業的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提供支持。例如,九寨溝可利用自身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結合現代文化和技術,創造一臺像《云南·映象》、《印象·劉三姐》那樣的原生態精品節目,拍攝一部像《五朵金花》、《少林寺》那樣的影片,通過文化工作的打造全面推進四川省旅游產業結構的升級。
(三)技術路徑創新
技術創新是旅游產業升級優化的內在優勢,是旅游產業增強競爭優勢的關鍵。盡管四川省旅游業發展已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但總體上仍處于高速但低質的發展模式,旅游科技基礎薄弱,投入較少,高新技術介入旅游產業的程度較低,對旅游產業結構升級轉換的推動作用不強。旅游產業集群為旅游產業的技術路徑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可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加快旅游產業經營的信息化建設,整合營銷網絡資源,推動旅游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目前比較可行的是加快旅游產業經營的信息化建設。旅游產業應在行業內部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的引進和改造,并積極聯合計算機、電子等行業,積極開發計算機客房預訂系統、旅游目的地信息和查詢系統、飯店綜合管理系統以及銀行結算系統等各種服務于旅游行業的信息管理系統并形成體系,從而提高旅游產品的信息含量與科技含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行業轉變要求和新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要完成飯店、風景名勝區、旅行社、旅游局之間的相互聯結,建立起結構合理的網絡體系,實現旅游信息的采集、交換和的網絡化。
(四)旅游產品開發創新
在四川省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應著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在產品開發創新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旅游產業集群的優勢,立足自身優勢,開發有鮮明區域特點、體現景區特色的旅游產品,樹立旅游產業品牌,實現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比如舉辦峨眉山登山比賽,充分展示佛教文化的底蘊和美麗;配合比賽,利用山路沿途猴群較多的現象,推出相應的毛絨制品、蟠桃水蜜桃等配套產品和建立文化展示區,使單一的登山比賽充滿文化內涵。又例如:利用歷史悠久的自貢燈會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盛名的情況,保留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和先進因子,在春節推出“萬盞紅燈耀鹽城”、“民間戲劇鬧新春”、“獅子龍燈游縣城”等10多項迎新春民俗表演項目,以期更多地吸納國內外游客,實現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長。
此外,還可考慮利用產業集群化效應來打造旅游產品體系,實現規模效應。應不斷開發新興旅游產品,完善產品結構,逐步建立一個以觀光產品為基礎,非觀光產品占有較大比重,兩者相輔相成的高度化、多元化、不斷推陳出新和合理分布的旅游產品體系。比如,樂山和峨眉山景區兩大旅游主題片區實際上就是共生單元與共生系統的關系,共生系統的發展能帶動和促進共生單元的發展,共生單元也可以推動共生系統的發展。
(一)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對服裝的購買能力。消費結構升級直接導致銷售模式的變化,在總量攀升的基礎上,諸多企業面臨的是銷售模式創新的考驗。
2005年1—9月人均衣著支出為599.6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32.7%,人均購買服裝支出為441.8元,同比增長40.6%,占衣著支出的61.6%,其中前三個季度中服裝單價比去年同期增長24.8%,價格提升令人振奮。
總量擴張與結構升級令企業有更多模式選擇,有基礎和有條件的服裝企業一定要提前進行產品升級的戰略性規劃,未來中國一定能夠出現自己的定級品牌,本土奢侈服裝品牌誕生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中國時尚市場的不平衡特征決定了中國頂級服裝品牌一定是區域性的。
銷售關鍵日概念對高檔品牌服裝產品的銷售作用日益彰顯。從漫天撒網到精確打擊,企業營銷的資源匹配與戰略協同模式面臨巨大挑戰。2005年服裝購買旺季在2、5、7、9月等季節變換時節,近幾個月人均購買服裝的支出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17.4%、52.7%、92.9%和41%,黃金周的銷售作用更是突出。
(二)人力資源的優勢。低成本是目前行業競爭的主要方面,專業技術儲備以及低成本的人力資源將導致行業競爭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歸宿。
人才的需求首先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關。在中國,目前行業競爭的驅動主要在兩個方面:品牌和成本。
全國有不少服裝紡織專業的高校,這些學校的存在無疑為發展服裝行業提供了一個豐富的人才庫。至今為止,全國設有服裝科研機構104家,服裝高等院校2所,并在40多所高等院校中開設服裝專業(系),這些是未來支撐中國服裝企業品牌戰略的根基。
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是支撐這個產業的關鍵。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2005年十大行業人工成本信息來看,服裝紡織業最低。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來發展服裝產業這無疑在服裝生產成本上占有競爭優勢。
(三)棉花與化纖價格影響服裝的外銷。中國的服裝乃至整個紡織行業的國際地位的崛起,首先取決于自身產業集群的整合程度,大而全、小而全的行業現狀根本不會產生國際影響力,所謂的國際品牌的夢想也不會實現。
服裝產業和棉纖價格息息相關,中國是棉花和化纖的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消費大國,棉花和化纖價格已開始影響國際價格走勢,這對于中國服裝外銷成本和價格有著重要的影響。
產量地位如何發展到對全球市場有影響的決定地位,中國的服裝產業如何與原材料產業進行聯合或者整合,達到力量的會聚,這樣的前景是非常誘人的,其中行業協會與產業資本杠桿的使用將是關鍵的影響力量。
二、奧運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
北京申奧的成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無限的商機,以體育為核心的奧運經濟更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這種推動作用并不會唾手可得的,并且機遇和挑戰并存。體育產業回報豐厚,進入壁壘又極低。入世后籌辦奧運,西方國家將加快速度對中國體育市場“搶灘登陸”,我國體育產業同時將面臨更為直接的挑戰,只有認真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合我國國情的體育產業發展規律,抓住奧運經濟契機,找出其中所蘊涵的無限商機和巨大風險,制定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良策,才能使奧運經濟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能最大化地變成現實。
三、奧運經濟給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1.體育產品生產企業面臨更為殘酷的優勝汰劣。目前我國的體育產品生產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生產集中度低、資本運作差、生產規模小,其規模經濟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許多大型的國際體育產品生產公司以其資產優勢(包括經營資本、經營技術、品牌聲譽)、內部化優勢(全球經營網絡)和管理優勢使其在從事國際業務方面有極強的競爭力。入世后承辦奧運,國外更多的跨國公司看中奧運商機,會更迅速、更大規模地進軍中國體育市場,在非價格競爭方面不能取勝的情況下,為了努力保持原有的市場份額,我國體育產品生產企業無疑會選擇降低價格的手段,這無疑會削弱企業的利潤,迫使國內那些嚴重重復建設的企業和產品自動進行清理,一些管理差、規模小的企業及質次價高的產品會更快地被市場淘汰,從而造成大量現有職工的失業。
2.體育服務市場的挑戰。我國體育服務市場的發育水平較為低下,而發達國家的體育服務業無論在經營項目的選擇上,還是在服務質量、營銷策略、市場管理方面均已形成了系統、成熟的體系。在大量引進外資的同時,外方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將自由進入我國的健身娛樂市場,搶占該領域的就業位置;隨著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開放,國外許多高水平的運動員將大量來中國“打工”,也使得我國大量需要鍛煉的、有潛力的體育后備人才失去鍛煉的機會;而體育經紀業和體育金融保險業等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根本無法與發達國家的專業人員相比,國外成熟的中介服務力量將趁機長驅直入,成為該領域市場的主導力量。
四、面對奧運經濟,制定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對策
1.保持體育產業各部分之間平衡發展。任何一個行業,只有發展核心產業,才能帶動中介產業和產業的真正繁榮。體育產業作為我國的新興產業,根據世貿組織條款規定,有5年~10年的保護期,從我國現階段情況看,體育健身娛樂業和體育競賽表演業作為我國體育產業的核心產業已具備了條件。在保護期內,國家應在提供信貸、稅收、土地使用、技術力量配備、市場保證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有意識地引導健身娛樂業和競賽表演業快速成長,從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2.優化營銷策略提高體育產品的科技含量。我國體育產品生產企業同國際體育產品公司相比,在資金、規模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因此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優化營銷策略提高體育產品的科技含量,是提高體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我國體育產品的開發和研制能力還較差,體育產品行業必須同其他科研部門積極合作,共同研制、開發高科技新產品,使產品盡量符合“以人為本”的世界先進理念。奧運會所特有的高認知度和廣告接受度,使其擁有巨大的無形資產。我國具有一定實力的體育用品企業,應緊緊抓住奧運東道主的優勢,通過贊助中國奧委會、贊助名牌運動員、舉行一系列的產品展示、購買場廣告等各種渠道,將優秀的產品展示在公眾面前,讓全世界有機會了解并接受我們的名牌。
3.加強對體育產業管理人員的培養。長期以來,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按計劃經濟的模式來培養的,體育管理人才嚴重匱乏,致使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的運行和管理極為混亂。國家要加大力度對體育專門人才的培養,特別針對我國體育服務市場管理人員嚴重匱乏的情況,應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體育學院專門學習等一系列渠道進行培養,并對從業人員的考核、資格認定等有明確的規定。
4.激發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消費是體育產業存在的前提和發展的動力,它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直接決定了體育市場和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現階段,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應積極引導居民的體育消費,一方面,通過媒體的宣傳和輿論導向,改變人們固有的傳統觀念,使人們充分認識到體育健身活動的重要性,讓人們樹立科學的體育消費觀;另一方面,對體育消費進行合理的定位,徹底根除我國體育產品“高檔次、高層次”需求的錯誤定位,走出消費誤區,從而激發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建英陳冀杭等:論北京奧運經濟和我國體育用品業的發展,浙江體育科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