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體育學科的特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學體育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內容和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大體可以分成三個層面進行解讀。從教學目標看,主要看中學體育是否完成上課內容,是否合理安排課時,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從教學結果上看,是否通過“教”達到“學”有所成的目的,檢測教師的師德和教學行為。從教學內容上看,教學手段是否得當,教學效果是否明顯。這三項的有效實施,是衡量中學體育教學成果的重要因素。
一、中學體育教學評價的基本特點
(一)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中學體育較之其他學科,有自身的特點,更多的強調身體協調力,身體素質、運動技巧和興趣愛好等,對于先天的身體條件考察更為重視。顯現在成績上表現為通過自身的努力,存在不達標現象,而有些同學不鍛煉,仍然可以取得優異成績。從這個角度看,就給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要鼓勵并激發每一名同學對于體育的熱情,并挖掘他們的性格特點,針對個性進行潛能開發,通過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評價要有全局觀
在中學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體現全局性的特點,要對學生的技能和知識掌握進行綜合評價,要將學生的品質納入到考核范圍之內。同時,在規定性的動作完成后,可以適當的給予學生選擇權力,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身特點、較為擅長的項目進行體檢,從而激發學生對體育的參與熱情。
(三)教學評價要有即時性
體育教學評價是根據學生的動作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并且對于每一次動作完成進行指導和評價,這就存在評價的即時性,外顯突出。課堂教學中,對于體質差,體育掌握慢的學生可能存在畏懼心理,要舒緩學生這一情緒,就要對學生的即使評價進行調整,揚長避短。
(四)教學評價要可持續發展
結果是教學評價的終結,要關注過程性和評價結果的有機結合,觀察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努力程度,如何處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等。
二、中學體育教學評價的方法
(一)學生體育學習評價方法
學生體育學習評價是依據客觀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教師對學生體育課學習過程評價
教師通過對學生上課情況的了解,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同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和修整,以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對學生課堂態度、表現、習慣、控制力、努力程度、參與意識、動作和技能掌握等多維度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熟練掌握動作要領。
2.學生自我評價
在新課標體系中,要求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內容和態度等方面進行自省,結合自我暗示、自我激勵和反饋等方法,喚醒學生學習意識,提高學習力。小組討論,組員互評等方式較之教師評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有效的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能夠針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特點完成體育教學內容。
(二)中學體育教師教學評價的方法
1.即時性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
評價是為了教學更好的開展,通過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提升教學效果。體育教學存在即時性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記錄學生日常訓練的表現,將課堂表現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教師記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即時評價直接、具體、及時,這種教學評價形式能夠有效的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記錄學生情況。即時性評價可以連續幾次,結合期末總結性評價,給予學生整體指導,促進學生體育課堂知識的全面掌握。
2.定時性與定量性評價相結合
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定量和定性的教學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將課堂教學內容多元化。課堂討論、師生點評、動作評述等定性評價,教師可以劃定不同等級,對學生動作定級。教師也可以通過制定評價表的方式對教學進行評價,保持價值中立,客觀的對學生完成課程情況進行分數判定,以衡量教學質量的好壞。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二者各有利弊。定性分析更傾向于主觀判斷,對量的評價不夠完全,建設性意見存在。定量分析更傾向于數量標準的判斷,對標準化更為側重,通過數量分析后能夠為教師提供整改方向。二者的有機結合恰恰起到了互補的作用,各持所長,優勢互補,使體育教學評價更為科學、合理、全面、準確。
3.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一般情況下,體育教學評價往往以他人評價為主要方法。這個評價分別來自領導和同行兩部分。在新課標體系下,對于體育教學也提出了發展性評價意見,更加側重于評價教師的參與程度,評價教師教學的多元化體系,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以領導、同行、學生、自我評價等多種因素共同考慮,有效完善評價體系,以促進體育教學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三、總結
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健康成才為目標,通過不斷更新和改進教學手段,評價方法,從全局考慮,綜合評價,有效的將即時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合理規劃,精心設計,全面促進中學體育教學的教學評價和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807.4;K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1-0080-04
Cultivation of master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and its inspirations
DONG Lun-hong,XU Bing,SHEN G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is oriented to cultivating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s 12 modularized curriculum structures; curriculum setup embodies “wide caliber”; teaching modes are diversified, the institut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manage student education in a cooperative way; the institute valu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German experi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China, the authors derived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s: exert the function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for sports for the aged; focus on the need of the aged society for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sports for the aged; open a major or direction of sports for the aged,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cultivates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a diversified wa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curriculum setup;talent cultivation;Cologne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2007年德國學制改革將是本科、碩士教育分開,并開設老年體育碩士專業,培養學制為2年[1],2010年改名為體育和運動老年學。德國科隆體育學院是德國唯一一所開設體育和運動老年學專業的高校。我國高職高專及高等教育本科與碩士專業設置中都沒有老年體育專業或專業方向。本研究通過對德國科隆體育學院體育和運動老年學碩士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為我國開設老年人體育相關專業及開展老年人體育研究提供借鑒。
1 培養方案概況
1.1 培養目標及就業領域
德國科隆體育學院體育和運動老年學碩士培養目標為能運用心理學與社會學、生物學與生理學、運動和訓練學相關知識分析與研究老年人體育活動,并能通過身體活力方法創新、老年社會問題分析,達到促進老年人健康與長壽、自理和生活的高質量[2]。學習的內容主要有:(1)老年體育的社會問題和政策制定;(2)體育促進單個老人的健康、長壽無痛苦基礎研究;(3)整體壽命視野下社會整體人群的健康、自理和生活的高質量;(4)開發老年人獲得身體活力和健康的新方法和創新產品。
主要的就業領域與崗位有:高校中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大眾健康促進,包括公司中工作人員的保健和退休前的積極準備;在政府公共服務或者私人服務提供商等部門從事運動指導和人力資源管理(護理人員的培訓和進修);在評估機構中從事健康項目的評估和健康質量測試;在老年人幫助中心和康復機構從事指導和管理工作。
1.2 課程體系
德國科隆體育學院體育和運動老年學碩士專業學制2年,學位課程在前3學期完成,由12個模塊24門課程組成。第1學期為基礎理論課程,主要學習生物科學、社會學、行為學以及方法論基礎;第2學期為應用理論課程,主要應用基礎理論與方法選擇社會出現的老年體育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分析;第3學期主要為實踐課程,以項目課程的形式在科技、營養、老年病理、藥理學/興奮劑和管理等領域參與具體研究項目;第4學期主要用來完成論文以及參與一些相關的科研與實踐活動。課程名稱、學分與學時安排見表1。
2 主要特點
2.1 課程設置體現“寬口徑”,以模塊化設置課程
1)課程設置體現“寬口徑”。由于社會需求的多元化,畢業生可能在體育組織與協會、康復和治療中心、健身館、大眾學校和旅行社等公司和企業就業,因此設置課程跨學科,體現“寬口徑”,如以生物學、社會學、訓練學、心理學與老年學交叉設置課程體系。
2)以模塊化設置課程。課程設計采用模塊課程的開發方法,即根據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開發課程,將工作體系分解成獨立的模塊[4],每一個模塊有自己的單獨的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完成各模塊需要通過各模塊的考試,德國科隆體育學院體育和運動老年學碩士專業采用模塊課程開發的課程內容體系由12模塊構成(見表1)。模塊課程強調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就業能力為導向,增強課程的實用性,通過課程學習實現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
2.2 課程量大,教學模式多樣
體育和運動老年學碩士專業學生在一年半時間要完成24門學位課程(全為必修課)的學習,以30學時/學分計算,共需完成90個學分,2 700學時。
24門課程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以不同的形式授課,主要類型有講授課、研討課、作業練習課、項目課程和綜合課(研討與練習課程、研討與項目課程)等,其中研討課最多,共15門,占62.5%;講授型課和作業練習課各3門,各占12.5%;項目課1門,綜合課2門,分別占4.2%、8.3%,體現了主體性教育思想。
2.3 與機構合作辦學,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體育和運動老年學碩士專業除開設有方法、工具類課程外,還有很多理論應用類課程,如統計與方法,老齡化中的感知、行動條件和行動學習,老齡化的身體和認知能力的訓練,身體素質的實施和評估、協調性的實施與評估,老年人移動行為研究等理論應用型課程,以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
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如練習課、項目課與綜合課共6門,加上碩士論文及2個月校外實習,總實踐教學總學分達到53學分,占總學分的44.2%。
與校外機構合作開展教學。德國科隆體育學院社會組織間多方合作,教師團隊有來自于體育經濟和管理學院、生物化學學院、波恩大學和老齡研究機構等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其中課程模塊6(老齡化過程中的行為能力)、模塊9(老齡化過程中的社會能力)及模塊11(干預項目III:完善和跨學科主題選擇)等課程安排到校外機構上課。
3 對我國老年體育人才培養的啟示
3.1 制定《老年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標準》
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成立于1983年,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老年人體育組織和體育活動的唯一合法組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均成立相應二級機構,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老年人體育組織網絡[5]。但自協會成立起,其主要業務是強化舉辦老年人體育健身綜合運動會及單項老年人體育展示比賽,雖然有效推進老年體育活動的開展,但沒有承擔老年體育指導員培訓業務,使我國老年體育活動缺乏專業人才指導,不能滿足特定群體的體育健身需求,缺乏老年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資格標準,阻礙了老年體育健身事業發展[6]。按《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應承擔老年體育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資格標準制定、認證與培訓工作。根據老年體育活動的特點,從老年社會體育指導所應具備的從業素質、知識及能力采用模塊課程形式進行開發,制定《老年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標準》和各類老年體育的培訓課程,加強對老年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和繼續教育。
3.2 加強老年體育學科建設,構建多元化老年體育人才的教育體系
1)高校開設老年體育專業或方向的可行性。
專業是學科與社會需求的交叉點,社會需求是專業設置的依據,我國老年產業的現實需求及老年人相關政策與教育制度為高校開設老年體育專業的可行性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如相關政策有: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要求“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及有關社會機構的作用,抓緊培訓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開放型人才、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為加快發展服務業提供人才保障。”[7]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規定:“各高校要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落實和擴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自,除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外,本科和高職高專專業自主設置,研究生二級學科自主設置,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8]我國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本科、專科的目錄設置中沒有設置老年體育專業,為適應老齡社會不同層次老年多樣化服務的需求,必須充分發揮高校教育在老年服務人才培養的作用,可在專科、本科、研究生層次開設老年體育專業或專業方向,具體在本科的休閑體育專業、高職的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及研究生各專業中開設老年體育方向或專業方向,使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形成學科特色。
2)加強老年體育學術機構建設,構建老年體育學的學科體系,為老年體育專業設置奠定理論基礎。
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專業建設是對學科建設成果的延伸。開設老年體育專業必須加強老年體育學科建設,老年體育學術機構建設、老年體育學科體系構建是老年體育學科建設主要的內容。(1)成立老年體育分會。我國老年體育協會弱化了老年體育學術研究的功能,建議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下設老年體育分會,組織開展國內、國際老年體育學術交流活動,開展課題研究,并與中國老年學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中國老齡產業協會等學術團體建立橫向合作聯系;(2)建立老年體育學研究機構(所或院)。在高校或體育行政部門設立與老年體育研究所或院,形成一支穩定的老年體育研究人才隊伍。重點對老年體育項目的開發,體力活動的干預,預防和治療老年疾病,參與體力活動保持健康的晚年生活,運動對老年人認知功能影響、現代技術環境和交通干預促進老年人體力活動(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柔韌功能),體力活動對老年人的心理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等熱點問題進行研究[9],促進老年體育學科發展。(3)構建老年體育學的學科體系。重點對老年體育學的學科性質、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及內容體系上構建老年體育學[10]。
3)合理定位各層次老年體育專業,形成特色老年體育人才培養模式。
在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各層次教育體系中,必須在培養模式上有明確的區分,對人才層次上作合理定位,專科層次的老年體育專業定位為培養服務社區體育和養老機構等一線的、老年體育指導與服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引導和鼓勵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充分發揮老年體育協會或老年專業組織在培養標準制定、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指導作用,建立培養單位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和聯合培養基地,形成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特點是實踐性與服務性。
本科層次的老年體育專業,定位為掌握老年體育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老年體育服務產業的產品開發、經營管理的應用型人才,要求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11],其課程設置“寬口徑”,如設置老年體育基礎理論課程、老年體育實踐課程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12],實踐課程以老年體育協會開展的綜合性老年體育大會和單項體育項目為主,如開設健身球操、氣排球、門球、網球、太極拳(劍)、健身秧歌(腰鼓)、健步走、乒乓球、釣魚和柔力球等項目,其特點為寬基礎與應用性。
研究生層次的老年體育專業定位為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的研究型人才,要求在老年體育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并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13]。課程上強化老年體育的基礎性研究和老年體育產品的開發研究,人才培養模式上產學研結合,將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對研究生進行系統科研訓練,參與更多參與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14],其特點是學術性與創新性。
參考文獻:
[1] 劉波. 德國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及對我國的啟示[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4):77-79.
[2] Deutsche Sporthochschule K?ln. Studienplan M.A.Sport-und Bewegungsgerontologie (M.A.SBG)[EB/OL].
.
[6] 郝宏鐘. 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山東省老年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13.
關鍵詞 微課 高職院校 體育教學 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提出了“互聯網+行動方案”的發展戰略,而具體到教育領域,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思維和現代互聯網技術武裝自己,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知識傳播的質量,豐富知識傳授的途徑,以保證素質教育的有效推進。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其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而體育課是高職院校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因此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將微課應用于體育教學中不論是對于學生的發展還是對于體育教學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微課的特點
微課是一種利用短視頻的方式呈現課堂內外教學重難點知識的新型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微課的制作和播放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和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并通過知識點的反復講解,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將微課視作一種具有碎片化、重點突出、交互性強并且可重復利用等特點的教學模式。
所謂碎片化一方面是指微課的時間短,即微課視頻的時間通常被控制在10分鐘左右,另一方面指的是學生將微課拷貝后,可以在課后利用碎片化的業余時間進行觀看復習,以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所謂重點突出是指由于微課的時間短,因此其講解內容通常只能集中在某一個知識重點之上,并且教師會通過對重點知識的精心設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以及理解程度;所謂師生交互性強,是指微課打破了傳統教學中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課前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確定微課的內容,而學生通過對微課的學習也可以利用留言評論的方式增進師生互動,改進教學質量;所謂教學資源可重復利用,是指微課是一種可以進行空間儲存的數字化信息,而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如果對哪些知識點出現理解不清的情況,可以隨時暫停、回放、甚至重復觀看,進而實現重點知識的鞏固。 二、微課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一)在體育課程調研中的應用
高職體育教師在運用微課進行課程調研的過程中,首先要根據體育教學大綱對本節課體育的理論知識要點和技能要點進行整合,以確定微課的基本內容;然后教師結合當前的體育熱點內容和一些比較受學生歡迎的電視節目中的體育項目,進行微課的制作,以保證微課的新穎性和趣味性;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校園網、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進行微課宣傳,并根據學生對微課的反應,進行相應的改進,以保證微課能夠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 (二)在體育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體育微課是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補充,因此利用微課重新定義體育教學設計也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改變傳統體育室內教學與室外教學相分離的情況,以不斷充實體育教學內容;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將微課視作師生交流的新途徑,即利用課堂發言或微課評論等方式交流體育知識,以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三)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體育教師在利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利用新課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對微課的觀看興趣,然后通過微課學習將體育項目中有一定難度的動作進行視頻教學,最后幫助學生完成視頻的存貯,以保證學生方便課后鞏固,而這樣清晰的教學過程,直觀、生動、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在體育課程輔導中的應用
體育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一節體育課45分鐘,教師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這也必然會給一些學習能力較差,或跟不上教學的學生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在體育教學輔導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指導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反復觀看,對運動技巧進行反復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復習效果。 (五)在體育課程分享中的應用
資源分享是現代社會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例如一些學生樂于將好的視頻課程在朋友圈或微博內進行分享,以吸引更多的學生進行觀看、學習。因此,教師在應用微課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搭建微課分享平臺,同時通過鼓勵、督促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微課分享意識,進而實現提高微課影響力,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目的。 三、結論
總之,微課是一種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新型學習方式,通過微課學習,學生可以將碎片化的時間集中起來自主完成體育理論和體育技能的學習;除此之外,微課還為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與教研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利用課堂翻轉,將教學主體的地位歸還給學生,同時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條件和學習能力優化課程設計,以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教學需求。因此,高職體育教師應該積極挖掘微課的教學潛力,將互聯網技術延伸到教學實踐中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彌補傳統體育教學中的弊端,從而更好的提高高職體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隨著現代科技、生產的發展和現代化企業的要求,職業勞動正向著復雜化、節奏快、強度大、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對人的身心素質要求更高。雖然普通的體育教育也能達到鍛煉身心的目的,但它不適合職業教育“抑其過而補其缺”的特點。職業勞動的身體活動部位、運動軌跡多是局部的、重復的,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身體訓練,必然會影響其勞動技能的提高。進人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十八九歲的青年,身體發育的可塑性很大,如果能在體育教育中有目的地開展與職業特點相適應的體育鍛煉,則會有效地增強學生職業體能,預防職業病的發生,使職業技術的學習提高大走捷徑。因為體育運動中許多運動素質可以遷移到職業體能上;如運動中的快速反應、耐久力、動作協調配合、注意力和觀察視野等,正是許多職業必不可少的條件。體育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適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要求,必須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而服務。
一、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的具體實施辦法
1、緊扣職業活動的特點,發展學生的職業技能素質
職業體能素質是學生在基本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所必須具備的專業體能素質。是今后從事職業勞動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人才市場和勞務市場在進行“雙向選擇”時,職業體能素質成為職業選人和人選職業的重要依據。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種類繁多,各專業特點迥異。因此,高職院校的體育課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分析不同的職業勞動對從業者身體素質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同時還要研究不同的體育訓練項目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什么不同的促進作用,結合生產勞動實踐進行實用性身體訓練,有針對性地發展學生相應的身體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充實和完善對職業活動有益有運動技能儲備和體育教育知識;強化發展對職業重要的身體能力及其相關能力,在此基礎上保障身體活動水平的穩定性;提高機體對不良勞動環境條件的耐受力和適應能力,保持和增進未來勞動者的健康。
2、將“終身體育”的思想融人教學內容
樹立了終生體育的思想,才能自覺自愿地進行鍛煉。作為職業教育的體育教師,一是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職業特點的終身體育項目,并能根據職業和身體條件的變化制訂科學的鍛煉計劃;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職業病預防糾正的方法;三是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科學知識,如運動創傷的預防、鍛煉效果的評價、運動中的自我監督等。為終身鍛煉奠定基礎。
3、實用身體訓練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特點的體現。
眾所周知,體育鍛煉對人的機體有著良好的影響,系統從事身體鍛煉的人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強健的體格,對生產活動的適應能力也要比一般人強,能夠態度明確,意志堅定地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研究發現,一般身體訓練水平與順利適應職業需要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并不存在簡單的直線相關關系。實用身體訓練的含義就是:一種專門化的教育過程,它通過使用體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證人的適應勞動和軍事活動所必要的機能和運動能力得到發展和完善,從而提高職業教學的效果和在獨立生產活動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
高職院校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為目標,突出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為適應現代社會對人體的要求,學校的勞動教育應當使學生在參加生產活動時,能夠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藝,適應生產條件。這一切只有在他們具有對職業十分重要的身體訓練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能夠靈活節省地完成必須的動作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高職院校的體育課教學,應與職業教育的總體培養目標協調一致,把學生今后從事職業勞動應具備的身心素質和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要求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對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提出建議
1、在體育教學中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實用身體鍛煉,可以提高學生職業必要的身體機能能力、運動能力及相關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證人的適應勞動所必要的機能和運動能力得到發展和完善,從而提高職業教學的效果和在獨立生產活動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同時通過心理素質的陪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意志品質、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等素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為身心俱健的高素質勞動者。
2、對現有教材進行改革,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職業實用性體育教材,突出教程的思想性、科學性和系統性。也要考慮高職設立專業的特點,突出職業特色,結合自然地理特征、人文社會風俗、高職生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特點以及社會需求,培養大批高級應用型、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最大限度地使人體適應職業勞動所必需的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的需要,并使之發展和完善。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中,要在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安排實用身體訓練的內容。體育教師也應當為學生制定必要的職業實用身體訓練計劃,引導學生養成自覺進行職業實用身體鍛煉的習慣。
4、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職業特點的研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在與時俱進,所學專業不斷變化。因此,體育教師不考慮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是不行的。首先,體育教師要和專業教師互相溝通,了解專業課教學內容、勞動特點,抓住體育教學與職業技術相關的部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學的內容、課程配置形式、考核方式要拋開以往強調系統性、統一性、競技性、規范性、紀律性的陳舊模式;其次,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征求專業教師對體育課教學的意見,以使教學有針對性、實效性。對特殊專業的課程,可自編教材,以求更好地搞好教學。
一、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你們不僅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培養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導師和道德教員。”語文作為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在傳承文明、開啟智慧的同時,它是最能夠陶冶情操,安撫心靈的。因此語文教學最應承擔起對人生和人性的關注。它的育人功能是政治、哲學等學科所不能替代的。語文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兼顧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并將其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
1.讓學生成為熱愛祖國,志向高遠的人。有些語文教師在確定課文教學目標時往往“胸中有書”,但”目中無人”。他們重“實質性”目標,輕發展中目標;重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輕社會品質的培養;重認知層面,輕情感層面。這不利與學生的心智健康、全面地發展。更不可能培養出熱愛祖國,胸懷大志的高素質人才。在教《最后一課》時,除著眼于情節的緊湊動人,語言的樸素自然外,還應通過主人公的見聞和感受體會其愛國主義思想。更應引導學生理解只有熱愛祖國的語言,才可能真正熱愛自己的祖國。從而激發起學生自覺學好語文的決心。
2.讓學生成為是非明確,正直無私的人。語文教材的范文,許多課文是融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經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集中表現在對真善美的歌頌,對假惡丑的批判上。語文教學要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教材中鮮活的實例,引導學生明白是非善惡,學作正直無私的人。
3.讓學生成為熱愛生活,善待生命的人。“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保爾這段關于生命的論述,令學生們對生命有了一些新的領悟和思索。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海倫?凱勒的《生命 生命》等范文的閱讀,增強了學生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更令他們明白了人生價值在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二、開發語文學科的審美功能
美育與德育有著內在的辨證的關系。一方面美育受著德育的制約。一個人的審美觀是受一定的立場、觀點控制的,不同立場觀點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觀。另一方面,美育對德育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語文課堂教學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培養其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美能磨煉人性。一個人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別是讀過一些好書,如果善于感受并高度贊賞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難設想,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貪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藝術珍品,能培養細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細致,人對世界的貢獻也越多……”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采取有效的手段,積極調動學生的審美經驗,引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索,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指導學生自覺生動地去感知美、理解美、鑒賞美和創造美。
[作者簡介]李養麗(1971-),女,陜西大荔人,西安外事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陜西西安710077)
[課題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0JK253)和西安外事學院2010年教學改革立項課題“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187-02
一、前言
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比較法以及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陜西民辦六所本科高校(西安外事學院、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培華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京學院、西安思源學院)近20年來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和教學管理與改革的研究,分析其體育教學的特點,探索體育教學發展趨勢,為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進行體育教學設計與管理提供理論依據,為提高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體育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二、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體育教學發展歷史沿革及階段特點
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為初級創業階段。在這個階段,民辦高校大都是租賃校舍,采用培訓班的模式教學,辦學主體多元化、規模小,是無固定教室、無專任教師、基本無前期教育投入的“三無”時期,社會認同度低。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為大發展時期。民辦高校大都有獨立的校舍,有學歷教育,有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學科專業設置逐漸多種多樣,學校規模也越來越大,社會影響越來越廣泛深入。第三階段: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為高峰發展時期。民辦高校基本上能做到合理規劃,重視內涵建設,凝練、提高核心競爭力,強化制度建設,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創建學校特色,社會影響進一步加大。與之相對應的是,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體育教學發展也經歷了三個階段(如表所示)。
由右表可以看出: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除西安培華學院外大都在建校初期實施了體育教學;各校體育教學發展階段基本相同,雖然各階段開始時間不同,每個階段的持續時間不同,但各校三個階段的特點相似。第一階段各校均表現為:教師外聘、場地不規范、器材簡陋、無教學相關文件、隨意性極強、游離于省教育廳統一管理之外。在第二階段各校均有一定數量的專職教師隊伍、場地,器材基本滿足教學,教學文件逐步完善,教學形式多樣,教學管理日漸規范并開始納入省教育廳統一管理。第三階段各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學歷、職稱、年齡結構顯著改善,場地、器材滿足教學需要,教學管理規范、科學,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實施體育教學,各具特色。總體來說,各校在進入20世紀末之后,教學基本進入規范發展階段。
以上分析表明,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體育教學發展階段及階段特點與學校的發展階段及特點具有極強的相關性。
二、陜西民辦本科高校體育教學特點
(一)體育教學的市場化特點
民辦高校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其發展能主動適應生源,辦學理念和專業設置緊跟社會需求,能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發展方向。民辦高校體育教學存在于民辦高校的整體管理與運營之中,自然具有很強的市場化特征。
1.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市場化。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師來源復雜,既有離退休的專家、教授,也有外單位離職人員,還有一大批應屆畢業生。這些都是依據學校發展需要,通過各種渠道招聘而來的。在民辦高校實施體育教學初期,因為民辦高校整體影響力小,社會認同度低,市場反映出供小于求的狀況,民辦高校無力建設自己的專職體育教師隊伍。在20世紀末,民辦高校迅速發展,民辦高校體育教學進入規范發展期。這個時期,隨著民辦高校整體實力增強,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加之社會就業壓力加大,市場基本上處于供求較為平衡的狀態,民辦高校抓住市場的有利之機,加快專職教師隊伍建設,但不能完全根據體育教學的需要引進人才,教師隊伍整體上在學歷、職稱、年齡結構上不盡合理。進入21世紀后,民辦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主要體現在對現有教師隊伍的培訓和在職培養上,一方面,不斷提高自有教師的學歷、職稱層次,提高隊伍素質;另一方面,由于這個時期人力資源市場是供大于求的狀態,民辦高校嚴格根據自身體育教學需要合理引進高素質人才,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另外,在隊伍管理上各民辦高校也按市場原則運行,建立了激勵與獎懲制度和進出機制,根據國家勞動合同法和教師簽訂相應的勞動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等,建立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動態的教師隊伍。
2.體育教學設計與管理市場化。目前,陜西六所民辦本科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模式各異,教學內容不盡相同,但根據筆者實地調查、訪談發現,各校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時,都考慮了以下幾個因素: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育教師業務素質狀況,場地器材,教育經費的合理支出。在民辦高校,這幾個因素對體育教學的影響是絕對性的,尤其是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教育經費的合理支出,這兩個方面正是民辦高校體育教學市場化的具體體現。一方面,要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因為,按照市場經濟的理論,學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費者;另一方面,也要盡可能地節約教育經費。只有合理設計,細化管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提供者與受教育者,即學校與學生、辦學者與消費者的利益均衡。而且,教學設計與管理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要隨著市場各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管理,使民辦高校體育教學市場充滿活力。
3.體育教學市場化強化了體育教師的服務意識和憂患意識。在民辦高校,教師不僅是教書育人的長者,更是為學生提供教育消費服務的直接人員,與公辦高校的教師相比,他們更像商場里的營業員,學校以他們能否最大滿足顧客(學生)的需要,為顧客提供最好的、優質的服務作為檢驗他們工作效率的標準。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的憂患意識會比公辦高校教師的憂患意識強。這種服務意識和憂患意識,一方面,促使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綜合素質,歷練自己的職業道德,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不利的一面,如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差、流動性強等。
(二)體育教學的多元化特點
1.教育類型多元化。陜西六所民辦本科院校,教育類型多元化是一個顯著的特征。六所高校基本都是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存,學歷教育主要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職高專教育,非學歷教育為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考試輔導及自學考試助學。另外,有些高校加大和國內、國際高校聯合辦學,建立了學分互認制度,拓寬了辦學途徑,使教育類型多元化特色彰顯。
2.教學模式多元化。教學模式多元化,一方面,表現在各個學校的教學模式不同。六所民辦高校其教學模式分別是: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培華學院、西安歐亞學院為選項教學模式,西安外事學院是“計劃學時+選項學時”的模式,西安思源學院是“專項課教學+目標課教學”的模式。另一方面,各高校針對本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設計了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以及相應的教學管理方式。以西安外事學院為例來說明。本科一年級為計劃學時,教學內容為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初級長拳第三路、廣播操、隊列隊形;本科二年級為選項學時,教學內容為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擒拿與防身、健身操、體育舞蹈。專科一年級第一學期為計劃學時,內容為初級長拳第三路、廣播操、隊列隊形;第二學期為選項學時,選項包含7個項目,另含有二十四式太極拳為計劃學時。以上統招學生考核按學校要求進行,缺課超過1/3以上(含1/3)無考試資格。自學考試同本科二年級,其體育課為校考課,上課出勤率過半者記為合格。聯合辦學同本科二年級,但可根據學生需要靈活安排教學內容;留學生是短期興趣班教學,教學內容根據學生需要安排,這兩類學生不進行體育課考核。
(三)體育教學的個性化特點
1.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是各校體育教學個性化的具體體現。前面在討論市場化特征時已經說到,各校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時,都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育教師業務素質狀況,場地器材,教育經費的合理支出等因素。每個高校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必須依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這就是體育教學的個性化特征。
2.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是體育教學個性化的必然方向。體育教學市場化要求要極大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而學生的需要又表現出了顯著的個性化特點。現在的大學生性格迥異、個性彰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實施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要把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放在首位,將滿足更多學生的不同需要,彰顯學生的體育個性,保障學生的體質健康作為進行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
三、建議
民辦高校應根據自身市場化、多元化的辦學特點,依據學校體育發展的趨勢和歷史使命,規范民辦高校體育各要素和各環節的改革,與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接軌,引入社會體育、終身體育、生活體育,突出民辦高校個性化特性,尊重民辦高校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逐步確立適應自身學校發展和改革的市場化、個性化、多元化的體育教學模式,使民辦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朝著健康、規范、不斷創新的良性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鐘善.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走向[J].遼寧教育研究,2006(6).
[2]鄭樹山.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2).
體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進行各種身體練習的過程,而且是思維的過程,既要通過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質,又要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任何運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不能要求學生做機械的模仿練習,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只有啟發他們積極思維,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下面,我就在體育課上如何運用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心理素質規律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利用學生的直接興趣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激勵一個人活動的心理原因,對學習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積極性的核心。在體育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多樣的,但歸納起來,可分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兩種,直接動機是與體育活動直接相聯系的動機,它以自己直接感興趣的東西作為學習的動力。例如:他們看到,一場激烈精彩的籃球賽在進行著時,會使他們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學習要求,即直接的學習動機。但是,這種動機是不會持久的,一旦在滿足了暫時的需要之后,就會消失。例如:一個饑餓的人吃飽了以后,對食物的興趣就消失了。而間接動機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會的需要所產生的,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作為學習動機的。例如:冬季,學生在室外上體育課時,有的學生看到天氣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來活動,也有一些學生由于懂得了鍛煉身體的好處,能克服天氣寒冷的困難而努力上好課。由此可見,間接動機對于提高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直接動機有更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善于把學生從對直接感興趣的學習動機引導到間接動機上。在教學中,除了要向學生講明學習的目的外,要求學生把鍛煉身體同實現四化的宏偉目標聯系起來,使他們懂得身體好與學習好的辯證關系,啟發他們為實現四化而鍛煉身體,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引導他們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還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法,啟發和引導他們。我們應注意根據他們的不同年齡特征,分別采用一些與他們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相符合的教法,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學生興趣與注意力的培養和運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過程外,是對事物的感覺、思維的反映。例如:學生注意老師指揮學生做操而發出的口令,就是學生對刺激物的反映。注意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在體育活動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學內容,就會出現錯誤或傷害事故。注意分為被動與主動兩種,被動注意是屬于本能的,沒有自覺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它由條件刺激或個人愛好所產生。在體育活動中,有興趣與無興趣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對于感興趣的活動,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學習時主動積極,即使碰到困難,也會努力克服,產生愉快的情緒。而沒有興趣,學生會情緒低落,感到厭倦。教師還應善于利用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直接興趣,啟發學生積極練習一些他們認為枯燥無味的教材。
三、身體心理素質的培養
通過身體心理素質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正常生長發育,提高身體活動機能,養成衛生習慣,培養學生腦體結合、綜合適用腦力和體力的能力,把學生的心理素質調控到最佳狀態,提高興趣。
(一)科學鍛煉是終身體育的基礎
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體育教學中有很多動作能伴隨人的一生:田徑中的中長跑項目,球類運動中的籃球、排球、乒乓球等,以及傳統體育中的武術、氣功等都可以進行健身活動。通過積極學習動作技術,運用科學健身方法,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組織考試、達標、運動會等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增強心理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并向學生講述健康人的心理標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經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及對體育課的興趣。
四、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組織教學
學生注意力在課的前半部達到高峰,意志力在課的中后部達到高峰,情緒則在課的后半部達到高峰。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把新教材安排在課的前半部分。這有利于學生對新教材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在課的后半部分則應安排一些競爭性、游戲性較強的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同時,要做好主教材與輔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與輔助材的內在聯系組織教學,強化教學效果,靈活運用組織方法。
五、結論及建議
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心理特點安排教材,采用多種教法和組織措施,把課上得生動活潑。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組織方法,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當前社會已經進入了科學化、自動化、信息化時代,隨著高校進行娛樂素質教育的同時,同學們的休閑時間增多,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必然成為同學們提高生活質量滿足自我需要的高級精神享受和追求。隨著同學們個性化的不斷發展進步,同學們對體育內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通過在娛樂中運動,達到更好的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適應社會需要的目的。體育舞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有很強的競技性、觀賞性和參與性。由于它不受年齡、性別、體制、系別、時間及場地的限制,因此,同學們抱著不同的目的參與到體育舞蹈中來,或為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或為健身娛樂、醫療治病;或為社會交往獲取信息等。高校學生掌握了體育舞蹈方面的知識,不但使之終身受益,還有助于培養新一代人才的社會交往能力,同時在學生步入社會后,還可以帶動全民體育的開展。
2 高校體育舞蹈教學的課程安排
體育舞蹈的教學內容要豐富要注重基礎,突出精華。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應把體育舞蹈的簡單舞種(如慢三步舞、中四步舞等)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音樂素養,為下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體育舞蹈教學的課程安排及教學內容如下(見表1):
3 高校體育舞蹈教學的課程特點
首先,由于體育舞蹈是由兩大類十種舞組成的,內容較多,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恰當合理地選擇教材和運用教法,因人施教。教材內容一般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動作速度由慢到快,先學習單動作再進行組合動作練習。先個人練習再進行兩個人的配合練習。較復雜的動作先分解教學再完整練習。
其次,在教學中重視教師的自身表現和主導作用的發揮,這對學生獲得體育舞蹈美的直觀感受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應重視體育舞蹈舞姿的訓練。舞姿是體現舞蹈美的最重要因素,因為舞姿是反映舞蹈者氣質和舞蹈修養的外在表現,它直接給人以美感,所以重視體育舞蹈舞姿的訓練,掌握正確的舞姿是學習好體育舞蹈的前提。
第四,應重視基本舞步的教學。掌握正確的基本舞步是跳好體育舞蹈的核心。因為各種體育舞蹈都是由不同的基本舞步構成的,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基本舞步的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正確的基本舞步的基礎上,能較快的掌握更復雜的舞步。
第五,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音樂伴奏。在體育舞蹈教學中所選配的音樂在性質、節奏、速度等方面與所學習的舞種要和諧一致,以利于培養學生的韻律感和激發其動作的表現力。無論單個舞步、組合舞步或綜合舞步練習在初配音樂時,教師可同時輔以節拍口令。
第六,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通過提問、相互觀摩、評議及編舞等組織手段,以培養學生的講解、示范、觀察、分析、糾正錯誤及編排簡單舞步組合的能力。
4 結論
體育舞蹈運動的過程,是一個追求美、創造美、實現美的過程,參加者在活動中可以表現美、欣賞美、獲得美的享受。并且作為一種有機性刺激手段,能使舞蹈者在美的旋律中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在輕松自如的舞步中抒發內心的感情,使生活既豐富又充實,使學生得到心理與生理的平衡,從而使身心得以健康發展。體育舞蹈作為一種休閑之余的有益活動,有助于個體參與群體,滿足同學們社會交往的需要,從而增加了獲得各種有益信息的機會,也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
體育舞蹈具有同學需要的多種功能,即:健身功能、娛樂功能、醫療功能、交往功能。在高校健身運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學生們需要它,高校也需要它。隨著社會的變革,學校體育教育正向多功能方向發展。體育概念的內涵不斷擴大,它需要不斷地注入時代的新內容,學校體育教育不僅是教育人、培養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豐富人類文化和精神生活,完善人自身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們學院開設體育舞蹈課程有著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愉悅身心、激感、促進人際交往、強身健體、提高學生欣賞美、展現美的能力等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春紅,李杰,吳海池.關于高校體育舞蹈課程的探討[J].科學大眾,2011,02.
[2] 王琛.高校體育舞蹈課程探析[J].新西部,2011,05.
生命科學是系統地闡述與生命特性有關的重大課題的科學。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在教學中歷來強調教學的直觀性。在生命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教材中引入了許多研究生命本質的內容,特別是一些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微觀世界的知識。這給生命科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手段可視化差,僅靠現有的一些文字、掛圖,甚至投影、幻燈,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隨著科學技術日益發展,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極大地提高生命科學的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教學手段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3]。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產生非常好的直觀性效果,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實現了師生間資源共享、交流共鳴,和諧發展,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協作精神。
二、多媒體技術在生命科學教學中的功能
2.1多媒體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能力
生命科學的知識內容繁雜,而教學計劃安排課時較少。結果勢必造成知識內容的不斷增加與有限的學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矛盾。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具體的教學過程為解決這個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一方面,它可以使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及時、迅速地了解生命科學前沿和發展動向;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省課堂上的時間,可以提高單位時間內的信息量。因此多媒體教學使得繁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直觀化,加強了概念與表象之間的聯系,豐富學習內容,鍛煉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4]。
2.2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一般來說,生命科學課程繁雜,缺乏直觀感,致使許多學生難以對這些內容進行消化和吸收。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生命科學內容抽象的難點。具有圖像清晰,色彩鮮艷,音質優美動靜結合等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具有重復性,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可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處于主體的位置。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結構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以及自己所感興趣的東西,認真地對其進行消化和吸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樣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外界環境刺激與學生心理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實現生命科學知識在學生的大腦中的意義建構,促進教學效果順利地實現。
2.3便于教學設計,利于突出重點、難點
傳統的生命科學教學多數是找一本參考書,靠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來進行講解,教師的講解抽象,在每次課堂教學的最后,教師口述課堂內容的重點難點一般不會給學生留下太深的印象。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師事先備課時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對幻燈片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從而能緊扣教學大綱,抓住重點、突出難點,并可用非常便捷的方式來突出重點、難點,如可用不同顏色、不同字形、不同字號的文字,使學生明白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內容,哪些是要理解的內容,哪些是重點、難點內容,這些是傳統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的。
2.4利用網絡資料,增強教學的新穎性
生命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在自然科學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可供使用的圖片資料十分有限,且圖片質量較差,導致教學效率低,效果差。生命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們通常情況下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因此各種示意圖、清晰照片、動畫和短片對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非常重要,互聯網的發展,使我們能非常方便快捷地獲取這些資料[1,5]。對于網上一些不可以下載的flash資料,可以直接鏈接網址,在課堂上直接上網觀看。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可以增進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啟發性和直觀性,能夠使學生聽而不煩,學而不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適應多媒體技術對教學技能的新要求
3.1要注重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的有機結合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具有的優勢已非常明顯,但它并非萬能,教學的決定因素是教師和學生,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決定因素。如果一味強調多媒體的作用,認為計算機可以代替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否認傳統教學方式,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容易導致教學手段單一[6,7]。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教師坐在電腦旁只是在點擊鼠標,廢棄了書寫板書,學生會感到記筆記困難,由于教師在電腦旁邊操作邊講授,師生間就會缺乏形體語言交流,所以多媒體教學應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并充分發揮傳統教學媒體的作用,注意形體語言,增加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教學手段多樣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學效果。
3.2優化教學內容,制作高質量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課件的內容不能只是簡單的文字總結,要配以必要的圖片及動畫;文字不宜過多,否則難以發揮多媒體課件在生命科學教學中的優勢。例如,在講授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時,不必在課件中插入過多解釋性文字,只需一邊放動畫,一邊口頭解釋,就能使學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該內容。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要注意做到內容層次分明,突出重點、難點,兼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
3.3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對于職業教師來講,備課是我們的工作內容,“備人”則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做到的。“備人”其實就是研究受教育者——我們的學生——的特點,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時我們還要研究當下環境中的學生特點,只有抓住學生特點,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作為一名高校人文藝術課教師,最近幾年開始研究當下大學生的群體特點,以下是研究心得和相關教學改革策略設想。
一、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
(一)何為“90后”大學生
理論上,1990—1999年間出生的年輕人我們統稱“90后”,自2008年以來,“90后”們陸續進入大學校園學習、生活。我們教育工作者稱其為“90后”大學生。這批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以前的“80后”、“70后”都不一樣,從社會環境來看,他們成長于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物質條件相對豐裕,信息來源渠道多樣,但是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大,“90后”大學生隸屬的社會階層相對復雜;從家庭環境來看,這批大學生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他們的父輩多為“60后”、“70后”,這代人的父母接受的教育相對完備,思想相對開放,價值觀相對多元,眼界相對開闊,他們目前正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從學校環境來說,“90后”的成長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他們這代人所受教育已經不完全是傳統的“應試教育”,而是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的改良教育。這些都對“90后”大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90后”大學生所處的新媒體環境
“90后”成長的時期也是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期,是新媒體快速成長的時期。“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①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除了在傳播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在與用戶互動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傳統媒體與用戶的互動往往比較單一甚至滯后,但是新媒體則進入“用戶也是信息生產者”的新局面。
(三)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
1.數碼時代原住民。90后的童年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90后上小學時手機基本普及,90后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移動互聯網進入爆發增長期。如果要給這代人畫一幅漫畫,可以畫一個右手拿鼠標,左手握手機的形象。這代人對于電腦、網絡、手機的黏合度超過了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信息獲取手段極度多樣化。但是這樣貌似海量的網絡信息海洋,往往是碎片式的信息居多,所以這代人要想擁有系統化的個人知識信息體系仍然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并不是“百度”幾下就可以解決的。但是這種海量的網絡信息,反而會帶來90后的認知“幻覺”。
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系統掌握專業理論和知識,踏實練習專業實踐技能。否則他們將成為熟練掌握搜索引擎的半瓶醋!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使獲得大學文憑,含金量也值得懷疑,將來發展后勁也可能不足,尤其是打算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學生。
2.個人選擇多元化。這代人在價值觀、審美趣味、愛好、追求乃至職業規劃方面的選擇十分多樣化。“古風”派可以穿著漢服到大街上玩“快閃”;“穿越”迷則會成群結隊地到雍正陵前燒紙;“火車”迷則會揣著無線電追逐日漸稀少的綠皮火車……很多我們從來沒想過的事情,90后認為理所當然地玩嗨天。個人選擇多樣化的實際反映了這代人思想的多元化,也反映了這代人對自我欲望和需求的尊重,以及他們不隨波逐流的勇敢。這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提出了雙向要求——首先,教學內容不要“一刀切”,允許學生多角度多樣化的教學反饋。如果可以,盡可能調整教學內容,多準備幾個解讀角度。其次,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和集體意識的教育。21世紀的教育既應尊重個體,又不能矯枉過正,對學生放松集體意識和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否則容易墮入自由、散漫的個人主義深淵。
3.感情表達更直接。90后敢愛敢恨,在感情表達方面似乎更直接——一邊看電影一邊用“彈幕”軟件吐槽就是這代人干的事。由于相當一部分人自幼物質豐富,他們可以毫不吝嗇地為喜歡的偶像買單,屬于娛樂圈“粉絲”經濟的基石。他們對于身邊喜歡或不喜歡的人也會不吝于直接表達。這些表達很多都是通過網絡或即時通訊軟件來完成的,比如貼吧、人人網、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這點對于教學評估——對于任課教師要求就高了,因為表達更直接,對任課教師不滿意則毫不避諱地打低分,如果喜歡任課老師則會打高分甚至直接對老師示好。比如給老師送禮物,甚至請老師吃飯等。廣州某高校的一位教師因為工作原因暫時要在北京逗留一段時間,他的一個學生居然專門從廣州坐飛機來北京看他。
4.對即時反饋要求高。電子游戲幾乎是每個“90后”都接觸過的,即時反饋是電子游戲游戲機制的重要特點。“對”或者“錯”,在游戲的虛擬世界里會很直接、迅速地反映出來,玩游戲長大的90后似乎習慣了這種反應機制。對即時反饋要求高成為“90后”思維的重要特點。
如果我們可以抓住“90后”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上進行相應調整:比如縮短教學測驗和評改時間差,最好當堂給出結果,這可能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幫助。
二、新媒體環境下以90后大學生為教學對象的人文藝術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一)利用新媒體優勢,做好教學過程管理
巧妙利用微信群社交功能,延伸課堂,比如《大學生視唱練耳》課程,可以建立該課微信群,讓同學上傳自己的視唱音頻或視頻,教師對此進行考核和評價,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進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過程考核,而且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否則考核會占去不少的課堂時間,尤其是對于80人以上的大課堂),同時還可以有效延伸課堂“空間”——微信可以保存交流的影音資料,這些資料可供師生反復研究和學習。
(二)利用新媒體優勢,做好個性化評價
針對當前學生愛好多元化的特點,師生既可以在課程公共社交群體里交流,也可以一對一交流,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隱私(比如有個別學生擔心自己藝術素養差怕被同學嘲笑,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與教師一對一交流就可以有效地免去這類學生的擔憂),又可以深化教學效果。
(三)利用新媒體優勢,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一門課程的學生可以有一個全教學班的微信群,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自行組建小組微信群,比如喜好美聲唱法的可以建立“美聲群”,喜好民族唱法的可以建立“民聲群”,喜好通俗唱法的可以建立“通俗群”,在這些群里他們可以進行充分的內部交流,同時也鍛煉了團結協作的能力。教師分別加入每個小組群,便于巡視小組討論情況。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具體協作情況有更直觀的了解。
三、結語